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窩集/卷五
雜著
編輯經義會精
編輯參贊篇
編輯乾。元亨利貞。
程子曰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無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如雲天之蒼蒼。〉以主宰謂之帝。〈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是說帝。〉以功用謂之鬼神。〈言其氣也。是有跡底。〉以妙用謂之神。〈言其理也。是無跡底。〉以性情謂之乾。〈指理而言也。健之體爲性。健之用爲情。〉乾者萬物之始。故爲天爲陽爲父爲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朱子曰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抽枝長葉。〉利則向於實也。〈生實欲熟未熟之際。〉貞則實之成也。〈旣實而堅。〉實之旣成則其根蔕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無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無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朱子曰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爲春。於人則爲仁而衆善之長也。〈百行皆統於此。〉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洪纖高下。各各暢茂。〉故於時爲夏。於人則爲禮而衆美之會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齊到恰好處。〉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萬物至此。各遂其性。〉於時爲秋。於人則爲義而得其分之和。〈尊卑大小。自無乖戾。〉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爲冬。於人則爲智而爲衆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元者善之長以下四句。說天德之自然。〉以仁爲體則無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嘉其所會則無不合禮。〈厚薄親踈相接之體。無不中節。〉使物各得其所利則義無不和。〈君尊於上。臣恭於下。無不得其所。〉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爲事之幹。○【附】周子通書曰誠者聖人之本。〈誠者至實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聖人所以聖。全此而已。誠卽謂太極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實理流出以賦於人之本。卽所謂陽動。〉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實理於是而各爲一物之主。卽所謂陰靜。〉純粹至善者也。〈純不雜也。粹無疵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卽理之謂〉繼之者善也。〈繼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成之者性也。〈成則物之已成。性則理之已立。〉元亨誠之通。〈通者方出而賦於物繼善。〉利貞誠之復。〈各得而藏於己。性之成也。〉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朱子曰乾之四德。元譬則人之首也。手足之運動則有亨底意思。利則配之胷臟。貞則元氣之所藏也。又曰以五臟配之尤明白。肝屬木木便是元。心屬火火便是亨。肺屬金金便是利。腎屬水水便是貞。○仁禮屬陽屬健。義智屬陰屬順。○人心中皆有仁義禮智。然元只是一物發用出來。自然成四派。如東對西。便有南北相對。仁對義。便有禮智相對。以一歲言之。便有寒暑。以氣言之。便有春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便有金木水火土。且如陰陽之間。儘有次第。大寒後不成便熱。須是且做箇春溫。漸次到熱。田地。大熱後不成便寒。須是且做箇秋涼。漸次到寒田地。所以仁義禮智。自成四派。各有界限。仁流行到義處。便成義。禮智處便成禮智。且如萬物收藏。何嘗休了。都有生意在裏面。如穀種桃仁杏仁之類。種著便生。不是死物。所以名之曰仁。見得都是生意。○又如一日之間。早間天氣淸明便是仁。午間極熱時便是禮。晩下漸涼便是義。到夜半全然收斂。無些形跡時便是智。如此看甚分明。○詩曰元亨播羣品。利貞固靈根。非誠諒無有。五性實斯存。世人逞私見。𮣡智道彌昏。豈若林居子。幽探萬化原。
