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五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十八卷目錄
禮部總論
易經〈乾卦 繫辭〉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禮記〈曲禮 王制 禮運 禮器〉
左傳〈子太叔論禮〉
荀子〈修身篇 王霸篇 君道篇 禮論篇〉
韓非子〈解老〉
中論〈法象〉
中說〈魏相篇 禮樂篇〉
楊龜山集〈餘杭所聞 南都所聞〉
二程子全書〈禮〉
唐齋日記〈論禮〉
禮部藝文
禮賦 周荀卿
天秩有禮賦〈有序〉 宋陳普
禮論 蘇洵
禮以養人為本 蘇軾
禮部紀事
禮部雜錄
學行典第五十八卷
禮部總論
編輯易經
編輯《乾卦》
編輯
《亨》者,嘉之會也。
〈本義〉「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大全〉「亨者嘉之會」,萬物到此,皆盛大長茂,無不好者,故曰「嘉之會。」嘉是美,會是聚,無不盡美處是亨。蓋自春至夏,便是萬物暢茂,物皆豐盈,咸遂其美。然若只一物如此,他物不如此,又不可以為會。須是合聚來皆如此,
嘉會足以合禮。
〈程傳〉得「會通」之嘉,乃合於禮也。不合禮則非理,豈得為嘉。非理安有「亨」乎。〈大全〉雷氏曰:「嘉美合於中而其德充實,然後動與理合。」
《繫辭》
編輯
知崇禮卑,
〈本義〉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大全〉朱子曰:所謂德言盛,禮言恭,禮便是要極卑,故無物無箇禮,雖於至微至細底事,皆當畏謹戒懼,唯恐失之,這便是禮之卑處。「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非卑底事,然又不是彊安排,皆是天理合如此。
《謙》以制禮。
〈大全〉朱子曰:禮主卑下,履也,是那踐履處,所行若不由禮,自是乖戾,所以曰「履以和行。」謙又更卑下,所以節制乎禮。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大全〉平菴項氏曰:「履不訓禮,人之所履,未有外於禮者,故以履為有禮也。」
書經
編輯《商書仲虺之誥》
編輯
《以禮制心》。
〈蔡傳〉《禮》者,理之節文,以禮制心,則心得其正。〈旁通〉新安陳氏云:「靜而以禮制心,即『敬以直內』之謂。能『敬以直內,則此德具眾理之全體以立,而此中不偏不倚之體在是矣』。」
禮記
編輯《曲禮》
編輯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陳注〉五服之內,大功以上服麤者為親;小功以下服精者為疏。若妾為女君期,女君為妾。若服之則太重,降之則有舅姑為婦之嫌,故全不服,是決嫌也。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請「若喪父而無服」,是決疑也。本同今異,姑姊妹是也;本異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婦是也。得禮為是,失禮為非。若主人未小斂,子游裼裘而弔,「得禮」是也;「曾子襲裘而弔,失禮」非也。〈大全〉藍田呂氏曰:「伯母、叔母疏衰,踴不絕地;姑、姊妹之大功,踴絕於地。為祖父母齊衰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此所以定親疏也。嫂叔不通問,嫂叔無服,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燕不以公卿為賓,以大夫為賓,此所以決嫌疑也。己之子與兄弟之子異矣,引而進之,同服齊衰期。天子至於庶人,其貴賤異矣。而父母之」喪,齊衰之服,饘粥之食,無貴賤一也。「大夫為世父母、叔父母、眾子昆弟、昆弟
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則不降,此所以別同異也。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其文是也,其義非也;「君子不行也」 ,其義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也。故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男女不授受,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
〈陳注〉「求以悅人」,已失處心之正,況妄乎。不妄悅人,則知禮矣。躁人之辭,多君子之辭,達意則止,言者煩,聽者必厭。
《禮》不踰節,不侵侮,不好狎。
〈陳注〉「踰節」則招辱。「侵侮」則忘讓。「好狎」則忘敬。三者皆叛禮之事。不如是則有以持其莊敬純實之誠。而遠於恥辱矣。〈大全〉朱子曰:「《禮》有常度,不為佞媚以求悅於人也。不辭費,辭達則止,不貴於多,不好狎」,狎謂親褻。金華應氏曰:「不妄悅人,不辭費,所以養其正大簡易之心也。不踰節,所以致其審謹密察之功也。不侵侮,不好狎,所以持其莊敬純實之誠也。」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陳注〉人之所以為人,言行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故曰:「禮之質也。」〈大全〉嚴陵方氏曰:「《禮》之文則見乎事,禮之質則存乎人,言行存乎人者也,故曰『禮之質也。《樂記》又以『中正無邪為禮之質者,蓋惟行修言道乃能中正無邪,《曲禮》言其始,《樂記》言其終,所以為質則一也』』。」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陳注〉道,猶路也,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故謂之「道」;行之而有得於身,故謂之「德。」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四者皆由禮而入,以禮而成。蓋禮以敬為本,敬者德之聚也。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陳注〉立教於上,示訓於下,皆所以正民俗。