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157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五十七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目錄

 勳爵部彙考二十九

  周十五

  秦三

官常典第一百五十七卷

勳爵部彙考二十九

編輯

周十五

編輯

秦三

編輯

赧王五年,秦、魏會於臨晉,誅蜀相壯,伐義渠丹犁。 按《史記秦本紀》:「武王元年,與魏惠王會臨晉,誅蜀相 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

赧王六年,秦初置左右丞相。

按《史記秦本紀》:「武王二年,初置丞相,㯉里疾、甘茂為 左右丞相。」

赧王七年,秦、韓會於臨晉,伐韓宜陽。

按《史記秦本紀》:武王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武王 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 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

赧王八年,秦拔宜陽,魏太子朝於秦。秦伯蕩薨,弟稷 立,以魏冉為將軍。

按《戰國策》,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車通三川,以闚 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王 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謂向壽子歸告王曰:「魏聽臣 矣,然願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 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 險,行數千里而攻之難矣。臣聞張儀西並巴蜀之地, 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為多。張儀而賢 先王,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 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 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羇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 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 仲朋之怨也。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 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 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 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 杼踰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 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 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 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 盟於息壤。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 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對 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遂 拔宜陽。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拔宜陽,韓、楚 乘吾敝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懽之。楚懽而不 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馮章許楚漢中 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馮章謂秦王 曰:「王逐亡臣,因為楚王曰:『寡人固無他,而許楚王。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 「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羇旅而得相秦者,我以 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樗里疾挫我於 內,而公仲以韓窮我於外,是無伐之日已。請明日鼓 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於是出私金以益 公賞,明日鼓之而宜陽拔。 宜陽未得,秦死傷者眾。 甘茂欲息兵。《左成》謂甘茂曰:「公內攻於樗里疾、公孫 衍,而外與韓朋為怨。今公用兵無功,公必窮矣。公不 如進兵攻宜陽,宜陽拔,則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 孫衍無事也,秦眾盡,怨之深矣。」 宜陽之役,楚畔秦 而合於韓,秦王懼。甘茂曰:「楚雖合韓,不為韓氏先戰, 韓亦恐戰而楚有變,其後韓、楚必相御也。楚言與韓, 而不餘怨於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宜陽》之役,楊達 謂公孫顯曰:「請為公以五萬攻西周,得之,是以九鼎。 抑甘茂也。不然,秦攻西周,天下惡之,其救韓必疾,則 茂事敗矣。」秦王語甘茂曰:「楚客來使者多健,與寡人 爭辭,寡人數窮焉,為之奈何?」甘茂對曰:「王勿患也。其 健者來使,則王勿聽其事;其需弱者來使,則王必聽 之。然則」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王因而制之。 按《史記秦本紀》:「武王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 武遂,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 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 說。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 襄王母楚人,姓𦬒氏,號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為 質於燕,燕人送歸,得立。

按《通鑑綱目》:「赧王八年,秦拔宜陽。秦君卒,弟稷立,母 𦬒氏治國事,以舅魏冉為將軍。」 「赧王九年,秦以嚴君疾為相。甘茂罷趙,略中山,遣使約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 魏。」

按:《通鑑綱目》:「赧王九年,趙君略中山及胡地,遣使約 秦、韓、楚、魏、齊,並致胡兵。」

赧王十年,秦魏冉弒惠文后,出悼武后歸於魏。秦王 逆婦於楚。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 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 魏。按《楚世家》:懷王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 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歸。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年,秦魏冉弒其君之嫡母,出其 故君之妃,歸於魏。」

赧王十一年,秦王冠秦楚會於黃棘,復與楚上庸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年,王冠與楚王會黃棘,與 楚上庸。」

赧王十二年秦取魏三邑韓一邑。楚太子橫入質於 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年,「取蒲坂。」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二年,「秦取魏蒲坂、晉陽、封陵,取 韓武遂。齊、韓、魏伐楚,楚使太子橫質於秦,秦救之。」 《赧王十三年》,「魏朝於秦。秦、魏、韓會於臨晉。秦復與魏 蒲坂。楚太子橫殺秦大夫,亡歸。」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復與魏 蒲坂。」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三年,秦、魏、韓會於臨晉。楚太子 橫殺秦大夫,亡歸。

