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二卷目錄
文廟祀典部彙考五
皇清〈崇德二則 順治三則 康熙一則 文廟圖十〉
文廟祀典部總論
朱子大全集〈乞增修禮書狀〉
文獻通考〈論祠祭先聖〉
大學衍義補〈釋奠先師之禮〉
禮儀典第二百二卷
文廟祀典部彙考五
編輯皇清
編輯崇德元年
編輯《大清會典》:「崇德元年,遣官致祭。」
孔子廟以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配享
崇德五年
《大清會典》:「崇德五年,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釋。」
奠禮以為常
順治元年
編輯《大清會典》:「順治元年,定每月初一日祭」
文廟行釋菜禮。先期、典簿廳移文太常寺、取祭品
及香燭。至期,祭酒率監丞、博士、助教以下等官、八旗教習及監生皆從。祭酒詣致齋所,更朝服。引贊導由東角門入,詣階下。引贊贊「排班。」 班齊。贊「就位。」 贊「跪、叩,行禮畢。」 引贊導詣盥洗所。盥手,再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執爵者由中道上。引贊導祭酒由東階升,從殿東門入。引贊贊「詣」
至聖先師神位前跪。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俯伏。
興引贊贊詣
四配神位前、行三獻禮如前儀。各引贊引分獻官
詣
十哲兩廡神位前、行分獻禮如前儀畢。引贊導各
官由殿西門出。至西階下、各就位。引贊贊跪叩、行禮畢。導從西角門出。禮生導祭酒、詣
啟聖祠行禮。分獻官亦隨行禮。次詣土地祠行禮
畢鳴鐘各退
每月十五日。司業行香、監生俱於黎明入
廟列班。各禮生供事。司業至。守廟官迎候。禮生導
引由東角門入。贊排班。班齊。贊跪叩。行禮畢。導由西角門出。次詣
啟聖祠行禮。次詣土地祠行禮。俱如朔日儀
每三年
殿試臚唱後。擇吉日、各進士詣
文廟行釋菜禮。是日清晨。狀元率諸進士至集賢
門外下馬,入《持敬門》東角門至。
先師殿前。通贊贊排班。班齊。贊就位。行謁見禮畢。
狀元行釋菜禮。引贊贊「詣盥洗所。」 再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詣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前。三獻爵。俛伏、興。次詣四配神位前、獻爵如前儀。通贊唱「行分獻禮。」 引贊
引「一甲」 第二、第三名分詣。
十哲神位前、又引二甲三甲第一名、詣
兩廡神位前、各分獻如前儀。畢。引贊贊「復位。」 通贊
贊行禮畢,由西角門出。釋褐畢,候祭酒、司業升堂,狀元率諸進士由東角門入,至階下序立。曾入監者升露臺四拜,起立臺西。未入監者露臺下兩拜。祭酒、司業俱坐受禮畢,一甲三名由堂東門入。執事者設食案於座前,兩廂官下座,面南立,一甲三名面北立。執事者簪花斟酒,向兩廂官揖。飲酒三爵出,兩廂官送及堂門。限內諸進土由堂西門入廳,堂官接待,簪花、飲酒如前儀畢。廳堂官送出堂門外,禮畢。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定文廟諡號,稱為」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之位。二月。上丁。致祭。遣
大臣一員行禮。翰林院官二員分獻。國子監堂官祭
啟聖公於後殿。是後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致祭。
如遇有事、改次丁日或下丁日、以先賢先儒配祀、從祀、通行府州縣衛各學、一體遵行。其《遣官事宜、禮部題請》《今由太常寺》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議改諡號為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凡府州縣衛各學、俱用新牌
一正殿安設
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正中南向。
四配
《復聖》顏子 ,《述聖》子思子。
在殿內東旁西向
宗聖曾子 ,亞聖《孟子》。
在殿內西旁東向
十哲
《先賢閔子》:〈名「損。」 〉 先賢《冉子》。〈名雍〉
先賢《端木子》。〈名賜。〉 《先賢仲》子:〈名由〉
《先賢卜子》:〈名商。〉
在殿內次東旁西向
先賢《冉子》。〈名「耕。」 〉 先賢宰子:〈名予〉
先賢《冉子》。〈名求。〉 先賢言:「子」〈名偃〉
先賢顓孫子。〈名師。〉
在殿內次西旁東向
東廡
先賢澹臺滅《明 》先賢原憲。
先賢南宮《適 先賢商瞿》。
先賢漆雕開 ,先賢司馬耕。
《先賢有若 》,先賢巫馬施。
先賢顏辛 ,先賢曹卹。
先賢《公孫龍 》。《先賢秦、商》。
「先賢顏高 」 ,先賢《壤駟赤》。
先賢石作蜀 ,「《先賢公》夏首。」
「先賢后處 」 ,先賢奚容蒧。
「先賢」 「顏祖 」 「先賢」 句,井彊。
《先賢》秦祖 ,《先賢》縣成。
《先賢公祖句》,「茲 《先賢燕》伋。」
「先賢樂《欬 》」 ,「先賢狄黑。」
先賢孔忠 、先賢公西《蒧》。
先賢顏之僕 ,先賢施之常。
先賢《申棖 》、先賢左丘明。
先賢張載 ,先賢程頤。
「先賢朱熹 」 ,先儒《穀梁》赤。
「《先儒》伏勝 」 ,「先儒后蒼。」
先儒董仲舒 ,先儒王通。
先儒司馬光 。先儒:胡瑗。
先儒羅從彥 ,先儒呂祖謙。
先儒蔡沈 ,先儒許衡。
先儒王守仁 ,先儒陳憲章。
先儒胡居仁
西廡
先賢宓不齊 ,先賢公冶長。
先賢《公晳》,「《哀 》先賢高柴,先賢樊須 ,先賢商澤。」
先賢梁鱣 、先賢冉孺。
先賢伯虔 ,先賢冉季。
「先賢《漆雕徒父 》。」 《先賢漆雕哆》。
先賢公西赤 ,先賢任不齊。
先賢公良孺 ,先賢公肩定。
先賢《鄡單 》。先賢《罕父黑》。
先賢滎旂 「先賢《左人郢》。」
先賢鄭國 、先賢原亢。
《先賢廉潔 》《先賢叔仲會》:
「先賢公西輿」 ,如 先賢邽巽。
「先賢陳亢 」 ,「先賢琴張。」
《先賢步叔乘 》、「先賢秦非。」
先賢顏噲 先賢周敦頤。
先賢程顥 ,先賢邵雍。
先儒《公羊高 》,先儒孔安國。
《先儒毛萇 》。「《先儒》高堂生。」
