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4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一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一

  衡州府建置沿革考

  衡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衡州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一卷

衡州府部彙考一

編輯

衡州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

本府

古荊州南境。《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衡陽者,衡山之陽也。故九疑、有庳,皆有虞氏之版圖,則嶺嶠以北,胥為衡陽,其幅員亦廣矣。春秋時屬楚。秦置三十六郡,衡屬長沙。漢高帝五年,建長沙國,衡為酃,承陽、湘南、鍾武四縣隸焉,分王長沙王吳芮。景帝中,芮國廢,更以封長沙定王,發其南境,則為桂陽郡,臨武、南平、耒陽三縣隸焉。漢順帝永建元年,立漢寧縣。永和三年,廢鍾武,立重安縣,割重安屬零陵。吳蜀分荊州地,蜀得南郡、武陵、零陵以西承陽縣隸之。後吳全有荊州,承陽入於吳。孫亮太平二年,分長沙西部都尉建衡陽郡,立湘西縣為倚郭,郡治在湘水西。又別立湘東郡,郡治在湘水東。酃縣為倚郭。其桂陽郡隸耒陽,臨武、南平如故,而改漢寧曰陽安。晉平吳,多仍吳舊,衡陽郡治湘西岸,重安為倚郭,兼隸湘鄉、湘南、連道、新康、益陽。湘東郡治湘東岸,酃縣為倚郭,兼隸茶陵、利陽、陰山、新平、新寧。桂陽郡治郴,而耒陽、臨武、南平,改陽安曰晉寧,隸之。自秦迄晉,皆屬荊州,刺史所治。至懷帝永嘉元年,始分衡陽、湘東、桂陽及長沙、邵陵、零陵、營陽、建昌立湘州刺史,部治臨湘。自是迄宋孝建,屢省屢立,而衡陽為王國,更立湘南縣,《桂陽郡》更立汝城縣,《湘東郡》更立湘陰縣。此「湘陰」 非今湘陰,乃元徽中因流民僑立者。今湘陰縣故名羅縣。齊、梁沿之。至梁天監六年,析湘、廣二州地,置衡州刺史,治衡陽郡。及陳氏建國,幅員益隘,務多立州郡,以誇富庶,廣仕進。世祖天嘉元年,遂分始興、安遠二郡為東衡州,建刺史。至宣帝十三年,以東衡州故,改衡州為西衡州。其紛更不典,名實爚亂,有如此者。隋平陳,廢東衡州歸廣州,復正西衡州曰衡州。大業初,廢衡州刺史,而以衡陽、湘東二郡併為衡山郡,以衡陽為衡山縣。倚郡郭,改耒陽治於耒水南,名請幫助識別此字。陰與湘潭、新寧凡四縣,隸《衡山郡》。其臨烝、新平今新城鄉重安、茶陵、陰山、建寧、汝城、利陽諸縣皆省併入焉。其桂陽郡如故。治郴縣,隸臨武,而省南平縣,別立盧陽縣,仍隸荊州,刺史如漢、晉。大業末,蕭銑稱梁,於荊州據有衡、桂,仍立衡州。武德四年,平蕭銑,收其地。衡山郡統衡陽、衡山、攸、茶陵、新寧改。請幫助識別此字。陰曰耒陽,凡六縣。又置平陽縣,與南平、臨武三縣則隸桂陽郡。天寶元年,改衡山郡為《衡州衡陽郡》新寧曰常寧,《桂陽郡》曰《郴州桂陽郡》南平曰藍山。至僖宗乾寧元年,盜秦宗權部將劉建峰、馬殷入湖南,建峰自稱留後於潭州。三年,建峰死,馬殷繼之,遣將秦彥暉攻下衡州,據之。梁篡唐,即封殷楚王。後漢乾祐三年,殷子希萼稱臣於南唐。未幾,希萼弟希崇逐希萼自立,彭師暠、廖偃立希萼為衡山王,據衡州以禦希崇。周廣順元年,希崇請援於南唐,李景遣邊鎬將兵入湖南,因取其地,歸於南唐。俄而馬氏將王進逵、周行逢攻鎬,鎬敗走,進逵、行逢稱臣於周,行逢遂有湖南。宋太祖建隆三年,行逢死,其將張文表據衡州。行逢於保權遣楊師璠攻下之。會宋師至,遂遷保權於京師,地入於宋。宋定天下,置荊湖南北路安撫司,衡州屬南路,為上州衡陽郡,軍事,屬縣五。衡陽倚郭。耒陽,常寧、茶陵、安仁。安仁者,乾德二年升安仁場立縣也,而桂陽郡則改為桂陽軍,屬縣三,平陽為倚郭藍山、臨武。平陽臨武二縣石晉廢至宋天禧紹興中先後復立其衡山,則與湘潭、攸、益陽皆往代屬衡,而宋割入潭州也。及德祐二年,元兵破潭州,攻衡,權州事劉應子以城降。元有天下,建置尤繁,地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而分轄於嶺北湖南道肅政廉訪司。又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改衡州曰「衡州路」,領衡陽、安仁、酃三縣;桂陽路領平陽、臨武、藍山三縣,耒陽、常寧皆為州。茶陵始別為州而不隸衡,衡山則仍屬天臨路。天臨者,宋之潭州也。元末,倪文俊起兵,並據衡州,元將鄧祖勝復之。甲辰歲,明太祖伐漢,陳友諒

