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45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四十五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徵聘部紀事二

 徵聘部雜錄

 徵聘部外編

選舉典第四十五卷

徵聘部紀事二

編輯

《宋書翟法賜傳》:「法賜立屋於廬山頂,鄉親中表莫得 見也。州辟主簿,舉秀才,右參軍、著作佐郎、員外散騎 侍郎,並不就。後家人至石室尋求,因復遠徙,違避徵 聘,遁跡幽深。」尋陽太守鄧文子表曰:「奉詔書徵郡民 新除著作佐郎翟法賜補員外散騎侍郎。法賜隱跡 廬山,於今四世,棲身幽巖,人罕見者。如當逼以王憲」, 束以嚴科,馳山獵草,以期禽獲,慮致顛殞,有傷盛化。 乃止。

《王弘之傳》:「弘之少孤貧,性好山水。為烏程令,以病歸。 義熙初,高祖命為徐州治中從事史,除員外散騎常 侍,並不就。從兄敬弘為吏部尚書,奏弘之恬漠丘園, 放心居逸,可太子庶子。即徵弘之為庶子,不就。太祖 即位,敬弘為左僕射。又陳弘之高行表於初筮,苦節 彰於暮年。今內外晏然,當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 敦沖退之美。」元嘉四年,徵為通直散騎常侍,又不就。 《孔淳之傳》:「淳之除著作佐郎,太尉參軍,不就。元嘉初, 復徵為散騎侍郎,乃逃於上虞縣界,家人莫知所之。」 《戴顒傳》:「顒隱遯有高名,高祖命為太尉行參軍,琅邪 王司馬屬,並不就。」宋國初建,令曰:「前太尉參軍戴顒, 辟士韋元,秉操幽遁,守志不渝,宜加」旌引,以弘止退。 並可散騎侍郎,在通直不起。太祖元嘉二年,詔曰:「新 除通直散騎侍郎戴顒、太子舍人宗炳,並志託丘園, 自求衡蓽,恬靜之操,久而不渝。顒可國子博士,炳可 通直散騎侍郎。」東宮初建,又徵太子中庶子,十五年 徵散騎常侍,並不就。

《江夏文獻王義恭傳》:「元嘉九年,徵為都督南兗徐兗、 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征北將軍、開府儀 同三司、南兗州刺史,鎮廣陵。時詔內外百官舉才,義 恭上表曰:臣聞雲和備樂則繁會克諧;驊騮驂服,則 致遠斯效。陛下順簡夤化,文明在躬,玉衡既正,泰階 載一,而猶發慮英髦,垂情仄陋,幽谷空同,顯著揚歷。」 是以潛虯聳鱗,佇利見之期;翔鳳弭翼,應來儀之感。 竊見南陽宗炳,操履閒遠,思業真純,砥節丘園,息賓 盛世。貧約而苦,內無改情,軒冕屢招,確爾不拔。若以 蒲帛之聘,感以大倫之美,庶投竿釋褐,翻然來儀,必 能毗燮九官,宣贊百揆。

《宗炳傳》:「炳為鄉里所稱,高祖召為太尉參軍,不就。宋 受禪,徵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徵通直郎。東宮建,徵 為太子中舍人,庶子,並不應。」

《周續之傳》:續之閒居讀《老》《易》,入廬山,時彭城劉遺民 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徵命,謂之「尋陽三隱。」劉毅 鎮姑熟,命為撫軍,徵太學博士,並不就。江州刺史劉 柳薦之高祖曰:「臣聞恢耀和肆,必在兼城之寶;翼亮 崇本,宜紆高世之逸。」是以渭濱佐周,聖德廣運,商洛 匡漢,英業乃昌。伏惟明公道邁振古,應天繼期,遊外 暢於冥內,體遠形於應近。雖汾陽之舉,輟駕於時艱; 明揚之旨,潛感於穹谷矣。竊見處士鴈門周續之,清 真貞素,思學《鉤》深,弱冠獨往,心無近事。性之所遣,榮 華與饑寒俱落;情之所慕,巖澤與琴書共遠。加以仁 心內發,義懷外亮,愛留崑卉,誠著桃李。若升之宰府, 必鼎味斯和;濯纓儒官,亦王猷遐緝。「臧文不知,失在 降賢,言偃得人,功由升士,願照其丹款,不以人廢言。」 俄而辟為太尉掾,不就。高祖踐祚,復召之。

《王素傳》:「素少有志行,隱居不仕。世祖即位,欲搜揚隱 逸,下詔曰:『濟世成務,咸達隱微,軌俗興讓,必表清節。 朕昧旦求善,思惇薄風。琅邪王素、會稽朱百年,並廉 約貞遠,與物無競,自足皋畝,志在不移,宜加褒引,以 光難進。並可太子舍人』。」太宗泰始六年,又召為太子 中舍人,並不就。

《關康之傳》:「康之少而篤學,姿狀豐偉。元嘉中,太祖聞 康之有學義,除武昌國中軍將軍,不就。棄絕人事,守 志閒居。世祖即位,遣大使陸子真巡行天下,使反,薦 康之業履恆貞,操勗清固,行信閭黨,譽延邦邑,棲志 希古,操不可渝,宜加徵聘,以潔風軌。」不見省。太宗泰 始初,與平原明僧紹俱徵為通直郎,又辭以疾 《雷次宗傳》:「次宗少入廬山,篤志好學。本州辟從事,員 外散騎侍郎,徵並不就。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 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資給甚厚。又除給事中,不 就。久之,還廬山。二十五年,詔曰:『前新除給事中雷次 宗,篤尚希古,經明行修。自絕招命,守志隱約。宜加升引,以旌退素。可散騎侍郎』。」後又徵詣京邑,為築室於 鍾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

