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七卷目錄
官常總部總論三
冊府元龜〈守官 巧宦〉
呂居仁官箴〈存三十三則〉
朱子全書〈論官〉
朱子大全集〈答滕德粹〉
何坦西疇常言〈應世 蒞官〉
性理大全〈臣道 論官〉
王文祿求志編〈存九則〉
湯沭公餘日錄〈作官不可輕興革〉
官常總部藝文一
遺上黨太守田邑書 後漢馮衍
復馮衍書 田邑
王商論 荀悅
馮唐論 前人
復曹孟德書 關羽
又復曹孟德書 前人
又歸昭烈謝孟德書 前人
又與張遼書 前人
正考父贊 魏王粲
連珠二首 晉陸機
三國名臣序贊 袁宏
請弘風則表 宋謝莊
凡百箴 梁武帝
忠臣傳寄託篇贊 元帝
忠臣傳諫爭篇贊 同前
忠臣傳執法篇贊 同前
連珠二首 吳均
竇熾竇毅於翼李穆傳論 周書
臣範序 唐武后
五代史梁臣傳序 宋歐陽修
五代史雜傳序 前人
臣事策 蘇轍
諭禁文武群臣往來交通 明英宗
政序 海瑞
官常典第七卷
官常總部總論三
編輯冊府元龜
編輯《守官》
編輯
《傳》曰:「守道不如守官。」又曰:「見死不更其守」蓋夫委質 公朝從政王室靖恭爾位職思其憂故有專秉彝章 恪居官次弓招靡應理法是從聞變難而不移彊臣 以之屈意奉憲令而無撓明主由是改觀得守器之 規絕代庖之咎宜乎!寵以異數謂之能臣者哉。
巧宦
編輯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又云:「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是知君子之 仕也,先勞後祿,輔國庇民,率履不乖,富貴自至。小人 之心也,則異於是不顧其行,不信其言,阿諛便辟,僥 倖險詖,以巧宦為臧謀,以由徑為得路,憑疣附贅,託 勢權門,懷金輦璧,買交貴室。夫期於滿欲,了無愧恥, 既以此得,亦以此敗,負乘覆餗,不謂不幸雲爾。
呂居仁官箴
編輯《存三十三則》
編輯
「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 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然世之仕者,臨財當事,不能自克,常自以為不必敗。 持不必敗之意,則無所不為矣。然事常至於敗而不 能自已,故設心處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 權智,百端補治,幸而得免,所損已多,不若初不為之」 為愈也。司馬子微《坐忘論》云:「與其巧持於末,孰若拙 戒於初。」此天下之要言,當官處事之大法,用力簡而 見功多,無如此言者。人能思之,豈復有悔吝耶? 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 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處官事如家事,然後為能盡 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盡「也。故事親 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 治可移於官。」豈有二理哉?
當官處事,常思有以及人,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 就其間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為民害,其益多 矣。不與人爭者常得利多,退一步者常進百步,取之 廉者得之常過其初,約於今者必有垂報於後,不可 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者必敗,此實未知利害之分, 賢愚之別也。
予嘗為泰州獄掾,顏岐夷仲以書勸予治獄次第,「每 一事寫一幅相戒,如夏月問罪人,早間在東廊,晚間 在西廊,以辟日色之類。又如獄中遣人勾追之類,必 使之畢此事,不可更別遣人,恐其受賄已足,不肯畢 事也。又如監司郡守,嚴刻過當者,須平心定氣,與之 委曲詳盡,使之相從而後已。如未肯從,再當如此詳盡,其不聽者少矣。」
當官之法,直道為先。其有未可一向直前,或直前反 敗大事者,須用「馮《宣徽》惠穆秤停」之說。此非特小官 然也,為天下國家當知之。
黃兌剛中嘗為予言:「頃為縣尉,每遇檢屍,雖盛暑亦 先飲少酒,捉鼻親視,人命至重,不可避少臭穢,使人 橫屍無所申訴也。」
范侍郎育作《庫務官》,隨人箱籠只置廳上,以防疑謗。 凡若此類,皆守臣所宜詳知也。
當官既自廉潔,又須關防小人,如《文字曆引》之類,皆 須明白,以防中傷,不可不至慎,不可不詳知也。 當官者難事勿辭,而深避嫌疑,以至誠遇人,而深避 文法如此,則可以免。
前輩常言:小人之性專務苟且,明日有事,今日得休 且休。當官者不可徇其私意,忽而不治。諺有之曰:「勞 心不如勞力。」此實要言也。
徐丞相擇之嘗言前輩盡心職事,仁廟朝,有為京西 轉運使者,一日見監竈官,問日所燒柴凡幾竈?曰:「十 八九竈。」曰:「『吾所見者十一竈,何也』?竈官愕然。蓋轉運 使者晨起望竈中所出煙,幾道知之。」其盡心如此。 前輩嘗言:吏人不怕嚴,只怕讀。蓋當官者詳讀公案, 則情偽自見,不待嚴明也。
《當官者,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巫祝尼媼之類 尤宜疏絕,要以清心省事為本》。
後生少年乍到官守,多為猾吏所餌,不自省察,所得 毫末,而一任之間不復敢舉動。大扺作官嗜利,所得 甚少,而吏人所盜不貲矣。以此被重譴,良可惜也。 當官者先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 中。若先暴怒,只能自害,豈能害人?前輩嘗言:「凡事只 怕待。」待者,詳處之謂也。蓋詳處之,則思慮自出,人不 能中傷也。
嘗見前輩作州縣或獄官,每一公事難決者,必沉思 靜慮累日,忽然若有得者,則是非判矣。是道也,惟不 苟者能之。
《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 急。而以方便為上》。
孫思邈嘗言:「憂於身者不拘於人,畏於己者不制於 彼,慎於小者不懼於大,戒於近者不侈於遠,如此則 人事畢矣。」實當官之要也。
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義,至其子孫,亦世講 之。前輩專以此為務,今人知之者蓋少矣。又如舊舉 將及舊嘗為舊任按察官者,後己官雖在上,前輩皆 避坐下坐。風俗如此,安得不厚乎?
叔曾祖尚書,當官至為廉潔。蓋嘗市縑帛,欲製造衣 服,召當行者取縑帛,使縫匠就坐裁取之,並還所值 錢,與所剩帛就坐中還之。滎陽公為單州,凡每月所 用雜物,悉書之庫門,買民間未嘗過此數,民皆悅服。 《關沼止叔獲盜》,法當改官,曰:「不以人命易官。」終不就 賞,可謂清矣。然恐非通道。或當時所獲盜有情輕法 重者,止叔不忍以此被賞也。
當官取傭錢、船家錢之類,多為之程,而過受其直,所 得至微,所喪多矣。亦殊不知此數亦吾分外物也。 當官者,前輩多不敢就上位求薦章,但盡心職事,所 以求知也。心誠盡職,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 子而後嫁者也。當官遇事,以此為心,鮮不濟矣。 畏辟文法,固是常情,然世人自私者,常以文法難任, 委之於人。殊不知人之自私亦猶己之自私也。以此 處事,其能有濟乎?其能有後福乎?其能使子孫昌盛 乎?
