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三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三百四十五卷目錄
都察院部名臣列傳七
宋二
包拯 段少連
郭勸 方偕
姚仲孫 魚周詢
梅摯 李京
郭申錫 王舉正
張擇行 范師道
呂景初 馬遵
呂誨
官常典第三百四十五卷
都察院部名臣列傳七
編輯宋二
編輯包拯
編輯按《宋史》本傳:「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 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 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 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 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 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 舌而又告之』?」盜驚服。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 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製者才足貢, 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尋拜監察御史裏行,改監察御 史。時張堯佐除節度、宣撫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 與拯共論之,語甚切。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 禦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又請重門下封駮 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當 時諸道轉運使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 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去使契 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 人以剌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 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東 京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陝西,又 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 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恆數十萬,拯皆 奏罷之。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 軍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洛、趙三州民田萬 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從之。解州鹽法率病 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除天章閣待制、知諫 院。數論斥權倖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又列上唐 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龜鑒。又上言「天子當 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 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 之。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嘗建議無事時 徙兵內地,不報。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 齊、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後期之憂。借「曰戍兵不可 遽減,請訓練義勇,少給餱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 月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不報。徙知瀛州。諸 州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餘萬,悉奏除之。以喪子, 乞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 兵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 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 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闕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舊制,凡訟訴不得輕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 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 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 偽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 丞。