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0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卷目錄

 三禮部總論一

  易經乾卦 履卦 繫辭 序卦傳

  書經舜典 皋陶謨 周官

  禮記經解

  左傳隱公十一年 桓公二年 莊公十八年 莊公二十三年 僖公三十一年 文

  公二年 文公十五年 成公十三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年 昭

  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七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孝經三才章 聖治章 廣要道章

  史記禮書

  漢書禮樂志

  管子牧民篇 心術篇

  莊子人間世篇 大宗師篇 天運篇 繕性篇 漁父篇 天下篇

  荀子禮論篇

  韓非子解老篇

  後漢班固白虎通德論禮樂篇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禮經類

  鄭樵六經奧論三禮總辨 三禮異同辨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卷

三禮部總論一

編輯

易經

編輯

《乾卦》

編輯

《亨》者,嘉之會也。

大全蔡氏曰:「自元而後,凡宇宙極嘉美的道理,如三千三百,無一不會聚於此,故曰『嘉之會』。」

嘉會足以合禮。

大全朱子曰:人之修為便處處皆要好,不特只是一處要好而已,須是動容周旋,皆中乎禮,故曰「嘉會。」

履卦

編輯

程傳「履」,禮也。禮,人之所履也。為卦天上澤下,天而在上,澤而處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常履之道也,故為《履》。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程傳「天在上,澤在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為《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辯別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

《繫辭》

編輯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大全朱子曰:「會是觀眾理之會,通是擇其通者而行。且如有一事關著許多道理也,有父子之倫也,有君臣之倫也,有夫婦之倫。若父子之恩重,則便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義,而委致其身之說不可行。若君臣之義重,則當委致其身,而不敢毀傷之說不暇顧。此之謂觀會通。」

《序卦傳》

編輯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 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

平菴項氏曰:「上下既具,則拜趨、坐立之節形,而宮室、車旗之制設,其行之必有文,故謂之禮;辨之必有理,故謂之義。禮義者,非能制為人倫也,有人倫而後禮義行其間耳。」

書經

編輯

《舜典》

編輯

《修五禮》如五器。

脩吉、凶、軍、賓、嘉之五禮。正義《周禮·大宗伯》云:「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固邦國,以嘉禮親萬民之婚姻。」知五禮謂此也。帝王之名既異,古今之禮或殊,而以周之五禮為此五禮者,以帝王相承,事有損益,後代之禮亦當是前代禮也。五器是五禮中所用者,如吉之簠簋,凶之衰絰,軍之干戈,賓之玉帛,嘉之琴瑟鐘磬之類,如訓同,使歸於一也。蔡傳五禮,吉、凶、軍、賓、嘉也,修之,所以同天下之風俗。如,同也。五器,即五禮之器也。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三禮》:天地人之禮正義此時秩宗,即《周禮》之宗伯也。其職云:「掌天神人鬼地祇之禮。」雖三者併為吉禮,要言三禮者,是天地人之事,故知三禮是天地

人之禮

《陶謨》

編輯

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 庸哉!

《天次》敘人之常情,各有分義,當敕正我《五常》之教,使合於五,厚厚天下。天次敘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蔡傳敘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敘也。秩者,尊卑、貴賤、等級、隆殺之品秩也。

《周官》

編輯

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蔡傳《春官》卿,主邦禮,治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和上下尊卑等列。

禮記

編輯

《經解》

編輯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言人君以《六經》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民風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恭儉莊敬,禮教也。

《禮》以恭遜、節儉、齊莊、敬慎為本,若人能恭敬節儉,是禮之教也。

禮之失煩。

「禮之失煩」者,《禮》主文物,恭儉莊敬,若不能節制,則失在於煩苛。

「《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

《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左傳

編輯

《隱公十一年》

編輯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

林注言《禮》之用,「經理其國家,安定其社稷,教民長幼尊卑之序,為後嗣萬世無疆之利者也。」

《桓公二年》

編輯

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

杜注名之必可言也。禮從義出,政以禮成。林注義者宜也,名以制其宜也。得其宜則禮敬生,故義所以出禮。政者,正也,禮者天下之正位,故禮所以體政。

《莊公十八年》

編輯

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玨,馬三 匹,非禮也。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不以禮假 人。

林注公侯之名位不同,「上公八命,侯伯七命。」杜注侯而與公同,賜是借人禮。

《莊公二十三年》

編輯

夏,公如齊觀社,非禮也。曹劌諫曰:「夫禮,所以整民也。 故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朝以正班爵之義, 帥長幼之序,征伐以討其不然。諸侯有王,王有巡守, 以大習之,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 何觀?」

林注觀蒐軍實,非交鄰國之禮也。先王辨上下,定民志,所以整齊萬民也。故制為會同之禮,以教訓諸侯上下尊卑之法制,制貢賦多少之節度,制為朝覲之禮,以正五等班爵後先之宜。其班爵同者,則以年齒長幼為次序,不然,不用命也。謂不朝不會,則以征伐討之。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有王事也;天子適於諸侯,曰「巡守」,省方也。以大習會朝之禮,如舜覲群後,禹會塗山之類,非是朝會之事,國君不輕舉動矣。

《僖公三十一年》

編輯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猶三望,亦非禮 也。《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 郊,上怠慢也。望,郊之細也。不郊,亦無望可也。

杜注諸侯不得郊天。魯以周公故,得用天子禮樂,故「郊」為魯常祀。林注《左氏》以「郊」為魯之常祀,故以「不郊免牲」為非禮,其說未得為正。

《文公二年》

編輯

「八月丁卯,大事於太廟,躋僖公」,逆祀也。於是夏父弗 忌為宗伯。

宗伯,「掌宗廟之禮。」

尊僖公,且《明見》,曰:「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後小,順 也;躋聖賢,明也。明順,禮也。君子以為失禮。禮無不順, 祀,國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謂禮乎?子雖齊聖,不先父 食久矣。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祖 帝乙,鄭祖厲王,猶上祖也。」

《文公十五年》

編輯

夏,曹伯來朝,禮也。諸侯五年再相朝,以修王命,古之 制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於社,非禮也。

林注得常鼓之月,而於社用牲,為非禮。

「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 於朝,以昭事神,訓民事君,示有等威」,古之道也

林注言日食之禮:

《成公十三年》

編輯

三月,公及諸侯朝王,遂從劉康公、成肅公會晉侯伐 秦。成子受脤於社,不敬。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 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 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 禮,小人盡力。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敬在養 神,篤在守業。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 脤」,神之大節也。今成子惰,棄其命矣,其不及乎?

