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九
水經注 卷第三十九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
水經注卷三十九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洭水 深水 鍾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瀏水 㵋水
贛水 廬江水
洭水出桂陽縣盧聚〈案洭近刻訛作滙下同〉
水出桂陽縣西北上驛山盧溪爲盧溪水東南流逕
桂陽縣故城謂之洭水地理志曰洭水出桂陽南至
四㑹是也〈案洭今漢書桂陽下訛作匯惟含洭不誤師古曰洭音匡〉洭水又東南
流〈案此下近刻有出桂陽南至四㑹是八字卽上文訛衍重出〉嶠水注之水出都
嶠之溪〈案近刻脫嶠水注之水出都七字〉溪水下流厯峽南出是峽
謂之貞女峽峽西岸髙巖名貞女山山下際有石如
人形高七尺狀如女子故名貞女峽古來相傳有數
女取螺於此遇風雨晝晦忽化爲石斯誠巨異難以
聞信但啓生石中摰呱空桑抑斯類矣物之變化寜
以理求乎溪水又合洭水洭水又東南入陽山縣右
合漣口水源出縣西北百一十里石塘村東南流〈案東〉
〈南近刻訛作村之〉水側有豫章木本徑可二丈〈案徑近刻訛作逕〉其
株根猶存伐之積載而斧跡若新羽族飛翔不息其
旁衆枝飛散逺集鄉亦不測所如惟見一枝獨在含
洭水矣〈案衆枝飛散已下舛誤未詳〉漣水東南流注於洭洭水又
東南流而右與斟水合〈案右近刻訛作又〉水導源近出東巖
下穴口若井一日之中十溢十竭信若潮流而注洭
水洭水又南逕陽山縣故城西〈案近刻脫陽山二字〉耆舊傳曰
徃昔縣長臨縣輒遷擢超級大史逕觀言勢使然〈案勢〉
〈近刻訛作摰〉掘斷連岡流血成川城因傾阤遂卽傾敗閣
下大鼓飛上臨武乃之桂陽追號聖鼓自陽山達乎
桂陽之武歩驛所至循聖鼓道也其道如塹迄於鼓
城矣洭水又逕陽山縣南縣故含洭縣之桃鄉孫晧
分立爲縣也洭水又東南流也
東南過含洭縣
應劭曰洭水東北入沅瓚注漢書沅在武陵去洭遠
又隔湘水不得入沅洭水東南左合翁水水出東北
利山湖湖水廣圓五里潔踰凡水西南流注於洭謂
之翁水口口已下東岸有聖鼔杖〈案近刻訛作枝下同〉卽陽山
之鼔杖也橫在川側雖衝波所激未嘗移動百鳥翔
鳴莫有萃者船人上下以篙撞者〈案篙撞近刻訛作蒿種〉輒有
瘧疾洭水又東南左合陶水水東出堯山〈案近刻脫水字〉山
盤紆數百里有赭嵒迭起冠以靑林與雲霞亂采山
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雲堯行宮
所陶水西逕縣北右注洭水洭水又逕含洭縣西王
歆始興記曰縣有白鹿城城南有白鹿岡咸康中郡
民張魴爲縣有善政白鹿來游故城及岡竝卽名焉
南出洭浦關爲桂水〈案此與鍾水注內之桂水同名而南北異流〉
關在中㝛縣洭水出關右合溱水謂之洭口山海經
謂之湟水徐廣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陽通四㑹亦
曰漼水也漢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德爲伏波將軍征
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卽此水矣桂水其別名也
深水出桂陽盧聚
呂忱曰深水一名邃水導源盧溪西入營水亂流營
波同注湘津許愼雲深水出桂陽南平縣也經書桂
陽者縣本𨽻桂陽郡〈案縣下近刻有也字〉後割屬始興縣有盧
溪盧聚山在南平縣之南九疑山東也
西北過零陵營道縣南又西北過營浦縣南又西北過
泉陵縣西北七里至燕室邪入於湘
水上有燕室丘亦因爲聚名也其下水深不測號曰
龍淵〈案淵近刻作泉〉
鍾水出桂陽南平縣都山〈案都近刻訛作部下同〉北過其縣東又
東北過宋渚亭又北過鍾亭與漼水合
都山卽都龐之嶠〈案都龐近刻訛作部龍又嶠下有也字〉五嶺之第三
嶺也鍾水卽嶠水也庾仲初曰嶠水南入始興溱水
注於海北入桂陽湘水注於江是也〈案南入溱注海者洭水北入湘〉
〈注江者鍾水此綂稱嶠水近刻溱訛作漼〉漼水卽桂水也〈案漼近刻訛作雞下同〉漼
桂聲相近故字隨讀變經仍其非矣桂水出桂陽縣
北界山山壁髙聳三面特峻石泉懸注瀑布而下北
逕南平縣而東北流屆鍾亭右㑹鍾水通爲桂水也
故應劭曰桂水出桂陽東北入湘
又北過魏寜縣之東
魏寜故陽安也晉太康元年改曰晉寜縣在桂陽郡
東百二十里縣南西二面阻帶淸溪桂水無出縣東
理蓋縣邑流移今古不同故也
又北入於湘〈案此五字近刻與上經文連接又下有東字〉
耒水出桂陽郴縣南山
