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五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五十六卷目錄
硯部彙考三
明高濂遵生八牋〈論硯滌藏硯法高似孫硯箋諸式續硯式硯匣
硯山天成七星硯圖圖說玉兔朝元硯圖圖說子石硯圖圖說三角子石
硯圖圖說天成風字硯圖圖說碧玉圭硯圖圖說古瓦鸎硯圖圖說天然
龍尾石塊硯圖圖說八稜澄泥硯圖圖說石渠閣瓦硯圖圖說德壽殿犀紋石
硯圖圖說天潢硯圖圖說豆斑石硯圖圖說洮河綠石硯圖圖說靈壁山
石硯圖圖說龍尾石筒瓦硯圖圖說未央宮磚頭硯圖圖說 綠端石硯圖圖
說興和磚硯圖圖說銀絲石硯圖圖說〉
顧元慶十友圖贊〈默友圖圖說〉
屠隆考槃餘事〈論硯養硯滌硯藏硯朱硯墨繡〉
徐炬明事物原始〈硯〉
字學典第一百五十六卷
硯部彙考三
編輯《明高濂遵生八牋》
編輯
《論硯》
編輯
高子曰:硯為文房最要之具,古人以端硯為首,端溪 有新舊坑之分,舊坑石色青黑,溫潤如玉,上生石眼, 有青綠五六暈,而中心微黃,中有黑點,形似鴝鵒之 眼,故以鴝鵒名研。眼分三種,暈多晶瑩者,謂之活眼; 有眼朦朧暈光昏滯者,謂之淚眼;雖具眼形,內外焦 黃無暈者,謂之死眼,故有「淚不如活,死不如淚」之評。 又以眼在池上者名曰高眼為佳,生下者為低眼次 之。惟北岩之石有眼,餘坑有無相間,或有七眼、三五 眼,如星斗排聯者;或十數錯落,上下四旁生者;或有 白點如粟,貯水方見,隱隱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為 下岩之石。今則絕無,有則希世之珍也。上岩、中岩之 石皆灰色而紫如豬肝,總有一眼暈「少,形大如雄雞 眼,扣之摩之俱有聲,質亦麤礪」,即今之端石是也。歐 陽公以端之子石為佳,以子石生大石中,為石之精, 發墨光潤,貯水不耗,為可貴耳。古有端石,貢研無眼, 其細膩發墨,色青光潤,此必下岩石也。想貢硯在宋 官司取多,不暇剪裁,取眼故耳。貴在發墨,何取於眼? 無眼者但不入於俗眼鑒家何礙?歙石出龍尾溪者, 其石堅勁發墨,故前人多用之,以金星為貴。石理微 粗,以手磨之,索索有鋒鋩者尤佳。歙溪羅紋如羅之 紋,細潤如玉,刷絲如髮之密,金銀間刷絲亦細密,眉 子如甲痕,為舊坑四種石也,色俱青黑。其新坑者,羅 紋如羅,菔紋、刷絲每條相去一二分,眉子或長一二 寸,金星新舊坑石色雖淡青,質並粗燥。「銀星」新舊坑 同,故歙石有龍尾、金星、蛾眉、角浪、松文等名。有種湖 廣沅州出石深黑,亦有小眼,廣人取歸作硯,名曰「黑 端。」沅人取作犀牛魚、龜、荷葉、八角等式。黎溪石淡青 色,內深紫而帶紅,極細潤,用久光甚有黃脈相間,俗 號「紫袍金帶。」