赧王十四年,齊取韓穰地。蜀侯叛秦,秦誅之。秦、韓、魏、 齊伐楚。秦取重丘。秦公子悝質於齊。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六年,蜀侯煇反,司馬錯定蜀。 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涇陽君質於齊。」按通鑑明年公子悝質於 齊八年,使將軍𦬒戎攻楚,取新市。齊使章子、魏使公 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取唐昧。按楚世家及通鑑紀於六年 乃與齊、魏、韓共攻楚,殺楚將唐昧,取我重丘而去。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四年,秦取韓穰。蜀守叛秦,秦誅 之。秦、韓、魏、齊伐楚,殺其將唐昧,取重丘。

赧王十五年,拔楚新城,殺其將景缺。按缺紀作快新城年表作襄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七年,拔新城。樗里子卒。按 《楚世家》:「懷王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 二萬,殺我將軍景缺。」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五年,「秦𦬒戎大敗楚師,殺其將 景缺,取襄城。」

赧王十六年,秦以田文為丞相。秦取楚八城,誘楚王 槐,執之以歸。按此係昭襄王八年而事載本紀九年十年楚世家與通鑑紀於是年今從之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九年,孟嘗君、薛文來相秦。奐 攻楚,取八城,殺其將景缺。十年,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按殺景缺楚世家及通鑑俱係於襄王八年 按《楚世家》:懷王三十年,秦 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 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 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 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 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 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 去,寡人之願也。敢以聞,下執事。」楚懷王見秦王書,患 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 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 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驩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 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 遂與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 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 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 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 秦合謀,則楚無國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昭雎曰: 「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 不宜。」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 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 不義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 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 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 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於秦曰:「賴社 稷神靈,國有王矣。」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六年,秦伐楚,取八城,遂誘楚君 槐於武關,執之以歸。楚人立太子橫。」

赧王十七年,田文自秦逃歸,秦以樓緩為丞相。秦伐 楚,取十五城。齊、韓、魏伐秦,秦割三城以和。

按《戰國策》:三國攻秦,入函谷。秦王謂樓緩曰:「三國之 兵深矣,寡人慾割河東而講。」對曰:「割河東,大費也;免 於國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 問焉?王召公子池而問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 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以講,三國雖去,王必曰『惜矣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從之,此講之悔也』。」王不講,三 「國入函谷、咸陽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 此又不講之悔也。」王曰:「鈞,吾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 危咸陽而悔也。寡人決講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 於三國,三國之兵乃退。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年,薛文以金受免,樓緩為 丞相。」

《正義》曰:「金受秦丞相姓名,免奪其丞相。」按通鑑紀於赧王十七年,應係於昭襄王九年。

按《楚世家》: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 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 首五萬,取析十五城。按《孟嘗君傳》,或謂秦昭王曰: 「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 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 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 時孟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入秦獻之 昭王,更無他裘。孟嘗君患之,遍問客,莫能對。最下坐 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 宮藏中,取所獻狐白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 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孟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 姓名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後悔,出孟嘗君 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 而出客,孟嘗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 雞盡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追果至關。已後孟嘗 君出,乃還。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七年,田文自秦逃歸,秦伐楚,取 十六城。齊、韓、魏伐秦,敗其軍於函谷關,秦割河東三 城以和,三國乃退。」

赧王十九年,齊、韓、魏、趙、宋、中山共攻秦。秦割地與韓、 魏以和。楚王槐薨於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 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彗星見,楚懷王走之趙,趙不受,還之秦,即死,歸葬。 赧王二十年,秦丞相樓緩免,以魏冉為丞相。秦輸楚 粟。」

按《史記秦本紀》:「襄昭王十二年,樓緩免,穰侯為相,予 楚粟五萬石。」

赧王二十一年,秦伐韓,攻魏新城,五大夫《禮》奔魏,以 任鄙為漢中守。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三年,向壽伐韓,取武始,左 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禮出亡奔魏,任鄙為漢中守。」

按新城此時屬魏

赧王二十二年韓、魏伐秦。秦攻韓、魏拔五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 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二年,韓、魏伐秦,秦左更白起 敗之,拔五城。」

赧王二十三年,秦攻魏取垣,攻楚取宛。楚迎婦於秦。

按通鑑拔宛在二十四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 垣,復予之,攻楚取宛。按《楚世家》,頃襄王六年,秦使 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 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 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復與秦平。七 年,楚迎婦於秦,秦、楚復平。

赧王二十四年,秦伐韓,取魏軹、鄧。秦丞相魏冉免,封 公子市、公子悝、魏冉為諸侯。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冉 免,封公子市、宛公子悝、鄧魏冉陶為諸侯。」

「軹、鄧」,六國時魏邑也。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四年,「秦封魏冉為穰侯,公子 市為宛侯,公子悝為鄧侯。」

