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167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六十七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六十七卷目錄

 勳爵部彙考三十九

  周二十五

  魏

官常典第一百六十七卷

勳爵部彙考三十九

編輯

周二十五

編輯

惠王十六年,晉滅魏,以封其大夫畢萬。

按《春秋》不書。按《左傳》,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 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 滅霍,滅魏,還為太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 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 以是始賞,天啟之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名 之大,以從盈數,其必有眾。」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 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 為土,車從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 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 復其始。」

按《史記·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 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 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 獻公。獻公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 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 之後必大矣。萬,滿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開之 矣。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以從滿數,其 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 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為諸侯。

按:《史記·魏世家》:「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 立,晉亂,而畢萬之世彌大,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 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晉獻公之二十一 年,武子從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 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魏絳事晉悼公,悼公三年會」 諸侯,悼公弟楊干亂行,魏絳僇辱楊干。悼公怒曰:「合 諸侯以為榮,今辱吾弟。」將誅魏絳。或說悼公,悼公止。 卒任魏絳政,使和戎、翟,戎、翟親附。悼公之十一年,曰: 「自吾用魏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戎、翟和,子之力也。」 賜之樂,三讓然後受之。徙治安邑。魏絳卒,諡為昭子。 生魏嬴。嬴生魏獻子。獻子事晉昭公。「昭公卒而六卿 強,公室卑。晉頃公之十二年,韓宣子老,魏獻子為國 政。晉宗室祁氏、羊舌氏相惡,六卿誅之,盡取其邑為 十縣,六卿各令其子為之大夫。獻子與趙簡子、中行 文子、范獻子並為晉卿。其後十四歲而孔子相魯。後 四歲,趙簡子以晉陽之亂也,而與韓、魏共攻范、中行 氏。魏獻子生魏侈,魏」侈與趙鞅共攻范、中行氏。魏侈 之孫曰魏桓子,與韓康子、趙襄子共伐滅知伯,分其 地。桓子之孫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 也,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六年,城少梁。十三 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里。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子擊逄文 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引車避,下謁。田子方不為禮。 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 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 而驕人則失其家。貧賤者,行不合,言不用,則去之楚、 越。若脫躧然,奈何其同之哉?」子擊不懌而去。西攻秦, 至鄭而還,築雒陰、合陽。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 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 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任西門豹守鄴而 河內稱治。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 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 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 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 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 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趨而出,過翟 璜之家。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 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 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進也。君 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 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 侯鮒。臣何以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 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君問而置相,非成則

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
考證
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 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鍾,什 九在外,什一在內,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 惡得與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 對,願卒為弟子。」

按:《通鑑綱目》:「威烈王十九年,晉魏斯尊禮卜子夏、田 子方、段干木,以吳起為西河守,西門豹為鄴令,上地 守李悝盡地力之教及平糴之法,著《法經》。二十二年, 晉魏斯以魏成為相。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 籍、韓虔為諸侯。」

安王元年秦伐魏。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 安王二年,魏子罃生。」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罃。」

安王三年,魏、虢山崩壅河。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

安王九年魏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 注。

安王十二年齊取魏襄陵。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我,取襄陵。 安王十三年,秦侵魏陰晉。」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

安王十五年,魏伐秦,魏師敗績。魏侯斯薨,子擊立。 按《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八年,魏伐秦,敗我武下,獲 其將識。」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為武侯。

安王十六年,趙公子朔奔魏,魏襲趙邯鄲。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 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敗而去。」

安王十七年,魏城安邑、王垣。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

安王二十二年魏伐齊。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七年,伐齊,至桑丘。」

安王二十四年翟敗魏魏伐齊。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九年,翟敗我於澮,使吳起伐齊, 至靈丘。」

安王二十六年,魏、韓、趙分晉國。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 後。」按《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 晉後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按《通鑑綱目註》《集覽》、俱酒乃靖公之名也。《索隱》曰:「系 本作靜公。」俱家人。韋昭曰:「庶人之家也。」《索隱》曰:「謂居 家之人無官職也。」

烈王五年,魏侯擊薨,子罃立。

按《史記·魏世家》:「武侯十六年卒,子罃立,是為惠王。 烈王六年,韓趙伐魏,戰於濁澤。」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元年,初,魏武侯卒也,子罃與公 中緩爭為太子。公孫頎自宋入趙,自趙入韓。謂韓懿 侯曰:「魏罃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今魏罃 得王錯,挾上黨,固半國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 失也。」懿侯說,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戰於濁 澤,魏氏大敗,魏君圍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 地而退,我且利。」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 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彊於宋、衛,則 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惠 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若從一 家之謀,則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烈王七年,魏敗韓、趙之師。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 「顯王元年,齊取魏觀。」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年,齊敗我觀。」

