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176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一百七十六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鱗介異部彙考一

  禮記月令

  孝經緯援神契

  山海經西山經

  漢書五行志

  淮南子天文訓

  後漢書五行志

  宋書符瑞志

  魏書靈徵志

  管窺輯要龍占 龜魚占 異魚占 軍中鱗變異占

 鱗介異部彙考二

  商帝紂一則

  周屬干一則 景王一則

  秦始皇一則

  漢惠帝一則 文帝一則 宣帝甘露一則 成帝鴻嘉二則 永始二則 哀帝建平一

  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章帝建初一則 安帝延光三則 桓帝建和一則 元嘉一

  則 延熹二則 靈帝熹平二則

  魏明帝青龍一則 景初一則 齊王嘉平一則 高貴鄉公甘露四則 陳留王景元二

  則 咸熙一則

  吳大帝黃武一則 黃龍一則 赤烏二則 景帝永安三則

  晉武帝泰始四則 咸寧一則 太康五則 惠帝永康一則 恭帝元熙一則

  宋末帝昇明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四則 東昏侯永元一則 和帝中興一則

  梁武帝天監三則 普通一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元帝承聖二則

  陳武帝永定一則 宣帝太建一則

  北魏世祖神麚一則 太平真君一則 高宗興安一則 高祖延興二則 肅宗神龜

  一則 正光一則 敬宗永安一則 前廢帝普泰一則 孝靜帝天平一則 武定一則

  北齊武成帝河清一則

  北周武帝保定一則 宣帝大象一則

  隋文帝開皇三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十二則 高宗顯慶一則 龍朔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景龍二則 元宗先天一則 開元三則 天寶三則 肅宗上元一則 乾元一則 代宗

  大曆一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三則 順宗永貞一則 憲宗元和二則 文宗太和二

  則 僖宗光化一則

  後梁太祖開平二則 乾化一則

  遼太祖神冊一則 天顯一則 太宗會同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乾德一則 開寶二則 太宗太平興國二則 至道二則 真宗大

  中祥符五則 天禧一則 仁宗至和一則 徽宗大觀一則 政和 則 宣和一則 高

  宗紹興五則 孝宗乾道二則 淳熙二則 寧宗慶元一則 嘉定二則 端宗景炎一則

  金太祖收國一則 熙宗皇統一則 世宗正隆一則 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宣

  宗貞祐一則

  元順帝至元一則 至正四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成祖永樂二則 英宗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六則 孝宗弘治六則

   武宗正德五則 世宗嘉靖二十一則 穆宗隆慶三則 神宗萬曆十六則 熹宗天啟

  一則 愍帝崇禎五則

庶徵典第一百七十六卷

鱗介異部彙考一

編輯

《禮記》

編輯

《月令》

編輯

孟秋行冬令,則介蟲敗穀。

介,甲也。甲蟲,屬冬。敗穀者,稻蟹之屬。《越語》云:「今吳稻蟹無遺種。」註:「稻蟹,蟹食稻也。」陳注亥水之氣所泄也。

季冬行秋令,介蟲為妖。

集注嚴陵方氏曰:「介蟲之性辨於物,以斂藏之氣不厚,故反為妖也。」陳注戌土之氣所應。

《孝經緯》

編輯

《援神契》

編輯

德至水泉,則「黃龍見。」

《山海經》

編輯

《西山經》

編輯

「《鳥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其中多請幫助識別此字。魚其狀如鱣魚, 動則其邑有大兵。

或脫「動則以下語。」

《漢書》

編輯

《五行志》

編輯

傳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恆雨,時則有 龜孽。人君行已,體貌不恭,怠慢驕蹇,則不能敬萬 事,失在狂易,故其咎狂也。上慢下暴,則陰氣勝,故其 罰常雨也。水類動,故有龜孽。」劉歆《貌傳》曰:「有鱗蟲 之孽。」說以為於天文東方辰為龍星,故為鱗蟲。 「言之不從,是謂不艾,厥咎僭,厥罰恆陽,厥極憂,時則有介蟲之」孽。謂小蟲有介,飛揚之類,陽氣所生也。 於《春秋》為螽,今謂之蝗,皆其類也。

「聽之不聰,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恆寒,時則有魚孽。

寒氣動,故有魚孽。雨以龜為孽,龜能陸處,非極陰。

也。魚去水而死,極陰之孽也。劉歆《聽傳》曰:「有介蟲 孽。」京房《易傳》曰:「眾逆同志,厥妖河魚。逆流上海,數 見巨魚。」邪人進,賢人疏。

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恆陰,厥極弱,時則 有龍蛇之孽。《易》曰:「雲從龍。」又曰:「龍蛇之蟄,以存身 也。陰氣動,故有龍蛇之孽。」京房《易傳》曰:「眾心不安, 厥妖龍𩰚。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立嗣子疑,厥妖 蛇居國門𩰚。」

《淮南子》

編輯

《天文訓》

編輯

《甲子干》「戊子」,《介蟲不為》。

不成也。

《壬子干》庚子,大剛魚不為。

《後漢書》

編輯

《五行志》

編輯

聽之不聰,是謂不謀時,則有魚孽。魚孽,《劉歆傳》以為 介蟲之孽。

《月令章句》曰:「介者,甲也。」謂龜蟹之屬也。

《宋書》

編輯

《符瑞志》

編輯

黃龍者,四龍之長也,「不漉池而漁,德至淵泉,則黃龍 游於池,能高能下,能細能大,能幽能冥,能短能長,能 存能亡。《赤龍》《河圖》者,地之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則河 出《龍圖》。」

靈龜者,神龜也。王者德澤湛清,漁獵山川,從時則出, 五色鮮明。三百歲游蓮葉之上,三千歲常游於卷耳 之上,知存亡,明于吉凶。禹卑宮室,靈龜見。《元龜書》者, 天符也。王者德至淵泉,則雒出《龜書》。

《比目魚》,王者德及幽隱則見。

《河精》者,人頭魚身,師曠時所受讖也。

大貝!王者不貪財寶則出,

《魏書》

編輯

《靈徵志》

編輯

龍蛇之孽《鴻範論》曰:「龍鱗蟲也。生於水,雲亦水之象。 陰氣盛,故其像至也。人君下悖人倫,上亂天道,必有 篡殺之禍。」

《管窺輯要》

編輯

《龍占》

編輯

「龍」者,貴象也,非人所見。一曰,龍者水物,非其所見處 即為妖。

「國有神龍見,人君恩憐百姓。青龍、黃龍見者,應禎瑞 也;一曰,蒼龍見,國有禍;一曰,青龍,王者有仁德則見。」 《握鏡占》曰:「蒼龍見,國有憂;赤龍見,大旱;黃龍見,土工 興;白龍見,有兵;黑龍見,有大水;黃龍見,其國當有王 者興;以見之日辰占之,並知其期。一曰,木失其形,則 春;青龍見,其國被兵,其鄉人散亡;火失其形,則夏;赤 龍見,其國災;金失其形,則秋白龍見,其國兵興,其鄉 人多死喪。水失其形,則冬黑龍見,其國多雨水之災。」 土失其形,則四季黃龍見,其國土工大興。一曰:「黑龍 見於國者,有賢人至,先吉後凶。」

龍見於朝,《占》曰:「人君行不順天時,則龍下其廷; 龍出宮中,讒臣聚,其國亡;龍見於邑,其邑遷;龍見於 川,其地兵大起;龍見於社,有兵戰,社稷改造;龍見於 道,於田於人家,皆為其地有兵戰;林下不占;龍以冬 出,皆下謀上,大戰大喪。春夏占,秋不占。」

