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第273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七十三卷
經濟彙編 戎政典 第二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百七十三卷目錄

 弓矢部彙考二

  爾雅釋器

  亢倉子政道篇

  小爾雅正鵠雜釋

  賈誼新書胎教雜事

  方言箭矢鍭

  釋名釋兵

  說文弓矢

  唐六典武庫令

  宋史天文志

  三禮圖彤弓玈弓圖說 彤矢玈矢圖說

  夢溪筆談勘箭

  桂海器志弓弩

  昨夢錄製弓

  武備志弓 黃樺弓圖 黑漆弓圖 白樺弓圖 麻背弓圖 開元弓圖 小稍弓

  圖 西番木弓圖 矢 點鋼箭圖 鐵骨麗錐箭圖 木樸頭箭圖 火箭圖 烏龍鐵脊

  箭圖 鳴髇箭圖 鳴鈴飛號箭圖 透甲錐箭圖 菠菜頭箭圖 鑿子頭箭圖 兩開肩

  箭圖 狼舌頭箭圖 月牙箭圖 艾葉頭箭圖 柳葉箭圖 三義箭圖 菱葉頭箭圖

  眉針箭圖 鏟子箭圖 兔叉箭圖 皮頂角頂小樸頭箭圖 鐵樸箭圖 四扣馬箭圖

  攢竹箭圖 無扣箭圖 蕎麥棱箭圖 半邊扣箭圖 雜箭 鞭箭圖 筒子箭圖 袖箭

  圖 流星箭圖 藏弓箭具 弓靫圖 弓袋圖 箭靫圖 弓箭葫蘆圖 弩箭葫蘆圖

  弓廂圖 行弓廂圖 焙弓火候

  天工開物弧矢 端箭圖 試弓定力圖

戎政典第二百七十三卷

弓矢部彙考二

編輯

《爾雅》

編輯

《釋器》

編輯

《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弓有緣者謂 之弓,無緣者謂之弭,以金者謂之銑,以蜃者謂之珧, 以玉者謂之珪。

鍭,今之錍箭是也。「志」,今之骨。請幫助識別此字。是也。緣者繳纏之,即今宛轉也。「弭」,今之角弓也。珧,小蚌,用金蚌玉飾弓兩頭,因取其類以為名。

《亢倉子》

編輯

《政道篇》

編輯

《句粵》之幹,鏃以精金,鷙隼為之羽。以之掊箠,則其與 《稿考》朴也無擇。及夫盪寇爭虔,覿武決勝,加之強弩 之上,則三百步之外不立敵矣。

《小爾雅》

編輯

《正鵠雜釋》

編輯

射有張布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鵠中者謂之正,正 方二尺。正中者謂之槷,槷方六寸。

《賈誼新書》

編輯

《胎教雜事》

編輯

《王太子懸弧之禮義》:「東方之弧以梧」,梧者,東方之草, 春木也,其牲以雞,雞者,東方之牲也。南方之弧以柳, 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其牲以狗,狗者,南方之牲也。 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牲以牛,牛者,中 央之牲也。西方之弧以棘,棘者,西方之草,秋木也,其 牲以羊,羊者,西方之牲也。北方之弧以棗,棗者,北方 之草,冬木也。「其牲以彘」,彘者,北方之牲也。五弧五分 矢,東方射東方,南方射南方,中央射中央,西方射西 方,北方射北方,皆三射。其四弧具,其餘,各二分矢,懸 諸國四通門之左。中央之弧亦具,餘二分矢,懸社稷 門之左。

《方言》

編輯

《箭矢鍭》

編輯

箭,自關而東謂之矢,江淮之間謂之「鍭」,關西曰「箭。」

箭者,竹名,因以為號。

凡箭鏃《胡合嬴》者,四鐮,或曰「拘腸。」三鐮者謂之「羊頭」, 其廣長而薄鐮謂之錍,或謂之鈀。

胡鏑,在於喉下,嬴邊也。四鐮,廣稜也。

其小而長,中穿二孔者,謂之「鉀鑪」,其三鐮長尺六者, 謂之「飛䖟」,𠫗者謂之「平題」,所以藏箭弩,謂之箙,弓謂 之「鞬」,或謂之「皾。」

錍鑪,今箭錍,鑿空兩邊者也。飛䖟,此謂今射箭也。平題,今戲射箭頭。題猶羊頭也。箙,盛弩箭器也。《外傳》曰:「檿弧箕箙。」

《釋名》

編輯

《釋兵》

編輯

弓,穹也,張之弓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 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弣,弣,撫也,人所持撫 也。簫弭之間曰淵,淵,宛也,言曲宛也。

