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一百七卷 |
第一百七卷目錄
神童部彙考
梁〈武帝天監一則〉
唐〈總一則 代宗廣德一則 大曆二則 文宗開成一則 宣宗大中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一則 明宗天成一則 長興三則 廢帝清泰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一則 出帝開運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遼〈世宗天祿一則〉
宋〈太宗雍熙一則 淳化一則 真宗景德一則 仁宗寶元一則 神宗元豐一則 高
宗建炎一則 孝宗淳熙一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嘉定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二則〉
元〈成宗大德二則 武宗至大一則 仁宗延祐三則 英宗至治二則 泰定帝泰定一
則 文宗天曆一則 至順一則〉
明〈總一則〉
神童部藝文一
贈張童子序 唐韓愈
壬戌童科小錄序 宋文天祥
上郡守孫公論考童生薦名書
明吳應箕
神童部藝文二
贈趙神童 唐李端
神童部紀事
神童部雜錄
選舉典第一百七卷
神童部彙考
編輯梁
編輯武帝天監七年九月置童子奉車郎
編輯按:《梁書武帝本紀》云云。
唐
編輯唐始置「童子科。」
按:《唐書選舉志》:「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 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代宗廣德二年五月庚申罷童子科
編輯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云云。 按《冊府元龜》,二年五月,罷歲貢孝悌力田及童子科。 從禮部侍郎楊綰奏也。綰以孝悌之行宜有實狀,童 子越眾,不在常科,同之歲貢,恐成僥倖之路。
大曆三年復置童子科
編輯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大曆三年四 月,復置童子科舉,每歲本貫申送禮部,同明經考試。 取十歲以下習一經,兼《論語》《孝經》,每卷誦文,十科全 通者與官通,七以上者與出身。仍每年冬本貫申送 禮部,同明經舉人例,考試訖聞奏。」
大曆十年五月癸卯,停童子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云云。
文宗開成二年詔禁諸道濫薦童子
編輯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成二年十 二月,詔「諸道應薦萬言童子等,朝廷設科取士,門目 至多,有官者合詣吏曹,未仕者即歸禮部,此外更或 延引,則為冗長。起今後不得更有聞薦,俾繇正路,冀 絕倖門。雖是有命而以童子為薦者,比比有之。」
宣宗大中十年申飭諸道薦送童子並須實年通經者
編輯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三月,中書 門下奏:「童子近日諸道所薦送者,多年齒已過,偽稱 童子,考其所業,又是常流。起今日後,望令天下州府, 薦送童子,並須實年十一十二已下,仍須精熟,一經 問皆全通,兼自能書寫者。如違制條,本道長吏亦議 懲法。」從之。
後唐
編輯莊宗同光三年詔童科任稱鄉貢委本州府解送不得另自表薦
編輯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莊宗同 光三年五月,禮部貢院奏,「當司准流內銓牒,應請定 冬集舉人內有前鄉貢童子者,三銓已前,團奏冬集, 皆豎前鄉貢童子。伏准格文,只有童子科,此無鄉貢 字。銓司先為請定冬集舉人九經張仲宣等,內有前 鄉貢明經童子成光誨。」遂檢尋《六典》及蘇冕《會要》,又 無本朝書,子細簡討,惟有閏十三年十二月敕:諸道 應薦萬言及童子,起今後不得更有聞薦。據此,「童子」 兩字,皆由諸道表薦,固無鄉貢之名,又無口議帖經, 亦不合有明經之字,進則止於暗誦,便號神童。此外 格文別無童子。其成光誨銓司准格只收豎前童子 團奏去二月十五日具狀申留司宰臣取裁。奏例。准 申者,伏緣三銓見《團奏冬集》右內有「鄉貢」及「明經」字, 已依成光誨例,准格只豎童子。團奏次者左。伏以院 司嘗年考試,皆憑諸道表薦。降敕下到當司,准格考試,及格者便放及第。其同光二年童子郭忠恕等九 人,皆是表薦童子,敕內並納到家狀,並有「鄉貢」兩字。 院司簡勘同便牓示。引試及第後,先具白關牒報吏 部南曹,續便團奏。春關奏狀下到中書省,追當司元 下納家狀,檢點同覆奏放敕經過諸處。敕下後,方始 到當司,備錄黃關,牒報御史臺尚書省並吏部南曹, 令准流內銓牒。伏緣院司承前,皆憑敕命施行,《童子 敕》內並有「鄉貢」兩字,若使下落,恐涉專擅者,奉敕。起 今後,宜准開成三年敕文,凡有官者並詣吏曹,未仕 者皆歸禮部。其童子則委本州府依諸色舉人例考 試,結解送省,任稱「鄉貢童子」,長吏不得表薦。若無本 處解送,本司不在考試之限。 又按《冊府元龜》,後唐 莊宗同光三年八月敕:「條例,諸道州府,不得表薦童 子。」
明宗天成三年敕諸州濫解童子並加責罰之例
編輯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成三 年七月敕:「近年諸道解送童子,皆越常規。或年齒漸 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頗多訛舛,或念書不合格文, 主司若不去留貢部,積成乖弊。」自此後應諸道州府, 如公然濫發文解,略不考選藝能,其逐處判官及試 官,並加責罰,仍下貢院,「將來諸道應解送到童子,委 主」司精專考較,「須是年顏不高,念書合格,道字分明, 兼無蹶失,即放及第。仍依天成三年例,主司未出院 問,便引就試」,與諸科舉人同日放牓,不得前卻。
