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九百四十四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卷之四千九百八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十寒

大般涅槃經九

爾時諸比丘。聞佛世尊。定當涅槃皆悉憂愁。身毛為竪。涕泗交流。稽首佛足。繞無量匝。白佛言世尊。快說無常苦空無我。世尊譬如一切衆生跡中。

象跡為上。是無常想。亦復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若有精勤修習之者。能除一切欲界貪愛。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想。世尊。如來若離無常

想者。今則不應入於涅槃。若不離者。云何說言修無常想離三界愛。無明憍慢。及無常想。世尊譬如農夫。於秋月時。深耕其地。能除穢草。是無常想。

亦復如是。能除一切欲界貪愛。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想。世尊譬如耕田。秋耕為上。如諸跡中。象跡為勝。於諸想中。無常為最。䟽曰第三從尒

時諸比丘去。是疑執章。文為三。一執。二請。三疑。佛上斥奪。奪是所證。未能即捨。是故有執。佛說新伊一聞不解。欲學湏請。今昔兩教。皆是佛說。何故

一僞一眞。故有斯疑。執文為兩。一敘悲苦。二正陳執。初文者。其聞佛說安住三法。名入涅槃。了不思惟。安住之義。而生去此住彼之解。是故悲苦。次

從世尊。快說去。是陳執。他雲述上聞法。上來曾說。但執昔教。就執為二。初執。後歎。執又三。一約教執理。二約行執理。三正執理。快說者。說昔之教。壯

之言快。此教快能詮理故也。次譬如象跡者。執昔之行。行是進趣中勝。故以大跡為譬。行有智斷。想是智之初門。舉初為言。從精勤去是執斷。斷思

則知亦斷邪見。是故語後。不言前耳。及無常想者。惑去智亡。從世尊若。離無常去。正執理。此理中適。非。離非不離。若。離無常。進不入涅槃。若不離無

常。猶具諸惑。以非。離非不離。故能斷諸惑。冥理會眞。豈復過此。斥言是僞。他解離者。則昔教為非。若不。離者則昔教為是。觀文難見。次從世尊譬如

農夫去。而歎也。歎上三執。秋時耕者。法有二能。一草不生。二水地肥。肥即歎教。草死歎斷。又肥即歎。行農。法歎理。秋耕歎教。象跡歎行。無常歎理。云云

指歸曰奪是所證者。佛向斥我不得五難。不離八難。然今如來所奪。是我昔日所證。既是所證。未能即捨。佛說下。佛向勸我捨僞修眞。以新伊為

喻也。一僞一眞者。一等佛說。何故昔僞。今眞了不思惟者。以雖聞眞伊。不解其義。故不能思惟。應知生滅。即非生滅。三諦牙融。去住絶侍。是安住義。

以不達故。使謂去此應身住彼三德。內執不遣。聞去故悲。謂佛定滅。未解新伊。緣斯二事。皆悉憂愁。上未下。破古也。上文佛既不說無常苦空。故非

述上。但是執昔所稟小教。故言世尊快說等耳。約教等者。教行是能詮能趣理是所詮所趣。壯之言快者。壯大。佛昔說小。詮辯有歸也。進趣中勝者。

無漏進趣。勝有漏行故。是知有漏之。行猶如諸跡。無漏既勝故譬象跡。想是初門者。十想觀察。俱屬智惠。而於十中。無常第一。故云是智初門。所言

十想者。謂一無常想。乃至第十盡想。文載法界次第舉。初為言者。顯經文舉初以攝餘九。從精下。謂精修十想。能斷見思。故前三想。為斷見諦惑。中

四為斷思惟。後三為修無學道者。說是以壞法羅漢。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無漏聖果。故今小乗。執此斷德。言亦斷邪見者。以經文但明斷思。

故此釋耳。語後斷思。知前必斷見惑。經欲界言貪愛色。無色但言愛者。夫引取無厭。即是貪毒。上二界煩惱既薄。但受愛名。即有部。所謂輕貪名愛

也。惑去智亡者。智是能斷。惑是所斷。惑盡智息。如病差藥息。故經雲。除一切乃至及無常想也。應不入涅槃者。若離無常。應常在世。既雲人滅。遷謝

何疑。猶具諸惑者。以煩惱是無常遷謝之法。若不。離無常。則猶具煩惱。昔教何故說言能斷三界惑耶。以非下。結示也。非不離。則已離無常。斷除諸

惑。證於有餘。非離。則冥理會眞。灰身人滅。甲通之理。豈復過此。何故如來而斥是僞。他解下斥古昔教為非者。謂若離無常。別有常者。應常住世則

昔教容。非若今不離無常。還湏入滅。則昔教為是。今昔比對。立難似然。若觀經文。乃約具惑為不離無常耳。且不以入滅為不離也。故云難見。嘆中

經文。初世尊下。立喻顯義。次世尊結嘆所執。初叚中經文。但以除草。以喻除惑。除惑是斷德。則但在於行。然行由教詮。所趣必理。故䟽申明喻意。法

合民齊。言法有二能者。謂秋耕方法。非但草死不生。亦得秋水浸漬。使地肥沃。是和經雲除草。義兼地肥。故以肥能滋生。如教能詮行。故云肥即嘆

教。草死嘆斷。即是歎行。而言肥嘆行者。行字恐悞。應雲嘆智。以智斷俱屬行故。前以肥喻教。今更以肥喻智。故云又也。農法可知。是知秋耕一喻。具

嘆小三。從秋耕已去。是釋。次世尊去。結嘆文也。注云雲者。秋耕助苗如教詮理。象跡進趣如行諧眞。無常嘆理。蓋約所契。若從能觀無常屬行。又據

經文。則秋耕象跡是喻。無常是法。今約從事入理義使。故分對教行理。例如前三點等。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將終。恩赦天下。嶽囚繋閉。悉今得脫。然

後捨命。如來今者亦應如是。度諸衆生。一切無知。無明繋閉。皆合解脫。然後涅槃。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云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世尊譬如有

人為鬼所持。遇良咒師。以咒力故。便得除差。如來亦爾。為諸聲聞除無明鬼。令得安住。摩訶般若。解脫等法。如世伊字。世尊譬如香象。為人所縳。雖

有良師。不能禁制。頓絶羈鎖。自恣而去。我未如是。脫五十七煩惱繋縳。雲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世尊如人病瘧。值遇良醫。所苦得除。我亦如

是。多諸患若。邪命熱病。雖遇如來。病未除愈。未得無上。安隱常樂。云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覺知。不識親䟽。母女姊妹。迷

荒淫亂。言語放逸。臥不淨中。時有良師。與藥令服。服已即吐。還自憶識。心懷慙愧。深自克責。酒為不善諸惡根本。若能除斷則逺衆罪。世尊。我亦如

是。徃昔已來。輪轉生死。情色所醉。貧嗜五欲。非母母想。非姊姊想。非女女想。於非衆生。生衆生想。是故輪轉受生死苦。如彼醉人臥不淨中。如來今

當施我法藥。令我還吐煩惱惡酒。而我未能得醒窹之心。云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䟽曰次世尊譬如帝王去。是請上聞新伊。欲欣修學。如來

若去。從誰稟豕。因是則請上譏請中。多作親譬。佛斥非眞。今不敢作親譬但作主師譬。止是統訓義寛故也。合有五譬初一請主譬。後四請師譬。觀

合譬文是請學新伊。何者羅漢。已破四住。無知無明。是所未除。既舉別惑。知請新伊。初恩赦者。通為聲聞未除兩惑者。作請咒師譬。亦通為聲聞未

除無明者。作請香象譬。偏為學人未除思惑者。請瘧病譬。偏為無學人未除一邉者。作請醉人譬。通為一切凡聖作請。前二譬如文第三香象譬中。

光譬次合。合中雲。五十七煩惱者。解者有三五五蓋也。十十纏也。七七漏也。數人言欲界四鈍。貪瞋癡慢。通達五行。五行者。見諦四思惟。一五行上

各有四。四五二十。上兩界各除一瞋。則五行下各三。三五十五。兩界成三十。就欲界二十歲五十。通心七使。即七漏為根本。論人云見諦十使迷四

諦為四十。思惟四使又速四諦。四四成十六。合見諦為五十六。並無明是為五十七。興皇雲。五門觀一一有三倒。謂想見心。三五十五約三界成四

十五。又四諦各三倒。三四十二。足前成五十七。云云醉譬中行三業惡得報。合中服藥吐惑。云云指歸曰多作親譬者。問凖前䟽文分五譏為三。即初

一譬譏法親。次兩議主。後兩譏師。何故今雲多作親譬耶。答譏師中。初譬還是約親為喻。如雲。偏以秘方。教授其子。是則三意。二涉其親。故云多耳。

或恐文悞。應雲初作親譬。即五譏中第一譬也。如雲譬如國王。生育諸子。形貌端正。乃至然後棄之。付旃陀羅。問今撿未治本。亦作多字。若是字悞。

荊溪合改。答例如春秋。古史訛文。仲尼筆削存而不改。斯是禮也。餘皆倣此。佛斥非眞者。三皆被斥。但親是子父天性乃同。其義且狹既被呵斥。非

是王子。故不敢更作親譬。餘二雖亦被斥。然主統萬姓。師訓多人。其義既寛。故更舉喻。初一請主者。以經舉帝王為喻。故當請主。後四請師者。二以

良咒師為喻。三以調象良師為喻。四五皆以醫師為喻。故四是請師。未除一邉者。但得空邉。未能出假入中也。經帝王者。禮記謚法曰。德象天地稱

帝。仁義所生稱王。白虎通雲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徃也。天下所歸徃也。經獄囚者。釋名雲獄確也。確人情僞也。又謂之牢。言所在堅牢也。赦如