子理降,遂定湖南,收其地。洪武三年改路為府,衡陽為倚郭,統安仁酃,而耒陽、常寧皆降為縣,並以衡山來屬,凡六縣。八年改桂陽路為州,省平陽唯隸臨武、藍山二縣來屬,隸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建守巡。分建衡州,隸上湖南道。正統十四年,專建巡撫於各省。衡州既屬湖廣撫院,又以桂陽、臨藍地近嶺峒,兼聽南贛巡撫節制。天啟初,黔、蜀寇起,建偏沅巡撫,而衡州又受轄焉。崇禎十年,坑盜郭子奴、劉新宇等作亂,兵備副使李嵩、副總兵羅安邦討平之。沅撫陳睿謨允同知張恂之議,奏請分桂陽、臨武縣地置嘉禾縣。崇禎十六年,盜張獻忠攻陷衡州,未幾,獻忠走蜀郡人士舉義兵收復。

皇清順治四年四月,「恭順」、「懷順」、智順三王奉

旨,領兵入《衡闔郡》歸附。名號隸屬,悉仍其舊。凡領《州》、

一縣九

衡陽縣

按舊志,本長沙國酃、承陽二縣。東漢改承陽曰烝陽,屬零陵郡。吳置衡陽郡,立湘西縣為附郭,別立湘東郡,析酃為附郭。晉平吳,多仍其舊。衡陽郡治湘西岸,重安為倚郭;湘東郡治湘東岸,酃為倚郭。太元二十年,省酃入臨蒸。宋、齊、梁因之。大建元年,割臨蒸、東鄉為新城縣。隋平陳,省臨蒸、新城、重安三縣為衡山郡,以衡陽為衡山縣。倚郭。唐武德四年,復為臨蒸縣。七年,省新城、重安入焉。開元二十年,更名衡陽。宋因之。元至元三年,因衡陽繁劇,復分東鄉為新城縣。明洪武初,省新城入衡陽,隸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五里。

衡山縣

周為麇子國。《春秋》峕屬楚。秦屬長沙郡。漢置長沙國,為湘南縣。吳分長沙為衡陽、湘東二郡。衡陽即今「衡山。」 舊在兜率寺側。請幫助識別此字。今縣南二十里。吳孫亮又析湘之南部為湘西、衡山兩縣,俱屬衡陽郡。衡山為郡附庸,晉因之,直名衡山郡。南宋為衡陽國。齊仍改國為郡。隋廢衡陽郡,並湘鄉、湘西為衡山縣,屬長沙郡。大業六年,遷治白馬峰下。唐神龍三年,御史馬請幫助識別此字。奏復舊治屬衡州,乃如所奏,仍屬衡州。後以水患改治白茅鎮,即今縣治也。晉天福五年,屬潭州,俄復屬衡州。宋乾德三年屬潭州。淳化四年復屬衡州。四年因茶鹽制使雷有終請,遂復屬潭州。元屬潭州路。明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六里。

耒陽縣

以耒水得名,水在邑之陽,邑受其利,故曰耒陽。《春秋》峕屬楚。秦屬長沙郡。西漢改屬桂陽郡。新莽改曰南平亭。東漢建武中,移桂陽郡治於此。梁元帝峕,割隸湘東郡,移治驁山口。隋平陳,更曰耒陰,移治大陂市,隸於衡陽。唐武德四年,還舊治,復為耒陽更。五代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陞為耒陽州,屬湖南宣慰司。明洪武二年,仍為縣。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常寧縣

