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七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五卷目錄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十
明一
陶安 朱升
答祿與權 劉三吾
汪叡 張以寧
秦裕伯 范常
潘庭堅 羅復仁
王汝玉 梁潛
馬京 董倫
王景 曾棨
陳繼 錢習禮
楊翥 周敘
劉儼 邢讓
柯潛 楊守陳
楊守阯 陳音
官常典第二百七十五卷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十
編輯明一
編輯陶安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安字主敬,當塗人。少敏悟有大志,博 涉經史,從耆儒李習游。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明 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習率父老 出迎,安謂習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吾輩今有主矣』。 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率攻城屠 邑,掠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 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弔伐,天下不足 平也』。」太祖曰:「善。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 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又曰: 「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授習太平知府。習字伯 羽,年八十餘矣,卒於官。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太祖得 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略 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 能讓。後克黃州,思得重臣鎮之,曰:「無逾安者。」遂命知 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起知饒州。 陳友定兵攻城,督吏人拒守。援兵至,敗去。諸將欲盡 屠從寇者,安曰:「民為所脅,奈何殺之?」不許。太祖嘉安 功,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吳元年初置翰林院, 首召安為學士。時徵四方宿儒議禮,命安為總裁官, 與省臣條上《郊社宗廟議》。帝悉從之。已,又為議律官, 與李善長、劉基、周禎、滕毅等刪定律令。洪武元年命 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御東閣,安與章溢等侍,命安論 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於驕侈。」帝曰:「居高 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 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當。」 又嘗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邪說害 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正道不 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 矣。」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愈渥,御 製《門帖子》以賜,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 「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中書省臣進曰:「御史職當言,言即有失,宜寬假。」帝卒 不聽。既又命安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諭曰:「朕渡江 初,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 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安辭,帝不 許。