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三十五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三十七
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八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三十七 一屋

沙門灌頂國清百録序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峯。舊名

佛隴。詢訪土人云。逰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敕。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牓送安寺門。到大隋

開皇十八年其歲戊午。太尉晉王。於山下爲先師創寺因山爲稱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敕江陽名僧雲昔爲智者創寺。權因

山稱。今須立名。經論之內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雲禪門。一雲五淨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璪啓國清之瑞。敕雲。此是我

先師之靈瑞即用敕取江都宮大牙殿牓。皆以雌黃書以大篆遣兼內史通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爲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

滅。處證妙沙。出作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游信命。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

俱棄。余覧其草本續更撰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百條呼爲國清百録。貽示後昆。知盛德之在茲。立製法第一。敬禮法第二。普禮法第三。

請觀世音懴法第四。 金光明懴法第五 方等懴法第六。 訓知事人第七。 陳宣帝敕留第八。 宣帝敕施物第九。 宣帝敕給寺名第十。

陳少主敕迎第十一。 少主口敕第十二。凡十二口敕 少主後沈手令書第十三。少主太子請戒疏第十四 陳永陽王手自書第十五。 永

陽王解講疏第十六。 永陽王手書屬人第十七。 陳儀同公沈君理請䟽第十八。 左僕射徐陵書第十九。 吏部尚書毛喜書第二十。 放生

碑文第二十一。 隋文皇帝敕書第二十二 秦孝王書第二十三。 魯王初迎書第二十四。 王治寺書第二十五。王受戒䟽第三十六。王

謝書第二十七。 王叅書第二十八。 王留住書第二十九。 王重留書第三十。 王許行書第三十一。 蔣州僧論事書第三十二。王述蔣州

僧書第三十三。 王答蔣州事第三十四 述匡山書第三十五。 王許匡山書第三十六。 王與匡山寺書第三十七 王謝法門書第三十八。

王遣使匡山叅書第三十九。 王重遣匡山參書第四十。 王遣使潭州叅書第四十一。 王遣使荊州叅書第四十二。 王入朝遣使叅書第

四十三。 文皇帝施寺額敕書第四十四。 王在京重遣書第四十五。王從駕東嶽遣書第四十六。 王還鎮迎書第四十七。 王謝天冠書並

請議書第四十八 讓請議書第四十九 王重請義書第五十。立製法第一併序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殖淳善不可加之以罰。

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制肅之後入天台觀呼晚學如新猿馬若不控鏁。日甚月增爲成就

故失二治一蒲鞭示恥非欲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若妨起應須增損衆共裁之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衆解脫。若依衆者。

當脩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揚懴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服有闕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

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爲恆務禪禮十時。一不可闕。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應依衆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衆懴。若全失

一時罰十禮對衆懴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衆衣。衣無鱗隴。若縵衣。

悉不得三下早集敷坐執香爐胡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衆懴。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衆

爲緩。故精進勤脩。四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實。罰一次維耶。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爲安立利益。反作損耗。割衆潤己。自任恩

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衆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已差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衆食器。聽用鐵

瓦薰油二器甌碗匙箸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染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摚觸己鉢吸啖等聲。含食語話。自爲求索。私將醬菜衆中獨啖。犯者罰

三禮對衆懴。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逺行寺內寺外。悉不得盜啖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

罰。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計髙聲醜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衆懴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皆不同

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橫相誣被誣者不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衆時過衆主不受學衆木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衆

來犯。重誣他者治罰如前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懴者屢懴無慚愧心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

令出衆若能改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肯懴。此是非方之人。不從衆網。則不同止。 敬禮法第二。並序此法正依龍樹毗婆沙傍潤諸經意。於

一日一夜存略適時。朝午略敬禮用所爲三。晡用敬禮略所爲。初夜全用。午時十佛代。中夜後夜普禮。 一心敬禮常住三寳。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已如法行道。行道竟。敬禮常住三寳。嘆佛咒願。咒願雲。色如閻

浮金。面逾淨滿月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摧破魔怨衆。善化諸人天。乘彼八正船。能度難度者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嘆佛功德。三界天龍。皇

