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浪跡續談
◀上一卷 卷七 下一卷▶

卷七

編輯

道光年間四太傅

編輯

道光丙午,余居揚州,適儀徵師以重宴鹿鳴,蒙恩加太傅銜,師受寵若驚,囑余考國朝加太傅銜者若干人。謹按,我朝滿、漢大臣,生前得太傅加銜者,不過六人如金文通、洪文襄、範文肅、鄂文端、曹文正、長文襄,皆已詳前書。其由身後得贈銜者,亦不過十餘人,而吾師更由太子太保銜,超加七級至太傅銜,尤為曠典。乃甫逾兩年,在溫州郡署,接閱邸抄,則戊申正月初二日,長洲相國潘芝軒公,亦由太子太保恩加太傅銜,以狀元宰輔,位冠朝端,而膺茲異數,尤為稽古殊榮。儀徵師以林下得之,芝軒公與曹文正師以現任得之,前後不過十餘年中,更為國家盛事。余於三太傅皆有知遇之感,而儀徵師與芝軒公,又皆夙締文字之緣,惜追隨曹文正師,適在機務填委之時,不獲乞其片言隻字為憾耳。芝軒相國為余題漢瓦研冊,已錄梓入《師友集》中,甲辰年,余以《七十自壽詩》寄呈相國,即賜和韻四章,手書金箋橫幅寄贈,時已七十六歲,而聲律完足,寫作俱精,讀者無不歎為天人,而預知其福澤之未艾也。因屬兒輩寶藏之,而附錄其句於此云: 「話別春明記十年,康侯述職會朝天丙申歲,君擢撫廣西,來京握晤,忽忽已十年矣。移從桂嶺承恩渥,喜聽蘭階報捷原誤為「提」辛丑君移撫江蘇,是年哲嗣長君成進士。玉節三持晉開府,金閶兩度賦《歸田》。藤花早誦琳琅集,又寄親書《自壽篇》。」「康濟當年奠澤鴻,至今猶頌富韓公。三英久著旬宣原誤為「宜」績,四郡頻資浚瀹功。率屬勉登《循吏傳》,愛才真有古人風。更欣余事滄浪葺,逸韻應追宋漫翁。」「聞道黃樓樂遂初,園林清福足相於。傳經近接三珠樹君與先兄樹庭甲寅同年,令嗣吉甫與次兒曾瑩辛丑同年,平仲己亥出余通家何子貞門下,敬叔丁酉鄉舉,與余猶予遵祁同年,注選旁搜萬卷書君所著《文選旁證》,極為賅洽。金石怡情徵上壽,煙雲過眼富吾廬君收藏金石書畫甚富。懸車真羨神仙侶,早仿鴻臚繪《卜居》君仿禹鴻臚《卜居圖卷》,名流題詠殆遍。「天教謝傅臥東山,琴鶴隨身自在閑。矍鑠正誇吟興健,婆娑盡許俗塵刪。衰遲愧我稱先進,勇退如公得大還。重宴鹿鳴開九袤,耆英應冠杖朝班。」

