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54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五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五十四卷目錄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八

  明一

  宋濂       陶安

  詹同       朱升

  劉仲質      魏觀

  劉三吾      朱善

  張以寧      石光霽

  趙俶       錢宰

  桂彥良      錢唐

  程徐       方孝孺

  解縉       胡廣

  金幼孜      楊士奇

  楊榮       李時勉

  陳敬宗      薛瑄

  羅倫       舒芬

  羅洪先      丘濬

  王鏊       何喬新

  王廷相      王守仁

  王艮       唐順之

  顧憲成      錢一本

  高攀龍

經籍典第三百五十四卷

經學部傳經名儒列傳二十八

編輯

明一

編輯

宋濂

編輯

按《明外史宋濂傳》:「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 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善記,有鄉先生延見之,抽架上 雜書,俾記五百言,濂以指按行,按畢成誦。鄉先生大 驚,攜就學於聞人夢吉,所通五經。其友胡翰曰:『舉子 業不足混,景濂盍學古文辭乎』?乃往就吳萊學。已,游 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大儒,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 正中,薦授翰林編修,辭不行。入龍門山中,著書踰十 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復有以劉基、章溢、葉 琛薦者,乃使使以書幣徵濂等四人。濂歎曰:「吾聞大 亂極而真人出,斯其時矣。」遂與基等俱入見。除江南 儒學提舉,兼命授皇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 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為儒 者,俱被徵,基遂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 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 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苟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 定也。」太祖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進曰:「《尚書》二 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已,論賞 賚,復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玉充牣, 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久之,以疾告歸。太祖與太子 並加勞賜。濂上箋謝,並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 德修業,以副天下之望。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 書意,賜札褒答焉。洪武二年召充《元史》總裁官,除翰 林院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其明年,以失朝參,降編 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議《孔廟祀典》忤旨,謫安遠知 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皇太子一言 動,濂皆以禮法諷諭,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 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 嘉納,言必稱「師父」雲。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 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 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於天,於其 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 皇從子文正得罪,進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 誼,置諸遠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 言曰:「養心莫善於寡慾,審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 帝稱善者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 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 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講畢, 因曰:「漢武溺方技繆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 既敝,然後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 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 歷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 義,故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 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 行,則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 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 皆此類也。六年,擢侍講學士、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 欲使參大政。辭曰:「臣少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 重之。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曰 「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 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帝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惟舉其 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 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 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於陛下耳。陛下 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 廷臣詰責。因字呼濂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於是帝 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 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 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 每旦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 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懽樂,御製《楚詞》一章, 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於湯,手酌以飲濂, 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 復為製《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 年進學士承旨,典國史,制誥如故。其明年致仕,賜綺 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 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以 長孫慎獲罪,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 州。濂狀貌豐偉,美鬚髯,近視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 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為文醇 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 朝會宴享、律曆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 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天子悉以委濂,屢推為開 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 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 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 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勳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 製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於夔,年七十二。弘 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 黻多功,輔導著蹟。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卹錄』。」下 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諡《文憲》。

陶安

編輯

按《明外史陶安傳》:「安字主敬,當塗人。少敏悟有大志, 博涉經史,從耆儒李習游。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 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習率父 老出迎,安謂習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吾輩今有主 矣』。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率攻城 屠邑,掠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 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弔伐,天下不 足平也』。」太祖曰:「善。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 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又 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授習太平知府。習字 伯羽,年八十餘矣,卒於官。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太祖 得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 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 祖多其能讓。後克黃州,思得重臣鎮之,曰:「無逾安者。」 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起 知饒州。陳友定兵攻城,督吏人拒守。援兵至,敗去。諸 將欲盡屠從寇者,安曰:「民為所脅,奈何殺之?」不許。太 祖嘉安功,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吳元年初置 翰林,首召安為學士。時徵四方宿儒議禮,命安為總 裁官,與宰臣條上郊社宗廟議。帝悉從之。已,又為議 律官,與李善長、劉基、周楨、滕毅等刪定律令。洪武元 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御東閣,安與章溢等侍,命 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原,由於驕侈。帝曰: 「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 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 言甚當。」又嘗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 「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 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 探其本矣。」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 愈渥,御製《門帖子》以賜,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 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 立黜之。中書省臣進曰:「御史職當言,言即有失,宜寬 假。」帝卒不聽。既又命安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諭曰: 「朕渡江初,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 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安 辭,帝不許。至江西,政績益著。其年卒於官。疾劇,草上 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安所學 尤長,於《易》,筮驗若神。方國初之議諸禮也,宋濂以外 艱家居,其儀率安裁定。《大祀禮》專用安議;《祫禘禮》用 詹同《齋戒禮》、朱升《五祀禮》、崔亮《朝會禮》、劉基《祝祭禮》、 魏觀《軍禮》、陶凱後復有改易,語在《禮樂志》。追諡文憲。

詹同

編輯

按《明外史詹同傳》:「同字同文,初名書,婺源人。幼穎異, 受《易》於甘楚材,受《春秋》於劉彭壽。二人皆元季名士, 學由此大進。虞集見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子妻之。 至正中,舉茂才異等,除郴州學正。遇亂,家黃州,仕陳 友諒,為翰林學士承旨,兼御史。太祖下武昌,召為國 子博士,易名同。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 經,不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文,才思泉湧。太祖善之。遷考功郎中,直起居注。諭曰:「史貴 直筆。唐太宗命直書建成事,以公天下。予言行,汝當 直書,俾後世徵實。」同再拜受旨。洪武元年與侍御史 文原吉、起居注魏觀等循行天下,訪求賢才。還,進翰 林直學士,稍遷侍讀學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劉基 曰:「古者公卿有罪,盤水加劍,詣請室自裁,所以勵廉 恥,存國體也。」同侍側,取《戴記》及賈誼疏以進,因剴切 言之。帝謂同「聲色之害,甚於鴆毒,前代率以此敗亡。 創業垂統之君,為子孫所承式,尤不可不謹。」同因舉 成湯「不邇聲色,垂裕後昆」以對,其納誨多類此。四年, 進吏部尚書。六年,為學士承旨,兼吏部尚書。同雖任 吏部,國家文章製作之事,仍屬裁定。為承旨。復與學 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又上章言:「陛下渡江已 來,征討平定之蹟,禮樂治道之詳,雖有紀載,尚未成 書。乞編《日曆》,以傳後世。」帝從之,命同與宋濂為總裁 官,吳伯宗等為纂修官。逾年,《大明日曆》成。自起兵臨 濠至洪武六年,征伐次第、禮樂刑政、群臣功過、四裔 朝貢之類,共一百卷,藏之金匱,副在祕書監。同等又 言:「日曆祕天府,人不得見。請訪唐《貞觀政要》,分輯聖 政,宣示天下。」帝從之。同等乃分四十類,自敬天至制 蠻夷,凡五卷,名曰《皇明寶訓》。嗣後凡有政績,史官日 記錄之,隨類增入焉。七年,賜敕致仕,語極褒美。後復 起承旨,卒。同以文章結主知,應制占對,靡弗敏贍。帝 嘗言「文章宜明白顯易,通道術,達時務,無取浮薄。」同 所為多稱旨,而摻行特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福王 時,追贈禮部左侍郎,諡文憲。

朱升

編輯

按《明外史朱升傳》:「升字允升,休寧人。少師同里陳櫟, 後往學於九江黃澤,歸,讀書紫陽祠中。舉元鄉薦,為 池州學正。講授有法,學者雲集。會蘄黃盜起,退隱石 門,覃思著書,數避兵逋竄,卒未嘗一日廢。太祖下徽 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升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 王』。太祖善之,遂參密議,典禮章程,悉預裁畫。吳元年」, 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以年老特免朝謁,尋 進學士。洪武元年定宗廟時享之禮。尋命與諸儒修 《女誡》。采古賢后妃事可法者編上之。封爵諸功臣,制 詞多升撰。時稱其典核。踰年,請老歸。卒年七十二。升 自幼力學,至老不倦。尤邃經學,嘗曰:「先儒作傳注,求 以明經也。俗學皆雜誦經注,使經文」斷裂,旨趣不融。 乃作諸經旁註,離觀則逐字為訓,合誦則條達成章, 辭約義精,學者稱「楓林先生。」