至江西,政績益著。其年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 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安所學尤長於 《易》,筮驗若神。方國初之議諸禮也,宋濂以外艱家居, 其儀率安裁定。《大祀禮》專用安議;《祫禘禮》用詹同《齋 戒禮》、朱升《五祀禮》、崔亮《朝會禮》、劉基《祝祭禮》、魏觀《軍 禮》、陶凱,後復有改易,語在《禮樂志》。安子晟,洪武中為 浙江按察使,貪賄不檢。下帝怒,並其兄昱誅之,發家 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復至晟家勾補。 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前妻喻,名德常, 有賢行。王師克集慶,安移家就之。喻邀母同行,母不 可。喻曰:「四海兵爭,惟高城深池都會之地可以託身。」 母從之。陳友諒陷姑孰,母以移居免。人服其先見雲。 福王時,追諡《安文憲》。
朱升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同里陳櫟,復 往學於九江黃澤,歸讀書紫陽祠中。舉元鄉薦,為池 州學正。講授有法,學者雲集。會蘄黃盜起,退隱石門, 覃思著書,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太祖下徽州, 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太祖善之,遂參密議,典禮章程,悉預裁畫。吳元年,授」 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尋進 學士。洪武元年定宗廟時享之禮。尋命與諸儒修《女 誡》。采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封爵諸功臣制詞 多升撰。時稱其典核。踰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升自幼力學,至老不倦。尤邃經學,嘗曰:「先儒作傳注,求以 明經也。俗學皆雜誦經注,使經文斷」裂,旨趣不融,乃 作《諸經旁註》,離觀則逐字為訓,合誦則條達成章,辭 約義精,學者稱「楓林先生」子。同官禮部侍郎,坐事死。
答祿與權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與權字道夫,其先蠻部人,有別號答 祿者,子孫因以為氏。四世祖始仕元為萬戶。與權舉 至正初進士,由祕書監管勾,歷河南北道廉訪使僉 事。入明,寓河南永寧。博學強記,以元故官召。洪武六 年,用薦授秦府紀善,改御史。請重刊律令憲綱,頒之 諸司。盱眙民進瑞麥,與權請薦宗廟。帝曰:『以瑞麥為 朕德所致,朕菲薄,不敢當其必歸之祖宗。御史言是 也』。」已請祀三皇,略曰:「伏羲、神農、黃帝,號稱三皇,盛德 大業,被於萬世。堯、舜、禹、湯、文、武承其道為統,孔子、顏、 曾、思、孟傳其道為學。統以續其業,學以傳其心。三皇 繼天立極,為萬世宗。今社稷、宗廟、山川之神皆得享 祭,三皇獨闕,非所以崇德報功也。」帝遂下禮官議行 之,並建帝王廟,且遣使者巡視歷代諸陵寢,設守陵 戶二人,三年一祭,其制度皆自此始。出為廣西僉事, 未之任,復留為御史。又請行禘禮。事下禮部、太常寺、 翰林院議,格不行。未幾,擢翰林修撰。坐事降典籍,進 應奉,以年老賜致仕。《禘禮》至嘉靖中始定焉。
劉三吾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三吾,茶陵人也。初名崑,後名如孫,字 三吾,以字行。兄耕孫、壽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推官, 長槍賊陷寧國,死焉。壽孫,常寧州學正。武岡洞獠寇 常寧,亦死之。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旨,授靖江教授, 遷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八年, 以茹瑺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善,累」 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製作,而 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 多所刊定。三吾博學善屬文。帝製大誥,命三吾序。