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532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三十二卷目錄

 石阡府部彙考

  石阡府建置沿革考

  石阡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石阡府星野考

  石阡府山川考

  石阡府城池考

  石阡府關梁考

  石阡府公署考

  石阡府學校考

  石阡府戶口考

  石阡府田賦考

  石阡府風俗考

  石阡府祠廟考寺觀附

  石阡府兵制考

  石阡府物產考

  石阡府古蹟考

  石阡府土司考

 石阡府部藝文一

  石阡宦適軒記       明祁順

  石阡府論          闕名

 石阡府部藝文二

  石阡書懷         明祁順

  文筆山           前人

  太虛洞          韓仲雍

  龍泉石徑         王守仁

 石阡府部紀事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三十二卷

石阡府部彙考

編輯

石阡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禹貢》「荊、梁南裔。」 周屬楚。秦為黔中郡地。漢為夜郎縣,牂牁郡地。晉分牂牁置夜郎郡。宋、南齊因之。唐初為思、黔二州地。武德二年,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併置都牢、洋川二縣,置義州,在龍泉縣北義陽山下。四年,以思州之寧彝縣置彝州。義泉郡即今府治夜郎、神泉等十二縣。五年,更義州曰智州,貞觀元年,郡廢,四年,開山洞,復以黔州之都上縣置彝州義泉郡。十一年,徙郡治於綏陽,尋改智州曰牢州,徙治義泉,領綏陽、都上、義泉、洋川、寧彝五縣。五代復陷為蠻彝。宋太平興國三年,彝州蠻入貢,置綏陽、夜郎二縣,隸珍州。元置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宣撫司。明改石阡長官司,隸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設石阡府,領長官司四。石阡苗民葛彰、龍泉。萬曆二十九年,播平,改龍泉長官司為龍泉縣,隸府。

皇清因之。康熙二年,廢「葛彰司。」領縣一,長官司二石。

《阡苗民》,編戶五里。

龍泉縣

宋,珍州地。元大保龍泉長官司,隸思州宣撫司。明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隸石阡府。萬曆三十二年,改故龍泉長官司為龍泉縣,隸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石阡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

石阡府疆域圖

石阡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銅仁府界八十里

西至四川遵義府界,三百六十里。

南至鎮遠府界五十里

北至思南府界五十里

自府治西南至省城四百八十里,至

京師七千三百八十里

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

龍泉縣

東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三十里。

西至平越府湄潭縣界,三十里。

南至平越府餘慶縣界五十里。

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五十里。

自縣治東至本府二百五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

《明一統志》:「高山環遶,流水瀠洄。」

《廣輿記》:「負山枕江,黔中要地。」

《舊志》:「林巒環抱,水石清幽。」

南通鎮遠北距思南

《方輿勝覽》。與黔思犬牙相錯。

龍泉縣

東達石阡,西向湄潭。北接遵義,南枕婺川。

石阡府星野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翼軫之餘

石阡府山川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鎮東山 在府城東,端秀,為府鎮山。

萬壽山 在府城西,地名「樂橋山。」 下有洞,傳有神羊出入,人逐之即化為石。

雲堂山 在府城西五里。谷深林茂,昔為苗賊潛藏之所。

金雞山 在石阡司東。高可百仞,翠色如黛。香爐山 在府城北十里。平地突起一山,四面陡絕,攀援而上,可容數百人,土人避兵於此。十萬山 在府城南六里。為楊再興屯兵之所。其上平衍,中有土田。