元旦開筆

編輯

今人於每年元旦作字,必先用紅箋莊書兩語,如「元旦開筆,百事大吉」之類,或作「動筆」,或作「舉筆」,士農工商皆然,隨人所寫無一定也。記余少時,先資政公於開年必令書「元旦開筆,讀書進益」八字,乾隆辛亥年,則令書「元旦開筆,入泮第一」,是年秋,果入縣庠第一名,甲寅年元旦,語余曰:「汝現應舉,但書元旦舉筆可也。」是年果舉於鄉,此後則違侍之日多,音容杳不可復接矣。憶余偶問此事起於何時,公曰:「似前明即有之,前人多作把筆,《五燈會元》載淨慈道昌舉此語云:歲朝把筆,萬事皆吉,此是三家村裏保正書門的。又《大梅祖鏡》云:「歲朝把筆,萬事皆吉,記得東村黑李四年年親寫在門前。則此事由來久矣。」按吳中相傳林少穆、陳芝楣二公,同在百文敏公金陵節幕度歲,署中賓朋頗盛,元旦清晨,齊至林少穆房中賀歲,見壁間貼「元旦開筆,領袖蓬山」一紅箋,次至陳芝楣房中,見所貼紅箋正同此八字,不謀而合,二公亦相視而笑,是歲少穆即登館選,逾數科,芝楣亦以鼎甲入翰林,遂為一時佳話。憶余於道光辛丑冬在江蘇巡撫任內,引疾奏請開缺,歲除尚在節署候旨,權篆者為程晴峰方伯,與同僚商同勸余銷假,時余閉門謝客已久,晴峰擬以元旦人見時面陳,是日直入余臥室,見余几上有紅箋,楷書「元旦開筆,歸田大吉」八字,默然而出,語同僚曰:「憲意已決,似無煩口舌矣。」同年吳棣華聞之,笑曰:「元旦開筆等字,無人不寫,而歸田大吉之語,似前此竟未之聞,可為此事開山手矣。」

上大人

編輯

余前撰《歸田瑣記》,載祝允明《猥談》,言「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謂此係孔子上父書,近似有理。葉盛《水東日記》:「宋學士晚年寫此,必知所自。」似是元末明初原誤為「此」有此語。既閱《通俗編》,載《傳燈錄》云,或問陳尊宿,如何是一代時教,陳曰:「上大人,邱乙己。」《五燈會元》亦載郭功甫謁白雲,雲曰,夜來枕上作《個山頌》,謝功甫大儒,乃曰「上大人,邱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禮」也。公初疑,後聞小兒誦之,忽有省。據此,則知唐末先有此語,北宋時已為小兒誦矣。其文特取筆畫簡少,以便童蒙,無取義理,祝氏之說,未免附會無稽矣。

千家詩

編輯

宋劉後村有《分門纂類唐宋千家詩選》,所錄惟近體,而趣尚顯易,本為初學設也。今村塾所謂《千家詩》,上集七言絕八十三首,下集七言律三十九首,大半在後村選中,蓋據其本而增刪之,故詩僅數十家,而仍以千家為名。下集忽有明太祖《送楊文廣征南》之作,又或作《贈毛伯溫南征》,實不可解,可知增刪者出明人之手也。

百家姓

編輯

《玉照新志》:「《百家姓》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蓋趙乃本朝國姓,錢氏奉正朔,故以錢次之,孫乃忠懿王之正妃,其次則南唐李氏,次句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嬪妃也。」按陸放翁自註:「農子十日乃遣子入學,所讀雜事、《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則《百家姓》之有,自宋前無疑。陳振孫《書錄解題》,有《千姓編》一卷,不著撰人,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記」,豈即所著耶?明洪武時翰林編修吳沈等,據戶部黃冊,編為《千家姓》,見《楊升庵外集》。蓋古《百家姓》,原不止百家,《戒庵漫筆》云《百家姓》單姓四百零八,複姓三十是也。

三字經

編輯

揚州包松溪太守新得諸城劉文清公楷書《三字經》全文墨跡,將鉤勒上石,寄書屬余題其冊首。按《三字經》世傳為王伯厚作,或又曰是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字正叔,廣東順德人,未知孰是。要皆宋人也。坊間有別本,多出元、明,統系數句,是明人所添,蕭良有《龍文鞭影》言裡中熊氏藏有大板《三字經》,明蜀人梁應升為之圖,聊城傅光宅為之序,較舊板多敘元、明統系八句。紀文達師言《趙南星集》有《三字經注》一卷,其宋以後亦多出數句,而與蕭良有所述,又微有不同,今不知文清所書,是從何本也。

萬字文

編輯

《千字文》人所熟知,問以《萬字文》,皆瞠日矣。按《萬字文》,隋滿徽撰,去周興嗣作《千字文》時,年代殊非懸絕,而傳世獨罕,當是因其繁多之故耳。近年有重編《千字文》為祝嘏之辭者,始於彭文勤師,時吾鄉遊彤卣侍御亦集賦一首,皆一時極思,可稱傑作,此在乾隆庚戌八旬慶典時。至嘉慶庚辰葉東卿兵部志詵獻萬壽頌冊,重編《千字文》十首,名為《萬言頌》,則更度越前人矣。

