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15

巻十四 湖廣通志 巻十五 巻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巻十五
  城池志公署附
  周禮掌修城郭溝池之官謂之掌固氏蓋崇墉濬隍所以壯國威戒不虞也楚地方城漢水控吳扼蜀其險固甲於寰區而洞庭南北闉闍雉堞參錯於江山溪嶺之間皆守土者及時修築之責也永順新立郡縣金城湯池鎮撫百蠻規模宏逺視昔有加焉若夫公署之設或仍舊基或係經始謹而識之有官守者履其庭登其堂其思羔羊自公之節乎
  武昌府
  武昌府城舊在黃鵠山孫吳赤烏中築謂之夏口城墉山塹江周二三里對岸為沔津故以夏口名宋齊梁陳皆因之劉宋郢州治此更名郢城唐牛僧孺始陶甓甃之宋皇祐中知州李堯俞修又有古萬人敵城在黃鵠山頂據勝設險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徳興增拓修築周十七里有竒計三千九十八丈東南髙二丈一尺西北髙二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濶二丈九尺池外餘十丈許南有龍窩西即大江為門九東曰大東曰小東西曰竹簰曰漢陽曰平湖南曰新南曰保安曰望澤北曰草埠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顧璘重修門仍九易大東曰賓陽小東曰忠孝西易竹簰曰 曰漢陽曰平湖南易新南曰中和曰保安易望澤曰望山北易草埠曰武勝
  皇清總督祖澤逺增修雍正六年重修
  江夏縣附郭
  武昌縣城章武元年吳主孫權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八月城武昌後廢隋大業中始築土城唐元和中廢宋嘉祐中陞武昌軍於四隅置門四東曰鳴鳳西曰文昌南曰朝都北曰鎮江後廢明天順間知縣楊子奎增修各門造巡警樓嘉靖間知縣張鐸築衙城以衛倉庫萬厯二年左布政陳瑞僉事劉自存議詳巡撫趙賢檄知縣李有朋始鑿石築城榜其四門東曰通淮南曰文昌西曰望楚北曰朝京懷宗末鄒逢吉增築沿城窩舖於雉堞間以資守禦
  皇清康熈五年知縣熊登重修
  嘉魚縣城明正徳中知縣陸槐因沙洋城故址拓築土牆週迴二百雉髙一丈二尺厚六尺門四曰望東曰南薰曰西戍曰北鑰萬厯間始築以石
  皇清雍正五年知縣王邦鼐重修
  蒲圻縣城明萬厯三年左布政陳瑞僉事劉自存議詳巡撫趙賢檄知縣胡其髙建築週迴七百尺髙一丈七尺磚堞髙五尺廣一丈六尺城樓凡六南曰迎薰北曰拱極東曰聚奎西曰寳城又西曰豐樂又北曰水門三十八年知縣張光前修懷宗時知縣林增志重修後兵燹
  皇清康熈九年知縣張圻隆重加完繕雍正四年知縣朱霖毛之琇繼修
  咸寧縣城明𢎞治間知縣王介創建正徳中知縣丘魁補修嘉靖中知縣蕭立業重修萬厯六年知縣葛應蛟增築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髙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門四東曰升陽西曰便門南曰來薰北曰帶河警舖凡八二十五年知縣周曰庠始議修隄起東山之麓繞城三面直接西河渡長三里廣三丈中建隄樓名永安樓隄內浚為濠深廣與隄相等
  皇清雍正四年知縣魏鈿八年知縣戴惟樞重修崇陽縣城明成化中知縣劉信創築土城覆以瓦後圯𢎞治中知縣李鋭增築髙八尺厚四尺周五百八十八丈為門四萬厯二年參政鄭雲鎣僉事劉自存議詳巡撫趙賢檄通判鄧之松拓建始甃以石
  通城縣城明成化初知縣杜敏創建土城為四門𢎞治中知縣陳珮加修萬厯癸未知縣趙廷儼改建石城廣袤五百零五丈濶一丈二尺頂濶九尺女牆髙三尺堞八百有竒共髙一丈七尺五寸四門捲石洞上竪樓各三間明季兵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盛治重修
  興國州城舊無城為門六元末兵燬明洪武初始築小城正徳六年知州婁睿陶甓砌築十一年知州唐珉増修為門五嘉靖甲寅知州唐寧拓基建石城周七百八十丈三尺大東門至小西門髙一丈七尺小西門至小東門髙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為門八曰大南門水南門小南門北門東門小東門大西門小西門
  皇清雍正八年知州魏鈿重修
  大冶縣城舊無城池兩市衢首止設柵欄隆慶間典史黃鍾損俸甃石為門上建敵樓凡四座東曰迎恩西曰永安北曰拱極南曰通津
  皇清康熈二十一年知縣陳邦寄復增二門
  通山縣城舊為土城歲久傾圯嘉靖間知縣林金建樓四座萬厯十一年知縣張書紳新之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任鍾麟重葺東曰升恆南曰絃歌西曰卿雲北曰景星
  漢陽府
  漢陽府城水經雲翼際山上有吳時江夏太守陸渙所治城唐元和郡縣志雲即漢陽軍故城宋宣和三年圯明初跨鳳棲山築之東南臨大江周七百五十六丈為門三東曰朝宗西曰鳳山南曰南紀嘉靖三年知府孔鳳奉㫖修築裏城天啟元年知府周三錫周砌陴牆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曲聖凝守備董朝祿各分南北修飾裏城増髙數尺重建鳳山南紀二門樓雍正四年增修東南數尺
  漢陽縣附郭
  漢川縣城治在漢上舊無城明懷宗九年丙子知縣孫光祚創建周圍八百八十丈約共七里三分門五南曰繡豸西南曰歡樂東曰雲鶴西曰伏龍北曰承徳
  皇清雍正四年城四面共圮三十三丈有竒七年知縣胡國選增修
  黃陂縣城原土城明初甲辰年管軍總制王興守禦本縣重修髙一丈二尺周圍二千七百六十歩洪武二年調往徳安守禦城因坍塌止存土塹正徳十一年知縣周昺周圍蓋造營房萬厯元年巡撫都御史趙賢巡按御史舒鼇奏建甎城周九百八十三丈九尺有竒髙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設六門東曰昭明南曰景福小南曰康阜大西曰豫泰小西曰豐亨後於城之㢲隅復開一門曰文昌懷宗時賊毀
  皇清順治間知縣張尚忠楊廷藴相繼増修
  孝感縣城明正徳七年中原盜起知縣王賢築土為垣周圍一千二百丈髙二丈濶一丈五尺九年知縣翁素繼之為門四各建樓嘉靖十九年西湖水漲城圮知縣汪克思築隄障之至今湖水瀦於城內者號汪公池二十一年知縣鄔志皋新闢小東門三十年盜起知縣龍興重築土垣三十九年南門圯於水隆慶六年知縣劉琨重建城樓甃以石萬厯元年知縣易元始奉檄建甎城二年工始竣周七里増文昌門於文廟之前門六大東曰朝陽小東曰復旦南曰時薰曰文昌西曰迎祥北曰拱辰明季邑潰垣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張擢士鳩工庀材城復盡甃黃州府
  黃州府城宋元在今城南一里許西臨大江東傍湖泊水漲湮沒不常明初甲辰年指揮黃榮展築今處後指揮曹奉郭顯相繼築周九里許一千八百二丈八尺有竒髙二丈一尺繚以輜塹池遶之為四門東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漢川正徳中漢川門水潦知府鄭信修葺萬厯乙酉清源門火知府范可竒修葺懐宗癸未獻賊屠城驅婦女平城及址知府周大啟重修
  皇清康熙丙戌水圯知府李彥瑁修葺雍正二年連雨水漲坍塌城數十丈竝清源門樓一座清淮門樓一座知府康忱捐修
  黃岡縣附郭
  蘄水縣城明萬厯三年僉事楊松奉巡撫趙賢巡按李栻檄知縣劉憲董選創築圍七百六十丈髙一丈五尺門五東曰來泰南曰麗文曰便門西曰永豐北曰拱辰後益以二門東南曰躍龍西南曰阜成明季寇警知縣龔鼎孳増城濬濠以守後獻賊驅婦女掘城如平地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孔惟時修復之
