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洲先生遺稿 (金益熙)/卷十三

卷十二 滄洲先生遺稿
卷之十三
作者:金益熙
1708年
卷十四

諫院請遇災修省。下罪己敎詰戎兵開言路啓。

編輯

近來乾文示警。譴告之勤。不啻諄諄。而上下狃於遇災。恬嬉度日。識者之隱憂久矣。昨日之夜。白虹貫於太陰。考諸曆家。實主兵象。當此國內危疑邊釁已啓之時。其爲恐懼修省之道。決不可以尋常文具爲也。目今民生之塗炭極矣。武備之墜弛極矣。言路之杜塞極矣。奉天一詔。足以興唐。則罪己之敎。不可不降也。甲楯三千。猶能沼吳。則詰戎之方。不可少緩也。城門閉言路開。古人有譏。則及此城門之未閉。言路不可不開也。然而無哀痛惻怛快示悔悟之意。則罪己之敎。亦文具而已。無臥薪嘗膽抱氷握火之志。則詰戎之方。亦文具而已。無樂聞過失奬用忠讜之擧。則言路之開。亦文具而已。請亟下罪己之敎。必至於慰悅民心。亟講詰戎之方。必至於有備無患。亟開不諱之門。必至於群策畢陳。以盡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

諫院請飭都元帥避嫌啓

編輯

古者命將出師。訓飭甚嚴。皆所以一衆志而起其怠也。是以夏啓伐甘。誓於六卿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周武伐商。誓於友邦冢君曰。功多有厚賞。不用命有顯戮。惟我太祖高皇帝命徐達,常遇春等出師也。亦有戒飭之書。至以必罪無赦等語。丁寧反覆焉。達等以一代勳貴。忘身徇國。豈待飭厲而後有所加勉。而猶且如是者。蓋掃境以屬。存亡在此。不得不再三申飭。以警一軍也。大聖人所爲。前後一揆。豈非今日之所可取法者乎。我國兵甲器械。非不精利。而惟其軍律不嚴。故將不畏法。卒不用命。有生之心。無死之氣。敵未至而先潰。兵未交而先遁。初敗於甲子。賊入京城。再敗於丁卯。虜騎長驅。此皆當時帥臣徘徊山郡逗遛失律之罪。而亦由於國家軍律不嚴之致。則當此命將之日。不可不申明已廢之律。創懲旣覆之轍也。茲者聖上神武。必有定算。固不待臣等之言。元帥勳業。與同休戚。亦豈無徇國之心。而臣等區區之意。只欲更加飭厲。如高皇帝之命徐,常者。使邊上將士。皆知聖上之修明軍律如此。而軍律所在。雖以元戎之勳貴。亦不饒貸。則莫不警畏赴死。無復如前日之望風奔潰。故臣等欲以此意陳啓。而司諫鄭太和堅執不許。一則曰此論似爲不緊。一則曰元戎幕下。亦在將士之列。不敢同參。論議不同。立異而出。此論果爲不緊。則高皇帝飭厲徐,常之言。何以如此。而至於幕客參謀之際。激厲勸飭。無敢逡巡者。此亦其任則修明軍律之論。固所聳聞。而反爲立異不參。此論。實未曉其意。而又於避辭中。至以豈可以勳貴之故而先慮其用命之不如他人等語爲斥。此則與臣等本意。大爲相左。臣等之意。但欲丁寧申飭。以嚴命將之禮而已。豈可以勳貴之故。別慮其用命不如他人。如鄭太和所云哉。至於不戰亦無罪之說。大抵近日議者。謂我國軍律不嚴甚矣。前此帥臣之失律者。別無大段被罪之擧。則今雖不戰。而亦無異前日雲。故泛言於席上矣。豈料爲執言之地乎。且鄭太和初言若無佐幕之嫌。則雖似不緊。可以隨參雲矣。今者不擧臣等本意。而迺以此等說。反加譏斥。果有此言。則何不直斥於同席之時。而至曰可以隨參云乎。臣等旣不見信。又被其斥。決不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等之職。