顯王三年,魏、韓會於宅陽,秦敗魏師於武堵。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五年,與韓會宅陽城武堵,為秦 所敗。」

顯王四年,魏取宋儀臺。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六年,伐取宋儀臺。」

顯王七年,魏敗韓師於澮。秦敗魏師於少梁。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九年,伐敗韓於澮,與秦戰少梁, 虜我將公孫痤,取龐。」

顯王八年,魏取趙皮牢。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年,伐取趙皮牢。彗星見。 顯王十年,星晝隕於魏。」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二年,星晝墜有聲。」

顯王十二年,魏、趙會於鄗。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四年,與趙會鄗。」

顯王十三年,魯侯、衛侯、宋公、鄭伯朝於魏。

按:《戰國策》: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酒酣,請魯君舉 觴。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 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炙, 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後世 必有以味亡其國者。」晉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聽朝, 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其國者。」楚 王登強臺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臨彷徨,其樂忘 死。遂盟強臺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臺陂池亡其 國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 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臺, 強臺之樂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國。今主君兼此四 者,可無戒歟?」梁王稱善相屬。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五年,魯、衛、宋、鄭來朝。」

顯王十四年,魏、秦會於杜平,侵宋。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六年,與秦孝公會杜平,侵宋 黃池,宋復取之。」

顯王十五年秦取魏少梁魏圍趙邯鄲。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里,秦取我少 梁,圍趙邯鄲。」

顯王十六年,齊救趙邯鄲,敗魏於桂陵。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 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按:《通鑑綱目》:「顯王十五年,魏伐趙,圍邯鄲。十六年,齊 伐魏以救趙,魏克邯鄲,還戰敗績。」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臏,乃召之。至則斷其足而黥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臏陰見之,使者竊載以歸。田忌客之,進之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至是謀救趙,以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使田忌為將,而孫臏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博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之輕兵銳卒竭於外,而老弱疲於內。若引兵疾走其都,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釋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顯王十七年,秦衛鞅圍魏安邑。諸侯圍魏襄陵,魏築 長城。

按《史記秦本紀》:「孝公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 安邑,降之。」按《魏世家》:「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 築長城塞固陽。」

顯王十八年,魏、趙盟於漳濱,歸趙邯鄲。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二十年,歸趙邯鄲,與盟漳水上。」

《正義》曰:「邯鄲,洛州縣也。」

顯王十九年,魏、秦會於彤。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二十一年,與秦會於彤。」

顯王二十六年,中山君相魏。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二十八年,中山君相魏。」

顯王二十八年,魏與齊戰於馬陵,敗績。齊虜魏太子 申,殺魏將龐涓。

按《戰國策》,齊魏戰於馬陵,齊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 萬之軍。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齊,寡人之讎也,怨 之至死不忘。國雖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對 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 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屬怨於趙而後與齊 戰。今戰不勝,國無守戰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 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 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遊人而合其鬥,則楚必伐齊; 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魏王曰:「善。」乃使人報於齊:「願臣畜而朝。」田嬰許諾。張 丑曰:「不可。戰不勝魏而得朝,禮與魏和而下楚,此可 以大勝也。今戰勝魏覆十萬之軍而禽太子申臣萬 乘之魏而甲秦、楚,此其暴戾定矣。且楚王之為人也, 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為齊患者必楚也。」田嬰不聽,遂 內魏王而與之並朝。齊侯再三,趙氏醜之。楚王怒,自 將而伐齊,趙應之,大敗齊於徐州。

記:「三十年,伐趙,趙告急於齊,齊救趙,伐魏。」正曰:「按魏伐趙,趙告急於齊,齊救趙。伐魏」乃惠王三十八年敗於桂陵時事。此「三十年,魏龐涓伐韓,齊田忌、孫臏伐魏以救韓,魏大發兵,使太子申將與龐涓合軍拒之,戰於馬陵,魏師大敗,殺太子申、龐涓。」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年,魏伐趙,趙告急齊,齊宣 王用孫子計,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而令 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外黃徐子謂太子曰:「臣有 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曰: 「太子自將攻齊,大勝並莒,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 王;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此臣之百戰百勝之 術也。」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客曰:「太子雖 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太子雖欲 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 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 龐涓,軍遂大破。按《田敬仲完世家》:宣王二年,魏伐 趙,趙與韓共擊魏,趙不利,戰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復故位。韓氏請救於齊。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 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 入於魏,不如蚤救之。」《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 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 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 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宣王曰:「善。」 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 委國於齊。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為師,救韓、 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其 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按《通鑑綱目》:顯王二十八年,魏伐韓,齊伐魏以救韓, 殺其將龐涓,虜太子申。

韓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齊因起兵,使田忌將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亦大發兵,使太子申將以禦齊師。《孫子》曰:「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率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暮當至馬陵,馬陵道陿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砍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令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魏師大亂。涓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敗魏師,虜太子申。按魏世家及國策作齊救趙齊世家及綱目俱雲救韓並存以備攷