然非齊之以禮,則或有教訓所不及者,故非禮不備。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陳注〉朱子曰:「爭見於事而有曲直分爭則曲直不相交,訟形於言而有是非辨訟則是非不相敵。禮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禮則不能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陳注〉「一主於義,一主於恩。」恩義非禮,則不能定。〈大全〉藍田呂氏曰:「道德仁義,所以成己也;教訓正俗,所以成人也;分爭辨訟,所以決疑事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所以正大倫也,皆有待於禮者也。兼天下而體之之謂仁,理之所當然之謂義,由仁義而之焉之謂道,有仁義於己之謂德,節文乎仁義之謂禮。仁義道德,皆其性之所固有,本於是而行之,雖不中不遠矣,然」無節無文,則過不及害之,以至於道之不明且不行,此所以非禮不成也。先王制禮,教民之中而已,教不本於禮則設之不當,設之不當則所以教者不備矣。教訓正俗,其義皆教也。立教之謂教,訓說理義之謂訓,皆所以正俗之不正,故曰「非禮不備。」理有可否則爭,情有曲直則訟,惟禮為能決之,蓋分爭者合於禮則可,不合於禮則不可辨。訟者有禮則直,無禮則不直,故曰「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人之大倫,由禮而後定。故冠、昏、喪、祭、鄉射、朝、聘,所以明者,人倫而已,故曰「非禮不定。」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陳注〉「宦」,仕也。仕與學皆有師事,師所以明道也,而非禮則不相親愛。
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
〈陳注〉「班朝廷上下之位,治軍旅左右之局」,分職以涖官,謹守以行法,威則人不敢犯,嚴則人不敢違,四者非禮,則威嚴不行。
「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陳注〉「禱以求為意,祠以文為主,祭以養為事,祀以安為道」,四者皆以供給鬼神。「誠」出於心,「莊」形於貌,四者非禮則不誠不莊。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陳注〉是以承上文而言。撙,裁抑也。《禮》主其減。〈大全〉藍田呂氏曰:「禮者敬而已矣。君子恭敬,所以明禮之實也。《禮節》文乎仁義者也。君子撙節,所以明禮之文也。辭遜之心,禮之端也。君子退遜,所以明禮之用也。」
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 獸。
〈陳注〉《朱子》曰:「聖人作絕句。」〈大全〉藍田呂氏曰:「人之血氣、嗜慾、視聽、食息,與禽獸異者幾希,特禽獸之言與人異爾,然猩猩、鸚鵡亦或能之,是則所以貴於萬物者,蓋有理義存焉。聖人因理義之同然而制為之禮,然後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男女有別,人道所以立而與天地參也。縱恣怠敖,滅天理而窮人慾
將與馬牛犬彘之無辨,是果於自棄,而不欲齒於人類者乎?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陳注〉《禮》者,安危之所係。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無禮而安者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 乎?
〈陳注〉「負者事於力,販者事於利」,雖卑賤,不可以無禮也。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 懾。
〈陳注〉馬氏曰:「富貴之所以驕淫,貧賤之所以懾怯,以內無素定之分,而與物為輕重也。好禮則有得於內,而在外者莫能奪矣。」〈大全〉永嘉戴氏曰:「禮以卑為主,以恭為本。有自是之心者,不可以語禮,有自大之心者,不能以行禮。故禮者所以柔伏其侈大之意,而習為退遜謙下之道。故有禮之人,其容肅然以正,其氣粹然以和,望其顏色而知其人之可親也;其容狠,其氣暴,望其顏色而生慢易之心者,必其無禮之人也。富貴之失禮以驕,貧賤之失禮以謟。」驕者失於亢,謟者失於卑,其為失禮一也。
《王制》
編輯
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
〈大全〉嚴陵方氏曰:「性非禮以節之,則《易》以流,故修《六禮》以節民性。」
《禮運》
編輯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 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已。」故謀用是作,而兵由 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陳注〉陳氏曰:「禮家謂太上之世貴德,其次務施報往來,故言大道。為公之世,不規規於禮,禮乃道德之衰,忠信之薄,大約出於老、莊之見,非先聖格言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 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 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 聘。」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陳注〉「《禮》本於天」,天理之節文也。殽,效也。「效於地」者,效山澤高卑之勢,為上下之等也。〈大全〉金華應氏曰:「上數語明禮之功用,以明夫人生死之所由係;下四語總禮之體用,以明天下國家治亂之所由別也。法於天地鬼神者,理也,所以承天之道也;達於天下國家者,事也,所以治人之情也。理與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嚴陵方氏曰:「禮本乎天之道,故先王制禮,所以承天之道;禮出乎人之情,故先生制禮」,還以治人之情。人之所欲,莫甚於生,所惡,莫甚於死。禮之得失,遂有生死之道,此其所以為急歟。於天曰「本」,於地曰「殽」,於鬼神曰「列」,皆言禮之所以立也。馬氏曰:「天降衷於民,而先王之為禮,所以繼天之衷也。故曰以承天之道。」夫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人情之所同也。人情之所同而縱之,則滅天理而窮人慾,故先王制為禮以節之也。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 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
