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八十九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七
元四
揭傒斯 黃溍
柳貫 吳萊
歐陽元 謝端
蘇天爵 曹鑑
張翥 周伯琦
劉詵〈龍仁夫劉岳申〉陳旅〈程文陳繹曾〉
李孝光 宇文公諒
杜本 張樞
呂徽之 張天雨
吾衍 陳雲嶠
王幼學 吳儀
金原舉 楊維翰
蘇大年 何失
鄭元祐 陸友
郭彥章 周志遠
段所 鄧祥甫
楊璲 申屠澂
李存 李翼
陳璪 堵簡
文學典第八十九卷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七
編輯元四
編輯揭傒斯
編輯按《元史》本傳:「傒斯,字曼碩,龍興冨州人。父來成,宋鄉 貢進士。傒斯幼貧,讀書尤刻苦,晝夜不少懈,父子自 為師友,由是貫通百氏。早有文名。大德間,稍出遊湘 漢,湖南帥趙淇雅號知人,見之驚曰:『他日翰苑名流 也』。程鉅夫、盧摯先後為湖南憲長,咸器重之,鉅夫因 妻以從妹。延祐初,鉅夫、摯列薦於朝,特授翰林國史」 院編修官。時平章李孟監修國史,讀其所撰《功臣列 傳》,嘆曰:「是方可名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牘爾。」陞應奉 翰林文字,仍兼編修,遷國子助教,復留為應奉。南歸 省母,旋復召還。傒斯凡三入翰林,朝廷之事,臺閣之 儀,靡不閑習。集賢學士王約謂與傒斯談治道,大起 人意,授之以政,當無施不可。天曆初,開奎章閣,首擢 為授經郎,以教勳戚、大臣子孫。文宗時幸閣中,有所 咨訪,奏對稱旨,恆以字呼之而不名。每中書奏用儒 臣,必問曰:「其材何如揭曼碩?」間出所上《太平政要策》 以示臺臣,曰:「此朕授經郎揭曼碩所進也。」其見親重 如此。冨州地不產金,官府惑於姦民之言,為募淘金 戶三百,而以其人總之,散往他郡採金以獻,歲課自 四兩累增至四十九兩。其人既死,而三百戶所存無 什一,又貧不聊生,有司遂責民之受役於官者代輸, 民多以是破產。中書因傒斯言,遂蠲其征,民賴以甦 冨,州人至今德之。與修《經世大典》,文宗取其所撰《憲 典》讀之,顧謂近臣曰:「此豈非唐律乎?」特授藝文監丞, 參檢校書籍事,且屢稱其純實,欲進用之,會文宗崩 而止。元統初,詔對便殿,慰諭良久,命賜以諸王所服, 表裏各一,躬自辯識以授之。遷翰林待制,陞集賢學 士,階中順大夫。先是,儒學官赴吏部銓者,必移集賢 考較其所業。集賢下國子監,監下博士,吏文淹稽,動 踰累月。傒斯請更其法,以事付本院屬官,人甚便之。 奉旨祠北嶽、濟瀆、南鎮,便道西還。時秦王伯顏當國, 屢促其還,傒斯引疾固辭。既而天子親擢為奎章閣 供奉學士,乃即日就道,未至,改翰林直學士。及開經 筵,再陞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以對品進,階中奉大 夫。時新格超陞不越二等,獨傒斯進四等,轉九階,蓋 異數也。經筵無專官,曰領,曰知,多宰執大臣,故微辭 奧義必屬傒斯訂定而後進。其言往往寓獻替之誠, 務以裨益治道。天子嘉其忠懇,數出金織文段以賜。 至正三年,年七十,致其事而去。詔遣使追及於漷南。 尋復奉上尊諭旨,還撰《明宗神御殿碑》。文成,賜楮幣 萬緡,白金五十兩,中宮賜白金亦如之。求去,不許,命 丞相脫脫及執政大臣面諭毋行。傒斯曰:「使揭傒斯 有一得之獻,諸公用其言而天下蒙其利,雖死於此, 何恨?不然,何益之有!」丞相因問方今致治何先?傒斯 曰:「儲材為先,養之於位望未隆之時,而用之於周密 庶務之後,則無失材廢事之患矣。」一日,集議朝堂,傒 斯抗言當兼行新舊銅錢,以救鈔法之弊,執政言不 可,傒斯持之益力,丞相雖稱其不阿,而竟莫行其言 也。詔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丞相問:「修史 以何為本?」曰:「用人為本。有學問文章而不知史事者 不可與,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且與僚屬言:「欲求作 史之法,須求作史之意。古人作史,雖小善必錄,小惡 必記,不然何以示懲勸?」由是毅然以筆削自任,凡政 事得失,人材賢否,一律以是非之公。至於物論之不 齊,必反覆辨論,以求歸於至當而後止。四年,《遼史》成, 有旨獎諭,仍督早成《金》《宋》二史。傒斯留宿史館,朝夕 不敢休,因得寒疾,七日卒。時方有使者至自上京,賜 宴史局,以傒斯故,改宴日。使者以聞,帝為嗟悼,賜楮 幣萬緡,仍給驛舟護送其喪歸江南。六年,制贈護軍, 追封豫章郡公,諡曰文安。有勳爵而無官階者,有司 失之也。傒斯少處窮約,事親菽水粗具,而必得其歡 心。暨有祿入衣食稍踰於前,輒愀然曰:「吾親未嘗享 是也。」故平生清儉,至老不渝,友於兄弟,終始無間言。 立朝雖居散地,而急於薦士,揚人之善,惟恐不及;而 聞吏之貪墨病民者,則尤不曲為之掩覆也。為文章, 敘事嚴整,語簡而當;詩尤清婉麗密。善楷書行草,朝 廷大典冊,及元勳茂德當得銘辭者,必以命焉。殊方 絕域,咸慕其名,得其文者莫不以為榮雲。
按《輟耕錄》:揭曼碩先生未達時,多遊湖湘間。一日泊 舟江涘,夜二鼓,攬衣露坐,仰視明月如晝,忽中流一 櫂,漸近舟側,中有素妝女子,斂衽而起,容儀甚清雅。 先生問曰:「『汝何人』?答曰:『妾商婦也。良人久不歸,聞君 遠來,故相迎耳』。」因與談論,皆世外恍惚事。且云:「『妾與 君有夙緣,非同人間之淫奔者,幸勿見卻』。先生深異」 之,迨曉,戀戀不忍去,臨別,謂先生曰:「君大富貴人也, 亦宜自重。」因留詩曰:「盤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閒時來 喫茶。黃土築牆茅蓋屋,庭前一樹紫荊花。」明日,舟阻 風,上岸沽酒,問其地,即盤塘鎮。行數步,見一水仙祠, 牆垣皆黃土,中庭紫荊芬然。及登殿,所設像與夜中 女子無異。余往聞先生之姪孫立禮說及此。亦一奇 事也。今先生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可知神女之言不 誣矣。
黃溍
