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第265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六十五卷
經濟彙編 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錄

 朝賀部彙考九

  宋二太宗太平興國四則 淳化四則 雍熙二則 端拱二則 至道一則 真宗咸

  平六則 景德三則 大中祥符九則 天禧三則 乾興一則 仁宗天聖七則 明道二

  則 景祐一則 寶元一則 康定一則 慶曆三則 皇祐一則 嘉祐二則 英宗治平

  二則

禮儀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朝賀部彙考九

編輯

宋二

編輯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受朝於乾元殿樂懸而不作並復視朝舊制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開寶九年「十月癸丑,帝即皇帝位。」 「十一月癸亥朔。帝不視朝。十二月甲寅。御乾元殿受 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歲為太平興國元年。庚申, 節度使趙普、向拱、張永德、高懷德、馮繼業、張美、劉廷 讓來朝。」 按《禮志》,開寶九年四月,詔旬休日不視事。 及太宗即位,復如舊視朝。退進食訖,則易服御崇政 殿。先群臣告謝,次軍頭引見司奏事於殿下,次三班、 審官院、流內銓、刑部及諸司引見官吏。如假日起居、 辭見畢,即移御坐,臨軒視事。既退,復有奏事或閱器 物之式者,謂之「後殿再坐。」

太平興國二年正月,以大行殯,不視朝。十一月,日南 至,始受朝。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二年春正月「壬戌,以大 行殯,不視朝。」「八月乙丑,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來朝。 九月乙卯,鎮東軍節度使錢惟濬來朝。」十一月庚寅 日南至,帝始受朝 按《禮志》,太平興國二年三月「二 十五日,吳越錢俶來朝,宴於長春殿,親王、宰相、節度 使劉鋹、李煜皆預。」是後外國君長來朝,先遣使迎勞 於候館,使者朝服稱制曰:「奉制勞某主。」國主迎於門 外,與使者俱入,升階,使者執束帛稱有制。國主北面 再拜稽首,受幣,又再拜稽首,以土物儐使者,再拜受。 國主送使者出,鴻臚引詣朝堂,所司奏聞。通事舍人 承敕宣勞,再拜就館。翌日,遣使戒見日如儀。又次日, 奉見於乾元殿,設黃麾仗及宮縣大樂。典儀設國主 位於縣南道西,北向;又設其國諸官之位於其後。所 司迎引,國主服其國服,至明德門外,通事舍人引就 位。侍中奏「中嚴」,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出自西房,即 御位。典儀贊拜,國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勞,皆再 拜稽首。敕升坐,又再拜稽首。至坐,俛伏,避席。侍中承 制曰:「無下拜。」國主復位。次引其國諸官以次入就位 再拜並如上儀。侍中又承制勞還館。通事舍人引國 主降復位,再拜稽首出,其國諸官皆再拜,以次出。侍 中奏「禮畢」,皇帝降坐。其錫宴與受諸國使表及幣,皆 有儀。具載《開寶通禮》。

按《文獻通考》:御殿儀仗及宮中導從之制。「太平興國 初,增主輦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幞頭。輦頭一人,衣紫 繡袍,持金塗銀杖,以督領之。捧真珠七寶翠毛華樹 二人,衣緋袍;捧金寶山二人,衣綠繡袍;捧龍腦合二 人,衣緋銷金袍,並高腳幞頭。執拂翟四人,鬅頭衣黃 繡袍。」舊衣綾袍、紫衣者,悉易以銷金及繡。復增司簿 一人,內省一人,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 凡一十七行。每冬正御殿,祀郊廟,步輦出入,至長春 殿,即用之。其乘輦,則屈右足,垂左足而憑几,蓋唐制 也。

太平興國三年正月朔,不受朝,群臣詣閤賀。三月,錢 俶來朝。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三年春正月丙戌朔,不 受朝,群臣詣閤賀。甲午,浚汾河。雅州西山野川路蠻 來朝。三月己酉,吳越國王錢俶來朝。」