天無雲而有龍見,大水出,大兵起。

「龍入人家,貴人憂之。」一曰:「龍入人室居,若出地中飛 去者,臣下謀上,其人家有大凶。」又曰:「龍入人家,為妖, 其國亡。」

龍見於井。《京房》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龍從井 中出,下有猾謀。」京房曰:「井出龍,人君不守宗廟。」又曰: 「君行刑暴急,則黑龍從井出;龍入井中,王侯有幽執 者。」

龍𩰚,其地有戰。《京房占》曰:「眾心不安,厥妖龍𩰚,邑中 有兵,其國且分;一曰:天下有大爭。又曰:國易主。 龍乳人家,主有大水。」

龍死於野,天下易主;龍墜而死,國鳥惡之。《京房》曰:「羊 有一角,出巔,龍也;魚有角,龍也;田螺有角,五色龍也; 長尾蟠者,龍也;蜥蜴有長尾,赤色,龍也;殺之震死。」

《龜魚占》

編輯

龜魚鱗介之屬,皆兵象也。甲蟲無故生宗廟中,三公 叛,冬不藏,兵起。

海數見巨魚。「邪人進」,《賢人疏》。鯨魚出海而死,世主死。 大魚死岸,大臣薨。

魚行人道,兵起。池魚忽躍上岸,有遠信通。魚去水而 飛入陸,兵且作。一曰:魚飛去水,人去,其居有虛邑。魚

龍入宮,兵起;宮中水族見,宮室中主憂
考證
群魚逆流而上,民不從,君令。京房曰:「眾逆同志,厥妖

魚逆流上。」

魚乘空而𩰚,下民將有兵戰。 陸行得魚,主疾病凶。

魚死道中,有兵,兵敗。水中魚無故自死,世主亡。 龜鱉入宅及上屋,皆主死亡。陸行見龜鱉,所求不利。 蟹化鼠,食穀有災。

《龜蛇入宅交》有死亡,龜食稻穀有殃,鱉蟹見,國都宮 室兵行。

《異魚占》

編輯

魚狀如鮒而彘,其音如豚,名曰「鱄魚」,見則天下大旱。 魚狀如鯁鯉,魚身鳥翼,倉文,目青,赤喙,名曰「文鰩」,常 以夜飛,其音如鸞,見則大穰。「比目。」魚非所出而見 王者,有恩及百姓。

魚狀如鱣,一目,其音如謳,見則天下大旱。

《軍中鱗變異占》

編輯

龍下飲軍中,水軍散營空。青龍見足軍罷散。

軍行逢蛇,有大戰。軍行前有赤蛇,有戰,急備之。軍行 見蛇,從道中入水者,得敵使者吉。軍行見蛇在前,防 伏兵。軍營既成,有大蛇入營,急徙之。蛇在軍隊中,有 陰謀。蛇入廳及帳幕屈盤者,勿傷之,為其有謀相助 也。

魚入軍中,有戰凶。

「軍中忽見龜」,宜急徙,不則有戰。

蟹入軍營中,其兵解散。軍行路螃蟹多,必戰之兆。突 兵損將。軍營之中,忽生螃蟹,急移之,軍必敗亡。軍營 中蛇蟹並出,眾多成群者,士叛之象。

「軍中忽見黿鼉龜鱉」者,軍人有進退之心,宜賞賚士 卒。

鱗介異部彙考二

編輯

帝紂 年龜生毛

編輯

按《史記殷本紀》不載。 按《搜神記》,「商紂之時,大龜生 毛,兵甲將興之象也。」

厲王三十七年龍漦化為元黿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昔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 帝庭。夏帝卜請其漦而藏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 傳此器。周至厲王之末。」虞翻曰末年王流彘之歲發而觀之,漦流 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元黿,以 入王後宮。按龍漦化黿事史記但言厲王之末虞翻以為流彘之歲按通鑑前編三十七年王

「出居彘」 ,故編次於此。

按《漢書五行志》《史記》,「夏后氏之衰,有二龍止於夏廷, 而言余褒之二君也。夏帝卜殺之去之,止之,莫吉。卜 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策告之,龍亡而漦在, 乃匵去之。其後夏亡,傳匵於殷周,三代莫發,至厲王 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廷,不可除也。厲王使婦人臝而 譟之,漦化為元黿,入後宮,處妾遇之而孕,生子,懼而」 棄之。宣王立女童䚻曰:「檿弧萁服,實亡周國。」後有夫 婦鬻是器者,宣王使執而僇之。既去,見處妾所棄妖 子,聞其夜號,哀而收之,遂亡奔褒。褒人有罪,入妖子 以贖,是為褒姒。幽王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王廢申後 及太子宜咎而立褒姒,伯服代之。廢后之父申侯與 繒西、畎戎共攻殺幽王。《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劉 向以為,夏後季世,周之幽、厲,皆誖亂逆天,故有龍黿 之怪,近龍蛇孽也。漦,血也。一曰沫也。檿弧,桑弓也。萁 服,蓋以萁草為箭服。近射妖也。「女童䚻」者,禍將生於 女,國以兵寇亡也。

景王二十二年龍𩰚於鄭按春秋不書 按左傳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𩰚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產弗許曰我𩰚龍

編輯

「不我覿也,龍𩰚,我獨何覿焉?禳之,則彼其室也,吾無 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

按《漢書·五行志》《左氏傳》昭公十九年,「龍𩰚於鄭時門 之外洧淵。」劉向以為近龍孽也。鄭以小國攝乎晉楚 之間,重以強吳,鄭當其沖,不能修德,將𩰚三國,以自 危亡。是時子產任政,內惠於民,外善辭令,以交三國, 鄭卒亡患,能以德消變之效也。京房《易傳》曰:「眾心不 安,厥妖龍𩰚。」

始皇八年河魚大上

編輯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八年,河魚大上。」

劉向所謂「豕蟲之孽。」明年嫪毐誅。魚陰類,小人象

按《漢書五行志》《史記》,秦始皇八年,河魚大上。劉向以

為近魚孽也。是歲,始皇弟長安君將兵擊趙,反死屯 留,軍吏皆斬,遷其民於臨洮。明年,有嫪毐之誅。魚陰 類,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將不從君令,為逆行也。其 在天文,魚星中河而處,車騎滿野。至於二世,暴虐愈 甚,終用急亡。京房《易傳》曰:「眾逆同志,厥妖河魚逆流 上。」

惠帝二年龍見井中

編輯

按《漢書惠帝本紀》,二年春正月癸酉,有兩龍見蘭陵 人家井中,乙亥夕而不見。 按《五行志》,二年正月癸 酉旦,有兩龍見於蘭陵廷東里溫陵井中,至乙亥夜 去。劉向以為龍貴象而困於庶人井中,象諸侯將有 幽執之禍。其後呂太后幽殺三趙王,諸呂亦終誅滅。 京房《易傳》曰:「有德遭害,厥妖龍見井中。」又曰:「行刑暴 惡,黑龍從井出。」

文帝十五年黃龍見

編輯

按:《漢書文帝本紀》:「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

宣帝甘露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元年「夏四月,黃龍見新豐。」

成帝鴻嘉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漢書成帝本紀》:「鴻嘉元年冬,黃龍見真定。」

《鴻嘉》四年,雨魚。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鴻嘉四年秋,雨 魚於信都,長五寸以下。」