先儒杜子春 ,先儒韓愈。
先儒歐陽修 ,先儒胡安國。
先儒楊時 ,先儒李侗。
先儒張栻 。先儒陸九淵。
「先儒《真德秀 》」 ,「先儒薛瑄。」
〈按先賢先儒位次闕里詩所載及順天府直省府州縣衛各學俱照時代為位次茲據國子監兩廡具載〉
一正位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鉶二、簠二、簋二、籩十、豆十、酒樽一。
一四配位陳設
每位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八、豆八、酒樽一。
一十哲陳設五案
東五位「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各一、豕一、鉶各一、簠各一、簋各一、籩各四、豆各四、豕首一。」 西五位與東五位陳設同。
一東廡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銅爵各一、豕三。每案簠一、簋一、籩四、豆四
一西廡陳設與東廡同
一前期禮部題請、遣正殿承祭官一員、及分獻官二員。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太常寺官具補服至犧牲所省牲。一前期二日、各衙門設齋戒牌。」 承祭官分獻官
《及滿洲蒙古漢軍文官三品以上》《漢文官五品以上》《滿漢武官二品以上》《六科給事中》、各在本家致齋二日。
一前期一日、禮部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祝文。太常寺官具補服、捧祝版御仗一對、前導送至
文廟神庫黃案上安設一跪三叩頭、退。今由太常
寺
一前期一日、承祭官率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國子監官、具朝服上香、監視宰牲、併瘞毛血
一前期一日
正殿承祭官上香
一前期一日、太常寺官舉祝案送致齋所。承祭官視畢。太常寺官至前後殿安設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分獻、陪祀各官入兩旁門序立。太常寺贊引官、對引官導承祭官至盥洗處,盥手畢,引至臺階下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分獻官、陪祀官各就位。武舞生引進。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獻官隨後立。典儀唱「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陪祀官、分獻官俱行三跪九𨙫頭禮。興。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寧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陞壇。」 導承祭官由東階上進殿左門。贊引官贊詣
「至聖先師孔子位前。」 承祭官至案前立。贊引官贊
「跪叩,興。」 承祭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贊引官贊「奠帛。」 捧帛官以帛跪進,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畢,贊引官贊「獻爵」 ,執爵官以爵跪進,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畢,行一跪一𨙫頭禮,興,不。贊。贊引官贊「詣讀祝位」 ,承祭官詣讀祝位,立。讀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於案左,樂止。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讀祝官、分獻官、陪祀各官俱跪。贊引官贊「讀祝。」 讀祝官讀畢。捧祝版至
正位前案上跪安帛匣內。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
贊「叩、興。」 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頭禮。興。贊引官贊「詣」
復聖顏子位前。承祭官就案前立。贊引官贊「跪叩。」
興。承祭官一跪一叩頭、興。贊引官贊「奠帛。」 捧帛官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案上。贊引官贊「獻爵。」 執爵官跪進於案左、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案上。行一跪一叩頭禮。興。不贊贊「詣。」
宗聖曾子位前、獻帛獻爵如前儀。贊詣
述聖子思子位前、獻帛獻爵如前儀。贊詣
「亞聖孟子位前、獻帛獻爵如前儀。」 其十哲分獻官、
翰林院派出陞壇,奠帛、獻爵,俱照承祭官行禮。兩廡分獻官,國子監派出,亦照承祭官行禮。畢,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 ,樂奏《安平之章》,樂作。贊引官贊「陞壇」 ,獻爵於左,如初獻儀。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景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陞壇」 ,獻爵於右,如亞獻儀。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分獻官各復位立,樂止。典儀唱:「飲福受胙。」 贊引官贊「詣受福胙位。」 承祭官至殿內立。捧酒胙官二員捧酒胙至。
正位案前拱舉。「至飲福胙位右旁跪。」 接福胙官二