劉仲質

編輯

按《明外史劉仲質傳》:「仲質字文質,分宜人。洪武初,為 宜春縣訓導,被薦入京,奏對稱旨,擢翰林典籍,奉命 校正《春秋本末》。十五年,拜禮部尚書。帝以天下郡縣 並建孔子廟,而祀止京師,典禮未備,命仲質議之。仲 質乃與儒臣奏定釋奠禮儀,頒行天下學校,每歲春 秋仲月,通祀孔子如儀。時國子學新成,帝將行釋菜」, 侍臣有言:孔子雖聖人臣也,禮宜一奠再拜。帝曰:「孔 子明道德以教後世,其可以職位論耶?昔周太祖如 孔子廟,將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不宜拜』。周太祖曰:『孔 子百世帝王之師,何敢不拜』?遂再拜。今朕有天下,敬 禮百神,於先師禮宜加尊崇。」乃命仲質詳議。仲質請 帝服皮弁,執圭,詣先師位前再拜,獻爵,又再拜,退,易 服。乃詣彝倫堂,命講「庶典禮隆重,稱陛下之意。」詔曰: 「可。」又立學規十二條,合欽定九條,頒賜師生。又奉命 頒劉向《說苑新序》於天下學校,令生員講讀。是年冬, 改華蓋殿大學士,帝親製誥文賜之。坐事貶御史,後 以年老致仕。仲質為人,厚重篤實,博通經史,文體典 確,不尚浮藻,常當帝意焉。

魏觀

編輯

按《明外史魏觀傳》:「觀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隱居蒲山。 太祖下武昌,聘授平江州學正,遷國子助教,再遷浙 江按察司僉事、兩淮都轉運使。入為起居注,命偕吳 琳以幣求遺賢於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 子說書,及授諸王經。未幾,命偕夏原吉、詹同、吳輔、趙 壽等分行天下,訪求遺才,所舉多擢用。轉太常卿,攷」 訂諸祀典稱旨,改侍讀學士,尋遷祭酒。四年廷試,與 博士孫吾與修撰王僎為讀卷官,得吳伯宗等坐考 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龍南縣。未至,召為禮部主事。 五年出知蘇州府。建黌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誠,與 教授貢穎之,定《儀節》。王彝、高啟、張羽輩訂經史。徵耆 耋周壽誼、楊茂、林文友,行鄉飲酒禮,課績為天下最。 擢四川行省參知政事,以部民乞留,命還蘇。蘇舊治 張士誠踞以為宮,遷於都水行司。觀以地湫隘,還治 舊基,濬錦帆涇,興水利。或譖觀興既滅之基,帝怒,使 御史張度廉其事以聞,遂被誅。尋悔之,命致祭歸葬。

劉三吾

編輯

按《明外史劉三吾傳》:「三吾,茶陵人也。初名崑,後名如 孫,字三吾,以字行。兄耕孫、壽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 推官,長槍賊陷寧國,死焉。壽孫,常寧州學正。武岡洞獠寇常寧,亦死之。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旨,授靖江 教授,遷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 八年,以茹瑺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 善。累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制 作,而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 士法,多所刊定。三吾博學善屬文。帝製大誥,命三吾 序。《洪範注》成,亦命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 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書成,賜賚甚厚。帝嘗曰: 「朕觀天象,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 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於是帝製詩,時令屬和。嘗 賜以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 與汪叡、朱善稱「三老」,而禮遇尤重。二十三年授晉世 子經。吏部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未幾,復學士。皇太 子薨,帝御東閣門,召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至此! 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三吾進曰:「皇孫年富,世適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 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帝不答,大哭而罷。皇太 孫之立,三吾有力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 坦坦翁,至臨大節,屹然不可奪。戶部尚書趙勉者,三 吾婿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又復學士。三十 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 北士無預者。琮善《易》學,登第官檢討。悵然語人曰:「翰 苑當有厄,吾其竄乎?」既而諸生上言:「三吾等南人私 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有言信等故 以陋卷呈,由三吾等屬之也。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 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試,擢六十一 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 吾召還,卒。琮,永樂初赦還,起刑部檢校。鄉人楊士奇 輩貴顯,琮無所攀援。宣德中,以檢討掌助教事。卒之 前,預剋死期,或叩以休咎,不應。

朱善

編輯

按《明外史朱善傳》:「善字備萬,豐城人。九歲通經史大 義,能屬文。元末兵亂,隱山中,著《詩經解頤史輯》。事繼 母以孝聞。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對廷試第一,授 翰林院修撰。奏對失旨,謫遼東教授。未至,放還鄉,召 為翰林待詔。上疏論《婚姻律》曰:『民間姑舅子若女及 兩姨子若女,法不得為婚。仇家詆訟,或已聘見絕,或 既婚復離,或成婚有年,兒女成行,有司逼奪』。」按舊律, 「尊長卑幼相與為婚者有禁。」若謂母之姊妹與己之 身,是為姑舅兩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屬,姑舅兩姨, 子女無尊卑之嫌。成周時,王朝所與為婚者,不過齊、 宋、陳、杞,稱異姓大國曰「伯舅」,小國曰叔舅,其世為婚 姻可知。列國齊、宋、魯、秦、晉,亦各自為「甥舅之國,後世 晉、王、謝、唐、崔、盧、潘、楊之睦,朱、陳之好,皆世為婚媾。溫 嶠以舅子娶姑女呂榮公夫人張氏,乃待制張昷女, 待制夫人即榮公母,申國夫人姊也。今江浙此事尤 多,以致訟獄煩興,願下群臣議弛其禁。」帝是之。十八 年,擢文淵閣大學士,論說多稱旨。嘗講《家人卦心箴》, 帝大悅。未幾,請告歸。卒,年七十二。卒之前,有星如虹 墜其舍。正德中,諡《文恪》。

張以寧

編輯

按《明外史張以寧傳》:「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 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 於縣繫獄,因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 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 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 徵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 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 俊才,博學強記,擅名於時,人呼「小張學士。」明師取元 都,與危素等偕赴京,奏對稱旨,復授侍講學士,特被 寵遇。帝嘗登鍾山,以寧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 亭,給筆札賦詩。洪武二年秋,奉命使安南,封其主陳 日煃為國王,御製詩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國 人乞以印詔授其世子,以寧不聽,留居洱江。上諭世 子告哀於朝,且請襲爵。既得命,俟後使者《林唐》臣至, 然後入境將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喪,令其國人效 中國行頓首稽首禮。安南大悅。天子聞而嘉之,賜璽 書比諸陸賈、馬援,再賜御製詩八章。及還,道卒。詔有 司歸其柩所在致祭。以寧為人潔清,不營財產。奉使 往還,襆被外無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學尤專, 《春秋》多所自得。譔《胡傳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 未就。寓安南,踰半歲始卒業,閱月病革,竟死。元故官 來京者,素及以寧名尤重。素長於史,以寧長於經。素, 宋、元史槁俱失傳,而以寧《春秋》學遂行。家古田翠屏 山下,學者稱「翠屏先生。」

石光霽

編輯

按《明外史張以寧傳》:「石光霽,字仲濂,泰州人。讀書五 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經舉,授國子學正,進博士, 作《春秋鉤元》,能傳以寧之學。」