顯王二十九年,秦擊魏,虜公子卬魏徙都大梁,以公 子赫為太子。

按《史記秦本紀》: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 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按《魏世家》:惠王三十一年, 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 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 近秦,於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為太子。

顯王三十一年,商君歸魏,不納。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 歸魏,魏怒,不入。」

顯王三十二年,魏、齊會於平阿。孟軻、鄒衍、淳于髡至 梁。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五年,與齊宣王會平阿南。 惠王數敗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 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 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 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 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 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欲利國,則危矣。「為人君, 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

顯王三十四年,齊、魏會於甄。

按《史記魏世家》:「惠王三十六年,復與齊王會甄。是年, 惠王卒,子襄王立。」按通鑑惠王卒於慎靚王二年距此尚有十六年今從之故綱內不

書卒立

顯王三十五年,魏與諸侯會於徐州。按通鑑為魏惠王三十七年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 按《通鑑綱目》:「顯王三十五年,齊、魏會徐州以相王。」 顯王三十六年,魏、趙、韓、燕、齊、楚合從以擯秦,以蘇秦 為約從長,並相六國。

按《戰國策》,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曰:「大王之地,東有 鴻溝、陳、汝,南有許、鄢、昆陽、邵陵、舞陽、新郪,東有淮、潁、 沂、黃、煮棗無疏,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燕、酸 棗,地方千里,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舍,曾無所芻牧。牛 馬之地,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 於三軍之眾。臣竊料之,大王之國不下於楚,然橫人 訹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國患,不被其 禍。夫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罪無過此者。且魏,天 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乃有意西面而 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愧 之。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干遂,武王 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斬紂於牧之野,豈其士卒眾 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 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乘,騎五 千疋,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劫於群臣之 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 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姦臣,非忠臣也。夫為 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偷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 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 求割地。願大王之熟察之也!《周書》曰:『綿綿不絕,蔓蔓 若何?毫毛不拔,將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 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併力,則必無強 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 詔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 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按:《通鑑綱目》:「顯王三十六年,燕、趙、韓、魏、齊、楚合從以擯秦,以蘇秦為約從長,並相六國。」

初,洛陽人蘇秦說秦王以兼天下之術,不用。乃去說燕文公,與趙從親。文公從之,資秦車馬以說趙肅侯,一韓、魏、齊、楚、燕、趙為「從親」以擯秦。肅侯悅,厚賜賚之,以約於諸侯。秦乃說韓宣王、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於是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北報趙,車騎輜重擬於王者。

顯王三十七年秦以齊魏之師伐趙。按通鑑為魏惠王三十九年 按《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十一年,與魏伐趙,趙決 河水灌齊,魏兵罷。」

按:《通鑑綱目》:「顯王三十七年,秦以齊、魏之師伐趙。」 「顯王三十九年,魏為秦所敗,予秦河西地。」按通鑑為魏惠王四

十一年

按《戰國策》,「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 魏戰勝,復聽於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能守,王 必取之』。」王用儀言,取皮氏卒萬人,車百兩以與魏。犀 首戰勝威王。魏兵罷敝,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 於雕陰,圍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

顯王四十年,魏、秦會於應。秦取魏汾陰、皮氏、焦魏敗 楚於陘山。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二年

按《戰國策》,楚、魏戰於陘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於 楚。魏戰勝,楚敗於南陽。秦責賂於魏,魏不與。管淺謂 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戰勝魏, 王背寡人也。王何不與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與 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地德寡人, 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 攻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揚言與秦 遇。魏王聞之,恐,效《上洛》於秦。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六年,與秦會應秦,取我汾陰、皮 氏、焦。魏伐楚,敗之陘山。」按《楚世家》:「威王十一年卒, 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

顯王四十一年,魏獻上郡於秦,秦取魏蒲陽,既而歸 之。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三年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 五縣。」按《魏世家》:「襄王七年,魏盡入上郡於秦,秦降 我蒲陽。」

按《通鑑綱目》:張儀者,魏人。與蘇秦俱事鬼谷,學縱橫 之術,游諸侯無所遇。蘇秦召而辱之。儀怒入秦,秦王 說之,以為客卿。至是將兵伐魏,取蒲陽,言於秦王,請 復以與魏,而使公子繇質焉。儀因說魏王曰:「秦之遇 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於秦。」魏因盡入上郡十五縣 以謝焉,儀歸而相秦。

顯王四十二年,秦歸魏焦、曲沃。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四年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八年,秦歸我焦、曲沃。」

顯王四十四年,魏初稱王。秦使張儀伐魏,取陝。魏敗 韓將韓舉。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六年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為王, 韓亦為王。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按《韓世家》: 宣惠王八年,「魏敗我將韓舉。」

