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十卷 |
第一千二百十卷目錄
長沙府部彙考十
長沙府風俗考
長沙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十卷
長沙府部彙考十
編輯長沙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沙、善化二縣附郭。〉
《周禮職方氏》:「其正南曰荊州,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禽獸,其榖宜稻。」
《管子》:「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輕果而賊。」 《前漢書地理志》:「古稱楚俗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媮生而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信鬼巫,重淫祀。」
《宋書》「瀟湘有洙泗風。」
《隋地里志》:「人多勁悍決裂,率敬鬼神,尤重祠祀師巫之術。」
《杜氏通典》:「湘川之奧,人豐土闢。」
唐柳宗元《崔刺史誌》:「惟是南楚風浮俗鬼息壤。記其人鬼且機。」 又云:「人無爭訟。」
劉禹錫云:「無土山,無濁水,人秉是氣,往往清慧而文。」
曹中云:「家閑禮義而化易行,地足漁樵而人樂業。」
宋晏殊《類要》:「俗尚絃歌。」
《湘中記》:「人多純朴,士少宦情。」
《歐陽文忠公序》:「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霓,其生為杞梓,人居其間,得之為俊傑。」
《元志》「士風純古,其俗多慷慨,尚節概,而恥為不義。學者勤於禮,耕者勤於力,故雖無甚富,亦無甚貧。」
《通志》:「土野沃衍,下有洞庭之輸,泉源瀵瀵出山趾,故鮮水旱。其民襏襫而事錢鎛,故衣食無所仰於四方,而四方遊民轉多就食其間,此風俗之概也。」
《舊志》:「士多廉隅,民尚樸素,勤於農桑,拙於商賈」 ,而今亦不勝其變矣。要以勁直任氣,好文尚義,流風未泯。今且家分藜火,闤闠詩書,五尺童稚,矢口該博,縫掖士類,刻意清修,不諧儕俗;鄉紳亦崇節勵行,惓惓典籍,雅志經史。而閭里編氓,亦間有廉隅自立、不甘委頓者,庶幾有教化之遺焉。
愚夫婦喜鬥輕生,往往因雞豚小故,輒服毒草隕命。此草名「水莽藤」 ,服之多不救。
農家西成後,牛多野放,待來年正二月,始從山林捉回。或為人攘去,復爾搆爭。
呼叔姪為「祖孫」 ,呼兒為仔亦曰「娃仔。」 夫婦相呼為「兩公婆」 ,呼兄為哥兄。婦之後,夫呼前夫為繼、兄,呼婿為郎。石曰「岩頭」 ,杉曰桫、松曰叢竹、曰「楠竹。」 一山、一屋、一園、一莊、一牛馬皆曰「一隻橋」 、一洞曰「一吉衣」 、一領曰「一塊。」 胡、符、吳皆曰「胡莊」 ,章、臧皆曰「臧」 、黃、王皆曰「王」 、譚曰「淡」 、「徐」 曰齊、崔曰趨、任曰「仞」 、段曰鄧、雷曰梨、呂曰李「容榮」 ,曰「雲成臣」 ,曰「仁荒」 ,曰「方回」 ,曰「惟美」 ,曰「米賢」 ,曰「延誨」 ,曰「斐吉」 ,曰「季郁」 ,曰「又佐」 ,曰「作橫」 ,曰「文分」 ,曰「昏浮」 ,曰「匏一」 ,曰「裔岡」 ,曰「光」 ,《方言》略如此。
湘潭縣
古稱劇邑,夙號「文淵。」 士俊而倜儻多風,民淳而矜慎有禮。歷經兵燹,巨富蕩然。土著衰於流寓,闤闠,焰於《詩》書。服尚綺縠,喪尚歌舞,宴會尚侈。人恥退讓,輕訟鬥,羞獨行,愛朋黨。嗟乎,此市風也。士君子用儒術挽之,庶不流矣。漢法抑豪右,賤末富,奏治蒸蒸,其知本與?
湘陰縣
《隋書》:「荊州風俗頗同揚州,其人率多勁悍決裂之氣。」
《舊志》:「居市廛者商賈,在田野者耕稼,近江湖者漁獵,恥浮靡不好爭。士多讀書,循禮義,敦孝尚忠。」
寧鄉縣
元志漸被胡文定《春秋》之學,而士習好文。嚮慕譚世勣「忠節」 之風,而鄉俗尚義。
《長沙志》:「民朴而淳,人多高年,士無奔競,退恬於世利,有張司空之遺風。」
《舊志》:人性勁悍,朴實無華。多依山澤,業耕稼漁樵,不樂商販。間有僑居市井者,亦惟食力,冠鮮三加,婚鮮親迎、納幣、粧奩宴饗,窮極侈靡。又贅曰「倒粧門。」 喪尚佛事,葬多惑於風水。《瀏陽縣》。
《舊志》:士不干謁,人多高年,哭死多哀,客楫罕通,市無奇異珍玩之物。諺云:「東富西貧,南清北濁。」 其信然哉!