諫院請還收宋希進拿鞫。李顯英罷推之命啓。

編輯

臺諫論事。許以風聞者。迺數百年流來規例也。列聖優容諫官。未嘗以論事之失實罪言者。蓋以風聞雖未必盡實。而事事必待目覩。則亦無可論之時故也。迺者李淹之年衰不才。宋希進等。縱未能目覩。然其不合於將領之任。則必有所聞矣。況渠圖避之計。又非意慮之所及。身有言責者。安得不隨所聞而論列乎。兵曹判書李聖求。惡其圖遞於己。適見臺論之發於此時。遂認以圖於己者。又圖於臺官。似或出於過疑。而其箚辭中。亦不明證其徇私之狀。則殿下何可執疑似而不究虛實。囚繫罷推。略無所恤哉。殿下悶國綱之不振。慮公道之不行。迺有此無前之擧。而殊不知受罪者無辭。然後可得爲懲勸之地。豈非不察之甚耶。聖主不以黯黮罪人。希進罪狀未著。而朝爲諫官。夕就牢獄。恐此後當言責者。皆以希進爲戒。鉗口結舌。無復爲殿下出一言也。竊觀古昔自非大無道之世。未嘗囚繫諫官。今殿下不憚爲之。群臣何恃於殿下之聖乎。希進尙不可罪。況李顯英之尤無可罪者哉。請少霽雷霆之威。亟更日月之過。還收宋希進拿鞫。李顯英先罷後推之命。

因上敎未安避嫌啓

編輯

護黨。人臣之極罪。明主之所深惡也。殿下臨御以來。至誠打破。欲革朝臣之錮弊。而論議之間。尙或有物色之矛盾。臣等雖極無狀。竊常慨然於斯。思欲體聖上之至意。是是非非。一從公議。庶不陷朋比之律矣。頃者憲府立落之是非。其過疑臺官按以情外之目。遂使聖明因此而有無前之過擧者。自不爲無失。故因其引咎之啓。從公議請遞而已。初非一毫有私於宋希進等。故爲此排抑鄭太和之論也。聖明不諒臣等之本情。至以護黨責之。是平日區區欲免偏比之心。不能見信於君父。自訟其事殿下無狀。而於天地之大。亦不無所憾焉。殿下過疑群下。或不觀其事之是非。而斷之以物色之同異。此實有識之所深憂。不意今者本無同異之可言。而又被殿下之疑之也。臣等旣有護黨之罪。又有處置乖當之失。不可一刻靦顏在職。請亟命鐫削。以爲人臣護黨之戒。

諫院請罷榜改試啓

編輯

國家設場試士。極嚴且重。不容有一毫苟簡者。迺數百年流來規例也。茲者士習不美。作挐國試。驅逐試官。脅迫多士。終至罷場而後已。此前古所無之大變也。鼓動倡亂者。不過十數悖妄之輩。元非多士之所爲。故擧場之士。無不憤惋。惟彼作挐之人。固可惡也。若因此而幷停千餘多士。則非但無罪者見停之爲冤。祖宗朝取士常憲。亦未免壞了。不幾於怒甲而移乙。因噎而廢食耶。今若於一所成篇。加取二百之額。則不才苟占者必多。況國家待士。無偏厚薄。二所無罪之見停者。其視一所額外之倍取。得無少望乎。往在庚子監試。錄名錯雜。兩所入門數。多寡不均。初場旣製之後。因臺論罷榜。此可見先朝重科擧不苟簡之盛意也。此而不罷。則無以存國試體面。鎭士習澆薄。請並命罷榜。