龍山 在府東南隅。高岡懸崖,霧聚則雨,散則晴。

九龍山 在府東南十里。本府水源出焉。宋故土官楊九龍葬於此,故名。

崖門山 在府治西南。有兩山,上下相併,謂之「崖門。」 崖下水流合平茫水入大溪。西上有洞向北,深廣莫測。

掛榜山 在府西南

紗帽山 :在樂橋,一名「朝天嶺。」

琵琶山 :在府南四十里。

排衙山 與「琵琶山」 相近。

駱駝山 在府西三里

飛馬山 在駱駝山西

知府山 在府東三里

侯山 在知府山之右

青山 在府北七十里。山高聳,多林木。

筆架山 :在府北五里。

文筆山 :在筆架山北。

馬鞍山 在苗民司東。山勢昂聳。

黃楊山 在馬鞍山東,上多黃楊樹。

青山 在苗民司南

溫塘山 在城南溫泉上,一名「松明山。」

獅子山 在府西南百里。廢葛彰葛商長官司東。有二山,皆高聳。

飛鳳朝陽山 在廢司東。

金順山 在廢司東五十里。

隘門山 在廢司北。兩峰相峙,險隘如門。迎仙峰 在府西北百五十里,下有龍塘泉,俗傳常有龍出其中。

大夫峰 在苗民司西

三尖峰 在廢葛彰司西。又有斜崖,環拱司治。甘猛崖 ,在廢葛彰司東。

蜂洞崖   、瓮古崖 俱在廢葛彰司西。

葛沖崖 在廢葛彰司北。

望鄉崖 在府西百六十里。

鬼崖 在苗民司治西,高廣方丈如屋。

長沙嶺 在苗民司東,甚高峻。

杉木嶺 在廢葛彰司北。

香爐囤 ,在府北十里。平地高二十丈,可容五百餘人,避苗寇者以此為險。

寒林箐 在府西,以竹樹陰森而名。

杉木箐 在府西北,多杉木。

爛沉箐 在苗民司南

《來林箐 》與《爛沉箐》相近。

坪耕箐 在廢葛彰司南。

崖頭箐

葛蔓箐 俱在廢葛彰司,皆以巖險陰翳而名。《山丹坪》

棉花坪 俱在廢葛彰司西。皆險隘之處。秋滿洞 在府南梭砦隔岸,洞門宏敞,後通塘池,砦平茫溪有泉長流,資以灌溉。又府西張家砦旁高山上亦有洞,峻險,人不能至。春夏間有聲如鐘鼓,秋冬寂然。

太虛洞 ,一名「燕子崖」 ,在府城南,中有萬佛巖、大士像及石龍、石虎諸異。

風神洞 ,在石阡司後。人不敢深入,入則大風飄發。

龍洞 在府城西南龍底江上。中產奇石,大如雞子,有文可觀。

烏江 在府城西一百五十里。東流合思南江入蜀。即《方輿勝覽》所載珍州思溪與南平軍朗溪合者此也。

龍底江 在府西南三里。亦曰「大溪。」 其上源為包鋪溪,流經府東黃茅囤,而合流繞府前,入思南府界,注於烏江。

石阡江 在府治西,下流入烏江。

新開河 去府城二十里。中流九處,巨石森壅。明萬曆間,知府郭元賓疏鑿通舟,民賴其利。洋溪 在府北十里。出銅仁府提溪司山下,西南流入郡界。又西經龍泉縣界,合桶口河流入烏江。

深溪 :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各容溪 :在深溪西八十里。皆西流而注於烏江。

山溪 在苗民司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入烏江。水流迅疾,有漲溢之患。

平貫沙洲 在府北。上有平貫砦,砦前有溫泉潭。

沙洲 在苗民司東。山溪之水匯流經此,北流入小溪。

大龍潭 在苗民司北。深澄不測,有灌溉之利。石灘 在府西。龍底江流經此,水勢湍激處也。金場灘 在苗民司南。東流合沙洲水,入於小溪。

渰龍灘 在廢葛彰司南,樂回江所經也。登沙塘 在府南。居民築堤蓄水以避旱。灣塘魚泉 在登沙塘南六里。春則魚出,秋則魚入,民張笱以時取之。

望江崖泉 在府西百六十里。水頗甘冽,四時不涸,民資灌溉。

溫泉 在府城南一里。大小二泉,泉水溫煖,清可鑑髮。大池方如盤匜,小者中有石竇,圓如太極,可入就浴為石阡。一府勝遊也。

石蔭泉 在金順山下。廣一丈,深三尺餘,水漲時,人莫能測。按《明一統志》:「春夏漲而秋冬消,極為清冷。」

龍泉縣

望鄉巖泉 在縣西一百六十五里。

義陽山 ,在縣東二十里。唐義州故址。

綏陽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唐綏陽縣故址。東山 在縣東二十里。峰巒秀拔,為縣之勝。金雞山 與東山並峙,錦雞常鳴其間。