矢,指也。言其有所指向迅疾也。又謂之箭,前進也。其 本曰足,矢形似木,木以下為本,本以根為足也。又謂 之鏑。鏑,敵也,可以禦敵也。齊人謂之「鏃。」鏃,族也,言其 所中皆族滅也。關西曰「釭。」釭,鉸也,言有交刃也。其體曰幹,言梃幹也。其旁曰羽,如鳥羽也。鳥須羽而飛,矢 須羽而前也。齊人曰「衛,所以導衛矢也。」其末曰栝。栝, 會也,與弦會也。栝旁曰義,形似義也。其受之器,以皮 曰「箙」,謂柔服用之也。織竹曰「笮」,相迫笮之名也。步義, 人所帶以箭,義其中也。「馬上曰鞬。」鞬,建也,弓矢並建 立其中也。

《說文》

編輯

《弓矢》

編輯

《角端獸》狀似豕,角善為弓,出《胡休夕》國。

請幫助識別此字。《畫弓》也。請幫助識別此字。角,弓也。弧,木弓也。請幫助識別此字。弓曲也。請幫助識別此字。弓便利 也。彏,弓急張也。弸,弓彊貌也。請幫助識別此字。「滿」,弓有所向也。 矢,弓弩矢也,象鏑括羽之形。

《唐六典》

編輯

《武庫令》

編輯

弓之制有四:一曰「長弓」,以桑、柘步兵用之;二曰「角弓」, 以筋、角騎兵用之;三曰「弰弓」,短弓,利於近射;四曰「格 弓」,綵飾之弓,羽儀所執。

箭之制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 箭。」

《宋史》

編輯

《天文志》

編輯

弧矢九星,在狼星東南,天弓也,主行陰謀以備盜,常 屬矢以向狼。《武密》曰:「天弓張,則北兵起。」又曰:「天下盡 兵」;動搖明大,則多盜;矢不直狼,為多盜;引滿,則天下 盡為盜。月入弧矢,臣逾主。月暈其宿,兵大起。客星入, 南夷來降;若舍,其分秋雨雪,穀不成;守之,外夷饑;出 入之,為兵;出入。流星入,北兵起,屠城殺將。赤雲氣入 之,民驚。一曰:「北兵入中國。」

《三禮圖》

編輯

玈弓圖

玈弓圖

{{{2}}}

{{{2}}}

《彤弓玈弓圖說》

編輯

《司弓》「掌王弧、夾、庾、唐、大六等之弓。」孔義以晉文公受 王弓矢之賜,以此唐大當彼彤玈以往來之體若一, 謂之唐大。然則唐大是強弱之名,彤玈是弓所漆之 色。又《弓人職》云:「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 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 謂之下制,下士服之。」此取人形貌長短與弓相稱,為 上中下三等,各服其弓也。又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 弧」,當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者也。「往來之體若一」,謂 (06)

之唐、大,當諸侯之弓,合七而成規者也。往體多,來體 寡,謂之「夾、庾」,當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規者也。六弓各 有其名,但赤漆者曰「彤弓」,黑漆者曰玈弓。

玈矢圖

玈矢圖

{{{2}}}

{{{2}}}

《彤矢玈矢圖說》

編輯

彤矢、玈矢,各隨弓漆色為名。射用乘矢,象有事於四 方也。其笴皆長三尺,羽六寸,刃二寸。又《司弓》矢有枉 矢、絜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後,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 其恆矢、庳矢、軒輖中,利諸散射。注云:「散射,謂禮射及 習射。」孔義云:「但弓矢相配,強弓用重矢,弱弓用輕矢。」 既唐大強弱中恆矢,軒輖中,則彤玈二矢當恆矢。若 用之於戰,則當枉矢矣