赧王二十五年,《東周君》及城陽君朝秦。魏、韓入地於 秦王之宜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七年,城陽君入朝,及東周 君來朝,以垣為蒲坂、皮氏,王之宜陽。」

「為」當為《易》,蓋字訛也。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五年,秦魏冉伐魏,魏入河東, 韓入武遂於秦。」

赧王二十六年秦伐魏取六十一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八年,錯攻垣河、雍,決橋取 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六年,秦大良造白起伐魏,取 六十一城。」

赧王二十七年,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秦 拔趙梗陽,呂禮歸於秦。秦漢中守任鄙卒。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九年,王為西帝,齊為東帝, 皆復去之。呂禮來自歸齊,破宋,宋王在魏死,溫任鄙 卒。」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七年「冬十月,秦君稱西帝,遣 使立齊君為東帝,已而皆去之。秦攻趙,拔梗陽赧王二十八年,秦王之漢中、上郡、北河。秦拔魏新垣、 曲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年,王之漢中,又之上郡、 北河。」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八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陽。」 「赧王二十九年,秦攻魏,魏獻安邑以和,封母弟涇陽 君於宛,敗韓師於夏山。」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 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 封宛。」

按:《通鑑綱目》:「赧王二十九年,秦擊魏,魏獻安邑以和, 秦出其人,募民徙之。秦敗韓師於夏山。」

赧王三十年秦拔齊九縣會楚王於宛會趙王於中 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伐齊河東為 九縣,與楚王會宛,與趙王會中陽。」

赧王三十一年,秦會燕魏、韓趙伐齊,破之。會魏王於 宜陽,會韓王於新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 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與韓王會新城。」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軍樂毅以秦、魏、 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秦、魏、韓會於京師。」

赧王三十二年秦會楚王於鄢。又會於穰,拔魏安城。 秦丞相魏冉免趙獻璧於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四年,與楚王會鄢,又會 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

按冉再免紀未書復相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二年,秦、趙會於穰,秦拔魏安 城,至大梁而還。趙使藺相如獻璧於秦。」

趙得楚和氏璧,秦王請以十五城易之。趙欲勿與,畏秦強;欲與之,恐見欺。藺相如曰:「以城求璧而不與,曲在我矣;與之璧而不與我城,則曲在秦。臣願奉璧而往,城不入,則臣請完璧而歸。」王遣之。相如至秦,既獻璧,視秦王無意償城,乃紿取璧,遣從者懷之,間行歸趙,而以身待命於秦。秦王賢而歸之,趙王以為上大夫。

赧王三十三年秦拔趙兩城會韓王於新城會魏王 於新明邑。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五年,拔趙二城,與韓王 會新城,與魏王會新明邑。」

赧王三十四年,秦大赦。魏冉復相秦,秦拔趙石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 冉復相。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四年,秦伐趙,拔石城。」

赧王三十五年,秦攻楚,遷罪人於南陽。伐趙,取代、光 狼。又伐楚,拔黔中。楚獻漢北上庸於秦。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 之南陽;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 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五年,秦白起伐趙,取代、光、狼 城。司馬錯因蜀伐楚,拔黔中。楚獻漢,北上庸於秦。」 赧王三十六年,「秦攻楚,取鄢、鄧、西陵,赦罪人,遷之。秦、 趙會於澠池。」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六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 陵。秦、趙會於澠池。」

赧王三十七年,秦攻楚,取郢,燒夷陵。周君至秦,秦楚 會於襄陵。秦封白起為武安君。

按《戰國策》,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 郢。夷陵燒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於陳城。楚遂削弱, 為秦所輕。於是白起又將兵來伐。楚人有黃歇者,游 學博聞,襄王以為辯,故使於秦,說昭王曰:「天下莫強 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鬥而駑犬受 其敝,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之,物至而反,冬夏 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 垂,此從生民以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武 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 使成橋守事於韓,成橋已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 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兵而攻魏 社、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人,楚、燕之兵雲 翔而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然後 復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小黃、濟陽,嬰城,而 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屬之燕,斷齊、秦之要,絕 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 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使 無復後患,三王不足四,五霸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 之眾,恃甲兵之強,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 主,臣恐有後患。《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濡 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也;吳見伐齊之便而不 知干隧之敗也。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 易患於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遂攻齊人於艾 陵,還為越王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 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於鑿臺 之上。今王妬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魏也。臣為 大王慮而不取。《詩》云:「大武遠宅不涉。」從此觀之,楚國, 援也;鄰國,敵也。《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 遇犬獲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信 越也。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辭慮 患,而實欺大國也。王既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 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 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隳刳腹拆頤,首身分離,𣊻骨 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係虜相隨於路, 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 妾,滿海內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 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則惡出兵,王將藉路於 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王若不 藉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陽右壤。此皆廣川大水, 山林谿谷,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 楚之名,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 應王,秦、楚之兵搆而不離,魏氏將出兵而攻留、方與、 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泗北必舉,此皆 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獨攻,王破楚於以 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矣。而 齊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 莫強於齊。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 帝若未能,於以禁王之為帝有餘。夫以王壤土之博, 人徒之眾,兵革之強,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 於齊,是王失計也。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 一,以臨韓,韓必受首。王襟以山」東之險,帶以河曲之 利,韓必為關中之候。若是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 許、鄢陵嬰城,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 候矣。王一善楚,而關內二萬乘之主注地於秦、齊之 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絕天下 也。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持 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 取郢,為南郡。楚王走周君來,王與楚王會襄陵。」白起 為武安君。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七年,秦白起伐楚,拔郢,燒夷 陵。楚徙都陳。秦置南郡,封起為武安君。」