將軍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宋紹興間,任正隆之變,都機安文誓師於此,因名。

石繖山 在縣西。上有石高十餘丈,端圓如繖。鳳凰山 在縣西北。磅礡高大,為縣之鎮。雞翁山 在縣東三十里。唐雞翁縣故址。石牛山 在雞翁山東五十里。

雞公山 在龍泉坪長官司西北二十里。卓筆峰 為儒學賓山。

石筍峰 在縣北,其峰尖聳如筍。

瑪瑙崖 在縣東

「山羊崖 」 在瑪瑙崖東,皆高險。

青竹崖 在縣東北,一名「深箐。」

鐫字崖 有二,一在縣城南十里,上刻「夜郎古甸」 四字,相傳唐李白經此,後人紀焉。一在縣城北三里,上刻「天河洗甲」 四字,明帥劉綎平播凱旋經此,磨崖勒石。

中宗崖 在縣北

黃蠟箐 在縣東

隘頭箐 在黃蠟箐北

穿簾谷 在黃蠟箐北

黃楊囤 在縣東三十里。巉崖絕壁,上產黃楊木,有大河環繞其上,可容百萬人。宋時囤兵之營柵塹洫猶存。

龍泉坪 即今縣治。舊長官司以此名。

「三跳石 」 ,江水發源之處。

龍穿石 在縣東十五里。巨石壁立,中開一徑,僅容一人。兩岸片石層疊,若鱗甲然。

野人洞 在縣南,邑人於此立「便民場。」

騰雲洞 一名太極洞,在縣城南二十里,左右有石隙,頂有文,類《太極圖》。

兌溪洞 在縣城南九十里。洞中寬平,外壁峻絕,非懸梯引綆不能上。土人避兵其中。

桶口河 在縣北。流合深溪,西入於烏江。泥水河 發源東山,通義陽江。中多鯰鯉,其大者百餘觔。

義陽江 在縣東北五十里。發源壽水,環抱縣治,通思南大江。

清江溪 在縣城外,紆環如帶。

犵木溪 在縣南。環遶縣治,入於清江溪。龍泉 在鳳凰山下。泉自洞中流出,大旱不竭,一邑資其灌溉,縣之得名以此。

《魚子》孔泉 :在縣治東。四時常盈,深不可測,常有小魚自孔中出。

小龍泉 :在城外,水甘冽,人取以烹茶。

石阡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石阡府城池 明嘉靖元年,知府何邦憲創建土城。四十年,知府蕭立甃以石,週圍六百六丈,高一丈八尺,廣一丈五尺。城門四:東曰「對旭」 ,西曰「澄清」 ,南曰「迎恩」 ,北曰「拱極。」 城樓四座,水關四洞。四十三年,知府王管議增串樓,年久傾圮。

皇清順治十八年,推官陳龍巖重修圮城八十丈,有

外縣

龍泉縣城池 明萬曆三十二年,巡撫郭子章、知縣凌秋鵬建石城。週圍三百六十一丈七尺,廣一丈八尺。城門四:東曰義陽,西曰綏陽,南曰明陽,北曰「大保。」 城樓四座,水關二洞。

石阡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松明關 在府城東

松坎關 在府城南

鎮寧關 一名「馬鬃嶺。」

武定關 一名「白馬嶺。」

迎恩橋 在府城南

文星橋 在府城北。明知府郭原賓建。

永濟橋 在府城南六十里。明嘉靖間,僉事周以魯、副使華起直建。

達遠橋 在府治南

來賓橋 在府治北

洋溪江渡 :在府城北十里。

白巖江渡 :在府城南十里。

葛閃渡 :在府城西一百二十里。

龍泉縣

青龍關 ,在縣北十五里。

虎踞關 在縣北三十里。林箐幽深,時有盜警。明萬曆間,設哨兵防禦。

趙公橋 在縣城北。明知縣趙譔建。

王公橋 在縣北二里。康熙十一年創建。桶口渡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石阡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石阡府治 在城內北隅。明永樂十一年建。正統間燬於兵。成化間,知府楊榮遷建。嘉靖間,知府蕭立業重修,寇燬。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劉起復重修。