當官處事,務合人情,忠恕違道不遠。觀於己而得之, 未有舍此二字而能有濟者也。嘗有人作郡守,延一 術士同處書室。後術士以公事干之,大怒叱下,竟致 之理,杖背編置。招延此人,已是犯義,既與之稔熟,而 干以公事,亦人常情也,不從之足矣,而治之如此之 峻,殆似絕滅人理。
嘗謂「仁人所處,能變虎狼,如人類,如虎不入境不害 物,蝗不傷稼之類是也;如其不然,則變人類如虎狼。」 凡若此類及告訐中傷謗人,欲寘於死地是也。 唐充之廣,仁賢者也,深為陳、鄒二公所知。大觀、政和 間,守官蘇州,朱氏方盛,充之數刺譏之,朱氏深以為 怨,傅致之罪。劉器之以為充之為善,欲人之見知,故 不免自異以致禍患。非明哲保身之謂。
當官大要,直不犯禍,和不害義,在人消詳斟酌之爾。 然求合於道理,非本私心專為己也。
「當官處事,但務著實,如塗擦文書,追改日月,重易押 字,萬一敗露,得罪反重,亦非所以養誠心、事君不欺 之道也。百種姦偽,不如一實;反覆變詐,不如慎始;防 人疑眾,不如自慎;智數周密,不如省事。《不易》之道,事 有當死不死,其詬有甚於死者,後亦未免死;當去不 去,其禍有甚於去者,後亦未必得安。」世人至此,多惑 亂失常,皆不知義命輕重之分也。此理非平居熟講臨事必不能自立,不可不預思。古之欲委質事人,其 父兄日夜先以此教之矣。中材以下,豈臨事一朝一 夕所能致哉?教之有素,其心安焉,所謂有所養也。 忍之一字,眾玅之門。當官處事,尤是先務。若能清慎 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辦?《書》曰:「必有忍,其乃有濟。」 此處事之本也。諺曰:「忍事敵災星。」少陵詩曰:「忍過事 堪喜。」此皆切於事理,為世大法,非空言也。王沂公常 說:「喫得三斗釅醋,方做得宰相。」蓋言忍受得事。 劉器之建中崇寧初知潞州,部使者觀望,治郡中事, 無巨細皆詳考,然竟不得毫髮過,雖過往驛券,亦無 違法予者,部使者亦歎服之。後居南京,有府尹取兵 官白直點磨,他寓居無有不借禁軍者,獨器之,未嘗 借一人。其廉慎如此。
故人龔節亨彥承,嘗為予言:「後生當官,其使令人無 乞丐錢物處,即此職事可為;有乞丐錢物處,則此職 事不可為。」蓋言有乞丐錢物處,人多陷主人以利,以 致嫌疑也。
前輩嘗言:「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此亦要言私罪 固不可有,若無公罪,則自保太過,無任事之意。
朱子全書
編輯《論官》
編輯
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箇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采; 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 去,也只得箇沒下梢。
「治癒大則愈難。為監司不如做郡,做郡不如做縣。」蓋 這裏有仁愛心,便隔這一重要。做件事,他不為做,便 無緣得及民。
因論郡縣政治之乖,曰:「民雖眾,畢竟只是一箇心,甚 易感也。」
「為守令。第一是民事為重。其次則便是軍政。」今人都 不理會。
某與諸公說,下梢去,仕宦不可不知,須是有旁《通曆》。 逐日公事開項逐一記了,即勾之,未了須理會教了, 方不廢事。
過到溫陵回,以所聞岳侯對高廟天下未太平之問 云:「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告之先生 之前,只笑云:「後來武官也愛錢。」
《答范伯崇》:當官廉謹,是吾輩本分事,不待多說。然細 微處亦須照管,不可忽略,因循怠惰。《呂氏童蒙訓》下 卷數條防閑之道甚至,皆可佩服。自治既不苟,更能 事上以禮,接物以誠,臨民以寬,御吏以法。而簿書期 會之間,亦無所不用其敬焉,則庶乎其少過矣。 《答廖子晦》「為政以寬為本」者,謂其大體規模意思當 如此耳。古人察理精密,持身整肅,無偷惰戲豫之時, 故其政不待作威而自嚴,但其意則以愛人為本耳。 及其施之於政事,便須有綱紀文章,關防禁約,截然 而不可犯,然後吾之所謂寬者,得以隨事及人,而無 頹弊不舉之處;人之蒙惠於我者,亦得以通達明白, 實受其賜,而無間隔欺蔽之患。聖人說政以寬為本, 而今反欲其嚴,正如古樂以和為主,而周子反欲其 淡。蓋今之所謂寬者乃縱弛,所謂和者乃哇淫,非古 之所謂寬與和者。故必以是矯之,乃得其平耳。如其 不然,則雖有愛人之心,而事無統紀,緩急先後,可否 與奪之權,皆不在己。於是姦豪得志,而善良之民反 不被其澤矣。此事利害只在目前,不必引《書傳》,攷古 今然後知也。但為政必有規矩,使姦民猾吏不得行 其私,然後刑罰可省,賦斂可薄,所謂「以寬為本,體仁 長人」,孰有大於此者乎?
朱子大全集
編輯《答滕德粹》
編輯
示問,曲折具悉。大抵守官且以廉勤愛民為先,其它 事難預論。幸四明多賢士,可以從遊,不惟咨決所疑, 至於為學修身,亦皆可以取益。熹所識者,楊敬仲簡、 呂子約。〈監米倉〉所聞者沈國正煥、袁和叔燮,到彼皆可 從遊也。
到官既久,民情利病必已周知。更宜每事加意,使隨 事有以及人,則亦可以充其職業,而無愧於廩食矣。 親炙諸賢,想亦有益。日用之間,常更加持守講習之 功,以求其遠者大者,則區區之所願也。
何坦西疇常言
編輯《應世》
編輯
富兒因求宦傾貲,汙吏以黷貨失職。初皆起於慊其 所無,而卒至於喪其所有也。各泯其貪心而安分守 節,則何奪祿敗家之有?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 之奉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媚上而忽 下,小人無常心,故「君子惡之。」
在仕者,事上官如嚴師,待同僚如畏友,視吏胥如僕 隸,撫良民如子弟,則無往而非學矣。《居家》者,事親如 君,敬尊屬如上官,待兄弟親賓如同僚,慈幼少,恤耕 役者如百姓,御奔走使令者如吏卒,而少加寬焉,是亦「為政矣。」
《蒞官》
編輯
為政寬嚴,孰尚?曰:張嚴之聲,行寬之實。政有綱,令有 信,使人望風肅畏者,聲也;法從輕,賦從薄,使人安靜 自適者,實也。乃若始焉玩《易》啟侮,終焉刑不勝奸,雖 欲行愛人利物之志,吾知其有不能也。
凡蒞事之始,不可自出意見以立科條,雖嘗有所受 之,亦恐易地不便於俗也。苟人情有咈而固行之,終 必阻格。如病其難行而中變,後有命令人弗信矣。故 初政莫若一仍舊貫,如行之宜焉,何必改作?或節目 未便,熟察而徐更之,人徒見上下相安,而泯不知其 所自,不亦善乎?故君子視俗以施教,察失而後立防 也。
官職崇卑,當安義命。自「《抱關》擊柝」以上,苟能官修其 方,職思其憂,雖未著殊猷偉績,亦可無愧於心,無負 於國。若苟且以僥求倖進,將誰欺乎?
居下位,求應上之期會,則涖事無拘早晏也。然須群 吏咸集,則觀聽無疑。吏或獨抱文書以進,在我者固 不為其私請而曲徇,萬一小人巧設陰計,姑衒外以 售其私,則瓜李何能自明,茲不可不防也。
當官動必自防,凡家之器服所需,宜壹取諸其鄉。不 得已,薪蔬常用市於官下,亦須給納明文,帳具,予直 適平,而物毋苛擇,庶免於悔吝。
敝政有當革者,必審稽源委,如其更也,於公私兼利, 夫復何疑?若動而利少害多,不若用「靜吉」也。
舉事而人情俱順上也。必不得已,「利無十全」,則寧詘 己以求利乎人,毋貽害於人而求便乎己。
法示防閑,非必盡用;職存臨蒞,安在逞威?但使條教 章明,則易避而難犯。「吾謹無以擾之,任其耕食鑿飲, 彼此兩相忘矣。」
守曰「牧民」,令曰「字民」,撫養惟鈞,而孳毓取義尤切也。 蓋求牧與芻,不過使飽適而無散佚耳。凡乳兒有所 欲惡,不能自言,所以察其疾癢,時其饑飽,勿違其意, 是皆乳哺者責也。若保赤子,故縣令於民為最親。 近世長民者每立抑強扶弱之論,往往所行多失之 偏,未免富豪有辭於罰。夫強弱何常之有?固有貲厚 而謹畏者,有怙貧而亡藉者,當置強弱而論曲直可 也。「直者伸之,曲者挫之」,一當其情,人誰不服?若在事 者律己不嚴,而為強有力者所持,則政格不行,孰職 其咎哉?
