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志/卷第十一外國品中

右因墀國錢。王子年《拾遺記》曰:「因墀國在西域之北,晉武帝時,獻玉錢千緡,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字。」《寶櫝記》曰:「晉太康中,因墀國進玉錢千緡,其形如環,重十兩,上有『天壽永吉』之文。」余按此錢, 二書所載皆同。李孝美以天壽為壽昌,以環為刀環,又雲出《拾遺記》,豈亥豕之訛耶?

右和同錢。

右神功錢。

右萬年錢。

右隆平錢。舊譜曰:「日本國錢四品,並徑寸,重五銖,其文隸書,一曰『和同開珍』,二曰『神功開珍』,三曰『萬年通寶』,四曰『隆平永寶』」,其國延曆中鑄。

右乾文錢。《國朝會要》云:「太平興國九年,日本國僧奝然等浮海而至,雲其國用銅錢,文曰『乾文寶』。」

右屋馱國錢,徐氏曰:「徑七分,厚薄肉好,不異中夏。」敦素曰:「字若梵書,可不復識。」

右疏勒國錢。

右龜茲國錢。徐氏曰:「龜茲、疏勒國,即五銖也,大九分,一面文。」敦素曰:「按二國獨用者,昔西涼張軌用之。此二國地接涼境,豈非張氏之遺制乎?」《唐書·西域傳》曰:「蔥嶺以東俗喜淫,龜茲、于闐置女肆,征其錢。」樂史《太平寰宇記》曰:「龜茲國賦稅,准地徵租,無田者則稅銀錢。」余按二書所載,則龜茲用錢審矣。徐氏五銖之說,未知何據耶?

右吐蕃國錢。敦素曰:「此錢徑寸,重五銖,肉好精巧,不減中國,以銅為之,皆胡字,不可識。背文如開元錢,有甲文。詢於眾人,謂之胡錢。」徐氏曰:「按屋馱與此相類,但校三分之小耳。」張台曰:「按言胡錢者,非了絕,大抵西北諸國通曰胡,近有吐蕃使來,即將此錢去。是吐蕃錢,即非止屋馱與胡也。」

右倭國錢。《贊寧傳載》曰:「倭國在東海中,正朔一同中夏,年號天慶、天曆。其國用錢,文曰『延喜通寶』。」

右梵字錢。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三銖六參,銅色純赤,文不可辨,大抵類屋馱、吐蕃錢。

右契丹國天贊錢。《五代史·四夷附錄》曰:「契丹主阿保機僭號,名年曰天贊。」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六參, 文曰「天贊通寶」。

右應曆錢。董逌曰:「北虜錢文曰『應曆重寶』。」趙至忠《虜庭雜記》曰:「偽穆宗德光之子,改元應曆。」

右重熙錢。趙至忠《虜庭雜記》曰:「聖宗卒,少主宗真立,改元景福,一年又改重熙。」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文曰「重熙通寶」。

右清寧錢。陳昉《虜庭須知》曰:「契丹主洪基改元清寧。」 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三銖,文曰「清寧通寶」。

右大康錢。徐兢《高麗圖經》曰:「契丹咸雍十年改大康,至十年改元大安。」余按此錢有二品,並徑九分,重二銖四參,以「大康通寶」、「大康元寶」為文。

右大安錢。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契丹主天祐年號大安。」余按此錢徑八分,重二銖八參,文曰「大安元寶」,今世多有。

右壽昌錢。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曰:「契丹主天祐年號壽昌。」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參,文曰「壽昌」。

右乾統錢。《北遼通書》曰:「天祚即位,壽昌七年,改為乾統。」余按此錢徑寸,重三銖二參,文曰「乾統元寶」。

右天慶錢,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云:「契丹主天祚,年號天慶。」余按此錢徑九分,重二銖四參,文曰「天慶元寶」。自天贊錢以下九品,皆契丹年號,計當時所鑄。考之《虜庭雜記》,曰「景宗朝置鑄錢院,年額五百貫。」則契丹鑄錢舊矣。

右千秋錢,李孝美曰:「此錢徑三分,文曰『千秋萬歲』,今甚易得,蓋常歲虜使入貢,人多博易得耳。」董逌曰:「遼國錢,蓋近世所為。」

右海東三錢。余按《雞林類事》云:「高麗所鑄,有通寶、重寶之文。今世所見凡三種,通寶錢有二篆字及真行體;重寶篆文,製作頗精,並徑九分,重三銖六參。」

右三韓錢。孫穆《雞林類事》曰:「高麗倣本朝鑄錢,以錢交易,但其國人與海賈未以為便,其錢規模與中國同,皆以『海東通寶』或『海東重寶』、『三韓通寶』為記。」徐兢《高麗圖經》曰:「廣化門東南即鑄錢監,他貨皆以物交易,唯市藥則問以錢寶。」

右東國錢。余按此錢徑寸,重二銖四參,文曰「東國重寶」。輪郭渾重,字畫明坦,計高麗所鑄。

右闍婆國梵書錢。《三朝國史》曰:「闍婆國在南海中,其國翦銀葉為錢博易,官以粟一斛二斗博金一錢。」《諸蕃風俗》去:「其國以銅、銀、錫、𨨅、鍮雜鑄為錢,其錢六十四箇為一兩。」余按此錢甚小而薄,面背無梵書,無穿孔,背形微斂,錢質不可辨,當是雜鉛錫或銀為之。其國一當五十或三十。

右交趾國黎字錢。《國朝會要》云:「祕書丞朱正臣言,前通判廣州,竊見蕃商多往交州貿市,齎黎字及砂鑞錢至州,頗紊中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