前釋。經度諸衆生者。二乗是空。亂意衆生也。既已破見思。故但有界外。無知無明。兩惑耳。無知約能迷立稱。塵沙約所迷彰名。其體一也。經皆令解

脫即初住位第二文。但云除無明鬼者。從根本而舉。非謂聲聞已破塵沙也。今得安住者。即是破無明入初住。證三法也。等法者。等取法身也。經譬

如香象者。象喻佛菩蕯。支佛羅漢。本為思惑所縳。人喻惑境。䩭鎖喻惑。纏心名縳。良師不制者。謂為五欲衆魔不能惑亂。䩭或作羈同。居猗切。革絡

馬頭日羈。鎻應從金從貝。從小或從玉。或從巢者非。經自恣而去者。謂向四人斷思出去。此為學人致請。故以思惑未除為喻。合中下解五十七煩

惱凡有四釋。初是今師。二是數論師。三成論師。四興皇。初雲有三者。五十七是三種煩惱也。謂五蓋煩惱。乃至十纏煩惱。五謂貧嗔癡。掉悔睡眠。十

謂忿恚曰嗔。隱蔵自罪曰覆。意識昏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𨔼曰戱。三業躁動曰掉。屏處起罪不自羞曰無慙。露處為非不羞他曰無愧。財法不

施曰慳。他榮心惱曰嫉。七謂見漏思漏。根漏惡漏。親近漏。受漏念漏。見諦四思惟。一者見道歷觀四諦。而證真故。四思惟。重慮緣真故一。見修合論

名為五行。各有四者。謂貧嗔癡慢。各除一嗔者。謂上界不行恚也。七使者。成論雲一欲愛。三恚。三有愛。四𢢔。五無明。六見。七疑。亦是三毒。及見也。欲

有是貪。恚即是嗔。無明是癡。𢢔亦癡攝。此五屬鈍。見疑屬利。三界分別。成九十八。此即有部所談。數人明義也。四諦為四十者。雖不現行。有種子在。

是故通報若但取垷行則集滅除三。道除於二。思惟下此是成宗明義。則修道。亦觀四諦不同。有部但緣一真。故使修道。惑有十六。五門者。謂無常

苦空。無我。不淨。三倒。約五陰識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見倒。注云雲雖兼引三家。應以今師為正。第四請中。經病瘧等者。無明細惑。覆蔽法身。如瘧

發遍體。良醫喻佛得除者。即諸菩蕯。聞圓入住。頗破無明。如瘧病差。我亦下。顯己未差。以請佛住同體之見。故曰邪命。同體之思。喻以熱病。雖遇如

來。無明未破。故云病未除愈。未見佛性。故云未得乃至常樂。既未得常樂即未除涅樂邉四枯倒也。䟽主科為未除一邉良有以也。問學人破思未

盡。何故以破無明為請耶。荅破無明。顯三德。是其正意。是故捨旁取正。直約無明。又前叚已請破思。無容𠕂說。自淺階深。經意煥著。第五醉人科為

通為一切凡聖作請者。凡聖之言。不出九界。六凡三聖。悉其無明。故以醉喻。若入地住。即是。分果名為佛界。故喻吐酒。經中初譬。先明九界迷惑醉

人者。無明如酒。起着如醉。不自下顯醉過。過有三種。一喻起煩惱。不了已心三德佛性。名不自覺知。不達即妄是真。名不識親。不曉即真而妄。名不

識踈。母女姊妹以喻四德。以三佛性一一皆其常樂我淨之德。故二迷荒下。喻由惑起業。迷荒意業。不能識心達本。故曰迷荒。媱亂身業。不能觀身

實相。故曰媱亂。言語放𨓜。口業。不了文字即解脫。故曰放𨓜。九界咸爾。三臥不淨中。喻由其妄業。感九界苦。六凡。分段。三聖有餘。生死污穢悉名不

淨。次時有去喻佛能治。良師喻佛說圓授人。名與藥令服。稟圓法。立圓行。名服已。入初住位。頓破無明。名為即吐。頓悟本具三德。故云自憶。翻前不

自覺知也。識知真妄親踈。名之為識。翻前不識。親踈等也。心懷慙愧。翻前迷荒意業。深自剋責。翻前言語放𨓜口業。酒為不善。翻前媱亂。身業。則逺

衆罪。飜前臥不淨中。對前文小不次耳。次世尊下。合法也。我亦如是。合前人也。徃肯下至所醉。合醉也。情謂五根。色謂五塵。此根與塵生惑之緣。故

說為酒。依此生結惑亂已心名情色醉。不自覺知。不識親等略而不合。貪嗜五欲。合前不識親踈。非母母想。乃至衆生想。此即迷眞四德。執妄四倒。

合母女姉妹迷荒等。略而不合。是故輪轉不合。臥不淨如彼醉人者舉喻。已帖如來合前良師能治之喻。請佛說法。今當施我法藥。請同良師與藥

服也。令我下合服已吐。而我下彰已不同惺悟之人。謂未破無明也。云何下。徵佛請住。䟽注云雲。意令細釋。世尊譬如有人歎芭蕉樹以為堅實。無

有是處。世尊衆生亦爾。若歎我人衆生壽命。養育知見。作者受者是真實者。亦無是處。我等如是修無我想。世尊譬如漿滓。無所復用。是身亦爾。無

我無主。世尊如七葉華。無有香氣。是身亦爾。無我無主。我等如是心常修習無我之想。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無我我所。汝諸比丘。應當修習。如是修

已。則除我慢。離我慢已。便入𣵀槃。世尊。譬如鳥跡空中現者。無有是處。有能修習無我想者。而有諸見。亦無是䖏。䟽曰三從世尊。譬如芭蕉樹去是

疑教。昔教若非。佛不應說。昔教若是。佛不應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說。今教若非。云何稱實。是教致疑。就文為三。初明無我。次引證。三明用。芭蕉約。行。

陰。漿滓約色陰。七葉約三陰。次引佛說一切法無我我所。三如鳥跡空中下。明無我用者。昔教能除見思故也。所以明無我者。佛昔教明無我。我修

無我。若有我者。無有是䖏。云何今日說言有我。故舉無我。為疑教端。指歸曰是疑教者。問既初以教行理三為執。何故次讀但約主師。此中獨疑

於教耶。荅主師必設教。教必詮行理。文離出沒。意則俱三。既疑於教。自及行理。初明無我。約五陰以凡夫攬五成身。妄立主宰。故芭蕉約行者。行即

起貪起嗔。遷流不實。妄計為我。如嘆芭蕉。經我人等者。於名色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名我見。妄計我是。行人。異於非。行之人。我生人道。異於餘

道名人見。於名色和合中。妄計有我生。名衆生見。妄計有我受一期果報。壽有長短。名壽者見。妄計命根。連持不斷。名命者見。妄計我能養育於他。

亦計我為父母養育。名養育見。妄計有五根。能知五塵。名知者見。妄計我眼能見諸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能起正見。名見者見。妄計我有身力。能有

所作。名作者見。妄計我當後身。受罪福果報。名受者見。廣明則十六知見也。今略舉十。然此諸見。皆從五陰上起。經於行陰廣明四陰從略。但云無

我無主而已。以。行心招累。其過既重。故委說也。經漿滓。滓側士切。色身無知。尚如瓦石。漿澤無用。其喻可知。約三陰者。受心領納。想取相貌。識妄分

別。作用既劣如花無香。間經合後喻。亦云是身。何故䟽雲約三陰耶。荅攬五成身。從總立稱。引佛說者。即昔教所談。為疑教端者。舉昔偏空無我。疑

今中道真我。爾時世尊賛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無我想。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無我想。亦更修習其餘諸想。所謂苦想。無

常。無我想。世尊譬如人醉。其心眩亂。視諸山川城郭宮殿。日月星辰。皆悉迴轉。世尊若有不修苦無常想。無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為聖。多諸放𨓜。

流轉生死。世尊以是因緣。我等善修如是諸想。尒時佛告諸比丘言。諦聴諦聴。汝向所引醉人譬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見上

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衆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傎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

其義。如彼醉人於剕轉處而生轉想。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

死。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空。無我等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傎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傎倒

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傎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傎倒法。有如是等四傎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而生樂想。於無常

中而生常想。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於不淨中而生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

世間之法。有四傎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傎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是名傎倒。以傎倒故。

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為義。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無常者。聲聞縁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𣵀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

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傎倒。以不傎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逺離四傎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䟽曰第四從尒時世尊賛諸比丘去。是破執

除疑。文為二。先賛。次破。初文者。上有三意。何故獨賛無我。無我是執疑等本故也。何故賛之。世間問答法爾故也。又初以無我破邪其能服用。又將

欲奪而先與之。又執劣感勝。即四悉意也。次佛破為三。初破其偏理。下文雲。是三種修。無有實義。一破其偏行。下文雲。先所修習。悉是傎倒。三破其

偏教。下文雲先所斷乳。此非實語。此三意各二。謂騰執酬破。初破偏理。先騰次酬。初騰為三。一接賛勝執。二作譬。三世尊下結歎。醉有二過。一倒亂。

三乖善。三結。歎文二。初結醉過與不修者。二歎無過。與善修者。次佛破者。即以酬為破。於中為二。初破不倒亂。迴醉與之。次破善修。非善修。迴不善

修而與之。初破倒亂為四。一誡聴牒起。二明其倒亂。三出不倒亂。四結過歸之。誡聴中言牒起者。重牒彼計。但知文字。不知其義者。文是語言。義是

理趣。醉亦聞語。不曉語意。亦自有語。而無實録。汝亦如是。聞他流轉。他不流轉。自言善修。實非善修。次倒亂中。提日月來者。正破倒亂譬也。衆生者

他雲正寄比丘。泛指衆生。今謂不爾。既迴醉與之。當知比丘即是衆生。我計無我者。破其倒亂。亦是破其執於無常無我為是。汝以無常無我為是。

此是亦非實。非無我。橫計無我。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云云三我者去。出不倒亂者。即常樂我淨。汝之所非。則不非。乃非其所是。佛者覺義。以

