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目錄
德安府部彙考三
德安府城池考
德安府關梁考
德安府封建考
德安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卷
德安府部彙考三
編輯德安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安陸縣附郭。〉
德安府城 ,明洪武二年,守禦千戶王興修築。十二年,千戶湯聰闢廣之。鄖山,東、來二澗,夾流而盡於溳水。城據其間,三面水遶如玦,惟北城高阜,無濠池。城周一千一百八十六丈五尺,計六里三百十三步。東南高二丈四尺,西北減二尺,為門四,上建重樓。成化中,樓圮,千戶趙威重修。又遶城為濠,深一丈三尺。東南闊十丈一尺,西北半之。城西南隅架濠,而衢舊有梁,西隅潦水為患,浸及壩堤。千戶趙威甃石長七丈,闊三丈有奇,千戶張能再增之。嗣後民居鱗集,土解水齧,復隍可慮。正德十四年,知府馬龠復民侵地為橋,始獲安瀾。同知王瑞之闢內外馬路。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逢皋扁其門東曰「通江」 ,南曰拱漢,西曰道漢,北曰拱淮。三十一年,水溢,民居且為城患。知府徐貢元築堤百里許,稱「徐公堤」 焉。三十四年,知府陳甘雨築北門月城。城周二十六丈,崇丈有六尺,雉堞四十,左右為門。四十五年,巡撫徐南金增垣如其高,勢亦壯固。天啟中,知府李行志再修城樓,改顏其額。東曰「三臺具瞻」 ,南曰「鳳凰《呈祥》」 ,西曰《君子垂芳》,北曰「石柱擎天。」 崇禎中,巡道趙振業各城加崇三尺,並二堞為一,又增建敵樓。蓋登陴遠望之助也。
皇清康熙元年,東西城樓俱委風雨,知府高翱更新。
之。二年,水潦,南北城頹,北樓亦圮。知府高翱修葺,崇墉如舊。四年,南樓亦圮,安陸縣令高聯捷鳩工更新。二十一年,知府傅鶴祥見西樓頹朽,創新之,題曰「太白樓。」 數月間,居民弗戒,火燄樓災。二十二年,西北城圮於水,知府傅鶴祥甃石為腳,置閘以司蓄洩。自是城安磐石,水不為患。二十四年,知府傅鶴祥復捐資重建西樓,巍峨丹堊,視昔有加,屹然有金湯之固。是年東城亦圮,知縣劉世英捐修。
外州縣
雲夢縣城 舊無城,明成化七年,知縣鍾弼築土為垣,長五里,高一丈五尺。正德八年,知縣孫復置北門樓。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郭貴德置東、西、南三樓:東曰「朝陽」 ,南曰「迎薰」 ,西曰「觀成」 ,北曰「拱極。」 後知縣王廷佐繼修,加高覆簣為垣。萬曆二年,知縣陸勳奉檄修磚城,周五百七十丈有奇,高二丈二尺,雉堞九百九十有七。承平日久,邑濠盡淤,居民築室於上,據為己業。崇禎七年,知縣蔡宗虞搜括原址,鑿濬如舊。九年,寇圍七晝夜,恃以無恐。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吳宗孟重修四門,置小亭其上。
《補修四城》,整砌礱密。
應城縣城 舊無城,明成化中,知縣汪清築土為垣,周五里有奇,廣七百四十丈,袤四百五十丈。濠環之,為門六,曰「懷仁、輔義、立禮、小南、秉智」 、「小北。」 池二:一自東而西入西河,一自古城港迄懷仁而東入漁子港。正德五年,知縣王亨拓垣東出二十八丈,西濱河縮入五十丈,南出三丈,北出四十五丈,周千二百九十丈。嘉靖十三年,知縣李調元改題六門,城基仍舊。二十一年,知縣盧湘甃門建樓。三十六年,知縣吳哲始甃以磚,周八百七十一丈,崇二丈,址廣三丈有奇,雉堞千有七百四十八更門扁曰「東會、崇興、望京、臨武、平政、文明。」 萬曆七年,知縣李學詩增甃城五尺。九年,撤而新之,視舊加五尺。崇禎九年,賊首張獻忠攻城,知縣張紹登守禦七日,力竭城陷,復為隍。次年五月,遊擊馮再榮奉檄修城,雉堞復完,再建城樓。又次年,知縣李同春草創官舍,漸次修葺。
