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03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三卷目錄

 學行總部總論三

  顏氏家訓勉學篇

  周子通書志學章 聖學

  張子正蒙中正篇

  近思錄論學

學行典第三卷

學行總部總論三

編輯

顏氏家訓

編輯

《勉學篇》

編輯

自古明王聖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於經史, 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終寤汝耳。士大夫 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 《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 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 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 「計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深思法術,武夫 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 商,羞務工伎,射既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飽食醉 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餘緒,得 一階半級,便謂為足,安能自苦。及有吉凶大事,議論 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 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 長受一生愧辱哉!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 術。至於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祕書無 不」燻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碁子 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 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讌,則假手賦詩。」當 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朝市遷革,銓衡選舉, 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 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 兀若枯木,泊若窮流。孤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 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 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 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 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 小人也。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 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 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諺 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 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 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 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 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 神所不能隱也。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 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史,匡時富國,以取卿 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 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 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 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醜其雕刻。安可言木石 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 於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 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 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幾秋荼,豈得同年 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 以學者,欲其多智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 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 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 蹤跡,猶蒙被而臥耳。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 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 跨馬被甲,長弰強弓,便雲「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 下,積財聚榖,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 俗,調節陰陽,薦舉賢聖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 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型物,執轡如組,反風 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 雲「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 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 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 利於事也。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 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 不憚劬勞以致甘。請幫助識別此字。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 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 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 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 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恡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 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卹匱,赧然悔恥,積而 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薾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 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 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 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 書,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 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 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 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 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 乎?夫學者所以求益爾,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 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䲭梟。如 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 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 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 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 利行,秋實也。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 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 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 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 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 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 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 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 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授《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 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 面牆,亦為愚爾。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 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學之興廢,隨世 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 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以來,不復爾,空守 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土大夫子弟, 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已下,總丱之年, 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以後,便從文吏,略無卒業 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引?劉瓛、明山賓、周捨、朱異、周 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縚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 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四儒 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 外率多田裡閒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 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 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 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 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 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 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 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 吾無間焉。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巳。 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遊,嘗說《王粲集》中難鄭 元尚書事,崔𨍭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云: 「文集止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 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 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 聞《漢書》得證經術。」