漢為耒陽地,屬桂陽郡。吳始析耒陽為新平、新寧二縣。晉屬湘東郡。東晉以新平併入新寧。宋元嘉中,始更曰常寧。陳復為新寧,屬衡州。隋屬衡山郡。舊治三洞,後至此始移治麻州。唐開元元年,治宜江,即今治也。天寶元年,復為常寧。宋因之,屬衡州。元至元丙子,為上縣,十九年,陞為常寧州,屬湖南宣慰司。明洪武三年,復為縣,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安仁縣

本衡山之安仁鎮,建自唐武德中,屬潭州。五代唐清泰二年,割衡山之宜陽、熊耳二鄉入為安仁場。宋乾德二年,陞為縣,屬衡州。景德五年,又分衡陽、衡山地益之,徙治永安鎮。元屬衡州路。明初屬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酃縣

漢長沙國茶陵縣地。晉屬湘東郡。陳省入湘潭。唐初省入攸縣。聖曆後屬衡州。五代峕屬潭州。宋紹興中,屬茶陵軍。嘉定四年,安撫使曹彥約平郴州黑風峒寇相酃地,南連郴、吉,請割茶陵之霞陽、常平、康樂三鄉,立縣於洣水之間,取衡之古酃以名縣,屬衡州。元明皆因之。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

桂陽州

秦屬長沙郡。漢高帝二年,分長沙為桂陽郡,隸

考證

荊州。領縣十一臨武南平,郴便,耒陽,陽山,桂陽曲江,浛洭,湞陽,英山。武帝元鼎四年,以浛洭、湞陽、曲江三縣屬桂陽。三縣粵之故地武帝平之內屬桂陽所以撤粵之門戶也東漢建武十一年,桂陽徙治耒陽,仍屬荊州。順帝永和二年,桂陽置漢寧縣,廢陽山三國吳蜀分荊州,以湘水為界,桂陽以東屬吳。孫皓分桂陽南部為始興郡。「晉武太康元年,杜預攻江陵,得桂陽,置為郡。」領縣六:臨武南平郴耒陽晉寧便惠帝永熙元年,分桂陽、武昌、安成三郡為江州。懷帝永嘉二年,分桂陽等九郡置湘州。穆帝昇平二年,以義陽流民在南部者立義陽郡,以江州五郡俱屬桂陽。宋文帝元嘉七年,復為桂陽郡。領縣六:臨武南平耒陽晉寧汝城郴齊高帝建元二年。請幫助識別此字。晉寧領縣五。梁武帝太清三年,臺城陷,蘭裕誘始興等郡,攻陷桂陽,復攻衡州。歐陽頠及陳霸先援之,遂擒之,改為監,尋罷。陳武帝永定三年,析桂陽郡地置盧陽郡,廢晉寧、汝城二縣。隋文開皇九年平陳,並盧陽地,仍為桂陽郡。大業元年,桂陽。領縣三:臨武郴盧陽十二年,廢桂陽,改東衡州為郴州,領縣如舊。唐武德五年,改桂陽為郴州,領縣六。臨武平陽義章盧陽晉寧郴武德七年,復為桂陽郡,廢平陽、義章二縣。貞觀元年,以桂陽屬江南西道。景雲三年,以桂陽隸潭州都督,尋罷。開元二十二年,以桂陽分隸江西採訪使。天寶初,復為桂陽郡。肅宗乾元元年,改桂陽為郴州,領縣八:臨武平陽義昌郴資興高亭義章藍山治平陽。宋太祖乾德三年,攻南漢郴州,克之。即桂陽高宗建炎二年,改桂陽郡為監。紹興二十二年,改監為桂陽軍。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阿里海牙遣使徇桂陽等郡。次年,置桂陽安撫司。又明年,改為桂陽路,屬湖南宣慰司。領縣三:臨武藍山平陽明洪武元年,改路為桂陽府,附平陽縣。九年,革府,陞平陽縣為桂陽州,隸衡州府,領縣二。崇禎十二年,裁桂陽六里、臨武八里,置嘉禾縣,凡領縣三。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一里,領縣三。

