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集/卷一
奏
編輯辛卯奏十月二十四日奉敎製
編輯謹奏爲倭情事。該萬曆十九年八月日。准遼東都司咨云云等因。准此。臣査得先該本年三月內日本國對馬州太守宗義調刷還被虜人金大璣等供說。在彼地名畠山殿州。聽得國王盛具戰艦。擬於今年入犯大明。續該本年五月內。有倭人僧俗相雜一起十餘名來到。說稱日本關白平秀吉用兵。併呑諸島六十餘州。琉球南蠻諸國。亦皆歸服。爲緣嘉靖年間遣使朝貢。大明非絶不納。世懷怨恨之故。擬於明年三月間。入犯大明。兵船所經。慮或攪擾貴境。若得大明許和。事可得解。又該本年六月內。對馬島宗義調所遣伊男義智來到浦口。稱有警急。因說日本關白大治兵船。將犯大明。貴國地方。幷應被擾。若貴國先報大明。使得講和。可免此患等因。已將所聞未委虛的及伊賊哄脅難測事情。節次備咨禮部。順付赴京陪臣去後。今該前因。已經略具詞。節回咨都司。計已轉聞朝廷外。臣竊照。日本一種。邈在滄溟。伊性輕狡。以舟楫爲技能。以寇掠爲生理。近如小邦沿邊。遠如上國海徼。出沒比比。爲民吏患。固已久矣。至於抗怨天朝。聲言兵勢。使人恐動小邦。以冀爲伊通款。此伊先故未有之兇詐也。又至於琉球。不曾歸服。卻說歸服。以詑於小邦。小邦不曾敗降。卻說敗降。以誑於琉球。而將伊犯順之計。彼此播說而不憚。其心果欲何爲。及說入北京。令小邦嚮導。入福廣浙。令唐人嚮導。小邦有無爲伊嚮導之理。姑未暇自明。所云唐人。果何指認。而一體准擬如此。雖蠻荒代有逆種。未有似伊狂妄者。必是伊自忖量。阻以鯨波萬里。其兵力所至。非中華所測知。東南降附。非兩處所交驗。兇謀悖狀雖聞。非問罪之師所易及。乃敢張說虛喝。但得展轉疑惑。下可劫持海中諸國。上幸蒙許朝聘賞賜。市貿惟意所利。兼或覘熟關隘。方有所逞。伊賊僥覬。委應不過出此。朝廷之上。亦已洞照賊情。其言出於。恐脅。琉球特以事係聲息。且在懸遠。動有司咨問小邦。務要得其的確耳。小邦與伊國。雖竝處日域。此爲西北陸連華夏。彼爲東南極海一方。水道相望。尙有數千里之上。帆風飄忽。不與伊同。反覆變態。非我欲親。伊每一面竊發作耗。一面稱款往來。故無其常矣。小邦惟不能痛絶。則微有以羈縻。庶少休息邊民而已。且因三國高麗故事。有時遣人下海。以刷回人口等項爲名。其實要以偵探彼中。以爲伊國道里物力。只憑傳聞。動靜機詐。徒付遙度。委於應敵之道不便故也。近據海中回人說稱。至彼偵知。有平秀吉新滅國主源氏。代有其位。自稱關白。頗事戰伐於諸島中。又說國人潛說關白猖狂。勢將不久。又說對馬島守宗義調稱病不主務。卻又訪知宗義調爲平義智所代等因。聽此怪訝間。有義智稱島主義調親男來到。宗平原自異姓。卻冒認父子。想是義智亦係秀吉姓親。簒國奪島。出於一家。相助爲逆。詐稱義調遣來報警。實行恐動之謀。伊種陰譎無狀。推此可知。小邦自經麗季。大勢倭賊。充斥屠劫。先臣國祖爲將。剋捷勦殲。而後懲於失禦。藉於餘威。設備粗有條理。警急亦自衰息。至嘉靖乙卯。有倭船一百餘艘。來犯全羅道達梁等鎭。緣是小邦狃安之久。戰守兵吏。多有被害。然賊亦敗衄。殆無得還。除此。前後或因經過海道。遭風漂到。或於島座。藏伏竊伺。或乘海暗。瞭望懈怠。得以驅抄邊戶。追截漁船。掩襲弓手。節被守禦將官覺知。或擒或遁。否亦所得些少而已。近數三年內。又絶無來犯之時。安有對戰以有勝敗且降乎。伐人之國。降其人衆。雖在一隅。傳聲何限。而敗者得以諱。勝者急於誇乎。伊言狂肆。欲黠反癡。豈復計人疑信。臣以小邦之得此言。不惟保琉球之不服於倭。亦意南蠻諸國之不曾服也。