手不釋卷

編輯

鄭蘇年師主鱉峰講席,來從遊者甚眾,師校閱課卷,必詳必慎,幾有日不暇給之形,時余讀《禮》家居,師令襄同校閱,自鐫一小印,曰「手不釋卷」,笑謂余曰:「此四字究不知始於何時?」余曰:「但記得《華陽博議》中有此語,而不名一人,如謂馬懷素、口思禮、於休烈、李磎仕宦中不釋卷者,劉昺、魯肅、崔林、辛術軍旅中不釋卷者,劉實、王起、趙逸、崔元翰耄耋中不釋卷者,司馬光童稚中不釋卷者,裴皞亂離中不釋卷者,皇甫謐、斐漢疾病中不釋卷者。」師賞其博洽。

添注塗改

編輯

今科場格式,卷末須註明添注塗改,蓋自唐時即有之。唐試士式,塗幾字,幾字,皆令註明。音主,與𪐴同,文字遺落,鉤其旁以補之,畫作形,今人以為甲乙之乙,誤矣。又《漢書·東方朔傳》「輒𪐴其處」,謂止絕處𪐴而記之,如今人讀書以朱識其所止,作形,亦非甲乙之乙也。

十六羅漢

編輯

客有以丁南羽白描羅漢索題者,並言世稱十八羅漢,而此只十六,無乃缺歟?余曰:十六羅漢之名,自古所傳如是。釋典載佛伽梵般涅槃時,以無上法付囑十六阿羅,故張僧繇、盧楞伽所畫,皆止十六。《清波雜志》載蘇扶攜古畫羅漢十有六,求山谷題名號,歸宗一見笑曰:「夜來夢十六僧來掛塔。」《江西通志》載貫休於雲堂院畫羅漢,已畢十五,從禪定起,寫本身以足之。則十六之數,歷有明證。惟《東坡集》有《十八羅漢讚》,前十六尊與梵志合,後二尊一曰慶友,一曰賓頭盧,然賓頭盧即賓度盧跋羅墮闍,實復出也。然貫休所畫羅漢,有十六,亦有十八,恭讀純廟集,中有《唐貫休十八羅漢讚》,始知西域十六應真外,別有降龍、伏虎二尊者,一為戛沙鴉巴尊者,一為納達密答喇尊者,以具大神通法力,故亦得阿羅漢名。按東坡所讚,於羅怙羅尊者,則曰龍象之姿,魚鳥所驚,似指降龍;於伐那婆斯尊者,則曰逐獸於原,得箭忘弓,似指伏虎。惟羅怙羅,即喇呼拉尊者,伐那婆斯,即拔那拔西尊者,由此土僧伽未能深通貝筴,輾轉傳訛,致此舛錯。今謹依西湖聖因寺所藏貫休十六羅漢遺跡、御製《讚跋》考定:第一為阿迎阿達機尊者原題第十三因揭陁尊者。第二為阿資答尊者原題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三為拔納西尊者原題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四為嘎禮嘎尊者,原題第七迦理迦尊者。第五為拔雜哩逋答喇尊者原題第五伐闍那弗多尊者。第六為拔哈達喇尊者原題第六耽沒囉跋陁尊者。第七為嘎納嘎巴薩尊者原題第三賓頭盧頗羅墮誓尊者。第八為嘎納嘎拔哈喇囉雜尊者原題第二迦諾迦伐蹉尊者。第九為拔嘎沽拉尊者原題第五拔諾迦尊者。第十為喇呼拉尊者原題第十羅怙羅尊者。第十一為租查巴納塔嘎尊者原題第十六注茶半托迦尊者。第十二為畢那楂拉拔哈喇囉雜尊者原題第一賓度羅跋囉墮闍尊者。第十三為巴納塔嘎尊者原題第十半托迦尊者。第十四為納阿噶塞納尊者原題第十四那伽犀那尊者。第十五為鍋巴嘎尊者原題第九戒博迦尊者。第十六為阿必達尊者原題第四難提密多羅慶友尊者。伏讀御跋,云唐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見《宣和畫譜》,自廣明至今垂千年,流傳浙中,供藏於錢塘聖因寺。乾隆丁丑仲春南巡,駐西湖行宮,詣寺瞻禮,因一展觀,信奇筆也,第尊者名號,沿譯經之舊,未合梵夾本音,其名次前後,亦與章嘉國師據梵經所定互異,爰以今定《同文韻統》合音字並位次注於原署標識之下云云。時僧明水復為敬謹勒石,余於客秋遊西湖,始從寺僧乞得拓紙一副,歸而敬述之如此。