皇清二十三年,知縣王化洽以城陴崩卸,不便巡行。
築,寬丈餘,下腳倍之。二十四年,巡道祖澤深、知府傅鶴祥、協鎮尤三省、知縣齊國政見樓堞頹廢過多,南門閉塞,各捐貲俸修建完整,洞開南門,以啟「阜財崇文」 之治。更添設窩鋪,鳴金傳籌,巡邏絡繹,一方保障,儼如細柳營中矣。
孝感縣城 舊無城。明正德七年,流賊起,知縣王賢築土為垣,周千二百丈,崇二丈,廣一丈五尺。九年,知縣翁素繼之,為門四,各建樓。嘉靖十九年,水漲城圮,知縣汪克思以城西有湖,築堤障之。二十一年,知縣鄔志皋新闢小東門。三十年,盜起,知縣龍興重築土為垣,周五里。三十九年,復圮於水。隆慶六年,知縣劉琨重建城樓,甃以石。萬曆元年,知縣易元始奉檄修磚城。二年工始竣。明季邑潰垣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張擢士鳩工庀材,三月城盡。
甃,為門六:大東曰「朝陽」 ,小東曰「復旦」 ,南曰「時薰」 ,西曰「迎祥」 ,北曰「拱宸。」 惟文昌門在學宮前,舊無樓,形家言不宜樓也。
隨州城 ,「舊土城。明洪武元年,守禦鎮撫李富等始城之。以南畔湫下徙而北者半,悉甃之。周六百二十五丈,計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南西北三門各建樓。南樓右增鐘樓,為敵舍二十三,為女牆九百五十。弘治十三年,知州李克嗣設《關外》門四,各建樓。沿關築堤,周四里,濠遶城周七百丈五尺,深一丈。」 正德中,百戶張瑄、朱元、判官孫益開鑿西北復為堤五十七丈,西建橋。嘉靖二十五年,僉事鄭汝舟闢南北二門,復侵地為橋,甃以石。知州朱天秩更闢三濠,始就故道。嘉靖三十七年,知州孫銳加砌以石。郭外又作甎城,高丈餘,周十里,樓六座,以防水備盜。
應山縣城 舊無城,惟有四關門、東北二門。明正德九年,知縣譚一鳳增修。嘉靖九年,知縣王尚用築土為垣,採石陶甎訖繼知縣王朝璲成之,既而盡圮。
皇清順治初,知縣蔣永修克集厥成,乃復其舊。南北
三里,東西二里,周六百九十九丈,崇二丈,址廣二丈二分,雉堞千有六十八。為門四:東曰「環秀」 ,南曰「聚奎」 ,西曰「寶成」 ,北曰「拱宸。」 門各建樓。遶城為濠,半臨汶水。由西逕而東,匯為深淵。西引二橋以通行旅,東建橋閘以司蓄洩。
德安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安陸縣附郭。〉
諸葛寨關 在府城東。蜀武侯築。
通濟橋 在府治西一里。知府周鐸建。
金堤橋 在府西郊。康熙三年,知府高翱建。朝京橋 在府北三里。
周文橋 在府西三里。善人李成龍建。
三板橋 在府東五里
五里橋 在府西北
蒿橋 在府西五里
七里橋 有三:「一西南應城路,一治南雲夢路,一治西京山路。」
段家橋 在府東八里
缽盂橋 在府東十五里。
方家橋 在府東十八里。
河壩橋 在府西南十八里。
下紫石橋 在府東十八里。邑人董林建,後損。夏添明募眾補葺之。
中紫石橋 在府東二十里。
萬安鋪橋 在府東三十八里。
永安橋 在府東三十里。
雲夢橋 在府城南
孝感橋 在府城西五里。
城岡橋 二座在府東二十五里「關聖祠」 前。沈會霖建。
中安橋 在府東二十五里半。
倪橋 在府東北二十五里。
好石橋 在府南二十五里。
文家橋 在府西北二十八里。
成先橋 在府東三十里。
蘇陂橋 在府西南二十五里。
陸陂橋 在府西南三十里。
金龍橋 在府東三十五里。
袁家橋 在府東北三十里。
大花店橋 在府北三十里。