君子當官任職,不計難易,而志在必為,故動而成功; 小人苟祿營私,擇己利便而多所辟就,故用必敗事。 仲弓問政,夫子告之以舉賢才。子游宰武城,方扣其 得人,而遽以澹臺滅明對。夫邑宰之卑仕,非得志也, 而聖門之教必使之以舉賢為先。子遊方閒暇時,已 得人於察訪之熟,後世有位通顯而蔽賢,不與之立, 何以逃竊位誚哉。
性理大全
編輯《臣道》
編輯
程子曰:「臣之於君,竭其忠誠,致其才力,用否在君而 已,不可阿諛逢迎,以求君之厚己也。」
「《事君》者,知人主不當自聖」,則不為諂諛之言;知人臣 義無私交,則不為阿黨之計。
君子之事君也,不得其心,則盡其誠,以感發其志而 已。誠積而動,則雖昏蒙可開也,雖柔弱可輔也,雖不 正可正也。古之人事庸君常主而克行其道者,以己 誠上達,而其君信之之篤耳。
「人臣身居大位,功蓋天下,而民懷之,則危疑之地也。 必也誠積於中,動不違理,威福不自己出,人惟知君 而已」,然後位極而無逼上之嫌,勢重而無專權之過, 斯可謂明哲君子矣。周公、孔明其人也。郭子儀有再 造社稷之功,威震人主,而上不疑之也,亦其次與。 臣賢於君,則輔君以所不能,伊尹之於太甲,周公之 於成王,孔明之於《劉禪》是也。臣不及君,則贊助之而 已。
「剛健」之臣,事柔弱之君,而不為矯飾之行者,鮮矣。夫 上下之交,不誠而以偽也,其能久相有乎?
人臣之義,位愈高而思所以報國者當愈勤,饑則為 用,飽則飛去,是以鷹犬自期也。曾是之謂愛身乎? 問「賜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當否?」曰:始亂周公之法度 者,是賜也,人臣安得用天子之禮樂哉?成王之賜,伯 禽之受,皆不能無過。《記》曰:「魯郊,非禮也。」其周公之衰 乎?聖人嘗譏之矣。說者乃云:「周公有人臣不能為之 功」業,因賜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禮樂,則妄也。人臣豈 有不能為之功業哉?借使功業有大於周公,亦是人 臣所當為爾。人臣而不當為,其誰為之?豈不見《孟子》 言事親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孟子纔言可 也。蓋曰:子之事父,其孝雖過於曾子,畢竟是以父母 之身做出來,豈是分外事?若曾子者,僅可以免責爾。 臣之於君,猶子之於父也。臣之能立功業者,以君之 人民也,以君之勢位也。假如功業大於周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勢位做出來,而謂人臣所不能為,可乎?使 人臣恃功而懷怏怏之心者,必此言也。
《張子》曰:「近臣守和,和,平也。和其心以備顧對,不可徇 其喜怒好惡。」
龜山楊氏曰:「人臣之事君,豈可佐以刑名?之說如此, 是使人主失仁心也。人主無仁心,則不足以得人,故 人臣能使其君視民如傷,則王道行矣。」
問:「以匹夫一日而見天子,天子問焉,盡所懷而陳之, 則事必有窒礙者;不盡則為不忠,如何?」曰:「事亦須量 深淺。孔子曰:『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易》之《恆》 曰:『浚恆,凶』。此恆之初也。故當以漸,而不可以浚,浚則 凶矣。假如問人臣之忠邪,其親信者誰歟,遽與之辨 別是非,則有失身之悔。君子於此,但不可以忠為邪」, 以邪為忠,語言之間,故不無委曲也。至於論理則不 然。如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則當言「何必曰利。」宣 王問孟子「卿不同」,則當以正對,蓋不直則道不見故 也。
致堂胡氏曰:「忠愛其君者,必思納諸無過之地,而不 計一身之安危。不忠不愛者,惟其身之營,使君荒怠 昏亂而不恤也。」
莫難強如怠心,莫難制如慾心,莫難降如驕心,莫難 平如怒心,莫難抑如忌心,莫難開如惑心,莫難解如 疑心,莫難正如偏心,然皆放心也。「大人格君心之非」 者,格此等也。未至乎大人而當大人之任,亦當勉勉 焉,思齊以事其君。君心怠則強之,慾則制之,驕則降 之,怒則平之,忌則抑之,惑則開之,疑則解之,偏則正 之,要使君心常收而不放,則善日起,惡日消,治可立, 安可保矣。夫水源濁則流汙,源清則流潔。古之人所 以惡夫逢君之惡者,為病其源也。
事功出於臣下。效智謀,輸才力,及其有成,必曰「此君 之德,非臣所能也。」君亦安然受之,不幾於偽乎?蓋道 固當然,非偽也。在《易》·《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貞,或從王 事,無成有終。」謂有功善則隱晦其美,而歸之於君,不 敢當其成,然後下得恭順之道,而上無忌惡之心也。 在《師》之九二,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為眾之主,專制 其事,所以能「吉」者,以受委於君,非己無因而致者也。 是故智如良、平,不侍帷幄為謀主,則滅秦梟羽之事 何以效?略如英、衛,不受鈇鉞制閫外,則征伐四克之 績何以著?故自古有成功而知此道者,必謙虛退讓, 沖然而若無不然,既非所以蓄德,又非所以全身也。 夫矜伐生於氣盈,貪戀生於氣歉,所以然者,為利祿 耳。有大勳勞於天下,孰若周公?使周公以勳勞自居, 既以翦商受賞,又以東征受賞,又以踐奄受賞,又以 滅國五十受賞,又以制禮樂、頒度量受賞。必見於《詩》 《書》。今可考者,為太師,位冢宰,開國曲阜,以侯伯禽而 己,不聞賞而又賞也。太師冢宰,其所當為也。俾侯於 東,眾建親賢,非私於周公也。然則周公有大勳勞,而 未嘗取賞,明矣。故曰:「以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 餘不足觀也已。」「驕吝」者,盈而歉之謂歟!
忠賢之於事,有所不可,亦陳其正理,開悟君心而已。 聽否,雖仲尼、孟子,不能必其說之行也。苟必其說之 行,將用智任術,與小人無異矣。故曰:「若夫成功,則天 也。」
五峰胡氏曰:「守身以仁。以守身之道正其君者,大臣 也。漢、唐之盛,忠臣烈士,攻其君之過,禁其君之欲,糾 其政之謬,彈其人之佞而已。求其大正君心,引之志 於仁者,則吾未之見也,惟董生其庶幾乎!」
豫章羅氏曰:「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為本。正直則 朝廷無過失,忠厚則天下無嗟怨,二者不可偏也。一 於正直而不忠厚,則漸入於刻;一於忠厚而不正直, 則流入於懦。汲黯正直,所以闢公孫弘之阿諛;忠厚, 所以闢張湯之殘刻。武帝享國五十五年,其臣之賢, 獨此一人而已。」
立朝之士,當愛君如愛父,愛國如愛家,愛民如愛子, 然三者未嘗不相賴也。凡人愛君則必愛國,愛國則 必愛民,未有以君為心,而不以民為心者。故范希文 謂:「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諒 哉!