四大金剛

編輯

四大金剛彼教但稱天王,《長阿含經》云:「東方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闥婆及毗舍闍神將,護弗婆提人;南方天王名毗琉璃,領鳩闥荼及薜荔神,護閻浮提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領一切諸龍及富單那,護瞿耶尼人;北方天王名毗沙王,領夜叉羅剎將,護鬱單越人。」謂之金剛者,以所執之杵號之耳。《婆沙論》稱四天王身長一拘盧舍四分之一,西國以五百弓為拘盧舍,八尺為弓,蓋其長百丈,故凡塑天王者,皆特長大也。

韋馱

編輯

《翻譯名義》云,韋馱是符檄,用徵召也,與今所謂護法韋馱無涉,其護法者,蓋跋闍羅波膩,跋闍羅,此云金剛,波膩,此云手,因其手執金剛杵,遂以名之。按今大小叢林頭門內,皆立執杵韋馱,有以手按杵據地者,有雙手合掌捧杵者,詢之老僧,始知合掌捧杵為接待寺,凡遊方釋子到寺,皆蒙供養,其按杵據地者則否,可以一望而知也。

風調雨順

編輯

《唐書禮儀志》:「武王伐紂,五方神來受事,各以其職命焉。既而克殷,風調雨順。」王業《在閣知新錄》:「凡寺門金剛,各執一物,俗謂風調雨順,執劍者風也,執琵琶者調也,執傘者雨也,執蛇者順也,獨順字思之不得其解。」楊升庵《藝林伐山》云:「所執非蛇,乃蜃也,蜃形似蛇而大,字音如順。」然則《封神傳》之四大金剛,非無本矣。

國泰民安

編輯

今人言風調雨順,必連舉「國泰民安」四字,記得《六研齋筆記》載項子京藏芝麻一粒,一面書風調雨順,一面書國泰民安,云出南宋宮中,異人所獻者。然則此八字之相連成文,由來久矣。猶憶觀劇時,有一出忘其名,某縣令在任,頗作威福,去任之曰,三班六役環送,令問曰:「自我蒞此地後,外間議論如何?」 從答曰:「自官到此,風調雨順。」復問曰:「今我去此地,外間議論又如何?」眾答曰:「官今去此,卻也國泰民安。」令為答然。

尼庵

編輯

余官江蘇時,往來丹徒河干甚屢,習見一尼庵,頗冷落,近年過之,則門戶斬新,香火甚盛,相距不過十餘年耳。偶因夜泊,與庵旁一老翁詰其顛末,翁年逾七十矣,慨然曰:「凡寺觀之盛衰,雖關氣運,而人事亦與有功焉。此庵初不振,一日遇都天廟會,甚熱鬧,庵前趕會之船不少,有美婦趁船到此登岸,一足誤陷汙泥,急行入庵,眾目皆睹,而舟子忽嘩言婦給船錢一百,乃是冥資,急入庵理論,則庵中並無此婦,方與庵尼詰論,舟子忽見座上大士像一足遍染汙泥,乃大驚悟,伏地叩首,即將冥資焚於爐中,於是闐塞入庵聚觀者,無不合聲誦佛,信為大士顯靈。適舟中人又來報香氣四騰,眾益駭異,遠近傳聞,自此施捨遝至,香火遂煊赫至今。實則婦與舟子皆庵尼所夥串,婦一入庵原誤為「船」,即卸裝改容,而以汙泥移入大士足下耳。此事近來知者漸多,而庵之靈感如舊,則其氣運尚未衰也。」