魏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元成傳》 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 元成如此學也。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 累己也。故藏名柱石,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相, 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元宗,遞相誇尚,景附 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 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笑 人被疾,陷好勝之穽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 厚,亡之文也。夏侯元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 也。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 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 光同塵之流也。郭子元以傾動權勢,寧後身外己之 風也。阮嗣宗沉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 贓賄黜削,違棄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 元宗所歸,其餘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 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元析微,賓主往復,娛 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乎梁世茲風復闡《莊》 《老》《周易》,總謂「三元。」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 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間, 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 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 指,性既頑魯,亦所不好雲。」齊孝昭帝侍婁太后疾,容 色顦顇,服膳減損。徐之才為灸兩穴,帝握拳代痛,爪 入掌心,血流滿手。後既痊癒,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 太后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識忌諱如此,良 由無學所為,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則 不發此言也。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之,況餘 事乎!梁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 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閒齋張葛幃,避蠅 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 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 如此,況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古人勤學,有握錐投 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 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 荻尺寸折之,燃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寮寀,綺 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於金紫光祿。 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後出揚都,好學,家貧無資,累日 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犬亦饑 虛,起行盜食,呼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 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 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讀班 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 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齊有宦 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 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時伺 閒隙,周章詢請。每坐文林館,氣喘汗流,問書之外,不 暇他語。及睹古人節義之事,未嘗不感激沉吟久之。 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後被賞遇,賜名敬宣,位至侍中 開府。後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參伺動靜,為周軍所 獲。問齊王何在,紿雲「已去,計當出境。」疑其不信,歐捶 服之。每折一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蠻夷童丱, 猶能以學成忠。齊之將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鄴平 之後,見徙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 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 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 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 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縕」褐,我自欲之。《書》 曰:「好問則裕。」《禮》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 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 謬誤羞慚者多矣。《糓梁傳》稱,公子友與莒拏相搏,左 右呼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名。亦見《廣雅》。近在齊 時,有姜仲岳謂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 所寶,與吾苦諍。」時清河郡守邢峙,當世碩儒,助吾證 之,赧然而伏。又《三輔決錄》云:「靈帝殿柱題曰:『堂堂乎 張京兆田郎』。」蓋引《論語》,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鳳也。 有一才士乃言:時張京兆及田郎二人皆堂堂耳。聞 吾此說,初大驚駭,其後尋愧悔焉。江南有一權貴,讀 誤本《蜀都賦》註解:「蹲鴟,芋也。」乃為羊字。人饋羊肉,答 書云:「損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義。久後尋跡,方知 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 音而頗紕繆,誤反「顓頊」字。頊當為許錄反,錯作許緣 反,遂一一謂言,從來謬音專旭,當音專翾耳。此人先 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後,更有碩儒,苦相究討,方 知誤焉。《漢書王莽贊》云:「紫色鼃聲,餘分閏」位,謂以偽 亂真爾。昔吾嘗共人談書,言及王莽形狀,有一俊士, 自許史學,名價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 色鼃聲。」又《禮樂志》云:「給太官挏馬酒。」李奇註:「以馬乳 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並從手。揰挏,此謂撞擣挺挏 之,今為酪酒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桐時,太官釀馬 酒乃熟,其孤陋遂至於此。太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 岳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曆,以 曆為碓磨之磨。談說製文,援引古音,必須眼學,勿信 耳受。江南閭里間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朴,道聽 塗說,強事飾辭,呼徵質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 州必稱峽西,下揚都言去海郡。言食則餬口,道錢則 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及王則無不仲宣,語 劉則無不公幹,凡有一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 源由。施安時復失於莊生,有乘時鵲起之說。故謝脁 詩曰:「鵲起登吳臺,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云:「今夜吳 臺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 高詩云:「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云:「遙望 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為誇毗,呼高年為富有春秋, 皆耳學之過也。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 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 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皮、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 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 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一 手之中,向背如此,況異代各人乎?夫學者貴能博聞 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 尋,得其原本。至於文字,忽不經懷,己身姓名,多或乖 舛,縱得不誤,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為子制名,兄弟 皆山旁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木旁立字而有名 「機」者,兄弟皆水旁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碩學,此例 甚多。若有知吾之鍾不調,一何可笑!吾嘗從齊王幸 并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 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餘里亢仇城側,並不識二所 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 「獵閭」舊是。請幫助識別此字。「餘聚」「亢仇」,舊是。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亭,悉屬上艾。時太 原王邵欲撰鄉邑記注,因此二名,聞之大喜。吾初讀 《莊子》螝二首,《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 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逢人輒問,了無解者。案《爾雅》諸書,蠶蛹名螝,又非二首兩口,貪害之物。 後見《古今字譜》,此亦古之虺字,積年凝滯,豁然霧解。 嘗遊趙州,見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後 讀城西門徐整碑云:洦流東指,眾皆不識。吾按《說文》, 此字,古魄字也。洦,淺水貌。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 淺貌目之,或當即以洦為名乎?世中書翰多稱勿勿, 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耳。按 《說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遊之形,所 以趣民事,故匆遽」者稱為勿勿。吾在益州,與數人同 坐,初晴日明,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 豎就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 來,乃小豆也。窮訪蜀土,呼粒為逼,時莫之解。吾云:「《三 蒼》《說文》此字白下為匕,皆訓粒,《通俗文》音方力反。」眾 皆歡悟。愍楚友婿竇如,同從河州來,得一青鳥,馴養 愛翫,舉族呼之為鶡。吾曰:鶡出上黨,數曾見之,色並 黃黑,無駁雜也。故陳思王《鶡賦》云:「揚元黃之勁羽。」試 檢《說文》,「鳻雀佀而青出羌中。」《韻集》音分,此疑頓釋。 梁世有蔡朗,諱純,既不涉學,遂呼蓴為露葵。面牆之 徒,遞相倣傚。承聖中,遣一士大夫聘齊,齊主客郎李 恕問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蓴水鄉所 出,卿今食者,綠葵菜耳。」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 乍聞無以覆究。思魯等姨夫彭城劉靈嘗與吾坐,諸 子侍焉。吾問儒行、敏行曰:「凡字與諮議名同音者,其 數多少,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請導示之。」吾曰:「凡 如此例,不預研檢,忽見不識,誤以問人,反為無賴所 欺,不容易也。」因為說之,得五十許字。諸劉歎曰:「不意 乃爾。若遂不知,亦為異事。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 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 可偏信一隅也。」

