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48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四十八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四十八卷目錄

 治道部雜錄

皇極典第二百四十八卷

治道部雜錄

編輯

《孔子家語六本篇》孔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則沒; 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則傾。故君子不可不嚴也,小人 不可不整,一也。」

《關尹子三極篇》:「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 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 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 或先今,知內外之大同,故或先內,或先外。天下之物 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 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 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以此中天下,可以制 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財,以 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 天下,可以制器。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 天下。天下歸功於聖人,聖人任功於天下,所以堯舜 禹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

《老子居位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 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 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貪損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 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 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 四曰恥。禮不踰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 不踰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 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錯國於不傾之地,積於不涸之倉,藏於不竭之府。下 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爭之官,明必死之路,開必 得之門,不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處不可久,不行 不可復。錯國於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積於不涸之 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於不爭之官」 者,使各為其所長也。「明必死之路」者,嚴刑罰也。「開必 得之門」者,信慶賞也。「不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 不可得」者,不彊民以其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 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 國安,務五穀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 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嚴刑罰,則民 遠邪信;慶賞,則民輕難。量民力,則事無不成。不彊民 以其所惡,則詐偽不生。不偷取一世,則民無怨心。不 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版法》,解治之本二:一曰人,二曰事。人慾必用,事欲必 工。人有逆順,事有稱量。人心逆則人不用,事失稱量 則事不工,事不工則傷,人不用則怨。故曰:「取人以己, 成事以質。」成事以質者,用稱量也;取人以己者,度恕 而行也。度恕者,度之於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於人。 故曰:「審用財,慎施報,察稱量。」故用財不可以嗇,用力 不可以苦用財。嗇則費,用力苦則勞矣。

「治國有三器,亂國有六攻。明君能勝六攻而立三器 則國治;不肖之君不能勝六攻而立三器,故國不治。 三器者何也?」曰:「號令也,斧鉞也,祿賞也。」「六攻者何也? 親也,貴也,貨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三器之用何也?」 曰:非號令無以使下,非斧鉞無以畏眾,非祿賞無以 勸民。六攻之敗何也?曰:雖不聽而可以得存,雖犯禁 而可以得免,雖無功而可以得富。夫國有不聽而可 以得存者,則號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 者,則斧鉞不足以畏眾。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 賞不足以勸民。號令不足以使下,斧鉞不足以畏眾, 祿賞不足以勸民,則人君無以自守也。

子華子虎《會問》篇:「國不足為也,事不足治也,有意於 為則狹矣,有意於治則陋矣。夫有國者,有大物也,所 以持之者大矣。狹且陋者,果不足以有為也。」

夫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則愚拙者請 矣,巧智者詔矣,詔多則請者加多矣。請者加多,則是 無不請也。主雖巧智,未無不知也。以未無不知,應無 不請,其道固窮。為人主而數窮於其下,將何以君人 乎?窮而不知其窮,又將自以為多,夫是之謂「重塞之 國。」上有諱言之君,下有苟且之俗,其禍起於欲為也, 「其禍起於願治也《亢倉子政道》篇:「人無法以知天,以四時寒暑日月星 辰之所行。知天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所行當,則 諸生血氣之類皆得其處而安其產矣。人臣亦無法 以知主,以主之賞罰爵祿之所加知主若主之賞罰 爵祿之所加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者,皆盡其力而 以為用矣。信全則」天下安,信失則天下危。夫百姓勤 勞則物殫盡,物殫盡則爭害之心生,而不相信矣。人 不相信,由政之不平也。政之不平,吏之罪也。吏之有 罪,刑賞不齊也。刑賞不齊,主不勤明也。夫主勤明則 刑賞一;刑賞一,則吏奉法;吏奉法,則政下宣,政下宣, 則人人得其所,而交相信矣。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 主不勤明也。

《墨子七患》篇:「國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溝池不可守, 而治宮室,一患也;邊國至境,四鄰莫救,二患也;先盡 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盡於無用,財寶 虛於侍客,三患也;仕者待祿,游者憂反,君修法討臣, 臣懾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為聖智而不問事,自 以為安彊而無守備,四鄰謀之不知戒,五患也;所言 不忠,所忠不信,六患也;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 不足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 居國,必無社稷;以七患守城,敵至國傾。七患之所,當 國必有殃。」

