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四卷目錄
禮樂總部藝文
禮樂志序 漢書
禮樂志序 唐書
議禮樂 白居易
議沿革禮樂 前人
禮樂論 宋王安石
聖人並用三代禮樂賦 田錫
禮樂志序 元史
成王賜伯禽天子禮樂辨 明王世貞
禮樂總部選句
禮樂總部紀事
禮樂總部雜錄
禮樂總部外編
禮儀典第四卷
禮樂總部藝文
編輯《禮樂志序》漢·書
編輯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 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 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 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 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人性 有男女之情,妬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 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 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踴之節, 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 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鄉飲 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 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 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 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 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 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 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著 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 詩歌詠言鐘石管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 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 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 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 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禮樂志序》唐·書
編輯
「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 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古者宮室車輿以為居, 衣裳冕弁以為服,尊爵俎豆以為器,金石絲竹以為 樂,以適郊廟,以臨朝廷,以事神而治民。其歲時聚會 以為朝覲、聘問,歡欣交接以為射鄉、食饗,合眾興事 以為師田學校,下至里閭田畝,吉凶哀樂,凡民之事, 莫不一出於禮,由之以教其民為孝慈、友悌、忠信、仁 義者,常不出於居處動作衣服飲食之間,蓋其朝夕 從事者無非乎此也。此所謂治出於一,而禮樂達天 下,使天下安習而行之,不知所以遷善遠罪而成俗 也。及三代已亡,遭秦變古,後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 官名號位序,國家制度,宮車服器一切用秦。其間雖 有欲治之君,思所改作,不能超然遠復三代之上,而 牽其時俗,稍即以損益,大抵安於苟簡而已。其朝夕 從事,則以簿書獄訟兵食為急,曰「此為政也,所以治 民。」至於三代,禮樂,具其名物而藏於有司,出而用之 郊廟朝廷,曰「此為禮也,所以教民。」此所謂治出於二, 而禮樂為虛名。故自漢以來,史官所記事物名數,降 登、揖讓、拜俛、伏興之節,皆有司之事爾,所謂禮之末 節也。然用之郊廟、朝廷,自搢紳大夫從事其間者,皆 莫能曉習,而天下之人至於老死,未嘗見也。況欲識 禮樂之盛,曉然諭其意而被其教,化以成俗乎?嗚呼! 習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所謂朝、覲、聘、 問、射、「鄉、食、饗、師、田、學、校、冠、婚、喪、葬之禮,存者幾何?」
《議禮樂》白居易
編輯
問:「禮樂並用,其義安在?禮樂共理,其效何徵?禮之崩 也,何方以救之乎?樂之壞也,何術以濟之乎?」
對
臣聞序人倫,安家國,莫先於禮;和人神,移風俗,莫上 於樂。二者所以並天地,參陰陽,廢一不可也。何則?禮 者,納人於別而不能和也;樂者,致人於和而不能別 也。必待禮以濟樂,樂以濟禮,然後和而無怨,別而不 爭,是以先王並建而用之,故理天下如指諸掌耳。《志》 曰:「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故前代有亂亡 者,由不能知之也;有知而危敗者,由不能行之也;有行而不至於理者,由不能達其情也。能達其情者,其 惟宗周乎!周之有天下也,修禮建樂者七年,刑措不 用者四十年,負扆垂拱者三百年,龜鼎不遷者八百 年,斯可謂達其情,臻其極也。故孔子曰:「吾從周。」然則 繼周者,其惟皇家乎!臣伏聞禮減則「銷,銷則崩;樂盈 則放,放則壞。」故先王減則進之,盈則反之,濟其不及 而洩其過,用能正人道,反天性,奮至德之光焉。國家 承齊、梁、陳、隋之弊,遺風未殄,故禮稍失於殺,樂稍失 於奢。伏惟陛下慮其減銷,則命司禮者大明唐禮;防 其盈放,則詔典樂者少抑鄭聲。如此則禮備而不偏, 樂和而不流矣。繼周之道,其在此乎。
《議沿革禮樂》前人
編輯
問:「禮樂之用,百王共之。」然則歷代以來,或沿而理,或 革而亂,或損而興,或益而亡,何述作之跡同,而得失 之效異也?方今大制雖立,至理未臻,豈沿革損益,未 適其時,宜將文物聲名,有乖於古制?思欲究盛禮之 本,審至樂之情,不和者改而更張,可繼者守而勿失, 具陳其要,當舉而行。
對
臣聞議者曰:「禮莫備於三王,樂莫盛於五帝。非殷周 之禮,不足以理天下;非堯舜之樂,不足以和神人。是 以總章辟雍,冠服簠簋之制,一不備於古,則禮不能 行矣;干戚羽旄屈伸俯仰之度,一不修於古,則樂不 能和矣。」古今之論,大率如此。臣竊謂斯言失其本,得 其末,非通儒之達識也。何者?夫禮樂者,非天降非地 出也。蓋先王酌於人情,張為通理者也。苟可以正人 倫,寧家國,是得制禮之本意矣;苟可以和人心,厚風 俗,是得作樂之本情矣。蓋善沿禮者,沿其意不沿其 名;善變樂者,變其數不變其情。故得其意,則五帝三 王不相沿襲,而同臻於理矣;失其情,則王莽屑屑習 古,適足為亂矣。故曰:「行禮樂之情者王,行禮樂之飾 者亡。」蓋謂是矣。且《禮》本於體,《樂》本於聲,文物名數,所 以飾其體;器度節奏,所以文其聲,聖人之理也。禮至 則無體,樂至則無聲。然則苟至於理也,聲與體猶可 遺,況於文與飾乎?則本末取捨之宜,可明辨矣。今陛 下以上聖之資,守列祖之制,不待損益,足以致理。然 苟有沿革,則願陛下「審本末而述作焉。」蓋《禮》者,以安 上理人為體,以別疑防欲為用,以玉帛俎豆為數,以 周旋裼襲為容。數與容可損益也,體與用不可斯須 失也。樂者,以《易》直子諒為心,以中和孝友為德,以律 度鏗鏘為飾,以綴兆舒疾為文。飾與文可損益也,心 與德不可斯須失也。夫然則禮得其本,樂達其情,雖 沿襲損益不同,同歸於理矣。