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 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 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 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請裁 抑內侍,減節冗費,條責諸路監司、御史府得自舉屬 官,減一歲休暇日,事皆施行。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 豪民產,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 而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 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 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諸筦庫供上物, 舊皆科率外郡,積以困民,拯特為置場和市,民得無 擾。吏負錢帛多縲繫間輒逃去,並械其妻子者,類皆 釋之。遷給事中,為三司使,數日拜樞密副使。頃之,遷 禮部侍郎,辭不受。尋以疾卒,年六十四,贈禮部尚書, 諡孝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 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 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 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初,有子 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嘗出其 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 媵子歸,名曰綖。有《奏議》十五卷。
段少連
編輯按《宋史》本傳:「少連,字希逸,開封人。其母嘗夢鳳集家 庭寤而生少連。及長,美姿表,倜儻有識度。舉服勤詞 學,為試祕書省校書郎,知崇陽縣。崇陽劇邑,自張詠 為令有治狀,其後唯少連能繼其風跡。權杭州觀察 判官,預校道經,改祕書省著作佐郎,歷知蒙城、名山、 金華三縣,以本省丞為審刑院詳議官。張士遜守江」 寧,辟通判府事。還為御史臺推直官,遷太常博士。論 劉從德遺奏恩濫,降祕書丞、監漣水軍酒稅。復為博 士,通判天雄軍。太后崩,召為殿中侍御史,與孔道輔 等伏閤言郭皇后不當廢,少連坐贖。復上疏曰:「陛下 親政以來,進用直臣,開闢言路,天下無不歡欣。一旦 以諫官、御史、伏閤遽行黜責,中外皆」以為非陛下意, 蓋執政大臣假天威以出道,輔仲淹而斷來者之說 也。竊睹戒諭,自今有章,宜如故事密上,毋得群詣殿 門請對。且伏閤上疏,豈非故事?今遽絕之,則國家復 有大事,誰敢旅進而言者?昔唐陽城王仲舒伏閤雪 陸贄,崔元亮叩殿陛理宋申錫,前史以為美事。今陛 下未忍廢黜皇后,而「兩府列狀,議降為妃,諫官御史 安敢緘默?陛下深惟道輔等所言,為阿黨乎,為忠亮 乎?」疏入,不報。又上疏曰:「高明粹清,凝德無累者,天之 道也。氛祲蔽翳,晦明偶差,乃陰陽之沴爾。象天德者, 君之體也;治陰陽者,臣之職也。陛下秉一德,臨萬方, 有生之類,莫不浸涵德澤。而氛祲蔽翳、偶差、晦明,以 累聖」德者,由大臣懷祿而不諫,小臣畏罪而不言。臣 獨何人,敢貢狂瞽。竊痛陛下履仁聖之具美,乏骨鯁 之良輔,因成不忍之忿,又稽不遠之復。臣是以瀝肝 膽,披情愫,為陛下廓清氛祲蔽翳之累。《易》曰:「夫夫婦 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詩》云:「刑於寡妻,以御於 家邦。」若然,則君天下、修化本者,莫不自內而刑外也。 況聞入道降妃之議,出自臣下。且后妃有罪,黜則告 宗廟,廢則為庶人,安有不示之於天下,不告之於祖 宗,而陰行臣下之議乎?且皇后以小過降為妃,則臣 下之婦有小過者,亦當降為妾矣。比抗章請對,不蒙 賜召,豈非奸邪之臣離間陛下耶?臣等赴中書,時執 政之臣,謂後有妬忌之行,「始議入道,終降為妃,兼雲 有上封者,慮後不利於聖躬,故築高垣,置在別館。臣 等備言中外之議,以為未可。願速降明詔,復中宮位 號,以安民心。」翌日,詔出,乃云:「中宮有過,掖庭具知。特 示涵容,未行遽黜,置之別館,俾自省修,供給之間,一 切如故。臣未審黜置別館,為後為妃,詔書不言,安所 取信?況皇」後事陛下一紀有餘,而輔臣倉卒以降黜 之議惑於宸聽,縉紳循默,無敢為陛下言者。臣所謂 「氛祲蔽翳,以累聖德」者,蓋臣職有曠爾。臣竊恐奸邪 之人,引漢武幽陳皇后故事,以謟惑陛下。且漢武驕 奢淫縱之主,固不足踵其行事,而為人臣者,思致君 如堯、舜,豈致君如漢武哉!今皇后置於別館,必「恐懼 修省。陛下仁恕之德,施於天下,而獨不加於中宮乎? 願詔復中宮位號,杜絕非間,待之如初,天地以正,陰 陽以和,人神共懽,豈不美哉!陛下苟為邪臣所蔽,不 加省察,臣恐高宗、王后之枉,必見於他日,宮闈不正 之亂未測於將來,唯聖神慮焉。」未幾,除開封府判官, 改尚書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為三司度支判官,出 為兩浙轉運副使。