士之立身,要以名節忠義為本。有名節則不枉道以 求進,有忠義則不固寵以欺君矣。
朱子曰:「古之君子居大臣之任者,其於天下之事知 之不惑,任之有餘,則汲汲乎其時而勇為之。知有所 未明,力有所不足,則咨訪講求以進其知,扳援汲引 以求其助,如救火追亡,尤不敢以少緩。上不敢愚其 君,以為不足與言仁義;下不敢鄙其民,以為不足以 興教化;中不敢薄其士大夫,以為不足共成事功。一」 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 不敢一日立乎其位。有所愛而不肯為者私也,有所 畏而不敢為者,亦私也。屹然中立,無一毫私情之累, 而惟知其職之所當為者。夫如是,是以志足以行道, 道足以濟時,而於大臣之責可以無愧臣子無愛身自佚之理。
今之仕宦,不能盡心盡職者,是無那「先其事而後其 食」底心。
「《誠以天下之事》為己任,則當自格君心之非始;欲格 君心」,則當自身始。
夫宰相以得士為功,下士為難。而士之所守,乃以不 自失為貴。
於天下之事有可否,則斷以公道,而勿牽於「內顧偏 聽之私」;於天下之議有從違,則開以誠心,而勿誤以 「陽開陰闔之計。則庶乎德業盛大,表裏光明,中外遠 邇,心悅誠服。」
南軒張氏曰:「伊尹云:『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 恥,若撻於市,「一夫不獲,時予之辜。」君不堯舜,心便愧 恥,民有不獲,是為已辜,真所謂「任天下之重者。人須 存伊尹之心方得。」
畢公以四朝元老,方且克勤小物。若在吾人,則合當 如此也。古人未嘗不謙,至周公方說謙。蓋周公以天 子之叔父而又為宰相,猶且自處以謙,若在吾人,則 亦合當為者也。《謙》之九三,伊川專以指周公。德言盛, 禮言恭。德只要盛,禮只要恭。又曰:某於世間無所愛 慕,亦無所享用,惟有報君愛民之事,在所當為耳。 象山陸氏曰:「古人所以不屑屑於間政適人而必務 有以格君心者,蓋君心未格,則一邪黜,一邪登,一弊 去,一弊興,如循環然,何以窮已?及君心既格,則規模 趨鄉有若燕越,邪正是非有若蒼素,大明既升,群陰 畢伏,是瑣瑣者,亦何足污人牙頰間哉?」
勉齋黃氏曰:「臣子之於君父,與生俱生,而不可懈於 心者也。食人之祿者,當任其事,此亦不待智者而後 知也。」
西山真氏曰:「古今事業未嘗無所本。諸葛武侯平生 所立事業奇偉,然求其所以,則開誠心、布公道、集眾 思、廣忠益而已。蓋此四者乃武侯事業之本,而誠之 與公又其本也。」
忠臣之心,常欲君身之強固,君德之清明,故動以聲 色遊畋,為藥石之戒,古之人有行之者,周公是也。姦 臣之心則不然。君身強固,則必不倦於政機,而威權 在己;君德清明,則必不謬於邪正,而用舍合宜。此正 人君子之所深願,而憸夫《壬人》之所甚不便者也。故 必蠱之以逸欲,導之以奢淫,然後其君恣肆昏荒,而 惟己之聽,後之人有行之者,趙高、仇士良是也。二人 刀鋸之餘,何足深罪!而《春秋》名卿如管仲、趙武者,亦 安視其君有「六嬖」、「四姬」之惑而不能救焉。彼其人非 姦慝也,其志非蠱媚也,迺至於是者,由不知古人保 傅之職,而以強兵制敵為功故也。有志愛君者,其可 不以周公為法,以管仲、趙武為戒哉!
魯齋許氏曰:「臣子執威權,未有無禍者,豈唯人事,在 天道亦不許。夫月,陰魄也,借日為光,與日相遠則光 盛,猶臣遠於君,則聲名大,威權重。與日相近則光微, 愈近愈微,臣道陰道,理當如此。大臣在君側而擅權, 此危道也。古人舉善薦賢,不敢自名,欲恩澤出於君 也。刑人亦然。恩威豈可使出於己?使人知恩威出於 己」,是生多少怨敵,其危亡可立待也。故「月星皆借日 以為光,及近日卻失其光」,此理殊可玩索。
《論官》
編輯
程子曰:「談經論道則有之,少有及治體者,如有用我 者,正心以正身,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朝廷百官,至 於天下,此其序也。其間則又係用之淺深,臨時裁酌 而應之,難執一意也。」
「斟酌去取」,古今恐未易言,須「尺度權衡,在胸中無疑」, 乃可處之無差。
古者鄉田同井,而民之出入相友,故無爭鬥之獄。今 之郡邑之訟,往往出於愚民,以戾氣相搆,「善為政者, 勿聽焉可也。又時取強暴而好譏侮者痛懲之,則柔 良者安,鬥訟可息矣。」
韓持國常患在下者多欺,曰:「欺有三:有為利而欺者, 則固可罪;有畏罪而欺者,在所恕;事有類欺者,在所 察。」
問:「臨政無所用心,求於恕,如何?」曰:「推此心行恕,可也; 用心求恕,非也。恕,己所固有,不待求而後得,舉此加 彼而已。」
呂進明使河東,伊川問之曰:「為政何先?」對曰:「莫要於 守法。」曰:「拘於法而不得有為者,舉世皆是也。若某之 意,謂猶有可遷就,不害於法而可以有為者也。昔明 道為邑,凡及民之事多眾人,所謂於法有礙焉者,然 明道為之,未嘗大戾於法,人亦不以為駭也。謂之得 伸其志則不可,求小補焉則過之,與今為政遠矣。人」 雖異之,不至指為狂也。至謂之狂,則心大駭,盡誠為 之不容而後去之,又何嫌之有?
或問:「為官僚而言事於長,理直而不見從也,則如之 何?」曰:「亦權其輕重而已。事重於去則當去,事輕於去 則當留,事大於爭則當爭,事小於爭則當已。雖然,今之仕於官,其有能去者必有之矣,而吾未之見也。 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問臨民,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御吏,曰:「正己以格物。」 人有語及為政者。和靖尹氏曰:「子張問政﹐,子曰:『居之 無倦』。倦最害事。若能無倦,推而行之,為尉為邑,為郡, 以至為宰相,皆可了。若倦,則雖居家,至小事也不能 了。」
五峰胡氏曰:「事有大變,時有大宜,通其變然後可為 也,務其宜然後有功也。」
《朱子》曰:「仕宦只是廉勤自守,進退遲速,自有時節,切 不可起妄念也。」
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執事勤謹,晝夜孜孜,如臨 淵谷,便自無他患害。纔是有所依倚,便使人怠惰放 縱,不知不覺,做錯了事也。
大率天下事,循禮守法,平心處之,便是正當。如盜賊 入獄,而加其桎梏箠楚,乃是正理。今欲廢此以誘其 心,欲其歸恩於我,便是挾私任術,不行眾人公共道 理。況恩既歸己,怨必歸於他人,彼亦安得無忿疾於 我耶?
「平易近民」,為政之本。
南軒張氏曰:「為政須是先平其心,不平其心,雖好事 亦錯。如抑強扶弱,豈不是好事?往往只這裏便錯。須 是如明鏡然,妍者自妍,醜者自醜,何預我事?若是先 以其人為醜,則相次見此人無往而非醜矣。」
東萊呂氏《官箴》曰:「凡治事有涉權貴,須平心看理之 所在。若其有理,固不可避嫌,故使之無理,直須平心 看。若有一毫畏禍自恕之心,則五分有理,便看作十 分有理;若其無理,亦不可畏禍,曲使之有理,政使見 得無理,只須作尋常公事看斷,過後不須拈出說。尋 常犯權貴取禍者,多是張大其事,邀不畏強禦之名」, 所以彼不能平。若處得平穩妥帖,彼雖不樂,視前則 有間矣。然所以不欲拈出者,本非以避禍,蓋此乃職 分之常。若特然看做一件事,則發處已自不是矣。 居官臨事,外有齟齬,必內有窒礙,蓋內外相應,毫髮 不差,只有「反己」二字,更無別法也。
魯齋許氏曰:「恐害於己者,必思所以害人也。豈知利 人則未有不利於己者也。至於推勘公事,已得大情, 適當其法,不旁求深入,是乃利人之一端也。彼俗吏 不達此理,專以出罪為心,謂之陰德。」予曰:「不然。履正 奉公,嫉惡舉善,人臣之道也。有違於此,則惡者當害 之而反利之,善者當利之而反害之,顯不能逃其刑」 責,幽不能欺於神明,顧陰德何有焉。
每臨事,且勿令人見喜。既令見喜,必是偏於一處,隨 後便有弊。蓋喜悅非久常之理,既不令人喜,亦不令 人怒,便是得中。
王文祿求志編
編輯《存九則》
編輯
沂陽王生文祿曰:予童丱時,即肆言志,期純王雲。時人目曰「狂生。」 漸長而壯,志定,言罔移,忿疾時疚,若疚在躬,鬱瘠慘慨,尚晦遵養,莫或奮施。每有見,輒書之冊,懼遺也。觸忌者不敢示人,聊此見志爾。
今之仕者,為廉為能,不過求陞。未有實心為民者,欲 天下之治,得乎?此《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 於至善。蓋明德則能照燭民疾苦之態,而益切惻怛 之心,視民猶己,而救之恐後。止至善,即純亦不已。蓋 《大學》用世大典也。「明明德」,親民之始事;「止至善」,親民 之終事。
三代以上之臣皆為民,後世則為名而已,為民者蓋 鮮也。夫為民即以為國,為國則涉為名,為名則口談 為國、為民之事,假之以彰譽求陞耳。噫!親民之學不 講,欲復三代之治可得乎?
