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五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人事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錯誤部總論
風俗通〈正失篇序〉
錯誤部紀事
錯誤部雜錄
悔悟部總論
易經〈乾文言〉
韓詩外傳〈論治道〉
冊府元龜〈愧恨〉
悔悟部藝文
悔賦〈有序〉 梁簡文帝
悔悟部紀事
含忍部紀事
含忍部雜錄
人事典第五十六卷
錯誤部總論
編輯風俗通
編輯《正失篇序》
編輯
孔子曰:「眾善焉,必察之;眾惡焉必察之。」孟軻云:「堯舜 不勝其美,桀紂不勝其惡。」傳言失指,圖景失形,眾口 鑠金,積毀消骨,久矣。其患之也。是故樂正後夔有一 足之論,晉師己亥渡河,有三豕之文,非夫大聖至明, 孰能原析之乎?《論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易》稱「失之毫 釐,差以千里。」故糾其謬,曰正失也。
錯誤部紀事
編輯《南齊書張融傳》:融與吏部尚書何戢善,往詣戢,誤通 尚書劉澄。融下車入門,乃曰:「非是。」至戶外,望澄,又曰: 「非是。」既造席,視澄曰:「都自非是。」乃去。其為異如此。 《伽藍記》:蕭衍子西豐侯蕭正德歸降時,元義欲為設 茗,先問卿於水厄多少,正德不曉義意,答曰:「下官雖 生於水鄉,而立身以來,未遭陽侯之難。」元義與舉坐 之客大笑焉。
《冊府元龜》:「崔敬嗣好摴蒱飲酒,則天初,為房州刺史, 中宗為廬陵王安置。在州官吏多無禮,敬嗣獨申禮 敬,又供給豐贍,中宗常德之。及登位,有益州長史崔 敬嗣,既同姓名,每進擬官,皆御筆超拜之者數四。後 引與語,知誤訪敬嗣已卒,乃遣中書令韋安石授其 子官。」
《冷齋夜話》:「僧伽龍朔中遊江淮間,其跡甚異。有問之 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問:『何國人?答曰:『何國人』。唐李 邕作碑,不曉其言,乃書傳曰:『大師姓何,何國人』?此正 所謂對癡人說夢耳。李邕遂以夢為真,真癡絕也。僧 贊寧以其傳編入《僧史》,又從而解之曰:『其言姓何,亦 猶康會本康居國人,便死為康僧會』』。」詳何國,在碎葉 東北,乃碎葉國附庸耳。此又夢中說夢,可掩卷一笑。 《大唐新語》:蘇良嗣為荊州長史,荊州舊有河東寺,後 梁蕭察為其兄河東王所造。良嗣見而驚曰:「此在江 漢之間,與河東有何關涉?」遂奏改之。良嗣寡學,深為 人所笑。
《瑯嬛記》:張九齡知蕭炅不學,故相調謔。一日送芋書 稱蹲鴟,蕭答云:「損芋拜嘉,惟蹲鴟未至耳。然僕家多 怪,亦不願見此惡鳥也。」九齡以書示客,滿坐大笑。 《緗素雜記》:王元寶富而無學識,嘗會賓客,明日親友 謂之曰:昨日必多佳論。元寶曰:「但費錦纏頭耳。」良可 嗤笑。
《唐國史補》:郄昂與韋陟友善,因話國朝宰相,陟曰:「誰 最無德?」昂誤對曰:「韋安石也。」已而驚走出,逢吉溫於 街中。溫問何此倉皇,答曰:「適與韋尚書話國朝宰相 最無德者,本欲言吉頊,誤雲韋安石。」既而又失言,復 鞭馬而走,抵房相之第,琯執手慰問之,復以房融為 對。昂有時稱,忽一日觸犯三人,舉朝嗟歎,惟韋陟遂 與之絕。
《因話錄》有書生讀經書甚精熟,不知近代事,因說駱 賓王,遂云:「某識其孫李少府者兄弟太多」,意謂駱賓 是諸王封號也。今人往往說舊雲準皇太子教,不知 皇太子合稱「敕」,今稱「教」,乃王公也。下此皆不知根本 之誤。
《紀聞》:唐臨濟令李回妻張氏,其父為廬州長史,告老
歸,以回之薄其女也,故往臨濟辱之。誤至全節縣而問門人曰:「『明府在乎』?門者曰:『在』。」張遂入至廳前,大罵辱全節令趙子餘不知其故,私自門窺之,見一老父 詬罵不已。而縣下常有狐魅,以張為狐焉。乃密召吏 人執而鞭之。張亦未悟,罵仍恣肆擊之,困極,方問何 人,輒此詬罵,乃自言:「吾李回妻父也。回賤吾女,來怒 回耳。」全節令方知其誤,寘之館,給醫藥焉。張之僮夜 亡,至臨濟告回。回大怒,遣人吏數百將襲全節而擊 令。令懼,閉門守之。回遂至郡訴之太守,召令責之,恕 其誤也,使出錢二十萬遺張長史以和之。回乃迎至 縣,張喜回之報復,卒不言其薄,女遂歸。
《乾𦠆子》:唐貞元中,蕭俛新及第。時國醫王彥伯住太 平里,與給事鄭雲逵比舍住,忽患寒熱,早詣彥伯求 診候,誤入雲逵第。會門人他適,雲逵立於中門,俛前 趨曰:「某前及第,有期集之役,忽患。」具說其狀。逵命僕 人延坐,為診其臂曰:「據脈候是心家熱風。雲逵姓鄭, 若覓國醫王彥伯,東鄰是也。」俛赧然而去。