赧王三十八年,秦置黔中郡。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取巫郡及 江南,為黔中郡。」

赧王三十九年,秦取魏兩城,楚復取江南十五邑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楚人反我江南。」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九年,秦白起伐魏,拔兩城,楚 復取江南十五邑。」

赧王四十年秦伐魏魏割地以和。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 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年,「秦魏冉伐魏,韓救之,大敗, 魏納八城於秦。秦復伐魏,圍大梁,魏又割溫以和。」 赧王四十一年,秦伐魏,魏入地以和。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傷攻魏卷、 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 南陽以和。」

赧王四十二年,秦與魏、韓上庸、趙、魏伐韓,秦救之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 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二年,趙、魏伐韓,秦救之,大破 其軍,魏割南陽以和。」本紀割南陽在前年

赧王四十三年,楚太子元質於秦,秦佐韓、魏、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楚世家作太子元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 置南陽郡。」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三年,楚太子完質於秦。」 「赧王四十四年,秦攻齊,取剛壽。」按通鑑紀於明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六年,客卿竈攻齊,取剛 壽,予穰侯。」

赧王四十五年,秦圍趙,閼與秦滅義渠,以范雎為客 卿。

按《戰國策》,范子因王稽入秦,獻書昭王曰:「臣聞明主 蒞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 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眾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 敢當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隱。使以臣之言為可則 行而益利其道。若將弗行,則久留臣無謂也。《語》曰:『人 主賞所愛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 「必斷於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要不足以待斧鉞,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雖以臣為賤而輕辱 臣,獨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覆於前者耶?臣聞周有砥 厄,宋有結綠,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工之所 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 厚國家乎?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國;「善厚國者,取之 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也?為 其凋榮也。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雖堯、舜、禹、湯復生, 弗能改已。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淺者,又不 足聽也。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亡其言臣者,將 賤而不足聽耶?非若「是也,則臣之志願少賜,游觀之 間,望見足下而入之。」書上秦王說之,因謝王稽說,使 人持車召之。 范雎至秦王庭,迎范睢曰:「寡人宜以 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 義渠之事已,寡人乃以身受命,躬竊閔然不敏,敬執 賓主之禮。」范睢辭讓。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變色易 容者,秦王屏左右,宮中虛無人。秦王跪而進曰:「先生 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 「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睢 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 父而釣於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 為太師,載與俱南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於 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 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 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臣 之事,處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 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 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 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 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髮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 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賢而死,烏獲之 力而死,賁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處必然 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於菱夫,無以 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霸。 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復見,是臣說 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髮而為 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漆身,可以 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 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 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姦臣 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闇惑,無與照 姦。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 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 於生也。」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 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 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 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 後,下至大臣,願先王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 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國,北有甘泉谷口, 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戰車千乘,奮擊百萬。以秦 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施韓盧而逐駑兔 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關而不敢窺兵於山東者, 是穰侯為國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王曰:「願 聞所失計。」睢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 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 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可親, 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齊人伐楚,戰勝, 破軍殺將,再辟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 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 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 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王不如遠 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 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 擅之,功成名立,利附焉,天下莫能害。今韓、魏中國之 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而以為天下 樞,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齊 必懼,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齊附而韓、魏可虛也。」王 曰:「寡人慾親魏,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請問親 魏奈何?」范雎曰:「卑辭重幣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賂之, 不可舉兵而伐之。」於是舉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 請附,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若木之有 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王曰: 「寡人慾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范睢曰:「舉兵而攻滎 陽,則成皋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 下;一舉而攻宜陽,則其國斷而為三,韓見必亡,焉得 不聽?韓聽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五年,「秦伐趙,圍閼與,趙奢擊 卻之。秦伐齊,取剛壽。秦滅義渠,秦以范睢為客卿。」 赧王四十六年,秦攻趙閼與。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八年,中更胡傷攻趙,閼與不能取。」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六年,秦攻趙閼與,不拔。」 「赧王四十八年,秦太子質於魏而卒。」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 陽。」