《南齊書明僧紹傳》:「僧紹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 治中。父略,給事中。僧紹,宋元嘉中再舉秀才,明經,有 儒術。永光中,鎮北府辟功曹,並不就。隱長廣郡嶗山, 聚徒立學。淮北沒虜,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徵通 直郎,不就。昇明中,太祖為太傅,教辟僧紹及顧歡、臧 榮緒以旍幣之禮,徵為記室參軍,不至。僧紹弟慶符」 為青州。僧紹乏糧食,隨慶符之鬱洲,住弇榆山棲雲 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詔曰:「朕 側席思士,載懷塵外。齊郡明僧紹,標志高棲,耽情墳 索,幽貞之操,宜加賁飾。」徵為正員外郎,稱疾不就。其 後與崔思祖書曰:「明居士標意可重,吾前旨竟未達 邪?小涼欲有講事,卿可至彼,具述吾意,令與慶符俱 歸。」又曰:「不食周粟,而食周薇,古猶發議,在今寧得息 談邪?」聊以為笑。慶符罷任,僧紹隨歸住江乘攝山。太 祖謂慶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堯之外臣,朕雖不相 接。」有時通夢遺僧紹竹根如意筍籜冠。僧紹聞沙門 釋僧遠風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見之,僧遠問 僧紹曰:「天子若來,居士若為相對。」僧紹曰:「山藪之人, 政當鑿坯以遁。若辭不獲命,便當依戴公故事耳。」永 明元年,世祖敕召,僧紹稱疾不肯見。詔徵國子博士, 不就,卒。

《顧歡傳》:「歡篤志好學,太祖輔政,悅歡風教,徵為揚州 主簿,遣中使迎歡,及踐阼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 表曰:臣聞舉網提綱,振裘持領,綱領既理,毛目自張。 然則道德綱也,物勢目也。上理其綱則萬幾時序;下 張其目則庶官不曠。是以湯武得勢,師道則祚延;秦 項忽道,任勢則身戮。夫天門開闔,自古有之。四氣相」 新,絺裘代進。今火澤易位,三靈改憲,天樹明德,對時 育物,搜揚仄陋,野無伏言。是以窮谷愚夫,敢露偏管, 謹刪撰老氏,獻《治綱》一卷。伏願稽古百王,斟酌時用, 不以芻蕘棄言,不以人微廢道,則率土之賜也,微臣 之幸也。幸賜一疏,則上下交泰,雖不求民而民悅,不 祈天而天應,應天悅民,則皇基固矣。「臣志盡幽深,無 與榮勢,自足雲霞,不須祿養。陛下既遠見尋求,敢不 盡言。言既盡矣,請從此退。」永明元年,詔徵歡為太學 博士,同郡顧黯為散騎郎。黯字長儒,有隱操,與歡俱 不就徵。

《何求傳》:求弟點,宋世徵為太子洗馬,不就,隱居東離 門卞望之墓側。永明元年,徵中書郎。豫章王命駕造 門,點從後門逃去。竟陵王子良聞之曰:「豫章王尚不 屈,非吾所議。」點弟引懷隱遁之志。建武四年,隱會稽 山。永元二年,徵散騎常侍,太常卿。

《庾易傳》:易志性恬隱,不交外物。永明三年,詔徵太子 舍人,不就。建武二年,復徵為司徒主簿,不就。

《宗測傳》:「測少靜退,不樂人間。永明三年,詔徵太子舍 人,不就,遂往廬山,絕賓友,惟與同志庾易、劉虯宗人 尚之等往來講說。建武二年,徵為司徒主簿,不就。尚 之亦好山澤,永明中,與劉虯同徵為通直郎,和帝中 興初,又徵為諮議,並不就。」

《杜京產傳》:京產少恬靜,閉意榮宦,頗涉文義。建武初, 徵員外散騎侍郎。京產曰:「莊生持釣,豈為白璧所回。」 辭疾不就。

《沈驎士傳》:「驎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讀書,口手不息。隱 居餘干吳差山。昇明末,太守王奐上表薦之,詔徵為 奉朝請,不就。永明六年,吏部郎中沈淵,中書郎沈約 又表薦驎士義行曰:『吳興沈驎士,英風夙挺,峻節早 樹,貞粹稟於天然,綜博生乎篤習。家世孤貧,藜藿不 給,懷書而耕,白首無倦,挾琴採薪,行歌不輟。長兄早 卒,孤姪數四,攝尪鞠稚,吞苦推甘,年踰七十,業行無 改。元嘉以來,聘召仍疊,玉質踰潔,霜操日嚴。若使聞 政王庭,服道槐掖,必能孚朝規於邊鄙,播聖澤於荒 垂』。」詔又徵為太學博士,建武二年徵著作郎,永元二 年徵太子舍人,並不就。

《南史劉虯傳》:「虯少而抗節好學。永明三年,刺史廬陵 王子卿表虯及同郡宗測、宗尚之、庾易、劉昭五人,請 加蒲車束帛之命。詔徵通直郎,不就。竟陵王致書通 意,虯答曰:『虯四節臥疾病,三時營灌植,暢餘陰於山 澤,託暮情於魚鳥,寧非虞唐重恩周邵宏施?虯精信 釋氏,衣粗布,禮佛長齋,注《法華經》,自講佛義。以江陵』」 西沙洲去人遠,乃徙居之。建武二年,詔徵國子博士, 不就。

《事文類聚》:梁陶弘景屢聘不出,唯畫兩牛,一牛散放 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鞭以杖驅之。帝笑 曰:「此人慾效曳尾之龜,豈可致之。」

《陳書馬樞傳》:「樞隱於茅山,有終焉之志。天嘉元年,文 帝徵為度支尚書,辭不應命。」

《北齊書盧叔武傳》:「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 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 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游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徵,不得已,布裘乘露車 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諮議,稱疾不受。肅宗即 位,召為太子中庶子,銀青光祿大夫。」

《隋書楊伯醜傳》:「伯醜隱於華山,開皇初,被徵入朝,見 公卿不為禮,無貴賤皆汝之人,不能測也。」高祖召與 語,竟無所答。上賜之衣服,至朝堂捨之而去。

《褚輝傳》:「輝字高明,以三禮學稱於江南。煬帝時,徵天 下儒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 者。由是擢為太學博士。」

《文中子世家》:仁壽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濟蒼生 之心,西遊長安,見隋文帝。帝坐太極殿召見,因奏《太 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驗古,恢恢乎運 天下於指掌矣。帝大悅曰:「得生幾晚矣,天以生賜朕 也。」下其議於公卿,公卿不悅。時將有蕭牆之釁,文中 子知謀之不用也,作《東征之歌》而歸曰:「我思國家兮, 遠遊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兮, 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願違。吁嗟!道之不 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勞身西飛。」帝聞而再徵 之,不至。四年,帝崩。大業元年,一徵,又不至,辭以疾。十 一年,有著作郎、國子博士徵,並不至。