唐尚書裴胄鎮江陵,常與《苑論》有舊。論及第後,更不 相見,但書扎通問而已。論弟方應舉,過江陵,行謁 地主之禮,客因見。名曰:「秀才之名,雖字不同,且難 於《尚書》前為禮,如何會?」懷中有論舊名紙,便謂客 將曰:「某自別有名。」客將見日晚倉惶,遽將名入。冑喜 曰:「苑大來矣」,屈入《半庭冑》見貌異,及坐,揖曰:「足下 第幾?」對曰:「第四冑曰與苑大遠近?」曰:「家兄。」又問 曰:「足下正名何?」對曰:「名論。」又曰:「賢弟改名乎?」曰:「家 兄也。名論公庭。」將吏於是皆笑。及引坐。乃陳本名名。 既逡巡於使院,俄而遠近悉知, 摭言鄭薰侍郎主文,誤謂顏標乃魯公之後。時徐方 未寧,意在激勸忠烈,即以標為狀元。謝日問及廟院, 標曰:「寒畯未嘗有也。」始知誤取。或嘲曰:「主司頭腦太 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因話錄》:京兆尹龐嚴,及第後,從事壽春,有江淮舉人 姓嚴,見《登科記》,誤以嚴為姓,遂賃舟丐食就謁。時郡 中止有一判官,亦更不問其氏,便詣門投刺,稱從姪 龐之族人甚少,覽刺極喜,延納殷勤,便留款曲,兼命 對舉匕著。久之,語及族人,都非龐氏之事,嚴方訝之, 因問:「郎君何姓?」曰:「某姓嚴。」嚴撫掌大笑曰:「君誤矣,嚴 是我名,預君何事?」揖之令去。其人尚拜謝稱「叔父」,從 容而退。
盧尚書弘宣與姨弟盧衢州簡辭同在京。一日,衢州 早出,尚書問:有何除改?答曰:「無大除改,惟皮遐叔除 蜀中刺史。」尚書不知皮是遐叔姓,謂是宗人,低頭久 之曰:「我彌當家,沒處得盧皮遐來。」衢州為辨之,皆大 笑。
《大唐新語》:張由古有吏才而無學術,累歷臺省,嘗於 眾中歎班固大才,文章不入《文選》。或謂之曰:「《兩都賦》 《燕山銘》《典引》等並入《文選》,何為言無?」由古曰:「此並班 孟堅文章,何關班固事。」聞者掩口而笑。又謂同官曰: 「昨買得《王僧孺集》,大有道理。」杜文範知其誤,應聲曰: 「文範亦買得《張佛袍集》,勝於僧襦遠矣。」由古竟不知 覺,仕進者可不勉歟!
益州每歲進柑子,皆以紙裹之。他時長吏嫌紙不敬, 代以細布。既而恐柑子為布所損,每懷憂懼。俄有御 史甘子布使於蜀,驛使馳白長吏:「有御史《甘子布》至。」 長吏以為推布裹柑子事,懼曰:「果為所推。」及子布到 驛,長吏但序以布裹柑子為敬。子布初不之知,久而 方悟。聞者莫不大笑。
《玉泉子》:舉人李文彬,受知於舍人紇干洎。有同時京 兆府司錄賀蘭洎卒,彬因謁紫微,問「今日有何新事」, 對曰:「適過府,聞紇干洎卒。」洎曰:「莫錯否?」彬曰:「不錯。」洎 曰:「君文似共鬼語也。」拂衣而入,彬乃悟。蓋俱重姓,又 同名而誤對也。
《尚書故實》,有黃金生者,擢進士第。人問與頗同房否, 對曰:「別洞。黃本溪洞豪姓,生故以此對。」人雖咍之,亦 賞其真實也。
《泊宅編》:天禧年,殿前放狀元王整以下及第。是時衢、 睦二州各有一王言待唱,初喚王言賜進士及第,乃 衢人。久之,又喚一王言,上問其鄉貫,知前賜第者合 是睦州,而衢州者只合得進士出身。及再喚二人審 問,衢人奏「懇念臣已謝聖恩,遂只賜睦州者同出身 而已。」明日,忽有旨,賜睦州王言進士及第。自後殿前 唱名,必傳呼「某人某州」,以防差誤。
《湘山野錄》:李建勳罷相江南,出鎮豫章,一日與賓僚 遊東山,各事寬履輕衫,攜酒餚,引步於漁溪樵塢之 間,遇佳處則飲。忽平田間一茅舍,有兒童誦書聲,相 君攜策就之,乃一老叟,教數村童,叟驚悚,離席改容 趨謝而翔,雅有體,氣調瀟灑,丞相愛之,遂觴於其廬, 置之客右,叟亦不敢輒談。李以晚渴,連食數梨,賓僚 有曰:此不宜多食,號為五臟刀斧。叟竊笑。丞相曰:「先 生哂之,必有異聞。」叟謝曰:「小子愚賤,偶失容於鈞重, 然實無所聞。」李堅質之,仍脅以巨觥,曰:「無說則沃之。」 叟不得已,問說者,曰:「敢問刀斧之說有稽乎?」曰:「舉世盡雲,必有其稽。」叟曰:「見《鶡冠子》所謂『五臟刀斧者,非 所食之梨,乃離別之離爾』。」蓋言人之別離,戕伐胸懷, 甚若刀斧。遂就架取一小策,振拂以呈丞相,乃鶡冠 子也。檢之如其說,李特加重。
《夢溪筆談》:李獻臣好為雅言,曾知鄭州。時孫次公為 陝漕罷赴闕,先遣一使臣入京,所遣乃獻臣故吏,到 鄭庭參,獻臣甚喜,欲令左右延飯,乃問之曰:「餐來未?」 使臣誤意餐者謂次公也,遽對曰:「離長安日,都運待 制已治裝。」獻臣曰:「『不問孫待制,官人餐來未』?其人慚 沮而言曰:『不敢仰昧,為三司軍將日,曾喫卻十三』。」蓋 鄙語謂遭杖為餐。獻臣掩口曰:「官人誤也。」問曾與未 曾餐飯,欲奉留一食耳。
石曼卿為集賢校理,微行娼館,為不逞者所窘。曼卿 醉,與之校,為街司所錄。曼卿詭怪不羈,謂主者曰:「只 乞就本廂科決,欲詰旦歸館供職。」廂帥不諭,其謔曰: 「此必三館吏人也。」杖而遣之。
《明道雜志》:韓少師持國,每酒後好謳柳三變一曲,其 一句云:「多情到了多病。」有老婢每聽之,輒云:「大官體 中每與人別,我天將風雨,輒體中不佳,而貴人多情 致病耶?」又有一官人,談語好文,嘗謁一班行,臨退揖 而前曰:「未敢款談,旦夕專候宇下。」班行作色曰:「何如 趁取今日晴煖說了。」而此官人了不解。