林注中者,至正大中之理。凡民皆受《大中》之理以生,所謂「上天賦命」,即此「大中之理。」則法也。聖人因天地之自然而為之節文,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法則,所以安定上天所賦之命,而使之勿失。

《襄公二十七年》

編輯

六月,丁未朔,宋人享趙文子,叔向為介司馬,置折俎, 禮也。

杜注折俎,體解節折,升之於俎,合卿享宴之禮,故曰「禮」也。《周禮》:司馬「掌會同之事。」

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襄公三十一年》

編輯

十二月,北宮《文子》相衛襄公以如楚、宋之盟故也。過 鄭,印段迋勞於棐林如聘禮而以勞辭。

杜注用《聘禮》而用《郊勞》之辭。

文子入聘,子羽為行人,馮簡子與子太叔逆客,事畢 而出,言於衛侯曰:「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其無大國 之討乎?《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禮之於政,如熱之 有濯也。濯以救熱,何患之有?」

林注「有禮以節其政」,如有濯以救其熱。

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 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 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與裨諶乘以 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 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 謂「有禮」也。

杜注《傳》跡子產行事,以明北宮文子「有禮」之言。

《昭公三年》

編輯

夏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 侯嘉焉,授之以策曰:「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 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勳。」伯石再拜稽首,受策以出。君 子曰:「禮,其人之急也乎?伯石之汰也,一為禮於晉,猶 荷其祿,況以禮終始乎?」

《昭公四年》

編輯

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於申。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 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王使 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 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 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 代,子產善相小國。王使椒舉侍於後以規過,卒事不 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

杜注左師子產所獻《六禮》,楚皆未嘗行。

《昭公五年》

編輯

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 「魯侯不亦善於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 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 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 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 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於 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 禮之本末,將於此乎在,而屑屑焉習儀以亟,言善於 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於是乎知禮。

晉韓宣子如楚送女,鄭太叔謂叔向曰:「楚王汰侈已 甚,子其戒之。」叔向曰:「奉吾幣帛,慎吾威儀,守之以信, 行之以禮,敬始而思終,終無不復。從而不失儀,敬而 不失威,道之以訓辭,奉之以舊法,考之以先王,度之 以二國,雖汰侈,若我何?」及楚,楚子朝其大夫薳啟疆, 曰:「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朝聘有珪,享頫有璋,小有 述職,大有巡功。」

林注朝聘之禮,皆以珪為信。上公珪九寸,聘珪八寸,侯伯珪七寸,聘珪六寸;子男琮璧五寸,聘璧四寸。臣降於君一等也。享《頫服》云:「獻也」,以為獻國所有。杜雲「饗也」,以為既朝聘而享,享頫見也,其義皆通。有璋,執璋以行禮也。

設幾而不倚,爵盈而不飲。

林注朝聘之禮,有設幾進爵之時。朝禮雖亡,而聘禮有其略也。《聘義》曰:「朝聘之禮,至大禮也。質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雖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設幾而不倚。酒清,人渴而不敢飲;肉敗,人饑而不敢食,故爵盈而不飲。」

「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

《昭公七年》

編輯

孟僖子病,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

林注人之有禮,如木之有幹。人無禮,無以立其身;木無幹,無以立其形。

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我若獲沒,必屬 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

《昭公十五年》

編輯

叔向曰:「《禮》,王之大經也。言以考典,典以志經,忘經而 多言舉典,將焉用之?」

林注忘其經常。而徒恃言語。舉引典故。

《昭公二十五年》

編輯

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 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 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 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 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 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 五味,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 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 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以象天 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 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溫慈和惠,以效天之生植長 育,是以長久』。」簡子曰:「甚哉,禮之大也!」

林注或哀或樂,不失其正,乃能「則天因地和」,協於陽生陰殺之性,故能參天地與之長久。

對曰:「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是 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禮者,謂之成人 大,不亦宜乎?」

林注天地以禮而成位,猶織以經緯而成文也。人性之曲者,自以禮弼之,使就於直;人性之直者,自以禮弼之,使就於曲。能如此而後謂之成人,禮之所以為大也。

《昭公二十六年》

編輯

景公曰:「善哉!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晏子對 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君令臣共,父慈 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 違,臣共而不貳,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 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 善物也。」景公曰:「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對曰:「先 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

孝經

編輯

《三才章》

編輯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君行敬讓」,則民化而不爭;「禮以檢其跡,樂以正其心」,則和睦矣。

《聖治章》

編輯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謂父為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 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君行「嚴配」之禮,則德教刑於四海,海內諸侯各修其職,來助祭也。

《廣要道章》

編輯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言教人「親愛禮順,無加於孝悌也。」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 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 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 要道也。