自在故名我。常者。法身。不從緣生故常。樂者即是𣵀槃。𣵀槃無受。名為大樂。淨即是法。法即無染。汝所非者。而今則是。是義不知。良由於醉。云云四汝

等比丘下結歸者。即迴醉還之。比丘謂常是倒。無常不倒。佛迴無常是倒。常是不倒。如日月不轉。醉見迴轉。日月豈醉。醉者過耳。常樂我淨。實非無

常。積計無常是倒者過。次從汝等若言去。破善修非善修。文為四。初雙標兩修。次雙明八倒。三雙迴過還之。四專舉勝修。初中雲汝等若言者。是標

其善修無有實義。斥善非善。如醉僞言。而無真實。次標勝修。夫相對者。義有廣略。或作十門。八倒。六。行等不同。今但略對三。次從苦者計樂去。是雙

明八倒。汝行八倒。云何自樹稱為善修。文雲。是人不知正修諸法。三從汝諸比丘去。是雙迴八倒。而反請之。文為二。初迴常樂四倒歸之。後迴無常

四倒歸之。就初又三初。正迴倒。次三番料簡。初如文。次三番者。謂世出世。有不有。倒不倒等。初世出世者。夫。至理如空。非世出世。惑之者成倒。名為

世間。解之者成德。名出世間。無明覆汝。唯倒非德。彼苦救雲。若是倒者雲何名為常樂我淨。次世間法下。有不有故。於世間料簡字義。義如下說。但

有其名。是故非德。而無其義。三何以故下。有倒無倒。是荊但有四倒。三倒。顯其無義。舊雲三心無倒。識心是倒。又雲識心無倒。餘三三倒。想有想倒。

受有心倒。行有見倒。又通別二釋。二倒通在四心之中。差別對者識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見倒。又凡有心繆境即心倒。通是想像即想倒。通能分

別。即見倒。又初心妄計即心倒心。縁成想。是想倒。想成冰執是見倒。又見倒在凡夫。心倒想倒是學人。無學則無倒。今謂何故。卻以倒還比丘。是等

比丘。妄謂心盡。心實不盡。無漏心空。想偏見故。故成三倒。一倒其四。成十二倒。故結過還之。問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爾者。亦應。言世間亦有

無常無我。出世亦然耶。荅例二乗無常無我。即是世間。諸佛無常無我。無上方便。即出世間。問有名無義。云云世間出世間。倒德非倒德。勝修劣修。並

應四句分別。又世間唯倒無德。出世唯德無倒。即倒不倒。是世倒之德。起方便用。是出世之德。例餘一切。諸義悉然。舊雲無常無我是劣修。常樂我

淨是勝修。又雲單修者劣。雙修者勝。又非偏圓修。乃是勝修。今問屬當諸修與誰分別。單勝修者。是次第人。雙勝修者。是不定人。非偏非圓者。是頓

人。云云四從何等為義雲是。專明勝修文為二。一對劣明勝。二勸勝修。若通論其劣。備有諸過。但偏破甚者。生死有縳着故無我。聲聞更進趣。故非常。

外道以苦捨苦故是苦。有為多染是不淨。偏舉勝破劣如經。今通意者。初文雲我者即如來。只標三寳。攝一切法。常即法身。此標三點攝一切法。樂

即𣵀槃。此標四德。攝一切法。淨即無為。此標法界。攝一切法。然此諸義。不縱不橫。不一不異。不可思議。故得是義。故得是勝。次若欲下。勸修如文。

指歸曰上有三意下設問也。上有執請疑之三意。何故獨賛執中無我耶。次無我下荅也。三意雖殊。執者。只是執其所證無我之法。因執無我。請說

真我。今昔二教並佛所說。何故斥雲無我是僞。所以致疑。故云是執疑等本。故佛讃之。何故下約能讃以成四悉。世間儀式。法爾湏讃。令其歡喜。初

以小乗破外道。其諸比丘服用生善。先與後奪破小乗。惡因執小劣。以感圓勝。悟辭大理。故云四悉。次佛下分科引證實義者。義即是理。故證破理。

修習屬行。語即言教。故引修習顛倒證行。此非實語證教。接讃騰執者。暹師解雲。接佛讃後。便騰昔執。謂佛實讃。佛意欲破且先讃耳。二乖善者。謂

佛作真常而說乖我無常之善。此約比丘所計已法為勝。但由佛說真常之名。與邪常名相濫。故使比丘未達其義。謬破於佛。暹師解雲。此諸比丘

聞佛令修常樂。卻謂如來猶如醉人。見日月轉下結醉過。雲若有不修苦無常相乃至不名為聖。即指修常等不名為聖。故下文佛以醉譬還之。是

汝自醉。非我醉也。聞他下合聞語不曉。自言下合自語不實。語意實録。即是其義。經雲未達良在於此。他不流轉者。被謂不修無常等想。則同醉人。

視物流轉。佛謂他人所證妙理本常。而汝妄計無常。亦何異凡夫於無常中。妄計邪常。既是二邉。並名倒亂。故金剛鐸雲。衆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

殊見。苦樂升沉。既舉苦樂。常等例然。故經雲。於非轉處而生轉想。豈非比丘但得醉亂之語。而不知義。其猶醉聞他語。不曉其意。自言善修等者汝

自謂善。既背中道。其實是惡。惡而稱善。何異醉人。語無實録。亦是破其執無常等者。向䟽雲。醉有二過。一倒亂。二乖善。此即第二意也。故云亦是。謂

執偏空無常之惡。而乖中道其常之善。轉想下云云者。汝以凡夫執邪常等為醉轉。我亦謂汝執無常等為醉轉。以俱乖中道。並屬倒亂。非其所是

者。常樂是佛所證。故佛以為是。而比丘反非。問比丘昔破邪常。以修無常。得名是否。荅於昔名是。於今則非。且邉邪即中正。生死即𣵀槃。若棄邪常。

別求寂滅。其猶捨波覔水。離噐求金。非其所是。義在斯也。良由於醉者。由無明故。謂是為非。是倒者遇者。汝妄情所計。謂為無我。真我本有。遍一切

震。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橋慢貢高。流轉生死耶。比丘上言。若有不修苦無常想無我等想乃至多諸放𨓜等。今雲慢高。即是放𨓜。故佛結通歸之。無

有實義者。但有三修之名。而無勝三之義。汝向自言我等善修如是諸想但如醉言。實非善也。十門者。如釋序品。優婆塞章。十對治門。六。行者勝劣

雙修也。今但略對者。經中勝劣。各但標雲三修而已。汝行八倒者。比丘但有無常等四。通言八耳。又偏真是變易生死之苦。而妄計為𣵀槃之樂。故

雲苦者計樂。分段生死。即是三德。𣵀槃而妄計為苦。而求出離。故云樂者計苦。常等例然。是則二乗具足八倒。經四顛倒法者。即界內界外各有四

也。總結雲。四前自列八正。修即中道真常樂等。此常即是非常。非無常之常耳。初如文者。問比丘正是四枯倒。何故佛以四榮倒迴之。而言於苦法

中。而生樂想等耶。荅此據二乗所證。則是四榮。就其所破。則是四枯。何者彼謂生死。是苦無常等故滅生死。謂𣵀槃是安樂法等。故證𣵀槃。而不知

所證。全是變易苦等。此則妄執界外生死之苦。以為所證𣵀槃之樂。何異凡夫。謂分段苦。以為樂等。故云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而生樂想。餘三可例。