永始元年大魚出

編輯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始元年春。北 海出大魚。長六尺。高一丈,四枚。」

永始二年,黑龍見東萊。

按《漢書武帝本紀》:「二年春二月詔曰:乃者龍見於東 萊,日有蝕之,天著變異,以顯朕郵,朕甚懼焉。公卿申 敕百寮,深思天誡,有可省減便安百姓者條奏。所振 貸貧民勿收。」 按《谷永傳》:「永為涼州刺史,奏事京師 訖,當之部,時有黑龍見東萊,上使尚書問永受所欲 言。永對曰: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 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如使危亡之言輒上聞,則 商周不易,姓而迭興,三正不變,改而更用。夏商之將 亡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晏然自若,以天有日,莫能危, 是故惡日廣而不自知,大命傾而不寤。《易》曰:「危者有 其安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陛下誠垂寬明之聽,無 忌諱之誅,使芻蕘之臣得盡所聞於前,「不懼患於後。 直言之路開,則四方眾賢,不遠千里輻輳。陳忠群臣 之上願,社稷之長福也。」漢家行夏正,夏正色黑。黑龍 同姓之象也。龍陽德,由小之大,故為王者瑞應。未知 同姓有見本朝無繼嗣之慶,多危殆之隙,欲因擾亂 舉兵而起者邪?將動心冀為後者,殘賊不仁,若廣陵、 昌邑之類,臣愚不能處也。去年九月黑龍見,其晦日 有食之;今年二月己未夜星隕,乙酉日有食之。六月 之間,大異四發,而二同月,三代之末,春秋之亂,未嘗 有也。臣聞三代所以隕社稷喪宗廟者,皆由婦人與 群惡沈湎於酒。《書》曰:「乃用婦人之言,自絕於天,四方 之逋逃多罪」,是宗是長,是信是使。《詩》云:「燎之方陽,寧 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易》曰:「濡其首,有孚失是。」 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 二者陛下兼而有之,臣請略陳其效。《易》曰:「在中餽,無 攸遂。」言婦人不得與事也。《詩》曰:「懿厥悊婦,為梟為鴟。」 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傾動 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臧,女寵至「極,不可 上矣。今之後起,天所不饗,什倍於前。」廢先帝法度,聽 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驕其親屬,假之威權,縱 橫亂政,刺舉之吏,莫敢奉憲。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 榜箠,請幫助識別此字。「於炮烙,絕滅人命,主為趙、李,報德復怨,反除 白罪。建治正吏,多繫無辜,掠立迫恐,至為人起責,分 利受謝,生入死出者,不可勝數。是以日食再既,以昭 其辜。王者必先自絕,然後天絕之。」陛下棄萬乘之至 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號,好匹夫之卑字,崇 聚僄輕無義小人以為私客,數離深宮之固,挺身晨 夜,與群「小相隨,烏集雜會,飲醉吏民之家,亂服共坐, 沈湎媟嫚,溷殽無別,閔免遁樂,晝夜在路。典門戶奉 宿衛之臣,執干戈而守空宮,公卿百寮不知陛下所 在,積數年矣。王者以民為基,民以財為本,財竭則下 畔,下畔則上亡。是以明王愛養基本,不敢窮極,使民 如承大祭。今陛下輕奪民財,不愛民力,聽邪」臣之計, 去高敞初陵,捐十年功緒,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 下為高,積土為山,發徒起邑,並治宮館,大興繇役,重 增賦斂,徵發如雨,役百乾谿,費疑驪山,靡敝天下,五 年不成,而後反故。又廣旴榮表,發人冢墓,斷截骸骨, 暴揚屍柩,百姓財竭力盡,愁恨感天,災異婁降,饑饉 仍臻,流散冗食,餧死於道,以百萬數。公家無一年之 畜,百姓無旬日之儲,上下俱匱,無以相救。《詩》云:「殷監 不遠,在夏後之世。」願陛下追觀夏、商、秦所以失之,以鏡考己行,有不合者,臣當伏妄言之誅。漢興九世,百 九十餘載,繼體之主七,皆承天順道,遵先祖法度,或 以中興,或以治安。至於陛下,獨違道縱欲,輕身妄行, 當盛壯之隆,「無繼嗣之福,有危亡之憂,積失君道,不 合天意,亦已多矣。為人後嗣守人,功業如此,豈不負 哉!方今社稷宗廟,禍福安危之機,在於陛下。陛下誠 肯發明聖之德,昭然遠寤,畏此上天之威怒,深懼危 亡之徵兆,蕩滌邪辟之惡志,厲精緻政,專心反道,絕 群小之私客,免不正之詔除,悉罷北宮私奴車馬媠 出之具,克己復禮,無貳微行出飲之過,以防迫切之 禍。深惟日食再既之意,抑損椒房王堂之盛寵,毋聽 後宮之請謁,除掖庭之亂獄,出炮烙之陷阱,誅戮佞 邪之臣及左右執左道以事上者,以塞天下之望。且 寢初陵之作,止諸繕治宮室闕,更減賦盡,休力役,存 恤振捄困乏之人,以弭遠方。厲崇忠直,放退殘賊,無 使素餐之吏久屍厚祿,以次貫行,固執無違,夙夜孳 孳,婁省無怠。舊愆畢改,新德既章,纖介之邪不復載 心,則赫赫大異庶幾可銷,天命去就庶幾可復,社稷 宗廟庶幾可保。唯陛下留神反覆,熟省臣言。臣幸得 備邊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觸忌諱,罪當萬死。」 成帝性寬而好文辭,又久無繼嗣,數為微行,多近幸 小臣。趙、李從微賤專寵,皆皇太后與諸舅夙夜所常 憂,至親難數言,故推永等,使因天變而切諫,勸上納 用之。永自知有內應,展意無所依違,每言事,輒見答 禮,至上此對。上大怒。衛將軍商密擿永,令發去。上使 侍御史收永,敕「過交道廐者勿追。」御史不及永還,上 意亦解自悔。明年,徵永為大中大夫。

哀帝建平三年大魚出

編輯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平三年,東萊 平度出大魚,長八尺,高丈一尺,七枚皆死。京房《易傳》 曰:「海數見巨魚,邪人進,賢人疏。」

後漢

編輯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黃龍見

編輯

按:《後漢書光武本紀》:「建武十二年六月,黃龍見東阿。」

章帝建初六年黃龍見

編輯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六年,有八黃龍見於泉陵。」

安帝延光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元年八月「辛卯,九真言黃 龍見,無功。」

延光三年,黃龍見。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三年十二月乙未,琅邪言黃龍 見諸縣。」 按《五行志》,「延光三年,濟南言黃龍見歷城, 琅邪言黃龍見諸縣。」是時安帝聽讒,免太尉楊震,震 自殺。又帝獨有一子,以為太子,信讒廢之。是皇不中, 故有龍孽。是時多用佞媚,故以為瑞應。「明年正月,東 郡又言黃龍二見濮陽。」

延光四年,黃龍見。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四年春正月壬午,東郡言黃龍 二見濮陽。」

桓帝建和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建和元年「二月,沛國言黃龍見 譙。」

元嘉二年黃龍見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元嘉二年八月,濟陰言黃龍見 句陽,金城言黃龍見允街。」

延熹七年野王有死龍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延熹七年秋七月,野王山上有 死龍。」 按《五行志》,「延熹七年六月壬子,河內野王山 上有龍死,長可數十丈。」襄楷以為夫龍者為帝王瑞。 《易論》大人天鳳中黃山宮有死龍,漢兵誅莽而世祖 復興。此易代之徵也。至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代漢, 延熹八年,黃龍見。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八年正月己酉,南宮嘉德署黃 龍見。」

靈帝熹平二年大魚出

編輯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熹平二年,東 萊海出大魚二枚,長八九丈,高二丈餘。明年,中山王 暢、任城王博並薨。」

京房《易傳》曰:「海出巨魚,邪人進,賢人疏。」臣昭謂此占符靈帝之世,巨魚之出,於是為徵,寧獨二王之妖也。

熹平五年,黃龍見。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五年,沛國言黃龍見譙。 按《魏志文帝本紀》,初漢熹平五年,黃龍見譙。光祿大 夫橋元問太史令單颺,「『此何祥也』?颺曰,其國後當有 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𢘆象,此其應也。」 內黃殷登默而記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三月,黃龍 見譙,登聞之,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