員在左旁跪。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跪。贊「飲福酒。」 承祭官受爵,拱舉,授接爵官。贊「受胙。」 承祭官受胙,拱舉授接胙官。贊引官贊「叩,興。」 承祭官三叩頭,興。贊「復位」 ,承祭官復位,立。次行謝福胙禮。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徹饌。」 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徹訖,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 ,樂奏《咸平之章》,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分獻官及陪祀各官皆行三跪九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 捧祝官、捧帛官至各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捧饌官跪,不叩、捧起在後,俱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饌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瘞》。協律郎唱:「舉《望瘞》,樂與送神同。」 樂作。贊引官贊「詣望瘞位。」 導承祭官至瘞位立。祝帛焚半,贊禮官贊「禮畢、退。」
一後殿安設
啟聖公孔氏正中南向
配位
先賢顏氏:〈無繇。〉 先賢孔氏:〈鯉〉
在殿內東旁西向
先賢曾氏:〈點。〉 先賢孟孫氏
在殿內西旁東向
一東廡安設
《先儒周輔成 》、「先儒朱松」 ,俱西向。
一西廡安設
先儒程珦 、先儒蔡元定俱東向。
一正位陳設
禮神制帛一、白色白磁爵三、羊一、豕一、鉶一、簠二、簋二、籩八、豆八、酒樽一。
一配位陳設每位一案
禮神制帛二、白色豕首一、每位銅爵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豕肉一。
一兩廡陳設
禮神制帛二。每位銅爵三、簠一、簋一、籩四、豆四、豕肉一。
一正祭日、贊引官對引官引
後殿。承祭官進左門、至盥洗處。盥手畢。典儀唱執
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位立。典儀唱「迎神。」 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贊引官贊:「陞壇。」 承祭官進殿左門。贊引官贊:「詣。」
啟聖公孔氏神位前。承祭官就位前立。贊引官贊
跪。承祭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贊引官贊「奠帛。」 捧帛官跪進,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畢,贊「獻爵」 ,執爵官跪進,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贊引官贊「詣讀祝位」 ,承祭官詣讀祝位立。讀祝官至祝文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於案左。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讀祝官俱跪。贊引官贊「讀祝。」 讀祝官讀畢,捧祝版跪安案上帛匣內、三叩頭、退。贊引官贊「叩、興。」 承祭官行三叩頭禮、興。贊引官贊「詣」
先賢顏氏位前。承祭官就位立。贊引官贊「跪承祭。」
官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贊奠帛。捧帛官跪進、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畢。贊獻爵。執爵官跪進、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畢、行一跪一叩頭禮。興。贊引官贊「詣」
先賢曾氏位前次詣
先賢孔氏位前次詣
先賢孟孫氏位前、奠帛獻爵如前儀畢。贊引官贊
「復位。」 承祭官復位,立。典儀唱:「行亞獻禮;獻爵於左,與初獻同。」 典儀唱:「行終獻禮;獻爵於右,與亞獻同。」 典儀唱:「徹饌。」 唱:「送神。」 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行三跪九叩頭禮,興。典儀唱:「捧祝、帛、饌,各恭詣燎位。」 捧祝帛官至位前,一跪三叩頭,捧祝帛起。捧饌官跪,不叩。捧饌起,依次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饌過,仍復位立。典儀唱「望瘞。」 贊引官贊「詣望瘞位。」 承祭官至望瘞位立,焚祝帛。贊引官贊「禮畢。退。」
康熙二十三年
編輯《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親詣闕里致祭。
先師孔子、前期、太常寺題請、啟聖祠、遣官四配。十
哲兩廡分獻官、及讀祝官、祝文、由內閣撰擬、發太常寺。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不填
御名。太常寺官具補服捧送廟中安設。其香帛爵由
太常寺預備祭品、由地方官預辦。所奏樂、用本處樂章。凡各
神位前、供品樂器等項。俱與國學
文廟春秋二祭同。至期、禮部太常寺堂官、奏請
皇上躬詣行禮。扈從王等、內大臣、侍衛文武官、三品
以上地方文官知府、武官副將以上、衍聖公、及五氏有頂帶官員、俱補服陪祀。其餘扈從、及地方文武各官、俱補服於
行宮兩旁排班候
駕出。跪送
上具補服陞輦。儀仗全設。進曲阜南門、詣奎文閣前
降輦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由甬道旁行、至大成殿拜位前立。典儀唱樂舞生。
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立。典儀唱迎神。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咸》。
《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捧帛官捧爵官前進、向西立。協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寧平之章》。樂作。捧帛官跪於
上右。贊引官奏「獻帛。」