《三辯》篇:「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 下也,不若堯舜。」

商子《說民》篇:「辯慧,亂之贊也。禮樂,淫泆之徵也。慈仁, 過之母也。任譽,姦之鼠也。亂有贊則行,淫,泆有徵則 用過。有母則生姦,有鼠則不止。八者有群,民勝其政, 國無八者,政勝其民,民勝其政,國溺;政勝其民,兵強。 故國有八者,上無以使,守戰,必削,至亡;國無八者,上 有以使,守戰,必興。至王用善,則民親其親;任姦,則民 親其制。」合而《復》者善也,別而請幫助識別此字。者,姦也,章善則過匿, 任姦則罪誅。過匿則民勝法,罪誅則法勝民。民勝法, 國亂,法勝民,兵強。故曰:「以良民治,必亂至削;以姦民 治,必治至強。」

《荀子王制》篇:「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 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澹則必爭,爭則 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 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天下之本也。《書》 曰:『惟齊非齊』。此之謂也。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 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 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 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 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 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 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 當,則其餘雖曲當,無益也。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 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 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

夫堯舜者,一天下也,不能加毫末於是矣。權謀傾覆 之人退,則賢良知聖之士案自進矣。刑政平,百姓和, 國俗節,則兵勁城固,敵國案自屈矣。務本事,積財物, 而勿忘棲遲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則 財物積,國家案自富矣。三者體此而天下服。

《大略》篇:「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天子外屏,諸侯內 屏,禮也。外屏不欲見外也,內屏不欲見內也。」

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 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巳;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 夫而已。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故舜之治天下,不以事 詔而萬物成;農精于田,而不可以為田師工賈亦然, 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 後知克。

《韓子詭使篇》:「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 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 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今利非 無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聽從;官非 無法也,而治不當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亂 者,何也?夫上之所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夫立名」 號,所以為尊也,今有賤名輕實者,世謂之高;設爵位, 所以為賤貴基也,而簡上不求見者,世謂之賢。威利 所以行令也,而無利輕威者,世謂之重。法令,所以為 治也,而不從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官爵所以勸 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刑罰,所以擅 威也,而輕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謂之「勇。」夫民 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則士之饑餓乏絕者,焉 得無巖居苦身以爭名於天下哉?故世之所以不治 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常貴其所以亂而賤其所 以治。下之所欲,常與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

《八說》篇:「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饑不寒,又不惡死,則無 事上之意。意欲不宰於君,則不可使也。今生殺之柄 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嘗有也。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與鼷鼠同威,萬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與監 門同資。有土之君,說人不能利,惡人不能害,索人慾 畏重己,不可得也。」

《八經》篇:「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惡,故賞罰 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君執柄以處勢,故令行禁止。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 勝眾之資也。廢置無度則權瀆,賞罰下共則威分。是 以明主不懷愛而聽,不留說而計。故聽言不參則權 分乎姦,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故明主之行制也天」, 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 違;毀譽一行而不議。故賞賢罰暴,舉善之至者也;賞 暴罰賢,舉惡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賞莫如厚,使 民利之;譽莫如美,使民榮之;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 莫如惡,使民恥之。然後一行其法禁,誅於私家,不害 公罪。賞罰必知之,知之道盡矣。

《立道》篇:「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德僨,怒見則 威分。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故以一 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明主兼行上下, 故姦無所失,伍官連縣,而鄰謁過賞,失過誅。上之於 下,下之於上亦然。是故上下貴賤,相畏以法,相誨以 和。民之性,有生之實,有生之名。為君者有賢知之名」, 有賞罰之實。名實俱至,故「福善必聞矣。」

《人主》篇:「人主之所以身危國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 威也。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國柄而便私者也。所 謂威者,擅權勢而輕重者也。此二者不可不察也。夫 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萬乘之 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 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勢,是人」 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國者,千無一人。虎豹之所 以能勝人,執百獸者,以其爪牙也。而使虎豹失其爪 牙,則人必制之矣。今勢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 失其爪牙,虎豹之類也。

《心度》篇:「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 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刑勝而民靜, 賞繁而姦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 也。夫民之性,喜亂而不親其法,故明主之治國也,明 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勸功則公事不犯,親法 則姦無所萌。故治民者禁姦於未萌,而用兵者服戰」 於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戰其心者勝。

《新語無為篇》:「夫道莫大於無為,行莫大於謹敬。何以 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 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製作 禮樂,郊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 中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秦始皇事逾煩,天 下逾亂,法逾滋而姦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 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乃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 也。是以君子尚寬舒以苞身,行中和以統遠,民畏其 威而從其化,懷其德而歸其境,美其治而不敢違其 政,民不罰而畏罪,不賞而歡悅,漸漬於道德,被服於 中和之所致也。夫法令者,所以誅惡,非所以勸善。故 曾、閔之孝,夷、齊之廉,豈畏死而為之哉?教化之所致 也。故曰:「堯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紂之民,可比屋而 誅」者,教化使然也。

