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8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八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三卷目錄

 宋書部彙考一

  宋文帝元嘉一則 孝武帝孝建一則 大明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二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嘉祐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宋書部彙考二

  梁沈約宋書自序

 宋書部彙考三

  隋書經籍志正史

  唐書藝文志正史

  宋史藝文志正史

  宋鄭樵通志正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正史考

 宋書部總論

  明顧充歷朝捷錄劉宋總論

 宋書部藝文

  上國史表         宋徐爰

  上宋書表          沈約

  宋書律志序         前人

 宋書部紀事

 宋書部雜錄

 南齊書部彙考一

  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二則

  梁武帝天監二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嘉祐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南齊書部彙考二

  梁蕭子顯南齊書宋曾鞏序

 南齊書部彙考三

  隋書經籍志正史

  唐書藝文志正史

  宋史藝文志正史

  宋鄭樵通志正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正史考

 南齊書部總論

  明顧充歷朝捷錄蕭齊總論

 南齊書部紀事

 南齊書部雜錄

經籍典第三百八十三卷

宋書部彙考一

編輯

文帝元嘉十六年除何承天著作佐郎撰國史

編輯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何承天傳》,「元嘉十六年, 除著作佐郎,撰國史。承天年已老,而諸佐並名家年 少,潁川荀伯子嘲之,常呼為奶母。承天曰:『卿當雲鳳 凰將九子,奶母何言邪』?」

孝武帝孝建元年使山謙之蘇寶生踵成國史

編輯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按《恩倖徐爰傳》:「元嘉中, 使著作郎何承天草創國史。世祖初,又使奉朝請山 謙之、南臺御史蘇寶生踵成之。」按世祖即孝武帝

大明六年使徐爰領著作郎修國史

編輯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按《恩倖徐爰傳》,「元嘉中, 何承天草創國史,世祖初,山謙之、蘇寶生踵成之。六 年,又以爰領著作郎,使終其業。」爰雖因前作,而專為 一家之書。

按《南齊書文學丘巨源傳》:「大明五年,敕助徐爰撰國 史。」按爰傳作六年並存俟考

南齊

編輯

高帝建元四年敕沈約撰國史

編輯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按《宋書》沈約自序。「建元 四年。被敕撰國史。」

武帝永明五年春敕沈約撰國史

編輯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沈約自序。「永明 二年又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自茲王役,無暇搜撰。 五年春。又被敕撰《宋書》。」

按《南齊書文學王智深傳》:「世祖使太子家令沈約撰 《宋書》,擬立《袁粲傳》,以審世祖。世祖曰:『袁粲自是宋家 忠臣』。約又多載孝明帝諸鄙瀆事,上遣左右謂約曰: 『孝武事跡,不容頓爾。我昔經事宋明帝,卿可思諱惡 之意』。」於是多所省除。

永明六年二月,沈約表上《宋書》。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沈約自序。「永明 五年撰。《宋書》六年二月畢工表上之。」

===宋===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月讀宋書作宋書詩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月辛巳作《宋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 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命館職讎校宋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嘉祐中,以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命館職讎校。 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申,詔三館祕閣校理《宋》《齊》 《梁》《陳》及《魏》《周》《北齊》七史書有不全者,訪校之。

徽宗政和 年宋書校畢頒之學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嘉祐中,命 館職讎校,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沈約宋書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以沈約《宋書》。「自國子監印 之。授諸學校。」

宋書部彙考二

編輯

《梁沈約宋書一百卷》

編輯

按約自序史臣年十三而孤少頗好學雖棄日無功而服膺不改常以晉氏一代竟無全書年二十許便有撰述之意泰始初征西將軍蔡興宗為啟明帝有

編輯

敕賜許。自此迄今,年逾二十,所撰之書,凡一百二十 卷。條流雖舉,而採掇未周。永明初,遇盜,失第五秩。建 元四年未終,被敕撰《國史》。永明二年,又忝兼著作郎, 撰次起居注。自茲王役,無暇搜撰。五年春,又被敕撰 《宋書》。六年二月畢功,表上之曰:「臣約言:臣聞大禹刊 木,事炳虞書;西伯戡黎,功煥商典。伏惟皇基積峻,帝」 烈弘深,樹德往朝,立勳前代。若不觀風唐世,無以見 帝媯之美。自非睹亂秦餘,何由知漢祖之業。是以掌 言未記,爰動天情,曲詔史官,追述大典。臣實庸妄,文 史多闕,以茲不才,對揚盛旨,是用「夕惕載懷,忘其寢 食」者也。臣約頓首死罪。竊惟宋氏南面,承歷統天,雖 世窮八主,年減百載,而兵事亟動,國「道屢屯,垂文簡 牘,事數繁廣。若夫英主啟基,名臣建績,振世夷難之 功,配天光宅之運,亦足以勒銘鐘鼎,昭被方策。及虐 後暴朝,前王罕二,國釁家禍,曠古永書。又可以式規 萬葉,作鑒於後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書》,草立 紀傳,止於武帝功臣,篇牘未廣。其所撰志,唯天文律 歷。自此外悉委奉朝「請山謙之。」謙之孝建初又被詔 撰述,尋值病亡,仍使南臺御史蘇寶生續造諸傳,元 嘉名臣,皆其所撰。寶生被誅,大明中,又命著作郎徐 爰踵成前作。爰因何、蘇所述,勒為一史,起自義熙之 初,訖於大明之末,至臧質、魯爽、王僧達諸傳,又皆孝 武所造。自永明以來,至於禪讓,十餘年內,闕而不續。 一代「典文,始末未舉,且事屬當時,多非實錄。又立傳 之方,取捨乖衷,進由時旨,退傍世情,垂之方來,難以 取信。臣今謹更創立,製成新史,始自義熙肇號,終於 昇明二年。」桓元、譙縱、盧循、馬魯之徒,身為晉賊,非關 後代。吳隱、謝混、郗僧施,義止前朝,不宜濫入宋典。劉 毅、何無忌、魏詠之、檀憑之、孟昶、諸葛長民,志在興復, 情非造宋,今並刊除,歸之晉籍。臣遠愧南、董,近謝遷、 固,以閭閻小才,述一代盛典,屬辭比事,望古慚良。鞠 躬跼蹐,靦汗亡厝。《本紀》、列傳,繕寫已畢,合《志》《表》七十 卷。臣今謹奏呈。所撰諸志,須成續上,謹條目錄,詣省 拜表,奉書以聞。臣約誠惶誠恐,頓首頓首。