諫院以不論試官見斥避嫌啓

編輯

臣前承護黨之敎。理難因居諫職。而適監試官署經事急。且念君父一時之言。不可悻悻陳辨。悶嘿供職。已數日矣。不意得暴下之症甚苦。冒呈辭單。見卻政院。方爲悶迫之際。得接正言林墰引避之辭。迺罷榜是非及試官不爲請罪事也。榜之當罷。已盡陳列。無容更贅。至於試官之不爲論啓者。亦有說焉。不諒事勢之順逆。泛論罷場之得失。則試官固不能無責。而竊聞其時悖妄之徒。鼓動倡亂。試官稍加呵禁。則輒上堂叫譟。瓦礫隨之雲。所謂試官之不能鎭定場屋者。迺擧子間尋常鬧端。不爲禁抑也。惟彼假儒巾而作挐。驅逐王人。略無顧忌者。實亂民之尤者也。國法且不有。何有於試官哉。妄意試官雖不怯。亦無施法之處。故竊附於先朝罪在擧子。則只罪擧子之敎。未及論列試官之罪矣。然其計較事勢。過於詳審。亦未免苟且。固宜見斥於直截者之論也。但所謂盈庭多士。不辨是非。觀望自退雲者。臣實未見其失。許多擧子。遭一時無前之變。試紙踏印者被削。坐而搆草者見辱。則退縮自潔之外。更無他策。何可辨是非爭曲直。復助一鬨。同歸於亂乎。只以所遇之不幸。執以爲咎而廢其擧。則何以服多士之心乎。人之所見。本有異同。罷榜當否之論。固不可無。而歸咎無罪之擧子。以一番廢擧。爲庸何傷乎。則臣竊以爲不然也。臣旣有疲軟之失。不可倖冒言地。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請停匿名書省鞫避嫌啓

編輯

先王設法。一定而不易。析言破律。皆以亂政論。其憂天下後世也至矣。我國家。最重匿名之律。非徒傳之者有罪。不燒者亦有罪焉。豈不知漏奸隱慝。亦可因此發摘。而誠慮此路一開。民無所措其手足。故亡論關係輕重。一切不許聽理。斯豈非金石不刊之典乎。陵寢之變。實爲臣子之至痛。誰不欲得賊而正其罪哉。而顧其端緖無憑。究覈未易。聖上之擧而歸疑。初不窮治者。慮至深也。不意奉命之臣。無識妄作。掇拾投書。張皇馳啓。議讞之地。又不知明先王之法。體聖上之意。率爾請刑。遂成匿名書之獄。臣竊惜之。記曰。司寇正刑明辟。無簡不聽。說之者曰。雖有發露之旨意。而無簡覈之實跡。則不可聽斷。又曰。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必盡心焉。今者匿名密告。已非發露之旨意。無他證左。有何簡覈之實跡。而侀書不問其具。讞議遂傅其成。惡在其盡心於不可變者乎。旣曰匿名書。啓聞有司之過。不當成獄。則彼卅九人云雲之說。獨不從匿名書發來。而強分兩項。欲使爲證。操其實而諱其名。其可得乎。臣之愚意。不可不據不易之法。捄無窮之弊。且獄體之失。無變於初。則遽停已發之論。尤爲無端。僚議不一。只欲論洪得一,李惟聖。噫。匿名之獄。旣可置而不論。則彼鉤得奸惡之兩臣。又何罪乎。臣之惑滋甚。往復停當之際。遂致遲延。省鞫之不得趁設。實緣臣之執迷。而家在門外。日勢已暮。自劾之擧。又後於人。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罷斥臣職。

憲府以關節入臺席避嫌啓

編輯

國家紀綱解弛。公不勝私。法司禁令。不能行於勢家。識者之寒心極矣。近日同僚適見醉漢之敺傷人。命幾至死域者。欲治其怙犯之罪。執付刑曹。昨日本府開坐。上囚則刑吏來言。因相位之請。堂上已爲保放云云。臣等怪其言之不類。一邊推問刑吏。一邊捉致被保人問之。則別無分明逢授之事。犯人不知去處。而刑吏袖呈一度文書。迺其因元隻人呈狀。刑曹辜限間囚禁之事。而又粘連堂上着押文書。使之保放者也。事極可怪。方爲詰問之際。有一相臣沒名通書於同僚。同僚轉示一席。其意大槩憲府所囚。卽吾家婢夫。當此審理。豈可追責。今聞被保者方受侵督。其保卽吾家也。須周旋善處雲。臣等始知刑吏之言不爲虛妄。不覺憮然而失望也。關節。爲今日一大痼弊。國事之至此。此亦一端。大臣表率百僚。不宜身先犯之。刑曹亦不宜不言本府直放犯禁之人。又況審理之擧。只爲洗滌冤獄。則其係敺打傷人事未結正者。未必一體分揀。而經先放釋於辜限未滿之前。事體法例。亦豈如是。此無非如臣疲劣。忝叨法官。不能振肅風紀。抑絶私情之致。臣意同僚必當先避而尙今寥寥。臣之等待遲延之失。亦大矣。請命罷斥臣職。