《禮樂論》宋·王安石
編輯
「氣之所稟命者心也。視之能必見,聽之能必聞,行之 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誠之所至也。不聽而聰,不視 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之所固有,而神之所 自生也,盡心盡誠者之所至也。故誠之所以能不測 者,性也,賢者盡誠以立性者也,聖人盡性以至誠者 也。神生於性,性生於誠,誠生於心,心生於氣,氣生於 形,形者有生之本,故養生在於保形,充形在於育氣, 養氣在於寧心,寧心在於致誠,養誠在於盡性。不盡 性不足以養生。」能盡性者,至誠者也;能至誠者,寧心 者也;能寧心者,養氣者也;能養氣者,保形者也;能保 形者,養生者也。不養生不足以盡性也。生與性之相 因循,志之與氣相為表裡也。生渾則蔽性,性渾則蔽 生,猶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先王知其然,是故 體天下之性而為之禮,和天下之性而為之樂。禮者 天下之中經;樂者天下之中和。禮樂者,先王所以養 人之神,正人氣而歸正性也。是故《大禮》之極,簡而無 文,《大樂》之極,易而希聲。《簡易》者,先王建禮樂之本意 也。世之所重,聖人之「所輕;世之所樂,聖人之所悲。」非 聖人之情,與世人相反。聖人內求,世人外求。內求者 樂得其性,外求者樂得其欲。欲易發而性難知,此情 性之所以正反也。衣食所以養人之形氣,禮樂所以 養人之性也。禮反其所自始,樂反其所自生。吾於禮 樂,見聖人貴其生者至矣。世俗之言曰:「養生非君子 之事。」是未知先王建禮樂之意也。養生以為仁,保氣 以為義,去情卻欲以盡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趨聖 人之域。聖人之言,莫大顏淵之問。「非禮勿視,非禮勿 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則仁之道亦不遠也。耳非取 人而後聰,目非取人而後視,口非取諸人而後言也, 身非取諸人而後動也。其守至約,其取至近,有心有 形者,皆有之也。然而顏子且猶病之,何也?蓋人之道 莫大於此。「非禮勿聽,非謂掩耳而避之,天下之物不 足以干吾之聰也。非禮勿視,非謂掩目而避之,天下 之物不足以亂吾之明也。『非禮勿言,非謂止口而無 言也,天下之物不足以易吾之辭也。『非禮勿動,非謂 止其躬而不動,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氣也。天下 之物豈特形骸自為哉?其所由來蓋微矣。不聽之時
有先聰焉;不視之時有先明焉;不言之時有先言焉;不動之時有先動焉。聖人之門,惟顏子可以當斯語矣。是故非耳以為聰而不知所以聰者,不足以盡天 下之聽;非目以為明而不知所以明者,不足以盡天 下之視。聰明者,耳目之所能為,而所以聰明者,非耳 目之所能為也。是故待鐘鼓而後樂者,非深於樂者 也;待玉帛而後恭者,非深於禮者也。蕢桴土鼓,而樂 之道備矣。燔黍捭豚,污尊杯飲,禮既備矣。然大裘無 文,大輅無飾,聖人獨以其事之所貴者,何也?所以明 禮樂之本也。故曰:禮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曾《子謂 孟敬子》:「君子之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 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 有司存。」觀此言也,曾子而不知道也則可;使曾子而 為知道,則道不違乎言貌辭氣之間,何待於外哉!是 故古之人,目擊而道已存,不言而意已傳,不賞而人 自勸,不罰而人自畏,莫不由此也。是故先王之道,可 以傳諸言,效諸行者,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 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 乎德行。」去情卻欲而神明生矣,修神致明而物自成 矣。是故君子之道鮮矣。齊明其心,清明其德,則天地 之間所有之物皆自至矣。君子之守至約而其至也 廣;其取至近而其應也遠。《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 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變化之應,天人之極致也。是 以《書》言天人之道,莫大於洪範之言;天人之道,莫大 於貌言視聽思。大哉聖人獨見之理,傳心之言乎!儲 精晦息而通神明,君子之所不至者三:不失色於人, 不失口於人,不失足於人。不失色者,容貌精也;不失 口者,語默精也;不失足者,行止精也。君子之道也,語 其大則天地不足容也,語其小則不見秋毫之末,語 其強則天下莫能敵也,語其約則不能致傳記。聖人 之遺言曰:「《大禮》與天地同節,《大樂》與天地同和。」蓋言 性也。大禮,性之中,大樂,性之和。中和之情,通乎神明, 故聖人儲精九重,儀鳳凰,修五事而關陰陽,是天地 位而三光明,四時行而萬物和。《詩》曰:「鶴鳴於九皋,聲 聞於天。」故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充塞乎天地 之間。」楊子曰:「貌、言、視、聽、思,性所有,潛天而天,潛地而 地也。」嗚呼!禮樂之意不傳久矣,天下之言養生修性 者,歸於浮屠老子而已。浮屠老子之說行,而天下為 禮樂者,獨以順流俗「而已。」夫使天下之人,驅禮樂之 文,以順流俗為事,欲成治其國家者,此梁晉之君所 以取敗之禍也。然而世非知之也者,何耶?特禮樂之 意,大而難知,《老子》之言,近而易輕。聖人之道得諸己, 從容人事之間,而不離其類焉。浮屠直空虛窮苦,絕 山林之間,然後足以善其身而已。由是觀之,聖人之 與釋、老,其遠近難易可知也。是故賞與古人同而勸 不同,罰與古人同而威不同,仁與古人同而愛不同, 智與古人同而識不同,言與古人同而信不同。同者 道也,不同者心也。《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昔宓子 賤為單父宰,而單父之人化焉。今王公大人有堯、舜、 伊尹之勢,而無子賤一邑之功者,得非學術素淺而 道未明歟?夫天下之人,非不勇為聖人之道。為聖人 之道者,時務速售諸人,以為進取之階。今夫進取之 道,譬諸鉤索物耳,幸而多得其數,則行為王公大人。 若不幸而少得其數,則裂縫掖之衣為商賈矣。由是 觀之,王公大人同商賈之得志者也,此之謂學術淺 而道不明。由此觀之,得志而居人之上,復治聖人之 道而不捨焉,幾人矣。內而好愛之容蠱其欲,外有便 嬖之諛驕其志,向之所能者日已忘矣,今之所好者 日已至矣。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又 曰:「吾見其進,未見其止也。」夫顏子之所學者,非世人 之所學。不遷怒者求諸己;不貳過者,見不善之端而 止之也。