赧王四十九年,秦拔魏邢丘懷秦廢太后,逐魏冉、𦬒 戎、公子市、公子悝。以范睢為丞相,封應侯。

按《戰國策》,范睢曰:「臣居山東,聞齊之內有田單,不聞 其有王;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 夫擅國之謂王,能專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 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涇陽、華陽擊斷 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 為此四者下,乃所謂無王已。然則權焉得不傾,而令」 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 權。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 伐國,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於陶,國敝御於諸 侯,戰敗則怨結於百姓,而禍歸社稷。《詩》曰:「木實繁者 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 者卑其主。」淖齒管齊之權,縮閔王之「筋,懸之廟梁,宿 昔而死。李兌用趙,減食主父,百日而餓死。今秦太后、 穰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 之類也。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且臣將恐後世之 有秦國者,非王之子孫也。」秦王懼,於是乃廢太后,逐 穰侯,出高陵,走涇陽於關外。昭王謂《范雎》曰:「昔者齊 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九年,秦君廢其母不治事,逐 穰侯𦬒、戎、公子市、公子悝,以范雎為丞相,封應侯。」 「赧王五十年,秦立安國君為太子,秦太后𦬒氏薨。秦 伐趙,取三城,遂伐燕,取中陽,伐韓,取注人。」

按《戰國策》:秦宣太后愛魏醜夫。太后病將死,出令曰: 「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魏子患之。庸芮為魏子說太 後曰:「『以死者為有知乎』?太后曰:『無知也』。」曰:「『若太后之 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以生所愛葬於無 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積怒之日久矣。太后 救過不贍,何暇乃私魏醜夫乎』?太后曰:『善』。」乃止。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 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十年,秦君母𦬒氏以憂卒。秦伐 趙,取三城,齊救卻之。遂以趙師伐燕,取中陽。伐韓,取 注人。」

赧王五十一年秦伐韓,拔九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 拔九城,斬首五萬。」

赧王五十二年,秦伐韓,取南陽,楚太子元逃歸。按楚世家

作太子元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四年,「攻韓南郡,取之。」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十二年,秦白起伐韓,取南陽,攻 絕太行道。楚太子完自秦逃歸。」

赧王五十三年,秦攻韓楚,納州於秦。秦太子悝卒。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取 十城。葉陽君悝出之國,未至而死。」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十三年,楚納州於秦。秦白起伐 韓,拔野王、上黨,降趙。」

赧王五十五年,秦拔趙上黨,復大破趙於長平。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 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 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按《白起傳》,秦 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 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 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 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 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 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 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 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 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 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 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 詳敗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 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 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 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 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 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 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 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趙 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 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 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赧王五十六年,秦拔趙武安、皮牢,定太原、上黨。韓、趙 又割地以和秦,誘執趙公子勝。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 君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 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正月兵罷,復守上黨。 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按《白起傳》:昭王四十 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 拔之,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 侯曰:「武安君擒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圍邯鄲乎?」曰: 「然。」「趙亡則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為秦 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 軍,雖周邵、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今趙亡,秦王王,則 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 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民皆反為 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東 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故不 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於是應侯言於秦 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 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 由是與應侯有隙。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 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按《范睢傳》,秦昭 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范雎,必報其仇,乃詳為 好書,遺平原君曰: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 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平原君 畏秦,且以為然,而入秦見昭王。昭王與平原君飲數 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 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范君之仇在君之家,願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 出君於關。」平原君曰:「貴而為友者,為賤也;富而為交 者,為貧也。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 在臣所。」昭王乃遺趙王書曰:「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 魏齊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頭來,不然,吾舉 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於關。」趙孝成王乃發卒圍 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虞卿度趙王 終不可說,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念諸侯莫可 以急抵者,乃復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 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曰:「虞卿何如人也?」時侯嬴在 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躡屩擔簦, 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鎰,再見拜為上卿;三 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當此之時,天下爭知之。夫魏 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 戶侯,而間行,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人 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 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剄。趙王聞之,卒 取其頭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十六年,秦攻趙,拔武安、皮牢,定 太原、上黨。韓趙又割地以和。秦誘執趙公子勝,既而 歸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