上接帛拱舉、仍授捧帛官。捧帛官跪接。捧至
先師位前跪奠畢。三叩頭退。捧爵官跪於
上右。贊引官奏「獻爵。」
上接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捧至
先師位前立。獻畢、退。次讀祝官至祝版案前一跪。
三叩頭。捧祝文至案左立。樂止。贊引官奏「跪。」
上跪。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讀祝官俱跪。贊引官贊「讀祝。」 讀祝官讀畢。捧版至
先師位前跪安帛匣內。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
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行禮。其分獻各官依序引至四配十哲兩廡、各
神位前立。獻帛爵畢、各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
禮。捧爵官前進、向西立。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安平之章》。樂作。捧爵官跪於
上右。贊引官奏「獻爵。」
上接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獻爵於右、退。
分獻官各獻爵如初獻儀。獻畢。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捧爵官前進向東立。協律郎唱「舉終獻樂。」 奏《景平之章》。樂作。捧爵官跪於
上左。贊引官奏「獻爵。」
上接爵、拱舉、仍授捧爵官。捧爵官跪接獻爵於左、退。
分獻官各獻爵如亞獻儀。獻畢,樂止。樂舞生引退。典儀唱「徹饌。」 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咸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興。王以下陪祀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興。儀唱「捧祝帛恭詣燎位。」 捧祝官捧帛官前進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出中門、恭詣燎位。
上轉立左旁。俟祝帛過。
上復位立。祝帛焚半。贊引官奏「禮畢。」
上陞輦。作樂回。
行宮不陪祀。扈從及地方文武各官於
行宮兩旁跪迎候
駕過。各退。
是日遣官詣
啟聖公祠:供獻行禮俱與國學春秋二祭同。
御書《萬世師表》四字、懸額大成殿中。又
諭「留曲柄黃蓋於殿中。」又頒
御製碑文一通、及
御製《闕里詩》一首。
文廟總圖
文廟祭祀圖
文廟正壇陳設圖
四配陳設圖
十哲陳設圖
兩廡陳設圖
啟聖祠祭祀圖
啟聖祠正殿陳設圖
啟聖祠四配陳設圖
啟聖祠兩廡陳設圖
文廟祀典部總論
編輯《朱子大全集》。
《乞增修禮書狀》
編輯
伏見本軍昨準尚書禮部符下《政和五禮祭祀儀式》, 竊嘗參攷,其間頗有未詳備處,方欲具狀申審。今睹 進奏官報,「近者判部、侍講、侍郎奏請編類州縣臣民 禮儀,鏤版頒降,已奉聖旨依奏。」此誠化民善俗之本, 天下幸甚。然熹竊慮其間未詳備處,將來奉行,或致 牴牾。今具如後,須至申聞者。
「一所,準行下釋奠禮儀。」熹按其神位,除正配三位外, 有殿上兩廊從祀,未見位號名數,不委《新儀全書》有 無具載。欲乞討論,並賜行下。然按《祀令》,二月、八月上 丁釋奠,文宣王以兗國公、鄒國公配,牲共用羊一、豕 一、白幣三而已。今其所祀,乃近一百餘位,一羊一豕, 無緣可以遍及。又州縣廟學窄狹,祭器獻官多不及 「數,往往不能一一分獻,其為欺慢,莫甚於斯。竊欲更 乞相度申明,許令州學免祭兩廊諸位,縣學並免殿 上十位,庶幾事力相稱,儀物周備,可以盡其誠敬。」 熹又按行下《釋奠行事儀》引三獻官詣舒王神位前 一節,係政和間所定,後來靖康年中已有指揮追貶 王安石爵秩,停罷配享訖,今來上件儀「注,尚仍舊文, 竊慮州縣奉行,反至疑惑,亦合申明改正,並乞台照, 一所準行。」下《釋奠陳設儀》云:「設著尊四,犧尊四,為二 重,在殿之東南隅,北向西上。」
配位即於正位酌尊之東。
著尊在前,有坫,加勺冪,「為酌尊。」
著尊一實,明水為上尊。餘實泛齊初獻酌之犧尊。
一實明水,為上尊,餘實醴齊,亞終獻酌之。
「『熹按:後章《行事儀》云:『初獻酌犧尊之泛齊,亞、終獻酌 象尊之醴齊』,與此不協,竊疑兩處必有一誤。尋考祭 社稷、祀風雨雷師,陳設皆設犧尊,象尊』為酌尊,乃知 正是此章之誤,其『著』字當作『犧』字,『犧』字當作『象』字。又 既雲北向,則是犧尊在北、象尊在南,所云『在前,亦是 重複倒置。欲乞申明改正行下』。」一、所準行下《釋奠祭 祀陳設章》皆云:「又設太尊二、山尊二,在神位前。」
太尊一實泛齊。山尊一實醴齊。各以一尊實明水。
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壺尊六。
著尊一實盎齊。犧尊一實醍齊。象尊一實沈齊。各以一尊實明水。壺尊三實元酒,三實三酒,《明水》、元酒皆在上。五齊、三酒,皆以本處酒充。
在殿下,皆北向西上,加冪五齊三酒皆設而不酌。熹 按:此太尊、山尊乃是都共設於殿之前楹壇之南面, 其北更容獻官拜跪酌獻,非是逐位之前各設四尊。 所謂「北向」者,恐是太尊二為一行,其南山尊二為一 行,又次南階下著尊二為一行,又次南犧尊二為一 行,又次南象尊二為一行,又次南壺尊六為三行。
其南向者反此
所謂「西上」者,謂西實《元》酒,東實五齊三酒。
其東上者反此
未委是否,乞討論,並賜行下。
文獻通考
編輯《論祠祭先聖》
編輯
陳暘《樂書》曰:「成周之制,大胥春入學舍菜合舞,秋頒 學合聲。故《禮記·文王世子》:『凡釋奠,必有合也,有國故 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又曰:『釋奠於先聖先師先 老,終之遂發詠焉,登歌《清廟》,下管象,舞《大武》而已』。」《月 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蓋學校之於天下,禮 樂之所自出,小有釋菜,而以食為主,大有釋奠而以」 飲為主,其習舞與聲而大合,六代之樂一也。北齊天 子講畢,以太牢釋奠孔子,配以顏回,設軒架之樂、六 佾之舞。唐開元中,釋奠文宣王,始用宮架之樂。然孔 子,人臣也,用軒架足以為禮,用宮架則過矣。聖朝春 秋上丁釋奠於東序,上戊釋奠於西序,並設登歌之 樂,不用軒架而用判架,抑又不施於堂下而施於堂 上,於其庭又不設舞焉,是有歌奏而無舞,非古人習 舞合樂之意。釐而正之,以廣禮樂之教於天下,實聖 朝急務也。