顯王四十六年,楚敗魏於襄陵,取八邑,與秦相張儀 會於齧桑。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八年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十二年,楚敗我襄陵,諸侯執政, 與秦相張儀會齧桑。」按《楚世家》:「懷王六年,楚使柱 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顯王四十七年,張儀相魏。魏女化為男。秦取魏曲沃、 平周。魏太子朝於秦。按通鑑為魏惠王四十九年 按《戰國策》,張儀欲並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 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史厭謂趙獻曰:「公 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於魏,韓恐亡,必南走楚。儀兼 相秦、魏,則公亦必並相楚韓也。 魏王將相張儀,犀 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 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韓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貴張 子者,欲得地也,則韓之南陽舉矣。子盍少委焉以為 衍功,則秦魏之交可廢矣。如此,則魏必圖秦而棄儀, 收韓而相衍』。」公叔以為然,因而委之犀首以為功,果 相魏。 張儀以秦相魏。齊、楚怒而欲攻魏。雍沮謂張 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國家安而百姓無 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齊、楚攻魏,公必危 矣。」張子曰:「然則奈何?」雍沮曰:「請令齊楚解攻。」雍沮謂 齊、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 於魏,齊楚惡,儀必攻魏。魏戰而勝,是齊楚之兵折,而 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事秦以持其國,必割地 以賂王。若欲復攻,其弊不足以應秦。此儀之所以與 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當於 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齊、楚之王曰:「善。」乃遂解攻 於魏。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後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 相魏。」按《魏世家》:「襄王十三年,張儀相魏,魏有女子 化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

慎靚王二年,魏侯罃薨,子嗣立。魏請成於秦,張儀歸秦。按通鑑為魏惠王五十二年是年王卒

按《戰國策》: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壞城郭,且為棧道而葬。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 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 王之喪,不義也。子勿復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 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惟惠公乎?請告惠 公。」惠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 公曰:「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欒水齧其墓,見棺之 前和。文王曰:『噫!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 灓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 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 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 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 甚,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 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擇日。」

按《史記·魏世家》:「襄王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張儀 復歸秦。」按通鑑當為惠王五十二年襄王立於是年魏並無哀王後哀王之二十三年即襄王在

位之年也

按:《通鑑綱目》:「慎靚王二年,孟軻去魏適齊。」

慎靚王三年,齊、楚、魏、韓、燕共伐秦,皆敗走。按通鑑為魏襄王元

按《戰國策》:秦伐魏,陳軫合三晉而東,謂齊王曰:「古之 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 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 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 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兩歸其國於秦,此臣 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 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邪? 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霸之伐也,伐不道 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 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 梁疏也。齊遠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 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裏河山而東攻 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面而孤燕、趙,齊 無所出其計矣。願大王熟察之。今三晉已合矣,復為 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萬世之計也。齊 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後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 梁,必南攻楚。楚、秦搆難,三晉怒齊不與已也,必東攻 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 齊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晉。

《秦惠文王》後七年韓趙魏燕齊共攻秦。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後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 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 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按《魏世 家》:哀王元年,五國攻秦,不勝而去。按《楚世家》:「懷王 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 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 按《通鑑綱目》:「慎靚王三年,楚、趙、魏、韓、燕伐秦,攻函谷 關,秦出兵逆之,五國皆敗走。」

慎靚王四年齊宋攻魏。按通鑑為魏襄王二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二年,秦敗我觀津。」按《田敬仲 完世家》:「湣王七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津。」

赧王元年秦取魏焦曲沃。按通鑑為魏襄王五年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後十一年,㯉里疾攻魏焦,降 之。」按《魏世家》:「哀王五年,秦使㯉里子伐取我曲沃, 走犀首岸門。」

《岸門》之師,敗韓也。

赧王二年,魏、秦會於臨晉。按通鑑為魏襄王六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六年,與秦會臨晉。」

赧王三年,魏攻齊,襲楚,與秦伐燕。按通鑑為魏襄王七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七年,攻齊,與秦伐燕。」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年,「秦大敗楚師於丹陽,虜屈丐, 遂取漢中。楚復襲秦,又大敗於藍田。韓、魏襲楚,楚割 兩城以和於秦。」