史記

編輯

《禮書》

編輯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 也哉?余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 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人道經緯萬端,規 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 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人體 安,駕乘為之金輿鏓?一作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為 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 蕩其心;口甘五味,為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情好珍 善,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 朱絃洞越,大羹元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是以 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 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仲尼曰:「禘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周衰,禮廢樂壞,大小 相踰。管仲之家,兼備三歸。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 溢僭差者謂之顯榮。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 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 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仲尼沒後,受業之 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至秦 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 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扺,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 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孝文即位,有司議 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 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 於世務刑名,數干諫孝景曰:「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 今之制也。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 難。事在《袁盎語》中。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復 議。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采風俗,定 製作。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 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為制也。議者咸稱太 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 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 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為典常,垂 之於後雲。禮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 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 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 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稻粱五 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弦,所 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房床笫幾席,所 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辨也。 所謂「辨」者,貴賤有等,長少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也;「側載臭茝」,所以養鼻 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鸞之聲,步中《武》象,驟中 《韶》濩,所以養耳也;「龍旂九斿」,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 鮫韅彌龍」,所以養威也。故大路之馬,必信至教順,然 後乘「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 生也?孰知夫輕費用之所以養財也?孰知夫恭敬辭 讓之所以養安也?孰知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 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怠 惰之為安,若者必危;情性之為安,若者必滅。故聖人 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失之矣。 故儒者,將使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失之者 也。是儒墨之分,治辨之極也,彊固之本也,威行之道 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諸侯也;弗 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堅革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 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 行,不由其道則廢。楚人鮫革犀兕,所以為甲,堅如金 石;宛之鉅鐵,施鑽如蜂蠆,輕利剽遫,卒如熛風」,然而 兵殆於垂涉,唐昧死焉。莊蹻起,楚分而為四參。是豈 無堅革利兵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汝潁以 為險,江漢以為池,阻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 師至,鄢郢舉若振槁。是豈無固塞險阻哉?其所以統 之者非其道故也。紂剖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殺無 辜,時臣下懍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師至而令不行乎 下,不能用其民,是豈令不嚴、刑不峻哉?其所以統之 者,非其道故也。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敵國 不待試而詘,城郭不集,溝池不掘,固塞不樹,機變不 張,然而國晏然。不畏外而固者,無他故焉。明道而均 分之,時使而誠愛之,則下應之如景響,有不由命者, 然後俟之以刑,則民知辠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辠 人不尤其上,知辠之在己也。是故刑罰省而威行如 流,無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 則廢。古者帝堯之治天下也,蓋殺一人,刑二人而天 下治。《傳》曰:「威厲而不試,刑措而不用。」天地者,生之本 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 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則無安人。故《禮》,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故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貴 賤。貴賤治,得之本也。郊疇乎天子,社至乎諸侯及士 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鉅者鉅,宜小者 小。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 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 不得立宗廟。所以辨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 也。大饗、上元尊,俎上腥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大 饗、上元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飯稻粱,祭嚌,先大 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 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是謂大隆。故尊之上,元 尊也。俎之上,腥魚也,豆之上大羹,一也;利爵弗啐也, 成事俎弗嘗也,三宥之弗食也,大昏之未廢齊也,大 廟之未內屍也,始絕之未小斂,一也;大路之素幬也, 郊之麻冕,喪服之先散麻,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清 廟》之歌,一唱而三歎;縣一鐘,尚拊膈,朱絃而通越,一 也。凡禮始乎脫,成乎文,終乎稅,故至備,情文俱盡。其 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 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 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益損 也。本末相順,終始相應,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說。天 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小人不能則也。《禮》之貌誠深矣;堅白同異之察入焉而弱,其 貌誠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說入焉而嗛,其貌誠高 矣;𣊻慢恣睢,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墜。故繩誠陳」, 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矩誠 錯,則不可欺以方員;君子審禮,則不可欺以詐偽。故 繩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規矩者,方員之至也; 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者,不足禮,謂之無方 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之中,能思索,謂之 能慮;能慮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之焉,聖矣。」 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日月者,明之極也;無 窮者,廣大之極也。聖人者,道之極也。以財物為用,以 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文貌繁,情慾省, 禮之隆也。文貌省,情慾繁,禮之殺也。文貌情慾,相為 內外,表裡並行而雜,禮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 盡其殺,而中處其中,步驟馳騁,廣騖不外。是以君子 之性守宮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於是 中焉房皇,周浹曲直,得其次序,聖人也。故厚者禮之 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