《洪 範注》成,亦命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 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書成,賜賚甚厚。帝嘗曰:「朕觀 天象,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 有所述作,以稱朕意。」於是帝製詩,時令屬和。嘗賜以 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與汪 叡、朱善稱「三老」,而禮遇尤重。二十三年授晉世子經。 吏部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未幾,復學士。皇太子薨, 帝御東閣門,召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至此。古云: 『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三吾 進曰:「皇孫年富,世適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 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帝不答,大哭而罷。皇太孫之 立,三吾有力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 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戶部尚書趙勉者,三吾婿 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又復學士。三十年,偕 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 無預者。琮善《易》學,登第官檢討,悵然語人曰:「翰苑當 有厄,吾其竄乎?」既而諸生上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 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有言信等故以陋 卷呈,由三吾等屬之也。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 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試,擢六十一人,皆 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 還,卒。琮,永樂初赦還,起刑部檢校。鄉人楊士奇軰貴 顯,琮無所攀援。宣德中,以檢討掌助教事。卒之前,預 剋死期,或叩以休咎,不應。
汪叡
編輯按《明外史劉三吾傳》:「汪叡,字仲魯,婺源人。元末,與弟 同集義旅,保鄉邑,助復饒州,授浮梁州同知,不受。同 為元帥,守婺源。胡大海克休寧,叡兄弟來附,設星源 翼分院於婺源,以同為院判。叡歸田裡。庚子秋,同將 兵爭鄱陽,不克,棄妻孥,亡之浙西。幕府疑之,檄叡入 應天為質。己聞同為張士誠所殺,授叡安慶稅令。未」 幾,徵參贊川蜀軍事,以喘辭歸。洪武十七年復召見, 命侍講筵。進講《西伯戡黎》篇,授左春坊左司直。嘗命 續《薰風南來》詩及他應制,皆稱旨。請春夏停決死罪, 體天地生物之仁,從之。踰年疾作,請假歸。叡敦實簡 靜,不妄言笑。及進講兩宮,遇事輒言。帝嘗以善人呼 之,官安慶時,入奏事。楚寇陷城,妻程負幼子淮竄山 中,度難,兩全棄之,僕後至,得幼子,草間無恙,寄乳村 媼。逾旬,子母復聚。
張以寧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 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於縣, 繫獄,因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 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 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徵為 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 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 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都,與 危素等偕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 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命使安南,封其主陳日煃 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人乞 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子告 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然後 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中國 行頓首稽首禮。