編輯按《元史》本傳:「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母童氏,夢大星 墜於懷,乃有娠,歷二十四月始生溍。溍生而俊異,比 成童,授以書詩,不一月成誦。迨長,以文名於四方。中 延祐二年進士第,授台州寧海丞。縣地瀕鹽場,亭戶 恃其不統於有司,肆毒害民。編戶隸漕司及財賦府 者,亦謂各有所憑,橫暴尤甚。溍皆痛繩以法,吏以利」 害白,弗顧也。民有後母與僧通而酖殺其父者,反誣 民所為。獄將成,溍變衣冠陰察之,具知其姦偽,卒直 其冤。惡少年名在盜籍者,而謀為劫奪,未行,邑大姓 執之,圖中賞格,初無獲財左驗,事久不決,溍為之疏 剔,以其獄上,論之如本條,免死者十餘人。遷兩浙都 轉運鹽使司石堰西場監運,改諸暨「州判官。巡海官 舸,例以三載一新,費出於官而責足於民,有餘則總 其事者私焉。」溍撙節浮蠹,以餘錢還民,驩呼而去。奸 民以偽鈔鉤結黨與,脅攘人財,官若吏聽其謀,挾往 新昌、天台、寧海、東陽諸縣,株連所及數百家,民受禍 至慘。郡府下溍鞫治,溍一問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謀 者皆杖遣之。有盜繫於錢塘縣獄,遊民賂獄吏私縱 之,假署文牒,發其來為向導,逮捕二十餘家。溍訪得 其情,以正盜,宜傅重議,持偽文書來者,又非州民,俱 械還錢塘,誣者自明。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 兼國史院編修官,轉國子博士。視弟子如朋交,未始 以師道自尊,輕納人拜,而來學者滋益恭,業成而仕, 皆有聞於世。時欲增設禮殿配位,四配位合東坐而 西向,學官或議分置於左右,同列不敢爭,溍獨面折 之,事乃止。出為江、浙等處儒學提舉。溍年始六十七, 不俟引年,亟上「納祿侍親」之請,絕江徑歸。俄以祕書 少監致仕,未幾,落致仕,除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 國史,尋兼經筵官,執經進講者三十有二。帝嘉其忠, 數出金織紋段賜之。陞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同知經筵事,階自將仕郎,七轉至中奉大夫。旋上章 求歸,不俟報而行。帝聞之,遣使者追還京師,復為前 官。久之,始得謝南還,優游田裡間凡七年,卒於繡湖 之私第,年八十一。贈中奉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參知政事、護軍,追封江夏郡公,諡曰「文獻。」溍天資介 特,在州縣唯以清白為治,月俸勿給,每鬻產以佐其 費。及升朝行,挺立無所附,足不登鉅公勢人之門,君 子稱其清風高節,如冰壺玉尺,纖塵勿汙。然剛中少 容觸物或弦急霆震,若未易涯涘,一旋踵間,煦如陽 春。溍之學,博極天下之書,而約之於至精,剖析經史 疑難,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屬,旁引曲證,多先儒 所未發。文辭布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 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鱉蛟龍潛伏不動,而 淵然之光自不可犯。所著書有《日損齋槁》二十三卷, 《義烏志》七卷、《筆記》一卷。
柳貫
編輯按《元史黃溍傳》:「貫字道傳,浦陽人。器局凝定,端嚴若 神。嘗受性理之學於蘭溪金履祥,必見諸躬行。自幼至老,好學不倦。凡六經、百氏、兵刑、律曆、數術、方技、異 教外書,靡所不通。作文沉鬱舂容,涵肆演迤,人多傳 誦之。始用察舉為江山縣儒學教諭,仕至翰林待制。 與溍及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齊名,人號為儒林四 傑。」所著書,有《文集》四十卷、《字系》二卷、《近思錄廣輯》三 卷,《金石竹帛遺文》十卷。年七十三卒。
吳萊
編輯按《元史黃溍傳》:萊字立夫,浦陽人,集賢大學士直方 之子也。輩行稍後於貫。溍天資絕人,七歲能屬文,凡 書一經目輒成誦。嘗往族父家,日易《漢書》一帙以去。 族父迫扣之,萊琅然而誦,不遺一字,三易他編皆如 之,眾驚以為神。延祐七年,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利,退 居深褭山中,益窮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六卷、《春秋 世變圖》二卷,《春秋傳授譜》一卷,《古職方錄》八卷,《孟子 弟子列傳》二卷,《楚漢正聲》二卷,《樂府類編》一百卷,《唐 律刪要》三十卷,《文集》六十卷,他如《詩傳科條》《春秋經 說》《胡氏傳證誤》,皆未脫。槁萊尤喜論文,嘗云:「作文如 用兵,兵法有正有奇。正是法度要,部伍分明,奇是不 為法度所縛,舉眼之頃,千變萬化。坐」作進退,擊刺一 時俱起。及其欲止,什伍各還其隊,元不曾亂。聞者服 之。貫平生極慎許與,每稱萊為絕世之才。溍晚年謂 人曰:「萊之文嶄絕雄深,類秦、漢間人所作,實非今世 之士也。吾縱操觚一世,又安敢及之哉!」其為前輩所 推許如此。萊以御史薦,調長薌書院山長,未上卒,年 僅四十有四。君子惜之,私諡曰「淵潁先生。」
歐陽元
編輯按《元史》本傳:「元字原功,其先世家廬陵,與文忠公修 同所自出。至曾大父新,始遷居瀏陽,故元為瀏陽人。 幼岐嶷,母李氏親授《孝經》《論語》、小學諸書,八歲能成 誦。始從鄉先生張貫之學,日記數千言,即知屬文。十 歲有黃冠師注目視元,謂貫之曰:『是兒神氣凝遠,目 光射人,異日當以文章冠世,廊廟之器也』。言訖而去」, 急追與語,已失所之。部使者行縣,元以諸生見,命賦 《梅花詩》,立成十首。晚歸,增至百首,見者駭異之。年十 四,益從宋故老習為詞章,下筆輒成章,每試庠序,輒 占高等。弱冠下帷數年,人莫見其面。經史百家,靡不 研究,伊、洛諸儒源委,尤為淹貫。延祐元年,詔設科取 士,元以尚書與貢。明年,賜進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 州同知,調太平路蕪湖縣尹。縣多疑獄,久不決,元察 其情,皆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驅奴,元斷之從良貢 賦,徵發及時,民樂趨事,教化大行,飛蝗獨不入境。改 武岡縣尹。縣控制溪洞,蠻獠雜居,撫字稍乖,輒弄兵 犯順。元至踰月,赤水、太清兩洞聚眾相攻殺,官曹相 顧失色,計無從出。元即日單騎從二人,竟抵其地諭 之,至則死傷滿道,戰鬥未已。獠人熟元名,棄兵仗,羅 拜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緣訴其事於縣,縣官不為 直,反以繇役橫斂掊克之,情有弗堪,乃發憤就死耳, 不意煩我清廉官自來。」元喻以禍福,歸為理其訟,獠 人遂安。召為國子博士,陞國子監丞。致和元年,遷翰 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時當兵興,元領印攝院事, 日直內廷,參決機務,凡遠近調發,制詔書檄。既而改 元天曆,郊廟、建後、立儲、肆赦之文,皆經撰述。復條時 政數十事,實封以聞,多推行之。明年初置奎章閣學 士院,又置藝文監隸焉,皆選清望官居之。文宗親署 元為「藝文少監」,奉詔纂修《經世大典》,陞太監,檢校書 籍事。元統元年,改僉太常禮儀院事,拜翰林直學士, 編修《四朝實錄》,俄兼國子祭酒。