甁窩先生文集/卷十三

卷十二 甁窩先生文集
卷之十三
作者:李衡祥
1774年
卷十四

雜著

編輯

格物物格辨

編輯

朱子章句。旣曰衆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雲。則是主物而言也。至於或問則曰。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雲。則益明且詳。退溪。庚午以前。論物格則皆是知至而非物格也。庚午與奇高峯書。大悟前見之非。而始主物而言。則卽同於朱子說。蓋曰致知在格物。則格致是爲一事。又曰。物格而後知至。則又是兩件事。愚伏曰。所謂格物物格。正如請客而客來。或曰。退溪與栗谷。逈然不同。同春曰。不問退溪栗谷。同於朱子者從之。不同於朱子者不從而已。又曰。格物二字。未見有不同者。惟於物格二字。論議多歧。又曰。退溪說。雖同於朱子。其立意。實有不同。朱子旣曰表裏精粗無不到。則是兼體用而言也。退溪捨體言用。此其不同之大者也。且朱子之所謂無不到。所謂詣其極者。蓋謂物之理已盡而更無可格之意也。退溪則其曰發見。其曰顯行。其曰非死物雲者。皆以爲理是活物。故自能運用。由此至彼也。此又與朱子之意。不同者也。沙溪曰。格物時。知自然至。非是格物而又致知。故曰致知在格物。至於收功時。則必須物之理盡然後。其知乃至。不得無先後之序。故曰物格而後知至。先看在字。後看後字。其意曉然。合而觀之。所謂理與書。深則深言之。淺則淺言之。雖其所指各異。朱子退溪。未見其有不同。而愚伏同春沙溪。皆欲窮極思慮。別立己見。故有此紛紜。

行藏辨

編輯

行藏之道至微。惟孔顏可能。蓋伯夷之秋容太肅。故高。下惠之春溫獨發。故穩。伊尹之涼熱得時。故大夫子。四時也。寰宇之舒日將泰。開闔皆隨節。甯武子特寒裘而已。然此亦難能。故曰其愚不可及。一種自潔之士。不動於禍福。不爲利慾所誘者。不過窮峽中奇花。初非臣義之可論。若夫工於燥濕。巧於得失。不知廉恥爲何物。不以理義愛君父者。蠅之營狗之苟。可憐不可責。

家廟祠堂同異辨

編輯

家廟之制。前廟後寢。五廟各三間。又各圍墻。合爲十五間五圍墻。有非綿力可及。故家禮從簡。改以祠堂。或三間或一間。而圖稱家廟者。圖者之失也。

詩易同異

編輯

大雅烝民曰。旣明且哲。以保其身。槩謂見理明哲。順理而行。害不及身。易系曰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此則識微勇退。不淹晷刻之謂。二義自不相礙。而黃老之術專於保嗇。凡事不肯下手。留侯得其骨髓。心跡異用。楊雄曰。旁燭無疆。遜於不虞。以保天命。兩皆混而爲一。各占便宜。所以張僅身計。楊被此誤。皆所自逃於天地之間者也。朱子曰。明哲保身。亦只是常法。若到捨生取義處。又不如此論。吾故曰是爲體順爲用。

禮樂源委

編輯

禮者。天理之節文而著於儀則。樂者。人性之餘韻而發之度數。是故禮自外作。樂由中出。夫子之敎。先詩而後禮者。厥有標本。惟其外也。禮勝則離。惟其內也。樂勝則流。何以言之。禮主於決疑而闡微。故其失也。爭毫較勝。終至於黨同而伐異。樂主於舒氣而歡悰。故其失也。攪中挐和。必入於蕩志而喪身。欲矯此患。則先以禮序倫。又以樂和中。仁以愛之。合情而行恕者。救其心之離也。義以正之。執德而飭躬者。救其志之流也。故曰禮之用。和爲貴。又曰。大禮與天地同序。大樂與萬物同和。寧不信矣乎。

心主

編輯

心以意營。志緣物橫。恐其危而強縶乎則有禪味。慮其微而曠達乎則涉莊語。當其未動。不失虛靈之體者。爲純。及其已發。益加精一之功者。爲粹。粹與純。惟復聖當之。天人合理。感通順氣。非惺惺翁。其孰能。

曲江從享記後敍

編輯

我國文敎。莫貴於書院。莫不貴於書院。何以言之。南唐故事。自宋而東肇。白雲洞規模始備。至今日則夥然也。當時退陶先生。倡率多士。講席常滿。顧於訓迪愈力矣。浸灌而牽復。而勉勉乎不盡人道是懼。行之未幾。士皆傾心。道德行義之可爲人觀感者。擧皆尸祝。圻湖關海。次第效之。以至於西北弓馬之鄕。亦皆有藏修之所。家絃戶誦。鬱郁彬彬。列聖恩額之宣。亦出於振作之意。而不幸近年士風漸渝。倡率無人。人各異志。志各騖外。相聚而諧謔者。皆閑談也。不然其飮也。不然其讌也。甚至於博奕而梟盧者有之。誹謗而鬪鬨者有之。朝野寒心。聽聞駭惑。標榜憤疾之言。至達於筵席。其所臚列而矯弊者。不曰創立則曰疊設。不曰合享則曰毀撤。令而頒之。律而禁之。此雖士子之自取。豈嵩陽石鼓之遺意也。興之曲江。卽晦齋妥靈之院。而今以龍洲新配者也。前有程醪之飮。後有宓琴之化。操觚款牘之士。環邑而蔚然。抑何章章著驗也。嬉戱而不至於雜。言議而不至於激。謹勤持守。隣聽甚嘉。而惟是狃於習俗。恬於耳目。其不能自拔於諧謔閑談飮讌則一也。昔張南軒題嶽麓書院曰。豈特使羣居而族談。但爲決科利祿而已。嗟夫。院義至深。科工尙不可。況於博奕乎。況於飮讌乎。又況於諧謔閑談乎。蓋嘗論之。院宇之所尙者德。章甫之所勉者學。學以攝心。德以潤身。必得儒林中可堪於師表者。推以爲洞主。昕夕憤悱而胥匡曰。晦齋之所以訓學者何。龍洲之所以牖民者何。仍此而有所奮發。仍此而有所講究。何憂乎修身。何憂乎齊家。何憂乎治國平天下。互相規警。優入於盡性之域。則偏邦而中華也。尙何煩朝令哉。余以趙先生姻屬。得與祼將之末。獲覩盛儀。自不覺其膝之前而心之敬也。齋罷之日。相與贊歎而歸矣。今其倅成君季輝。袖其記來訪。且屬余爲序。噫。鹿洞有講規。伯恭不其贅乎。然且張大而爲辭。末乃曰。興廢始末。已見於當塗郭祥正所記者。皆不書。不佞亦何言。第以前所慨者。爲世道惜。後所戒者。爲諸生勉。