若爾菩薩出假。應是四苦。荅不例菩薩出假。於生死苦。其甘如薺。正是四榮也。是知不了三諦圓融。安得免斯八倒。至理如空等者。已心妙性。一切

融通。尚無於同。何況有異。只由達解有別。故使倒德兩殊。其猶水非清濁。而撓之則濁。澄之乃清。無明覆汝者。小乗涅槃。全是無明。無明即苦。妄計

為樂。故唯四倒。非是四德。是故世間常等。通攝二邉。凡夫則以生死為常。二乗雖知生死無常。而取着涅槃。復是常倒。出世常等。既是中道。名既混

濫。故佛以世出世簡之。若救下。示生起次文之意。故知次文約字義簡者。是佛釋二乗伏難也。恐彼救雲同名常樂。豈得斥我所證為倒。我若是倒。

如來亦倒。故約字義以判倒德。字謂名字。二邉顛倒。但有常名。既其遷變。永無常義。餘三準說。其猶鼠玉名璞。鼠有璞名。實無玉義。名義俱有。方是

出世間二乗出世。何名世間。答雖出分段。還在變易。故名世間。義如下者。即指第四。舉勝修文也。但有四倒三倒者。向舉苦空四倒。與常樂四倒作

本。今舉三倒。釋前兩種四倒所由。由心想見。遂執苦等。及以常等。舊雲下諸師異解。凡有六釋。初雲三心無倒等者。心王分別故議心是倒。則心想

見三。竝屬於識。三是心所。隨心王轉。故自體無倒。又北逺雲。七識心體是心倒。妄取法相名想倒。於所取相。建立定實。名見倒也。次雲識心無倒者。

以識剏起。但緣青等緫相。故不成倒。次想心。想取境像。故成想倒。次受心領納前境。則成心倒。次。行心。起貪等煩惱。造作遷流故。有見倒。即百論䟽

雲。心玉了其緫相。心所了其別相也。但了總故。故識無倒。三雲通別者。通則四心各有三倒。別則分此四心。主對不同。在文可見。四五二釋。亦是通

約四心。而成三倒。又見下第六釋。乃竪約凡聖。以分三倒。則見倒是。見感心想是思感也。問經文正斥無學。云何無倒耶。答無界內三倒。而有界外

三倒也。䟽文且從界內配義耳。今謂下。結示佛意也。妄謂心盡者。雖見思心盡。而無明心全在。故云心實不盡。無漏下。正示界外三倒義也。一無漏

心。二空想。三偏見。故云故成三倒。由茲三倒。妄執苦等。故一倒具四也。此順現文。以四枯結數。故成十二。所以經雲。世間之人。樂中見苦等。若准前

文。如米亦以四榮迴之。通前則二十四倒。以四榮。亦由三倒而起。故問下。以榮例枯為問也。四榮之名。既中邉通有。四枯之名。亦可例同否。故云出

世亦然耶。荅意可了。問有下四句分別。初且約四雙徹問。初約名義問者。此問由前而生。既許枯榮之名。通界內外。且如經雲世間法者。有字無義

等。復云何約內外分別耶。云云者。應以四句分別世間常樂有名無義。以凡夫皆妄計故。出世無常。有義無名。以佛果必雲常住。故約其方使。必示

無常。出世常樂。有名有義。世間佛性。無名無義。以小乘外教。俱無佛性名義。故世間下。約三雙徵其四句。一世出世。二倒德。三勝劣。以向有名無義

四句。只是約世出世。而論世間即倒。出世即德。德為勝修。倒為劣修。故轉徵覈。使各成四句。令義無壅。故云並應四句分別。言倒德。非倒德者。非

倒即德。非德即倒。應雲倒。非倒。德。非德。文從使耳。此之三雙下。文自釋出故不注云雲。又世下答釋也。初釋世出世。倒德非倒德。四句文從合說者。

以世等是䖏。倒德是行。行必依䖏。既無別體。故約義理。合明四句。若就名字。各開四句者。一世。二出世。三世即出世。四出世即世。此約世出世明四

句也。一倒。二德。三倒即德。四德即倒。此約倒德。明四句也。名雖有異。義必無殊。故使䟽主。從合而示。言唯倒無德者。世間常樂凡小執計。是顛倒法。

非真實德。此初句也。唯德無倒者。出世常樂諸佛證悟。唯真實德。非顛倒法。此第二句也。即倒不倒者。此約理體而說。亦是約開顯而談。謂邉邪皆

中正。故世間四倒。即出世四德。指波即水。其理灼然。是則波是水之倒。水是波之德。故云世倒之德。此第三句也。起方下此約地住已上。證四德已。

隨機起應。示凡示小。故云起用也。是出世之德倒者。已證本理。故云出世。全真起應。即德是倒。故云德倒。有本德下倒字。或作倒字。即屬下句之首

字悞耳。若爾則使上文不成句義。況下句不安例字其文自成。或可於例字上。文闕倒字。餘一下諸義者。即生死𣵀槃。煩惱菩提。真妄縛脫。凡聖迷

悟等。並可例此。以為四句。故云悉然。舊雲下約古釋。以明勝劣四句也。謂一劣。二勝。三亦劣亦勝。四句劣。非勝。句雖有四。展轉相望。但是勝劣。在文

可見。第四句雲非偏圓者。非偏。則非無常之劣修。非圓。則非常樂之勝修。故知向雲常樂蓋指中道。非指出假也。今問下。今師判屬三種。止觀行人

也。初文斥古。徒成四句以分勝劣。約法配人。全無所以。故云與誰分剔。單勝下。判屬也。次第人即修漸止。觀人也。初出三界。則用劣修。次止二邉。入

乎中道。則用勝修。自淺階深。收前兩句。初則單劣。後則單勝。故屬次第。行也。文中但云單勝者。從勝舉耳。雙勝修者。即勝劣兼用。故云雙勝。即向雲

雙修者。勝也。是不定者。以冝劣則修劣。冝勝則修勝。用無前後。故屬不定止。觀也。即止。觀雲。或指世界為第一義。或指第一義為世界等。非偏非圓

者。謂初心即。觀實相三諦牙融。即邉而中。故非偏。即中而邉。故非圓。如此修者。即圓頓止。觀人也。注云雲者。如向消釋也。其三。行所以。如釋序品。優

婆塞記中其明。經從以三倒。故下是大科第二廽。無常倒歸之也。備有諸過者。謂生死非但無我。亦無常苦不淨。乃至有為。非但不淨。亦備餘三。但

偏下。雖各備四過。而生死無我過甚。乃至有為不淨過甚。故使經文各約一過破之。生死下我。以自在為義。縛着三界。非自在故。無我聲聞下常以

不遷為義。二乗但證偏空。更湏進入中道。進趣遷改。故是無常。外道修諸苦。行。欲捨生死之苦。而反更況淪。故無樂。果。有為惑業。染污法身。故是不

淨。偏舉下釋四勝也。如經者。即是我破無我等別。別對義已如經文。今通下約德體圓通。牙融諸法也。如來則舉佛寳以收法僧。法身別指一德。以

包餘二樂乃四德中一涅槃。乃是安樂之法。既具其一。必具其三。無為是法界異名。界即三諦。然此下。總攬諸義。以成妙境。諸義即是三寳。三點。三

涅槃。三法界。如此四義。只一心三法之異名。即一而三。故不縱不一。即三而一。故不橫不異。三一牙融。名不思議。生佛理等。自他體同。如是體達。有

字有義。名為勝修。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離四倒者。則得了知常樂。我淨。如來今者。永無四倒。則已了知常樂。我淨。若已了知常樂我淨。

何故不住一刼半劫。教導我等。令離四倒。而見放捨。欲入涅槃。如來若見顧念教敕。我當至心頂受修習。如來若當入涅槃者。我等云何與是毒身。

同共止住。修於𣑽行。我等亦當。隨佛世尊。入於涅槃。尒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作如是語。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

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衆生。作依止處。摩訶迦葉。亦復如是。當。為汝等。作依止䖏。譬如大王。多所統領。若游巡時。悉以國事。付囑大臣。如

來亦爾。所有正法。亦以付囑摩訶迦葉。。汝等當知。先所修習。無常苦想。非是真實。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乗舩游戱。失琉璃寳。沒深水中。是

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寳。親捉瓦石。草木砂礫。各各自謂得琉璃珠。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時寳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於是大衆。乃

見寳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虛空月形。是時衆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以

為實義。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礫。而為寳珠。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䖏䖏。常修我想。常樂淨想。復應當知。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傎倒。欲

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寳珠。所謂我想。常樂淨想。䟽曰次從時諸比丘去。是破其偏行。亦名酬請。大為二。初騰請。後酬請破行。初騰為三。

一領㫖歎佛。二因歎正請。三要命結請如文。從爾時佛告去。是酬請。又二。初訶不應。次正酬。初訶者。如來去住。非汝境界。汝既不能知佛徃來。寧得

隨去。故言不應。次酬請為二。初以人酬。涎以法酬。汝前請位。正欲學法。今留人法。於學頃足。吏何所請。人酬中為三。一標付囑人。次歎人同如來。三

釋歎。初二如大。第三釋中意者。如王委任大臣。巡者行也。佛欲巡行餘方。故委任迦業。從汝等當知去。以法酬請。又二。初酬請。次破偏行。初酬中有

法譬合。譬中從春時去。為偏行作譬。舊雲聞思修慧。觀文不會。今隨河西朗師。分大為而。光明起惑乗舩理。後修學求理。初一句是起惑。春時者。年初

物生。譬起惑之始。又因惑生解。故言春時。有諸人等二句。失珠之䖏。舊雲大池是無常教。朗師雲。是生死海。浴字或作沿。多作浴。乘舩游戱。三句失

殊之緣。舊雲聞慧解淺。故云游戱。河西雲。恚慢心如乗船。五欲樂如游虛。失琉璃寳。喻失佛性。舊或言失理。或失解。渂深水中。一徃沒吏非永失也。

舊雲。圓理蘊在無常教下。故言沒深水中。又佛住理為恚慢生死所沒。不能得現。次是時諸人下。皆解求理。為二。先依昔教偏修。即是僞修。二明今

教圓修。即是勝修。初雲競提者。即是偏修。無常苦觀。而習學之。無石即傷害壁。苦。草木虛浮。譬無我。砂礫水底。分分離散。譬無常。各各自謂。無非得

理。次歡喜持出下。譬今教圓修。舊亦三慧。今意不爾。猶是偏修之末。明理未極。故言乃知非眞。一徃為四。一悟昔非真。二由佛性力。令衆主悟。三明

信解。四明慧見。即是得理。初文即今教起已方悞昔非。舊兩釋歡喜向前。持出向後。莊嚴雲歡喜持向前出。非真向後。今皆為一句。次是時寳珠下。

由佛性力。始明真修。此聞今教。說於佛性。由佛性力今衆生悟。任水中者。佛性非逺。只在生死五隂身中。水澄清者。由佛性力。令衆生悟。三於是大衆下。明

一徃信解。喻之如見。而未得取。如月形者。中道圓理。究竟無缺。四是時百慧見也。安徐者。䖏在生死。如在涅槃。故言安係。次汝等比丘不應下。合譬

又四。先合偏修。次合圓修。三復應當知下。重合偏修。四欲得真實下。重合圓修。此中經大。是留心䖏。故存舊解。諳勿嫌煩。今釋此章。諸比丘雖聞新

伊。未除舊執。謂佛無常。所以諳位。雖信法常。來信佛常。口雖諳新。意猶從舊。佛訶其舊執。雲汝等不應作如是語。佛酬其諳新。故言所有正法。悉付

迦葉。如來縁謝故去。迦葉機典故付。內同佛德。外委大臣。秉正法教。乃指圓伊。而作依止。酬其所請。此中為學新伊者。故故言法付迦業。下大為不

學新伊者。故故言迦業無常。不堪付囑。各各為縁。今初以法酬諳中為二。一法說破。二譬說破。法說者。汝欲學新伊。應改迷生信。猶存僞執。真法不

染。故云汝先修習無常苦者。非是真實。次譬中又二譬合。初如春時去。先問放𨓜失寳譬。次開求得不得譬。亦名有方便譬。無方使譬。春時者。年物

俱新。適悅時也。譬五塵六欲。是耽湎之境。諸人者。緫譬放𨓜之徒。在大池浴者。大池譬生死河。浴譬恚慢愛僧等也。來船譬乗諸業。游戱譬著可愛

果。失瑠璃實者。譬無解。因於放蕩。慧解潛昏。故言夫耳。故此章破行夫為便。非先解後失。著樂醫解。義言失耳。沒深水中者。至死陰覆也。從是時諸

人士。為方便。求解不得作譬諸人者。通是迷途。別擬三修。悉共入水者。估於初教。義如入水。求覔是實者。作劣三修。競捉瓦石者。證三為真。自謂得

者。言得減度。歡喜持出一句。譬上稱歎象跡。第一善修無我。內執在懷。故言歡喜。向佛稱歎。故言持出。譬上封執主疑之意。乃知非真者。為有方便。

求解得者作譬。譬聞今教破昔理行非實。方知苦無常等。僞同瓦礫。故言乃知非真。都從上來。合作六意。共消求得之大。夫寳珠者。珠是本有。非適

今也。而衆生著樂。洗沒水底。拙觀雄求竟不能得。即理寳珠。以聞今教。知前下實。知字知義。始目今經。即名字寳珠。是時寳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