國七廟。師僧父母造寺檀越一切怨親。等會眞如。供成佛果。上座當用智力自在說 敬禮常寂光土毗廬遮那。徧法界諸佛。 敬禮蓮華藏海盧

舍那徧法界諸佛。 敬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徧法界諸佛。 敬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德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南方歡喜世界旃檀德佛。徧法

界諸佛。 敬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名佛。徧法界諸佛。 敬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德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佛。徧法界

諸佛 敬禮西南方衆相世界寳施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西北方衆音世界華德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佛。徧法

界諸佛。 敬禮下方廣大世界德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上方衆月世界廣衆德佛。徧法界諸佛。敬禮無憂道樹下毗婆尸佛。徧法界諸佛。

敬禮邠陀利樹下屍棄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娑羅道樹下毗首屍佛。徧法界諸佛。 敬禮尸利沙樹下迦求村馱佛。徧法界諸佛。 敬禮優曇

鉢樹下迦那含牟尼佛。徧法界諸佛。 敬禮拘樓陁樹下迦葉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那迦道樹下彌勒如來。徧法界諸佛。 敬禮舍利形像支

提寳塔。 敬禮十二部經清淨妙法。 敬禮三乘得道一切賢聖僧。 爲梵釋四王八部官屬。持國護法諸天神等。願威權自在。顯揚佛事。敬禮常

住諸佛。 爲諸龍王等願風雨順時。含生蒙潤。敬禮常住諸佛。 爲天台山王王及眷屬。夆麓林野。一切幽祇。願冥祐伽藍。作大利益。敬禮常住諸

佛。 爲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七廟聖靈願神遊淨國。位入法雲。敬禮常住諸佛。 爲至尊聖御願寳曆遐長天祚永乆慈臨萬國。拯濟四生。敬禮

常住諸佛。爲皇后尊體願百福莊嚴千聖擁護敬禮常住諸佛。 爲皇太子殿下。願保國安民。福延萬世敬禮常住諸佛 爲在朝群臣百司五

等。願翼賛皇家。務盡臣節敬禮常住諸佛 爲經生父母。歷世師僧。四輩檀越。財法二恩。願早超苦海。永出愛河。敬禮常住諸佛。 爲基業施主命

過檀越。徃化諸僧等。願六度早圓。七財具足。敬禮常住諸佛。 爲州牧使君。六曹叅佐。此縣鎮將五鄉士女。願風祥雨順。閨境豐寧。敬禮常住諸佛。

爲創寺已來。開治墾伐。田國廚。行住運動。凡所侵傷。願命過歸真。將來無對。敬禮常住諸佛。爲法界怨親識性平等。斷除三障。誠心悔罪。

至心懴悔。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懴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於

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懴悔已禮諸佛 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在得道者。今請轉法輪。安樂諸群生十方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

令乆住。勸請已禮諸佛 至心隨喜。所有布施福。持戒脩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歡喜

已禮諸佛 至心迴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爲諸衆生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懴。勸請隨喜福迴向於菩提迴向已禮諸佛。 至心發願。願

諸衆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衆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發願已歸命禮諸佛。一切普誦。誦已當梵梵

已。懴悔已禮佛。恭敬自歸於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和合

無礙。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聖僧。 次依時說偈竟。唱隨意。 普禮法第三。恭敬咒願等悉如前。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寂滅

道場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忉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炎摩天上盧

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兠率陀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他化自在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重會普光法堂上

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祗洹林間善財童子。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七處八會圓滿頓教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

空不動戒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定盧舍那佛。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慧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佛

得菩提。善心常不退。盧舍那佛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法薩婆若。入大總持門。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盧舍

那佛。 願諸衆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聖僧 請觀世音懴法第四。直録其事觀慧別出餘文經雲三七日七七日悉應六齋建首當

嚴飾道場香泥塗地懸諸憣蓋安佛像南向觀世音像別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十人已還當西向席地地若卑濕置低腳床當脫淨

衣左右出入。洗浴竟着淨服。當日日盡力供養。若不能辨。初日不可無施安畢。各執香爐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了音聲者唱雲。 一

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一心頂禮七佛世尊。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

尼。破惡業障陀羅尼六字章句陀羅尼。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

禮十方一切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聲聞緣覺賢聖僧。 禮竟燒香散華而作是言是諸衆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養十方法界

三寳念想竟口發誠言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衆以起光明臺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