士習素尚敦樸,邇來漸入輕靡,然「聲《詩》經史」 ,人人知問津矣。
士子治經,《毛詩》居多,《羲經》次之,《尚書》又次之,《春秋戴記》習者殊少。童子入塾,多用七歲、五歲,俗雲忌雙。
「士民之中,惟農最苦」 ,自昔然矣。然他邑之農勤,瀏之農隋;他邑之農多,瀏之農少,賦役難供,而田土悉荒而不治。
醴陵縣
語言不甚乖僻,但近萍者類萍,近瀏者類瀏,近衡湘者類衡湘,所謂「路通八省,音混五方」 是也。冠婚喪祭,禮之大者,惟士大夫家按而行之,餘皆婚娶不以時,喪祭多用樂,且信道、佛,受符籙,作預修等事。
湘鄉縣
湘之為邑,居長沙、衡實三郡之衝。其地犬牙相入,其民遷徙相互,其婚姻相接,其師塾游從相偕。是故長沙之俗文,其失也輕;衡之俗靜,其失也薄;寶之俗朴,其失也固。湘居三郡之中,失與之均也有之矣,然而合三郡之得相為節宣,則文而不浮,靜而不偷,朴而不陋,以成乎上、湘之風,則風俗之大凡也。
攸縣
其俗與諸邑大約相同
安化縣
民務農重本,俗尚質樸。性剛直,畏犯法。信佛、老,尚鬼巫。朔朢少者必環拜,尊長往揖。親鄰之家,歲時伏臘,則祭而飲酒。里有窘急,率醵金以相助。士夫勵氣節,守忠義,急於排難,以請托為恥。衣冠文物,擬於江淮。
元宵,街市競燈。神廟賽燭,大者如柱。夜靜,婦女多往觀焉,名曰「走百病」 ,士夫厭之。
冬以後行嫁娶禮,冰泮乃止。
安邑舊有「畫地刻木」 之風,今日民漸刁訟,至有指士夫守禮為迂者。
茶陵州
《地輿圖》:「厥田下下,厥土塗泥,其俗慓悍,鮮思積聚。」
《方輿勝覽》。頗有蠻風,尚勇好鬥。
《舊志》:「民性直而不曲,朴而不華。崇尚禮樂,信巫覡。農勤於耕,士勤於讀,女勤於織。」
長沙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長沙、善化二縣附郭。〉
山川壇 洪武三年知府滕楫建於南門外。社稷壇 洪武三年知府滕楫建於湘春門外。郡厲壇 在城外西北。
城隍廟 在府城北,萬曆十九年重修。
關王廟 在湘春門外,王舊屯兵營也,今存。定王廟 在府東門外,祀漢長沙定王發,今廢。向士璧廟 在府城中,今廢。
吳王廟 在湘春門外,祀漢長沙王吳芮,今廢。周昭王廟 在東門外。昭王南巡,沈於楚澤,立廟祀之,今廢。
炎帝廟 在舊長史司。順治丁亥冬,民居災,知府張弘猷禱之,為立廟於此。
鐵相公廟 在長沙縣東六十里,神姓栗,名萬全,梁時陣亡,葬梅藪,禱雨輒應。
靈妃廟 在城東二十里,宋時為孝女羅氏建。楊將軍廟 在長沙縣東七十里,神本宋代生身,已六化矣,二十六代天師奏封英烈正直威武楊公將軍,今祀為「水神。」
文帝廟 在嶽麓山下。景帝二年立,今廢。烏程侯廟 在善化縣東三里。
孔聖廟 「在嶽麓書院」 內。
關王廟 在白箬鋪。正德間倭變,王助戰,倭敗,戰將叩之,自稱「善化白箬關神」 ,遂走。檄建殿,置香火田。今殿燬像存,日久廢去。
二聖廟 :在北門內大街。
亭子廟 在河西都龍潭,離城五十里。劉福建,今廢。
龍王廟 在城南錫山潭,今廢。
龍王廟 在縣東南。六月十三祭,禱雨有應。今廢。
屈賈祠 在府城西,係賈太傅故宅。井祀屈原、賈誼,今存。
忠節祠 在府治北。宋為露仙觀,後改為熊湘閣、知潭州李芾死節處,故祀之。配以尹榖、楊震、顏應焱、陳億、孫從以,義士沈忠、學士李東陽有《記》。萬曆壬辰,兵道徐學聚重修。清復祠右居民侵占地基池塘。崇禎癸未,燬於兵火。今其祠址屬善化縣十一鋪。
劉公祠 在小西門內,祀劉熙祚,今廢。
樊公祠 在大西門外河街,祀樊噲。
理靈祠 在南門外醴陵坡。屠引錫《記略》曰:「此為古醴陵坡。癸未秋,司李蔡公死難,越明年五月,糾諸同人卜兆建祠於此,因改『醴』為『理』,以言公之盡職也;改陵為靈,以言公之不朽也。名以義著,地以人傳,千載後履茲土者,共仰見蔡理之能靈雲。」
二忠祠 在小西門內。祀太守周二,南司李蔡道憲。從祀舉人馮一第、貢生吳愉。
真西山祠 在南門內,即府舊址。宋理宗時,西山守潭,多惠政,有《湘亭諭父老詩》。後士民為立生祠。其上有留題云:「舉世知公不愛名,湘人若欲置丹青。不須更作生祠記,四海蒼生口是銘。」 今其祠廢於兵火,其址屬善化縣十三鋪南門內西城下,向南係協營左右。現作園上。
崇道祠 在嶽麓書院。祀朱、張。
慕道祠 在嶽麓書院,即「六君子堂。」
徐公祠 在驛步門內。祀總兵徐勇。
曾吳祠 在南門外。祀兵道曾如春、知府吳道行。今廢。
陸羅祠 在南門外。祀兵道陸長庚、知府羅焜。今廢。