右第一章。引大易以見天道之賦於人而爲性也。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克勝也。己謂身之私慾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門使民二句。敬以持己。不欲勿施二句。恕以及物。〉在邦無㤪。在家無㤪。〈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驗也。〉
朱子曰克己復禮。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又曰伊川謂質美者。明得盡。査滓便渾化。卻與天地同體。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顔子則明得盡者。仲弓則莊敬以持養之者也。○【附】程子曰醫書以手足痿痺。爲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爲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或問論語言仁處。朱子曰理難見。氣易見。但就氣上看便見。如看元亨利貞是也。元亨利貞難看。春夏秋冬時。盡是溫厚之氣。仁便是底氣象。夏秋冬雖不同。皆是陽春生育之氣行乎其中。故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明道謂義禮智皆仁也。又曰仁便是惻隱之母。若曉得此理。便見得克己復禮。私慾盡去。便純是溫厚沖粹之氣。乃天地生物之心。其餘人所以未仁者。只是心中未有此氣象。論語但言求仁之方者。是其門人必嘗理會得此一箇道理。○大抵人之德性上。自有此四者意思。仁便是箇溫和底意思。義便是慘烈剛斷底意思。禮便是宣著發揮底意思。智便是收斂無痕跡底意思。性中有此四者。聖門卻只以求仁爲急者。緣卻是四者之先。若存得仁厚底意思在這裏。到宣著發揮時。便自然會宣著發揮。到剛斷時便自然會剛斷。到收斂時便自然會收斂。此仁之所以包四端者也。
右第二章。引論語以見仁爲四德之首。而學問之功。莫先於此焉。○蓋己者天人之所以分也。克之則慾蛻。禮者天人之所以合也。復之則理融。敬則生明而仁之體所以存。恕則近公而仁之用所以行。顔子乾健。故克己也易。仲弓坤厚。故居敬也簡。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人品有高下。學力有淺深而效應亦殊。遠則天下歸之。近則邦家無㤪。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附】朱子曰人稟五行之秀以生。故木神曰仁則愛之理也而其發爲惻隱。火神曰禮則敬之理也而其發爲恭遜。金神曰義則宜之理也而其發爲羞惡。水神曰智則別之理也而其發爲是非。土神曰信則實有之理也而其發爲忠信。是皆天理之固然。人心之所以爲妙也。○答袁機仲曰所論仁義禮智。分屬五行四時。蓋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陰分陽。便是兩物。故陽爲仁而陰爲義。然陰陽又各分而爲二。故陽之初爲木爲春爲仁。陽之盛爲火爲夏爲禮。陰之初爲金爲秋爲義。陰之極爲水爲冬爲智。蓋仁之惻隱。方自中出。而禮之恭敬則已盡發於外。義之羞惡方自外入。而智之是非則已全伏於中。故其象類如此。非是假合附會。若能默會於心。便自可見。元亨利貞其理亦然。五行之中。四者旣各有所屬而土居中宮。爲四行之地四時之主。在人則爲信爲眞實之義。而爲四德之地衆善之主也。〈五聲,五色,五臭,五味,五臟,五蟲。其分倣此。〉蓋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若不見得則雖生於天地間。不知所以爲天地之理。雖有人之形䫉而亦不知其所以爲人之理矣。○蓋仁則是箇溫和慈愛底道理。義則是箇斷制裁割底道理。禮則是箇恭敬撙節底道理。智則是箇分別是非底道理。凡此四者。具於人心。是乃性之本體。方其未發。漠然無形象之可見。及其發而爲用則仁者爲惻隱。義者爲羞惡。禮者爲恭敬。智者爲是非。隨事發見。各有苗脈。不相殽亂。所謂情也。蓋仁義禮智。各有界限。而其性情體用。又各自有分別。須是見得分明然後。就此四者之中。又自見得仁義兩字。是箇大界限。如天地造化。四序流行。而其實不過於一陰一陽而已。於此見得分明然後。就此又自見得仁字是箇生底意思。通貫周流於四者之中。仁固仁之本體也。義則仁之斷制也。禮則仁之節文也。智則仁之分別也。正如春之生氣。貫徹四時。春則生之生也。夏則生之長也。秋則生之收也。冬則生之藏也。故程子謂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正謂此也。孔子只言仁。以其專言者言之也。故但言仁而義禮智皆在其中。孟子兼言義。以其偏言者言之也。然不是於孔子所言之外。添入一箇義字。但於一理之中。分別出來耳。其又兼言禮智。亦是如此。蓋禮又仁之著。智是義之藏。而仁之一字。未嘗不流行乎四者之中也。若論體用。亦有兩說。蓋以仁存於心而義形於外言之則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而以仁義相爲體用。若以仁對惻隱。義對羞惡而言。則就其一理之中。又以未發已發。相爲體用。若認得熟看得透。則玲瓏穿穴。縱橫顚倒。無處不通。而日用之間。行著習察。無不是著工夫處矣。○或問仁義禮智信有本耶。曰亦孝悌而已矣。但以愛親而言則爲仁之本也。其順乎親則爲義之本也。敬乎親則爲禮之本也。其知此者則爲智之本也。其誠此者則爲信之本也。