明帝青龍元年青龍見

編輯

按:《魏志明帝本紀》,青龍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龍見郟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觀龍。」於是改年,改摩 陂為龍陂。

景初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魏志明帝本紀》: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 黃龍見。」

齊王嘉平四年魚見武庫

編輯

按:《魏志齊王本紀》:嘉平四年「夏五月,魚二見於武庫 屋上。」

高貴鄉公甘露元年青龍見

編輯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甘露元年「春正月辛丑,青龍 見軹縣井中。六月乙丑,青龍見元城縣界井中。 甘露二年,青龍見。」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二年春二月,青龍見溫縣井 中。」

甘露三年,青龍、黃龍見。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三年:「是歲,青龍、黃龍仍見頓 丘冠軍陽夏縣井中。」

甘露四年,黃龍見。

按:《魏志高貴鄉公本紀》:「四年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 縣界井中。」

陳留王景元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魏志陳留王本紀》:景元元年「十二月甲申,黃龍見 華陰縣井中。」

景元三年,青龍見。

按:《魏志陳留王本紀》:「三年春二月,青龍見於軹縣井 中。」

咸熙二年獲靈龜

編輯

按:《魏志陳留王本紀》:咸熙二年:「春二月甲辰,胊䏰縣 獲靈龜以獻,歸之於相國府。」

大帝黃武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吳志孫權傳》:黃武元年「三月,鄱陽言黃龍見。」

黃龍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吳志孫權傳》:「黃龍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並有 黃龍鳳皇見。」

赤烏五年黃龍見

編輯

按《吳志孫權傳》:「赤烏五年三月,海鹽縣言,黃龍見。 赤烏十一年,黃龍見。」

按:《吳志孫權傳》十一年:「夏四月,雲陽言黃龍見。」

景帝永安四年白龍見

編輯

按《吳志孫休傳》:「永安四年九月,布山言白龍見。 永安五年,黃龍見。」

按《吳志孫休傳》五年:「秋七月,始新言黃龍見。」

永安六年,黃龍見。

按《吳志孫休傳》:六年:「夏四月,泉陵言黃龍見。」

武帝泰始元年青龍白龍見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元年,青龍三、白龍二見於郡 國。」

泰始二年,青龍、黃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二年,青龍十,黃龍九,見於郡國。 泰始三年,白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三年春正月癸丑,白龍二見於弘 農澠池。」

泰始五年,青龍、白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五年春正月,青龍二見於滎陽。二 月辛巳,白龍二見於趙國。」

咸寧二年白龍見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二年六月,白龍二見於新興 井中。十一月,白龍二見於梁國。」

太康元年白龍見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元年八月,白龍三見於永昌。 太康三年,白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二年夏閏月癸丑,白龍二見於濟 南。」

太康五年,青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五年春正月己亥,青龍二見於武 庫井中。」

太康六年,白龍見。

按:《晉書武帝本紀》:「六年八月,白龍見於京兆。」

太康 年,有鯉魚二見武庫屋上。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太康中,有鯉魚 二見武庫屋上。干寶以為:武庫兵府,魚有鱗甲,亦兵 類也。魚既極陰,屋上太陽,魚見屋上,象至陰以兵革 之禍干太陽也。至惠帝初,誅楊駿,廢太后,矢交館閣。 元康末,賈后謗殺太子,尋亦誅廢。十年之間,母后之 難再興,是其應也。自是禍亂構矣。京房《易妖》曰:「魚去 水,飛入道路,兵且作。」

惠帝永康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康元年八月, 巴郡言黃龍見。時吏傅堅以郡欲上言,內白事以為走卒戲語,不可。太守不聽。嘗見堅語云:「時民以天熱, 欲就池浴,見池水濁,因戲相恐。此中有黃龍。語遂行 人間。聞郡欲以為美,故言時。」史以書帝紀。時政治衰 缺,而在所多言瑞應,皆此類也。又先儒言瑞興非時, 則「為妖孽」,而民訛言「生龍語」,皆龍孽也。

恭帝元熙元年黑龍見

編輯

按《晉書恭帝本紀》:「元熙元年十二月己卯,太史奏黑 龍四見於東方。」

按:《宋書符瑞志》:元熙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四黑龍 登天。《易傳》曰:「冬龍見,天子亡社稷,大人應天命之符。」

永帝昇明三年白魚入舟白毛龜見

編輯

按《宋書。永帝本紀》。不載。 按《南齊書祥瑞志》,「昇明三 年,世祖遣人詣宮亭湖廟還福,船泊渚,有白魚雙躍 入船。」 又按志,「昇明三年,太祖為齊王。白毛龜見東 府城池中。」

南齊

編輯

高帝建元二年獲元龜

編輯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建元二年。休 安陵獲元龜一頭。」

武帝永明五年獲青毛龜及金色魚

編輯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永明五年。武 騎常侍唐潛。上青毛神龜一頭。」 又按志。「永明五年。 南豫州刺史建安王子真表獻金色魚一頭。」

永明七年,獲青毛龜。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七年六月,彭 城郡田中獲青毛龜一頭。」

永明八年,獲毫龜、四目六目龜。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八年,延陵縣 前澤畔獲毫龜一枚。四月,長山縣王惠獲六目龜一 頭,腹下有『萬歡』」字,並有卦兆。六月,建成縣昌城田獲 四目龜一頭,下有「萬齊」字。

永明九年,獲神龜。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九年五月。長 山縣獲神龜一頭。腹下有巽兌卦。」

東昏侯永元三年龍𩰚按南史齊東昏侯本紀永元三年秋七月丙辰龍𩰚於建康淮激水五里

編輯

和帝中興二年獲毛龜

編輯

按《南齊書。和帝本紀》。不載 按《祥瑞志》。「中興二年正 月。邏將潘道蓋。於山石穴中。獲毛龜一頭。」

武帝天監五年獲八目四目龜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五年夏四月,始豐縣獲八目 龜一。六月,新吳縣獲四目龜一。」

天監七年,獲靈龜。

按:《梁書武帝本紀》:「七年夏四月辛未,秣陵縣獲靈龜 一。」

天監十年,獲一角元龜。

按《梁書武帝本紀》:「十年五月癸酉,安豐縣獲一角元 龜。」

普通五年龍𩰚按梁書武帝本紀普通五年六月乙酉龍𩰚於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經處樹木倒折開地數十

編輯

丈。

簡文帝大寶二年龍見

編輯

按《梁書簡文帝本紀》,不載 按《陳書高祖本紀》,「簡文 帝大寶二年六月,有龍見於水濱。高五丈許。五采鮮 耀。軍民觀者數萬人。」

元帝承聖二年兩龍見

編輯

按:《梁書元帝本紀》:「承聖二年二月庚寅,有兩龍見湘 州西江。」

按《南史梁元帝本紀》:承聖二年三月,有二龍自南郡 城西升天。百姓聚觀,五采分明。江陵故老竊相泣曰: 「昔年龍出建康淮西,天下大亂。今復有焉,禍至無日 矣。」帝聞而惡之,踰年遘禍。

承聖三年,有龍出城濠中,小龍隨之。

按《南史梁元帝本紀》:「三年,城濠中龍騰出,煥爛五色, 竦曜入雲,六七小龍相隨飛去。群魚騰躍,墜死於陸 道。龍處為窟,若數百斛。圌舊大城上常有紫氣,至時 稍復消歇。」

武帝永定三年青龍白龍見

編輯

按《陳書高祖本紀》,「永定三年春正月己丑,青龍見於 東方。丁酉,大雪及旦,太極殿前有龍跡見。甲午,廣州 刺史歐陽頠表稱,白龍見於江州南岸,長數十丈,大 可八九圍。」