太平興國七年春正月甲午朔,不受朝,群臣詣閤稱 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二年正月朔不受朝十二月行入閤儀並定辭謝及轉對儀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二年春正月壬申朔,不受朝, 群臣詣閤拜表稱賀。冬十二月丙寅朔,行入閤儀。 按《禮志》,「淳化二年十一月,詔以十二月朔御文德殿 入閤,令史館修撰楊徽之、張洎定為新儀。前一日,有 司供帳於文德殿。」宋初曰文明是日既明,先列文武官於 殿庭之東西,百官、軍校、行軍副使等序班於正衙門 外屏南階下。次御史中丞、三院御史序立,中丞獨穿 金吾班過揖,兩班一揖,歸本位。次監察御史兩員監 閤於正衙門外屏北階上,北面立。次中書、門下文明、 翰林、樞密直學士、兩省官分班立。次司天奏「辰刻」,次 閤門版奏「班齊。」皇帝服靴袍,乘輦至長春殿駐輦,樞 密使以下奏謁前導至文德殿,殿上承旨索扇捲簾, 皇帝升位,扇卻。儀鸞使焚香,次文武官等拜,次司天雞唱,次閤門勘契,次閤門使承旨呼「四色官喚仗。」南 班有辭謝者,再拜,先退。中書、門下班對揖序立正衙 門外,屏北階上,次翰林學士、兩省官、中丞、侍御史序 立,次金吾將軍押細仗入正衙門後,橫行拜訖,分行 上黃道仗隨入。金吾將軍至龍墀,分班揖訖,序立。次 吏部侍郎執文武班簿入,對揖立。次中書、門下學士、 兩省、御史臺官入,北面拜訖,上黃道將至午階。請幫助識別此字。靴, 急趨赴丹墀彈奏。御史至吏部侍郎南,便落黃道,急 趨就位。起居郎、舍人至兵部、吏部侍郎後,急趨而進, 飛至香案前,皆揖訖,序立。次金吾大將軍先對揖,並 鞠躬。請幫助識別此字。靴行至折方石位,又對揖北行。至奏事石位, 鞠躬。一員奏「軍國內外平安」,倒行就位。次引文武班 就位,揖訖,鞠躬。請幫助識別此字。靴,急趨入沙墀。次引侍從班橫行。 宰相祝月起居畢,分班序立,文武兩班出,序立於衙 門外。刑法待制官赴監奏位,中書門下夾香案侍立, 兩省御史臺官、學士、兵部吏部侍郎、金吾將軍、監閤 御史,並相次出,就衙門外立。惟學士立門側北,候宰 相、中書、門下詣香案前奏曰:「中書公事,臣等已具奏 聞訖。」乃退,揖殿出。次刑法官、待制官各奏事,並宣徽 使答訖,乃出就班。次彈奏官、左右史出,閤內失儀者 彈紀如式。彈奏官失儀,起居郎紀之;起居郎失儀,閤 門使紀之;閤門使失儀,宣徽使紀之。凡出者皆請幫助識別此字。靴, 急趨揖殿。次中書、門下學士就位,閤門使宣放仗,再 拜。賜廊下食,又再拜。次閤門使奏,「閤內無使文武官 出」,殿上索扇垂簾,輦還宮。其賜廊下食,自左右勤政 門北,東西兩廊,文東武西,以北為上。立定,中丞至本 位,面南一揖,乃就坐。食至,臺吏贊,乃搢笏食。食訖,復 贊,食畢而罷。五月朔,命有司增黃麾仗三百五十人, 令文武官隨中書門下橫行起居,徙翰林學士位於 參知政事後,與節度使分東西揖殿出。 初,群臣見、 辭謝,皆赴正衙,淳化二年,知雜御史張郁言:「正衙之 設,謂之外朝。凡群臣辭見及謝,先詣正衙見訖,御史 臺具官位姓名以報,閤門方許入對。」此國家舊制也。 自乾德後,始詔先赴中謝,後詣正衙,「而文武官中謝 後,次日並赴正衙。內諸司遙領刺史、閤門通事舍人 以上新授者,亦赴正衙辭謝。出使急速免衙辭者,亦 具狀報臺,違者罰俸一月。其內諸司職官並將校至 刺史以上新授者,欲望同百官例,赴正衙謝。」從之。 百官轉對,自《建隆詔》內殿起居日,令百官以次轉對, 限以二人,其封章於閤門通進,復鞠躬自奏,宣徽使 承旨宣答,拜舞而出,著為閤門儀制。淳化二年,詔自 今內殿起居日,復令常參官二人次對,閤門受其章。 淳化三年,御朝元殿受朝賀,定上壽儀並《申朝儀》十 五條。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三年五月甲午朔。御文德殿, 百官入閤 按《禮志》,淳化三年正月朔,命有司約開 元禮定上壽儀,皆以法服行禮,設宮縣萬舞酒三行 罷 是年令有司申舉十五條:「常參文武官,或有朝 堂行私禮,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談笑喧嘩,入正衙門, 執笏不端、行立遲緩,至班列行立不正、趨拜失儀,言 語微」喧,穿班仗出閤門不即就班,無故離位,廊下食, 行坐失儀,入朝及退朝不從正衙門出入,非公事入 中書,犯者奪奉一月,有司振舉,拒不伏者,錄奏貶降。 按《文獻通考》,淳化三年正月朔,服袞冕,御朝元殿受 朝賀,禮畢,改通天冠、絳紗袍,升座,受群臣等上壽。 淳化四年春正月庚寅朔,享太室,群臣詣齋宮、拜表 稱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淳化五年春正月甲寅朔,不受朝,群臣詣閤拜表稱 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雍熙元年春正月壬子朔不受朝群臣詣閤拜表稱賀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雍熙四年春正月甲子朔,不受朝,群臣詣閤拜表稱 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端拱元年春正月己未朔不受朝群臣詣閤拜表稱賀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端拱二年春正月癸未朔,不受朝,群臣詣閤拜表稱 賀。