趙俶

編輯

按《明外史趙俶傳》:「俶字本初,山陰人。元進士。洪武六年徵至。論經史貫串古今,除國子博士。帝御奉天殿, 召俶等曰:『經學必宗孔子,毋以儀秦縱橫。俶請以正 定《十三經》頒示天下,屏《戰國策》及陰陽讖卜諸書,勿 列學宮。明年,擇諸生穎㧞者三十五人,命俶專領之, 教以古文。尋擢李擴、黃義等入文華、武英二堂說書』」, 皆見用。九年,御史臺言:「博士俶以《詩經》教成均四年, 其弟子多為方岳重臣及持節各部者,今年逾懸車, 請賜骸骨。」乃進俶秩,以翰林院待制致仕,賜內帑錢 治裝,宋濂率同官暨諸生千餘人送之。卒,年八十一。

錢宰

編輯

按《明外史錢宰傳》:「宰字子予,會稽人,吳越武肅王十 四世孫。至正間中甲科,親老不仕。洪武二年,徵為國 子助教。作《金陵形勝論》,歷代帝王廟樂章,皆稱旨。居 數年,乞休,進國子博士,賜敕遣歸。二十七年,帝觀蔡 氏《書傳》象緯運行,與朱子《詩傳》相悖,其他註與鄱陽 鄒季友所論有未安者,徵天下宿儒訂正之。兵部尚」 書唐鐸舉宰及致仕編修張美和、助教靳權等行人, 馳傳徵至,命學士劉三吾總其事。江東諸門酒樓成, 賜百官鈔宴其上,宰等賦詩以獻。帝大悅,諭諸儒年 老願歸者先遣之。宰年最高,請留。帝喜。書成,賜名《書 傳。會選》頒行天下,厚賜宰等,令馳驛歸。宰卒,年九十 六。

桂彥良

編輯

按《明外史桂彥良傳》:「彥良名德偁,以字行,慈谿人。元 鄉貢進士,為包山書院山長,改平江路學教授,罷歸。 張士誠、方國珍交辟,不就。洪武六年,徵詣公車,以白 衣賜宴,授太子正字。帝嘗出御製詩文,彥良就帝前 誦,聲徹殿外,左右驚愕,帝嘉其朴誠。時選國子生蔣 學等為給事中,舉人張唯等為編修,肄業文華堂。命」 彥良及宋濂、孔克表為之師。嘗從容有所咨問,彥良 對必以正。帝每稱善,至書其語揭便殿。七年,長至詞 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帝以為不敬。彥良曰:「成湯 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詩曰『我將我享』, 古有此言。」帝色霽,曰:「正字言是也。」遷晉王府右傅,帝 為文賜之。彥良入謝,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對曰: 「臣不如宋濂、劉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 彥良至晉,製《格心圖》。獻王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長史。 朝京師,上《太平十二策》。帝曰:「彥良所陳,通達事體,有 裨治道。」世謂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彥良,可謂通儒矣。 十八年請告歸,卒。福王時,追諡敬裕。帝開國初,特重 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 陳南賓、蕭岐等皆宿儒老生,

錢唐

編輯

按《明外史錢唐傳》:「唐字惟明,象山人。博學敦行。洪武 元年,舉明經,對策稱旨,特授刑部尚書。二年,詔孔廟 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闕上疏, 言:『孔子垂教萬世,天下共遵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 子,報本之禮不可廢』。侍郎程徐亦力爭之,帝不聽,久 之,乃用其言。帝嘗覽《孟子》,至『草芥寇讎』語,輒廢卷,謂」 非臣子所宜言,議罷其配享。詔有諫者以大不敬論, 唐抗疏入諫曰:「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時廷臣無不 為唐危,幸帝鑒其誠懇,不之罪。其後配享旋復,然卒 命儒臣修《孟子》節文雲。唐為人彊直,一日詔講《虞書》, 唐陛立而講,或糾唐草野,不知君臣禮。唐正色曰:「以 古聖帝之道陳於陛下,不跪不為倨。」又嘗諫宮中不 宜揭《武后圖》,忤旨,待罪午門外竟日。帝悟,賜飯,即命 撤圖。未幾,謫壽州,卒。

程徐

編輯

按《明外史錢唐傳》:「程徐,字仲能,鄞人,元名儒端學子 也。至正中,以明《春秋》知名,由校書郎歷官兵部尚書, 致仕。明兵入元都,妻金抱二歲兒與女瓊赴井死。洪 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諫疏曰: 『古今祀典,獨社稷三皇與孔子通祀天下。社稷者,生 民之本;三皇者,開極之主,而孔子者,萬世之師。民非 社稷三皇則無以生,非孔子之道則無以立』。」堯、舜、禹、 湯、文、武、周公皆聖人也,然發揮三綱五常之道,載之 於經,儀範百世,師表萬世,使世愈降而人極不墜者, 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 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讀其書,由其教,行其 道,而不得舉其祀,非所以維人心、扶「世教也。若謂孔 子之神不能一日盡歆天下之祀,則三皇、后稷亦皆 人鬼,仍得通祀,又何說焉?宜於春秋仲月上丁,遣使 致祭於曲阜林廟,仲丁致祭於京師廟學。令天下府 州縣於季丁通祀焉。則既有等殺之節,無褻瀆之嫌, 崇功報本之道,庶無遺憾。」不聽。三年,陞尚書,卒。徐精 勤通敏,能文工詩,有《遺集》傳於後。

方孝孺

編輯

按《明外史方孝孺傳》:「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 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生時,有大星墮其 所,幼警敏,雙眸炯炯如電,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 韓子。年十四、五,從父宦遊齊魯間,覽古聖賢遺跡,慨然奮興,自謂顏、閔未可幾及,使與游、夏同時,豈復多 讓?世無孔子,安所得師?聞者異之。洪武八年,克勤被」 誣下獄,謫戍江浦。孝孺上書乞代,不報。歸師宋濂,濂 深器之。濂及門多天下知名士,一旦盡出其下。先輩 如胡翰、蘇伯衡亦皆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恆 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 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從濂入京,濂侍太祖受命, 作《靈芝甘露頌》,賜酒,大醉歸。孝孺見濂醉寢,私為草 以俟。比明,濂愕然曰:「死矣。上命作頌,醉甚誤,不為奈 何?」孝孺乃進所屬草,濂攜以入。太祖覽之曰:「此非學 士筆。」濂頓首謝曰:「實臣門人方孝孺作。」太祖喜,召見, 試一論五策,立就。會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 動行路。已,復從濂卒業,凡四載,辭歸。濂致仕,居浦陽, 坐事徙蜀。孝孺欲往省,不獲,為文龥天,願減己算以 延師齡。十五年,吳沉薦孝孺可大用,召至,陳說稱旨, 賜緋袍腰帶,以平巾往見。東宮宴禮部,故命欹其坐 幾,孝孺正之,乃坐。太祖喜謂太子曰:「此端士,當老其 才,輔汝。」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 釋之。二十五年,廷臣又薦至入對。太祖方重威斷,謂 孝孺儒者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府教授,日與諸 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 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建文帝即 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與董倫同侍經 筵,備顧問。帝好文,日與孝孺討論《周官》法度,國家大 政事,輒咨之。讀書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或命 就御坐前批答。時方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 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王稱兵北 平,廷議討之,詔令檄諭,皆出孝孺手。三年,燕兵掠大 名,上書指斥。帝以書示孝孺,孝孺曰:「燕兵久頓大名, 天暑雨,當不戰自罷。急令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 平、真定,諸將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援,我以大軍躡 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適至,宜且與報書,往返踰 月,使其將士心稍懈。懈則眾離。我謀定勢合,進而蹴 之不難矣。」帝命孝孺草詔,遣大理寺少卿薛喦馳報 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藩。又為《宣諭》數千言授喦,持 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比至,喦匿宣諭不敢出。燕王 復遣指揮武勝奉書,請盡撤諸道兵。帝將計之,孝孺 曰:「陛下即欲罷兵,兵一散,難復聚。彼長驅犯闕,何以 禦之?願毋為所惑。」及燕兵克儀真,孝孺進曰:「東南募 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我據天塹之險,與戰江上,勝 負未可知也。」帝然之,命諸將集舟師,而陳瑄以戰艦 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四年六月乙卯也。或勸帝幸浙, 或言幸湖湘。孝孺請堅守京城,待四方援兵,即事不 濟,當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鎮撫伍雲執 孝孺以獻,成祖命繫獄。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 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殺孝孺,天 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使其門人諭意,孝 孺怒斥之。成祖又召使草詔,及見,悲慟徹殿陛。成祖 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 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 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 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 不可。」孝孺大書數字,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 詔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 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 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六。孝孺有兄孝聞,力學 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 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 河死,宗族親友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孝孺工為文 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永樂中,藏孝 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成化中,謝 鐸等始編為《遜志齋集》四十卷,行於世。仁宗即位,諭 尚書呂震曰:「建文諸臣已受顯戮,其親黨可從寬貸。」 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復。洪武二 十五年嘗上書闕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寧海賦, 謫戍慶遠衛,以軍籍獲免。至是,孝復子琬得釋為民。 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謂當捕錄方氏。時 寧海典史魏澤藏其幼子德宗,屬孝孺門人俞允攜 之松江,遂為俞姓。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 而方氏察其偽,言於官乃已。神宗初,有詔褒錄建文 忠臣,建「表忠祠」於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福王時,贈 孝孺太師,諡「文正」;妻鄭,諡「貞愍。」弟孝友,贈翰林待詔。