宋書部彙考三

編輯

《隋書經籍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書》六十五卷。齊冠軍錄事參軍孫嚴撰。

《宋書》一百卷。梁尚書僕射沈約撰。梁有宋文、明中 所撰《宋書》六十一卷,亡。

《唐書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徐爰《宋書》四十二卷。

孫嚴《宋書》五十八卷。

沈約《宋書》一百卷。

王智深「《宋書》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沈約《宋書》一百卷。

《宋鄭樵通志》

編輯
===
《正史》
===
考證
《宋書》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書》六十五卷。齊孫嚴撰。

《宋書》一百卷。梁尚書僕射沈約撰。

《宋書》三十卷。梁王智深撰。舊六十一卷,殘闕。

《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正史考》

編輯

《宋書》一百卷。

晁氏曰:梁沈約撰。十《本紀》,三十志,六十列傳。齊永明中,約奉詔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旁采徐爰之說,頗為精詳。但《本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又王卲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瑯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於路,太后處寢息,時人多有異議」 之類是也。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嘉祐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詔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祕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二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餘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計十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於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陳氏曰:本何承天、山謙之、蘇寶生所撰,至徐爰勒為一史。起義熙,迄大明,自永光以來,闕而不錄。今《新史》始義熙,終昇明三年,獨缺到彥之《傳》。《館閣書》自謂「其志兼載魏、晉,失於限斷。」 揆以班、馬史體,未足為疵。至其所創《符瑞》一志,不經且無益,其贅甚矣。

《崇文總目》:「其書雖諸志失於限斷,然有博洽多聞之益。今世所傳,文多舛失,參補未獲。」 趙倫之《傳》一卷,今闕。謝靈運《傳文注》訛駮。

水心葉氏曰:「遷、固為《書志》,論述前代舊章,以經緯當世,而漢事自多闕略,蔡邕、胡廣始有纂輯,陳壽、范曄廢不復著。至沈約比次漢、魏以來最為詳悉,唐人取之以補《晉記》,然後歷代故實可得而推。雖去遷、固本意已遠,然古事既不能追,則所當存者,隨世有無而已。但其體煩雜,非復前比,殆成會要矣。學者立乎千」 載之後,攷見始末,當在相承如一日。若姑競遷、固之華,而不求其實,則失之遠矣。

宋書部總論

編輯

《明顧充歷朝捷錄》

編輯

《劉宋總論》

編輯

昔劉裕乘晉祚之衰,丁桓元之亂,起自布衣,生擒數 天子,以得晉鼎,猶復介然於亡國之一夫,而使不得 以匹夫老口誅筆伐,則裕也弒逆之罪,當為天下首 惡矣。故身沒未幾,而二子不得其死;傳世八葉,而六 主不以壽終。古曰:「心很敗國」,此之謂也。義符不綱,身 遭廢弒。文帝以晉文、景以上人而入承大位,考之綱 目,親臨聽訟,重民命也。像寺有禁,予知節也;書鑄渾 儀,予象器也;修孔子廟,嘉尚文也。餞義季而示識饑 苦,誡義恭而勉以寬仁。三十年間,四境之內,戶口蕃 息,講誦相聞,士敦操尚,鄉恥輕薄。朝廷清明,天下安 靜。君子謂「元嘉之治冠江左」,信矣。然黑衣充位,五臣 秉軸,殺道濟而先以長城自壞,取河南而謀於白面 書生,昔人所謂「涉千里而殺騏驎策蹇驢」者也。卒之 嬰兒舞槊,春燕巢木,黔黎蕭條,生靈磔裂,吾重惜美 政之不終焉。迨夫晚年溺於慈愛,而不思速斷於建 立之際,竟使難生慮表,取笑千載,豈非但能裁弟,不 能裁兒之過與?劉劭弒逆,開闢未聞,沈慶之手書密 發,武陵王神兵整辦,而牙下正法,腰領分矣。孝武即 位新亭,未幾而殺南平,殺武昌,由是而義宣反於江 州,竟陵反於廣陵,休茂反於襄陽,骨肉狼籍,朝廷隱 憂。孰非宋主之不德有以致之?甚者沉湎貪淫,大興 土木,恣為侮慢,而王、劉有老傖「老慳」之名;競為狎遊, 而師伯有得雉得盧之擲;拒諫而注弩作色,淫刑而 行哭「不免,厥後子孫殆盡」,豈亦天醜其行乎?玉燭告 殂,子業繼惡受璽,驕惰。興宗已知基禍之主,而穢德 閨門,人倫道盡,剪芟宗姓,心如虎狼,使人邑邑,不能 自保。大臣懷首領之愛,群臣畏口舌之誅,惟願生出 虎口耳。甚有非人理者,困辱諸父,戲侮列祖,悖虐不 道,良心盡亡。蓋自湘中出天子,射鬼竹林堂,而贗天 子已不及熟而弒矣。湘東初即位,而尋陽兵起,所在 皆送款承風,休仁之師方出,而子勛之帝已稱。於乎! 湘東太祖之昭,晉安世祖之穆,雖雲均可當璧,然一 淵不兩蛟,一棲不兩雄。今社稷有奉而復尋,干戈是爭矣。故《綱目》以「討江州」書之,何鄧琬之抵書投地,欲 開端門以亟死邪?臺兵既克,誠宜砥躬礪行,何至其 後荒暴日盈,遂以無罪殺禕以射雉,殺休祐以慮後, 殺休仁,勦拉同氣,剪落洪枝,而使世祖二十八子靡 一孑遺,信哉,秉心之忍也。甚者裸婦人而為樂,弈飛 棋而不悟,高湘宮為功德,而竭百姓賣兒貼婦之錢, 令德蔑聞,辠深愆積,豈帝王事哉!保字螟蛉,李昱紹 祚,蕭道成斬休範於外,而秉國之鈞,四貴入直,雖勞 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難杜闚𨵦。而乃縱意肆行,開 端樹隙。故京口之兵,諱不書反,惡之也。猶無悛心,兇 驕益熾,刀鋸錐鑿置左右,而鋋矛並執絕行人,朝野 嗷然,人人自恐,天下之事,應關蕭公,李將軍弒而安 成王立,非道成何以了此哉!自後王儉吐所難吐,褚 淵求為齊官,別宮令出,而後身願勿生天王家,汝陰 王之志戚矣。嗟乎嗟乎!今日之事,豈所甘心乎?劉氏 先取司馬家如此,而蕭氏之取劉氏也亦如此。天道 好還,絲粟不爽,誠可畏夫!愚故為之說曰:「宋之道成, 晉之劉裕也;宋之汝陰,晉之恭帝也。」得國同而失國 均,謂之晉宋一律可也。雖然,劉裕之弒帝也,斥而書 姓;道成之弒宋主也,削而書名,何也?蓋道成弒逆雖 亦至再,而劉裕則起於創,《綱目》之所以權衡其間也。 噫!吾慨夫道成之後而有蕭衍,衍之後而篡弒者相 踵也,謂非裕之作俑也哉?

