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110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一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十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一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一百十卷目錄

 北方諸國總部彙考二

  明一統志北國山川 北國古蹟

  顧起元北國考陰山 鴈塞

  慎蒙雜記天山

  明會典薊鎮

  圖書編明九邊要害 明九邊總督駐劄 明直隸三關 宣府 河套地廣袤略

  洮河

  春明夢餘錄明九邊總一 明九邊總二

邊裔典第一百十卷

北方諸國總部彙考二

編輯

《明一統志》

編輯

北國山川

編輯

陰山 東西千餘里,草木茂盛,多產禽獸。漢時「冒頓 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後武帝奪其地,匈奴入寇, 無所隱蔽,過此未嘗不哭。」

狼居胥山 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出代二千餘里,與 匈奴左賢王接戰,得胡首虜七萬餘人。左賢王將遁, 乃封狼居胥山而還。

《窴顏山》, 即匈奴築城,居漢降將趙信處。驃騎將軍 霍去病以輕騎追虜至此,得匈奴積粟食軍,留一月, 燒其餘粟以歸。

《浚稽山》, 山有二匈奴多分居之。漢將李陵以步卒 五千擊虜,至此,營於兩山間。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 陵博戰敗之。虜還走山上,漢軍追殺數千人。

燕然山 去塞三千餘里,後漢車騎將軍竇憲率羌 胡兵出塞,與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斬獲甚眾,憲 遂登此山,勒石紀功。令《班固銘》曰:「鑠王師兮征荒裔, 勦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亙地界,封神兵兮建隆 碣,熙帝載兮振萬世。」

金微山, 去塞可五千餘里,竇憲遣兵大破北匈奴 於此。自漢出師,未嘗至此。

都斤山, 突厥可汗常處於此。其西五百里有高山 迥出,無草樹,謂「勃登凝黎」,猶夏言「地神」也。

不峏罕山, 斡難河源出於此。昔有蒼白狼遇慘白 鹿於此山生子,名「巴塔赤罕」,後為蒙古部,即元氏之 祖。

迭里溫孛答山, 近斡難河,即元太祖鐵木真生處。 撤撤兒山, 本朝洪武中,總兵官周興征胡,自元者 河追至此山下,大破之。

禽胡山 洪武中,王師嘗禽乃兒不花於此,因名。永 樂八年,車駕征虜至此。

白雲山 永樂八年,六軍營於此,時四山雲氣潔白 如練,因賜今名。

蒼山 一名「蒼山峽。」永樂八年,駐蹕於此。

沙嶺 永樂二十一年,車駕北征,駐蹕於此。

凌霄峰, 永樂八年,車駕征虜,登絕頂,望漠北顧侍 臣曰:「元盛時皆民居,今萬里蕭條,惟見風埃沙草耳。」 立馬峰, 永樂八年,車駕次元石坡,製銘勒於是峰 之石曰:「惟日月明,惟天地壽,勒銘元石,與之悠久。」 班朱尼河, 元太祖初起兵至此,河水方渾,飲之以 誓眾曰:「他日當記曾同此艱難。」

飲馬河 舊名臚朐河,永樂八年駐蹕,賜名。傍有「殺 虎城」,乃清遠侯王友統守營兵所築。

元冥河, 舊名「斡難河」,元太祖興於此。永樂中,賜今 名。時追虜至此,大敗之。虜本雅失里窮蹙,以十騎遁 去。

清塵河 舊名「古兒札河」,永樂中駐蹕,改今名 「闊闊納浯兒海。」 元太祖為諸部推戴稱帝於此。 《蒙山海》, 在速兒溫都兒之地,其水清冽。永樂十二 年,車駕次此。

《他人水》, 突厥可汗常以五月中旬集此,拜祭天地 神應泉, 地名清水源,永樂中駐蹕於此,去營三里 許,平地湧泉,高數尺,味甘冽,士馬飲之不竭,因賜今 名。

清流泉 永樂八年駐蹕於此。

北國古蹟

編輯

范夫人城, 《寰宇記》:「城本漢將所築,將亡,其妻率眾 保完之,因名。」

麻彈城。

《楊義城》。

矢波羅城舍利城。

達督城, 《寰宇記》:「諸城傍皆有美水豐草,唐時突厥 所居,移徙不常。」

和寧路城, 初名「和林」,以西有哈剌和林河,故名。元 太祖始建都於此,前後凡五朝。大德間,立和林等處 行中書省,置和林路總管府。皇慶初,改嶺北等處行 中書省,及改路曰「和寧。」

顧起元北國考

編輯

陰山

編輯

《漢史》言「匈奴漠南無王庭」,謂陰山之南,黃河之北也。 陰山在山西、陝西之繞,河流南折,橫亙千里,西出賀 蘭,東踰燕、薊,而抵醫無閭,重山連阜,峻嶺懸崖,隔閡 北狄,過此山後,南北數千里,東西數千里,皆是砂礫, 無水草,名為大磧。虜駐此,人畜皆乏食,若不得據陰 山之南,必須踰此石磧而居其北,北即漠北也。漠南 「無王庭」者,石磧之南,陰山前後也。

鴈塞

編輯

語云:「鴈門紫塞,地皆在北。」今人稱北為鴈塞,非也。《荊 州記》:「鴈塞北接梁州汶陽郡,其間東西嶺,屬天無際。 鴈飛翥至此,即回翼,惟一處稍下。每鴈飛達,則矯翮 裁度下處而過,故名鴈塞地,在蜀漢間也。」

《慎蒙雜記》

編輯

天山

編輯

天山伊吾郡有天山,高十五里,廣六十里,冬夏積雪 不消。一名「雪山。」匈奴過之,皆下馬拜。漢遣二師將軍 李廣利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虜萬 騎而還,即此。