漢書

編輯

《禮樂志》

編輯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 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 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 禮樂,所㠯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人性 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 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 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踴之節, 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㠯副其誠,邪人足㠯防其失。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鄉飲 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 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 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 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㠯 行之,刑㠯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誖,則王道備矣。 樂㠯治內而為同,禮㠯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 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 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 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 詩歌詠言鐘石筦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 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 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 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 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王者必因前王之 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太平 而大備。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 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於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 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孔子美之 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及其衰也,諸侯踰越法度,惡 禮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㠯亂亡。漢興,撥 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㠯正君臣之 位。高祖說而歎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㠯通 為奉常,遂定儀法,未盡備而通終。至文帝時。賈誼㠯 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 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㠯「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於 風俗流溢,恬而不怪,㠯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 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夫立君臣, 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 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 十餘年,宜定製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 獄訟衰息。迺草具其儀,天子說焉,而大臣絳、灌之屬 害之,故其議遂寢。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 制禮服,㠯興太平。會竇太后好黃老言,不說儒術,其 事又廢。後董仲舒《對策》言:「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 於天。天道大者,在於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天使陽常 居大夏而㠯生育長養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 虛不用之處,㠯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陽出布施 於上,而主歲功,陰入伏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 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功。王者承天意㠯從事,故務 德教而省刑罰。刑罰不可任㠯治世,猶陰之不可任 㠯成歲也。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 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是故古之王者,莫不㠯教 化為大務,立太學㠯教於國,設庠序㠯化於邑,教化 以明,習俗以成,天下嘗無一人之獄矣。至周末世,大 為無道,㠯失天下,秦繼其後,又益甚之。自古㠯來,未 嘗㠯亂濟亂,大敗天下如秦者也。習俗薄惡,民人抵 冒。今漢繼秦之後,雖欲治之,無可奈何。法出而姦生, 令下而詐起,一歲之獄㠯萬千數,如㠯湯止沸,沸愈 甚而無益。辟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迺可 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迺可理也。故 漢得天下㠯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勝殘去殺者失之當更化而不能更化也。古人有言:「臨淵羨魚,不 如歸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 「更化,更化則可善治,而災害日去,福祿日來矣。」是時 上方征討四夷,銳志武功,不暇留意禮文之事。至宣 帝時,琅琊王吉為諫大夫,又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 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 於三代之隆者也。其務在於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 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㠯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 可世世通行者也。㠯意穿鑿,各取一切,是㠯詐偽萌 生,刑罰無極,質樸日消,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 莫善於禮』,非空言也。願與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 王制,驅一世之民,躋之仁壽之域,則俗何㠯不若成 康,壽何㠯不若高宗?」上不納其言。吉以病去。至成帝 時,犍為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議者㠯為善祥。劉 向因是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 盛揖讓之容,㠯風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 或曰:不能具禮。禮㠯養人為本,如有過差,是過而養 人也。刑罰之過,或至死傷。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 有司請定法。削則削,筆則筆,救時務也。至於禮樂,則 曰「不敢」,是敢於殺人,不敢於養人也。為其俎豆筦弦 之間小不備,因是絕而不為,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 備,大不備或莫甚焉。夫教化之比於刑法,刑法輕,是 舍所重而急所輕也。且教化所恃㠯為治也,刑法所 㠯助治也,今廢所恃而獨立其所助,非所㠯致太平 也。自京師有誖逆不順之子孫,至於陷大辟,受刑戮 者不絕,繇不習五常之道也。夫承千歲之衰周,繼暴 秦之餘,敝民漸漬,惡俗貪饕險詖,不閑義理,不示㠯 大化,而獨敺㠯刑罰,終已不改。故曰「導之㠯禮樂,而 民和睦。」初,叔孫通將制定禮儀,見非於齊魯之士,然 卒為漢儒宗,業垂後嗣,斯成法也。成帝㠯向言下公 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辟雍,案行長安 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㠯定諡。及王莽為 宰衡,欲燿眾庶,遂興辟廱,因㠯篡位,海內畔之。世祖 受命中興,撥亂反正,改定京師,於土中即位三十年, 四夷賓服,百姓家給,政教清明,迺營立明堂辟廱。顯 宗即位,躬行其禮,宗祀光武皇帝於明堂,養三老五 更於辟廱」,威儀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禮樂未 具,群下無所誦說,而庠序尚未設之故也。孔子曰:「辟 如為山,未成一匱,止吾止也。」今叔孫通所撰《禮儀》,與 律令同錄,臧於理官法家,又復不傳,漢典寢而不著, 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沒之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 稍稍增輯至五百餘篇。今學者不能昭見,但推《士禮》 㠯及「天子」,說義又頗謬異。故君臣長幼交接之道,寖 㠯不章。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㠯善民心。其感人 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夫民有血氣心 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 焉,是㠯纖微。請幫助識別此字。瘁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 作,而民康樂;麤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 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 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先王恥其亂也,故制《雅》《頌》之 聲,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儀,合生氣之和,導五 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集,剛氣不怒,柔氣不 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足㠯感動人之善心而不使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 樂之方也。王者未作樂之時,因先王之樂㠯教化百 姓,說樂其俗,然後改作,㠯章功德。《易》曰:「先王㠯作樂 崇德,殷薦之上帝,㠯配祖考。」昔黃帝作咸池,顓頊作 六莖,帝嚳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湯作濩, 武王作《武》,周公作勺。勺言能勺先祖之道也,武言㠯 功定天下也,濩言救民也。夏、大承二帝也,招,繼堯也; 大章,章之也。五英,英華茂也。六莖,及根莖也。《咸池》備 矣。自夏㠯往,其流不可聞已,《殷頌》猶有存者,《周詩》既 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目 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㠯教國子。國子者,卿 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 音之和。故帝舜命夔曰:「女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 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 聲,八音克諧」,此之謂也。又㠯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 者,其威儀足㠯充目,音聲足㠯動耳,詩語足㠯感心, 故聞其音而德和,省其詩而志正,論其數而法立。是 㠯薦之郊廟則鬼神饗,作之朝廷則群臣和,立之學 官則萬民協,聽者無不虛己竦神,說而承流。是㠯海 內遍知上德,被服其風,光煇日新,化上遷善,而不知 所㠯然。至於萬物不夭,天地順而嘉應降。故《詩》曰:「鐘 鼓鍠鍠,磬管鏘鏘,降福穰穰。」《書》云:「擊石拊石,百獸率 舞。」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故樂者, 聖人之所㠯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者也。然 自《雅》《頌》之興,而所承衰亂之音猶在,是謂淫、過、凶、嫚 之聲,為設禁焉。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淺薄,則 邪勝正。故《書序》:「殷紂斷棄先祖之樂,迺作淫聲,用變 亂正聲,㠯說婦人。」樂官師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適諸侯,或入河海。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 千載,其遺風餘烈,尚猶不絕。至春秋時,陳公子完奔 齊。陳舜之後,《招》《樂》存焉。故孔子適齊,聞招,三月不知 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美之甚也。周道始缺,怨 刺之詩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 錯,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 各得其所。」是時周室大壞,諸侯恣行,設兩觀,乘大路, 陪臣管仲、季氏之屬,三歸雍徹,八佾舞庭,制度遂壞, 陵夷而不反。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內則致 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巧偽因而飾之,㠯營亂富貴 之耳目。庶人㠯求利,列國㠯相閒。故秦穆遺戎而由 余去,齊人餽魯,而孔子行。至於六國,魏文侯最為好 古,而謂子夏曰:「寡人聽古樂則欲寐,及聞鄭、衛,余不 知倦焉。」子夏辭而辨之,終不見納。自此禮樂喪矣。漢 興,樂家有制氏,㠯雅樂聲律世世在太樂官,但能紀 其鏗鎗鼓舞,而不能言其義。

管子

編輯

《牧民篇》

編輯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 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 度,在飭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 祖舊。

《心術篇》

編輯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 節怒莫如樂,節樂莫如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靜 者,必反其性。豈無利事哉?我無利心。豈無安處哉?我 無安心。

莊子

編輯

《人間世篇》

編輯

「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 之所為者,人亦無疵焉。是之謂「與人為徒。」

《大宗師篇》

編輯

「《以刑》為體,以禮為冀,以和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 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