  羅田縣城明初無城至成化已亥信陽賊入寇知縣沈雷始築土城嘉靖庚寅水圮知縣勞樟築石城髙一丈五尺為門四東曰長春西曰義和大南門曰來薰小南門曰永興知縣沈越祝珝繼修
  皇清康熙丙戍水圮知縣沈廷正復修
  麻城縣城舊有土城麻秋所築後廢明𢎞治已未知縣韋厚甃以石建樓於上萬厯元年巡撫趙賢巡按舒鼇奏建甎城
  皇清雍正五年知縣潭苓七年知縣楊思溥相繼修築黃安縣城明嘉靖時同知袁福徵經理築城周五百九十九丈有竒髙一丈八尺為門四隆慶間為雨圮半同知王可大重葺萬厯二年増髙五尺明季寇警知縣趙利珍浚城濠建敵樓設重門於四城知縣李元玉改建南門建延秀樓於上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蕭恆重建西城樓雍正六年知縣賈多男修
  蘄州城舊羅州城去治六十里宋嘉定中金人攻陷知州李誠之死之後元兵據白雲山安撫使王益遷城麒麟山至明太祖遣指揮趙應清千戶許勝修砌後胡善李廣胡瑄李泰田正相繼補修周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髙一丈八尺其池東南北濶十丈八尺西即大江為門六建有樓正徳中知州楊清重修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華文振重修
  廣濟縣城舊無城縣治為市民擁衛外聞四門東曰覿陽南曰迎薰西曰繼旻北曰得朋又西北曰保和有慶而大河中注之治居西唯東南二門在河東明懷宗十二年議建城自西徂東跨河為之包南山壞原田興工數月不果成
  黃梅縣城舊無城明成化中知縣朱璧築周五里髙一丈惟南近大河無城建門四萬厯間巡撫郭維賢題請創建石城周圍凡七門東曰仁育北曰拱辰西曰正義南曰文明西南有利道門化龍門東南有小南門利道門乆塞止有六門獻賊破毀知縣張聯芳復繕之
  皇清雍正四年知縣李珣重修
  安陸府
  安陸府城古石城戍上據崇丘旁控石城下臨漢水池因之夾城而南入於漢舊有白雪樓冠其上宋乾道淳熙間都綂趙樽郭果相繼增築子城門四曰行春曰富水曰宣風曰雄楚元末兵燹明初指揮吳復因石城故址拓之𢎞治中北展數十丈周圍七里有竒計一千六百丈髙二丈五尺為門五南曰陽春東曰閱武威武西曰石城北曰拱辰門各有樓而陽春石城各有月城凡為樓七嘉靖間又建陽春門及月城重門門各有樓榜正樓曰顯親達孝懷宗十一年巡按林銘球題請加增五尺內添女牆荊西道呉尚黙知府賈元勲知縣蕭漢復建外城
  皇清順治八年知府李起元知縣佟養沖相繼補葺康熙元年知府張尊徳知縣程起鵬重修池周一千二十丈廣十丈至十五丈深二丈至五丈年久傾圮雍正五年知縣王世經重修
  鍾祥縣附郭明一統志嘉靖十年陞州為府以府城北境置縣名鍾祥
  京山縣城舊無城明成化六年寇入治內知縣趙欽築土垣正徳間知縣夏元外甃以石卑薄尋圮知縣呉琠増修甃石始完固髙一丈五尺周四里有竒為門五因溾為池嘉靖十五年夏大雨城西南隅圮知縣楊東築補易大東門曰迎恩西門曰廣澤知縣向辰易小東門曰應徳舊南門曰南陽新南門曰萃景三十五年知縣張元以內址皆土易於頺壞乃悉包以石天啟二年夏大水城渰沒傾圮數十丈知縣龎景忠補修懷宗十二年知縣章聚奎復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侯康民增飾城垣鼎新城樓而更其名東曰紫來西曰通郢南曰光被雍正五年城復倒塌知縣林鵬揚重修六年知縣程世繩續修潛江縣城舊土城周四百丈有竒髙一丈五尺環城皆池藉為濠東瀕潛水舊常衝決成化七年縣丞李庸外築大隄歲久就堙嘉靖三十年知縣夏泗重築土城髙固勝前長倍之俱覆以瓦萬厯五年知縣朱熙洽修建磚城周九百二十八丈髙一丈七尺城樓五東曰襄渚西曰潛陽南曰漢別北曰北鑰西北曰歸辰水門一曰朝宗一曰通㑹巡堡一十有四石剅三以洩水十一年水決城二十丈知縣王建中修葺二十年知縣曹珩又増修堡舍旗臺
  皇清康熙九年後水衝異常城址數圮隨築隨沒沔陽州城宋為鎮明初指揮沈友仁循故址築城正徳中知州李濂増築周一千一百有六丈髙二丈四尺為門六各有樓東曰仁風西曰同仁南曰南紀西曰長夏北曰建興東北曰楚望嘉靖中僉事柯喬増修東有蓮花二池西南北皆倚河朱昻記雲環城皆水因河為池形若螃蠏是也
  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天門縣城城最久漢唐宋皆為郡治明初指揮李廷琛知縣張天麟循故址更築後圮於水成化中知縣張繼宗復築土城正徳中知縣陳良玉甃以甓周六百八十五丈髙二丈為門四曰南薰曰東陽曰西成曰北拱四面皆湖因以為隍嘉靖中南城圮知縣李仲撰修萬厯癸未西城圮辛卯東北圮知縣陳席珍林雲龍相繼修築
  皇清雍正四年知縣呉文瑄修濬
  荊門州城唐時在樂鄉闗名樂鄉縣宋始立治於此明初守禦指揮使梅福即宋陸九淵所築故址重築之周八百丈有奇髙一丈六尺𢎞治末圮於水知縣韓銑修為門四東曰東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各有樓嘉靖中僉事柯喬徙南門置學宮前城北有池東西南引蒙惠泉水為池明末流賊犯境知州石琢玉堅守三晝夜得不破賊退旋請修築髙二丈厚八尺周七百丈又増設小南門月城至十五年賊隊大至城遂陷
  皇清順治八年寇踞西山不時攻城城門樓盡燬五年副將張文富重修十二年守備孫光哲建樓北門相繼修葺當陽縣城舊無城明成化初鄖陽盜起同知嚴瑞築尋圮知縣姜英又築之正徳初劉千斤反知縣劉程甃以石周六百四十丈有竒髙二丈厚一丈二尺門四東曰紫蓋西曰玉陽南曰鳳川北曰清漳樓櫓亦四北題曰仲宣從古名也水門五皆甃以甎石西北跨玉陽山東南以沮水玉泉水為池引西北真武港水為環萬厯三年參議玉璇僉事鄧林喬知府趙睿詳巡撫趙賢修拓經歴任夢榛知縣方岳督成之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署事縣丞張士琪修補東西南北城樓及正附城後圮塌雍正五年知縣王仲枉補修正城西南城樓
  徳安府
  徳安府城明洪武二年守禦千戶王興修築十二年千戶楊總闢廣之鄖山東來二澗夾流而盡於溳水城據其間三面水遶如玦惟北城髙阜無濠池城周一千一百八十六丈五尺計六里二百十三步東南髙二丈四尺西北減三尺為門四上建重樓成化中樓圮千戶趙威重修又遶城為濠深一丈三尺東南濶十丈一尺西北半之城西南隅架濠而衢舊有橋潦水為患浸及壩隄千戶趙威開拓舊基用巨石甃砌斜坡長七丈濶三丈有竒成化中水復為患坡亦衝決千戶張能加石修砌正徳十四年知府馬龠復民侵地建橋水遶如故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逢牓其門東曰通江南曰拱漢西曰道漢北曰拱淮三十一年水患薄城知府徐貢元築隄百里許稱徐公隄三十四年知府陳甘兩創築北門月城周二十六丈髙一丈六尺左右為門四十五年巡撫徐南金増垣如其髙勢亦壯固天啟中知府李行志再修懷宗時巡道趙振業各城皆崇三尺竝二堞為一又增建敵樓
  皇清康熙元年二年東西城樓南北城及北樓傾圮知府髙翺増修四年縣令髙聨捷更新南樓二十一年知府傅鶴祥復新西樓二十二年西北城圮於水鶴祥甃石為腳置閘洩之二十四年重建西樓東城圮知縣劉世英捐修之
  安陸縣附郭
  雲夢縣城明成化七年知縣鍾弼築土為垣長五里髙一丈五尺正徳八年知縣孫復置北門樓嘉靖二十四年知縣郭貴徳復甃三門各建樓東曰朝陽南曰迎薰西曰觀成北曰拱極後知縣王廷佐増垣二尺萬厯二年知縣陸勲奉檄修磚城周五百七十丈有竒髙二丈二尺建置四門樓濠久淤為居民園舍懷宗七年知縣蔡宗虞搜括原址鑿濬如舊九年寇圍七晝夜恃以無恐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呉宗孟重修四門置小亭其上補修週城整砌礱密