世人之所謂退,顏子之所謂進也;人之所謂 益,顏子之所謂損也。《易》曰:「損先難而後獲。」顏子之謂 也。「耳損於聲,目損於色,口損於言,身損於動」,非先難 歟?及其至也,耳無不聞,目無不見,言無不信,動無不 服,非後得歟?是故君子之學,始如愚人焉,如童蒙焉。 及其至也,天地不足大,人物不足多,鬼神不足為隱, 諸子之支離不足惑也。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陰 陽之氣,可端策而數也;地至大也,山川丘陵,萬物之 形,人之常產,可指籍而定也。是故星曆之數,天地之 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學聖人者之所建也。後 世之人,守其成法,而安能知其始焉?《傳》曰:「百工之事, 皆聖人作。」此之謂也。故古之人言道者莫先於天地, 言天地者莫先乎身,言身者莫先乎性,言性者莫先 乎精。精者,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聖人所以配之。 故御人莫不盡能,而造父獨得之,非車馬不同,造父 精之也;射人莫不盡能,而羿獨得之,非弓矢之不同, 羿精之也。今之人與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則二也。 造父用之以為御,羿用之以為射,盜蹠用之以為賊。
《聖人並用三代禮樂賦》田錫
編輯
「吾皇帝膺運承乾,惟師古以為先,化邦家而輯睦,因 禮樂以昭宣。雖三代令王,稽沿革而殊矣;而千齡聖運,能損益而煥然。豈不以樂也者本乎天,禮也者本 乎地。」將化民以成俗,信有教而無類。禮能加肅,先俎 豆之有儀;樂以導和,宜笙鏞之大備。昔夏後之御曆 也,憲章於舜,祖述於堯。推曆稽人統之正,用寅為歲 首之朝。牲用乎驪,能降神於肸蠁;聲均《大夏》,又何取 於《簫韶》?所以致皇猷穆穆,而王道昭昭。又若有商之 統天也,以應天順人,惟干戈兮是舉;以逆取順守,致 彝倫兮攸敘。恭為禮本,嘉尚白於衣冠;濩為樂稱,表 均和於律呂。其以宗周之致理也,以道合乎地者稱 帝,仁合乎天者為皇,能兼帝皇之盛「德,是為聖哲之 令王。騂犢貴誠,加以用宗彝之鬱鬯。黃鐘本律其始, 導天統於陰陽。」是知三王之救衰弊而拯黎元也。不 相襲乎至音,靡相沿乎大禮。亦猶五材迭用,運元化 以成功;四序交新,致歲功而有體。今皇上嗣位而致 太平也。前古之遺文必復,百王之闕政皆修。以文章 明備,聲教同流。明堂《辟雍》,表尊崇於儒術;宮懸《樂府》, 方遠播於鴻猷。矧今卜代綿於周姬,登歌美乎《象箾》。 方期駕玉輅於魯道,封金泥於泰嶽。遐方咸走於梯 航,太史遠頒於正朔。小臣稽首而稱之曰:「穆穆皇皇」, 有以見我宋之禮樂也。
《禮樂志序》元·史
編輯
《傳》曰:「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致禮以治 躬,外貌斯須不莊不敬,則慢易之心入之矣;致樂以 治心,中心斯須不和不樂,則鄙詐之心入之矣。古之 禮樂,壹本於人君之身心,故其為用,足以植綱常而 厚風俗。後世之禮樂既無其本,惟屬執事者從事其 間,故僅足以美聲文而侈觀聽耳。此治之所以不如 古也。前聖之制,至周大備。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而 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廢先代典禮。漢因秦制, 起朝儀,作宗廟樂。魏晉而後,五胡雲擾,秦、漢之制,亦 復不存矣。唐初襲用隋禮,太常多肄者,教坊俗樂而 已。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禮作太常,因革禮,而所製 《大晟樂》號為古雅。及乎靖康之變,禮文樂器,掃蕩無 遺矣。元之有國,肇興朔漠,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 太祖元年,大會諸侯王於阿難河,即皇帝位,始建九 斿白旗。世祖至元八年,命劉秉忠、許衡始制朝儀。自 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壽節,及諸王外國來朝,冊立皇 後、皇太子,群臣上尊號,進太皇太后、皇太后冊寶,暨 郊廟禮成,群臣朝賀,皆如朝會之儀,而大饗宗親,錫 宴大臣,猶用本俗之禮為多。若其為樂,則自太祖徵 用舊樂於西夏,太宗徵金太常遺樂於燕京,及憲宗 始用登歌樂,祀天於日月山。而世祖命宋周臣典領 樂工,又用登歌樂享祖宗於中書省。既又命王鏞作 《大成樂》,詔括民間所藏金之樂器。至元三年,初用宮 縣登歌、文武二舞於太廟。烈祖至憲宗八室,皆有樂 章。三十年,又撰《社稷樂章》。成宗大德間製《郊廟曲舞》, 復撰《宣聖廟樂章》。仁宗皇慶初,命太常補撥樂工,而 樂制日備。大抵其於祭祀率用雅樂,朝會饗燕則用 燕樂。蓋雅俗兼用者也。元之禮樂,揆之於古,固有可 議。然自朝儀既起,規模嚴廣,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 重,其樂聲雄偉而宏大,又足以見一代興王之象,其 在當時亦云盛矣。今取其可書者著於篇,作《禮樂志》。
《成王賜伯禽天子禮樂辨》明·王世貞
編輯
《禮記·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命魯公 世祀周公以天子禮樂。」程子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 皆非也。」楊子慎曰:「其論正矣,其事則未之詳也。魯之 用天子禮樂也,其末世乎?明堂位,周衰陋儒為之也。 昔魯惠公請郊廟之禮於周,天子使史角往報之,平 王也。夫成王賜矣,伯禽受矣,惠何以重請之?曰:『往報』」 未成,許也。周至於平衰矣,至襄抑又衰矣。襄不許晉 文之請隧也,而謂成王賜魯郊乎?然則魯之僭何始? 曰:著在《春秋》《魯頌》。《春秋》桓五年書「大雩」,雩始桓也。閔 二年書「禘於莊公」,禘始閔也。僖三十年書「四卜郊」,郊 始僖也。魯自伯禽而下十八世,至僖公始郊。詩人頌 之曰:「周公之孫,莊公之子。」又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則不出於成王之賜益明矣。故孔子曰:「禘自既灌而 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又曰:「杞之郊也,祀禹也;宋之郊 也,祀湯也。」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其君臣恧 然虞天下之議己也,以藉手於成王、伯禽,其陋儒,又 從臾之甚矣,其無忌憚也。《魯頌》曰:「白牡騂剛,白,殷牡 也。魯曷不用,赤噫我知之。魯緣宋而僭者也,其以宋 解乎哉?」王子曰:「楊子辨矣美矣,然而未覸於故也。夫 《禮》,成王實假之。於何知之?」曰:「以請隧知之。隧,隱禮也。 晉文,雄伯也。復王,崇勳也;而王,孱王也。文敦巽以請 之,王從伉以卻之,而文弗復也。夫郊,禘之大典也。魯, 弱國也。魯弗請,天子弗問,吾故曰:『賜也閔。而後魯屬 政於』」盟主,為齊若晉矣。稽役有討,擅兵有討,公止公 弗見,大夫再執,而不聞以僭禮樂討也,則何故?借曰 辭之,天子之宗伯太史未失官也,三邦之分寶,天子 實記焉,豈其大禮而忘厥自耶?魯得僭之,齊、晉先矣,
奚待魯也?《春秋》之互見,以微譏耳。如其僖始,魯頌曷弗削也?魯頌之弗削,非僖始也。然則曷為用白牡?曰:成王志也。尊周公以報功德也。用白牡,班魯、宋也。班 宋,示有等也。魯惠曷為請?曰:請議也。或器報之,示許 也。夫《呂氏春秋》,呂氏言也,何徵?