舊使者所至郡縣,索簿書不暇殫 閱,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為貨。少連,命郡縣上簿 書,悉緘識,遇事間指取一二自閱,擿其非是者按之, 餘不及閱者,全緘識以還。由是吏不能為奸,而州縣 簿書莫敢不治矣。部吏有過,召詰曰:「聞子所為若此, 有之乎?有當告我,我容汝自新;苟以為無,吾不使善 人被謗,即為汝辨明矣。」吏不敢欺,皆以實對。少連每 得其情,諄諄戒飭使去,後有能自改過者,猶保任之。 秀州獄死,無罪人,時少連在杭,吏畏恐聚謀,偽為死 者服罪款,未及綴,屬少連已拏舟入城訊獄,吏具服 請罪,以為神明。是時,鄭向守杭,無治才,訟者不服,往 往自州出,徑趨少連,少連一言處決,莫不盡其理。徙 使淮南兼發運司事,加兵部員外郎,又徙陝西。駙馬 都尉。柴宗慶知陝州,縱其下撓民,少連入境,劾奏之。 入兼侍御史知雜事,踰月,為度支、三司副使。河東地 震,奉使安撫。還,擢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廣州。時 元昊反,范仲淹薦少連才堪將帥,遷龍圖閣直學士、 知涇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少連通敏有才,遇事無 大小,決遣如流,不為權勢所屈。既卒,仁宗歎息之。
郭勸
編輯外郎,梓州路轉運判官。以母老固辭,復為博士,通判 萊州。州民霍亮為仇人誣罪死,吏受賕傅致之,勸為 辨理得免,擢殿中侍御史。時宋綬出知應天府,杜衍 在荊南,勸言綬有辭學,衍清直不宜處外。又言:武勝」 軍節度使錢惟演遷延不赴,陳州覬望相位。弟惟濟 任觀察使、定州總管,自請就遷。留後胡則以罪罷三 司使,乃遷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請趣惟演上道,罷 惟濟兵權,追則除命。又論劉從德遺奏恩濫,貶太常 博士、監維州稅。改祠部員外郎、知萊州。月餘,復為侍 御史、判三司鹽鐵勾院。郭皇后廢,議選納陳氏,勸進 諫曰:「正家以正天下,自后妃始。郭氏非有大故,不當 廢,陳氏非世閥,不可以儷宸極。」疏入,後已廢,而陳氏 議遂寢。遷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馬季 良自貶所求致仕,朝廷從之。勸言:「致仕所以待賢者, 豈負罪貶黜之人可得?請追還敕誥。」又言:發運使劉 承德獻輪扇浴器,大「率以媚上也。請付外毀,以戒邪 佞。」趙元昊襲父位,以勸為官告使所遺百萬,悉拒不 受。還兼侍御史知雜事,權判流內銓,遷工部郎中、度 支副使,拜天章閣待制、知延州。元昊將山遇率其族 來歸,且言元昊將反,勸與兵馬鈐轄李渭議,自德明 納貢四十年,有內附者未嘗留,乃奏卻之。是冬,元昊 果反,遣其使稱偽官來,勸視其表函猶稱臣,因上奏 曰:「元昊雖僣中國名號,然尚稱臣,可漸以禮屈之,願 與大臣熟議。」遂落職,知齊州,改淄州,數月,移磁州。元 昊益侵邊,關、陝擾攘,言者猶指勸不當絕山遇事,又 降兵部員外郎。丁母憂,起復,知鳳翔府,尋復待制。召 權戶部副使,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滑州,再遷兵部郎 中,徙滄州,又徙成德軍。盜起甘陵,徙鄆州。既而知成 德軍韓琦言,「勸所遣將張忠、劉遵平賊,功皆第一」,特 詔獎諭。未幾,召為翰林侍讀學士,復判流內銓,改左 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遷給事中,辭不受,而請贈其 祖萊陽令寧遂以為尚書祠部員外郎。衛士有相惡 者,陰置刃衣篋中,從勾當皇城司楊景宗入禁門,既 而為閽者所得,景宗輒隱不以聞。勸請先治景宗罪, 章再上,不聽。又廷爭累日,卒貶。景宗祀明堂,將加恩 中外官,勸就齋次,帥群御史求對,不許,又極論之。是 年,復為侍讀學士、同知通進銀臺司。勸性廉儉,居無 長物,嘗謂諸子曰:「顏魯公雲『生得五品服章,紱任子 為齋郎足矣』。」及再為侍讀,曰:「吾起諸生,志不過郡守, 今年七十,列侍從,可以歸矣。」遂用元日拜,章三上不 得謝,賜銀使市田宅。後二年卒。子源明,治平中為太 常博士,會御史知雜事呂誨等奏彈中書議追崇濮 安懿王典禮非是被黜,以源明補監察御史裏行。源 明乞免除命,請追誨等,遂聽免。後以職方員外郎知 單州,卒。
方偕
編輯按《宋史》本傳:「偕字齊古,興化莆田人。年二十,及進士 第,為溫州軍事推官。歲饑,民欲隸軍就廩食,州不敢 擅募。偕乃詣提點刑獄呂夷簡曰:『民迫流亡,不早募 之,將聚而為盜矣』。夷簡從之,籍為軍者七千人。後遷 汀州判官,權知建安縣。縣產茶,每歲先社日,調民數 千鼓譟山旁,以達陽氣,偕以為害農,奏罷之。遷祕書」 省著作佐郎,歷知福清、資陽縣,累遷尚書屯田員外 郎,為御史臺推直官。澧州逃卒傭民家自給,一日,誣 告民事摩駝神,歲殺十二人以祭。州逮其族三百人 繫獄,久不決。偕被詔就劾,令卒疏所殺主名,按驗皆 亡狀,事遂辨,卒以誣告論死。知雜事龐籍薦為御史 裏行,再遷侍御史。南京鴻慶宮災,偕引漢罷原廟故 事,請勿復修。元昊寇塞門,鄜延副總管趙振逗撓不 出捄,詔偕往按之,法當斬。偕奏:「兵寡不敵,苟出以餌 賊,無益也。」振由是得不死。為開封府判官、江南安撫。 三司歲出乳香、綿綺下州郡配民,偕奏罷之。更鹽鐵 判官,遷兵部員外郎兼御史知雜事,言:「以罪謫監當 者,監司勿得差權親民官。」判大理寺,改度文副使,擢 天章閣待制、江淮制置發運使、知杭州,遷刑部郎中。 偕以吏事進,治杭州有能聲。喜飲酒,至宴無節,數 月暴中風。以太常少卿分司西京。遷光祿卿,卒。
姚仲孫