《天運篇》

編輯

「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 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耶?」其味相反,而 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繕性篇》

編輯

「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 樂偏行,則天下亂矣。

《漁父篇》

編輯

「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 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天下篇》

編輯

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古之禮樂: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 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 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

荀子

編輯

《禮論篇》

編輯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 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 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 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也。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 養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 所以養目也。鐘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疏房 檖》請幫助識別此字。越席,床笫几筵,所以養體也。故禮者養也。君子 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 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養體 也;側載睪芷,所以養鼻也;前有錯衡,所以養目也。和 鸞之聲,步中武象,趨中《韶濩》,所以養耳也;龍旗九斿, 所以養信也;寢兕持虎蛟韅絲末彌龍,所以養威也。 故大」路之馬必倍至,教順然後乘之,所以養安也。熟 知夫出死要節之所以養生也,熟知夫施予費用之 所以養財也,熟知夫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熟知 夫禮義文理之所以養情也。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 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為安,若 者必危;苟情說之為樂,若者必滅。故人一之於禮義, 則兩得之矣;一之於情性,則兩喪之矣。故儒者,將使 人兩得之者也;墨者,將使人兩喪之者也。是儒墨之 分也。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 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故王者天太祖,諸侯不 敢壞,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別貴始,貴始得之本也。郊 止乎天子,而社至於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者 事尊,卑者事卑,宜大者巨,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 十世,有一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表 積厚,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大饗尚元尊, 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饗尚元尊而用酒醴, 先黍稷而飯稻粱,祭齊大羹而飽庶羞,貴本而親用 也。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之,以歸大 一,夫是之謂大隆。故尊之尚《元酒》也,俎之尚生魚也, 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嘗 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發齊也,大廟之未 人屍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大路之素未集也,郊 之麻絻也,喪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喪哭之不 文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縣一鐘,尚拊之膈,朱 絃而通越也,一也。凡禮,始乎梲,成乎文,終乎悅,校故 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代勝,其下復情以歸大,一 也。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海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 流,萬物以昌,妤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 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 立隆以為極,而天下莫之能損益也。本末相順,終始 相應,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說,天下從之者治,不從 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小人 不能測也。《禮》之理誠深矣,堅白同異之察入焉而溺, 其理誠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說入焉而喪,其理誠 高矣;暴慢恣睢輕俗之屬入焉而隊。故繩墨誠陳矣, 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縣矣,則不可欺以輕重;規矩 誠施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君子審於禮,則不可欺以 詐偽。」故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 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 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 能慮;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者 焉,斯聖人矣。故天者,高之極也;地者,下之極也;無窮 者,廣之極也;聖人者,道之極也。故學「者固學為聖人 也,非特學為無方之民也。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 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禮 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文理情用相為 內外表裡,並行而雜,是禮之中流也。」故君子上致其 隆,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 是君子之壇宇宮庭也。人有是士君子也,外是民也, 於是其中焉。方皇周挾曲,得其次序,是聖人也。故厚 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 之盡也。《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禮者,謹 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 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君子之道, 禮義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 其無知也,是姦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 之心接臧獲,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故死 之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復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 子之所以致重其親,於是盡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 文,謂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謂之瘠。君子賤野而 羞瘠,故天子棺槨十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載重, 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 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足以為人願。是先王之 道,忠臣孝子之極也。天子之喪動四海,屬諸侯;諸侯 之喪動通國,屬大夫;大夫之喪動一國,屬脩士;脩士 之喪動一鄉,屬朋友;庶人「之喪,合族黨,動州里,刑餘; 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 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反無 哭泣之節,無衰麻之服,無親疏月數之等,各反其平, 各復其始。」已葬埋若無喪者而止,夫是之謂至辱。禮 者,謹於吉凶,不相厭者也。紸纊聽息之時,則夫忠臣 孝子亦知「其閔己。然而殯斂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 懼,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輟也。卒矣,然後 作具之故。雖備,家必踰日,然後能殯。三日而成服,然 後告遠者出矣,備物者作矣。故殯久不過七十日,速 不損五十日。是何也?」曰:「遠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 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節大矣,其文備」矣。然 後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後葬也。當是時也,其義止, 誰得行之?