三陂港橋 在府西北三十里。今圮。
普安橋 在府東三十五里。
西紫石橋 在府西三十五里。善人張燦宇建,熊應元《記》。
上紫石橋 在府東北四十里。
接官廳橋 在府北四十五里。
觀音橋 在府西十五里。
土橋 在府東北五十里。
太平橋 、金雞橋 俱在府西五十里。
府河渡 在府西。一渡在馬頭,一渡在金泉。
櫻桃渡 在府西南三里。
竹籬鋪渡 在府西北二十五里。
雲夢縣
萬金橋 即東門壕上,久圮。義民劉弘試新修。好石橋 ,在縣北。
無量橋 在縣東北,通陳家店、應山諸路。擂鼓橋 ,在縣東南,通漢川路,今圮。
梅公橋 梅先春建,在邑東,通澴驛路。
七里橋 在縣北驛路
鄭家橋 二座,通東北諸路。
謝家橋 在縣東驛路
王浩橋 在縣東五里驛路。
土橋 在縣北驛路
陳理橋 在縣東南,通漢川路。
倒石橋 在縣治北
西河渡 ,沙烏渡 ,《利塘渡》應城縣。
崎山鎮關 在縣北四十里。
新橋 在縣治西百步。嘉靖間,知縣盧湘建。渡壕水。
西河橋 在縣西一里。崇禎元年,大司馬徐養量夫人陳氏建。至十二年,洪水泛漲,橋圮,規模現存。
太平橋 一名旅利橋,在縣南二里,元至正乙酉修。北有石塔,鐫「太平」 二字。
凌水橋 在縣西二十里。
雙橋 在縣東二十里
東門橋 在縣東二百五十步。
三里橋 在縣東
七里橋 有二:一在縣東,一在縣西。
平橋 俗訛呼「女兒橋。」 萬曆十二年,邑人周啟太重修。
青龍橋 在縣南五里,俗呼「小石橋。」
龍港橋 在縣東南五里。
許壩橋 在縣北二十里。嘉靖二十二年,邑人黃鞠讓修。
鐵牛壩橋 在縣西二里。
高橋 在縣北二十里,弘治十年修,《華清記》。萬曆十三年重修,余引緒《記》。
郎君橋 在治南二十里。嘉靖末年,黃鞠讓建。鞠讓好義喜捨,所建石橋如小北門。東三里七里雙橋,西小街口黃祠港及漢川新陂,費數千金。巡撫林雲同、趙炳然、巡按吳百朋咸旌。余引緒記。
母豬港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
龍石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邑人周福貴建。蕭家橋 ,在縣東北五里。
後河渡 在小北門外百步。
西河渡 在縣西一里。舊編渡夫。萬曆丁巳,邑人祝隆禧造舟為梁,岸甃巨石為磴,以鐵索練舟,長十五丈餘,壯麗堅固,名曰「浮橋」 ,稱便焉。後石橋成而廢,今仍置渡焉。
楊家河渡 在縣北四十里。
官置渡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孝感縣
黃峴關 :土名「九里關」 ,為豫、楚險隘,南北朝屢爭之。
西湖橋 在城西。正統己未,縣令羅勉建,萬曆間重修。
萬壽橋 在城東
深溝橋 在城南五里
理絲橋 在縣東八里。或稱巫者李氏建,遂訛為「李師。」 舊傳織女理絲於此,故名。萬曆時重修。嚴家橋 ,在董湖,嚴琯修。
白沙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
績麻橋 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今訛為「七馬橋。」
三軍臺橋 :在城東十五里。
高阜橋 在城東二十里。
魯班橋 :在城東三十里。
賽公橋 :在城東南三十里。
滻川橋 :在城東北四十里。
黃華橋 :在城東四十五里。
二公橋 地名三渠口
明水橋 在圓明寺獅子口邊,邑人夏時亨更名曰「獅子橋。」
貞惠橋 「蕭老女建。」
竹林港橋 :里人張古溪建,今頹。
陡岡埠石橋 ,侍郎沈惟炳建。
吳家橋 「里人」 喻由儉建。
席家橋 在左家店
《王家橋 》喻由儉建,今頹。
《斗山鋪》橋 :今頹。
五里橋 、七里橋 、十五里橋 ,皆以邑之遠近稱也。