為貧而仕,欲士務學耳。蓋不農、不工、不商,不能存活, 乃立寬限以全之,亦曰「辭尊居卑求稱也。」若饑餓不 能出門,始受周至,此亦鮮矣。今未至極貧,駕言為貧 而仕,非為貧也,求富也。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蓋酌中立極之言。 豈特不義富貴,堯舜事業,亦浮雲過太虛。又曰:「邦有 道,穀恥也;邦無道,穀恥也。」恥也者,恥其不稱,故不義 也。由是觀之,義之富貴亦鮮矣。
有官守者,時時求阜民之利,除民之害,為社稷長久 之計,不可須臾放過。蓋人心好逸樂而易怠荒,況居 官又便於驕縱,必思文王「視民如傷」之心,早起念人 之俟我者眾,而何可不勤?且光景易過,及時急立功, 猶為遲也。
今之為官者,太自尊大而貴重,與民隔絕,不肯視為 家事,是以治不古。若苟肯用心,每事身親之,則不息 而久,神明之政出矣。
官船往來江上,丁夫牽挽,無間風雨寒暑晝夜。其乘 轎馬者,役人服事勞苦,當思吾何才德以堪?然丁夫 之中,果有心事光明,無愧天地,反有勝吾者,是何宜 也?吾偶至此,乃時文之偶中耳,非才德之勝人,如古鄉舉、里選之法,必思所以寵者何為,則求所以補寵 者何事?詢民瘼,安民生,其心不可不汲汲也。
為政莫大於兵刑,民生莫重於醫。是以《周官》有「詢聽 宥赦」之詳,無濫刑矣;田事講武之預,無敗兵矣;十全 十失之察,無庸醫矣。今大理、刑部、都察院審錄重囚, 用一己之見,都督、都司揮戶戰敵,乏多筭之謀,惠民 藥局廢而不講,奈何能興親民之治也。
閣輔欲天下治,在諮訪。凡出差官,俱要所過地方,人 才風俗、官吏賢否,揭帖待入京時投。凡有入京,士民 必虛心諮訪,以合多者為公。即明四目達四聰,三人 占則從二人之言也。吏部以此法求御史,御史以此 法周知三司府縣,則貪者懼而不為,廉者舉而有勸, 天下有不向風乎?
湯沐公餘日錄
編輯《作官不可輕興革》
編輯
近世後輩作宦者,少有弛張,人或許可,輒自矜炫孟 浪曰:「我興某利,貧已有濟;我革某弊,奸已有怵。」不惟 呈達於當道,而且榜示於所屬。此好名近利之言,多 見其不知量也。嘗聞周文襄巡撫江南時,作《感懷》詩 云:「法在恤民民反病,事因除弊弊逾增。」以此老尚爾 云然,而後生初仕可以妄道耶?若此者,不惟為識者 所鄙,而反為奸人所嗤矣。
官常總部藝文一
編輯《遺上黨太守田邑書》後漢·馮衍
編輯
「蓋聞晉文出奔而子犯宣其忠,趙武逢難而程嬰明 其賢,二子之義當矣。今三王背叛,赤眉危國,天下螘 動,社稷顛隕,是忠臣立功之日,志士馳馬之秋也。伯 玉擢選剖符,專宰大郡。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 帶三關,西為國蔽,柰何舉之以資強敵?開天下之胸, 假仇讎之刃,豈不哀哉!」衍聞之,「委質為臣,無有二心」, 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是以晏嬰臨盟,擬以曲戟,不易 其辭;謝息守郕,脅以晉魯,不喪其邑。由是言之,內無 鉤頸之禍,外無桃萊之利,而被畔人之聲,蒙降城之 恥,竊為左右羞之。且邾庶其竊邑畔君,以要大利,曰 賤而必書;莒牟夷以土地求食,而名不滅。是以大丈 夫動則思禮,行則思義,未有背此而「身名能全者也。」 為伯玉深計,莫若與鮑尚書同情戮力,顯忠貞之節, 立超世之功。如以尊親係累之故,能捐位投命,歸之 尚書,大義既全,敵人紓怨,上不損剖符之責,下足救 老幼之命,伸眉高談,無愧天下。若乃貪上黨之權,惜 全邦之實,吾恐伯玉必懷周、趙之憂,上黨復有前年 之禍。昔晏平仲納延陵之誨,終免欒高之難;孫林父 違穆子之戒,故陷終身之惡。以為伯玉聞此至言,必 若刺心,自非嬰城而堅守,則策馬而不顧也。聖人轉 禍而為福,智士因敗以成勝。願自強於時,無與俗同。
《復馮衍書》田邑
編輯
「僕雖駑怯,亦欲為人者也」,豈苟貪生而畏死哉?曲戟 在頸,不易其心,誠僕志也。間者,老母諸弟見執於軍, 而邑安然不顧者,豈非重其節乎?若使人居天地,壽 如金石,要長生而避死地可也。今百齡之期,未有能 至,老壯之間,相去幾何?誠使故朝尚在,忠義可立,雖 老親受戮,妻兒橫分,邑之願也。間者上黨黠賊,大眾 圍城,義兵兩輩,入據井陘。邑親潰敵圍,拒擊宗正,自 試智勇,非不能當。誠知故朝為兵所害,新帝司徒已 定三輔,隴西、北地從風響應。其事昭昭,日月經天,河 海帶地,不足以比。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天下存亡,誠 雲命也。邑雖沒身,能如命何?夫人道之本,有恩有義, 義有所宜,恩有所施,君臣大義,母子「至恩。今故主已 亡,義其誰為?老母拘執,恩所當留,而厲以貪權,誘以 策馬,抑其利心,必其不顧,何其愚乎!邑年三十,歷位 卿士,性少嗜慾,情厭事為,況今位尊身危,財多命殆, 鄙人知之,何疑君子?」君長、敬通,揭節垂組,自相署立。 蓋仲由使門人為臣,孔子譏其欺天。君長據位兩州, 加以一郡,而河東叛國,兵不入彘,上黨見圍,不窺大 谷;宗正臨境,莫之能援。兵威屈辱,國權日損。三王背 叛,赤眉害主,「未見兼行倍道之赴。昔墨翟累繭救宋, 申包胥重胝存楚,衛女馳歸,唁兄之志」,主亡一歲,莫 知定所,虛冀妄言,苟事鄙塞。未能事生,安能事死?未 知為臣,焉知為主?豈厭為臣子,思為君父乎?欲搖泰 山而「蕩北海」,事敗身危,要思邑言。
《王商論》荀悅
編輯
王商言水不至,非以見智也,非以傷鳳也,將欲忠主 安民,事不得已,而鳳以為慨恨。馮婕妤之當熊,非欲 見勇也,非欲求媚也,非以高左右也,惻怛於心,將以 救上,而傅昭儀以為隙,皆至於死,真可痛乎!夫獨智 不容於世,獨行不畜於時,是以昔人所以自退也,雖退猶不得自免,是以離世深藏。以天之高而不敢舉 首,以地之厚,而不敢投足。《詩》云:「謂天蓋高,不敢不跼。 謂地蓋厚,不敢不蹐。」哀今之人,胡為虺蜴?本不敢立 於人間,況敢立於朝乎?自守猶不免患,況敢守於時 乎?無過猶見誣枉,而況敢有罪乎?閉口而獲誹謗,況 敢直言乎?雖隱身深藏,猶不得免。是以甯武子佯愚, 接輿為狂,困之至也。人無狂愚之慮「者,則不得自安 於世。」是以屈原怨而自沉,鮑焦憤而矯死,悲之甚也。 雖死猶懼形骸之不深,魂神之不遠,故徐衍負石入 海,申屠狄抱甕之河,痛之極也。悲夫!以六合之大,匹 夫之微,而一身無所容焉,豈不哀哉!是以古人畏患 苟免,以計安身,撓直為曲,斲方為圓,穢素絲之潔,摧 亮直之心。是以《羊舌》職受盜於王室,蘧伯玉可卷而 懷之,以死易生,以存易亡,難乎哉?