《夢溪筆談》

編輯

《勘箭》

編輯

大駕鹵簿中有勘箭,其牡謂之「雄牡箭」,牝謂之「闢伏 箭」,熙寧中罷之。

《桂海器志》

編輯

《弓弩》

編輯

竹弓,以熏竹為之。筋膠之制,一如角弓,惟揭箭不甚 力。

𥟖弓,海南黎人所用長弰木弓也。以藤為弦,箭長三 尺,無羽。鏃長五寸,如茨菰葉,以無羽故,射不遠三四 丈,然中者必死。

《昨夢錄》

編輯

《製弓》

編輯

西夏有竹牛,重數百觔,角甚長,而黃黑相間,用以製 弓,尢,健勁。

《武備志》

編輯

《弓》

編輯

《茅子》曰:「弓者,器之首也。」故言武事者,首曰弓矢。我觀 《武經》所載弓,名殊而式同,今之弓不盡此也,心竊疑 之。嘗聞之我友王鳴鶴曰:「《周禮》有六弓,曰王弓、弧弓、 夾弓、庾弓。唐弓,弓之良者名烏,號繁弱,其制今不可 考。《武經總要》所載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麻背弓,其 名雖異,其實則同。今開元弓,其制強大耐久,九邊將」 士多用之,最稱利器,若腹裏稱良者。北京有槽稍槽, 壩大、稍小稍,皆有可稱者。其弦甚短,口緊而背曲,拽 之易滿,雖不善射者,亦無彈袖之病。河南有「陳州弓」, 南京、揚州有小稍弓,皆窄面短身,天少熱則多滾失, 緩急難恃,不得已而有合竹弓之制,以漆漆之,取其 陰雨不解,暑天不走,可備南方水戰之用,但無反性, 發矢不能出百步之外。廣東廣西有生漆下面之弓, 風雨不畏,走滾亦少,其身極圓細,力苦不大,射亦不 遠。夫器之利也,因地因時,難以執一。至於戰陣之用, 非軟弓不能。古云:「軟弓長箭,快馬輕刀」,此四事,非閑 戰陣者不能得其趣。至於持硬弓而號稱勇力者,此 不過將官套子。至於「臨敵,非持滿不能中,非久持對 定不能中。其所欲中之處,彼硬弓方得滿,即欲發矢, 安得久持而得其巧?若果力大而又能久持,此又上 之上者也。」或曰:「射者意中也,突然而發,使敵莫測,何 用久持?」鶴曰:「此乃射疏遠小敵,及飛禽走獸之說也。 先誠其意,而箭隨意發,所謂得手應心之妙。至於臨 大敵」,千百為群,非持滿以待而勢不威猛。所謂「勢如 彉弩,捷若發機。」全在勢險節短上做工夫,故能使敵 不敢犯。此弓貴久持,而久持貴弓軟也。所謂軟者,謂 力可致弓而不為弓所致,非盡謂人人皆宜用軟弓 也。又聞諸《志》曰:弓有六善:一者往體少而勁。二者太 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 聲清實,六者一張便正。凡弓往體少,則易張而壽,但 患其不勁,欲其勁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長一尺,乾則 減半,以漆湯濡而極之,復長一尺,然後用,則筋力已 盡,無復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後傅角與筋,此兩法 所以為筋也。凡弓節短則和而虛,節長則健而柱,節 得中則和而有力,仍弦聲「清實。凡弓初射與天寒則 勁強而難挽,射久天暑則弱而不勝矢,則膠之為病 也。凡膠欲薄而筋力盡強,弱任筋而不任膠,此所以 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為正者材也,相材 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中繩則張而不跛, 此弓人之所當知也。」合斯二者,而弓無遺議矣。故列 《武經》之四弓,並《鳴鶴》所言「開元小稍」二弓而並圖之。 開元者,今之大稍也。又西番用木弓並載之,而先列 制弓法數條於前。