宋書部藝文

編輯

《上國史表》
宋·徐爰

編輯

爰領著作郎,雖因前作而專為一家之書,乃《上表》云:

臣聞虞史炳圖,原光被之美;《夏載》昭策,先隨山之勤。 天飛雖王德所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於俾乂, 上日兆於納揆。其在殷頌長發元王;受命作周,實唯 雝伯。考行之盛則,振古之弘軌。降逮二漢,亦同茲義。 基地刱乎豐郊,紹祚本於昆邑。魏以武命國志,晉以 宣啟《陽秋》。明黃初非更姓之本,太始為造物之末,又 近代之令準,式遠之鴻規,典謀緬邈,紀傳成準,善惡 具書,成敗畢記。然餘分紫色,滔天泯夏,親所芟夷,而 不序於始傳;涉聖卓紹,煙起雲騰,非所誅滅,而顯冠 乎首述。豈不以事先歸之前錄,功偕著之後撰。伏惟 皇宋承金行之澆季,鍾經綸之屯極,擁元光以鳳翔, 秉神符而龍舉,劋定鯨鯢,天人佇屬。晉祿數終,上帝 臨宋,便應奄膺紘㝢,對越神工。而恭服勤於三分,讓 德邁於不嗣,其為巍巍蕩蕩,赫赫明明,歷觀逖聞,莫 或斯等。宜依銜書改文,登極變號。起元義熙,為王業 之始;載序宣力,為功臣之斷。其偽元篡竊,同於新莽, 雖靈武克殄,自詳之《晉錄》;及犯命干紀,受戮霸朝,雖 揖禪之前,皆著之《宋策》。國典體大,方垂不朽。請外詳 議,伏須遵承。

《上宋書表》
梁·沈約

編輯

臣約言:「臣聞大禹刊木,事炳《虞書》;西伯戡黎,功煥商 典。伏惟皇基積峻,帝烈弘深,樹德往朝,立勳前代。若 不觀風唐世,無以見帝媯之美;自非睹亂秦餘,何用 知漢祖之業?是以掌言未記,爰動天情,曲詔史官,追 述大典。臣實庸妄,文史多闕,以茲不才,對揚盛旨,是 用夕惕載懷,忘其寢食」者也。臣約頓首死罪。竊惟宋 氏南面,承歷統天,雖世窮八主,年減百載,而兵車亟 動,國道屢屯,垂文簡牘,事數繁廣。若夫英主啟基,名 臣建績,拯世夷難之功,配天光宅之運,亦足以勒銘 鐘鼎,昭被方策。及虐後暴朝,前王罕二,國釁家禍,曠 古未書。又可以式規萬葉,作鑒於後宋。故著作郎何 承天始撰《宋書》,草立紀傳,止於武帝功臣,篇牘未廣。 臣今謹更創立,製成新史。始自義熙肇號,終於昇明 三年,遠愧南、董,近謝遷、固。以閭閻小才,述一代盛典, 屬辭比事,望古慚良,鞠躬跼蹐,靦汗亡厝。本紀、列傳, 繕寫已畢,合表、志七十卷,臣今謹奏呈。所撰諸志,須 成續上。謹條目錄,詣省拜表,奉書以聞。

《宋書律志序》
沈約

編輯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則《春秋》是也,言則《尚書》是也。 至於《楚書》《鄭志》《晉乘》《楚杌》之篇,皆所以紹述前史,俾 不泯於後。司馬遷制一家之言,始區別名題。至乎禮 儀刑政,有所不盡,乃於紀傳之外,刱立八書,片文隻 字,鴻纖備舉。班氏因之,靡違前式。網羅一代,條流遂 廣。律曆禮樂,其名不變。以天官為天文,改封禪為郊 祀;易「貨殖平準」之稱,革河渠溝洫之名;綴孫卿之辭, 以述刑法;采孟軻之書,用序食貨;劉向《洪範》,始自《春 秋》;劉歆《七略》,儒墨異部;朱贛博採風謠,尤為詳洽。固 並因仍以為三誌,而禮樂疏簡,所漏者多。典章事數, 百不記一。天文雖為該舉,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 說,紛然莫辨。是故蔡邕於朔方上書,謂宜載述者也漢興,接秦坑儒之後,典墳殘缺,書生碩老,常以亡逸 為慮。劉氏《七略》,固之藝文,蓋為此也。河自龍門東注, 橫被中國,每漂決所漸,寄重災深,堤築之功,勞役天 下。且關、洛高塏,地少川源,是故鎬、酆潦潏,咸入禮典, 漳滏鄭、白之饒,溝渠沾溉之利,皆民命所祖,國以為 天,溝洫立志,亦其宜也。世殊事改,於今可得而略。竊 以班氏《律曆》,前事已詳。自楊偉改創景初,而《魏書》闕 志。及元嘉重造新法,大明博議回改,自魏至宋,宜入 今書。班固《禮樂郊祀》,馬彪《祭祀禮儀》,蔡邕《朝會》,董巴 《輿服》,並各立志。夫禮之所苞,其用非一,郊祭廟享,匪 雲別事,旗章服物,非禮而何?今總而裁之,同謂《禮志》。 刑法「食貨,前說已該,隨流派別,附之紀傳。《樂經》殘缺, 其來已遠。班氏所述《政抄》《舉樂記》、馬彪《後書》又不備 續;至八音眾器,並不見書,雖略見世本,所闕猶眾。爰 及雅、鄭謳謠之節,一皆屏落,曾無概見。郊廟樂章,每 隨世改,雅聲舊典,咸有遺文。又案今鼓吹鐃歌,雖有 典章,樂人傳習,口相師祖,所務者聲,不先」訓以義。今 《樂府鐃歌》,校漢魏舊曲,曲名時同,文字永異,尋求文 義,無一可了,不知今之鐃章,何代典也。今《志》自郊廟 以下,凡諸樂章,非淫哇之辭,並皆詳載天文五行。自 馬彪以後,無復紀錄。何書「自黃初之始」,《徐志》肇義熙 之元,今以魏接漢,式遵何氏。然則自漢高帝五年之 首冬,暨宋順帝昇明二年之孟夏二辰,六沴甲子,無 差聖帝哲王,咸有睿命之紀。蓋所以神明寶位,幽贊 禎符,欲使逐鹿弭謀,窺覬不作,「握河括地,綠文赤字」 之書,言之詳矣。爰逮道至天而甘露下,德洞地而醴 泉出,金芝元秬之祥,朱草白烏之瑞,斯固不可誣也。 若夫衰世德爽,而嘉應不息,斯固天道茫昧,難以數 推。亦由明「主居上,而震蝕之災不弭;百靈咸順,而懸 象之應獨違。」今立《符瑞志》,以補前史之闕。地理參差, 事難該辨。魏晉以來,遷徙百計,一郡分為四五,一縣 割成兩三。或昨屬荊、豫,今隸司、兗,朝為零桂之士,夕 為廬九之民,去來紛擾,無暫止息。版籍為之渾淆,職 方所不能記。自戎狄內侮,有晉東遷,中土遺氓,播徙 江外,幽、並、冀、雍、兗、豫、青、徐之境,幽淪寇逆,自扶莫而 裹足奉首,免身於荊越者,百郡干城,流寓比室,人佇 《鴻雁》之歌,士蓄《懷本》之念,莫不各樹邦邑,思復舊井。 既而民單戶約,不可獨建,故魏邦而有韓邑,齊縣而 有趙民。且省置交加,日回月徙,寄寓遷流,訖無定託, 邦名邑號,難或詳書。大宋受命,重啟邊隙,淮北五州, 剪為寇境。其或奔亡播遷,復立郡縣,斯則元嘉、泰始, 同名異實。今以班固、馬彪二志,晉宋起居,凡諸記註, 悉加推討,隨條辨析,使悉該詳,百官置省,備有前說, 尋源討流,於事為易。元嘉中,東海何承天受詔纂《宋 書》,其志十五篇,以續馬彪《漢志》,其證引該博者,即而 因之。亦由班固、馬遷共為一家者也。其有漏缺,及何 氏後事,備加搜採,隨就補綴焉。淵流浩漫,非孤學所 盡;足蹇途遙,豈短策能運。雖斟酌前史,備睹妍媸,而 愛嗜異情,取捨殊意。每含毫握簡,杼軸忘餐,終亦不 足與班、左並馳,董、南、齊轡,庶為後之君子削槁而已 焉。