耒水發源出汝城縣東烏龍白騎山西北流逕其縣
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瀨各數百歩濬流奔急竹
節相次亦爲行旅㴑渉之艱難也又西北逕晉寜縣
北又西左合淸溪水口水出縣東黃皮山西南流厯
縣南又西北注於耒水汝城縣在郡東三百餘里〈案近〉
〈刻脫城字餘里訛作里餘〉山又在縣東耒水無出南山理也
又北過其縣之西
縣有淥水出縣東俠公山〈案俠近刻訛作侯〉西北流而南屈
注於耒謂之程鄉溪郡置酒官醖於山下名曰程酒
獻同酃也耒水又西黃水注之水出縣西黃岑山山
則騎田之嶠五嶺之第二嶺也黃水東北流按盛𢎞
之雲衆山水出注於大溪號曰橫流溪溪水甚小冬
夏不乾俗亦謂之爲貪泉飲者輒冒於財賄同於廣
州石門貪流矣亷介爲二千石則不飲之昔呉𨼆之
挹而不亂〈案近刻訛作辭〉貪豈謂能渝其貞乎〈案近刻渝訛作汙貞訛作〉
〈眞〉蓋亦惡其名也劉澄之謂爲一涯溪通四㑹殊爲
孟浪而不悉也庾仲初雲嶠水南入始興溱水注海
卽黃岑水入武溪者也北水入桂陽湘水注於大江
卽是水也右則千秋水注之〈案右則近刻訛作又側〉水出西南
萬歳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鍾乳山上悉生靈夀木溪
下卽千秋水也水側民居號萬歳村其水下合黃水
黃水又東北逕其縣東右合除泉水水出縣南湘陂
村村有圓水廣圓可二百歩一邊暖一邊冷冷處極
清綠淺則見石深則見底暖處水白且濁𤣥素旣殊
涼暖亦異厥名除泉其猶江乘之半湯泉也水盛則
瀉黃溪水耗則津徑輟流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漢
髙帝二年分長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
王莾更名南平縣曰宣風項羽遷義帝所築也縣南
有義帝冢內有石虎〈案石近刻訛作白〉因呼爲白虎郡東觀
漢記曰茨充字子河爲桂陽太守民惰嬾少麤履〈案麤〉
〈近刻訛作鹿〉足多剖裂茨教作履今江南知織履皆充之
教也黃溪東有馬嶺山高六百餘丈廣圓四十許里
漢末有郡民蘇眈棲遊此山桂陽列仙傳雲眈郴縣
人少孤養母至孝言語虛無時人謂之癡常與衆兒
共牧牛更直爲帥錄牛無散每至眈爲帥牛輒徘徊
左右不逐自還衆兒曰汝直牛何道不走𫆀眈曰非
汝曹所知卽面辭母雲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又
說〈案近刻作曰〉年將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飲水〈案一近刻訛作〉
〈二〉可得無恙如是有哭聲甚哀後見眈乘白馬還此
山中百姓爲立壇祠民安歳登民因名爲馬嶺山黃
水又北流注於耒水謂之郴口耒水又西逕華山之
隂亦曰華石山孤峰特聳枕帶雙流東則黃溪耒水
之交㑹也耒水東流沿注不得北過其縣西也兩岸
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極已也
又北過便縣之西
縣故惠帝封長沙王子呉淺爲侯國王莽之便屏也
縣界有溫泉水在郴縣之西北左右有田數千畮〈案千〉
〈近刻作十〉資之以漑常以十二月下種明年三月榖熟度
此水冷不能生苖溫水所漑年可三登其餘波散流
入於耒水也
又西北過耒陽縣之東
耒陽舊縣也蓋因水以制名王莽更名南平亭東傍
耒水水東肥南有郡故城縣有溪水〈案溪近刻訛作漢〉東出
侯計山其水淸澈冬溫夏冷西流謂之肥川川之北
有盧塘〈案有近刻訛作石〉塘池八頃其深不測有大魚常至
五月輒一奮躍水湧數丈波襄四陸細魚奔迸隨水
登岸不可勝計又雲大魚將欲鼓作諸魚皆浮聚水
側注〈案此三字有脫誤〉西北逕蔡洲洲西卽蔡倫故宅傍有
蔡子池倫漢黃門〈案此下近刻衍郎字〉順帝之世擣故魚網爲
紙用代簡素自其始也
又北過酃縣東
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資以給釀酒甚
醇美謂之酃酒歳常貢之湖邊尚有酃縣故治西北
去臨承縣十五里〈案西北上近刻有此字〉從省隸〈案宋太元二十年省酃縣〉
〈入臨承此三字上當冇脫文〉十三州志曰大別水南出耒陽縣太
山北至酃縣入湖也
北入於湘
耒水西北至臨承縣而右注湘水謂之耒口也
洣水出荼陵縣上鄉西北過其縣西
水出江州安成郡廣興縣太平山〈案成近刻訛作城〉西北流
逕荼陵縣之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節
侯訢之邑也王莽更名聲鄉矣洣水又屈而過其縣
西北流注也地理志謂之泥水者也