宣帝太建十一年龍見

編輯

按:《陳書宣帝本紀》:太建十一年「春正月丁酉,龍見於 南兗州永寧樓側池中。」

===北魏===

世祖神麚三年白龍見獲白龜

編輯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神麚三年三月, 有白龍二見於京師人家井中。」 又按志。「神麚三年 七月,冀州獻白龜。王者不私人以官,尊耆任舊,無偏 黨之應。」

太平真君六年白龍見於井

編輯

按《魏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真君六年二月 丙辰,有白龍見於京師人家井中。龍,神物也,而屈於 井中。皆世祖暴崩之徵也。」

高宗興安二年獲大龜

編輯

按《魏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興安二年六月, 營州進大龜。」

高祖延興元年獲大龜

編輯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延興元年十二 月,徐州竹邑戍士邢德於彭城南一百二十里得蓍 一株,四十九枝,下掘得大龜,獻之。詔曰:「龜蓍與經文 相合,所謂靈物也,德可賜爵五等。」

延興三年,獲大龜。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三年六月,京師 獲大龜。」

肅宗神龜元年神龜見

編輯

按:《北史魏肅宗本紀》,「神龜元年二月己酉,詔以神龜 表瑞,大赦改元。」

正光元年黑龍見

編輯

按《魏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正光元年八月 有黑龍如狗。南走至宣陽門。躍而上。穿門樓下而出。」 魏衰之徵也。

敬宗永安二年龍見井中

編輯

按《魏書敬宗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永安二年。晉陽 龍見於井中。久不去。莊帝暴崩。晉陽之徵也。」

前廢帝普泰元年有龍入城

編輯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普泰元年四 月甲寅,有龍跡自宣陽門西出,復入城。乙卯,群臣入 賀,帝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但當君臣上下, 克己為治,未足恃此為慶。」

孝靜帝天平二年龍見

編輯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天平二年十一月甲寅,龍見井 州人家井中。」

武定三年獲毛龜

編輯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武定三年十 月,有司奏「南兗州陳留郡民賈興逵於家庭得毛龜。」

北齊

編輯

武成帝河清二年有八龍升天

編輯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河清二年六月乙巳,齊州言 濟河水口見八龍升天。」

北周

編輯

武帝保定五年獲綠毛龜

編輯

按《周書武帝本紀》:保定五年「二月甲子,郢州獲綠毛 龜。」

宣帝大象二年龍𩰚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二年二月壬午榮州有黑龍見與赤龍𩰚於汴水之側黑龍死

編輯

文帝開皇三年獲毛龜

編輯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三年二月甲戌,涇陽獲毛龜。 開皇八年龍見。」

按:《隋書文帝本紀》:「八年九月癸巳,嘉州言龍見。 開皇十五年獲毛龜。」

按:《隋書文帝本紀》:十五年「七月乙丑,晉王諱獻毛龜。」

高祖武德三年白龍見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武德三年七 月,靈州言白龍見。」

太宗貞觀三年龍見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貞觀三年五月癸 亥。龍見玉女泉。」

貞觀八年,隴右大蛇見,汾州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七月,隴右 大蛇屢見。蛇,女子之祥。大者有所象也。又汾州青龍 見吐物空中,光明如火,墮地,地陷。掘之得元金,廣尺, 長七寸。」

按《冊府元龜》,八年七月,隴右山摧,大蛇見。山東、河南、 淮海之地多大水。帝以問祕書監虞世南曰:「是何祥 也?修何術可以禳之?」對曰:「蛇見山澤,蓋深山大澤必 有龍蛇,亦不足怪也。山東足雨,雖則其常,陰慘過久, 恐有冤獄。伏願科省係囚,庶幾或當天意。且妖不勝 德,唯修德可消變。」帝然之,遣使者分道賑恤餓人,申 理獄訟。多所原免。

貞觀十二年,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二年十月,

隰州言青龍見
考證
貞觀十四年,白龍、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四年七月, 白龍見於富平。九月,杭州言青龍見。」

貞觀十五年,白龍、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五年二月, 開州言白龍見。六月,滁州言青龍見。九月,滄州言龍 見。」

貞觀十六年,白龍、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六年七月 朔,鄜州言白龍見。九月,金州言青龍見。十二月,宋州 言青龍見。」

貞觀十七年,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七年七月 辛卯,常州言青龍見。」

貞觀十八年,青龍、白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八年正月, 嘉州言青龍見。四月,豫州言白龍見。七月,會州言青 龍見。朗州言青龍見。九月,汝州言青龍見。」

貞觀十九年,「獲毛龜」,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九年二月 岳州獻毛龜。二十一月,渠州言青龍見。」

貞觀二十年,白龍、青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年七月, 安州言白龍見。十一月,汾州言青龍、白龍見。白龍吐 物,初在空中,有光如火,至地陷入二尺,掘之,則元金 之形,團斜廣高六七寸。兗州言青龍見。」

貞觀二十一年,白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一年六 月,白龍見於鄆州。七月,鄆州言白龍見。九月,崖州言 白龍見。」

貞觀二十三年,白龍見。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三年六 月,洮州言白龍見。」

高宗顯慶元年龍見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顯慶二年五月 庚寅,有五龍見於岐州之皇后泉。」

龍朔元年龍見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龍朔元年二 月,益、綿等五州皆言龍見。六月,兗州青龍三十九見。」

中宗嗣聖十八年即武后大足元年獲六眼龜

編輯

按《唐書武后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大足初,虔州獲 龜,六眼,一夕而失。」

景龍二年黃龍見

編輯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龍二年六月十 五日。黃龍再見於牛山。」

景龍三年,龍見。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龍三年九月五 日。龍見於上黨伏牛山之南岡。

元宗先天二年獲靈龜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先天二年八 月江州獻靈龜,六眸,腹下有「元文」,象卦文。

開元四年龍見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龍城錄》,「開元四年,景州 水中見一龍三頭。時大水後數日,有風自龍見處西 南來,飛屋拔木,半晝暝。」

開元二十三年,獲毛龜。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三年十 月戊申,揚州奏獲毛龜,其色青。」

開元二十四年,神龜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二十四年八 月戊申,常州有神龜見,綠毛黃甲。」

天寶五載白魚引舟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五載五 月「乙卯,河東郡太守李知柔奏,乘泉縣潘水修功德 處,有白魚引舟,五色雲起,望宣付史館。從之。」

天寶十四載。龍𩰚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四載。七月。有 二龍𩰚於南陽城西。易。坤上六。龍戰於野。《文言》曰:「陰 凝於陽。必戰。」

天寶十五載,白魚夾御舟。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五載,「六月, 元宗幸蜀,七月壬戌,至益昌郡,濟州于吉伯渡,有雙 白魚夾御舟而躍,識者謂之兩隻飛龍焉。」

肅宗上元二年有鼉聚於揚州

編輯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上元二年。有鼉 聚於揚州城門上。節度使鄧景山以問族弟珽。對曰: 「鼉介物。兵象也。」

乾元二年黃龍見

編輯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乾元二 年九月,通州三岡縣放生池中,日氣下照,水騰波涌, 上有黃龍躍出,高丈餘,又於龍旁數處浮出明珠

代宗大曆八年獲毛龜

編輯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大曆八 年。京師金天門外水渠獲毛龜。」

按《冊府元龜》,大曆八年七月乙未,蓬萊池獲毛龜,出 示百寮。壬寅,神策軍上言,「金天門外水渠中獲綠毛 元龜,獻之。」

德宗建中二年有龜殺積蛇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中二年夏,趙 州寧晉縣沙河北有棠樹甚茂,民祠之為神。有蛇數 百千自東西來,趨北岸者聚棠樹下為二積,留南岸 者為一積。俄有徑寸龜三繞行積蛇盡死,而後各登 其積。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 圖其事,奉三龜來獻。」