雲公橋 東蔡家橋 。宋家橋。
丘址港橋 。「躍龍橋 。」 黃龍港橋。「普安橋 。」 「《院藏》橋 。」 「女人橋。」
青石橋 。「楊家寺橋 。」 「三板橋。」
「白沙橋 。」 「爛柴港橋 。」 「太平橋。」
公孫橋 。白沙港橋 。《白沙河》。板橋。老石橋 。季家橋 。劉家橋。
梔子港橋 。「三㲼步橋 。」 「三㲼步」 ,「東河板橋。」
鳳臺橋 、梅家橋 、左石橋。
斗山鋪小河橋
南門河渡 、李家嘴渡 每渡船二隻、渡夫二名。
注泉河渡 、蔡家河渡 、白沙鋪河渡每渡船一隻,渡夫一名。
楊橋鋪河渡 、澴河鋪渡 、舊鎮鋪渡 每渡船一隻,渡夫半名。
滻川鋪渡 斗山鋪渡 馮鑾渡。
楊家渡 、《毛陳渡 》。《東山渡》。
《梁陳步》渡 。《石潭河》渡 。北涇嘴渡。《馬溪河》渡 。《石頭》渡 。「《趙師步》渡 」 ,以上十一渡俱未置船。
隨州
禮上關 ,隋文帝九年,改「東隋」 為禮山,有關官,有《禮山實》。齊禮山關,魏人謂之「東關」 也。
順義關 隋煬帝大業元年改順城為義。仵水關 ,在州北二十里,為南北隘道。古摩旌石座尚存。
「平林 」 ,即平林縣,在州之上名鄉,當楚豫之交,乃咽喉地。
蒼臺營 在州治東南七十里段家河東,遺址尚存。
關兒口 ,在州正北二百三十里,接桐柏縣界,古隘道。
界牌口 在州治北二百四十里。界河南,為古隘道。
漢東橋 :在州治南八十五里。
歲豐橋 在州治西一里。水衝塌,明弘治間重修。
紫石橋 在州南六十里。明知州晉承命重修。高家橋 在州城外一里。明重修石橋「五眼」 ,今名「五眼橋。」
阜民橋 在州南關
樂善橋 在州城東南十五里,水衝塌,明成化十年重修。
七里橋 在州治西七里。明末水衝塌。
皇清知州陳秉化重修。
通津橋 在州南關內。元至正元年修。
小通津橋 在州南關內,明宣德三年修。五里橋 ,在州城南五里,明景泰六年修。土橋 ,在州南二十五里光化鋪之上。
光化橋 在州東南三十五里。明成化二年重修。
雲潭橋 在州東南五十五里。成化九年重修。仙人橋 在州北門外。元至正元年修。明末因賊至,州人拆毀。
回龍橋 在州北二十五里。明成化十一年,僧募修。
孟家橋 在州西北七十五里。
塌石橋 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姑橋 、嫂橋 俱在金錢村。
梁家橋 在州西二十五里。
范家橋 「在安居店下,州西四十里。」
兩河口渡 在州西南三里。
木瓜園渡 在州西二里。
析河口渡 在州東南十五里。
浪河頭渡 在州東南四十里。
安居口渡 在州西四十里。
萬家河渡 在州西六十五里。
寺潭灣渡 在州西七十里官潭之下。
官潭河渡 在州西七十五里官潭之上一里。《應山縣》。
憾這關 在縣北七十里。又曰平靖關,即古冥阨,接信陽境。又曰杏遮關,《綱目》《集覽》作「行者坡。」 武陽關 ,《齊志》《玉篇》俱雲即直轅也。一名武勝,在縣東北百二十里,接信陽境。《呂覽》九塞之一,魏元英攻馬廣於此。
黃土關 在縣西北五十里,接信陽界。
白鴈關 ,在縣北九十里。
鳳見關 ,在東北二十里。昔有鳳凰見於關下,故名。
平康砦 在治北二十五里天井澗北。宋人避兵於此,兵不敢犯。
黃陵砦 在治東二十五里。
興安砦 在治北四十里。相傳楊平章立鍋底砦 ,在治東北四十里。
鴉狐砦 :在治東北四十里何家山內。治西「將軍山」 有砦,同此名。
牛心砦 在治東北六十里,東接武陽關。龍爬砦 在治東北七十里。
鐵城砦 在治西北四十里。唐高霞寓與吳元濟戰,敗績處。
婆婆砦 在治北十八里。
牢城砦 ,古砦也。在治東五十里。其巔有顯靈觀、南北兩臺,內有天池。山麓有龍王寺,旁有神室。
大城砦 在大城山,有古城蹟。
狄將軍砦 在治東北八十里。舊傳宋狄青屯兵於此,有古洞。