運木井

編輯

西湖淨慈寺之運木井,余已載其說於《歸田瑣記》中,而不知蘇州之玄妙觀亦有此奇事。嘉慶二十二年,雷擊玄妙觀,大殿中西北一柱,支持重大,勢甚可危,然遍選東、西兩彙之木材,無以易之。是冬,常熟福山口外漁舟於水中遇一浮物,視之巨木也,擬牽往江北售賣,半濟,風阻而回,再往,又如是,異之,始曳入港,則風水皆順,直達縣城東門外言港橋停泊,觀者如堵。其木可兩圍有半,水苔青綠滿其上,木梢刊「崇禎三年」四字,「禎年」兩字甚分明,「崇三」兩字模糊,以意度之良是。蘇城人聞之,出錢數十千購去,而玄妙觀因此興修大殿,至今完固。夫天生巨材,上鐫前代年號,自是因工入選,乃選而未用,歷二百年之久,浮沉於汪洋浩渺之中,卒無遇合,一旦自來,以供要用,此與獪園所載,大慈寺建轉藏殿少一梁材,海浮大木濟之,其事前後略同。大抵巍峨廟宇,皆有運可憑,鬼神弄其巧以應運,未可皆以為事出偶然也。

十二屬

編輯

十二辰各有所屬,其說始於《論衡》,《物勢篇》言其十一,所缺惟龍,而《言毒篇》有「辰為龍」、「巳為蛇」二語,合之今說,已無參差,而統謂之曰禽。《北史》宇文護母貽護書曰:「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梁沈炯有《十二屬詩》,屬之稱當在此時。《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其所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所說十二獸,無虎而有師子,蓋彼方名虎曰師子耳。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暘穀漫錄》言之頗詳。據云,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鼠、虎、龍、馬、猴、狗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俱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朱子嘗論《易》,《乾》馬《坤》牛,《震》龍《巽》雞,《坎》豕《離》雉,《艮》狗《兌》羊,此取象自有來歷,非假譬之,十二屬頗與八卦取象相類,得云無來歷乎?翟晴江曰,觀蒼頡造字,亥與豕僅一筆小殊,而巳字直象蛇形,則其來歷敻矣。

楊公忌

編輯

《軌論》云:「宋術士楊救貧,習堪輿術,為時俗所推,其說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楊公忌。然其日多賢哲誕生,如孔子及唐代宗、宋孝宗、孟嘗君、崔信明、蘇東坡之流,今用其日者,亦未蒙禍害。」按今人所傳楊公忌,以正月十三日為始,余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兩日,一為初一日,一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為十三日。然不信其說者多,憶余以十二月十九日完娶,家中親友並以此楊公忌日,必不可用,先資政公毅然用之,余亦了不介意。後清河君佐余歷官中外,膺二品誥封,育五男四女,身享中壽,族中皆以為有福完人,則又何忌之有乎?

歸忌往亡

編輯

今人出行避往亡日,歸家避歸忌日,其說最先,《後漢書·郭躬傳》云:「桓帝時有陳伯敬者,行路聞凶,便解駕留止;還觸歸忌,則寄宿鄉亭。」注引《曆法》云:「歸忌日,四孟在丑,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可遠行歸家及徙也。」《通鑒》卷一百十五注引《曆書》云:「二月以驚蟄後十四日為往亡。」此皆於今選擇書所載不符,然《論衡·辨崇篇》云:「塗上之暴屍,未必出以往亡;室中之殯柩,未必還以歸忌。」則古人已駁之矣。