陶公祠 在縣南。祀晉都督陶侃公,有功湘漢,有司春秋祀焉。弘治間,有司以祠地甚廣,與一孝廉為居,釘扁額於門。一夕,大風,碎扁飛去,且感異夢,仍退為祠。正德間,知縣呂廷爵改為惜陰書院,後仍為祠。兵燹後,祠僅茅覆數椽,而故址田塘俱為民隱占,且有認為己業而爭訟不巳者也。
邑侯李竹野祠 在陶公祠左,原鋪店四問,供春秋祭祀。
林司理祠 在城南王壇上,原鋪店八間。群忠閣 長紳董良瓊沒於偽籍,其園亭建群忠閣,為之示勸戒也。其祀自屈原而下十一人,皆死忠者。姓名在《志傳》中。
湘潭縣
山川壇 在治東郭外
社稷壇 在縣治北
邑厲壇 在西城外
城隍廟 在南城下
大關聖廟 邑進士張嘉言捐金鼎建。前後三大殿,屹然巨觀,蓋河街下流之雄鎮也。
小關聖廟 在臬司右
東嶽行祠 在縣東門外。
南嶽行祠 在縣南城下。
許旌陽祠 舊在照山上,今豫章諸郡民合建祠於河街之左,額曰「萬壽行宮。」
真武祠 縣西七里
「江神祠 」 真武祠邊,今《水府廟》是。
胡文定公祠 即「碧泉書院」 ,以院為文公築也,故祀於此,今廢。
三賢祠 在隱山。《一統志》:「胡文定父子及張南軒常往來此山,後文定卒,遂葬其處,故鄉人立三賢祠。」 李宗伯《湘潭志》:述真西山祭文定致堂、茆堂、《五峰四公墓文》,以四公墓俱在境內。包丞相祠 ,一在楊梅洲,一在興馬洲。按:包非相丞,亦未知潭,但性剛毅,有閻羅之稱,能判冥事。長沙人因其子繶通判潭州早卒,誤以「繶」 故,並緣飾為「包孝肅」 雲。
王將軍祠 在平政橋右。
湘陰縣
山川壇 在縣南郭
社稷壇 在縣東北
邑厲壇 在縣西北
城隍廟 在縣東北。天順間重修,歲合祭於山川壇。
汨羅廟 ,在汨江上,縣北六十里。《水經》曰:「淵北。」
有屈原廟,廟前有碑,今廢。洪武二年,知縣黃思讓重建。有濯纓橋、獨醒亭。奉旨復號楚三閭大夫屈平氏之神,命有司以五月五日致祭。原於唐封昭靈侯,於宋封忠潔侯故也。原沉之日,後人哀之,是日以竹筒盛米祭之。漢建安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曰:「我三閭大夫也,君嘗見祭甚善,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 惠,以棟葉塞其上,綵絲縛之,則蛟龍懼不食。回如其言。今人為角黍,並帶色絲,其遺俗也。
黃陵廟 在縣北四十里。相傳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於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湘江之浦,民為立祠於水側焉。漢荊州牧劉表刻石立碑,豎之於廟,唐韓愈為之記。明因之,詔以六月十四日致祭。
洞庭龍神廟 在縣北磊石山,漢時建,四月初八日祭。
「馬伏波廟 」 即升德廟,在笙竹驛東。馬援伐零陵,常經此地。
靈惠廟 在白鶴山下。宋時禱雨輒應。進士龔輿以聞,封靈惠侯。
穆屯廟 在縣北八十里。周穆王駐蹕處。昭烈廟 在縣東北,名「漢家山。」
祠山廟 在縣治北。神為張渤,常鑿河通舟,曰「張大帝」 ,不詳其事。或曰武陵人,或曰黃帝子。大禹時居武陵。未知孰是。
雷將軍廟 即唐雷萬春。夏公母夢之生忠靖公,彭貴卿夢之生大參公。邑人蕭淮傳其事,文涇水府廟 在三十六灣。
橫嶺廟 在縣治西北
孚惠廟 在縣東南。袁州之仰山,祀二王。軒轅廟 在縣北。
關聖祠 在堤南,萬曆二十九年,知縣楊師程建。
「二賢祠 」 在學西,錢澍建,祀夏元吉。易先、公安。「二聖祠 」 在鎮湘橋之側。
三閭大夫行祠 知縣梁汝璧於縣市南嶽祠旁置「屈原行祠。」
泗州祠 在忠靖公墓道。
寧鄉縣
山川壇 在通安門外小橋之側。
社稷壇 在朝陽門外,俗名「社稷嶺。」
邑厲壇 在拱極門外,去仙佛橋二百步。城隍廟 舊在儀門外。洪武三十一年,知縣宋玉遷建北關內。正德三年,知縣劉綸重建前門及兩廊拜亭。嘉靖己酉,知縣許以明又更新之。萬曆三十年,知縣沈霞龍鼎建後殿、三門,側豎兩廊、正殿。至今規制宏密。
關帝廟 在大西門外利涉橋東。
《余將軍廟 》崇禎壬午,知府堵應錫為勦賊陣亡,因為立廟於拱極門外。
蔣、劉二公廟 去縣西九十里,祀漢威武大將軍劉公、雲停侯、大丞相蔣公。在湯泉上,俗稱「灰湯廟。」
栗相公廟 在迎薰門外。神姓栗,名萬全,五代時人。因陣亡,葬長沙梅藪,有靈驗。都御史李興邦立,今廢。