建中四年龍見。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九月戊寅, 有龍見於汝州城壕。龍,大人象,其飛也。大城壕,失其 所也。」

貞元三年魚鱉無首獲毛龜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元三年,「閏州 魚鱉蔽江而下,皆無首。」

按《冊府元龜》:「貞元三年八月,淄青節度使李納獻毛 龜,詔示百寮。」

貞元四年,獲毛龜。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元四年四 月,宗正寺獻毛龜。」

貞元 年,資州獻龍。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元末。資州得 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百姓縱觀。三日 為煙所熏而死。」

順宗永貞元年憲宗即位獲毛龜

編輯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憲宗以永貞 元年八月乙巳即位,是月庚戌,荊南獻毛龜二。」

憲宗元和七年龍見

編輯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元和七 年四月,野州桐城縣有黃青白三龍各一翼風雷自 梅天陂起,約高二百尺,凡六里,降於浮塘陂。」

元和九年,青龍見。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五行志》。「九年四 月。道州二青龍見於江中。」

文宗太和二年龍𩰚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太和二年六月丁丑西北有龍𩰚

編輯

按:《舊唐書五行志》:「太和二年六月七日,密州卑產山 北面有龍見。初赤龍從西來,續有青龍、黃龍從南來, 後有白龍、黑龍從山北來,並形狀分明,自申至戌方 散去。」

太和三年,有蟲狀如龜,有龍與牛𩰚。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魏博管內 有蟲,狀如龜,其鳴晝夜不絕。」近龜孽也。 又按志,「三 年,成都門外有龍與牛𩰚。」

僖宗光化三年龍𩰚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光化三年九月杭州有龍𩰚於浙江水溢壞民廬舍占仝天寶十四

編輯

《載》。

後梁

編輯

太祖開平二年白龍見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平二 年八月甲子。廣州上言白龍見。圖形以進。」

開平四年。即蜀武成三年《龍見》。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十國春秋蜀高祖 本紀》,「武成三年八月,洵陽水中有龍五十,如牛馬驢 羊之形,行入漢江,五色相間。」

乾化二年白龍見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不載 按《十國春秋。南漢烈 祖世家》。「乾化二年。廣州言白龍見。」

太祖神冊五年獲龍

編輯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五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 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天顯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七月辛巳平旦,子城上 見黃龍繚繞,可長一里,光耀奪目,入於行宮,有紫黑 氣蔽天,踰日乃散。」

太宗會同三年獲白龜

編輯

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三年「夏四月乙丑,南唐進白 龜。」

太祖建隆元年即蜀廣政二十三年龍見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幸蜀記》。「廣政二十三年 正月。龍見於玉壘關。」

====乾德五年黑龍見====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太祖從周世宗 征淮南,戰於江亭,有龍自水中向太祖奮躍。乾德五 年夏,京師雨,有黑龍見尾於雲際,自西北趨東南。占 主大水。明年,州府二十四水壞田廬。

開寶元年龍出井中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六月辛巳,龍出單父民 家井中,大風雨,漂民舍四百區,死者數十人。」 按《五 行志》,「開寶六年四月,單父縣民王美家,龍起井中,暴 雨飄廬舍,失族屬,及壞舊鎮廨舍三百五十餘區,大 木皆折。」按紀作元年志作六年互異

開寶七年,龍見。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六月,棣州 有火自空墮於城北門樓,有物抱東柱,龍形,金色,足 三尺許,其氣甚腥。旦視之,壁上有煙痕,爪跡三十六。」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白龍見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六月辛卯朔,白龍 見邠州要策池中。」

太平興國三年,金明池出龜數萬。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三年三月。鑿金 明池。既掘地。有龜出。殆踰萬數。」

至道元年海出大魚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道元年十二 月,廣州大魚擊海水而出。魚死,長六丈三尺,高丈餘。 至道三年,獲綠龜。」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至道三年。真宗即 位。「五月甲戌。壽州貢綠龜。」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蒼龍見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符祥元年五月壬戌,王欽若 言,錫山蒼龍見。」

按《玉海》,「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丙午,召輔臣 於崇政殿北廊觀。中使任文慶於茅山郭真人池所 獲龍,體長二尺許,鱗細,腹如玳瑁。帝作《觀龍歌》,復送 茅山池。」

大中祥符二年,有黑龜成群。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年四月。有黑 龜甚眾。沿汴水而下。」

大中祥符四年,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四年六月丙午,亳州二龍見。 大中祥符五年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五年冬十月辛巳,龍見雲中。 大中祥符六年,黑龍見。」

按:《宋史真宗本紀》:「六年六月壬戌,趙州黑龍見。」

天禧三年龍見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三年八月丁亥,滑州龍見。」

仁宗至和元年獲毛龜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和元年二月, 信州貢綠毛龜。

徽宗大觀元年獲兩首龜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大觀元年閏十 月丙戌,都水使者趙震行河,得兩首龜,以為瑞。蔡京 信之,曰:「此齊小白,所謂象罔見之而霸者也。」鄭居中 曰:「首豈容有二而京主之意殆不可測。」帝命棄龜金 明池。

政和四年瑞州進六目龜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政和五年,博州進白龜。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政和七年,有「魚落殿中省。」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政和七年夏中, 有二魚落殿中省廳屋上。」

宣和元年有物如龍見京師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五月丙午朔,有物如龍 形,見京師民家。」 按《五行志》:「宣和元年夏雨,晝夜凡 數日。及霽,開封縣前茶肆中有異物如犬大,蹲踞臥 榻下。細視之,身僅六七尺,色蒼黑,其首類驢,兩頰作 魚頷,而色正綠,頂有角,坐極長,於其際始分兩岐,聲 如牛鳴,與世所繪龍無異。茶肆近軍器作坊,兵卒來 觀」,共殺食之。已而京城大水,訛言「龍復讎」雲。

高宗紹興 年龍入朱勝非舟中旌忠廟金蛇出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興初,朱勝非 出守江州,過梁山,龍入其舟,纔長數寸,赤背綠腹,白 尾黑爪甲,目有光。近龍孽也。」 又按志:「行都柴垛橋 旌忠廟,三蛇出沒庭廡,大者盈尺,方鱗金色,首脊有 金錢。遇霽,或變化數百於蕉卉間。廟徙而蛇孽亦絕。 紹興八年,雨冰龜。」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八年五月,汴京 太康縣大雷雨,下冰龜數十里,隨大小皆龜形,具手 足卦文。」

紹興十八年,漳浦巨魚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八年漳浦縣 崇照監場海岸連有巨魚,高數丈,割其肉數百車,剜目乃覺,轉鬣而傍艦皆覆。又漁人獲魚,長二丈餘,重 數千斤,剖之,腹藏人骼,膚髮如生。」

紹興二十四年,海鹽巨鰍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四年四月。 海鹽縣海洋有巨鰍。群蝦從之。聲若謳歌。抵岸偃沙 上。猶揚鬣撥刺其高齊縣門。」

紹興二十五年,赤龍見。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六月, 「湖口縣赤龍橫水中如山。寒風怒濤。覆舟數十艘。士 卒溺者數十人。」

孝宗乾道五年龍𩰚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道五年七月乙亥武寧縣龍𩰚於復塘村大雷雨二龍奔逃珠墜

編輯

大如車輪。牧童得之,自是連歲有水災。

乾道七年,巨黿擁舟。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七年十一月丁 亥,洞庭湖巨黿走沙擁舟,身廣長皆丈餘,升舟以首 足壓重艦沒水。」

淳熙十三年大魚見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淳熙十三年二 月庚申,錢塘大魚見。」

淳熙十六年,獲五色魚。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六年六月甲 辰,錢塘旁江居民得魚。備五色鯽首鯉身。民詭言夢 得魚。覺而在手猶躍。事聞有司令縱之。」