又
然則周公之用天子禮樂也,當歟?程叔子曰:「成王之 賜,伯禽之受,非也。」予則曰:「叔子之為此語也,語於秦 之君臣也,非三代之君臣也。唐虞之世,其為帝者,茅 茨不剪,土階三尺而已。」《都俞》。「咈於其內,得一言,則 君臣交相拜而相詠嗟,非截然而不相及也。堯得舜 而三載,命之,陟位受終,類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 神,輯五瑞,狩四嶽」,不聞其以疑堯議也。舜得禹而命 之,終陟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不聞其以疑 舜議也。堯舜之於舜、禹,臣之者也;成王之於周公,師 之者也;以尊則叔父也;以親則為其父弟者也。存而 負扆以行天子之事,沒而崇以天子之禮樂,夫誰曰 不可?且以周公之功與舜禹並,而尊親過之,不復子 則禪而帝,復子則祀而王,聖人之所以崇德報功也, 而曰非者,何也?夫秦而始君朕也,君父皇考也,而臣 弗與也,其尊若天,而臣若草芥也。吾故曰:叔子之為 此語也,語於秦之君臣也。「雖然,必舜禹生而可以行 天子之事,必周公歿而可以用天子之禮樂,必孔子 而萬世可以天子之禮樂報。」外此則又非也。
禮樂總部選句
編輯《左傳》:「貺之以大禮,重之以備樂。」
君冠,必以祼享之禮行之,以金石之樂節之。
《文子》:「中天下可以制禮,和天下可以作樂。」
《晉書樂志》:式揚典禮,旁求圖讖。道鄰雅頌,事邇中和。 陶潛詩:「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 暫得新。」
謝莊《封禪儀注》奏「太祖文皇帝,以啟遘泰運,景望震 凝,采樂調風,集禮宣度。」
《北齊書樊遜傳》:「遜舉秀才,詔問釋道兩教。遜對曰:帝 樂王禮,尚有時而沿革;左道怪民,亦何疑於沙汰。」 梁簡文帝《南郊頌序》:「流樂復雅,遠符雲韶之世;墜禮 還章,非因忠信之薄。」
《菩提樹頌序》。「緯樂經禮。偃武修文。」
劉孝儀《為江僕射薦士表》:「緝禮裁樂,化俗移風。」 薛道衡《隋高祖頌序》:「偃伯戢戈,正禮裁樂。納民壽域, 驅俗福林。」
沈佺期詩:「禮樂移三統,舟車會八方。」
杜甫詩:「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杜牧詩:「帝命詩《書》將,登壇禮樂卿。」
盧仝詩:「唐禮過三,唐樂過五。」
《耶律楚材詩》:「巍然周禮樂,盛矣漢文章。」
又,「堯舜文明盛,商姬禮樂全。」
明日本使臣嗐哩嘛哈詩國,比中原國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禮樂總部紀事
編輯《路史》:「倉帝史皇氏刱文字,以正君臣之分,以嚴父子 之儀,以肅尊卑之序,法度以出,禮樂以興,刑罰以著, 為政立教,領事辨官,一成不外於是,而天地之蘊盡 矣。」
祝誦氏師於《廣壽》,以毓其德。三綱正,九疇序,是以天 下洽龢,萬物咸若。於是聽弇州之鳴鳥以為樂歌,作 樂,屬續以通倫類,諧神明而龢人聲。
青陽氏興郊禪,崇五祀,正都邑,肇車牛,尊耆老,立建 鼓,制浮磬,以通山川之風,作大淵之樂,以諧人神,龢 上下,是曰《九淵》。
《史記五帝本紀》:「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 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
《禮記明堂位》:「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 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 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以魯君孟春乘大路,載弧韣, 旂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於郊,配以后稷,天子之 禮也。」
《孔子家語》: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 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對曰: 「『謹受命』。遂言於魯君曰:『臣受先臣之命雲。孔子,聖人 之後也,滅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國而授厲公,及正 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恭,故其鼎銘曰:『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 粥於是,以餬予口。其恭儉也若此。《臧孫紇》有言:「聖人 之後,若不當世,則必有明君而達者焉。孔子少而好 禮,其將在矣。」屬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 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匹,豎子侍御, 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 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 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孔子閒居,子張、子貢言游。侍。子曰:「慎聽之。汝三人者, 吾語汝,禮猶有九焉,大饗有四焉。苟知此矣,雖在畎 畝之中,事之聖人矣。」兩軍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 懸,興,揖讓而升堂,升堂而樂闋。下管象舞,夏籥序興, 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 焉。行中規,旋中矩,鑾和中采齊,客出以雍,徹以振羽。 「是故君子無物而不在於禮焉。入門而金作,示情也; 升歌《清廟》,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 不必親相與言也,以禮樂相示而已。夫禮者,理也;樂 者,節也。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不能詩,於《禮》謬,不能樂, 於禮素,於德薄,於禮虛。」子貢作而問曰:「然則夔其窮 與?」子曰:「古之人與?上古之人也?達於禮而不達于樂, 謂之素;達于樂而不達於禮,謂之偏。」夫夔達于樂而 不達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禮, 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三子者既得聞此論於夫 子也,煥若發矇焉。
《孔叢子嘉言篇》:「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 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 之形貌也;修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 也。然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洽聞強記,博物不窮,抑亦 聖人之興者乎』?」劉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諸侯力爭, 孔丘布衣,聖將安施?萇弘曰:『堯、舜、文、武之道,或弛而』」 墜,禮樂崩喪,亦正其統紀而已矣。既而夫子聞之曰: 「吾豈敢哉!亦好禮樂者也。」