解縉

編輯

按《明外史解縉傳》:「縉字大紳,吉水人。祖子元,為安福 州判官,元末兵亂,守義死。父開與弟闔有名,稱二解。 高帝嘗召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縉年十九,舉鄉試 第一,洪武二十一年,與兄綸同舉進士,授中書庶吉 士,甚見愛重。嘗侍書帝前,帝親為持硯。帝一日在大 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 言』。」縉遂立草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煩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三十載,歲無不變之法,日無無 罪之人。臣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奸逆矣。未聞詔 書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後昆,始終相保者也。或 朝賞而暮戮,或忽罪而忽赦,間多自悔之時,輒有無 極之歎。邇年以來,臺綱不肅,以刑名輕重為能事,以 問囚多寡為勳勞,御史糾彈,皆成密旨,不聞舉善,但 曰除奸,及有赦宥,故為執持。謬謂如此,則上恩愈重, 何嘗有持法固爭,謂某不當罪者?」臣知陛下輕天下 士,正由此輩,無以塞上意也。然入人之罪必謂無私, 出人之罪必疑受賄,逢迎甚易而輒蒙福,營救甚難 而多得禍。福僅及於「一身,禍必延於親黨」,又安有舍 父母妻子之愛而犯不測者乎?夫「連坐」起秦法,孥戮 本偽書。唐虞之世,四凶止流竄,故殛鯀而相禹,禹不 以為仇,舜不以為嫌。況律以人倫為重,而有給配婦 女之條,是驅之於不義,教化之原所由失也。陛下好 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心經》者,臣謂甚非 所宜「也。《說苑》劉向所作,多戰國縱橫之說。《韻府》出元 陰氏,猥鄙細儒,鈔輯蕪陋,言無可采。願集今之儒者, 臣請執筆隨其後,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閩、濂、 洛之傳,隨事類別,刪其無益,勒成一書,上接經史,備 一代太平之製作。又今《六經》殘缺,《禮記》出於漢儒,蹖 駁尤甚。宜及時改定。更訪求審樂之儒人」,集百王之 舊典,作《樂書》一經,以惠萬世。尊祀羲、農、堯、舜、禹、湯、文、 武、皋陶、稷、契、夷、益、伊尹、傅說、箕子、太公、周公於太學。 而孔子自天子至於庶人,通祀以為先師,以顏、曾、思、 孟子配。自閔子以下,各祭於其鄉魯闕里。仍建叔梁 紇廟,贈以王爵,以顏、路、曾晳、孔鯉配。洗百世之因仍, 起昭代之文獻,豈不盛哉!「古者鄉閭善惡必記,今雖 有申明旌善之舉,而無黨庠鄉學之規。互知之法雖 嚴,訓告之方未備。序禮講學,必有其地,有其時,先之 以仁義,而後從之以法制。今也應故事,襲虛文,綱紀 不立,節目無依。」臣欲取古人治家之禮,睦鄰之法,若 古《藍田呂氏鄉約》,與今義門鄭氏《家範》,布之天下,俾 世臣大族身先以勸陛下,勿視為迂闊而無當也。陛 下天資至高,百家神怪,誕妄荒忽,既洞矚之,而猶不 免愚天下。若所謂神道設教者,臣謂不必然也。夫傳 國寶者,潞王從珂已焚之矣。屢求屢得,真偽莫明。即 令真有之,區區李斯之書,秦政之制,何足為寶?周武 之時,未有神仙符應之說,《詩》《書》所載可見。今陛下輿 圖已定,人心已服,天無災變,民無患害,聖躬康寧,子 孫萬世,可謂帝王之真符。何必興師以取寶,愚眾以 神仙,冀可孚祐國家者哉?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 不量輕重,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 黨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監生、進士,經明行修 而困於州縣;孝廉人材,純盜虛聲而或布朝省。椎埋 嚚悍之夫,闒茸下愚之輩,朝捐刀鑷,暮擁冠裳,左棄 筐篋,右綰組符。故賢者羞為之等列,士氣日流於頹 敗。以苟免為得計,以廉潔為飾詞。出於吏部者,無賢 否之分;入於刑部者,無枉直之辨。黜陟莫準,舉錯乖 方。八議之條虛設,五刑之律無常。至內外百司,箠楚 屬官,甚於奴隸。「遂使柔懦之徒,亦奴隸其行,以求苟 容,非所以勵節義也。臣聞地有盛衰,物有盈歉,而商 稅之徵,皆為定額。盈則奸黠得以侵牟,歉則善良困 於補納。夏稅一也,而茶椒有徵,果絲有稅。既稅於所 產之地,又稅於所過之津。田有高下之殊,科無輕重 之別。或膏腴而輕,或瘠鹵而重。此緣里胥丈量之弊, 使貧下之家,一遇饑饉,逃亡棄失。始賣產以供役,終 產去而役存。是何奪民之利,脧民之生如此其密也。 若夫配天宜復掃地之規,尊祖宜備七廟之制,奉天 非筵宴之所,太常非俗樂之司。禁絕倡優,以防淫巧。 易置宦寺,無近刑人。執戟陛墀,皆登吉士;虎賁趣馬, 悉用俊良。大臣雖有罪勿辱,婦女非犯,淫不繫。驅釋 道之壯者使復人倫;屏經咒之妄者,無滋民惑。絕孤 虛之瞽說,申播植之所宜,立均田、授田之法,復常平、 義倉之制,皆今政事之大且亟者,唯陛下幸垂察焉。」 書奏,帝數稱其才,大臣皆惡之。縉嘗入兵部堂,索皁 隸語嫚,尚書沈溍以聞,帝曰:「縉以冗散自恣耶?」命改 縉為御史。會韓國公李善長死,縉代郎中王國用草 疏,為善長申雪。又為同官夏長文草疏,劾都御史袁 泰。泰深銜之。時詔近臣父皆得入覲。縉父開至,帝召 謂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用 未晚也。」歸八年,帝崩。縉入臨京師。有司劾非詔旨,且 言縉母喪未葬,父老不當舍以行,謫河州衛吏。時建 文帝任董倫,縉乃遺倫書曰:「遠違誨言,遂將十稔,天 涯闊異,感念何言。」縉率易狂愚,動遭謗毀,無所避忌, 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輔導體輕,萬一不幸,必有 厲長、吳濞之虞。𨚗哈朮來歸,欽承顧問,謂宜待之有 禮,稍忤機權,其徒必貳。此類非一,頗皆億中。又嘗為 王國用草諫書,言韓國事,為詹徽所疾,欲中以危法, 竟致排誣。累跡深文,皆與律令不合。伏蒙聖恩,數對 便殿,申之慰諭,重以鏹賜,令以十年著述,冠帶來廷《元史》舛誤,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刪定《禮經》凡例,皆 已留中。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第。洊將八載,賓 天之訃,忽聞痛切欲絕。母喪在殯,未遑安厝。家有九 十之親,倚門望思,皆不暇「戀。冀一拜山陵,隕淚九土。 何圖詿誤,蒙恩遠行。揚、粵之人,不耐寒暑,復多疾病, 俯仰奔趨,伍於吏卒,低回服事,誠不堪忍。晝夜涕泣, 恆懼不測,負平生之心,抱萬古之痛,為羞於先生長 者。是以數鳴知感,冀還京師,得望天顏,少陳情悃。或 遂南還,父子相見,即更生之日也。」倫乃薦縉為翰林 待詔。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 幼孜、楊榮、胡儼並直文淵閣,預機務。內閣預機務自 此始。尋進侍讀學士。帝嘗召縉等曰:「爾七人朝夕左 右,朕嘉爾恪慎。時言之宮中,恆情慎。初易,保終難,願 與爾等共勉之。」因各賜五品服,命七人命婦朝中宮。 縉等妻遂謁後於柔儀殿。後嘉勞備至,賜冠服鈔幣 而出。帝又以立春日賜縉等金綺衣與尚書埒。縉等 入謝,帝曰:「代言之司,機密所繫。且旦夕侍朕,裨益不 在尚書下。皇考初置翰林,其長與尚書同品,倚毗不 輕,卿等勉之。」已而胡儼出為祭酒。縉等六人時進講 經史,從容獻納,帝嘗虛己聽之。永樂二年立皇太子, 進縉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縉少登朝,才高任 事,直前。篤故舊,急患難,引拔士類如不及。文勁奇新, 意疊出。工小楷、行草,求文翰者輻輳。表裡洞達,野夫 穉子皆親之。然好臧否,鯁直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 而定《建儲議》。忤漢王,卒以此敗。先是,帝與淇國公丘 福等議建儲,福等言漢王有扈從功,固請立之。帝徬 徨未決,召縉密議。縉言:立嫡以長,皇太子仁孝,天下 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帝頷之,太子遂定。 漢王由是深恨縉,譖縉洩禁中語。帝欲大發兵討交 阯,縉諫不聽,卒發兵平之。而皇太子既立,時時失帝 意。帝寵漢王,禮秩踰嫡,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 曰:「何乃離間我骨肉。」遂坐縉廷試讀卷不公,出為廣 西布政司參議。既行,禮部郎中李至剛奏縉怨望,改 交阯,命督饟化州。翰林檢討王偁時亦謫交阯,在英 國公張輔幕下。縉與共覽廣東山川,謂可鑿贛江,通 南北。九年具草奏之。初,縉奏事入京,會帝北征,見太 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帝怒。比請鑿江,奏至,帝益怒,逮縉及偁下詔獄。十三 年,錦衣帥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不死耶?」 綱退,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詔籍其家,徙妻子遼東, 並其族烏仔等皆徙縉所。牽連大理丞湯宗、宗人府 經歷高得暘,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紘,檢討 蔣驥、潘畿、蕭引高等,並牽李至剛下獄。方縉居翰林, 內官張興笞人左順門外,縉叱之,興斂手退。帝嘗書 大臣名授縉,令疏其短長。縉因疏:「蹇義天資厚重,中 無定見;夏原吉有德有量,不遠小人;劉儁雖有才幹, 不知顧義;鄭賜可謂君子,頗短於才;李至剛誕而附 勢,雖才不端;黃福秉心易直,確有執守;陳瑛刻於用 法,尚能持廉;宋理戇直而苛,人怨不恤;陳洽疏通警 敏,亦」不失正。方賓簿書之才,駔儈之心。帝以付太子。 太子亦問尹昌隆、王汝玉,縉對曰:「昌隆君子而量不 宏;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後仁宗即位,出縉 所疏示楊士奇曰:「人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 狂也。」詔歸縉妻子,官其兄子禎期中書舍人。縉初與 胡廣同侍宴,帝曰:「爾二人生同里同學,仕」又同官。縉 有子廣女,可妻之。廣頓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帝 笑曰:「定女矣。」已而果生女,遂約婚縉子禎亮。縉家徙 遼東,廣欲離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 人面承之,有死無二。」及赦還,卒歸禎亮。正統元年詔 悉還縉所籍產,復官禎亮為中書舍人。始縉言建儲 及討交阯事,用是得禍,縉慘死,漢王高煦卒以叛誅。 而交阯數反,卒棄之,終明世,不能復取。縉兄綸,監察 御史,改祠部主事。太祖稱其篤實,改應天教授。居三 年,以剛直忤權貴,歸養父,竟不起。禎期,即綸子,亦以 書名。