《明會典》

編輯

薊鎮

編輯

國初,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與遼東、宣府東西並建, 為外邊。又起古北口至山海關,增修關隘,為內邊。永 樂間,移大寧都司於保定,散置營州等衛於順天之 境,以其地處兀良哈降夷,分置朵顏、泰寧、福餘三衛, 每年朝貢互市,永為藩籬。嘉靖中,虜入古北口,徑薄 京城,薊始為重鎮。增設總督將領,調各鎮兵入衛,修 「築牆臺,春秋防守」,視他邊特嚴雲。

「一、城堡臺牆。本鎮見存城堡二百八十五座,空心敵 臺一千二百四十座,潮河川大橋一座,昌平城堡二 十八座,空心敵臺二百五十餘座,守邊墩臺一百六 十九座。」嘉靖三十四年議准,居庸裏口,如橫嶺、鎮邊、 大石嶺、唐兒巷等處,或原無邊牆,或有牆不固者,皆 令修築防守。隆慶二年題准薊、昌二鎮分為十二路, 將邊牆稍加厚,二面皆設垛口,七八十垛間下穿小 門,曲突而上。其緩者計百步,衝者五十步或三十步, 即築一墩臺,視邊牆高一倍,廣十二丈,內容五十人, 共築一千五百座,令邊軍哨守。萬曆元年,題准灤河 以東,居庸以西及松棚諸路,再增臺二百座。又議准 曹家寨將軍臺地,跨山橫築,內城守以七臺。四年題 准、薊昌二鎮、應修邊牆九十餘里。添築墩臺五百座。 一兵馬。薊州原額官軍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員名。 見額三萬一千六百五十八員名。原額馬一萬七百 匹。見額六千三百九十九匹。密雲原額官軍九千六 百五員名。見額三萬三千五百六十九員名。原額馬 二千三十二匹。見額「馬驢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匹頭。」 「永平原額官軍二萬二千三百七員名,見額三萬九 千九百四十員名,原額馬六千八十三匹,見額馬驢 一萬五千八十匹頭。」「昌平:原額官軍一萬四千二百 九十五員名,見額一萬九千三十九員名,原額馬三 千一十五匹,見額馬驢五千六百二十五匹頭。」 一入衛兵,「嘉靖二十九年議徵各鎮精兵入衛,甘肅、 固原、寧夏、宣府、遼東各一枝,延綏、大同各二枝,以後 陸續奏撤。見今入衛延綏二營共三千四百名,大同 一營二千九百名,又標營一枝九百名,宣府一營二 千五百名。又令大寧兩班官軍六萬餘名,免其京操。 春班參將四員,各領五千員名,共二萬,赴薊鎮」防守。 其餘盡數分隸秋班參將部下。於內仍選精壯遊兵 六千員名,責付新添遊擊二員統領。與舊遊擊六員。 除防秋又令興營等衛、梁城等所班軍,原係奏留古 北口一帶擺邊,照舊常川在邊防守,不必掣回分班。 又議准、河間天津等衛每年輪班一千名赴黃花鎮 防禦。武清衛九百八十八名於古北口住守,常川在 彼,不必掣調。又令河間等衛班軍二萬二千九百九 十六名,係腹裏見聽京操之數,悉聽改發薊鎮,不必 更番,聽東關御史選定人數,將精銳二萬一千,定作 秋班七枝,次等一萬,定作春班五枝。每年春班,正月 初旬上班,五月終旬放班;秋班六月初旬上班,十一 月終旬下班。三十一年,奏准通州班軍戍薊鎮者,每 月每軍加糧二斗,仍免其均徭柴炭局料,仍選募土 著壯丁,務足六千之數。又令調發客兵,沿途不許騷 擾,違者聽各撫按將該將領參究。三十三年,奏準保 定標達民兵三枝,調一枝於古北口,二枝於兩關適中地方聽調。三十八年,議准遼東、大同、延綏等處入 衛總小旗,經年遠戍,許給冠帶,不支俸。四十一年,令 山西民兵三千,免其人衛。每歲每名量徵工食銀五 兩,解薊鎮軍門及密雲道,修造盔甲器械。四十二年, 令山東民兵三千,免其入衛。有馬者每名徵工食銀 十二兩,無馬者每名徵工食銀七兩。每年共二萬六 千兩,解赴薊鎮,為造軍器犒軍士之用。又令山東、河 南將民兵工食,每名增銀二兩,連原額解赴薊遼軍 門,查給各官家丁口糧。隆慶三年題准,長陵等衛防 守黃花鎮官軍一千名,今後秋班八月初一日上邊, 至次年四月終下班;春班二月初一日上邊,至本年 十月終下班。每年上邊九個月,休息三個月。四年題 准,大寧都司班軍戍薊鎮者,春班九千一十三名,秋 班一萬三千九十一名,添領班都司三員,共七員。萬 曆元年題准,大寧、山東、河南都司班軍戍薊者,有一 衛分春秋兩班,亦有分隸各都司下。今各歸併,每衛 只隸一都司下,定為春班或秋班。撤防之日,各都司 抬營統領,到該駐劄地方,雙月操練。各該巡撫兵備 間亦閱操。其都司亦量撥軍伴應付。上班之期,撫、道 稽查催督,如出征例。二年議准宣、大、遼東入衛官軍, 春防限二月末旬到薊。防春畢日,不必撤放。通留過 夏,聽泒隘口,以防不虞。十月終,即先撤放。其遲到半 月,早放半月糧料,抵留過夏之費。四年議定遵化民 兵一千五百名,每名徵銀一十二兩,共一萬八千兩、 解兵備道充餉。山東民兵一枝、內馬兵一千名、每一 名匹徵銀二十四兩、步兵二千、每一名徵銀一十六 兩、共五萬六千兩、解薊鎮充餉。遼東入衛民兵三千 名、止發二千五百名赴薊鎮分布、其五百名留寧前 防守