諸衆生。皆發菩提心供養訖當向於西方結跏趺坐繫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喘氣爲衆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色

身實相妙身猶如虛空又當慈念念一切衆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乆運念已安詳徐覺一人裝香火。各各胡跪召請。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

佛。三徧奉請。前所禮三寳 召請竟雲。我今已具楊枝淨水。唯願大悲。哀憐攝受三說。 次三稱三寳名。觀世音名。次合掌說偈。願救我苦厄。去訖

偈後。四長行經文。次誦消伏毒害咒。說咒後七行經文。或三徧。或七徧。次更稱三寳。名誦破惡業障陀羅尼咒。次更稱三寳名誦六字章句咒竟。

自以智力披陳懴悔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次當發願懴願竟。一心作禮禮上來所請三寳禮竟如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竟。三自

歸。自歸竟令一人登髙座唱誦請觀音經於前初夜施上方法。餘時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爲一日一食規矩。至第二乃至第七七日亦復如是。 金

光明懴法第五。直録其事觀慧別出餘文。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辨座四天王座在

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菜又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灑諸方。當日日洗浴着新淨衣經雲七日七夜應用六齋建首初日午時各執香爐一

人唱言。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一切三寳是諸衆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心默供養。訖口說是言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如上

法。作是說已當召請 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奉請東方阿閦佛。 一心奉請南方寳相佛 一心奉請西方無量壽佛 一心奉請

北方㣲妙聲佛 一心奉請寳華瑠𤫚世尊 一心奉請寳相佛。 一心奉請無姤熾寳光明王相佛一心奉請金炎光明佛 一心奉請金百

光明照藏佛 一心奉請金山寳蓋佛。 一心奉請金華炎光相佛。 一心奉請大炬佛。 一心奉請寳相佛。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

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一心奉請信相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藏菩薩摩訶

薩 一心奉請常悲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法尚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內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舍利弗。一

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宻跡散脂大辨功德訶梨帝南鬼子母等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亦請

此處地分鬼神三徧召請 復述心建懴之意隨智力所陳自在說道竟三稱寳華瑠𤫚世尊金光明經功德天三稱竟以雜盤食灑諸方當說波

利富婁那以去至今我所求皆得吉祥若竟唱一切恭敬還一一禮上來所請三寳禮竟三偏旋旋竟三自歸自歸竟方供座食此是午前方法餘

時如常唯專唱誦金光明經也 方等懴法第六略出五意觀慧出餘文經言我去世後此方等典在閻浮提猶如日月照明世間衆生遭思得

見四方言閻浮提者無明域也聞方等經深識因果如見日月鑒覧四方。故知深經妙法能示世間相所謂示是道是非道即是間苦集道即出世

道滅如是四法皆由方等照了分明經又言是方等經無量勢力。能今一切人天修羅地獄餓鬼悉至道場如是章句甚爲希有。能滅一切大罪業

報者。豈非示世間因果。所以者何。既舉五道即是明苦。復雲滅罪業。豈非是集。經又言。若能脩行得全分寳。但能讀誦得中分寳。華香供養得下分

寳。乃至二乘受記成佛。豈非示出世因果。觧通四諦事理分明。已如上說。行轉三障今當說經雲。若犯三自歸。乃至六重菩薩二十四戒。沙彌沙彌

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能至心懴。若不還生無有是處。當知方等能滅一切惡業罪障。必無疑也。又雲。地域餓鬼極惡報處。以經威力。聞即悟道。改醜

陋形。又雲。身有白癩。一心懴悔。若不除差。亦無是處。當知此經。能轉一切重惡報障。金口誠言。決非虛也。若行此實法。初華聚觀世音來。次寳王釋

迦佛來。乃至第七日諸佛大衆皆來量根說法。發菩提心而不退轉者當知此經。能破煩惱障明文在茲。孰當不信是故行者。心寂滅相。行六波羅

蜜。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佛實法隨意徃生妙樂世界。及諸佛前。破諸煩惱出無明殻。長與苦別。具足聖道上菩薩位。度脫一切衆生。廣爲三界而作