〈陳注〉國之有禮,如器之有柄,能執此柄,則國可治矣。接賓以禮曰「儐」,接鬼神亦然,故曰「儐。」制度如禮樂、衣服、度量、權衡之類,考而正之,不使有異。仁主於愛,義主於斷,別而用之,必當其宜。〈大全〉長樂陳氏曰:「禮之有體,可執以治國,猶器之有柄,可執以治事。故曰:『禮者君之大柄也。惟其為大柄,故能別嫌於難辨,明微於未彰,幽可以儐鬼神,明可以考制度,別仁義,以至於治政安君也』。」馬氏曰:「禮者,政刑之本也。治國不以禮,則操持悖謬,而失其所要,故曰『大柄。柄言其所執之要也。嫌者,人之所難別,而禮有』」以別之。微者人之所難明,而禮有以明之;鬼神在其幽,而人不可測度者也,而禮有以使鬼神之格,故曰:「儐以禮賓之」也。制所以裁,度所以節,皆禮有以考之;仁有殺,義有等,皆禮有以別之。夫觀其禮,所以知其政,禮之所興則政之所治,禮之所變則政之所亂。安主治民,莫善於禮者,所以治政安君也。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慈讓, 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陳注〉《七情》弗學而能有禮以治之,則人義人利由此而生,禮廢則人患由此而起。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 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陳注〉「欲惡之心藏於內。」他人豈能測度之。所欲之善惡。所惡之善惡。豈可於顏色覘之。若要一一窮究
而察識非求之於禮不可。蓋七情中節,十義純熟,則舉動自然合禮。若七情乖僻,人倫有虧,則言動之閒皆失常度矣。有諸中必形諸外也。若不知禮,則無以察其情義之得失於動作威儀之閒矣。
故禮之於人也,猶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陳注〉人以禮而成德,如酒以麯糵而成味。君子厚於禮,故為「君子」;小人薄於禮,故為「小人。」亦如酒之有醇醨也。〈大全〉長樂陳氏曰:「糵之於酒,厚則醇,薄則醨,醇則久,醨則壞。禮之於人,厚則君子,薄則小人;君子則安,小人則危。善為酒者,戒其為醨而務其為醇;善為人者,戒其為小人而務其為君子也。
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
〈陳注〉禮者,人情之防範。修道之教,莫先於禮。故治人之情,以禮為先務,如治田者,必先以耒耜耕之也。
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 有,可以義起也。
〈陳注〉實者,定製也。禮者,義之定製。義者,禮之權度。禮一定不易,義隨時制宜,故協合於義,而合當為者,則雖先王未有此禮,可酌之於義而創為之禮焉。此所以三代損益不相襲也。〈大全〉張子曰:人情所安即禮也,故禮所以由義起。馬氏曰:「禮者所以體常,義者所以盡變。變者,禮中之權也;常者,義中之經也。」蓋禮義一物耳,體其常則為禮,盡其變則為義,故三代之禮而或素或華者,皆所以變而從時也,要之不違禮之經,義之權而已。黃氏曰:「禮也者,義之實也。禮者為尊卑升降親疏之節。義者,合宜」當理,指的之稱,名實相應,則為正禮。倘有禮而不能合宜當理,是有名而無實。下文云:「協諸義而協」,謂須合義則合禮也。又下雲「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亦謂有未立之禮,則取合宜之義而起作之,非為禮修飾之華明矣。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
〈陳注〉貴賤有等,故禮制不同。應儉者不可豐,應隆者不可殺,所以維持人情,不使之驕縱,保合上下,不使之危亂也。
「先王」能修《禮》以達義,
〈陳注〉「修禮以達義」者,修此禮以為教,而達之天下,無不宜也。
《禮器》
編輯
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 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陳注〉先王制禮,廣大精微,惟忠信者能學之。然而纖悉委曲之閒,皆有義焉,皆有理焉。無忠信則禮不可立,昧於義理則禮不可行。必內外兼備而本末具舉,則文因於本而飾之也不為過,本因於文而用之也中其節矣。〈大全〉長樂陳氏曰:「有忠有信,則外有主而能正,故曰『禮之本;有義有理,則內有主而能行,故曰『禮之文下』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忠信所以為禮之本也。孔子去麻冕以從眾,則適於義;從拜下以違眾,則歸於理。此義理所以為禮之文也。」嚴陵方氏曰:「孟子言理義,人心之所同。此以為禮之文者,彼主於」體,此主於用故也。
「《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 萬物」者也。
〈陳注〉「合於天時,天時有生也」,謂四時各有所生之物,取之當合其時。「設於地財,地理有宜也」,謂設施行禮之物,皆地之所產財利也。然土地各有所宜之產,不可彊其地之所無,如此,自然順鬼神,合人心,而萬物各得其理也。