一、募調兵。嘉靖三十七年題准:「薊鎮自於密雲、昌平、 永平、遵化、通州募兵一萬五千。河南民兵悉免入衛, 止解銀七萬五千兩赴薊州,給各兵安家。」又議准將 昌平一枝隨衛食糧,革安家銀。通州一枝改入京營。 其密雲、永平、遵化三枝,係土著者,止歲給銀五錢。四 十二年,令副、參、遊、守、提調等官,許自募家丁,報名在 官,一體給糧。萬曆三年議准,募浙江三千人,各給《鳥 銃》赴鎮,以備衝鋒攻擊。四年,又添調南兵九千名,以 代客兵,專備守臺。又議准南兵分為二班,挨定年限, 至期更換,即以舊將統領舊兵,徃回行浙江巡撫知 會在薊、在浙將領,不必互換。五年題準保、河二府入 衛民兵三千名,每年徵工食銀四萬一千六百兩,解 軍門。召募土兵二千名,每名月給糧銀一兩,安插撫 恤。常川在三屯營操練。十一年題准召募民兵一千 六百一十名,每月給與雙糧,免其戶丁勾補。又選城 操軍一百九十名,輜重營軍一千名,每月糧之外加 給行糧,並原設雜流共三千一百八十一名,俱充密 雲標下左營軍。其延綏標兵一千八百名,永免入衛。 保定軍一千名,仍分春秋兩班,同《輜重》營選下。餘軍 俱發《石匣營》補伍。《密雲》《輜重》營裁革。

一防守。嘉靖二十九年題准調佐擊將軍三員,領兵 四千,把總指揮領兵三千,赴黃化鎮、渤海所、牆子嶺、 豬圈頭營、曹家寨、石塘嶺防秋。十月掣回。又議准,薊 鎮分部十區,參將、遊擊各分信地。又題准、發永寧參 將兵馬一枝,移駐四海冶鎮城;副總兵人馬一枝,移 駐永寧城,以防山後大小紅門、白羊口遊擊兵馬一 枝,有事移駐鎮城,據險把守。居庸參遊官挑井蓄水, 以待防秋兵馬食用。又題准石匣營新募遊兵,調古 北口防守,比振武營人馬按伏事例,全支行糧料草。 三十一年議准薊鎮十區,酌量衝緩,分別遠近,併為 八區。三十二年題准:黃土嶺人馬,先年調往大毛山 策應,今大毛山自有長谷駐操一營,「其黃土嶺照舊 改屬一片石,仍行遼東鎮巡嚴行前屯衛、鐵廠堡,各 該人員守木堡地方。」三十四年題准,居庸口自懷來 大山口逶迤起伏,至隆永抵四海冶、黃花鎮接界鎮 南墩止,俱陵京屏蔽。令薊兵鎮守內口,宣兵謹守外 口。又議准,懷來有警,總督移駐昌平。四十年題准,京 營春秋二防,各選兵四枝,赴居庸防守,每枝三千人, 馬兵三百,步兵二千七百。春防以正月十五日行,三 月終旬回營。秋防七月十五日行,九月終旬回營。每 防用參將二員,佐擊二員,將官到彼,聽總督、巡撫節 制。四十二年,議准「各路兵馬,東自山海起,西至鎮邊 城止,二千一百十四里,分為十路:第一路石門寨,第 二路燕河營,第三路太平寨,第四路馬蘭谷,第五路 牆子嶺,第六路古北口,第七路石塘嶺,以上七路,副 參、遊、佐提調分守,而以薊鎮總兵領之。第八路黃花 鎮,第九路居庸關,第十路鎮邊城,以上三路亦副參、 遊、佐提調分守,而以昌鎮總兵領之。」隆慶二年題准 「山海關原撥一片石擺守遊兵五百名,掣」回防禦。其 城操軍士,亦止令守城,免其擺邊。山海衛原抽垛軍, 遠戍牆子嶺,悉令回本衛。三年題准京營原調發通 州防守遊兵三千名,留薊鎮防守。四年題准永平兵備、山海關參將,外則策應寧前,內則固守本路,如失 事,一體論罪。萬曆二年,題准薊、昌二鎮,分布兵馬十 二路,屬各兵備道,整飭總兵總督往來調度

一操練。嘉靖四十年,令總督軍門選標兵三千,連原 三千,共六千人,以備有警策應。四十一年,增置遊兵 三百名,與原五百名,共八百名,屬巡撫標下,專備有 警巡防。隆慶二年,題准薊鎮選兵三萬,分為十枝,列 為三營;遵化、永平遊兵二枝,合巡撫標兵一枝,定為 遵化一營;建昌營一枝,合鎮守總兵標兵二枝,定為 三屯一營,振武、石匣二營,合總督標兵二枝,定為密 雲一營。各設中軍左右掖。在密雲、遵化者,各用參、遊 三員,在三屯營者,用見在總兵並參、遊二員,各監督 訓練。三年題准薊州以東,置以副總兵將。建昌營遊 擊改設,分理松棚、太平、燕河、臺頭、石門、山海等處練 兵,而巡撫標兵即以屬之。薊州以西,置一副總兵。將 石匣營遊擊改設。分理馬蘭谷、牆子嶺、曹家寨、古北 口、石塘等處練兵。而總督標兵即以屬之

一、查覈逃軍。嘉靖二十七年議查「薊鎮兵數逃至五 百名者,總兵降俸一石;一千名者,降俸二石;一千五 百名者,降俸三石。二千名者,降俸四石。二千五百名 者降職一級;三千名者降職二級。三千五百名者,降 職三級。各區兵數逃至一百五十名者,副參降俸一 石;三百名者,降俸二石;四百五十名者,降俸三石;六 百名者,降俸四石;八百名者,降職一級;一千名者,降 職二級;一千二百名者,降職三級。」《各營兵數》,「遊擊與 各坐營中軍逃至一百名者,降俸一石;二百名者,降 俸二石;三百名者,降俸三石;四百名者,降俸四石;五 百名者,降職一級;六百名者,降職二級;七百名者,降 職三級。守備與各營千總逃軍五十」名者,降俸一石, 一百名者降俸二石,一百五十名者降俸三石,二百 名者降俸四石,二百五十名者降職一級,三百名者 降職二級,三百五十名者降職三級。提調與各營把 總,逃軍二十名者降俸一石,四十名者降俸二石,六 十名者降俸三石,八十名者降職一級,一百名者降 職二級,一百二十名者降職三級。守關營寨把總,逃 軍十名者,降俸一石,二十名者降俸二石,三十名者 降俸三石,四十名者降職一級,六十名者降職二級, 八十名者降職三級。《管隊官》,逃軍五名者,降俸一石; 逃軍十名者,降俸二石,十五名者降俸三石,二十名 者降職一級,二十五名者降職二級。如係總小旗,原 無俸石,總旗,逃軍十名者降小旗,二十名者降軍人, 小旗降至軍人而止。軍人選委調發隔鎮邊衛操守。 以上各官,逃軍不及數者,姑免罰治。