又西北過攸縣南
攸水出東南安成郡安復縣封侯山西北流逕其縣
北縣北帶攸溪蓋卽溪以名縣也漢武帝元朔四年
封長沙定王子則爲攸輿侯卽地理志所謂攸縣者
也攸水又西南流入荼陵縣入於洣水也
又西北過隂山縣南
縣本陽山縣也縣東北猶有陽山故城卽長沙孝王
子宗之邑也言其勢王故塹山堙谷改曰隂山縣縣
上有容水自侯曇山下注洣水謂之容口水有大穴
容一百石水出於此因以名焉洣水又西北逕其縣
東又西逕厯口縣有厯水〈案此十八字近刻訛在容口下〉下注洣謂
之厯口洣水又西北與洋湖水㑹水出縣西北樂藪
岡下洋湖湖去岡七里湖水下注洣謂之洋湖口洣
水東北有峩山縣東北又有武陽龍尾山竝仙者羽
化之處上有仙人及龍馬跡於其處得遺詠雖神棲
白雲屬想芳流藉念泉鄉遺詠在茲〈案詠近刻訛作味〉覽其
餘誦依然息遠匪直邈想霞蹤愛其文詠可念故端
牘抽札以詮其詠其略曰登武陽觀樂藪峩嶺千蕤
洋湖口命蜚螭駕白駒臨天水心踟躕千載後不知
如蓋勝賞神鄉秀情超拔矣
又西北入於湘
漉水出醴陵縣東漉山西過其縣南
醴陵縣高后四年封長沙相侯越爲國縣南臨淥水
水東出安城鄉翁陵山余謂漉淥聲相近〈案近刻脫聲字〉後
人藉便以淥爲稱雖翁陵名異而卽麓是同
屈從縣西西北流至漉浦注入於湘
瀏水出臨湘縣東南瀏陽縣西北過其縣東北與澇水
合〈案澇水近刻作澇溪水〉
瀏水出縣東江州豫章縣首裨山導源西北流逕其
縣南縣憑溪以卽名也又西北注於臨湘縣也
西入於湘
㵋水出豫章艾縣
春秋左氏傳曰呉公子慶忌諫夫差不納居於艾是
也王莽更名治翰
西過長沙羅縣西
羅子自枝江徒此世猶謂之爲羅侯城也〈案近刻脫此二字〉
㵋水又西流積而爲陂謂之町湖也
又西至累石山入於湘水〈案近刻脫至字〉
累石山在北亦謂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狀故俗
人藉以名之山在羅口北㵋水又在羅水南流注於
湘謂之東町口者也
贛水出豫章南野縣西北過贛縣東
山海經曰贛水出聶都山東北流注於江入彭澤西
也班固稱南野縣彭水所發東入湖漢水庾仲初謂
大庾嶠水北入豫章注於江者也地理志曰豫章水
出贛縣西南而北入江蓋控引衆流總成一川雖稱
謂有殊言歸一水矣故後漢郡國志曰贛有豫章水
雷次宗雲似因此水爲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此源
最逺故獨受名焉劉澄之曰縣東南有章水西有貢
水縣治二水之間二水合贛字因以名縣焉是爲謬
也〈案此四字近刻訛在西有貢水句之下是字上又衍西字〉劉氏專以字說水而
不知遠失其實矣〈案其下近刻衍水字〉豫章水導源東北流逕
南野縣北贛川石阻水急行難傾波委注六十餘里
又北〈案近刻脫此二字〉逕贛縣東縣卽南康郡治晉太康五
年分廬江立豫章水右㑹湖漢水水出雩都縣導源
西北流逕金雞石其石孤竦臨川〈案近刻作臨水〉耆老雲時
見金雞出於石上故石取名焉湖漢水又西北逕贛
縣東西入豫章水也
又西北過廬陵縣西
廬陵縣卽王莽之桓亭也十三州志稱廬水西出長
沙安成縣〈案成近刻訛作復〉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
劉蒼爲侯國卽王莽之用成也〈案用漢書作思〉呉寳鼎中立
以爲安成郡〈案成近刻訛作城〉東至廬陵入湖漢水也
又東北過石陽縣西
沙桓王立廬陵郡治此豫章水又逕其郡南城中有
井其水色半淸半黃黃者如灰汁取作飲粥悉皆金
色而甚芬香
又東北過漢平縣南又東北過新淦縣西
牽水西出宜春縣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
劉成爲侯國王莽之脩曉也〈案脩近刻訛作循〉牽水又東逕
呉平縣舊漢平也晉太康元年改爲呉平矣牽水又
東逕新淦縣卽王莽之偶亭而注於豫章水湖漢及
贛竝通稱也又淦水出其縣下注於贛水
又北過南昌縣西
旴水出南城縣〈案城近刻訛作宮〉西北流逕南昌縣南西注
贛水又有濁水注之水出康樂縣故陽樂也濁水又
東逕望蔡縣縣因汝南上蔡民萍居此土晉太康元
年改爲望蔡縣濁水又東逕建成縣漢武帝元光四
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爲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多聚
也縣出燃石異物志曰石色黃白而理疎以水灌之
便熱以鼎著其上炊足以熟置之則冷灌之則熱如
此無窮元康中雷孔章入洛賫石以示張公張公曰
此謂燃石於是乃知其名濁水又東至南昌縣東流
入於贛水贛水又厯白社西有徐孺子墓呉嘉禾中
太守長沙徐熙於墓隧種松太守南陽謝景於墓側
立碑永安中太守梁郡夏侯嵩於碑傍立思賢亭松