經歷司 在府治內右

石阡城守營署 在府城內西。

外縣

龍泉縣治 在城內,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凌秋鵬建。

「典史治 」 ,未載處所。

石阡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石阡府儒學 在府治南。明永樂十二年建。正統末,燬於寇。成化十六年,知府余志重修,久圮。萬曆十八年,知府陸郯捐修。萬曆二十四年,知府郭原賓建敬一亭於尊經閣後,旁列五《箴》。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劉起復、推官陳龍巖、郡紳高遴。

「選捐資重修。」 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俱在廟後。明德書院 在府城南。明隆慶六年知府吳維京建,萬曆六年知府鄭一信修。三十四年知府葛原賓重修。今廢。

學田 原額三百九十畝二分二釐五毫。荒蕪田二百七十七畝七分二釐五毫。

「實在成熟田」 一百一十二畝五分;

原額本色學租倉斗穀七十八石四升五合,荒田無徵穀五十五石五斗四升五合。

實在有徵本色倉斗穀二十二石五斗。

外縣

龍泉縣儒學 附府學

石阡府戶口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戶口》、原額二千八百四十五戶

《人丁》:原額二千五百六十一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一千七十丁二分九釐七毫。

舊徵差人丁一千二百六十一丁一分。三十一年增七十八丁六分三毫,三十五年增一百五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一千一十五兩四錢六分五釐五絲四忽二微三纖一塵二渺。丁逃無徵銀四百五十六兩六錢六釐五毫一絲六忽五微七纖二塵三渺。

實在有徵丁差銀五百五十八兩八錢五分八釐五毫三絲七忽六微五纖八塵九渺。

府親轄

《戶口》、原額二千一百一十三戶

《人丁》原額一千九百七十七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逃亡人丁八百九十七丁二分九釐七毫。

舊徵差人丁八百八十一丁一分。三十一年增六十八丁六分三毫,三十五年增一百三十丁。原額丁差銀八百四十五兩一錢三分四釐七毫七絲三忽二微七纖一塵二渺。丁逃無徵銀四百六兩一錢四分九釐八絲七忽四微五纖二塵三渺。

實在有徵丁差銀四百三十八兩九錢八分五釐六毫八絲五忽八微一纖八塵九渺。

龍泉縣

戶口、原額七百三十二戶

《人丁》原額五百八十四丁,內除三十一、三十五兩年清編抵補外,尚迯亡人丁一百七十三丁。舊徵差人丁三百八十丁,三十一年增一十丁,三十五年增二十一丁。

原額丁差銀一百七十兩三錢三分二毫八絲九微六塵。丁逃無徵銀五十兩四錢五分七釐。

四毫二絲九忽一微二塵。

實在有徵丁差銀一百一十九兩八錢七分二釐八毫五絲一忽八微四塵。

石阡府田賦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原額田八萬九千一百二畝二釐一毫二絲。荒蕪田四萬九千六畝七分七釐四毫一絲八忽七微九纖二塵三渺

實在成熟田四萬九十五畝二分四釐七毫一忽二微七纖七渺。

原額山土一萬七千八百三十畝四分四釐七毫九絲八忽八塵。

《荒蕪山土》一萬六千八百一畝四分六釐九毫九絲八忽八塵;

實在成熟山土一千二十八畝九分七釐八毫。原額本色米七百二十一石九斗一升七合六勺五撮八圭五粒九粟。

荒田無徵米四百六十二石二斗八升一勺四抄四撮四圭九粒一粟。

實在有徵米二百五十九石六斗三升七合四勺六抄一撮三圭六粒八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七勺一抄七撮

