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廳志/卷06
卷五 ◄ | 淡水廳志 卷六 |
► 卷七 |
|
志五典禮志
慶賀接詔迎春耕耤祭社稷厲祭救護日月鄉飲酒鄉約祠祀祠廟
禮,所以經國家,定民志。凡守土之官,必循朝廷典章,敬謹將事;而後山川、社稷感召甘,田園谷蔬歲登大有,以至疫厲不興、閭閻安業,皆惇庸秩敘之故也。淡廳初辟,所有奉行儀注一遵「會典」,錄要於篇。志典禮。
慶賀
接詔
迎春(鞭春附)
耕耤
祭社稷
厲祭
救護日月
鄉飲酒
鄉約
祠祀
祠廟
慶賀
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文武各官前一日齋沐,率屬赴公所習儀。五鼓庭燎,穿朝服到龍亭前,文武分東西班,行三跪九叩禮,分班坐班,設糾儀官一員。萬壽聖節前後三日,各官俱穿朝服坐班,至期行慶賀禮。
接詔
詔書由郡派員齎送至城外,隨傳報各文武官員,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關迎接。齎送官捧詔書置龍亭,眾官具朝服跪迎,鼓樂前導至公所,文武分東西序立。齎送官東立西向。樂作,行三跪九叩禮。齎送官捧詔授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前宣讀。眾官跪聽。讀畢,展讀官捧詔授齎送官,捧置龍亭。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退。
迎春(鞭春附)
先立春一日,正官率屬,俱盛服詣東郊,設案於芒神春牛前,陳香燭鼓酒,布拜席。通贊導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禮,三獻爵,復行三叩禮。屬官先行,長官次之。乃舁芒神土牛,隨後迎置廳頭門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屆立春時,各官執采杖排立,樂工擊鼓,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退。
土牛、芒神式
土牛胎骨用桑拓木,身高四尺(按四時),長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八節),尾長一尺二寸(按十二時)。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氣)。牛色以本年為法,頭角耳用本年天干,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納音(天干甲乙屬木,色青。地支亥子屬水,色黑。納音如甲子年立春,納音屬金,用白色,余仿此)。籠頭扚索以立春日,日干為籠頭色。扚用桑拓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薴(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丑未日)。造牛以冬至節後辰日,於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巳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為系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系腰取木克土,用青色,余日仿此)。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後,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後,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後,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提,陽時左手提,陰時右手提,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丑二時全戴,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時為嚴凝,故全戴)。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系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闕,懸在腰左,木行纏右闕,系在腰右,水日俱全,火日俱無,土日着褲,無行纏鞋子)。老少以立春年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丑未幼,身高三尺六寸,按一年三百六十日)。
耕耤
直省府州縣,各於東郊先農壇側,擇沃壤為耤田。廣四畝九分。歲仲春吉亥,或用季春,有事先農之日,正官率在城佐貳耕耤。是日屬員■〈目氐〉土宜,備谷種、青箱、朱鞭、耒服耜、黝牛,及他農器、耕器,預陳耕所。耆老率農夫,披蓑察笠,竢于田間。通贊分立田首,向闕張畫屏、設香案、致祭先農。禮畢,各官易蟒袍詣耤田。正官就耕所,報事者授耒耜與鞭,皆左秉耒,右執鞭進。耕以耆老二人,一執種箱播種。一率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畢,釋鞭耒。各官補服,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各退。器具: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所盛耔種,照本省土宜,擇勤謹農人二名,免其差役,給以口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祭社稷