容齋洪氏曰:「自唐以來,相傳以孔門高弟顏淵至子 夏為十哲,故坐祀於廟堂上。其後升顏子配享,則進 曾子於堂,居子夏之次,以補其闕。然顏子之父路、曾 子之父點,乃在廡下從祀之列,子處父上,神靈有知, 何以自安?所謂『子雖齊聖,不先父食』,正謂是也。又孟 子配食與顏子並,而其師子思,子思之師曾子亦在」 下。此兩者於禮於義,實為未然,特相承既久,莫之敢 議耳。
岳氏《愧郯錄》曰:「蘇文忠公集《私試策問》曰:『古者坐於 席,故籩豆之長短,簠簋之高下,適與人均。今土木之 像既已巍然於上,而列器皿於地,使鬼神不享,則不 可知;若其享之,則是俯伏匍匐而就食也』。」珂按:今世 國學、郡縣學禮殿坐像,皆正席南向,顏、孟而下列侍, 所措設與前不殊,私竊疑之。慶元己未,朱子熹始作 《白鹿禮殿塑像說》,其文曰:「古人之坐者,兩膝著地,因 反其蹠而坐於其上,正如今之跪者。其為肅拜,則又 拱兩手而下之至地也;其為頓首,則又以頭頓手上 也;其為稽首,則又卻其手而以頭著地,亦如今之禮 拜者,皆因跪而益致其恭也。故《儀禮》曰:『坐取爵曰坐 爵』,《禮記》曰:『坐而遷之曰一坐再至曰武,坐,致右軒左』。」 老子曰:「坐進」此道之類。凡言坐者,皆謂跪也。漢文帝 與賈生語,不覺膝之前於席。管寧坐不箕股,榻當膝 處皆穿,皆其明驗。然《記》又云:「授立不跪,授坐不立。」《莊 子》又云:「跪坐而進之」,則跪與坐又自有少異處。疑跪 有危義,故兩跪著地,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兩膝 著地,以尻著蹠而稍安者為坐也。又《詩》云:「不遑啟居。」 而《傳》以啟為跪,《爾雅》以妥為安,而跪以為安定之坐。 夫以「啟」對居,而訓啟為跪,則居之為坐可見。以妥為 安定之坐,則跪之為危坐亦可知。蓋兩事相似,但一 危一安,為小不同耳。至於拜之為禮,亦無所考,但杜 子春說太祝九拜處,解奇拜皆當齊屈兩膝,如今之 禮拜「明矣。」凡此三事,書傳皆無明文,亦不知其自何 時而變,而今人有不察也。頃年屬錢子言作白鹿禮 殿,欲據《開元禮》不為塑像而臨祭設位,子言不以為 然,而必以塑像為問。予既略考禮如前之雲。又記少 時聞之先人云,嘗至鄭州謁列子祠,見其塑像席地 而坐,則亦並以告之,以為必不得已而塑像則當倣 此,以免於蘇子「俯伏匍匐」之譏。子言又不謂然。會予 亦辭浙東之節,遂不能強,然至今以為恨也。其後乃 聞成都府學有漢時禮殿,諸像皆席地跪坐,文翁猶 是當時琢石所為,尤足據信。不知蘇公蜀人,何以不見而雲爾也。及楊方子直入蜀帥幕府,因使訪焉,則 果如所聞者。且為寫倣文翁石像,為土偶以來,而塑 手不精,或者猶意其或加趺也。去年又屬蜀漕楊玉 休子美,今乃並得先聖、先師三像,木刻精巧,視其坐 後兩蹠,隱然見於帷裳之下,然後審其所以坐者,果 為跪而亡疑也。惜乎白鹿塑像之時,不得比證以曉 子言,使東南學者未得復見古人之像,以革千載之 謬,為之喟「然太息,姑記本末,寫寄洞學諸生,使書而 揭之廟門之左,以俟來考焉。」又注其下曰:「《老子》云:『雖 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蓋坐即跪也,進猶 獻也,言以重寶厚禮與人,不如跪而告之以此道也。 今說者乃以為坐禪之意,誤也。然後古意遺像,粲然 可考而知。」珂按:《符子》曰:「太公釣於隱溪,跽而隱崖,不 餌而釣,仰詠俯吟,暮則釋竿。其膝所處,石皆若臼,其 跗觸崖若路」,此尤足以驗前說。或謂國朝景靈宮設 塑像之制,亦坐於椅所,不當輕議,珂竊以為原廟用 時王之禮,裀席器皿,皆與今同,則其為像,反不當以 泥古矣。珂在朝時,以攝奉常丞奉祠太廟,得立阼階, 見室中之用,亦不以高幾。蓋古今器服,各適其宜,以 便於事,是亦求神之義也。
大學衍義補
編輯《釋奠先師之禮》
編輯
漢高帝過魯,以太牢祀孔子。
臣按:此漢以來祀孔子之始。
平帝元年初追諡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姚燧曰:「孔子卒,哀公誄之,子貢以為非禮,至漢平帝時始封諡褒成宣尼公,蓋王莽假善以收譽,遂其姦謀也。」
臣按:此後世尊崇孔子之始。夫平帝之世,政出王莽,姦偽之徒假崇儒之名以收譽望,文姦謀,聖人在天之靈,其不之受也必矣。有若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夫子者也」 ,豈一言一行之善而可以節惠立諡也哉?然則不加以諡號將何以稱曰千萬世之下惟曰「先師孔子」 ,以見聖人所以為萬世尊崇者在道,不在爵位名稱也。
安帝延光三年,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闕里。
臣按:此後世祀孔子弟子之始。
魏正始七年,令「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 顏淵配。」
臣按:漢以來釋奠之禮始見於此,前此祠孔子者皆於闕里,至是始行於太學。
晉武帝太始三年,詔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 孔子。七年,皇太子親釋奠於太學。
臣按:此太子釋奠之始。
南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太子釋奠,採晉故事。裴松 之議:「應舞六佾,宜設軒懸之樂。」
臣按:釋奠用六佾,軒懸之樂始此。
元魏文成帝詔:「宣尼廟別敕有司行薦享之禮。」
臣按:有司薦享始於此,前此但云「釋奠」 而未嘗言廟,至是始有宣尼廟之文。
《北齊》每月朔制「祭酒領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生以 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階下拜。」
臣按:此後世朔日行禮之始,今制有朔望行香之禮,此其權輿歟?