周子通書

編輯

《志學章》

編輯

《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

希,望也。

《伊尹》《顏淵》,大賢也。伊尹恥其君不為堯舜,一夫不得 其所,若撻於市。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三月不違仁。」

皆賢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此言「士希賢也。」

「過則聖,及則賢」,不及則亦不失於令名。

三者隨其所用之淺深,以為所至之近遠。「不失令名」,以其有為善之實也。

《聖學》

編輯

「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聞焉。曰:「一為要。一 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 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學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則有以知「無極之真」,「兩儀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間自無別用力處矣。

張子正蒙

編輯

《中正篇》

編輯

「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蓋 得正則得所止,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致於大。樂正子、 顏淵知欲仁矣。樂正子不致其學,足以為善人信人, 志於仁,無惡而已。顏子好學不倦,合仁與知,具體聖 人,獨未至聖人之止爾。

集解《仁》以德性淳厚,言,而不學,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知之不明,未免有過不及之差,而不中正,又安能輝光外見以成其大乎?此《樂正子》所以在善信之間也。

學者中道而立,則有位以弘之,無中道而弘,則窮大 而失其居,失其居則無地以崇其德,與不及者同,此 顏子所以克己研幾,必欲用其極也。未至聖而不已, 故仲尼賢其進;未得中而不居,故惜夫未見其止也。

集解中道,至善之道,天命人心之正也,與孟子不同。得其中道,則弘者正,所以推行其中道也,故曰:「有位以弘之。」無中道而弘,則其所謂弘者,荒唐縱恣,無所歸著,必陷於莊、列乘風御氣之術,有何實地,而可以崇德乎?無以崇德,則與世之卑陋自小,溺於私慾者同矣。克己持守工夫,研幾省察工夫,知行並進,精一不偏,固求道之方也。極,即中道也。

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未至 於此,其視聖人恍惚前後,不可為像,此顏子之歎乎!

集解「《博學》於文,而不能致用」,則汗漫荒唐;約以自持而不能感物,則心如槁木死灰,皆非聖人之道也。故大中至正之極,文必能致其用,約必能感其通。蓋其文也切於理,約也常惺惺法,此其所以知行兩盡,本末相須而不偏也。

可欲之謂善,志仁則無惡也。「誠善於心」之謂信,充內 形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聖,天 地同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集解性純粹至善,自然而然者,人但壞之於物慾耳。大能成性,則復其本然,不勉不思而從容中道矣,故謂之「神。」

「高明不可窮,博厚不可極,則中道不可識」,蓋顏子之 歎也。

補注「高明不可窮」,仰之彌高也;「博厚不可極」,鑽之彌堅也;「則中道不可識,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也。

君子之道,成身成性以為功者也。未至於聖,皆行而 未成之地爾。

集釋「外以成身」,仁義之人,「內以成性」,仁義之德,

大而未化,未能有其大,化而後能有其大。

補注大而未化,則是行之未熟也,故未能保有其大。

知德以大中為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 至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 息可期矣。

集解至,極也。「知學」,即是知德,以大中為極。勉,即是固執不息,至誠不息也。

體正則不待矯而弘,未正必矯,矯而得中,然後可大, 故「致曲於誠」者,必變而後化。

集釋矯,勉強問學也。「致曲」,即矯也。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補注中,謂時中。止其中者,大而能化也。

「大亦聖」之任,雖非清和一體之偏,猶未忘於勉而大 爾。若聖人,則性與天道,無所勉焉。

集解任者,以身任道也。故大而道無不體者,為聖之任。聖人即性與天道也,自然而然,何勉之有?

無所雜者清之極,無所異者和之極。勉而清,非聖人 之清;勉而和,非聖人之和。所謂聖者,不勉不思而至 焉者也。

補注此「清和一偏」之聖也。

「勉」蓋未能安也,「思」蓋未能有也。

集釋「不安」故「不勉」,「不有」故「不思。」

不尊德性則學問從而不道,不致廣大則精微無所 立其誠,不極高明則「擇乎《中庸》」,失時措之宜矣。

集釋「不存心則不能致知」,此《重本》之論也。

絕四之外,心可存處,蓋必有事焉,而「聖」不可知也。

集釋絕四者之私,渾然存天理之公矣,豈徒靜虛而已哉?必有事於進德之功也。

不得已,當為而為之,雖殺人皆義也。有心為之,雖善 皆意也。「正己而物正」,大人也。正己而正物,猶不免有 意之累也。有意為善,利之也,假之也;無意為善,性之 也,由之也。有意在善,且為未盡,況有意於未善耶?仲 尼「絕四」,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