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至道三年二月帝不豫不視朝三月真宗即位十二月群臣上壽於崇德殿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帝不豫,三月壬辰, 不視朝 按《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三月,奉遺制即皇 帝位,「夏四月丙申,群臣請聽政,表三上,從之,戊戌,始 見群臣於崇政殿西序。十二月癸巳承天節,群臣上 壽於崇德殿。」

====真宗咸平元年春正月辛巳僧你尾尼等自西天來====朝稱七年始達。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咸平二年。八月辛亥。御文德殿。文武百官入閤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咸平三年五月朔,以雨,命群臣常服起居。十一月,御 朝元殿受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咸平三年十一月辛卯,日南至,御 朝元殿受朝。 按《禮志》,「真宗咸平三年五月朔,雨,命 放仗,百官常服起居於長春殿,退詣正衙,立班宣制。」 咸平四年五月壬申朔,御乾元殿受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咸平五年秋七月癸丑,詔「許高州蠻田彥伊子承寶 等入朝,賜器帛冠帶。」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咸平六年,詔詳定《閤門儀制》。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咸平六年,命翰林 學士梁顥等詳定閤門儀制,成六卷。因上言:「三司副 使序班朝服比品素無定列,至道中筵會在知制誥 後郎中前,今請同諸司少卿監班位在上,如官至給 諫卿監者,自如本品。朝會大宴,隨判使赴長春殿起 居引駕。其朝會引駕至前殿,與諸司使同退。」

景德二年詔三館祕書閤尚書省二十四司諸寺監並赴文德殿常參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景德二年,光祿寺 丞錢易言:「竊睹文德殿常朝班不及三四十人。蓋以 凡掌職務止赴五日起居,頗違舊章。望令並赴朝參。」 乃詔應三館、祕書閣、尚書省、二十四司、諸司寺監朝 臣內殿起居外,並赴文德殿常參。其審刑院、大理寺、 臺直官、開封府判官、推官、司錄兩縣、司天監、翰林天 文「監、倉場庫務等,仍免」

景德三年,復詔群臣轉對。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景德三年復詔群 臣轉對。其在外京官內殿崇班以上。候得替先具民 間利害實封於閤門上進。方得朝見。」

景德四年春正月己亥朔,御朝元殿受朝。十一月戊 辰,日南至,御朝元殿受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朝覲壇受朝賀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駐蹕泰山。 癸丑,御朝覲壇之壽昌殿,受群臣朝賀。」

大中祥符二年,左屯衛將軍失朝,降太子左衛率。詔 罷上壽及明年元會,又以常參不整,令知班申奏。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己卯,左屯衛 將軍允言坐稱疾不朝,降太子左衛率。十二月辛巳, 詔晉國大長公主喪,罷承天節上壽及明年元旦朝 會。 按《禮志》,大中祥符二年,御史知雜趙湘言,「伏見 常參官每日趨朝,多不整肅。舊制並早赴待漏院,候 開內門齊入。伏緣每日迨辰以朝,以故後時方入。又 風雨寒暑,即多稱疾,宜令知班驅使官視其入晚者 申奏,疾者遣醫親視。」