莊陵始末抄略後敍

編輯

端宗復位後十三年庚寅。朴生重慶。袖莊陵誌乞言。槩其中收公私典籍甚詳。然尙恨有闕者。不爲朴仲林,李甫欽立傳。且不載順興事首尾。仲林。賢宰也。以忠死於君。宜若其子之統於父者。而混之於孥戮間。不一伸白。何哉。始黨與之鞠問也。朴彭年曰。某某及吾父耳。又問曰。吾父尙不諱。況他人乎。仍死於獄。其弟耆年妻。無作以王妃九寸親免配。此則朴傳之漏也。權歧亭叔達直銀臺。夢鄭海平眉壽與柳相順汀相搏。若有大恚。柳窘甚。不數日而昭陵之議興焉。張判相順孫承召歷柳。柳堅言其不可。及入。果首難之。忽有急病。自朝堂輿出不起。噫。海平以顯德後外孫。歿已累年。猶有此神感。誠是咄咄怪事也。順興舊有鴨腳樹。無端自枯。未幾。瑜伏誅。邑屬於旁縣。南師古筮之曰。杏復而順興復。順興復而魯山復。頃年。杏忽復生。而順興復於癸亥。端廟復於戊寅。又何奇也。想其神人積菀。興廢關於天數。昭陵魯陵。變異固多。而無情之木。亦與之際會焉。彼別集何見也。有若以璊瑚纓。猝然贈而激成者然。野言別集。瑜以璊瑚纓。贈甫欽。甫欽誠利財。何故舍目前已榮之官。爲犯上必敗之道。赤其族而不悔乎。觀其祭冶隱文。其中之所蓄。可見。而竹溪之稱赤。冤矣。建義之號嶺。哀矣。每踰僻峽。候問於寧越。故至今號其路曰。建義嶺。初頭博川之配。亦太公扶去之義。而永其桑梓也。鄕人有以俎豆來問者。余復之曰。夷齊。百世之師也。及其宗周之後。但曰採薇而已。餓死而已。曷嘗有周室之褒乎。況今心跡未暴。爵號不復。尤非分義之所擅也。若其復位。是又何等禮節耶。孔子不言魯先君之過而曰。某也過此。其義可想也。許相之言曰。今直欲正先王之事。臣以爲非孔子之敎也。南相九萬亦獻議曰。其事之難言也如此。而今乃明言是非曰。於湯有光。誠未知其何說也。由兩說而推之。言君之過。與諫君之過不同。惜申疏不出於上王昇遐之初。使位號未復也。忠臣義士。沈痛而激烈。爲君諱。爲尊諱。爲國諱而止。輿儓媍孺。亦且飮泣而冤鬱者。二百四十三年如一日。及今禮成之後。又皆歡欣鼓舞。快然慊足。如執熱之濯淸。病癢之抑搔。是豈人力可能也。十行天札。大義昭揭。一則曰相感。二則曰可無餘恨。末乃以夬揮乾斷。結之。東平都尉鄭載崙加額之諭。抑何不費而形也。或曰。子之爲此說。不亦歧乎。余曰。時有可不可。事有然不然。靖亂之初。事變層出。搖搖若未定之波。爲宗社當日計者。不亦戛戛乎難哉。御於壽康宮而不便。移之錦城第而不可。丙子之鞠纔畢。丁丑之獄繼起。擧國合辭之請。又豈光廟之所樂聞也。彼六臣。粉骨碎首。視死如歸。當時一字之褒。亦可知聖意之攸存。而此亦微妙曲折。夫以武王之聖。率周召而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囚。凡所彰善而樹風者。蔑有闕略。而獨於淸聖一語靡及。豈其心之疏也。誠以君綱截然。勢不得不抑下歟。吾故曰以特敎復位則可。自廷臣發之則不可。以士論立祠則然。自該曹請之則不然。如異日此錄上徹。宸心又推。則霜岡雷雨。必更霑其餘枯矣。仲林諸人。抑何憂其不伸也。雖然。名之曰誌。則事體尤重。似非私門之所可撰述。盍以莊陵始末抄略目之乎。朴生曰諾。遂錄之。以爲之敍。

道岑飮馨

編輯

道院之相距未一息。而二十年來。堇再至焉。己亥八月二十二日。爲諸儒所速。行到忘懷亭。默誦神道碑銘。暫憩於新建門樓。入坐講堂。諸儒合辭而囑曰。院宇皆未有號。章甫之所望於座下已久。而昨年門樓之創也。欲得拋梁歌。士林長書。至再至三。猶不得諾。不得不空竅。以待今日之會。誠非偶然。其幸勿拒也。余曰。此心之誠服旣切。雖執鞭猶幸。況可以拙辭乎。然此固斯文重事。無德則僭。無位則妄。此何等大擧。而吾蒙學敢爲之哉。旣非飾讓。前書良悉。何不諒人意。相迫至此乎。酬酢數十次。愈懇懇不已。余無以應。先就東齋而宿。翌日。與諸益往觀知魚臺。略啜數杯而還。羣議皆曰。闔境所囑。決不可孤。迭相勸勉。引喩愈多。或有愕然變色者。余顧同席曰。一鄕之誠意至此。我若終守己志。亦非義也。毋寧得罪公議。以副衆懇。遂閱先生文集。乃作而曰。此不可以臆說。廟曰聖慕。賜額祭文。寓子深慕。門曰永綏。又曰。永綏斯人。蓋取諸恩綍。堂曰會萬。先生與朴大菴書曰。以一會萬。夾曰養源,贈學者詩曰。須着沈潛養一源。求端。贈齋儒詩曰。一源須信在求端。齋曰希顏,賡朴大菴詩。聖門幽緖在希顏。逢原。與高提督書曰。深造逢原之地。樓曰止水。寓中偶吟曰。心如止水爽如秋。亦掇先生書與詩也。如此則或可乎。僉曰。至矣盡矣。仍又以銘更囑。余曰。業爲諸賢所誤。抑何敢旣噪更呑乎。遂唐突撰出。廟銘曰。按籍考實。御祭文語恩額先布。恨靡同世。亦御祭文聖情愈慕。堂銘曰。物雖有萬。理本無二。會極於一。此謂知至。東夾銘曰。沈潛一源。萬理皆暢。恐懼戒謹。是爲能養。西夾銘曰。四緖七苗。皆係端始。求得舍失。不思何以。東齋銘曰。聖緖幽遠。回也獨紹。我若早希。如日斯皦。西齋銘曰。居安資深。取輒逢原。或左或右。焉往非源。門銘曰。虛往實歸。人士皆綏。朝命所及。孰不欽思。樓銘曰。外不波搖。內斯精專。七字詩訓。萬古心傳。寫畢。仍上靈芝寺。

題易安齋記後權參判瑍春川寓所

編輯

濟南翁以易安名齋。摹心而擲之曰。毋拒而惠之言。余惟天地間事物。無難則易。不危則安。若其難與危。非其難之難也。非其危之危也。非知其難而難之之難也。亦非危其危而危之之危也。所謂易。所謂安者。狀態雖不一。曷出於動靜之外哉。是故太極之動。必萌於根陽之始。大學之靜。乃在於知止之後。今夫累卵至危也而靜之則磐石也。解紐不難也而動極則爲肯綮。彼名利於奔趨者。非其心之故爲是臲卼也。動不知靜。故自磐石而累卵。其或靜而不動者。肯綮如解紐。曷故焉。動與不動也。始翁之窮於峽也。屈金玉而混沙。謝簪笏而秉耒。虀鹽不繼。裘褐難充。豈不戛戛乎難哉。惟其靜也。是以安之。噫。動之害。我知之矣。時至則雲飛不逢。卽蓬纍而行。矻矻勞五官。及其失之也。怵迫喪其眞。此無他焉。動耳非靜也。若所謂歸去來者。翁以爲何如人耶。不肯爲斗米折腰。強項令亦復爲之。烏以瞰徵士心哉。塞馬而視亨屯。孟甑而齊得失。東皐西疇。步蹀之安也。菊籬松逕。耳目之安也。顏怡於庭柯之眄。憂消於琴書之樂。以至舟於流而安。觴於壺而安。其所以不危而安。不難而易者。若恢恢乎刃有餘地也。若巨魚縱大壑。而晴波麗日。爲之下上也。況其雲鳥泉木之喩。尤足以想其趣之淡淡。而槩而言之。均出於靜。翁之言曰。以心而不以身。以內而不以外者。得矣。是其犁然於罣礙。坦然於瞿塘者。不啻若栗里容膝而已。不佞何言。且以安於靜者。爲翁今日賀。安於動者。爲翁他日勉。

書三韻通考後

編輯

上古。有音無字。中古。有書無韻。韻學。非古也。槩想虞夏之際。從母辨音。因數析類。爲千秋叶音之祖。呂政變隷。形聲自差。江左後梁沈約。始創紐字圖。平上去入。實自梵伽梵天伽盧而襲焉。等切。今之反切亦神珙笁僧所遺。然吳楚傷於輕淸。燕趙滯於重濁。秦隴之去聲爲入。梁益之平聲似去。所以來後世之譏議也。至唐專於科制而聲律爲益嚴。以此推之。倉頡象物爲文。故是理愈晢梵字。演音生韻。故其學最精。今之三韻通考。亦番僧所纂而傳自日本者也。雖其脫漏居多。用意則勤矣。世之讀款乃者。因山谷而誤焉。讀虹霓音逆。沈約曰。恐作平聲用。者。不知類譜本音。間或謂違韻而圈之。固皆有本調而莫之解也。噫。匿空爲上聲。屢空爲去聲。此類甚多。而一字音奇則平也。十字音諶則非仄。奉朝請之請。唐何以作平。司馬之司。相離之相。又何以爲廝音乎。且如中興之中。錦帆之帆。反作去聲。皆不可知也。又安知煙籠之平。藥籠之上。而且識商啇商音翔。平聲。啇音的。入聲。毋母女內一畫。爲禁止之毋。故畫正。女中兩畫。象其乳則爲父母之母。故畫斜。之本。不爲一字乎。況我東方音。已偏於齒。反切紐弄。太半不適。極欲等切於諺文而未果也。此又初學所當先知。適仍韻書改粧。書以爲識。