被刑官所斥避嫌啓

編輯

近因刑曹被論。已罷之官。至於上章自明。侵逼言官。不一而足。臣不勝驚怪焉。此事顚末。聖明旣已下察。不必從頭更煩。而大槩城上所招致刑吏。丁寧分付待後坐刑訊之語。則在席諸僚。皆所耳聞。臣意旣自本府捕給。而又有城上所分付之事。載在本府囚案。則卽是本府罪人。刑曹安可不爲告知。私自放釋。而今見李時昉疏辭。則多般申辨。判爲刑曹所囚。其亦異矣。況李時昉之必欲諉之其曹罪人者。豈非以事係傷人。辜限間囚禁之故耶。然則辜限未滿之前。牽情徑放。混置審理之中者。果得執法之體。而眞出於體聖上欽恤之典。一如其所云云耶。亡論其他。只此限前混放。固難免苟且循私之失矣。保授之人終始推諉。繼而相臣書來到。其保卽相家。則其無別處保授。蓋可知矣。托以保放。其實直放者是誰之爲。而反以見失。歸咎本府。孟子所謂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又從而爲之辭者。此之謂也。臣以無似。忝冒臺府。不能調適人情。遇事鎭靜。率爾妄發。誠不自量。彈章纔下。而自明之疏繼上。此實前所無之事。而又伏見大臣箚辭。以臣避辭中沒名通書一款爲咎。臣少蒙國恩。卽通仕籍。朝家體例。不至全昧。大臣之於知舊書札。或書號或書爵。例也。而至於煩不名書式。曾未見聞。何敢於不名書中。強加揣度。拈出大臣之名乎。其下沒名二字。實出於不得已也。臣孤露餘生。旅食京師。所以碌碌隨行。不自知退者。只爲時事多艱。國恩未報也。公務之外。少所遊從。其於大臣。曾無造請之私。亦無宿昔之嫌。豈敢有一毫偏意。有所操切。今見箚語。似若有疑於攻訐。吁可慨也。臣疲劣不職。重被刑官之斥。又致相臣之疑。決不可一日仍冒。請命罷斥臣職。

諫院因洪鎬上疏避嫌啓

編輯

頃日。正言洪錫箕欲論洪鎬妄言之罪。來問於臣。臣時未及見鎬疏。亟從錫箕。求見謄本。迺其數十年來所雅言者。其意蓋欲褒賞承宗。同於死節。不但還給其籍沒而已。洪鎬受國厚恩。居可言之地。凡君德之修否。時政之得失。豈無獻替效忠之事。而獨惓惓於昏朝亂政逢惡之臣。費辭伸暴。慨然爲己任。雖其心之無他。而其見則僻矣。自古人臣之誤國喪邦者。雖捐軀橫屍。死於所事。而不足以贖其罪。故春秋之法。綱目之筆。皆不以節義畀之。洪鎬所謂時君世主一體褒賞者。臣未之聞也。國家不幸。兇孼繼作。此豈朝廷不賞承宗之過。而鎬迺斷然謂其所致。決其數十年所未決之大疑。其亦惑矣。至以殿下之籍承宗。爲出於忿懥好勝還給。則天日重明。淑慝旌別云云。雖曰有懷必達。而立論措語。豈容如是謬戾。臣意洪鎬仰恃優容。有此陳疏。若非聖明之世。難免妄率之罪。仍謂錫箕曰。正言欲論。未爲不可。但此非等閑論議。且承宗兩子籍沒之是非。鎬疏所無。係是新論。必須同僚齊會。完席熟講。從長以處之。而適僚員皆有故。只吾兩人行公。不可以兩人之見。草草議定於私室。姑待僚席備員。齊坐商確雲。則錫箕然之而去。昨日又忽簡通。申其前論。臣以前所答答之。往復一再。遽然引避。臣實未曉其意也。緣臣過爲詳愼。致生鬧端。不可晏然在職。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因憲府批旨未安避嫌啓