大中祥符三年閏二月辛亥,帝御文德殿,群臣入閤。 夏四月甲子,契丹國母葬,廢朝,禁邊城樂。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四年,詳定閤門儀制。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大中祥符四年閏 三月。太常禮院閤門言:「準詔同詳定閤門使李端慤 所奏,閤門儀制,宰臣與親王立班坐位分左右,各為 班首。宰臣、樞密使帶使相或帶郡王併使相作一行, 總為中書門下班。其親王獨行一班者,準《封爵令》:兄 弟皇子皆封國。謂之親王,所以他官不可參綴。檢會 坐《次圖》,直將宗室使相輒綴親王,蓋更張之時,未見 親王,遂致失於講求。近見朝拜景靈宮,東陽郡王顥 亦綴親王班,竊恐未安。今取到《閤門儀制》,其合班宰 臣、使相在東,親王在西,分班立。」又祥符元年宴《坐次 圖》,宰臣王旦與使相石保吉在東,寧王元偓、舒王元 偁、廣陵郡王元儼、節度使惟吉在西,分「班坐,其元儼、 惟吉是郡王,與節度使,許綴親王班。竊慮當時出自 特旨。今來檢尋元初文字,不見在先朝,只依祥符元 年宴坐次圖,親王及帶使相、郡王在西為一班。臣等 參詳,請依《閤門儀制》,親王在西,獨為一班。宗室郡王 帶使相,許綴親王,立班坐次,即係臨時特旨。」從之。 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戊寅溪峒張文喬等八百人 來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六年。春正月。癸巳朔。上御朝元殿受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戊午。次襄邑縣。皇子來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大中祥符八年正月朔,謁玉清昭應宮,還,御崇德殿 受賀。四月,王能自鎮、定來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八年春正月壬午朔,謁玉清昭應宮,奉表告尊上玉皇大天帝聖號,奉安刻 玉天書於寶符閣,還御崇德殿受賀 按《禮志》:大中 祥符八年四月,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王能自鎮定 來朝,宴於長春殿。閤門言,「舊制,節度使掌兵無此禮 例,既赴坐,則殿前馬軍都校當侍立,於品秩非便。」遂 令皆預位。後仍舊制。凡宰相、樞密、執政、使相、節度、外 國使見辭及來朝,皆賜宴內殿,或都亭驛,或賜茶酒, 並如儀。

大中祥符九年,詔定《宗室班圖》。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大中祥符九年 正月,興利州團練使德文言,男侍禁承顯赴起居,請 在惟忠子從恪之上。時從恪雖姪行,而拜職在前,遂 詔宗正寺定宗室班圖以聞。宗正言:「按公式令,朝參 行立,職事同者先爵,爵又同者先齒。今請宗子官同 而兄叔次弟姪者,並虛一位而立。」

天禧元年秋七月丁未霖雨放朝十二月丙子嚴寒放朝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天禧四年七月先天節,群臣上壽。九月,以雨放朝。十 月,詔定視事、起居之儀。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四年九月己未,久雨,放朝。冬 十月戊寅,命依唐制雙日不視事。十一月辛未,詔自 今群臣五日於長春殿起居,餘隻日視朝於承明殿。」

按《禮志》:天禧四年十月,中書門下言:「唐朝故事五」

「日一開延英,隻日視事,雙日不坐。方今中外晏寧,政 刑清簡,望準舊事,三日、五日一臨軒聽政,隻日視事, 雙日不坐。至於刑章、錢穀事務,遣差臣僚,除急切大 事須面對外,餘並令中書、樞密院附奏。」詔禮儀院詳 定,雙日前後殿不坐,隻日視事,或於長春殿,或於承 明殿,應內殿起居群臣,並依常日起居,餘如中書、門 下之儀。俄又請「隻日承明殿常朝,依假日便服視事, 不鳴鞭。」詔可。