長興元年敕童子准往例表薦不得解送
編輯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明宗長 興元年八月敕:「其童子准往例委諸道表薦,不得解 送。兼所司每年所放,不得過拾人。仍所念書,並須是 部帙正經,不得以諸雜零碎文書,虛成卷數。兼及第 後十一選集,第一任未得授親人官。」
長興三年,特賜趙贊「童子及第。」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宋史趙贊傳》:贊字 元輔,本名美,後改焉。幽州薊人。祖德鈞,後唐盧龍節 度,封北平王。父延壽,尚明宗女興平公主,至樞密使、 忠武軍節度。贊幼聰慧,明宗甚愛之,與諸子、外孫石 氏並育於六宅。暇日,因遍閱諸孫數十人,目贊曰:「是 兒令器也。」贊七歲誦書二十七卷,應神童舉。明宗詔 曰:「都尉之子,太尉之孫,幼能誦書,弱不好弄,克彰庭 訓,宜錫科名,可特賜童子及第,仍附長興三年禮部 春牓。」
長興四年,恩放童子科人數。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長興四 年三月,童子閻惟一等三十九人進狀:「伏見貢院牓, 童子祇放十人,乞念苦辛,更加人數。敕旨都收二十 人,須是實苦辛者仍此,後不得援。」
廢帝清泰二年定童子額數
編輯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清泰二 年二月往例,童子表薦不解送,每年所放不過十人。 長興四年三月詔許放二十人。應順元年正月詔許 放十五人。今請如最後敕人數。」
後晉
編輯高祖天福五年停童子科
編輯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福五 年四月,禮部侍郎張允奏,「童子每當就試,止在念書, 背經則雖似精詳,對卷則不能誦讀。及名成貢院,身 返故鄉,但刻日以取官,更無心而習業,濫蠲徭役,虛 占官名,其童子一科請停廢。」敕童子科停罷。
出帝開運元年復置童子科
編輯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運元 年八月詔曰:「明經童子之科,前代所設,蓋期取士,良 謂通規。爰自近年,暫從停廢,損益之機未見,牢籠之 義全虧。將闡斯文,宜依舊貫,庶臻至理,用廣旁求。其 明經、童子二科,今後復置。」
後周
編輯世宗顯德二年停罷童子科
編輯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顯德二 年五月,翰林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貢舉竇儀上言, 「今之童子,比號神童。既幼稚之年,稟神異之性,語言 辨慧,精采英奇,出於自然,有則可舉。竊聞近日,實異 於斯。抑嬉戲之心,教念誦之語,斷其日月,委以師資。 限隔而游思不容什跌,而痛楚多及。孩童之意,本未 有知;父母之情,恐或不忍。而復省試之際,歲數難知, 或念誦分明,則年貌稍過;或年貌適中,則念誦未精; 及有司之去留,多家人之訴訟。」伏況晉朝罷此科,年 代非遙,《敕文》見在,今宜釐革,別俾進修。臣謬以菲才, 獲承此任,本重難而為最,復遺闕以相仍。虔奉敕文, 重令條奏。或從長而仍舊,亦因弊以改為「上副聖情, 廣遵公道。除依舊《格敕》施行外,其童子請卻依晉天 福五年敕停罷,任改就別科赴舉。」
遼
編輯====世宗天祿元年詔闢貢舉立經童科====按《遼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志,經童之制:凡士庶子 年十三以下,能誦二大經,三小經,又誦《論語》、諸子及 五千字以上,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 五題,三場共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所貴在幼而誦 多者,若年同則以誦大經多者為最。初,天顯八年,時 太宗以東平童子劉天驥,七歲能誦《詩》《書》《易》《禮》《春秋 左氏傳》及《論語》《孟子》,上命教養之,然未有選舉之制 也。世宗即位之二年,詔闢貢舉,始備其列,取至百二 十二人。
宋
編輯太宗雍熙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浦城童子楊億為祕書省正字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按《楊億傳》,「億字大年,建州 浦城人。祖文逸,南唐玉山令。億將生文逸夢一道士, 自稱懷玉山人來謁。未幾,億生,有毛被體長尺餘,經 月乃落,能言。母以小經口授,隨即成誦。七歲能屬文, 對客談論,有老成風。雍熙初,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 江南轉運使張去華就試詞藝,送闕下,連三日得對 試」詩賦五篇,下筆立成。太宗深加賞異,命內侍都知 王仁睿送至中書,又賦詩一章,宰相驚其俊異,削章 為賀。翼日,下制曰:「汝方髫齔,不由師訓,精爽神助,文 字生知,越景絕塵,一日千里,予有望於汝也。」即授祕 書省正字,特賜袍笏。
淳化二年十二月乙亥賜秦州童子譚孺卿本科出身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云云。