《續明道雜志》:蘄州一日有赦書至,乃紹聖五年五月 朔受傳國寶赦也。郡官未知赦,因請問太守,其守妄 人也。曰:此赦以近修大慶殿成耳。乃是赦文中有一 句云:「告成大慶記。」唐人有得友人書雲「改年多感」,即 宣傳雲近改多感元年,正類此事。
《老學庵筆記》:紹聖、元符之間,有馬從一者,監南京排 岸司。適漕使至,隨眾迎謁。漕一見怒甚,即叱之曰:「聞 汝不職,正欲按汝,何以不亟去,尚敢來見我耶?」從一 惶恐,自陳湖湘人,迎親竊祿,求哀不已。漕察其語,乃 南音也。乃稍霽威云:「湖南亦有司馬氏乎?」從一答曰: 「某姓馬,監排岸司耳。」漕乃微笑曰:「然則勉力職事可」 也。初蓋誤認為溫公族人,故欲害之。自是從一刺謁, 但稱「監南京排岸」而已。傳者皆以為笑。
《可談》:滕宗閔知楚州,有監司過境,本州送酒食書,有 「臣名。」既上聞,既鞫獄,乃書吏誤用賀月旦表,無他意, 滕坐送吏部監當。蓋知州細御字,多欲謹書,吏每患 難寫,乘暇用紙寫前後御,謂之空頭表牋,用之故已 不虔。向宗傳為興國軍判官,託士人作書與漕使,小 簡用「金石清光」、「俞允」等字。漕使舉行取勘,宛轉自解, 僅免。士人於書尺多,不識體要,往往誤人。宜謹用自 不能識者,不若不發書
《夢溪筆談》:嘗有人自負才名,後為進士狀首,揚歷貴 近,曾謫官知海州。有筆工善畫水,召使畫,便聽掩障, 自為之記,自書於壁間。後人以其時名,至今嚴護之。 其間敘畫水之因曰:「設於廳事,以代反坫。」人莫不怪 之。余竊意其心,以謂邦君屏塞門,管氏亦屏塞門。邦 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其文相屬,故 繆以「屏」為「反坫」耳。
庫藏中物物數足而名差互者,帳籍中謂之「色繳。」嘗 有一從官知審官西院,引見一武人,於格合遷官,其 人自陳年六十,無材力,乞致仕,敘致謙厚,甚有可觀。 主判攘手曰:「某年七十二,尚能拳敺數人,此轅門也, 方六十歲,豈得遽自引退?」京師人謂之「色繳。」
《揮麈三錄》:「李泰發之遷責海外也,欲寓書秦丞相,以 祈內徙,而無人可遣,門人王彥恭趯罷雷守,閑居全 州。泰發乃作秦書,託王為尋端,便王鄰之居。有李將 領者,坐岳侯事編置於郡,與閭里通情,趯令其子司 法者,從李將就雇一隸,遣往會稽,授書於泰發家。既 至越,泰發子弟不敢以人入都,乃就令此介自往相」 府投之。既達於秦,忽令問:「李參政今在何所?」遠人倉 猝遽對云:「李參政見在全州,與王知府鄰居。」蓋誤以 李將為泰發也。且云:「有王法司與李參政親以書付 我令來。」蓋錯愕之際,又稱司法為法司也。秦怒,於是 送大理寺根勘,行下全州體究李光擅離貶所,如何 輒敢存留在本州?且追王趯並王法司赴獄。而全州 適有法司人吏姓王者,亦與彥恭舍甚邇,俱就逮。後 體究得「泰發初未嘗離昌化,但誣彥恭以前任過愆, 除名勒停,編管辰州。」王法司者懵然不知,亦勒認贓 罪杖脊。當時聞者無不笑而憐之。
《二老堂詩話》:紹興十年六月一日甲辰,左光祿大夫、 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監修 國史秦檜劄子奏。「『『『臣聞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 主,協於克一』。此伊尹相湯,咸有一德』之言也。臣昨見 金國撻懶有講和割地之義,故贊陛下取河南故疆。 既而兀朮戕其叔撻懶,和議已變,故贊陛下定弔民 伐罪之計。今兀朮變,和議果矣。臣請為陛下先至江 上,諭諸路帥同力招討,陛下相次勞軍,如漢高祖以 馬上定天下,不寧厥居,為社稷宗廟決策於今日。臣 言如不可行,即乞罷免,以明孔聖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之義。臣無任懇切之至。」有旨依奏。右張嵲代作。嵲 元任司勳員外郎,五月,除起居舍人,八月,除中書舍 人。當時朝士大書法慧寺門云:「商湯為太甲,孔聖作 周任。」蓋誤以伊尹告太甲為相湯,而《論語》載孔子道 周任之言,今直以為孔聖也。
《墨莊漫錄》:世傳宗室中昔有昏謬,俗呼為潑撒太尉。 一日坐宮門,見釘校者,亟呼之,命僕取弊履,令工以 革護其首。工笑曰:「非我技也。」公乃悟曰:「我謬也,誤呼 汝矣。」適欲喚錮漏。〈俗呼骨路〉者耳。聞者大笑之。 《老學庵筆記》:姓但者,音若檀。近歲有嶺南監司曰但 中庸是也。一日,朝士同觀報狀,見嶺南郡守以不法 被劾,朝旨令但中庸根勘。有一人輒歎曰:「此郡守必 是權貴所主。」問「何以知之?」曰:「若是孤寒,必須痛治,此 乃令但中庸根勘,即是有力可知。」同坐者無不掩口, 其人悻然作色曰:「拙直宜為諸公所笑。」竟不悟而去。 《癸辛雜識》: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 居越,榮邸近屬也,所居嘗獨燬於火,於是鄉人呼為 「王火燒。」同時有黃瑰者,亦越人,嘗為評事,忽遭臺評, 雲其積惡以遭天譴,至於獨焚其家,鄉人有「黃火燒」 之號,蓋誤以王為黃耳。邸報既行,而評事之鄰有李 應麟者,為維揚幕,一見大驚,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 而歸。制使李應山憐之,饋以官楮二萬。及歸,則家無 患,乃知為誤耳。蓋黃無辜而受王之禍,而李無望而 得二萬之獲,殊可笑。