《韓詩外傳》:「成侯嗣公,聚斂計數之君也,未及取民也。 子產,取民者也,未及為政也。管仲,為政者也,未及修 禮。故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故聚 斂以招穀,積財以肥敵,危身亡國之道也,明君不蹈 也。」

《傳》曰:善為政者,循性情之宜,順陰陽之序,通本末之 理,合天人之際。如是則天氣奉養而生物豐美矣。不 知為政者,使情厭性,使陰乘陽,使末逆本,使人詭天, 氣鞠而不信,鬱而不宣。如是則災害生,怪異起,群生 皆傷而年穀不熟。是以其動傷德,其靜亡救。故緩者 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為治。《詩》曰:「廢為殘賊, 莫知其尤。」

《淮南子俶真訓》:「古之治天下也,必達乎性命之情,其 舉錯未必同也,其合於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 非愛之也,燠有餘於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簡之 也,清有餘於適也。夫聖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於 己而已,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 天下為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趨行求者也。聖人有」 所於達,達則嗜欲之心外矣。

《春秋繁露》:「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 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制也;無以禁制,則 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 之性情,孔竅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 務致民有所好,必有所好,然後可得而動也,故設賞 以勸之。有所好,必有所惡,有所惡,然後可得而畏也」, 故設罰以畏之。既有所權。又有所畏。然後可得而制 也。

「國之所以為國者,德也;君之所以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則失恩,威分則失權,失權則 君賤,失恩則民散,民散則國亂,君賤則臣叛。是故為 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 為人君者,居無為之位,行不言之教,寂而無聲,靜而 無形,執一無端,為國源泉。因國以為身,因臣以為心, 以「臣言為聲,以臣事為形,有聲必有響,有形必有影。 聲出於內,響報於外,形立於上,影應於下。響有清濁, 影有曲直。響所報非一聲也,影所應非一形也。故為 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形,以行賞罰之象。」 《大戴禮記盛德》篇:「古之御政以治天下者,冢宰之官 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 官以成聖,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故六 官以為轡,司會均入以為軜,故御四馬,執六轡」,御天 地與人與事者,亦有六政。是故善御者,正身同轡,均 馬力,齊馬心,惟其所引而之以取長道遠行,可以之 急疾,可以御天地與人事,此四者,聖人之所乘也。是 故天子御者,太史、內史左右手也。六官,亦六轡也。天 子三公合「以執六官,均五政,齊五法,以御四者」,亦惟 其所引而之。「以之道則國治,以之德則國安,以之仁 則國和,以之聖則國平,以之義則國成,以之禮則國 定,此御政之體也。」

《說苑敬慎篇》:「國有五寒,而冰凍不與焉:一曰政外,二 曰女厲,三曰謀泄,四曰不敬卿士而國家敗,五曰不 能治內而務外。此五者,雖祠無福。除禍必得,致福則 貸。」

《說叢》篇:「王者知所以臨下而治眾,則群臣畏服矣;知 所以聽言受事則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萬民,則海 內必定矣。」

揚子《先知》篇:「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昔者堯有 天下,舉大綱命舜、禹、夏、殷,周屬其子,不膠者卓矣;唐 虞象刑惟明,夏後肉辟三千,不膠者卓矣;堯親九族, 協和萬國,湯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膠者卓 矣;禮樂征伐,自天子所出;春秋之時,齊晉實予,不膠 者卓矣。」

《申鑒政體》篇:「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陰陽以統其精氣,剛柔以品 其群形,仁義以經其事業,是為道也。故凡政之大經, 法教而已矣。教者,陽之化也,法者,陰之符也。仁也者, 慈此者也;義也者,宜此者也;禮也者,履此者也;信也 者,守此者也;智也者,知此者也。是故好惡以章之,喜 怒以涖之,哀樂以恤之。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 節不悖,則三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釐,庶績咸熙。 天作道,皇作極,臣作輔,民作基。」惟先哲王之政,一曰 承天,二曰正身,三曰任賢,四曰恤民,五曰明制,六曰 立業。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賢惟固,恤民惟勤,明制 惟典,立業惟敦,是謂政體也。致治之術,先屏四患,乃 崇五政:一曰偽,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偽亂俗,私壞 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俗亂則 道荒,雖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壞則世傾,雖人主不 得守其度矣;軌越則禮亡,雖聖人不得全其道矣;制 敗則欲肆,雖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謂四患。興農桑 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 備以秉其威,明賞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民不畏死, 不可懼以罪;民不樂生,不可觀以善。雖使卨布五教, 《咎繇》作,士政不行焉。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 帝耕籍田,後桑蠶宮,國無遊民,野無荒業,財不虛用, 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謂「養生。」君子之所以動天地, 應神明,正萬物,而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實而已。 天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 身。上有師傅,下有讌臣,大則講業,小則咨詢,不拒直 辭,不恥下問,公私不愆,外內不貳,是謂「有交。」