  應城縣城明成化中知縣汪清築土為城周五里有竒廣七百四十丈袤四百五十丈濠環之為門六曰懷仁輔義立禮秉智小南小北池二一自東而西入西河一自古城港迄懷仁而東入漁子港正徳五年中原盜起知縣王亨拓垣東出二十八丈西濱河縮入五十丈南出三丈北出四十五丈周圍一千二百九十丈嘉靖十三年知縣李調元改題六門城基仍舊二十一年知縣盧湘修賔陽門樓三十六年知縣呉哲始甃以磚周八百七十一丈崇二丈址廣三丈有竒更題門額萬厯七年知縣李學詩增甃城五尺懐宗九年獻賊攻城知縣張紹登守禦七日力竭城陷復為隍次年逰擊馮再榮奉檄修城又次年知縣李同春草創官舍漸次修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縣王化洽以城陴坍卸築寛丈餘下腳倍之二十四年巡道祖澤深知府傅鶴祥協鎮尤三省知縣齊國政見樓堞頺廢各捐俸修建竝兩濠皆疏濬之雍正五年春城垣倒塌㡬二百丈知縣唐琳捐俸接修於六年七年間補葺一百四丈有竒刻期告成
  隨州城舊土城明洪武元年守禦鎮撫李富等始城之以南畔湫下徙而北者半悉甃之周六百二十五丈計三里一百七十步髙二丈五尺南西北三門各建樓南樓右増鐘樓為敵舍二十三為女牆九百五十𢎞治十三年知州李充嗣設闗外門四各建樓沿闗築隄周四里許濠遶城周圍七百五尺深一丈正徳中百戶張瑄朱元判官孫益開鑿西北復為隄五十七丈西建橋嘉靖二十五年僉事鄭汝舟闢南北二門復侵地為橋甃以石知州朱天秩更闢二濠始就故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孫鋭加砌以石郭外又作甎城髙丈餘周十里樓六座以防水備盜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費永鋐捐資修濬
  應山縣城舊無城明初四衢設門正徳九年知縣譚一鳳増修嘉靖九年知縣王尚用築土為垣採石陶甎知縣王朝璲繼成之既而頺圮
  皇清順治初知縣蔣永修重加修葺周六百九十九丈髙二丈厚二丈五尺為門四各建樓東曰環秀南曰聚奎西曰寳成北曰拱宸環城為池半臨汶水由西遶南而東滙為深淵西架二橋以通行旅東建橋閘以司蓄洩至今稱為鞏固間有圮卸隨時修補其東西城樓及城門近漸傾圮知縣姚孔鑾捐俸鳩工修整完好
  荊州府
  荊州府城明一綂志雲蜀闗忠義所築晉桓溫増修之明洪武甲辰平章楊璟依舊基修築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髙二丈六尺有竒嘉靖九年重修為門樓六重新東門曰鎮流樓曰賔陽公安門舊名楚望南紀門樓曰曲江西門舊名龍山樓曰九陽小北門曰古漕舊名維城大北門曰拱辰舊名柳門城外掘土為池濶一丈六尺深一丈許東通沙橋西通祕師北通龍陂諸水癸未獻賊平其城
  皇清順治三年巡道李棲鳳總鎮鄭四維率兵民重築悉如舊址康熙二十三年
  㫖特設滿洲將軍都統領八旗大兵駐防荊州駐城東其西為官署民居中設有間牆雍正五年霖雨傾圮六年官給帑銀三千兩有竒修築完固城內界城雍正七年給帑金六百兩重修各門樓俱係雍正三年知府王景臯捐修
  江陵縣附郭
  公安縣城舊名呂蒙城正徳辛未周龯築土為城尋圮嘉靖二年知縣周臣奉議疉磚石築之以濱江衝決城漸潰知縣楊雲才議遷椒園至知縣高鳳翔始改遷懷宗時復徙祝家岡知縣張大韶修砌庚辰知縣趙繼鼎重修癸未獻賊殘燬殆盡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王百男建署於舊邑斗湖隄八年知縣何國棟始移祝家岡之新城後令許盤陸守埰相繼修葺雉堞雄壯又康熙三十八年許盤新開便河五十六年知縣楊之駢更加修濬
  石首縣城𢎞治中知縣何洽築土城萬厯二年巡撫趙賢撫治都御史孫應鼇巡按李栻檄知縣張一鯤始建磚城周一千五十六丈髙一丈一尺女牆四尺加其上門樓五池繞城懷宗時兵燹傾頺
  皇清順治中知縣王大年修復康熙七年知縣魏應嘉重修城垣間有坍卸知縣鄧士燦捐俸修補
  監利縣城正徳中巡撫秦金檄縣丞杜漸築土為城萬厯初知縣李純朴始建磚城周一千八十丈為門五為池深二丈一面小河通大江明季兵火圮毀殆盡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藺完瑝繕修缺毀重建城樓康熙十九年知縣程藻修濠補缺
  松滋縣城舊無城成化間始築土城名楊城周五里髙一丈二尺為門建樓有四池濶二丈五尺深八尺北一面臨大江懷宗時知縣何志孟因四方寇警修築磚石獻賊屠城蕩為平地
  皇清康熙六年始議修復漸次創興二十三年知縣陳麟修葺完固
  枝江縣城洪武二十二年設枝江守禦千戶所防容美洞蠻創築土城成化四年指揮李震許英築磚城周千有餘丈髙一丈五尺為門五各建有樓池東臨大江西臨峻嶺𢎞治三年知縣李智開鑿欲通江水繞城以便舟楫將成智遷去議遂寢至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田禹稼詳請修築未告成三年知縣周廷桂始諭衆鳩工修舉完備雍正三年知縣陳悳榮四五六年知縣許慶逺喬汧七八年知縣傅埰相繼捐修竝詳請遵例發帑修築在案
  夷陵州城舊在江左宋徙江右元復徙江左明洪武十二年千戶許勝因舊基甃砌周八百六十三丈髙二丈二尺為門七曰東門曰中水曰大南曰小南曰大北曰小北曰鎮川各建有樓東南北三面皆濠濶四丈五尺深二丈惟西一面臨大江成化間知州周正千戶常垕甃以磚懷宗時獻賊平城
  皇清順治十三年遊擊張琦奉委修葺康熙三年傾圮六年知縣鮑孜繕修完鞏雍正五年霖雨倒塌一百六十丈零知州何廣廷奉文發帑捐銀興修
  宜都縣城三國時呉陸遜拒蜀於此築城號曰陸城明成化時都御史楊璿因舊修築土城戊戌知縣劉端修徐斌重修周圍六百五十餘丈髙一丈二尺濠八百餘丈門五東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臨川東北曰合江萬厯丙子知縣許夢熊以土城不堪防禦始易以磚石碑曰許公城懷宗時賊陷盤踞不一次
  皇清順治四年移寓白洋城垣盡圮虎穴其中康熙元年總督張長庚檄知縣葉大生修築創建城樓十三年又為呉逆殘缺三十六年知縣劉顯功捐修始復舊觀今年久間有傾圮知縣張廷琛現在修濬逺安縣城古城臨沮在南漳界元遷亭子山下明成化間築城東荘砌以磚石周八百餘丈髙一丈八尺為東西南北門四建有樓千戶朱綱増築䕶城隄以防水池濶二丈深丈餘懷宗甲戌寇至城陷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周㑹隆涖任露處山麓請修城堞因河為池十一年水漲城圮知縣盧運昌營築十五年大水城復圮知縣安可願重修至康熙四十一年倒塌止存基址
  襄陽府
  襄陽府城舊有城負漢屏峴其北周以斷岸故不池東西南鑿山為池與樊城市對晉羊祜杜預朱序宋呂文煥所守皆此城也元季頺廢明初乙已衛國公鄧愈因舊址修築新城周一十二里而贏髙二丈五尺為門六曰東南西大北小北東長俱有子城各為角樓者一南門樓一成化中都督王信重建其東南西南各樓一東北角樓一花樓十東西大北東長門樓四𢎞治中副使毛憲重建知府萬振孫易東曰陽春南曰文昌西曰西成大北曰拱辰小北曰臨漢東長曰震華焉城北以漢江為濠計四百丈東西南三濠通計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濶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正徳丙子夏漢水大溢新城塌者三十餘丈按察副使聶賢躬督堙塞水少殺即傭工取石仙人洞犬牙甃砌精堅逾舊起大北門至東長門修砌泊岸長二百八十丈髙二丈又築子隄於江以䕶舊岸址濶八尺髙五尺長二百八十丈襄人呼為聶公堤嘉靖三十年漢水屢溢分巡陳紹儒分守雷賀修復三十九年大水知府汪道昆重修隆慶二年隄復潰新城圮分巡副使徐學謨檄府益甃老龍隄䕶城居民始安懷宗辛已春獻賊寇襄城樓警舖俱燬都御史袁繼咸親督修砌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城樓暨西南城獅子樓壬午冬被闖賊殘燬
  皇清順治二年都御史徐起元檄委同知賈若愚自小北門城上西至南城各險要處用磚石修砌禦敵砲臺二十九座五年都御史趙兆麟檄副使蘇宗貴重修西城大樓檄知府冀如錫重建南城大樓檄同知塗騰茂張仲重修大北門城樓建小北門城樓檄知縣董上治重建東城大樓以至城外三橋竝敵樓濠岸俱各完葺