蓋人之所以爲五常百行之本。無不在此。孟子之論仁義禮智信之實者。正爲是耳。此其所以爲至德要道也歟。○問先生以爲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又細分將去。程子說性中。只有仁義禮智四者而已。只分到四便住何也。曰周先生亦只分到五行住。若要細分則如撲分。若說仁義。便如陰陽。若說四端。便如四時。若分四端八字。便如八節。○西山眞氏曰人之生也。初皆全具此理。惟其有形體之累則不能無物慾之私。故當其惻隱之發而有以撓之則仁不能充矣。當其羞惡之發而有以奪之則義不能充矣。恭敬是非之發。亦然。此孟子所以惓惓於充之一言也。蓋善端之發。其始甚微。而亦猶陰陽之氣。兆於二至。初皆眇然而未著也。迨陽浸而長。至於正月則天地之氣和而物皆發散矣。陰浸而長。至於七月則天地之氣肅而物皆收斂矣。天地無心。其生成萬物之理。皆自微至著。無一歲不然者。人能體天地之心以爲心。因其善端之發。保養扶持。去其所以害之者。若火之燃。因而噓之。若泉之達。因而導之則一念之惻隱。可以澤百世。一念之羞惡。可以正萬民。堯舜之仁。湯武之義。所以與天地同其大者。以其充之也。
右第三章。引孟子以見性之發而爲情也。而其所謂惻隱之心。卽天地生物之心也。學者能體驗培養而充滿其本然之量。則天地之大而運於掌上。四海之廣而亦吾度內。其功效孚應。與天地生成之功幾矣。
子思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愼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子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蓋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人之有敎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而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亦此意也。○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自戒懼而約之。〈所以涵養於未發之前。〉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所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致中〉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天地位。〉吾之氣順〈致和〉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於如此。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外。〈不出吾性之外。〉而修道之敎。亦在其中矣。○【附】答張敬夫曰人有是心而或不仁則無以著此心之妙。人雖欲仁而或不敬則無以致求仁之功。蓋心主乎一身而無動靜語默之間。是以君子之於敬。亦無動靜語默不用其力焉。未發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養之實。已發之際。是敬也又常行於省察之間。方其存也。思慮未萌而知覺不昧。是則靜中之動。復之所以見天地之心也。及其察也。事物紛糾而品節不差。是則動中之靜。艮之所以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也。有以主乎靜中之動。是以寂而未嘗不感。有以察乎動中之靜。是以感而未嘗不寂。寂而常感。感而常寂。此心之所以周流貫徹而無一息之不仁也。然則君子之所以致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者。在此而已。蓋主於身而無動靜語默之間者心也。仁則心之道而敬則心之貞也。此徹上徹下之道。聖學之本。統明乎此則性情之德中和之妙。可一言而盡矣。○事事物物。無非天地之化。皆當有以範圍之。就喜怒哀樂而言。喜其所當喜。怒其所當怒。哀其所當哀。樂其所當樂。皆範圍也。○聖人之心。未感於物。其體廣大而虛明。絶無毫髮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是也。及其感於物則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之。無一不中節者。所謂天下之達道也。蓋自本體而言。如鏡之未有所照則虛而已矣。如衡之未有所加則平而已矣。至語其用則以其至虛而好醜無所遁其形。以其至平而輕重不能違其則。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雖以天下之大而不外乎吾心造化之中也。以此而論則知聖人之於天下。其所以慶賞威刑之具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論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與夫制刑明辟之意。皆可得而言矣。雖然喜而賞者陽也。聖人之所欲也。怒而刑者陰也。聖人之所惡也。是以聖人之心。雖曰至虛至平無所偏倚。而於此二者之間。亦不能無少不同者。