賞善罰惡

編輯

杭州吳山上城隍廟頭門外有牆,四面甚高廣,慈谿盛小坨本以大穎書作「賞善罰惡」四大字,極奇偉,此廟不毀,此字亦當不磨也。或疑此四字所出不古。按《公羊傳序》疏云:「《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雲笈七簽》:「天真告聖行真士云:行善益筭,行惡奪筭,賞善罰惡,各有職司,報應之理,毫分無失。」則此四字之由來亦久矣。

物故

編輯

古人稱死為物故,《史記·司馬相如傳》:「治道二歲不成,士卒多物故。」《漢書·蘇武傳》「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師古曰:「物故謂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一說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世人於卻人饋遺,率書其簡曰璧,翟晴江謂歸璧事出《左傳》、《史記》者凡五,其一為晉獻公用荀息議,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隨以滅虞,荀息操璧前曰:璧猶是也。此與今人卻饋之情事不合。一為王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於河,津人得之,將賣之,石也,王定而獻之,復為玉,此明言為玉,而不得以璧代之。一為秦昭王願以十五城請易趙璧,藺相如奉璧往,視秦無意償城,使從者懷其璧亡歸於趙,此秦恃強詐取,相如以死爭歸,此何等事,似不宜用於和好之交際。一為秦使者夜過華陰,有人持璧遮道,言今年祖龍死,使者奉璧,具以聞,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此更非嘉事。惟《左氏傳》僖二十二年,負羈饋公子重耳盤餮,置璧,公子受餮,反其璧,此一事最切合,故今人多援此為比。至晴江又謂,當本《儀禮·聘禮》「君使卿皮弁還玉於館」、《戴記·聘義》「已聘而還圭璋」輕財重禮二事,然《聘義》注,明言財謂璧琮享幣也,是所還惟圭璋,而璧固受之,則於今人用璧之義愈不合矣。故家曜北直斷為用負羈事,又言《左氏傳》昭十三年,有衛人饋叔向羹與錦,叔向受羹反錦事,則用錦字亦與璧相同。若今人有用藺相如事竟用趙字者,則恐不可為訓也。

縉紳

編輯

今人呼鄉宦之家居者為縉紳,其實當作搢紳。搢,《說文》訓插,《禮·玉藻》言搢埏,《內則》言搢笏,《晉書·輿服志》云:「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原誤為「笏」,據《晉書》改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亦作薦紳,《史記·封禪書》注云:「鄭眾注《周禮》,云『搢讀曰薦』。則薦亦是進,謂進而置於紳帶之間。」故亦作薦紳。惟《史記·封禪書》:「縉紳者不道。」故今人皆仿之稱縉紳,但言搢紳、言薦紳,二字意不平列,而言縉紳,則二字必平列作對,老杜詩「北斗司喉舌,東方領縉紳」,皇甫冉詩「地控吳襟帶,才光漢縉紳」,宇文融詩「雜遝喧簫鼓,歡娛洽縉紳」,則皆作平對也。

東西

編輯

伊墨卿太守語余曰:「向聞朱石君師言,世俗通行之語,但舉東西而不言南北者,東謂吾儒之教,即孔子之東家某,西即彼教,謂西方之聖人,舉此二端,足以函蓋一切矣。惜當時未聞所據何書。」余嘗私質之紀文達師,師笑曰:「石君篤信彼教,故其論如此。」然余嘗聞明思陵偶問詞臣曰:「今市肆交易,但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輔臣周延儒對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此不待交易,故但言東西耳。」思陵善之。余謂周乃小人捷給,取辨一時,亦未見確鑿。《齊書·豫章王嶷傳》:「上謂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亦得。』」似當時已謂物為東西,物產四方而約舉東西,正猶史記四時而約言春秋耳。