赧王四年,魏伐衛,張儀為秦以《連衡》說魏。按通鑑為魏襄王八

年。又按:《通鑑五國連衡》惟楚、韓、齊、趙、燕無魏,而策有《說魏》一篇,姑編於此。

按《戰國策》,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 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 有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不過百里,從陳至梁二 百餘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與楚境,西與韓 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 糧漕庾不下十萬。」魏之地勢,固戰場也。魏南與楚而 「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 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 謂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諸侯之為從者,以安社稷, 尊主強兵,顯名也。合從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 以盟於洹水之上,以相堅也。夫親昆弟,同父母,尚有 爭錢財,而欲待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其不可以成 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棗, 劫衛,取晉陽則趙不南,趙不南則魏不北,魏不北則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挾韓而 攻魏,韓劫於秦,不敢不聽。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 而須也。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 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 臥,國必無憂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 者莫若魏。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實空虛;其卒雖眾多, 然而輕走易北,不敢堅戰。悉魏之兵,南面而伐,勝楚 必矣。夫虧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乃嫁禍安國,此善 事也。大王不聽臣,秦甲出而東伐,雖欲事秦,而不可 得也。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寡可信,說一諸侯之王,出 而乘其車,約一國而成,反而取封侯之基。是故天下 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 人主。人主覽其辭,牽其說,惡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沉 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魏王 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 春秋,效河外。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八年,伐衛,拔列城二,衛君患之。 如耳見衛君曰:「請罷魏兵,免成陵君可乎?」衛君曰:「先 生果能,孤請世世以衛事先生。」如耳見成陵君曰:「昔 者魏伐趙,斷羊腸,拔閼與,約斬趙,趙分而為二,所以 不亡者,魏為從主也。今衛已迫亡,將西請事於秦,與 其以秦醳衛,不如以魏醳衛。衛之德魏,必終無窮。」成 陵君曰:「諾。」如耳見魏王曰:「臣有謁於衛,衛,故周室之 別也,其稱小國多寶器。今國迫於難而寶器不出者, 其心以為攻衛醳衛不以王為主,故寶器雖出,必不 入於王也。臣竊料之,先言醳衛者,必受衛者也。」如耳 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見魏王。魏王聽其說,罷其兵,免 成陵君,終身不見。

赧王五年,魏、秦會於臨晉,張儀復相魏。齊伐魏,戰於 承匡。按通鑑為魏襄王九年

按《戰國策》,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張 儀曰:「儀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謂武王 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 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 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 兵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 「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 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 梁。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 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 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託儀於秦 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 何以託儀也?」對曰:「是乃王之託檥也。」儀之出秦,因與 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 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 肖之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 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 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 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 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 之所謂託儀也。」王曰:「善。」乃止。 犀首以梁與齊戰於 承匡而不勝,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王因相 儀。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犀首,欲敗,謂衛君曰:「衍非 有怨於儀,值所以為國者不同耳。君必解衍。」衛君為 告儀,儀許諾。因與之參坐於衛君之前,犀首跪行,為 儀千秋之祝。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齊疆。齊王 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而儀與之俱,是必與儀鬻 吾國矣。」遂不聽。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九年,與秦王會臨晉。張儀、魏章 皆歸於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楚相昭 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 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 子之自相也。」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奈何?」對 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說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 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 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 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 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 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 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 璽也。以魏之強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 「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 相魏。

按:《通鑑綱目》:「赧王五年,秦張儀復出相魏。」

赧王六年,張儀死於魏。按通鑑為魏襄王十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年,張儀死。」

赧王七年魏、秦會於應。按通鑑為魏襄王十一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十一年,與秦武王會應。」

赧王八年,魏太子朝於秦。秦攻魏皮氏。按通鑑為魏襄王十二年 按《戰國策》,樓牾約秦魏,魏太子為質,紛彊欲敗之,謂 太后曰:「國與還者也。敗秦而利魏,魏必負之。負秦,太子為糞矣。」太后坐王而泣。王因疑於太子,令之留於 酸棗,樓子患之。昭衍為秦之梁,樓子告之。昭衍見梁 王,梁王曰:「何聞?」曰:「聞秦且伐魏。王曰:『為期與我約矣』。」 曰:「秦疑於王之約,以太子之留酸棗而不之秦。秦王」 之計曰:「魏不與我約,必攻我。我與其處而待之。見攻 不如先伐之。以秦強,折節而下與國,臣恐其害於東 周。」 秦、楚攻圍皮氏。一本攻魏圍皮氏為魏,謂楚王曰:「秦、楚 勝魏,魏王之恐見亡也,必合於秦。王何不背秦而與 魏王?魏王喜,必內太子。秦恐失楚,必效城地於王,王 雖復與之攻魏可也。」楚王曰:「善。」乃背秦而與魏。魏內 太子於楚。秦恐,許楚城地,欲與之復攻魏。樗里疾怒, 欲與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為疾謂楚 王曰:「外臣疾使臣謁之,曰:『敝邑之欲效城地,而為魏 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質,臣請效之,而 復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楚王曰:「諾。」乃出魏太子。秦 因合魏以攻楚。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來伐我 皮氏,未拔而解。」

赧王九年,秦相甘茂奔魏。按通鑑為魏襄王十三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甘茂出之 魏。」