父母者。若非方等。慈力莫由譬如日月欲除闇暝生長萬物。此經亦爾。能滅非道。顯示正路。是大法王良藥無價寳珠豐樂國。若聞此經。如囚聞赦

如病得醫。如貧得寳。如行到家。歡喜踴踴。亦復如是。爲法故尚不吝惜。身之與命。況復其餘。若闈此經。當知不從小功德來。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

心除彼不肖人痴暝無智者故云辨若文殊於一劫中教化一切令登補處格其功德不及下分寳者況上分耶人一切聲聞辟支佛十信補處如

恆河沙同入深禪思惟功德不如一分又四天下寳奉施如來不如有人施持經者一食充軀何唯疑讅如是不七佛即現證實不虛三世如來皆

由此法得成佛道 方便第一 行者既聞方等有大勢力令我增壽法中生心譬如死已還生亦可爲母豈不發心建勇猛意傷已昏沈無量劫

來不脩出要慙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栗如履氷谷念此毒箭要急當㧞煩惱重病勤如救治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念是事已歸依十二夢王

求乞瑞夢若不感者徒行無益倍加懇倒飧啜無妄隨見一王即是聴許見是事已辦諸供具既不能碎骨賣身亦須破慳竭力若先有道場更應

光淨若其無者當須營立便利湯火澡浴等處皆令穏便辦好華香燈油果菜不限廣狹若不能日日初後回無自力不能當求外護委以紀經須

新淨衣一通無新浣故依一明觧內外律師發露受二十四戒受咒預誦使誦十佛十法王子十二夢王名憶持勿忘棄捨一切色聲香味觸等。深

生厭惡知色如熱金聲如毒皷香如惡風。味如沸蜜觸如虺蛇皆不可著。著則傷害又斷奠一切世間緣務生活人事𠆸能作作勿使經懷盡其根

源莫今惱亂又捨貪瞋痴等不善覺觀無餘思念求世福樂唯志無上清淨菩提心心相續入善境界 方法第三前諸方便弄引淳熟渴仰顒顒

不惜身命剋日定時道場行法初入之始月有二日道伴多少十人已還香泥泥地散誕圓壇來盡莊嚴擬於淨土燒香散華懸五色蓋及諸繒幡。

請二十四軀象設百味食一日三時洗浴著新衣手執香爐一心一意散禮一拜胡跪運念念此香雲徧覆十方普雨一切寳一切味衣服臥具樓

閣殿堂弦出法聲上供諸聖下施衆生承佛神力廣作佛事利益一切皆入佛道與虛空法界等作是念已當奉請三寳使聲聲運念淚流於臉。如

向死地求於大力 一心奉請南無實王佛乃至十佛具出經文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祖持陀羅尼方等父母 一心奉請十法王子華聚雷音。

一心奉請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緣覺 一心奉請梵釋十二夢王凡三徧召請 次嘆佛 世尊智慧如虛空 悉睹衆生去來相 十方一切

悉見聞 我當稽首禮法王 次一一禮十佛十王子等竟胡跪發露。披陳哀注雨淚首悔三寳具實志誠不諭不謟不敢覆藏隨行者。智力自在

說次發願願共法界怨親改革洗浣熏修清淨。次百二十市。旋誦百二十徧咒。一幣一咒。聲不粗不細。遲疾允當。旋誦訖。當禮十佛十王子。更略披

陳發顧然後卻坐思惟觀一實相觀法出餘文。思惟竟起整服。禮佛一拜更旋百二十幣誦百二十徧咒咒旋訖禮三實自陳罪咎還坐思惟如是

作已周而復始唯第二日略去召請餘事終竟七日也 逆順心第四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屍依小乘經如斷多羅樹畢竟不生無懴悔此依大乘

經聴許洗浣如咒枯生果如死者還生雖有此法要須至心但理無逆順。事有違從就惡論者違於涅槃順於生死略爲十一無明醉惑觸竟生著

二內心既醉外爲惡友所迷耽惑非法惡心轉熾三內外緣具自破已善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四既不修善唯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

作五所造惡事雖復未廣而惡心徧布欲奪一切樂與一切苦六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暫停七隠覆瑕疵諱藏罪過。內懷奸詐外現

賢善八邪健保常增上作罪不畏惡道九魯扈羝突無慚愧心。了不羞恥。十撥無因果不信善惡斷諸善法作一闡提如是十。心無明爲本增加添

足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闇入闇織作結業無解脫期。是爲生死違順也。既識無明始終今欲懴悔修善改惡須違生死。順於涅槃運十種心以爲