隋制,「國子學每四仲月上丁釋奠於先聖先師,州縣 學則以春秋仲月釋奠。」
臣按:前此元魏雖命有司薦享,未名為釋奠,及有定時,至是始命州縣學以春秋二仲釋奠。
唐高祖武德二年,詔「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 四時致祭。」
臣按:自魏釋奠孔子於辟雍後至元魏始有廟,然不知其何時立也。至是高祖始詔國子立廟,然周公、孔子各自為廟。
太宗貞觀二年,左僕射房元齡等議:「武德中,詔釋奠 於太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臣以為周公、尼父 俱稱聖人,庠序置奠,本緣夫子,故晉宋、梁、陳及隋,皆 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請停周公,升孔子為先 聖,以顏回配。」從之。
臣按:至是始定以孔子為先聖,顏子為先師。
貞觀二十年,詔太子於國學,釋奠於先聖先師。皇太 子祭初獻,國子祭酒為亞獻,司業為終獻。初釋奠,以 儒官自為祭主。至是,中書奏:「『按《禮》,凡學,春釋奠於先 師』。注謂官,《詩》《書》、禮、樂之官也。彼謂四時之學,將習其 道,故儒官釋奠,各於其師,既非國家行禮,所以不及 先聖。至於春秋合樂,則天子視學,命有司興秩節,總」 祭先聖先師焉。請國學釋奠,令國子祭酒為初獻,祝 辭稱「皇帝謹遣。」仍令司業為亞獻,博士為終獻。其諸 州刺史為初獻,上佐為亞獻,博士為終獻。縣學,令為 初獻,丞為亞獻。無博士,以主簿為終獻。
臣按:此後世國學遣官釋奠之始,前此蓋學官自祭也,而州縣以守令主祭亦始於此。
貞觀二十一年,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 融、盧植、鄭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肅、王輔嗣、杜元凱、范 甯、賈逵二十二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自今有事於 太學,並令配享尼父廟堂。」
臣按:此後世以先儒配享孔子之始。
高宗乾封元年,追贈孔子為「太師。」
《總章》元年,顏回贈太子少師,曾參贈太子少保,並配 享孔子廟。
臣按:此後世追贈孔門弟子之始,而以曾參配享亦始於此。
元宗開元八年,司業李元瓘言:「『孔子廟,顏子配,其像 立侍。準《禮》,授坐不立,授立不跪』。請據《禮》文,合從坐侍。 又四科弟子閔子騫等,雖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謹按 《祠令》,何休等二十二賢猶霑從祀,豈有升堂入室弟 子獨不霑配享之餘?望請列享在二十二賢之上。曾 參孝道,可崇,準二十二賢從享。」詔顏子等十哲宜為 「坐像,悉令從祀。」曾參特為坐像,坐十哲之次。
臣按:塑像之設,中國無之,至佛教入中國始有也。三代以前祀神皆以主,無有所謂像設也,彼異教用之無足怪者,不知祀吾聖人者何時而始為像雲。觀李元瓘言顏子立侍,則像在唐前已有矣。嗚呼,姚燧有言,「《北史》敢有造泥人、銅人者門誅。」 則泥人固非中土,為主以祀聖人法也。後世莫覺其非,亦化其道而為之。郡異縣殊,不一其狀,長短豐瘠,老少美惡,惟其工之巧拙是隨。就使盡善,亦豈其生盛德之容,甚非神而明之,「無聲無臭」 之道也。國初洪武十四年首建太學,聖祖毅然的見千古之非。自夫子以下,像不土繪,祀以神主,嗚呼盛哉!夫國學廟貌,非但以為師生瞻仰之所,而天子視學,實於是乎致禮焉。夫以冕旒之尊而臨夫俎豆之地,聖人百世之師,坐而不起,猶之可也。若夫從祀諸儒,皆前代之縉紳,或當代之臣子,君拜於下而臣坐於上,可乎?臣知非獨名分之乖舛,而觀瞻之不雅,竊恐聖賢在天之靈亦有所不安也。或者若謂既已摶土為之,事之以為聖賢,一旦毀之以為泥滓,似乎不恭。竊觀聖祖詔毀郡邑城隍塑像,用其土泥壁,以繪雲山,載在《令甲》,可考也。矧所塑者特具人形耳,豈真聖賢之遺貌哉?程頤論人家祖宗影,有一毛不類則非其人。彼親見其人而貌之,有毫髮不肖,似尚非其人,況工人隨意信手而為之者哉?臣惟文廟之在南京者,固已行聖祖之制,今京師國學乃因元人之舊。正統中重修廟學,惜無以此上聞者,儻有以聞,未必不從。今天下郡邑,恐其勞民,無俟改革。惟國學乃天子臨視之所,乞遵聖祖之制,如儒臣宋訥所云者,誠千萬世儒道之幸。仰惟我聖祖有大功於世教十數,此其一也。發揚祖宗之功烈,亦聖子神孫繼述之大者。
開元二十七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贈顏子為「兗國 公」,閔損等九人為侯,曾參等為「伯。」
臣按:此孔子封王、弟子封公侯之始。夫自漢平帝追諡孔子為宣尼公,後世因謂孔子為宣父,又謂為宣尼,至是又加文與宣為諡。然文之為言,《諡法》有所謂經緯天地者也,孔子亦曰:「文王既沒,文不在,玆乎?」 以是諡之,固亦幾矣。若夫宣之為宣,諡法之美者不過聖善周聞而已,豈足以盡吾聖人之大德哉?況唐未加聖人是諡之前,而北齊高洋、李元忠、南齊蕭子良、隋長孫賢之數人者,固先有此諡矣。天生聖人,為萬世道德之宗主,稱天以誄之,猶恐未足以稱其德。彼區區荒誕之稱,汙下之見,何足以為聖人之輕重哉?
宋太祖建隆三年,詔「廟門立戟十六。」
真宗咸平中,追諡孔子為元聖文宣王,費侯閔損以 下皆為公,郕伯曾參以下為侯,《魯史》左丘明以下為 伯。尋以犯聖祖諱,改「元聖」為「至聖。」
臣按:真宗先詔有司檢討漢、唐褒崇先聖故事,初欲追諡為帝,或言宣父周之陪臣,周止稱王,不當加帝號,故第增美名曰元聖。蓋以《春秋演孔圖》曰:「孔子母感黑帝而生,故曰元」 ,《莊子》曰:「恬澹元聖,素王之道。」 遂取以為稱。嗚呼,孔子之道非一言一義所可盡者,諡之有無固不為之輕重,況加之非聖之言?既加之矣,而又以犯其「誕妄之祖」 之諱而改之哉?