水皆澄清者。觀行寳珠。依教觀理。理為所詮。故言猶在水中。能詮如所詮。所詮如能詮。故言以珠力故。水則證清。於是大衆。乃見寳珠。故在水下。猶

如仰觀。虛空月形者。相似寳珠。仰觀於月。彷佛類珠。似解鄰真。故言乃見。相似位明矣。虛空譬相似常。月圓譬相似樂。月光譬相似淨。非上非下以

上比下自在無閔。譬相似我。是時一人譬分證寳珠。以一名人。人得其門故言一人。方便力者。道前圓修。安修者安於生死。作涅槃解。微妙正觀。徐

詳審諦。不昏教水。不動心波。與理相應。即。分得寳珠。此約六位。顯有方便勝修之人。求得寳珠。約行義使。汝等比丘者。合得失兩譬。又二。而復兩番

合者。初番合三修得失。後番合四修得失。應用此意。偏歷諸法。皆有劣勝兩種修也。故文雲。在在䖏䖏。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豈獨今經非止一境。觸

䖏成觀思之。 指歸日經毒身共住者。四倒全在。故名毒身。佛若去世。倒從誰破。㭝行豈成。故欲隨去。非汝境界者。機興則住。機患則去。是則去而

常位。位而常去。故非二乗所知。不能知徃來者。汝既不知。佛是不來而來。寧得隨佛。不去而去。巡行餘方者。此方機盡。地土機熟。不謀而應故曰巡

行。經遊巡。即天子巡狩。省方觀民也。白虎通曰。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收也。為天下循行守收民也。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歲一巡狩。

分科雲。初酬諳。次破偏行者。破行即在酬請中。此乃𠛼科虛科顯意耳。或是文悞。琉璃㭝語也。具雲吹琉璃。此雲逺山𤪷。然此二字。本不從玉。即用

水流。別離字耳。從玉者。後人所加。故文選吳都賦雲。致逺流離與珂珬音遂注云琉璃珂珬。皆寳名。自逺至也。字並無玉。非永失者。反要即是。故非永

失。偏修之不者。謂總別念是偏修之初。無學羅漢為偏修之末。但證偏真。名為未極。一徃下列四章。初是改惡。後三生善。通是真修。今教至昔非者。

此謂二乗既聞此經常樂。方知昔學無常為非。舊兩釋者。此段前後指舊釋者。皆是䟽主。因敘河西之義。對明常途所解。故云舊釋。若雲河西自引

舊釋者。且此經既飜。河西最先䟽。更無舊人可稽。又如引莊嚴者。且僧旻生乎梁初。道朗出在晉末。豈於百年已前。預指莊嚴所解耶。此皆䟽主

因便引之。今皆下正指河西。義為今也。謂歡喜持出乃知非真。惣為一句也。今師即以乃知非真。自為下句之始。明真修者。通指下三。俱是真修也。

此聞下正示第二章也。由佛性力者。聞於今經詮於佛性。遂悟已身本有。故云令悟。亦是由佛性理內熏之力。復是由佛性教外熏之力。內外和合。

遂令間悟。在水下。正合喻義。水澄下。以澄清。喻悟。此恐約聞慧。次信解即思。慧見即修慧。而未得取者。取者取即喻證。者然者。前一是修。後一是

證。以慧見是取得。故即初地也。問䟽指後三。通名真修。何故以三慧配釋。及分修證耶。答對劣是僞。故勝是真。何妨通名真修。別分三慧。又大乗對

小。通曰真修。若約。行淺深。仍有真縁二修之異。縁在地前。真惟登地。真修是則。分證。縁修。別得修名。故分修證。於義無奭。此皆符順他義。作此消通。

䖏在生死者。如晉譯華嚴雲。善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此即初地也。先合偏修等者。講者應探取經文。對當古義。令無壅

滯。是留心䖏者。此叚譬文正是如來破彼疑執。顯示理體。以明勝修。即是讀者。行者留心發。解之䖏。故䟽廣引古釋。對顯今義。今今爾曹懷。故誠後

軰無以煩重為嫵也。今釋下。今師正解也。文中光結示前章以生此叚。從諸比丘去。乃至外委大臣。乗正法教是結示前章。以人酬義。未除舊執者。

謂佛口雖說常。既湏入滅。身還無常。所以請住。以此觀之。舊執未捨。從乃指下正生起此叚也。所以先人次法者。人能弘道。故先以人疇。人若無法

不堪依止故。次以法疇。即指圓伊。是人所弘法。乃知迦書是有法之人。故雲乗正法等。各各為縁者。此讃後斥。合為機縁。迦業大。行始終無異。所以

斥為無常者。此乃寄高訓下。令捨偏入圓。亦名有方便譬等者。有勝修方便。則求得。無則不得。躭湎者。說文雲。躭樂也。灑沈於酒也。愛憎等者。恚慢

愛憎。悉是釩便等。取利便也。可愛果。即人天果鞎也。放蕩即煩惱。非先解後失者。無始本跡。非先悟而後迷也。但以着人天妄樂樂。令圓。解不生。故以

失寳為況。通是迷途者。以諸人通譬九界俱迷也。別擬下約今佛意。正破二乗。別摐小乗三修也。初教即三蔵證三為真者。由修故證。即無學也。都

從上來者。既約六即明義。故前失寳。及求不得。皆為理即所收。夫寳下約六即正釋。即故凡亦必具。六故聖唯在佛。是故始凡理其而不疑。無趣取

無怯終。聖在佛而無上慢。以生自大。此六即義。起自一家。深符圓㫖。永無衆過。暗禪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並由不曉六而復即。非通今者。

適。始也。一念三千。本自具足。非始今有。而衆下凡小迷倒。日用不知。初句即六道凡失。明前失寳經文也。拙觀下。次明小乗聖人。但見偏真。不證中

道。如執瓦石。竟不得珠。此約前求不得。經文也。即理寳珠者。據九界悉是理即。今就經意。從正從難。且至二乗。文雖若是。義必九昇。乃至別人。離邉

求中亦是掘觀。以聞下明名字即。是釋乃知非真一句。經文也。若約二乗果人。案位即入相似進入。乃即到。分真。今約六凡。及小教初心。次第入住。

聞名護體。故云知字義。是時下觀行即。初心觀在名字中。五品開發即此位也。依教觀理者。以水喻教。以珠喻理。能詮下初句。明教契於理。次句明

理應於教。其若水㴠於珠。珠清於水。文字解脫。觀照相應。非上非下者珠在水底故非上。猶如仰觀故非下。以上比下者。以天上之月。比水下之珠也。

以一名人者。即經雲。有一智人也。一即心性妙理。從一生智。故云一智。境智和合。故名為人。是則一即法身。智即般若。人即解脫。此乃相似三德也。

人得其門者。圓理虛之。人悟其理。故云得門。遍一切慶。無非門也。亦與法華。復有一門。而復狹小義同。但彼以取之。難契。得狹小名。今䟽雲。一人即

是證理之人。故云一人。而不雲智字者。境智相冥。其體一故。道前圓修者。真道之前。故曰道前。即相似位中。三觀圓觀。不起法愛。名方便力。不昏教

水者。不滯能詮也。不動心波者。不起無明也。此即安徐義與理相應者。三德分顯。故經雲。即便得珠。此約下結示也。問何故不明笑竟即耶。荅分證

究竟。高下雖珠。得珠義一。同是果故。同證理故。秘宻蔵。初開發故。阿字門。攝後位故。所以經雲得珠。總收二即。有方便勝修者。謂由名字觀行。而入

相似勝修也。求得寳珠者。分證究竟。人也。理即在迷。全無方便。相帶緫舉。言約六位耳。合三修得失者。即經雲。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想。不淨想等。

此斥劣三為失。故即提喻帖合。如彼諸人等。即以瓦石等三。喻三修也。又因劣修證三無為即瓦石等。今世行經本。於苦字下有無我二字者。蓋後

人謬滲。經汝等下。此勸勝三終為得也。故云常修常樂浄想。世行經本。於常修下有我想二字。亦是謬添。自非一家。科為三修。得失者。何以辯經文

之訛僞哉。問經訊可爾。何故䟽文引經。亦云常修我想常樂浄想耶。答後人傳寫不知所以。依彼經訛。輙加䟽字。若加二字。即是四修。䟽主科為三

修。便成乖謬。親撿比逺䟽牒經。亦只雲䖏䖏常修。常樂淨想耳。後番至得失者。經雲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此言其失也。前三且除無我。以無我是遣

龍觀。故且除之。今古四者。能所俱遣。必湏至四。以破能觀。至不可得。乃證無為故也。四法不同。故云相貌。全是無明。故云顛倒。經從欲得真實已去。

明四修之得也。劣修如失珠。勝修如得珠。故云得失。三四俱爾。應用此意等者。應以三四得失。歷事而修。俾出成語默。善惡凡聖。不離已心。故云遍

𢟍諸法。三諦牙融。即有兩種。即邉故劣。即中故勝。故云皆有等也。故文下按文為證。三修既令處處。四修豈不然耶。故按此一文。通證二叚。以此二

叚。通攬諸經。故云豈獨今經。以諸經所談豈離常等。是知四德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故於諸經。更立吳字。非止一境者。總歷六塵邁巡六作。或隨文

託事或約義附法。以明二修。故云觸䖏。攝歸心境。故云成觀。方見山家觸途成觀。義有所憑。誠令思之。意在此也。所以今䟽明義。觀心者。只由經

文。多論觀法或談所破之感。或明所顯之理。覧者聞者。封滯詎生。儻明事相。仍存觀解。即如釋序。解捨離字法。釋純陀品。偏袒右肩。乃至釋第二十

六。經世務法。俱約觀心。只由初學者。易生封滯故法行人。輕事重理。故其破偏行一叚乃是虛科。意如前釋。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諸

法無我。汝當脩學。脩學是已。則離我想。離我想者。則離憍慢離憍慢者。得入涅槃。是義云何。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咨問是義。為自斷疑。

譬如國王。闇鈍少智。有一醫師。性復頑嚚。而王不別厚賜俸祿。療治衆病。純以乳藥。亦復不知病起根原。雖知乳藥。復不善解風冷熱病。一切諸患。

悉教服乳。是王不別。是醫知乳好醜善惡。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衆病。知諸方藥。從逺方來。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彼時明醫。