對治一正信因果爲善得善爲惡得惡雖無現行華報。當來果報不失。雖念念滅而善惡之業終不敗亡信爲功德之母信爲入道初門。順於涅槃

翻破不信闡提心也二當慚愧我此罪不預人流慚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慙愧悔過是爲白法亦是三乘行出世白法是爲慙愧翻破無慚黑法也

三怖畏無常命如山水亦如假借一息不還隨業流轉冥冥獨徃誰訪是非唯憑福善險資糧當競泡沫食息無暇是爲觀於無常翻破保常不畏

惡道。四發露懴悔罪即消滅如露樹根枝葉雕悴是爲發露翻覆藏五斷相續心。畢竟捨惡果決雄猛猶若剛刀是爲決定翻破相續六法菩提心

普與一切樂願救一切苦橫竪周徧翻破徧惡心也七脩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不休。是爲修功翻破三業無事作惡也八守護正法不命外道惡

魔毀壞佛法誓欲光顯是爲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九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願加護我是爲念佛翻破念惡友心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

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罪云何有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字之心名爲罪福名字即空還源反本。畢竟清

淨是爲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出世因果分明得見四方此之謂也 表法第

五 行者既識十心逆順。以正觀心歷衆事一一緣中皆表勝法心心相續觀道無間入不二門言方等咒者。觀實相理理不可說而無不說。赴四

機緣作四方法說。於實相故名爲方雖作是說。說即無說無說即空。空故不見說與不說。無邊無中名之爲等又復逗機有說說於此咒咒於三障

能咒之法既不可說所咒之罪亦不可說無罪故無死生無咒故無𣵀槃。畢竟清淨故名方等咒也香泥塗地采盡莊嚴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德盡

表智慧福慧二種莊嚴法身也五色蓋者表於五陰不即佛性。不離佛性。起無緣慈普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緣逆順觀也凡二十四

支順觀十二覺三佛性逆觀十二覺三佛性所謂無明愛取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緣因佛性識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覺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

味食者。表一切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禪恱味也一日三時洗浴者即表緣一實修三三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垢膩顯淨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滅

忍覆二邊醜陋也繞百二十匝者即表十二因緣凡十種觀有百二十支。東而言之但是三道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識名色等是苦道循還

三道常爲觀境故繞百二十匝也一咒對破一支即破三道三道破即是三障破經雲發菩提心而得不退即證破煩惱障也若犯諸戒若不還生

無有是處證破業障。白癩除差即證破報障也觀誦咒聲。聲不可得。如空谷響無我觀繞旋足足不可得如雲如影不來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

之心不從意根生非外塵合生非離生又非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滅故生亦非前念生滅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滅生又非生生亦非不生。生

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生生畢竟無一念不知從何生但有生名字名字非內外中間名無名故觀心既爾從心所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觀一切法悉與修多羅合如是觀時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觀力故豁然開悟空慧明徹如水性冷飲者乃知唯獨明了餘人