蔣琬廟 治北,即其故宅,名伏虎廟,前有伏虎井,今廢,去縣溫泉鄉七十里。元順帝一日詢蔣彥明,彥明以琬對,因加贈蜀漢大司馬恭國公,仍命有司立祠於湘鄉之灰湯,歲時致祭。「楊四將軍廟 」 在古垓北門外,後合邑特建,祠址存。
真武廟 在白雞觀,以萬曆甲寅火,其左舊有址,監生胡藻重建之。又水府嶺,萬曆間有僧募建於「來鶴」 故址。今並廢。
神堂相公廟 ,去縣西七十里。乾道間,有婦漂紗江邊,三人乘馬,各㩦其手,問之,答曰:「止此為神」 ,故立廟祠之。今並人蔣琬廟,俗稱浣紗夫人以此。
南軒祠 在明倫堂東,合魏國公同祀。一專祠在桂香仙嶺,今廢。
丘公祠 祀明知縣丘存忠。崇禎癸未,存忠為賊所執,不屈死。邑人哀之,建祠於《余將軍》之右,以抗賊。生員劉為邦等一百三十六人同日被戮者配祀。知縣黨哲建。
公廨土地祠 在儀門左,知縣胡明善改立,癸未後毀。
皇清順治十三年,蔣應泰重建。
文星土地祠 在文昌祠之右。萬曆三十年,知縣沈震龍建。
五顯祠 ,在拱極門外。
瀏陽縣
山川壇 在縣治瀏水之南。洪武元年,知州史希賢立。
社稷壇 :在縣西門外。
邑厲壇 在縣治西北,洪武十七年立。
城隍廟 ,在縣治東門外洗藥橋半里許,老虎山下。後遷入城中兜率寺左,以「白馬祠」 改之。蜀先主廟 ,在唐家洲上,去縣東二里。
關帝廟 一在治後大街,一在南市,一在下濠。太保廟 在北街,祀潘成。
水府廟 在治南雙楓浦之左。
東嶽廟 在縣北關外。嘉靖十三年,知縣蘇志皋以淫祠毀。
水南廟 在縣治南市
玉池廟 在縣治向陽門內之右。
孝子廟 在東北關外演武場之左,舊為麻衣廟,廟不知何始。俗傳土人掘蓮花塘,得枯骨數叚,夜即托夢於坊中人云:「伊以父母不得歸葬,負屍而死於此。」 上帝敕封為土地神,嗣是立廟祀之,邑人共號為麻衣大神。每年七月朔日,開廟受祭。至七月二十日,用大木龕銕皮包釘,納神於龕中。歲有首會四人,坐神身中,餘千百人各持麻引數丈,令繫龕之兩頭,咆哮疾走,環遊四城,無老幼爭趨之,一邑之民若狂。是日,奉神之人,悉白衣冠以往。嘉靖十二年,知縣蘇志皋議以淫祠毀,其後仍奉祀,有司復歲往致祭焉。孔聖家廟 ,萬曆十四年,奉衍聖公劄付,「查得瀏陽孔景道,有祖孔巢父,乃孔子三十七代孫,唐時」 為潭州刺史陣亡,廕男孔英,仍授父任。五季兵阻未歸,寓居平江。至五十五代祖孔靖安,因瀏陽為元兵殲滅,奉詔將鄰縣抽補。洪武六年,㩦男孔德明,分來瀏陽東鄉十三都九甲,在灘頭市家焉。隨往平江,對譜無異。推官李時孳因廟祀之,春秋展祭。
龜山祠 :在儒學內,專祀楊時。弘治十八年,遷於新學。
圭齋祠 在縣南山,專祀歐陽元。
張王祠 在縣東,祀張飛。
別駕祠 在縣西巨湖山下,專祀《易》雄。每年八月十四誕日,有司奉祀,時祠宇被侵。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鄭汝清一夕夢有紅衣人來告:「無屋。」 明日遍訪古祠,惟易別駕祠被墳侵也。即起而重修之。
好生祠 瀏地生男女者,每以痘疹為憂。明天啟時,司寇胡公家聞衡州有神痘,教所奉之神曰「金花天母,人惟一誠,格之無不吉祐。」 胡宦即從彼地傳種,後果靈驗,遂建好生祠祀之。後苦遭兵毀,司寇季子瑜艱於嗣息,及生子,其濚甫三週。仍乞神種,果邀福庇。今復於北城外建祠祀焉。
許祖行宮 ,在縣治東關外。許遜,汝南人,棄官修道,後得仙術,驅孽救民,飛昇仙去。江右居人建宮觀祀之,故瀏地六建許祖行宮。
三元宮 ,在縣治北關外。其地林木密茂,荊棘叢生,幽陰之氣,令人過之骨冷神寒。明季有僧明心,斬木披棘,大建殿廡,祀《三元》於上殿,位祖師於下殿。
醴陵縣
山川壇 在縣治南
社稷壇 在縣治東
邑厲壇 在縣治北
「鄉厲壇 」 、「五土五穀壇 」 各二十五處。
城隍廟 :在縣治東北。
伏波將軍廟 在縣西南九十里昭陵灘。關王廟 在治北後街。
水府廟 在淥口龍船頭。
東萊祠 去治北四十里,知縣張法孔復建。李衛公祠堂 在西山。「靖興寺」 ,李靖駐兵處。益陽縣
山川壇 在南市東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
厲壇 在社稷壇東
城隍廟 在治西
鳳凰廟 在縣西六十里。世傳屈原作《天問》處。今廟祀原與夫人,俗呼為鳳凰神。按原放逐山澤,見楚先王廟圖畫山川神靈僪佹及古聖賢怪物,因書其壁問之,以洩憤懣。茲廟豈即所謂圖畫神靈者,而後人因以祀之乎?