集釋「物正」,無意也;「正物」,有意也。有意為善尚不可,有意為未善則不可,公私之間不容以髮竭。兩端之教,上下精粗,本末大小,無所不盡也。

「不得已而後為」,至於「不得為而止」,斯智矣夫。

集釋義當為命,不得為能行能止,是智之明也。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 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

集釋待,期也。「方」,局定也。公則無不周遍,私則局於一偏。

天理一貫,則無意、必、固、我之鑿。意、必、固、我,一物存焉, 非誠也。四者盡去,則直養而無害矣。

集釋鑿,猶穿鑿必欲入於物也。直養一以貫之也。

妄去然後得所止,得所止然後得所養,而進於大矣。 「無所感而起」,妄也;「感而通」,誠也;「計度而知」,昏也;「不思 而得」,素也。

集釋妄,虛偽也。不誠之謂,無所感而起,若無知而妄作也。《素》,預定也。

「事豫則立」,必有教以先之;盡教之善,必精義以研之。 精義入神,然後「立斯立,動斯和」矣。

補注「有教以先之」,所謂《豫》也。「精義至於入神」,豫之至也。

《志道》則進據者不止矣;「依仁」則小者可游而不失和 矣。

集解德而能據,則日新月盛,故曰「不止。」能依於仁則與理為一,故不惟大者不失,雖小如藝者,亦可以游焉而不失其和矣。和者,從容中道也。

志學然後可與適道,強禮然後可與立,不惑然後可 與權。

補注不惑則知之明,輕重必不差也,故可與權。

博文以集義,集義以正經,《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 道。

集釋《正經》約禮之謂「正」,其經常之道一歸於正也。

將窮理而不順理,將精義而不徙義,欲資深且習察, 吾不知其智也。

補注「知而不行」,則是知之未至也;欲資深且習察,不智之甚也。

知、仁、勇,天下之達德,雖本之有差,及所以知之成之 則一也。蓋謂「仁者以生,知以安」,行此五者;知者以學知以利,行此五者;勇者以困,知以勉,行此五者。

集釋「生知安行」者,德成於天而自無私慾,誠而明也,故屬於仁。「學知利行」者,由知而進,明而誠也,故屬於知。「困知勉行」者,則勇往直前,勉力以為之,故屬於勇。此正所謂本之有差也。

「中心安仁」,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天下一人而 已,惟責己一身當然爾。 行之篤者,敦篤云乎哉?如 天道不已而然,篤之至也。 君子於天下達善達不 善,無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悅之,不循理者共改之。改 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共悅者,善雖在己, 蓋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焉。善以天下,不善以天下, 是謂「達善,達不善。」

補注循理者,與人共悅之;不循理者,與人共改之。改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務使人改之而後已。「是以不善達之天下。」「共悅」者,善雖在己,蓋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使之益勸於為善,「是以善達之天下。」

「善人」雲者,志於仁而未致其學,能無惡而已,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如是 善人,欲仁而未致其學者也。欲 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陷於惡,有諸己也。「不入於室」, 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惡不仁,故不善 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 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 後盡仁義之道, 篤信好學。篤信不好學,不越為善 人信士而已。好德如好色,好仁為甚矣。見過而內自 訟,惡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惡不仁為甚矣。學者不 如是不足以成身。故孔子未見其人,必嘆曰:「已矣乎, 思之甚也! 孫其志於仁則得仁,孫其志於義則得 義。」惟其敏而已。 博文約禮,由至著入至簡,故可使 不得叛而去。溫故知新,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繹舊 業而知新。蓋思昔未至而今至,緣舊所見聞而察來, 皆其義也。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 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補注處世有乖違,豈在人者皆非,在我者皆是?為學至於但務盡己,未嘗咎人,此問學之極功也。

聞而不疑,則傳言之,見而不殆,則學行之,中人之德 也。聞斯行,好學之徒也。見而識其善,而未果於行,愈 於不知者爾。世有不知而作者,蓋鑿也,妄也,夫子所 不敢也。故曰:「我無是也。」 以能問不能,以多問寡私, 淑艾以教人,隱而未見之,仁也 ;「為山平地」,此仲尼 所以惜顏回未至,蓋與互鄉之進也。 學者四失:為 人則失多,好高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止。