召赴中都議事,陞侍 講學士,復兼國子祭酒。重紀至元五年,足患風痺,乞 南歸以便醫藥。帝不允,拜翰林學士。未幾,懇辭去位。 帝復不允,免其行朝賀禮。至正改元,更張朝政,事有 不便者,集議廷中,元極言無隱。科目之復,沮者尤眾, 元尤力爭之。未幾南歸,復起為翰林學士,以疾未行。 詔修遼、金、宋三史,召為總裁官。發凡舉例,俾論撰者 有所據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議論不公者,元不以 口舌爭,俟其呈槁,援筆竄定之,統系自正。至於論贊 表奏,皆元屬筆。五年,帝以元歷仕累朝,且有修《三史》 功,諭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擬拜翰林學士承旨。及入 奏,上稱快者再三。已而乞致仕,帝復不允。御史臺奏 除福建廉訪使,行次淛西,疾復作,乃上休致之請,作 南山隱居,優游山水之間,有終焉之志。復拜翰林學 士承旨,元屢力辭,不獲命,奉敕定《國律》。尋乞致仕,陳 情懇切,乃特授湖廣行中書省右丞,致仕,賜白玉束 帶,給俸賜以終其身。將行,帝復降旨不允,仍前翰林 學士承旨,進階光祿大夫。十四年,汝、潁盜起,蔓延南 北州縣,幾無完城。元獻《招捕之策》千餘言,鑿鑿可行, 當時不能用。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 還鄉,帝復不允。時將大赦天下,宣赴內府。元久病不 能步履,丞相傳旨,肩輿至延春「閣下,實異數也。」是歲 十二月戊戌,卒於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中書以 聞,帝賜賻甚厚,贈崇仁昭德推忠守正功臣、大司徒、 柱國,追封楚國公,諡曰「文元。」性度雍容,舍弘縝密,處己儉約,為政廉平。歷官四十餘年,在朝之日殆四之 三。三任成均而兩為祭酒,六入翰林而三拜承旨,修 《實錄大典》。三史皆大製作。屢主文衡,兩知貢舉及讀 卷官。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告萬方,制誥多出元 手。金繒上尊之賜,幾無虛歲。海內名山大川,釋老之 宮,王公貴人墓隧之碑,得元文辭以為榮。片言隻字, 流傳人間,咸知寶重。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羽儀斯文, 贊衛治具,與有功焉。元無子,以從子達老後復先元 卒。有《圭齋文集》若干卷,傳於世。
謝端
編輯按《元史》本傳:「『端字敬德,蜀之遂寧人。宋末,蜀士多避 兵江陵,因家焉。端幼穎異,五六歲能吟詩,十歲能作 賦。弱冠與尚書宋本同師,明性理,為古文。又同教授 江陵城中,以文學齊名,時號謝宋史』。槓宣慰荊南,數 加延禮,薦之姚樞。樞方以文章大名自負,少所許可, 以所為文視端,端一讀即能指擿其用意所在,樞歎」 獎不已,語人:「後二十年,若謝端者,豈易得哉!」用薦者 署校官,不報。科舉法行,就試河南行省,中其舉,以內 艱不會試。延祐五年,乃擢進士乙科,授承事郎、潭州 路同知湘陰州事。歲滿,入為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 盜入太廟,失第八室黃金主,坐罷去。端禮官非典守, 不當坐亦不辨。尋除翰林修撰,陞待制,以選為國子 司業,遂為翰林直學士,階大中大夫。端善為政,筮仕 湘陰,猾吏束手,不敢舞文法,豪民無賴者遠避去。部 使者行部,旁郡滯訟皆委端讞,端剖決如流,績譽籍 然。其文章嚴謹有法,寧約近瘠,無奢滋駁。居翰林久, 至順、元統以來,國家崇號,慈極升祔先朝,加封宣聖 考妣,制冊多出其手。預修文宗、明宗、寧宗三朝實錄 及累朝功臣列傳,時稱其有史才。初,文宗建奎章閣, 蒐羅中外才俊置其中,嘗語阿榮曰:「當今文學之士, 朕惟未識謝端。」亡何,文宗崩,竟不及用端。端又與趙 郡蘇天爵同著《正統論》,辨金、宋正統甚悉,世多傳之。 至元六年卒,年六十二。元世蜀士以文名者曰虞集, 而謝端其次雲。
蘇天爵
編輯按《元史》本傳:「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父志道,歷官嶺 北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和林大饑,救荒有惠政,時 稱能吏。天爵由國子學生公試,名在第一,釋褐授從 仕郎,大都路薊州判官。丁內外艱。服除,調功德使司 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國史院典籍官,陞應奉翰林 文字。至順元年,預修《武宗實錄》。二年,陞修撰,擢江南」 行臺監察御史。明年,慮囚於湖北。湖北地僻遠,民獠 所雜居。天爵冒瘴毒,遍歷其地。囚有言冤狀者,天爵 曰:「憲司歲兩至不言,何也?」皆曰:「前此慮囚者,應故事 耳。今聞御史至,當受刑,故不得不言。」天爵為之太息, 每事必究心,雖盛暑猶夜篝燈治文書無倦。江陵民 文甲無子,育其甥雷乙,後乃生兩子而出乙。乙俟兩 子行賣茶,即舟中取斧,並斮殺之,沉斧水中,而血漬 其衣,跡故在。事覺,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獄 釋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殺人,何以衣污血? 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殺人處甚近,何謂疑 獄?」遂復寘於理。常德民盧甲、莫乙、汪丙同出傭,而甲 誤墮水死。甲弟之為僧者,欲私甲妻不得,訴甲妻與 乙通,而殺其夫。乙不能明,誣服擊之死,斷其首棄草 間,屍與仗棄譚氏家溝中。吏往索,果得髑髏,然屍與 仗皆無有,而譚誣證曾見一屍,水漂去。天爵曰:「屍與 仗縱存,今已八年,未有不腐者。」召譚詰之,則甲未死 時,目已瞽,其言曾見一屍水漂去,妄也。天爵語吏曰: 「此乃疑獄,況不止三年俱釋之。」其明於詳讞,大抵此 類。入為監察御史,道改奎章閣授經郎。元統元年,復 拜監察御史。在官四閱月,章疏凡四十五上。自人君 至於朝廷政令,稽古禮文,閭閻幽隱,其關乎大體,繫 乎得失者,知無不言。所劾者五人,所薦舉者百有九 人。明年,預修《文宗實錄》,遷翰林待制,尋除「中書右司 都事,兼經筵參贊官。後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御 史臺都事。三年,遷禮部侍郎。五年,出為淮東道肅政 廉訪使,憲綱大振,一道肅然。」入為樞密院判官。明年, 改吏部尚書,拜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復為吏部尚 書,陞參議中書省事。