題抆血錄後

編輯

洪生昌輔。記其先君子狀及碑誌。且錄縉紳章甫書及禮曹回啓。名之曰抆血錄。越千里囑之曰。子旣銘吾父矣。願賜一言。以卒其惠。噫。吾哭朋友多矣。獨於公。尙潸潸如新哭寢。豈惟交情而已。蓋其泯沒而無施者。極爲世道可惜。安敢旣噪而更呑乎。大夫士之合辭陳請。儀曹之牒。相府之覆。皆出公誦。先大王嘉之。癸卯批下。甲辰。遣禮官旌閭。至今上丙午。且因覆奏。特贈爲通善郞司憲府持平。兩朝恩渥。尤可感也。又有肖子裒稡其始終。俾不沬於千億。天之福善。果不誣矣。遂忘拙而略書之。是丁未愼日也。

題抆血錄序後

編輯

首題。是吾先君古諱也。萬始跋而屬之曰。子其尾之。余涕而曰。嗚呼。吾儕俱以丙戌後生。猶不忍見似於親亡之後。況是心畫之精氣攸存者乎。不肖少孤。雖未及執燭而隅坐。今奉手澤於八十五年之後。其所攀慕而痛泣者。不特見似而已。尙何忍以文乎哉。雖然。敍古所以勖今。帖而粧之。俾三家子姓。知所以繼。

璣衡說

編輯

仲舒問我以璿璣玉衡。作璣衡說以解。

璿璣玉衡

編輯

書註曰。美珠謂之璿。璣。機也。以璿飾機。所以象天體之運轉也。衡橫也。謂衡簫也。以玉爲管。橫以設之。所以窺璣而齊七政之運行。又曰。曆家之說。又以北斗魁四星爲璣。杓三星爲衡。今詳經文簡質。不應北斗二字。乃用寓名。此據宋之渾天。故所訓如此。明儒亦曰。曆家此說。不知璣爲轉運。衡爲橫簫。運機動。使於下。以衡望之。此亦據書註爲言。但以諸說推之。隋志引星書曰。北斗第二星爲璇。第三星爲璣。第五星爲玉衡。乃七政之言。卽以爲北斗七星。整長曆曰。七星相去九千里。其二星不見者八千里。春秋運斗極曰。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一至四爲魁。五至七爲杓。魁曰璇璣。而玉衡則屬於杓。又曰。樞爲天主陽德。璇爲地主陰刑。璣爲人主火。權爲時主水。玉衡爲音主土。開陽爲律主木。搖光爲星主金。此亦出於星書。而馬融註於尙書曰。七星各有所主。一主日法天。二主月法地。三曰命火爲熒惑。四曰伐水爲辰星。五爲煞土塡星也。六爲危木歲星也。七則罰金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政。故名曰七政。此則璿璣玉衡之本號也。星書又曰。北斗標運車之象。移節度而齊七政。又曰。肅天理。平璇璣執權衡。而是與馬遷天官曰斗爲帝車。運乎中央。臨制四鄕。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斗。宋均註之曰。天帝乘車巡狩。故無所不記。觀乎此。則無斗而可象其天運乎。邵子曰。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故觀斗數以占天。斗之所運。天之行也。又曰。夏則日隨斗而北。冬則日隨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物乃生。又曰。斗一南而萬物生。斗一北而萬物死。斗日互行而成歲功。又曰。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爲晝也。斗有七星。是以晝夜不過七分。張氏曰。星以寅爲主者。中。星以寅爲朝。戌爲昏。日以卯酉爲中。則十二分用七。星以寅戌爲限。則十分用七。鮑雲龍曰。渾渾之中。惟星可指。斗杓所建。四時以平。大衍五十一爲太極。四十九。是爲七七。分而用之。各有所入。一爲天體。一爲七政。一居中央。是爲北斗。四列四方。是爲七宿。蓋天地四方。以斗爲樞。天運四時。自斗而指。斗正則時正。時正則斗正。故曆有差法。斗無差度。善治曆者。質諸斗而已。此則象天運之不可以無斗也。天官曰。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柄也連也龍角。此卽東方蒼龍。七宿中角星也。一名天田。正義曰。角爲天開。黃道所經。七曜所行。斗之中央中也當也南斗。魁斗首枕參。參星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華山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平朝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孟康釋之曰。假令杓昏建寅。衡夜半建寅。魁亦朝建於寅。鮑雲龍曰。玉衡居中。南北斗相殷。杓爲陰昏爲陰位。故主西南。魁爲斗首屬陽。故主東北。孟康亦曰。第七法太白主杓。斗之尾也。尾爲陰。其用昏。昏爲陰位。在酉方。故主西南。所以杓連龍角之星也。此則斗柄昏晝所建如此。故象天運者。尤不可舍此而他求也。要義曰。斗所建地上爲辰。辰所會天上爲次。斗與辰合。鮑雲龍曰。斗柄所建十二辰。左旋日體。十二月。與月合宿而右轉。但斗之所建。建在地上十二辰。故子丑之等。辰者。日月之會。會在天上十二次。故言陬訾降婁之等。以十二律。是候氣之管。聲之陰陽。各有合。如黃鍾十一月建子。合大呂十二月建丑之類。是斗與辰合宿而成日月之會。孔氏曰。斗星。一日一夜。亦隨天轉過。一周而行天一度。聖王觀斗所建。命其四時。以分十二月之會。詩曰。維北有斗西柄之揭。朱子曰。北斗常見不隱者也。南斗柄固指西。若北斗而西柄。則亦秋時也。董氏曰。斗四星其方爲斗。三星爲柄。垂而下揭。斗隨天旋轉。四時各有畛界。故春秋傳曰。斗有環域。是也。李子堅曰。北斗爲天喉舌。斟酌元氣。運平四時。太玄亦曰。陰質北斗。夜則測陰。言陰夜質正於北斗。以曆日月正時成歲也。又北極與南極相對。是爲樞星。南隱北見。人多擧其見者言之。以其居天之中故也。北斗之星七。其數奇。對南斗之星亦數耦。是天亦如此巧也。史氏曰。占斗建作甲子。班固曰。攝提。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亦曰天樞焉。二十八宿。卽布列於十二辰者。十二辰。卽統於北辰者。故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爾雅疏謂斗杓所建。以正四時。故謂之辰。北辰。卽摠十二辰在其中。斗杓。卽指十二長者。傳記。多言北斗。不言北辰者。以辰居中無爲。藏諸用也。故無所可指而言者。斗杓所建而已。其言北斗。則北辰可知。是書又曰。閏以中氣爲定。註曰。中氣。只在本月。若趲得中氣在月盡。後月。便當置閏也。斗指所建。爲中氣。日月所在斗柄兩辰之間。日月會處若無中氣。則置爲閏。斗左移。日月右轉。辰與建常相合。合而觀之。北斗之重於璣衡者如此。漢唐宋銅儀。想無斗柄所刻。故書註。一從銅儀。爲法爲圖而已。且曰。以璇飾璣。故改璇爲璿。鄙意則似是北斗之謂。而非以璿飾璣之謂也。今若去其衡而揷以斗。且刻二十八宿度數於黃赤道。則昏朝夜半。自適於十二方。且如置閏之月。三千年聖制。或可復見。恨未及仰質也。

嵩高正當天之中

編輯

璣衡豈有嵩高哉。此特假設之辭也。以六合儀最高處。作爲嵩高。則其北五十五度。爲北極。其南十二度。爲夏至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爲春秋分之日道。又其南二十四度。爲冬至之日道。如是則下距地平三十一度而已。以此更溯。則自夏至日道。至北極六十七度。自春秋分。距極九十一度。自冬至日道。距極一百十五度。