集釋「為人喪己」,故失之於慕外之多;「好高不實」,故失之於得中之少;「事理不察」,失之忽易;問學苦難,失於自止。此學者當知四失而改之也。

學者捨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 事不踰衣食之間、燕遊之樂爾。 以心求道,正猶以 己知人,終不若彼自立,彼為「不思而得」也。

集釋心外無道也。不窮乎理,心勉求之,不得乎道,豈若窮理之至,俾道之自立而守之固,不思而得而知之明乎?

考求跡合以免罪戾者,畏罪之人也。故曰「考道以為 無失。」

集釋「考道必稽古」,昔,稱先王也。盡稽考之道而事不輕舉焉,亦可以無失矣。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自 謂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致曲不貳,則德有定 體;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明 能兼照,則必將徙義;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能通其 變,則員神無滯。

補注致曲不貳,則德有定體,所謂「誠則形」也。體象誠定,則文節著見,所謂「形則著」也。一曲致文,則餘善兼照,所謂「著則明」也。明能兼照,則必將徙義,所謂「明則動」也。誠能徙義,則德自通變,所謂「動則變」也。能通其變,則員神無滯,所謂「變則化」也。

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 竭兩端而空。空。《易》無思無為,受命乃如響。聖人一言 盡天下之道,雖鄙夫有問,必竭兩端而告之。然問者 隨才分各足,未必能兩端之盡也。

集釋「有不知者,則盡知之,感而遂通,竭其兩端,受命如響」也。無不知者,則無所知,空空然無思無為也。此皆聖人感通之妙,而本之以「靜無索隱,行怪務高難行」也。

「教人者,必知至學之難易,知人之美惡,當知誰可先 傳此,誰將後倦此。若灑掃應對,乃幼而孫弟之事,長 後教之,人必倦弊。惟聖人於大德,有始有卒,故事無 大小,莫不處極。今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 之,是誣也。 知至學之難易,知德也;知其美惡,知人 也;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問同 而答異,以此 蒙以養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 之功也。盡其道,其惟聖人乎! 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有如時雨之化 者,當其可,乘其閒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為而後教 之也。 志常繼則罕譬而喻,言易入則微而臧。 凡 學,官先事,士先志,謂有官者先教之,事未官者使正 其志焉。志者,教之大倫而言也。

補注官是已仕者,士是未仕者。謂已仕而為學,則先其職事之所急;未仕而為學,則未得見諸行事,故先其志之所尚也。

《道以德》者,運於物外,使自化也。故諭人者,先其意而 孫其志可也。蓋志意兩言,則志公而意私爾。

集解法制禁令,物也。「道以德」者,躬行以率之,而不尚政刑,故為「運於物外。」已遇事而運量經營之謂。意已著於物,故為「私志。」則未遇事之時大概立志也,故為「公。」

能使不仁者仁,仁之施厚矣。故聖人並答仁智,以舉 直錯諸枉。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所謂君子之 道四,丘未能一焉者也。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所 謂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者也;以眾人望人則 易從,所謂以人治人,改而止者也。此君子所以責己、 責人、愛人之三術也。 有受教之心,雖蠻貊可教,為 道既異,雖黨類難相為謀, 大人所存,蓋必以天下 為度,故孟子教人,「雖貨色之欲,親長之私,達諸天下 而後已。」