編輯

臣於頃日處置任重也。意見孤陋。不能將順聖旨。昨伏見答憲府之批。辭旨嚴峻。責以庇護強出。臣誠隕越。無地措躬。臣蒙被誤恩。忝叨言責。當此天災時變國事罔極之日。雖未能發謀獻策。以紓主憂。亦欲殫竭愚忠。裨補萬一。豈忍於拜命之初。不顧事體。唯庇護當遞之官乎。誠以論事之體。不直則道不見。抑臣之愚識。有所不逮而然也。臣事殿下有日。而誠意淺薄。不能見信。被此情外嚴旨。內省惶愧。更有何言。頃承張皇欠中正之敎。卽當自劾不職。而君父一時警責。不可悻悻陳辨。遂姑泯默行公矣。今此庇護之罪。不但張皇之失。引避瀆擾。有不可恤。處置乖當。亦在應遞。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因玉堂處置更避嫌啓

編輯

臣旣已見斥於玉堂。而聖批特命出仕。臺諫雖以小失見遞。猶不敢更出。況初旣被斥以寒心。今復見誚以苟且。臣雖一味選愞。豈有耐彈行公之理乎。臣出入臺閣。殆二十年。尙不知諡號越署經之有前規。宜乎公議之斥。不小饒也。抑於此事。更有慨然者。凡論議之際。是非緩急。參差不齊者。物之常也。人之不同吾見。猶吾之不同人見。平心察之。亦何怒焉。尹鏶之於故相臣尹昉。漠然疏絶。必不相阿。人所共知。其論諡法一款。不過引古證今。以明諡議之多端。何傷乎各陳所見。拈出姓名。而斥之以張皇舛錯。尤甚無據。遣辭措語。一切凌倒。不復少存體面。恐非至公相敬之道。儒臣之待臺諫。一何薄也。大抵議諡一事。玉堂實主之。何不於諡狀還入。前諡之仍用也。卽陳事體之苟簡。諡號之溢美。以歸於正而任他出入視同他司公事。直至大臣審勘。該曹啓下經月之後。始論兩司之不越署經乎。此則臣之所未曉者也。臣以已遞之官。不可一刻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因同僚稱病不參齊坐引避啓

編輯

近日天變孔慘。國事罔極。大小臣僚。雖奔走供事。恪謹盡職。惟恐不能圖回天意。況玩愒怠官。不事其事。何以振朝綱而捄危亡之勢乎。臣之忝諫長。已有日矣。才識淺短。風采消委。上不能補袞闕。下不能救時弊。尋常媿懼。若無所容。再昨。伏見淫虹孔醜。貫於太陽。不勝慘目驚心。欲與同僚開坐。共講消災之策冀效一得之愚。不但內外官署經之積滯而已。正言權大運。昨日約與齊坐。猝稱病不來。又以今日約會。至期又稱病不來。一之猶有可諉。二之豈不可怪。苟有所患。則自當預言其不能強疾赴坐之狀。何可乍約乍退。節次推託。不思其欽迺有司恪謹不怠之義乎。此無非如臣不似忝居首僚。見輕新進之致。請命遞斥臣職。

諫院因同僚詆斥引避啓

編輯

臣於病伏中。伏見獻納趙復陽等以臣囚治院吏一事引避。斥以不相敬。詆以前所無而爲之辭焉。臣不勝瞿然之至。任耋署經單子誤書之事。旣悉於同僚避辭。惟是未有處置雲者。臣竊惑焉。其時該吏問曰。此單誤書之事。何以處之。臣答曰。署單至臺廳。豈可還給。改書後坐當更呈。此單仍留可也。且謂同僚曰。署經之規。至爲嚴重。誤書職銜。一字亦見越。況誤換妻祖一代乎。出外詳聞後坐越之宜矣。昨日之坐。臣病重不得赴參。旋見院吏小報。任耋亦在署出中。臣甚訝之。招問院吏曰。前日誤書之單。何以見出。答以改書以呈。故出之。臣責之曰。自有署經。未聞誤單改書之規。當初分付該吏。使之仍留前單。不啻丁寧。而今迺如此。該吏慢不擧職之罪。不可不治。卽令囚禁。此其所以爲不敬同僚前所未有之事乎。臣之出入臺閣。且二十年。累見長官以公場事。推責該吏。同僚出而引咎。則有之矣。實未見認爲異事軒輊至此也。此必臣意見謬戾。處事顚錯。不見信於同僚之致。何敢自以爲是。晏然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政院因四館推緘醜詆。陳辨曲折啓。