編輯按《宋史》本傳:「仲孫,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陳 州商水令,因家焉。父曄,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 仲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第,補許州同理參軍。民婦 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為里胥, 殺之官捕繫,辭服,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 敢以身任之耶』?仲孫曰:『幸毋遽決,冀得徐辨』。後兩月」, 果得殺人者。調邢州推官,徙資州。轉運使檄仲孫詣 富順監按疑獄,全活數十人。資州更二守,皆惛老,事 多決於仲孫。改大理寺丞、知建昌縣。初,建昌運茶抵 南康,或露積於道間,為霖潦所敗,主吏至破產不能 償。仲孫為募吏民輸山木,即高阜為倉,邑人利之。徙 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久無事,不可以弛兵備,因上前世禦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鑑》。通判睦州,徙漈州,歲 旱饑,有詔發官粟以賑民,而主吏不時給。仲孫既至 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盡給之。累遷尚書屯田員外 郎。王騣守益州,辟通判州事,召為右司諫。入內都知 閻文應求為都知,仲孫數其罪,白上曰:「方帝齋宿太 廟,而文應叱醫官,聲」聞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 疑文應寘毒者。出文應為泰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 復論奏,乃亟去。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管勾國子監,以 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時諫議大夫十 二員,仲孫曰:「諫議大夫,蓋朝廷之選,不宜以歲月序 進。今諸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員,貼近職者猶不 在數,若以年勞授,則數年之外,諫議大夫員益多。請 艱其選,以處材望之臣,餘悉次補卿監。」乃詔當選者 奏聽旨。先是,諸路復提點刑獄,還朝多擢為省府官。 仲孫請第其課為三等,計黜之,即詔仲孫司考課之 法。歷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 都轉運使。大修城壘兵備,仁宗賜詔褒之。權知澶州。 河壞明公埽,絕浮橋,仲孫親總役堤上,埽一夕復完。 權知大明府,夜領禁兵塞金堤決河。是歲,澶、魏雖大 水,民不及患。進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徙陝西都轉 運使,未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 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 廢事。坐小吏詐為文符,出知蔡州。因母憂喪,一日卒。
魚周詢
編輯按《宋史》本傳:「周詢,字裕之,開封雍丘人。早孤好學,舉 進士中第,為大理評事,歷知南華、分宜、靜海三縣,遷 太常博士,通判漢州。城中夜有火,部眾捄之,植劍於 前曰:『攘一物者斬』!火止,民無所失亡。以尚書屯田員 外郎知真州,徙提點荊湖南路刑獄。求便郡,知安州, 徙蔡州,召為侍御史。陝西用兵,科斂煩數,命安撫京」 西路,還,賜緋衣銀魚,為開封府判官,又使陝西刺民 兵,判三司理欠、憑由司。進起居舍人、知諫院,固辭,乃 以尚書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為三司鹽鐵 副使。時渭州城水洛,尹洙、鄭戩爭未決,詔周詢與都 轉運使程戡相利害。周詢是戩議,遂城之。遷吏部員 外郎,擢天章閣待制、知成德軍,徙河北都轉運使,拜 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慶曆八年,手詔近臣訪天 下之務。周詢對曰:「陛下患西陲禦備,天下繹騷,趣募 兵士,急調軍食,雖常賦有增,而經用不足。臣以謂唐 季及五代,彊臣專地,中國所制,疆域非廣。及祖宗有 天下,乃俘吳、楚、蜀、晉,北捍獯鬻,中服羌戎,所用甲兵, 所入租賦,比之於今,其數尚寡。然而摧堅震敵,庫府 無空虛之弊,縣官無煩費之勞,蓋賞信罰必,將選兵 精之效也。近元昊背惠,西方宿師,朝廷用空竦闒茸 者為偏裨,以游惰怯懦者備行伍,故大舉即大敗,小 戰輒小奔。徒日費千金,度支不給,賣官鬻爵,淆雜仕 流,以鐵為錢,隳壞國法。而又官立鹽禁,驅民齎輦,蕩 析恆產,怨咨盈路。去秋水旱繼作,今春饑饉相屬,生 靈重困,於茲為劇。今元昊幼子新立,乃朝廷寬財用、 惜民力之時也。速宜經度,以紓匱乏。願委安撫使與 本路守邊掌計臣僚同議,裁減冗兵,節抑浮費,禁止 橫斂,廩假貧民,去武臣之庸懦,出守宰之貪殘。仍冀 特發宸衷,出內帑錢助關陝費,使通鹽商之利,改錢 幣之法,宣布德澤,與民休息。然後勸勉農桑,隱括稅 籍,收遺利,抑兼併,則公有羨財,私有餘力矣。」陛下患 承平寢久,仕進多門,人污政濫,員多闕少,滋長奔競, 縻費廩祿。臣以謂國家於制舉、進士、明經之外,復有 任子流外之補。負瑕釁、服輿臺者,亦寘班列。歷年既 久,紛猥塞路,求人任事,適「用者鮮。而又亟更數易,交 錯道塗,額置有常,詔除無限。凡守一闕,動踰再期。預 閫籍、服武弁者,坐費水衡之給,虛計歲考之期;赴銓 調、守選格者,居多困乏之歎,行寡廉恥之風。官穴之 弊,一至於此。願陛下特詔進士先取策論,諸科兼通 經義,中第解褐,無令過多。其文武班奏薦並流外出 官者,權停」五七年,自然名器不濫,奔競衰息矣。陛下 患牧守之職,罕聞奏最。臣聞漢宣帝勉勵二千石,其 有治效者,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以次 用之,故良吏為盛。國家鑒諸侯專地之患,一切用郡 守治之,而班行寖冗,序遷者眾。乃有地處蕃宣,秩為 卿監,而未歷省府提轉,則為沉抑。內重外輕,何「以求 治?改絃易轍,正在此時。願詔兩府大臣,選委兩制、臺 諫官參舉,如兩任通判可充知州軍,京朝官依次除 補。若治狀尤異,即升省府提轉。其常例入知州者,一 切停罷,則進擢得人,牧守重矣。陛下患將帥之任艱 於稱職。臣聞晏子薦司馬穰,苴曰:『文能附眾,武能威 敵』。是知將帥之材,非文武兼備則不可為。我朝自二 邊款附,久不用兵。近歲有西北之警,補授帥臣,出於 遽猝,非自卒伍即恩澤侯。無信義以結士心,無莊嚴 以正師律。退則奔北,進則被擒,虧損威靈,取侮戎狄, 命將之失,未有若今之甚也。願擇名臣,選舉深博有