不見所得智慧禪定功德皆不可說如此悟時自識遮障不俟分別若未階此位止獲事功德者應當護口勿向人言若陳說者得障道罪。青盲

瞎白癩頑癡。又復行者本誓七日中途懈退亦得障道罪何以故欺本心。欺諸佛欺一切衆生深須慎之其間諸相不能自了當向方等師面決也。

訓知事第七 吾少嬰勤苦備歷艱關游學荊揚雍預唯著一衲三十餘年。冬夏不釋體上至天子下至士民雖有所施受而不私一果一縷。入

衆已後尚不希念況故侵之所以然者衆寳尊重若能增益名甘露苑。若有減損即蒺藜園自飽自傷因到因起可以意得何俟多言 夫人發心

隨有所作爲讀誦聽學講說。經行懴悔供養。捨力未有首尾慎莫中止中止者。違本心。若再有所作至前止處留難即起。修業不成。今生現障後彌

障道此行人大忌。應須竭力善始今終業既坦然。報亦圓滿此。亦可意得昔有一寺師徒數百晝夜禪講時不虛棄有淨人竊聽說法聞已用心

每揚簸洮汰繫念存習謂以淨心揚簸不善以禪淨水洮汰不淨隨有所作念念用心一時執爨觀火燒薪念念就盡無常遷逝復速於是蹲踞竈

前寂然入定火滅湯冷維那懼廢衆粥以白上座上座雲此是勝事衆宜忍之慎勿驚觸聽其自起數日方覺徃上座所具陳所證敘法轉深上座

止曰爾向所言皆我境界而今所說非我所知勿復言也因而顧問頗知宿命不答雲薄知又問何罪爲䏼何福易悟答雲此䏼身者前世之時乃

是今日徒衆老者之師亦是少者之祖師徒衆所學皆昔所訓爾時多有私客恆制約不敢侵衆忽有急客輙取少菜忘不倍備由此譴責今爲衆

奴前集未乆薄修易悟宿命罪福其事如是一衆聞此悲不能勝鑒鏡若斯豈可不慎同學照禪師於南嶽衆中苦行禪定最爲第一輙用衆一撮

鹽作齋飲所侵無幾不以爲事後行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增長至數十斛急令陪備仍賣衣資買鹽償衆此事方乆亦非傳聞宜以爲規莫令後

悔吾雖寡德行逺近頗相追尋而隔剡嶺難爲徒步老病出入多以衆驢迎送此是吾客私計功酬直令彼此無咎吾是衆主驢亦我得既捨入衆

非復我有我不合用非我何言舉此一條餘事皆爾陳宣帝敕留不許入天台入 京師三藏雖弘皆一途偏顯兼之者寡朕聞瓦官濟濟深用慰

懷冝停訓物豈遑獨善一二曹義達口具得朕意也四月一日臣景歷太建九年宣帝敕施物目九 智顗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

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衆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主者施行二月六日臣景歷 太建十年宣帝敕給寺名十 具左僕射徐陵啓智顗禪師

創立天台宴坐名嶽宜號修禪寺也五月一日臣景歷 至德三年少主敕迎十一 春寒猶厲道體何如宴坐經行無乃爲弊都下法事恆興希

相助弘闡今遣宣傳左右趙君卿迎接遲能即出也正月十一日臣徵神筆一二君卿口具便望相見在促 少主第二敕 得使人趙君卿啓並

省來答表志存林野兼有疾病願停山寺不欲出都不具一二巖壑髙深乃幽人之節佛法示現未必如此且京師甚有醫藥在疾彌是所冝。故遣

前主書朱宙迎接想便相隨出都唯遲法流不滯會言在近二月八日臣徵神筆朱宙口述一二 少主第三敕 前雖遣兩使。殊未委悉。意存三

寳。故有相迎今復遣龍宮寺道昇。並令面陳一二也。二月二十八日臣徵。少主敕東陽州刺史永陽王 聞王在州。迎顗禪師大弘法事。甚會朕

心今迎出都。王冝敦諭申朕意也。正月十日臣徵。 路次迎陵敕書迎候近得永陽王啓知禪師遂能屈德。隨朕使出都。甚有欣遲當稍次近路

涉險道殊足爲勞今遣敕左右黃吉寳迎候但未知欲安止何寺想示使人仍令前還即勒所由料理房舍也遲近會言此未委悉三月二十四日

臣徵 至開陽門舍人陳建宗宣口敕。十二禪師舟渚日乆固勞道德。今遣主書陳建宗賫輿徃必希上至敬寺三月二十六日 在至敬宣口敕

仰延略成勞動但禪靜必依空閑今葺靈耀寺權充宴坐。敕主書羅闡相送四月 在靈曜寺宣口敕 護國之力莫過敷演仰屈於太極殿開

大智度論題還寺就講今遣舍人施文慶徃論相開法施也 在靈曜寺主書羅闡宣口敕 送真金像一軀光趺五十 釋論一部。闞寳縷█

案一面 山羊𩮂麈尾一柄並匝 虎面香爐一面。併合 東田口二羅闡又宣口敕不許讓口且留山中使役勿勞輸送。 羅闡宣口敕。 送扶

月供夏服一通 細蕉五端 絹布各十疋 綿十斤。 黃屑二斗 扶月白米五石。 錢三千文 果菜付隨由扶月送學士三人。 弟子三十

人 人各給夏服扶月 供依舊式羅闡宣口敕。 不許讓扶月供。 扶月薄少無所致讓。受已拾施彌會功德之心。羅闡宣口敕不許讓嚫衣物。

法施無盡財物有竭所送不多忘懷納受九月二十四日羅闡宣口敕。施檳榔二千子 節子一百枚 䓉席一領 羅闡宣口敕請講 國

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指撝。今遣主書羅闡取意 口敕於光宅寺講仁王經 今欲於寺捨身僧得大施。敬