《悅生隨抄》田景咸在邢州日,供奉官王班者奉使至 郡,景咸勸班酒曰:「王班請滿飲。」典客遽白:「此使者姓 名也。」景咸始悟曰:「何不素教我,我謂王班是官爾。」聞 者皆笑之。
賢奕,正統丙辰狀元。周旋,溫州永嘉人。初,閣老預定 第一甲三人,候讀卷,因問同在內諸公云:「周旋儀貌 何如?」或以豐美對。閣老喜,及傳臚,不類所聞。蓋豐美 者,嚴州周瑄,聽之不真而誤對耳。
錯誤部雜錄
編輯《因話錄》:人道尚右,以右為尊。禮先賓客,故西讓客,主 人在東,蓋自卑也。今之人或以東讓客,非理也。蓋緣 在所在地主在東,俗有東行南頭之戲,此乃貴其為 一方一境之主也。《記》曰:「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故 君適其臣,升自阼階,不敢有其室也。」注云:「明享君。」非 也。今之方鎮刺史入本部,於令長以下,禮絕賓主,猶 近君臣。至於藩鎮,經管內支郡,則俱是占南面諸侯, 但以使職監臨,如臺省之官。至外地既通讌享,則異 君臣,而用古天子升阼階之儀。昧於《禮經》,遂同僭擬, 是不講貫所致。又小人姑息,訛謬相承,亦可笑且歎 也。
《酉陽雜俎》:小戲中,於奕局一枰各布五子角遲速,名 「蹙融。」予因讀坐右方,謂之蹙戎。又嘗覽王充《論衡》,言 秦穆為繆。及往往見士流遇人促裝,必謂之曰:「車馬 有行色。」直臺直省者雲「寓直」,實為可笑。乃錄賓語甚 誤者,著之於此。
《後山談叢》:「予為汝陰學官,學者多言:萬壽之西,潁水 之上有林號稅子步。步之西有異木,人莫能名,相傳 數百歲榮落不時。舊有碑云:『粉黛塗容,金預之樹』。余 過之,往觀焉,木身纔十數年爾。是時歲暮,群木皆落, 從者以為枯也。木下有剎石,石有象,文有銘云:『曹公 有悟,怖心未已。敬造浮圖,式崇妙理,文詞闡相,粉黛』」 塗容。金剎一樹,永出煩籠。開元十六年,歲在執徐,首 旬五日建地。故《佛氏道場石》,乃《剎下銘》也。「粉黛塗容」, 謂建像也。「金剎一樹」,謂建剎也。讀者寡陋,傳者喜為 緣飾,苟無此石,亦足惑世也。
《瑯嬛記》:吳郡有婚姻墩,昔有女子送葬,道逢書生於 此,各以目相挑,後成婚姻,故以為名。後世誤以「婚姻」 為「分金」,且以為管鮑事,更謬。
悔悟部總論
編輯《易經》。
《乾文言》
編輯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 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韓詩外傳
編輯《論治道》
編輯
高牆,豐上激下,未必崩也。降雨興,流潦至,則崩必先 矣。草木根荄淺,未必撅也。飄風興,暴雨墜,則撅必先矣。君子居是邦也,不崇仁義,尊其賢臣,以理萬物,未 必亡也。一旦有非常之變,諸侯交爭,人趨車馳,迫然 禍至,乃始愁憂,乾喉焦脣,仰天而歎,庶幾乎望其安 也,不亦晚乎?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後。」嗟乎,雖悔 無及矣。《詩》曰:「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冊府元龜
編輯《愧恨》
編輯
夫不能是恥,則為愧實多,雖悔可追者,飲恨何及?是 知君子作事謀始,可以遠恥辱,砥名勵節,不以私污 義。事若過舉,或承之羞。其有言之不從,計有非允,或 功立而名辱,或行潔而道違,將義士之見非,懼長者 之所短,俯仰天地,慚靦面目,是可忍也,洵孰甚焉!故 有愧情一集,伏恨而死者已。斯亦往者不諫,近乎知 恥在昔賢者其猶病諸。《若乃》名節自虧家道匪正然 諾之際信義無聞雖復終身恨之蓋亦何嗟及矣。
悔悟部藝文
編輯《悔賦》〈有序〉 梁簡文帝
編輯
夫機難預知,知機者上智;智以運己,迷己者庸夫。故《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 又曰:「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傳》云:「九德不愆,作事無悔。」 是以鄭國盜多,太叔之恨表;衛風義失,宣公之刺彰。無將詠興,壟事書作。季文再思而未可,南容三復而不暇。余以固陋之資,慎履冰之誡,竊服楚王之對,每徵后稷之詩,觸類而長,乃為賦曰:
默默不怡,恍若有遺,四壁無寓,三階寡趣,月露澄曉, 風柳悲暮,庭鶴雙舞,檐烏獨赴。岸林宗之巾,憑南郭 之幾,元德之眊,聊榮子安之嘯。時起靜思悔吝,鋪究 前史,弔古傷今,驚憂歎圮,成敗之蹤,得失之理,莫不 關此。令終繇乎謀始,棄夸言於頓丘,重前非於《蘧子》。 蹟夫覆車之人,豈止一途而已。至如秦兼四海之尊, 握天下之富,混一車書,鞭笞宇宙,胡亥之寄已危,萬 代之祀難構。阿衡失責成之所,趙高秉棟梁之授,拒 諫逞刑,戮宰誅守,矜上林之戲馬,嘉長楊之射獸,囁 呫禁中之言,僛儛山東之寇,及其祠祟涇水,作釁夷 宮,徒希與妻子伍,下願與黔首同,信殪絕於凶醜,何 前謀之不工。至如下相項籍,才氣過「人。拔山靡類,扛 鼎絕倫。聲駕盛漢,勢壓餘秦。鉅鹿有動天之卒,轅門 有屈膝之賓。既刓有功之印,亦疑奇計之臣。唱《雞鳴》 於垓下,泣悲歌於美人。抱烏江之獨愧,分漢騎之餘 身。郭君失位,徒馭而亡。尚悲殘糗,獨飲餘漿。枕畚空 臥,伏軾懷傷。魂飄原野,骨餌豺狼。楚王刻鶴,播徙南 地。鐃管徒鳴,才人空」置,豈輜車之足榮,匪射獵之娛 意,幽泉斯即,白日何冀?甯喜納君,恃功肆寵,衛侯厭 黷,忠臣憤勇,昏迷靡悟,敗不旋踵。商君被執,李斯赴 收,身居闕下,命厄秦囚,追傷用法之弊,還思不諫之 尤,亦何解於今酷,終無追於昔謀。伯卓跋扈,豺目為 輔弒君鴆子,誅李害杜。鬻恩販寵,怨庶虐人。蔽朝政 之聰察,害上書之烈臣。榮暱子於阿尹,肆貪濁之淫 威;樹奸黨於宮禁,察人主之纖微。卒其膏鈇潤鉞,寘 纆逢徽,壯武英逸,才為時出,陸離儒雅,照爛文筆。江 東啟吞併之籌,幽州著懷遠之術,運鍾毀冕,時屬傾 顛,鏑鳴水闊,日黑山遷。劉卞之謀不決,忠良之戮已 纏。台耀之災。雖啟《鷦鷯》之賦,徒然士衡文傑,綽有餘 裕,氣含珠璧,情蘊雲霧。志闕沉隱,心耽進趣。握茲猛 眾,臨此勁兵。抗言孟玖,肆此孤貞。牋辭已切,墨幔徒 縈,形殞河上,心憶華亭。若夫楊惲狂言,灌夫失志,卒 其殞命,埋軀傷形。屬吏周君飲後,裴子酣狂,靳固紀 瞻之妾,眠臥季倫之房,亦足以魂驚神爽,悔結嫌彰。 已矣哉!波瀾動兮昧前期,庸夫蔽兮多自欺。不遠而 復幸無嗤,建功立德有常基。胸馳臆斷多失之,《前言 往行》可為師。
悔悟部紀事
編輯《史記·周本紀》: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 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 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 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
《左傳》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遂寘姜氏於城潁,而 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 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 曰:「小人有母,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 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 然。」公從之。遂為母子如初。
文公元年,殽之役,晉人既歸秦帥,秦大夫及左右皆 言於秦伯曰:「是敗也,孟明之罪也,必殺之。」秦伯曰:「是 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詩曰:『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 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貪故也,孤 之謂矣。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使為政。」
襄公二十年衛甯惠子疾,召悼子曰:「吾得罪於君悔 而無及也。名藏在諸侯之策,曰:孫林父甯殖出其君 君入則掩之。若能掩之則吾子也;若不能猶有鬼神 吾有餒而已不來食矣。」
昭公二十年,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 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大叔為政,不 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 「『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 《史記·孔子世家》:「季桓子病,輦而見魯城,喟然歎曰:『昔 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顧謂其嗣」 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魯,相魯必召仲尼。」後數日,桓 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子魚曰:「昔吾先君 用之不終,終為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終,是再為諸 侯笑。」康子曰:「則誰召而可?」曰:「必召冉求。」於是使使召 冉求。