《馮唐論》前人
編輯
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賢,而賈誼見逐,張 釋之十年不見省用,馮唐白首屈於郎署,豈不惜哉! 夫以絳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猶見疑,不亦痛乎!夫知 賢之難,用人不易,忠臣自古之難也。雖在明世,且猶 若茲,而況亂君闇主者乎!然則屈原赴湘水,子胥䲭 夷於江,安足恨哉!周勃質朴忠誠,高祖以為安劉氏 者必勃也。既定漢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豈有異哉! 狼狽失據,塊然囚執,俛首撫襟,屈於獄吏,豈不愍哉! 夫忠臣之於其主,猶孝子之於其親,盡心焉,盡力焉。 進而喜非貪位,退而憂非懷寵,結志於心,慕戀不已。 進得及時,樂行其道。故仲尼去魯,曰「遲遲而行」;孟軻 去齊,三宿而後出境。彼誠仁聖之心夫賈誼過湘水, 弔屈原,惻愴慟懷,豈徒忿怨而已哉?與夫苟患失之 者,異類殊意矣。及其傅梁王,梁王薨,哭泣而從死,豈 可謂不忠乎?然人主不察,豈不哀哉!及釋之屈而思 歸,馮唐困而後達,有可悼也。此忠臣所以泣血,賢俊 所以傷心也。
《復曹孟德書》關羽
編輯
明公布大義於天下,而速取自樹,非某之所敢知。若 猶是漢也,某敢不臣漢哉?敢拜嘉命之辱。
《又復曹孟德書》前人
編輯
劉豫州有言:「尉佗,秦之小吏,猶獨立不詭。某啞啞飛 鳴,翔而後集,寧甘志終小人下耶?使明公威德布於 天下,斡旋漢鼎,窮海內外,將拜下風慕高義,獨某兄 弟哉?」
《又歸昭烈謝孟德書》前人
編輯
羽聞「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 故主之音問耳。今故主已在河北,此心飛越,神已先 馳。惟明公幸少矜之。千里追尋,當不計利害,謀生死 也。子女玉帛之貺,勒之寸丹,他日幸以旗鼓相當,退 候三舍,意者亦如晉重耳之事秦穆公者乎?某謝。
《又與張遼書》前人
編輯
魯仲連,東海之匹夫耳,為齊下士,然且恥不帝秦,職 為通侯,列漢元宰,獨可使負漢耶?子且休矣。
《正考父贊》魏·王粲
編輯
恂恂正父,應德孔盛。身為國卿,族則公姓。年在耆耋, 三葉聞政。誰能不怠,申茲約敬。饘粥予口,傴僂受命。 銘書金鼎,祚及後聖。
《連珠》晉·陸機
編輯
臣聞忠臣率志,不謀其報;貞士發憤,期在明賢。是以 柳莊黜殯,非貪瓜衍之賞;禽息碎首,豈要先茅之田。
又 《前人》:
臣聞「良宰謀朝,不必借威;貞臣衛主,修身則足。」是以 三晉之強,屈於齊堂之俎;千乘之勢,弱於《陽門之哭》。
《三國名臣序贊》〈有序〉袁宏
編輯
《魏志》九人,《蜀志》四人,《吳志》七人。「荀彧字文若,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荀攸字公達,龐統字士元,張昭字子布,袁渙字曜卿,蔣琬字公琰,魯肅字子敬,崔琰字季珪,黃權字公衡,諸葛瑾字子瑜,徐邈字景山,陸遜字伯言,陳群字長文,顧雍字元歎,夏侯元字泰初,虞翻字仲翔,王經字承宗,陳泰字元伯。」
「夫百姓不能自治,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獨治,則 為臣以佐之。」然則三五迭隆,歷世承基。揖讓之與干 戈,文德之與武功,莫不宗匠陶鈞而群才緝熙,元首 經略而股肱肆力。遭離不同,跡有優劣。至於體分冥 固,道契不墜,風美所扇,訓革千載,其揆一也。故二八 升而唐堯盛,伊、呂用而湯、武寧。三賢進而《小白》興,五 臣顯而重耳霸。中古陵遲,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 公理物,為下者必以私路期榮,御圓者不以信誠率 眾,執方者必以權謀自顯。於是君臣離而名教薄,世 多亂而時不治。故蘧甯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 輿以之行歌,魯連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節,君 臣相體,若合符契,則燕昭、樂毅古之「流也。」夫未遇伯 樂,則千載無一驥;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漢之得 材,於斯為貴。高祖雖不以道勝御物,群下得盡其忠;蕭曹雖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業,靜亂庇人,抑 亦其次。夫時方顛沛,則顯不如隱;萬物思治,則默不 如語。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難,遭時難;遭時不難 遇君難。故有道無時,「孟子所以咨嗟;有時無君,賈生 所以垂泣。夫萬歲一期,有生之通塗;千載一遇,賢智 之嘉會。遇之不能無欣,喪之不能無慨。」古人之言,信 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覽《國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雖 道謝先代,亦異世一時也。文若懷獨見之明,而有救 世之心,論時則民方塗炭,計能則莫出魏武,故委面 霸朝,「豫議世事。舉才不以標鍳,故久之而後顯;籌畫 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後定。」雖亡身明順,識亦高矣。董 卓之亂,神器遷逼,公達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談,故 以大存名節。至如身為漢隸,而跡入魏幕,源流趣舍, 其亦文若之謂。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將以文若 明哲,名教有寄乎!夫仁義不可不明,則時「宗舉其致, 生理不可不全。」故達識攝其契,相與弘道,豈不遠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 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 位,則崔子所不與,魏武所不容。夫江湖所以濟舟,亦 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賢玉 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非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 者乎!」孔明盤桓,俟時而動,遐想管樂,遠明風流,治國 以禮,民無怨聲,刑罰不濫,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何 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託,受遺作相,劉後授之無疑心, 武侯處之無懼色,繼體納之無貳情,百姓信之無異 辭,君臣之際,良可詠矣。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 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三分於赤壁。惜其齡 促,志未可量。子布佐策,致延譽之美;輟哭止哀,有翼 戴之功。神情所涉,豈徒蹇諤而已哉!然而杜門不用, 豋壇受譏。」夫一人之身,所照未異,而用舍之間,俄有 不同。況沉跡溝壑,遇與不遇者乎!夫《詩》《頌》之作,有自 來矣,或以吟詠情性,或以述德顯功,雖大旨同歸,所 託或乖。若夫出處有道,名體不滯,風軌德音,為世作 範,不可廢也。故復撰序所懷,以為之讚云:「火德既微, 運纏大過,洪飆扇海,二溟揚波。虯虎雖驚,風雲未和, 潛魚擇淵,高鳥候柯。赫赫三雄,並迴乾軸,競收杞梓, 爭采松竹,鳳不及棲,龍不暇伏,谷無幽蘭,嶺無亭菊。 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日月在躬, 隱之彌曜,文明映心,鑽之愈妙。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達人兼善,廢己存愛,謀解時紛,功濟宇內。始救生人, 終明風概。公達潛朗,思同蓍蔡,運用無方,動攝群會。 爰初發跡,遘此顛沛,神情元定,處之彌泰。《愔愔》幕裏, 算無不經,亹亹通韻,跡不暫停。雖懷尺璧,顧哂連城, 智能拯物,愚足全生。郎中溫雅,器識純素。