一兵器。嘉靖三十六年題准、置造快鎗、及鉛彈火藥、 給主客官軍此置鎗彈之始

一車營。隆慶三年,題准二鎮練兵車七營,每營用重 車一百五十六輛,輕車二百五十六輛,步兵四千,騎 兵三千,駕輕車馬二百五十六匹。以東路副總兵一 營,合巡撫標下一營,駐建昌、遵化;以西路副總兵一 營,合總督標下一營,駐石匣、密雲。以薊鎮總兵二營, 駐三屯、昌平總兵一營,駐昌平。萬曆元年,議准山海 附石門為十路,每路各立一車營。昌平三路共立一 車營,每營駐騎步兵各一枝。密雲、遵化三屯設三輜 重營,每營亦駐騎步兵各一枝。又令各標、各路,各車 營准加馬一千六百一十四匹,加曳車贏一千五百 五十五頭。三年,議准昌鎮置車營。

一撫夷。嘉靖三十八年議准、令參將遊擊二員、喜峰 口驗放入貢屬夷、不許潛帶北虜入關。又令、凡屬夷 到邊,務宣諭朝廷恩威,方行撫賞。如敢請幫助識別此字。捉,即便發 兵勦殺,不許姑息。

《圖書編》

編輯

《明九邊要害》

編輯

國初,以遼東大寧、宣、大、寧肅為六鎮。其後更置薊州、 榆林、固原,而九邊聯絡,建師屯田,城守特重。觀之地 勢可察也已。是故明於天地之故,而後防禦之策可 得而施也。夫遼陽城衛,勢成藩蔽。三岔河南北舊城 在焉。薊州外邊大寧鎮立,而山海關羽翼三衛在焉。 自舊城三衛棄去,宣、薊隔涉,從此多事。朵顏部落累 肆侵噬,漸不可長。雖然,「舊地之復未易議也。若黃花 鎮擁護陵寢,潮河川密邇邊關,非召兵墾田、積石建 橋,難以守矣。宣府漢之上谷,土木之變,獨石不支,而 此地益重。形勢既殊,經畫宜備。若補長峪城以鎮邊 城之募軍,修浮圖峪以嚴插箭嶺之防守,不可已也。 大同,古雲中之地,川原平衍,大寇屢至。今五堡既經 修築,高山聚落亦增戍加舊矣。若及其時,申久廢之 法,補失額之糧,革搶兌之馬,則偏頭、寧武、鴈門三關, 平定、平遠、長勝諸堡與春長峪之修築,固可得而議 也。」延綏襟帶千里,當一面之險。自徙鎮榆林,內地久 安後,虜據河套,邊境漸嚴,軍用告窘。議者謂青山隘 口為虜患必由之地,「若屯置軍器,修築邊城,而綏德

近境沿河郡縣,皆徵芻糧本色,水陸並運,榆林可長
考證
無事矣。寧夏,古之朔方,花馬池一帶,舊為虜衝。近因

前後大臣建議,戶曹設官,撫臣駐兵,亦既得地利矢 若賀蘭山諸口,盡建墩堡,鐵柱泉近地,設兵據守,不 惟得阨吭先制之策,且榆林應援相及,亦常山蛇勢 也。甘」肅、漢之河西,四郡孤懸幾二千里,經制長策,自 古已難。哈密藩籬陷於土魯番久矣。恢復之議,自先 朝大臣馬文升許進討平之後,又經彭澤經略、王瓊 撫綏,竟不能復。蓋在彼則喪亡殆盡,而在我則勞費 無資,此當在所緩也明矣。其議復本色,以給邊塞之 儲,則憲臣之策是也。增修嘉峪關,以為內外之防,則 輔臣之策是也。固原古開城之地,一自《火篩》入掠,遂 為要衝,隸以三衛,而守之重臣,屹然為巨鎮矣。然山 後之虜,踏冰馳踐,則蘭、靖、安、會之間便為旤階。而西 鳳、臨鞏之卒多未經戰。說者謂「不添沿河之堡,不屯 常戍之兵,則固原未可息肩也。」真知言哉!夫天地之 形勝,略備於此矣。然必明於防禦之策,而後天地之 勢可得而用也。夫虜之寇也,雖難逆料,而其至也,必 有定形。西寇陝西,必由花馬池以入臨鞏;東寇三晉、 宣、大,必由平虜、朔州以入三關。出套則侵宣、大之境, 入套則犯延、寧之地。邊氓謀士未得高枕,豈可任其 去來,而不求其故哉?