大合抱亭世脩治至今謂之聘君亭也贛水又北厯
南塘塘之東有孺子宅際湖南小洲上孺子名稺南
昌人高尚不仕太尉黃瓊辟不就桓帝問尚書令陳
蕃徐稺袁閎誰爲先後蕃答稱袁生公族不鏤自雕
至於徐稺傑出薄域故宜爲先桓帝傋禮徴之不至
太原郭林宗有母憂稺往弔之置生芻於廬前而去
衆不知其故林宗曰必孺子也詩云生芻一束其人
如玉吾無德以堪之年七十二卒贛水又逕谷鹿洲
〈案近刻訛作州〉卽蓼子洲也〈案近刻脫此五字〉舊作大艑處贛水又
北逕南昌縣故城西〈案近刻脫故字〉於春秋屬楚卽令尹子
蕩師於豫章者也秦以爲廬江南部漢髙祖六年始
命陳嬰以爲豫章郡治此卽陳嬰所築也〈案陳嬰原本及近刻〉
〈竝訛作灌嬰今改正史記髙祖功臣侯年表稱堂邑侯陳嬰定豫章漢書同〉王莽更名縣
曰宜善郡曰九江焉劉歆雲湖漢等九水入彭蠡故
言九江矣陳蕃爲太守署徐稺爲功曹蕃在郡不接
賔客惟稺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此卽懸榻處也建
安中更名西安晉又名爲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
門內有樟樹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疎垂
䕃數畮應劭漢官儀曰豫章樟樹生庭中〈案樟近刻訛作郡〉
故以名郡矣此樹嘗中枯逮晉永嘉中一旦更茂豐
蔚如初咸以爲中宗之祥也禮斗威儀曰君政訟平
豫樟常爲生太興中元皇果興大業於南故郭景純
南郊賦雲弊樟擢秀於祖邑是也以宣王祖爲豫章
故也贛水北出際西北厯度支歩是晉度支校尉立
府處步卽水渚也贛水又逕郡北爲津步步有故守
賈萌廟萌與安侯張普爭地爲普所害卽日靈見津
渚故民爲立廟焉水之西岸有盤石謂之石頭津步
之處也西行二十里曰散原山疊嶂四周杳邃有趣
晉隆安末沙門竺曇顯建精舍於山南僧徒自逺而
至者相繼焉西北五六里有洪井飛流懸注其深無
底舊說洪崖先生之井也北五六里有風雨池言山
高瀨激激著樹木霏散遠灑若雨西有鸞岡洪崖先
生乘鸞所憩泊也岡西有鵠嶺雲王子喬控鵠所逕
過也〈案鵠近刻訛作鶴〉有二崖號曰大蕭小蕭言蕭史所遊
萃處也雷次宗雲此乃繫風捕影之論㨿實本所未
辯聊記竒聞以廣井魚之聽矣又按謝莊詩莊常遊
豫章觀井賦詩言鸞岡四周有水謂之鸞陂似非虛
論矣東大湖十里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迴
折至南塘本通章江〈案近刻訛作水通大江〉増減與江水同漢
永元中太守張躬築塘以通南路兼遏此水冬夏不
増減水至清深魚甚肥美每於夏月江水溢塘而過
民居多被水害至宋景平元年太守蔡君西起堤開
塘爲水門水盛旱則閉之〈案近刻脫旱字〉內多則洩之自是
居民少患矣贛水又東北逕王步步側有城雲是孫
奮爲齊王鎭此城之〈案此下近刻衍渚字〉今謂之王步蓋齊王
之渚步也郡東南二十餘里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
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贛水又北逕南昌左尉廨西
漢成帝時九江梅福為南昌尉居此後福一旦捨妻
子去九江傳雲得仙贛水又北逕龍沙西沙甚潔白
高峻而阤有龍形連亘五里中舊俗九月九日升髙
處也昔有人於此沙得故冢刻塼題雲西去江七里
半筮言其吉卜言其凶而今此冢垂沒於水所謂筮
短龜長也贛水又逕椒丘城下建安四年孫䇿所築
也贛水又厯釣圻邸閣下度支校尉治太尉陶侃移
置此也舊夏月邸閣前洲沒去浦遠景平元年校尉
豫章因運出之力於渚次聚石為洲長六十餘丈洲
裏可容數十舫贛水又北逕鄡陽縣王莽之豫章縣
也餘水注之水東出餘汗縣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餘
水北至鄡陽縣注贛水贛水又與鄱水合水出鄱陽
縣東西逕其縣南武陽鄉也地有黃金采〈案金下近刻衍可字〉
王莽改曰鄉亭孫權以建安十五年分為鄱陽郡鄱
水又西流注於贛〈案近刻脫鄱字〉又有繚水入焉〈案繚近刻訛作僚下〉
〈同〉其水導源建昌縣漢元帝永光二年分海昬立繚
水東逕新呉縣漢中平中立繚水又逕海昬縣王莽
更名宜生謂之上繚水又謂之海昬江分爲二水縣
東津上有亭爲濟渡之要其水東北逕昌邑城〈案近刻脫〉
〈城字〉而東出豫章大江謂之慨口昔漢昌邑王之封海
昬也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世因名焉其一水枝
分別注入於循水也
又北過彭澤縣西