宋書部紀事

編輯

《宋書裴松之傳》,「元嘉十四年,領國子博士,續何承天 《國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時年八十。」

《何承天傳》:「元嘉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國史。承天年 已老,而諸佐並名家年少,潁川荀伯子嘲之,常呼為 嬭母。承天曰:卿當雲鳳凰將九子,嬭母何言耶?」 《吳喜傳》:「喜初出身,為領軍府白衣吏,少知書,領軍將 軍沈演之使寫起居注,所寫既畢,闇誦略皆上口。演 之嘗作讓表,未奏,失本。喜經一見,即便寫出,無所漏 脫。演」之甚知之。因此涉獵《史》《漢》,頗見古今。演之門生 朱重民入為主書,薦喜為主書書史,進為主圖令史。 太祖嘗求圖書,喜開卷倒進之,太祖怒,遣出。會太子 步兵校尉沈慶之徵蠻,啟太祖請喜自隨,使命去來, 為世祖所知。泰始四年,封東興縣侯。

《恩倖徐爰傳》: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天草創國史,世 祖六年,又以爰領著作郎,使終其業。爰雖因前作而 專為一家之書,上表。於是內外博議,太宰江夏王義 恭等三十五人同爰議,且以義熙元年為斷。散騎常 侍巴陵王休若、尚書金部郎檀道鸞二人謂宜以元 興三年為始,太學博士虞龢謂宜以開國為宋公,元 年,詔曰:「項籍聖公編錄二漢前。」請幫助識別此字。已有成例。《桓元傳》 宜在《宋典》。餘如爰議。

《南齊書陸澄傳》: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 書廚也。」

《劉祥傳》:「祥少好文學,性韻剛疏,輕言肆行,不避高下。 司徒褚淵入朝,以腰扇障日,祥從側過曰:『作如此舉 止,羞面見人,扇障何益』?淵曰:『寒士不遜』。祥曰:『不能殺袁劉,安得免寒士』?」永明初,遷長沙王鎮軍,板諮議參 軍,撰《宋書》譏斥禪代,尚書令王儉密以啟聞,上御而 不問。

《王智深傳》,世祖使太子家令沈約撰《宋書》,擬立《袁粲 傳》,以審世祖。世祖曰:「袁粲自是宋家忠臣。」約又多載 孝武、明帝諸鄙瀆事。上遣左右謂約曰:「孝武事跡,不 容頓爾。我昔經事宋明帝,卿可思諱惡之義。」於是多 所省除。又敕智深撰《宋紀》,召見芙蓉堂,賜衣服給宅。 智深告貧於豫章王,王曰:「須卿書成,當相論以祿。」書 成三十卷。世祖後召見智深於璿明殿,令拜表奏上。 表未奏而世祖崩。隆昌元年,敕索其書,智深遷為景 陵王司徒參軍,坐事免。江夏王鋒、衡陽王鈞並善待 之。粲幼孤,祖母名其為愍孫,後慕荀粲,自改名會稽, 賀喬譏之,智深於是著論。