《明九邊總督駐劄》

編輯

「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 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 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邊鎮。弘治間,設總制於固 原;嘉靖間,設專督於三關,權任差異,而邊防則一。蓋 北邊有戎警,則設總制大臣,或都御史、尚書、侍郎兼 憲職。自巡撫以下,皆稟受節度。東路宣府、大同一員, 西路,陝西、延綏、寧夏、甘肅一員。「蓋黃河自金城出中 國,經戎地東行,南入中國,在大同西界偏頭、河曲,延 綏東界府谷、神木之間。故西路有警,則宣大遊兵駐 河東濱;東路有警,則延綏、寧夏遊兵駐河西濱。戎入 套,則西路之警,出套則東路之警。」「西路總制治固原, 在延、慶、涼、洮中,東路則往來於宣、大。」

《明直隸三關》

編輯

居庸關隸薊州,所轄撞道等口,墩寨七十有三,城二, 堡三。屬馬步官軍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二員名。子粒 米二千六十二石,新增餘地折色銀三百五十兩。餘 丁承稔米三百三十石,馬四百二十二匹。

東路「撞道」等口一十三,俱無住城橫石牆一道,共馬 步官軍一百七十八員名。

中路「雙泉」等口三十六,俱無住城,橫石牆一道,共馬 步官軍七百七十員名。

白羊口堡小石城一座。馬步官軍五百八十一員名。 馬六十匹。迤西六墩軍四十名。

西路柏峪等口三十七。俱無住城。橫石牆一道。有鎮 邊城一座。內除長峪城、共馬步官軍五百三十三員 名。

《長峪城》一座,馬步官軍二百七十二員名。

紫荊關,「隸保定提督所轄,沿河等口七十六屬,春秋 輪班並備禦、常守馬步官」軍共五千八百八十六員 名,子粒米一千七十四石,馬四百一十二匹,馱鎗馬 八十匹。

外一層「自東而西、沿河等口」五十二。內除浮圖峪口、 共馬步官軍一千三十七員名。

浮圖峪口馬步官軍四十三員名,馬八十匹。

內一層自西而東「白石」等口二十四,共馬步官軍二 百七十三員名。

倒馬關隸保定提督所轄周家堡等口一百一十有 五。關二屬,常守備冬馬步官軍共五千八百一十三 員名,子粒米一千六石,備冬騎操馬一百三十匹。 東北路周家等口六十六,內除插箭嶺口,共馬步官 軍四百九十七員名。

插箭嶺口常守官軍三百員名。

西南路龍泉等口五十一,共馬步官軍一千四百四 十一員名。

宣府

編輯

古冀州之域。秦為上谷郡。漢以下或為縣,或為州。五 代石晉時入金。遼為宣德宣化州。元改名宣寧,尋為 宣德府,淪沒於異域者蓋四百餘年。我太祖高皇帝 驅胡元混一天下,盡徙其民於關內,號其地為宣府。 洪武二十六年,始置萬全都司於鎮城,統衛一十九。 外分五路:「東路所統永寧城、懷安城、隆慶州城、保安 城,南路所統順聖川、西城、東城、蔚州城、廣昌城,西路 所統萬全左右衛、懷安、洗馬林,北路所統獨石、馬營、 赤城、雲州、龍門、衛城、長安鎮,中路所統葛峪、大小白 陽、常峪、青邊、趙州六堡,成化初,增羊房堡,俱鎮城耕 牧之所,設兵戍守。五路各設參將一員,營堡緊要處 各設守備一員,以嚴邊防,宿以強兵。」統以主將,監以 內外重臣,遂為朔方一巨鎮焉。其地東距黑山,南距 紫荊關,西距枳兒嶺,北距西高山,東南距居庸關,西南盡順聖川,西北跨德勝口,距野狐嶺,東北據獨石。 廣四百七十里,袤八百六十五里。國初,常忠武王遇 春破虜於漠北,即元之上都,設開平衛守之,置八驛。 東則涼亭、瀋河、賽峰、黃厓四驛接太寧;古北口、西桓 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接獨石。太宗文皇帝三犁虜 庭,皆自開元、興和、萬全出入,嘗曰:「滅此殘虜,惟守開 平、興和、太寧、遼東、甘肅、寧夏,則邊境可永無事矣。」後 太寧既以與虜,興和亦廢,而開平失援難守。宣德中, 迺徙衛於獨石,棄地蓋三百里。土木之變,獨石八城 皆破,雖旋收復,而宣府特重矣。宣府山川糾紛,地險 而狹,分屯建將,倍於他鎮,是以氣勢完固,號稱「易守。 然去京師不四百里,鎖鑰所寄,要害可知。」北路獨石、 馬營一帶,地雖懸遠,然東阻長安嶺,虜難徑下;中路 之葛峪、白陽、青邊諸堡,西路之柴溝、洗馬林、萬全諸 城,南路之東西順聖,皆稱虜衝警屢至焉。東路永寧 四海冶及龍門所,則三衛窺伺之地。而四海冶上通 開平大路,下連橫嶺兒,又要地矣。《易》曰:「王公設險以 守其國。」今攷塞垣,所據險亦幾盡,第時異勢殊,有不 可不為之經晝者。若曰補長峪城鎮邊城之募軍,重 浮圖峪插箭嶺之防守,留茂山衛京操之士以益紫 荊,築李信屯交界之堡以「固兩鎮,此豈容已乎?且宣 府軍士素稱敢戰,乃近年參將都勳出境燒荒,遇虜 二十騎而潰,關山王經前後陷沒,此猶可諉也。若滴 水厓郭舉之叛,及諸軍告糧而譟,此則漸不可長。況 伊邇大同,耳目習染,可不慮哉!是故有撫綏之將,而 後有節制之兵,有節制之兵而後有疆圉之固。」籌宣 府者,此其大計矣。至於邊儲一節,則員外楊守謙所 論,蓋得權宜之術,附見於後,以備一時參考雲。守謙 曰:「嘗聞弘治中,宣府各城粟茭之積,多至有六七年 者,少亦不下三四年。今則止數月耳。倉厫儲蓄,瓦礫 場地,鞠為茂草,或勢家佃以為業。然則飽歌騰槽之 勢,安得而復見哉?邊鎮敝壞,乃至此極。賴國威」靈,僥 倖無事,使遇《也先》火篩之變,將何以待之?司國計者 不可不深長思也。宣府至京師僅三百餘里,有必不 得已之事,則穵運之策可行也。此蓋先朝所已試者, 亦一時拯溺救焚之方雲。又按《邊軍月餉法》曰:折色 者六月,本色者六月,在邊者折銀七錢,在內者折銀 六錢。又曰:「本折間支。」此諸邊之通例也。然春夏之月, 禾稼未登,粟價騰踴,邊臣苦於蓄積之未多也,則固 與之折銀;秋冬之月,粟價稍平,倉廩稍積,則始與之 本色。當其騰踴也,銀一錢或止易粟六七升,或四五 升,是一月折銀猶不及半月之粟,如之何其不饑而 疲且至死也。欲責其死綏之節,不亦難哉?說者謂亦 於歲例之外,每「鎮發銀十餘萬兩,遇大熟之歲,則於 歲例招買之外,糴粟六七萬兩,中熟亦糴三四萬兩, 俱別儲之。每春夏粟價騰踴,若歲例之粟尚足支持 者,借支二三月;秋熟之後,即千歲例內招買者補償, 仍別儲之。如此則士得實惠,而所省亦且數倍。即有 重大虜患,徵發旁午,緩急亦有所濟矣。」此誠今日之 急務,而司國計者所當講求雲。宣府鎮領衛一十有 五,屬所六十六,城三,馬步官軍一十二萬六千三百 九十二員名,通鎮馬六萬六千九百八十匹,屯糧六 萬二千三百零二石,地糧三萬九千一百五十三石 有零,團種糧一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六石有零,公 務驛傳糧一萬四千三百三十三石,稻田徵米一千 一百七十九石有零;草二十二萬六千九百七十一 束