老草

編輯

朱子《訓學齋規》云:「寫字未問工拙如何,且要一筆一畫嚴正分明,不可老草。」據此,則今人言潦草者,乃老草之訛,因音而轉耳。

求佛

編輯

相傳康熙間,朝廷遣漢大臣張鵬翮往諭俄羅斯,於二十七年五月朔出居庸關,經蒙古四十九家地界,入噶爾噶境,六月二十七日遇番僧數人,面目類羅漢,面身骨俱軟,能以足加首,以首穿腋,跏趺似羅漢狀,內一僧能華語,自言大西天人,求活佛於中國,遍遊普陀、五台、峨嵋諸名山,不見有佛,後聞達賴喇嘛似之,及往見而知其非也。又傳聞外國有金丹喇嘛是佛,涉窮荒往視之,又非也。今值喀爾喀,為厄魯特所敗,搶去行李,失散同伴,僅存殘喘耳。張語之曰:「爾捨生死,遊遍中外求活佛,而究竟天下果有佛耶?」僧笑曰:「今日乃知其無矣。」張曰:「既知其無,盍反而求諸心,鹿鹿奔走何為耶?」僧唯唯乃去。時有勇於闢佛者,執此事大張其喙,又有攘臂爭之曰:「有西土僧語人曰:我聞中土有聖人,遍尋至山東,見衍聖公而知其非也,究竟天下之聖人有耶?無耶?」闢佛者語塞。余謂「即心即佛」四字,最為彼教真實之言,必待一真活佛當前,始為見佛,又有何益?吾儒之書曰:「凡人未見聖,若弗克見,既見聖,亦弗克由聖。」其於彼教又將毋同。按此條見《一斑錄》所載,張文端公有《奉使日記》一書,內無此條,不知此何所據也。

十二經脈

編輯

今人於文字間,往往舍習用之本名,而輒欲仿古。一紀時也,不言甲乙,而必曰閼逢,曰旃蒙;一紀地也,不言江、浙,而必曰姑胥,曰於越,此猶不過取新耳目,於施用初無所妨也。若乃延醫診脈,按證製方,而亦必隱奧其語,變易其名,使病者回惑自疑,旁人遊移而鮮據,誠恐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即如五髒六腑之分為十二經也,肝與膽相表裏,脾與胃相表裏,心與小腸相表裏,肺與大腸相表裏,腎與膀胱相表裏,心包與三焦相表裏,此盡人宜知之矣;今不言肝膽,而必曰足厥陰、足少陽,不言脾胃,而必曰足太陰、足陽明,不言心與小腸,而必曰手少陰、手太陽,不言肺與大腸,而必曰手太陰、手陽明,不言腎與膀胱,而必曰足少陰、足太陽,不言心包與三焦,而必曰手厥陰、手少陽,言者縱能瞭然於口,聞者未必即瞭然於心,避熟而就生,舍易而就難,是亦不可以已乎!

石門觀瀑

編輯

去秋舟過青田,上岸觀石門洞瀑布,憶遊武夷之水簾洞,漁梁之萬葉寺,瀑布皆震耀人間,得此可稱鼎足。歸舟中,擬作小記紀之,而鈍腕枯腸,不能相稱,勉成一詩了之而已。至溫州,獲讀張舟村作楠太守《梅簃隨筆》中一則,與余是遊,情景迥異,景固奇,亦其筆之奇足以達之也,因亟臥疑當作 「錄」,涉下文而誤以供臥遊云:「丙子秋,始遊石門,沿洄溪過石帆,溪流屈曲,行萬山中,頗似嚴瀨,至洞口登岸,雙峰對峙如門,遙見瀑布掛峭壁間,時大雨新霽,過小橋,行百餘步,即有水花隨風飄灑,密若雨點,乃易雨衣持傘,再行數十步,至石門書院,則風更緊,如雨點者更密,不能前進矣。仰望萬斛飛泉,噴薄倒瀉,長數百丈,若白龍騰空而下者,下注池石,怒而躍起,捲成雪堆,又若龍鬥深湫,盤拿作勢,崛強波心者。風聲水聲,震山撼谷,對面不聞人語,則又若獨行空山中,風雨驟至,雷電交作者。佇至片時,衣衫盡濕,髮豎齒擊,舟人掖余回舟中易衣,日才過午,遂解纜直抵青田。又次日回棹再遊,則飛流中斷,滃漾作雨狀,隨風飄灑,如云煙聚散,曶百態,又如素練迎風,搖曳不定,視前景又一變矣。」按余近遊情景,恰與太守後遊相仿,太守前遊,僅抵石門書院而止,其距瀑布尚遠,余則安行徐進,不覺直抵瀑邊,視太守所詣,近至數倍,並無飛沫濺身濕衣之事,而飛舞眩忽之狀,所見愈真,既思其故,皆是日風勢之順逆為之,太守值打頭風,余則立於風背,故情事頓殊,不足為異。擬俟回棹時,細加領略,不知能似前遊否耳?