臣獨痛念。自臣祖先有國。世篤忠順敬畏。不負列聖獎與。禮義之邦之稱。不敢至於臣身而失墜。而況世受殊恩異數。優於內服。若臣於聖上之朝。則又加焉。他不事殫紀。如積久之詬誣得雪。已絶之彝倫得敍。極嚴之典訓得改。至蒙撥祕頒示。此雖輦轂臣子。難以得之於天威之下。臣以外藩末裔。有籲必遂。無復餘願。蓋千載一有。天下無二焉耳。臣常晨夕感泣。懸望九霄。區區願忠。無可爲者。報德之期。惟有結草。不圖倭賊以臣亦傳海而國。認爲等夷。不復知人獸異心。順逆殊性。乃以嚮導之名歸之。言亦醜辱。臣何不幸得此於閩越之間。至於上聞朝廷。伏惟天地日月。必不以此疑臣。臣亦不敢爲此多辯。惟復恐臣之事上。誠或不至。有以致之者。仰跼俯蹐。若無所容。且切羞憤與伊賊竝生於涵負之中也。所據倭賊。臣直見其夸謾無實。驟驕必亡。爲不足慮者。然又思得兇惡將禍。若或厚之。猛獸將斃。傷人必多。伊賊跳梁猖獗。不畏天道。不顧人理。及其未敗。不應安分。安知鯨鯢之獰不果一肆於波濤之外乎。臣已行邦內沿邊守將。嚴謹軍火。如遇賊船。不揀犯境過境。輒便截殺外。敢望朝廷另勑海道備倭等官施行。要之有備無患。不勝幸甚。爲此謹具奏聞。〈幸甚下。有緣係倭情事理。〉
封事
編輯丁酉封事
編輯臣伏以國家存亡。間不容髮。君臣同憂。謨猷亦殫矣。雖如臣賤微。豈無區區識慮。而自以迂闊。不敢進言。適遇延訪之日。終亦不容於默也。伏惟聖明寬其狂僭。而採其一得焉。臣竊以爲天苟未欲其禍者。誰得以禍之。國苟自爲不可伐者。誰得以伐之。臣苟毋以亡道事之。與夫民苟有與之俱存之心者。誰得以亡之也。何謂天之欲禍未欲禍也。若稽經傳。於人事善敗。如曰天誘其衷。曰天奪之鑑。似此者。不一而足。其尤親切者。如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及爾游衍。於國祚興替。如曰集命訖命。曰降顯休。降弗祥。必本於天。此類不可勝紀。其尤宛轉者。如楚爲吳所勝而曰。天其或者正訓楚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是何於蒼蒼在上之天而徵其威愛。若日可見之爲也。使爲是說者而擧皆誕妄。則置不足信。可也。如其果知天人相與之理。則庸可毋惕乎。今以千乘之國。幾於滅亡。而不曰天之福禍行於其間。則固不可也。然我殿下厲精爲治三十年。有亹亹之效。而無形顯之過。豈有不享天心。至於幾亡五年。尙不得其幡然悔禍也乎。臣愚竊恐天之於明主。毋亦猶春秋責備賢者之意。苟幾微非僻。皆足以爲累乎。先儒以謹獨爲事天之事。而訓獨者曰。人所不知而已所獨知者也。詩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臣願以是獻焉。何謂國之可伐不可伐也。若昔春秋之世。列國不安業命。或相怨畔。或相攻取。其國各有圖議之臣。而人才非後世比。相與覘覰必審。而計無遺算矣。然如魯欲畔晉。而季孫行父論晉未可貳。則曰臣睦。齊欲伐魯。而鮑國諫魯未可取。則曰上下猶和。是何其覘覰人國。不於其兵食城池弱強虛實之形。而規規於其臣與上下之和睦與否也。古人要言微意。臣固不敢揣知。而獨必知其不誣也。今日朝廷之下。得毋有偏黨不相和睦之弊。而國不能爲不可伐。譬之猶人一身氣血不調。而易爲風邪所乘也乎。孔子曰。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以我殿下英武邁古。雖不能一日已夫在彼之憂。而在我好惡影響中者。何憚而在其猶然也。且於易有之。渙之六四曰。渙其羣。元吉。而本義曰。