「是時,朝廷更立宰相,庶務多所 弛張,而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言無顧 忌,夙夜謀畫,鬚髮盡白。至正二年,拜湖廣行省參知 政事,遷陝西行臺侍御史。四年,召為集賢侍講學士, 兼國子祭酒。天爵自以起自諸生,進為師長,端己悉 心,以範學者。明年,出為山東道肅政廉訪使。尋召還 集賢,充京畿奉使宣撫,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姦貪,其 興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糾劾者九百四十有九 人,都人有包、韓」之譽,然以忤時相意,竟坐不稱職,罷 歸。七年,天子察其誣,乃復起為湖北道宣慰使、浙江 道廉訪使,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江浙財賦, 居天下十七,事務最煩劇,天爵條分目別,細鉅不遺。 九年,召為大都路都總管,以疾歸。俄復起為兩淛都轉運使。時鹽法弊甚,天爵拯治有方,所辦課為鈔八 十萬錠,及期而足。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東, 詔仍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總兵於饒、信,所克復者一 路六縣,其方略之密,節制之嚴,雖老帥宿將,不能過 之。然以憂深病積,遂卒於軍中,年五十九。天爵為學, 博而知要,長於紀載,嘗著《國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 類》七十卷。其為文,長於序事,平易溫厚,成一家言,而 詩尤得古法,有《詩槁》七卷、《文槁》三十卷。於是中原前 輩,凋謝殆盡,天爵獨身任一代文獻之寄,討論講辯, 雖老不倦。晚歲復以釋經為己任,學者因其所居,稱 之為滋溪先生。其他所著文,有《松廳章疏》五卷,《春風 亭筆記》二卷,《遼金紀年》,黃河源委,未及脫槁雲。
曹鑑
編輯按《元史》本傳:「鑑字克明,宛平人。穎悟過人,舉止異常。 兒既冠南遊,具通五經大義。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講 學士郝彬薦,為鎮江淮海書院山長。十一年,南行臺 中丞廉恆辟為掾史。丁內艱,復起補掾史。除興文署, 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問難倡和,應答如響,使者歎 服,以為中國有人。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員」 外郎。明年,奉旨括釋氏白雲宗田,稽檢有方,不數月 而事集,纖毫無擾。泰定七年,遷湖廣行省左右司員 外郎。時丞相忽剌歹怙勢恣縱,妄為威福,僚屬多畏 避。鑑遇事徇理輒行,獨不為回撓。湖北廉訪司舉鑑 宜居風紀,不報。天曆元年,調江浙財賦府副總管。屬 淮、浙大水,民以菑告,鑑損其賦什六七,勢家因而詭 免者,鑑覈實,諭令首輸。元統二年,陞同僉太常禮儀 院。鑑習典故,達今古,凡禮樂度數名物,罔不周知。因 集議明宗皇后祔廟事,援禮據經,辯析詳明,君子多 之。至元元年,以中大夫陞禮部尚書。俄感疾卒,年六 十五。追封譙郡侯,諡文穆。鑑天性純孝,親族貧乏者, 周卹恐後。歷官三十餘年,僦屋以居。歿之日,家無餘 貲,唯蓄書數千卷,皆鑑手較定。鑑為詩賦尚《騷》《雅》,作 文法西漢,每篇成,學者爭相傳誦。有文集若干卷,藏 於家。鑑任湖廣員外時,有故掾顧淵伯以辰砂一包 餽鑑,鑑漫爾置篋笥中。半載後,因欲合藥劑,命取視 之,乃有黃金三兩雜其中。鑑驚嘆曰:「淵伯以我為何 如人也。」淵伯已歿,鑑呼其子歸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張翥
編輯按《元史》本傳:「翥字仲舉,晉寧人。其父為吏,從征江南, 調饒州安仁縣典史,又為杭州鈔庫副使。翥少時負 其才雋,豪放不羈,好蹴踘,喜音樂,不以家業屑其意。 其父以為憂,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 矣』。乃謝客閉門讀書,晝夜不暫輟。因受業於李存先 生。存字安仁,江東大儒也。其學傳於陸九淵氏,翥從」 之游,道德性命之說,多所研究。未幾留杭,又從仇遠 先生學。遠於《詩》最高,翥學之,盡得其音律之奧,於是 翥遂以詩文知名一時。已而薄游維揚,居久之,學者 及門甚眾。至元末,同郡傅巖起居中書,薦翥隱逸。至 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尋退居淮東。會朝 廷修遼、金、宋三史,起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史成,歷 應奉修撰,遷太常博士,陞禮儀院判官,又遷翰林,歷 直學士、侍講學士,乃以侍讀兼祭酒。翥勤於誘掖後 進,絕去崖岸,不徒以師道自尊,用是學者樂親炙之。 有以經義請問者,必歷舉眾說,為之「折衷,論辯之際, 雜以談笑,無不厭其所得而後已。」嘗奉旨詣中書集 議時政,眾論蜂起,翥獨默然。丞相搠思監曰:「張先生 平日好論事,今一語不出,何耶?」翥對曰:「諸人之議皆 是也。但事勢有緩急,施行有先後,在丞相所決耳。」搠 思監善之。明日,除集賢學士,俄以翰林學士承旨致 仕,階榮祿大夫。孛羅帖木兒之入京師也,命翥草詔, 削奪擴廓帖木兒官爵,且發兵討之,翥毅然不從。左 右或勸之,翥曰:「吾臂可斷,筆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 不可奪,乃命他學士為之,孛羅帖木兒雖知之,亦不 以為怨也。及孛羅帖木兒既誅,詔乃以翥為河南行 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學士承旨,致仕,給全俸終其身。 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翥長於詩,其近體長短 句尤工,文不如詩,而每以文自負。嘗語人曰:「吾於文 已化矣。」蓋吾未嘗搆思,特任意屬筆而已。它日翰林 學士沙剌班示以所為文,請易置數字,苦思者移時 終不就。沙剌班曰:「先生於文豈猶未化耶?何思之苦 也。」翥因相視大笑。蓋翥平日善諧謔,出談吐語,輒令 人失笑,一座盡傾入其室,藹然春風中也。所為詩文 甚多,無丈夫子。及死,國遂亡,以故其遺槁不傳。其傳 者,有律詩樂府,僅三卷。翥嘗集兵興以來死節死事 之人為書,曰《忠義錄》,識者韙之。
周伯琦