真宗景德二年撫州晏殊大名府姜蓋皆以童子召試殊賜進士出身蓋同學究出身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凡童子十五歲 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其命 官免舉無常格。景德二年,撫州晏殊、大名府姜蓋,始 以童子召試詩賦,賜殊進士出身,蓋同學究出身。尋 復召殊試賦論,帝嘉其敏贍,授祕書正字。後或罷或 復。自仁宗即位至大觀末,賜出身者,僅二十人。 按 《晏殊傳》: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 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 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 士出身。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非江 外人邪』?」後二日,復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 試他題』。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祕書」省正字,祕 閣讀書。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遊處者,每稱許 之。
仁宗寶元元年六月戊寅罷舉童子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云云。
神宗元豐七年冬十月庚辰饒州童子朱天申對於睿思殿賜五經出身
編輯按:《宋史神宗本紀》云云。
高宗建炎二年親試童子朱虎臣賜金帶以寵之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建炎二年,用舊 制親試童子,召見朱虎臣,授官,賜金帶以寵之。後至 者,或誦經、史、子、集,或誦御製詩文,或誦兵書,習步射。 其命官免舉,皆臨期取旨,無常格。」
孝宗淳熙八年始分童子試為三等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淳熙中,王克勤 始以程文求試,內殿引見,孝宗嘉其警敏,補從事郎, 令祕閣讀書。會禮部言「本朝童子以文稱者,楊億、宋 綬、晏殊、李淑,後皆為賢宰相,名侍從。今郡國舉貢,問 其所能,不過記誦,宜稍艱其選。」八年始分為三等,凡 全誦《六經》《孝經》、語、孟及能文如《六經》義三道,語、《孟》義 各一道,或賦一道,詩一首,為上等,與推恩。誦書外,能 通一經為中等,免文解兩次;止能誦《六經》《語》《孟》為下 等,免文解一次。復試不合格者,與賜帛。
光宗紹熙三年夏四月癸卯補童子吳鋼官
編輯按:《宋史光宗本紀》云云。
寧宗嘉定十四年命歲取童子三人試之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嘉定十四年,命 歲取三人,期以季春集闕下,先試於國子監,而申書 覆試之,為永制焉。理宗後罷此科,須卓絕能文者,許 諸郡薦舉。」
度宗咸淳二年罷童子科
編輯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二年秋七月壬寅,禮部侍郎 李伯玉言,「人材貴乎善養,不貴速成,請罷童子科,息 奔競,以保幼稚良心。」詔自咸淳三年為始,罷之。
金
編輯世宗大定二十九年章宗即位初設經童科
編輯按《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七月辛巳,初設經 童科。 按《選舉志》:「經童之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 能誦二大經,三小經,又誦《論語》、諸子及五千字以上, 府試十五題,通十三以上,會試每場十五題,三場共 通四十一以上,為中選。」所貴在幼而誦多者,若年同 則以誦太經多者為最。初,天會八年,時太宗以東平童子劉天驥,七歲能誦《詩》《書》《易》《禮》《春秋左氏傳》及《論 語》《孟子》,上命教養之,然未有選舉之制也。熙宗即位 之二年,詔闢貢舉,始備其列,取至百二十人。天德間, 廢之。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上謂宰臣曰:「經童豈遽無 人?」其議復置。
章宗明昌元年賜童子劉住兒出身
編輯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明昌元年,益都 府申,童子劉住兒,年十一歲能詩賦,誦大小六經,所 書行草頗有法,孝行夙成,乞依宋童子李淑賜出身, 且加以恩詔。上召至內殿,試《鳳凰來儀賦》《魚在藻》詩, 又令賦《旱》詩。上嘉之,賜本科出身,給錢粟官舍,令肄 業太學。
明昌三年,令議「童科中選,再習舉業」之制。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明昌三年。平章 政事完顏守貞言。「經童之科非古也。自唐諸道表薦 或取五人至十人。近代宋仁宗以為無補罷之。本朝 皇統間取及五十人。因以為常。天德時復廢。聖主復 置,取以百數。恐久積多。不勝銓擬。乞諭旨約省取之。」 上曰:「若所誦皆及格。何如。」守貞曰:「視最幼而誦不訛 者精選之,則人數亦不至多也。」復問參知政事胥持 國,對曰:「所誦通否易見,豈容有濫?」上曰:「限以三十或 四十人,若百人皆通,亦可復取其精者。」持國曰:「是科 蓋資教之術耳。夫幼習其文,長玩其義,使之蒞政,人 材出焉。如中選者,加之修習進士舉業,則所記皆得 為用。臣謂可勿令遽登仕途,必習舉業而後官使之 可也。若能擢進士第,自同進士任用。如中府薦或會 試,視其次數,優其等級。幾舉不得薦者,從本科出身, 似可以激勸而得人矣。」詔議行之。
元
編輯成宗大德三年始舉童子楊山童海童
編輯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童子舉,唐宋始 著於科,然亦無常員。成宗大德三年舉童子楊山童、 海童。」
大德五年,大都等路舉到童子張秦山等。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五年,大都提舉 學校所舉安西路張秦山,江浙行省舉張昇甫。張秦 山尤善篆籀。」
武宗至大元年舉武福安
編輯按《元史武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仁宗延祐三年江浙行省舉俞傅孫馮怙哥