編輯

臣於今日仕進後。伏見啓下學正權碖,前著作金夏鉉等推考公事。其所對簿。多有侵臣之語。此事曲折。聖鑑旣已洞悉。臣不欲與年少遂非文過之輩。有所爭較。而忝居出納之地。目見被侵文字。亦安敢嘿然乎。當初臣之陳達與明旨處分。只以被削儒生冒赴國試。爲無廉恥。而四館之對停齋任。有若相報復者。事甚不美而已。以此論罰。不啻明白。今其辭曰。藏頭匿跡。專沒曲直。勒成罪案。用意太甚雲。顯加醜詆。不一而足。雖其急於自明。動於私忿。不暇擇辭。而揆以朝家體面。何敢如是。況殿試擧子如有可停之事。則四館入庭伏地請停。迺是規例。而碖等謂交送停擧榜。迺是舊例。恁地謾誣。曾不少恤。尤可駭也。臣叨冒匪據。偶達所懷。而被人詆斥。至於此極。有辱名器。不勝惶恐待罪。

諫院因憲府啓辭引避啓

編輯

臣子萬均。倖參科第。忝備宮僚。臣常以新進。驟列從班爲憂。近又聞有翰苑推轂之議。渠之才識。豈合秉筆極選之任。不但法有應避。薦爲虛文而已。且近來史局。爲年少輩渴氣染指之地。臣竊恥之。欲使臣子。辭爭競之塗。調閑漫之局。隨分報效萬一。而凡久任說書者。例出六品。故該曹之陞擬。臣亦不以爲訝矣。今見大司憲李行進啓辭。張皇揣摩。多出意表。臣竊惑焉。我國新進美仕。莫如翰林。故人情以歷敭爲榮。不以淹滯爲恨。萬均猥以不才。謬爲翰苑所屬望。在臣實爲榮甚。雖其本意不欲濫冒。而豈有一毫致恨於改正之論哉。今者行進之意。有若臣與萬均不能笑受而授意於朴世模者。何其用心之過而待人之薄也。臣未知此論之出於誰手。而其不出於世模。則行進之乘忿橫詆。抑制人口。據此可知。而亦安免告君失實之責乎。設令世模爲此論。渠爲言官。陳其所見。彼自彼我自我。於臣有何難便之嫌乎。臺閣相規。古之道也。憲府之論。諫院之劾。亡論是非。必非私意。而行進先自疑怒。盛氣陳辨。有若一大事也。然此何爻景。良可慨也。此事非臣所知。鬧端之作。雖無與於臣。而爲緣臣子之事。至使憲長流涕。朴世模酷被踐踏。臣有何顏更冒言地。請命遞斥臣職。

憲府因同僚引避避嫌啓

編輯

臣於昨日聖廟焚香後。仍聚多士。通讀製述。未得參本府之坐。及見同僚簡通二事。自爲搆草。因爲擬律。凡新啓措語。必出長官。擬律又是搆草後斷案。自前未有簡通長官如是作用也。臣故答其簡曰謹悉。於來草有違規例。同僚若知其故。則可以反顧商量。而續又發簡。敦迫不已。臣答以雖發完席。時未搆草。且非時急之事。姑待後坐何妨。蓋同僚雖自搆啓辭。而非長官所搆。則不可謂之搆草。且其兩事。俱非係關緊急故也。意謂如是往復。體統事例。可以相悉矣。起而作鬧。實是不料。國家置臺諫。雖許各以其意論事。而裁斷輕重。實出長官。故不敢越首席而自搆草自擬律。若其所論緊急。不可引日。則長官雖往推鞫之坐。城上所亦必入來相議。若閑漫之事可待後日。則他司開坐處。不必進來。迺是舊例。同僚之不敢進來他司宜矣。獨不可少耐數日乎。臣以無似。忝居首席。使同僚自搆啓草而迫臣。據例曉諭。又不見信。至於相率引避。臣之見輕甚矣。不可暫冒。請命遞斥臣職。以重臺閣體面。