  襄陽縣附郭
  宜城縣城宋孝武永初元年築宜城大隄為縣周十一里元仍舊制明成化初知縣郭泰築土城二里許後知縣海澄重修王緒建四門樓林典闢馬道倍城趾正徳六年知縣朱崇學創置磚城髙一丈五尺周八百丈池深一丈周九百丈為門四曰望江凝暉來逺拱辰嘉靖三十年知縣郝廷璽拓城西岡避水患添小南門隆慶六年水潰城隄知縣雷嘉祥重甃磚周圍五里有竒髙一丈七尺基廣三丈面濶一丈餘五門俱建樓萬厯二年巡撫趙賢㑹撫治孫應鼇移檄督工修砌加崇五尺増建警舖五座視前尤為壯麗
  南漳縣城舊土城明成化初劉石倡亂有司更築周三里嵗乆頺塌𢎞治中知縣趙泰新之髙一丈六尺厚一丈五尺上施木架覆以瓦為門三正徳丙子知縣蕭浩甃以磚為門四嘉靖六年知縣宋屏因城逼近西山拓城北廣一里今北郭無門又增小東小西二門凡門五池濶二丈深一丈
  棗陽縣城舊土城即宋縣令孟宗政所守故址無樓櫓城隍明景泰間知縣夏亨修鑿成化間知縣楊瑛始甃五門曰向明觀光寅賔阜城西成𢎞治間知縣王顯髙置樓正徳七年流賊逼攻棗陽城㡬陷知縣安邦創置磚城周四里二分髙一丈一尺厚一丈八尺為門五各建樓一池廣十丈深六尺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李翼龍重修萬厯元年知縣王應辰移南門於文廟前改門名崇文建樓其上周圍加六尺視昔愈固懷宗時知縣金九陛增髙週城各五尺濬池亦如之
  皇清雍正六年知縣邱彥升補修
  穀城縣城舊土城明成化初知縣王溥增築之周二里髙一丈二尺厚五尺後知縣段錦為三門正徳十年知縣康琮始甃以磚髙一丈五尺厚一丈池深二丈濶如之知縣楊文煥增修隆慶二年分巡副使徐學謨檄知縣蘇繼文修砌萬厯四年知縣王執中修完増建西郭門周迴加髙三尺鑿深城濠懷宗己卯獻賊掘平巡撫宋一鶴撫治袁繼咸委保康知縣陶懋中造磚修砌知縣周建中告成
  皇清雍正二年被水傾塌知縣歸璉補修
  光化縣城明初創築土城正徳九年知縣黃金甃以磚周九百六丈髙一丈五尺為四門知縣王瀊修石隄以障水城不浸者四十年至嘉靖三十年大水泛溢城始墮知縣王郁鄭曼繼修復圮隆慶六年本府通判馬昌署縣事請十三里橋東依隂城鎮為新城延袤一千六百步髙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俱磚石砌四門各建樓曰迎暉登雲通江拱辰四隅各為小樓曰攬萃思賢曙光挹漢東西濠各長四百五十步濶二十五步南北稱是
  均州城明初守禦千戶李春修築永樂中甃以磚石周六百丈有竒髙二丈五丈濶一丈二尺池深三丈濶六丈為門四左右開水門以便樵汲惟西夕照門雖設今塞東以漢水為濠西南北俱鑿濠深一丈五尺廣稱之
  皇清雍正二年知州髙澤寧七年知州許大壯相繼増修鄖陽府
  鄖陽府城舊無城明天順八年盜起知縣戴琰為土城備之成化十二年建行都司置府衛撫治都御史原傑展築甃以磚石周六里八百餘丈髙一丈五尺為門四東曰宣和南曰迎薫舊名敷惠西曰平理北曰拱辰舊名水門其池西臨江東北繞山麓諸溪正徳中知縣王鎮濬之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章煥又以東北一帶開築二百餘丈許六里有竒正東増一門曰時雨蓋府學面門也四十五年秋大水東南城圮都御史劉秉仁修築之髙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為警舖二十為門樓七為甕城樓三為角樓一規制始備北城大半皆枕山西南一帶阻漢水唯東門外鑿池濶二丈二尺深九尺長五十餘丈
  皇清雍正二年夏漢水泛漲東南城圮里許知縣盧上進捐資修補
  鄖縣附郭
  房縣城舊土城明洪武中修築成化初増修髙二丈周圍七百二十五丈二尺計四里有竒為東南西北四門城樓下有池懷宗七年流冦陷房樓舖俱燬十年知縣郝景春捐俸補修一百七十餘丈池之淤塞者濬之十二年張獻忠陷房屯營三月城垣盡平十四年撫治王鼇永請發帑金勅均陽營副將李成章督兵修築以房令劉天民監之城工始竣各樓警舖未建而賊至
  皇清順治九年郝逆據房逮癸卯厯十有二年城復圮壞是年賊平秦帥王一正發兵修之康熙六年知縣傅六吉典史髙標補修
  竹山縣城舊土城在上庸水之北明成化三年山冦石和尚等嘯聚始甃石築今城周三里髙一丈四尺十四年展築計周五里為門四東曰迎賓西曰廣澤南曰迎恩北曰觀瀾七年守備指揮李仁王綱等重修𢎞治九年都御史戴珊復拓之正徳五年分守道白金慮廣澤門西通川省築土月城隨甃以石知縣何潔建樓其上隆慶元年知縣雍世哲改迎恩門於縣治之東南而以舊門為水門又修廣澤月城明末甲戌獻賊陷城悉為平地今尚未修築
  竹谿縣城舊土城在竹谿河之北明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傑創築周三百四十九丈髙一丈為東西南北四門建樓無池𢎞治元年知縣呂聰濬鑿十三年知縣傅亨昌修葺正徳九年知縣張瓉以土城易圮難備不虞取石更築萬厯甲戌知縣周繼文議増髙五尺添設四角樓工未畢知縣陳希歐續成之獻賊掘為平地
  上津縣城明成化四年始築土城明末兵燬
  鄖西縣城舊土城明成化十二年參議楊琚副使費臻僉事周謨奉撫治原傑檄督通判鄭理創築成化十九年都御史王睿復檄知縣侯爵鼎修築之周六百三十步髙一丈三尺覆以瓦為門四各建樓鑿池繞之池深一丈正徳八年知縣陳謐計度磚砌未果十六年知縣范繼志成之其角樓四警舖八則嘉靖九年知縣邵陽建後北門外泥溝水發衝城知縣黃珝以石甃城內址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賀繩烈重修
  保康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十一年知縣蘇惠和始築土城十六年撫治王鑑之展築周五百一十五丈髙一丈三尺覆以瓦為門五迎暉迎秀迎明迎思迎翠外繞以池嘉靖十二年都御史胡東臯甃以磚石後河水衝頺西北知縣張世勣重修外築石隄七十餘丈久雨復潰通判溫大通修之知縣潘可賢又修水塹及陽河口溝隄明末流冦出沒城盡傾圮
  直𨽻歸州
  歸州城舊城原在江南明嘉靖十四年地忽陷裂城舍傾圮始遷於江左今丹陽地周圍六里一千八十一丈五尺髙一丈九尺為門四東四迎和南曰興賢西曰瞻䕫北曰拱極明季為冦往來盤踞城垣頺廢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州曹熙衡始入城芟蕪集衆立城門四十二年知州魏國璘捐修興門及城樓雍正七年瞻䕫門圮知州郭良昭重修
  長陽縣城前後有東峯鳳凰諸山壁立環繞四面阻塞西則施州建始諸水奔流赴壑㑹為清江東出大河而治中域焉誠天然城塹也宋元築土城明因之懷宗十六年知縣朱方乾詳請修築於臨江一面甃以石竝建東南西門城樓後山一面累土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鎮邦率蠻兵攻陷懷宗時隳於闖賊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樊維翰修復
  興山縣城舊無城明𢎞治初知縣劉孜築土城正徳中知縣譚溥胡安葉槐繼修髙一丈厚七尺周圍三百二十四丈為門三東曰迎恩南曰觀瀾西曰來逺嘉靖九年知縣李廷實因北山麓増築土城礱石為基闢北門以守禦然山水驟漲屢修屢圮自明末賊變傾廢殆盡
  巴東縣城舊無城按巴東前臨川江後聳崇山自然之城塹也
  恩施縣城即施州衛舊城在今元妙觀及睡師崖下地因山為之元仍舊明洪武十四年指揮朱永拓址甃石周九里有竒髙二丈五尺東北帶清江南環溪水皆天然城塹上設串廊警舖女牆為門四東曰清江西曰西順南曰南陽北曰拱北
  大田所城附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戶鄭瑜用石甃築周五百丈有竒濶一丈髙二丈池深一丈濶二丈為東西南北四門
  公署
  武昌府
  總督部院在望山門內後因移駐荊州提鎮居此康熙二十一年總督董衛國還鎮重修
  巡撫都察院明景泰四年建署於布政司有隆慶五年都御史張仲羽遷於鳳凰山南癸未火
