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目山諸祖緣起碑記

水目山諸祖緣起碑記
作者:楊士宗 
康熙九年四月
1670年
碑存於雲南省祥雲縣水目山寶華寺北五祖墳塔院內,高180釐米,寬80釐米,石灰石質。兩面刻文。碑陽額篆「水目山諸祖緣起碑記」,碑文直行楷書,23行,行60字。碑陰額篆「菩提流光」,碑文直行楷書,24行,行60字。楊土宗撰文,清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立。

水目山另有一塊《水目寺諸祖緣起碑記》,於此碑兩個月前(康熙九年二月)立,撰者李元陽。李元陽碑所記爲六祖,而楊士宗增補了「妙峰徹庸理禪師」,是爲七祖。兩碑對諸祖的行實記錄基本一致,但頌詞、序言各異。

碑陽

水目山諸祖緣起碑記一行

蓋聞大覺覺世,拈花示於鷲峯,飲光光祖,受莂定於鷄足。□□□十八代達磨西來,□□正傳一宗六祖,南續曹溪,溢萬派於南。大理爲最盛者,乃古之佛土。菩二行薩承記治羅叉,所多遺聖跡,今屬趙州雲縣之南,水目一峯,雪嶺肇其脈,點蒼過其峽,□□鼎絡青華,嵩巒正峙,若巍巍彌勒坐千葉寶蓮。山名寶華,始以因三行之。左象回顧,右獅嚬呻。重重龍乕,躋躋輔弼。玉案之前,地坦無際。玉枕之後,天生有橋。千峰拱揖,萬壑盤旋,可謂靈特之一絕也。自世界既成以來,毓秀鍾英四行。逮普濟禪師而始開發,諸祖迭出迭興。惟山之盛,非人卷之歟?非根深果茂,源遠流長者歟?五行

普濟慶光禪師,姚安人。髫齔出家,習大小乘兼宏律部。初參崇聖寺道悟國師,悟一見而默器之,俾掌書記。每問:「如何是宗?」聲猶未絕,悟以坐具闢面打,云:「道甚六行麼師?」從此悟入。後詣南嶽馬祖、石頭,法席頗盛,師皆親承印可。師問馬祖曰:「如何是西來意?」祖便打。師曰:「和尚未曾施棒,靈根早拋出也。」祖點首深肯之。嗣馬七行祖師禮辭,遍游中國,十有餘年。後歸雲南,道德日隆,名譽益遠。時八行唐憲宗元和捌年,爲諸大臣請,開此山,師以杖卓之,而湧泉清瑩,因名水目。復制木犬,凡山中庥咎,皆輒吠之。開堂日,有龍虎出現於堂前。法席既盛,衲子千餘九行。六詔諸王,咸來問道。弄棟都督府迎於姚郡,開興寶、妙光二寺。未幾,復歸水目。入寂,蒙氏謚爲「普濟慶光禪師」,鑄金像以奉之,至今存焉。

非相行禪師頌曰:十行

如何即是宗?撞遇迅雷公。
擊破千年夢,嵐風往上翀。
須彌山壓倒,露現主人翁。
石臼呵呵笑,指西又話東。十一行

淨妙澄禪師,姓高氏,大理國段氏國公仁懿太后之父,天子之外祖。有兼濟之才,雖秉政十餘年,而恆齋素不輟。因讀《楞嚴》至「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處有疑。一日十二行,問玄凝尊者曰:「如可免卻生死?」者曰:「把將生死來。」公擬議,者以扇打桌一下。公有省,後祝髮爲僧,嗣玄凝,住水目。壽七十餘歲,端坐而化。塔曰「圓明」。十三行文安帝命翰林學士蘇達爲記云:天開七年七月二十一日,遷化於水目禪室。越翼日,火化於北崗而建塔焉。公居臺輔之任,有匡濟之功,群賢慕其德,生民賴十四行其惠,飯著董而千氛散,馬蹄飛而四海清,非旦,奭不侔焉。及其功成身退,剃削雲峰,與侄淵公結方外之友,目擊則道存,不容聲於擬議矣。身如枯木,心若澄十五行潭,齊彼我於夢幻,等榮辱於空花。自非得如幻三昧,其始終能若是耶。

相師頌曰:

若要見楞嚴,光超赤肉團。
三千都照遍,木刻老擎拳。
細聽泥牛語,他言沒十六行表邊。
時人親會得,萬事不相遷。十七行

皎淵智玄禪師,政國公高明量之孫,護法公量成之子。生而英姿卓茂,氣韻清遠,昂昂若雲鶴之處群鷄,自有不羈之態。視富貴等於浮雲,觀三界猶如火宅。慨十八行然有出世之心,不肯終爲凡夫志。年二十,一日辭父母出家,父母知其志不可奪,不得已,壯而許之。遂投玄凝尊者剃染。是時公侯將相、朝士大夫及輿臺走十九行卒之輩,莫不銜恨,以爲失命世之才。師於是晝則精研經論,夜則達旦跏趺。衣鉢之外,分寸無餘。甘心寂靜,尅念進修。准華嚴爲極則,依善財作標準。一日,問二十行玄凝尊者曰:「如何是如來境界?」者良久師傍思,者復謂師曰:「偉哉,師子兒勿錯過了也!」師豁然洞見本性。者曰:「自漢暨於南國,代不失人,吾受道悟國師心印二十一行,今付於汝,善自護持。」嗣玄凝。後居此山,至天開十年甲戌十月二十四日,端坐而化,塔於北崗,曰「實際」。命大學士趙佑爲記,立碑存焉。