南北極。持其兩端。天與日月星宿。斜而回轉。

編輯

以兩剖丸。假令一丸剖作兩片。各結於六合儀黑雙環之中。以爲南北極。故曰持其兩端。天日月斜轉之狀。可於赤黃道見之。

衡長八尺。孔徑一寸。

編輯

謂玉衡之長八尺。則孔徑一寸。若衡長四尺。則孔徑五分。從其長短而大小之也。

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強。

編輯

所謂璣徑者。四璣。四足平戴地平環。則自東璣至西璣。八尺。地平環周圍。二丈五尺強。若璣徑四尺。則周圍一丈二尺半強。餘可類推。

爲儀三重

編輯

在外者曰六合儀。其次曰三辰儀。又其內曰四游儀。三層相疊。故曰三重。

六合儀

編輯

一名天經。雙立黑雙。環背刻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如天之經。故曰天經。且與地平天緯相結。而上下四方。於是可考。故曰六合儀。

平置黑單環

編輯

以黑單環。上刻十二辰八干四隅。平置於天經之腰。上下適中。則天經之出地入地。適足相等。是在地位。以準地面而定四方。

結於其子午

編輯

以地平環。結於六合儀子午之方。使不傾撓。

天緯

編輯

又作赤單環。背刻赤道度數。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結於地平環之卯酉。上結於六合儀之最高處。下結於六合儀之最下着機處。故曰緯。

三環表裏相結不動

編輯

謂三辰四游。各隨直距回轉。而天經地平。天緯三環。自相牢結。如上所云。故不動。

南北二極。皆爲圓軸。虛中而內向。以挈三辰四游之環。

編輯

卽上所謂兩剖丸爲南北極者也。二極旣在天經之南北。中施圓鐵。名曰直距。二極皆作圓軸。以受直距。故虛中也。兩軸。皆自外貫入。爲內向也。兩軸之內。緊貫黑雙環。爲三辰儀。又其內貫四游儀。故曰挈。

三辰儀

編輯

制如六合儀而頗小。亦刻距極度數。外貫天經之軸。內挈黃赤二道。使其日夜隨天運轉。日月星辰。於是可考。故曰三辰儀。

黃赤二道

編輯

赤道則象天運。爲赤單環。背刻宿度。結於三辰儀之卯酉。其黃道則日月道也。爲黃單環。亦刻宿度。斜倚於赤道之腹。交結於卯酉。卽赤道腹之卯酉。又爲白單環。此無所象。只爲固結。以結於黃赤道交結之處。使不傾墊。

四游儀

編輯

制如三辰儀而尤小。蓋其黑雙環。貫於天經之軸。以其東西南北。無不周徧。故曰四游儀。

直距

編輯

以鐵爲之。大小一從璣衡而鑄成。以貫四游三辰六合之軸。下揷於南極。上揷於北極。若未機激。則稍出鐵末於北極之外。以手磨動而觀其運轉焉。

腰中內面。又爲小窾。以受玉衡腰中之小軸。

編輯

直鐵之中。作爲小穴。以揷玉衡腰中之軸。如鏇鐵也。

以待占候者之仰窺焉。

編輯

玉衡軸。揷在直鐵之中。旣得隨環東西。又可南北低仰。故占侯者隨處仰窺。以察日月星辰之度。此固璣衡之大法也。然璿璣玉衡之稱。果是北斗。則必刻北斗於此。使其鬥柄。隨其節候。各指十二辰。遇閏則使指兩辰之間。別有其法。而漢唐銅儀。皆未製置。故書註。但曰。以璿飾璣。若有精巧者。玩索而添入。則聖制可以復見。

下設機輪。以水激之。

編輯

制如自鳴鍾。互相運激。以時回轉。其運機之激。必有其法。而今不可臆說。

尊經說示兒輩

編輯

宋仁宗特拔庸學書。給兩及第。王堯臣。中庸。呂臻。大學。已開四書之端。至程朱。合論孟爲四書。豈不知經以類聚。書以義分。以無憾於聖言乎。顧此事嚴截可怕。諸賢之不敢自主者。乃所以爲高明也。明儒臨淄李氏之言曰。喫緊書。尙有孝經,家語。亦聖門言行。何不表章耶。若以孝經,家語,中庸,大學及禮記中有孔門姓氏者。合於論語。名之曰孔書。孟子七篇。名之曰孟書。共稱爲兩書。又於禮記中無姓氏者。分而二之。以專敍禮制。爲經。條釋禮義爲傳。並與儀禮大戴禮而爲禮記經傳。周禮附於周書周官末篇而爲書經。合易詩春秋。共稱爲五經。又取性理太極通書正蒙西銘而爲濂洛關閩之新書。並存於天地間。且曰。私解孝經中庸大學古文。附於孔書。悉擧五經兩書之文。類編經傳。以訓家塾。字字言言。俱遵舊本。不敢增減。噫其敢矣哉。夫子刪詩書。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彼以文學著稱。其地位造詣如何。而尙不敢以一辭以贊。況以拘儒曲學。別有大眼孔大力量。以自奮於筆削之權乎。世之執偏見好議論者。或有依俙影裏之望。則輒自以爲發前聖所未發。欲騁私智於一字一言之間。自高自大。毀經侮聖而後已。可勝痛哉。可勝歎哉。此學者所當先知也。

家禮始終說

編輯

宋孝宗乾道五年己丑。先生遭祝令人憂。作家禮。通以古今之宜。故冠禮。多取司馬氏。昏禮。參諸司馬氏程氏。喪禮。本之溫公。後以高氏名開爲最善。及論遷祔。取橫渠。祭禮。兼用司馬氏程氏。節祀。以韓魏公所行者爲法。蓋昏禮。親迎。用溫公。入門以後。從伊川。又有後來議論始定者。有不用疏家說者。有用先儒舊儀與經傳不同者。旣成。爲童行所竊。係是未成書。故未嘗爲學者道。語類。但以被人竊去爲歎矣。至先生葬日。有士人錄得攜來。因以行世。楊氏爲附註。劉氏爲補註。陳氏爲集說。丘氏爲儀節。魏氏爲會成。楊氏爲正衡。我朝沙溪爲輯覽。芝山爲考證。申知事爲諺解。退溪又有冊頭所書釋義。今並采入。

性命說

編輯

五峯嘗著知言。呂東萊曰。知言勝似正蒙。朱子曰。蓋後出者。巧也。又曰。正蒙。規模大。知言小。南軒曰。知言。其言約。其義精。誠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或問於南軒曰。論語一書。未嘗明言性。子思中庸。獨有天命之謂性一言。而孟子始道性善。今先生知言。反復論性。爲甚詳。無乃與聖賢之意或有異乎。南軒曰。無以異也。夫子雖未嘗明言性。而子貢蓋嘗識之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以聞也。是豈眞不可得聞哉。蓋夫子之言。無非性與天道之流行也。至孟子時。如楊墨告子之徒異說並興。孟子懼學者之惑。指示大本。使知所止。今之異端。則又異乎古。自謂識心見性。其說開廣。故高明之士。往往樂聞而喜趨之。一溺其間。則喪其本心。隳弛萬事。毫釐之差。霄壤之謬。其禍可勝言哉。先生於此。又烏得以忘言也。其言有曰誠。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動。心。妙性情之德。又曰。誠者。命之道乎。中者。性之道乎。仁者。心之道乎。惟仁者爲能盡性知命。學者能精察於視聽言動之間。卓然知夫心之所以爲妙。則性命之理。蓋可默識。然後知先生之意。與古人若合符節矣。不然。不知求仁而居然論性。則幾何其不流於異端之歸也。以今觀之。非不好也。但其所訓。似詳於用而略於體。後之學者。若未深察。則恐或有弊。乃敢尾之曰。誠一眞實之理。中庸註。一者。誠也。又曰。誠者。眞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性全健順之德。中庸註。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情通感發之幾。心統動靜之妙。誠者命之理。天理本然。中者性之德。中庸小註。中者。性之德。又曰。中者。狀性之德。未知其如何也。

