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卷之七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漕之法,莫善於轉搬。莫不善於直達,稽之於古。漢漕關東山東之粟,悉從渭而上,故河東有糧倉涇倉,滎陽有敖倉。河南以東置漕舟五百艘,則知東方諸郡,其粟自遠而致者,皆至三河交卸,給節而入都矣。迨後魏邸閣之法,立歷代相因。在唐則於水次有集津倉,有洛口倉,有含嘉倉,有河陰倉。水通則隨近轉運,否則暫寓以待。以及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河口,操舟便宜,無有傾覆。唐之運,於斯為盛。在宋東京之制,受四方之運者,謂之船般。倉曰「永豐」、曰「通濟」、曰「富國」等凡十倉,則受江淮所運,謂之裏河。曰「永濟」曰「永富」者受懷、孟等州所運,謂之西河,曰「廣濟第一」者受潁壽等州所運,謂之南河。曰「廣積」、曰「廣儲」者則受曹濮所運,謂之「北河」。又置轉倉於真、楚、泗三州,而江南之船,至三倉而止汴輸京師,故大中祥符間歲漕至七百萬石,可謂極矣。一變直達,久涉歲月,姦費互作,而委積發運,名浮於實,遂啟胡人之亂。元都幽燕,變為海運,而白河一道,接運俻至。在河西務則有倉十四,通州則有倉十三,河倉則十有七。是皆重於轉搬也。我

國家監於前代,其漕運之敖倉也,在京通者,則有總督太監、戶部尚書,或侍郎巡倉,則有御史撥糧,則有員外郎監收,則有主事以至倉使攢典各有人焉,所以統儲天下之粟,以資國用也。在淮徐臨德者監收則亦有太監,有主事以至倉使攢典,亦各有人焉,所以分貯天下之粟,以待轉運也。及後轉運,變為兊運,又變為長運,至今其間,因時便宜為軍民計者,固周且密,然竟疑於直達也。議者謂轉運則民有徃復出納之擾,長運則軍有守淺阻凍之困。利害蓋相當焉。於是作漕倉表以俟觀者,損益雲。

京倉 舊太倉 在東城■坊,總督撥糧二廳及銀庫在焉。 南新倉 在舊太倉前,西倉連絡。
百萬倉 在東城■坊。 北新倉 在百萬倉後。
海運倉 在舊太倉,北門相對。 新太倉 在海運倉西。
祿米倉 在東城■坊。 廣備庫倉 在西城■坊。
通州倉 大運西倉 永樂間,設在新城。敖三百三十座,計一千六百五十間,南北西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
大運南倉 永樂間,設在新城。敖一百三十座,計五百一十間,北東二門,同前。
大運中倉 在舊城。敖一百三十座,計六百九十七間,南北東三門,同前。
大運東倉 在舊城。敖四十一座,計二百五間,東西南三門,同前。
淮安倉 常盈倉 永樂十三年,建在清江浦河南岸,敖八十座,共八百間。
徐州倉 廣運倉 宣德五年增在城南一里,建置上同。敖一百座,共一千間,今存五十一座,共五百一十間。
臨清倉 廣積倉 在今城內建置,上同敖七十二座,共七百二十間。先是永樂四年,於廣積分敖十座共一百間。設倉曰:臨清。今復脩一。
德州倉 德州倉 舊在州城北門外。建置上同。正統移置城內,東西分為二:東倉敖二十九座,共二百六十三間,西倉敖一十二座,一百一十七間。

漕運通志卷之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籍酷自動標點V4.1.0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