胡廣

編輯

按《明外史胡廣傳》:「廣字光大,吉水人。父子祺,自有傳。 建文二年,廷試,策問『堯舜之世,親則象傲,臣則共鯀 之凶』。意在燕王廣對策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語。帝 擢廣第一,更名靖,授翰林修撰。成祖即位,廣偕解縉 迎附,擢侍講,改侍讀,復名廣。遷右春坊右庶子兼侍 讀,進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尋拜文淵閣大學」 士,兼官如故。帝北征,廣與楊榮、金幼孜從。時時召語 帳殿,過山川阨塞,立馬議論。或時失道,必遣騎亟求 諸學士,諸學士追帝不及。嘗脫衣乘馬渡河,河水沒 馬及腰以上,帝顧勞良苦。廣善書,每勒石,皆令書之。 帝征瓦剌,皇長孫從命講經史行在所,廣以醇謹見 幸,時人以方漢胡廣。帝命西僧為法,會,言見諸異應。 廣乃獻《聖孝瑞應頌》,帝綴為佛曲,令宮中歌舞之。禮 部郎中周訥請封禪,廣言其不可,遂不許。廣上《卻封 禪頌》,帝益親愛之。廣縝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職務,出未嘗語人。侍講王洪不得為學士,密疏廣父子祺知 延平府以罪死,廣與修《實錄》,不當隱其事。帝知子祺 實死於官,遂不直洪。已而命廣擇主鄉試者,廣以洪 名上。已得請,而洪復訐子祺事。帝怒,奪其禮幣,出為 禮部主事。洪恚死。廣丁母憂,召還。帝問百姓安否。廣 對曰:「安。但郡縣窮治建文時奸黨,株及支親,為民厲。」 詔悉罷之。永樂十六年卒,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諡 文穆。仁宗即位,官其子穜為翰林檢討,加贈少師。文 臣得諡,自《姚廣孝》及「廣」始。