《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 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 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陳注〉「散齊」「致齊」,「祭神如在」,皆是內心之義。惟其主於存誠,以期感格,故不以備物為敬。所以然者,蓋有見夫天地之德所以發生萬彙者,其流行賦予之理,密緻而精微,即《大傳》所言「天地絪縕,萬物化醇」也。縱使遍取天下所有之物以祭天地,終不能稱其德而報其功,不若事之以誠,敬之為極致。是以行禮之君子,主於存誠於內,以交神明也。「慎獨」者,存誠之事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心一而已,以示禮於外,故有外心焉;以體禮於內,故有內心焉;用心於外,故以多為貴;用心於內,故以少為貴。德之發揚,則其和足以詡萬物矣。詡,言能翕張也。德雖不言而翕張,萬物如之,一翕一張,相濟而和,則大得其理,而功之所施者博矣。以多為貴乃其稱歟,故君子樂於發也。《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則天下之物皆德之所生也,故曰「德產。」物生之跡雖粗,而其道則致精;物生之跡雖顯,而其道則致微,故曰:「德產之致也。」精微,德之所致如此,觀天下之物,固無可以稱其德者矣。以少為貴,乃其稱歟?故君子慎其
獨也
古之聖人,內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 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
〈陳注〉尊如《中庸》「尊德性」之尊,恭敬奉持之意也。尊其在內之誠敬,故少物亦足以為貴,樂其在外之儀物,必多物乃可以為美,宜少者不可多,宜多者不可寡,或稱其內,或稱其外也。〈大全〉嚴陵方氏曰:「內外以心言,多少以物言,即上文所言者是也。外心不止於多,則或高、或大、或文亦外心耳;內心不止於少,則或下、或小、或素亦內心耳。稱其內心則以少為貴,故不可多,稱其外心則以多為美,故不可寡,此先王制禮之道也。」
《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 以樂。
〈陳注〉《本心》之初,天所賦也,貴於反思而不忘;《禮制》之初,聖所作也,貴於修舉而不墜。二者皆有初,故曰「不忘其初。」
左傳
編輯《子太叔論禮》
編輯
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 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 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 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 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 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 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 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 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 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 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 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 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喜 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 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 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 大也!」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 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 「成人」,大不亦宜乎!
荀子
編輯《修身篇》
編輯
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 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 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 辟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 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 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 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 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 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 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 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 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此之謂也。
《王霸篇》
編輯
「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 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故錯 之而人莫能誣也。