嘉禾縣

舊為桂陽州禾倉堡地。明崇禎十二年,衡州府同知張恂攝桂陽、臨武印務。因流寇初平,《慮堡》請幫助識別此字。州治遠,法難遙制,申請院司會疏入告,請建立縣治以鎮撫之。既奉題准,由是割臨武六都八里,割桂陽州五都六里,共十四里,立嘉禾縣,隸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四里。

臨武縣

漢屬桂陽郡。東漢因之,隸荊州剌史部。三國峕,桂陽屬吳,臨武亦屬焉。晉及宋、齊因之,屬湘州鎮。隋平陳,以桂陽為郴州。煬帝初,復置桂陽郡,領臨武。唐高祖峕,復為郴臨武仍屬郴武。後如意元年,改臨武為隆武,俄復舊。石晉改郴為敦州,廢臨武省入桂陽監。宋因之。高宗十年,復臨武縣。元屬桂陽路。明洪武八年,「仍領於桂陽州,隸衡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一里五分。

藍山縣

在漢為南平。今南平鄉是。晉武太康間,杜預取桂陽,南平附焉。宋元嘉中,隸桂陽郡。隋大業間,省入臨武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郴州。天寶元年,改南平為藍山,遷治古城。今鳳感鄉有古城舊址以山形四峕,蒼碧如藍,故名。宋景德三年,自郴來隸桂陽軍。宋末,遷治於今所,因有「三遷」,故號「三藍。」元屬桂陽路。至正十一年,陳友諒據武昌,朝貢阻塞,邑人立陳虎都為長,眾皆附之。明洪武元年,大將楊璟南征,虎都款附,仍以藍山隸衡州府桂陽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衡州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衡州府疆域圖

衡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一百八十里至淥田市,為茶陵州界。

南:四百八十里至星子,為廣東連州界。

西一百二十里至磨石,為邵陽縣界。

北一百三十里至柘塘,為湘潭縣界。

東南二百四十里至永興縣,為郴州界。

西南一百九十里至「祁陽縣」 ,為「永州府界。」 東北一百八十里至「攸縣」 ,為「長沙府界。」

西北二百里,至湘鄉縣,為長沙府界。自府至本省一千一百八十里,至

京師六千六百六十里

廣三百七十里,袤六百一十五里。

衡陽縣

東一百里至九江鋪,為安仁縣界。

南:「七十里至栗江」 ,為常寧縣界。

西一百二十里至磨石,為邵陽縣界。

北五十里至九渡鋪,為衡山縣界。

廣二百二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衡山縣

東一百三十里至攸縣界。

南一百五十里,至茶陵州界。

西四十五里至衡陽縣界。

北三十五里至湘潭縣界。

東南:一百二十里至安仁縣界,一百四十里至安仁縣城。自縣至

本府水路一百五十里,陸路一百里至。

本省「水路一千五里,陸路一千里」 至。

京師,水路五千五百里,陸路五千一百七十里。

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八十里。

耒陽縣

東八十五里至安仁縣界。

南:六十里至永興縣界。

西五十里至常寧縣界

北六十里至衡陽縣界。又

南,一百九十里至郴州。

北一百五十里至衡陽

東一百二十二里至安仁。

西一百里至常寧

東南一百里至永興

西南一百八十里,至桂陽州。

東北一百八十里至茶陵州。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衡山縣,四百一十里至寶慶府,自縣至

本省「水路二千六百八十里,陸路一千五百五十里」 ,至

京師,水路七千三百九十里。陸路五千八百五十

四里

廣一百三十五里,袤一百二十里。

常寧縣

「東五十里至耒陽縣界,一百三十里至耒陽城,南五十里至桂陽州界,一百八十里至桂陽城,西二十里至祁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至祁陽城,北三十里至衡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至衡陽城。」 自縣至本府水路一百八十里,陸路一百二十里,至