天禧五年冬十月壬子,依《漢》、唐故事,五日一受朝,遇 慶會,皇太子押班。

按:《宋史真宗本紀》云云。

乾興元年二月皇太后以遺旨垂簾聽政宰相率百官稱賀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乾興元年二月,帝大漸,遺詔皇太 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 按 《禮志》,乾興元年,真宗崩,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兼 權取皇太后處分。宰相率百官稱賀,復前奉慰,又慰 皇太后於簾前。有司詳定儀式,內東門拜表,合差入 內都知一員,跪授傳進皇太后所降批答,首書「覽表 具之」,末雲「所請宜許或不許。」初,丁謂定皇太后稱「予」, 中書與禮院參議,每下制令稱「予」,便殿處分稱「吾」,皇 太后詔止稱「吾」,與皇帝並御承明殿,垂簾決事,百官 表賀。

按《筆錄》:乾興初,先帝遺制,皇太后權兼軍國重事,其 聽斷儀式,久而未定。宰相丁公謂欲每議大政,則皇 太后坐後殿朝執政,朔望則皇帝坐前殿朝群臣。其 餘庶務,獨令入內押班雷允恭禁中附奏,傳命於中 書、樞密院決之,眾皆以為不可。時上下隔絕,中外惴 恐,俄而擅移山陵皇堂,事覺,丁遂罷去,始採用東漢 故事,上在左,母后在右,同殿垂簾坐,中書、樞密院而 下以次奏事如儀。自是群情乃安,迄明道末,不改其 制。

仁宗天聖元年夏四月丁未乾元節百官及契丹使初上壽於崇德殿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天聖三年春正月辛卯,長寧節,近臣及契丹使初上 皇太后壽於崇政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仁宗以四月十四 日為乾元節。正月八日皇太后為長寧節。詔定長寧 節上壽儀。太后垂簾崇政殿。百官及契丹使班庭下。 宰臣以下進奉上壽。閤門使於殿上簾外立侍。百官 再拜。宰臣升殿跪進酒。簾外內臣跪承以入。宰臣奏 曰:「長寧節臣等不勝歡忭。謹上千萬歲壽。」復降再拜 三稱萬歲。內臣承旨宣曰:「得公等壽酒,與公等同喜。」 咸再拜。宰臣升殿,內侍出簾外跪授虛醆,宰臣跪受, 降,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內侍承旨宣群臣升殿,再拜。 升陳進奉物當殿廷,通事舍人稱宰臣以下進奉。客 省使殿上喝「進奉」,出。內謁者監進第二醆,賜酒三行。 侍中奏:「禮畢」,皆再拜舞蹈。太后還內,百官詣內東門 拜表稱賀。其外命婦,舊入內者即入內上壽,不入內 者進表。內侍引內命婦上壽,次引外命婦如百官儀。 次日大宴。

天聖四年十二月,帝欲元日先上太后壽,後受朝。詔 禮院修定《儀注》。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四年十二月丁亥,帝白太后, 欲元日先上太后壽乃受朝,太后不可。王曾奏曰:「陛 下以孝奉母儀,太后以謙全國體,請如太后令。」 按《禮志》:仁宗天聖四年十二月,詔明年正月朔,先率百 官赴會慶殿,上皇太后壽酒畢,乃受朝天安殿。仍令 太常禮院修定儀制。

天聖五年正月朔,率百官上皇太后壽。十一月,賀皇 太后於會慶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五年「春正月壬寅朔,初率百 官上皇太后壽於會慶殿,遂御天安殿受朝。十一月 癸丑,祀天地於圜丘,大赦,賀皇太后於會慶殿」 按 《禮志》:「天聖五年正月朔,曉漏未盡三刻,宰臣百官與 遼使諸軍將校並常服班會慶殿。內侍請皇太后出 殿後幄,鳴鞭升座,又詣殿後皇帝幄,引皇帝出。帝服 靴」袍於簾內北向褥位再拜,跪稱:「臣某言:元正啟祚, 萬物惟新,伏惟尊號皇太后陛下膺時納祜,與天同 休。」內常侍承旨答曰:「履新之祜,與皇帝同之。」帝再拜, 詣皇太后御坐稍東,內給侍酌酒授內謁者監進,帝 跪進訖,以盤興,內謁者監承接之。帝卻就褥位跪奏 曰:「臣某稽首言:元正令節,不勝大慶,謹上千萬歲壽。」 再拜。內常侍宣答曰:「恭舉皇帝壽酒。」帝再拜,執盤侍 立。教坊樂止,皇帝受虛醆,還幄。通事舍人引百官橫 行,典儀贊再拜,舞蹈,起居。太尉升自西階稱賀,簾外 降還位,皆再拜,舞蹈。侍中承旨曰:「有制。」皆再拜。宣曰: 「履新之吉,與公等同之。」皆再拜,舞蹈。閤門使簾外奏: 「宰臣某以下進壽酒。」皆再拜。太尉升自東階,翰林使 酌御酒盞授太尉,執盞盤跪進簾外,內謁者監跪接 以進。太尉跪奏曰:「元正令節,臣等不勝慶忭,謹上千 萬歲壽。」降還位,皆再拜。宣徽使承旨曰:「舉公等觴。」皆 再拜。太尉升,立簾外,樂止。內謁者監出簾,授虛盞,太 尉降階,橫行,皆再拜舞蹈。宣徽使承旨宣群臣升殿, 再拜。升及東西廂坐,酒三行,侍中奏:「禮畢」,退。樞密使 以下迎乘輿於長春殿,起居稱賀。百官就朝堂易朝 服,班天安殿朝賀。帝服袞冕受朝。禮官、通侍舍人引 中書令、門下侍郎各於案取所奏文,詣褥位,脫劍、舄, 以次升,分東西立。諸方鎮表祥瑞案,先置門外,左右 令使絳衣對舉,給侍中押祥瑞,中書侍郎押表案入, 分詣東西階下對立。既賀,更服通天冠、絳紗袍,稱觴 上壽,止舉四爵。乘輿還內,恭謝太后如常禮。