《漢書韓延壽傳》:「延壽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相與訟 田自言,延壽大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 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史、 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咎在馮翊,當先退』。」是日移病 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一縣莫知所為,令丞、嗇夫、 三老亦皆自繫待罪。於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 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謝,願以田相移,終死不敢 復爭。
《後漢書魯恭傳》:恭拜中牟令,專以德化為理。亭長從 人借牛而不肯還之,牛主訟於恭。恭召亭長,敕令歸 牛者再三,猶不從。恭嘆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綬 去。掾史泣涕共留之。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恭 貰不問,於是吏人信服。
《晉書張軌傳》:「張掖人吳詠,為護羌校尉馬賢所辟,後 為大尉龐參掾。參、賢相誣,罪應死,各引詠為證。詠計 理無兩直,遂自刎而死。參賢慚悔,自相和釋。」
《清異錄》:閩士劉乙嘗乘醉與人爭妓女,既醒慚悟,集 書籍凡因飲酒致失賈禍者,編以自警,題曰《百悔經》。 自後不飲,至於終身。
《清波雜志》一小說名《默記》,內一條云:尹師魯性高而 褊,中洛中與歐梅諸公同遊嵩山,師魯曰:「遊山須是 帶得胡餅爐來,方是遊山。」諸公咸謂遊山貴真率,豈 有此理?諸公群起而攻之,師魯知前言之謬而不能 勝,諸公遂引手扼吭,諸公爭救之,乃免。煇見前輩云: 一時失言,有所不免。若曰愧而扼吭,無是理也。著《默 記》者,亦不當書此。
《聞見後錄》:陳公弼,嘉祐中知鳳翔府。東坡初擢制科 簽書判官事,吏呼「蘇賢良」,公弼怒曰:「府判官何賢良 也?」杖其吏不顧,或謁入不得見,故東坡不能堪。後公 弼受他州饋酒,從贓,坐沮辱抑鬱,抵於死。或云:歐陽 公憾於公弼有曲折,東坡不但望公弼相遇之薄也。 公弼子季常,居黃州之岐亭。元豐初,東坡謫黃州者, 執政疑公弼廢死,自東坡委於季常甘心焉。然東坡、 季常相得驩甚,故東坡特為公弼作傳,至比之汲黯 曰:「軾官鳳翔,實從公二年。」方是時,年少氣盛,愚不更 事,屢與公爭議,至形於言色,已而悔之。崔德符戲語 予曰:「果如元豐執政之疑,東坡之悔,豈釋氏懺悔之 悔乎?」
《容齋三筆》:紹興中,胡邦衡銓竄新州,再徙吉陽,吉陽 即珠崖也。軍守張生遇之亡狀,每旬必令囚首詣庭 下,邦衡盡禮事之,至作五十韻詩,為其生日壽。性命 之憂,朝不謀夕。是時黎酋聞邦衡名,遣子就學,其居 去城三十里,嘗邀致入山,見軍守者荷枷絣西廡下, 酋指而語曰:「此人貪虐已甚,吾將殺之,先生以為何 如?」邦衡曰:「其死有餘罪,果若此,足以洗一邦怨心。然 既蒙垂問,切有獻焉。賢郎所以相從者為何事哉?當 先知君臣上下之名分,此人固亡狀,要之為一州主, 所謂邦君也。欲訴其過,合以告海南安撫司,次至廣 西經略司,俟其不行,然後訴於樞密院,今不應擅殺 人也。」酋悟,遽釋之,令自書一紙引咎,乃再拜而出。明 日邦衡歸。張詣門悔謝。殊感再生之恩。自此待為上 客。
《輟耕錄》:「揚州泰興縣馬駝沙農夫司大者,其里中富 人陳氏之佃家也,家貧不能出租以輸主,乃將以所 佃田轉質於他姓陳氏。田傍有李慶四者,亦業佃種, 潛賂主家兒,約能奪田與我,而不以與陳氏者,以所 酬錢十倍之一分之。家兒素用事,因以利啗其主,主 聽奪田歸李氏,司固無可奈何,既以穀田不相侔,輕其直十之一,司愈不平。會歸,而李與嘗所用力及為 立券者殺雞飲酒,司因隨所之。李欲卻,司輒先將一 卮酒飲之,司忿恨去,對妻語所以與李怨仇之故。妻 苦口諫曰:「吾之窮命也,奈何仇人哉?」不聽,夜持炬火 往燒其家。忽聞得內有人娩司,竊念:「吾所讎者,其家 公也,何故殺其母子?」遂棄火溝中而歸。司無以為養 生計,即所償錢為豆乳釀酒,貨賣以給食。久之,不復 乏絕,更自有餘,而李日益貧。