廣濟橋 在縣南百三十里。明弘治年,知縣康偉重建。
仁義橋 在縣東北五里。
惠化橋 在縣西二百步。
汶水橋 ,在縣北三百六十步。
渡蟻橋 ,在縣南一里,即宋郊編橋渡蟻處。「《十里》橋 」 ,在縣南。
杜仙橋 去縣十五里
太平鎮橋 、廣水橋 、中界橋 俱在縣東三十里。
井子橋 在縣西五十里。
馬坪橋 去縣六十里
紫石橋 在平林市。萬曆三十三年,知縣江墉修。
西關外橋 萬曆十三年士民合造。有陳一極《碑記》。
盧家橋 在縣南二十七里。
石井橋 在石井鋪東
高橋 在縣南三十里
官橋 在縣西三十里
漢東橋 、金家橋 、永定橋 俱在縣東五十里。
永固橋 在縣東十五里。
月港橋 在縣東五十里,庠生盧起元修。倉頭渡 在縣西南七十里。即段家埠。
德安府封建考 府志
編輯上古
鄖 ,皋陶之後,子爵。按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後楚滅鄖子,封鬥辛於鄖公,徙雲杜。鄖即今德安府。蒲騷在今應城縣,雲杜在今景陵縣。按《左傳》稱「鄖」 ,疑在今鄖鄉。又曰「徙雲杜」 ,則又今德安也。「鄖」 疑當作「䢵周。」
隨 ,姬姓。周武王大封同姓四十人,隨爵為侯。楚伐隨,隨曰:「我無罪。」 楚子曰:「請王室尊吾號。」 隨固請,王室不聽。楚子怒曰:「吾先鬻熊,文王師也。」 乃自立為王,與隨人盟。隨,今隨州。
鄖公鍾儀
鄖公鬥辛
漢
安陸侯劉平 ,楚思王衍子。平帝元始元年封。鄖鄉侯黃《瓊 香》之子。桓帝延熹元年封。鄖侯鄧邯 新野人。建武初封。子鳳嗣。
都亭侯費觀 ,鄳人。《建興》元年封。
成鄉侯費禕 ,鄳人。延熙七年封。子承嗣。晉。
隨縣王望 ,武帝以《義陽國》一縣追封。
隨郡王邁 整之子太康九年以義陽之《平林》益封。
宋
江夏王劉義恭 ,武帝子。文帝元嘉六年封,食邑五千戶,都督荊襄等州軍事。薨,諡文獻。時江
夏郡在今雲夢。宋主與《義恭書》曰:「天下艱難,國家事重,隆替安危在吾曹。汝當遇士大夫以禮,待小民以恩,慎勿喜怒加人。」 時宋主義隆先為宜都王,故知民間疾苦。
隨郡王劉誕 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六年改封。
安陸王劉𠮏 字元秀,義恭次子。大明二年追封,諡曰「宣。」
隨陽王劉翽 ,明帝第十子。昇明二年,改封吉陽侯。沈從義 ,一曰「叔任」 ,武康人。從高祖討司馬休之,以功封。子演之子臺貞嗣父爵,卒諡曰「貞。」
吉陽侯謝述 ,字景先,武昌縣公晦之從弟。以從征司馬休之功封。
《應城縣侯壽寂之 》,明帝即位,論功封。
安陸侯劉昱 ,字通明,始興王瞻之第三子。安陸侯李慶緒 ,廣漢郡郪縣人,以功封安陸侯。江祏 字弘業,考城人。建武元年,以佐命功封,食邑千戶,後為東昏侯所害。
吉陽侯《沈文耀 》,太尉慶之少子。景和元年封食邑千戶。
吉陽縣男王蘊 字彥深大中大夫楷之子世祖即位封食邑三百戶。
吉陽縣男《庾闡 》,以「武功封。」
齊
《安陸王》蕭子敬 ,字雲端。武帝永明七年,以應城縣公進封。後為明帝所害。
「隨郡王」 《蕭子隆 》,武帝第八子。
安陸郡王蕭緬 ,初封安陸侯。明帝建武元年追封,進爵為王。
安陸郡王蕭寶晊 緬次子建武元年追封緬以嗣食邑二千戶。
應城縣公《蕭子敬 武帝》第五子。
應城縣公王《廣之 》,字林之,沛郡相人。以廢《鬱林》功封,食邑二千戶。卒,諡曰「莊。」
吉陽侯《沈叔任 》,從《高祖》討司馬休之,以功封「義陽縣伯。」 《賈智 》,以軍功封。
吉陽男蘇烈 ,字休文,新建侯侃之弟。歷山陽太守,以功封。
梁
《安陸郡王》蕭大春 ,字仁經,《簡文帝》六子。大寶元年封。二年,侯景反,遇害。
隨王蕭子邕
永陽郡王蕭敷 武帝次兄天監二年追封為郡王追諡曰:「昭。」