《龍城錄》:「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從事道士 李玨。隋末,煬帝知其賢,徵召不起,督讓益州太守臧 賸,強起昱至京師,煬帝縻以上爵不就,獨乞為蜀太 守。帝從之,拜嘉州太守。」

《舊唐書孫思邈傳》,「思邈,京兆華原人也。周宣帝時,思 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 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 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授以爵 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 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 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 師資之禮以事焉。

《唐書杜如晦傳》:「太宗時,如晦弟楚客隱居嵩山。貞觀 四年,召拜給事中。太宗曰:聞卿山居日久,志意甚高, 自非宰相之任,則不能出,何有是理邪?夫涉遠者必 自邇,升高者必自下。但在官為眾所許,無慮官之不 大。爾兄雖與我體異,其心猶一,於我國家非無大功, 為憶爾兄,意欲見爾。宜識朕意,繼爾兄忠義也。」 《王恭傳》:恭少篤學,博涉六經。貞觀初,徵拜太學博士。 《冊府元龜》:司馬才章,博涉五經,善緯候。貞觀初,太宗 謂侍臣曰:「隋末學者凋喪,儒教陵遲,豈有後進之士, 經業優洽而未用者乎!」因徵才章及王琰王恭,俱拜 為博士。

《舊唐書史德義傳》:「德義,蘇州崑山人也。咸亨初,隱居 虎丘山,以琴書自適,東市號為逸人。高宗聞其名,徵 赴洛陽,尋稱疾東歸。天授初,江南道宣勞使、文昌左 丞周興表薦之,則天徵赴都。詔曰:『蘇州隱士史德義, 志尚虛元,業履貞確。謙沖彰於里閈,孝友表於閨庭。 固辭徵辟,長往嚴陵之瀨;多謝簪裾,高蹈愚公之谷。 博聞強識,說《禮》敦《詩》,繕性丘園,甘心畎畝。朕承天革 命,建極開階,寤寐星雲,物色林壑,順禎期而捐薜帶, 應休運而解荷裳。粵自海隅,來遊魏闕,行藏之理斯 得,去就之節無違。風操可嘉,啟沃攸佇,特宜優獎,委 以諫曹。可朝散大夫,後放歸丘壑』。」

《田遊巖傳》:「遊巖,京兆三原人也。初補太學生,後罷歸, 遊於太白山,每遇林泉會意,輒留連不能去。其母及 妻子並有方外之志,與遊巖同遊山水二十餘年。後 入箕山,就許由廟東築室而居,自稱許由東鄰。調露 中,高宗幸嵩山,遣中書侍郎薛元超就問其母,遊巖 山衣田冠出拜,帝令左右扶之,謂曰:『先生養道山中, 比得佳否』?」遊巖曰:「臣泉石膏肓,煙霞痼疾,既逢聖代, 幸得逍遙。」帝曰:「朕今得卿,何異漢獲四皓乎?」薛元超 曰:「漢高祖欲廢嫡立庶,《黃綺》方來,豈如陛下崇重隱 淪,親問巖穴。」帝甚懽,因將遊巖就行宮,並家口,給傳 乘赴都,授崇文館學士,令與太子少傅劉仁軌談論。 帝後將營奉天宮於嵩山,遊巖舊宅先居宮側,特令 不毀,仍親書題額懸其門曰:「隱士田遊巖宅。」

《武攸緒傳》:「攸緒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聖曆中,棄官 隱於嵩山。中宗即位,以安車備禮徵之,降書曰:『朕聞 大隱忘情,不去朝市,至人無跡,何所凝滯。王高標峻 尚,雅操孤貞,有咸一之用,弘體二之德,學究深遠,理 實精微,草芥貂蟬,錙銖纓紱,蔭松山而辭竹苑,去朱 邸而臥青溪,逍遙林壑,傲』」請幫助識別此字。「箕潁,有年歲矣。朕虔膺 聖曆,重闡皇基,保乂邦家,輯寧區宇,求賢採彥,俯谷 窺山。王之所居,接近嵩岳,長望高烈,思滿風煙。駐蹕 喬巖,追尋大隗,鳴鑾峒岫,詢訪廣成,機務殷繁,有懷 莫遂。今遣國子監司業杜慎盈,以禮命徵辟,掃夔龍 之第,虛稷契之筵。神化丹青,朕之志也。豈以黃屋之 貴,傾彼白雲之心,通變之宜,希從降志,延貯閶闔,若 在汾陽。」攸緒應召,至授太子賓客。尋請歸嵩山,制從 之,令京官五品以上餞送於定鼎門外。及三思、延秀等構逆,諸武多坐誅戮,惟攸緒以隱居不預其禍,時 論美之。

《王友貞傳》:「長安年,歷任長水令,後罷歸田裡。中宗在 春宮,乃召為司議郎,不就。神龍初,拜太子中舍人,令 所司以禮徵赴。及至,固以疾辭。詔曰:敦夷、齊之行,可 以激貪;尚顏、閔之道,用能勸俗。新除太子中舍人王 友貞,德義泉藪,人倫茂異。孝始於事親,信表於行己, 富有文史,廉於財貨,久歷官政,累聞課績,有古人之 風,保君子之德。乃抗志塵外,棲情物表,深歸解脫之 門,誓守薰修之誡。頃加徵命,作護儲闈,固在辭榮,累 陳情懇。堅持淨義,不登於車,服惟悅於禪絅,味靡求 於珍饌。朕方崇獎廉退,懲抑澆浮,雖思廊廟之賢,豈 違山林之願。宜加優秩,仍遂雅懷。可太子中舍人員 外置給全祿,以畢其身,任其在家修」道。仍令所在州 縣存問,四時迭祿,至其住所。