《記問篇》:「子思問於夫子曰:『伋聞夫子之詔,正俗化民 之政,莫善於禮樂也。管子任法以治齊,而天下稱仁 焉。是法與禮樂異用而同功也,何必但禮樂哉』?」子曰: 「堯、舜之功,百世不輟,仁義之風遠也。管仲任法,身死 則法息,嚴而寡恩也。若管仲之知足以定法材,非管 仲而專任法,終必亂成矣。」
《莊子·漁父篇》: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 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 而來,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 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 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 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 也。」又問曰:「有土之君歟?」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歟?」子 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 起曰:「其聖人歟?」乃下求之。客曰:「禮樂不節,財用窮匱, 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 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 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 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 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 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夏殷所損益,曰: 『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鬱郁乎文 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孔子語魯太師:樂,其 可知也,始作《翕如》,縱之,純如,《皦如》,繹如也,以成。吾自 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 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 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睢》之亂以 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 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 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 千焉。
《叔孫通傳》:漢已並天下,叔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 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頗采古 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於是叔孫通使徵 魯諸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 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 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 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 無汙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 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 《綿蕞》野外習之。
《漢書禮樂志》:「叔孫通沒後,河間獻王采禮樂古事,稍 稍增輯,至五百餘篇。」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蒼以天下化平,宜修禮樂,乃 議定南北郊冠冕、車服制度,及光武廟登歌八佾舞 數。」
《梁書伏曼容傳》:「永明初,曼容為太子率更令,侍皇太 子講。衛將軍王儉深相交好,令與河內司馬憲、吳郡陸澄共撰《喪服義》,既成,又欲與之定禮樂。會儉薨,遷 中書侍郎、大司馬諮議參軍,出為武昌太守。」
《司馬褧傳》:「天監初,詔通儒治五禮,有司舉褧治嘉禮, 除尚書祠部郎中。是時創定禮樂,褧所建議,多見施 行。」
《賀瑒傳》:「天監四年,初開五館,以瑒兼五經博士,別詔 為皇太子定禮,撰五經義,瑒悉禮舊事。時高祖方創 定禮樂,瑒所建議,多見施行。」
《魏書樂志》:「苻堅既敗,長安紛擾。慕容永之東也,禮樂 器用多歸長子。及垂平,永並入中山。」
《隋書·音樂志》:開皇九年制曰:「制禮作樂,聖人之事也。 功成化洽,方可議之。今宇內初平,正化未洽,遽有變 革,我則未暇。」
《牛弘傳》:仁壽二年,獻皇后崩,王公已下不能定其儀 注。楊素謂弘曰:「公舊學,時賢所仰,今日之事,決在於 公。」弘了不辭讓,斯須之間,儀注悉備,皆有故實。素歎 曰:「衣冠禮樂盡在此矣,非吾所及也。」
《中說述史》篇叔恬曰:「『敢問《元經》書陳亡而具五國,何 也』?子曰:『江東中國之舊也,衣冠禮樂之所就也。永嘉 之後,江東貴焉,而卒不貴無人也。齊、梁、陳於是乎不 與其為國也。及其亡也,君子猶懷之。故《書》曰:『晉、宋、齊、 梁、陳亡,具五以歸其國』。且言其國亡也。嗚呼!棄先王 之禮樂以至是乎』?」叔恬曰:「晉宋亡國久矣,今具之,何 謂也?」子曰:「衣冠文物之舊,君子不欲其先亡。宋嘗有 樹晉之功,有復中國之志,亦不欲其先亡也。故具齊、 梁、陳以歸其國也。其未亡,則君子奪其國焉,曰:『中國 之禮樂安在?其已亡,則君子與其國焉,曰:『猶我中國 之遺人也』』。」叔恬曰:「敢問其志?」文中子泫然而興曰:「銅 川府君之志也。通不敢廢書。五國並」時而亡,蓋傷先 王之道盡墜,故君子大其言,極其敗,於是乎掃地而 求更新也。期逝不至,而多為卹,汝知之乎?此《元經》所 以書也。
《魏相》篇:子曰:「《書》以辯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 德,《春秋》元《經》以舉往,《易》以知來,先王之蘊盡矣。」王孝 逸曰:「惜哉!夫子不仕,哲人徒生矣!」賈瓊曰:「夫子豈徒 生哉!以萬古為兆人,五常為四國,三才九疇為公卿, 又安用仕哉?」董常曰:「夫子以續《詩》續《書》為朝廷,《禮論》 《樂論》為政化,贊《易》為司命,元《經》為賞罰,此夫子所以」 生也。