仁宗天聖中,判國子監孫奭言:「《舊禮》以祭酒、司業、博 士為三獻,新禮以三公行事。近年只差獻官二員通 攝,未副崇祀嚮學之意。」
臣竊伏讀聖祖御製文集,其《國子祭酒誥略》曰:「太學之設,所以教君之嗣、貴臣之子,名曰大學。既立之矣,則爵官以司之,以專文學。乃曰師,師乃泛稱官,稱曰何祭酒。斯官之首者,不獨教生徒而已,其職亦首在祀事也。且仲尼歷代崇其德,王者親祭。」
必寡,故設官以代祭之,名曰「祭酒。」 所以祭酒之職,潔牲牢,精籩豆,祭不失時則禮焉。或云為飲之長,而先奠之,曰祭酒,斯說未然。今特授為國子祭酒爾,尚竭乃恭而臨祭,靜乃神以對神,庶不負委令之意噫?自古制誥,乃詞臣代草,我聖祖則親灑宸翰,所謂「祭酒」 者,雖與古人命名之意不同,然聖君發言則為經,自我作古可也。本朝舊制:主祭遣國子祭酒,其後乃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上,猶遣一次臣請如舊制,或主祭遣內閣大臣,其亞獻終獻如唐宋遣祭酒司業,不然則春秋二祭迭遣焉,庶幾合聖祖所制誥詞之盛意。
景祐元年,詔釋奠用《登歌》。
臣按:本朝釋奠孔子,用登歌堂上堂下之樂成備,初用《六佾舞》,成化中以侍郎周洪謨言,加八佾雲。
神宗元豐七年,以《孟子》同顏子配食宣聖,荀況、揚雄、 韓愈並從祀。
臣按:此孟子配享孔子之始。自唐以左丘明二十二人從祀之後,至是始以荀況三人者從祀。
徽宗崇寧四年,從司業蔣靜請,文宣王用冕十二旒, 服九章。
臣按:此宣聖用天子冕旒之始。
大觀二年,詔躋「子思從祀。」
四年,詔「先聖廟用戟二十四,文宣王執鎮圭」,並用王 者之制。
理宗淳祐元年,加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封爵,與朱 熹並從祀孔子廟庭。
臣按:此周、程、張、朱從祀之始。
景定二年,加張栻、呂祖謙伯爵,從祀孔子。
度宗咸淳三年,以顏回、曾參、孔伋、孟軻並配孔子,升 顓孫師於「十哲」,列卲雍、司馬光於「從祀。」
臣按:此顏、曾、思孟配享之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制加孔子號曰《大成》。
臣按:自古諡號必加以實字,未有用譬喻之語者,成之言出於《尚書》,大成之言出於《孟子》,成者樂之一終也,孟子以樂之始終兼聖智之全,譬喻孔子之聖兼伯夷、伊尹、柳下惠之清之、任之和而時出之,蓋假設之辭,非真實之德也。加此二字於至聖、文宣王之上,固於聖德無所增益也。
仁宗皇慶二年,以許衡從祀孔子。
文宗至順元年,加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曾參郕國 「宗聖公」,孔伋「沂國述聖公」,孟軻鄒國「亞聖公。」
是年,又加孔子父母封爵。
始以董仲舒從祀孔子。
臣按:熊禾謂「宜別設一室,以齊國公叔梁紇居中,南面,顏路、曾晳、孔鯉、孟孫氏侑食,西嚮。春秋二祀,當先聖酌獻之時,以齒德之尊者為分獻官,行禮於齊國公之前,其配位亦如之」 ,如此則亦可以示有尊而教民孝矣。然臣以為今天下州縣皆有祭,處處皆設,恐至於煩瀆,說者謂泗水侯孔林自有廟,曲阜侯宜祀於其子顏子之廟,而以顏子配。萊蕪侯無後,今嘉祥有曾子墓,當有祠,宜於此祀萊蕪侯而以曾子配。否則,特立一廟於曲阜,特祀三子,而以顏子、曾子、子思配。熊禾謂有王者作,禮當損益,祀不可瀆也。姑誌於此。
國朝洪武三年十一月,禮部更定「釋奠孔子祭器」禮 物。正位:犢一,羊一,豕一,籩、豆各十,豋一,鉶一,簠簋各 二,酒尊三,爵三。初,孔子之祀,像設高座,而器物陳於 座下,弗稱其儀,其來已久。至是定擬各為高案,其豆、 籩、簠、簋,悉代以磁器。
臣按:宋蘇軾謂「古者坐於席,故籩豆之長短適與人均,今土木之像既已巍然於上而列器皿於地,使鬼神不饗則不可知,若其享之則是俯伏匍匐而就食也。」 由是觀之,則孔子廟自唐設塑像以來已如此,歷宋至元未之有改,至是聖祖始正之雲。臣嘗因是而論之,古今異時制度不一,用古者則當純於用古,必欲從今之宜,則當參酌古制而以義起,必合於人情,宜於時俗,斯得古人制禮從宜之意矣。古者席地而坐,故俎豆置於豆間之地,斯為宜矣。今既塑為高像,而坐於倚榻之間,而所謂俎豆者仍置於地,此蘇氏所以有「匍匐就食」 之譏也。然既為今人之座,則當用今人之案,既用今人之案,則用今人之器,亦何不可也?且古者祭祀,几筵在西,神皆東向。漢帝幸魯祠,帝升廟西面再拜。唐《開元禮》亦謂「先聖東向,先師南向,三獻官皆西向」 ,猶有古意。自尊孔子為王之後,始改從南面,而配位則西向,獻官序立東廡之前。而行禮執事者升降必由東階,以神道尚右,西乃迎送神之所,避右不敢當尊故也。宋人以顏、孟配享,俱列在聖像之東。其後因王安石配享,乃以坐對顏子,西坐東向。其後革去安石從祀,增入曾子、子思,俱坐於東。此姚燧所以有「江左進曾子、子思並顏、孟」 之說然。
謂之「並南面」 ,則不知何據也。熊禾謂顏、曾、思、孟所在學校,皆東坐西向,十哲兩廡從祀皆左右列,則是宋末元初,其制已如此矣。今則四子者配享皆左右列,不知始於何時。意者宋、金分治宋人之制,如熊禾所云。金人之制,則以顏、孟與孔子並列。其後平宋,又加以曾、思,因而不改。歟燧之所見,蓋北方廟像歟?宋濂謂:「古者求神於陰陽,既奠焫蕭,合羶薌,今用薰香代之為簡。古者司烜共庭燎,以共祭享之事,今用秉炬當之為瀆。」 臣竊以為祭所以寓吾誠,不專在物理從宜而可以義起。古祭必用牲牢、蔬果,而牲牢蔬果之用於今者,其物雖同於昔,而物之生則在於今也。以今日之物而祀先代之神,政不必泥,但所謂木主之設,乃聖祖之盛製,而子先父食,乃天倫之所繫,則不可以憚於改作而因循耳。先儒謂「議禮也、制度也、考文也」 ,天子司之亦幸一旦遑於稽古之事,學禮之臣,必有能策其一二,得所當議者。臣於此亦云。