直省府州縣,各建社稷,皆社右稷左,異位同壇。壇高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長官主之。有故,則佐貳攝。在城文武官皆與祭。■〈目氐〉割牲,省粢盛。糾儀執事贊相禮儀。均於學弟子內選充。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穀,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社稷為一壇,設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某處某社某稷之神,藏城隍廟。祭日設壇,守土官行三獻禮。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今仍之。
厲祭
直省府州縣歲三月寒食節,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厲壇於城北郊。前期守土官飭所司具香燭,公服詣神祗壇以祭厲,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請城隍神位,入壇設於正中。守土官行禮畢,仍奉城隍位,還神祗壇,退。(淡水惟七月祭)。
「春秋傳」:子產為伯有立後,使鬼有所歸,遂不為厲。厲壇之設,正以無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於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救護日月
直省府州縣衛,運日月食,按欽天監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所見不及一分,及不見食者,無庸救護。凡救護,正官一人,領班行禮。置糾儀二人,通贊二人,陰陽官一人,在正署素服、設香案、布拜席,陳金鼓於儀門外。報初虧,行三跪九叩禮,三上香,伐鼓三聲,儀門外金鼓振作。報復圓,金鼓聲止,行禮如初。畢,各退。外省衙門行禮三次。乍虧,食甚,皆素服,行一跪三叩禮。復圓,盛服行一跪三叩禮。
鄉飲酒
順治初,令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於儒學之講堂,舉鄉飲酒禮。主者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於東南。大賓以致仕官為之,位於西北。僎賓擇鄉里年高有德之人,位於東北。介以次長,位於西南。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於賓主介僎之後。除賓僎外,眾賓序齒,僚屬序爵。司正以教職為之,專司揚觶以罰。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其經費於存留錢糧內支辦。
鄉約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臥碑文。十六年,令直省府州縣舉行鄉約,於每月朔望日聚集公所宣讀,康熙九年,頒上諭十六條。二十五年,令各營伍將弁兵丁,並土司各官通行講讀。雍正元年欽定聖諭廣訓十六章,計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鄉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講。公所之設,在各府州縣鄉堡,擇適中地為鄉約所,選老成公正一人為約正,樸實謹守者三、四人值月,按期集所部民,宣講頒行各諭,擇文內民俗易犯者,咸宣示之。守土官實力董率,並飭各屬隨時巡行倡導,兵民圜聽。宣畢各退。乾隆十年,議准將五年欽頒太學訓飭士子文,通行頒發直省學宮,令朔望一體宣讀,永遠推行。案以上互見「學校」。
祠祀
社稷壇、山川壇、先農壇,在廳治東門外土城內,南向。高方如制。出陛三級。中祀社稷,左山川、右先農,同為一壇。外曠地一所為耕耤田。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壇,右有五穀廟。
風雲雷雨壇,在南門內。設牌位附祀於龍王祠,道光九年,李慎彝建。
厲壇,在北門外水田街。嘉慶九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九年李慎彝重修。
龍王祠,舊為五穀廟。乾隆三十四年,同知宋應麟建。道光九年李慎彝改祀龍王,以風雲雷雨神牌位附之。建祠一座三間,高一丈六尺二寸,深二丈七尺,寬三丈八尺二寸。
火神廟,擬建。每歲弁兵設位,綠營中祀之。
城隍廟,在廳署右側。乾隆十三年同知曾日瑛建。五十七年,袁秉義重修。嘉慶四年,清華捐建後殿,祀觀音、佛祖。八年,胡應魁在西畔添建觀音殿,以後殿祀城隍夫人。道光八年,李慎彝修。三十年,黃開基重修。
關帝廟,一在廳治南門內,乾隆四十一年同知王右弼建。一在新莊街,乾隆二十五年貢生胡焯猷建。道光三年縣丞王承烈重修。咸豐三年械鬥毀,旋重建。
文昌祠,一在廳治東門內,嘉慶八年同知胡應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婁雲修。一在新莊街,嘉慶十八年縣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蘭堡,有記。一在桃仔園,同治六年,同知嚴金清諭紳董李騰芳、徐玉衡等捐建。一在枋橋街,同治二年,紳士林維讓、維源捐建。