  國朝順治十二年巡撫劉兆麒遷於後所營要路口巡撫王新命重修康熙五十六年巡撫張連登重修二堂三堂
  提督學院明正統十一年建於按察司左明季兵燹
  國朝順治十七年學使周起岐即舊址建堂署考厰康熙七年總鎮劉應志乞作鎮署十年總鎮奏裁按察使閻廷謨移作司署十七年學使蔣永修於前所營買地修建今因之
  巡按御史察院明永樂元年設於布政司左正統十一年災正徳八年重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裁今廢
  總鎮府在布政司西南明季燬
  國朝順治中提督柯永盛僦居民舍康熙初移鎮荊州十年還鎮武昌即總督新署居之二十三年移駐常徳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在黃鵠山隂明洪武改行中書省正統十一年災十三年左布政馬瑾重建癸未兵燬
  國朝康熙四年左布政劉顯貴重建宏厰倍於舊制後布政徐惺繼修
  經歴司在司署右
  照磨所在司署左
  廣備庫大使在司署右
  右布政使司在司左康熙三年分藩移駐長沙督糧道舊在布政司西明季兵燹
  國朝順治間參政李發藻移建前撫街今仍之
  永豐庫大使在道署前
  分守武昌道署在學院署右明季兵燬
  國朝康熙十二年徐惺即舊署修之雍正七年移駐黃州
  湖北提刑按察使司在平湖門內黃鵠山南明洪武三年正統十一年災後重建明季兵燬
  國朝初即民居為署在靈山寺北康熙四年按察使閻廷謨仍移平湖門王毓賢重修
  經歴司在司署右
  司獄司在府署右
  驛傳鹽法道署在學院署左
  都指揮使司在文昌門內明季燬
  國朝順治中都指揮包鴻陸即舊趾重建康熙中改為都司署雍正二年
  知府署在漢陽門內明洪武甲辰剏建正統十一年天順三年重建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王維屏即舊趾重建康熙七年知府張璠杜毓秀武廷適尤汶相繼修葺
  同知署在府署左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獄司在府署右
  大有倉在府北
  積榖倉原貯贖穀備賑後廢巡撫劉兆麟重修常平倉在平湖門內貯贖榖備賑總督祖澤逺建雍正六年更建於新興一舖
  軍民永利倉在文昌門外濱江明成化中設貯全楚漕米倉成洪波洶湧鑄兩鐵犀鎮之明季兵燹
  國朝置倉屯貯本府兌軍漕米
  南糧倉在花隄
  錢局舊在長街西雍正七年復設寳源局於保安門內料鈔厰在漢陽門外
  教塲在武勝門外正㕔三楹明季兵燹
  國朝總督羅繡錦巡撫遲日益重建
  小教塲一名閲馬厰在廢藩左正㕔三楹巡撫劉兆麒建
  育嬰堂一在賔陽門外舊建一在漢陽門內雍正九年督撫司道捐建
  養濟院在忠孝門外
  勸農亭在小塔寺左
  漏澤園在賔陽門外
  江夏縣
  知縣署明洪武九年建漢陽門內後改置鳳凰山下
  國朝因之大門儀門堂宅知縣劉朝英重建金廷襄重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舊在縣署左今移明月橋右
  典史署舊在縣署左今移崇府山下
  金口鎮巡檢司在縣南六十里
  𩽴魚口鎮巡檢司在縣南五里
  滸黃洲鎮巡檢司在縣北三十里
  東湖馬驛在縣東南六十里
  山坡馬驛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將臺馬驛在縣東康熙四十四年裁歸縣
  社倉雍正元年總督楊宗仁 題請設建分貯各鄉四十四處
  武昌縣
  知縣署明洪武甲辰創建嘉靖中增修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張春枝熊登相繼修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明洪武三年
  典史署在縣署右明洪武三年
  金子磯巡檢司在金牛鎮縣南一百二十里
  白湖鎮巡檢司在縣西九十里
  常平倉在東闗外
  社倉分貯各里共三十七處
  嘉魚縣
  知縣署在龍潭山前東嶺明洪武甲辰建成化間相繼増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東
  石頭口鎮巡檢司在縣南八十里
  簰洲鎮巡檢司在縣北四十里
  常平倉在縣署右
  社倉分貯各里共一十二處
  蒲圻縣
  知縣署在儒學後明洪武二年成化九年改造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儀門內左
  羊樓巡檢司在縣西七十里雍正五年
  官塘驛在縣東六十里
  港口驛在縣西六十里
  鳳山驛在縣北雍正六年裁歸縣
  常平倉在縣署儀門內
  社倉分貯各里共四十四處
  咸寧縣
  知縣署在永安橋西明洪武甲辰創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咸寜驛在縣西雍正六年裁歸縣
  常平倉在縣城南
  預備倉五
  社倉分貯各里共十九處
  崇陽縣
  知縣署明洪武甲辰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常平倉在縣署內
  預備倉在縣西
  社倉分貯各鄉共三處
  通城縣
  知縣署在邑中央明洪武乙已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內
  常平倉在縣署內
  社倉貯化成寺
  興國縣
  知州署在龍蟠山南明洪武甲辰建二十五年重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髙夢龍重建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州判署在儀門內
  吏目署在州署內
  富池鎮巡檢司在州東六十里
  黃顙口鎮巡檢司在州北六十里
  常平倉在富池鎮
  漕糧倉在富池鎮
  社倉分貯各里共四十處
  大冶縣
  知縣署明洪武甲辰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舊在縣署東雍正三年知縣周之相縣丞張國樑捐建西市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
  道士洑巡檢司在縣東十里
  常平倉在城東市四舖
  社倉分貯各里共六十二處
  通山縣
  知縣署在羅阜山麓明洪武三年嘉靖二十一年重修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縣許鼎新雍正二年知縣李埂相繼修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
  常平倉在縣治西
  足民倉在縣治西
  社倉分貯各里共十二處
  漢陽府
  知府署在鳳棲山南麓明洪武三年嘉靖十五年修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間寄治民居康熙元年知府楊必達即舊趾重建七年知府陳國儒繼修規制始備
  通判署在府治西雍正五年移駐漢口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治東今裁
  司獄司在府南
  通濟倉在縣西南
  預備倉在三槐里
  便民倉在大禹廟側
  常平倉雍正七年奉文以通判舊署改建
  漢陽縣
  知縣署在府署西明洪武二年建正徳間火知縣襲重建明季兵燬寄治民居
  國朝康熙中知縣張介眉建於府學東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東