陰陽互生說

編輯

陰陽。只是一理。焉往而不有是氣乎。其體涵於太極。其用著於動靜。但不可以往來言。亦不可以先後論。曷嘗有無陽之陰。亦安有無陰之陽乎。方其渾淪。固不可以名狀。及其形器。若有所以分數。就其中。或有定位者。兩儀之開闢是已。或有流行者。寒暑之代序是已。然天地各半陰陽。春秋互雜寒溫。若以會處而言。則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更以分處而言。則陽退而陰生。陰退而陽生。然不是陽退了。又別有陰生。是皆有淸濁衰旺而然也。故易傳曰。一陰一陽。互爲其根。朱子亦曰。做一看也得。做二看亦得。一之則當觀其消息。二之則應有所錯綜。推而至於萬殊。無物不然。無事不有。顧安有獨成者乎。以其流行也。自有變易。以其對待也。又稱交易。此聖人所以有易也。

易爲卜筮書說

編輯

易本爲卜筮而作。其理雖千變萬化。其本只在於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十六生三十二。三十二生六十四。又重之而至於十二畫者。四千九十六。程子所謂加一倍法者然也。摠而言之。只是陰陽二字。其變無窮。其化不測。故名之曰易。易者。以變易之稱。有交易之義。剛柔而象之。卦爻而陳之。當値者時也。吉凶者事也。有物而後有事。有象而後有數。旣有其物。則可於事察之。旣有其象。則可於數推之。奇耦之畫。不待安排。蓍龜之應。捷如影響。是故畫前大極。雖似窈冥。其理已包於陰陽動靜。旣畫則便作兩儀。奇上更加一耦。則爲陽中之陰。一奇則爲陽中之陽。耦上更加一奇。則爲陰中之陽。一耦則爲陰中之陰。是曰四象。奇而三者爲乾。而上爻變陰則爲兌。耦而三者爲坤。而下爻變陽則爲震。坎上陰變則爲巽。離下陽變則爲艮。八卦之相盪者。亦此也。各重一卦而爲六十四。每加六爻而爲三百八十四。此皆自然之理也。初豈強究而強畫也。當此之時。人爲朴略。文字未著。只知奇耦之有吉凶。不知陰陽之爲制克。伏羲別開其畫。以示趨舍者。眞得其理。特不屑其敎也。文王知衆人之不可覺也。乃以卦體。重以爲彖辭。卦名雖未知。必出於太昊。十三卦所書。取諸離。取諸益等語。已見於繫辭。若其乾字下元亨利貞。明是文王之辭也。夫然後居則玩其辭。動則觀其變。比之於但有卦畫。則不亦明乎而未備。周公又慮卦變之未釋。乃作爻辭。更發其微妙。不亦備乎而未詳。此時深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其吉凶而已。吾夫子發出而表章之復添文言彖象雜卦之類。以說其道理。易之始終。不過如此。而後來。王弼合四聖而分類於各爻之下。於是人皆知其爲至理。段段致工。而不專爲卜筮看也。程朱又作傳義。註腳而曉解之。歷代繇辭。固識理者之所作也。揲蓍諸法。亦未見其全書。故龜灼之規。又未的傳。左傳間有占辭。亦不言其誰作。晦菴曰。揲蓍雖是小事。孔子以後。理會不得。以此言之。則廢墜殆近二千餘年。況於易理。又何可言也。然羲文自羲文。周孔自周孔。闡明來歷。旣如是昭的。則程朱傳義。亦何妨於自程朱乎。若說易非卜筮書。則某隻是不答雲者。亦語類說也。不然則成周太平。書靡不纖悉。而易敎不隷於成均。夫子敎人。每說詩書執禮。而亦不及於易。三千禮樂之中可傳者。豈商瞿一人而已乎。以此益知其率易之歎。而妙理奧義。初不爲訓人而作也。顧衆信旣久。指單辭爲僻。此自誦朱訓而已。不敢向人道。

宣尼冠說

編輯

余素不喜俗冠。晩作山巾。今於夫子畫像所着。參以鄙意。武長象二十四氣。高象三光。南北象坎離。東西象四時。五峯象五嶽。外峯象三台山。外葉象六六峯。中層雲氣。亦取天造也。槩其取象。可見聖人心細之一端。卽造而着。是用記之。

順翁說

編輯

余於甲子春。號所居室曰甁窩。人呼曰甁翁者。觀其扁也。辛巳夏。名其亭曰浩然。又呼曰浩翁者。知其志也。今忽覺之曰順翁。所謂順者。順吾理順吾氣而已。噫。翁固天所以許我者。而飢食渴飮。順吾身也。生順死安。順吾心也。其毋以食蟲譏我則幸矣。是爲說。

鄭生字說

編輯

鄒聖答浩生問曰。二之中。蓋指善信之間而下於美。亦復聖之亞也。其所謂光者。雖未及不惑。自耳順至從心界。非聖之上又別有神也。特言其六位同一理。而橫渠駁之曰。好仁不致學。學之一字。豈不爲樂正氏之可惜乎。鄭氏弟煜將冠。請余賓。余字以輝。乃又祝之曰。善者可欲。而有諸己則信也。此爲四之下。然充實而又至於洋溢則大。大則己化。聖神亦次第事耳。汝輝其毋以英華爲自發。且或以安之也。癸卯陽月之昔七十一歲賓。手書口喩。

策問

編輯

問。節氣盈溢而有餘。朔氣虛虧而不足。消其盈息其虛。能使四時定而歲功成。其機緘之妙。推步之理。可得聞歟。軒轅之世。未聞有此法。至唐堯始言之者。何歟。三百六旬六日。乃謂之朞。而一年只有三百五十餘日。其十許日。歸於何處歟。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於何實見得多少之分。而所謂天日月相會之數。亦可歷歷指計歟。三年一置。餘分之積幾許。而十九年七置。亦有欠羨之可言歟。大抵天行健。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少遲。起度端終度端。月行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此則已有先儒定論。律曆諸書。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雲爾。則順逆若是相反。而及其推算。同歸於正當。何歟。以星家言之。大統曆法。旣久且訛。固多識者之歎。而因循玩愒。以至於今而無徵矣。吾儒之順算未聞。日官之逆數亦舛。當置不置。或早或晩。誠可慨然。弦望晦朔。有時而差。春夏秋冬。職此而愆。此亦何所失而然歟。如欲使氣盈朔虛。一齊平等。定時成歲。的無餘欠。其道何由。勿誇勿詘。務從實對。

問。子曰。回也不改其樂。所謂樂者何事。不改。亦云何歟。濂溪每令兩程尋其所樂。而程子引而不發。集註。但言其工者。何歟。夫子飰疏之樂。曾點風詠之樂。與此爲一般。而亦有深淺之可言歟。程子曰。莫大於理。莫重於義。朱子曰。道熟然後自樂。又曰。惟仁故能樂。然則其樂不可以理義仁道目之歟。諸儒皆不明言。或以四勿爲工夫。或以克己爲可樂。又曰。博文約禮。所以用其力。私慾淨盡。所以收其功。學者將於何認得歟。又曰。不是將那不以貧窶累其心底做樂。又曰。人自說樂。便是不樂。此言何謂歟。大抵貧賤可惡也。凡人之情。不得不憂。而能不以簞瓢改樂。地位可想。而朱子曰。卽其事而求之。則有沒世不可得者。以此推之。夫子之樂。顏子之樂。諸子之樂。亦有大小之別。而凡愚以下。終無此樂歟。人心各具此樂。而人自不求。一遇富貴。便極聲色之娛。一遇貧賤。亦有窮飢之慮。所謂樂者。非其所樂。何以則直窮到底。與萬物爲一。自至於悅豫融泰之境歟。諸生從事於斯。必有體驗而自得者。願聞之。