屈講仁王經日自欲聽聞今遣後閤舍人李善慶徃遲知一二口。 敕治光宅寺 光宅是梁武龍潛之地不整處多今敕善量隨由就功一二。羅

闡取來意少主後沈手書十三妙覺和南今遣內師許大梵徃稽首乞傳香火。願賜菩薩名庶𤋱熏修菩提眷屬謹和南答令名海慧菩薩。 沈後

扶月供 熏陸沉檀各十斤 黃屑一斗 細紙五百張 燭十犍。 赤松間米五石 錢一千文 右件月月供光宅寺三月十二日 少主皇

太子請戒十四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級引天人昭燭光輝託跡朋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乆彰和上來儀髙座之德斯炳。是

以翹心七淨偈仰四依庶三自之歸可弘五戒之法永固竊尋內外兩教大小二乘重道尊師由來尚矣伏希俯從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日

增長今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爲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璇略申誠欵殊未宣悉弟子淵和南正月十三日 皇太子扶月供。 熏

陸香一合 檀香三十斤 中藤紙一墮 乳酥一斗。 錢二千文。 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陳永陽王手書十六秋氣淒冷願安樂行耳弟子寡

末未能治道願欲延屈方憑開導今遣左右陳文強徃悉其一二弟子陳伯智和南八月十日 王第二書 弟子少奉正眞長而彌篤州中事隙

時得用心但至止以來實有欽眷前書要師出鎮講說未辱還告良以鬱陶佇聽之情不忘瞬息重遣今信必望翻然學徒多少並希攜帶。故前有

白尋勒人船所遲來儀會言在促弟子陳伯智和南 王第三書 使人山返仰具髙懷域誠不果更深爲恨本知山水得性爲物忘懷復須安忍

今遣迎接佇望光臨弟子陳伯智和南髙麗昆布人參等逺雲是物陋返仄 王解講䟽 菩薩戒弟子陳靜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寳幽顯冥

空現前凡聖伏惟法王法力憫三界之顓愚無漏無爲開一乘之奧典深宗絶稱仰蓮華以立名實智難思借寳珠而諭理殷勤弘接始則大事因

緣指掌言提終令小乘解悟接須彌擲世界未是爲難開秘宻導蒼生斯爲勿易天台顗闍梨游浪法門貫通禪苑有爲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

仰屈來儀闡揚極教髙軒層殿廣闢齊宮聖衆雲集。仙群霧委俱奉傳燈之曜共挹懸河之流法侶忻慶神祇踴躍弟子飄蕩業風沉淪愛水雖餐

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但日輸馳鶩。曦和之轡不留。月鏡迴軒。恆娥之影難駐適啓金函便收寳軸法輪輟軫鶖嶺之說何

期清梵停音魚山之唱方息有離有會歎息奚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謹於今月十三日。解講功德仰設法會並度人出家又觀音菩薩法身大士。

拯危㧞難利益人天奉造靈儀即日鎔鑄用斯福善上資清廟聖靈。又奉爲即日至尊願御膳勝常安德宮太后菩薩寢興納豫皇太子起居萬

福諸王諸主咸保嘉慶未及弟子自身並息諶等內外眷屬一切因緣壽命長逺身心快樂唯願顯揚三寳通達五乘戒與秋月俱明禪與春池共

潔生生世世與闍梨及講衆黑白見間覺知恆結善友恆將濟度還同智積奉智勝如來便似藥王覲雷音種覺或見生安樂世界。或處兜率天宮。

俱蕩三乘行俱向一乘道恆沙菩薩爲等侶恆沙國土爲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覺分同趣三菩提虛空有邊此願無盡。仰希幽顯證明

法界怨親同入願海迴向薩雲若。爲無所得故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三十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