一用竹胎三尺五寸、牛角面二條、桑榆木作稍、各長 一尺。中堅木為把、長五尺、用魚膠四兩、牛筋半斤、制 年餘方用

一馬蝗面弓。謂用大牛角解截成面而闊,遇拽滿則 曲如扇圈,受力均勻,不嚼不走,不閃不肭。

一泥鰍面弓,謂用小牛角解截成面而狹,遇拽滿則 曲如折竹,受力不勻,易嚼易走、易閃易肭。

一、披背筋法披筋一版,晴暄合待半月,陰雨合待一 月,方令再上。或連披數版,則內濕外乾,射不旬月,解 脫可待。

一、漆弓背面法:「用漆一重,晴暄合待十日,陰雨合待 二十餘日,方再漆。不可日添數重,則內濕外乾」,射不 季月,斷脆可待。

一裹弓之法、或用黃樺、或用桃皮、或用朱紅、皆不若 黑生漆、免被水透。

一《弰弓》之法。或用白角、或用魚枕、或用繪畫、或用紅 綠花彩。皆不若用黑生漆。免費工績

西番木弓圖

西番木弓圖

黑漆弓圖

黑漆弓圖

白樺弓圖

白樺弓圖

麻背弓圖

麻背弓圖

開元弓圖

開元弓圖

小稍弓圖

小稍弓圖

{{{2}}}

{{{2}}}

《矢》

編輯

《茅子》曰:「制箭之法難矢哉!弓之力欲與人協,矢之力 欲與弓協。」善哉,《鳴鶴》之論其法也,惟要頭桿相稱,中 粗而兩頭少細,則肯行矣。頭要點鋼,方透得甲。過箭 肩,要蓋過箭桿,方可入堅。不然兩強相遇,則箭鏃易 入箭腹矣。鐵信要長入箭腹五寸方妙。其羽必用生 漆下絲纏,方不畏雨濕。近日邊方柳桿箭易彎,費力 端正遇陰,復舊又彎。惟樺木桿可用,而邊地騞柳桿 徑直堅梗,尤為上等。夫箭之輕重,當以弓力為準,若 南方小弓而發北方大箭,則不能過三十步;用北方 大弓而發南方竹箭,則摧折矣。而南方所用之箭,不 過五錢,夾衣五層則不能透,又安足以稱利器也?知 吾友之意者,可以制箭矣。吾聞之《志》曰:「夷牟作矢」,古 有往矢、絜矢、殺矢、鍭矢、矰矢、茀矢、恆矢、庳矢之異,又 名金僕姑,其制今不可考。《武經》所載矢式七,今不啻 數倍,為並列之。其弩箭名目見其弩下兩用者存之。

鳴髇箭圖(戲射)

鳴髇箭圖(戲射)

鐵骨麗錐箭圖

鐵骨麗錐箭圖

木樸頭箭圖(施於教閱

木樸頭箭圖(施於教閱
}}{{GJTSJC image|Imperial Encyclopaedia -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 pic178 - 火箭圖施火藥於箭首弓弩通用之其傳藥輕重以弓力為準)

烏龍鐵脊箭圖

烏龍鐵脊箭圖

{{{2}}}

攢竹箭圖

攢竹箭圖

透甲錐箭圖

透甲錐箭圖

菠菜頭箭圖

菠菜頭箭圖

鑿子頭箭圖

鑿子頭箭圖

兩開肩箭圖(戚總兵新製

兩開肩箭圖(戚總兵新製
}}

{{{2}}}

{{{2}}}

{{{2}}}

{{{2}}}

三叉箭圖

三叉箭圖

菱葉頭箭圖

菱葉頭箭圖

眉針箭圖

眉針箭圖

{{{2}}}

{{{2}}}

{{{2}}}

{{GJTSJC image|Imperial Encyclopaedia -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 pic196 - 鐵樸箭圖傳號打牲)