立巖遊山錄

編輯

立巖。是旅軒張先生祀享之所。先生本仁同人。愛水石。往來考槃。仍以易簀。今其文集中立巖記者是已。余嘗熟讀而想望之。思欲一至。而京鄕路左。莫能果焉。及守雞林。境相接也。未嘗不神𨓏夢勞。而寒天凍足。固不足以躡屐。懷鬱鬱其不遂者久之。旣已。罷官寓永。永是巖之郡也。每對朴皥如,安君敬。楚趙合從之論。不知幾度於日中也。徐又約之曰。世有故焉。不可後而拘也。時李上捨命尹在座。強以要之曰。此距二息程。鞍馬恐勞。盍休於弊廬而往乎。遂與定議而罷。越二日。與君敬並轡而出。前別將金振紀及壯僕一善。兒奴五天從焉。是庚辰四月十九日也。向午到泉坪。微雨初霽。麥穗幾黃。旱徵農形。無非食土之憂也。始涉大川。乃立巖下流。沿洄於吾寓之前之溪也。君敬曰。自此至彼。盡緣是水。而危棧暗礁。不知其幾番揭厲。所以險路著聞者此也。余曰。子以新進。發軔之初。已知平地之不易。可謂無虞於世道矣。北望有愚巷村。西望有臨皐書院。愚是圃隱胎生之地。前豎孝子碑。卽洪武己巳所刻。而成化丁未。孫公舜孝占夢而掘出復立者也。臨是本名道一。今改是號。而先生父墳在焉。廬墓遺址宛然。嘉靖癸丑。邑人立祠於水北之浮來山。燬於壬辰。萬曆壬寅。移建於此。崇禎壬午。復以張旅軒配食者也。高麗五百年正氣。胚胎蘊蓄於一洞南北之間。吁可盛矣。而是又道學淵源之地也。微是谷。吾其被髮左衽。實所謂周之首陽。魯之尼丘。而景仰之欽歎之。警惕之激勵之。娓娓乎綣綣乎自不能已者。爲吾儕秉彝之良。相與瞻望而去。坐臨皐院之門樓。是余前日來登者也。記得祗謁時。拜先生遺像。粹盎森嚴。有若提耳面命者矣。皥如先己等候於路傍之梁項村。與院任成後元。儒生李穆,李挺義。見余之至。偕到共登於釣翁臺。臺在樓前北麓。層矗如煙臺。趾圍深潭。傍引淸渠。蕭灑淨散。爲初頭興趣。而向余之答鄭淹詩曰。花裏鷰鸎低浦樹。柳邊鵝鴨刷江城者。眞記實也。酒數行且起。因座客固要。午飯於院舍。院之所儲書籍。甲於諸學。聞是列聖內賜。退溪所送及前後道主地主之所遺。故卷帙頗多雲。按簿而索之。先看朱子武夷詩及退溪所和之韻。蓋緣余所寓舍前溪後巖。適有九曲七灘。今欲謄出兩先生所詠。昕夕警省也。晡時。與皥如,君敬。互相後先。歷仙源洞德淵等地。驟到於立巖下口之林里。灘上戴數十仞絶壁。下蔭近百株老柳。石棧緣崖。沙川擁路。是亦幽趣所勝。豈欲倏爾馳過。而山多虎患。日勢且暮。恐失謹愼之戒。強策而入洞。則便是桑麻世界也。耕牛犁夫。間間於原野。茅茨炊煙。谷谷於山澗。望若畫屛隱映而悅目。余謂兩友曰。眞所謂峽束疑無路。山開忽有村也。僉曰諾。仍到於圓覺里而宿焉。寔李上捨命尹所廬也。雖無超奇特異之觀。槐陰石磐。山趣滿谷。亦足爲野客之所怡悅。主人殺鷄爲黍。出見二子。如吾塵埃飯卒。雖不望於聖門騶率。上舍風致。比植杖翁何如。抑未知其時倘有科目家前刻龍。果如上舍之爲否邪。是未可知也。李命伯,命啓。於上舍爲羣從。老儒李命稷,命奭,鄭時喜,少年鄭碩逵。皆其遠近村居生者。而先後來見。極致款意。所謂傾蓋若舊者也。聞春初。村漢爲虎所咬。囑僕夫使不夜行。皆曰。子誠野人也。何心之㥘。余曰。死骨未冷。已復狃玩乎。敗於前者。後可以鑑矣。向使村漢。聞其敗而警之。見其死而艾之。如吾今日之戒僕。則豈與不鑑不戒者。前後一軌哉。況彼狺然之獸。特一奸耳惡耳。凶獰如莽,卓。暴虐如羿,浞。傍伺巧乘。卽李貓之義府也。捷給敏速。賈禍之似道也。其所以暗伺陰擊者。不知伏於何地。出於何時。則凡君所不憂。無非山居大憂。而皆皥如,君敬之尤所勉旃於細氈吁咈者也。座客合辭。唯諾而罷。是日。行四十里。二十日晴李進士命元。命啓之兄也。廿年奇疾。神消肉脫。以其鄕無兪,扁。難於救療。冀或聞其方藥。臨發來見。耿介可愛。余以理激之曰。子以狷狹之性。過於剛方。邪思曲念。釀成此病。必須平心易慮。坦澈本源。然後始可議藥。是行也。李命尹,命啓,鄭碩逵。又與之同。歷龜尾逸牽等村。被山帶野而去。沿路水石。可亭可臺。到處綠陰。宜坐宜茇。或停驂而盤桓。或指點而探玩。輾轉顧眄。秣馬於獨松亭。偃蓋盤松。特立於路傍。屈曲如交龍。髼鬆如老僧。蔭而席之。可坐四五十人。眞金沖菴所謂欲庇炎程渴死民。遠辭巖壑屈長身者也。但其近北一枝。爲風雪所壓摧折而斧斤之。堅貞特操。古稱後凋。而猶不免爲外物所撓奪。信乎風雪之難也。川邊有石屛。屛下有磐石。層層山骨。渡水可坐。使壯僕背負而徒涉。則石稜趾滑。覆沒可慮。顧謂同行曰。蹉一足便危。況宦海乎。攀藤緣崖。接武極艱。涉危渡險。齊會於松下石上。浻潔淨滑。可不席而坐也。李命啓以善談論。名於鄕。每與皥如爲諧謔。余亦惹其端而助其勢。爲之笑囮。曹南冥頭流錄曰。俚談亦一山中勝事者。可謂先獲也。鄭淹亦約中人。自愚巷追到。忠翊衛李時發。臨皐院奴同千。素以善漁得名。衆號曰魚狗。擧網得魚。滿筐銀鱗。撥刺可賞。上舍兄弟。先已炊飯於近村。或膾或羹。不患其無饌也。上下周坐而飮喫。又酌以梨花酒。蒙人之腹。不待三飡而果然矣。詠一律曰。傘松席上小溪傍。嫩綠初成軟蕨芳。膾下躍鱗銀縷細。斝傳浮蟻柏醪香。風前落絮疑殘雪。巖裏開花映夕陽。臨發。更招魚狗問。上流何處是漁場。是時。柳絮初飛。巖花正發。採山茹美之餘。且有前路更罟之意。故詩語然也。望見越邊。有鳩將雛。羽翼未成。猝爲童僕所驚動。飛渡落水。僅僅登岸。余愍之。使還舊巢。卻坐而歎曰。使乳於泰山高木之上。寧有牧童之憂乎。處失其所。自取覆巢之患。有可以起吾人之遐想也。但以飛鳥依人。得安其故。得非所謂畏者不可畏而不畏者可畏邪。鄭碩逵辭而歸。座中諸益。次第而行。山勢漸窄。巖形漸奇。此谷纔過。彼谷又出。一節又深一節。萬象復生萬象。眩於眼者。無非枕流之怪巖。亂於耳者。亦皆漱石之鳴灘。寸寸前進。步步可惜。又吟一絶曰。沿溪盡夕客尋眞。面面奇巖曲曲新。人是地靈居是主。不須他日更爲賓。沿路澗邊。多有桃樹。茂陵漁父。不患其山春之秘。而洞中諸人。或以我爲舟子邪。自檢丹。過知坪,水田洞,廣川諸里。超入於門巖洞口。洗耳潭,道德坊,招隱洞,惹煙林,無非路傍勝地。而俱是旅軒所命名者也。處處閒趣。見益爽神。吟鞭自停。兩目俱眩。獨恨其西日將沈。無由得恣意也。卸鞍於休老壇。槐陰遍空。爽籟如秋。不但川響而已。卽搆一律曰。烈炎當午轉。槐柳密藏天。蔥鬱靑篩萬。扶疏翠積千。川聲淸咽壑。林籟爽侵筵。會少仍休老。蒲團睡不遷。中流有立巖。近北有戒懼臺,起予巖。下有象斗七石。取兩巖間石罅傍一頹然如龜之坦腹者而爲之基。立五架三間。東曰悅松齋。西曰友蘭齋。虛其中爲日躋堂之摠名焉。傳是旅軒誅茅處。而立院之後。自儒林創新樓扁舊額者也。縹緲丹雘。隱映於巖隙。望如畫圖中。又吟一絶曰。道學藏修立石陬。望中雲物畫中樓。欲探仁智當年興。山自蒼蒼水自流。孫處士汝斗。可人也。少癖煙霞。不計產業。每逢佳境。無處不居。今又移居於巖畔。知余之行。與其子是檍,是樟,是椅,是榎及洞儒權稑,權穭。迎之於壇上。愍余之困惱。請於明日謁廟。余曰。子聞舍館定然後求見長者乎。僕雖不敏。不敢爲樂正子也。偕院長李命尹,皥如,君敬。展拜於院宇。仍瞻影幀及所攜之杖。凝然粹然。面有七星痣。斑白鬚髮。似是六十後所眞也。還宿於日躋堂之悅松齋。是日行四十里。二十二日晴。權穆,權和,權得貞,權得準。洞人也。鄭時贊。傑客也。自龜尾來留於山寺。已自昨夕。皆欣然來會。並計吾行。則上下當至五十餘人。俱自院中供饋雲。是學宮例規。可見其養士之厚也。取旅軒集。更考立巖記。果是曾所泛觀者。而某山某水。可歷歷勝踐也。飯已。約諸益先登於起予巖。降坐於戒懼臺。落落疏鬆。特立於數十仞絶壁。戰戰乎兢兢乎崖之懸也。淵之深也。庸詎非起予而戒懼者乎。立巖一拳。巍然於其前。四方十餘丈。上下七八尋。全體一質。不角不竇。望之似圓。卽之似方。阻其勢者。後有雲屯之隆巖。對其面者。前有斗聳之高峯。左有產芝嶺。右有小魯岑。此皆立巖記所名狀者。何暇吾一二談乎。院宇。坐坎向離。稍西之陂陀處。是萬活堂舊址。而晩勖齋,守約寮,主靜夾。皆其左右前後設施之所也。仍山家所拘。舍此而移建。余謂座客曰。惜乎。當年朝暮所眺。換面於術士之言。可謂吾黨之羞也。前扶後援。下坐休老壇。餉午。步上九仞峯。峯在立巖前面。束聳陡絶。步武極艱。我方銳意於山。衆皆憂余之登。余曰。千里始於足下。曷嘗觀夫益齋詩乎。徐行終亦到山頭。余豈功虧一簣者乎。或先或後。相攀相擠。登所謂絶頂者。岌嶪似不及立巖者。而其高倍之。