京師五千一百八十里

廣九十里,袤一百二十里。

安仁縣

東五十五里至茶陵州界,九十里至州治,「西三十里至衡陽縣界」 ,一百五十里至縣治,南五十五里至永興縣界,「二百里至縣治」 ,「北四十里至衡山縣界。」

東南一百二十里,至本府酃縣治。

東北七十里至長沙府攸縣治。

西南一百五十里,至本府耒陽縣治。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衡陽縣治。

自縣至本府陸路一百五十里,水路三百里至本省陸路一千三百三十里,水路一千五百九十里至

京師,陸路五千二百三十里,水路六千九百四十

五里

廣六十里,袤九十五里。

酃縣

東四十里至江西永寧縣界。

南一百里至桂東縣界

西五十里至安仁縣界

北十五里至茶陵州界

東南八十里至江西龍泉縣界。

東北八十里至興寧縣界。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江西龍泉縣界。

西南五十里至安仁、興寧、永興三縣界。

自縣至本府三百里,至本省一千三百五十五里。

廣七十里,袤八十五里。

桂陽州

東三十里至郴州界

南:四十里至臨武縣界。

西五十里至嘉禾縣界

北九十三里至常寧縣界。

東南一百二十里至宜章縣。

東北一百三十里至永興縣。

西北一百一十里至新田縣。

西南六十里至「黎田鋪」 ,藍山界。

自縣至本府二百六十里,至省城一千四百二十里,至

京師五千二百四十里

廣七十里,袤一百三十三里。

嘉禾縣

東五十里至「楓林鋪」 ,為桂陽州界。

南:二十五里至清水鋪,為臨武縣界。

西三十里為寧遠縣界

北三十五里為新田縣界。

廣八十里袤六十里

臨武縣

東四十里至宜章縣界

南:「四十五里至廣東連州界。」

西三十五里至藍山縣界。

北六十里至嘉禾縣界

廣七十五里,袤一百里。

藍山縣

東四十里至臨武縣界

南:「九十里至廣東連州界。」

西三十五里至寧遠縣界。

北五十五里至桂陽州界。

廣七十五里,袤一百四十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衡陽縣附郭。

郡之鎮曰「南嶽。」 岳發脈於岷山,由蜀入黔,南方之幹也。自騎田嶺入楚,蘊崇菀積,起而為衡岳。其勢蜿蜒,從岣嶁峰走郡西郭,至花藥山,委折而下,結為郡治。左對雁峰,右帶湘水,蒸流迴注,耒水匯之。東洲浮其前,石鼓蹲於側。隔岸望之,形如偃月。雖非天險之邦,而縈紆逶迤,秀色巃嵸,亦寰中之佳麗者也。《衡山縣》

後負巾紫,前俯湘江,左挹曉霞,右綰龍隱。東距甌吳,西接交廣。兩水環瀠,千峰疊擁。為永衡之北門,控潭鄂之上遊。

耒陽縣

南引郴、廣,西接衡、沙,北帶茶、攸,東連吉、贛。金紫峰岡巒秀特,表出南鄉,曼衍五六十里,至縣治之江。南為虎踞山,其北則馬阜蟠結數十里,鹿岐峙其左,樟楻列其右,東西二湖,夾洲渟蓄,紫流青麓,蜿蜒奇麗。

東有環秀樓,壯鎮江濱。四時登覽,隔浦諸山,爭妍競秀,而「風帆沙鳥,煙雲竹樹,瞭然在目。觀者偉之」 ,斯《形勝》之大概也。

常寧縣

湘江繞於西北,黃峒諸山列於西南,宜水從塔山流抱於邑西。請幫助識別此字。石水瀠洄於治後,二水相合,注於湘江,而興泉、樟木兩峰環拱,亦形勢之佳者也。

安仁縣

邑踞衡岳上遊,溪清峽秀,廣袤百有餘里。「鳳岡東來,騰矗飛舞;熊峽南起,崒嵂偉岸。」 江行其中,左右襟帶。凝望邑境,萬山,有如玉立,亦形勢之佳者也。

按《舊志》,安仁形勢,為青蛟出洞。其地東自茶陵雲陽山騰聳玉峰、筆架,迤邐而來,以達縣治。熊峽峙其前,軍山障其後,鳳凰一嶺翼其左,楊梅諸峰輔其右。江水自南環繞,西北狀元、相公二洲夾岸。旁有小石數堆特起,若蛟龍之爪。此縣治山水之勝也。

酃縣

湖南居楚上流,逆溯至酃,固已托處天際。筆峰插雲,橋嶺亙地,其險四塞。雖東通吉、贛,上接宜、韶,皆一線鳥道,而俯瞰茶、攸,又如高屋之建瓴水。斜瀨一渡,怒石齒齒,險於瞿塘象馬,不利舟楫,殆古所云「山國」 者乎?