永陽郡王伯游 敷之子天監二年嗣父封諡曰:恭。
安陸侯蕭業
陳
岳山郡王叔韶 宣帝子至德元年封。
應城縣公王猛 ,初封「應陽縣子。」 以討《馬靖》功封。
隨郡公司馬《消難 》以所統《九州》八鎮之地,來求降封。
吉陽縣侯誼
北魏
吉陽縣男《比干》,《道 武帝》弟,以功封。
北周
鄖國公韋叔裕 ,天和五年封,有傳。
「隨國公楊忠 ,弘農華陰人,食邑千戶。」 子堅嗣,後進爵為王,遂篡周。
城陽郡公薛福 ,以《荊州》刺史封。
應城縣公,字文神。舉 以從《孝武》入關,封《隋》
鄖國公楊政道
義陽郡公皇甫續 ,朝郡人。以佐命功封。子偲嗣。
唐
《安陸王李承道 》,《建成》長子。
安陸郡王李源 ,憲宗時封。
安陸王李溶 ,穆宗時封。
鄖王《高嗣謙 》,《先天元》年封。
安陸郡公許紹 ,安陸人。高祖時封。有傳。孝昌公《許智仁 》,紹子世嗣紹封。
鄖國公張亮 ,太宗時徙封。自鄂。
甑山公郝相貴 ,安陸人。武德年封。子處,後嗣有傳。
鄖國公《殷開山 》,武德四年,以從征有功封鄖國公韋安石 ,孝寬曾孫,中宗長安二年封鄖國公《嚴震 》,字霞文,梓州人。建中三年以治行封。
後梁
安王朱友寧 太祖兄存之子開平元年封宋。
鄖國公趙《德鈞 》,《魏王廷美》第五子。
安國公趙從照 ,秦王德芳之孫。慶曆七年封。亡子,以從弟從古嗣。
安國公趙頊 ,英宗長子。治平元年封,即神宗「安陸侯。趙世熾 ,燕王德昭曾孫,東萊侯從恪子。」
安陸侯趙宗訥 ,鄖國公允成之子。
安陸侯《仲琳 》《南康郡王宗立》之子。
安陸侯士律 祁國公宗說之子。
安陸侯《克伸 》南康侯《承睦》之子。
安陸侯承嘏 ,《申王德文》之子。
隨縣男孟珙 ,棗陽人。嘉熙元年封,四年進子,又進「漢東郡侯。」
明
岐惠王朱祐棋 ,憲宗四子。弘治六年封,國德安。十二年十月薨,亡嗣,國除。
壽定王朱祐榰 ,憲宗九子。弘治六年封,國四川保寧。正德元年徙封德安。嘉靖三十年薨,亡嗣,國除。
鄖國公廖永忠 ,巢縣人。洪武十三年追封。安陸侯吳復 ,洪武年間封。
靖安侯王忠 ,孝感人。建文四年封。永樂間,戰沒,無子,國除。
應城縣伯孫巖 ,應城人。永樂七年以靖難功,封食邑千戶,與世券。卒贈應城侯,諡「威武。」 傳子亨,亨傳英,英亡。亡子傳弟傑,子繼先。
德安府公署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
德安府署 在治西北隅。後周顯德間,廢浮雲寺為「黃堂原。宋神宗潛邸節度府即今址。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元年通判鄒晉臣、經歷夏林建。十三年知府張寬、天順八年知府陸嗣昌、成化十一年知府王璽相繼修之。正德四年堂圮,知府李金改建,餘皆敝。十年,知府馬龠盡飭而新之。」 其制:中為堂,為直堂,為後堂,富備、儀仗二庫翼之。前為堂,為架閣庫,東西各十五楹,吏分典之。中道為戒石亭,後堂中為知府廨。嘉靖十二年,知府鄭淮即後堂曬書軒改建。二十六年,知府李逢復裁後堂之半而易之。隆慶三年,知府蔡可教因省知事,飭其廨為迎賓館。又前為府門,迤南舊有譙樓。嘉靖二十三年,知府茅鎜易其址,跨於通衢,闢四門,上為重樓,後為藩封廢。明季燬於賊。
皇清順治七年,知府李慎修重建府堂。十二年,知府
李蔚春再修,康熙二十年,知府傅鶴祥復修,如舊制。
同知署 在府堂東。正德十年,同知陶龍建。
皇清順治十二年,同知陳賡泰重建。康熙二十二年,
同知梁延年復修
通判署 在府堂西。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逢建。
皇清順治十二年,重建。康熙二十二年,通判魏純智
復修
推官署 在府堂東。正德七年,推官黃鞏建。