安南大悅。天子聞而嘉之,賜璽書,比 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司歸 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往還, 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春秋》 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 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閱月病革,竟死。元故官來京 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宋、元 史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家古田翠屏山下, 學者稱「翠屏先生。」
秦裕伯
編輯按《明外史張以寧傳》:「秦裕伯,字景容,大名人。仕元,累 官至福建行省郎中。遭世亂,棄官客揚州。久之,復避 地上海養母。母卒,居喪盡禮。張士誠據姑蘇,遣人招 之,拒不納。吳元年,太祖命中書省檄起之,裕伯對使 者曰:『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不忠也。母喪未終,忘 哀而出,不孝也』。乃上書中書省,固辭。洪武元年,復徵」, 稱病不出。帝乃手書諭之曰:「海濱民好鬥,裕伯智謀 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裕伯拜書,涕泗 橫流。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讀學士。固辭,不允。帝 登鍾山,與學士朱升、張以寧等扈從擁翠亭,給筆札 賦詩,甚見寵待。二年改待制,旋為治書侍御史。三年 始詔設科取士,以裕伯與御史中丞劉基為京畿主 考官。裕伯博辨善論說,占奏悉當帝意,帝數稱之。出 知隴州,卒於官。
范常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常字子權,滁人。太祖至滁,杖策謁軍 門。太祖夙知其賢,與語意合,留置幕下。有所疑,即問 常,常每以實對,太祖輒喜。從克和州,見諸將兵不戢, 言於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腦塗地,何以成大事』? 太祖立召諸將切責,軍中所掠婦女,悉還其家,民大 悅。太祖以四方割據,戰爭無虛日,命常為文禱於上」 帝,其辭曰:「今天下紛紜,生民墜於塗炭,不有所屬,物 類盡矣。元祚未終,則群雄宜早息,某亦在群雄中,請 自某始。若已厭元德,有當膺天命者,天命宜首歸之, 無使生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機驗於三月。」太祖嘉其 能達己意,命典文牘,授元帥府都事。取太平,定集慶, 皆與謀議。尋命為太平知府,諭之曰:「太平,吾股肱郡。 其民數困兵革,當令得所。」常興學恤民,以簡易為治。 官廩有穀數千石,請於朝,給民乏種者,秋稔輸官,公 私皆足。居三年,民親愛之。召入為侍儀。洪武元年擢 為翰林直學士,兼太常卿。帝初即位,銳意稽古禮文, 群臣集議,間有異同。常能參合眾言,委曲當上意。尋 以病免歸。歲餘,手詔徵詣闕,仍故官。帝宴閒,輒命儒 臣列坐,賦詩為樂。常每先成,語多率。帝笑曰:「老范詩 真樸,殊似其為人也。」遷起居注。常有足疾,數在告,賜 以安軍。尋乞歸,帝賦詩四章送之,賜宅於太平。子祖, 歷官雲南左參政,有修潔稱。
潘庭堅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庭堅,字叔聞,當塗人。元末為富陽縣 教諭。浙東兵起,行省留置幕中,謝去。太祖駐太平,陶 安入謁,太祖詢人才,以汪廣洋及庭堅對。設太平翼 元帥府,遂以庭堅為教授。太祖初渡江,江東豪傑未 有至者,賓從參機密,惟庭堅、安廣洋及王愷而已。庭 堅以慎密謙約為太祖所稱。下集慶,擢中書省博士」, 取婺州,改為金華府,以庭堅同知府事。時上游諸郡 次第平定,擇儒臣撫綏之,先後用安廣洋於江西,而 庭堅與愷守浙東。及太祖為吳王,設翰林院,以庭堅 為侍讀學士,與安同召。而庭堅已老,子黼亦以文學 嚮用,遂告歸。洪武四年復召主會試。黼,字章甫。幼師 事陶安,授太平府學教授,改金壇簿。未幾,擢起居注, 徙中書省左司郎中。吳元年,除江西湖東道按察使, 會修律令,留為《議律》官,書成,卒。黼謹飭類父,而文采 清雅過之。父子皆由鄉校顯,時以為榮。