謀、知兵練武之士,不限資級,試以邊任,臨軒敦遣,假以威權。如祖宗朝任郭進、李漢超輩,閫外之事,俾得專之,無以謗讒,輕有遷徙。使其足以取重,則安有不 稱職之憂乎?陛下患西北多故,邊情罔測,獻奇譎空 言者多,陳悠久實效者少,備豫不虞,理當先物。臣聞 國家和約北戎,爵命西夏,偃革止戈,踰四十載。而守 邊多任庸人,不嚴武備,因循姑息,為敵所窺。致元昊」 悖逆,耶律張皇,未免屈己為民,息兵講好,皆用苟安 之謀,而無經遠之策。此班回所謂「不選武略之臣,恃 吾所以待寇而行貨賂,割剝百姓,以奉寇讎」者也。願 陛下特議減三路兵馬之駑冗者,以紓經費,以息科 斂。然後選將帥,擇偏裨,使戢肅驕兵,飭利戎器,識山 川形勝,用兵奇正。河朔曠平,可施車「陣,亦宜講求其 法。雖二邊異時侵軼,恃吾有以待之,庶幾無患矣。」時 執政及近臣所對多疏闊,仁宗頗嘉周詢詳敏。知恩 州張得一誅,坐失舉,出知永興軍,數日,改知成德軍, 未行卒。帝嗟悼之,特贈尚書工部侍郎。周詢性和易, 聞見該洽,明吏事。在安州時,園吏見大蛇垂闌楯,即 視之,乃周詢醉而假寐,世傳其異。
梅摯
編輯按《宋史》本傳:「摯字公儀,成都新繁人。進士,起家大理 評事,知藍田、上元縣,徙知昭州,通判蘇州。二浙饑,官 貸種食,已而督償頗急,摯言:借貸本以行惠,乃重困 民。詔緩輸期。慶曆中,擢殿中侍御史。時數有災異,引 《洪範》上變戒曰:『王省惟歲』。謂王總群吏如歲,四時有 不順,則省其職。今日食於春,地震於夏,雨水於秋,一 歲而變及三時,此天意以陛下省職未至而丁寧戒 告也。伊、洛暴漲,漂廬舍,海水入台州,殺人民,浙江潰 防,黃河溢埽,所謂水不潤下。陛下宜躬責修德,以回 上帝之眷佑。陰不勝陽,則災異衰止而盛德日起矣。」 徙開封府推官,遷判官。僧常瑩以𥳑札達宮人,輦官 鄭玉醉呼毆徼巡卒,皆釋不問。摯請悉杖配之,改度 支判官,進侍御史。論石元孫不死,行陳係縲以還,國 之辱也,不斬無以厲邊臣。再奏,不報。李用和除宣徽 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摯言:「國初杜審瓊亦帝舅 也,官止大將軍。李繼隆累有戰功,晚年始拜使相。祖 宗慎名器如此,今不宜亟授。無功。」以戶部員外郎兼 侍御史知雜事,權判大理寺言:「權陝西轉運使張堯 佐非才,繇宮掖以進,恐上累聖德。」及奏減資政殿學 士員,召待制官同議政,復百官轉對。帝謂大臣曰:「梅 摯言事有體。」以為戶部副使。會宴契丹使紫宸殿,三 司副使當坐殿東廡下,同列有謂典宴例坐殿上,而 大宴當止殿門外爾。因不即坐,與劉湜、陳洎趨出。降 知海州,徙蘇州,入為度支副使。初,河北歲饑,三司益 漕江、淮米餉河北。後江、淮饑,有司尚責其數,摯奏減 之。擢天章閣待制、陝西都轉運使。還,判吏部流內銓, 進龍圖閣學士、知滑州。州歲備河,調丁壯伐灘葦,摯 以疲民奏用州兵代之。河大漲將決,夜率官屬督工 徒完隄,水不為患,詔獎其勞。勾當三班院、同知貢舉, 請知杭州,帝賜詩寵行。累遷石諫議大夫,徙江寧府, 又徙河中,卒。摯性淳靜,不為矯厲之行,政跡如其為 人,平居未嘗問生業。喜為詩,多警句,有《奏議》四十餘 篇。
李京
編輯按《宋史》本傳:「京字伯升,趙州人。進士中第,歷平定軍 判官,冀州推官,改大理寺丞,知魏縣。奉法嚴正,吏不 便,欲以奇中京,遂相率遁去。監司果議以苛刻斥京, 知府任布曰:『如此適墮吏計中』。京賴以免。徙永昌縣, 通判趙州。王拱辰薦為監察御史,裏行,遷監察御史。 時太史言日當食不食,群臣皆賀。京上疏曰:『陛下因 天之戒,恐懼修省,避正殿,減常膳,故精意感格,日當 食而陰雲蔽虧,雖宋景公之熒惑退舍,商大戊之桑 穀並枯,無以異也。然臣區區竊有所疑者:自寶元初, 定襄地震,壞城廓,覆廬舍,壓死者以數萬人。殆今十 年,震動不已,豈非西北二邊有窺中國之意乎?二月, 雷發聲,在《易》為豫,言萬物出地,皆悅豫也。八月收聲, 在《易》為《歸妹》,言雷聲入地,避群陰之害也。今孟夏雷 未發聲,豈非號令不信乎?願陛下飭邊臣,備戎狄,戒 輔臣慎出命,以厭禍於未形。又尚美人棄外館多年, 比聞復召入,臣慮假媚道以為蠱惑,宜亟絕之。苗繼 宗嬪御子弟,乃緣恩私為府界提點,宜割帷薄之愛, 重名器之分,庶幾不累聖政』。」仁宗嘉納。授右正言、直 集賢院、同管勾國子監,加史館修撰。數上書論事,宰 相賈昌朝不悅。京嘗屬侍御史吳鼎臣薦推直官李 實,鼎臣希昌朝意,以告中丞高若訥。若訥為鼎臣上 京𥳑,謫京太常博士、監鄂州稅。既至,引令狐峘、錢徽 事言:「臣為御史、諫官,首尾五年,凡六上章,四親對,自 陳疾故,懇求外補。臣之出處,粗有本末。向者在臺,見 《入閤圖》,三院御史立班各異。聞元日將入閤,而御史 王贄、何郯皆謁告歸。會推直官李實歲將滿,因簡鼎 臣,宜留實補御史,鼎臣亦謂議協公望。不意逾兩月, 乃誣臣與實為朋黨。臣初被黜,閱諸橐中,鼎臣所遺私書別紙故在,臣令男諶亟悉焚毀。臣與實僚友,鼎 臣鄉曲之舊,鼎臣為御史,臣延譽推引,實有力焉。待 之不疑,因以誠告。豈謂傾險包藏,甘為鷹犬,惟陛下 察之。」未幾卒官,詔錄諶為郊社齋郎。鼎臣,棣州人,既 逐京,會昌朝罷。夏竦自北京召為相,鼎臣先論竦在 并州杖殺私僕,復與諫官、御史言竦論議與陳執中 異,不可共事。竦既罷,遂以刑部員外郎知諫院。上言: 「朝廷方與契丹保誓約,而楊懷敏增廣塘水,輒生事, 民或怨叛,雖斬懷敏無及矣。」遂為河北體量安撫,令 經度塘水利害,而鼎臣更顧望,依違不能決。昌朝與 都轉運使施昌言議河事不合,鼎臣自度支副使拜 天章閣待制,代昌言,數月卒。