《冊府元龜》:睿宗景雲元年十二月,皇太子表請備禮 辟隱士,前太子中舍人王友貞以至孝故也。

元宗先天二年六月詔通事舍人禮徵處士范陽盧 伯瑗。一名浩然瑗善書畫,屬文,不婚娶,寡嗜慾,隱於嵩山, 有終焉之志。及使至,稱疾不就,徵所賜束帛,亦辭不 受。

開元四年八月。詔。「益州山人勾洪禮、陳元德在峨嵋 山,宜令長史韋抗」詔召以禮發遣。令內品官李思遠 領赴京。

蕭祐少貧苦居山野奉養以孝徵拜左拾遺。

《舊唐書孔述睿傳》:「述睿少孤,隱於嵩山。大曆中,代宗 以太常寺協律郎徵之,轉國子博士,歷遷尚書司勳 員外郎、史館修撰。旬日即辭疾,卻歸舊隱。德宗踐祚, 以諫議大夫銀章朱綬,命河南尹趙惠伯齎詔書、元 纁束帛,就嵩山以禮聘。述睿既至,召對於別殿,特賜 第宅,給以廐馬,兼為皇太子侍讀。旬日後,累表固辭」, 依前乞還嵩山。詔報之曰:「卿懷伊摯佐時之道,有《廣 成》嘉遁之風。養素丘園,屢辭命秩。朕以峒山問道,渭 水求師,亦何必務執勞謙,固求退讓。無違朕旨,且啟 乃心。」述睿既懇辭不獲,方就職。久之,改祕書少監,兼 右庶子,再加史館修撰。

《冊府元龜》:「建中三年閏正月,以潞州處士田佐時為 右拾遺、集賢院直學士。佐時偉容儀,涉獵經史,好大 言時務。黜陟使裴伯言薦之,故拜官。宰相張鎰以為 命徵稍輕,請加恩禮,復有詔褒美,賜絹百匹、粟百石, 仍令州縣長史就家以禮徵聘,竟不起。觀察使李抱 真又數薦之,自拾遺拜諫議大夫,亦不起。」

貞元二年七月。以嵩山韋況為右拾遺。況。郇文貞公 安石之孫。中書舍人斌之子。大曆中隱居於深山。守 志樂道。不屑於榮利。至是徵之,不起。

貞元十六年,徵茅山山人崔芊,召對於延英殿,賜緋 魚袋。是年,以處士竇群為左拾遺。群,扶風人,少有節 操,薊州刺史韋夏卿以丘園茂異薦之,及夏卿為京 兆尹,復薦之,故有是拜。

《舊唐書崔覲傳》:「覲隱於城固南山。太和八年,左補闕 王直方薦覲有高行,詔以起居郎徵之,辭疾不起。」 《五代史鄭遨傳》:「遨字雲叟,滑州白馬人也。少好學,敏 於文辭。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 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

《冊府元龜》:晉高祖天福四年四月庚辰,徵前左拾遺 鄭雲叟為右諫議大夫,玉笥山道士羅隱之賜號希 夷先生。雲叟始隱尚少,累年之後,西入華岳,與之朝 夕遊處。隱之以藥術取利,雲叟以山田自給。俱好酒 能詩,及長嘯,有大瓠,雲「可辟寒暑。」置笮所,酒經時其 味不壞。日攜酒就花木水石之間,一酌一詠。嘗酒酣 聯句鄭雲叟曰:「一壺天上有名物,兩個世間無事人。」 羅隱之曰:「醉卻隱之,雲叟外,不知何處是天真。」上聞 其名,故遣劉珣、趙處玭等齎鵠書致禮徵召。其後雲 叟稱病不起,上嘉之。

周世宗顯德三年十月,以華山隱者陳摶有道術,徵 之赴闕,月餘放還舊隱。

《孔帖》:甄濟居青巖山,採訪使苗晉卿表之,「諸府五辟, 詔十至,堅臥不起。」

陸游《南唐書周惟簡傳》:「惟簡,鄱陽人,隱居明《易》。後主 聞其名,召至金陵,起布衣,為集賢殿侍講。」

《聞見前錄》:種先生放,字明逸,隱居終南山豹林谷。聞 華山陳希夷先生之風,往見之。希夷先生一日令灑 掃庭除,曰:「當有嘉賓至。」明逸作樵夫拜庭下,希夷挽 之而上曰:「君豈樵者?二十年後當為顯官,名聳聞天 下。」明逸曰:「某以道義來,官祿非所問也。」希夷曰:「人之 貴賤,莫不有命,貴者不可為賤,亦猶賤者不可為貴 也,君骨相當爾,雖晦跡山林,恐竟不能安,異日自知 之。」後明逸在真廟朝以司諫赴召,帝攜其手,登龍圖 閣,論天下事,蓋眷遇如此。及辭歸山,遷諫議大夫。東 封,改給事中。西祀,改工部侍郎。

《談苑》:真宗詔种放至闕,韋布長揖宰執楊大年嘲曰「不把一言裨萬乘,祇叉雙手揖三公。」上召楊曰:「卿安 知無一言裨朕乎?」出皁囊十軸書,乃放所奏也。書曰 十議,所謂議道、議德、議仁、議義、議兵、議刑、議政、議賦、 議安、議危。億曰:「臣當負荊謝之。」

真宗東封,訪天下隱士,得杞人楊朴。上問曰:「卿臨行 有人贈詩否?」朴對曰:「臣妻一首云:『更無落魄耽杯酒, 切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 皮』。」上大笑,使之復還山。

《山堂肆考》:宋管師復,龍泉人。與弟師常俱有盛名,從 胡瑗遊,師復自號臥雲先生。仁宗召至,問曰:「卿所得 何如?」對曰:「『滿塢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臣所 得也。」竟不受爵命。