寧宗慶元三年獲異魚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元三年二月, 饒州景德鎮漁人得魚,赬尾鯉鱗,而首異常魚。鎮之 老人言其不祥。紹興二年嘗出,後為水災。」蓋是歲五 月,鎮果大水,皆魚孽也。

嘉定十四年龜疫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嘉定十四年春, 楚州境上龜大小死者蔽野。」

嘉定十七年,巨魚見。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七年,海壞畿 縣鹽官地數十里。先是有巨魚橫海岸,民臠食之,海 患共六年而平。」

端宗景炎三年黃龍見

編輯

按:《宋史二王本紀》:「景炎三年四月,有黃龍見海中。」

太祖收國元年黃龍見

編輯

按《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九月己卯,黃龍見空中。」

熙宗皇統九年龍𩰚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九年四月丁丑有龍𩰚於利州榆林河水上大風壞民居官舍瓦木人畜皆飄颺

編輯

十數里死傷者數百人。

世宗正隆六年黃龍見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正隆六年五月,居貞懿皇后喪,黃 龍見寢室上。九月,黃龍見雲中。」

大定十四年白龍見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十四年八月丁巳,日中,白龍 見御帳東小港中,須臾乘雲雷而去。」

章宗明昌五年龍見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明昌五年七月丙戌,以天壽節宴 樞光殿。時久雨初霽,有龍曳尾於殿前雲間。」

宣宗貞祐二年龍見

編輯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二年六月壬戌,黃龍見西北。」

順帝至元五年蛟出

編輯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元五年六月 庚戌,汀州長汀縣山蛟出,大雨驟至,平地湧水深三 丈餘,漂沒民居八百餘家,壞田二百餘頃。」

至正十七年龍𩰚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七年溫州路樂清江中龍起颶風作有火光如毬 按五行志十七年六月癸

編輯

酉,溫州有龍𩰚于樂清江中,颶風大作,所至有光如 毬者萬餘。八月癸丑,祥符縣西北有青白二龍見,若 相𩰚之勢,良久而散。 至正二十三年,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正月 甲辰。「廣西貴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長 四尺許。軍民聚觀而殺之。」

至正二十四年,黃龍見。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黃龍見井 中。」

至正二十七年,龍見。

按《元史順帝本紀》,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寢殿 後新甃井中有龍出。光焰爍人。宮人震懾仆地。」又長 慶寺有龍纏繞槐樹飛去,樹皮皆剝。 按《五行志》,二 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寢殿新甃井成。有龍自井 而出。光焰爍人。宮人震懾仆地。」又「宮牆外長慶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內大槐樹。有龍纏繞其上。良久飛去。 樹」皮皆剝。七月,益都《臨胊縣》有龍見於龍山,巨石重 千斤。浮空而起。

太祖洪武元年蛟出

編輯

按《江西通志》:「洪武元年,寧州大風雨,蛟出山,水暴溢, 民多溺死,詔遣使賑恤。」

成祖永樂二年獲神龜

編輯

按《江南通志》:「永樂二年九月,獲神龜於幕府山。 永樂十八年,龍見井中。」

按《山東通志》:「永樂十八年,武定城西南隅井龍見。」

英宗天順二年龍見

編輯

按《廣東通志》:「天順二年夏四月,瓊州龍見日晡。九龍 見於郡西,雲數色覆之,時蜻蜓隨飛者萬萬計。」

憲宗成化元年蛛與龍𩰚按山西通志成化元年霍州蛛與龍𩰚東山雞掌凹妖蛛與龍𩰚山水衝沒田產樹木

編輯

成化七年,蛛與龍𩰚。 按《畿輔通志》,「成化七年,龍與蜘蛛𩰚於盤山,斃之。野 人獻其皮如車輪。」

成化七年龍戰。

按《山東通志》:「成化七年,武定龍戰於野。」

成化十八年,龍見南康泮池。

按《江西通志》:「成化十八年,南康府龍出於儒學泮池, 張元貞有記。」

成化十九年,雲中龍頭見,獲水怪。

按《長洲縣志》:「成化十九年,閶門有朱姓者,夏夜見西 北雲際一龍,頭大如屋,精光爍然,背立一披髮者。」又 「白蓮橋漁人網得一物,鱉首魚尾,目赤如火,四足類 鴨,狀如鳧。漁人怪之,鞭數百不死。」

成化二十三年,龍見。

按《山西通志》:「成化二十三年,董陂水溢,聞喜豢龍池 水溢,鱗甲大如桐葉,水有血痕。」

孝宗弘治八年龍見

編輯

按《四川通志》:「弘治八年,龍見於富順瀾崖,爪尾鱗甲 繞空中。」

弘治九年,龍起宣鎮刀鞘中。

按《眉公見聞錄》:「弘治九年六月初五日,宣府鎮南口 墩天雨降,火光明發,腰刀鞘內,龍起煉化刀尖一處, 燒傷軍人二名及損壞軍器什物。龍者陰類,其潛也 淵,其飛也天,出入有時。今起自邊墩,刀鞘之間,近龍 孽也。」

弘治十年,雨魚。

按《山東通志》:「弘治十年春三月,冠縣大風,墮魚於市。 弘治十六年,五龍見。」

按《河南通志》:「弘治十六年,葉縣五龍掛於城北十里, 頃之墜地,蜿蜒不能起,已而雲霧晦暝,遂失所在。 弘治十八年,龍見。」

按《唐縣志》:「弘治十八年,完縣檀溪山洞中有龍,白日 飛出,入於馬耳山洞中,禱雨輒應。後樵牧者每見一 老人時往來洞中,問其晴雨屢驗,相傳為龍之變化 也。」

弘治  年,巨魚出。

按《福建通志》:「弘治末年,漳浦九都有巨魚,入潮落不 能去,鄉人爭剖其肉,時飢賴以濟。」

武宗正德十年黃龍見

編輯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年夏,沔陽黃龍見。」

正德十一年,異龜見。

按《畿輔通志》:「正德十一年十月,任丘異龜見,徑尺餘, 金文綠毫。」

正德十三年龍𩰚 按《江南通志》,「正德十三年,常熟雷電白龍一,黑龍二, 壞民居,吸舟二十餘艘。松江大水,有九龍𩰚於海。 正德十五年龍見。」

按《江西通志》:「正德十五年夏五月暴風,豐城有三龍 見于楓樹橋。秋九月,九江暴風,龍開河小港、女兒港 壞舟數百,溺死商人無筭。」

正德十六年,龍見。

按《山西通志》:「正德十六年,盂縣龍見。時曹村龍見,風 雪,晝晦,拔木,毀民屋十餘所。」

世宗嘉靖二年龍與蚌𩰚按吳縣志嘉靖二年癸未六月太湖有龍與蚌𩰚聲震兩山龍自雲端直下其爪可數十丈蚌於水面旋

編輯

轉如風,仰噴其涎亦數十丈,三四日乃息。久之,漁人 於西山側得死蚌一,其殼可貯粟四五石。七月三日, 大風拔木,湖溢,漂溺民居。

嘉靖五年,龍見。

按《廣西通志》:「嘉靖五年二月,容縣大水連漲,數日水 退,見兩岸龍車軌跡。戊子,宣化縣龍見。」

嘉靖六年,龍見。

按:《全遼志》:「嘉靖六年丙寅,雨,五龍見於北嘉靖十二年,龍見。」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二年二月,穀城白龍見於張家 村。」