裴嘉有婚會,薛方士預焉。酒中而樂作,方士非之而 出。子聞之曰:「薛方士知禮矣,然猶在君子之後乎?」 江都有變,子有疾,謂薛收曰:「道廢久矣,如有王者出, 三十年而後禮樂可稱也,斯已矣。」收曰:「何謂也?」子曰: 「十年平之,十年富之,十年和之,斯成矣。」
《關朗篇》:王珪從子求續經子曰:「叔父通何德以之哉?」 珪曰:「勿辭也。當仁不讓於師,況無師乎?吾聞關朗之 筮矣:積亂之後,當生大賢。世習禮樂,莫若吾族。天未 亡道,振斯文者,非子誰歟?」
《文中子世家》:王秀生二子,長曰元謨,次曰元則。元謨 以將略升,元則以儒術進。元則字彥法,即文中子六 代祖也。仕宋,歷太僕、國子博士。常歎曰:「先君所貴者 禮樂,不學者軍旅,兄何為哉!」
《王氏家書雜錄》:叔恬黜為胡蘇令,歎曰:「文中子之教, 不可不宣也。日月逝矣,歲不我與。」乃解印而歸。大考 六經之目而繕錄焉。《禮論》《樂論》各亡其五篇。
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大唐龍飛,宇內樂業,文中 子之教,未行於時,後進君子,鮮克知之。貞觀中,魏文 公有疾,仲父太原府君問候焉,留宿宴語,中夜而歎。 太原府君曰:「何歎也?」魏公曰:「大業之際,徵也嘗與諸 賢侍。」文中子謂徵及房、杜等曰:「先輩雖聰明特達,然 非董、薛、程、仇之比,雖逢明主,必愧禮樂。」徵於時有不 平之色。文中子笑曰:「久矣,臨事當自知之。」及貞觀之 始,諸賢皆亡,而徵也,房、李、溫、杜,獲攀龍鱗,朝廷大議, 未嘗不參預焉。上臨軒謂群臣曰:「朕自處蕃邸,及當 宸極,卿等每進諫正色,咸雲『嘉言良策,患人主不行。 若行之,則三王不足四,五帝不足六』。朕誠虛薄,然獨 斷亦審矣。雖德非徇齊,明謝濬哲,至於聞義則服,庶 幾乎古人矣。諸公若有長久之策,一一陳之,無有所 隱。」房、杜等奉詔舞蹈,讚揚帝德。上曰:「止引群公內宴, 酒方行。」上曰:「設法施化,貴在經久。秦漢已下,不足襲 也。三代損益,何者為當?卿等悉心以對,不患不行。」是 時群公無敢對者,徵在下坐,為房、杜所目,因越席而 對曰:「夏殷之禮,既不可詳,忠敬之化,空聞其說。孔子 曰:『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公旦所裁;《詩》 《書》,仲尼所述,雖綱紀頹缺,而節制具焉。荀、孟陳之於 前,董、賈伸之於後,遺談餘義,可舉而行。若陛下重張 皇墳,更造帝典,則非駑劣所能議及也。若擇前代憲 章,發明王道,則臣請以周典,惟所施行。」上大悅。翌日, 又召房、杜及徵俱入。上曰:「朕昨夜讀《周禮》,真聖作也。 首篇云:『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 為人極』。誠哉深乎!」良久,謂徵曰:「朕思之,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大《易》之義,隨 時順人,周任有言,陳力就列。若能一一行之,誠朕所 願。如或不及,強希大道,畫虎不成,為將來所笑。公等 可盡慮之。」因詔宿中書省。會議數日,卒不能定,而徵 尋請退。上雖不復揚言,而閑宴之次,謂徵曰:「禮壞樂 崩,朕甚憫之。昔漢章帝眷眷於張純,今朕急急於卿 等,有志不就,古人攸悲。」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蓋 由臣等無素業爾,何愧如之!然漢文以清靜富邦家, 孝宣以章程練名實,光武責成委吏,功臣獲全。肅宗 重學尊師,儒風大舉。陛下明德獨茂,兼而有焉。雖未 冠三代,亦千載一時。惟陛下雖休勿休,則禮樂度數, 徐思其宜,教化之行,何慮晚也!」上曰:「時難得而易失, 朕所以遑遑也。卿退,無有後言!」徵與房、杜等並慚慄, 再拜而出。房謂徵曰:「元齡與公竭力輔國,然言及禮 樂,則非命」世大才,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昔文中子 不以禮樂賜予,良有以也。向使董、薛在適,不至此噫, 有元首,無股肱,不無可歎也。
《舊唐書音樂志》:「隋文帝家世,士人銳興禮樂,踐祚之 始,詔太常卿牛弘、祭酒辛彥之增修雅樂。隋末大亂, 高祖受禪,擢祖孝孫為吏部郎中,轉太常少卿。時軍 國多務,未遑改創,至貞觀二年奏之。太宗曰:『禮樂之 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治之隆替,豈此之由』? 魏徵進曰:『古人稱『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 鐘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由音調』』。」太宗然之。
《蕭德言傳》。德言升春宮,仍兼侍讀,尋以年老,請致仕, 太宗不許。又遺之書曰:「朕歷觀前代,詳覽儒林,至於 顏、閔之才,不終其壽;游、夏之德,不逮其學。惟卿幼挺 珪璋,早標美譽,下帷閉戶,包括六經,映雪聚螢,牢籠 百氏。自隋季板蕩,庠序無聞,儒道墜泥塗,《詩》《書》填坑 穽,眷言墳典,每用傷懷。頃年已來,天下無事,方欲建 禮作樂,偃武修文。卿年齒已衰,教將何恃?所冀才德 猶茂,臥振高風。使濟南伏生,重在於茲日;關西孔子, 故顯於當今。令聞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 言。」尋賜爵封陽縣侯。
《宋史田敏傳》:「周世宗即位,拜太常卿,檢校左僕射,加 司空。顯德五年,上章請老,賜詔曰:『卿詳明禮樂,博涉 典墳,為儒學之宗師,乃薦紳之儀表。朕方資舊德,以 訪話言,遽覽封章,願致官政。引年之制,雖著舊文,尊 賢之心,方深虛佇。所請宜不允』。」
《孫奭傳》:「大中祥符初,得天書於左承天門,帝將奉迎, 召宰相對崇政殿西。廡又召問奭,奭對曰:『臣愚所聞, 天何言哉,豈有書也』。」帝既奉迎天書,大赦改元,布告 其事於天下,築玉清昭應宮。是歲,天書復降泰山,帝 以親受符命,遂議封禪,作禮樂。
《陳暘傳》:「暘字晉之,福州人。中紹聖制科,授順昌軍節 度推官。徽宗初,進《迓衡集》以勸導紹述,得太學博士、 祕書省正字。禮部侍郎趙挺之言:暘所著《樂書》二十 卷,貫穿明備,乞援其兄祥道進禮書故事給札。既上, 遷太常丞,進駕部員外郎,為講議司參祥禮。樂官魏 漢津議樂用京房二變四清。暘曰:『五聲十二律,樂之 正也;二變、四清,樂之蠹也。二變以變宮為君,四清以 黃鐘清為君。事以時作,固可變也,而君不可變;大簇、 大呂、夾鐘,或可分也,而黃鐘不可分。豈古人所謂尊 無二上』之旨哉?」時論方右漢津,絀暘議。進鴻臚、太常 少卿、禮部侍郎,以顯謨閣待制提舉醴泉觀。祥道字 用之,元祐中為太常博士,終祕書省正字。所著《禮書》 一百五十卷,與暘《樂書》並行於世。
《樂志》:「理宗享國四十餘年,凡禮樂之事,式遵舊章,未 嘗有所改作。」
《蔡元定傳》:「元定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不究,義理 洞見大原,下至圖書禮樂制度,無不精妙。」
《圖書編》:洪武二年六月,上讀《叔孫通傳》,至兩生不肯 行,因謂侍臣曰:「叔孫通雖雲竊禮樂之糠秕,然創制 禮儀於煨燼之餘,以成一代之制,亦可謂難矣。如兩 生之言,不無迂耶?若禮樂必待百年而後可興,當時 朝廷之禮廢矣。朕聞先王之禮因宜,孔子曰:『期月三 年必世』。亦因時制宜之謂。若謂必待百年,則誠迂矣。」 八月,禮部尚書陶凱等言:「古者人君進膳,日一舉樂。 今擬舉行。」上曰:「古之帝王,德隆治洽,熙然太和,日一 舉樂,似未為過。今天下雖定,人民未蘇,北征將士,尚 在暴露。朕宵旰憂勤之不暇,而可自為逸樂哉?」寢之。 洪武四年六月,命吏部尚書陶凱制《宴享九奏樂章》, 成,上之:一曰《本大初》,二曰《仰大明》,三曰《民物生》,四曰 《品物亨》,五曰《御六龍》,六曰《泰階平》,七曰《君德成》,八曰 《聖道成》,九曰《樂清寧》。上命協音律者歌之,謂侍臣曰: 「禮以道敬,樂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為治?」元時古樂 俱廢,惟淫詞艷曲,更唱迭和。甚者以古先帝王祀典 神祇,飾為舞隊,諧戲殿廷,殊非所以導中和、崇治體 也。今所制樂音,頗協音律,有和平廣大之意。自今一 切流俗諠譊淫褻之樂,悉屏去之。