其義行,誰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貌以生, 設飾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 之義也。《喪禮》之凡,變而飾,動而遠,久而平。故死之為 道也,不飾則惡,惡則不哀。參則翫,翫則厭,厭則忘,忘 則不敬。一朝而喪其嚴親,而所「以送葬之者,不哀不 敬,則嫌於禽獸矣。君子恥之。故變而飾,所以滅惡也; 動而遠,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優生也。禮者,斷長 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 者也。故文飾、麤惡、聲樂、哭泣、恬愉、憂戚,是反也。」然而 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御,故文飾、聲樂、恬愉,所以持 平奉吉也;麤衰、哀泣憂戚,所以持險奉凶也。故其立 文飾也,不至於窕冶;其立麤衰也,不至於瘠棄;其立 聲樂恬愉也,不至於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 至於隘懾傷生。是禮之中流也。故情貌之變,足以別 吉凶,明貴賤親疏之節,期止矣。外是姦也雖難,君子 賤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帶之,相高以毀瘠,是姦「人之道也,非禮義之文,非孝子之情也,將以有為者 也。故說豫娩澤,憂戚萃惡,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顏 色者也。歌謠謸笑,哭泣啼號,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 聲音者也。芻豢稻粱,酒醴餰鬻魚肉,菽藿酒漿,是吉 凶憂愉之情發於食飲者也。卑絻黼黻,文織資麤,衰 絰菲繐菅屨,是吉凶憂愉之情發於」衣服者也。《疏》:「房 檖。」請幫助識別此字。「越席,床笫几筵,屬茨倚廬,席薪枕塊」,是吉凶憂 愉之情,發於居處者也。兩情者,人生固有端焉。若夫 斷之、繼之,博之、淺之,益之損之,類之,盡之,盛之、美之, 使本末終始,莫不順比,足以為萬世,則是禮也,非順 敦脩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性者,本始材朴也; 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 能自美。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 也。故曰: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合 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 人也。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詩》曰:「懷 柔百神,及河喬嶽。」此之謂也。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 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存如亡,終 始一也。始卒沐浴,鬠體飯唅,象生執也。不沐則濡櫛, 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充耳而設瑱,飯以 生稻,唅以槁骨」,反生術矣。說褻衣,襲三稱縉紳而無 鉤帶矣。設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書其名,置於其 重,則名不見而柩獨明矣。薦器則冠有鍪而毋縱,罋 廡虛而不實,有簟席而無「床笫,木器不成斲,陶器不 成物,薄器不成內,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張而不均,輿 藏而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適墓,象徙道也。略而 不盡,䫉而不功,趨輿而藏之,金革轡靷而不入,明不 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 文而不功,明器䫉而不用。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 哀也;祭祀,「飾敬也;師旅,飾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 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故壙壟其䫉象室 屋也;棺槨,其䫉象版蓋斯象拂也;無帾絲歶縷翣其 䫉,以象非帷幬尉也;抗折其䫉,以象槾茨番閼也。故 《喪禮》者無他焉,明生死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 故葬埋,敬葬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銘誄繫世, 敬傳其名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始終具而孝 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 而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大象其生以送 其死,使死生終始莫不稱宜而好善,是禮義之法式 也。儒者是矣。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 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不可損」益也。故曰:「無適不易 之術也。」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之喪,稱 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 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 哀痛未盡,思慕未忘,然而禮以是斷之者,豈不以送 死有已,復生有節也哉!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氣 之屬莫不有知,「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今夫大鳥獸, 則失亡其群匹,越月踰時則必反鈆;過故鄉則必徘 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小者是 《燕爵》,猶有啁噍之頃焉,然後能去之也。故有血氣之 屬,莫知於人。故人之於其親也,至死無窮,將由夫愚 陋淫邪之人與!則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縱之,則是 曾鳥獸之不若也,彼安能相與群居而無亂乎?將由 夫脩飾之君子與?則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若駟 之過隙,然而遂之,則是無窮也。故先王聖人安為之 立中制節,一使足以成文理,則舍之矣。然則何以分 之?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以《易》矣,四時則 以遍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也,故「先王案以此象 之也。」「然則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載期也。 由九月已下何也?曰:案使不及也。故三年以為隆,緦 麻小功以為殺,期九月以為間。上取象於天,下取象 於地,中取則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故。三年之喪, 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謂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 今之所一也。君之喪所以取三年,何也?君者,治辨之 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盡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 可乎!《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為民 父母之說焉。父能生之,不能養之;母能食之,不能教 誨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誨之者也。三年畢矣 哉!乳母,飲食之者也,而三月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 月君「曲被之者也。三年畢乎哉!得之則治,失之則亂, 文之至也;得之則安,失之則危,情之至也。兩至者俱 積焉,以三年事之,猶未足也,直無由進之耳。故社,祭 社也,稷,祭稷也,郊者,並百王於上天而祭祀之也。三 月之殯,何也?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親也。 將舉錯之,遷徙之,離宮室而歸丘陵也,先」王恐其不 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日也。故天子七月,諸侯五月, 大夫三月,皆使其須足以容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 容文,文足以容備,曲容備物之謂道矣。祭者,志意思 慕之情也,愅詭唈僾,而不能無時至焉。故人之歡欣 和合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愅詭而有所至矣。彼其 所至者,甚大動也,案屈然已,則其於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於禮節者闕然不具,故先王案為之立文, 尊尊親親之義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 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 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 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 也。故鐘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濩武酌,桓箾𥳑象」,是 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喜樂之文也。「齊衰苴杖,居 廬食粥,席薪枕塊」,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哀痛 之文也。「師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稱罪」,是君子之所 以為《愅詭》,其所敦惡之文也。卜筮視日,齋戒,脩塗,幾 筵,饋薦告祝,如或饗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嘗之,毋 利舉爵。主人有尊,如或觴之。賓出,主人拜送,反易服 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