四扣馬箭圖

四扣馬箭圖

{{{2}}}

{{{2}}}

半邊扣箭圖

半邊扣箭圖

蕎麥棱箭圖

蕎麥棱箭圖

{{{2}}}

{{{2}}}

《雜箭》溜子附

編輯

《茅子》曰:「箭惟一,習於弓而已。」弓之外者,惟弩箭,各見 於其弩下,便於按也。又有鞭箭、袖箭、筒子箭、流星箭。 鞭箭者,銅為溜子以發之;袖箭者,箭短而簇重,自袖 忽發,可以禦人三十步之遠。近世大將軍劉綎最善 之。其筒箭者,用竹筒為箭,入筒中,筒中分前截,為筒 後節,為燕尾形。箭長一尺二寸,頭長五寸,桿長七寸, 鳥羽頭要一刃,以外重,點鋼塗毒藥更妙。發不用弓, 以手發之。燕尾上生一絆,帶箭入絆中,用手拿燕尾 並箭,要緊儘力發之。力大者每筒二十枝,力小者每 筒十五枝,乃一人敵十人法也。流星箭者,亦用手發, 鐵桿中用鉛四兩,取其重而有力也,總曰「雜箭。」

流星箭圖

流星箭圖

筒子箭圖

筒子箭圖

袖箭圖

袖箭圖

{{{2}}}

{{{2}}}

《藏弓箭具》

編輯

茅子曰:「《武經》載弓箭及弩箭器具凡五,皆量大小長 短,而以革為之。今東南之弓,不可一日失火,則有弓 廂,習射之時則有行弓廂,並為之圖。」

弓袋圖

弓袋圖

{{{2}}}

{{{2}}}

行弓廂圖

行弓廂圖

弓箭葫蘆圖

弓箭葫蘆圖

弩箭葫蘆圖

弩箭葫蘆圖

弓廂圖

弓廂圖

{{{2}}}

{{{2}}}

《焙弓火候》

編輯

江南之地多卑濕,弓矢四時必火焙適宜,然後筋角 膠漆和暢而不解,使弓鬥力常存,矢翎羽常附。凡造 焙之制,高不過五尺,橫稱弓身而有餘,隨弓之多寡 而廣狹之。弓之去火四尺上下,火近弓太迫則燥,火 去弓太遠則火氣不及,務適宜耳。弓面上向,焙其背, 不焙其面。凡火四時有寬猛增減,不欲太猛,亦不欲 「太寬。蓋太猛則有弓枯之患,太寬則火氣易息,與無 火同。」火在爐,春夏秋冬上常覆三分灰,於梅蒸則宜 上覆二分之灰,春夏陰潤亦如之,常使微露見火,朝 以繼暮,夜以繼日,四時值天氣明爽時,取弓出而列 於架,使筋角之活也,良久復藏於焙。江南射者易傷 其弓,往往於秋冬不潤,或置之風,殊不知一日失焙, 弓未遽解,積日則解矣。凡自焙內取弓出射必候頓 晷,令弓絕無火氣,方可安弦,庶幾無傷折之患。箭亦 不可不焙,不焙則翎羽不附。焙箭之法,要在以直安 箭,箭橫安則易曲也。弦之新者必潤,先之於焙,以去 其潤,然後結而上弓,庶不差於長短。大抵射以弓矢 為本,凡當謹護。其逐月用火分數、詳列於左:

正月、二月,用火五分。三月、四月,用火六分。五月梅蒸, 用火十分。六、七月用火七八分。十一月、十二月,用火 五分。八九十月用火六七分。

《天工開物》

編輯

《弧矢》

編輯

凡造弓,以竹與牛角為正中幹質。東北邊無竹以柔木為之「桑枝 木為兩,稍弛則竹為內體,角護其外,張則角向內而 竹居外。竹一條而角兩接,桑弰則其末刻鍥以受弦, 彄其本則貫插接筍,千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貼角。」凡 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則朽蛀中腰微亞小,兩頭差 大,約長二尺許。一面粘膠靠角,一面鋪置牛筋與膠 而固之。牛角當中牙接。北邊無修長牛角則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廣弓則黃牛明 角亦用不獨水牛也固以筋膠,膠外固以樺皮,名曰「煖靶。」凡樺 木關外產𨖚陽,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臨洮郡,閩、 廣、浙亦皆有之。其皮護物,手握如軟綿,故弓靶所必 用,即刀柄與槍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則為刀劍鞘