《聞見前錄》:康節先生與富文忠公早相知,文忠初入 相,謂門下士田棐大卿曰:「為我問邵堯夫可出,當以 官職起之,不即命為先生處士,以遂隱居之志。」田大 卿為康節言,康節不答,以詩二章謝之曰:「相招多謝 不相遺,將為胸中有所施。若進豈能禁吏意,既閑安 用更名為。願同巢許稱臣曰,甘老唐虞比屋時,滿眼 清賢在朝列,病夫無以繫安危。」又云:「欲遂終焉老閑 計,未知天意果如何。幾重軒冕酬身貴,得此雲山到 眼多。好景未嘗無興詠,壯心都已入消磨。鵷鴻自有 江湖樂,安用區區設網羅。」文忠公終不相忘,乃因明 堂祫享赦,詔天下舉遺逸,公意謂河南府必以康節 應詔。時文潞公尹洛,以兩府禮召見康節,康節不屈, 遂以福建黃景應詔。景字子蒙,亦從康節遊,客李邯 鄲公家,公之子壽朋薦於潞公。時天下應詔者二十 八人,同見宰執於政事堂。至河南,黃景以閩音自通 姓名,文忠不樂,各試論一首,命官為試銜知縣。文忠 奏:「天下尚有遺材,乞再令舉。」詔從之。王拱辰尚書尹 洛,乃以康節應詔。潁川薦常秩,皆先除試將作監主 簿,不理選限。文忠招康節而不欲私,故以天下為請。 知制誥王介甫不識康節,繳還辭頭曰:「使邵某、常民, 一試銜亦不可與。果賢者,不當止與試銜,宜召試然 後官之。」上不納。下知制誥祖無擇除去,不理選限行 詞,然康節與常秩皆不起。是時富公已丁太夫人憂, 去位矣。熙寧二年,神宗初即位,詔天下舉遺逸,中丞、 三司副使吳充、龍圖閣學士祖無擇皆薦康節。時歐 陽公作參知政事,素重常秩,故潁川亦再以秩應詔。 康節除祕書省校書郎、潁川團練推官,辭,不許。既受 命,即引疾不起。《答鄉人二詩》曰:「平生不作皺眉事,天 下應無切齒人。斷送落花安用雨,裝添舊物豈須春? 幸逢堯、舜為真主,且放巢由作外臣。六十病夫宜揣 分,監司何用苦開陳?」《二曰》:「卻恐鄉人未甚知,相知深 後又何疑!貧時與祿是可受,老後得官難更為。自有 林泉安素志,況無才業動丹墀。荀、楊若守吾儒分,免 被韓文議小疵。」常秩以職官起,時王介甫方行新法, 天下紛然以為不便,思得山林之士相合常秩賜對。 神宗問曰:「仁宗召卿何故不起?朕召何故起?」秩曰:「仁 宗容臣不起,陛下不容臣不起。」因盛言新法之便,乃 除諫官,以至待制。帝寖薄之,介甫主之不忘,然亦知 其為人矣。熙寧初,介甫之弟安國,字平甫,為西京國 子監教授,從康節遊歸,以出處語介甫。介甫歎曰:「邵 堯夫之賢」不可及矣。《神宗正史》康節列傳,史臣書云: 與常秩同召,某卒不起,有以也夫。

《宋史鄭獬傳》:獬知制誥時,詔諸郡敦遣遺逸之士,至 則試之祕閣,命以官。頗有謬舉者,眾論諠譁,旋即廢 罷。獬言:「古之薦士,以謂拔十得五,猶得其半,況今所 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廢之可乎?願復此科,使豪 傑無遺滯之歎。」

《揮麈餘話》:熙寧初,王荊公力薦常夷父,乞以种放之 禮召之。上云:「放輩詩酒自娛而已,豈有經世之才?如 常秩肯來?朕當以非常之禮待之。」故制詞云:「幡然斯 來,副朕虛佇。」蓋宣德音也。

《事文類聚》:潁上常夷甫以行義薦,朝廷官之不起。歐 陽公晚年治第於潁,思歸未得,嘗有詩曰:「笑殺汝陰 常處士,十年騎馬聽朝雞。」公既致政,而處士以待制 起朝請。

《宋史程頤傳》:「『頤字正叔,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 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 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 法。年踰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類有所矜式』。詔以為西京國子監 教授,力辭。尋召為祕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 說書。

《徐積傳》:「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人。孝行出於天稟,中年 有聵疾,屏處窮里,而四方事無不知。元祐初,近臣合 言積養親以孝著,居鄉以廉稱,道義文學顯於東南, 今年過五十,以耳疾不能出仕,朝廷方詔舉中外學 官,如積之賢,宜在所表。乃以揚州司戶參軍為楚州 教授。」

《常秩傳》:「秩字夷甫,潁州汝陰人。舉進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經術著稱。嘉祐中,賜束帛,為潁州教授,除國子 直講,又以為大理評事。治平中,授忠武軍節度推官, 知長葛縣,皆不受。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辭。熙寧三年, 詔郡以禮敦遣,毋聽秩辭。明年,始詣闕,帝曰:『先朝累 命,何為不起?對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閭巷。今陛 下嚴詔趣迫,是以不敢不來,非有所決擇去就也』』。」帝 悅,徐問之:「今何道免民於凍餒?」對曰:「法制不立,庶民 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臣才不適用,願得辭 歸。」帝曰:「既來,安得不少留?異日不能用,卿乃當去耳。」 即拜右正言、直集賢院、管幹國子監,俄兼直舍人院, 遷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諫職。復乞歸,改 判太常寺。七年,進寶文閣待制兼侍讀,命其子立校 書崇文。九年,病不能朝,提舉中大一宮,判西京留司 御史臺。還潁十年,卒,年五十九。贈右諫議大夫。 有《宋佳話》。晁以道與陳叔易俱隱嵩山,叔易被召出 山,以道作詩云:「處士何人為作牙,盡㩦猿鶴到京華。 故山巖壑應惆悵,六六峰前只一家。」

《二老堂詩話》:「朱敦儒字希真,洛陽人,紹聖諫官勃之 孫。靖康亂離,避地自江西走二廣。紹興二年,詔廣西 宣諭明橐訪求山林不仕賢者。橐薦希真深達治體, 有經世之才,靜退無競,安於賤貧。嘗三召不起,特補 迪功郎。後賜出身,歷官浙東提刑致仕。」

《清波雜志》:「紹興三年,徐東湖以遺逸薦蘇,後湖詔俾 赴中書審察,蘇力辭,乃得請。蘇既辭審察之命,乃降 以禮,遣赴行在引見上殿指揮,卒辭之。後湖公隱居 求志,高蹈一世,紹興初,徵不起。僕輩見使者沓至,竊 相語曰:『官中須要秀才正身出頭』。」

《宋史王忠民傳》:「忠民幼通經史,自靖康以來,數言邊 方利害於朝,累召弗至。高宗渡江,忠民隱居不出。紹 興三年,翟宗薦其忠節於朝,特授宣教郎,詔董先津 遣詣行在。既至,上疏辭官,上不許。忠民以誥寘牘中 藏七寶山下,力懇求去,復依董先軍中,遂不出。」 《胡憲傳》:「憲一意下學,不求人知,從遊者日眾,號籍溪 先生。」賢士大夫亦高仰之。折彥質、范沖、朱震、劉子羽、 呂祉、呂本中共以其行義聞於朝,上特召之。憲辭母 老,及彥質入西府,又言於上,趣召愈急。憲力辭。乃賜 進士出身,授左迪功郎,添差建州教授。憲猶不屈,太 守魏矼遣行義諸生入里致詔,且為手書陳大義,開 譬甚力,憲不得已就職。