該折色《輕賫》銀八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七毫四絲二忽九微七纖一塵二渺。

荒田無徵米三十六石五斗八升四合一勺一抄五撮二圭五粒。

無徵折色銀二十三兩六分一釐一毫七絲二忽三纖五塵。

實在有徵米一百五石三斗四升八合六勺一撮七圭五粒。

有徵折色銀六十六兩四錢七釐五毫七絲九微三纖六塵二渺。

原額《條編》土賦、食鹽、蠟價等銀三千二百七十兩二錢七分六釐六毫一絲六忽八微三塵。荒田無徵銀二千一百六十七兩三錢一分六釐六毫二絲二忽四微八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一百二兩九錢五分九釐九毫九絲四忽三纖五塵五渺。

原額馬館銀三千六百八十九兩三錢五分一釐五毫四絲四忽五微二纖三塵五渺。

荒田無徵銀二千一百二兩五錢六分二釐四毫五纖九塵九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七錢八分九釐一毫四絲四忽四微六纖三塵六渺。

府親轄

原額田五萬四千七百七十九畝八分五釐。荒蕪田三萬六百六十二畝四分三釐七毫九絲二微一纖七塵一渺

實在成熟田二萬四千一百一十七畝四分一釐二毫九忽九微八纖二塵九渺。

原額本色米五百二石五斗五升九合七抄九撮六圭五粒九粟。

荒田無徵米三百四十五石四斗一合五勺四抄四撮二圭七粒。

實在有徵米一百五十七石一斗五升七合五勺三抄五撮四圭五粒二粟。

原額折色米一百四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七勺一抄七撮

該折色《輕賫》銀八十九兩四錢六分八釐七毫四絲二忽九微七纖一塵二渺。

無徵折色銀二十三兩六分一釐一毫七絲二忽三纖五塵。

實在有徵米一百五石三斗四升八合六勺一撮七圭五粒。

有徵折色銀六十六兩四錢七釐五毫七絲九微三纖六塵二渺。

原額《條編》鹽鈔、蠟價等銀一千六百八十三兩五錢四分九毫一絲一忽五微九纖七渺。荒田無徵銀九百五十四兩五錢四分九釐五毫五絲三忽三微二纖六塵九渺。

實在有徵銀七百二十八兩九錢九分一釐三毫六絲八忽一微八纖二塵八渺。

原額馬館銀二千六百一十二兩一錢一分一釐六毫三絲一忽二微四纖八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五百二十八兩五錢八分七釐九毫六絲七忽九微一纖五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八十三兩五錢二分三釐六毫六絲三忽三微三纖三渺。

龍泉縣

原額、田三萬四千三百二十二畝一分七釐一毫二絲

荒蕪田一萬八千三百四十四畝三分三釐六毫二絲八忽五微七纖五塵二渺;

實在成熟田一萬五千九百七十七畝八分三釐四毫九絲一忽四微二纖四塵八渺。

原額山土一萬七千八百三十畝四分四釐七毫九絲八忽八塵。

《荒蕪山土》一萬六千八百一畝四分六釐九毫九絲八忽八塵;

實在成熟山土一千二十八畝九分七釐八毫五忽。

原額本色米二百一十九石三斗五升八合五勺二抄六撮二圭。

荒田無徵米一百一十六石八斗七升八合五勺二圭八粒四粟。

實在有徵米一百二石四斗八升二抄五撮九圭一粒六粟。

原額《條編》土賦、鹽鈔、蠟價等銀一千五百八十六兩七錢三分五釐六毫九絲五忽三微二纖一塵二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二百一十四兩四錢七釐六絲九忽一微五纖三塵五渺。