問、「明於治者,其統近。萬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 治亂之本在左右。內正立而四表定矣。」

問:通於道者,其守約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 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術也,正者,義之要也。 至哉此謂道根萬化存焉爾。是謂不思而得,不為而 成,執之胸心之間,而功覆天下也。

自天子達於庶人,好惡哀樂,其修一也,豐約勞佚,各 有其制,上足以備禮,下足以備樂。夫是謂「大道。」天下 國家一體也。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民為手足。下有憂 民,則上不盡樂;下有饑民,則上不盡膳;下有寒民,則 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禮也。故「足寒傷心,民寒傷 國。」

問:君以至美之道道民,民以至美之物養君,君降其 惠,民升其功,此無往不復相報之義也。故太平備物, 非極欲也;物損禮闕,非謙約也。其數雲耳。

問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則剛,激 水而升,舍之則降,惡乎治?」曰:不去其火則常流,激而 不止則常升。故大冶之爐,可使無剛;踴水之機,可使 無降。善立教者若茲,則終身治矣。故凡器可使與顏 冉同趨。投百金於前,白刃加其身,雖巨跖弗敢掇也善立法者若茲,則終身不掇矣。故跖可使與伯夷同 功。

或曰:「聖王以天下為樂。」曰:「否。聖王以天下為憂,天下 以聖王為樂。凡主以天下為樂,天下以凡主為憂。聖 王屈己以申天下之樂,凡主申己以屈天下之憂。申 天下之樂,故樂亦報之;屈天下之憂,故憂亦及之。天 下之道也。」

《潛夫論務本》篇:「凡為人之大體,莫善於抑末而務本, 莫不善於離本而飭末。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 學為基。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 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故明君之法,務此 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致休徵之祥。」

《中論慎所從》篇:「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 故其國治以安;闇君違人而專己,故其國亂以危。乃 一隅之偏說也,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 之分,在乎知所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 人,然或危而不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 而不亂者,得所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 聰智,其言也,皆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闇 君之所親任也,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姦回謟諛。從 之安得治,不從之安得亂乎?

劉勰《新論法術》篇:「法術者,人主之所執,為治之樞也。 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人。人用其道 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人主 以術化世,猶天以氣變萬物。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 以術化人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主以術為神, 術以神隱成玅,法以明斷為工。淳風一澆,則人有爭」 心,情為既動,則立法以檢之。建國君人者,雖能善政, 未有棄法而成治也。故神農不施刑罰,而人善為政 者,不可廢法而治人。舜執干戚而服有苗,征伐者,不 可釋甲而制寇。

《譚子化書》:「君之於民,異名而同愛。君樂馳騁,民亦樂 之。君喜聲色,民亦喜之。君好珠玉,民亦好之。君嗜滋 味,民亦嗜之。其名則異,其愛則同。所以服布素者,愛 士之簪組;服士之簪組者,愛公卿之劍佩;服公卿之 劍佩者,愛王者之冕旒。是故王者居兆民所憂之地, 不得不慮也。況金根玉輅奪其貨,高臺崇榭奪其力」, 是賈民之怨,是教民之愛。所以積薪聚米,一歲之計, 而易金換玉,一日之費,不得不困,不得不儉。

「君儉則臣知足,臣儉則士知足,士儉則民知足,民儉 則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無貪財,無競名,無姦蠹, 無欺罔,無矯佞。是故禮義自生,刑政自寧,溝壘自平, 甲兵自停,遊蕩自耕,所以三皇之化行。

《五朝名臣言行錄》:王荊公治天下,專講求法度,如彼 修身之潔,宜足以化民矣。然卒不逮王文正、呂晦叔、 司馬君實諸人者,以其所為無誠意故也。明道嘗曰: 「有《關睢》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蓋深達 乎此。