羅復仁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復仁,吉水人。少嗜學,尤通天文書。陳 友諒辟為翰林院編修,已見友諒非帝王器,遁去。太 祖取九江,復仁來謁,留置左右。從破友諒於鄱陽,齎 蠟書諭降江西未下諸郡,授中書諮議。從圍武昌,太 祖欲招陳理降,以復仁故友諒臣也,遣入城諭理,且 曰:『理若來,不失富貴』。復仁頓首曰:『如陳氏遺孤,得保 首領,俾臣不食。言於異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 不汝誤也。」復仁至城下,號慟者竟日。理驚縋使入見, 持理哭。哭止問故,乃以太祖意諭之。理心動,因語理 曰:「大兵所向,摧拉枯朽,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善 其言,即率官屬出降。遷國子助教。以復仁老,特賜以小車出入。每宴見,賜坐食飲。已,復使擴廓,前使多拘 留,復仁議論慷慨,獨還,擢編修。會安南侵占城,占城 訴於朝,命復仁齎詔至安南,使歸所侵地。其王既奉 詔,贈遺復仁金貝及他土物甚眾,悉卻不受。帝聞而 賢之。洪武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基同 位,在帝前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質直,呼 為「老實」,羅而不名。間幸其舍,負郭窮巷,復仁方堊壁, 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賢士豈宜居此?」遂賜第 城中。天壽節製《水龍吟》一闋以獻,帝悅,厚賜之。尋乞 致仕。陛辭,賜大布衣,題詩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 京師,奏減江西秋糧及兵餉,帝皆許之。留三月,賜玉 帶、鐵拄杖、裘馬、食具,遣還鄉,以壽終。
王汝玉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汝玉名璲,以字行,長洲人。父立中,元 末知松江府。汝玉穎敏強記,少從楊維楨學。年十七, 舉元末浙江鄉試。永樂初,由應天府學訓導擢翰林 五經博士,尋進檢討,遷右春坊右贊善,預修《永樂大 典》。仁宗在東宮,特被寵遇,嘗與群臣應制撰《神龜賦》, 汝玉第一,解縉次之。汝玉後進,聲名出諸舊臣上,與」 縉及王偁輩互相矜許,遂被輕薄名。永樂七年,坐修 《禮書》紊制度,當戍邊。皇太子監國,宥之,以為翰林典 籍,尋進左春坊左贊善。縉之下獄也,拷訊急,承汝玉 及湯宗、李至剛、李貫、朱紘、蔣驥、潘畿、蕭引高、高得暘 等九人皆逮下獄。汝玉及貫、紘、引高、得暘竟瘐死。洪 熙初,追贈太子賓客,謚文靖,遣官祭於其家。
梁潛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潛字用之,泰和人。洪武二十九年舉 鄉試。明年授四川蒼溪訓導。以薦除廣東四會知縣。 縣有龍橋河,吏廉平則河水清,自潛至迄去,水可鑑。 改陽江、陽春,皆有治聲。永樂元年,召修《太祖實錄》,書 成,擢翰林修撰,賜白金襲衣、文幣,兼右春坊右贊善, 代鄭賜總裁《永樂大典》。被誣,帝召問,抵誣者罪。帝幸」 北京,屢驛召赴行在。十五年復幸北京,親擇侍從監 國臣,翰林獨楊士奇以潛副之。時兩京隔絕,漢王高 煦謀奪嫡,讒搆萬方。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令旨謫 交阯。數日後,念其有軍功,貸之。還有言於帝者曰:「上 所謫罪人,皇太子曲宥之矣。」遂誅陳千戶。事連潛及 司諫周冕,逮至行在。帝親詰之,潛等具以實對。帝謂 楊榮、呂震曰:「事豈得由潛?」然卒無人為言。陳千戶本 以令旨謫者,潛、冕俱繫獄。或毀冕,遂併潛誅。潛妻楊 氏,隨潛在北京,痛潛非命,不食死。子婺,進士,仕至浙 江左布政使。時稱良吏。
馬京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京,武功人。洪武中,以進士授翰林編 修,歷左通政、大理寺卿。建文中,左遷四川按察僉事。 永樂元年,召為行部左侍郎。皇太子守北京,命兼輔 導,盡誠翊贊。皇太子甚重之,高煦數毀之,帝謫戍廣 西。既至,猶坐前事下獄。許思溫,字叔雍,吳人。由國子 生署刑部主事,累遷北平按察副使。靖難時,有城守」 勞。擢刑部左侍郎,改吏部兼贊善。亦以漢、趙二王譖 下獄,二人皆瘐死。仁宗立,贈京少傅,諡「文簡」,贈思溫 尚書。授其子俊太常贊禮郎,進學翰林。