編輯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延祐六年,河南路舉張答罕,學士完者不花舉丁頑 頑。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延祐七年,河間縣舉杜山童,大興縣舉陳聃。
按《元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英宗至治元年舉陳元麟
編輯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治元年。福州 路連江縣舉陳元麟能通性理。」
至治三年,河南行省舉張英。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泰定帝泰定四年福州舉神童葉留耕
編輯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四年福州舉 葉留耕,問以《四書》大義,則對曰:「無過。事父母能竭其 力,事君能致其身。」時人以遠大期之。
文宗天曆二年舉神童杜夙靈
編輯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云云。
至順二年制舉荅不歹子買來的為神童
編輯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二年制舉:「荅不 歹子買來的,皆以其天資穎悟,超出兒輩,或能默誦 經文,書寫大字,或能綴緝辭章,講說經史,並令入國 子學教育之。」
明
編輯明「舉到幼童課業廩給之制。」
按《明會典》:凡各處舉到幼童,奉旨送院讀書習字者, 月給食米,內閣稽考課業,俟有成效,奏請擢用。其願 科舉出身者聽。
神童部藝文一
編輯《贈張童子序》唐·韓愈
編輯
天下之以《明二經》舉於禮部者,歲至三千人。始自縣 考試,定其可舉者,然後升於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 不與是數焉。州若府總其屬之所升,又考試之如縣, 加察詳焉,定其可舉者,然後貢於天子,而升之有司, 其不能中科者,不與是數焉,謂之「鄉貢。」有司者總州 府之所升而考試之,加察詳焉,第其可進者,以名上 於天子而藏之,屬之吏部,歲不及二百人,謂之「出身能在是選者,厥惟艱哉!《二經》章句僅數十萬言,其傳 注在外皆誦之,又約知其大說。由是舉者,或遠至十 餘年,然後與乎三千之數,而升於禮部矣;又或遠至 十餘年,然後與乎二百之數,而進於吏部矣,斑白之 老半焉,昏塞不能及者,皆不在是限,「有終身不得與 者焉。」張童子生九年,自州縣達禮部,一舉而進,立於 二百之列。又二年,益通《二經》。有司復上其事,由是拜 衛兵曹之命。人皆謂童子耳目明達,神氣以靈,余亦 偉童子之獨出於等夷也。童子請於其官之長,隨父 而寧母。歲八月,自京師道陝,南至虢,東及洛師,北過 大河之陽,九月始來及鄭,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 伯長群吏,皆厚其餼賂,或作歌詩以嘉童子,童子亦 榮矣。雖然,愈將進童子於道,使人謂童子求益者,非 欲速成者。夫少之與長也異。觀少之時,人惟童子之 異;及其長也,將責成人之禮焉。成人之禮,非盡於童 子所能而已也。然則童子宜暫息乎其已學者,而勤 乎其「未學者,可也。」愈與童子俱,陸公之門人也,慕回、 路二子之相請贈與處也,故有以贈童子。
《壬戌童科小錄序》宋·文天祥
編輯
「景定壬戌,童子十人挑誦國子監,既中,試中書如初 考,吾里王元吉為首,該恩許兩試,太常以次九人。一 試童子,歸而課業,當為來科新進士。否則再試能又 中,即待年出官矣。」噫!其亦咄嗟乎哉!山林之士,白首 佔畢,有終身不得名薦書齒下士於朝者。童子未離 幼學,已得以所長頡頏當時,雖其得於天者不凡,而 貴之也,人無異辭。然世之厄於命者,何限若此,獨不 以自幸哉?童子歲月方來而未艾也,天下事有大於 科目之學者矣,則將何如?韓子《送張童子序》曰:「暫息 乎其所已學者,而勤乎其所未學者。」予謂童子其所 已學者,經也。經載道書也。童子向記其言語而已,而 沈潛義理,變化氣質,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未之 及也。童子而能自其所已學者,溫習紬繹,深加履踐, 希賢希聖,求之有餘師,而其所未學者,徐徐而勤之, 不為後也。「《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 時」,童子有之。予也有志乎競辰者,日斯邁而月斯征, 愧悔多矣,敢無以相童子,童子倘有利於予言矣乎?
《上郡守孫公論考童生薦名書》
編輯
明吳應箕
生:聞「士大夫有廉恥,而後天下有風俗;上之人有風 厲,而後下之人有廉恥。生無暇舉其他,姑即一考試。」 童生之事論,而風俗之壞,於茲極矣。揆厥所由,則以 士大夫不知廉恥,公受賄賂,相為請託。而公祖父母 不務教化,專以考試媚悅鄉紳生聞之長老,六十年 前童生有從府考託名者,舉以為羞,而士大夫亦深 自愛而重冒嫌。故其時窮鄉單戶之子,多奮勉學問, 而自郡邑所升之士多賢。不知奔競之風,何以遂至 此極也?生每見試牌至日,人之相為籌算者,必曰:「某 族有力者幾人?工請託者幾人?」未聞計能文者幾人 也。而為童子者挾其厚貲,雖目不識丁,亦攘臂而議 於市。又有家非程卓,志急進取者,雖「棄產稱貸,亦所 不顧。而其貧者,內視囊橐,輒自慚沮,未試而氣已餒, 一試不效,遂徙業不能復振。生見近來童生,以孤寒 而能上達者,蓋無幾矣。鄉官舉人,每一遇考,其家人 子弟四出招攬,以位之崇卑、情之厚薄為請之多寡。 而黠者又負權術、持短長,以益倍其數,又互相把持, 巧為搖惑以益昂其」直。嗚呼!豈祖宗所謂造就人材 者,盡為仕宦作情,而增田產之資乎?尢!可恨者,請託 府名,未為利也。而又文以美名,曰「薦賢。」夫賢者果盡 多金哉?故生嘗以五罪蔽此屬矣。素無相識之雅,又 非文字之緣,一旦輪貲,便為請託,是攫金於市之行 也。不論文藝之高下,第以金之多寡,先後其薦,是賈 人交易之術也。甘言誘致多富人子逆知其前路必 蹶,而吾囊金已盈矣,是掩取禽獸之智也。