  漢口鎮巡檢司禮智司署為通判移駐巡檢暫寓民舍雍正五年添設仁義司居廢天主堂
  沌口鎮巡檢司在縣西南三十里兵燹後移鎮下蒲潭
  蔡店鎮巡檢司在縣西北六十里
  新灘鎮巡檢司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
  百人磯巡檢司在東江腦今裁
  社倉分貯各里共二十七處
  漢川縣
  知縣署在陽臺山東明洪武初建宣徳中重修
  國朝康熙中知縣梅琮増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西
  劉家隔巡檢司在縣北三十里
  預備倉在縣東一里
  便民倉在劉家隔西
  社倉分貯各里共四處
  黃陂縣
  知縣署在魯臺山西洪武初建明季兵燹
  國朝順治間重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縣署右
  大城鎮巡檢司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預備倉在縣東
  便民倉在灄口市
  社倉分貯各里共十五處
  孝感縣
  知縣署明𢎞治中建正徳中修葺明末兵燬
  國朝順治間知縣張士擢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左
  小河溪巡檢司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馬溪河巡檢司在縣東四十里
  預備倉在縣東南
  社倉分貯各里共十處
  黃州府
  分守武漢黃道署在清源門內雍正七年自省移駐知府署在城西南清源門內髙阜即古西城明洪武時創建正徳中嗣後
  國朝因之
  同知署在府署西
  通判署在府署東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獄司在府署西
  軍儲倉在府北
  預備倉在府南半里
  便民倉在城南二里
  教塲在城外
  黃岡縣
  知縣署在府署東明洪武戊申建嘉靖中增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右
  典史署在縣署左
  團風鎮巡檢司在縣北五十里
  陽邏巡檢司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李坪驛在縣北五十里
  陽邏水馬驛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齊安驛在清源門外雍正六年裁歸縣
  社倉分貯各里
  蘄水縣
  知縣署在城東南明洪武初建正徳間増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縣署左
  蘭溪巡檢司在縣西南四十里
  巴河巡檢司在縣西七十里
  巴水驛在縣西四十里
  浠川驛在縣西雍正六年裁歸縣
  預備倉在縣南
  便民倉在縣北
  社倉分貯各里
  羅田縣
  知縣署明洪武中建於官河渡成化中重修嘉靖辛丑増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多雲鎮巡檢司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預備倉在多雲鎮
  便民倉在縣南一里
  社倉分貯各里
  麻城縣
  知縣署明洪武七年建正徳中重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縣署右
  兵備㕔在縣西七十里岐亭舊設捕盜通判
  國朝分本府同知駐守
  虎頭闗巡檢司在縣東七十里
  鵞籠山巡檢司在縣西四十里
  預備倉五縣署東二閻家河一白杲河一白塔河一社倉分貯各里
  黃安縣
  知縣署明嘉靖中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中和巡檢司在縣南十里
  雙城巡檢司在縣北三十里
  預備倉在縣署左
  便民倉在縣南
  社倉分貯各里
  蘄州
  知州署明𢎞治十一年建
  國朝順治間重建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州判署在州署右
  吏目署在州署東
  茅山鎮巡檢司在州西六十里
  大同鎮巡檢司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西河驛在州北六十里
  蘄陽驛在州西裁
  便民倉在州北門外
  廣儲倉在州東南
  社倉分貯各里
  廣濟縣
  知縣署明洪武初建嘉靖間増修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毛華鵬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馬口巡檢司在縣南七十里
  武家穴巡檢司在縣南九十里
  廣濟驛附郭
  雙城驛在縣東六十里
  預備倉在縣西
  社倉分貯各里
  黃梅縣
  知縣署明洪武初建成化中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右
  新開口巡檢司在縣西六十里
  清江鎮巡檢司在縣南九十里
  亭前驛在縣東北
  孔壠驛係清江鎮巡檢帶理
  通㑹倉在縣西一里
  便民倉在清江嘴
  社倉分貯各里
  安陸府
  知府署即舊安陸州署明嘉靖十年改州為府
  國朝順治初修葺康熙五年燬知府張尊徳重修同知署舊在府治東北雍正七年移駐沔陽州黃蓬山
  通判署舊在府治西雍正七年移駐沔陽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厯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新添舖公館在府北四十里
  舊口公館在府南九十里
  預備倉四陽春門外一城南村右一城北村一新興村一
  鍾祥縣
  知縣署即廣盈倉舊址在威武門內明季燬於兵火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陳起鵬重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西
  石城驛附郭雍正六年裁歸縣
  郢城驛在縣東
  豐樂驛在縣北六十里
  常平倉在閱武門內雍正七年即天主堂改建新倉社倉分貯各里
  京山縣
  知縣署明洪武元年創建嘉靖十七年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西
  預備倉在縣署東
  便民倉在縣東一百五十里
  新倉十積字倉貯字倉上字倉闗字倉國字倉計字倉常字倉平字倉下字倉軫字倉
  社倉分貯各里
  潛江縣
  知縣署明洪武元年建𢎞治十二年増修隆慶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裁
  主簿署在縣署西
  典史署在縣署東
  預備倉在縣西
  便民倉二縣南一縣西一
  常平倉在西闗
  社倉分貯各里
  沔陽州
  知州署在州西隅長夏門內即衛署改建
  州同署在州署西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州判署在州署東
  吏目署在州署西
  沙鎮巡檢司在沙湖
  茅鎮巡檢司今移駐鍋底灣