赧王十年秦悼武后歸於魏。按通鑑為魏襄王十四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年,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 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 魏。按《魏世家》:「哀王十四年,秦來歸武王后。」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年,秦魏冉弒其君之嫡母,出其 故君之妃,歸於魏。」

赧王十二年,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齊、韓、魏伐楚。按通

鑑為魏襄王十六年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㧞我蒲阪、晉陽、封陵。」 按《通鑑綱目》:「赧王十二年,齊、韓、魏伐楚,使太子橫質 於秦,秦救之。」

初,秦與齊、韓合從,至是,齊、魏以楚負約,合兵伐之。楚王使其太子橫為質,以請救於秦。秦人救之,三國引去。

赧王十三年,魏朝秦於應亭,與秦韓會於臨晉。秦復 與魏蒲阪。按通鑑為魏襄王十七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年,魏王來朝。應亭復與魏 蒲阪。按《魏世家》:「哀王十七年,與秦會臨晉,秦予我 蒲阪。」

赧王十四年,魏與秦伐楚。按通鑑為魏襄王十八年 按《戰國策》:魏秦伐楚,魏王不欲,樓緩謂魏王曰:「王不 與秦攻楚,楚且與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戰,王交制 之。」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八年,與秦伐楚。」

赧王十六年,齊、魏會於韓。按通鑑為魏襄王二十年 按《通鑑綱目》云云。

赧王十七年,齊、韓、魏伐秦。按通鑑為魏襄王二十一年 按《戰國策》:三國攻秦,入函谷。秦王謂樓緩曰:「三國之 兵深矣,寡人慾割河東而講。」對曰:「割河東,大費也;免 於國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 問焉?王召公子池而問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 曰:「何也?」對曰:「王割河東以講三國,雖去,王必曰:『惜矣。 三國且去,吾特以三城從之,講之悔也。王不講,三國 入函谷、咸陽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 又不講之悔也。」王曰:「鈞吾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 咸陽而悔也。寡人決講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 三國,三國之兵乃退。

按《史記魏世家》:「哀王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 谷,秦割河東三城以和,三國乃退。」

赧王十九年,齊、韓、魏、趙、宋、中山共攻秦,秦割地以和。 魏王嗣薨,子遫立。按通鑑為魏襄王二十三年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 國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 按《魏世家》:「哀王二十三年,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為 和。哀王卒,子昭王立。」按通鑑哀王當作襄王

赧王二十年,秦㧞魏襄城 按《史記魏世家》:「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

赧王二十一年,秦攻魏新城,秦五大夫禮奔魏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三年,左更白起攻新城,五 大夫禮出亡奔魏。」按新城此時屬魏按《魏世家》:「昭王二年, 與秦戰,不利。」

赧王二十二年,魏佐韓攻秦,秦白起敗之於伊闕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於 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㧞五城。」按《魏世家》: 「昭王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 萬。」

赧王二十三年秦取魏垣。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 垣。」

赧王二十四年,秦取魏軹鄧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軹、鄧」,六國時魏邑也。

赧王二十五年,魏入地於秦。

按《史記魏世家》:「昭王六年,予秦河東地四百里,芒卯 以詐重。」

赧王二十六年秦取魏六十一城。

按《史記魏世家》:「昭王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 赧王二十八年,秦拔魏新垣、曲陽。」

按《史記魏世家》:「昭王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 赧王二十九年,魏獻安邑以和秦,宋王死於魏之溫 邑。」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 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按《魏 世家》:「昭王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

赧王三十一年,秦會燕、魏、韓、趙伐齊,破之。秦、魏會於 宜陽。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 伐齊,破之。」濟西王與魏王會宜陽。按《魏世家》:「昭王 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湣王出亡,燕 獨入臨淄,與秦王會西周。」

按《通鑑綱目》:「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將軍樂毅以秦、魏、 韓、趙之師伐齊,入臨菑,齊君地出走,其相淖齒殺之。 毅下齊七十餘城,秦、魏、韓會於京師。」

赧王三十二年秦拔魏安城。

按《戰國策》: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 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願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 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願借兵以救魏。」趙王曰: 「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 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於魏之兵,魏之 兵非能弱於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 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 今趙不救魏,魏歃盟於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 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於大王也。」趙 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先日 公子嘗約兩主之交矣,今秦且攻魏,願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 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救人,可 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於王,王不用 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 變可得聞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臺已燔;游已 奪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 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千里而助 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 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 萬,車」三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悅,曰:「君得燕、趙之兵 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於魏,因歸燕、趙之 兵而封田文。穰侯攻大梁乘郢北。魏王且從,謂穰侯 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廣陶,攻齊得剛博以廣陶,攻魏 得許、鄢陵以廣陶。秦王不問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 也。今日大梁亡,許、鄢陵必議,議則君必窮。」為君計者 匆攻便。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四年,秦取安城,至大梁, 燕趙救之,秦軍去。」按《魏世家》:「昭王十三年,秦拔我 安城,兵到大梁去。」