董倫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倫字安常,恩人。洪武十九年,以張寧 薦,授春坊贊善大夫、左春坊大學士,侍懿文太子。太 子薨,出為河南左參議。上書薦肇州吏目諸葛伯衡, 帝遽擢陝西參議。又言儒學訓導宜與冠帶,別於士 子。帝從之。訓導始注選,後謫雲南教官。建文初,召拜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與方孝孺同侍經筵,賜」 御書「怡老堂」髹幾一、玉鳩杖一。解縉謪河州,貽倫書 求援,言於帝,召之還。倫質直敦厚,屢勸帝睦宗藩,不 聽。成祖即位,倫年已八十。命致仕。數日卒。
王景
編輯按《明外史張紞傳》:「王景,字景彰,松陽人。洪武初,為懷 遠教諭,以博學應詔,命作朝享樂章,並定藩王朝覲 儀。累官山西右參政,坐事謫雲南。建文中,召入翰林, 修《太祖實錄》,以紞薦,除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講。成祖 即位,擢學士。帝問葬建文帝禮,景頓首言,宜用天子 禮,從之。永樂六年,卒於官。」
曾棨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棨字子啟,永豐人。生而穎異,貌魁偉, 博聞強記,工文詞。永樂二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 尋詔解縉選進士二十八人,進學文淵閣,棨為首,編 修周述、周孟簡,庶吉士王英、王直、章敞、陳敬宗、羅汝 敬、李時勉、段民、吾紳等皆與命司禮監月給筆墨紙, 光祿給朝暮饌,禮部月給膏燭鈔,人三錠,工部擇近」 第宅居之。帝嘗親試《天馬海青歌》,棨援筆立就,詞義 兼美。又嘗摘記載諸隱僻事問棨條對無遺誤,由是 見褒寵。數侍燕閒,應制賦詩,賜賚重疊。有薦文士者, 帝必問才學如棨否,或命就棨辨論,以觀其能。修《永 樂大典》,為副總裁。書成,遷侍讀。內艱起復,扈從。邑人坐奸黨連棨,家人多亡匿。帝惜棨才,竟原之。家長安 右門外失火,延燒禁垣,亦釋不問。尋進侍讀學士,修 《天下郡邑志》,復為副總裁。仁宗立,除左春坊大學士, 仍兼侍讀學士。宣宗立,進少詹事,預修《三朝實錄》。再 扈北巡,三典會試。為文如源泉,一瀉千里,館閣中自 解胡後諸大製作多出其手。善筆札草書。性樂易,喜 獎士類,飲酒至一石不醉,天子知其好飲,每出內醞 賜之。竟以飲得疾。宣德七年卒於官,年六十一。贈禮 部左侍郎,謚《襄敏》。
陳繼
編輯按《明外史陳濟傳》:「陳繼,字嗣初,吳人。父汝言,倜儻有 謀略,嘗參張士誠軍事。洪武初,官濟南經歷,坐法死。 繼生甫十月,遺書數萬卷。母吳,躬織以資誦讀。比長, 貫穿經學,人呼為陳五經。奉母至孝。有司上其事,使 御史廉之。繼方隨母行,灌母飲以壺漿,拜而後飲。帝 聞嗟異,府縣交薦,以母老辭不就。母卒,哀毀過人。永」 樂中,舉孝行,仍旌其母曰貞節。仁宗即位,開弘文閣, 帝親臨幸,問:「今山林亦有名士乎?」楊士奇曰:「聞東吳 有陳繼者,善為文。」士奇初未識繼。夏原吉治水蘇州, 得其文以歸。士奇竟薦之,召為國子博士。尋改翰林 《五經》博士,直弘文閣,備顧問。宣宗初,遷翰林檢討。引 疾歸,卒。
錢習禮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習禮名幹,以字行,吉水人。中永樂七 年會試,時帝出征,九年始殿試,選庶吉士,尋授檢討。 習禮與練子寧姻戚,既仕,鄉人以奸黨持之,恆惴惴。 楊榮乘間言於帝,帝笑曰:『使子寧在,朕猶當用之,況 習禮乎』?」仁宗即位,遷侍讀,知制誥。宣德中,進侍讀學 士。英宗開經筵,為講官。《宣宗實錄》成,擢學士,掌院事。 七年以故鴻臚寺為翰林院。落成,諸殿大學士皆至, 習禮不設。楊士奇溥坐,曰:「此非三公府也。」士奇溥以 聞於帝,帝命具座。士奇、溥乃自內閣出,坐諸學士上。 習禮之剛正有執類如此。正統九年乞致仕,不許。禮 部右侍郎缺,廷議用苗衷。特旨命習禮力辭,不允。王 振用事,達官多造其門,習禮恥為屈,復上章乞骸骨, 許之。習禮篤行誼,好古秉禮,動有矩則。文章論議,為 士類所宗。家店十五年卒,年八十有九,謚《文肅》。
楊翥
編輯按《明外史陳濟傳》:「楊翥,字仲舉,吳人。少孤貧,隨兄戍 武昌,授徒村塾。楊士奇微時,流寄窘乏,翥輒解館舍 讓之,而己教授他所,日往返十餘里。士奇深德之。既 得志,薦翥經明行修。宣宗詔試吏部,稱旨,授翰林院 檢討,歷修撰。正統中,詔簡郕王府僚,諸翰林皆不欲 行,乃出侍講儀銘及翥為左右長史。久之,翥引年歸。」 王即大位,入朝,拜禮部右侍郎。景泰三年進《尚書》,給 祿致仕。明年卒,年八十五。翥篤行絕俗,一時縉紳厚 德者,翥為最。既歿,景帝念之,召其子珒入覲,官本邑 主簿。