天聖七年十一月癸亥,冬至,率百官上皇太后壽於 會慶殿,遂御天安殿受朝。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天聖八年十一月,賀皇太后於會慶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天聖八年十一月戊辰,祀天地於 圜丘,大赦,賀皇太后於會慶殿。」

天聖九年春正月丙辰,「長寧節,百官初上皇太后壽 於會慶殿。」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道元年冬十一月己卯冬至率百官賀皇太后於文德殿御大安殿受朝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明道二年四月己酉,罷乾元節上壽。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景祐元年九月壬辰百官請隻日御前殿如先帝故事詔可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寶元 年宋庠奏入閤儀制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宋庠傳》:庠寶元中以右 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庠為相儒雅,練習故事,自執政, 遇事輒分別是非。嘗從容論及唐入閤儀,庠退而上 奏曰:「入閤乃有唐隻日於紫宸殿受常朝之儀也。」唐 有大內,又有大明宮,宮在大內之東北,世謂之東內。 高宗以後,天子多在大明宮之正南門曰丹鳳門,門 內第一殿曰含元殿,大朝會則御之。第二殿曰宣政 殿,謂之正衙,朔望大冊拜則御之。第三殿曰紫宸殿, 謂之上閤,亦曰「內衙」,隻日常朝則御之。天子坐朝,須 立仗於正衙殿,或乘輿止御紫宸,即喚仗自宣政殿 兩門入,是謂東西上閤門也。以本朝宮殿視之,宣德 門,唐丹鳳門也;大慶殿,唐含元殿也;文「德殿,唐宣政 殿也;紫宸殿,唐紫宸殿也。今欲求入閤本意,施於《儀 典》,須先立仗文德庭。如天子止御紫宸,即喚仗自東 西閤門入。如此則差與舊儀合。但今之諸殿,比於唐 制,南北不相對爾。」又按:唐自中葉以還,雙日及非時 大臣奏事,別開延英殿,若今假日御崇政、延和是也。 乃知唐制無過坐朝日即為入閤。其後正衙立仗,因 而遂廢,甚非禮也。

康定元年詔定後殿奏事崇政殿入對儀制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六月丙戌,詔假日御崇 政殿視事如前殿。 按《禮志》,「康定初,詔中書、樞密、三 司,大節、大忌給假一日,小節、旬休並後殿奏事,前後 毋得過五班,餘聽後殿對御廚給食。假日崇政殿辰 漏,上入內進食,俟再坐復對。」