《君道篇》
編輯
「請問為人君,曰:『以禮分施,均遍而不偏。請問為人臣, 曰:『以禮待君,忠順而不懈。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 禮。請問為人子,曰:敬愛而致文。請問為人兄,曰:慈愛 而見友。請問為人弟,曰:敬詘而不苟』』。」「請問為人夫,曰: 『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請問為人妻,曰:『夫有禮則 柔從聽侍,夫無禮則恐懼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 「亂,俱有而治,其足以稽矣。」「請問兼能之奈何?」曰:「審之 禮也。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動無不當 也。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 不驕,並遇變應而不窮,審之禮也。故君子之於禮,敬 而安之。其於事也徑而不失,其於人也寡怨,寬裕而 無阿,其所為身也謹,修敕而不危,其」應變故也齊給 便捷而不惑。其於天地萬物也,務說其所以然,而致 善用其材;其於百官之事,伎藝之人也,不與之爭能, 而致善用其功。其侍上也忠順而不懈;其使下也均 遍而不偏;其交遊也,緣義而有類;其居鄉里也容,不 容而不亂。是故窮則必有名,達則必有功,仁厚兼覆 天下而不閔,明達用天地理萬變而不疑,血氣和平, 志意廣大,行義塞於天地之閒,仁知之極也。夫是之 謂聖人審之禮也。
《禮論篇》
編輯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 惡其亂也,故制禮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 夫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 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 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 所以養目也。鍾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 檖》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君子 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
韓非子
編輯《解老》
編輯
禮者,所以情貌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 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 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 外節之所以諭內也。故曰:「禮以情貌也。」凡人之為外 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眾人之為禮也,以尊他 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其身, 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不能 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眾人雖貳,聖人復恭 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道有積而 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 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 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 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禮為情貌者也,文為 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夫恃貌 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何以 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 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 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閒,其禮樸而不明,故曰「禮薄 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 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 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眾人之為禮也,人 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 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曰「夫禮者, 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漢徐幹中論
編輯《法象》
編輯
夫禮也者,人之急也,可終身蹈而不可須臾離也。須 臾離則慆慢之行臻焉,須臾忘則慆慢之心生焉,況 無禮而可以終始乎?夫禮也者,敬之經也,敬也者,禮 之情也。無敬無以行禮,無禮無以節敬。道不偏廢,相 須而行,是故能盡敬以從禮者,謂之「成人。」
隋王通中說
編輯《魏相篇》
編輯