憲府白牌囚人避嫌啓

編輯

白牌囚人。迺廢朝臺官行私自恣之弊習也。癸亥反正。一切痛革。己卯年間。又復申明。凡府坐。長官亞長。有故不參。不得開印。而罪有關於風敎者。則許以白牌拘留。以待後坐。茶時亦然。啓下公事。不啻丁寧。夫何數年來。成令漸壞。往往復踵弊習。良可寒心。無賴香徒。鬪鬨於士大夫喪行。一番治罪。在所不已。故臣於前月。捉囚兩契牌頭各二人。訊問於月臺上。此迺法司重刑也。其後同僚又發禁吏。窺伺累日。捕得數人。而閭閻爲之不寧。臣謂此等罪犯。豈至於株連鉤索。使其洞人皆不得安接乎。議於同僚而放其囚。人以爲僚席之怒迄可止矣。不料經月之後。持平睦來善不待同僚之會。別定兩吏。以白帖又捕兩契人。夫以國家大獄。事體至重者。而言之尙慮橫侵濫及。未能苗耨髮櫛。香徒作挐。此何大事。而旣已刑訊牌頭。又復窮捕逃者。連月不解。貽擾坊里。不暇顧恤。寧其不惑乎。況告君之辭。亡論輕重。一切從實可也。今者來善。開坐之前。獨自發牌。而迺曰。議於同僚南天澤,姜鎬,洪鐘韻。開坐之後。始因下吏告課而聞之。而迺曰。同參看過。相率相蒙。務爲遂非。此豈知事君之道者哉。蓋來善亦覺獨自發牌爲違法。爲此遮攔彌縫之事。而天澤等不欲違異同僚。不覺同歸於告君失實之地。殊可惜也。臣頃患面部浮病。蒙恩調理。不得行府事。故但送言同僚。以更囚貽擾爲未安矣。及至昨日同僚皆入。臣代行茶時。見本府囚徒。則此人等經旬在獄。他僚白帖所囚亦有之。臣以爲此皆非法濫囚。吾爲長官。豈可曲循同僚顏情。往在先朝。持平沈演。以白帖囚人。獄官稱有承傳。拒而不受。演遂被劾。今不當復舊例除近弊乎。遂皆放之。遍通此意。臣謂同僚因此知遵令式。未必無補。豈意反疑見輕。張皇至此。且已自爲非法而欲望其通議可否。此亦過矣。大槩刑人囚人。重事也。必待齊坐用印。意有在焉。而來善於茶時發牌之外。往往在家。使其皁隷捉人付獄。旋輒放之。刑吏亦不與知。此則反正後所無。旣曰發於風聞。急於囚禁。則又何以不下一杖而放之。國家憲令。豈爲臺諫喜怒之資乎。以此而謂之盡心職分。禁制如法。有不足信。而至於他僚。亦多效尤。囚徒日繁。乍繫乍放。刑吏未暇告課長官。而放帖又下者亦有之。臣意此弊未除。民將無所措手足。故凡諸濫囚。悉令放送。欲以矯一時之弊。此所以重觸群起之怒也。抑臣又有慨然於諸僚者。疾病之來。雖人所難免。而豈有四員一時俱病之理乎。所論之事。未及究竟。而緣無城上所。不得停當。使被參之人。難於進退。口舌一空者累日。事甚未安。再三送人。同僚懇止呈單。而皆邈然不聽。及其有所忿懥。則相率起鬧。不以病爲辭。此何事體也。臣以無似。忝居首席。常時不能見信同僚。隨事生瘡。誠難抗顏。請命罷斥臣職。