韓非子

編輯

《解老篇》

編輯

禮者,所以情貌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 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 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辭以信之。禮者, 外節之所以諭內也。故曰:「禮以情貌也。」凡人之為外 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禮也;眾人之為禮也,以尊他 人也,故時勸時衰。君子之為禮,以為其身;以為其身, 故神之為上禮。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不能 相應,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眾人雖貳,聖人復恭 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禮為情貌 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 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 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隨侯之珠,不 飾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 後行者,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 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 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 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眾人之 為禮也,人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 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 曰:「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後漢班固白虎通德論

編輯

《禮樂》

編輯

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 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 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子曰:「樂 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 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 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 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 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 焉;執干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行其綴兆,要其 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 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 飾喜也;軍旅鈇鉞,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 其齊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聞《角》聲,莫不測隱而慈者;聞徵聲,莫 不喜養好施者;聞商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 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 禮所揖讓何?所以尊人,自損也,不爭。《論語》曰:「揖讓而 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人, 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夫禮 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儐鬼神,序 上下,正人道也。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 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曰: 「前歌後舞,假於上下。」禮貴忠何?禮者盛不足,節有餘, 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富貴不相懸也。樂尚雅,雅者, 古正也,所以遠鄭聲也。孔子曰:「鄭聲淫何?」鄭國土地 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僻 聲皆淫色之聲也。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以 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製 禮。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倡始故言作;禮者, 陰也,陰制度於陽,故言制樂象陽,禮法陰也。王者始 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更 製作焉。《書》曰:「肇修」稱殷。《禮記》新邑此言太平,去殷禮。 《春秋傳》曰:「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因 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者, 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顓 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簫 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濩》,周樂曰《大武》,象周公之 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道 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六 莖》」者,言和律曆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五 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道 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大 夏》也。「湯曰《大濩》」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周公曰 酌,合」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也。 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武》 者,天下始樂。周之徵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怒, 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故 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惡 最甚。斮涉刳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儛,剋殷 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天子八佾,諸侯 四佾,所以別尊卑。樂者陽也,故以陰數,法八風六律 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亦 猶樂所以順氣,變化萬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羊 傳》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詩》曰:「大夫士琴 瑟御。」八佾者何謂也?佾者,列也,以八人為行,列八八 六十四人也。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諸公謂 三公、二王後、大夫士,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故 但琴瑟而已。王者有六:樂者,貴功美德也。所以作供 養,謂傾先王之樂,明有法,示亡其本與己;所以自作 樂,明作己也。樂所以作四裔之樂何?德廣及之也。《易》 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詩》云:「奏 鼓𥳑𥳑,衎我烈祖。」《樂元語》曰:「受命而六樂,樂先王之 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典四裔之樂,明德 廣及之也。故南裔之樂曰《兜》,西裔之樂曰《禁》,北裔之 樂曰《昧》,東裔之樂曰《離》,合觀之樂儛於堂,四裔之樂 陳於右,先王所以得之,順命重始也。」此言以人得之 先以文,謂持羽毛儛也。以武得之持干戚儛也。《樂元 語》曰:「東裔之樂持矛舞,助時生也;南裔之樂持羽舞, 助時養也。西裔之樂持戟舞,助時煞也。北裔之樂持 干舞,助時藏也。誰制四裔之樂?以為先聖王也。」先王 推行道德,和調陰陽,覆被四裔,故四裔安樂,來朝中 國,於是作樂。樂之南之為言任也,任養萬物。昧之為 言昧也,昧者,萬物老衰;禁者,萬物禁藏。侏離者,萬物 微,離地而生。一說東方持矛,南方歌,西方戚,北方擊 金,四裔質不如中國,中國文章,但隨物名之耳,故百 王不易戚。二者,制四裔樂,不制四裔禮。何以為禮者, 身當履而行也。四裔之人不能行禮樂者,聖人作為 以樂之耳,故有《四裔樂》也。殊為舞者,以為使中國人。 何以言之?四裔之人,禮不備,恐有過誤也。作之門外 者何?裔在外,故就之也。四裔無禮,義不在內。《明堂記》 曰:「九裔之國,在東門之外。」所以知不在門內也。《明堂 記》曰:「禹納蠻裔之樂於太廟」,言納,明有入也。曰四裔 之樂者,何謂也?以為四裔外無禮義之國,數四裔者 從東,故舉本以為之㹅名也。言四裔者,舉終始也;言 蠻,舉遠也;言貉,舉惡也。則別之東方為九裔,南方為 八蠻,西方為六戎,北方為五狄。故《曾子問》曰:「九裔、八 蠻、六戎、五狄,百姓之難至者也。」何以知裔在東方?《禮? 王制》曰:「東方曰裔,被髮文身。」又曰:「南方曰蠻,雕踶、交 趾;西方曰戎,被髮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東所 以九何?蓋來者過九之為言究也,德遍究,故應德而 來,亦九也,非故為之,道自然也。何以名為裔蠻?曰:聖 人本不治外國,非為制名也,因其國名而言之耳。一 說曰:名其短,而為之制名也。裔者,僔裔無禮義。東方 者,少陽易化,故取名也。北方太陰鄙郄,故少。蠻蟲難 化,執心違邪。戎者,強惡也,狄者,易也,辟易無別也。歌 者在堂上,舞者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 上德下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舞 於庭。」《書》:下管鞀鼓笙鏞,以間降神之樂在上何為鬼 神舉所?《書》曰:「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何 以用鳴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淨賤鏗鏘也。故《尚 書大傳》曰:「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練絲徽絃鳴者,貴玉 聲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 饒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子 食時舉樂。」王者所以日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 時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以 鳴,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 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餔食少陰之始也,暮食 太陰之始也。」《論語》曰:「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 缺適秦,詣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弟子職 暮食,士偃,禮士也,食力無數,庶人職在耕桑,戮力勞 役,饑即食,飽即作,故無數。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言 履也,可履踐而行。樂者,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 欲。聲者何謂聲,鳴也,聞其聲即知其所生。音者,飲也, 言其剛柔清濁和而相飲也。《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 聲八音。」五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商, 木謂角,火謂徵,水謂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又 曰:「盛德在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其」 音羽。所以名之為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陽 氣止商者,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陰 氣在上,陽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八 音者,何謂也?《樂記》曰:「土曰塤,竹曰管,皮曰鼓,匏曰笙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木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易》 八卦也,萬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音 何?天子承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即 思其形,如此,蜎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也。 天子樂之,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壎,坎音也;管,艮音也; 鼓,震音也;絃,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壎在十 一月,壎之為言勳陽氣於黃泉之下,默蒸而萌。匏之 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簇之氣,象 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天 下樂之,故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而 生,雷以動之,溫以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德 之聲,感和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應, 天地祐之,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鼓也。鞀者,震 之氣也,上應卯星,以通王道,故謂之「鞀」也。簫者,中之 氣,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形,僇也,簫也,故謂之簫。簫 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加,地道化,然 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閑也,所以懲忽 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 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 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也,其氣 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幼焉。朝廷之禮, 貴不讓賤,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 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有親也。此三者 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用磬也。 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聲 也。鎛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則 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鎛 柷。敔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曰 「柷。」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柷。柷,始也; 敔,終也。一說,笙、柷、鼓、簫、瑟、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北 方,柷在東北方,鼓在東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鐘 在西方,磬在北方。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音 為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之 謂之樂也。」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吾 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也,知之次也。文武 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聖 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其 所受而已。

宋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

編輯

《禮經類》

編輯

禮樂之制,盛於三代,而大備於周。三代之興,皆數百 年,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下以為 九服,上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 開明堂以會諸侯,其車旗器服,文章爛然,何其盛哉! 及幽厲之亂,周室衰微,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賜胙 而拜,晉文不敢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餘年,禮之 功亦大矣。下更戰國,禮樂殆絕。漢興,《禮》出淹中,後戴 諸儒共為補綴,得百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學, 而說或不同。夫禮極天地、朝廷、宗廟、凡人之大倫,可 謂廣矣。雖二家殊說,豈不博哉!自漢以來,沿革之制, 有司之傳,著於書,可以覽焉。