即便依附。請以為師。咨受醫方秘奧之法。語舊醫言。我今請仁以為師範惟願為我宣暢解說。舊醫答言卿今若能為我給使。四十八年。然後乃當

教汝醫法。時彼明醫。即受其教。我當如是。我當如是。隨我所能。當給走使。是時舊醫。即將客醫。共入見王。是時客醫。即為王說。種種醫方。及餘技藝。

大王當知。應善分別。此法如是。可以治國。此法如是。可以療病。尒時國王。聞是語已。方知舊醫。癡闇無智。即便驅逐。令出國界。然後倍復恭敬客醫。

是時客醫。作是念言。欲教王者。今正是時。即語王言。大王於我。實愛念者。當求一願。王即荅言。從此右臂。及餘身分。隨意所求。一切相與。彼客醫言。

王雖許我。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今所求者願王宣令。一切國內。從今已徃。不得復服。舊醫乳藥。所以者何。是藥毒害。多傷損故。若故服者。

當斬其首。斷乳藥已。終無復有。橫死之人。常䖏安樂。故求是願。時王荅言。汝之所求。蓋不足言。尋為宣令。一切國內。凡諸病人。皆悉不聽。以乳為藥。

若為藥者。當斬其首。尒時客醫。和合衆藥。謂辛苦鹹甜。醋等味。以療衆病。無不得差。其後不乆。王復得病。即命是醫。我今病困。當云何治。醫占王病。

應用乳藥。尋白王言。如王所患。應當服乳。我於先時。所斷乳藥。是非實語。今若服者。最能除病。王今患熱。正應服乳。時王語醫。汝今狂耶。為熱病乎。

而言服乳。能除此病。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先醫所賛。汝言是毒。令我驅遣。今復言好。最能除病。如汝所言。我本舊醫。定為勝汝。是時客醫。

復語王言。王今不應作如是語。如蟲食木。有成字者。此蟲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見之。終不唱言。是蟲解字。亦不驚怪。大王當知舊醫。亦爾不別諸病。悉

與乳藥。如彼蟲道。偶得成字。是先舊醫。不解乳藥。好醜善惡。時王問言。雲何不解。客醫荅王。是乳藥者。亦是毒害。亦是甘露。云何是乳。復名甘露。若

是乳牛。不食酒糟。滑草麥䴬。其調善。放牧之處。不在高原。亦不下溼。飲以清水。不令馳走。不與特牛。同共一羣。飲食調適。行住得所。如是乳者。能

除諸病。是則名為甘露妙藥。除是乳已。其餘一切。皆名毒害。尒時大王。聞是語已。賛言大醫。善哉善哉。我從今日。始知乳藥。善惡好配。即使服之。病

得除愈。尋時宣令一切國內。從今已徃。當服乳藥。國人聞之。皆生瞋恨。咸相謂言。大王今者。為鬼所持。為是狂耶。而誑我等。復令服乳。一切人民。皆

懷瞋恨。悉集王所。王言汝等。不應於我而生瞋恨。如此乳藥。服與不服。悉是醫教。非是我咎。尒時大王。及諸人民。踴躍歡喜。倍共恭敬。供養是醫。一

切病者。皆服乳藥。病悉除愈。汝等比丘。當知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出現於

世。降伏一切外道邪醫。諸王衆中。唱如是言。我為醫王。欲伏外道。故唱是言。無我無人。衆生壽者。養育知見。作者受者。比丘當知。是諸外道。所言我

者。如蟲食木。偶成字耳。是故如來於佛法中。唱言無我。為調衆生故。為知時故。如是無我有因緣故。亦說有我。如彼良醫。喜知於乳。是藥非藥。非如

凡失所計吾我。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有說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塵。如來說我。悉不如是。是故說言。諸法無我。實非無我。何者是我。若法

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如彼大醫。善解乳藥。如來亦爾。為衆生故。說諸法中。真實有我。汝等四衆。應當如是。修習是法。䟽曰

弟三從尒時諸比丘去。是破疑教章。文為兩初勝彼破初勝其昔教行用理。如佛先說教也。而修學者行也。離我慢等。用也。入涅槃者。理也。行理等已

破竟。語勢相成。正意在教。昔教若是。今不應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說。就破為兩。先歎問。次荅。荅又二。先譬。後合譬為四。一譬四倒病。二譬三修藥。三

譬三修病。四譬四德藥。就初為六。初倒病者。王是也。內闇常淨。外舉我成。貪引取樂。是為病者。次秉倒師者。外道。著常淨為禎。著我樂為嚚。邪病師

也。三信受邪倒。謂厚賜俸祿。信邪也。四純用乳藥者。倒藥也。色白是常。味甘是藥。膩潤為我。稱藥是淨。即邪藥也。五亦侵不知自是邪也。六是王

下。亦不自知病。王不別者。是病者。不知是倒病也。已略對竟。重更釋文。王者。王領為義。如受化者。亦有徒屬。譬之為王。無明為闇。著藥為鈍。世智為

少智。醫譬外道。其實不能治病。而亦欲為衆生彊請。春秋傳雲。心不則德義為禎。口不談忠信為嚚。外道亦爾。內無真解。外無巧說。俸祿者。受化衆

生。供養外道。純用乳藥者。總明藥少病多。俱不知藥病。不知病起根源者。衆生三毒八倒。由於取相。取相縁於無明。其所不知。不知病也。雖知乳藥。

是不知藥。佛假說我。橫計即離。乍言青白黃黑。風冷熱病者。逗藥失所。風喻瞋。冷喻癡。熱喻愛。是王不別者。何但不知藥。亦不知病。次復有明醫者。

譬三修藥。文為三。初說明醫。二治病緣。三正治病。初文明醫曉八術。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兒。五治創。六治毒。七治邪。八治星內合佛。知八

正道。能治八倒病。今通論醫有十植。一者治病。但增無損。或時致死。空見外道也。落行惡法。善法既亡。慧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損。常見外道也。

投巖赴大。不生禪定。不能斷結。三者唯損無增。即世醫所治。差已還發。斷結外道也。四治病。差已不發。所治不徧。即二乗也。五者雖能無徧。而無巧

術。六度菩薩也。六者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通菩薩也。七。者治難愈病。而不能一時治一切病。別菩薩也。八者能一時治。不能令復本。圓十信

也。九者。能一時治。亦令復本。而不能令過本。圓中心也。十者能一時治。後令過本。圓後心也。今之明醫。即第十醫。通達常無常等。二鳥雙游。即是八

術。次從是時舊醫去。是治病緣。為二。初同後異。同為三。一同生業。二同學業。三同化縁。初同生業者。明如未託生王宮。納妃生子。而衆生不知咨受。

反生貢高。如文。次同學業者。乗羊車學書後圖。講武脫冠。遣馬詣阿羅羅。六年苦行等。四十八年者。中阿含雲。就外道學。必先給便。四十八年然後

與法宗師。雲自佛出世。凡五十許年。法華已未。至涅槃時。始明文本。前三時教。唯明此身歲佛。無別本身。然師弟之敬。必自終身。則猶是外道弟子。

故言四十八年。從法華已來。別有本身。所餘二年始非其弟子。此解太漫。又問善雲。四才即四禪。八年即八定。六捲雲。四年八年冶城雲八禪中。各

有六行。厭下苦粗障。舉上勝妙出。合四十八。依天台止觀中四見為根本。一見三假。一假四句。一見十二句。四見合四十八句。即是邪法。四十八年。

三共入見王者。是化緣同。然外道實無觀機之智。邪化先出。故言是同。次是時客醫為王說去。即是後異。又為二。初少異。後頓異。初文雲。督方者。知

為提謂說五戒。文鱗三歸。技藝者。即是神通。如喘應中明。治國療病者。三歸翻邪入正。譬如治國。五戒治五惡。譬之療病。又歸戒者。皆能翻邪治惡。時王

聞已。即是歸正。驅令出國。即是捨邪。從是時客醫去。即是頓異。又二。先觀機頓異。次設教頓異。初觀機中。有問有荅。實非顯灼二徃復也。初求願者。唯觀

一初教之機也。次王即答者。根縁冥對。右臂身分者。右手動便。譬初教中無常苦便。餘身分者譬後機教。並皆隨順。此即已有大機意也。又解右臂譬我

見。餘譬諸惑。作此解者。於初教便彼客醫。言我不敢多者。此重觀機。但唯湏初教一機。多傷損者。我見生惑。妨害事多。若聞正教。猶故計我。當斷善根

之首。橫死者。以解斷惑。此是壽終。以感障解。此名橫死。時王荅言下。衆生受化。復傳未聞。即上中下。皆得悟也。次爾時客醫去。即正施教。此中舉五味者。

即五門觀。辛譬不淨。苦譬無我。鹹譬無常。甜譬空。酢譬苦。三其後不乆下。正治衆生。復起無常之病。前破邪常。說無常教。衆生不解。定執一切皆是無常。還

復成病。譬如癡人。謂鹿為馬。智人語言。此鹿非馬。雖知鹿無馬。而執無為馬。何䖏復有無是為耶。故無馬是病。起無常倒。復有多種。一謂佛果無常。此病易

見。二謂生死無常。此病難見。何者生死。即是真常佛性。既謂無常。寧不是病。文雲。王復得病者。衆生病也。文為二。一正起病。二根縁扣佛。初如文。次即命。是醫下

根縁扣佛。如遣使命醫。古本雲。我今病重。困苦欲死。四醫占王病下。說今真常四德之藥。文為四。二徃為說。二衆生不受。三如來重說。四衆生方受。初文

又四。一正說。二間權。三顯實。四病藥相治。初即如來。正為說常。次我於先時下開權。古本雲。所斷乳藥。是大妄語。今經治定。止言昔非實語。明昔權冝

說非究竟。三今若服下。顯實。即顯今時常樂之教。四王今患熱下。病藥相治。無常譬火。能燒世聞。故言患熱。今圓常之藥。猶如乳味。能治熱病。次時王語醫

下。衆生不受。即前諸北丘疑執。不受常住之言。文中有四。雙驚。雙譏。貶如來。外道狂耶。是一驚。熱病是一驚。故云雙驚。狂謂失心之病。今驚如來為是

失本無常之解。熱病者。是驚。如來為更起於邪常惑耶。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雙譏。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以昔譏今。今既令服。先那言毒。即