相師頌曰:

文殊啓二十二行少男,別印五三參。
好個慈悲父,牽人人火山。
錦銹今不斷,世世滿人間。
若要知消息,尚須問皎淵二十三行

碑蔭

阿標頭陀,洱海人也。問皎淵禪師《心經》「無智亦無得」。淵曰:「你但任麼參去,不論歲月,看是個甚麼。」時南詔段氏建寺,標爲工匠都養,日則奔走勞苦,夜則繫髻寺一行梁。遂獲靈通,印證於淵師,蒙許嗣皎淵。嘗從風洞往還,挈筐入市貨物,雖去二百里,四方人皆見之,食頃便回。但閉戶默坐,置筐於前,諸物自盈。窺之者喧於二行眾,標遂立化,繫髻金鉤,至今存焉。

相師頌曰:

這物獲靈通,秋來賣夏風。
人聞頭也痛,萬聖得奇功。
一等真無狀,翀天頂地𩐠。
能人絻識得,莫是五家宗。三行

妙峰徹庸理禪師,姓杜氏,雲南縣海稍村人,生於明萬曆十九年。十一歲,入鷄足山,禮徧周上人□,預夢有青蓮華生於殿庭。次日,師至,乃喜之,與剃染,爲曹四行洞第十一世。聰慧,過目成誦。時密藏開公遊鷄足,師就請益。公示:「與父母未生前,那個是你本來面目?」久久參究,忽爐中火爆,撕破疑團。詣開公請證,曰:「理至五行不疑之地。」公曰:「那個是你本來面目?」師便喝。公曰:「汝解?學喝。」師曰:「於此無補。和尚學個喝看。」公示一掌。師曰:「敢不在侍者家內。」公曰:「已後雲南佛法,自子始耳。」六行往與弟子洪如,隱居白雲窩,後同開妙峰,因集《曹溪一滴》,住錫水目。崇禎甲戌,偕印天童密雲大師,嗣天童臨濟正宗三十五世,賫藏旋滇,宗幢復鎮,寂於妙七行峯。鑄金像,奉於寶華。

相師頌曰:

量天度地才,只向寸中埋。
更有包天地,無中迴出來。
微塵輪法轉,自古一毛開。
活佛人心住,曇華石上栽。八行

無住如禪師,定遠縣人,姓鄧氏。二十八歲剃染於大千大師。參叩於徹公。公命以法名,示「與狗子無佛性」話。當日,通身慶快,如獲至寶,牢抱在心。無論城市山林九行,一切眾務,常常不醒人事。入白雲窩,止清泉一窟,云:是我放身命處也。向空發誓,自矢舉「此狗子無佛性」話。靜鬧閒忙,搃是個無,確志不移。一日,隨侍徹公,開十行城赴供。夜坐高樓,忽聞鐃聲,大悟,遂有「通身是,徧界是」之偈,印證於徹公,大許。同開妙峰,隨適吳越,偕印天童,兼秉妙峰,嗣臨濟三十六世,賫藏南歸。時十一行明崇禎十二年,洱邑熊紳眾檀緇請建水目寶華禪林,宗風大振,開堂十餘,有語錄傳世。甲辰六月十二日示寂,塔於本剎之北。時亦有一笑契五聚,諱應十二行東,姚郡白羊貢士參妙峯,徹公命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話,力究嘔血,明此大事,徹公許可,復來水目,印證於住和尚,使其死中得活。隨喜頌四書畫空錄,可十三行謂學佛知儒之有禪者也。

相師頌曰:

我昔得聞名,親開鐵鑄門。
金龍由八爪,處處取人心。
你願同三世,千絲共一綸。
英雄真力士,展翼漢霄騰。十四行

非相行禪師,景東外屯長摩邑孫家營人,姓孫氏,生於萬曆戊申。五歲喪父,知有大事。十五,母順世。往鷄足雲溪庵德周大師下求剃染,生死逼急,遍參遍叩,只十五行得念佛,雜念紛飛,如一人與百萬人敵,無法可治。欲自縊自刺。又聞:上古佛佛授受,祖祖相傳,自死何益?二十九歲,得參無住和尚,侍開水目寶華禪林。佛誕十六行日,求授具戒,後請益云:「我心未得寧淨,乞和尚爲除。」住師云:「你就究取那不淨的來。」師於言下。七日七夜,將這不淨的元命連根拔起,海底雷打,天外如千日十七行共照,印證於住師,許可,以師首眾。二十七年甲辰,住師示寂,將佛法付師:洞下十三嗣,臨濟三十七世。師廬塔三載。戊申,檀緇三請,方乃出世。初於本剎開堂十八行,公卿士弁入山問道,次普賢姚安妙峯,定遠化佛梵仙、黑井萬春、鶴慶龍華、大理文殊寺,凡所至處,如風迴草偃,萬指傾心。老而復本剎結制,有語錄傳世。

十九行頌曰:

參師志願堅,懼死斷其源。
久久將心殺,天魔活捉犍。
原來家古佛,切莫外尋旋。
轉聖超凡見,同升大覺仙。

士宗世雖儒顯,自幼有承事佛祖之志,故常二十行登水目。尚憶四燈雖遠,未艾餘光;欣際三焰續騰,弘昭丕烈。迨謂前有所啟,何美而不彰?後有所繼,何盛而不傳?閱相師頌,記之,鐫諸石以垂永久耳。二十一行

康熙九年歲次庚戌四月朔八日吉旦立。二十二行

歲進士崖川智菴居士楊士宗薰沐拜撰。二十三行

供碑弟子孫承枝男□。二十四行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