張元素問禮。子曰:「直爾心,儼爾形,動思恭,靜思正。」問 道。子曰:「禮得而道存矣。」元素出。子曰:「有心乎禮也。夫 禮有竊之而成名者,況躬親哉!」
《禮樂篇》
編輯
子曰:「禮其《皇極》之門乎?聖人所以嚮明而節天下也, 其得中道乎?故能辨上下,定民志。」
楊龜山集
編輯《餘杭所聞》
編輯
無誠意以用禮,則所為虛文末節者偽而已。故老子 絕滅禮樂,而曰:「忠信之薄,亂之首也。」
《南都所聞》
編輯
薛宗博請諸職事會茶。曰:「禮豈出於人心如此?事本 非意之所欲,但不得已耳。《老子》曰:『禮者忠信之薄』。《荀 子》曰:『禮起於聖人之偽』。真箇是。」因問之曰:「所以召茶 者何謂?」薛曰:「前後例如此。近日以事多,與此等稍疏 闊,心中打不過,須一請之。」曰:「只為前後例合如此,心 中自打不過,豈自外來?如雲『辭遜之心,禮之端』,亦只」 是心有所不安,故當辭遜。只此是禮,非偽為也。
二程子全書
編輯《禮》
編輯
程子曰:「禮者人之規範,守禮所以立身也。安禮而和 樂,斯為盛德矣。因人情而節文之者,禮也。行之而 人情宜之者,義也。理者禮也、文也。禮者實也本也。 文者華也,末也。禮文若二而一道也。文過則奢,實過 則儉,奢自文至,儉自實生,形影之類也。」
徐三重庸齋日記
編輯《論禮》
編輯
《書》曰:「以禮制心」,禮便是天理分寸,凡事以此為矩度, 身上事是他約束,心便被他管攝了。己是私慾,心為 私慾交引,便漫漶了。禮有節度檢制,正與相反。《書》曰: 「欲敗度,縱敗禮。」大要禮欲正是敬肆之分,敬肆則此 心存亡之機也。天理之節文,若不就日用應接上, 亦無用檢點處。禮之用最緊要,其執守甚約,於人 事無所不有,乃日用動靜之規矩準繩也
禮部藝文
編輯《禮賦》周荀卿
編輯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彊。粹而王,駁 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王曰:「此夫文 而不採者與?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 小人所不者與?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 者與?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 『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天秩有禮賦》〈有序〉宋·陳普
編輯
先儒曰:「天專言之,則道也。」 又曰:「天即理也。」 夫以形體而言,謂之天,以主宰而言,謂之帝,其實即一自然之道體也。秩者,品位之次序也。朱子曰: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於自然之理,所謂天秩有禮者也。禮者,聖人之所制,而實皆天則之當然,天理之自然,天道之本然,聖人不過循之而已。舜之無為,禹之無事,文王之「不知不識」 ,「順帝之則」 ,皆此事也。有者,天理之所本有,當有人心之同然,非本無此理,而獨出於聖人之所作為者也。
夫禮即道妙,體居用先,非人為而始有,皆天秩之當 然。莫高覆幬之形,一原從出。實敘節文之禮,萬善皆 全。聞之帝則之中,無在不然。王道之行,以斯為美。燦 然截然,和以為貴。主是張是,命之不已。禮之秩也,豈 獨出於聖人性所有焉?一皆本於自然主宰,為帝性 情。曰「乾心」,則人心之妙體,皆道體之全不已。文王常 在左右,何言孔子初無後先?禮之制也,初不在我;理 之因也,皆自於天。天矣無私,乃物類之太初太始,截 然有序,為人倫之三百三千,茲蓋皇矣。臨下,辨上下 之等差;高而聽卑,定尊卑之位次。本原已具於定則, 毫髮不容於小智。父子君臣,皆《大學》之當止;爵齒昭 穆,本《中庸》之不離。有者,其初非彊,而有自然之理,當 知所自高也明也。渾然太極之純全品斯節斯同是 一初之賦畀。大抵天理流行,散作,蒸民之則,聖人制 作,初非有意之私,一事一理不造之妙,造五品五教, 無為之至為。欲識制度品節文章之本,當歌《出王》《遊 衍》《文王》之詩。孝子忠臣,天理素定,尊君嚴父,天威莫 欺。本然定者之謂秩,有者生民之秉彝。敬主於心,隱 若運行之不已;讓形於外,顯然道理之相推。孰不謂 衣裳之制,垂自黃唐;玉帛之儀,修於虞夏?夫子教人, 鄉黨朝聘;周公體國,禘嘗郊社。豈知萬殊一本,有素 定之裁製;百聖群賢,非妄為之虛假。禮焉所謂體焉 人也,實皆天也。室家男女,妙陰陽二曜之合離;堂陛 尊卑,昭南北兩樞之高下。是何漢晉隋唐,不為堯舜 禹湯金張許史,無復孔顏孟思夫婦之別,誰得文王 之太。兄弟之倫,未若叔齊與伯夷。豈非天序天常, 上聖能盡,天精天粹,淺心莫窺?雖禮之所在,皆天秩 之常也。然道不虛行,必人存而舉之,所以聖學流傳, 斷以「大人」之語;帝朝儀論,斷之「自我」之辭。又當知化 成於禮,非教則不成;政舉於人,何由而得?舉禮義之 民,皆出於禮樂,禮樂之士,悉由於庠序。不然,則民命 不立,士習不善,而一以「三綱五典」委之天事物,何由 而得所?
《禮論》蘇洵
編輯
夫人之情,安於其所常為,無故而變其俗,則其勢必 不從。聖人之始作禮也,不因其勢之可以危亡困辱 之者,以厭服其心,而徒欲使之輕去其舊,而樂就吾 法,不能也。故無故而使之事君,無故而使之事父,無 故而使之事兄。彼其初非如今之人,知君父兄之不 事則不可也,而遂翻然以從我者,吾以恥厭服其心 也。彼為吾君,彼為吾父,彼為吾兄。聖人曰:「彼為吾君 父兄,何以異於我?」於是坐其君與其父以及其兄,而 己立於其旁,且俛首屈膝於其前以為禮,而謂之拜。 率天下之人而使之拜其君父兄。夫無故而使之拜 其君,無故而使之拜其父,無故而使之拜其兄,則天 下之人將復嗤笑以為迂怪而不從,而君父兄又不 可以不得其臣子弟之拜,而徒為其君父兄。於是聖 人者又有術焉,以厭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 然則聖人者果何術也?恥之而已。古之聖人將欲以 禮治天下之民,故先自治其身,使天下皆信其言,曰: 「此人也,其言如是,是必不可不如是也。」故聖人曰:「天 下有不拜其君父兄」者,吾不與之齒。而天下之人亦 曰:「彼將不與我齒也」,於是相率以拜其君父兄,以求 齒於聖人。雖然,彼聖人者,必欲天下之拜其君父兄, 何也?其微權也。彼為吾君,彼為吾父,彼為吾兄。