室也。凡牛脊梁每隻生筋一方條約重三十兩,殺取
考證
曬乾,復浸水中,析破如苧麻絲。邊地無蠶絲弓弦處,

皆糾合此物為之。中華則以之鋪護弓幹,與為棉花 彈弓弦也。凡膠乃魚脬雜腸所為,煎治多屬寧國郡。 其東海石首魚,浙中以造白鯗者,取其脬為膠,堅固 過於金鐵。北邊取海魚脬煎成,堅固與中華無異,種 性則別也。天生數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凡 造弓初成坯後,安置室中梁閣上地面,勿離火「意,促 者旬日,多者兩月。透乾其津液,然後取下磨光,重加 筋膠與漆,則其弓良甚。貨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則 他日解釋之患」因之,凡弓弦取食柘葉蠶繭,其絲更 堅韌,每條用絲線二十餘根作骨,然後用線橫纏緊 約,纏絲分三停,隔七寸許,則空一二分不纏,故弦不 張。弓時可摺疊三曲而收之。往者,北邊弓弦盡以牛 筋為質,故夏月雨霧,妨其解脫,不相侵犯,今則絲弦 亦廣有之,塗弦或用黃蠟,或不用,亦無害也。凡弓兩 弰繫彄處,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碁子,釘粘 角端,名曰「墊弦」,義同琴軫。放弦歸返時,雄力向內,得 此而抗止,不然則受損也。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 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出。中 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滿之時,皆能中的。」但 戰陣之上,洞胸徹札,功必歸於挽強者,而下力倘能 穿楊貫虱,則以巧勝也。凡試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稱 鉤搭掛弓腰,弦滿之時,推移稱錘所壓,則知多少。其 初造料分兩,則上力挽強者,角與竹片削就時,約重 七兩,筋與膠漆與纏約絲繩約重八錢,此其大略,「中 力減十之一二,下力減十之二三也。凡成弓,藏時最 嫌霉濕。」霉氣先南後北嶺南穀雨時江南小滿江北六月燕齊七月然淮揚霉氣獨盛將士 家或置「烘廚」,「烘廂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霧雨皆然不但霉氣小 卒無烘廚,則安頓竈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 患也。近歲命南方諸省造弓解北紛紛駁回不知離火即壞之故亦無人陳說本章者凡箭 笴,中國南方竹質,北方萑柳質,北鹵樺質,隨方不一, 竿長二尺,鏃長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條或 三條,以膠粘合,過刀光削而圓成之,漆絲纏約兩頭, 名曰「三不齊箭桿。」浙與廣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 柳與樺桿則取彼圓直枝條而為之,微費刮削而成 也。凡竹箭,其體自直,不用矯揉,木桿則燥時必曲削, 造時以數寸之木刻槽一條,名曰「箭端。」將木桿逐寸 戞拖而過,其身乃直,即首尾輕重,亦由過端而均停 也。凡箭,其本刻銜口以駕弦,其末受鏃。凡鏃,冶鐵為 之。禹貢砮石乃方物不適用北邊制如桃葉鎗尖,廣南黎人矢鏃 如平面鐵鏟,中國則三稜錐象也。響箭則以寸木空 中錐眼為竅,矢過招風而飛鳴,即《莊子》所謂「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與疾慢,竅妙皆係本端翎羽之上。箭本 近銜處,剪翎直貼三條,其長三寸,鼎足安頓,粘以膠, 名曰「箭羽。」此膠亦忌霉濕故將卒勤者箭亦時以火烘羽以鵰膀為上。鵰似 鷹而大尾長翅短角、鷹次之,鴟、鷂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鵰無 望焉。即鷹鷂亦難得之貨,急用塞數,即以鴈翎,甚至 鵝翎亦為之矣。凡鵰翎箭行疾過鷹鷂翎十餘步,而 端正,能抗風吹。北邊羽箭,多出此料。鷹鷂翎作法精 工,亦恍惚焉。若鵝、鴈之質,則釋放之時,手不應心,而 遇風斜竄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試弓定力圖

試弓定力圖

{{{2}}}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