貞而不諒, 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軌度。志成弱冠,道敷歲暮。 仁者必勇,德亦有言。雖遇履虎,神氣恬然。行不修飾, 名跡無愆。操不激切,素風愈鮮。邈哉崔生,體正心直。 天骨疏朗,牆宇高嶷。忠存軌跡,義形風色。思樹芳蘭, 剪除荊棘。人惡其上,時不容哲。琅琅先生,雅杖名節。」 雖遇塵霧,猶振霜雪。運極道消,碎此明月。景山恢誕, 韻與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納。和而不同,通而不雜。 遇醉忘辭,在醒貽答。長文通雅,義格終始。思戴元首, 擬伊同恥。民未知德,懼若在己。嘉謀肆庭,讜言盈耳。 玉生雖麗,光不踰把。德積雖微,道映天下。淵哉泰初, 宇量高雅。器範自然,標準無假。全身「由直,跡洿必偽, 處死匪難,理存則易,萬物波蕩,孰任其累,六合徒廣, 容身靡寄,君親自然,匪由名教,敬愛既同,情禮兼到, 烈烈王生,知死不撓,求仁不遠,期在忠孝。」元伯剛簡, 大存名體,志在高構,增堂及陛,端委虎門,正言彌啟, 臨危致命,盡其心禮。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民, 獨稟先覺,標牓風流,「遠明《管》《樂》。初九龍盤,雅志彌確, 百六道喪,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掃雰雺。宗子思寧, 薄言解控,釋褐中林,鬱為時棟。士元弘長,雅性內融, 崇善愛物,觀始知終。喪亂備矣,勝塗未隆,先生標之, 振起清風,綢繆哲後,無妄惟時,夙夜匪懈,義在緝熙。 三略既陳,霸業已基,公琰植根,不忘中正,豈曰模擬, 實在」雅性,亦既羈勒,負荷時命,推賢恭己,久而可敬。 公衡沖達,秉心淵塞,媚茲一人,臨難不惑。疇昔不造, 假翮鄰國,進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紛紜,民心將變, 鳥擇高梧,臣須顧眄,公瑾英達,明心獨見,披草求君, 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 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子布擅名, 遭世方擾,撫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吳魏同寶, 遂獻宏謨,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業未純,把臂託孤, 惟賢與親,輟哭止哀,臨難忘身,成此南面,實有老臣。 才為世出,世亦須才,得而能任,貴在無猜。昂昂子敬, 拔跡草萊,荷擔吐奇,乃搆雲臺。子瑜都長,體性純懿, 諫而不犯,正而不毅,將命公庭,退忘私位,豈無鶺鴒, 固慎名器。伯言蹇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能獻替。 謀寧社稷,解紛挫銳,正以招疑,忠而獲戾。元歎穆遠, 神和形檢,如彼白珪,質無塵玷。立行以恆,匡上以漸清不增潔,濁不加染。仲翔貞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 折而不屈。屢摧逆鱗,直道受黜,歎過孫陽,放同賈屈, 詵詵眾賢」,千載一遇。整轡高衢,驤首天路。仰挹元流, 俯弘時務,名節殊途,雅致同趣。日月麗天,瞻之不墜; 仁義在躬,用之不匱。尚想遐風,載挹載味。後生擊節, 懦夫增氣。
《請弘風則表》宋·謝莊
編輯
詔云:「貴戚競利,興貨廛肆者,悉皆禁制。」此實允愜民 聽,其中若有犯違,則應依制裁糾。若廢法申恩,便為 令有所屈。此處分,伏願深思,無緣明詔既下,而聲實 乖爽。臣愚謂大臣在祿位者,尤不宜與民爭利,不審 可得在此詔不?拔葵去織,實宜深宏。
《凡百箴》梁·武帝
編輯
「凡百眾庶,爾其聽之。」事之大小,先當熟思。思之不熟 致成,先當熟思。不定不可施令。是曰亂常,是曰敗政。 弗正厥身,亦喪厥命。惟慈惟恕,惟孝惟敬。嚴惟率下, 直惟厥正。如彼互鄉,如彼暴虎。家聲不建,有忝爾祖。 思之既熟,決意而行。臨難必勇,見義忘生。門有賢良, 家有忠貞。勿恃爾尊,驕慢淫昏。勿謂爾貴,長夜荒醉。 「日不恆中,月盈則虧。崇山落峰,高樹折枝。履邪念正, 居安思危。莫言爾賤,而不受命。」君子小人,本無定性。 勿謂「人微,而以自輕。」《張他》。〈疑〉為卒,李衡為兵。忠信孝 友,皆以揚名。有黃叔度父牛醫者,聲高海內,名重天 下。伊尹負鼎,太公屠肉。甯戚飯牛,傅說版築。皆王霸 師,世受爵祿。誡爾凡百,勿戾勿昏。人無貴賤,道在則 尊。余重告爾,莫自抑卑。〈疑〉克家棟梁,唯斯為吉。水清 照淨,表直影端。近取諸身,無假遠觀。猗與哲人,勿謂 斯難。
《忠臣傳寄託篇贊》元·帝
編輯
太真英挺,投袂勤王。伯猷蹈節,身殞名揚。嶷疑景倩, 主亡與亡。嗟乎尚矣,惟國之良。
《忠臣傳諫爭篇贊》同前
編輯
子政鏗鏗,誠存社稷。朱雲折檻,遂其婞直。
《忠臣傳執法篇贊》同前
編輯
設官分職,咸曰「師師。」彼其之子,邦之直司。豺狼當路, 安問狐狸。昏明有世,直道無時。
《連珠》二首 吳均
編輯
蓋聞艷麗居身,而以蛾眉入妒;貞華炤物,而以絕等 見猜。是以班姬辭寵,非無妖治之色;揚子寂寞,豈乏 炫曜之才。
又 《前人》:
蓋聞義夫投節,未必識君;烈士赴危,非期要利。是以 墨子縈帶,不蒙肉食之謀;申胥泣血,非有執圭之位。
《竇熾竇毅於翼李穆傳論》周書
編輯
史臣曰:竇熾儀表魁梧,器識雄遠,入參朝政,則嘉謀 以陳;出總蕃條,則惠政斯洽。竇毅忠肅奉上,溫恭接 下,茂實彰於本朝,義聲揚於殊俗。並以國華民望,論 道當官,榮映一時,慶流來葉。及熾遲疑勸進,有送故 之心,雖王公恨恨,何以加此。《語》曰:「君使臣以禮,臣事 君以忠。」然則效忠之跡或殊,處臣之理斯一,確言指 「要,其惟致命乎?」是以典午擅朝,葛公休為之投袂;新 都篡盜,翟仲文所以稱兵。及東郡誅夷,竟速漢朝之 禍;淮南覆敗,無救魏室之亡。而烈士貞臣,赴蹈不已, 豈忠義所感,視死如歸者歟?於李之送往事居,有曲 於此。翼既功臣之子,地即姻親,穆乃早著勳庸,深寄 肺腑,並兼文武之任,荷累世之恩,理宜與存與亡,同 休同戚。加以受捍城之託,總戎馬之權,勢力足以勤 王,智能足以衛難。乃宴安寵祿,曾無釋位之心;報使 獻誠,但務隨時之義。弘名節以高貴,豈所望於二公。 若捨彼天時,徵諸人事,顯慶起晉陽之甲,文若發幽 薊之兵,葉契岷峨,約從漳滏,北控沙漠,西指崤函,則 成敗之數,未可量也。
《臣範序》唐·武后
編輯
蓋聞「惟天著象,品物同於照臨;惟地含章,群生等於 亭育。顧以庸昧,忝位坤元,思齊厚載之仁,式罄普覃 之惠。迺內迺外,恩養之志靡殊;惟子惟臣,慈誘之情 無隔。願申殫懇,上翊紫機,爰洎眾僚,聿匡元化。」伏以 天皇明逾睿哲,志切旁求,簪裾總川岳之靈,珩佩聚 星辰之秀。群英涖職,眾彥分司,足以廣扇淳風,長隆 寶祚。但母之於子,慈愛特存,雖復已積忠良,猶且更 垂勸勵。昔文伯既達,仍加喻軸之言;孟軻已賢,更益 斷機之誨。良以情隆撫字,心欲助成。比者太子及王, 已選修身之訓;群公列辟,未敷忠告之規。近以暇辰, 遊心文府,聊因煒管,用寫虛襟。故綴序所聞,以為臣 範一部。想周朝之十亂,爰著十章;思殷室之兩臣分 為兩卷所以發揮元行鎔範身心為事上之軌模,作 人臣之繩準。若乃遐思綿載眇鑒前修莫不元首居 尊股肱宣力資棟梁而成大廈,憑舟楫以濟巨川唱 和相依同功共體。然則君親既立忠孝形焉奉國奉 家,率由之道寧二事君事父資敬之途斯一臣主之 義其至矣哉!休戚是均,可不深鑒!夫麗容雖麗,猶借鏡以端形;明德雖明,終假言而藥石。今故以茲所撰, 普錫具僚,誠非筆削之功,貴用裨道之益。何則?《正言》 斯重,元珠比而尚輕;選語為珍,蒼璧喻而非寶。是知 贈人以賄者,唯申即日之歡;贈人以言者,能致終身 之福。若使佩茲箴戒,同彼韋弦,修己必顧其規,立行 每觀其則。自然「榮隨歲積,慶與時新。家將國而共安, 下與上而俱泰。察微之士,宜所三思。庶昭鄙誠,敬終 高德。」凡諸章目,列之後雲。
《五代史梁臣傳序》宋·歐陽修
編輯
嗚呼!孟子謂《春秋》無義戰,予亦以謂五代無全臣,無 者非無一人,蓋僅有之耳。余得死節之士三人焉,其 仕不及於二代者,各以其國繫之,作《梁、唐、晉、漢周臣 傳》;其餘仕非一代不可以國繫之者,作《雜傳》。夫入於 雜,誠君子之所羞,而一代之臣未必皆可貴也,覽者 詳其善惡焉。
《五代史雜傳序》前人