四圍層巖。立立蹲蹲。若起若伏。如屛如坊。髻擢者脊出者。如飛鳳如臥牛。如囷倉如臺榭。形凹如釜甑。色嬋如丹雘。排靑掃黛。浮眉露首。參差隱映於朝山之頂者。隔塵,停雲,含輝嶺之環列乎眼前也。跂者伏者。中穿如穴者。首凸如傘頭者。如咼而秀者。如虎而蹲者。如走馬者。如坐僧者。如揷帽而行者。若浮鴨之游者。巉巖削壁斷崖矗石之植立於腳下也。俯瞰平野。處處開沙。蒼茫太陸。首起於鶴峯。尾徹乎釣月灘之外。壇曼陁靡。窪然煥然。丘陵林藪之相蔽虧者。無非粳稻秫秔之所收。而溝塍之刻鏤。聚落之襲裾。間間相掩。耒鋤之趨事於其間。而耕耘收穫無一時之蹔息者。耕雲野也形形迭出。色色自別。果然化工之無窮也。低一層爲臺。以避世爲名。更從休老壇而尋之。則行步頗遠。咸曰自此直下。則捷徑也。窘步可慮。余曰。小心翼翼。則春氷可履。況數尺山徑乎。使金振紀前行而踵之。斗絶山腳。牙然成谷。動足雖難。衆心不懈。皆得順下。而一客顚仆於石上。余曰戒險則全。玩平則覆。理勢然也。向以下山之心。常加謹愼。寧有僨敗之虞也。皆吾儕之所當戒也。臺有上中下三壇。圍以淸湍。石滑波恬。如藉琉璃筵也。或漱或洗。無地不佳。一觴一詠。惟意所欲。亦或紋楸玉子。丁丁然響落水外。爛柯樵客幾何不以爲仙。而壺天洞府。殆無以過也。有一盤饌。自下流越來。聞是孫院長家所辦。衆皆醉飽。果山中貴物也。一蛇打圍雀巢而呑其一。餘雛散落。奔逬而下。弱肉強食。雖其勢卽然。盡物取之。亦天理之所甚忌。渠以陰毒之性。一之已甚。猶不知足。貼崖膠附而下。將欲搜索。是固有目之所共嫉。金振紀及童僕。投石而殲之。亦一快事。始見而憤。終隅而反曰。安得快活如君手。盡戮天下大奸慝也。孫院長曰。上有浴鶴潭。不可不見。座中或有贊助者。或有挽以日暮者。余遂奮袂而起。過尙嚴臺。到樂聞寺前。負山臨流。琤琤而琮琮。而眞所謂淨界也。屋宇雖存。墻壁盡撤。皆曰本先生在世時所創。仍屬於院中矣。爲兵營所侵虐。僧皆潰散。院亦末之何也。余曰。寺在泰山深峽。屬於儒宮。宜若官役之所不及者。而虛其屋乃已。況村民之三力二公者。尙何可保乎。且也峽民之最所畏者山君。而畢竟瑣尾之患。反由於官。傳不云乎。苛政果猛於虎也。吾亦七忝州郡。冤民之胷。幾搥於吾門之外。而蕩析流離如此寺者凡幾處耶。反躬自省。不覺瞿然。踏石穿林。攜至浴鶴潭。潭勢蟠屈。白石鋪地。緩而爲淵。急而爲灘。或分而歧之。或合而滙之。或蔭樹而隱。或過石而見。或大或小。或深或淺。襟合帶圍。縈回瀑懸。漫浪平滑。泂漾皡潔。一點塵累。自不能到得。眞可爲玄禽澡雪之所。而火食俗吏堪可羞也。一絶自嘲曰。浴鶴名潭石欲騰。滿山狂瀑白層層。可憐十萬楊州客。無復翩翩月下乘。余嘗爲維楊節制故云。余曰。恨無笛以替王子之笙。鄭淹曰。以吾迷見。若添綠衣紅裳則尤好。座中大駁。俄有一壺自院而至。余曰。誰所招也。鄭曰。非吾孰知此酒之不可無也。余曰。自今除下迷劣名。衆皆捧腹慶之。陳世摶。不面友也。專一足奉邀矣。忽自綠林中入來。不亦樂乎。且攜壺榼而至。壺是龜形。榼儲烹鰲。鰲以醒酒。龜宜於吸。又何奇也。亂坐石端。使少輩唱歌。又有詠歸去來辭者。山醪滿杯。玉龍偪膝。微醉高吟。宇宙悠悠者。是果何等時節邪。雖使劉綿花在座。斷不從長安戀卻王門醴也。是日。余甚樂焉。小戶大斟。濯足濯纓。不覺西日已暝鴉矣。又詠一絶曰。積翠層雲近夕暉。玉流深處酒盃飛。長篇短唱郵筒裡。滿壑淸光領略歸。院僕四五輩。持炬來迎。回到於院舍前。適値村漢葬母。老少咸集於道傍。行中互相嘲譏曰。何不入弔乎。余曰。歌則不哭。恐惹蘇黨之論。又宿於悅松齋。行步盃酌。是爲十五年來所未曾。睏倦沈睡。不知山月之曉白。二十二日晴。昨夕院村之喪。引過於立巖前路。停柩設奠於望見之處。拜跪禮節。且吾可羞。座客或有笑弄者。余曰。居民屋廬。以梗而不以霤。庶人喪服。猶襲於古深衣。足可謂南俗之尙朴。而況彼遣奠等禮。猶行於常漢之喪。可褒而不可笑也。仍與諸益。賦詩記行。余先占曰。吟鞭趂夕到幽磐。道體淸明景物閒。野號耕雲春可耦。灘名釣月夜宜竿。一區形勝看看別。九仞工夫步步艱。卻笑塵緣消不得。上游無復碩人寬。諸詩次第而成。促飯更坐於休老壇。行數酌。執鞭而出。權稑,權穭。各持酒餚。先待於合流臺。晴川汩汩。白石齒齒。二水合襟。矗屛被莎。無非可玩。數盃後。與孫汝斗,權穆,鄭時贊,權稑,權和,權穭,孫是檍,是樟,是椅,是榎,權得貞,權得準相別。更尋舊路。所經諸處。興味比前尤深。一石一水。又添眷戀之心。緣有一面故也。仙經所謂七情中惟愛爲最者。信不誣矣。水田洞。是慶地也。聞余之過。治道頗謹。余謂皥如曰。余政不惠於在時。民情愈甚於去後。面尤赤也。蹔休於獨松亭。使觀鳩巢。巢已空矣。一敗之後。鑑戒若此。孰雲鳩之拙也。午憩於求理內之城巖。巖在大川邊。高可五十丈。廣可數百間。磊磊落落。壁立不頗。余曰。大丈夫身心不如是。則皆苟也。近地士人金以一,李命稷,命奭,鄭時喜,鄭碩趾,碩載,碩鵬,碩逵,碩寬,李命伯,命周,李永華,金性天,命天等二十餘人。設帳幕。具酒食而待之。出身鄭碩明亦先至而候之。或有知面者。或有聞名者。或有名面各知者。或有姓名俱生者。余行亦甚困。遲速難料。而猶以泉石可休。探問等候如此。可見吾嶺之厚也。金公以一。年今八十二歲。鶴髮童顏。善飯善步。眞國瑞也。對面也。自不知心之恭而膝之前也。李儒命稷。頗解堪輿家法。余曰。多乎哉。諸般雜術。已著於三皇五帝周公孔子之前。而獨此說。微見於張子房。盛行於李淳風。果是正道。則羣聖人何不發端乎。古者。人心蠢蠢。父母之屍。委諸溝壑。而目恬心安。及見狐狸之食。然後泚顙而掩之。雖其人心古樸。不謹於葬。亦可驗其禍福之無與也。凡人得寶器而藏之。猶恐其或傷。必置之安處。況以孝子之心。葬其親之遺體。則是固何㨾情理。何等禮節而絲毫或忽乎。地之有美惡。先儒說盡之矣。就其氣聚氣散之說。以爲彼安此安之計。則夫誰曰不可。而要利益於冥漠之地。是又何理也。父子骨肉。一氣所分也。兩無傷害之端。則唶其指而喩其子者。或有其理矣。自非然者。父病而子不痛。子病而父不痛。設令葬得善地。果如青烏之言。死者氣已絶矣。決無接續階梯。而猶謂之皆由葬地。何不思語之不成乎。余嘗細究其禍福之說。明是笁敎也。彼以輪回爲三生。以爲前生。死後精神不滅。遂復受形。爲現在生。及其死也。又復爲後生。有如循環不窮。是所謂輪回也。果如是說。則死後餘氣。可以承接於骨肉之親矣。執吾儒之正論。觀理氣之死生。則存爲何氣。推是何理。朱子論山。只說土之美惡。使謹乎父母之葬。何嘗曰如此則福於子孫。如此則害於子孫乎。不究其本旨。不思其論勢。擧世而證之曰。先儒亦爲是法。吁亦甚矣。若夫彼安此安之說。槩曰彼體安則此心安也。曷嘗曰彼體安則此身福也。山川孕奇秀。古人有是說矣。居得好箇岳氣。胚胎生養。則申伯及眉山草木之枯。可爲明證矣。竊謂生居鍾精。果有其理矣。死推餘氣。又見於何書乎。或曰。若然則子於雞林淫祠毀撤時。先告於城隍而焚之。亦以禍福之權。歸之於紀信。今何必排斥是法。謂無承接也。余曰。二氣屈伸。爲鬼爲神。卽所謂良能。而非俗所謂鬼神也。福善禍淫。天理昭昭。彼所謂雞林叢祠。三千年流來。數十處崇奉。指無謂有。以瀆爲禮。遠邇奔波。互相奸騙。神道之被誣也久矣。明知其虛妄。寧忍不破。而習俗已痼。漸摩有道。所以祭告城隍。雖爲摠率無祀鬼神之義。亦所以慰安衆心也。若畏其禍福而爲之。則初何必強作也。臨別。李命尹,命啓。亦落後焉。只與皥如,君敬,鄭淹,陳世搏。同到於林里洞。小息樹陰。日向西矣。鄭碩明遠來迎接。固要甚力。顧吾行。均是客也。仍到其家。卽所謂仙源洞之還歸村也。蒔花種竹。頗有園林幽趣。是日。行五十里。二十三日晴。鄭碩達。主人之從弟而素是操撿士也。差晩來見。雖未知所造之如何。聞其定省於親。晨謁於廟。已足可尙。其子元陽。年今十六。已有向學之志。自解書之朞三百註。極可愛也。但其氣太餒。恐無以充養。余曰。長卿周遊天下。然後始豁胷次。君須時或放浪於山水間。以養其氣可也。將發。鄭淹,陳世搏。分路亂歸。更到於臨皐。院任成後元,李穆,竹林成夏耇及慶州舊椽蔣興慶,徐津。先會敍款。俱是舊要。歡意可掬。點午茶且發。借院中書冊二百餘卷而行。與會客及皥如相別。偕君敬,成夏耇而還家。慶儒權慶基等三人。留待矣。君敬,成夏耇。相繼而歸。蕭條一屋。祗是依舊塵容也。更謀一屐。以穿內延山水。未知山靈地媼。不我魔障。果開衡嶽雲否歟。是爲記。