郭申錫
編輯按《宋史》本傳:「申錫,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 後。第進士,為晉陵尉。民訴弟為人所殺,申錫察其色 懼而哭不哀,曰:『吾得賊矣,非汝乎』?執而訊之,果然。久 之,知博州。州兵出戍,有欲脅眾為亂者,申錫戮一人, 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臨事如此,豈易得』?」即 為御史臺推直官。數上疏論事,大臣不便,鞫獄慶州。 京東盜執濮州通判井淵,遷知州事,未閱月,悉擒凶 黨,斬以徇。召為侍御史,遂知雜事。張貴妃追冊,起園 陵,張堯佐為使相,陳執中嬖妾殺婢,余靖引胡恢有 醜行,高若訥引范祥啟邊釁,申錫皆奏劾之,屢詆權 倖無所避。帝謂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達時,好指陳 時事,及被進用則不然,是資言以進耳,卿勿為也。」諜 稱契丹遣泛使,命體量安撫河北,還為鹽鐵副使,相 視決河。坐訟李參失實,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稱其 欺誣,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館、知江寧府,再副鹽鐵,進 天章閣待制、知鄧州。河中種諤取綏州,申錫曰:「邊患 將自此始。」及諒祚死,請捐前故,聽其子襲爵。旦言曰: 「二虜賴歲幣甚厚,渝平豈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 重將守邊,不要功生事,則善矣。」著《邊鄙守禦策》。以給 事中致仕,卒,年七十七。
王舉正
編輯按《宋史王化基傳》:「化基子舉,正字伯仲,幼嗜學,厚重 寡言,化基以為類己器,愛異諸子。以蔭補祕書省校 書郎,進士及第,知伊闕任丘縣,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真宗實錄院檢討,國史編修官,三遷尚書度支員外 郎,直集賢院,修《三朝寶訓》,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誥。其 妻父陳堯佐為相,改龍圖閣待制。堯佐罷,以兵部郎」 中復知制誥,為翰林學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前一日,吏有馳報者,舉正方燕居齋舍,徐謂吏曰:「安 得漏禁中語?」既入謝,仁宗曰:「卿恬於進取,未嘗干朝 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時陝西用兵,呂夷𥳑以宰相判 樞密院,舉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樞密使, 遷給事中。御史臺舉李徽之為御史,舉正友壻也,格 不行。徽之訟曰:「舉正妻悍不能制,如謀國何?」歐陽修 等亦論舉正懦默不任事,舉正亦自求去。遂以資政 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許州。光化軍叛卒轉寇傍 境,而州兵有謀起為應者,舉正潛捕首惡斬之。徙知 應天府,累遷左丞。皇祐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張堯佐 庸人,緣妃家一日領四使,使賢士大夫無所勸。」不報。 舉正因留班廷諍,乃奪宣徽、景靈二使。又曰:「先朝用 人,雖守邊累年者,官止遙郡刺史。今所用未盡得人, 而剋期待遷,使後有功者何所勸耶?且轉運使察官 吏能否,生民休戚賴焉。命甫下而數更,不終歲而再 易,恩澤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職此故也。」御史 唐介坐言事貶春州,舉正力言之,介得徙英州。居半 歲,堯佐復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為樞密 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為執政」,力爭不能奪,因請解 言職。帝稱其得風憲體,遣賜就第,賜白金三百兩,除 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 士。每進讀及前代治亂之際,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 傅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諡安𥳑,賜黃金百兩。文章雅 厚,如其為人,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制集》五十卷。
張擇行
編輯按《宋史》本傳:「擇行,字行先,青州益都人。進士起家,歷 北海、臨沂主簿。自宣州觀察推官為大理寺丞。初,石 亭縣掾檄將陵塞決河,眾欲登舟以濟,擇行獨以為 不可,皆笑其怯。既而舟果覆,擇行坐堤上董役,埽卒 不潰。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諫。 與唐介、包拯共論張堯佐除節度、宣撫兩使不當,語」 甚切。又論河北兵多財不足,願分兵就食內地,不報。 遷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累遷吏部 員外郎。御史皆言:「宰相陳執中嬖妾笞小婢死外舍, 擇行以為主命。妾笞婢,於律不當坐。」御史固迫之,因 中風不能語。除戶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提舉兗州仙 源縣景靈宮,踰年而卒。
范師道