有偽造者,以藥鑿嵌成之,自有痕跡。洮 河綠石,色綠微藍,其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出 陝西,河深甚難得也。今名「洮」者,俱黎石之皮,乃長沙 山谷中石光不發墨。廣東萬州懸崖金星石,色黑如 漆,光潤如玉,以水潤之,則金星自見,乾則無跡,極能 發墨,用久不退。在歙之上,端之下,岩石可並也。浙之 衢石,黑者亦佳,多不發墨。他如墨角硯、紅絲硯、黃玉 硯、褐色硯、紫金硯、鵲金墨、玉石硯,皆出山東。「水晶硯 發墨如歙。蔡州白石硯、浮蓋山仙石硯、丹石硯、唐州 唐石硯、宿州宿石硯、吉州紫石硯、淄州黃金硯、金雀 石硯、青州石末硯、熟鐵硯、紫金石硯,用不發墨。」青石 硯、蘊玉石硯、戎石絳石硯、淮石硯、寧石硯、宣石硯、吉 石硯、夔石「硯,如漆發墨,明石硯。萬州磁洞石硯。相州 銅雀瓦硯,未央宮瓦頭硯。柳州柳石硯,出龍壁下。成 州成石硯,出栗亭瀘硯、濰硯。南劍州魯水硯。宿州樂 石硯。虢州澄泥硯。登州駝基島石硯。歸州大陀石硯。」 江西寧府陶硯、高麗硯、梁公硯、銀硯、銅硯、磚硯、漆硯、 蚌硯、磁硯。硯之出處不可勝紀。眾硯中龍尾發墨,池 水積入不乾。端溪美惡,俱能發墨,中有受水燥濕之 別,羅紋過於龍尾。銅雀硯,瀋水千年,原質亦細,故易 發墨而不甚燥,然不壞筆,他則無足議也。唐之澄泥 硯,品為第一,惜乎傳少而今人罕見。古之名硯,如陳 省躬仙翁硯,陶穀有兩池圓硯,名曰璧友;和魯公有 雪方池硯,周彬公友人有金稜玉海硯,徐闡之有小 金成硯。宣城有四環鼓硯。李後主有生水硯,內有黃 石子,子在則水,無子則涸。孫之翰有呵水硯,一呵水 流。丁晉公有水硯,一泓墨水,盛暑不乾。劉羲叟造瓦 硯,丁寶臣綠石硯,謂之玉堂新製,送王介甫,故介甫 詩有「玉堂新製世爭傳,況是蠻溪綠石鐫」之句。蘇長 公《硯銘》曰:「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鎚,以致斯珍。」 此言下岩端石,在宋亦難採取如此,況後數百年矣何能易得?若余所見硯有百方,皆名硯也,不能一一 悉記,舉其可寶者言之。如端溪天生七星硯、綠端溪 硯、玉兔朝元硯、子石硯、山字子石硯、天成白玉風字 硯、漢碧玉圭硯、唐澄泥八角大硯、未央宮磚頭硯、德 「壽殿犀紋石硯、天潢硯、龍尾石筒瓦小硯、洮河綠石 硯、銀絲石硯、古瓦鶯硯、靈壁山石硯、龍尾石段硯、興 和磚硯、石渠瓦硯、豆斑石硯」,此皆硯之極少而致精 妙者。圖其形體,共海內鍳家賞之,噫有硯存笥如范 喬之遺子者,能幾人哉?人能賤金玉而寶硯石者,又 幾人哉?況佳硯之不得其主,又不知其幾哉!他如沉 於深淵,掩於厚土,毀於「兵燹」,敗於「顛覆」,災於記算之 傍,困於「學究」之側,其幾又何勝以千百計也?惜哉!