是年,革去天下神號,其詔略曰:「歷代忠臣烈士,亦皆 當時初封,以為實號,後世諡美之稱,皆與革去。其孔 子善明先王之要道,為天下師,以濟後世,非有功於 一方一時者可比。所有封爵,宜仍其舊。」
洪武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 長以下、詣學行香」
臣按:朔望行香之禮古未有也,北齊每月朔,祭酒、博士、諸生展拜階下,郡縣朔朝,是時未爇今所謂香也,然朔日行禮則始於此焉,其後遂以朔望行香。朱熹曰:「謁宣聖焚香不是古禮,捻香不當叩頭,只直上捻香了,卻出笏叩首而降拜。」 由是言之,則在宋已有矣,其行禮當以朱氏言為則。
正統中,以宋胡安國、蔡沈、真德秀、元吳澂從祀。
臣按:有國家者以先儒從祀孔子廟庭,非但以崇德,蓋以報功也。夫太上固以立德為貴,然德之在人者不可以一概論,使其仁如堯,孝如舜,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固無得而可議矣。然堯、舜、文、武之祀止於朝廷一廟及其陵寢而已,不天下遍祀也,況於儒者之道,佩仁服義,尊德樂道,固其性命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苟有德者即祀之,則亦不勝其祀矣。」 是以在宋言者屢以歐陽修、蘇軾、孫復、胡瑗為請,而近日亦往往有以楊時、羅從彥、李侗為言。事下儒臣議,議者皆不之從,以其無功於經也。其已列從祀者,若荀況、戴聖、馬融、王弼、杜預之輩,屢有建請革去其祀者,至今猶列在祀典。豈不以弼等雖於「德行有虧,然弼有功於《易》,預有功於《春秋》,聖有功於《禮》,有其舉之,莫敢廢也。」 臣考《禮》止釋奠於先聖、先師,而無從祀之說。從祀之說,始於唐太宗時,以左丘明等二十二人配食先師也。自是之後,益以荀況、揚雄、韓愈;宋南渡後,始加以周、程、張、朱、邵、馬及、張栻、呂祖謙,元人又加以董仲舒、許衡,皇朝又加以此四人者,蓋安國傳《春秋》,沈註書,德秀著《大學衍義》,澂著《諸經纂言》,是皆有功於聖門者也。已祀而黜者,惟揚雄一人。若孔、孟以後之儒,有功於聖經者,無不祀矣。惟楊時者,從學於二程,載道而南,使無時焉,則無朱熹矣。何也?在宋金分裂之時,程學行於南,蘇學行於北,雖伊洛之間,不復知有程氏之學,則時載二程之道而南,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大明於斯世者,其功不可泯也。乃不得如言「性惡」 之荀況,宗旨莊、老之王弼,附會讖緯之賈逵,並祀於孔子廟庭,以從於二程之後、朱、呂之前,豈非闕典歟?
歐陽修曰:「釋奠、釋菜,禮之略者也。古者士之見師以 菜為摯,故始立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其學官四 時之祭乃皆釋奠,釋奠有樂無屍,而釋菜無樂,則其 大略也,故其禮亡焉。而今釋奠倖存,然亦無樂,又不 遍舉於四時,獨《春秋》行事而已。自孔子沒,後之學者 莫不宗焉,故天子皆尊以為先聖,而後世無以易。荀」 卿子曰:仲尼,聖人之不得勢者也。然使其得勢,則為 堯舜矣。不幸無時而沒,特以學者之故,享弟子《春秋》 之禮。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徒見官為立祠,而 州縣莫不祭之,則以為夫子之尊由此為盛。甚者乃 謂生雖不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謂有德之報, 雖堯舜莫若,何其謬論者歟!
臣按:修之《記》作於宋盛時,而謂釋菜禮亡,又謂釋奠倖存而亦無樂,今制則國子監每月朔先期太常寺送兔蔬等物至日行禮,其春、秋上丁二祭則先期皇帝傳制遣官行禮,文武官朝服侍班,牲用太牢,禮行三獻,樂備,登歌舞用八佾,其禮可謂備矣。說者謂釋奠、釋菜二者之重輕繫乎樂之有無,今世之樂,襲勝國用,宋人魏漢津所製,《大晟》之故耳,非古樂也。吁!禮廢羊存,雖曰不合於古,豈不勝於無哉!方今聖明在上,必有當製作之任者,行古之禮,復古之樂,政有望於今日。
熊禾曰:「道者天下通行之道,其所以為教者,自天子至於庶人,一也。先王建學必祀先聖、先師,自古至今 未有以異,獨五學之說不同,禮家謂《詩》《書》《禮》《樂》各有 其師,所以為祀亦異,則疑出於漢儒專門之附會。三 代以上大道未分,必不至此。夫京師首善之地莫先 於天子之太學,天子太學祀典宜自伏羲、神農、黃帝」、 堯、舜、禹、湯、文、武,其道德功言,載之六經,傳在萬世。若 以伏羲為道之祖,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各以其 次而列焉,皋陶、伊尹、太公望皆見而知者。周公不惟 為法於天下,而《易》《詩》《書》所載,與夫《周禮》《儀禮》之書,皆 可傳於後世。至若稷之「立極陳常」,契之「明倫敷教」,夷 之降典,益之贊德,傅說之論學,箕子之《陳範》,是皆可 以與享於先王者。以此秩祀,天子之學,禮亦宜之。若 夫孔子兼祖述憲章之任,其為天下萬世通祀,則自 天子下達矣。
臣按:本朝於京師有帝王廟而以當時功臣配享,與禾此議合,但不領於學官耳。請於帝王廟「設宮懸、備佾舞,一如文廟,每歲春秋傳制,遣官致祭,一如祀孔子,而太學則祀宣聖如故。」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