編輯按《元史》本傳:「伯琦,字伯溫,饒州人。父應極,至大間,仁 宗為皇太子,召見獻《皇元頌》,為言於武宗,以為翰林 待制。後為皇太子說書,日侍英邸。仁宗即位,遷集賢 待制,終池州路同知總管府事。伯琦自幼從宦遊京 師,入國學為上捨生。積分及高等去,以廕授將仕郎南海縣主簿,三轉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閣」 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伯琦為宣文閣授經郎, 教戚里大臣子弟,每進講輒稱旨,且日被顧問。帝以 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宣文閣,及摹王 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文》,刻石閣中。自是累 轉官皆宣文、崇文之間,而眷遇益隆矣。帝嘗呼其字 「伯溫」而不名。會御史奏風憲宜用近臣,特命僉廣東 廉訪司事。八年,召入為翰林待制,預修《后妃功臣列 傳》,累陞直學士。十二年,有旨令南士皆得居省臺。除 伯琦兵部郎,遂與貢師泰同擢監察御史。兩人皆南 士之望,一時榮之。時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以大軍 南討,而失律喪師,陝西行臺監察御史劉希曾等十 人共劾奏之,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干譽,希曾等皆 坐左遷,補郡判官,由是不為公論所與。十三年,遷崇 文太監,兼經筵官,代祀天妃,丁內艱。十四年,起復為 江夏肅政廉訪使。長槍鎖南班陷寧國,伯琦與僚佐 倉皇出見之,尋遁走至杭州。除兵部尚書,未行,改浙 西肅政廉訪使。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余觀糾言伯琦 失陷「寧國,宜正其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 睦爾承制假伯琦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士誠 既降,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亦辯釋伯琦罪,除同知太 常禮儀院事。士誠留之未行,拜資政大夫、江浙行省 左丞,於是留平江者十餘年。士誠既滅,伯琦乃得歸 鄱陽,尋卒。伯琦儀觀溫雅,粹然如玉,雖遭時多艱,而 善於自保。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 嘗著《六書正訛》《說文字原》二書,又有詩文槁若干卷。 按《列朝詩集》,伯溫為士誠所羈,留平江十餘年,堅臥 不出。吳亡,伯溫與陳敬初俱獲免。
吳寬《平吳錄》云:「伯琦被留於吳,張氏為造第宅於乘 魚橋北,厚其廩給,日與諸文士以文墨留連,因亦忘 歸。」
劉詵〈龍仁夫劉岳申〉
編輯按《元史儒學傳》:「詵字桂翁,吉安之廬陵人。性穎悟,幼 失父,知自樹立。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 然有老成氣象。宋之遺老鉅公,一見即以斯文之任 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學者有法,聲 譽日隆。江南行御史臺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 報。詵為文,根柢六經,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 露其踔厲風發之狀。四方求文者日至於門。其所為 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所號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 三。同郡龍仁夫,字觀復,劉岳申,字高仲,其文學皆與 詵齊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麗,所著《周 易》,多發前儒之所未發。岳申用薦者為遼陽儒學副 提舉,仁夫江浙儒學副提舉,皆不就。
陳旅〈程文陳繹曾〉
編輯按《元史儒學傳》:「旅字眾仲,興化莆田人。先世素以儒 學稱。旅幼孤,資稟穎異。其外大父趙氏學有源委,撫 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業為務,惟篤志於學,於書 無所不讀。稍長,負笈至溫陵,從鄉先生傅古直游,聲 名日著。用薦者為閩海儒學官,適御史中丞馬雍,古 祖常使泉南,一見奇之,謂旅曰:『子館閣器也,胡為留 滯於此』!」因相勉遊京師。既至,翰林侍講學士虞集見 其所為文,慨然嘆曰:「此所謂『我老將休,付子斯文』者 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得旅 之助為多。與祖常交口,游譽於諸公間,咸以為旅博 學多聞,宜居師範之選。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又力 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於 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為江浙儒學副提舉。至元四 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階文 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旅於文,自先秦以來,至 唐、宋諸大家,無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潔,必求合於 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有《文集》十四卷。旅平生 於師友之義尤篤,每感虞集為知己。其在浙江時,集 歸田已數載,歲且大比,請於行省參知政事孛木魯 翀,親奉書幣,請集主文鄉闈,欲為問候計,乃衝冒炎 暑,千里訪集於臨川。集感其來,留旬日而別。惓惓以 斯文相勉,慘然若將永訣焉。集每於學者語,必以旅 為平生益友也。一日,夢旅舉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 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聞旅卒,集深悼 之。同時有程文、陳繹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 仕至禮部員外郎。作文明潔而精深,集亦多稱之。繹 曾字伯敷,處州人。為人雖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註 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煜如也。官至國子 助教。論者謂二人皆與旅相伯仲雲。