六賢祠 在儒學東,重修建,祀屈原、諸葛亮、張詠、張栻、胡寅、蔣信。
張公祠 :在北門城內,專祀張詠。
「十九賢祠 」 ,在龜臺山。
廣法祠 ,在縣西,《觀鴨禪師住錫》地。
湘鄉縣
山川壇 在小南門外,與教場相對,與社稷壇略同。
社稷壇 在縣東北隅迎恩橋右畔。
「邑厲壇 」 在社稷壇左側。
城隍廟 在治南
關聖廟 在城隍廟左
東嶽廟 在治西,顯真觀右。
南嶽廟 在治東南崑崙橋右。
五顯廟 在治市心,一名「吉祥寺。」
馬楚王廟 在四十八都。祀五代楚王馬殷,今廢。
唐指揮使廟 在五十四五。都指揮姓龔,名從,後唐時殿前都指揮使。至宋開寶五年,湘、邵劉虎兕叛,從領兵討平之,因留鎮守,民賴以安。卒,民立祠祀之。
白龍王廟 在洙津渡,當漣水中。有龍潭,深不可測,歲旱禱雨即應。今廢。
長沙王廟 在縣南,去江一里。祀漢長沙定王發其子湘鄉侯所立,而後因之也。今廢。
賈太傅廟 在柘木橋,祀賈誼,今廢。
昭烈廟 在治東一里,今廢。
王子廟 在治南河街,祀湘鄉侯昌,今廢。九江王廟 在縣東十五里,祀黥布。相傳布嘗駐兵於此。
蔣公祠 在北門內,祀蔣琬。
銅坑龍王祠 ,在縣東,去江五里。十一月上旬祭。
褚公祠 在水東門外。唐永徽中,褚遂良以左僕射諫立武宸妃,貶潭州都督,多惠政。至湘鄉,去縣北數百步,有感應寺,側有池,公嘗滌筆,有浮雲滃然,人異之,即其地為祠。
漢丞相祠 在縣東
唐丞相祠 在縣北
顯護祠 :在治東同田灣。知縣揭士奇立,以鎮水口。
攸縣
山川壇 在縣治東郭。嘉靖年間建。
社稷壇 在縣治西郭。嘉靖二十年修。
邑厲壇 在縣治東郭外。
鄉厲壇 在各鄉,凡四十九所。今廢。
城隍廟 在縣治東。崇禎年間修。
古城隍廟 :在西門內。
關王廟 :在堂獄門內。
新關帝廟 :在縣治東正街。
周昭王廟 在縣治東郭外一里許。周昭王南巡,沉於楚澤,後人立廟祀之。洪武三年,主簿黃公範建。
水府廟 在縣治西郭外。
石虎廟 在城北
《蔡周雙忠祠 》在縣東。蔡諱道憲,福建晉江人,丁丑進士,長沙府司李,癸未死「獻忠難。」 周諱二南,雲南蒙化人,恩貢,長沙府通判,攝縣事,與李賊戰死。
安化縣
山川壇 在縣治南
社稷壇 在縣治北
厲壇 在縣治北河涯
城隍廟 在治東
南嶽廟 在治東二里
關王廟 一在治東演武亭左,一在治北。東嶽廟 在治東東華山後。
忠靖威顯應祐王廟 在南門外,祀唐勇士張忭。忭與南霽雲死睢陽難。
甯公廟 在南門內,即師巫甯均得扶王印者。「楊九廟 」 ,在十三都橋口市。客民楊文舉捐地修建。
張公廟 在歸化鄉,地名「山口」 ,祀張公有才,宋時人。其地有墓尚存。
龍王祠 在東門外
真武祠 在治西二十里天香山。
楊公祠 在十五都。公四川人,居本都,貧而好義,織草履濟人,死為神。鄉人取其骸封之,建廟祀。
嘉應侯祠 在司徒嶺上,祀王仝,湘鄉人,五代時仕馬氏為上將,勇毅勁銳,與猺人戰,死,後為神。
楊公生祠 在府館左,為知縣孫以傑立。因兵燹,祠燬。後清復之。
陶公生祠 在東門外關帝廟左,為縣令陶涵中立。
熊公生祠 ,在洪家灣,為縣令熊之彥立。「蔣公生祠 」 ,在洪家灣,為縣令蔣允亨立。「葉公生祠 」 ,在分司左,為縣令葉天芳立。茶陵州
山川壇 在州城西郭
社稷壇 在州城北郭
厲壇 在州城北郭
城隍廟 在州治北
旗纛廟 在衛治後。前朝命各=所立廟,以祀軍牙、六纛之神。古者祭以夏日,今祭以霜降。炎帝廟 今廢。
東嶽廟 在城西郭二里。
福濟廟 在城北江上,祀長沙定王子茶陵侯昕也。
武翊大夫廟 在三十三都。
漢壽亭侯祠 在州治西舊濠之右。洪武中,指揮鄭質立。
岳王祠 一在西門遠郊平子渡,名「青雲庵。」 一在西郭山,名旌忠寺。明弘治中,指揮王廷爵建。王討賊曹成至茶陵,招之不從,乃掩擊,大破之。以戰歿之士葬之西郭,後建祠祀之。
望德祠 在治南。祀少傅李憩庵,今廢。
蜀帝祠 在二十八都
「三學士祠 」 在治西,祀劉坦齋、李文正、張文毅三人。知州林公廷建。
李文正公祠 在「吸秀亭」 舊址。
寺觀附 :「府、縣志」合載本府〈長沙、善化二縣附郭。〉
鐵佛寺 ,在湘春門外。唐法華禪師飛錫於此,建寺鑄三鐵佛。康熙二十二年,巡撫韓捐修。開福寺 ,在湘春門外二里,保寧禪師飛錫處。五代馬殷建,明末燬於兵,順治十八年,佛國禪師開山募化成之。
寶寧禪寺 ,在谷山,唐三藏建。
智度寺 ,在縣北五十里。古華嚴覺居之,今復為禪窟。有梵僧禪德居焉。
書堂寺 在縣北五十里。唐歐陽詢父子居此。半山中即詢讀書處,故名。