《河套地廣袤略》

編輯

河套,東至山西偏頭關地界,西至寧夏鎮地界,東西 二千餘里,南自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里,六七 百里,近者二三百里,惟皇甫川稍近。川南焦家坪兩 岸夾山,冰先合後泮,及娘娘灘、羊圈子渡口,交冬冰 堅,故虜率其眾,或自坪,或灘,或渡口以入套。《元史·河 源附錄》:「朱思本曰:『自洮水與河合,又東北流過達且』」 地,凡八百餘里。過豐州兩受降城,折而東流,過達旦 地,古天德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餘里。折而 正南流,過大同路,又西南入陝西榆林衛境。然河源 東北流,所歷皆西蕃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餘里,始 入中國。又東北自寧夏過達旦地,凡二千五百餘里, 始入河東境內也。

洮河

編輯

謹按洮州鎮,《皇蘭》峙其南,黃河經其北,有長城之險。 河州鎮東遶洮河,西峙積石,南盤雪嶺,北距黃河。此 皆天造地設以屏翰全陜者也。昔嘗陷於吐蕃,今皆 歸我版圖,設官分職,鎮以重兵。但其地竊近蕃虜,人 性勁悍,好習弓馬,以畋獵為生。茲雖設憲臣於岷州, 屯戍卒於重鎮,恐承平日久,人心懈弛。況邇者俺酋 禮佛建寺,盤據河外,往來張掖、酒泉,威劫屬蕃,睥睨 茶馬官。是地者其預防之策,可容已乎?可容已乎?其 洮州鎮屬衛、一關、五寨、二堡、二十四馬步官軍士兵 共六千九百七十五員,馬三千七百一十六匹,各處民運糧、民屯糧共三萬九千八百六石,草八千七百 五十九束,布八千四百匹,綿花三千三百斤

河州鎮屬衛一,所一,關二十四,堡三,馬步官軍併召 募壯丁共一萬一千五百九名,馬二千三百六十四 匹。各處民運糧併本處民屯糧共四萬八千五百五 十石,草六萬一千九百六十束,屯草折糧一千六百 七十七石,本色鹽糧三千三百六十石,折色鹽銀二 千一十二兩五錢。

《春明夢餘錄》

編輯

《明九邊總一》

編輯

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 三鎮。鎮守皆武職大臣,提督皆文職大臣。又以山西 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亦稱「二鎮」, 遂為九鎮。弘治間,設總制於固原,聯屬陝西諸鎮。嘉 靖間,設總督於偏、同,聯屬山西諸鎮。

總鎮一方者曰「鎮守」,獨守一路者曰「分守」,獨守一城 一堡者曰「守備」,有與主將同處一城者曰「協守」,又有 備倭提督、提調、「巡視」等名。其官掛印專制者曰「總兵」, 次曰「副總兵」,曰「參將」,曰「遊擊將軍。」舊制俱於公、侯、伯、 都督、都指揮等官內推舉充任。

遼鎮, 古幽、營二州。舜分冀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 即今廣寧之地。分青東北為營州,即今遼陽之地。東 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一千四百六十里;南至旅順 海口,北至開元城,一千七十里。元季時,為平章劉益、 高家奴分據。洪武初,奉表來歸。四年置定遼衛。八年 改為遼東都司。十年革所屬州縣,設衛二十五。永樂 七年,於開元、遼陽復設「安樂、自在」二州,以處內附之 人,原額兵九萬九千八百七十五員名。隆慶初,增九 萬四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曆》除逃故八萬一千九 百九十四員名。《崇禎》主兵如萬曆之數,而新募及援 旅無定數。

薊鎮, 以三屯營居中,為本邊重鎮。東至山海關三 百五十里,西至黃花鎮四百五十里。明太祖於古會 州地設大寧都司、營氏等衛,外山連聯,與遼東宣府 東西並列,為外邊。命魏國公徐達於內,西自古北口, 東至山海關,增修關隘,為內邊。永樂初,因兀良哈三 衛部落內附,乃徙大寧都司於保定,置營屯等衛於 順天,以大寧全地與之,後止守內邊,人謂「外邊」山勢 連亙千里,山外連江環遶,為天設之險。原額兵七萬 八千六百二十一員名。隆慶初,增十萬七千八百一 十三員名。萬曆九年九萬九千二百四十六員名。崇 禎一十二萬七千七百一十八員名。

宣府 漢上谷地。明初,常忠武克元之上都,設開平 衛守之,置八驛。東則涼亭、沈阿、賽峰、黃崖四驛,接大 寧、古北口;西則柏州、威虜、明安、隰寧四驛,接獨石。後 棄大寧,而興和亦廢。開平失據難守。宣德中,乃徙衛 於獨石,棄地蓋三百里。宣府山川糾紛,地險而狹,號 稱易守。額兵一十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名。隆慶初, 增一十五萬一千四百五十二員名。《萬曆》七萬九千 三百員名。崇禎八萬一百二十八員名。

