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處理教學與生產的關係

正確處理教學與生產的關係
北京工業學院赴紅旗機械廠教育革命實踐隊
1971年3月4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生產與教學之間的矛盾,是廠校掛鉤中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學校來講,有一個問題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關心並且直接參加工廠的生產。

我們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工廠有一台鍋爐需要吊起來焊,工廠希望我們計算一下現裝的一根鋼梁行不行,如果不行,另外有一根比較粗的鋼梁能不能用。我們就派了一個教材料力學的同志去幫助完成這項任務。這個問題,在過去的材料力學書中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在學校里教員解這樣一道題,可以說是動一動筆,拉一拉計算尺就行了。可是,那天被分配去完成這項任務的同志卻一夜沒睡好覺。因為實際情況不象書本上說的那樣簡單。計算的結果是用那根粗一點的鋼梁,強度剛剛夠,但鍋爐在吊焊過程中,要翻個身,晃蕩一下,如果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強度是不是夠?卻不能作肯定的回答。

這件事對我們啟發很大。如果我們關在教室里計算這根鋼梁能不能用,根本不會想到實際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從這裡,我們體會到參加工廠的生產,這不僅對師生的思想改造是必要的,而且可以學到豐富的實踐知識,改進教學工作。

在廠校掛鉤,參加工廠生產時,我們採取了以下幾條措施:

一、結合編寫教材和教學準備工作,參加工廠的生產活動。

二、在工作中堅持工人、技術人員、教師三結合的原則。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同志不負擔生產中主要的技術工作,以免因為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妨礙工廠的生產。

三、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思想改造,我們和工廠的生產保持經常、密切的聯繫。我們採取輪換的方式,總有一、兩個同志,以主要精力參加工廠的生產勞動和技術工作,任兼職技術員。

我們這樣做,學校和工廠可以更好地熟悉對方的情況,更好地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使教學、科研、生產緊密結合起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