《滌藏硯法》
編輯
佳硯池水不可令乾,每日易以清水,以養石潤,不可 一日不滌。若用二三日不滌,墨色差減,滌者不可磨 去墨銹,此為古硯之徵。滌以皂角清水為妙。滾水不 可滌硯,以半夏切平擦硯,極去宿墨,以絲瓜穰滌洗, 總不如蓮花房殼,收起以水浸軟,滌硯去垢起滯,又 不傷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毛、紙屑以混墨 色。大忌滾水磨墨,茶亦不可。新墨初用,膠性並稜角 未伏,不可重磨,恐傷硯質。冬月當預藏佳硯,以粗硯 用之,可以敵凍。寒時以火炙冰,當四角掙爐架火,硯 上微煖逼之,或用硯爐亦可得。青州熟鐵硯,用之甚 宜。春夏二時,霉溽蒸濕,使墨積久,則膠泛滯筆,又能 損硯精采,須頻滌之。以文綾為囊,韜避塵垢,藏之笥 匣。不可以硯壓硯,以致傷損。硯之佳者,最為難得。今 所尚者,未必佳品。人俱貴耳賤目,以愚肄家。彼所為 竇,豈真寶哉?又不可以不察。
《後硯圖》,皆餘十年間南北所見,或在世家,或在文客,或落市肆,重索高價,鑒家未見,按圖未必盡許為奇,即內中一二易得之石,亦異常品。故余賞其諸硯,質之堅膩,琢之圓滑,色之光采,聲之清泠,體之厚重,藏之完整,傳之久遠,豈世俗所謂硯哉?海內必有見者,見則必以愚為藻鑑的確。余雖未博目中見此為佳,第恐沈沒圖志不忘。愧余筆拙。未盡形容。若為浮借。余素不善。
《高似孫硯箋諸式》
編輯
「《鳳池》硯。」 《玉堂硯》。
「玉臺硯。」 《蓬萊硯》。
《辟雍硯》。 《房相硯》。
「郎官硯。」 風字硯。
「人面硯。」 《曲水硯》
「八稜硯。」 《四直硯》
「蓮葉硯。」 馬蹄硯。
「鳳池硯。」 《圓池硯》
「玉環硯。」 《舍人硯》。
「水池硯。」 《太師硯》。
「東坡硯。」 《都堂硯》。
「內相硯。」 《葫蘆硯》。
《隻履硯》。 《雙履硯》。
「月池硯。」 《方池硯》
斧形硯。
圭硯。 鼎硯。
院硯、 《天硯》
蟾硯。 《鏊硯》。
笏、硯、 瓢硯。
璧硯。
《續硯式》
編輯
琴硯。 《鶯硯》。
「箕硯」 《山石硯》
「鷹揚硯。」 山字硯。
「太極硯」、 《漢壺硯》。
「鳳嗉硯。」 《松段硯》。
《硯匣》
編輯
用古硯一方,以豆瓣楠紫檀為匣,或用花梨亦可。硯 不在大,適中為美,可入藏匣。再備朱硯一匣,故《硯譜》 有「雙履」製者,為便二色用也。硯以端歙為佳,或用白 端石為朱硯者,不耐久用,沾染不落,亦得舊石一方 為副,始佳。
《硯山》
編輯
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 即效之,不知此石存否。大率硯山之石,以靈壁、應石 為佳,他石紋片粗大,絕無小樣曲折屼峍,森聳峰巒 狀者。余見宋人靈壁硯山,峰頭片段如黃子久皴法, 中有水池錢大,深半寸許,其下山腳生水一帶,色白 而起,磥砢,若波浪然,初非人力偽為,此真可寶。又見 一將樂石硯山,長八寸許,高二寸,四面米粞包裹,而 巒頭起伏作狀,此更難得。他如應石,近有佳者,天生 四面,不加斧鑿,透漏花皺俱好,但少層疊巒頭,水池 深邃,望之一拳石也。又若燕中西山黑石,狀儼應石, 而崒屼巉巖,紋片皺裂過之,可作硯山者頗多,但石性鬆脆,不受激觸,多以此石亂應石。有偽為者,將舊 磚雕鏤如《寶晉齋》式,用錐鑿成天生紋片,用芡實浸 水煮如墨色,持以愚人,每得重價。然以刀刮山底,磚 質即露。有等好事者,以新應石、肇慶石、燕石,加以斧 鑿,修琢岩竇,摩弄瑩滑,名曰「硯山」,觀亦可愛。
天成七星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為黑青端石,上有七眼,列如七星,次第不爽毫髮。 背有四眼,名曰「天成七星硯」,後有銘數十字,長可八 寸,闊三寸有餘。