桂陽州

《韓文公語》:「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駛。」

歐陽文忠云:「山川秀麗。」

《舊志》:「四山環拱如重城,為湖南奧區。」

鎖斷湖南第一關,阨塞鞏固,遙接五嶺,山控三湘。「分九疑而大湊盤鬱,匯巋舂而諸灘險折,丹峰插漢,紫嶂連雲」 ,信偉奇哉。

桂郡環繞山阿,四面拱匝,有如重城。西北延袤幾百餘里,而東南稍縮,其地右舒而左蹙,五星相聚,形家偉之。堪輿家謂「鹿山木星,芙山火星,中阜土星,大湊金星,果嶺水星。」

嘉禾縣

四塞多峻嶺,崇岡疊阜,壁削劍攢。巋水北流,魯山東擁,石燕南嶺,皆其山鎮也。

臨武縣

唐文公《祭縣尹文》:「山林之牢。」

《南齊志》:「脣齒荊區。」

宋羅榞《進土田記》「真淑之氣。」

《潘正夫詩》:「嶺開越嶠。」

元,方大任《學田記》:「清淑權輿」

陳奎龍《韓張亭記》:「長江繞綠,群山擁翠。」

明,焦芳詩:《湖南盡頭》。

《薛綱》詩:「秀連郴嶺。」

羅洪先《輿圖記》「山川險要。」

縣治四塞層巒,望之蔥鬱,蓋自衡岳而來也。跨湘江,走郴桂,盤迴五百餘里,真淑之氣於此焉。「窮誠楚表,阨塞離明之奧區也。」

藍山縣

宋劉晦之《學田記》:地界楚尾極南為外邑。石景立《遊山》詩:「峰近九疑,地連五嶺。」

宋景春撰。《朱文公記》。「楚、粵於是乎分山根水源之頭自發。」

三藍地遠而僻,山紆岡複鄰於兩粵,據桂極南,控引蠻峒。前跨黃蘗,後扆藍嶺,左帶大湊,右接九疑,其封疆之界,大概如此。若夫「鳳冠朝揖,錦寨崔嵬,三峰綿亙,四水周遭」 ,此則附邑之近者也。

隸、桂凡三邑,而山川之秀藍得之為多。九疑、舜帝之遺址,濂溪、周子之餘波猶在焉,其大概如此。

衡州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鄭註曰:「鶉尾,楚也。」

《周禮註疏》:「翼軫荊州」 ,於辰為巳,楚之分星,荊州之分土。

《左傳》:「鶉尾為楚。」

《爾雅》鶉尾曰「鳥帑。」

《星經》:「南宮赤帝,其精朱鳥,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頸、張、嗉、翼、翮、軫、尾、司夏、司火、司楚。」

玉衡星主荊州,常以五卯日候之,乙卯為南陽,己卯為零陵,辛卯為桂陽,癸卯為長沙,丁卯為武陵。

熒惑主霍山、荊、揚、交州。

《春秋緯》:「自大別以東,至雷澤、九江、荊州,屬衡星。」 《春秋元命苞》:「軫星散為荊州。」

《象緯書》:「北斗七星,魁四星為璇璣,杓三星為玉衡。斗星:一,天樞為天,二璇為地,三璣為日,四權。」

為時,五衡,為音,六闓陽,為律;七瑤光,為星。石氏曰:「一主天主秦,二主地主楚,三主火主梁,四主水主吳,五主土主燕,六主木主趙,七主金主齊。」 《天官書》:「軫主冢宰輔臣。」 又曰:「南宮七宿,其應周秦楚。」

《史記》:「翼軫荊州。」 又曰:「軫為車,主風。其旁有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星中,主兵。」

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

《西漢志》:「翼、軫,楚之分野。」 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皆楚分。

蔡邕《月令章句》:「鶉尾之次,起張十二度,至軫六度,為荊州費直。」 起張十二度,至軫九度。

《魏陳卓郡國》躔次自張十七度至軫十一度為鶉尾。

皇甫謐《世紀》:「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於律為夷則。」 斗建在申,今楚分野。

《晉書》:翼軫楚荊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六度。武陵入軫十度。長沙入軫十六度。《一行天文志》:「鶉尾值建巳之月,內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 又曰:「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故為烈山氏之墟。」

《唐書》:「翼、軫,鶉尾也。」 初,張十五度,餘千七百九十五,杪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終,軫九度。自房陵、白帝而東,盡漢之南郡、江夏,東達廬江。南郡,濱彭蠡之西,得長沙、武陵。又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達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古荊、楚、鄖、鄀、羅、巴、夔與南方蠻貊之國。翼與咮、張同象,當南河之北,軫在天關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逾嶺徼而南,為東甌、青丘之分。