鄭樵六經奧論

編輯

《三禮總辨》

編輯

《儀禮》者,述冠、婚、喪、祭、朝、聘、饗、射威儀之事。

《周禮》者,《周官》政典之書,述官府職掌之禮。

《禮記》者,乃古經十七篇之外,諸儒雜記合為一書,三《禮》並是鄭註。北朝徐道明按:「道」 宜作「遵。」 「兼通之」,以授熊安生。孔穎達採取其說以為《正義》。

「禮之別也有三:曰《周禮》,曰《禮記》,曰《儀禮》。」《孝經疏》曰:「《禮 經》三百,威儀三千」;《禮經說》曰「正經三百,動禮三千」;《禮 器》曰「《禮經》三百,曲禮三千」;《中庸》曰「禮儀三百,威儀三 千.。」詳此諸文,當時製作,本有二書。其三百篇者,《記》言 官府職掌上下之序;其三千者,皆委曲升降進退之 辭,安知《周禮》《儀禮》乃周人之禮,而所謂《禮記》者,特二 《禮》之傳註耳。漢興,《禮經》焚燒獨甚,惟魯高堂生所傳 《士禮》一十七篇,今之《儀禮》是也,與夫后蒼《曲臺雜記》 數萬言而已。

曲臺,天子射宮。西京無學行禮於曲臺。后蒼《禮記》數萬言,號《曲臺雜記》。

今之《禮記》是也。而《周禮》一書,至武帝時,河間獻王得 之於女子李氏,失其《冬官》,以《考功記》足之。獻於武帝 時,藏之祕府,五家之傳,莫得見焉。

《五家傳》「弟子高堂生、蕭奮、孟卿、后蒼、大戴、小戴。」

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臺雜記》,故《二戴禮》在宣帝時 立學官。《周禮》《儀禮》世雖傳其書,未有名家者,至鄭康 成然後二經之訓釋始具焉,至孔穎達、賈公彥,而後, 三經之疏始備焉。

仲長統曰:「《周禮》之經,《禮記》之傳,《禮記》作於漢儒,雖名為經,其實傳也。」 陸德明曰:「此《記》二《禮》之遺缺,故名《禮記》,如介僎賓主,《儀禮》特言其名,《禮記》兼述其事意今之《禮記》特《儀禮》之傳耳。『傳』」 以傳寫為文,或

親承聖旨,或師儒相傳,謂之「注」 者,不敢傳授,特注己意而已。皇氏以為「自漢以前為傳,自漢以後為註」 ,然王肅在鄭之後亦謂之「傳」 ,其說非也。

《三禮同異辨》

編輯

三《禮》之學,其所以訛異者,其端有四:有出於前人之 所行,而後人更之者;有出於聖門而傳之各異者;有 後世諸儒損益前代,自為一朝之典者;有專門之學, 各自名家,而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此四者不可知 也。何謂前人所行,後人更之者?昔者先王制禮,因其 時宜而已。後世時異事殊,從而易之。墨始於晉,髽始 「於魯;廟有二主,始於齊桓;朝服以縞,始於季康。以至 古者麻冕,今也純儉;古者冠縮縫,今也橫縫。」同為一 代,而異制如此。幸而遺說尚存,得以推考因革之故。 設其不存,則或同或異,無乃滋後人之疑乎?此三禮 制度,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出於聖人之門,而傳之各 異者?昔者七十二子之在孔門問道,均矣。夫子沒而 其說不同,曾子襲裘而弔,子游裼裘而弔,小斂而奠, 曾子曰「於西方」,子游曰「於東方。」「異父之道」,子游曰「為 之大功。」子夏曰「為之齊衰。」曾子、子游同師於夫子,而 異說如此,況復傳之群弟子之門人,則其失又遠也。 從而信之,則矛盾可疑;從而疑之,則其說有師承。此 三禮文義不能無乖異也。何謂後世諸儒損益前代, 而自為一代之典者?昔三代之世,聖君賢臣各有制 作,迨夫秦漢儒生學士亦欲效之。呂不韋作《月令》,蓋 欲為秦典,故祭祀官名不純於周;漢博士欲為漢制, 故制爵不純於古。後世明知二書出於秦漢,猶且曰 「《月令》為《周禮》,《王制》為商禮。」況三代之書,所成非一人, 所作,非一時。作《周禮》者未嘗與《儀禮》謀,作《儀禮》者未 嘗與《周禮》《禮記》謀,又烏能使之無乖異也?何謂專門 之學,欲自名家,而妄以臆見為先代之訓者?昔春秋 之末,能秉《周禮》者,惟魯而已,而執羔執鴈,魯人已不 自知,則禮之所存,蓋無幾也。延乎秦世,灰滅殆盡。漢 世不愛高爵以延儒生,寧棄黃金以酬斷簡。諸儒斐 然各述所聞,雜以臆見,而實未見古人全書,故其學 以霍大為南嶽,以大尉為堯官,以商之諸侯為千八 百國,以周之封域為千里者四十九,以分陝、處內為 三公,以太宰、太宗、太卜、大士為六官。當時信其古書 而無疑,後世以其傳遠而不敢辨,是非紛擾,白黑混 淆,則又焉能使之無乖異乎禮樂之訛。以此,鄭氏注 經,不究所述之人,不考所作之時,不精詳其可否,而 概謂之先王之制,理有不貫,則曲說以通之。至令後 世議明堂或以為五室,或以為九室,或以為十二室; 議大學或以為五學,或以為當如辟雍,或以為當如 膠庠,或以為當如成均。《瞽宗》詢其言之所自,則皆《三 禮》之書;察其書之所載,則皆《周禮》之制。夫明堂一也, 而制有三;大學一也,而名有六。此何以使後世無疑 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