玉兔朝元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為細羅紋刷絲歙石,圓徑六寸,高一寸五分,面有 蔥色《兔》、月二像,巧若畫成,更無凹凸以湊形,似真五 代前物也。名曰「玉兔朝元硯」,傍刻「建中靖國元年改 製。」
子石硯圖
《圖說》
編輯
「天生石」子長五寸零,高厚寸五分,傍有小凹,四面光 潤可愛,其色紫黑發墨,此端石也。後有隱然鴝鵒眼 跡。
三角子石硯圖
《圖說》
編輯
天成三角石子硯,方廣四寸許,厚寸許,名曰「三角子 石硯。」其色青黑,光膩發墨,乃龍尾石也
天成風字硯圖
《圖說》
編輯
混成蒼玉一磈,如風字形,方廣七寸,厚二寸,上平下 瓦,空起插手,磨處微凹,雖巧匠琢磨,無此周緻。
碧玉圭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碧玉圭形,長七寸許,厚一寸,四面土秀黃剝,纏滿 隙處,並後露半體,乃波菜綠色,為絕品碧玉。上有水 池,四面光瑩。此誠秦漢物也。
古瓦鶯硯圖
==
編輯圖說
此古片瓦之半就形琢為鶯硯其製甚佳質細而堅 半厚半薄長七寸闊四寸尾上有元章二字上刊米 氏印章
天然龍尾石塊硯圖
《圖說》
編輯
此龍尾石塊,天生形製,無可容墨,後人琢平底面,四 傍皆天生石紋如畫,長六寸,闊三寸,中厚一寸多,下 有「烏玉」二字。
八稜澄泥硯圖
《圖說》
編輯
此唐之澄泥硯池,以泥水澄瑩,燒而為硯。品硯以為 第一,因其質細如石,其堅如玉故耳。方廣九寸,厚二 寸,下有篆字「明理宣跡、平水圓璧、建武庚子」,共十二 字。上水池外皆海水波浪,中有躍鯉、奔馬二物,刻法 精妙,乃痕隱然,真稀世物也。
石渠閣瓦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瓦硯,背篆「石渠閣瓦」四字,硯上有銘,質堅聲清,扣 之如玉,長一尺,闊六寸,厚一寸,傍又書雲「嘉靖五年 改製」,下有小印。
德壽殿犀紋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為天生石面,儼肖犀紋,毫無雕琢,亦且平整。中開 瓶式,貯水用墨,後刻「德壽殿」字,下有御押。長八寸,闊 四寸,厚一寸許,大印文曰「德壽殿書寶。」
天潢硯圖
《圖說》
編輯
此古歙石,中段橫截,白色如玉,儼若天潢,四面皆然, 高三寸許,長九寸,闊可五寸,下有插手空處。
豆斑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歙之《豆斑石》也。高寸許,長七寸,闊三寸餘,色微黃 綠,滿面豆瓣,大小不等,有數暈者,有綠色、黃沈香色 者,光膩細滑,形色可愛
洮河綠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洮河綠石硯》也。光細如玉,無少差異,惟不及玉之 堅耳。色如新綠,蔥翠可愛,真硯中寶也。
靈壁山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靈壁山》石,面平如畫形,可以受墨,傍背皆天生皺 文,長七寸許,高三寸,上尖中肥下斂,置之几上,甚穩。
龍尾石筒瓦硯圖
《圖說》
編輯
此龍尾石硯,琢如筒瓦之形,面上銘刻如圖,下有「萬 卷樓」三篆字,長六寸,闊三寸,高二寸,石色青,墨如玉。
未央宮磚頭硯圖
《圖說》
編輯