特命出仕後更避啓

編輯

臣之愚妄。自速官謗。見斥物議。聖明特令勿遞。召牌來臨。義不敢不進。而被遞臺官。更出行公。揆以廉恥。斷無是理。聖明亦何必強違物議。使臣益其狼狽乎。竊見多官避辭。白帖囚人爲斷案。而處置中略不擧論得失。但冷提引入一款。以爲結語。意所左右。固可知矣。而至欲令臣弁髦先王之明敎。敬信廢朝之謬例。惡是何言也。白帖旣曰謬例。則雖同僚相議。囚之斷不可曲徇。放之要自得體。況一人獨自發牌。非可誣也。何以謂之相議乎。可謂慣卻代人分疏矣。諫院以臣爲非。而臣又復云云。非不知更添罪戾。而事係國家憲令。顧念忝叨之重。不敢避一時之嫌。且聞昔者先正名臣居言地。直斥攻己之臺諫曰。彼有何識見。或謂曰。彼方攻公。何不避嫌。答曰。欲爲國事。不可避嫌。且吾亦言官。何可不言彼失。臣之庸陋。萬萬不及古人。非敢妄擬。而若其欲爲國事。不苟嫌避之意。則又何間哉。區區慨然之懷。索言至此。冞增惶恐。至於不可冒出之勢。如上所陳。請命遞斥臣職。

儀禮經傳通解序及篇目請仍舊啓

編輯

儀禮經傳序及篇目次序改編當否事命下矣。此書雖曰一秩。而名目多般。有儀禮焉。有圖解焉。有經傳通解集傳集註焉。所謂儀禮者。迺其經文也。圖解者。楊氏復所圖象也。經傳通解集傳集註者。朱子所自裒集。以儀禮爲經。雜取傳記諸經史以編之者。而家鄕邦國之禮。旣已勘定。故名以經傳通解。王朝禮則草創。未暇刪改而歿。故後人因其舊名曰集傳集註。其喪祭二禮。則勉齋黃氏受其師旨而續成之。所謂續集是也。合成一大秩。實爲禮家淵藪。而彙分類別。各有條目。今此圖序編目之在於首卷經文之上者。乍看似失位置。此禮官之所以欲爲釐改也。但念圖之於經文。只是象顯其義。非是別爲纂述。其實則一書。而凡序例之載於首卷。迺編摩常體。則此書序目之曾所位置。必有其義。竊恐仍舊。未爲不可。若嫌其稍混。必欲區別。則呂柟楊復陳普之圖序及圖目錄。似當編於圖解卷首。文公三禮箚賈公彥序及儀禮篇目。仍存於本處宜當。伏候睿裁。

賓廳議啓

編輯

臣於當初請減別殿。勿退宮墻矣。及聞別殿有決不可減之勢。則亦當有變通之道。故昨日疏本。有曰朝承聖敎。委曲纖悉。臣不欲必守固滯之見云云。臣之愚意。槩可見矣。而但於悤遽之際。都忘下問之事。當爲別啓。混入於自劾疏中。此出於未諳規例。非有意於茫無皁白。聖明責以不對。臣實惶怖。直欲鑽地以入也。且臣昨日請對。實有區區之意。近日人心不淑。訛言孔興。大駭四方之聽聞。若於邏道不得已之外。萬或隨役占地。則非惟事理不當。亦有以實不淑之訛言。臣固知此役規制已定。而欲望聖明知此物情。以爲隨事加察之地。且其局內淺露。迫近閭閻。實不合邃嚴之居。兩宮之間。或有他隙地之可營造者乎。東南民力已竭。聖敎懇惻。悶其勞瘵。離宮堂殿之材。或有可移搆而省民力者乎。耿耿私憂。夜不能寐。此等所懷。不得盡付於廟堂啓辭。適値晝筵方開。進見有便。欲面陳款款。共趨閤門。殿下終不借榻前方寸地。使臣等悵缺而退。自古上下之疑阻。皆由於上有偏係。下持是非。兩不相知也。此事則不然。出於尊奉長樂。群下初無異議。只此宮墻一事。雖出於不得已。而關係似重。故未克有所商量。其實上下皆無私意也。殿下於臣等之請對也。自可虛懷開曉。以求至當而已。何必詑訑訑絶。顯示不平之色乎。臣等實有憾於天地之大。而至於矇然塞責之敎。似若疑臣有所顧忌。此則實非臣之本意。臣雖無狀。決不忍爲此態也。此無非臣平日不見信於君父之致。伏地待罪。敢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