蘇軾《序田錫奏議》曰:「自太平興國以來,至於咸平,可 謂天下大治。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 夕者,何哉?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 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夫有絕人之資必輕其 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所甚懼也。方漢文 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之言曰:『天下有可長 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後世不以是少漢 文,亦不以是甚賈誼。由此觀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 明主,法當如是也。

《遵堯錄》:「君明,君之福;臣忠,臣之福。」君明臣忠,則朝廷 治,安得不謂之福乎。

「君子在朝,則天下必治」,蓋君子進則常有亂世之言, 使人主多憂而善心生,故天下所以必治。「小人在朝, 天下必亂」,蓋小人進則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樂 而怠心生,故天下所以必亂。

《詰責》杜延年「治郡不進,乃善識治體者。夫治郡不進, 非人臣之大罪,而宣帝必欲詰責之,何邪?蓋中興之 際,內而朝廷,外而郡縣,法度未備,政事未修,民人未 安堵,或治郡不進,則百職廢矣,烏可不責之?夫一郡 尚爾,況天下乎?」予謂漢宣帝識治勢。

「三代之治,在道而不在法。三代之法,貴寔而不貴名。 後世反之」,此享國與治安所以不同。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以君言之, 則宣帝、明帝;以臣言之,則趙廣漢、張敞得之。」又曰:「道 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君言之,則文帝、景帝; 以臣言之,則龔遂、黃霸得之。」君臣優劣,於此可見 貴耳。集古今治天下,各有所尚。唐虞尚德,夏尚功,商 尚老,周尚親,秦尚刑名,西漢尚材謀,東漢尚節義,魏 尚辭章,晉尚清談,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華,本朝 尚法令、議論。

《見聞搜玉》,天下之治也,宰相求士於天下;天下之亂 也,天下之士有求於宰相。宰相求士,將以任天下之 事也。則因事以量士,士盡其才而事理矣,天下安得而不治?士求於宰相,志於爵祿也,宰相以天下之爵 祿私於士,士之求愈多,而爵祿不足以應之,天下安 得而治?

郁離子微或問勝天下之道。曰:「在德何以勝德?」曰:「大 德勝小德,小德勝無德,大德勝大力,小德敵大力,力 生敵,德生力,力生於德,天下無敵。故力者勝一時者 也,德愈久而愈勝者也。夫力非吾力也,人各力其力 也,惟大德為能得群力,是故德不可窮而力可困。人 言五伯之假仁義也,何足道哉。」郁離子曰:「非仁人之 言也。五伯之時,天亂極矣,稱諸侯之德,無以加焉,雖 假而愈於不能,聖人有取也。故曰:『誠勝假,假勝無至 誠,吾不得而見矣。得見假之者,亦可矣』。」

《侯城雜識》:「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 人畏義。治身則畏威,治心則畏義。畏義者於不善不 禁而不能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為。不敢與不能,何 啻陵谷。」

化於未萌之謂「神」,止於未為之謂「明」,禁於已著之謂 「察」,亂而後制之謂「瞽。」秦漢之治,其瞽也與?不師古而 瞽之師,孰謂之非瞽也?

三代之化民也周而神,後世之禁民也嚴而拙。不知 其拙也,而以古為迂,孰迂也哉?

《潛溪邃》:「言天下一物也,譬之千鈞,烏獲能舉之?力不 若獲,則或壓焉,或僨焉,甚可畏也。」然則舉天下有要 乎?曰「有。德以懷之,刑以威之。」

《奇子雜言》「曾子治世,用人理財盡之矣。子思治世,九 經三重盡之矣。曾子得其要,子思識其全。」

《方山紀述》:「治天下以得民心為本,得民心以散財為 先,散財以節用為急。」

《木幾冗談》。治治世而用重典,治亂世而用輕典。譬如 拯溺而錘之以石,救焚而投之以薪。

《續性理會通》郁離子曰:「一指之寒弗燠,則及於其手 足;一手足之寒弗燠,則周於其四體。氣脈之相貫也, 忽於微而至大。故疾病之中人也,始於一腠理之不 知,或知而忽之也,遂至於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 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為損,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 病不救,以及一州,由一州以及一郡。及其甚也,然後 傾天下之力以救之,無及於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是故天下,一身也。一身之肌肉、腠理、血脈之所至,舉 不可遺也。必不得已而去,則爪甲而已矣。窮荒絕徼, 聖人以爪甲視之,雖無所不愛而損之可也,非若手 足指之不可遺,而視其受病以及於身也。故治天下 者,惟能知其孰為身,孰為爪甲,孰為「手足,指而不逆 施之,則庶幾乎弗悖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