故其言又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則聖人之微意。然其行之也。雖曰好賞而不能賞無功之士。雖曰惡刑而不敢縱有罪之人。而功罪之實。苟已曉然而無疑。則雖欲輕之重之而不可得。是又未嘗不虛不平。而大本之立達道之行。固自若也。○問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此以有位者言。如一箇之士。如何得如此。曰若致得一身中和。便充塞一身。致得一家中和。便充塞一家。致得天下中和。便充塞天下。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如一日克復。如何便得天下歸仁。爲有此理故也。○詩曰微月墮西嶺。爛然衆星光。明河斜未落。斗柄低復昂。感此南北極。樞軸遙相當。太一有常居。仰瞻獨煌煌。中天照四國。三辰環侍旁。人心要如此。寂感無邊方。〈言天之北極。卽人心之太極。〉
右第四章。承上章四端通言性情之德。而其動靜互根之妙。戒謹交養之功。尤見精密。蓋始則天以一理賦於人。中則人體此理而應乎天。終則天地又感於人。一理同流。充塞無間。嗚呼至矣。性情之德。至於如此。又嘗按程夫子語曰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心火也著些天地間。熱氣乘之則便須發燥。肝木也著些天地間。風氣乘之則便須怒。黃勉齋嘗論仁義分屬。而亦謂喜則舒當屬陽。怒則斂當屬陰。蔡九峯性情分屬圖。直以喜屬木。怒屬金。哀屬水。樂屬火。以此數語。反覆參驗。可見喜怒哀樂之用。雖曰具於人心。而實出於天地本然之妙也。○又按我朝退陶李先生嘗定著天命圖。而以四端屬之理。七情屬之氣。其所以爲說。則與奇高峯論辨書備矣。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朱子曰浩然。盛大流行之䫉。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而又無所作爲而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程子曰天人一理。更不分別。浩然之氣。乃吾氣也。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一爲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知其小也。又曰終日乾乾。君子當終日對越在天也。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其命於人則謂之性。率性則謂之道。修道則謂之敎。孟子去其中。又發揮出浩然之氣。可謂盡矣。故說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誠之不可揜如此。夫徹上徹下。不過如此。形而上爲道。形而下爲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附】周子通書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剛善爲義爲直爲斷爲嚴毅爲幹固。惡爲猛爲隘爲彊梁。柔善爲慈爲順爲巽。惡爲懦弱爲無斷爲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其以和爲中。與中庸不同。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而言之也。〉故聖人立敎。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右第五章。明天人一氣。
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蔡氏曰水火木金土。五行之生序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唐孔氏曰萬物生形。以微著爲漸。五行先後。亦以微著爲次。五行之體。水最微爲一。火漸著爲二。木形實爲三。金體固爲四。土質大爲五。潤下炎上曲直從革。以性言也。稼穡以德言也。潤下者潤而又下也。炎上者炎而又上也。曲直者曲而又直也。從革者從而又革也。稼穡者稼而又穡也。稼穡獨以德言者。土兼五行。無定位無成性。而其生之德。莫盛於稼穡。故以稼穡言也。○【附】橫渠正蒙曰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土不得而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爲物。水漬則生。火燃而不離也。蓋得土之浮華於水火之交也。金之爲物。得火之精於土之燥。得木之精於水之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鑠之反流而不耗。蓋得土之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者也。○勉齋黃氏曰五行之序。以質之所生而言則水本是陽之濕氣。以其初動。爲陰所陷而不得達。故水陰勝。火本是陰之燥氣。以其初動。爲陽所揜而不得遂。故火陽勝。蓋生之者微。成之者盛。生之者形之始也。成之者形之終也。然各以偏勝也。故雖有形而未成質。以氣升降。土不得而制焉。