夫今之能 薦人者,亦曾親嘗小試之苦乎?窮時扼腕,此弊得志, 而以踵事為愉怏,是入官變塞之端也。在地方不留 意人材,循例請託,惟利是視,則立朝安望,清節表見, 是居官受賄之驗也。然而禁絕者計其利亦有四:耳 目不分於囑託,則得以虛公衡文,而文之美惡易見, 孤貧者不至淹落,一「利也;我誠不受人之囑,即有所 博訪而人不敢欺,二利也;鑽刺無路,則人皆鼓舞向 學」,人知上之無私,即見遺者亦自安義命而無囂陵 詬誶之習,三利也;且士子為齊民之表,考試為風化 之先,此中請託不行,民且曉然知上之所貴,而於錢 糧訟獄之類,亦可杜絕他端,四利也。夫請託之罪如 彼,禁止之利如此。向使有賢公祖、賢父母,正己率物, 孜孜以作養人材,獎拔孤寒為念,彼請者豈不自愧? 即不然而令行禁止,勢固得為也;又不然,而格於權 貴,必欲吾絀法伸情,則古人砍幾題門,亦非得已耳。 彼鄉紳豈真能自負其曲,而撓吾公祖父母之權哉? 若夫童生,猶列在編氓,苟隳吾法而以身家嘗試,必 無幸矣。此生所以極嘆風俗之壞,而耑以風厲之責望上,蓋為此也。伏惟明公以進士起家,致位守牧,甫 蒞任而即有試士之役,誠如生言行之,此正今日厲 世磨鈍之急務也。生言雖狂,而聽之實於治化有裨, 惟採納幸甚。
神童部藝文二〈詩〉
編輯《贈趙神童》唐·李端
編輯
聖朝殊漢令,才子少登科。每見先鳴早,常驚後進多。 獨居方寂寞,相對覺蹉跎。不是通家舊,頻勞文舉過。
神童部紀事
編輯《新序》:齊有閭丘卭,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家貧親老,願 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閭丘卭對曰:「不然。 昔有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 師。由此觀之,卭不肖耳,年不稚矣。」宣王曰:「未有咫角 驂駒而能服重致遠者也。由此觀之,夫士亦華髮墮 顛而後可用耳。」閭丘卭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 長。驊騮騄驥,天下之俊馬也。使之與貍鼬,試於釜竈 之間,其疾未必能過貍鼬也。黃鵠白鶴,一舉千里,使 之與燕伏翼,試之堂廡之下廬室之間,其便未必能 過燕伏翼也。辟閭巨闕,天下之利器也。「石不闕,刺 石不銼,使之與菅槁決目出眯,其便未必能過菅槁 也。由此觀之,華髮墮顛,與卭何以異哉?」宣王曰:「善。子 有善言,何見寡人之晚也?」卭對曰:「夫雞豚讙嗷,即奪 鐘鼓之音,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讒人在側,是以 見晚也。《詩》曰:『聽言則對,譖言則退』。庸得進乎?」宣王拊 軾曰:「寡人有過,遂載與之俱歸而用焉。故」孔子曰:「後 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此之謂也。
《史記甘茂傳》:「甘羅者,甘茂孫也。茂既死後,甘羅年十 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 於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於秦。秦使張唐 往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謂文信 侯曰:『臣嘗為秦昭王伐趙,趙怨臣曰:『得唐者與百里 之地』。今之燕必經趙,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 以彊也。」甘羅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 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質矣。吾自請 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請行之。」文信侯叱曰: 「去,我身自請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羅曰:「夫項橐 生七歲,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 何遽叱乎?」於是甘羅見張卿曰:「卿之功孰與武安君?」 卿曰:「武安君南挫彊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墮 邑,不知其數,臣之功不如也。」甘羅曰:「應侯之用於秦 也,孰與文信侯專?」張卿曰:「應侯不如文信侯專。」甘羅 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曰:「知之。」甘羅曰:「應侯 欲攻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而立死於杜郵。今 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處矣。」 張唐曰:「請因孺子行,令裝治行。」行有日,甘羅謂文信 侯曰:「借臣車五乘,請為先報趙」文信侯乃入言之於 始皇曰:「昔甘茂之孫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 侯皆聞之。今者張唐欲稱疾不肯行,甘羅說而行之。 今願先報趙,請許遣之」始皇召見使甘羅於趙趙襄 王郊迎甘羅。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 歟曰:「聞之。」曰:「聞張唐相燕。」歟曰:「聞之燕太子丹入秦 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 欺者,伐趙危矣。燕秦不相欺,無異故,欲攻趙而廣河 間。王不如齎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彊。趙 攻弱燕,趙王立,自割五城以廣河間。秦歸」燕太子。趙 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羅還報秦,乃封 甘羅以為上卿,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