嶽麓寺 在嶽麓山上。唐李邕作《麓山寺碑記》:「道林寺 在嶽麓山下,旁有石浴池,長約一丈,廣二丈。又有四絕堂,五代馬殷建,宋蔣穎叔記。久廢,今復之。」
仰山寺 在縣治西前一里,後廢為便民倉。雲蓋寺 在縣十五都。為楊岐會禪師道場。有虎溪、蛇井、白雲關、仙人坐跡、虎足跡諸勝境。華林寺 在十六都。善覺禪師振錫處。
鰲山寺 在縣南城外。神丁姓,號鼇山,醴陵人,仕晉為夔州守,有功德於民,歸歿於此,此其故居也。後顯靈庇祐鄉閭,因建寺設像祀之。丙辰,燬於賊。舊僧智一,今暫結茅,延其香火。
觀音寺 在黑石鋪南二十里。
楠木寺 在大石潭西
黃連寺 在卯田
靈雲寺 在桃花洞
天竺寺 在河東
寶應寺 ,在河西華林山。
重興寺 在石牛山,宋紹興僧唐賢建。
萬壽寺 在嶽麓山上,即古鹿苑,亦名麓山寺。《李邕碑》載,「晉泰始四年所開。」 至宋元徽中,湘州刺史王孫虔重修。梁天監二年,刺史夏侯祥別構正殿。紹泰二年,刺史王琳再建。隋開皇九年,天台智者大師坐法華定,建感應佛舍利塔。至宋元祐間,智海禪師大興。明神宗敕賜萬壽寺,吉藩建講經臺,末年毀於兵。
水陸寺 ,在橘洲尾,元濟應禪師開。後有「拱極樓」 ,為《八景》之一。
太乙寺 在城西南三里,即古上清宮。舊寺在德潤門內,唐太乙真君煉丹居此建。元至元二十五年,始遷寺建宮,今改為寺。有泉名「太乙池」 ,池有金龍,長七寸許,常隱盛夏偶出磁盆畜之,頭角鱗爪畢現。
妙高峰寺 在城南郊外,即張南軒城南書院。洪恩寺 在城南郊一里。
雙楓寺 ,在天臺山,彭祖師化身處,山頂有天臺觀。
貲興寺 在一都高峰坪。宋嘉泰元年建。千壽寺 在新開門內。按察司李重修。
壽星觀 初在驛步門內,後移建通貨門內,各官祝釐習儀處。旁有南極殿,供奉壽星,故名。
靈仙觀 在大西門內,後改為「熊湘閣」 ,即李忠節祠。
《李真人觀 》有肉身在《萬壽都》。
玉虛觀 ,在太乙寺右,今存遺址。
洞真觀 、湘山觀 ,俱在城內正街,久廢。《陶真人觀 》,有肉身在榔梨市。
稽。觀 在稽。山宋稽真人修煉處,元時建,上有丹爐跡。
雲麓宮 在嶽麓峰上,即洞真虛佛地。道士金守分募建。石柱鐵瓦,祀元帝、梓潼君。天師後一殿,祀三清。外有五嶽殿、天妃殿。下有拜嶽石,一名「飛來石」 ,石方廣丈餘,嵌空卓立,上平如砥,構亭覆之,祀真武。又有法華塔,在宮後雨山中,履之,空洞有聲。兵憲張璿重新之。
真武觀 在朝宗門內,巡撫韓修。
萬壽宮 在嶽麓山枹黃洞下,今廢。
「上清宮 」 ,即「太乙寺。」
承天宮 在城內,久廢。
萬壽宮 在縣西南。許遜為旌陽令,棄官修仙。時江西有蛟孽,與其徒追至長沙,蛟化為人,贅昭山「居民賈宅,生二子。遜見之,蛟仍復其形,二子亦化為小蛟。遜隨仗劍追至湘江,以鐵物鎮而阻之。湘人立祠祀焉。」 後毀。順治四年,僧瞿如募在城江右紳衿商庶重建。其基延袤數十丈,四時祀享,旱疫禱之響應。
棲賢林 ,在尊陽都,離城一百二十里,三尹禪師建。
萬福禪林 ,在舊王城西北,果園荒地。順治年間,經略洪建。康熙四年,布政司郎修。
講經臺 在嶽麓山半。旁有觀音閣,相傳即古《麓苑》也。久廢,今復建。
報國庵 :在城南郊外。南海僧福貞募鑄銅大士,因立庵居焉。今廢。《大士像》,移於驛步門內,建觀音寺祀之。
迴龍庵 在縣南五里,府龍入脈。
華嚴庵 在縣東城外
自在庵 在縣南郊
「煙霞庵 」 ,在朝宗門外。
皇清僧綱司居此,都綱正僧振陽創建。
石壺庵 在縣北大賢都。相傳往時壺內日出米三升、鹽一鍾,供養庵僧。
靈蹟庵 在萬壽二都石飛嘴,離城三十里。劉福建。
觀音庵 :在觀音港內。一石卓立,宛如大士像;因莊嚴,結庵祀之。今廢。
大佛庵 在縣南一里,今廢。
洗藥庵 在縣西,原玉溝,水由庵右遶,前,今淤。僧特昇詩:「渠水源從故苑來,宮中脂膩舊瀠洄。溪流已共昭陽改,岸樹空餘劫火灰。洗藥有仙留勝蹟,題橋無地弔荒苔。幸鄰泮璧存文獻,時接宮懸到講臺。」
湘潭縣
西禪寺 在儒學右,凡有司士民祝釐者,咸集於此,設有「僧會司。」
龍王寺 在縣西百餘里。《縣志》云:「按《正德碑記》,隱山後有巖,名龍王山,山下有寺,名慈雲禪寺。考慈雲者,因歲旱時,山有龍女,詭異出沒,土人禱之輒雨,故嘉其事而額是以表之也。」 又曰:「胡文定公墓在隱山之西南,有祠像,今居民寺僧竟誤認為龍王法身,歲旱即迎去,鼓歌刑牲,以祈霖雨。幸而文定之像賴寺以存。」 亦猶米元章「鶴林伽藍」 之意也。
唐興寺 舊名石塔寺,《縣志》謂「唐褚遂良因爭立武氏,左遷潭州都督。」 嘗登陶公山,過石塔寺,顧瞻長安,愀然不樂,遂命易名。