《梁書裴子野傳》: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詔續 修何承天《宋史》,未及成而卒。子野常欲繼成先業。及 齊永明末,沈約所撰《宋書》既行,子野更刪撰為《宋略》 二十卷,其敘事評論多善,約見而嘆曰:「吾弗逮也。」蘭 陵蕭琛、北地傅昭、汝南周捨咸稱重之。至是吏部尚 書徐勉言之於高祖,為著作郎,掌國史及起居注。 《沈約傳》:「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祖林子,宋征虜將 軍。父璞,淮南太守。璞元嘉末被誅,約幼潛竄,會赦免。 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 疾,常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 能屬文。起家奉朝請。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興 宗為郢州刺史,引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嘗 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事之。」及為荊州, 又為征西記室參軍,帶關西令。興宗卒,始為安西晉 安王法曹參軍,轉外兵,並兼記室。入為尚書度支郎。 齊初,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之王,齊文惠太子 也。太子入居東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直永壽省,校 四部圖書。時東宮多士,約特被親遇,每直入見,景斜 方出。當時王侯到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 「吾生平懶起,是卿所悉,得卿談論,然後忘寢。卿欲我 夙興,可𢘆早入。」遷太子家令。後以本官兼著作郎,遷 中書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長史,黃門侍郎。時竟陵王 亦招士,約與蘭陵蕭琛、琅邪王融、陳郡謝朓、南鄉范 雲、樂安任昉等皆遊焉,當世號為「得人。」俄兼尚書左 丞,尋為御史中丞,轉車騎長史。隆昌元年,除吏部郎, 出為寧朔將軍、東陽太守。明帝即位,進號輔國將軍, 徵為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明帝崩,政歸冢宰,尚書 令徐孝嗣使約撰定《遺詔》,遷左衛將軍,尋加通直散 騎常侍。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職,改授冠軍將軍、 司徒左長史、征虜將軍、南清河太守。高祖在西邸,與 約遊舊。建康城平,引為驃騎司馬,將軍如故。時高祖 勳業既就,天人允屬,約嘗扣其端,高祖默而不應。佗 日,又進曰:「今與古異,不可以淳風期萬物。士大夫攀 龍附鳳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祿。今童兒牧 豎,悉知齊祚已終,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 革運之徵,永元以來,尢為彰著。讖雲「行中水,作天子」, 此又歷然在記。天心不可違,人情不可失,苟是歷數 所至,雖欲謙光,亦不可得已。高祖曰:「吾方思之。」對曰: 「公初杖兵樊沔,此時應思。今王業已就,何所復思?昔 武王伐紂,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違民意,亦無所 思。公自至京邑,已移氣序,比於周武,遲速不同。若不 早定大業,稽天人之望,脫有一人立異,便損威德。且 人非金玉,時事難保,豈可以建安之封,遺之子孫?若 天子還都,公卿在位,則君臣分定,無復異心。君明於 上,臣忠於下,豈復有人方更同公作賊』?」高祖然之。約 出,高祖召范雲告之,雲對略同約旨。高祖曰:「智者乃 爾暗同,卿明早將休文更來。」雲出語約,約曰:「卿必待 我。」雲許諾。而約先期入,高祖命艸其事。約乃出懷中 詔書,並諸選置,高祖初無所改。俄而雲自外來,至殿 門不得入,徘徊壽光閤外,但云「咄咄。」約出問曰:「何以 見處?」約舉手向左,雲笑曰:「不乖所望。」有頃,高祖召范 雲謂曰:「生平與沈休文群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 智縱橫,可謂明識。」雲曰:「公今知約,不異約,今知公。」高 祖曰:「我起兵於今三年矣,功臣諸將,實有其勞,然成 帝業者,乃卿二人也。」梁臺建,為散騎常侍、吏部尚書, 兼右僕射。高祖受禪,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邑千 戶,常侍如故。又拜約母謝為建昌國太夫人。奉策之 日,左僕射范雲等二十餘人咸來致拜,朝野以為榮。 俄遷尚書左僕射,常侍如故。尋兼領軍,加侍中。天監 二年,遭母憂,輿駕親出臨弔,以約年衰,不宜致毀,遣 中書舍人斷客節哭。起為鎮軍將軍、丹陽尹,置佐史。 服闋,遷侍中、右光祿大夫,領太子詹事、揚州大中正, 關《尚書》八條事。遷尚書令,侍中、詹事、中正如故。累表 陳讓,改授尚書左僕射,領中書令,前將軍,置佐史,侍 中如故。尋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九年,轉左光祿大 夫,侍中、少傅如故,給鼓吹一部。初,約久處端揆,有志 台司,論者咸謂為宜,而帝終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見許。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曰:「吾弱年孤苦,傍 無期屬。往者將墜於地,契闊屯邅,困於朝夕,崎嶇薄 宦,事非為己,望得小祿,傍此東歸,歲逾十稔,方忝襄 陽縣。公私情計,非所了具,以身資物,不得不任人事。 永明末,出守東陽,意在止足,而建武肇運,人世膠加, 一去不返,行之未易。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門,因此謀 退,庶幾可果。託卿布懷於徐令,想記未忘。」聖道聿興, 謬逢嘉運,往志宿心,復成乖爽。今歲《開元》,禮年雲至, 懸車之請,事由恩奪。誠不能弘宣風政,光闡朝猷,尚 欲討尋文簿,時議同異。而開年以來,病增慮切,當由 生靈有限,勞役過差,總此凋竭。歸之暮年,牽策行止, 努力祇事,外觀傍覽,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綜 攝,常須過自束持,方可僶俛。解衣一臥,支體不復相 關。

「上熱下冷,月增日篤,取煖則煩,加寒必利。後差不 及前差,後劇必甚。前劇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 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以此推筭,豈能支久。若此不 休,日復一日,將貽聖主不追之恨。冒欲表聞,乞歸老 之秩。若天假其年,還得平健,才力所堪,惟思是策。」勉 為言於高祖,請三司之儀,弗許,但加鼓吹而已。約性 不飲酒,少嗜欲,雖時遇隆重,而居處儉素。立宅東田, 矚望郊阜,嘗為《郊居賦》。辭今不載尋加特進、光祿,侍中、少 傅如故。十二年卒官,時年七十三。詔贈本官,賻錢五 萬,布百匹,諡曰隱約。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聰明過 人,好墳籍,聚書至二萬卷,京師莫比。少時孤貧,丐於 宗黨,得米數百斛,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貴,不以 為憾,用為郡部傳。嘗侍讌,有妓師是齊文惠宮人,帝 問:「識座中客不?」曰:「惟識沈家令。」約伏座流涕,帝亦悲 焉,為之罷酒。約歷仕三代,該悉舊章,博物洽聞,當世 取則。謝元暉善為詩,任彥昇工於文章,約兼而有之, 然不能過也。自負高才,昧於榮利,乘時藉勢,頗累清 談。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進一官,輒殷勤請退,而終 不能去。論者方之山濤。用事十餘年,未嘗有所薦達, 政之得失,唯唯而已。初,高祖有憾於張稷,及稷卒,與 約言之。約曰:「尚書左僕射出作邊州刺史,已往之事, 何足復論。」帝以為婚家相為,大怒曰:「卿言如此,是忠 臣邪?」乃輦歸內殿,約懼不覺。高祖起,猶坐如初。及還, 未至床,而憑空頓於戶下。因病,夢齊和帝以劎斷其 舌,召巫視之,巫言如夢,乃呼道士奏《赤章》於天,稱:禪 代之事不由己出。高祖遣上省醫徐奘視約疾還,具 以狀聞。先此,約嘗侍讌,值豫州獻栗徑寸半,帝奇之, 問曰:「栗事多少,與約各疏所憶。」少帝三事,出謂人曰: 「此公護前,不讓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遜,欲抵其罪,徐 勉固諫乃止。及聞赤章事,帝大怒,中使譴責者數焉。 約懼,遂卒。有司諡曰文。帝曰懷,情「不盡曰隱」,故改為 「隱」雲。所著《晉書》百一十卷,《宋書》百卷,《齊紀》二十卷,《高 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諡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 《文集》一百卷,皆行於世。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 累千載而不寤,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 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捨曰:「何謂四聲?」捨曰:「天子 聖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子旋及約,時已歷中書侍 郎、永嘉太守、司徒從事中郎、司徒右長史。免約喪,為 太子僕。復以母憂去官,而蔬食辟穀,服除,猶絕粳粱。 為給事黃門侍郎、中撫軍長史。出為招遠將軍、南康 內史,在部以清治稱。卒官,諡曰恭侯。子寔嗣。