李孝光
編輯按《元史儒學傳》:「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少博學,篤 志復古,隱居鴈蕩山五峰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 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南行臺監察御史闔辭,屢 薦居館閣。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祕書監著作郎召, 與完者圖、執禮、哈琅、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帝於宣
文閣,進《孝經圖說》。帝大悅,賜上尊。明年,陞文林郎、祕書監丞。卒於官,年五十三。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趨世尚,非「先秦」、「兩漢」語,弗以措 辭。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諒
編輯按《元史儒學傳》:「公諒字子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 吳興,今為吳興人。公諒通經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 嘉興富民延為子弟師。夜將半,聞有叩門者,問之,乃 一婦人,公諒厲聲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辭歸,終不 告以其故。至順四年,登進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 州事。丁內艱,改同知餘姚州事。夏不雨,公諒出禱,輒」 應,歲以有年,民頌之,以為「別駕。」雨。攝會稽縣,申明冤 滯,所活者眾。省檄察實松江海塗田,公諒以潮汐不 常,後必貽患,請一概免科,省臣從之。遷高郵府推官, 未幾,除國子助教,日與諸生辯析諸經。六館之士,資 其甄陶者,往往出為名臣。調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 誥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得告。後召為國子監丞,除 江浙儒學提舉,改僉嶺南廉訪司事,以疾請老。公諒 平居,雖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嘗挾手記一冊,識其編 首曰:「晝有所為,暮則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為,天地 鬼神,實聞斯言。」其檢飭之嚴如此。所著述有《折桂集》 《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槁》《玉堂漫槁》《越中行槁》,凡若 干卷。門人私諡曰純「節先生。」
杜本
編輯按《元史隱逸傳》:「本字伯原,其先居京兆,後徙天台,又 徙臨江之清江,今為清江人。本博學,善屬文,江浙行 省丞相忽剌木得其所上《捄荒策》,大奇之。及入為御 史大夫,力薦於武宗,嘗被召至京師。未幾,歸隱武夷 山中。文宗在江南時,聞其名,及即位,以幣徵之,不起。 至正三年,右丞相脫脫以隱士薦,詔遣使賜以金織」 文幣,上尊酒,召為翰林待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 修官。使者致君相意,趨之。行至杭州,稱疾固辭,而致 書於丞相曰:「以萬事合為一理,以萬民合為一心,以 千載合為一日,以四海合為一家,則可言制禮作樂, 而躋五帝三王之盛矣。」遂不行。本湛靜寡慾,無疾言 遽色,與人交尤篤於義。有貧無以養親、無資以為學 者,皆濟之。平居書冊未嘗釋手,天文、地理、律曆、度數 靡不通究,尤工於篆隸。所著有《四經表義》《六書通編》 《十原》等書。學者稱為「清碧先生。」至正十年卒,年七十 有五。
按《遂昌雜錄》:「江右杜君諱本,字原父,號清碧。先生苦 志於學,經史多手寫成集,沉默寡言笑。嘗一再遊京 師,王公貴人多樂與之交。已得武夷詹君景仁,由三 公掾授浙東憲府照磨,延先生南入武夷,且買房置 田,為久遠計。已而朝廷修三史,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各舉一處士,君以南人處士徵授翰林待制奉議大」 夫出至錢塘,以病歸。其歿於至正十年秋八月,道遠 不能弔,令人感念雲。
按《輟耕錄》:杜清碧先生本應召,次錢塘,諸儒者爭趨 其門。燕孟初作詩嘲之,有「紫藤帽子高麗靴,處士門 前當怯薛」之句,聞者傳以為笑。用紫色棕藤縳帽而 製靴,作高麗國樣,皆一時所尚。「怯薛」則內府執役者 之譯語也。
杜清碧先生,本字伯原,有所編《五聲韻》,自大小篆、分 隸、真草以至於外蕃書,及國朝蒙古新字,靡不收錄, 題曰《華夏同音》。至正壬午,中書奏修三史,以翰林待 制聘。先生起至武林,辭疾不行,盤桓久之。浙省平章 康里子山公巎巎時來訪,一日語及聲律之學,因問 國字何以用可侯?〈此喉音也有音無字〉字為首。先生曰:「正如嬰 兒初墮地時,作此一聲,乃得天地之全氣也。」平章甚 悅服。
張樞
編輯按《元史杜本傳》:張樞子長者,婺之金華人,亦屢徵不 起。樞幼聰慧,外家潘氏蓄書數萬卷,樞盡取而讀之, 過目輒不忘。既長,肆筆成章,頃刻數千言,有問以古 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禮樂之興廢,以至帝 號官名、歲月先後,歷歷如指諸掌。其為文,務推明經 史,以扶翼教道。尤長於紀事,嘗取三國時事,撰《漢本 紀列傳》,附以《魏吳載記》,為《續後漢書》七十三卷。臨川 危素稱其「立義精密,可備勸講。」朝廷取其書,寘宣文 閣,浙東部使者交薦之,前後章凡九上。至正三年,命 儒臣纂修遼、金、宋三史,右丞相脫脫以監修國史領 都總裁,辟樞本府長史,力辭不拜。七年,申命史臣纂 修本朝后妃、功臣傳,復以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 誥兼國史院編修官召樞,俾與討論,復避不就,使者 強之行,至杭州,固辭而歸。嘗著《春秋三傳歸一義》三 十卷,《刊定三國志》六十五卷,《林下竊議》《曲江張公年 譜》各一卷,《弊帚編》若干卷。至正八年卒,時年五十有 七。
呂徽之