金幼孜

編輯

按《明外史金幼孜傳》:「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 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院檢討, 與解縉等同直文淵閣,遷侍講。時翰林坊局臣講書, 東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 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因進《春秋要旨》三卷。五 年,遷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七年,從幸北京。八年北」 征,幼孜與廣榮從駕駐清水源,有泉出焉。幼孜獻《銘》, 榮獻詩,皆勞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學,所過山川要害, 輒命記之。有敕旨屬幼孜等據鞍起草,立就使。自瓦 剌來,帝召幼孜等傍駕行,與語瓦剌事,親倚甚。嘗與 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橐駝谷中。暮夜,帝遣使十 餘輩跡之,不獲。時幼孜墜馬,廣純去不顧,榮為結鞍 行,行又輒墜。榮以所乘馬予幼孜,明日始及行在所。 帝嘗輕騎逐利,幼孜請從,帝曰:「戰非爾事也。」乃止。自 後北征皆扈從,先後撰《北征二錄》。十二年遷翰林學 士兼諭德。十八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二十二 年,幼孜與榮從北征,次開平。帝謂榮、幼孜曰:「朕夢神 人語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榮、幼孜遽請班師,帝 然之,即命草詔招諭諸部。還軍至榆木川,帝崩,軍中 戒嚴,祕不發喪。榮、南訃,幼孜留行在以待太孫至。及 仁宗即位,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尋加太 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專典內制。賜繩愆糾繆銀 章,諭政有闕失密疏聞,用此識。洪熙改元,遷禮部尚 書,大學士,學士如故。命與士奇、榮會讞法司囚。幼孜 善律法,多平反。既,乞還省母。宣德元年,母卒。起復為 總裁官,修《兩朝實錄》。明年持節寧夏,冊慶府兩郡王 妃還,上封事。從巡邊,度雞鳴山。帝曰:「唐太宗恃其英 武,征遼常過此山。」幼孜對曰:「太宗尋悔是役,故為建 憫忠閣。」帝曰:「此山崩於元順帝時,為元亡」徵。對曰:「順 帝亡國之主,雖山不崩,國亦必亡。」六年卒。贈少保,諡 文靖。幼孜臨卒,家人囑請身後恩,曰:「此君子所恥。」不 聽。子昭伯,宣德中進士。

楊士奇

編輯

按《明外史楊士奇傳》:「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家貧 力學,授徒自給。多游湖湘間,館於江夏最久。建文初, 集諸儒修《太祖實錄》,士奇已用薦,徵教授當行。王叔 英復以史才薦,遂入翰林,與編纂事。尋命吏部考第 史館諸儒,尚書張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經生言也』。奏 第一,授吳王府審理副,仍供職翰林。成祖即位,改編」 修。數月,進侍講。永樂二年選東宮官,以士奇為左諭 德。帝北巡,士奇留輔太子,從容規勸,太子待之甚恭。 太子喜文辭,贊善王汝玉以詩法進。士奇曰:「殿下聽 治暇,當留意《六經》。否則兩漢詔書可觀。雕蟲小技,不 足效也。」太子稱善。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學士。太子即 位立,擢士奇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明年命兼 兵部尚書,並食三祿。英宗即位,進少師。九年卒,年八 十。贈太師,諡「文貞。」

楊榮

編輯

按《明外史楊榮傳》:「榮字勉仁,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 授編修。燕王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 先即位乎』?王憮然曰:『先謁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簡 入內閣,同直七人。榮最少,最警敏,帝重之。尋進修撰, 再進侍講。修《列女傳》成,賜襲衣鈔幣。已,進右諭德,仍 兼侍講,與在直諸臣同賜象笏朝衣及二品服。召評」 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已,侍諸皇孫讀書文華 殿,講授有程度,皇太子稱之。明年征瓦剌,太孫侍行。 帝命榮以閒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比還北京,命修 《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成,宴勞之。十六年,《太祖實錄》 成,宴勞如初。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明年定都北 京。會三殿災,將及祕閣,榮麾衛士使出圖籍制誥舁 東華門外。帝召榮褒賜之。嘗謂人曰:「事君有體,進諫 有方。為人臣以伉直賈禍,吾不為也。」太子即位,進太 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宣德五年卒,年七十。贈太師, 諡文敏。

李時勉

編輯

按《明外史李時勉傳》:「時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 時,冬寒以衾裹足,納桶中,誦讀不已。中永樂二年進 士,選庶吉士,與修《太祖實錄》。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 己任。十九年,三殿災,詔求直言,條上時務十五事。洪 熙元年,改御史。宣宗即位,遷侍讀學士。正統三年,以 《宣宗實錄》成,進學士,掌院事,兼經筵官。六年,祭酒貝泰罷,以時勉代之。九年,帝視學,祭酒當進講,時勉久 病嗽,及升堂,色溫氣定。講《尚書》,辭旨清朗。帝悅,賜予 有加。連疏乞致仕,皆不允。十二年乃得請。命給驛賜 金,方就道。朝臣及國子生送之,為旗障前導,張鼓樂 餞都門外者幾三千餘人。卒,年七十七。諡「忠文。」時勉 為祭酒六年,列「格、致、誠、正」四號,訓勵甚切。崇廉恥,抑 奔競,別賢否,示勸懲。諸生貧不能婚葬者,節省餐錢, 力為贍給。督令讀書,燈火達旦,書聲不絕,人才盛於 昔時。英公張輔暨諸侯伯一日奏曰:「臣等武夫,不諳 經典,願偕詣國子監聽講。」帝命以三月三日往。時勉 令諸生立講《五經》各一章。講罷,設酒饌,諸侯伯讓曰: 「受教之地,當就諸生」列坐,惟輔與抗禮焉。諸生歌《鹿 鳴》之詩,賓主雍雍,盡暮散去。人稱為太平盛事。

陳敬宗

編輯

按《明外史陳敬宗傳》:「敬宗,字光世,慈谿人。永樂二年 進士,選庶吉士,進學文淵閣,與修《永樂大典》。書成,授 刑部主事,又與修《五經》、四書大全,再修《太祖實錄》,授 翰林侍講。以內艱歸。宣德元年,起修兩朝實錄,尋轉 南京國子監司業。九年秩滿,遷祭酒。敬宗美鬚髯,容 儀端整,步履有定則,力以師道自任,立教條,革陋習」, 六館士千餘人,每升堂聽講,設饌會食,整肅如朝廷。 稍失容,即令待罪堂下,僚屬憚之。景泰元年引年致 仕。家居不輕出。有被其容接者,莫不興起。天順三年 卒,年八十三。後贈禮部右侍郎,諡《文定》。

薛瑄

編輯

按《明外史薛瑄傳》:「瑄字德溫,河津人。父貞,洪武初領 鄉薦,為元氏教諭。母齊,夢一紫衣人謁見,已而生瑄。 性穎悟,就塾授之詩書,輒成誦,日記千百言。貞改官 鄢陵,鄢陵諸生多樸陋。國制教官歷九年,諸生無登 鄉薦者。教官謫戍,貞以為憂,乃命瑄補鄢陵學生,遂 舉河南鄉試第一,時永樂十八年也。明年成進士,以」 省親歸,居父喪,悉遵古禮。宣德中,服除,擢授御史,出 監湖廣銀場,日探性理諸書,學益進。以繼母憂歸。正 統初,還朝,為山東提學僉事。首揭《白鹿洞學規》,開示 學者。延見諸生,親為講授。才者樂其寬,而不才者憚 其嚴,皆呼為「薛夫子。」召為大理左少卿。英宗復辟,拜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預機務。已見石亨、 曹吉祥亂政疏。乞骸骨歸。瑄學一本程、朱。其修己教 人,以復性為主,充養邃密,言動咸可法。嘗曰:「自考亭 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有《讀書錄》 二十卷,學者宗之。天順八年疾卒,年七十有六。贈禮 部尚書,諡文清。弘治時,給事中張九功請從祀文廟, 詔祀於鄉。給事中楊廉又請頒《讀書錄》於國學,俾六 館誦習,且請祠名。詔賜名「正學。」隆慶六年允廷臣請, 從祀先聖廟庭。