  預備倉在州西北
  便民倉在州西北
  社倉分貯各里
  天門縣
  知縣署明洪武三年即衛址改置成化中重修
  國朝因之康熙間知縣李廷輔武介谷潘經世前後續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西
  乾鎮巡檢司在縣東八十里
  預備倉在縣西
  便民倉在縣東雍正三年知縣呉文煊建
  新倉在岳家口
  社倉分貯各里
  荊門州
  知州署明洪武二年建成化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州同署在州署西今移駐沙陽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吏目署在州署東
  新城鎮巡檢司
  仙居口巡檢司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建陽司巡檢司
  荊山驛附郭雍正八年裁歸縣
  建陽驛在州南九十里
  石橋驛在州北六十里
  麗陽驛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預備倉四都察院旁一新城鎮一卻陂村一紅花村一
  便民倉三沙洋鎮一石簰鎮一後港鎮一
  社倉分貯各里
  當陽縣
  知縣署在玉陽山東南明洪武遷萬城尋復故址
  國朝因之雍正七年知縣王仲桂重修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裁
  典史署在縣署西
  漳河口巡檢司在縣北一百里
  預備倉在縣署東
  社倉分貯各里
  徳安府
  知府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創建正徳嘉隆間相繼修葺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李慎修重建十二年知府李藯春増修
  同知署在府署東
  通判署在府署西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康熙三十八年
  司獄司在府署西
  大盈倉在府署東
  義倉順治十八年知縣宋爾祁建
  安陸縣
  知縣署在府署南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左
  髙竅鎮巡檢司在縣南三十里今改置隨州合河店常平倉在縣南新建
  社倉分貯各里
  雲夢縣
  知縣署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預備倉在縣署北
  社倉分貯各里三十五處
  應城縣
  知縣署明景泰二年建正徳中増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﨑山鎮巡檢司在縣北二十五里
  預備倉在縣西北
  常平倉在縣南
  餘字厫新設
  社倉分貯各里
  隨州
  知州署明洪武元年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吏目署在州署東
  合河店巡檢司在州南七十里
  唐縣鎮巡檢司在州西北九十里
  出山店巡檢司在州西北八十里
  梅邱鎮巡檢司在州西北九十里
  預備倉在州北
  便民倉在州城外半里
  義倉五髙店一唐縣鎮一梅邱鎮一觀莊店一雲潭港一
  厫所八以時和年豐民安物阜編號係新設
  社倉分貯各里
  應山縣
  知縣署明洪武十三年創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東
  平里市巡檢司原在縣西南雍正十年移駐黃土闗三里店
  預備倉在縣北
  富積倉在縣北
  便民倉在平里市鎮
  社倉分貯各里五十二處
  荊州府
  分巡荊州道署在城西南
  知府署原在南紀門北洪武初以其地為湘府因遷城東
  國朝因之康熙二十二年禁旅駐城東乃以府署為將軍府二十四年以總督府為署府在西城
  同知署在府署東
  理事同知署在府署南托塔坊
  通判署舊在府署西雍正七年移駐沙市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今裁
  司獄司在府署西
  工部抄闗分司在府治西南新置
  教塲在城北
  常積倉在府南
  預備倉在公安門外
  江陵縣
  知縣署明建湘府城中自沙市遷此正統成化相繼増修
  國朝因之康熙中遷建城隍廟西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右
  虎渡口巡檢司在縣西南二十里
  沙市巡檢司在縣東南十里
  郝穴口巡檢司在縣南九十里
  龍灣市巡檢司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荊南驛在城西雍正八年裁歸縣
  便民倉在沙市
  社倉分貯各里
  公安縣
  知縣署在縣中央明末遷城創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西南
  典史署在縣署西
  孱陵驛在縣北六十里
  孫黃驛在縣南五里雍正八年裁歸縣
  預備倉在縣南孫黃驛
  社倉分貯各里
  石首縣
  知縣署在龍蓋山西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署右
  預備倉在縣北門內
  便民倉在縣西二里
  社倉分貯各里
  監利縣
  知縣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縣署右
  窯圻巡檢司在縣西三十里
  白螺磯巡檢司在縣南一百四十里
  瓦子灣巡檢司在縣東八十里
  分鹽鎮巡檢司在縣西北二十里
  預備倉在縣東南
  社倉分貯各里
  松滋縣
  知縣署在瀼口上明洪武初建嘉靖中増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左
  紅崖子寨巡檢司在縣南一百里
  便民倉在縣東十五里
  社倉分貯各里
  枝江縣
  知縣署在金雞山麓明洪武初建成化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廣濟倉在縣南
  社倉分貯各里
  夷陵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明洪武中建正統中重修明末兵燬
  國朝順治中知州朱長䕃建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州判署在州署東
  吏目署在州署西
  預備倉在城東南
  廣濟倉在州東
  社倉分貯各里
  宜都縣
  知縣署在清江口明成化中重修明末兵燹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葉代生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善通闗巡檢司在安福舖
  預備倉在縣東
  義倉二一在白洋渡一在興山坊
  社倉分貯各里
  逺安縣
  知縣署明成化中建十七年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逺安倉在縣北
  預備倉三縣東一舊縣一梘口一
  社倉分貯各里
  襄陽府
  分守襄陽道署在城內
  知府署在南門內明洪武乙已建𢎞治庚戌重建