更十年,李復出所佃田 質陳氏。司還用李計,復其田。過種之錢,比前又損其 一,為券,悉值前人。相視驚嘆。司記「為李所辱時,今幸 可一報。」遂復具雞酒飲亦如之。李忘前過,不自責,反 怨薄己,怒甚。歸積膏火破盎中,夜抵司家,司妻方就 蓐,李猶豫間,聞人啟戶,懼事覺遺火亟走,而司家實 不有人。旦得火器場中,驗器底有「李」字,因悟:「昔我焚 彼家,以其家人產子不欲焚。今彼焚我家,而我之妻 亦產子而不被焚。此天也,非人也。」持錢五千往。李曰: 「昨日小人無狀,失禮,義不得共飲,茲願少伸謝意,幸 毋督過。」李疑紿以疾臥不起,強請不已,遂同之酒家, 邀酤兒與飲。酒半,自起酌酒勸李曰:「子之子某年月 日夜子時生,而吾子亦夜子時生。怨讎之事,慎勿復 為。」具白前所仇事,瀝酒為誓,語酤兒曰:「子識之,試用 此警世間人。不善,慎勿為也。」劇飲盡歡,乃更約為婚 姻。自是李亦不貧,兩家至今豐給。此在至正初年間。 吾謂司氏婦之極諫,與司氏之易慮,時天固以監之, 所以李不復可加害也。向使司氏決快所欲,未必能 復田,縱復田,未必其無禍。一念之善從,而兩家子孫 皆蒙其利澤。《書》曰:「天道福善禍淫。」又曰:「惟上帝不常,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嗚呼!天豈遠人哉? 天豈遠人哉!
《賢奕》:昔楚人有宿於其友之家者,其僕竊友人之履 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僕市履於肆,僕私其直而 以竊履進,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見其履在楚人足, 而心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逾年而 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悔謝曰:「請為友如初。」
含忍部紀事
編輯《左傳》:成公十四年春,衛侯如晉。晉侯強見孫林父焉, 定公不可。夏,衛侯既歸,晉侯使郤犨送孫林父而見 之。衛侯欲辭,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 又以為請,不許,將亡,雖惡之,不猶愈於亡乎?君其忍 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衛侯見而復之。
《淮南子道應訓》:趙簡子以襄子為後。董閼子曰:「無恤 賤,今以為後,何也?」簡子曰:「是為人也,能為社稷忍羞。」 異日,智伯與襄子飲,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請殺之,襄 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為社稷忍羞』。豈曰能刺人 哉?」
《史記淮陰侯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 大,好帶刀劎,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 死,出我褲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褲下,蒲伏一市人 皆笑信以為怯。
《通鑑》: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幸 其宅,問所以能之故,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上善之, 賜以縑帛。
《唐書婁師德傳》:師德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 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 正使自乾耳。」
《開元天寶遺事》:光祿卿王守和未嘗與人有爭,嘗於 几案間大書「忍」字,至於幃幌之屬,以繡畫為之。明皇 知其姓字,非時引對。問曰:「卿名守和,已知不爭,好書 『忍』字,尤見用心。」奏曰:「臣聞堅而必斷,剛則必折,萬事 之中,忍字為上。」帝善,賜帛以旌之。
含忍部雜錄