天后宮,一在廳治西門內,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修。五十七年,袁秉義捐修。據袁秉義碑記云:廟僧稱為陳護協所建,王司馬修之。創始何年弗可考。久集都人士,謀節俸倡修,凡費番鏹三千有奇。襄厥成者,守戎盧植,二尹陳聖增,分司章汝奎,董事邵起彪。道光八年,李慎彝重修。同治九年,官紳復重修。一在北門外,乾隆七年,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建。嘉慶二十四年,郊戶同修。淡北:一在新莊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檢曾應蔚修。嘉慶十九年,縣丞曹汝霖重修。一在艋舺街,舊屬渡頭,乾隆十一年建。嘉慶十八年,火災,道光九年修。一在關渡門,原建山頂,康熙五十八年,移建山麓(府志作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乾隆四十七年修。道光三年重修。一在滬尾街,嘉慶元年建。一在八里坌街,乾隆二十五年建。一在金包里街,嘉慶十四年黃天進等建,旋毀;吳以賴等捐建。一在芝蘭街,嘉慶元年,業戶何錦堂獻地捐建。一在錫口街,莊民捐建。一在大雞籠城,一在大雞籠港口。淡南:一在中港街,嘉慶二十一年,甘騰駒等捐建。一在後壟街,乾隆三十三年,林進興倡建,道光十一年,杜斐然等捐修。一在貓里街,嘉慶十六年,林璇璣等捐建。一在苑裡街,乾隆三十七年,陳詔盛等捐建,嘉慶十八年陳文豐等修。一在大甲街,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遍等重修。
名宦、鄉賢、昭忠、節孝四祠,在學宮左畔。名宦、鄉賢、昭忠共祠。一座三間,節孝祠一座亦三間。高各一丈六尺,深各二丈五尺,寬共四丈二尺。榭屋兩間,各為一院,總豎一崇祀門樓。前後圍牆高九尺六寸,長八十丈。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建。名宦祠擬祀同知曹謹、曹士桂,經紳士鄭用錫等迭次稟請,未准行。鄉賢祠祀監生鄭崇和,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中龕祀北路副將盧植、知縣銜壽同春、竹塹巡檢張芝馨、鎮標中營把總尹仰舟、篷山汛把總尹貴各牌位。左龕祀鎮標左營千總郭雲秀、竹塹息莊把總吳洪、霄里汛把總高茂、白沙墩汛外委虞文光各牌位。右龕祀艋舺營游擊李天華、都司陳廷梅、千總陳必升、滬尾營把總劉高山各牌位。東廊祀艋舺營兵丁邱安、阮覲照、陳國祥、李得勝,竹塹北路右營兵丁王學政、范元英、范朝龍、陳連高、陳得華、黃金寶、王國祥、於定國、鄭天華、葉得魁、嚴得標、鄭國清、辜鵬飛、葉先榮、許連標、林朝安等二十名牌位。西廊祀義勇張德、鄧常德、謝超彰、徐賡揚、賴啟亮、徐大義、薛察、吳決、陳阿賢、劉土、謝佳沐、鄭紅、吳抽成、劉昌盛、李漢生、謝大英、黃南、徐來伯、許雅、陳勝、廖齋公、徐觀泰、徐興隆、黃任速、李四,番勇加朥已烏踏、六觀嗄務、加匏九骨,商船水手吳蘭、吳賽、蔡蘭、蔡川等三十二名牌位。俱李慎彝照奏恤案設牌入祀。九年十一月,李慎彝籌撥城隍廟口充公店屋一所二進,又北畔一間,以給香燈祭祀諸費。節孝祠祀林門楊氏牌位。
祠廟
德政祠,在廳治明志書院左。舊為敬業堂,今祀同知袁秉義、薛志享、婁雲、曹謹、曹士桂、李慎彝,凡六公。德政詳列傳中。
壽公祠,在吞霄街北虎頭山邊。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水師提督許松年建,立碑紀之。
土地祠,一在廳署內,一在文廟邊,道光九年曾青華建。一在廳治城內暗街仔,一在南門外,一在北門外水田街,一在艋舺街。
三官祠,一在霄里社,乾隆三十八年歲歉,黃燕禮等祈安建設。一在八塊厝莊,嘉慶八年疫災,莊民建設。
千家祠,在廳治南門外大眾廟西廊。祀孤魂。
師祖廟(即清水岩),在艋舺街。泉州安溪分派,乾隆年間捐建。嘉慶二十二年重修。咸豐三年分類毀。同治六年重建。
聖王廟,一在桃仔園街,嘉慶十八年簡岳等捐建。一在桃仔園埔頂,乾隆五十六年王建等鳩建,道光四年江世流等重修。
國王廟,一在新莊街,乾隆四十五年粵人捐建。一在貓里街,道光元年劉蘭斯等捐建。在祀三山國王,乃潮州人所奉。三山者,即潮之明山、巾山、獨山也。
岳帝廟,在塹南二堡貓里街。
上帝廟,在山仔頂莊。乾隆間林寬等捐建。道光五年林紹賢重修。
大帝廟,在海山莊。嘉慶十七年張必榮捐建。
元帥廟,在大姑嵌內棚莊。
元壇廟,在南嵌莊。嘉慶十三年,黃仁壽等重修。
文武尊王廟,在北港塘。嘉慶十九年蔡獻等捐建。
大眾廟,一在廳治南門外里許巡司埔,俗呼南壇,旁有義冢。中元盂蘭會極盛。一在艋舺街,一在中港,一在香山,一在觀音山麓。
水神廟,在大甲南門外。附祀戴逆之變各官紳義民。同治九年,官紳捐建,業戶王崑岡捐充地基,有碑記。
水仙宮,一在艋舺街,乾隆初郊商公建,祀夏王。道光二十年,張正瑞倡捐重修,未蕆工。一在廳治北門外。
保安宮,在大隆同街。嘉慶十年捐建,道光十年告成。
上帝公宮,在廳治西門外里許隙仔莊。祀元天上帝。
惠濟宮,在芝蘭堡。芝山獨峙,上祀開漳聖王。
福仁宮,在大姑嵌。祀開漳聖王。
天公壇,在廳治西門外里許隙仔莊。
東壇,在廳治東門內,祀孤魂。
義民亭,在竹北二堡枋寮莊。乾隆間,林逆亂後,林先坤等捐建,祀粵之陣亡義民。巡撫徐宗干賞給「同心報國」扁額。
愍善亭,在後壟。祀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