皇清順治己丑,推官呂慎多修建,今裁廢。
經歷司 在署右。二十二年經歷周旭重修。照磨所 在署左。二十二年照磨熊尚高修。司獄司 在府西,二十四年司獄劉篤公修。布政司分司 在城隍廟後,即古鄖址,今廢。按察司分司 在城隍廟後。今為提學公署。察院 在城隍廟左。
公館 在治西今廢
北察院 在治東,今廢。
巡道署 :舊僦劉觀察故宅。康熙四年,知府高翱率六州縣捐俸給其後裔。
府學公署 在學宮後
稅課司 在治南,後裁。
大盈倉 在府東。內有錢局,尋廢,仍為糧廳公署,今廢。
義倉 :順治十八年,知縣宋爾祁建。
陰陽學 ,「在府左。」
醫學 在治右
僧綱司 在報恩寺內
道紀司 在白鶴觀,今改「東嶽觀。」
惠民藥局 久廢
安陸縣署 ,在治西南隅。中為堂,為直堂,為後堂,左右為翼室,歲久俱敝。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連鑲撤而新之。堂右為庫堂,左右各廳三楹。堂前為廊,為架閣、卷房各六楹,六房吏分典之。中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其外右為獄所,後移獄於儀門內之右。又前為縣門,歲久傾攲。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高聯捷重修。十七年,知縣高岡
再修,二十四年知縣劉世英補修。
典史署 在堂左
高竅鎮巡檢司 ,在縣南三十里。今徙至隨州合河店。
府河湖河泊所 在縣南八十里,今廢。
預備倉十楹 ,在報恩寺西。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劉世英重修。
皇華亭 在南門外。康熙四年縣令高聯捷建。養濟院 在城東郭外。康熙九年知府高翱新建。
《卹孤》亭 :在治西南隅。縣令趙琪建。
漏澤園 在南門外。嘉靖十四年,知府湯紹恩建。
外州縣
雲夢縣署 在城內西北隅。明洪武初建。正德中重修,兵燹盡燬。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張曰璞修建。康熙四年復燬。知
縣邵嘉應為堂,為直堂,為後堂,東西房各六楹,中為介石亭,為儀門,門東迎賓館,如舊制。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白彥良重修。
典史署 舊在縣署東。順治初年,典史張希忠徙置署西。
察院 在縣西門內
布政分司 在縣左
按察分司 在縣右
府館 在縣東
興安鎮巡檢司 在縣東十五里。今裁。
預備倉 在縣北,今廢。
陰陽學 「在縣西南。」
醫學 在縣東
惠民藥局 久廢
養濟院 在東門外,知縣邵嘉應表以坊,今燬。漏澤園 有二:一在西門外,一在東門外。應城縣署 在城內東。中為堂,為直堂,為後堂,又後為知縣廨。景泰二年,知縣王義重建。嘉靖二十四年,知縣盧湘撤前後堂而新之,為後樂堂。堂左為庫,右為儀仗庫。萬曆十一年,知縣陳揚產復為直堂,為架閣庫,為寅賓館。堂前舊為廊,東西各楹,分置六房吏。廊後為吏舍,西為獄所,中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 知縣李調元重修,知縣范昂為譙樓。萬曆三年樓圮,知縣漆文昌重建。明季悉為賊燬。
皇清康熙八年,修建如舊制。二十四年,知縣齊國政
重修
典史宅 在堂右
布政分司 在縣西北
按察分司 在譙樓左
「分巡荊西道 」 在譙樓右,今廢。
崎山鎮巡檢司 ,在縣北二十五里。
三臺湖河泊所 ,在縣南四十里。
城北驛 在北門外,今廢。
預備倉 在縣西北。康熙十年,知縣樊司鐸「重修。」
常豐倉 在縣西南
陰陽學 在治西
醫學 在治西北廢