循水出艾縣西〈案循水漢志作脩水近刻西訛作而〉東北逕豫寜縣〈案豫〉
〈下近刻衍章字〉故西安也晉太康元年更從今名循水又東
北逕永循縣漢靈帝中平二年立循水又東北注贛
水其水總納十川同臻一瀆〈案臻近刻訛作湊〉俱注於彭蠡
也
北入於江
大江南贛水總納洪流東西四十里淸潭遠漲〈案淸潭上〉
〈近刻有而字〉綠波凝淨而㑹注於江川
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彭澤縣西北入於江
山海經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
廬山彭澤之山也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峩寔峻極
之名山也孫放廬山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
鎭也臨彭蠡之澤接平敞之原〈案接近刻訛作按〉開山圖曰
〈案近刻脫開字〉山四方周四百餘里疊鄣之巖萬仞懷靈抱
異苞諸仙跡豫章舊志曰廬俗字君孝本姓匡父東
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亡漢封俗於鄡
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遂寓精於宮亭
之山〈案近刻訛作洞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覩山
以爲神靈封俗大明公遠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際
匡俗先生受道仙人〈案受近刻訛作奚〉共遊此山時人謂其
所止爲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
匡俗字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
徵聘廬於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
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烏號〈案近刻脫事字〉世稱廬君
故山取號焉斯耳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
爲姓因廬以氏周氏遠師或託廬慕爲辭〈案慕近刻訛作墓〉
假憑廬以託稱〈案廬近刻訛作虛〉二證旣違二情互爽〈案二情近〉
〈刻作三情〉按山海經創之大禹〈案之近刻訛作志〉記錄遠矣故海
內東經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
之名山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
君子強引此類用成章句耳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
傳其神自雲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過山神迎猛
猛語曰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
據猛又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
懷傾蓋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理難詳矣
吳猛隱山得道者也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樑長
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
梁見一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
處見數人爲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寳欲以來示世
人梁卽化如指猛使送寳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
而過其山川明淨風澤淸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