懺心寺 ,在瞻岳門外,李宗伯騰芳建。昔日附城諸剎,無壯於此者。佛身九銅、十一鐵,皆極大。今雖廢圮過半,而殿佛宏麗,猶有存也。
草衣寺 在縣南一百三十里。
開利寺 ,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高十丈,佛高七丈,巍然靈異。忽一夕風號雷震,明旦視其處如舊,土人往往能言之,不敢以為誣也。其碑載「貞觀二年重修。」
紫虛觀 在縣南江濱
楚山觀 在臬司左。有「道會司。」
棲真觀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晉彭、何二仙煉藥處。
鳳竹庵 ,在城西外偏一里。住僧節中,率諸徒鼎建。屠劫後,戒諸徒為巨絡,收殮遺骸,買楊氏地,掩築三大塚,更置《湘燐化碧》一碑。節中,澧州人,無學大師法徒也。
海會庵 ,在郭外西偏五里。明末剎宇猶隘,璞師宗源立不退轉地,歷劫燹而弘啟之。今璞師又東遊數年,得法於龍池之萬如師,而南還居此。將欲廣佛場於故土,衍法嗣於家園。故知郵亭常住,終屬主人安隱化城,先拔嬉子。成此勝因,可垂來葉。
白蓮庵 在十一都
「杉仙庵 」 ,百歲僧淨心住墓其側。
《東岑庵 》,禪僧《寒濤立》。
樂壽庵 在縣東門內
湘陰縣
道林寺 在縣南二十里許。按《縣志》,在治東大荊驛。
雙林寺 俗名「南泉寺」 ,蓋南泉山也。宋紹興間,僧惠光始排蓬藋而創,去邑南五里,當湘邑之勝,其雲幻山詭,極幽遐奇絕之觀雲。
萬歲寺 在縣北六十里。
治平寺 在縣南白霞山。
光教寺 在玉池山
等覺寺 在大龍山
「慈濟寺 」 ,即「楊梅寺。」
資聖寺 在神鼎山
東林寺 在縣東四十里九峰山。
大募寺 ,去城一百二十里。
崇因寺 去治北九十里。
大覺寺 在板橋內
崇福寺 在九峰山
保國寺 在治南六十里。
崇教寺 在治東,《新唐》
法華寺 :在治南樟樹港。
資福寺 在縣南四十里。
資祿寺 在治南紫峰山。
龍壽寺 在治東十里
均塘寺 在治東
觀音寺 一在治東杲源,一在歸義市。
寶林寺 在治南影珠山。
玅勝寺 在治東泉山
永興寺 在治西石塘山。
普化寺 在治南
武當寺 在治北五十里。
普濟寺 在歸義鎮
白雲寺 在營田鎮
龍潭寺 在治南新橋
關山寺 :去治東四十里。
祈福寺 去治南九十里。
真覺寺 在治南一百里。
松山寺 在治南八十里。
石門寺 去治南六十里。
西乾寺 :去治東八十里。
天王寺 :去治東六十里。
明山寺 去治南二十五里。
新塘寺 去治北八十里。
靈濟寺 ,去縣北桃林九十里。
覺林寺 在治北清溪港。
片峰寺 在治北七十里。
興化寺 在治北二里
《南陽寺 》,在南陽渡。奉汨羅香火。
顯慶寺 在縣東四十里。
西乾寺 在縣東八十里。
安國寺 在縣治北鳳凰山。
「吉祥寺 」 《在菱子市》。
禪林寺 在縣東,後梁貞明間建。
福祿寺 在李攬渡。唐清泰間建,在縣治北。保安寺 在縣西北聚賢洲,晉天福間立。國泰觀 在縣東六十里。
《心月禪林 》在新市。知縣唐懋淳修建。
東明觀 在縣南,宋紹興間建。
隱真觀 在縣西,宋乾道間建。
紫虛觀 在縣北,宋紹興間建。
白鶴觀 ,在治東六十里,陶淡故宅。山在長沙之下,洞庭之上,派自豫章歷連雲而來,秀峙於此,峻拔二十里,周匝二百餘里,湖湘勝地也。真武觀 ,在劍灘。
祐聖觀 在長樂市
大虛觀 在治南暴家岐。
天德觀 :在治北一百四十里。
龜峰觀 在治東四十里。
黃華觀 在金雞山
道堂觀 ,去治北一百里,舊名「大隱。」
接引庵 :在神鼎山後。古祀元帝。順治庚子,邑人李象琯建。
萬緣庵 在鎮朔門外,去城二里,知縣唐懋淳新建。
寧鄉縣
上流寺 ,在縣西二百八十里,宋政和中建。廣明寺 ,在福龍山下,成化時建,去縣東北二十五里。
白雲寺 去縣南六十里。宋謝英讀書處也。香山寺 在縣治西香林山之陽。宋淳祐間建。其寺宏敞,為延祝之所。元末兵燹,洪武十五年僧慧用重建。宣德七年,義民周辛甫再建。崇禎初,大雄殿圮,僧大源募建。
福森寺 去縣西六十里。
資福寺 去縣南五十里,今存。
靈蓋寺 ,去縣南九十里,東鶩山之陽。今存浯溪寺 ,去縣南二十里,宋乾道間建。元末兵燹,永樂五年重建。弘治二年,邑人袁勝鑑重修。崇禎末年圮袁明海復葺之。
迴龍寺 去縣西四十裏白雲山下聚仙山石後。順治十三年,邑人王維漢「倡助。」
密印寺 在大溈山之陰。唐大中時,相國裴休為靈祐禪師建,奏賜寺額,置僧田地三千七百畝。師沒,詔加號圓覺大師,製極壯麗,屢廢復修同慶寺 ,唐連師李景讓奏建,即祖塔院,與大殿同時毀。後十年,僧就故址為廬。崇禎庚辰,僧了緣入都,募諸大內,為紫銅鎏金塔頂一座。應禪寺 去密印十里,有三禪師塔,故云「三塔」 ,今廢。