《華陽國志》:「文學神童揚烏雄子七歲,預父元文九歲 卒。」
《後漢書臧洪傳》:「洪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 學。注《漢法》,孝廉試經者拜為郎,洪以年幼才俊,故拜 童子郎也。」
《左雄傳》:「雄奏徵海內各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 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章,年 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於是負書來學, 雲集京師。
《魏志司馬朗傳》:「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 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 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 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穉弱,無仰高之 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廬江何氏家傳》曰:「明帝時,有譙人胡康,年十五,以異 才見送。」又陳損益求試劇縣,詔特引見,眾論翕然,號 為神童,詔付祕書,使博覽典籍。帝以問祕書丞何禎: 「康才何如?」禎答曰:「康雖有才,性質不端,必有負敗。」後 果以過見譴。
《將樂縣志》:「西晉廖安好年甫十歲,能賦詩,善書,通《易》 《禮》《春秋》三經,作文如注,十九歲中童科卒,世稱神童。」
〈按童科昉於唐而將樂縣志以廖安好為西晉人疑有誤姑存之以備考〉
兒《世說》:「謝幾卿十二補國子生。齊文慧太子自臨策 試,辨釋無滯。」
《隋書庾質傳》:「質字行修,少而明敏,早有志尚。八歲誦 梁世祖《元覽》《言志》等十賦,拜童子郎。仕周齊煬王記 室。」
《大唐新語》:賈嘉隱年七歲,以神童召見。時太尉長孫 無忌、司空李勣於朝堂立語,李戲之曰:「吾所倚者何 樹?」嘉隱曰:「松樹。」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嘉隱曰:「以公 配木,則為松樹。」無忌連問之曰:「吾所倚者何樹?」嘉隱 曰:「槐樹。」無忌曰:「汝不能復矯對耶?」嘉隱應聲曰:「何須 矯對,但取其以鬼配木耳。」
《唐書員半千傳》:「半千始名餘慶,生而孤,為從父鞠愛。 羇丱通書史。客晉州,州舉童子,房元齡異之,對詔高 第,已能講《易》《老》。及長,與何彥先同事王義方,以邁秀 見賞。義方常曰:『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因改今 名。凡舉八科,皆中。
兒。《世說》:「楊炯中童子科,授校書郎,十一待制弘文館。」 《鄴侯外傳》:「李泌字長源,趙郡中山人也。六代祖弼,唐 太師。父承休,唐吳房令。休娶汝南周氏。初,周氏尚幼, 有異僧僧伽從泗上來,見而奇之。且曰:『此女後當歸 李氏而生三子,其最小者,慎勿以紫衣衣之,當起家 金紫,為帝王師。及周氏既娠,凡二年,方寢而生。泌生』」 而髮至於眉。先是周每產必累日困憊,惟娩,泌獨無 恙,由是小字為順。泌幼而聰敏,書一覽能誦,六七歲 學屬文。開元十六年,元宗御樓大酺,夜於樓下置高 座,召三教講論。泌姑子員俶,年九歲,潛求姑備儒服, 夜昇高座,詞辯鋒起,譚者皆屈。元宗奇之,召入樓中, 問姓名,乃曰:「半千之孫,宜其若是。」因問:「外更有奇童 如兒者乎?」對曰:「舅子順年七歲,能賦敏捷。」問其宅居 所在,命中人潛伺於門,抱之以入,戒勿令其家知。元 宗方與張說觀棋,中人抱泌至,俶與劉晏皆在帝側。 及元宗見泌,謂說曰:「後來者與前兒迥殊儀狀,真國 器耳。」說曰:「誠然。」遂命說試為詩,即令詠方圓動靜,曰: 「願聞其狀。」說應曰:「方如棋盤,圓如棋子,動如棋生,靜 如棋死。」說以其幼,仍教之曰:「但可以意虛作,不得更 實道棋子。」泌曰:「隨意即甚易耳。」元宗笑曰:「精神全大 於身。」泌乃言曰:「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 遂意。」說因賀曰:「聖代嘉瑞也。」元宗大悅,抱於懷,撫其 頭,命果餅啗之。遂送申王院,兩月方歸,仍賜衣物及 綵數十,且諭其家曰:「年少恐於兒有損,未能與官,當 善視之,乃國器也。」由是張九齡邀至宅,令其子均垍 相若師友,情義甚狎。張九齡、賀知章、張廷珪、韋虛心 見皆傾心愛重。賀知章嘗曰:「此穉子目如秋水,必一 拜卿相。」張說曰:「昨者上欲官之,某言未可,蓋惜之,待 其成器耳。」當其為兒童時,身輕,能於屏風上立,薰籠 上行。道者云:「十五歲必白日昇天。」父母保惜,親族憐 愛,聞之皆若有甚厄也。一旦空中有異香之氣及音 樂之聲,李氏之血屬必迎罵之。至其年八月十五日, 笙歌在室,時有彩雲掛於庭樹。李氏之親愛乃多貯 蒜虀至數斛,伺其異音奇香之至,潛令人登屋,以巨 杓颺濃蒜潑之,香樂遂散。自此更不復至。後二年賦 《長歌行》曰:「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 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 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氣遂良圖。請 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詩成,傳寫之者莫 不稱賞。張九齡見,獨誡之曰:「早得美名,必有所折,宜 自韜晦,斯盡善矣。藏器於身,古人所重,況童子邪!但 當為詩以賞風景,詠古賢,勿自揚己為妙。」泌泣謝之。 爾後為文,不復自言。九齡尤喜其有心,言前途不可 量也。又嘗以直言規諷,九齡感之,遂呼小友。