《劉勉之傳》:「勉之結草為堂,讀書力耕自給,澹然無求 於世。紹興間,中書舍人呂本中疏其行義志業以聞, 特召詣闕。秦檜方主和,慮勉之見上持正論,乃不引 見,但令策試後省給札而已。勉之知不與檜合,即謝 病歸。」

《元史闊闊傳》:「闊闊為近侍,歲甲辰,世祖聞王鶚賢避 兵居保州,遣使徵至,問以治道,命闊闊與廉希憲皆 師事之。」

《鐵木兒塔識傳》:時徵用處士,待以不次之擢,或疑為 太優。鐵木兒塔識曰:「隱士無求於朝廷,朝廷有求於 隱士,區區名爵,奚足惜哉!」識者誦之。

《輟耕錄》:胡石塘先生嘗應聘入京,世皇召見於便殿, 趨進張皇,不覺笠子欹側。上問曰:「秀才何學?」對曰:「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學。」上笑曰:「自家一笠,尚不端 正,又能平天下耶?」然憐其貧,特授揚州路儒學教授。 中書左丞魏國文正公魯齋許先生衡,中統元年應 召赴都日,道謁文靖公靜修劉先生,因謂曰:「公一聘 而起,毋乃太速乎?」對曰:「不如此則道不行。」至元二十 年,徵劉先生至,以為贊善大夫,未幾辭去。又召為集 賢學士,復以疾辭。或問之,乃曰:「不如此,則道不尊。」 蕭貞敏公𣂏,字維斗,京兆人,蚤歲吏於府,一日呈牘 尹前,尹偶墜筆,目公拾之,公陽為不解而止,白所議 公事如此者三。公曰:「某所言者,王事也,拾筆責在皁 隸,非吏所任。」尹怒,公即辭退。隱居十五年,惟以讀書 為志。從公游者,屨交戶外。平章咸寧王野仙聞其賢, 薦之於世祖,徵不至,授陝西儒學提舉。既而成宗、武 宗、仁宗累徵授國子司業、集賢直學士,未赴,改集賢 侍講。又以太子右諭德徵,始至京師,授集賢學士、國 子祭酒。尋復得告還山,年七十七,以壽終,諡貞敏。 杜清碧先生本應召次錢塘,諸儒者爭趨其門,燕孟 初作詩嘲之,有「紫藤帽子高麗靴,處士門前當怯薛」 之句,聞者傳以為笑。用紫色棕藤縛帽,而製靴,作高 麗國樣,皆一時所尚。「怯薛」則內府執役者之譯語也。 《江南通志》:「王泰來,字復元,宋文正公旦之後,居華亭, 性剛狷,由」鄉貢入太學。至元中,再徵不起。御史程鉅 夫奉特旨召入,世祖與語輒至夜半,將授以官,與葉 李一語不愜,即拂袖起曰:「無辱我。」乞歸。泰來蚤以詩 鳴,有集行於世。至正間,出為鎮江路總管,歷官授嘉 議大夫。

《明通紀》:「元至正十六年七月,太祖遣使聘鎮江秦從 龍入見。從龍字元之,洛陽人,初以才薦,仕元為校官, 累遷至江南行臺侍御史。會兵亂,從龍以老避居鎮江。王師將下鎮江,上謂徐達曰:『爾往下鎮江,有秦元 之者,才器老成,入城當為吾詢訪此人,致吾欲見之 意』。達等至鎮江,採得之,還報,上喜,即命兄子文正以」 白金、文綺往聘之。既至,上親至龍江迎之以入。時上 駐富民王綵帛家,因邀從龍同處,朝夕訪以時事。既 而上即元故御史臺為府,居從龍西華門外,事無大 小皆與謀,從龍皆盡言無隱。每以筆書漆簡,問答甚 密,左右皆不知,常稱為老先生而不名。後數年病卒。 《明外史陳遇傳》:「遇隱居樂道,學者稱」為「靜誠先生。」太 祖渡江,以秦從龍薦,發書聘之,至,引湯文徵伊呂先 主聘孔明為喻。遇至,與語,大悅,遂留幕中參密議,日 見親信。嘗三幸其居,語必稱先生。及太祖即吳王位, 授供奉司丞,不受。

《明通紀》:「至正十八年,召儒士唐仲寔、姚連等,咨時務, 訪治道,問民疾苦。聞前學正朱升名,召問之,對曰:『高 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上悅,命預帷幄密議』。」

《御龍子集》造《夏略》。元至正十九年,徵劉基、宋濂、章溢、 葉琛。二十年三月,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金陵,創禮 賢館居之。

《明通紀》:元至正十九年十二月,李文忠守金華,薦諸 儒之有聲望者王禕、許元、黃天錫,上皆徵用之。 上既下詔求賢,復出御製擬《猗蘭操》及四言《招隱詩》, 賜諸大臣以示意。其《猗蘭操》曰:「蘭生幽谷兮,曄曄其 芳。賢人在野兮,其道則光。嗟蘭之茂兮,眾莫為伍。於 乎賢人兮,汝其予輔。」《招隱詩》曰:「人之生賢,道蘊厥身。 幼學壯行,致君澤民。伊傅、孔孟,皆士君子。孜孜行道, 未嘗忘世。秦漢之衰,以退為賢。絕類離倫,豈非違天。 嗟哉若人,於身奚補。區區百年,草木同腐。余嗣祖宗, 統臨萬邦。求賢圖治,宵旰皇皇。群賢偕來,布列在位。 道行身尊,百世之貴。緬彼山林,豈無遐遺。往而不來, 悠悠我思。漱石枕流,遠引高蹈。雖逸其身」,而悖於道。 《卷阿》之詩,「梧桐鳳凰。爾其幡然,予將爾揚。」

洪武五年,元泰和州學士劉於卒。於字允恭,吉安永 豐人。至正間,授泰和學正,曰:「中原亂將作,吾死不見 幸矣。」謝官遁去。會上即位,屢召至,輒以疾辭。上重之, 賜衣冠放還山。初,余闕,甚奇其人,曾魯謂其嗜義如 饑渴。及是卒,宋濂銘其墓。