宋書部雜錄

編輯

六一《題跋》:「右《宗慤母夫人墓誌》,不著書撰人名氏,有 誌無銘。其後云:『謹牒子孫男女次第、名位、婚嫁如左, 蓋一時之制也』。」按慤本傳與此誌歷官終始不同。本 傳云:「宋孝武即位,以慤為左衛將軍,累遷豫州刺史, 監五州諸軍使,討竟陵王誕。入為左衛將軍。廢帝即 位,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卒。」此誌乃大明六年作,誌 雲「為右衛將軍,監交廣二州,湘州之始興,冠軍將軍、 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始遷豫州,監五州軍事,又為 散騎常侍、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荊州大中正」,而 《傳》皆略之也。慤,南陽人,而此誌雲「涅陽縣都鄉安眾 里人」,又雲「窆於秣陵縣都鄉石泉里。」都鄉之制,前史 不載。

《井觀瑣言》:「沈約《宋書》,祭祀輿服諸儀物,皆具於《禮志》。 其序云:『禮之所苞,其用匪一。郊祭廟享,匪雲別事。旗 章服物,非禮而何』?」此說最是。諸志載及魏、晉以來之 事,蓋以備前史之未備,亦未為不可。列傳頗重複,疑 非盡出約手。獨《符瑞志》數卷,乃其所創立者,皆采諸 讖緯雜書,荒唐矯誣之說,蓋前史所羞為者,約反自 謂可補前史之闕,不亦陋乎。

《通鑑》載魏太武殺崔浩云:「浩刊所撰國史於石,立於 郊壇。東方所書魏先世事,皆詳實。北人忿恚,相與譖 浩,暴揚國惡,魏主大怒,遂族誅浩。」予謂浩修國史直 筆,自是其職,但不當刊石衢路耳。縱使以是獲罪,何 至遽赤其族?太武雖暴,不應至此。《綱目》書「魏殺其司 徒崔浩,夷其族」,甚之也。及考《宋書·柳元景傳》云:「柳光 世為索虜折衝將軍河北太守,其姊夫偽司徒崔浩虜之相也。虜主拓跋燾南寇汝潁,浩密有異圖,光世 要河北義士為浩應,浩謀泄被誅,河北大姓坐連謀 夷滅者甚眾。然後知浩所以不蒙八議之宥者,自有 其故,特因史事發耳。」

史中凡改姓名者,如劉更生、劉歆、姚元之之類,當其 未改,只當著舊名。元魏初,諸臣姓皆奇複,孝文太和 中,始改拓跋氏為元氏,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 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此類甚多。至西魏恭帝初元, 宇文泰廢立,乃復國姓。拓跋氏九十九姓改為「單」者, 復其舊。中原故家,多易賜番姓,《宋書·索虜傳》《南齊書· 魏虜傳》,「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舊姓名,乃得事實。」 魏收《魏書》率書新姓,溫公《通鑑》從之,以就簡易,失其 實矣。

《日知錄》:《宋書州郡志》廣陵太守下云:「宋初郡國又有 輿、肥如、潞、真定、新市五縣,肥如本遼西之縣,其民南 渡而僑立於廣陵。」《符瑞志》所云:「元嘉十九年九月戊 申,廣陵肥如石樑澗中出石鐘九口。」是廣陵之有肥 如也。乃南沛太守下復云:《起居注》,「孝武大明五年,分 廣陵為沛郡,治肥如縣,時無復肥如縣,當時肥如故」 縣處也。二漢、《晉太康地誌》並無肥如縣,一卷之中自 相違錯。且二漢之肥如自在遼西,安得屬之廣陵,分 之沛郡乎?

南齊書部彙考一

編輯

高帝建元二年初置史官檀超等上表立條例

編輯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按《文學檀超傳》:「建元二 年,初置史官,以超與驃騎記室江淹掌史職,上表立 條例。開元紀號不取宋年,封爵各詳本傳,無假年表。」 立十志,律曆、禮樂、天文、五行、郊祀、刑法、藝文依班固, 朝會、輿服依蔡邕、司馬彪,州郡依徐爰,百官依范曄, 合州郡班固,五星載天文,日蝕載五行,改日蝕入天 文志,以建元為始。帝女體自皇宗立傳,以備甥舅之 重。又立《處士列女傳》,詔內外詳議。左僕射王儉議:「金 粟之重,八政所先,食貨通則國富民實,宜加編錄,以 崇務本。《朝會志》前史不書,蔡邕稱先師胡廣說《漢舊 儀》,此乃伯喈一家之意,曲碎小儀,無煩錄。宜立食貨, 省朝會。《洪範》九疇,一曰五行。五行之本」,先乎水火之 精,是為日月五行之宗也。今宜憲章前軌,無所改革。 又立《帝女傳》,亦非淺識所安。若有高德異行,自當載 在《列女傳》,若止於常美,則仍舊不書。詔「日月災隸天 文,餘如儉議。」

齊武帝永明二年以沈約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

編輯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沈約自序》,「永明 二年。又沗兼著作郎,撰次起居注。 永明 年,王逡之撰《永明起居注》。」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文學王逡之傳》:「撰《永 明起居注》,轉通直常侍,驍騎將軍,領博士,著作如故。」

武帝天監 年詔以蕭子顯齊史付祕閣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蕭子顯傳》,「子顯啟撰《齊 史》。書成表奏之,詔付祕閣。又啟撰《高祖集》並《普通北 伐記》。所著《齊書》六十卷,《普通北伐記》五卷。」

天監 年,敕以吳均《齊春秋》付省焚之。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文學吳均傳》:「表求撰《齊 春秋》,書成奏之。高祖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劉之 遴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坐免職。著《齊 春秋》三十卷。」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讀南齊書作南齊書詩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一月戊申作《南齊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 辛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八月詔三館祕閣校理齊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 申,「詔三館祕閣校理《宋》《齊》《梁》《陳》《後魏》《周》、北齊七史,書 有不全者訪求之。」

英宗治平 年曾鞏校定南齊書上之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云:「《晁氏志》,治平中, 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 安國上《周書》。」

徽宗正和 年齊書讎校畢頒之學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晁氏志》:「嘉祐中,以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治 平中,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 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

===金===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印本齊書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以蕭子顯《齊書》。「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南齊書部彙考二