集釋「不己樂而眾樂,同親親而敬長」,此皆達於天下,無遠近古今之間者也。

子而孚化之,眾好者翼飛之,則吾道行矣。

集釋民物皆吾子也,而以誠信感化之;眾好所謂善也,而相輔翼上進之,則吾儒者之教行也。

近思錄

編輯

《論學》

編輯

濂溪先生曰:「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 行之為事業。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 或問:「聖人之 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 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伊川先 生曰:『學以至聖人之道也。聖人可學而至歟』?」曰:「然。學 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 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 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 「喜怒哀、懼、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 者約其情,使合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 之,縱其情,而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學之道,必 先明諸心,知所往,然後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 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 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於是,顛沛必 於是,出處語默必於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 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 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 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 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此其好之 篤,學之之道也。然聖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 則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其與聖人相去一息所 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 則不日而化矣。後人不達,以謂聖本生知,非學可至, 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 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於道者,則今之學, 與顏子所好異矣。 橫渠先生問於明道先生曰:「定 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明道先生曰:「所謂定 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 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於 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 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 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 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擴然而 大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 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東而生於西也。非 惟日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 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 則不能以有為為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 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 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孟氏亦 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 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 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 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係於心而係 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 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 視聖人喜怒之正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 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 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伊川 先生《答朱長文書》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蓋有是言 則是理明,無是言則天下之理有闕焉。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聖賢之言雖 欲已得乎?然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後之人 始執卷,則以文章為先,平生所為,動多於聖人,然有 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乃無用之贅言。不止贅而已, 既不得其要,則離真失正,反害於道必矣。來書所謂 欲使後人見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 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疾沒身無善可稱雲爾,非謂 疾無名也。名者可以勵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內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知至, 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 幾。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知終,終之力行也。既知 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 條理」者,聖之事也。

此學之始終也。君子主敬以直其

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義形於 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 不孤也。無所用而不周,無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慾,則妄矣。《無妄》之義大矣哉。 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既已無妄, 不宜有往,往則妄也。故《無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 利有攸往。」 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 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 以蓄成其德。《咸》之象曰:「君子以虛受人。」伊川《易傳》曰: 「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 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其九四曰:「貞吉,悔亡。」「憧憧往 來,朋從爾思。」《傳》曰:「感者人之動也。」故《咸》皆就人身取 象。四當心位而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感之道無所 不通,有所私係,則害於感通,所謂「悔」也。聖人感天下 之心,如寒暑雨暘,無不通無不應者,亦貞而已矣。貞 者,虛中無我之謂也。若往來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 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 以有係之私心,既主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無所不 通乎? 君子遇艱阻,必自省於身,有失而致之乎?有 所未善則改之,無歉於心則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 不得其門耳。得其門,無遠之不可到也,求入其門,不 由於經乎?今之治經者亦眾矣,然而買櫝還珠之蔽, 人人皆是,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辭,解其訓詁,而不 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覬足下由《經》以求道,勉之又 勉。異日見卓爾有立於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 不加勉而不能自止矣。」 明道先生曰:「『修辭立其誠』, 不可不子細理會。言能修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只 是修飾言辭為心,只是為偽也。若修其言辭,正為立 己」之誠意,乃是體當自家「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實 事。道之浩浩,何處下手?惟「立誠」,纔有可居之處,有可 居之處則可以修業也。終日乾乾,卻只是忠信,所以 進德,為實下手處。「修辭立其誠」,為實修業處。 伊川 先生曰:「孟子才高,學之無可依據。學者當學顏子入 聖人為近。」

又曰:「學者要學得不錯,須是學顏子 明。」

道先生曰:「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

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

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朋友講習,更莫如 「相觀而善。」工夫多, 大其心使開闊,譬如為九層之 臺,須大做腳始得。 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為玩物 喪志, 論學便要明理,論治便須識體。 曾點漆雕 開,已見大意,故聖人與之 根本,須是先培壅,然後 可立趨向也。趨向既正,所造淺深,則由勉與不勉也。 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 懈意一生,便是自棄 自暴, 不學便老而衰。人之學不進,只是不勇。 董 仲舒謂:『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孫思邈 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可以為法。 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人但於其中要識得真與妄 爾』。」 明道先生曰:「學只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故切 問而近思,則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 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 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只此 是學。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 次惟莊敬持養,及其至則一也。 「忠信所以進德修 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乾道》也。「敬以直內義以方外」 者,「《坤》道也。」 凡人才學便須知著力處,既學便須知 得力處, 弘而不毅則難立,毅而不弘則無以居之。

伊川先生曰:「古之學者,優柔厭飫,有先後次序。」 今

之學者,只做一場話說,務高而已。常愛杜元凱語,「若 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順理,然後為得 也。」今之學者,往往以游、夏為小不足學,然游、夏一言 一事,卻總是實。後之學者好高,如人游心千里之外, 然自身卻只在此。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 必得之。」古人此箇學是終身事,果能顛沛造次必於 是,「豈有不得道理!」 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 不專意則不工,若專意則志局於此,又安能與天地 同其大也!《書》曰:『玩物喪志』。為文亦玩物也。呂與叔有