編輯按《輟耕錄》:「吾鄉呂徽之先生,家仙居萬山中,博學能 詩,文問無不知者。而安貧樂道,常逃其名,耕漁以自給。一日,㩦楮幣詣富家易穀種,值大雪,立門下人弗 之顧,徐至庭前,聞東閣中有人分韻作雪詩,一人得 『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覺失笑。閣中諸貴遊子弟輩 聞得,遣左右詰之。先生初不言,眾愈疑,親自出,見先」 生露頂短褐,布襪草屨,輒侮之。詢其見笑之由,先生 不得已,乃曰:「我意舉滕王蛺蝶事耳。」眾始歎服。邀先 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狀,安可廁諸君子間?」請之 益堅,遂入閣。眾以「藤」、「滕」二字請先生足之,即援筆書 曰:「天上九龍施法水,人間二鼠嚙枯藤。鶩鵝聲亂功 收蔡,蝴蝶飛來妙過滕。」復請和「曇」字韻詩,又隨筆寫 云:「萬里關河凍欲含,渾如天地尚函三。橋邊驢子詩 何惡,帳底羔兒酒正酣。竹委長身寒郭索,松埋短髮 老瞿曇。不如乘此擒元濟,一洗江南草木慚。」寫訖,便 出門,留之不可得。問其姓字,亦不答,皆驚訝曰:「嘗聞 呂處士名,欲一見而不能,先生豈其人邪?」曰:「我農家, 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惠之穀怒曰:「我豈取不義之 財,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遙尾其後,路甚僻遠,識其 所而返。雪晴,往訪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 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徽之先 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始知真為先生矣。至彼,果 見之,告以特來候謝之意。隔溪謂曰:「諸公先到舍下, 我得魚,當換酒飲諸公也。」少頃,㩦魚與酒至,盡歡而 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於行,暫憩一露棚下。適主人 自外歸,乃嘗識面者。問所從來,語以故,喜曰:「是固某 平日所願見者。」止客宿。翼旦客別,主人躡其蹤,則先 生已遷居矣。又一日,先生與陳剛中治中遇於道。治 中策蹇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 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陳剛中乎?」曰:「然。」握手若平生歡。 共論驢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餘 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記得有某出某書,某出某 傳,又三十餘事。」治中深敬之。
張天雨
編輯按《輟耕錄》:道士張伯雨,號句曲外史,又號貞居。嘗從 王溪月真人入京。初,燕地未有梅花,吳閒閒宗師全 節時為嗣師,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曰漱芳亭。 伯雨偶造其所,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 熟寢於中。真人終日不見,伯雨深以為憂,意其出外 迷失街道也。夢覺,日已暮矣。歸道所由,嗣師笑曰:「伯 雨素有詩名,宜作詩以贖過。」伯雨遂賦長詩,有「風沙 不憚五千里,將身跳入仙人壺」之句,嗣師大喜,送翰 林集賢嘗所往來者,袁學士伯長、謝博士敬德、馬御 史伯庸、吳助教養浩、虞修譔伯生和之。他日,伯雨往 謁謝諸公,惟虞先生全不言儒者事,只問道家典故, 雖答之或不能詳。末問能作幾家符篆?曰:「不能。」先生 曰:「某試書之,以質是否。」連書七十二家,伯雨汗流浹 背,輒下拜曰:「真吾師也。」自是託交甚契,故與先生書, 必稱弟子焉。伯雨,杭州人。
按《浙江通志》:「天雨,字伯雨,錢塘人,宋文忠九成之裔。 早棄妻子,從開元宮王壽衍為徒。風裁凝峻,見者知 其為方外高士。工書,善詩歌,文益奇古。與吳興趙孟 頫、浦城楊載、蜀郡虞集、豫章揭傒斯、清江范梈、金華 黃溍交甚善。嘗屏居修《茅山志》,因自號曰句曲外史。」
吾衍
編輯按《輟耕錄》:「吾子行先生,衍大末人。大父為宋太學諸 生,因家錢塘。先生疏曠,故高,不事之節。其所厭棄者, 或請謁,從樓上遙謂曰:『吾出有間矣』。顧彈琴吹洞簫, 撫弄如意不輟。求室委巷,教小學,常數十人與客對 笑談,喧樓上下,群童一是肅安。」其所著述,有《尚書要 略》《聽元集》《造元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重正卦氣》 《楚史》《檮杌》《晉文春秋》,兼通聲音律呂之學,工篆書。初, 先生年四十,未娶,所知宛丘趙君天錫為買酒家孤 女為妾。年饑,女嘗事人,後夫知妻在先生所,訟之,因 逮妾父母。父母至客先生家,又偽楮幣。事覺,因言舍 主人,先生弗知。因邏捽辱先生,南出數百步,錄事張 君景亮識先生,叱邏曰:「是不知情,攝之何為?」即解縱 遣歸。先生不勝慚。明日持元絛緇笠詣仇山村先生 別。值晨出,因留詩一章,詩有「西泠橋外斷橋邊」之句, 意將從靈均於斯。明日,有得遺履於橋上者,後衛大 隱以六壬筮之,得亥子丑順流象,曰:「是其骨朽淵泥 九十日矣。」西湖多寶院僧可權從先生學,聞先生之 死,哭甚哀。乃葬先生遺文於後山,與其師骨塔相對 曰:「皆吾師。」仍乞銘於胡石塘先生,庶幾先生有後世 名。《銘》曰:「生弗瀆,死弗辱,貞哉白!」余習篆書,極愛先生 翰墨,得一紙半幅,如獲至珍,以故於書法頗有助。偶 與鄭遂昌先生談先生之始末,就識之。竹房、竹素、貞 白,皆先生號也。
按《舊浙江通志》:「衍字子行,仁和人。操行高潔,博覽墳 典,工篆隸,諳音律,不求榮進,隱居教授。居一樓,坐學 童樓下,遣高弟子遞授之。客至,童子輒止其登,使登 乃登,與客笑談樓上,而樓下群童肅如也。元時,廉訪 使徐琰聞衍名,訪之,衍從樓上呼曰:『此樓何敢當貴人登也,願明日走謁謝』。琰笑而去,明日竟不謝。人咸」 重之,稱為「貞白先生」而不名。
按《新浙江通志》:「衍字子行,號貞白,開化人。元初寓於 杭,好古博學,凌物傲世。嘗與趙魏公相厚,善精篆書, 律以石鼓,當代獨步,兼通音律。」
陳雲嶠