靈名寺 ,去縣西五十里玉溪山。至元三十一年,邑人周紹宣建。
赤江寺 去縣北二十里,今存。
普濟寺 去縣東二十里高峰山下。
善山寺 去縣東三十里,宣德七年建。
善堂寺 去縣東南十五里。今廢。
資聖寺 去縣南七十里,在羅谿山下,今廢。青溪寺 ,去縣南十里,舊名「烏江寺。」 宋乾道間邑人袁十一郎建,今廢。
南陽寺 ,去縣南四十里。
三角寺 去縣西七十里,既廢,重修。
嘉悟寺 去縣西一百三十里。今廢。
盤泉寺 去縣南五十里。
佛堂寺 在縣北二十里。
五龍寺 ,去縣西七十里。
紫龍寺 「去縣西南九十里」 ,今存。
土橋寺 去縣西南百里。
獅顧寺 去縣東二里,「八景」 之一。康熙六年,僧《拙旨》重募建。
白雞觀 在縣西玉幾山之陽。元至正中建。時有白雞飛止其地,故名。明末燬於兵火,今民間修復。
紫陽觀 在縣南六十里,今廢。
景德觀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宋至和間,道士周本正夜夢神以「景德」 二字授之,觀成,遂以為名。
佑聖觀 :在縣治一百一十里。
真武行宮 在廣濟山。順治辛卯,澬民段國泰建。近歲神靈顯應,朝禮者翕然稱「小武當」 雲。祝蒿庵 在縣西郊一里。崇禎年間重修。順治壬辰,以直指劉忠靖公主附祀於後軒。
勝善庵 :去縣西北四十里,古南塘庵也。戒僧修習,募眾重建。
隆興庵 ,去縣西八十里,在河塢之高峰。蓮華庵 ,在南軒墓之上三里,入梅山路也。《瀏陽縣》
迎福寺 在縣治衙後,僧會兌翁立。明洪武十五年,沒「僧會司。」 今司付《兜率寺》。
雲陽寺 在南鄉黃洞嶺,宋時建。
靈石寺 在北鄉洞陽鋪。
登龍寺 在北鄉三十九都內。
普寧寺 在北鄉四十一都。
禪林寺 在北鄉四十三都。
華嚴寺 在北鄉黃泥界內。
道鏡寺 在西鄉二十三都。
兜率寺 :在縣治大街。創於晉太和時,名「蓮花寺。」 宋嘉定間,改今名。
石霜寺 在縣三十二都,即霜華山寺也。唐普惠禪師建立受國封,賜香火田,今其寺仍盛。道吾寺 ,在縣二十四都,唐修一禪師建。師初尋道場,行至半山,路塞,忽雷劈巨石,得路,至石巖,見白衣老人坐石上,遂參師曰:「吾乃此山龍神,姓黎,蘇州人也。守是山,待師四十餘年矣。」 遂立道場於此,號曰道吾。唐、宋元皆有封號敕賜。
香火田畝,遂為祖庭雲。
大光寺 在縣十四都,即大光洞寺也。唐石床尊者建。
靈巖寺 在五東鄉第五都。山如覆箕,廣二里許。麓南北各有一崖,崖深闊十丈。寺立於南崖內者,名「前崖寺」 ;立於北崖內者,名「後崖寺。」 重殿散房,俱不用椽瓦,依懸崖石以蓋之,崖之高邃可知矣。
龍潭寺 在西鄉二十都內。背高山,面深潭,水清且靜,其深莫測。相傳有龍伏此,故名。
羅漢寺 在北鄉四十二都。
隱真觀 在洞陽山
壽元觀 在渭水右
昇仙觀 在縣東孫隱山下。
舍衛林 在南鄉十六都。地僻林深,梵剎幽靜。觀音閣 在東鄉二都崩埠市左有洲,四面皆水,水靜沙明,洲之上翠竹猗猗,中即閣也。臨水面山,山環水遶,煙籠之而愈出,層巒蒼翠,宛如畫圖。
又觀音閣 在南鄉渠城界口。明萬曆三十八年,縣令萬建元重修。明末兵火頹敗,復建小剎,名「普濟庵。」
六龍庵 即六龍山庵也。明時,僧劉紹智立禪林。峰巒聳秀,禪房清幽,殊稱勝概。
點石庵 在縣南渡外,初名「拭塵園」 ,後吉水謝孝廉開芳館於此。天氣清爽,俄然聲震如雷,起視之,則有巨石自後龍山下屹立庵後,因更名「點石庵。」
龍虎庵 在縣東孫隱山前龍潭灣。世傳孫思邈修真時,有龍虎害人,一眇其目,一哽其喉,求救於孫,得愈,即潛伏於此。萬曆初,有僧蘭山興建殿宇,長沙吉王題其額曰「龍虎禪林。」
石雲峰庵 在東鄉第四都,去東門市十里許。一峰獨超眾山之上,戴石壁立,層矗巍峨。庵居絕頂,竹綠松青,靜日無塵,鐘磬泠然,令人忘慮。投老庵 在黃曇洞內。洞中四望皆山,獨其中寬衍百丈。有僧行腳至瀏,謀僻地住靜,遂卜築於此洞內,自題曰「投老庵。」
天竺庵 「在東關外,崇禎十年建。」
般若庵 在縣西關外,郴州訓導胡季瑜建。「問心庵 」 在西壇側,僧真域募修。
《壕上》庵 :在西關外,庠生黎守身建。
永新庵 在縣東北界
「水月庵 」 在龍虎庵龍山下。僧思修建。
竹埠庵 在縣東南界。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