此未央磚頭硯也。色黃黑,形如腎,長六寸,闊四寸,厚 一寸,扣之,聲清而堅,上有「建安十五年」字。
綠端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綠端石硯,背有周幼海銘,上篆「綠玉」二字,長七寸, 厚二寸,闊五寸,色溫如玉,扣之鏗然。
興和磚硯圖
《圖說》
編輯
此魏時磚硯,質細聲堅,扣之如金石然,長九寸,厚二 寸許,闊四寸,色黃淡如沈香,背篆「大魏興和年造。」又 一方有異獸奮翼者,止半其形,想磚大而得其半也。
銀絲石硯圖
《圖說》
編輯
此銀絲石硯,長五寸,闊寸半,高一寸許,色如漆,上有 銀絲紋如畫,橫經石中,溫潤如玉,呵氣成水。《硯譜》不 錄,此必歙石龍尾石類也,紋甚可愛。
《顧元慶十友圖贊》
編輯
默友圖
《圖說》
編輯
右銀潢硯,南所翁所遺,舊為勝國袁伯長物,背有伯 長題「碧落銀潢」四字,余常用之,揮灑溫潤,元默可愛, 山房呼為默友。
贊曰:「伯長之刻,山房之璧。倬彼天漢,為章於石。長河 無聲,垂象有碧。清潤益毫,可以觀德。」
《屠隆考槃餘事》
編輯
《論硯》
編輯
硯以端、歙為上古。端之舊坑,下岩天生石子,溫潤如 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無聲,貯水不耗,發墨而 不壞筆者,為希世之珍。有無眼而佳者,但白端、綠端 非眼不易辨也,歙亦如之,但無眼耳。大抵端取細潤 停水,歙取縝澀發墨,兼之斯為寶矣,然皆難得。今惟 取其質之堅膩,琢之圓滑,色之光采,聲之清泠,體之 「厚重,藏之完整,傳之久遠,為可貴耳。」
《養硯》
編輯
凡硯池水不可令乾,每日易以清水,以養石潤。磨墨 處不可貯水,用過則乾之,久浸則不發墨。
《滌硯》
編輯
日用硯須日滌去其積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 二日,則墨色差減。春夏二時,霉溽蒸濕,使墨積久,則 膠泛滯筆,又能損硯精彩,尤須頻滌。以萆麻子擦硯 滋潤,不得以滾湯滌硯,不可以氈片、故紙揩抹,恐氈 毛紙屑以混墨色。端溪有洗硯石絕佳,今以皂角清 水滌之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硯,極去滯墨,或以絲 瓜穰滌洗,或以蓮房殼滌洗,去垢起滯,又不傷硯,絕 佳。大忌滾水磨墨,荼亦不可尢,不宜令頑童持洗
《藏硯》
編輯
端溪水中出一草,芊芊可愛。石工取石琢硯訖,乃用 其草裹之,故自嶺表訖中夏而無損也。取以為囊,藏 硯最佳。或以文綾為囊,韜避塵垢,寘之笥匣。不可以 硯壓硯,恐傷硯材。
《朱硯》
編輯
亦得舊石者方妙。或用白端亦可。
《墨繡》
編輯
硯池邊斑駁墨跡久浸不浮者,名曰「墨繡」,為古硯之 徵。最難得者不可磨去,致規杖、漆、琴之誚。
《徐炬明事物原始》
編輯
《硯》
編輯
《文房四寶》云:黃帝得玉一紐,治為硯,篆曰「帝鴻氏之 硯。」此制硯之始。後南越人石虛中為硯精巧,拜即墨 侯,後人呼硯為即墨侯,乃此義也。唐明皇有七寶硯, 罏盡其巧,冬寒硯凍,置於罏上,不勞置火,硯凍自消。 肇慶府端溪水中石色,青山半之石,紫山頂之石,豬 肝色者佳。其深綠圓小有鴝鵒眼者,乃岩石也。歙縣 有龍尾溪之硯,石金星者,貴曹操銅雀臺,里人掘土 得瓦為硯,貯水數日不滲。五代晉桑維翰舉進士,主 司惡「桑」與「喪」同音,或有勸其不舉進士,維翰乃著《日 出扶桑賦》,又鑄鐵硯示人曰:「鐵弊則改姓。」卒舉進士 及第。青州大抵以熟鐵為硯,廣南以竹為硯。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