慶曆元年春正月辛亥朔御大慶殿受朝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慶曆三年。詔臺省侍從官。隨宰相正班北面起居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揮麈後錄》:近閱田宣簡 《儒林公議》。語簡而詳。國家承五代大亂之餘。每朔望 起居及常朝並無仗衛。或數年始一立冬正仗。當世 人士。或不識朝廷容衛。迄今闕然。太宗朝常詔史館 修撰楊徽之等校定入閤舊圖。時江南張洎獻狀,述 朝會之製得失,明著,其要云:「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 元殿也,在周為外朝,在唐為大朝,冬至元日立全仗 朝百國,在此殿也。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在周 為中朝,在漢為前殿,在唐為正衙。凡朔望起居、冊拜 后妃、皇太子、王公大臣對四夷君長、試制策科舉人, 在此殿也。昔東晉」太極殿有東西閤,唐制紫宸上閤, 法此制也。且人君恭己南面,嚮明而理紫微黃屋,至 尊至重。故巡幸則有大駕法從之盛,御殿則有勾陳 羽衛之嚴,故雖隻日常朝,亦猶立仗。前代謂之「入閤 儀」者,蓋隻日御紫宸上閤之時,先於宣政殿前立黃 麾金吾仗,候勘契畢,喚仗即自東西閤門入,故謂之 「入閤。」今朝廷且以文德正衙權宜為上閤,甚非憲度。 況國家繼百王之後,天下昇平,凡曰憲章,咸從損益, 惟視朝之禮,尚自因循。竊見長春殿正與文德殿南 北相對,殿前地位連橫街,亦甚廣博。伏請改創此殿 作上閤,為隻日立仗視朝之所。其崇政殿即唐之延 英是也,為雙日常時聽斷之所。庶乎臨御之式,允協 前經。今論以《入閤儀注》為朝廷非常之禮,甚無謂也。 臣竊按《舊史》,中書、門下、御史臺謂之「三署」,為侍從供 奉之官。今常朝之日,侍從官先次入殿庭,東西立定, 俟正班入,一時起居。其侍從官則東西對拜,甚失北 面朝謁之禮。今請准舊儀,侍從官先次入起居畢,在 左右分行,侍立於丹墀之下,故謂之「蛾眉班。」然後宰 相率執政班入起居,庶免侍從官有東西對拜之文, 得遵正禮。至慶曆三年,予知制誥時,始詔臺省侍從 官隨宰相正班北面起居,其他則無所更焉。

慶曆七年春正月丙子朔,御大慶殿受朝。六月壬戌, 詔「臣僚朝見者留京毋過十日。」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皇祐五年春正月壬寅朔御大慶殿受朝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嘉祐元年正月朔御大慶殿受朝六月詔雙日不御殿伏終如舊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元年春正月甲寅朔,御大慶 殿受朝,是日,不豫。二月甲辰,帝疾愈,御延和殿。六月 辛亥朔,詔雙日不御殿,伏終如舊。」

嘉祐八年四月,英宗嗣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六月,初 御殿見百官。

按《宋史英宗本紀》,嘉祐八年夏四月,帝嗣皇帝位。乙 亥,帝不豫。丙子,尊皇后曰皇太后。己卯,詔請皇太后 同聽政。壬午,皇太后御小殿垂簾,宰臣覆奏事。秋七 月壬子,初御紫宸殿。帝自六月癸酉不御殿,至是始 見百官。 按《禮志》:英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權同 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 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時帝以疾權 居柔儀殿東閤西室,太后垂簾處分,稱:「吾惟兩府日 入候問聖體。」因奏政事,退詣小殿,簾外覆奏。太后帝 疾間,御前後殿聽政,兩府退朝,猶於小殿覆奏。

英宗治平元年春正月己亥壽聖節百官及契丹使初上壽於紫宸殿五月戊申皇太后還政庚戌初日御前後殿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云云。 按《禮志》:英宗以正月三日 為壽聖節。禮官奏「故事聖節上壽,親王樞密於長春 殿,宰臣百官於崇德殿,天聖諒闇皆於崇政殿。於是 紫宸上壽,群臣升殿間飲獻一觴而退。又一日賜宴 於錫慶院。」

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詔「東平、襄陽二王朝朔望, 十二月以來,正日食,罷朝賀。」詔起居日增轉對官二 人。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帝即皇帝位,詔東 平郡王允弼、襄陽郡王允良朝朔望。十二月辛酉以 來,歲日食正旦,自乙丑避殿減膳,罷朝賀。壬戌,詔起 居日增轉對官二人。 按《禮志》:治平中,命御史臺每 遇起居日,令百官轉對。御史臺言,「舊制,起居日輪兩 省及文班秩高者二員轉對。若兩省官有充學士、待 制」,則綴樞密班起居,內朝臣僚不與。尋詔「遇轉對日 增二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