是以今譏昔。廽互此語。即兩譏也。欲歎我耶者。還成上意。三先醫所賛下是貶咎如來。如來誤我。驅逐舊醫。四如汝所言下。褒外道。如文。三是時客

醫下。如來重說。即是此中。破執釋疑。文中有四。一止其所說。二正為釋疑。三重問。四重荅。此初即一徃止其所說。次如蟲食木下。正為解釋。又二。先

譬後合。此中通體是譬。今更為譬作譬。明外道橫計之我。偶與正我名同。而非解理。如蟲食木。次大王當知下。合譬可尋。三時王問言下。重問。四客

醫荅言下。重荅。又二。先唱兩章門。次釋兩幸門。初唱章門者。初即毒藥邪常章門。二即甘露真常章門。次云何是乳下。釋兩章門。又雲。先廣釋甘露。

後略解毒藥。所以爾者。既廣釋甘露。反此即毒。不勞繁文。就初釋甘露章又三。牒釋結。初牒可見。次若是乳牛下。釋章門。舊解七事。初事者。本明於

乳。而言牛者。欲明乳從牛出。譬教是佛說。此言牛者。為犢子時。不食酒糟等。後成大牛。其乳則善。譬為善薩時。已不起斷常果。時多德諸法師雲。酒

糟能今荒醉。以譬五欲之愛。滑草滑利則譬利使。參䴬麄澀。以譬鈍使。興皇雲。酒是真味。糟糠則無。譬積說求真。無復真味。又雲酒清浮在上。糟沈

濁在下。譬斷常。高下滑草。譬貪欲。參䴬譬瞋恚。次其犢調善下第二事。明復有善好養屬。放牧之䖏。第三事所行境界。不高。不下二解。一雲慢心為

高。愛心為下。又雲二乗為高。凡夫在下。飲以清水下第四事。明唯有般若清水。無戱論馳動。不與持牛下第五事外。譬特牛是無乳之牛。內合諸惡

知識。斷常之人。不受中道圓常之教。即是特牛。飲食調適下第六事。舊雲禪定之水。譬之如飲。智忠資糧。喻之如食。明定患二事。並得所冝。又雲正

以此忠方使自資。不令夾所。故言調適。行住得所。第七事舊雲。精進動策名為行。取捨調停故言住。又雲常在中道平正。故言行住將所。次除是乳。

已下釋毒集章門。今明是義不然。何者既舉甘露。破於毒乳。應辨常義。破於無常。何用利鈍兩使釋滑草參䴬。後將矜已。以蔑人解。高原下涇。此與

聲聞斷見思。何異共二乗無我我所。何殊同於無常。如何破病。今所不用。今釋七事。牛譬教主。即喻法身。常身。會那尊特。異於無常丈六。乳譬常教。

此乳亦名醍醐。下文雲。牛食忍草。即出醍醐。是具義也。酒糟者。酒清譬無為定。糟濁譬有為定。佛不耽禁真諦三昧。如不食酒。不味著俗諦三昧。如

不食糟。滑草參䴬者。泥洹智易得。如滑。分別知難生如䴬。佛智非一切智。非道種智。其犢調善者。得中道理。柔和善順。不䖏高源下溼者。不以涅槃

為證。不以生死可住。飲以清水者。非五欲淤泥。非無明濁。此二邉。即佛性清水。不馳空真。不驟俗假。不與特牛同群者。特牛無乳。譬無慈悲。明

佛有不共慈悲。飲食調適者。入空為飢。出假為飽。中道不入不出。即不飢不飽。行住得所者。住秘宻蔵是住得所。二鳥雙游。是行得所。如此釋者。符

經合義。常破無常。文理俱會。豈與他同。四從尒時大王下。衆生受化。又四一。受教傳化。二餘人不受。三重為說。四方信受。初文前自信受。後更傳化。

即上根人。自得解已。得化中下。皆令得悞。次國人聞之下。中下不受。三王言下。重復傳化。四時大王下。上中下根。俱時領悟。次汝等比丘下合譬。

上本有兩藥兩病。今此合中。但合兩藥。不合兩病。所以然者。本疑經教。有說不說。若昔非者。即不湏說。今若是者。何不早說。今用此意除疑。為邪常

故。不得早說。今常復破邪常病故。只得說於昔空無常。今直合兩藥。令於教門可解。故不復言病。文中。初合無常之藥。後合真常之藥。上譬中。先明

始同。後明末異。今亦備合。此先合始同。今言如來為大醫王。正合前時有明醫。曉八種術。出現於世者。今合從逺方來。次降伏一切下。合末異。初合

漸異。即合共入見王。說種種醫方。及餘技藝。治因療病等。次欲復外道下合頓異。即此教異。無我無常。合前和合諸藥。謂辛苦鹹五味。次比丘當知

下。合此教意。前結外道之非。後結今教為是。為調衆生。為知時故。湏說此無。三如是無我一句二解。一雲此語向後。二雲此猶屬前。有因縁故合前

真常之教。合後又三第一正說。二簡外道之非。三說如來之是。指歸曰離我𢢔者。經離我想是破見。離憍𢢔是破思。經是義云何者。佛既昔勸修

學。何故今斥為非。經善能諮問者。有疑能問。發解非遙。是故嘆也。下經雲。若人生疑心者。能破煩惱。論語明君子九思。疑思問居其一為。王是也者。

王譬衆生內闇。則惑覆妙性。我威。則妄起我見。如王無聖策。徒縱暴成。如受化下。如昔身子目連。俱受外化。而亦各有弟子。譬外道者。即冨蘭那等。

六師也。亦欲下。為字平聲。欲得東生強請。作醫師也。春秋下左傳也。狓雲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䟽引從省言不測者訛也。

內逮四德故無真解。外闕四辦故無巧說。俸祿者。俸與也。所以奉百官也。藥少。則純用邪常。病多。則三惑全在。佛假說我者。以我淨等名。本出佛教

以先佛法滅。外道竊用其名。而生橫計。謂即色是我。離色是我等下。明刼掠群牛。即其事也。云云者。下䟽雲。婆羅門神白。剎利神黃。毗舍神赤。首陀

神黑。今雲青者。恐字悞。風撃動故喻嗔。冷凝滯故喻癡。熱焦渴故喻愛。然此三毒。通界內外。界內可知。界外者。淨名䟽雲。取𣵀槃即貪。捨生死即嗔。

速實諦是癡。界內冝用無常藥治。敵湏斷乳。界外冝用真常。藥治故湏服乳。外人不達。純用郭常。故云一切諸患。悉今服乳。何但下。謂衆生豈唯不

知。四倒之藥邪。亦自不知。三毒之病重。明堅者。西土內衆。外道各有五明。內五者。一聲明。二竪方明。三咒術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前四同。最後

是符印。明曉八術。故曰明鑒。西土有竪。未知其始。此方則始於黃帝也。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怕。嘗味草木。典療疾。周官雲疾竪掌萬民之疾病。

物經論曰。夫醫者。非仁愛不可託也。非聦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絜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姓名之後。其德能仁恕慱愛。其智能宣暢

曲解。能知天地神祗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教。䖏盧實之水。定逆順之節。原疾𤵜之輕重。而量藥齊之多少。貫徽達幽。不夫細小。如此乃謂良醫。治

毒者。謂治毒藥。及毒蟲所傷等。治邪。謂邪氣鬼病。知星者。西土竪師欲堅占星若是火星金星。昴星間羅星。濕星滿星。病亦難治。亦占日。占時。占使

人等。廣如第十八卷。𣑽行品所明云云者。中道八正。雙治二邉。謂非先死故。治界內四倒。非𣵀槃故。治界外四倒。即下文第十。竪能一時治也。但增

無損者。故惑不除。新惑更生。恣行下釋上義也。由起空見。撥無因果。謂得無礙。無惡不造。故曰恣行。此乃但增無損也。古有北地禪師。謂媱欲為道。

蓋此類也。善法下。釋或時致死義也。謂初薄得空澥。謂證無生。染欲既多。空解亦夫。故云慧命亦死。廣如止觀隨自意。及破法遍見境等所明。新惑

不生故不增。故惑不除。故不損。投巖下。釋上義。以苦為道。望得𣵀槃。不行惡法。即不增也。不生下。結惑全在。即不損也。斷結外道者。即用忻猒心。得

上界定。用世智斷結。如鬱頭藍之類。此即能除故惑。復不造新。故唯損無增。差已不發者。得盡智。無生智。惑永不生。故云不發。不同外人。後失禪定。

復吏起感。如雖暫差不免重發。所治不遍者。但破見恩。二惑全在。故云不遍。人但能自度。不善化佗。故云不遍。五者下兼學四門。化佗益物。名為無

遍。非摩訶術。名無巧術。六者下即色是空不湏折破。名無痛惱。觀法雖巧。而不能治必死二乗地人。今生佛性。七者下難愈病。即無明惑。二觀不能

破。故曰難愈。期必決第。入地方破。故非一時。八者下。圓伏無明。麤垢自落。故云一時。未澄中道。故亦復本。九者下。初住已去。一破一切破。無明分斷。

故能一時。已證中道。故亦復本。其猶諸病䪺差。後本安康。言中心。即以相似為初心。故初住乃至等覺。悉名中心。復吟過本者。初住分顯。始見本性。

既名復本。故究竟顯。得過本名。以在眞因上故。其猶非但復本安康。抑又色力過舊。醫之良者。豈勝言哉。二鳥雙𨔼者。以高下共俱。喻聖凡一致。諮

受者。左慱雲。訪問善道為諮。反生貢高者。如彼二仙。使居師位。以佛為資。即貢高也。又如陳如品。明六師白王等。羊車下瑞應經雲。太子及年七歲

而索學書。乗羊車詣師門。時去聖乆書。缺二宇以間於師。師不能達。反啓其志。講武者。講習也。瑞應雲。至年十歲。妙才益顯。太子有從伯仲之子。二

昆弟。長名調達。次曰難陀。然而自憍。常懷嫉意。請戱後園。的附鐵皷俱挽強而射之。太子每發中的徹鼓。二人不如。以為鄙恥。乃至調達挽象撲之。

太子接象。舉擲墻外。使無怨傷。脫冠遣馬者。至年十四。遊觀東南西門。見病老死。悲念天下。有此三苦。憂不能食。父王為增妓女。以娛樂之。至年十

七。訥翟夷為妃。後遊北門。見沙門像。即迴車還。齊思不食念。道清淨。不冝在家。至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即呼草匿。徐令被馬。天神捧舉。踰出宮城到王