赧王三十八年,魏王遫薨,子圉立。

按《史記·魏世家》:「昭王十九年卒,子安釐王立。」

赧王三十九年秦拔魏兩城。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一年,秦白起伐魏,取兩 城。」按《魏世家》:「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

赧王四十年,秦拔魏三城,軍大梁。魏割溫以和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 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按《魏世 家》:安釐王二年,秦又拔我三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 秦溫以和。

按:《通鑑綱目》:赧王四十年,「秦魏冉伐魏,韓救之,大敗, 魏納八城於秦。秦復伐魏,圍大梁,魏又割溫以和。」 赧王四十一年,秦拔魏四城。

按《史記·魏世家》:「釐王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 「赧王四十二年,趙、魏伐韓,秦救之。秦敗魏師,走魏將 芒卯。魏割南陽以和。」秦與魏、韓上庸地。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 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 南陽以和。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 免臣遷居之。」按走芒卯入南陽事在本紀昭襄王三十三年今依魏世家並於是年 按《魏世家》:安釐王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 走我將芒卯。魏將段乾子請予秦南陽以和。蘇代謂 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 者制璽,使欲璽者制地,魏氏地不盡則不知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 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王獨不見夫博」 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矣。今王曰:「事始已 行,不可更是。」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

按《歷代紀事年表》,「趙惠文王二十六年,與魏伐韓,秦 救之,我師大敗 趙人。魏人伐韓華陽,告急於秦,秦 弗救。韓相國使陳筮如秦見穰侯。穰侯與白起、胡陽 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擒三將, 斬首十三萬。白起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 於河。」魏段乾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

赧王四十三年,魏與秦、韓楚伐燕。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赧王四十七年,秦拔魏懷。」

按:《史記魏世家》:「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懷。」

赧王四十八年,秦太子卒於魏。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歸葬芷 陽。按《魏世家》,安釐王十年,秦太子外質於魏,死。 赧王四十九年,秦拔魏邢丘懷。齊楚攻魏,秦救之。 按《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四十一年,攻魏,取邢丘懷。 按《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秦拔我郪丘。秦昭王謂左 右曰:「今時韓、魏與始孰彊?」對曰:「不如始彊」王曰:「今時 如耳。」魏、齊「與孟嘗芒卯孰賢?」對曰:「不如。」王曰:「以孟嘗 芒卯之賢,率彊韓魏以攻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 無能之如耳魏齊而率弱韓魏以伐秦,其無奈寡人 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旗》馮琴而對曰:「王之料 天下過矣。當晉六卿之時,知氏最彊,滅范、中行又率 韓魏之兵以圍趙襄子於晉陽,決晉水以灌晉」陽之 城,不湛者三版。知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為參乘。 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 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 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於車上,而知氏地分,身 死國亡,為天下笑。今秦兵雖彊,不能過知氏;韓、魏雖 弱,尚賢其在晉陽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時也,願 王之必勿易也。」於是秦王恐齊楚相約而攻魏,魏使 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 者,年九十餘矣,謂魏王曰:「老臣請西說秦王,令兵先 臣出。」魏王再拜,遂約車而遣之。唐睢到,入見秦王。秦 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夫魏之來求救數 矣,寡人知魏之急已。」唐睢對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 救不發者,臣竊以為用策之臣無任矣。夫魏,一萬乘 之國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稱東藩,受冠帶,祠《春秋》 者,以秦之彊足以為與也。今齊、楚之兵已合於魏郊 矣,而秦救不發,亦將賴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 地而約從,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東 藩之魏,而彊二敵之齊、楚,則王何利焉?」於是秦昭王 遽為發兵救魏,魏氏復定。趙使人謂魏王曰:「為我殺 范痤,吾請獻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諾。」使吏捕之,圍而 未殺。痤因上屋騎危,謂使者曰:「與其以死痤市,不如 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趙不予王地,則王將奈何?故不 若與先定割地,然後殺痤。」魏王曰:「善。」痤因上書信陵 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趙以地殺痤而魏王聽之。有 如彊秦,亦將襲趙之欲,則君且奈何?」信陵君言於王 而出之。魏王以秦救之故,欲親秦而伐韓以求故地。 無忌謂魏王曰:「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 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 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故太 後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 弟無罪,而再奪之國。此於親戚若此,而況於仇讎之 國乎?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而王 不識則不明,群臣莫以聞則不忠。今韓氏以一女子 奉一弱主,內有大亂,外交彊、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 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鄰,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 地,今負彊秦之親,王以為利乎?秦非無事之國也,韓 亡之後,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 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踰河,絕韓上黨而攻彊、 趙,是復閼與之事,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內,倍鄴、朝歌, 絕漳、滏水,與趙兵決於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秦 又不敢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所 行甚遠,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若道河外,倍大梁,右 蔡,左召陵,與楚兵決於陳郊,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 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與齊矣。」夫韓亡之後,兵出之 日,非魏無攻已。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內, 河內共、汲必危。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 梁必亡。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秦之欲誅 之久矣。秦葉陽昆陽與舞陽鄰,聽使者之惡之,隨安 陵氏而亡之,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國無 害已。」夫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愛南 國,非也。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里,有河山以 闌之,有周「韓以間之。」從《林鄉》軍以至於今,秦七攻魏, 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臺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 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平監所亡於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 百,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 秦無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 梁百里,禍必由此矣。異日者,從之不成也,楚、魏疑而 韓不可得也。今韓受兵三年,秦撓之以講,識亡不聽, 投質於趙。請為天下鴈行頓刃,楚、趙必集兵,皆識秦 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 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趙挾韓之質 以存韓而求故地,韓必效之,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 其功多於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彊秦鄰之禍也。夫存 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通韓上黨於共, 甯使道安成,出入賦之,是魏重質韓以其上黨也。今 有其賦,足以富國,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 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魏得韓以為縣,衛、大梁、河 外必安矣。今不」存韓、二周、安陵必危,楚、趙大破,衛、齊 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