實在有徵銀三百七十二兩三錢二分八釐六毫二絲六忽一微六纖七塵七渺。

原額馬館銀一千七十七兩二錢三分九釐九毫一絲三忽三微一纖八塵七渺。

荒田無徵銀五百七十三兩九錢七分四釐四毫三絲二忽一微五纖八塵四渺。

實在有徵銀五百二兩三錢六分五釐四毫八絲一忽一微六塵三渺。

官莊租穀附

府親轄

原額「撫制」 官莊全熟賑恤田一百一十四畝四分五釐。

原額「全熟」 有徵本色賑租倉斗穀一百四石九斗八升五合七勺三抄四撮二圭八粒。

石阡府風俗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明一統志》:「刻木為記,不事文墨。」

「男女跣足。」 病專祭鬼。

《郡志》「淳龐樸茂,不離古習。服嗜婚喪,悉效華風。土著彝民,其俗各異,涵濡久可擬中州。」

石阡府祠廟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社稷壇 :「在城北。」

厲壇 在城北

城隍廟 在城內

漢壽亭侯廟 :在城內。

水府廟 在城西,明萬曆中建。

諸葛祠 在城南

李太白祠 在城內,祀唐李白。天寶間,白流夜郎,曾經此,因建祠祀之。明末相沿,以祠為理刑署。

皇清康熙六年,推官許延邵改復置主祀之。

遺愛祠 在城南,明萬曆間建,祀知府吳維京、鄭一信。

龍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厲壇

城隍廟

漢壽亭侯廟 俱未載處所。

《郭公祠 》祀明巡撫郭子章。

向公祠 祀明兵備道向日昇。

寺觀附

編輯

本府

觀音寺 有二:一在城北,一在城西,俱明萬曆間建。

北塔寺 :在城北。明知府曾之可建。

迴龍寺 在城南龍底

圓通寺 在葛彰、葛商等處,長官司南。

欽道寺 在城西北義陽山。

石阡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

明設思石守備一員,駐湄潭縣,專管思、石二府、湄潭一縣地方。

石阡府防守、提溪三哨、共哨兵七十名。

皇清改設「石阡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額兵二百八十名,駐劄石阡府,分防龍泉縣地方。

石阡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鐵 出府屬長官司

水銀 舊出今廢

黃蠟 出府屬

銀杏 出村中

木瓜 所在皆有

鹿 出龍泉

石阡府古蹟考        通志

編輯

府總

廢義州 ,在龍泉縣北義陽山下。

廢明陽縣 在龍泉縣治西。

廢綏陽縣 在龍泉縣西北。《唐史》云:「縣有綏陽山。」

廢雞翁縣 在龍泉縣雞翁山下。

廢洋川縣 在苗民司南洋溪山下。

廢夜郎縣 在葛彰司西六十里。

石阡府土司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石阡長官司正長官安際中有印。康熙二十一年內承襲。

石阡副長官楊崧秀,康熙二十一年內承襲。苗民長官司長官汪浴日,康熙二十三年內承襲。

龍泉縣

土縣丞安師弼,康熙二十三年,為議敘《土司等事案》內,不准承襲。

副土主簿朱籲,康熙二十三年,為「議敘《土司》等事」 案內,不准承襲。

土百戶

石阡府部藝文一

編輯

《石阡宦適軒記》
明·祁順

編輯

成化壬寅,予自江右藩司來知石阡郡事。「貴州在京 師西南七千里外,古夜郎牂牁之域。朝廷使有罪者 居之,蓋欲其嘗險阻,履憂危而省躬思咎也。幸今天 下承平,四彝八蠻,罔不從化。而貴州自入職方,百有 餘年,民樂耕稼,士知問學,頑梗之俗,變為禮樂衣冠 矣。石阡地阻而僻,其民朴而少爭,貢賦易完,賓客罕」 至。吏於是者,無迎送之勞,無催徵之迫,無訟獄之擾, 而山水登臨之樂,乃兼有焉。是故「仰而觀山,則適乎 目;俯而聽泉,則適乎耳;優游於詩書文藝觴詠之間, 則適乎心;出入起居,動作食息,無往而不適也。蓋務 繁華者,必於都會之邦;志幽靜者,必於窮僻之境。」吾 從仕中外二十餘年,都邑之雄富,人物之盛麗,固嘗 覽之矣。然或朝謁之拘,或宣理之勤,所職有兵事焉, 有錢穀焉,有訟牒焉,凡耳目之所接,心思之所及者, 皆是也。簿書期會之餘,則賓客往來之交也。當其冗 劇之際,雖欲放情物外,求一日之適,何可得耶?茲獲 脫彼之勞,安此之佚,自適其適,而忘其有罪之憂,上 之為賜也大矣。昔之人有居清華之秩而以煩劇妨 其賞識為怪者。夫彼此不能兩兼,而賞適尤吾性之 癖。失乎彼,得乎此,夫可謂之不遇邪?雖然,吾不敢以 己之適而忘悔艾之心,亦不敢不思己之所以適,而 圖報上恩於萬一也。於是名其退食之軒曰《宦適》,且 為之記以自觀省焉。