嘉靖十三年,龍見。

按《垣曲縣志》,「嘉靖十三年有龍見。未幾,黃河盛漲三 日,淹入南門,衝沒田產人畜,不可勝紀。」

嘉靖十五年,龍見,大魚出。

按《山西通志》:「嘉靖十五年,龍見於堡頭村,首尾貫於 兩樹,橫迤七十餘步,頃之,徐入澗水。」

按《陝西通志》:「嘉靖十五年夏津縣黑龍江漲,獲大魚 數十,有近丈者。」

嘉靖十六年,龍見。

按《畿輔通志》,「嘉靖十六年六月丙辰,遷安大風雷雨, 擊縣新堂脊玲瓏花草如刻畫狀,有龍戲其上。」 按《貴州通志》,嘉靖十六年秋八月,省城見龍。

嘉靖十七年,龍見。

按《廣東通志》:「嘉靖十七年秋七月朔日,會同龍見,騰 聲轟烈,疾如飛電,僅露半身,觀者萬計。」

嘉靖十八年,龍出於樹。

按《陝西通志》:「嘉靖十八年三月,同州龍出於樹,大風 雨,烏鵲死者無數,火燃三日。」

嘉靖十九年,「蛟出龍見。」

按《貴州通志》:「嘉靖十九年春三月,黎平大雷雨,蛟出 府治儀門。夏五月,石阡龍見。」

嘉靖二十年,龍吟大龜見。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年六月,沔陽龍吟於赤水,聲 聞二十里,半日止。」

按《廣東通志》:「嘉靖二十年春三月,興寧大龜見,西河 水漲,有大龜丈餘,金光射人,泝河而上,所過田陂皆 壞,是歲大稔。」

嘉靖二十一年,青龍見。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一年五月,邵河青龍游水上, 嘉靖二十四年,隕大龜。」

按《畿輔通志》:「嘉靖二十四年夏,完縣龜見大雨中,自 天隕下,大徑尺,送入新興中,天」

嘉靖二十六年,獲大魚馬首。

按《江南通志》:「嘉靖二十六年,蘇州花浦口捕獲大魚, 馬首有足,重二千斤。」

嘉靖二十九年,「蛟出龍見。」

按《江西通志》:「嘉靖二十九年五月,廬山五老峰蛟出 數百。」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九年閏六月,洞庭湖中五龍 見。」

嘉靖三十一年,飛魚、飛龍見。

按《湖廣通志》:「嘉靖三十一年,光化有魚長數丈,飛仙 馬鄉。」

按《廣西通志》:「嘉靖壬子春三月,宣化縣飛龍見。 嘉靖三十二年,龍見。」

按《畿輔通志》:「嘉靖三十二年,保定府百戶孟吉園中 龍起,火光燭天。」

嘉靖三十五年,大魚出。

按《廣西通志》:「嘉靖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太平府 有巨魚長丈餘,出沒水面,凡三日乃止。其鯉魚之髫, 皆聯於尾,見者怪之。」

嘉靖三十七年龍𩰚 按「《江南通志》:嘉靖三十七年,江都黑白二龍𩰚,大風 晝晦,見星所過折木壞屋」

嘉靖四十年,火龍見。

按《山東通志》:「嘉靖四十年,黃縣火龍晝見。」

嘉靖四十二年,龜生卵。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御苑龜生卵者五,群 臣表賀。」

穆宗隆慶二年龍見

編輯

按《福建通志》:隆慶二年三月十七日,海澄縣有黑雲 挾龍自八都東方起,捲屋裂瓦,火光倏忽燒燼苗蔬 古塚、棺柩亦有擊移者,至巷口而滅。

隆慶三年,獲龍首骨於井。

按《四川總志》:「隆慶三年,羅江縣鄉人濬井,得龍首骨 及珠一顆,如鵝卵大,晶光耀目,人爭取玩。忽雷一震, 復墜於井,再覓之不獲。」

隆慶四年,蛟出。

按《福建通志》:「隆慶四年八月初七日,大雨三日,蛟起 於壺山,山崩數丈。」

神宗萬曆三年龍見

編輯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年七月四日,有龍起東北方,大 雨如注。」

萬曆七年,龍見。

按《潞安府志》:「萬曆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未時,無雲而 電,其先有霏煙若縷,有龍形,首尾彷彿可辨,自東北 上昇。」

萬曆九年蛟出
考證
按《福建通志》,「萬曆九年五月,同安長興從順里蛟起,

雨傾如注,漂流人居,多溺死。」

萬曆十二年,龍見。

按《四川總志》:「萬曆十二年五月三日夜半,保縣南溝 龍行,光明如月,聲如鼓吹,硫黃氣逆鼻,雷雨大作,迄 不為災。」

萬曆十四年,火龍見。

按《四川總志》:「萬曆十四年三月,武隆火龍見,其長亙 天。」

萬曆十七年,龍遺卵。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七年秋七月,萬全、猗氏大水,衝 沒人居甚眾。人言烏亭有二龍,浹旬,縣西百里店灘 獲一巨卵,如磬中搖硜硜置縣前,鮮能辨者,送黃儀 古剎,後復大水,載去,或以為龍所遺。」

萬曆二十一年,蛟見。

按《廣東通志》:「萬曆二十一年,海豐黑白兩蛟見。 萬曆二十二年,蛟化為龍。」

按《廣西通志》:「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夏,昭平縣蛟起明 源江,化為龍。」

萬曆二十七年,龍見。

按《廣東通志》:「萬曆二十七年,吳川海中三龍見。 萬曆三十四年,白龍見。」

按《四川總志》:「萬曆三十四年六月,成都大軍營白龍 晝飛,光如銀鏡,有金鐵聲,田中水盡沸,人亦有攝起 至數尺者。」

萬曆三十六年,白龍見。

按《江南通志》:「萬曆三十六年,白龍見於黃浦,一神人 立其首。」

萬曆三十九年,龍見。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六月,龍起於府城西關 外之北,山崩水湧,大雨如注。」

萬曆四十二年,蛟出。

按《江西通志》:「萬曆四十二年春,廬山蛟出水湧。 萬曆四十三年,蛟出。」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三年七月,恭城縣勢江山崩, 出蛟,平樂河水暴漲,魚死塞江,水不可食,民掘泉取 水。」

萬曆四十五年,蛟龍出。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五年丁巳八月初四日,恭城 縣陰雲密布,雨下如注,山澗水湧,連崩一十三嶺,樹 木拔折,緣江鱗甲之物,死者無筭,巨木散材,河崖堆 積如山,人云有蛟龍出焉。」

萬曆四十六年龍𩰚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六年夏六月,恭城縣諸溪不 雨而漲。申家廖洞傳有龍𩰚日夜不休,山水若決,率 皆泥淖」

熹宗天啟二年蛟出

編輯

按《江西通志》:「天啟二年秋,九江太平宮蛟出屋,毀橋 圮。」

愍帝崇禎四年龍見而𩰚按山東通志崇禎四年沂水二龍𩰚於沂河河水泛溢漂沒數千家

編輯

按《雲南通志》:「崇禎四年,龍見於石屏之異龍湖,鬚爪 鱗甲皆見。」

崇禎九年龍𩰚。 按《雲南通志》,「崇禎九年七月,順寧龍𩰚。 崇禎十二年,大魚出。」

按《江南通志》:「崇禎十二年春,松江有二大魚,長數十 丈,目中可容三人,無睛。」

崇禎十四年,龍見。

按《汝寧府志》:「崇禎十四年春,光州東南大雨,有龍蜿 蜒行地,兩目金光如斗,所過池塘盡涸,已而復滿,行 數里,有龍接之,升天而去。」

崇禎十六年龍見龍𩰚 按《山西通志》,「崇禎十六年秋八月,黎城龍見。十四日 夜,星月交潔,絕無雲雷,一龍蜿蜒上升金光。」請幫助識別此字。《爍》,戶 牖皆黃。

按:《陝西通志》:崇禎十六年,乾陵有龍𩰚。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