周敘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敘字公敘,吉水人。年十一能詩。舉永 樂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作《黃鸚鵡賦》稱旨,授編修, 歷修撰、侍讀,直經筵。正統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納焉。 八年夏,又上言:『比天旱,陛下責躬虔禱,而臣下不聞 效忠補過之言,徒陳情乞用而已。掌銓選者,罔論賢 否,第循資格;司國計者,不問耕桑,惟勤賦斂。軍士困』」 役作,刑罰失重輕,風憲無激揚,言官惟緘默。僧道數 萬,日耗戶口,流民眾多,莫為矜恤。帝以章示諸大臣, 王直等皆引罪求罷。久之,擢南京翰林侍講學士。敘 以宋、遼、《金》三史體例多未當,疏請重修,詔許自撰。力 疾,詮次不少暇。郕王監國,馳疏言:「君父之讎,不共戴 天。殿下宜臥薪嘗膽,如越之報吳,使智者獻謀,勇者 效力,務掃北庭,雪國恥。而先遣辨士,卑詞重幣,乞還 鑾輿,暫為君父屈。」因條上勵剛明、親經史、修軍政、選 賢才、安民心、《廣言路》《謹微漸》《修庶政》八事。王褒答之。 景泰二年又請復午朝,日接大臣咨諏治道。經筵之 餘,召文學從臣講論政事,並詔天下臣民直言時政 缺失。帝因詔求言,敘負氣節,篤行誼,志修《宋史》,不克 就而卒。
劉儼
編輯按《明外史周敘傳》:「劉儼,字宣化,正統七年進士第一, 授修撰,歷右春坊大學士,進太常少卿,兼侍讀,主順 天鄉試,黜閣臣陳循、王文子,幾得危禍。天順初,改掌 翰林院事,卒官,贈禮部左侍郎,諡文介。儼立朝正直, 居鄉亦有惠澤雲。」
邢讓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讓字遜之,襄陵人。年十八,舉於鄉,入 國子監,為李時勉所器,與劉珝齊名。登正統十三年 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景泰初,李實自瓦剌還,再請 遣使迎上皇,景帝不許。讓疏曰:『近李實還也,先使偕 至,以前敕未及迎,復為辭。在廷屢請,陛下不許。夫我
之所以講者,為上皇也。不迎上皇而與之講,將安圖也?上皇於陛下有君之義,有兄之恩,陛下安得而不迎?及今弗圖,賊將假大義以問我,因而入寇,臣未知 孰為曲直也。若從群臣請,仍命實齎敕以往,具宣迎 復之指,雖上皇還否未可必,而陛下恩義之篤,昭然 於天下矣。苟迎而不許,則我得責直於彼,以興問罪 之師,不亦善乎』?」疏入,帝委曲諭解之。天順末,父憂歸。 未終喪,起修《英宗實錄》,進修撰。成化二年超遷國子 祭酒。慈懿太后崩,議祔廟禮。讓率僚屬疏諫。兩京國 學教官,例不得遷擢。讓等以為言,由科目者滿考得 銓敘。讓好功名,欲聲譽出前人。上修《辟雍通志》,督諸 生誦《小學》以及諸經,痛懲謁告之弊,時以此見稱。而 謗者亦眾。為人強忍狹中,意所輕重,輒形詞色。名位 相軋者多忌之。五年擢禮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在國 子監用會饌錢事,與後祭酒陳鑑、司業張業、典籍王 允等俱得罪坐死。諸生訴闕下,請代,復詔廷臣雜治, 卒坐死,贖為民。鑑既得罪,吏部尚書姚夔請起李紹 為祭酒。馳召之,而紹已卒,乃已。紹字克述,安福人。好 學。聞四方有異書及古今金石刻,必多方購之,藏書 最富。居官剛正有器局,好獎後進。其卒也,帝深惜之。
柯潛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潛字孟時,莆田人。數歲能詩。景泰二 年,與進士第一,授修撰,歷中允、洗馬。天順初,遷尚寶 少卿,兼修撰。憲宗即位,以舊宮僚,擢翰林學士,再教 習庶吉士。《英宗實錄》成,進少詹事。慈懿太后之喪,潛 率僚屬羅璟上章,請祔葬裕陵,廷臣相繼爭,未報。潛 曰:『朝廷大事,臣子大節,舍是奚所用心』!再疏爭,竟得」 如禮。連遭父母喪,詔起為祭酒,固乞終制,許之。未幾 卒。潛邃於文學,性高介,負名譽。為學士時,即院中後 圃構清風亭,亭下鑿池蒔芙蓉,嘗宴息其中,植柏二 株於後堂,人稱其亭為「柯亭」,柏為學士柏。院中有井, 學士劉定之所浚也,稱「劉井。」其後柯亭、「劉井」,翰林中 以為美談雲。
楊守陳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守陳,字維新,鄞人。祖範有學行,嘗誨 守陳以精思實踐之學。守陳受教,作『致知』」、「力行」、「『持敬』 三銘。舉景泰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初,充 經筵講官,進侍講。《英宗實錄》成,遷洗馬,尋進侍講學 士,同修《宋元通鑑綱目》。母憂闋,起故官。孝宗出閣,為 東宮講官時編《文華大訓》,事涉宦官者皆不錄,守陳」 以為非,備列其善惡得失。書成,進少詹事。孝宗嗣位, 宮僚悉遷秩,執政擬守陳南京吏部右侍郎,帝舉筆 去「南京」字。左右言劉宣見為右侍郎。帝乃改宣左,而 以守陳代之。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弘治改元,正月 上疏曰:「孟子言:『我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王前』。夫堯、 舜之道何道?