  國朝因之
  同知署雍正元年移駐樊城
  通判署在府署東
  敎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厯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康熙三十八年
  司獄司在府署內
  樊城公署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間撫治趙兆麟檄知縣董上治重建
  常平倉
  預備倉二府前一府西一
  襄陽縣
  知縣署在府署西北隅明洪武中建天順初重修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初移建學校坊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縣丞署在縣署左
  典史署在縣署右
  油坊灘巡檢司在北泰山廟
  雙溝巡檢司在縣北七十里
  樊城巡檢司改置柳樹頭
  漢江驛在縣南五里雍正八年裁歸縣
  呂堰驛在縣北七十里
  社倉分貯各里
  宜城縣
  知縣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清水港
  鄢城驛附郭雍正八年裁歸縣
  預備倉在縣東
  存留倉在縣南
  常平倉
  社倉分貯各里共三十三處
  南漳縣
  知縣署在城西明洪武初創建正統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右
  方家堰巡檢司在縣東五十里
  存留倉在縣署西
  常平倉
  社倉分貯各鄉
  棗陽縣
  知縣署在沙河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預備倉在縣東
  存留倉在縣西
  常平倉儀門內二儀門外二
  社倉分貯各里
  穀城縣
  知縣署在城西明洪武中建成化初重建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預備倉在縣西北
  便民倉在縣東
  常平倉在縣署東西二處
  社倉分貯各里
  光化縣
  知縣署在古酇城西南隅明洪武中建正徳中重修
  國朝因之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左旗營巡檢司康熙二十八年移駐周家嘴
  預備倉在縣西
  常平倉二處
  社倉分貯各里
  均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隅明永樂中建明季燬
  國朝康熙八年知州佟國玉買民基擴創公署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吏目署在州署內
  預備倉在州西
  廣積倉在州西北
  社倉分貯各里共四十五處
  鄖陽府
  知府署在城西明成化十三年
  國朝因之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訓導署在學宮內
  經歴司在府署左
  大豐倉在府西南
  預備倉在府署內
  鄖縣
  知縣署舊在府治西明洪武初設明末兵燹今移府治東察院後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內
  常平倉在城內
  社倉分貯各里
  房縣
  知縣署在城西隅舊為州明洪武八年改縣明季兵燹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傅六吉即舊址創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板橋山巡檢司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常平倉在城內
  社倉分貯各鄉
  竹山縣
  知縣署在城西南隅洪武中建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蕭功一於舊址重建三十三年知縣程溥於舊治之東改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西
  常平倉建立八社
  社倉分貯各里
  竹谿縣
  知縣署在城東明成化中建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曹席珍即舊址修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內
  常平倉六縣城內五中峯寨一
  社倉分貯各里
  鄖西縣
  知縣署在城東隅明成化中建明末燬
  國朝順治五年知縣賀繩烈於南門內築室為垣梓潼廟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內
  常平倉在城內
  社倉分貯各里
  保康縣
  知縣署在蛇峪山麓明𢎞治五年建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李粹白於舊址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內
  常平倉在城內
  社倉分貯各里
  直𨽻歸州
  知州署在楚峯山下瞻䕫門之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増修明末兵燹
  國朝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
  學正訓導署在學宮內
  州判署在州署西康熙二十八年雍正八年復設吏目署在州署西
  南羅口巡檢司在州東十五里
  牛口巡檢司在州西九十里
  預備倉在州西
  社倉分貯各里
  長陽縣
  知縣署在鳳棲山東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明末兵燹
  國朝康熙戊寅知縣朱登俊捐建雍正三年知縣李恂修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左
  蹇家園巡檢司在縣西三百里
  預備倉在縣左
  社倉分貯各里
  興山縣
  知縣署在羅經山前明𢎞治初建後燬
  國朝康熙辛酉知縣王熙隆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髙雞寨巡檢司在縣東北一百里
  預備倉在縣東
  社倉分貯各里
  巴東縣
  知縣署在巴東山下明洪武初建正徳間盛杲嘉靖間王魯萬増修後燬鄒光裕改建夀亭寺髙尚徳復故地燬於兵
  國朝康熙初蔣希古司世教陳説次第修建康熙十九年齊祖望重建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在縣署右
  野三闗巡檢司在縣西南三百五十里
  預備倉在縣西山川壇前
  便民倉在縣東
  社倉分貯各里
  勸農亭在縣西南二百里
  恩施縣
  知縣署即原衛守備衙門
  教諭訓導署在學宮內
  典史署即原千總衙門
  大田所巡檢司即原大田所衙門











  湖廣通志巻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湖廣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