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註疏 (四庫全書本)

禮記註疏

  御製讀禮記文王世子篇
  文王世子記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引仲尼曰聞之為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況於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優為之鄭康成訓於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後之説經者多傅㑹之孔疏則以為周公之益君於身優饒於徳廣大而黃敏求陳祥道方慤則或以為周公委曲其身以正其君或以為迂身非直躬或以周公抗世子法為致曲是皆不𠂻於理夫周公之攝政時成王已為君成王不可撻故撻伯禽以警成王其理甚正而其道甚直初非有迂曲遷就之私孔頴達疏申引廣大之釋委曲煩言以致經義反晦偶因檢永樂大典得陳懋賞集說雲況止於其身以善其君於此大人正已而物正之事語較直截夫於詮為於義固當矣而身字解尚未能親切因考古篆身作□子作□二字相似疑或當時傳寫之譌若作於其子以善其君則與周公所行適合而於理於文皆無弗合康成蓋未思及子字之誤為身字遂強附訓釋後儒益從而為之詞使孔子之言周公之事皆不得其正夫強解以誤後學不可乃因強解而誣孔子並以誣周公則尤不可是不容以不辨但經文沿誦日乆無改正之理姑記余所見如是以俟後之考古者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四
  禮記註疏      禮類三禮記之屬
  目錄
  禮記正義序   禮記註疏原目
  三禮註解傳述人
  卷一
  曲禮上
  卷二
  曲禮上
  卷三
  曲禮上
  卷四
  曲禮下
  卷五
  曲禮下
  卷六
  檀弓上
  卷七
  檀弓上
  卷八
  檀弓上
  卷九
  檀弓下
  卷十
  檀弓下
  卷十一
  王制
  卷十二
  王制
  卷十三
  王制
  卷十四
  月令
  卷十五
  月令
  卷十六
  月令
  卷十七
  月令
  卷十八
  曾子問
  卷十九
  曾子問
  卷二十
  文王世子
  卷二十一
  禮運
  卷二十二
  禮運
  卷二十三
  禮器
  卷二十四
  禮器
  卷二十五
  郊特牲
  卷二十六
  郊特牲
  卷二十七
  內則
  卷二十八
  內則
  卷二十九
  玉藻
  卷三十
  玉藻
  卷三十一
  明堂位
  卷三十二
  䘮服小記
  卷三十三
  䘮服小記
  卷三十四
  大傳
  卷三十五
  少儀
  卷三十六
  學記
  卷三十七
  樂記
  卷三十八
  樂記
  卷三十九
  樂記
  卷四十
  雜記上
  卷四十一
  雜記上
  卷四十二
  雜記下
  卷四十三
  雜記下
  卷四十四
  䘮大記
  卷四十五
  喪大記
  卷四十六
  祭法
  卷四十七
  祭義
  卷四十八
  祭義
  卷四十九
  祭統
  卷五十
  經解
  哀公問
  仲尼燕居
  卷五十一
  孔子閒居
  坊記
  卷五十二
  中庸
  卷五十三
  中庸
  卷五十四
  表記
  卷五十五
  緇衣
  卷五十六
  奔䘮
  問䘮
  卷五十七
  服問
  間傳
  卷五十八
  三年問
  深衣
  投壺
  卷五十九
  儒行
  卷六十
  大學
  卷六十一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義
  卷六十二
  射義
  燕義
  卷六十三
  聘義
  喪服四制
  等謹按禮記正義三十六卷漢鄭元註唐孔頴達疏隋書經籍志曰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時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隂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徳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明堂一篇合四十九篇云云其說不知所本今考後漢書橋元傳雲七世祖仁撰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仁即班固所謂小戴授梁人橋季卿者成帝時嘗官大鴻臚其時已稱四十九篇無四十六篇之說又孔疏稱別録禮記四十九篇樂記第十九四十九篇之首疏皆引鄭目録鄭目録之末必雲此於劉向別録屬某門月令目録雲此於別録屬明堂隂陽記明堂位目録雲此於別録屬明堂隂陽樂記目録雲此於別録屬樂記蓋十一篇今為一篇則三篇皆劉向別録所有安得以為馬融所增疏又引元六藝論曰戴徳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元為馬融弟子使三篇果融所増元不容不知豈有以四十九篇屬於戴聖之理況融所傳者乃周禮若小戴之學一授橋仁一授楊榮後傳其學者有劉佑髙誘鄭元盧植融絶不預其授受又何從而増三篇乎知今四十九篇實戴聖之原書隋志悞也元延祐中行科舉法定禮記用鄭元註故元儒說禮率有根舉自明永樂中勅修禮記大全始廢鄭註改用陳澔集說禮學遂荒然研思古義之士好之者終不絶也為之疏義者唐初尚存皇侃熊安生二家案明北監本以皇侃為皇甫侃以熊安生為熊安二人姓名並悞足徴校刋之疎謹附訂於此貞觀中勅孔穎達等修正義乃以皇氏為本以熊氏補所未備頴達序稱熊則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之楚而北行馬雖疾而去愈逺又欲釋經文惟聚難義猶治𢇁而棼之手雖繁而𢇁益亂也皇氏雖章句詳正㣲稍繁廣又既遵鄭氏又時乖鄭義此是本落不歸其根狐死不首其邱皆二家之弊未為得也故其書務伸鄭註未免有附㑹之處然採摭舊文詞富理博說禮之家鑚研莫盡譬諸依山鑄銅煮海為鹽即衛湜之書尚不能窺其涯涘陳澔之流益如莛與楹矣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