《吳素衣集》:國初楊士奇以人才徵至京,高皇帝命吏 部考試。尚書張紞,名臣也,奏士奇第一,遂擢用。後與 三楊同在內閣,以士奇不由科第,微有間。一日,三公 賦《松竹梅》詩,士奇分得梅詩云:「竹君子,松大夫,如何 梅獨無稱呼?回頭試問松與竹,爾有調羹手段無?」按 公詩佳矣,然胸中芥蔕,得毋少露乎。

《浙江通志》:「楊維禎,字廉夫,諸暨人。舉進士,署天台尹。 四海兵亂,遂浪跡浙西山水間。及明興,天下大定,詔 徵遺逸之士,修纂禮樂書,頒示郡國。維禎被召至京 師,肺疾作而卒。」

《陝西通志》:「趙晉字孟暘,蒲城人。明太祖徵聘,輔導太 子諸王。洪武十八年,賜春坊侍講學士,以安車致仕。 李誼字叔方,藍田人。元鄉進士,世亂不仕。洪武中,以 山林隱逸召入覲,授國子學錄,命教親王。」

《大政紀》:洪武二十六年八月,詔徵浦江鄭、王二姓子 弟三十以上者選用。上以東宮官屬闕,命廷臣舉孝 義篤行之士,尚書嚴震直以浦江鄭氏對。上曰:「鄭氏 朕素知之,聞其里人王氏亦倣鄭氏家法,可選用,以 風勵天下。」

洪武三十四年十二月,以處士唐愚士為翰林侍讀, 方孝孺薦之。

《續文獻通考》:「武周文在文廟初,以藩邸講讀之舊,驛 召至京,賜襲衣、銀帶、鞍馬,以為翰林侍講學士。固辭, 聽以學士致仕,賜敕及白金、文幣、酒餼,馳驛歸 正氣。」《紀史·仲彬傳》:「讓皇即位,詔起山林材德士,有司 以名聞,屬御史劉有年上《禮儀》十八篇,兼敘彬經明 行修,特詔所在官禮請來京陛見。試《四書疑問》一道, 辨析」詳明,授翰林侍書。

《延休堂漫錄》:「滕用亨初名權,字用衡,避諱更今名。蘇 人自少遊學四方,頗多見聞,問學辨博,文詞爾雅,尤 精六書之學,篆法之妙,高在近世。永樂三年被薦時 年幾七十矣。召見,面試篆書,用亨作『麟鳳龜龍』四大 字,又獻禎、符三詩,稱旨,授翰林待詔,預修《永樂大典》。 在官四年卒。」

《列朝詩集》:「王彝字常宗,其先蜀人。父官崑山教授,遂 遷嘉定,自號媯蜼子。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還。 又薦入翰林,以母老乞歸。洪武七年,坐太守魏觀事, 與高啟俱伏法。常宗少孤貧,讀書天台山中,師事王 真文,得蘭谿、金文安之傳。其學遠有端緒,常著論力 詆楊廉夫,以為文妖

徵聘部雜錄

編輯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太子禦寇。《傳》《詩》云: 「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古者「聘 士以弓。」

《亢倉子全道篇》:陳懷君柳使其大夫禱行聘於魯。叔 孫卿私曰:「吾國有聖人,若知之乎?」陳大夫曰:「奚以果 明其聖?」叔孫卿曰:「能廢心而用形。」陳大夫曰:「弊邑則 小,亦有聖人,異於所聞。」曰:「聖人謂誰?」陳大夫曰:「有亢 倉子者,偏得老聃之道,其能用耳視目聽。」定公聞而 異焉,使叔孫氏報聘,且致亢倉子,待以上卿之禮。亢 倉子至,賓於亞寢,魯公卑辭以問之,《亢倉子》曰:「吾能 視聽不用耳目,非能易耳目之所用,告者過也。」公曰: 「孰如是?寡人增異矣。其道若何?寡人果願聞之。」《亢倉 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 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表,邇在眉睫 之內,來干我者,吾必盡知之,乃不知」為是我。七竅手 足之所覺,六腑五臟心慮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荀子大略篇》:「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 下。」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

《白虎通文質》篇:「五玉者各何施?蓋以為璜以徵召,璧 以聘問。璧以聘問何?璧者方中圓外,象地,地道安寧 而出財物,故以璧聘問也。璜所以徵召何?璜者半璧, 位在北方,北陰極而陽始起,故象半陰。陽氣始施,徵 召萬物,故以徵召也。不象陰何?陽始物微,未可見。璜 者橫也,質,尊之命也。陽氣橫於黃泉,故曰璜,璜之為」 言光也,陽光所及,莫不動也。象君之威命所加,莫敢 不從。陽之所施,無不節也。

《中論亡國》篇:「王莽之為人也,內實奸邪,外慕古義,亦 聘求名儒,徵命術士。政煩教虐,無以致之。於是脅之 以峻刑,威之以重戮,賢者恐懼,莫敢不至。徒張設虛 名,以夸海內,莽亦卒以滅亡。」

《蜀志》:忠臣孝子烈士貞女,不勝詠述。雖魯之詠洙泗, 齊之禮稷下,未足尚也。故漢徵八士,蜀有四焉。 《晉書隱逸傳序》:「若夫體天作制之後,訟息刑清之時, 尚乃仄席幽貞,以康神化。徵聘之禮,賁於巖穴;玉帛 之贄,委於窐衡。故《月令》曰:『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 斯之謂歟!自典午運開,旁求隱逸,譙元彥之杜絕人 事,江」《思悛》之《嘯詠林藪》。峻其貞白之軌,成其出塵之 跡。雖不應其嘉招。亦足激其貪競。

《抱朴子·逸民篇》:「昔安帝以元纁玉帛聘周彥祖,桓帝 以元纁玉帛聘韋休明,順帝以元纁玉帛聘楊仲宣, 就拜侍中,不到。魏文帝徵管幼安,不至,又就拜光祿 勳,竟不到。乃詔所在常以八月致羊一口,酒二斛。桓 帝元纁玉帛聘徐孺子,就拜太原太守,及東海相,不 到;順帝以元纁玉帛聘樊季高,不到。乃詔所在常以 八月致羊一口,酒二斛,又賜几杖,待以師傅之禮。」獻 帝時,鄭康成州辟舉賢良方正茂才,公府十四辟,皆 不就。公車徵左中郎博士、趙相、侍中、大司農,皆不起。 昭帝公車徵韓福,到,賜帛五十疋及羊酒法。高卿再 舉孝廉,本州五辟,公府八辟,九舉賢良博士,三徵皆 不就。桓帝以元纁玉帛,安車軺輪聘《韓伯休》,不到;以 元纁玉帛,安車軺輪聘姜伯雅。就拜大中大夫、犍為 太守,不起。然皆見優重,不加威辟也。