編輯

梁蕭子顯南齊書五十九篇

編輯

按宋曾鞏序南齊書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合五十九篇梁蕭子顯撰始江淹已為十志沈約又為齊紀而子顯自表武帝別為此書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

編輯

敘其篇目曰:「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 戒,則必得其所託而後能傳於久,此史之所以作也。 然而所託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 之不通,或設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韙德非常之跡, 將闇而不章,鬱而不發,而檮杌嵬瑣、姦回凶慝之形, 可幸而掩也。」嘗試論之,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 「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 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 可得而稱也。」何以知其然邪?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為 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其言至約,其 體至備,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 記者豈獨其跡邪?並與其深微之意而傳之,小大精 粗,無不盡也;本末先後,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 乎其時,求其指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 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難知之意, 文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 皆天下之士哉?蓋執簡操筆而隨者,亦皆聖人之徒 也。兩漢以來,為史者去之遠矣。司馬遷從五帝三王 既沒數千載之後,秦火之餘,因散絕殘脫之經,以及 傳記百家之說,區區掇拾,以集著其善惡之跡,興廢 之端,又創己意,以為《本紀》《世家》、八書、列傳之文,斯亦 可謂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聖法,是非顛倒而採摭 謬亂者,亦豈少哉!是豈可不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 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 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乎?夫自三代以後,為史者如 遷之文,亦不可不謂儁偉拔出之材,非常之士也。然 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 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文不足以發難顯之情」者, 何哉?蓋聖賢之高致,遷固有不能純達其情而見之 於後者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 邪!至於宋、齊、梁、陳、後魏、後周之書,蓋無以議為也。子 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變 尤多,而其文益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而有邪?數世 之史既然,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 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 下之口者也。而一時偷奪傾危悖理反義之人,亦幸 而不暴著於世,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邪?可不惜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 下之材,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臣恂、臣寶、臣穆、臣藻、臣洙、臣覺、臣彥若、臣鞏謹敘《目 錄》,昧死上。

南齊書部彙考三

編輯

隋書經籍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齊書》六十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齊紀》十卷。劉陟撰。

《齊紀》二十卷。沈約撰。梁有江淹《齊史》十三卷,亡。

唐書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蕭子顯《齊書》六十卷。

劉陟《齊書》十三卷。

吳兢《齊史》十卷。

宋史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蕭子顯《南齊書》五十九卷。

宋鄭樵通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齊書》六十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齊紀》十三卷。劉陟撰《齊紀》二十卷。《沈約》撰。

《齊史》十卷。吳兢撰。按明焦竑經籍志與通志同

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正史考》

編輯

《南齊書》五十九卷。

晁氏曰:梁蕭子顯撰。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子顯自表別修。然天文但紀災祥,州郡不著戶口,祥瑞多載圖讖。《表》云:「天文事祕,不敢私載。」

陳氏曰:子顯,齊豫章王嶷之孫,《本傳》稱一十卷。南豐曾氏序曰:「子顯之於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彫藻繢之變尢多,而其文益下。」

南齊書部總論

編輯

明顧充歷朝捷錄

編輯

《蕭齊總論》

編輯

蕭道成之仕宋也,無大功於天下,遽以王、褚之謀,不 遺一鏃,未絕一弦,不陳一兵,不頓一戟,輕禪其君位 而居之。故《綱目》於其篡也,書「稱」、書「廢」、書「徙」、書「弒」,未嘗 少諱。而兄子愛養,階之為禍。則當篡位之初,而伐枝 之斧,反噬之狼,已在肘腋間矣。得國之後,以身率下, 以儉化人,珍奇異物,毀棄不用,欲使金土同價,其勤 儉之風,有足紀者。世祖剛毅有斷,惟總大體,革晉宋 之弊政,而以富國為先。外好強魏,內保舊基,封刃行 誅,玩法斂手,雖宮室苑囿,頗好華麗,遊宴雕綺,未能 頓遣,亦有齊之良主也。但愛羽毛而疏骨肉,已見於 武陵王之際,而猿子墮崖,戚焉致感於父子之間,不 免於寡恩之議耳。太孫嗣世祖而立,矯情飾詐,作諸 鄙戲,根連蔓引,僉壬分權。故寧拒至尊敕,不可違舍 人。其群小之得志何如也?使能削黨裁奸,側躬聳意, 猶可永終天位,潛消不軌。顧乃夜開齊閣,恣後淫污, 塊然屍位,略不知省。蕭鸞之悖,自啟之耳。鬱林被弒, 昭文嗣之,而政由鸞出。七人以無罪而見殺,四人以 疑忌而加刑,澤吻磨牙,吞噬宗糵,日月之相,佯動貪 夫,按新安之腕以攘之位,而再行弒逆。魏主臨江,詰 其罪惡,雖崔慶遠有宣帝之比,亦何顏貌以立人上 哉?李元凱曰:「江南多好臣,歲易一主。」其鸞之謂也。疑 忌橫生,術數是用,香火流涕,殄滅十王,太祖、世祖、世 宗子孫,薰歇燼滅,誠所謂豺狼之性,有甚無悛者矣。 子倫曰:「先朝昔滅劉氏,今日理數固然,豈天之假手 以報先凶乎?」寶卷繼之,兇慝熾禍,刀敕秉軸,六貴同 朝,阿父阿兄居右地,寶孫倀子凌,大臣趙鬼讀西京, 而殿壁塗麝;潘妃有國色,而步步生蓮。甚者剖腹視 男女,縛菰斬高宗芳樂窮奇,躬親裨販,兇暴淫亂,頑 冥不移。故《綱目》於寶卷多特筆,遙光書起兵而不書 反,顯達書「舉兵」而不書反,慧景書「還兵」而不書「反」,其 所以惡之者何深也?蕭衍乘機以雪門恥,寶融觀變 以廢涪陵,珍國等行弒,而社稷之移,是誰屍之?和帝 徒擁虛器以制於蕭衍之手,沈約承運之言進,而蕭 衍梁王之爵封,自謂應天從人,取天下於明帝家,而 巴陵已為醇醪死矣。於乎!高帝欲為子孫計以盡滅 劉氏之裔,而子孫亦塗炭於明帝;明帝欲為子孫計 以盡滅本宗之派,而子孫復傾亡於蕭衍。夫然後知 覆人以自利者,乃積禍以召殃者也。其後梁王立,而 子恪兄弟十六人皆以壽終。豈惟前車覆而後車知 鑒也邪!