木則陽之濕氣寖多。以感於陰而舒。故發而爲木。其質柔其性煖。金則陰之燥氣寖多。以感於陽而縮。故結而爲金。其質剛其性寒。土則陰陽之氣各盛。相交相搏凝而成質。以氣之行而言則一陰一陽。往來相代。木火金水雲者。各就其中而分老少耳。故其序各由少而老。土則分旺四季而位居中者也。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蔡氏曰貌言視聽思者。五事之敍也。貌澤水也。言揚火也。視散木也。聽收金也。思通土也。亦人事發見先後之敍。人始生則形色具矣。旣生則聲音發矣。旣乂而後能視。而後能聽。而後能思也。恭從明聰睿者。五事之德也。恭者敬也。從者順也。明者無不見。聰者無不聞也。睿者通乎微也。肅乂哲謀聖。五德之用也。肅者嚴整也。乂者條理也。哲者智也。謀者度也。聖者無不通也。○【附】朱子曰恭作肅。恭屬水。水有細潤意思。人之擧動。亦欲細潤。聰作謀。謀屬金。金有靜密意思。人之爲謀。亦貴靜密。恭作肅至睿作聖。此學問之極功。盡性踐形之事。○勉齋黃氏曰水陰而火陽。貌亦屬陰而言亦屬陽也。木陽而金陰。亦猶視陽而聽陰也。以此配之則人之身。便是一箇造化。造化之初。陰陽之氣。一濕一燥而爲水火。濕極燥極而爲木與金。人物始生。精與氣耳。精濕而氣燥。精實而氣虛。精沉而氣浮。故精爲貌而氣爲言。精之盛者濕之極。故爲木爲肝爲視。氣之盛者燥之極。故爲金爲肺爲聽。大抵貌與視屬精。故精衰而目暗。言與聽屬氣。故氣塞而耳聾。此曉然易見者也。○周子通書曰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於通微。通微生於思。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
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敍。庶草繁廡。一極備凶。一極無凶。
蔡氏曰徵驗也。雨屬水。暘屬火。燠屬木。寒屬金。風屬土。雨暘燠寒風。各以時至。故曰時也。備者無缺少也。敍者應節候也。極備過多也。極無過少也。雨多則澇。雨少則旱。是極備亦凶。極無亦凶。○【附】橫渠正蒙曰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爲陰累則相持爲雨而降。陰爲陽得則飄揚爲雲而升。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爲雷霆。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爲風。和而散則爲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爲戾氣曀霾。陰常散緩。受交於陽則風雨調寒暑正。○邵子曰極南大暑。極北大寒。故南融而北結。萬物之死地也。夏則日隨斗而北。冬則日隨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也。○陳大猷曰陰陽之氣交則蒸而成雨。氣散則開而成暘。陰退陽進則成燠。陽退陰進則成寒。陰陽吹扇則成風。雨暘風則遊氣之聚散飛揚者爲之。燠寒則二氣之循環往來者爲之。
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
蔡氏曰狂妄。僭差。豫怠。急迫。蒙昧也。○【附】朱子曰肅時雨若。肅是恭肅。便自有滋潤底意思。所以便說時雨順應之。乂時暘若。乂是整治。便自有開明底意思。所以便說時暘順應之。哲時燠若。哲是昭融。便自有和緩底意思。所以便說時燠順應之。謀時寒若。謀是藏密。便自有寒結底意思。所以便說時寒順應之。聖時風若。聖是通明。便自有爽快底意思。所以便說時風順應之。人主之行事。與天地相爲流通。故行有善惡則氣各以類而應之。然感應之理。非謂行此一事。卽有此一應。統而言之。一德修則凡德必修。一氣和則凡氣必和。固不必曰肅自致雨。無與於暘。乂自致暘。無與於雨。但德修而氣必和矣。分而言之則德各有方。氣各有象。肅者雨之類。乂者暘之類。求其所以然之故。固各有所當也。咎徵亦然。○陳大猷曰肅之反爲狂。狂則蕩。故常雨若。乂之反爲僭。政不治則僭差也。僭則亢。故常暘若。哲之反則猶豫不明。故爲豫。豫則解緩。故常燠若。謀之反則不深密而急躁。急則縮栗。故常寒若。聖之反則蔽塞不通而爲蒙。蒙則冥其心思。無所不入。以濟四者之惡。故常風若。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旣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
蔡氏曰歲月日。以尊卑爲徵也。王者之失得。其徵以歲。卿士之失得。其徵以月。師尹之失得。其徵以日。蓋雨暘燠寒風五者之休咎。有係一歲之利害。有係一月之利害。有係一日之利害。各以其大小言也。休徵言歲月日者。總於大也。咎徵言日月歲者。著其小也。
右第六章。承上章性情理氣之貯於中者。以及乎貌言視聽之著於外者。蓋至此而造化之形於身者。無不備矣。天人感應之妙。與中和位育之功同義。非知道者。就能識之。
臯陶曰天敍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聦明。自我民聦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