元宗封泰山,劉晏八歲獻《頌》,命張說試之。說曰:「國瑞 也。」授太子正字。
《太真外傳》:時教坊有王大娘,善戴百尺竿,上施木山, 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其間,而舞不輟。時 劉晏以神童為祕書省正字,十歲,惠悟過人,上召於 樓中,貴妃坐於膝上,為施粉黛,與之巾櫛。貴妃令詠 王大娘戴竿,晏應聲曰:「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 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上與妃 及嬪御皆歡笑。移時聲聞於外。因命牙笏黃紋袍賜 之。
兒《世說》:劉晏七歲為正字,入禁中起居,貴妃置膝上, 親為畫眉總髻。上問曰:「卿為正字,正得幾字?」曰:「天下 字皆正,惟朋字未正《唐語林》:正觀中,蜀人李義甫八歲,以神童至京師。太 宗在上林苑便對,有得烏者,上賜義甫。義甫登時進 詩曰:「日裡揚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許樹,不借一 枝棲。」上笑曰:「『朕今以全樹借汝』。後相高宗。」
《唐書王丘傳》:「丘十一擢童子科,他童皆專經,而丘獨 屬文,由是知名。」
陸游《南唐書蕭儼傳》:「儼,廬陵人,幼舉童子,中其科。稍 長,命為祕書省正字。」
《宋史趙上交傳》:「上交拜禮部侍郎,再知舉,時樞密使 王峻用事,嘗薦童子,上交拒之。峻怒,奏上交選士失 實,改太子詹事。」
《郭忠恕傳》:「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七歲能誦書屬 文,舉童子及第,尤工篆籀。弱冠,漢湘陰公召之,忠恕 拂衣遽辭去。」
《王濟傳》:「濟父恕,後唐時童子及第。開寶中知秀州。會 盜起,城陷,為盜所殺。」
《李若谷傳》:「若穀子淑,年十二,真宗幸亳,獻文行在所。 真宗奇之,命賦詩,賜童子出身,試祕書省校書郎,寇 準薦之,授校書郎、館閣校勘。」
兒《世說》:楊億十歲,太宗召見,謂曰:「卿久離鄉里,得無 念父母乎?」曰:「臣見陛下,如臣父母。」
《聞見前錄》:賈黃中,唐相耽四世孫也。年七歲以童子 舉及第,李文公昉贈之詩曰:「七歲神童古所難,賈家 門戶有衣冠。十人科第排頭上,五部經書誦舌端。見 榜不知名字貴,登筵未識管絃歡。從今穩上青雲去, 萬里誰能測羽翰。」至太平興國中,遂參大政。
《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父每旦令正立 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六歲,舉童子科』。」 《避暑錄話》:「晏元獻、楊文公皆神童,元獻十四歲,文公 十一歲,真宗皆親試以九經,不遺一字。此豈人力可 至哉?」神童不試文字。二公既警絕,乃復命試以詩賦。 元獻題出,適其素嘗習者,自陳請易。文公初試一賦 立成。繼又請,至五賦乃已。皆古所未聞也。
《夢溪筆談》:晏元獻公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於朝廷, 召至闕下,適值御試進士,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 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上極 愛其不隱。
《揮麈後錄》。《真宗實錄》召試神童蔡伯俙,授官之後,寂 無所傳。明清因於故書中得其奏狀一紙,今錄於此: 司農少卿、管勾江州太平觀蔡伯俙奏:「臣輒陳愚懇, 仰瀆睿聰,退省𠎝尤,甘俟竄殛。臣見係知州資任,乞 管勾宮觀,奉敕授前件差遣,於舒州居住。自熙寧八 年八月三日到任。伏念臣先於大中祥符八年真宗」 皇帝遣內臣毛昌達宣召賜對,試誦真宗皇帝御製 歌詩,即日蒙恩釋褐授守祕書省正字。臣遭遇之年, 方始三歲。及賜臣御詩云:「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 童出盛時。」終篇後批:「閏六月十五日敕賜,見刊刻在 本家收祕。續蒙宣赴東宮,侍仁宗皇帝讀書,朝夕親 近,頗歷歲年。以臣父龜從進士及第」,臣幼小,難以住 京,因乞將帶出外,又蒙恩賚優渥。其後臣年一十七 歲,以家貧陳乞差遣,仁宗皇帝聖念矜憐,特依所乞, 仍有旨,「餘人不得援例。」自茲累歷任使,今來本任至 來年二月當滿,切念臣幼稚,幸會效官從事,勉勵愚 拙,今已白首。重念臣生事蕭條,累族重大,又無得力 兒男可以供侍,一日「捨祿無以為生。幸遇皇帝陛下 至仁至治,無一物失所,其於老者,惠卹尤深。臣以祥 符八年三歲甲子庚申節,未至衰老。欲望聖慈特賜 許臣再任管勾江州太平觀一任,覬仍廩稍,得養單 貧,祗飭閨門,相傳忠孝,庶幾補報,以盡餘齡。候敕旨。」 蓋元豐初計其年尚未七十。司農少卿,今之朝議大 夫也。碌碌無所聞,豈非聰明不及於前時耶?御詩《明 清偶記》其全篇:「七閩山水多才俊,三歲奇童出盛時。 家世應傳清白訓,嬰兒自得老成姿。初當移步來朝 謁,方及能言便誦詩。更勵孜孜圖進益,青雲千里看 前期。」後閱朱興仲《續歸田錄》云:伯俙字景蕃,與晏元 獻俱五六歲以神童侍仁宗於東宮。元獻自初梗介, 蔡最柔媚,每太子過門蘭高者,蔡伏地令太子履其 背而登。既踐祚,元獻被知遇,至宰相。蔡竟不大用,以 舊恩常領郡,頗不循法令,或被劾取旨,上識其姓名, 必曰:「藩邸舊臣,且令轉官。」凡更四朝,元符初致仕,已 八十歲矣。監司薦之,乞落致仕與宮祠,其辭略云:「蔡 伯俙年八十歲,食祿七十五年。」余謂人生名位固可 得,罕得綿長如此者。以上《朱錄》中語,因併載之。 《宋史何正臣傳》:正臣,字君表,臨江新淦人。九歲舉童 子,賜出身。