名山藏永樂七年上。采輯聖賢格言為書四卷,曰《聖學心法》。序云:「夫禮,國紀也;樂,情統也。教民敬莫善禮,教民和莫善樂。治天下者先修禮樂焉。」
《大政紀》:「弘治元年,給事中賀欽上疏曰:『陛下紹基之 初,罷黜浮屠妄誕之邪術,奉行朱子喪葬之正禮,真 所謂守成業而致盛治也。但初政之施方發其端,而 頹敗之俗尚仍其舊,禮讓之化未行,淫穢之風日甚。 乞申明正禮之當行,革去教坊之俗樂,則國不異政, 家不殊俗,而風俗自美,民心自善』。」
禮樂總部雜錄
編輯《春秋胡傳》:「志敬而節具,與之知禮;志和而音雅,與之 知樂。」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 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大戴禮保傅》篇:「天子食以禮,徹以樂,失度則史書之 工誦之,三公進而讀之,宰夫減其膳。」是天子不得為 非也。
《曾子天圓篇》:「神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 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之 樂以導民氣。」
《小辨》篇:「天子學樂辨風,制禮以行政。」
《朝事》篇:「君親致雍,既還圭,饗食、致贈、郊送,所以相與 習禮樂也。諸侯相與習禮樂,則德行修而不流也。故 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
古《三墳》人皇神農氏政典。禮者,制也,制爾情;樂者,和 也,和爾聲。
《莊子天道》篇:「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 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
「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繕性》篇「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 禮也。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
《天下》篇:「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謂之君子。」 其在《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 「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荀子儒效》篇:「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 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詩》言是,其 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王制》篇:「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一 之,辟公之事也。」
《樂論》篇:「先王之道禮樂,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 曰:『墨子之於道也,猶瞽之於白黑也,猶聾之於清濁 也,猶之楚而北求之也』。」
「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 樂而賤邪音。
「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
《成相》篇:「世無王窮,賢良暴人芻豢,仁人糟糠,禮樂滅 息,聖人隱伏。」
《大略》篇:「推恩而不理,不成仁;遂理而不敢,不成義;審 節而不知,不成禮;和而不發,不成樂:故曰:『仁義禮樂, 其致一也』。」
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三王 既已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 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
《淮南子俶真訓》:「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 為餌。投之於江,浮之於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 本?」《經訓》:「陰陽之情,莫不有血氣之感,男女群居,雜處 而無別,是以貴禮。性命之情,淫而相脅,以不得已則 不和,是以貴樂。是故仁義禮樂者,可以救敗,而非通 治之至也。」
《禮》者所以救淫也,樂者所以救憂也。
「和失」然後「聲調」,「禮淫」然後《容飾》。
知仁義,然後知禮樂之不足修也。
《主術訓》:「古之為金石管絃者,所以宣樂也。兵革斧鉞 者,所以飾怒也。觴酌俎豆酬酢之禮,所以效善也。衰 絰菅屨,辟踴哭泣,所以諭哀也。」
「齊俗。」訓古者,非不知繁升降槃還之禮也,蹀《采齊》,《肆 夏》之容也,以為曠日煩民而無所用,故制禮足以佐 實喻意而已矣。古者非不能陳鐘鼓,盛筦簫,揚干戚, 奮羽旄,以為費財亂政,制樂足以合歡宣意而已。 禮飾以煩,樂,優以淫,崇死以害生,久喪以招行,是以 風俗濁於世,而誹譽萌於朝,是故聖人廢而不用也。 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祀中霤,葬成畝,其樂《咸池》《承 雲》《九韶》,其服尚黃。夏后氏,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 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其服尚青。殷人之禮, 其社用石,祀門,葬樹松,其樂《大濩》、晨露,其服尚白。周 人之禮,其社用栗,祀竈,葬樹柏,其樂《大武》,三象棘下, 其服尚赤。禮樂相詭,服制相反,然而皆不失親疏之 恩,上下之倫。
《氾論訓》「夫弦歌鼓舞以為樂,盤旋揖讓以為禮,厚葬久喪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詮言》「訓樂之失刺,禮之失責。」
《泰族訓中》,「考乎人德,以制禮樂。」
恭儉尊讓者,禮之為也;寬裕簡易者,樂之化也。 《說苑修文篇》:「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夫功 成制禮,治定作樂,禮樂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 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是故聖王修 禮文,設庠序,陳鐘鼓,天子辟雍,諸侯泮宮,所以行德 化。《詩》云:『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 之謂』」也。