編輯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 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 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 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 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 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 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 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 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 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 言也哉?予嘗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 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常有其人而不得見 也。凝家青、齊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於官。凝 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東過 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 不許其宿。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 之,李氏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 人執耶?不可以一手並污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 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之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 尹聞之,白其事於朝,官為賜藥封瘡,厚卹李氏而笞 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 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臣事策》蘇轍
編輯
臣聞天下有權臣,有重臣,二者其跡相近而難明。天 下之人知惡夫權臣之專,而世之重臣亦不容於其 間。夫權臣者,天下不可一日而有,而重臣者,天下不 可一日而無也。天下徒見其外而不察其中,見其皆 侵天子之權,而不察其所為之不類,是以舉皆嫉之 而無所喜,此亦已太過也。今夫權臣之所為者,重臣 之所切齒;而重臣之所取者,權臣之所不顧也。將為 權臣耶?必將內悅其君之心,委曲聽順而無所違戾; 外竊其生殺予奪之柄,黜陟天下以見己之權,而沒 其君之威惠。內能使其君懽愛悅懌,無所不順,而安 為之上;外能使其公卿大夫、百官庶吏,無所不歸命, 而爭為之腹心。上愛下順,合而為一,然後權臣之勢 遂成而不可拔。至於重臣則不然,君有所不可而必 爭,爭之不能而其事有所必不可聽,則專行之而不 顧。待其成敗之跡著,則上之心將釋然而自解。其在 朝廷之中,天子為之踧然而有所畏,士大夫不敢安 肆怠惰於其側。爵祿慶賞,己得以議其可否,而不求 以為己之私惠;刀鋸斧鉞,己得以參其輕重,而不求 以為己之私勢。要以使天子有所不可必為,而群下 有所震懼,而己不與其利。何者?為重臣者不待天下 之歸己,而為權臣者亦無所事天下之畏己也。故各 因其行事而觀其意之所在,則天下誰可欺者?臣故 曰:為天下安可一日無重臣也?且今使天下而無重 臣,則朝廷之事惟天子之所為,而無所可否。雖天子 有納諫之明,而百官畏懼戰慄,無平昔尊重之勢,誰 肯觸忌諱、冒罪戾而為天下言者?惟其小小得失之 際,乃敢上章讙譁而無所憚。至於國之大事,安危存 亡之所繫,則將捲舌而去,誰敢發而受其禍?此人主 之所大患也。悲夫!後世之君,徒見天下之權臣,出入 唯唯,以為有禮,而不知此乃所以潛潰其國;徒見天 下之重臣,剛毅果敢,喜逆其意,則以為不遜,而不知 其有社稷之慮。二者淆亂於心,而不能辨其邪正,是 以喪亂相仍而不悟,何足傷也!昔者衛太子聚兵以 誅江充,武帝震怒,發兵而攻之京師,至使丞相、太子 相與交戰,不勝而走。又使「天下極其所往而剪滅其 跡。當此之時,苟有重臣出身而當之,擁護太子,以待 上意之少解,徐發其所蔽而開其所怒,則其父子之 際尚可得而合也。惟無重臣,故天下皆知之而不敢 言。」臣愚以為凡為天下,宜有以養其重臣之威,使天
下百官有所畏忌,而緩急之間,能有所堅忍持重而不可奪者。竊觀方今四海無變,非常之事,宜其息而不作,然及今日而慮之,則可以無異日之患。不然者, 誰能知其果無有也,而為之計哉?抑臣聞之,今世之 弊,在於法禁太密,一舉足不如律令,法吏且以為言, 而不問其意之所屬。是以雖天子之大臣,亦安敢有 所為於法律之外,以安天下之大事?故為天子之計, 莫若少寬其法,使大臣得有所守,而不為法之所奪。 昔申屠嘉為丞相,至召天子之倖臣鄧通,立之堂下 而詰責其過。是時通幾至於死而不救,天子知之亦 不以為怪,而申屠嘉亦卒非漢之權臣。由此觀之,重 臣何損於天下哉?
《諭禁文武群臣往來交通》明·英宗
編輯
「朕惟正天下莫先於正朝廷,正朝廷莫先於正百官, 百官正則朝廷正而天下治。」我太祖高皇帝創業垂 統,立綱陳紀,以臨天下。其於文武,諄諄告戒,又製為 鐵榜,省諭功臣。是以當時臣僚,罔不循禮守法,無敢 私交。近年以來,公、侯、駙馬伯、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 門大臣及近侍官員,中間多有不遵禮法,公然私交, 「習以為常,全無忌諱。甚至阿附勢要,漏泄事情,因而 結搆,弊出百端。且如定遠侯石彪圖謀鎮守,私令跟 隨指揮等官虛捏奏詞,及至事發被劾,輒有情熟近 侍等官潛報消息。官之不正,莫甚於此。此而不禁,何 以為治?今後爾文武大臣並不許互相往來,給事中、 御史亦不許私謁大臣之家,違者治」以重罪。敢有阿 附勢要,漏泄事情者,輕則發邊遠充軍,重則處死。錦 衣衛指揮乃親軍近侍,關係尤重,亦不許與文武大 臣交通。違者一體治罪不宥。其各衛指揮以下,非出 征之時,不許輒於公侯之門侍立聽候。違者照《鐵榜》 事例處治。爾文武百官,其各遵朕言,敦行正道,庶幾 永保祿位。欽哉。故諭。
政序 海瑞
編輯學者,內以修身,外以為民。爵位者,所託以為民之器 也。故服所以溫體也,而以體溫服則愚。爵位所以庇 民也,而以民庇爵位則悖。古之人蓋有遺其身忘其 家以急民者矣,況所重不若身與家者乎?爵位者,物 之寄者也;身者,生而有者也;家者,與身俱有者也。故 爵位不若家與身。身家重矣,而古人為民輕之,何也? 為有重於家與身者在也。非民之獨重,為心之不可 解者重也。故曰: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故曰: 「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夫爵位者,亦君子所藉 養人者也,而持一身之爵位以比於天下,若毫末之 著馬體也。今以爵位之故,坐視吾民之困苦餓凍冤 抑而不為之所,是以所以養人者害人,殺無辜以爭 馬,體之一毫也,豈不左計矣哉!於彼有毫末之得,而 於此有丘山之失矣。自古有官者,未有不雲守也。不 有攻者,奚事於守?今猶古也,無不攻也。而縣官者,眾 攻之所萃也。故必有墨翟之守,而後公輸之技窮。然 而守之無具者,豈徒坐困,且開門以延敵矣。故欲守 官者守具,又不可不「蚤圖也。」或曰:「圖之如何?」曰:「堯舜 之世,天下無失所之民,以守官者處榮也;桀紂之世, 天下無得所之民,則守官者處辱也。今上愛民之心, 宵旰勤恤,綜名覈實,獎良懲貪,蓋孜孜兢兢矣。未睹 唐虞之民,已見堯舜之君。然則民之尚有失其所者, 有司未盡應也,應之惟此時矣。《易》曰:『比吉後夫凶。譬 彼脊令,飛則鳴矣。雲從龍,風從虎,亦各際其時也。第 守汝官,無患乎不榮』」,此「比吉」之說也。若夫襲故常而 不變,安宿習而不悟,玩訓謨而不恤,謂矯誣為可試, 是首之所向而足不隨,心之所欲而體不從,非天道 也。蓋有隨之者矣,蓋必有從之者矣,吾懼夫比之不 先而瞠乎為之後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