聖人 之拜,不用於世,吾與之皆坐於此,皆立於此,比肩而 行於此,無以異也。吾一旦而怒,奮手舉梃而搏,逐之 可也。何則?彼其心常以為吾儕也,不見其異於吾也。 聖人知人之安於逸而苦於勞,故使貴者逸而賤者 勞,且又知坐之為逸而立且拜者之為勞也,故舉其 君父兄坐之於上,而使之立且拜於下。明日彼將有 怒作於心者。徐而自思之,必曰:「此吾嚮之所坐而拜之且立於其下者也。」聖人固使之逸而使「我勞,是賤 於彼也。奮手舉梃以搏逐之,吾心不安焉。」刻木而為 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為薪,而猶且忌之。彼其 始木焉,已拜之,猶且不敢以為薪。故聖人以其微權, 而使天下尊其君父兄,而權者又不可以告人,故先 之以恥。嗚呼!其事如此,然後君父兄得以安其尊而 至於今。今之匹夫匹婦,莫不知拜其君父兄,乃曰:「拜、 起、坐、立,禮之本也。」不知聖人其始之教民拜、起、坐、立 如此之勞也。此聖人之所慮,而作《易》以神其教也。
《禮以養人為本》蘇軾
編輯
三代之衰,至於今且數千載,豪傑有意之主,博學多 識之臣,不可以勝數矣。然而禮廢樂墜,則相與咨嗟 發憤而卒於無成者,何也?是非其才之不逮,學之不 至,過於論之太詳,畏之太甚也。夫禮之初,始諸人情, 因其所安者而為之節文,凡人情之所安而有節者, 舉皆禮也,則是禮未始有定論也。然而不可以出於 人情之所不安,則亦未始無定論也。執其無定以為 定論,則塗之人皆可以為禮。今儒者之論則不然,以 為禮者聖人之所獨尊,而天下之事最難成者也。牽 於繁文而拘於小說,有毫毛之差,則終身以為不可; 論明堂者,惑於《考工》《呂令》之說;議郊廟者,泥於鄭氏、 王肅之學。紛紛交錯者,累歲而不決,「或因而遂罷,未 嘗有一人果斷而決行之。」此皆論之太詳,而畏之太 甚之過也。夫《禮》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嚴君臣,篤 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也。今不幸去聖人遠,有如毫 毛不合於三代之法,固未害其為明天下之分也。所 以嚴君臣、篤父子、形孝弟而顯仁義者猶在也。今使 《禮》廢而不修,則君臣不嚴,父子不篤,孝弟不形,仁義 不顯,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漢之書,始於仲舒,而至於 劉向,悼禮樂之不興,故其言曰:「禮以養人為本」,如有 過差,是過而養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殺傷,今吏議法, 筆則筆,削則削,而至禮樂則不敢,是敢於殺人而不 敢於養人也。而范曄以為樂非夔、襄,而新音代作,律 謝皋、蘇。而法令亟易,而至於禮,獨何難與?夫法者末 也,又加以慘毒繁難,而天下常以為急;禮者本也,又 加以和平簡易,而天下常以為緩。如此而不治,則又 從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則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 也,平居治氣養生,宣故而納新,其行之甚易,其過也 無大患,然皆難之,而不為悍藥毒石以搏去其疾,則 皆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嗚呼!王者得斯說而通之, 禮樂之興,庶乎有日矣。
禮部紀事
編輯《史記·晉世家》:晉侯圍曹,楚圍宋。文公欲救宋,宋嘗有 德於晉。先軫曰:「執曹伯,分曹、衛地以與宋。楚急曹、衛, 其勢釋宋。」文公從之。子玉使宛春告晉:「請復衛侯而 封曹,臣亦釋宋。」咎犯曰:「子玉無禮矣!君取一,臣取二, 勿許。」先軫曰:「定人之謂禮,楚一言定三國,子一言而 亡之。我則毋禮。不許楚,是棄宋也。不如私許曹、衛以」 誘之。
《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習禮容。」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年 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及釐子卒,懿子 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 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
《老子列傳》:「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
《新序刺奢篇》:齊景公飲酒而樂,釋衣冠,自鼓缶速駕 迎晏子。晏子朝服而至,公曰:「請去禮。」晏子對曰:「『君之 言過矣。齊國五尺之童子,力盡勝嬰,而又勝君,所以 不敢亂者,畏禮也。上若無禮,無以使其下;下若無禮, 無以事其上。夫麋鹿唯無禮,故父子同麀。人之所以 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禮不可去也』。公曰:『寡人無良 左右,以至於此』。」《晏子》曰:「君若好禮,左右有禮者至,無 禮者去;君若惡禮,亦將如之?」公曰:「善。請革衣冠,更受 命。」乃廢酒。
《韓詩外傳》:晏子聘魯,上堂則趨,授玉則跪。子貢怪之, 問孔子曰:「晏子知禮乎?今者晏子來聘魯,上堂則趨, 授玉則跪,何也?」孔子曰:「其有方矣。待其見我,我將問 焉。」俄而晏子至,孔子問之,晏子對曰:「夫上堂之禮,君 行一,臣行二。今君行疾,臣敢不趨乎?今君之授幣也 卑,臣敢不跪乎?」孔子曰:「善。禮中又有禮。」
《家語》:邾隱公朝於魯,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 定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貢曰:「以禮觀二君者,將有死 亡焉。夫禮,生死存亡之體,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 是乎取之,朝祀喪戎,於是乎觀之。今正月相朝,而皆