羅倫

編輯

按《明外史羅倫傳》:「『倫字彝正,吉安永豐人。五歲,嘗隨 母入園,果落,眾競取,倫獨賜而後受。家貧樵牧,挾書 誦不輟。年十四,即授徒以資親養。及為諸生,有志聖 賢之學。成化二年,廷試,答策萬餘言,直斥時弊,名震 都下。擢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踰二月,大學士李賢 奔喪畢,奉詔還朝。倫詣賢沮之,不聽,乃上疏曰:『臣聞 朝廷起復李賢在。《禮》,子有父母之喪,君三年不呼其 門』。子夏問:『三年之喪,金革無避,禮與』?孔子曰:『魯公伯 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陛下於賢,以金革之事起復之與,則未之有也;以大 臣起復之與,則禮所未見也。為人君,當舉先王之禮 教其臣,為人臣,當守先王之禮事其君。願陛下斷自 聖衷,許賢歸家持服,庶人倫由是明,風俗由是厚矣。」 疏入,謫福建市舶司副提舉。賢卒,以學士商輅言,召 復原職,改南京。居二年,引疾歸,遂不復出。倫為人剛 正,嚴於律己。義所在,毅然必為,於富貴名利泊如也。 居金牛山,人跡不至。築室著書其中,四方從學者甚 眾。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追贈左春坊諭德,諡 「文毅。」學者稱「一峰先生。」

舒芬

編輯

按《明外史舒芬傳》:「芬字國裳,進賢人。正德十二年,舉 進士第一,授修撰。明年三月,帝議南巡。時寧王宸濠 久蓄異謀,與近倖相結,人情惶懼。芬與吏部員外郎 夏良勝等上疏,帝大怒,命跪闕下五日。期滿,復杖之 三十,謫福建市舶副提舉。世宗即位,召復故官。遭母 喪歸,卒於家,年四十四,世稱忠孝狀元。芬丰神玉立」, 負氣峻厲,端居竟日無倦容。夜則計過自訟,以倡明 絕學為己任。其學貫串諸經,兼通天文律曆,而尤精 於《周禮》。嘗曰:「《周禮》視《儀禮》,《禮記》,猶蜀之視吳、魏也。賈 氏謂『《儀禮》為本,《周禮》為末,妄矣。朱子不加是正,何也』?」 疾革,其子請所言,惟以未及表章《周禮》為恨。學者稱 梓溪先生。萬曆中,追諡文節。

羅洪先

編輯

按《明外史羅洪先傳》:「洪先,字達夫,吉水人。父循,進士。 洪先幼慕羅倫為人,年十五,讀王守仁《傳習錄》,好之欲往受業,循不可而止。乃師事同邑李中,傳其學。嘉 靖八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即請告歸。洪先事親孝, 父每肅客,洪先冠帶行酒,拂席授幾,甚恭。居二年,詔 劾請告踰期者,乃赴官。尋遭父喪,苫塊蔬食,不入室」 者三年。繼遭母憂,亦如之。十八年簡宮僚,召拜春坊 左贊善。明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疏請來 歲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群臣朝賀。時帝數 稱疾不視朝,諱言儲貳臨朝事,見洪先等疏,大怒曰: 「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詔百餘言切責之,遂除三人 名。洪先歸益,尋求守。仁學甘淡泊,考圖觀史,自天文 地誌、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陳攻守,下逮陰陽算數, 靡不精究。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門,恆舉 《易大傳》「寂然不動」,周子「無欲故靜」之旨以告學人。又 曰:「儒者學在經世,而以無欲為本。惟無欲然後出而 經世,知精而力鉅。」時王畿謂「良知自然,不假纖毫力。」 洪先非之曰:「世豈有現成良知者耶?」雖與畿交好,而 持論始終不合。隆慶初,贈光祿少卿,諡文莊。一作恭學 者稱「念菴先生。」

丘濬

編輯

按《明外史丘濬傳》:「濬字仲深,瓊山人。幼孤,母李氏教 之讀書,過目成誦。家貧無書,嘗走數百里借書,必得 乃已。舉鄉試第一,景泰五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 修。濬既官翰林,見聞益廣,尤熟國家典故。成化中,秩 滿,進侍講,與修《英宗實錄》,進侍講學士。《續通鑑綱目》 成,擢國子祭酒。尋進禮部右侍郎,掌祭酒事。濬以真」 德秀《大學衍義》止述修身齊家事,而於治國平天下 闕焉,乃博採群書以補之。書成,適孝宗嗣位,表上其 書。帝稱善,特進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弘治四年加 太子太保。尋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尚書入 內閣者,自濬始。時年七十一矣。濬以《衍義補》所載,皆 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奏聞,下內閣議行。帝報可。 踰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諡文莊。濬性 嗜學。既老,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正德中,以巡按御 史言,賜祠於鄉,曰《景賢》。

王鏊

編輯

按《明外史王鏊傳》:「鏊字濟之,吳人。父琬,光化知縣。鏊 年十六,隨父讀書國子監,諸生爭傳誦其文,侍郎葉 盛、提學御史陳選奇之,稱為天下士。成化十年鄉試, 明年會試俱第一,廷試第三,授編修。杜門讀書,避遠 權貴。弘治初,遷侍講學士,充講官。中貴李廣導帝遊 西苑,鏊講《文王》,不敢盤於遊田,反覆規切,帝為動容。」 講罷,謂廣曰:「講官指若曹耳。」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 年以本官兼學士,入內閣。踰月,進戶部尚書、文淵閣 大學士。明年加少傅、太子太傅。力求去位,疏三上,許 之。世宗即位,遣行人存問。鏊疏謝,因上《講學》《親政》二 篇。帝優詔報聞,官一子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卒,年七 十五。贈太傅,諡文恪。鏊博學有識鑒,文章爾雅,議論 明暢。晚著《性善論》一篇,王守仁見之曰:「王公深造,世 未能盡也。」所著《書經義》《四書義》及詩文集行世。

何喬新

編輯

按《明外史何喬新傳》:「喬新,字廷秀,江西廣昌人。父文 淵,永樂十六年進士,歷太子太保。喬新登景泰五年 進士,官南京禮部主事,改刑部郎中。成化四年遷福 建副使。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召拜刑部 右侍郎。孝宗即位,出為南京刑部尚書。頃之,許致仕。 喬新年十一,時侍父京邸,修撰周旋過之。喬新方讀」 《通鑑續編》,旋問:書法何如《綱目》對曰:「呂文煥降元不 書叛,張世傑溺海不書死節,曹彬、包拯之卒不書其 官,而紀羲軒多採怪妄,似未有當也。」旋大驚異。比長, 博綜群籍,聞異書輒借抄,積三萬餘帙,皆手校讎。著 述甚富。尤篤好濂、洛之學,與人寡合氣節友彭韶,學 問友丘濬而已。罷歸後,中外多論薦,不復起。十五年 卒,年七十六。

王廷相

編輯

按《明外史王廷相傳》:「廷相,字子衡,儀封人。幼有文名。 登弘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以憂 去。正德初,服闋至京。劉瑾中,以罪謫高淳知縣,召為 御史,改督京畿學校,入為左都御史,加兵部尚書。兩 考滿,加太子少保。廷相掌內臺最久,有威重。給事中 李鳳來論權貴奪民利,章下都察院,廷相檄五城御」 史覈實,遲四十餘日。給事中章允賢遂劾廷相徇私 慢上。帝怒,下獄。責廷相朋比阿黨,斥為民。越三年卒。 廷相博學好議論,以經術見稱。於《星曆》《輿圖》《樂律》《河 圖》《洛書》及周、邵、程、張之書,皆有所論駁。隆慶初,贈少 保,諡肅敏。