《星紀》,鶉尾,以負南海,其神主於衡山,熒惑位焉。五車星,在畢北,五帝座也。東南中一星曰「司空」 ,主鎮星。楚分荊州。

《天文志》:「司空星明,其地歲豐。」

《宋天文志》:「太微垣三台六星,其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上主兗豫,下主荊揚。」

《宋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南第十星曰楚。」

《爾雅》邢昺《疏》:「巳為鶉尾。初張十八度,終軫十一度。」

桂陽軫六度。今郴州,宜章、永興、桂陽、桂東、興寧、耒陽、常寧、桂陽州,臨武、藍山、嘉禾。

長沙軫十六度。「今長沙府茶陵、湘潭、湘陰、寧鄉、瀏陽、醴陵、益陽、攸縣、安化、寶慶府新化、衡陽、安仁、酃縣、衡山、巴陵、臨湘、平江。」

《論語摘輔象》:「兗、豫屬上台,荊、揚屬下級。」

《步天歌》:「女宿下有十二諸國,第九星主楚。」 《步天歌》曰:「楚之一國魏西屯。」

諸說,概於分埜較詳。《晉書》,桂陽入軫六度,長沙入軫十六度。按古桂陽郡,今之州治也。今郡漢故屬長沙國,酃亦長沙茶鄉舊地,非軫六度屬。因其方隅,辨其躔次,大約郡屬諸州邑,入軫六度者十之六,入軫十六度者十之四。然考驗度分,細極微茫。以予觀漢費直、蔡邕、魏陳卓及《唐書》所分軫度起止,皆未有以楚屬軫十六度者,似軫十六度猶在壽星之次,為鄭分也。惟譙周、京房、張衡所論,與《晉書》略仝,顧折衷為已難矣。不特是也,凡星附列舍者,主其野五車。附於畢北,中一星曰司空,主楚女。下列十六星,中一星亦主楚女。齊分,畢,趙分也。彼附屬於其野,而主占於他國,將長沙及左右轄,亦不必耑占楚耶?翼主樂府主遠客,軫主車騎,又主冢宰、輔臣,熒惑主悖亂、殘賊、疾喪、饑兵,數者皆不與楚協占,其又何以別之耶?然則天道遠,人道邇,星野之說,又何可深求乎?善夫歐陽子之言曰:「聖人不絕天於人,亦不以天參人。」 蓋絕天於人則天道廢,以天參人則人事惑。故其作《五代史》,書人不書天,其旨微矣。

在天者辰十有二,而鶉尾處一焉。鶉尾為翼軫舍軫自房陵、白帝而東,逾南紀,盡鬱林、合浦之地,西達黔安左,凡數十區,而衡又處一焉。衡於九州埜分僅一彈丸,而欲以是測天,亦難矣。然攷《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周禮體要》之書,分星所麗,概不具詳,大抵有司掌之耳。唐一行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 善夫!言星,土之義也。蓋土有攸屬,斯星有定分。觀《兩戒》之象,與《雲漢》之所終始,而分埜之大。

小,固一致矣。《春秋》申慎、裨竈輩言,「列國占驗奇中」 ,其以此歟?後歷漢、魏,其說寖備。至《晉志》州郡躔次,尤為精密。夫積分以成度,辨度以分野,猶積里以成縣,積縣以成郡,積郡以成天下也雲爾。彼京畿者,天子之心腹也,邦國其肢體臂指也,痱癖在一臂,顫悸在一指,而概謂精血不相麗,經脈不相攝也。彼星孛大辰,而四國何以同災;熒惑守心,而一言何以徙舍乎?天人感應之際,不可不察也。是故以土辨星,以人治土,有一郡,必為之命郡大夫以治之;有一邑,必為之命邑大夫以治之;下至里社,亦有官師。凡以察其妖祥,稽其治否,上以詔救政,下以修序事,未嘗以區區之地廢觀省也。抑《郡志》與國史不同,國史從詳,故「天官」 別為一書;「郡志」 從略,故「星野」 係於「封域。」 「封域」 者,亦星野之所從辨也。予觀土圭之法,列於司徒、保章之官,屬諸宗伯;則《周禮》亦祗修人事而已。願守玆土者,本人以治天也。故封域首圖象,次星埜。。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