編輯按《宋史》本傳:「師道,字貫之,蘇州長洲人。進士及第,為 撫州判官,後知廣德縣。縣有張王廟,民歲祠神,殺牛數千,師道禁絕之。通判許州,累遷都官員外郎。吳育 舉為御史,奏請罷內降推恩,擇宰相久其任,選宗室 賢者養宮中,備儲貳。初,皇祐中,賈昌朝上議置五輔 郡,設京畿轉運使、提點刑獄,號為『拱輔京師。而論者』」 謂宦官謀廣親事、親從兵,欲取京畿財賦贍之,因以 收事柄。師道力奏非便,遂復舊制。又以四年貢舉士 苦淹久,請易為三年。宰相劉沆護葬溫成皇后,禮官 議稱陵,師道以為非典制,數以爭。沆惡之,引《著令》,臺 官滿二年當補外,出知常州。臺諫官共言師道不當 去,不報。徙廣南東路轉運使。舊補攝官皆委吏胥,無 先後遠近之差,師道為置籍次第之。召為鹽鐵判官, 道改兩浙轉運使,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管勾國子 監。後宮周氏、董氏生公主,諸閤女御多遷擢。師道上 疏曰:「禮以制情,義以奪愛,常人之所難,惟聰明睿哲 之主然後能之。近以宮人數多而出之,此盛德事也。 然而事有係風化治」亂之大,而未以留意,臣敢為陛 下言之。竊聞諸閤女御,以周董育公主御寶白劄並 為才人,不自中書出誥。而掖庭覬覦遷拜者甚多,周、 董之遷可矣,女御何名而遷乎?才人品秩既高,古有 定員,唐制止七人而已。祖宗朝宮闈給侍不過二三 百,居五品之列者無幾,若使諸閤皆遷,則不復更有 員數「矣。外人不能詳知,止謂陛下於寵幸太過,恩澤 不節耳。夫婦人女子與小人之性同,寵幸太過則瀆 慢之心生,恩澤不節則無厭之怨起,御之不可不以 其道也。且用度太煩,須索太廣,一才人之奉,月直中 戶;百家之賦,歲時賜予不在焉。況誥命之出,不自有 司,豈盛時之事耶?恐斜封墨敕,復見於今」日矣。時大 星隕東南,有聲如雷。又上疏曰:「漢、晉《天文志》:『天狗所 下,為破軍殺將,伏屍流血。甘氏圖,天狗移,大賊起。今 朝廷非無為之時也,而備邊防盜,未見其至。雖有將 帥,不老則愚。士卒雖多,勁勇者少。小人思亂,伺隙乃 作,必有包藏險心,投隙而動者。宜揀拔將帥,訓練卒 伍。詔天下預為備禦』。」仁宗晚年尤恭儉,而四方無事, 師道言雖過,每優容之。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 雜事,判都水監。與諫官、御史數奏樞密副使陳升之 不當用,升之罷,師道亦出知福州。頃之,以工部郎中 入為三司鹽鐵副使。感風眩,遷戶部、直龍圖閣、知明 州,卒。師道厲風操,前後在言責,有聞即言,或獨爭,或 列奏。如陳執中家人殺婢卒,坐免。奪王拱辰宣徽使, 李淑翰林學士,及王德用、程戡領樞密,宦官石全彬、 閻士良升進,皆嘗奏數其罪焉。
呂景初
編輯按《宋史》本傳:「景初,字沖之,開封酸棗人。以父蔭試祕 書省校書郎。舉進士,歷汝州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夏 陽縣,僉書河南府判官,通判并州。高若訥薦為殿中 侍御史。張貴妃薨,有司請依荊王故事,輟視朝五日, 或欲更增日,聽上裁。乃增至七日。景初言妃一品,當 輟朝三日。禮官希旨,使恩禮過荊王,不可以示天下。」 妃既追冊為皇后,又詔立忌,景初力爭,乃罷。時兵冗, 用度乏,景初奏疏曰:「聖人在上,不能無災,而有救災 之術。今百姓困窮,國用虛竭,利源已盡,惟有減用度 爾。用度之廣,無如養兵。比年召置太多,未加揀汰。若 兵皆勇健,能捍寇敵,竭民膏血以啗之,猶為不可,況 羸疾老怯者,又常過半,徒費粟帛,戰則先奔,致勇者 亦相牽以敗。當祖宗時,四方割㨿,中國纔百餘州,民 力未完,耕植未廣,然用度充足者,兵少故也,而所征 皆克。自數十年來,用數倍之兵,所嚮必敗,以此知兵 在精不在眾也。議者屢以為言,陛下不即更者,由大 臣媮安避怨,論事之臣又復緘默,則此弊何時而息 望詔中書、樞密院議」罷招補而汰冗濫,又言:「坐而論 道者,三公也。今輔臣奏事,非留身求罷免,未嘗從容 獨見以評講治道,雖願治如堯、舜,得賢如稷、契,而未 至於治者,抑由此也。願陛下於輔臣、侍從、臺諫之列, 擇其忠信通治道者,屢詔而數訪之,幸甚!」又與言事 御史馬遵、吳中復奏彈梁適與劉宗孟連姻,而宗孟 與冀州富人共商販,下開封府劾治,所言不實,皆坐 謫。景初通判江寧府,徙知衡州,復召還臺。嘉祐初,大 雨水。景初曰:「此陰盛陽微之誡也。」乃上疏稱:「商、周之 盛並建同姓,兩漢皇子多封大國,有唐宗室出為刺 史,國朝二宗相繼尹京,是欲本支盛強,有磐石之安, 則奸雄不敢內窺,而天下有所倚望矣。願擇宗子之 賢者,使得問安侍膳於宮中,以消奸萌,或尹京典郡, 為夾輔之勢。」時狄青為樞密使,得士卒心,議者憂其 為變。景初奏疏曰:「天象謫見,妖人訛言,權臣有虛聲, 為兵眾所附,中外為之恟恟。此機會之際,間不容髮。 蓋以未立皇子,社稷有此大憂。惟陛下蚤為之計,則 人心不搖,國本固矣。」數詣中書白執政,請出青。文彥 博以青忠謹有素,外言皆小人為之,不足置意。景初 曰:「青雖忠,如眾心何?蓋為小人無識,則或以致變,大 臣宜為朝廷慮,毋牽閭里恩也。」知制誥劉敞亦論之 甚力,卒出青知陳州。李仲昌以河事敗,內遣中人置獄,景初意賈昌朝為之,即言:「事無根原,不出政府,恐 陰邪用此」以中傷善良,乃更遣御史同訊。遷右司諫, 安撫河北。還,奏比部員外郎鄭平占籍真定,有田七 百餘頃,因請均其徭役,著《限田令》。以戶部員外郎兼 侍御史知雜事,判都水監,改度支副使,遷吏部員外 郎,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以病,未入謝而卒。
馬遵
編輯按《宋史》本傳:「遵字仲塗,饒州樂平人。嘗以監察御史 為江淮發運判官,就遷殿中侍御史,為副使,入為言 事御史,謫知宣州。後復為右司諫,以禮部員外郎兼 侍御史知雜事,改吏部,直龍圖閣,卒。性樂易,善議論, 其言事不為激訐,故多見推行。杜衍、范仲淹皆稱道 之。」
呂誨