溫州科目

編輯

溫州科目,南宋時最盛,有一年出身至數十人者,其兄弟同科,祖孫父子接跡,如永嘉吳氏者,不可枚舉。狀元得五人:紹興丁丑樂清王十朋、隆興癸未永嘉木待問、嘉定辛未永嘉趙建大、嘉熙戊戌平陽周坦,淳祐辛丑平陽徐儼夫。武科亦得十人,平陽極盛,紹興陳鼇、陳鴞,乾道蔡必勝,淳熙黃裒然,紹熙林管,端平朱熠,淳祐章夢飛,咸淳翁諤、林時中,皆平陽人,惟景定蔡起辛為瑞安人。

武三元

編輯

明代三元惟商文毅一人,溫州則有武三元,永嘉王名世,萬曆丁酉順天鄉試,戊戌會試、廷試,皆第一,官錦衣衛千戶,剛介不避權貴,博通經史,善書工詩,手不釋卷,時稱為文武全才。

節儉正直詩

編輯

恭兒權守溫州,適東偏客廨無額,因取「節儉正直」四字榜之,時值府試,補考泰順縣文童,偶以此四字為試帖題,通場無妥協之詩,齋塾中內外孫等,初學為試律,問此題應如何作法,余告之曰:「此題四字平列,若以唐人之格繩之,自以合寫渾寫為正,若以近時風氣論之,則必以分貼四項為工,六韻者可用一層分貼,八韻者竟須用兩層分貼。今日館閣諸公,乃優為之,原非所望於童子試,且此題四字皆仄聲,點題即不容易,毋怪乎通場之無合作也。」恭兒五試春官,皆佹得復失,於試帖用力頗深,自為擬程一首,越日即以手稿呈閱,雖未為警策之篇,而運筆尚能空靈,配詞亦頗勻稱,在此題亦可稱合作,因附錄於《叢談》之後,以為內外孫準繩焉。詩云:「節儉尋常事,還兼正直思。一麾臨要地,四字奉良規。禮要隨時撙用「撙節明禮」語,廉真待養宜用「儉以養廉」語。從繩先檢柙用「木從繩則正」語。如矢莫差池用「其直如矢」語。守約防嗟若用「不節若則嗟若」語,懲奢合示之用「國奢,示之以儉」語。形端同此表用「刑端表正」語。道見自無私用「不直則道不見」語。經訓西河古句本子夏《小序》,而朱子述之。臣心北闕知客夏請訓時,即承以此語諄諭,懸楣資觸目,日誦五|詩。」時次兒丁辰,由內閣衙門請假南來省視,歡聚署中,即令其襄同校閱,遂亦擬作一首,則又別出機杼,與恭兒所作乃異曲同工,因並錄之。詩云:「經訓兼庭訓,翹瞻四字楣。家常原節儉,正直備箴規。度本隨心制用「節以制度」語,純憑與眾宜用「儉,吾從眾」語。蒿邪須判別[用邢峙原誤為「寺」論邪蒿事],蓬植自扶持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語。象齒焚先凜,豚肩陋不辭。政行憑所帥用「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語,繩在孰能欺用「繩墨誠陳,不可欺以曲直」語。南國周王化,東甌太守詩。循陔饒樂事,握管佐委蛇。」

◀上一卷 下一卷▶
浪跡續談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