王守仁

編輯

按《明外史王守仁傳》:「守仁,字伯安,餘姚人。父華,字德 輝,成化十七年進士第一,累官禮部右侍郎。守仁娠 十四月而生,弱冠舉鄉試,學大進,好言兵。登弘治十 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劉瑾逮南京給 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守仁抗章救,瑾怒,矯旨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埸驛丞。瑾誅,擢南京太僕少卿」, 就遷鴻臚卿。兵部尚書王瓊奇守仁才,擢右僉都御 史,巡撫南贑。十四年奉命勘福建叛軍。行至豐城,而 寧王宸濠反。知縣顧佖以告。守仁急趨吉安,與伍文 定徵調兵食,治器械舟楫,傳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 率吏士勤王。凡三十五日而賊平。世宗即位,論功,封 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卒,年五十七。喪過江西, 軍民無不縞素哭送者。守仁天資異敏,年十七,謁上 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 不苟言笑。遊九華歸,築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 年無所得。謫龍埸,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 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 篤信不疑。其為說曰:「聖人祗還良知本體,更無所加。 良知之虛,即天之太虛;良知之無,即太虛之無形。凡 日月風雷、山川民物,有貌有象,有形有色者,皆從太 虛無形中發用流行,未嘗能為天之障礙。聖人順良 知之發用,天地萬物俱在流行發用中,何有一物能 為良知之障礙?守仁既以此自信,故其為教,專提『致 良知』」三字為主。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致吾 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如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求天下之廣以裨補 增益之,是析心與理為二矣。夫學問思辯篤行之功, 雖其困勉至於人一己百,而擴充之極,至於盡性知 天,亦不過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無復有加 於毫末。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截,有 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註》《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 之說。因作《朱子晚年定論序》以示學者。於是同時講 學之儒如羅欽順輩,皆以為非欽順遺書,與相詰難。 其後守仁起征思田,王畿、錢德洪侍坐於天泉橋,有 所質證。畿因著《天泉證道記》,舉四語云:「無善無惡心 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 是格物。」以為守仁所示宗旨。至萬曆間,顧憲成、高攀 龍輩雖未嘗不推重守仁,而極辨四語之失,而論者 又以為此特出於畿,非守仁本旨也。然自守仁與朱 子標異趣,學者翕然從之,頗多流入於禪,以故宗雒、 閩之教者,多詆訶心學雲。隆慶初,廷臣多頌其功,詔 贈新建侯,諡「文成。」又有請以守仁與薛瑄、陳獻章同 從祀文廟者。帝獨允禮臣議,以瑄配。及萬曆十二年, 大學士申時行等言:「守仁致知出《大學》,良知出《孟子》。 獻章主靜,沿宋儒。周敦頤、程顥,皆祖述經訓,羽翼聖 真,非創立門戶。且孝友出處如獻章,文章功業如守 仁,不可謂禪,誠宜崇祀。」因並言「胡居仁純心篤行,眾 論所歸,亦宜並祀。」帝皆從之。終明之世,崇祀者止守 仁等四人。

王艮

編輯

按《明外史王艮傳》:「艮字汝止,泰州人。初名銀,王守仁 為更名。七歲受書鄉塾,讀《孝經》《論語》《大學》,信口談說, 即中理。長悟天地萬物與己一體,遂謝雜務為儒者。 謁守仁江西,拜為弟子。守仁歿,艮即家講,遠近畢赴。 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氣勢,艮以布衣抗其 間,聲名反出諸弟子上。持論高遠,音咳盼顧,皆足動」 人。所引接。雖樵夫牧豎。亦能使有省。四方延主講席。 其教大行。學者稱「心齋先生。」

唐順之

編輯

按《明外史唐順之傳》:「順之,字應德,武進人。生有異稟。 稍長,治貫群籍。年二十三,舉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改 庶吉士,調兵部主事,引疾歸。久之,除吏部。十二年秋, 詔選朝官為翰林,乃改順之編修,較累朝實錄,事將 竣,復以病告歸。十八年,選宮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 司諫。與羅洪先請朝太子,復削籍歸。卜築陽羨山中」, 讀書十餘年。召為職方員外郎,進郎中,擢右通政。卒, 年五十四。順之於學,無所不窺。大則天文、樂律、地理、 兵法,小則弧矢、勾股、壬奇、禽乙,莫不究極厚委。與王 慎中切劘為古文,洸洋紆折,卓然大家。盡取古今載 籍,割裂補綴,區分部居,為《左右文武儒稗》六編傳於 世,學者不能測其奧也。崇禎中,追諡《襄文》。

顧憲成

編輯

按《明外史顧憲成傳》:「憲成,字叔時,無錫人。萬曆四年, 舉鄉試第一。八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吏部主事。 請告歸,讀《易》《春秋》者三年,補驗封主事,尋遷文選郎 中。先是,吏部缺尚書,錫爵欲用羅萬化。憲成不可,乃 用陳有年。及錫爵謝政,廷推代者。憲成舉故大學士 王家屏,忤帝意,削籍歸。事具《有年傳》。憲成既廢,名益」 高。中外推薦無慮百十疏,帝悉不報。至三十六年,始 起南京光祿少卿,力辭不赴。四十年卒於家。天啟初, 贈太常卿。魏忠賢亂政,其黨石三畏追論之,遂削奪。 崇禎初,贈吏部右侍郎,諡「端文。」憲成姿性絕人。幼從 武進薛應旂遊,授以《考亭淵源錄》,遂有志聖賢之學。 暨削籍歸,益覃精研究,一以程、朱為宗,力闢「無善無 惡心之體」之說。邑故有東林書院,宋楊時講道處也。 憲成與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歐陽東鳳與無錫知縣林宰為之營構。落成,偕同志高攀龍、錢一本、薛 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輩講學其中,學者稱涇陽先生。 當是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 學舍至不能容。東林名大著,而忌者亦多,攻擊者不 絕。比憲成歿,攻者猶未止。凡忤魏忠賢者,率指目為 「東林」,抨擊無虛日。借魏忠賢毒焰,一網盡去之,殺戮 禁錮,善類為一空。

錢一本

編輯

按《明外史錢一本傳》:「一本字國瑞,武進人。萬曆十一 年進士。除廬陵知縣,徵授御史,出按廣西。帝以張有 德請借大禮儀物,復更冊立東宮期,而申時行柄國, 不能匡救。一本上論相、建儲二疏。時廷臣相繼爭國 本,惟一本言最戇直,帝銜之,遂斥為民。屢被薦,卒不 用。一本初官江西,與王時槐善。及罷歸,潛心六經,濂」 洛諸書,尤研精《易》學,著述滿家。與顧憲成輩分主東 林講席,學者稱「啟新先生。」里居二十五年,預剋卒日, 賦詩誌之,如期而逝。天啟初,贈太僕寺少卿。

高攀龍

編輯

按《明外史高攀龍傳》:「攀龍,字存之,無錫人。少讀書,輒 有志程朱之學。舉萬曆十七年進士,授行人。四川僉 事張世則進所著《大學初義》,其說一遵古本,詆程朱 章句之誤,請頒天下。攀龍憤,抗疏力駁其謬,其書遂 不行。遭親喪,遂不出,家居垂三十年。熹宗立,起光祿 少卿,改大理少卿。鄒元標建書院,攀龍與焉。擢刑部」 右侍郎。四年拜左都御史。攀龍為趙南星門生,並居 要地。御史崔呈秀按淮、揚還,攀龍發其穢狀,南星議 戍之。呈秀窘甚,走魏忠賢所,乞為「義兒。」遂摭謝應祥 事,謂攀龍黨。南星。嚴旨詰責,攀龍遽引罪去。頃之,削 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殺之,竄名李實《劾周起元疏》中, 遣緹騎往逮。攀龍晨謁宋儒楊龜山祠,以文告之。歸 自沈於池。遺表云:「臣雖削奪,舊為大臣,大臣受辱則 辱國。謹北面叩頭,從屈平之遺則。」時年六十五。遠近 聞其死,莫不傷之。崇禎初,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 忠憲。初,海內學者率宗王守仁,攀龍心非之。其學一 本濂、洛,以靜為主。操履篤實,涵養邃密,粹然一出於 正,為當代大儒。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 憲成卒,攀龍專主講席。海內士大夫識與不識,稱「景 逸先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