「大同, 古雲中地,東至枳兒嶺,西至平鹵城,川原平 衍。初設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東中、西三路,北設二 邊拱衛鎮城,皆稱要害。況平鹵城西連老營堡,與偏 關近河套中住牧之裔,纔出套,便涉其境,故稱重地。」 原額兵五萬四千一百五十四員名。《隆慶》增一十三 萬五千七百七十八員名。萬曆八萬三千八百員名。 崇禎七萬六千五百二十六員名。

山西 明初惟置大同鎮,所以屏蔽山西。嘉隆以後, 豐州、三降城既入板升,東勝河套又歸吉囊,故偏頭、 寧武、鴈門三關稱重鎮焉。額兵二萬七千五百四十 七員名,《隆慶》四萬七千一百八十一員名,《萬曆》五萬 七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三 員名。

榆林 舊治在綏德衛,棄米脂魚河等處於外,幾三 百里,故外警時聞。成化九年,都御史余子俊建議,「徙 鎮榆林堡。襟喉既據,內地遂安。但其地逼近河套,雖 有邊牆,然東自清水營,西至定邊營,實為衝要。原額 兵四萬九千二百五十員名。《隆慶》增八萬一百九十 六員名。《萬曆》五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員名。《崇禎》四萬 五千一百四十員名。」

「寧夏、 朔方、河西之地,即古夏州也。南北僅百里,東 西二百餘里。明初立寧夏府,洪武五年廢之,徙其民 於陝西。九年復設寧夏等五衛於上郡。東南距河,西 北距賀蘭山。蓋四塞之地,內有漢唐二渠,引水灌田, 足稱富庶,亦陝之樂土也。所隸賀蘭山後,外患時聞, 而花馬池、鹽川東西三百里,地勢平漫。興武營、靈州 一」帶,又河套侵犯必由之路。原額兵三萬七百八十 七員名。《隆慶》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三員名。萬曆三萬 七千八百三十七員名。崇禎二萬五千一百六十七 員名。

甘肅 一線之路,孤懸千五百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亦不剌、瓦剌二家。洪武九年,設甘州等五衛 於張掖,設肅州衛於酒泉,設西寧衛於湟州,又設鎮 蕃、莊浪二衛,又於金城設蘭州衛,皆置將屯兵拒守。 西蕃種類不一,洮河、西寧一帶附近蕃族,以茶馬羈 縻,其餘遠蕃,止令通貢上達。元人之後,為亦不剌所 據。「哈密諸蕃衛,本中國藩屏,為吐魯蕃所破。原額兵 一萬八千五十六員名,西寧衛八千五百員名,涼州 衛一萬八百五十員名,鎮蕃衛四千九十員名,永昌 衛八百三十二員名,甘州衛三萬三千八百九十四 員名,山丹衛八千五百八十二員名,肅州衛一萬一 千二百六十七員名。《崇禎》全鎮兵四萬」五百四十八 員名。

固原鎮, 固原開城縣地也。成化以前,河套未盛,但 以陜西巡撫、總兵提鎮此邊,自弘治十四年《火篩》入 掠之後,遂為衝要。十五年,兵部議奏設總制於固原, 推用戶部尚書秦紘,以副都御史住劄此城,於是始 改立州衛,以固、靖、甘、蘭四衛隸之。嘉靖十八年,因主 事許論議,以總制移鎮花馬池,仍以陜西巡撫、總兵 提鎮此邊,額兵二萬八千八百三十員名,《隆慶》七萬 一千九百一十八員名,《萬曆》五萬五千二百員名,崇 禎五萬九千八百三十員名。

「河套。」 余按:西北之邊,自大同偏關以及寧、固,無處 不備。若河套增戍糜餉,國家物力大耗於此矣。按明 太祖命李文忠西略豐州,遂即勝州,城東勝,以統套 內一十二縣。故正統以前猶守之。正統以後,都督王 順遮築榆林城於上郡,僅足蔽延安、綏德而已。套內 之朔方、河西,盡捐以畀吉曩父子,兼嚴嵩計殺曾銑、 夏言,後遂無敢議復套者。李傑《備邊疏》云:「漢元朔中, 取河南內地,因河為固。唐張仁願築受降三城,渡河 而軍,雖有寇盜,關隴不搖。今也受降既廢,內地亦虛, 自撤藩籬,任其出入。由是延綏以至寧夏,千餘里之 間,無非受敵之處。雖曰屯戍相望,然彼聚而攻,我散 而守,欲以制勝,不亦難乎?為今之計,縱」未能北循受 降,據賊心腹,亦須乘其空虛,遣兵搜括。按《漢遺規》,阻 河而守,雖極勞費於一時,終獲安寧於悠久。議者必 曰:「自宋以來,茲地久曠,懸隔內郡,應援實難。然元朔 之前,此地不曠乎?何以能立郡也?漢唐以來,不皆守 此乎?何以不陷於賊也?此誠要害之地,其可失乎?」