《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執厥中』」,此堯舜之得於內者深而為出治之本也。詢 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此堯舜之資於外者博 而為致治之綱也。臣昔忝宮僚,伏睹陛下朗讀經書, 未嘗究聖賢奧旨,儒臣略陳訓詁,未嘗論帝王要道, 是陛下得於內者未深也。今視朝所接見者,大臣之 丰采而已,君子小人「之情狀,小臣遠臣之才行何由 識?退朝所披閱者,百官之章奏而已。諸司之典例,郡 吏之情弊何由見?宮中所聽信者,內臣之語言而已。 千官之正議,萬姓之繁言何由聞?恐陛下資於外者 未博也。願遵祖宗舊制,開大小經筵日再御朝,大經 筵及早朝但如舊儀。若小經筵,必擇端方博雅之臣 更番進講,苟有未明,輒賜清問。凡聖賢經旨,帝王大 道,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必講之明而 無疑,乃可行之篤而無弊。若夫前朝經籍,祖宗典訓, 百官奏章皆當貯文華殿,後日令內閣一人、講官二 人,居前殿右廂。陛下退朝來御,悉加披覽,有疑則詢, 必洞晰而後已。一日之間,居文華殿之時,多,處乾清 宮之時少,則欲寡心清,臨政不惑,得於內者深,而出 治之本立矣。」午朝則御文華門,大臣、臺諫更番侍直。 事已具疏者,用揭帖略奏,陛下詳問而裁決之。在外 文武來覲,俾條列地方事,口陳大要,付諸司評議。其 陛辭赴任者,隨其職任而戒諭之。有大政則御文華 殿,使大臣各盡其謀,不當「則許言官駁正。其他具疏 進者,召閣臣面議,然後批答。而於奏事、辭朝諸臣,必 降詞色,詳詢博訪,務竭下情,則資於外者博,而致治 之綱舉矣。若如經筵,常朝祇循故事,凡百章奏皆付 內臣調旨批答,臣恐積弊未革,後患滋深。且今積弊 不可勝數,官鮮廉恥之風,士多浮競之習,教化凌夷, 刑禁弛懈,俗侈而財滋乏,民困而盜日繁。列衛之城 池不修,諸郡之倉庫鮮積,甲兵朽鈍,行伍空虛。將驕 惰而不知兵,士疲弱而不習戰。一或有警,何以禦之? 此臣所以朝夕憂思,至或廢寢忘食者也。」帝深嘉納。 後果復午朝召大臣面議政事,由守陳啟之也。尋以 史事繁乞解部務,章三上,乃以本官兼詹事府丞,專 事史館。二年卒,諡文懿,贈禮部尚書。弟守阯,子茂元、 茂仁
楊守阯
編輯按《明外史楊守陳傳》:「守陳弟守阯,字維立,成化初,鄉 試第一,入國學。祭酒邢讓下獄,率六館生伏闕訟冤。 十四年,進士及第,授編修。秩滿,故事無遷留都者,會 從兄守隨為李孜省所逐,欲並逐守阯,乃以為南京 侍讀。弘治初,召修《憲宗實錄》,直經筵,再遷侍講學士。 給事御史龐泮等以救知州劉遜,悉下獄。吏部尚書」 屠滽奏遣他官攝之。守阯貽書極詆滽失。十年,大計 京官,守阯時掌院事,言:「臣與掌詹事府學士王鏊俱 當聽部考察。但臣等各有屬員,進與吏部會考,所屬 則坐堂上,退而聽考,又當候階下。我朝優假學士,慶 成侍宴,班四品上。車駕臨雍,坐彝倫堂內,視三品。此 故事也。今四品不與考察,則學士亦不應與臣等職。 講讀撰述稱否在《聖鑒》。苟非其人,立當賜黜,有不待 考察者。」詔可。學士不與考察,自守阯始。修《會典》,充副 總裁。尋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嘗署兵部,陳時弊五事, 改署國子監。考績入都,《會典》猶未成,仍留為總裁。事 竣,遷左侍郎。還任,進二秩。武宗立,引年乞休,不待報 竟歸。詔加尚書致仕。劉瑾亂政,奪其加官。瑾敗,乃復。 久之,卒。守阯博極群書,師事兄守陳,學行相埒。其為 解元、學士、侍郎,皆與兄同。又對掌兩京翰林院,人尤 艷稱之。守陳卒,守阯為位哭奠者三年。
陳音
編輯按《明外史》本傳:「音字師召,莆田人。天順末進士。改庶 吉士,授編修。成化六年三月,以災異陳時政,言:『講學 莫先於好問。陛下雖間御經筵,然勢分嚴絕,上有疑 未嘗問,下有見不敢陳。願引儒臣賜坐便殿,從容咨 論,仰發聖聰。異端者,正道之反,法王、佛子、真人,宜一 切罷遣』。」致仕尚書李秉、在籍修撰羅倫、編修張元禎、 新會舉人陳獻章,皆當世人望,宜召還秉等,而置獻 章。臺諫言官多緘默,願召還判官王徽、評事章懋等, 以開言路。忤旨,切責。司禮太監黃賜母死,廷臣皆往 弔,獨翰林不往。侍講徐瓊謀於眾,音大怒曰:「天子侍 從臣,相率拜內豎之室,若清議何?」瓊愧阻。秩滿,進侍 講。汪直黨韋瑛夜帥邏卒入兵部郎中楊士偉家,縛 士偉考掠及其妻子。音與比鄰,乘墉大呼曰:「爾擅辱 朝臣,不畏國法耶?」其人曰:「爾何人,不畏西廠。」音厲聲 曰:「我翰林陳音也。」久之,遷南京太常少卿。劉吉父喪, 起復。音貽書勸其固辭,吉不悅。後吏部擬用音,吉輒 阻之曰:「腐儒。」以故十年不得調。嘗與守備中官爭事, 為所劾,事卒得直。弘治五年,吉罷,始進本寺卿,越二 年卒。音負經術,士多游其門者。然性健忘,凡世故瑣 屑及諸儇薄事,皆不解。世多以不慧事附之以為笑, 然不盡實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