約家奴善一契券

編輯

忘身獻忠。奴之分也。酬勞報功。主之權也。吾奴有善一。是槩禮山奴龍元良產。而年今四十七歲也。三十六年仰役之際。與共吉慶喪葬。而無一欺隱之心。有萬嘉尙之誠。當疾病則戀憂如父。得膳肴則孝養若子。此固耳目所罕。而乙亥逢賊。戊寅疑染。正是急遽危怵之頃也。死生在於面前。而不恤其命。惟以未見上典爲恨。蠅手籲天。感動傍人。此事傳播。已作湖嶺間故實。是又根於天性者素然。而宵晝竭意。勤於職事者。有不足毛擧也。余用嘉之。今年爲始。特爲放良。且給卜馬一匹。以爲營產之資。所當依法背頉。以憑後考。而同氣析產。亦吾家之所深恥也。粵自先代。隨便使喚而已。本無所成契券。況此親筆。無異金石。以此措辭。上項善一。永永許良。宜當。

約家奴仁發文

編輯

湖南奴天翼等。本自八九世傳來。渠亦不敢終隱。昨年名錄。亦自書以納。到今二年之內。三度來現。每留數月。願爲合族盡贖。今其名數不少。且以渠等所告言之。則老弱男女幷計。殆過累百。方血誠來乞。許之則吾貧可拔。吾家可饒。但念法典曰。事在六十年前。勿許聽理。且天道三十年一小變。六十年一大變。況於人乎。況於財乎。吾於九邑決訟。每以年限爲重者。心知其的當也。此旣久遠傳來。故渠等亦甚明知。雖自歸而請贖。其實六十年未探者也。今若奴之。則公與私。情與法。判而爲二。平生所行。見利倏變。吾心生死而愧矣。千駟萬鍾。亦何可貴也。況其中又有儒生將官。尤所不忍。昨年五奴之特爲放良者。亦以此也。到今思之。只許五良。獨賤其餘。則正所謂半上落下。取旣非理。則富不如貧。議於子女。盡數放良。依此牌旨。成文斜給。俾免後孫更侵之患。宜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