《胡穎傳》:穎字叔獻,潭州湘潭人。父𤩰,娶趙方弟雍之 女。穎自幼風神秀異,機警不常,趙氏諸舅以其類己, 每加賞鑒。成童即能背誦諸經,中童子科。復從兄學 弓馬,母不許,曰:「汝家世儒業,不可復爾也。」遂感勵苦 學。尢長於春秋,紹定五年登進士第。
《李伯玉傳》:「伯玉歷官權禮部尚書兼侍讀。嘗請罷童子科,以為非所以成人材,厚風俗。」
《金史李完傳》:「完字全道,朔州馬邑人。經童出身,復登 詞賦進士第,調登城主簿。有遺愛,民為立祠。」
《守貞傳》:「守貞言:經童之科,古不常設。唐以諸道表薦, 或取五人至十人,近代以為無補罷之。本朝皇統間, 取及五十人,因為常選。天德間,尋以停罷。陛下即位, 復立是科,朝廷寬大,放及百數,誠恐積久不勝銓擬, 宜稍裁減,以清流品。嘉納焉。」
《元史張伯淳傳》:「伯淳字師道,杭州崇德人。少舉童子 科,以父任銓授迪功郎。」
《明外史曾魯傳》:「魯字得之,新淦人。年七歲,能暗誦《五 經》,一字不遺。奉禮部簡正理欲以神童舉於朝,其父 不聽。」
兒《世說》:詹金龍五歲,同弟召見,帝以果分賜,令對曰: 「一盂果子賜五歲之神童。」曰:「三尺草莽,對萬年之天 子。」
《儀真縣志》:鮑祖彪,字曼殊,一名元華。幼穎拔,有卓識, 號神童子。八歲肄南雍上舍,先二年有名於家塾中。 客以聯語囑之曰:「三寸舌,不讓蘇秦。」彪應聲曰:「七尺 軀,羞同管仲。」客即異之。後在雍嘗見賞於大司成李 建泰,未弱冠,括蒼呼為老友。
《明外史李東陽傳》:「東陽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能徑尺 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賜果鈔,還其家。後兩 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
《見聞搜玉》:三水林觀,過七歲,舉神童嬉遊市中,或戲 令作轉氣云:「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不 啻若是。」其口出,人皆掩鼻而過之。
《滋陽縣志》:「韓智字愚夫,五歲能書大字,有司以奇童 薦入翰林。久之,歸為縣學生登第,授禮科給事中。」 《明外史楊一清傳》:「一清字應寧,其先雲南安寧州人。 少而能文,有司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憲宗俾內閣 擇師教之。」
《列朝詩集》:程敏政字克勤。十歲以神童薦,召試《聖節》 及《瑞雪詩》並經義各一篇,援筆立就。詔讀書翰林院 官給廩饌,李南陽以女妻焉。
《江南通志》:「程敏政,字克勤,信長子。十歲以神童召試 稱旨,詔入翰林讀書。甫冠,魁順天。成化丙戌,廷試第 二,授翰林院編修。」
兒《世說》:程敏政篁墩舉神童李賢許字,以女指席間 果試,曰:「因荷而得藉。」曰:「有杏不須梅。」
《明盛事》:楊文忠廷和舉鄉試,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 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
《長安客話》:李文正公幼舉神童,帝抱至膝上,時其父 拜起侍丹陛下,帝曰:「子坐父立,禮乎?」對曰:「嫂溺叔援, 權也。」入朝小履一雙,僅二寸餘,猶是絆。所成衫則 粗紵,為耿天臺先生所得,置王督學大謨家,王為孝 廉時也,後以還其家。
兒《世說》:李東陽文正舉神童入朝,不能踰門限。帝曰: 「神童足短。」曰:「天子門高。」
《雲南通志》:「周良臣,湖廣人,舉神童。正德間,聞北勝州 有神童,張宗楚不遠三千里訪之,因寓焉。」
《湖廣通志》:「王一鳴,字伯固,黃岡人。七歲郡舉神童,萬 曆丙戌進士。與諸新第者同謁政府,王太倉忽問誰 為齊安王生,揖曰:『子天下才也』。」
神童部雜錄
編輯《避暑錄話》。上所好惡固不可不慎,況於取士神童,本 不專在誦書,初亦不以為常科,適有則舉之爾,故可 因之以得異材。觀元獻不以素所習題自隱,文公不 以一賦適成,自幸童子如此,他日豈有不成大器者 乎?大觀行三舍法,至政和初,小人規時好者,謬言「學 校作成,人材已能如三代,乃以童子能誦書者為小 子有造」,此殆近俳,而執事者樂聞之,凡有以聞,悉命 之官,以成其說。故下俚庸俗之父兄,幸於苟得,每苦 其子弟以為市,此豈復更有人材哉?宣和末,余在蔡 與許,見江外以童子入貢者數輩,率以老書生挾二 三人持狀立庭下求試,與倡優經過而獻《藝略》等。初 亦怪,抱之使升堂,坐定問之,乃志在「得公廚數十千 為路費爾」,為之悵然。後或聞有得官者,今莫知皆安 在,理固然也。
饒州自元豐末朱天錫以神童得官,俚俗爭慕之。小 兒不問如何,粗能念書,自五、六歲即以次教之《五經》, 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 錢若干,晝夜苦之。中間此科久廢,政和後稍復,於是 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 之以至死者,蓋多於中也。
《楓窗小牘》:「本朝以童子舉,如國初賈黃中舉,自五代 不論。若太宗朝洛陽郭忠恕,通《九經》,七歲舉童子科。 淳化二年賜泰州童子譚孺卿出身。雍熙間得楊億, 年十一,以童子召對,授祕書正字。咸平間得宋綬。景 德間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 三。祥符間又得李淑。又趙煥,以童子召對,令從祕閣讀書,時年十二。蔡伯俙年四歲,誦《詩》百餘篇,召為祕 書正字。神宗朝,元豐七年,賜饒州童子朱天錫五經 出身,年九歲,賜錢五萬。又天錫從兄天申,年十二,試 十經皆通,賜五經出身。紹興七年,賜處州孝童周智 出身。乾道、淳熙間,呂嗣興、王克勤賜童子出身。先君 子以十歲通《九經》,以不謁丁晉公,擯不以聞,竟不得 與諸君子同聲治朝也。
《丹鉛總錄》:近日雲南洱海接官廳與打劫彎相近,有 一官命童生作對曰:「接官廳上接官。」一童生應曰:「打 劫彎中打劫。」尤可笑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