《明九邊總二》

編輯

京城北九十里,昌平州,州東北九十里,黃花鎮。自鎮 歷白馬、陳家、弔馬等峪,關口四十八,而古北口又一 十四關口至峨嵋寨中,歷黃松峪、將軍石,凡五口,而 薊州東岸峪。自關以東,歷寬峪等關,凡十口,而遵化 縣之馬蘭峪。乃歷沙皮、羅文松、青龍井兒、潘家口、團 亭寨。關口三十一而喜峰口,又七十口,而遷安縣之 「青山口,又十二口而冷口,又三口而劉家口,又四口 而盧龍縣之桃林口,又四口而昌黎縣之界嶺、箭桿 等六口而撫寧縣之義院口,又石門等五口而董家 口,歷大毛山、小青山等十口而山海關。明初於古會 州之地設大寧都司,為外藩籬,又修山海關、喜峰口、 古北口、黃花鎮、潮河川一帶,為內藩」籬。永樂中,遷都 北平,掣回大寧,以其地委朵顏、福餘、泰寧三衛,而以 藩籬為界。大寧既棄,則開平、興和不容於不失。宣德 中,移守獨石,勢然也。興和在萬全都司野狐嶺之外, 乃陰山之脊。元之中都,地宜耕牧,居民亦盛。宣德間 棄守,龍門西入,踰野狐嶺過宣府。又開平去獨石馬 營三四百里。宣德間棄守獨石,遂失桓州。興州,興安、 宜興、肥、要邊地,開平四日程,則有玻璃谷諸要地,興 和四日程,則有哈剌罕之險。哈剌罕即五雲關,關內 諸山乃陰山之脊,澗壑天塹,能守玻璃谷以衛開平, 戍五雲關以固興和,大興耕牧,則萬全勢重,京師益 壯。紫荊關,易州西南保定界。倒馬關、龍泉關並井陘 故關,「皆真定界,北通燕山前後東西路。偏頭、寧武、鴈 門三關乃通南北之路,為大同、太原所達。廢東勝,則 大同、寧夏不為援;廢大寧,則遼東、宣府不為援。以榆 林援大同、寧夏,則偏頭關、花馬池等處所以孤弱。以 朵顏、三衛代大寧,則喜峰、古北口、黃花鎮等處所以 單薄。」

「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 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 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鎮。弘治間,設總制於固原, 嘉靖間,設專督於三關,權任差異,而邊防則九。 甘州,古張掖郡;肅州,古酒泉郡,極西北重鎮。北倚合 黎山,山丹界甘肅之中焉支山在山丹東南五十里, 祁連山在酒泉、張掖南,連亙一帶。古匈奴失此地,嘗 曰:「亡我祁連,使我六畜不蓄;亡我焉支,使我婦女無 姿。」本朝設行都司於甘州,以肅州為都司門庭。肅州 城西六十里為嘉峪關,乃羌胡要塗。關外即沙州衛, 古三危山在焉。有羈縻六鎮,古燉煌地,吐蕃所居,西 北有鎮夷所尢孤危。其地雖險,溥於鹽利,外所垂涎。 紫荊、倒馬大關在北,龍泉故關在南。龍泉把總,係成化二年設,原係倒馬提調故關參將,嘉靖二十二年 設,則並制龍泉,而龍泉不屬倒馬。蓋往年敵犯紫荊、 倒馬,故龍泉為急。後每犯山西,則故關為重。復設故 關參將,駐劄真定。當二關之中。若警在五臺、繁峙赴 龍泉,警在太原、榆次赴故關。又「西可援廣昌,南可趨 順德諸路。」

寧武三關之中,當內外之要衝,為東西之援應,實陽 方、溫嶺、神池、義井之門戶。外接八角堡,內維岢嵐,一 守備一千戶居之。自偏頭徂鴈門,似落莫套人渡河 而東,焦家坪、娘娘灘、羊圈子等處為衝,其要在偏頭 關。

三受降城,唐所築,禦敵於河外。中城南直朔方,西城 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里。 花馬池極要地。成化前,外患在河西,敵據套,而河東 為敵衝,花馬池居其中,都憲徐廷璋、楊一清、王瓊新 舊城效力甚宜。花馬池西至興武營一百二十里,又 西至橫城堡一百四十里,一漫沙漠,寇路拆牆,頗易 入靈韋,掠環慶,犯平固,則清水營、鐵柱泉、小鹽池一 帶為捷徑。又自大壩、廣武渡河而下,至靈韋,亦易 蘭州重地,「行都司八鎮自此出。宋張叔夜以天都山 為守界。我朝守在定火城,今亦棄去,止就河外作金 城關,關外即倚山,較前易守。榆林地乏耕牧,所藉河 套自套失。弘治、正德間,數千里膏腴,盡為」敵有,榆林 由是失所養。榆林無險可據,左右大同、寧夏,勢非所 及,雖設迤左烽燉五十六,迤右烽燉九十二,而軍食 兩艱。諸邊鎮榆林最忠義,每懷「復套」之憤,志以時移, 漸委無事。

固原西北二百裏海納都城,控鳴沙州路。東北三百 里葫蘆峽城,控韋靈州路。

宋種世衡城青澗。「成化九年,余子俊城榆林,去清澗 外二百餘里,是為大鎮。東起黃甫川,西至定邊營,長 亙一千二百里,橫絕河套之口,內復塹山湮谷,以為 夾道,地利亦多。」

「大河。三門之上有小河,可通延綏。應運糧草,各貯水 次,泝流發為儹便,且順帶解鹽數十萬,充淮課,國利 亦賴之。」天順間,戶書楊鼎曾疏議不及行。延綏邊,西 抵三山、饒陽界,與固原相接,榆林鎮城,而延綏警備 緩。議處宣府者,補長峪城、鎮遠城之募軍,益浮圖峪、 插箭嶺之防守。留茂山衛京操以益紫荊;築李信屯 界堡,以固兩鎮。

大同地勢平衍無據,且增套警,而腹裏間道直衝京 輔,其鎮西衛、朔州諸路,四衝,保德、岢嵐、河曲及太原、 平陽甚易。議者欲於三岔路口、八柳樹堡嚴戍之。若 三關緊要,己巳之變,徵調七千餘去。又河南、山西歲 運籌掛屯糧逋負給馬罷弊。昔許襄毅裁占役,禁掊 剋,恤調遣,有益邊務。

甘肅鎮自蘭州起,至嘉峪關幾二千里,一線綿延,歲 糜邊費,止欲隔羌、胡戎,以息其爭,其謂「斷匈奴右臂」, 此說未盡,乃是宇宙一體之心,而今無有知者。 北邊自燉煌起,至遼東一萬一千五百餘里,地勢平 易,又界以山,便於水泉,便於望瞭,部曲相保,可為屯 田。

「甘州可屯次涼州,其莊浪、西寧俱可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