《石阡府論》
闕名

編輯

按:府地連黔、播,而崖谷崷崒,草木蒙籠,實黔中之絕險也。郡之東隅提溪小路,懸崖直下,俯瞰城市。其水 銀山、草子坪諸苗,往往假道於此,躍馬鳴金,出沒如 猿猱焉。其平寨斗崖路,則峻嶺摩空,叢林蔽日,皆諸 苗巢窟。雖營壘戍卒,星羅碁峙,然隄防一弛,而孤郡 斗絕,將不免於蹂躪矣。明嘉靖中,銅仁鎮筸苗倡亂, 總督張岳集兩省官議之,僉謂「林箐深密,累討無功, 撫之便。即不聽撫,以兵戍守之,使不出掠可也。」岳不 從。既而出兵不利,苗陷印江、石阡,全黔為之震動。大 率苗地不過百五十里,苗民不及數千,而敢屢拒官 軍者,以奸民為之間諜,土官為之囊橐也。有奸民以 為耳目,其出必有所獲;有土官以為窩容,故其敗必 有所歸。能嚴絕此二者,則苗患可息矣。

石阡府部藝文二

編輯

《石阡書懷》
明·祁順

編輯

男兒弧矢平生志,歷遍中華到石阡。椎髻卉裳荒服 地,劍牛刀犢太平年。雨餘山翠開圖畫,夜靜泉聲落 管絃。俗客不來公事簡,倚窗頻和《白雲篇》。

《文筆山》
前人

編輯

巨筆卓晴峰,天然制度工。雲霞妝五色,風動助三紅。 脫穎非囊底,生花似夢中。流年多少恨,終日漫書空。

《太虛洞》
韓仲雍

編輯

「磴路逶迤上,岩扉杳靄窺。澄霞漾飛蓋,新月隱橫坻。 地主勤供帳,山僧遠執羈。燭天紛雉炬,殷地動鼉吹。 綠荔懸眥迥,丹梯置足攲。陰房愁涅袂,溫室競揚綦。 雪色疑伭乳,煙光逗紫帷。床為龍臥處,穴是鳳來時。 擁徑成三秀,堆峰列九嶷。玲瓏連不斷,迴曲到還離。 佛座輝珠絡,仙臺暗碧滋。雙林初止觀,六道宛低眉。」 通氣理非謬,雕形工若為,莫須驚造物,直欲問庖羲。 舉策家風劭,無蹊國步奇。勝情輕捫陟,名士暢追隨。 步幄重徵伎,花宮再引巵。接籬𢬵倒著,玉漏且催遲。

《龍泉石徑》
王守仁

編輯

水花如練落長松,雲際天橋隱白虹。遼鶴不來華表 爛,仙人一去石樓空。徒聞「鵲駕橫秋夕,漫說秦鞭到 海東。」移放長江還「濟險,可憐虛卻萬山中。」

石阡府部紀事

編輯

《通志》:「武宗正德六年夏六月,江津賊方四等寇思石, 貴州兵敗之。」

世宗嘉靖十九年,石阡旱。

二十一年,銅鎮苗叛,陷石阡府,執推官鄧本中。 二十九年,鎮筸苗陷石阡府。

「神宗萬曆十九年夏五月,石阡龍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