赧王五十八年,秦圍邯鄲,魏公子無忌救之。

按《史記魏世家》:「安釐王二十年,秦圍邯鄲。信陵君無 忌矯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趙得全,無忌因留趙。」 按《魏公子無忌傳》:「秦進兵圍邯鄲公子。」請幫助識別此字。為趙惠文 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魏 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秦王使使者告魏王 曰:「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 先擊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 持兩端以觀望。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讓魏公 子曰:「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 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 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 請幫助識別此字。耶?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 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 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 往赴秦軍,與趙俱死。行過夷門,見侯嬴,具告所以欲 死秦軍狀。侯生曰:「公子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 何功之有哉?」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 最「幸,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公子使客斬其仇頭,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 所辭,顧未有路耳。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 諾,則得虎符,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 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 子。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 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 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 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 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 四十斤鐵錐,錐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選兵八萬 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

甲寅年。魏太子增質於秦。秦拔魏高都汲。魏公子無 忌率五國兵擊卻之。是年為秦莊襄王三年魏安釐王三十年 按《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三年,使蒙驁攻魏高都汲,拔 之。四年,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攻秦,秦卻於河外,蒙驁 敗解而去。」按綱目莊襄王無四年事並紀於三年今從之 按《魏世家》:安釐 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內,走蒙 驁。魏太子增質於秦,秦怒,欲囚魏太子增。或為增謂 秦王曰:「公孫喜謂魏相曰:『請以魏疾擊秦。秦王怒,必 囚增。魏王又怒,擊秦,秦必傷。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 也。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於齊韓』。」秦乃止。增 按《魏公子無忌傳》,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 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 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 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 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 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 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 告車趣駕歸救魏。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 印授公子。公子遂將《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 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 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 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戊午年秦「取魏,《畼有詭》。」魏王圉薨,子增立。公子無忌 卒。是年為秦王政四年魏安釐王三十四年

按《史記秦本紀》:「王政四年春,蒙驁伐魏,取畼有詭。三 月,軍罷。」按《魏世家》:安釐王三十四年,安釐王卒,太 子增立,是為景湣王。信陵君無忌卒。按《魏公子無 忌傳》: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乘勝逐秦軍 至函谷關。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 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 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 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 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 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 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 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 酒而卒。

己未年秦伐魏取二十城。是年為秦王政五年魏景湣王元年 按《史記秦本紀》:「王政五年,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 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按《魏 世家》:「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

虛地闕。

庚申年,秦拔魏朝歌。是年為秦王政六年魏景湣王二年 按《史記魏世家》:「景湣王二年,秦拔我朝歌。」

辛酉年,秦拔魏汲。是年為秦王政七年魏景湣王三年 按:《史記·魏世家》:「景湣王三年,秦拔我汲。」

癸亥年「秦拔魏垣、蒲陽衍。」

按《史記魏世家》:「景湣王四年,秦拔我垣、蒲、陽、衍。 丙寅年,秦助魏伐楚。」是年為秦王政十二年魏景湣王八年楚幽王三年 按:《通鑑綱目》:「秦王政十二年,助魏伐楚。」

庚午年,魏獻地於秦。是年為秦王政十六年魏景湣王十二年 按《史記秦本紀》:「王政十六年,魏獻地於秦,秦置麗邑。」 「癸酉年,魏王增薨,子假立。」是年為秦王政十九年魏景湣王十五年 按《史記·魏世家》:「景湣王十五年,景湣王卒,子王假立。 丙子年,秦滅魏。」是年為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 按:《史記·魏世家》:「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 以為郡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