僧會司 在上方寺
道會司 在《東嶽觀》。
惠民藥局 在醫學東,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東北儒學後。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齊國政修。
漏澤園 在北門外半里。
孝感縣署 在城內西,弘治中建,正德中修葺。明末火於寇。
皇清順治八年,同知金有選修建。十六年,知縣張擢
士,盡撤其故宇而更新之。中為堂、為直堂、為後堂;堂左為廨、右為庫,東西各楹,分置各房。吏為儀門,門左為事友堂、右為倉獄,前為大門。縣丞署。
主簿署 皆裁
典史宅 在縣右
察院 ,在縣東三十武。明末燬。順治六年,宋繼舜重建。十七年,張擢士復為葺理。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
按察分司 在縣東南一里。
皇華別館 舊為按察司行署,地在治東二百武。明末燬,順治十七年重建。
新店公館 今廢
府館 在縣南
斗山公館 明末燬,順治十七年重建。
小河溪巡檢司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馬溪河巡檢司 在縣東四十里三㲼埠。注泉湖河泊所 在縣北三十里,裁。
東山瀹河泊所 在縣東四十里,裁。
預備倉 在縣東南
南漕倉 在縣東大街。明末燬,順治七年重修。義倉 十二,一縣內,一陸岡步,一北涇嘴,一楊家店,一三。埠一「《楊家河》,一《白沙鋪》,一《花園店》,一《王家店》,一《小河溪》」,一《二郎店》,一《新店》。
陰陽學 在縣西
醫學 在縣西北
惠民藥局 在治北,久廢,順治十七年復設。養濟院 在城北門外,順治十八年重建。漏澤園 在縣東門外。
隨州署 ,在城內西隅。明洪武二年,同知張遜建。
皇清因舊址,中為堂,為直堂,左為廨舍,右為「庫所堂」
東西各為房,分置諸吏。為儀門,在《戒石亭》前。為大門,在儀門外。迎賓館,在大門內東。獄在儀門內西。倉,在大門內東。
州同署 在堂東,今廢。
州判署 在堂西裁
吏目署 在堂東
布政分司 在州東北,今廢。
按察分司 在州東南,今廢。
府館 在州東,今廢。新建公館於州廟街東。唐縣鎮巡檢司 在州西北九十里。
梅坵鎮巡檢司 在州西九十里。
出山店巡檢司 在州西北八十里。
合河店巡檢司 在州南七十里。
豐大倉 在城內
預備倉 在州北
便民倉 在州城外南半里。
義倉五 一高城店,一唐縣鎮,一梅坵鎮,一觀莊店,一「雲潭港。」
稅課司 在州城外東南,今廢。
陰陽學 在州東
醫學 在州東南
惠民藥局 在城南,今廢。
養濟院 在州城南門外。
漏澤園 在州城南一里。
應山縣署 :在臺山西、汶水東。洪武十三年創建。明季毀於兵火。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蔣永修復修,中為堂、為直堂、為
後堂左右為翼室,為庫,又左為典吏房,右為儀仗庫。前為廊,東西各六楹,分置諸吏。中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其外右為獄所,又前為譙樓。迎賓館在譙樓之內。
典史署 在堂東南
布政分司 在縣東
按察分司 在縣東南一里。
府館 在縣西
憾這關巡檢司 ,在縣北七十里,裁。
平里市巡檢司 在縣境內。
預備倉 有二:一在城隍廟西,一在學巷西,今廢。
富積倉 在縣北
便民倉 在平里市鎮
陰陽學 在縣西
醫學 在縣南
惠民藥局 在縣治東,今廢。
養濟院 舊在治北城外,今在城內。
漏澤園 在縣治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