遯之士繼響窟巖龍潛鳯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
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咸升其巖望九江而眺
鍾彭焉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髙竦
其狀若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
瀑近三百許步下散漫十許步上望之連天〈案十許近刻訛〉
〈作千數〉若曳飛練於霄中矣下有盤石可坐數十人冠
軍將軍劉敬宣每登陟焉其水厯澗逕龍泉精舍南
太元中沙門釋慧遠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卽彭
蠡澤西天子鄣也峯隥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
順山而下有若畫焉傳雲匡先生所通至江道〈案通近刻〉
〈訛作遊〉巖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極於
山峯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廟故彭湖亦有宮亭
之稱焉余按爾雅雲大山曰宮宮之爲名蓋起於此
不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分風擘流住舟遣使
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故曹毗詠雲分風爲
貳擘流爲兩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徵還道由廬
山子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
遽發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
門受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
上以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兄女怒妻
曰吾何面目於當世也〈案近刻脫目字〉復下己女於水中將
渡遙見二女於岸側〈案遙近刻訛作逕〉傍有一吏立曰吾廬
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女故干寳書之於感應焉
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
人形晨光初散〈案近刻訛作曜〉則延曜入石豪細必察故名
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
水在黃龍南卽瀑布也水出山腹掛流三四百丈飛
湍林表望若懸素注處悉成巨井〈案近刻脫成字〉其深不測
其水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髙壁𬗟然與霄
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歎斯岳遠遂記爲上霄焉
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里數今猶得刻石之
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
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
迴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爲瓌異上生林木而
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採所未詳也耆舊雲昔
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歳月
已久莫能合辨之也〈案近刻脫合字〉
水經注卷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