蔡氏曰敍者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敍也。秩者尊卑貴賤等級隆殺之品秩也。勑正惇厚庸常也。有庸。馬本作五庸。衷降衷之衷。卽所謂典禮也。典禮雖天所敍秩。然正之使倫敍而益厚。用之使品秩而有常。則在我而已。故君臣當同其寅畏。協其恭敬。誠一無間。融會流通。而民彝物則。各得其正。所謂和衷也。章顯也。五服。五等之服。自九章至一章是也。天命有德之人則五等之服以彰顯之。天討有罪之人則五等之刑以懲戒之。蓋爵賞刑罰。乃人君之政事。君主之臣用之。當勉勉而不可怠也。威古畏字通用。明者顯其善。畏者威其惡。天之聦明。非有視聽也。因民之視聽以爲聦明。天之明威。非有好惡也。因民之好惡以爲明畏。上下。上天下民也。言天人一理。通達無間。民心所存。卽天理之所在。而吾心之敬。是又合天人而一之者也。有天下者。可不知所以敬之哉。○【附】程子曰上下一於恭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達順之道。聦明睿知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饗帝。○朱子曰人之大倫有五。聖賢皆以爲天之所敍。今考之。惟父子兄弟爲天屬。而以人合者三焉。然夫婦天屬之所由以續者也。君臣者天屬之所賴以全者也。至若朋友則天屬之所賴以取正者也。○天敍天秩天命天討。旣曰天。便有許多般在其中。天人一理。只有一箇分不同。又曰因其生而第之以其所當處者謂之敍。因其敍而與之以其所當得者謂之秩。天敍便是自然底。故君便敎他居君之位。臣便敎他居臣之位。父便敎他居父之位。子便敎他居子之位。秩便是那天敍裏面物事。如天子祭天地。諸矦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天子八諸矦六大夫四士二皆是。有這箇敍。便是他自然之秩。許多典禮。都是天敍天秩下了。聖人只是因而勑正之。因而用出去而已。凡所謂冠昏喪祭之禮。與夫典章制度文物禮樂車輿衣服。無一件是聖人自做底。都是天做下了。聖人只是依倣他天理行將去。同寅協恭。是君臣上下一於敬。德之大者則賞以服之大者。德之小者則賞以服之小者。罪之大者則罪以大底刑。罪之小者則罪以小底刑。盡是天命天討。聖人未嘗加一毫私意於其間。只是奉行天法而已。萬物只是一箇天理。己何與焉。至如言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此只是天理。自然當如此。○橫渠先生正蒙曰生有先後。所以爲天敍。小大高下。相並而相形焉。是爲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旣形也有秩。知敍然後經正。知秩然後禮行。又曰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遊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右第七章。蓋形於身則必見於事。而率性之道。莫先於五常。故典禮次之。而又莫非天理之流行矣。
易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正矣。
右第八章。承上章申明五典之義。而五典之所由行。莫先於家。故引家人彖辭。以見正家之義。蓋父母者。一家之天地也。夫婦者。一家之陰陽也。兄弟則又如四時之孟仲季也。禮義錯乎其間。而使此三者。各得其所。則天理日用而一家位育之功。可庶幾焉。
鄕飮酒義。賓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時也。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天地之仁氣也。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坐介於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故坐於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於東南而坐僎於東北。以輔主人也。賓必南鄕。東方者春。春之爲言蠢也。産萬物者聖也。南方者夏。夏之爲言假也。養之長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爲言愁〈揫〉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北方者冬。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聖嚮仁。右義偕藏也。介必東鄕。介賓主也。主人必居東方。東方者春。春之爲言蠢也。産萬物者也。主人者造之。産萬物者也。月者三日而成魄。三月則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敎之本。禮之大參也。