田樹下。次前行見生王道大神。次逢獵人。乃脫身寳衣𧵍鹿皮衣。到前下馬。遣車匿還。即猶寳冠。及者身衣。悉付車匿。太子已披鹿皮。變服而去。車

匿牽馬還宮。事備瑞應上卷。詣阿羅羅者。中含第五十六羅摩經雲。佛在鹿母堂。告諸比丘。我為童子。時年始十九。徃阿駐羅迦摩羅所。問言。依汝。

法行𣑽行。可不。荅言無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證仙。言我度識䖏。得無所有䖏。即徃逺離䖏。修證得已。更徃仙所。述已所得。仙問汝已證無所有處邪。

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領衆。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𣵀槃。是故更徃鬱陀羅羅摩子所。雲我欲於汝法中學。彼荅無不可。問曰。自知證耶。荅

曰。我度無所有處。得非想定。我乆證待。使修得之。乃至領衆等。此即依附舊醫。以為師範也。經師範者。謚法。溫故知新曰師。尊嚴能憚曰師。範。者犯。

說文雲。規模曰範。經卿今者。卿之言慶也。亦美善之稱耳。故古之相謂為卿。如後周。小道安。識門人九章。皆云卿等出家。後世制斷。君王命臣下之

稱也。釋四十八者。先異解宗師者。即僧宗法師也。五十許年者。三十成道。八十入滅。故云五十也。前三時。謂一有相教。即阿含。二無相教。即般若。三

方等抑揚教。四法華同歸教。五𣵀槃常住教。華嚴是頓。五時是漸。猶是外道弟子者。以此身為太子時。曾為阿羅羅等弟子。故以法華之前。未顯逺

本。故所餘二年者。意謂如來在世。第四十九年。方說法華。今家據菩提流支雲。佛成道後。第四十二年。說法華。即彼經雲。四十餘年也。餘有二年。故

雲餘年。若刺八年。不應言餘。宗師所釋。既無憑淮。故䟽生破雲太漫。開善冶城。皆約所表。而開善依憑舊譯。故但以四八合法。冶城據此現文。故有

四十八數。依天下明今釋䟽主之意。若約事釋。湏准阿含。若約表法。定依智者。對古示義。故指天台。即破法徧中。破見假中。有單四見。複四見。其足

四見。今約具足論之。故成四十八。謂四見各四。則成十六。一一三假。故四十八。所言三假者。謂因成假。相待假。相續假。止觀雲。法塵對意根生。一念

心起。即因成。前念後念次第不斷。即相續。待餘無心。知有此心。即相待。上因成約外塵。內根相續但約內根。相待竪待。滅無之無。又橫侍。三無為之

無。少異頓異者。初為提謂說人天教。明三歸五戒。飜邪向正。故云少異。次為五人說三蔵教。明無常。苦無我。不淨以破常等。故云頓異。提謂五戒者。

此淮提謂經說。若依瑞應。亦只三歸。如瑞應下捲雲。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念佛。新得道果。坐定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勸令飯佛。時適

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靣過。車牛皆躓不行。中有兩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心生恐怖。禱神請福。神勸賈人。和麨蜜上佛。佛念古佛。哀受人施。法皆

持鉢。四王遙知。各上佛一鉢。佛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鉢。令四際現。佛受麨蜜。告諸賈人。汝當歸命於佛。歸命於法。方有比丘僧衆。汝當預自

歸。即受教名三歸。故知今雲五戒者。依提謂經耳。文鱗三歸者。瑞應雲。佛起到文鄰瞽龍無提水邉坐。定意七日。光照水中。龍目得開。自識如前見

三佛光明。目輙得見。乃至化作年少道人。積首問佛等。佛告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受三歸。於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

經本文。鄰字皆作鄰竝之鄰。恐是𣑽語。䟽作鱗介之鱗者。字悞耳。文鄰若是𣑽語。故不可以文彩解義也。即是神通者。降魔時現神通也。亦如瑞應。

輔行第一備引。此皆鹿苑前事。故今經之少異。喻之初教之機者。即蔵教機也。即如瑞應。明佛為文鄰授三歸竟。即念衆生難度。意欲默然。𣑽天致

請。佛可天意。念誰可度者。便度五人等。根緣冥對者。宿種小大之善。與相相間也。後機教。即通別圓也。應歷五時。以辨機發之相。言已有者。謂鹿苑

顯聞。初教而已。冥有三教大機。故使方等轉蔵。成通般若。冥得別益。法華𣵀槃。同歸一實。但在鹿苑。大機且生。小機已熟。又解下但約惑解。故唯在

初教。我見生惑等者。我見即身見。以立主宰。故所以邉邪利鈍等惑。悉隨身見而生。以此潤業。招感生死。傷法身。損慧命。故云妨害事多。若聞下。此

明附佛法。及佛法中起見者。小教破我。而翻起我執。謂我能觀無常等此則不稟勑今。故服其乳。若消喻中。故服斬首者。罪由故犯。雖小必刑。即尚

書刑故無小也。以惑下。以見思惑。障真空解。盡其天年。謂之壽終。不盡天年。謂之橫死。上中下悟者。即初教三乗悟道也。五門下。葷辛污。穢。故譬不

淨。苦味逼迫。故無我。鹹味改常。故無常。甜味可口。如空無礙。酢酸酷烈故苦。衆生不解者。即指二乗。為衆生也。故以癡人譬之。五陰如鹿。真常如馬。

五陰遷變。妄計為常。如彼癡人。謂鹿是馬。智人喻佛。佛初成道。說陰無常。如言鹿不是馬。雖知下。正喻二乗執無常也。雖破邪常。復執無常。如雖知

鹿處無馬。便執其無為馬。殊不知自有真馬也。故責雲。何處等。是知無馬之言。且為破執。無常之教。且為除倒。豈有無便是馬。空即極理耶。故無。馬

下。謂無為馬。既是於病。執空為證。故成顛倒。起無下。明起倒之境。佛果已證常義易明。又佛果是常。別教亦說。如雲。因雖無常。而果是常。故小乘執

計佛果。以為無常。其過顯者。故云易見。二謂下凡夫生死。遷變宛然。是以小乘執為無常。今雲無常是病。則義隱難見。是知佛果理事俱常。故病易

見。生死唯理是常。故病難見。何者下徵釋。生死即常。以顯小執。生死是事。真常是理。事即理故。無常即常。波水空花。喻意可曉。理性本常。委謂無常。

豈非病也。王復得病者。即是小機。執無常等四。以成枯病。問向舉鹿馬以喻執情。今雲生死無常。即佛性常。豈應鹿便是馬耶。答有二意。一者智不

難喻如雪山。喻象豈求尾牙。滿月譬面。寧責眉目。故不可以鹿馬事別。以難真妄體同。二者強為消通。如韓子曰衛嗣君雲。夫馬似鹿者而題千金。

有百金馬。而無一金之鹿者。何也。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今謂馬形似鹿。而此鹿即為可喻。真理成妄。而此妄即真。鹿馬名殊。體性本一。以此通

難。義或可然。命者。召也。既雲命醫。理當遣。使。根緣扣佛者。即前四叚中。初大衆請也。困苦下。正因雖在。而執空為證。故云欲死。科雲三譬三修病者。

即前科。正起病文也。前䟽文虛拜而已。四醫下敘意分科。一徃下即四叚第二如來荅中。略談三點等。二下。即第三比丘疑執。三下。即第四破除從執

文也。四下即諸比丘於今得解也。古本即北經明昔權冝者。由汝昔計邪常。故權說無常。而破汝執。猶雲鹿不是馬。豈無真馬耶。還成上意者。昔語

若實。今則欺誑。今語若實。昔則欺誑。誤我下常樂既是。則外道何辜。而昔如來誤我棄彼。經定為勝汝者。佛既先解無常。今乃解常。故知不如外道。

元自說常也。為譬作譬者。為舊醫譬作。蟲道譬也。與正我名同者。其猶周鄭二璞。璞名雖同。而玉鼠兩異。初即毒藥等者。如世間乳。善惡性別。惡乳

今人橫死。故名毒藥。善乳資益身命故曰甘露。果時多得者。謂萬德悉備也。諸法師者。通指諸家。同作此解。無復真味者。如食酒糟。實無酒味。斷常

高下者。斷見着空如高。常見計有如下。參䴬者。䴬。夷職切。麥糠也。特牛者。頋野王雲。雄牛也。又無偶也。飲。食調適者。飲旑鳮切。食。音寺。經本食。或作

喂。於僞切。今明下。今破也。初句總非。何者下示正義。應辨中道真常。以破二邉無常。生死邪常。實無常也。故所破無常。收乎二邉。何用下貴古非。矜

己者。孔安國雲。自賢曰矜。戛者。說文雲。相輕。易也。即責前解雲。𢢔心為高也。下濕者。濕。似入切。爾雅釋地雲下者。日濕。字體從水。公羊傳曰。下平曰

隰。字體從阝。故二字並適。若古雲二乗為高。凡夫在下。義稍可然。故無所破。此以下。但得以小。破邪義耳。既經意。故今不用。今釋下明。今解也。文

中皆約中道。對破二邉。以釋經文真常甘露之義。住秘蜜蔵。則三諦俱寂。二鳥雙𨔼。是三諦俱照。經始知乳藥。善惡好醜者。即上根聞佛重說。方知

常名。雖同邪正天別也。經悉是醫教者。即上根。告於中下。謂我所傳。悉是佛說。二雲下謂如是無我四字。猶屬前科。從有因縁。故云方是。合前譬中

第四。譬四德藥義。故云合前真常之教也。合後又三。者且依初家。以如是無我四字。合在後文。以分三段也。經說諸法中。真實有我者。即同下經。一

切法中。有安樂性義也。只由十界依正。悉我自心。三諦常融。四德無減。故雖舉我。理必該三。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九百四十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