南齊書部紀事

編輯

《南齊書袁彖傳》:「彖字偉才,陳郡陽夏人,為太祖太傅 相國主簿,祕書丞。議駁國史檀超欲立《處士傳》,彖曰: 『夫事關業用,方得列其名行。今棲遁之士,排斥皇王, 陵轢將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長風移俗。故遷書未傳, 班史莫編,一介之善,無緣頓略,宜列其姓業,附出他 篇』。」遷始興王友。

《檀超傳》: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與驃騎記室江淹 掌史職,上表立條例。超史功未就,卒官。江淹撰成之, 猶不備也。時豫章熊襄著《齊典》,上起十代,其序云:「《尚 書》堯典謂之《虞書》,則附所述,故通謂之齊,名為《河洛 金匱》。」

《高逸傳》:「何求弟點,好狎人物。建元中,褚淵、王儉為宰 相,點謂人曰:『我作《齊書》已竟,贊云:『淵既世族,儉亦國 華,不賴舅氏,遑恤外家』。儉欲候之,知不可見,乃止』。」 《梁書沈約傳》:「約所著《齊紀》二十卷。」

《江淹傳》。淹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並《齊史》十志, 行於世《蕭子顯傳》:「子顯字景陽,子恪第八弟也。幼聰慧,文獻 王異之,愛過諸子。」七歲,封寧都縣侯。永元末,以王子 例,拜給事中。天監初,降爵為子,累遷安西外兵,仁威 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尉錄事。子顯偉容貌,身長八 尺,好學工屬文,嘗著《鴻序賦》,尚書令沈約見而稱曰: 「可謂得明道之高致,蓋幽通之流也。」又採眾家《後漢》, 考正同異,為一家之書。又啟撰《齊史》,書成,表奏之,詔 付祕閣。累遷太子中舍人,建康令,邵陵王友,丹陽尹 丞,中書郎,守宗正卿。出為臨川內史,還除黃門郎中。 大通二年,遷長兼侍中。高祖雅愛子顯才,又嘉其容 止吐納,每御筵侍坐,偏顧訪焉。嘗從容謂子顯曰:「我 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子顯對曰:「仲尼讚《易》道, 黜八索;述職方,除九丘,聖製符同,復在茲日。」時以為 名對。三年,以本官領國子博士。高祖所製經義,未列 學官,子顯在職,表置助教一人,生十人。又啟撰《高祖 集》並《普通北伐記》。其年,遷國子祭酒,加侍中。於學遞 述高祖《五經》義。五年,遷吏部尚書,侍中如故。子顯性 凝簡,頗負其才氣。及掌選,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 舉扇一揮而已,衣冠竊恨之。然太宗素重其為人,在 東宮時,每引與促宴,子顯常起更衣。太宗謂坐客曰: 「嘗謂異人間出,今日始知是蕭尚書。」其見重如此。大 同三年,出為仁威將軍、吳興太守。至郡,未幾卒,時年 四十九。詔曰:「仁威將軍、吳興太守子顯,神韻峻舉,宗 中佳器,分竹未久,奄到喪殞,惻愴於懷,可贈侍中中 書令,今便舉哀。及葬請諡。」手詔:「恃才傲物,宜諡曰驕。」 子顯常為自序,其略云:「余為邵陵王友,忝還京師,遠 思前比,即楚之唐、宋,梁之嚴、鄒。追尋平生,頗好辭藻, 雖在名無成,求心已足。若乃登高」目極,臨水送歸,風 動春朝,月明秋夜,早鴈初鸎,開花落葉,有來斯應,每 不能已也。前世賈、傅、崔、馬、邯鄲、繆、路之徒,並以文章 顯,所以屢上歌頌,自比古人。天監十六年,始預九日 朝宴,稠人廣坐,獨受旨云:「今雲物甚美,卿得不斐然 賦詩。」詩既成,又降帝旨曰:「可謂才子。」余退謂人曰:「一 顧之恩,非望而至。」遂方賈誼何如哉?未易當也。每有 製作,特寡思功,須其自來,不以力構。少來所為詩賦, 則鴻序一作,體兼眾製,文備多方,頗為好事所傳,故 虛聲易遠。子顯所著《後漢書》一百卷,《齊書》六十卷,《普 通北伐記》五卷,《貴儉傳》三十卷,文集二十卷。二子序、 愷,並少知名。序,太清中歷官太子家令、中庶子,並掌 管記。及亂,於城內卒。愷初為國子生,對策高第,州又 舉秀才。起家祕書郎,遷太子中舍人、王府主簿、太子 洗馬。父憂去職,服闋,復除太子洗馬,遷中書舍人,並 掌管記。愷才學譽望,時論以方其父。太宗在東宮,早 引接之。時中庶子謝嘏出守建安,於宣猷堂宴餞,並 召時才賦詩,同用十五劇韻。愷詩先就,其辭又美。太 宗與湘東王令曰:「王筠本自舊手,後進有蕭愷可稱, 信為才子。」先是時,太學博士顧野王奉令撰《玉篇》,太 宗嫌其書詳略未當,以愷博學,於文字尤善,使更與 學士刪改。遷中庶子,未拜,徙為吏部郎。太清二年,遷 御史中丞。頃之矦景亂,愷於城內遷侍中,尋卒官,時 年四十四。文集並亡逸。

《陳書文學許亨傳》:「亨初撰《齊書》並志五十卷,遇亂失 亡。」

《宋史李燾傳》:「燾所著有齊梁本支。」

南齊書部雜錄

編輯

《楓窗小牘》:家大夫嘗謂曾子固《南齊書序》是一部十 七史,序不可不熟看。其要處云:「所謂良史者,其明必 足以周萬事之理,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智必足以 通難知之意,文必足以發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 而稱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 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其言至約,其體至備,而為」 之《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併與其深微 之意而傳之無不盡也。至於後世諸史,事跡曖昧,雖 有隨世以就功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得赫然 傾動天下之耳目。而一時偷奪悖理之人,亦幸而不 暴著於世,豈非所託不得其人故也。第其中反覆照 應處,多累句重疊,為可惜耳。

《井觀瑣言》:「史中凡改姓名者,如劉更生、劉歆、姚元之 之類,當其未改,只當著舊名。元魏初,諸臣姓皆奇複, 孝文太和中,始改拓跋氏為元氏,拔拔氏為長孫氏, 達奚氏為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其此類甚多。至西 魏恭帝初元,宇文泰廢立,乃復國姓,拓跋氏九十九 姓改為單者,復其舊。中原故家,多易賜番姓」,《宋書·索 虜傳》《南齊書。魏虜傳》,孝文未改姓之先,皆著其舊姓 名,乃得事實。魏收《魏書》率書「新姓」,溫公《通鑑》從之,以 就簡易,失其實矣。金斡離不、兀朮等,其初亦只當書 其舊名,今《金史》盡書後所更名,宗望、宗弼之類,亦非 是。陳子桱續編《通鑑悉書》舊名,亦為有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