詁。三光。星之大者有三。其名不可得而考。○劉氏曰以月魄思之。望後爲生魄。然人未嘗見其魄。蓋以明盛則魄不可見。月魄之可見。惟晦前三日之朝。月自東出。明將滅而魄可見。朔後三日之夕。月自西將墮。明始生而魄可見。過此則明漸盛而魄不復可見矣。蓋明讓魄則魄現。明不讓魄則魄隱。魄陰象賓。明陽象主。主人讓賓至於三。象明之讓魄在前後三日。故曰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方氏曰天地者。陰陽之體。陰陽者。天地之用。故賓主象天地。介僎象陰陽也。三賓又衆賓之所觀法而瞻仰者。象三光也。三讓而後成禮。猶月三日而成魄也。夫魄陰也而禮由陰作。故以況之。且陽道饒而主進。陰道乏而主退。則讓亦陰事也。四面之坐則賓主介僎。各坐於一方之面也。夫有天地以爲之體。必資陰陽以爲之用。陰陽爲之用然後。三光之象垂。三光之象垂然後。有盈虧之理。月有盈虧之理然後。四時之序成。故取象之序如此。○蠢者物生動之貌。天地大德曰生。聖人德合天地。故曰産萬物者聖也。假大也。揫斂縮之貌。察猶察察。嚴肅之意。揫之以時察。言揫斂之以秋時嚴肅之氣也。物之藏必自外而入內。故曰中者藏也。天子南面而立則左東右西。南前北後也。○呂氏曰天子南面而立。而坐賓亦南鄕者。尊賓之至也。介間也。坐賓主之間。所以間之也。○方氏曰飮食之養則主人之所造也。而有産萬物之象。所以居東。介必東鄕。介賓主也。據此坐面東北明矣。然則主人面西北。賓面東南。僎面西南從可知。主人者造之。若客受成而已。建國必以三卿。書曰卿士惟月。此之謂也。
右第九章。承上章正家以及乎鄕禮。而只擧其取象之義焉。蓋鄕飮酒者。鄕人時會飮酒之禮也。或鄕大夫賓賢能及州長習射。皆行此禮。而升降有節。俎豆有數。所謂聖人制之以道者也。
武王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聦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聦明出於天性然也。〉
蔡氏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萬物之生。惟人得其秀而靈。具四端備萬善。知覺獨異於物。而聖人又得其最靈者。天性聦明。無待勉強。其知先知。其覺先覺。首出庶物。故能爲大君於天下。而天下之疲癃殘疾得其生。鱞寡孤獨得其養。擧萬民之衆。無一而不得其所焉。則元後者又所以爲民之父母也。夫天地生物而厚於人。天地生人而厚於聖人。其所以厚於聖人者。亦惟欲其君長於民而推父母斯民之心而已。
成王曰立太師太傅太保。玆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
蔡氏曰陰陽以氣言。道者陰陽之理。恆而不變者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也。論者講明之謂。經者經綸之謂。燮理者。和調之也。
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孤特也。三少雖三公之貳。而非其屬官故曰孤。〉
蔡氏曰天地以形言。化者天地之用。運而無跡者也。易曰範圍天地之化是也。弘者張而大之。寅亮者。敬而明之也。
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冢大宰治也。治官之長。是爲冢宰。內統百官。外均四海。百官異職。管攝使歸於一。四海異宜。調劑使得其平。〉
天官卿
司徒掌邦敎。敷五典擾兆民。〈擾馴也。敷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之敎。以馴擾兆民之不順者而使之順也。〉
地官卿
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主邦禮。治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和上下尊卑等列。春官於四時之序爲長。故謂之宗伯。〉
春官卿
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主戎馬之事。掌國征伐。統御六軍。平治邦國。〉
夏官卿
司寇掌邦禁。詰姦慝刑暴亂。〈主寇賊法禁。〉
秋官卿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主國空土。以居農士工賈四民。順天時以興地利。〉
冬官卿
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周禮每卿六十屬。六卿三百六十屬。〈六官之屬三百六十。象天地四時日月星辰之度數。天道備焉。有述天授位之義也。〉
昏義曰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章明天下之婦順也。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章明天下之男敎。故外和而國治。天子聽男敎。後聽婦順。天子理陽道。後治陰道。是故男敎不修。陽事不得。適〈責也〉見於天。日爲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適見於天。月爲之食。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蕩滌其穢惡也〉天下之陰事。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後成者也。
詁。方氏曰有六卿而又有九卿者。兼三公數之則謂之九卿。由公至士其數三。而倍之止於九者。陽成於三而竆於九。以其理陽道。故其數如此。後治陰道而數亦如此。從夫故也。六宮。大寢一小寢五也。
右第十章。用之鄕黨。達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