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體,何以能久?高仰,驕也;卑俯替也。驕近亂,替近疾。君為主,其先亡乎。」《國語》:「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康子往 焉,䦱門與之言,皆不踰。」「祭悼子,康子與焉。酢不受, 徹俎不宴。宗不具,不繹。繹不盡,飫則退。」仲尼聞之,以 為別於男女之禮矣。
《左傳》: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晉侯登有莘之墟,以睹 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呂氏春秋。下賢篇》:魏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 反見翟黃踞於堂而與之言,翟黃不說,文侯曰:「段干 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祿 則上卿,既受吾實,又責吾禮,無乃難乎?」
《漢書魏豹傳》:漢王敗,還至滎陽,豹請視親病,至國則 絕河津畔漢。漢王謂酈生曰:「緩頰往說之。」酈生往,豹 謝曰:「人生一世閒,如白駒過隙。今漢王嫚侮人,罵詈 諸侯群臣如奴耳,非有上下禮節,吾不忍復見也。」漢 王遣韓信擊豹,遂虜之,傳豹詣滎陽。
《讀書筆記》:齊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莊光見 光武,臥不起,及其臥也,以足加光武之腹。二子者高 則高矣,然君臣之禮可廢乎?就使在朋友,且不可若 是也。蓋高而無禮者歟以是為訓,吾恐無禮於君者, 有以藉口也。
《後漢書侯瑾傳》:「瑾常以禮自牧,獨處一房,如對嚴賓 焉。」
《世說》:陳太丘與友期行,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 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客問元方:「尊君在否?」答曰:「待 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不信;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
《晉書阮籍傳》: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 「禮豈為我軰設耶?」 《南齊書陸慧曉傳》:慧曉歷輔五政,治身清肅,僚佐以 下造詣,趣起送之。或謂慧曉曰:「長史貴重,不宜妄自 謙屈。」答曰:「我性惡人,無禮不容,不以禮處人。」
《隋書楊汪傳》:「汪字元度,弘農華陰人。折節勤學,專精 《左氏》,通《三禮》。其後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 推許之曰:『吾弗如也』。」
《唐書魏元忠傳》:安樂公主私請廢太子,求為皇太女。 帝以問元忠,元忠曰:「公主而為皇太女,駙馬都尉當 何名?」主恚曰:「山東木彊,安知禮?」
《宋史胡宿傳》:皇祐五年,靈宮災。是歲郊,以二帝並配。 明年大旱,宿言:「五行火,禮也。去歲火而今又旱,其應 在禮。」此殆郊丘並配之失也。
《尹穀傳》:穀居家教授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終日,夜 滅燭始免巾幘,早作必冠而後出帷。行市中,市人見 其舉動有禮,相謂曰:「是必尹先生門人也。」詰之果然。
禮部雜錄
編輯《關尹子三極篇》:「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
《四符篇》:「人勤於禮者,神不外馳,可以集神。」
《黃石公素書》:「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 序。」
《文子》老子曰:「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 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趣翔周旋,屈節卑拜,肉凝 而不食,酒澂而不飲,外束其形,內愁其心,鉗陰陽之 和,而迫性命之情,故終其身為哀人。」
《韓詩外傳》:「君子有辯善之度,以治氣養性,則身後彭 祖。修身自彊,則名配堯禹。宜於時則達,厄於窮則處, 信禮者也。凡用心之術,由禮則理達,不由禮則悖亂。 飲食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墊陷生 疾。容貌態度,進退移步,由禮則夷。國政無禮則不行, 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淮南子本經訓》:「陰陽之情,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 居,雜處而無別,是以貴禮。」
《外史嫡庶》篇:「禮名之防也,天子以禮防兆民,諸侯以 禮防國,卿大夫以禮防家,士庶人以禮防身,皆所以 防乎名也。」
《燕居》篇:「禮者所以規厥性也,學而禮,則令名昭焉,名 昭而辱遠矣。故居上而能靖,居下而能默。」
魏武帝《讓禮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 之要矣。
《文中子禮樂》篇:「或曰:『君子仁而已矣,何用禮為』?子曰: 『不可行也』。或曰:『禮豈為我輩設哉』?子不答。既而謂薛 收曰:『斯人也,旁行而不流矣,安知教意哉』!有若謂:『先 王之道斯為美也』。」
《正學編·互養》篇:「禮者,所以齊其外而維其心者也。是 故垣宿次舍,天之維也;出岳河江,地之維也;禮者,人 之維也。又範圍人道而不過者,其惟禮乎!夫禮者,中 正之矩也。原於道,而為道之寄也;出於性,而為性之 護也。」
《讀書筆記》:「魏子擊遇田子方於道,下車伏謁,子方不 為禮,曰:『貧賤者驕人耳。夫其不禮亦可矣,而必曰驕, 驕果可有者乎?此戰國之所謂賢者也《汲古叢語》:「禮之日趨於偽也,煩文縟節,罄折以為恭, 擎曲以為敬,而非由中出也。飾外而遺其中焉。警之 以機發木偶,體具而其中枵然無人理也,故曰有無 體之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