編輯《官箴》:忍之一事,眾妙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 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書》曰:「必有忍,其乃 有濟。」此處事之本也。諺曰:「忍事敵災星。」少陵詩曰:「忍 過事堪喜。」此皆切於事理,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 公常說:「喫得三斗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 《螢雪叢說》:「忍之名一也,而用不同。必有忍,其乃有濟。 小不忍則亂大謀。」此皆聖賢之所謂忍,忍於不善也, 所謂吉德也。而世俗之所謂忍,如猜忍、剛忍之類,乃 是忍於善而就不善也,所謂凶德也。王導不忍美人 之勸酒,恐為見殺,則強為之飲,此則不忍也,正所謂 忍於不善而就善也,非吉德而何?王敦之不顧美人 之死,而不為之飲,此世俗之所謂忍,忍於善而就不 善也,非凶德而何?天之報施,必以其類。觀王導、王敦 之後,興衰禍福,蓋可見矣。然則不忍者,正人之本心, 《孟子》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也。而世俗之所謂 忍者,殘義害善之本,殺身覆族之由也。項羽為人不 忍,雖不能成事,要之良心猶在。伍子胥為人剛戾忍詬,雖能成事,然良心喪失盡矣。《子家子》曰:「一慚之不 忍,而終身慚乎?」王導能忍事,此皆忍於不善以就善 之謂。嘗觀唐張公藝九世同居,家無異議,人問其故, 公藝即書「忍」字以對,亦鑑王敦之得失也。
《輟耕錄》:睦人邵元同先生桂子嘗作忍、默、恕、退四卦, 揭之坐隅,真得保身、慎言、絜矩知止之道者矣。其《忍 卦》曰:「忍,亨。初難終吉。利君子貞,不利小丈夫。」《彖》曰:「忍, 剛發乎內,柔制乎外,故亨。初若甚難,乃終有吉。唯君 子為能動心忍性,不利小丈夫,其中淺也。《象》曰:『刃在 心上,忍,君子以含容成德』。」初一小不忍,則亂大謀。《象》 曰:「小不克忍,成大亂也。」次二,必有忍,其乃有濟。《象》曰: 能忍於中,事克濟也。次三,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 親。《象》曰:「一朝之忿,至易忍也。」亡身及親,禍孰大焉。次 四,出於跨下,以成漢功,韓信以之。《象》曰:「跨下之辱,小 辱也。成漢之功,大功也。」次五,張公藝九世同居,書一 忍字,以對於天子。《象》曰:「同居之義,忍」克致也,積而九 世,有容德也。上六,血氣方剛,戒之在鬥。《象》曰:方剛之 氣,忍則滅也。形而為鬥,自求禍也。
雪濤小說:「世人無賢不肖,皆言忍言耐煩,此三字言 之甚易,而其實有難能者。若真能忍,真能耐煩,則其 取禍必少,敗事必寡。昔里中一富兒素慳,亦能從事 於忍,遇仇家欲嫁禍,乃賄一乞丐,於元旦託乞故出 言詈之,富兒不為動。已復詈其妻子,亦不動。丐者乃 裸而露其醜曰:『爾能啖我此物乎』?富兒不勝忿,持挺」 撻之,一擊而斃,為仇家所持,竟坐償。此知從事於忍, 至於難忍,而卒不能忍者也。又一仕宦將之官,其厚 友送之,囑曰:「公居官無他難,只要耐煩。」仕者唯唯。已 而再囑三囑,猶唯唯。及於四五,其人忿然怒曰:「君以 我為呆子乎?只此二字奈何?」言之數四,厚友曰:「我纔 多說兩次,爾遂發惱,輒為能耐煩,可乎。」此知耐煩之 當然。及遇小不可耐,而遂不能耐者也。余所以信忍 與耐煩為難能也。
《筆疇書》曰:「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有濟。」君子立心, 未有不成於容忍而敗於不容忍也。容則能恕人;忍 則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違,即憤然 而發。是無涵養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當容 人而不可為人容,當制欲而不可為欲制。觀婁師德 丙吉之為人,則氣自平而理自明矣。
《讀書鏡》:李沆為丞相,秉政日,狂生叩馬獻書,歷詆其 短。公遜謝曰:「俟歸詳覽。」生訕怒,隨馬後肆言曰:「居大 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能引退以謝人言,久妨賢 路,寧無愧乎?」公於馬上踧踖再三,曰:「某屢求退,奈上 未允,不敢去耳。」終無忤意。冨弼字彥國,少有罵者,如 不聞,人曰:「罵汝。」彥國曰:「恐罵他人。」又曰:「呼姓名而罵, 豈罵他人?」彥國曰:「天下無同姓名者乎?」告者大慚。及 為相,嘗語子孫曰:「忍之一字,眾妙之門。睦族處事,尤 為先務。若清儉之外,更加一忍,則何事不便?夫朝廷 用人,專論才德,而獨於輔臣,又責以『相度』二字。蓋相, 地道也,婦道也。地欲耐物,婦欲耐家。不然,佛氏所謂 蝦蟆禪,一跳即倒耳。」
《長水日抄》:「淄川楊引道著六忍:一曰忍觸,觸者人犯 我也。二曰忍辱,辱者人凌我也。三曰忍惡,惡者我憎 人也。四曰忍怒,怒則憎之重也。五曰忍忿,忿則憎而 發之輕也。六曰忍欲,欲者貪而不欲止也。此六忍者, 戒之一身則一身安,戒之一家則一家安。推之以處 人己之間,則所遇皆安而寡悔尤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