詩云:『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始類俳。獨立孔門
考證
無一事,只輸顏氏得心齋。古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

他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 非俳優而何』?」曰:「古者學為文否?」曰:「人見《六經》,便以為 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亦攄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 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夏稱文學,何也?」曰:「游夏 亦何嘗秉筆學為詞章也?且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詞章之文也? 涵養須 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 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雖與不能居仁由 義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 便以聖為志。」 問:「必有事焉,當用敬否?」曰:「敬是涵養 一事。必有事焉,須用集義。只知用敬,不知集義,卻是 都無事也。」又問:「義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義在心。」 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 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若只守一箇敬,不知集義,卻是 都無事也。且如欲為孝,不成只守著一箇『孝』字!須是 知所以為孝之道,所以侍奉當如何,溫凊當如何,然 後能盡孝道也。 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有 意,近名則為偽也。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與為利, 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 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仁者 先難而後獲,有為而作皆先獲也。古人惟知為仁而 已,今人皆先獲也。 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 學,學而善思,然後可與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 立而化之則可與權。 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 「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 君子之學必日 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 退者。惟聖人之道無所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 明 道先生曰:「性靜者可以為學, 弘而不毅則無規矩, 毅而不弘則隘陋。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 大者。」 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則學堅固。 博學之,審 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張思叔請問,其論或太高,伊川不答,良久曰:「累高必 自下。」 明道先生曰:「人之為學,忌先立標準,若循循 不已,自有所至矣。」 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 學》《西銘》。看 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只當 雲無私心。 謝顯道見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對 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 太早。在伊川直是會鍛鍊得人。說了又道,恰好著工 夫也』。」 謝顯道云:「『昔伯淳教誨,只管著他言語』。伯淳 曰:『與賢說話,卻似扶醉漢,救得一邊,倒了一邊,只怕 人執著一邊』。」 橫渠先生曰:「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 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 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 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 勝則物慾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大其心 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 止於見聞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 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上達反天理,下 達徇人慾者歟?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而知, 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 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困之進人也,為 德辨,為感速。

《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

以此。 橫渠先生作《訂頑》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 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 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 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 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 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 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 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 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 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 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 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 沒吾寧也。」又作《砭。愚》曰:「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 也。發於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 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 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謂出 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 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智孰甚 焉? 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 日固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 改過之不吝。 橫渠先生謂范㢲之曰:「吾輩不及古 人,病源何在?」㢲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設此語者, 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幾游心浸熟,有一日脫然 如大寐之得醒耳。」

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

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之思莫非術內,雖勤而何 厭?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 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故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資,而欲徐 徐以聽其自適,非所聞也。 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 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今且 只將尊德性而道問學為心,日自求,於問學者有所 背否,於德性有所懈否?此義亦是。博文約禮,下學上 達,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長?每日須求多少為益,知 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讀書求義理,編書 須理會有所歸著,勿徒寫過。又多識前言往行,此問 學上益也。勿使有俄頃閒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幾有 進,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 世開太平 載。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只為學禮,則 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譬之延蔓之物,解 纏繞即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當世習,便自然脫灑 也。又學禮則可以守得定, 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 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 也。」豈淺心可得? 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 不知。又為人以道義先覺處之,不可復謂有所不知, 故亦不肯下問。從不肯問,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寧終 身不知, 多聞不足以盡天下之故。苟以多聞而待 天下之變,則道足以酬其所嘗知。若劫之不測,則遂 窮矣。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

「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聖人之奧。 文要密察,心要洪 放。 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實作,既實作則須有疑,有 不行處,是疑也。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 病。 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 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 之,只是俗事。」 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既 學而先有以功「業為意者,於學便相害。既有意,必穿 鑿,創意作起事端也。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為事,是代 大匠斲,希不傷手也。」 竊嘗病孔、孟既沒,諸儒囂然, 不知反約窮源,勇於苟作,持不逮之資而急知後世, 明者一覽如見肺肝然,多見其不知量也。方且創艾 其弊,默養吾誠,顧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為也。 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蓋變不可輕議。若 不然,語變則知操術已不正。 凡事蔽蓋不見底,只 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義所得所至不得見底, 又非於吾言無所不說。 耳目役於外,攬外事者,其 實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 學 者大不宜志小氣輕,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 輕則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