編輯按:《輟耕錄》雲:「嶠柏,泗州人,性豪宕,結客其祖平章故 宋制置即龍麟洲題琵琶亭以譏之者。凡積金七屋, 不數年散盡。嘗為侍儀、舍人、館閣諸老,朝省名公,莫 不折輩行與交,咸稱之曰『公子』。其妻,銕大保女也。恃 富貴近戚,偶一言驕之,遂終身不見。嘗被命監鑄祭 器於杭,無錫倪元鎮慕其名,來見之,張燕湖山間,羅」 設甚至,酒終為別,以一帖饋米百石。雲嶠命從者移 置近所,舉巨觥,引妓樂騶從者而前,悉分散之。顧倪 曰:「吾在京時即熟爾,名雲南,士之清者,它無與比。其 所以章章者,蓋以米沽之也。請從今日絕交。且罵諸 嘗譽之者。」時張伯雨在坐,不勝跼蹐,其豪氣類如此。 嘗《雪中騎牛拜米南宮墓》詩云:「少年不解事,買駿輕 千金。何如小黃犢,踏雪空山深。小小雙牧童,吹笛穿 松林。醉拜南宮墓,地下有知音。」言世上無知音也。平 日喜居錢塘,好古有餘,而治才不足,又不樂小官,怒 罵宰相,年逾六十,不得志而死。其畢命時,作偈云:「前 身本是泗州僧。」
王幼學
編輯按《安慶府志》:「幼學,字行卿,居慈湖。生於宋季,資識高 敏,篤志力學。幼罹北兵俘掠,至河南,陳氏得之,養以 為子,乃命之學。其家蓄書萬卷,幼學不憚寒暑,手不 釋卷,由是學識大進。元世祖至元間,年六十始歸。葺 望江舊業,躬耕慈湖之坂,與同志講道不輟。成宗大 德三年己亥,取朱子《綱目》悉為訓詁,引喻證釋。至仁」 宗延祐五年戊午,纂述成書,計五十九卷,名曰《通鑑 綱目集覽》。凡七易槁,垂二十年而後成,今行於世。當 時名公如宣城翰林貢奎章輩皆為序。至正間,年九 十三終於鄉。人稱之曰「慈湖先生。」
吳儀
編輯按《江南通志》:「儀字明善,金谿人。博極群書,海內兵起, 無意仕進,遠近學者,爭集其門,隨資器訓迪之。所釋 皆《五經》大義。尤精《春秋》,著三書,曰《春秋裨傳》,曰《春秋 類編》,曰《五傳論辨》,多先儒所未發。雖盛暑隆寒,必正 容端坐。學者聞其謦欬,輒肅然起敬,人稱東吳先生」, 即伯宗父也。
金原舉
編輯按《江南通志》:「原舉,鹽城人。美儀容,善吟詠,博通經史, 尤工楷書篆草。弱冠為郡學錄,後參贊總兵,廓平山 東,陞吏部掌銓科,歷州郡守。元末歸鄉,後薦授江西 南康令,終於家。有《雲谷集》。」
楊維翰
編輯按《太平清話》:「楊鐵崖之兄,名不著,嘗讀其墓誌,公諱 維翰,字子固,自號方塘,喜讀史,與維楨攻學,無寒暑, 抵夜以漏分為度,睡則以水沃面。筮仕郡文學,初帥 府檄為慈谿校,已遷天台校。其文議論高古,有氣燄 可畏。晚年游戲墨蘭竹石極精妙,興至揮灑,人求者 無貴賤悉作。時柯九思推遜之曰:『方塘、竹雲詩號《光 岳集》』。」攷經有《穉穧錄》,書畫有《藝游略》。
蘇大年
編輯按《畿輔通志》:「大年,真定人。年十五,遊學廣陵,因家焉。 碩學鴻才,不受辟舉,文辭翰墨,絕出時輩。至正間,上 書於朝,官編修。平生著述甚多,自號西坡,又號林屋 洞主。」
何失
編輯按《畿輔通志》:失,昌平人。負才氣,能詩文。至正間,名公 交薦之,以親老不就。揭傒斯嘗推重云:「心事巢、由,上 文章陶阮間。」虞集見其所作,嘆曰:「當序而傳之,使後 之作者亦知世有斯人。」
鄭元祐
編輯按《處州府志》:「元祐,字明德,遂昌人。天資穎悟,十五能 詩賦,與平章廉公為忘年友。父卒,徙居姑蘇,從學者 眾。省臺宣閫憲府交薦,至正十七年,授平江路儒學 教授,陞浙江提舉。所著有《遂昌山人雜錄》並《山居文 集》,祀於學。」
陸友
編輯按《蘇州府志》:友,字友仁。父業賈友,攻苦於學,為鄰里 所竊笑。及長,賢士大夫多造訪之。善詩,尤長於五言 律,兼工隸楷。又博鍳古物,凡三代而下鐘鼎銘刻,法 書名畫,一入友目,真贋立辨。嘗至上都,柯九思、虞集 一見服其識,並善其書,交薦於朝,未及任用,而二人 皆去職。友乃歸吳,闢斗室扁曰「志雅齋。」庭植花竹,傍 樹湖石,室中惟置古今名集圖史,客至,煮茗清談不 倦,自號「硯北生」,著《硯史》《墨史》,得古玉印,並著《印史》,有 《把菊軒稿》《吳中雜志》。
===郭彥章===按《吉安府志》:彥章,吉水人。與劉桂隱、劉申齋講學,有 詩名。《題廬陵義士傳》詩云:「淮海風迴吹血腥,青原不 改舊時青。中朝將帥論功賞,不及江南一白丁。」《題新 淦劉貞女》詩云:「百年節義仗英豪,一死翻憐女子高。 不敢高歌題卷上,轉喉恐觸舊官曹。」其他吟詠,皆有 警句,為時傳誦。
周志遠
編輯按《吉安府志》:「周志遠,吉水人。凝重寡言,篤學,尤工五 七言詩。以危大樸薦,說書太子宮。一日,母以書召之 歸,志遠飄然南去。志遠生元仕元,然其心若有不自 得者。嘗自贊其像曰:『十年塵土變形容,惟有丹心日 月同。北海子卿羝不乳,未應已在畫圖中』。」
段所
編輯按《吉安府志》:所字原中,永新人。性峭直高朗,善詩。隱 居山中,鑿池架屋,日吟詠自適其間,人稱舫軒先生。 所著有《鷺股集》,龍心源序之。摘其「露冷銅盤秋色老, 天際銀河一絲小」之句,謂可追李長吉遺調雲。
鄧祥甫
編輯按南昌郡乘祥甫,進賢人。與九江黃楚望並精《易》理, 尤深於天文術數之學。元世,青田劉基為高安縣丞, 祥甫見而奇之,遂以其學授焉,基後為佐命功臣。
楊璲
編輯按《紹興府志》:「璲字元度,餘姚人。喜學問,師事柳待制 貫,與海內博洽者辯說,數困之。註《詩傳》《名物類考》侍 御史姚黻剡文上之。後以鄉貢歷寧海、縉雲及本州 學官。值南北盜起,乃避地之梅川,以著述終。兄瑛,弟 瑀,孫軾、同皆有名,而軾、同尤以詩顯於景泰、天順之 間。」
申屠澂
編輯按《紹興府志》:「澂字仲敬,諸暨人。父性,受業黃文獻公 之門。澂與兄溶,得其淵源。謹言端行,並為鄉里所敬 憚,而澂尤寡合,賤而賢者禮之,貴而言或少偏,雅如 不聞,望之容色毅然。至有所請,則溫然愉惋,辨析必 盡。工古文詞,舂容簡奧,精篆籀小楷,足配秦晉。辟本 路教授,辭疾不行,晚節益堅。所著有《孝全摭言》數卷。」
李存
編輯按《饒州府志》:「存字伯遠,更字仲公,安仁人。穎悟該博, 深明性理之學。與通邑吳尊光、舒元易、貴溪祝蕃遠 從上饒陳靜明遊,邑令延為師,郡守聘典文衡,三以 高蹈丘園舉。中丞文獻公、右丞烏古孫交章論薦,李 祕書舉以自代,相國京兆公奏補翰林,屢不起,乃葺 書院,受學者如翰林承旨張仲舉、危大樸輩,皆出其」 門,時以為「江東四大儒。」著有《俟菴》諸集。子卓,字立卿, 天資高邁,通經傳子史,為文暢而腴,不求仕進。里中 子弟多從遊,人以其克繼父志,稱為竹莊先生。
李翼
編輯按《太平府志》:「翼字仲羽,敘次子也。自幼清爽英發,與 兄習師事舅氏姚和。中。延祐七年,中浙江鄉試,與浦 江吳萊、餘姚方九思、臨川傅斯正弔古酣歌,自謂有 司馬子長遺風。尋以論議不合於禮部,退歸田裡,益 肆力問學,諸經子史靡不該洽。至元元年,試江浙行 省考官,得其《龍馬圖賦》一唱三歎之音,取為賦魁。明」 年罷科舉,以列兩舉者得諸路教授。卒年六十一。子 洙、汶。洙字宗泰,志學而行端,最為忠宣公《余闕》所禮。 當時河南薛超吾出守太平,為其兄弟建坊,名曰「雙 桂。」今小石坊尚存。
陳璪
編輯按《金華府志》:「璪字仲飾,永康人。清修苦學,淹貫經傳, 文詞典雅。至正間,縣尹丁從政辟為縣學訓導。所著 有《質菴槁》若干卷。其門人胡仲勉、盧誼、林維亦皆以 文學知名於時。」
堵簡
編輯按《江南通志》:「簡字無傲,金壇人。學詩於學士虞集,歷 官江浙行省檢校官。張士誠陷松江,平章慶童擊之, 署簡為檢校官。部從以行,為賊所執,簡不屈,遂遇害。 葉萬戶為輿屍歸葬。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