揚子《法言淵騫篇》:「或問近世社稷之臣。」曰:「若張子房 之智,陳平之無誤,絳侯勃之果,霍將軍之勇,終之以 禮樂,則可謂社稷之臣矣。」
《問神篇》:「或問經之難易。」曰:「如周之禮樂,庶事之備也, 每可以為不難矣;如秦之禮樂,庶事之不備也,每可 以為難矣。衣而不裳,未知其可也;裳而不衣,未知其 可也。衣裳其順矣乎!」
《申鑒雜言》篇:「使遽者揖讓百拜,非禮也;憂者弦歌鼓 瑟,非樂也;禮者,敬而已矣,樂者,和而已矣。匹夫匹婦 處畎畂之中,必禮樂存焉爾。」 《論衡齊世》篇:「禮樂之制,存見於今,今之人民肯行之 乎?今人不肯行,古人亦不肯舉,以今之人民,知古之 人民也。」
《宣漢》篇: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三十年而天 下平。」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賈誼創議,以為「天下 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文帝初即 位,謙讓未遑。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中論藝紀》篇:「禮以考敬,樂以敦愛。」
《魏書禮志》:「祕書丞孫蕙蔚上言:孝文皇帝合德乾元, 應靈誕載。元思洞微,神心暢古。禮括商周,樂宣《韶》《濩》。 六籍幽而重昭,五典淪而復顯。舉二經於河中,一姬 公於洛邑。」
《樂志》:高祖詔曰:「禮樂之道,自古所先,故聖王作樂以 和中,制禮以防外。又禮樂事大,乃為化之本,自非 博通之才,莫能措意。」
永平三年,詔曰:「禮樂之事,蓋非常人所明。」
永熙二年,長孫稚祖《瑩表》曰:「古先哲王,制禮作樂,各 有所稱。」
《中說·天地篇》:「子曰:『義也清而莊,靖也惠而斷,威也和 而博,收也曠而肅,瓊也明而毅,淹也誠而厲,元齡志 而密,徵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達簡而正。若逢其 時,不減卿相。然禮樂則未備』。」
《事君》篇:子曰:「吾於《禮》《樂》也,論而不敢辯;吾於《詩》《書》也, 辯而不敢議。」
《禮樂》篇:子曰:「姚義之辯,李靖之智,賈瓊、魏徵之正,薛 收之仁,程元、王孝逸之文,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禮樂, 可以成人矣。」
《舊唐書李翱傳》:「翱奏議曰:『弓矢既櫜,禮樂為大』。」 《宋史樂志》:南渡之後,大抵皆用先朝之舊,未嘗有所 改作。其後諸儒朱熹、蔡元定輩出,乃相與講明古今 製作之本原,以究其歸極,著為成書,理明義析,具有 條制,粲然使人知禮樂之不難行也。惜乎宋祚告終, 天下未一,徒亦空言而已。
《路史》:「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人門而懸興,揖讓而陞 堂,陞堂而樂闋。入門金作,以示情也;陞歌清廟,以示 德也;下管象武,以示事也。故君子不必親相與言也, 以禮樂示之而已。《重華》聆鐘石而傳夏,伊贄載樂音 而歸亳,朱干玉戚,夏籥序興」,豈徒樂而已邪?《韶》用於 齊,八佾舞於家庭,世之人無或非之,是徒見聲音節 奏之可樂而已,至孔子則不忍見而聞之。是蓋不徇 其情,不喪其心,知其德之不有,而作之不以禮也。雝 者,天子所以享元侯也。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為而 起三家之堂?諸侯僭天子,大夫僭諸侯,其已久矣。設 兩觀,乘大路,朱干,設錫冕而《大武》,八佾以舞《大夏》,宮 懸而祭《白牡》,此天子之禮,子家駒之所以告也,而昭 公不知,乃曰:「吾何僭?」然則臣下化之而動於惡,何尤 乎?故禮也者,樂之大本也。豢豕為醴,非以賈禍也,而 獄訟以繁;化蠶為袷,非以為奪也,而鉗釱益眾。是故 鐘鼓誠設,籩豆有踐。而百拜之不至,則寧酸而不飲; 十獻之不至,則寧乾而不品。酒酣耳熱,拔劍擊柱,安 知天子之尊?蹻腳弄目,筋斗裸逐,夫又安知名教之 樂邪?當此之時,而樂幾禍矣。是故君子窮其起,謹其 示,哀樂之分,必以禮終;教訓正俗,必以禮成。必禮先 備,而後樂之文得而舉。故禮者挈裘領詘,五指而頓 之,順者不勝數也。禮作乎外而主乎內者也,樂作乎 內而動乎外者也。禮以治外,則見而知;樂以反內,則 聞而知,見而知者觀而化,聞而知者感而化。故禮樂 者,觀感之術,而不可以偏廢也。禮交動乎上,樂交作 乎下,而觀感之道得矣。禮極中,樂極龢,中龢之本萃 於吾心,非假它求也。亡國戮民,惟於吾心之所同然 者不致察,而後外此身以求禮樂,而禮樂益遠矣。故曰:「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辯則亂成。」化不時,為無樂 也;男女無辨,為無禮也。夏殷之禮,吾能言之,而樂不 及,禮具而樂存也。鯉趨過庭,訊以學禮,而樂不告樂, 必夫自得也。顏子為邦終之《韶舞》,虞帝教冑先之典。 樂非無《詩》《禮》也,立於禮則成於樂矣。樂需禮而立,禮 非樂不成。是故興世則禮樂之形實,而人因器以達 本;世不足以明道,則禮樂之用為虛文,而人不足以 化其上。偏禮恃樂,傷天地,損人民,所以悖理而害政 者至矣。王德不下通,民欲不上達,而欲人之興讓務 本,國冨家給,是濁源而求清流,雖十舜不能矣。故曰: 「節怒莫若樂,節樂莫若禮。」是何有司請定法,筆則筆, 削則削,而至於禮樂,則雲不敢。是敢於法殺人,而不 敢於禮樂惠人也,必以俎豆管籥之間,小不備絕而 不事,是去小不備而就大不備也。此漢之禮樂之所 以為可恨,而張奮之所以《自歎鬱》,可不懼乎!
《明道先生行狀》:「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
《金史·樂志傳》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豈二帝三 王之彌文哉。蓋有天下者,將一軌度,正民俗,合人神, 和上下,舍禮樂何以哉!」
《研北雜志》:黃鈞《太常寺壁記》云:「後世以儀為禮,以器 為樂,其於聖賢之道遠矣。惟儀與器又皆因陋就寡, 寖非《六經》之故。」
禮樂總部外編
編輯古《三墳》:「人皇神農氏。政典,禮正度,過政反僭;樂正和, 過政反流。」
《莊子徐無鬼篇》:「女商曰:『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吾所 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
《駢拇》篇:「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 其常然也。」
《馬蹄篇》:「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 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 犧樽?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 不離,安用禮樂?」
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 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 聖人之過也。
《墨子非儒篇》:「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 《淮南子》本經訓「立仁義,修禮樂,則德遷而為偽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