《勗學》篇:「申公、伏生之徒,發元纁,登蒲輪,吐結氣,陳立 素,顯其身,行其道,俾聖世迪唐虞之高軌,馳昇平之 廣塗,元流沾於九垓,惠風被乎無外,五行厝而頌聲 作,和氣洽而嘉穟生,不亦休哉!」

《君道篇》:「蒲輪玉帛,以抽丘園之俊民;元凱畢集,以究 論道之損益。」

《隋書禮儀志》:「隱居道素之士,被召入謁見者,黑介幘, 白單衣,革帶,烏皮履。」

邵伯溫《聞見前錄》:伯溫昔侍家庭,請於康節先公曰: 「大人至和中,仁宗在御,富公當國,可謂盛矣,乃謝聘 不起,何也?」先公曰:「本朝至仁宗,政化之美,人材之盛, 朝廷之尊極矣。前或未至,後有不及者,天之所命,非 偶然者。吾雖出尚何益?是非爾所知也。」伯溫再拜稽 首,不知所以問。

《揮麈前錄》:本朝以來,以遺逸起達者,惟種明逸、常夷 甫二人而已。徽宗朝,王易簡、蔡崇、呂注俱自布衣拜 崇政殿說書,然薦紳間多不與之也。王君儀、尹彥明 後亦登禁從,距今亦三十年矣。雖屢下求賢之詔,州 郡間有不應聘者,而羔鴈不至於巖穴也。易簡即寓 之父,九江人。大觀中,家祖守郡,首薦之,其後改節以 媚權臣,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寓仕靖康,驟拜二府。被 命使虜,託夢寐以辭行。欽宗震怒,竄嶺外。父子南下, 中途為盜所害。

《西軒客談》:歷代方士皆謂有不死藥以感時君,既而 鍊藥不成,或服藥而返,速其至死者多矣。其後金源 氏之末,道士丘處機應蒙古國主聘,問有何長生之 藥,對曰:「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可謂傑然不群 者矣《誠齋雜記》鶴頭書:古者用之以招隱士。

《丹鉛總錄》:《抱朴子》曰:「魏武帝嚴刑竣法,果於殺戮,乃 心欲用乎諸葛孔明。孔明自陳不樂出身,武帝謝遣 之,曰:『義不使高世之士辱於污君之朝也』。其鞭撻九 有,草創皇基,亦不妄矣。」按此則操嘗徵召孔明矣,事 不見於史,當表出之。嗚呼!操之不屈孔明,不殺關羽, 真有人君之度,豈止雄於三國邪?

《采芹錄》:「吳聘君之薦,由李文達及承聘至京,則又周 旋其進退,得全始終恩禮。雖聘君名實,後來議者不 無異同,而一時崇獎,深見風尚幽人之意。蓋國家以 學行聘,起遺逸,而有禮以成,其去就大體當如是也。 若瑣綴錄瘢,索聘君疵垢極口,不減唾罵,縱令自取, 不無他累。然論者猶當並存得失,何得一切破壞如」 斯邪?至如陳白沙,學術淵源,容有未合先正,而人品 卓朗,見者多重,其風格蘊藉,亦定不凡。《瑣綴錄》亦極 為醜詆,似更出尋常之下,此豈白沙所自待與?蓋《瑣 綴》作於尹直,詳直物情朝議,則其捉筆肆論,斷有不 足深信者。李文達作《天順日錄》,於聘君美行,載之頗 多,即有掩瑕存厚,亦見君子用情。夫善者好之,不善 者惡之。以此觀人,猶易彷彿也。

《春明夢餘錄》:「洪武之初,人才進用,專事採訪徵聘,進 士之科,一行而罷。至十七年,復行科舉,然每科所取 不過數十百人,與召聘之士同登並用。下至正統、景 泰間,遵守如故。當時楊文禎士奇以白衣歷編修而 入內閣,吳思庵沉以儒醫歷御史以至都憲,況鍾以 吏員至知府,並為一時名臣。成化而後,科舉重,而徵」 聘遂為「曠典。」

聖王在御,必有不召之臣。徵聘尚矣。賁玉帛於丘樊, 躬萬乘於巖阿,非好屈抑也。蓋必如此,始可得非常 之才耳。聘莘訪渭,往古不論,如元末廟堂,虛無人焉。 洪武之初,設禮賢官而得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呼為 「四先生」,下鎮江而得秦從龍,下金陵而得陳遇,皆人 傑也,俱於徵聘得之。孰謂晚季乏才,而僅可收俊髦 「於七義也。任官人之責者,宜於山林隱逸,有實負經 濟,究心名理者,奏請敦聘,亦上臣以人事君之第一 義也。」四先生或以謀略,或以文章,或以政術,人皆知 之。至陳靜誠先生,遇有足異者,先生以秦元之薦聘 至,俾典戎務。上幸其第,密咨籌畫,授供奉,不受。洪武 元年,首陳《為治要道》三事,授翰林學士,不受;賜肩輿 校尉十人,除中書左丞,不受。召至華蓋殿,令坐,草《平 西詔》。除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不受。尋進禮部尚 書,不受。召至奉天門,命坐詢問典故。時炎暑賜衣,命 引入內池沐浴賜宴,又命其子侍衛,亦辭不受。年七 十二,竟以布衣終。天下不肯屈其身以受官,上亦不 肯挾勢強人以官,兩得之矣。此三代以後不多見也。

徵聘部外編

編輯

《述異記》:「大翮山、小翮山在媯州,昔有王次仲,年少入 學,而家遠,常先到。其師怪之,謂其不歸,使人候之,又 實歸在其家。同學者常見捉一小木,長三尺餘,至則 著屋間,欲共取之,輒尋不見。及年弱冠,變蒼頡舊書, 今為隸書。秦始皇遣使徵之,不至,始皇怒,檻車囚之 赴國。路次化為大鳥,出車而飛去,至西山乃落二翮」, 一大一小,遂名其落處為《大小翮山》。

《洞冥記》:「郭瓊,東郡人也。形貌醜劣而意度過人。曾宿 人家,輒乞薪自照,讀書晝眠,眼不閉,行地無跡。帝聞 其異徵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