編輯按《宋史》本傳:「誨字獻可,開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誨 性純厚,家居力學,不妄與人交。進士登第,由屯田員 外郎為殿中侍御史。時廷臣多上章訐人罪,誨言:『臺 諫官許風聞言事,蓋欲廣采納以補闕政,苟非職分, 是為侵官。今乃詆斥平生,暴揚曖昧刻薄之態,浸以 成風,請下詔懲革』。」樞密副使程戡結貴倖,致位政地, 誨疏其過,以宣徽使判延州。復上言:「戡以非才罷,不 宜更委邊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當得也。」兗國 公主薄其夫,夜開禁門入訴。誨請並劾閽吏,且治主 第宦者罪,悉逐之。御藥供奉官四人遙領團練使,御 前忠佐,當汰復留。誨劾樞密使宋庠陰求援助,徇私 紊法。詔罷庠,而用陳升之為副使,誨又論之。升之既 去,誨亦出知江州,時嘉祐六年也。上疏請早建皇嗣, 曰:「竊聞中外臣僚,以聖嗣未立,屢有密疏,請擇宗人, 唯陛下思忠言,奮獨斷,以遏未然之亂。又聞太史奏 彗躔心宿,請備西北。按《天文志》,心為天王正位,前星 為太子,直則失勢,明則見祥。今既直且暗,而妖彗乘 之,臣恐咎證不獨在西北也。自夏及秋,雨霪地震,陰 盛之沴,固有冥符。近者宗室之中,訛言事露,流傳四 方,人心駭惑,窺覦之志,可不防其漸哉!願為社稷宗 廟計,審擇親賢,稽合天意,宸謀已定,當使天下共知。 萬一有姦臣附會其間,陽為忠實,以緩上心,此為患 最大,不可不察也。」仁宗以誨章付中書,韓琦由此定 議。召為侍御史,改同知諫院。英宗不豫,誨請皇太后 日命大臣一員,與淮陽王視進藥餌。都知任守忠用 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數間諜東朝,播為惡言,內外 洶懼。誨上《兩宮書》,開陳大義,詞旨深切,多人所難言 者。帝疾小愈,屢言乞親。萬幾。太后歸政,誨言於帝曰: 「後輔佐先帝歷年,閱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關白 咨訪,然後行,示勿敢專。」遂論守忠平生罪惡,並其黨 史昭錫竄之南方。內臣王昭明等為陝西四路鈐轄, 專主蕃部。誨言:「自唐以來,舉兵不利,未有不自監軍 者。今走馬承受官品至卑,一路已不勝其害,況鈐轄 乎?」卒罷之。治平二年,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 事。上言:「臺諫者,人主之耳目,期補益聰明,以防壅蔽。 舊三院御史常有二十員,而後益衰減,蓋執政者不 欲主上聞中外之闕失。今臺闕中丞、御史五員,惟三 人在職,封章十上,報聞者八九;諫官二人,一他遷,一 出使。言路壅塞,未有如今日之甚者,竊為陛下羞之。」 帝覽奏,即命卲必知諫院。於是濮議起,侍從請稱王 為皇伯,中書不以為然,誨引義固爭。會秋,大水,誨言: 「陛下有過舉而災沴遽作,惟濮王一事失中,此𥳑宗 廟之罰也。」郊廟禮畢,復申前議,七上章,不聽。乞解臺 職,亦不聽。遂劾宰相韓琦不忠五罪曰:「昭陵之土未 乾,遽欲追崇濮王,使陛下厚所生而薄所繼,隆小宗 而絕大宗。」言者論辨累月,琦猶遂非,不為改正,「中外 憤鬱,萬口一詞。願黜居外藩,以慰士論。」又與御史范 純仁、呂大防共劾歐陽修「首開邪議,以枉道說人主 以近利,負先帝,陷陛下於過舉。」皆不報。已而詔濮王 稱親。誨等知言不用,即上還告敕,居家待罪,且言與 輔臣勢難兩立。帝以問執政,修曰:「御史以為理難並 立,若臣等有罪,當留御史。」帝猶豫久之,命出御史。既 而曰:「不宜責之太重。」乃下遷誨工部員外郎、知蘄州。 神宗立,徙晉州,加集賢殿修撰、知河中府,召為鹽鐵 副使,擢天章閣待制,復知諫院,拜御史中丞。初,中旨 下京東買金數萬兩,又令廣東市真珠,傳雲將備宮 中十閣用度。誨言:「陛下春秋富盛,然聰明睿知,以天 下為心,必不留神於此,願亟罷之。」王安石執政時,多 謂得人,誨言其不通時事,大用之則非所宜。著作佐 郎章辟光上言岐王顥宜遷居外邸。皇太后怒,帝令 治其離間之罪,安石謂無罪。誨請下辟光吏,不從,遂 上疏劾安石曰:「大姦似忠,大佞似信。安石外示樸野, 中藏巧詐,陛下悅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無遠略, 「惟務改作立異,罔上欺下,文言飾非,誤天下蒼生,必 斯人也。如久居廟堂,必無安靜之理。」辟光之謀,本安 石及呂惠卿所導。辟光揚言:「朝廷若深罪我,我終不 置此二人,故力加營救。願察於隱伏,質之士論,然後知臣言之當否。」帝方注倚安石,還其章。誨求去,帝謂 曾公亮曰:「若出誨,恐安石不自安。」安石曰:「臣以身許 國,陛下處之有義,臣何敢以形跡自嫌,苟為去就。」乃 出誨知鄧州。蘇頌當制,公亮謂之曰:「辟光治平四年 上書,時安石在金陵,惠卿監杭州酒稅,安得而教之?」 故制詞云:「黨小人交譖之言,肆妄上無根之語。」制出, 帝以咎頌以公亮之言告。乃知辟光治平時自言他 事,非此也。誨之將有言也,司馬光勸止之。誨曰:「安石 雖有時名,然好執偏見,輕信姦回,喜人佞己,聽其言 則美,施於用則疏,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且上新 嗣位,所與朝夕圖議者,二三執政而已,苟非其人,將 敗國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顧可緩耶?」誨 既斥,安石益橫,光由是服誨之先見,自以為不及也。 明年,改知河南,命未下而寢疾矣。旋提舉崇福宮,以 疾表求致仕,曰:「臣本無宿疾,醫者用術乖方,妄投湯 劑,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禍延四肢。一身之微,固無足 恤,奈九族之託何?」蓋以身疾諭朝政也。誨三居言責, 皆以彈奏大臣而去,一時推其鯁直。居病困,猶旦夕 憤歎,以天下事為憂。既革,司馬光往省之,至則目已 瞑,聞光哭,蹶然而起,張目強視曰:「天下事尚可為,君 實勉之。」光曰:「更有以見屬乎?」曰:「無有。」遂卒,年五十八。 海內聞者痛惜之。元祐初,呂大防、范純仁、劉摯表其 忠,詔贈通議大夫,以其子由庚為太常寺太祝。自誨 罷去,御史劉述、劉琦、錢顗皆以言安石被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