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者。而下無應與爲能散其朋黨。中孚之六四曰。馬匹亡。無咎。而本義曰。初與四爲匹。四乃絶之。而上以信於五。是皆責在大臣者。而今之大臣。抑或忽於此義乎。臣竊惜焉。何謂臣之母以亡道事之也。傳曰。國將興。必賞諫臣。國將亡。必殺諫臣。諫而有益。聽焉足矣。又賞以勸之。何人不言。何過不聞。宜其國之興也。諫而有忤。不聽焉謬矣。又殺以懲之。何人能言。何惡能救。宜其國之亡也。然殺諫臣之多。孰如暴秦。而諫者愈不止。茅焦之事是已。豈非忠臣義士不忍以亡道決其君也。若雖無賞以勸之。亦未殺以懲之。而莫爲之盡言。則不如秦之臣子遠矣。今我殿下固無失德過擧。而苟以堯舜望於吾君。則宜有可言者。況劻勷之際。措置之末。不盡合於事宜。喩於物情者亦衆矣。然未聞有犯顔。逆耳之論。而顧多面從退言之習。或曰。此事。上所厭聞也。或曰。此事。大臣所力主也。言之無補耳。豈非以亡道事吾君者乎。孟子曰。吾君不能。謂之賊。此又豈止如吾君不能者。而先儒所謂臨難必無伏節死義之士。正指此也。殿下亦何利於此。而與之相安。莫爲使之痛革也乎。臣竊惑焉。何謂民之有與之俱存之心也。在易兌之彖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而前輩說者。以禹湯之事當之。夫雖以禹湯之聖之仁。隨山濬川之功。民受其勞大矣。東面南面而征。民冒其難多矣。然其民非唯不愁怨。而相與悅喜者。信其將拯已於其魚。俾已之其蘇也。若以今日言之。民之後於城築。役於海防。役於操鍊。後於委輸。無非所爲備賊者也。始民之遇賊。被其鋒焰。蓋慘極矣。其孑遺者之於死亡者。非其父兄則其子弟也。勇者冤憤。怯者畏怖。孰不以備賊爲願欲哉。然而一役之興。民輒愁怨。逃散相踵。至有顯言寧賊速來以已是役者。此非特中外當事之臣施措失便之故。亦民覩夫京師根本。尙無必守之計。而諸路急務。不過山城。審非扶老攜幼以歸之地。以謂一朝有警。次第崩潰。未必不如始者。乃何故虛費物力。重困我於未翦盡之間也。當此之時。而苟微大段規畫作國家精神。以凝民志。則終不親信於上。有與之俱存之心也決矣。古人曰。雖文王。不能使不附之民。豈不然哉。且於傳有之。曰。民生敦厖。和同以聽。莫不盡力以從上命。致死以補其闕。此戰之所由克也。今以民之與此相反。雖欲帥之使戰。其克又難矣。臣竊懼而悶焉。凡臣所列四件者。雖若迂闊。而其實未必不關於存亡之數。伏惟聖明俯而察之。於其當自強者而自強焉。當有以攝壹者而攝壹焉。當有以奬養者而奬養焉。當有以懷保者而懷保焉。總之爲必可存必不可亡之術如是矣。而小大事爲。謀則獲之。欲則從之。豈復有難者哉。然臣於所謂事爲者。亦豈不欲效愚一二。而竊見邇間上章疏論事爲者。例歸有司。得片辭覆過。爲一故紙而已。臣之姑舍是。而先其大者。誠願免付有司。直蒙聖明留神。幸不以狂僭誅死。則繼而有所進焉。非晩也。臣不勝激切兢營之至。
陳言
編輯請削衛社勳復任琉等爵累疏堂下會同
編輯臣等伏以近日聖諭所以拒塞廷論者。竊伏得以覩之。未嘗不滋惑而鬱悶也。夫乙巳之事。羣兇所構。非先王所知。而末年大悟。方改而未已。實先後其承之權。同之政可考。而善繼之責。則重有所屬焉。殿下今日益采公論而卒改之者。先王在天之靈。其不願之乎。周詩云。念玆皇祖。陟降庭止。臣等於是安敢誣不然爲然。殿下亦安得謂然爲不然乎。殿下若以臣等爲誣。則請亟正臣等之罪。以謝先王。否則臣等恐殿下終不得諉以先朝之事而難改也。夫乙巳之事。在當時慘極矣。而人心猶未大去者。擧知夫先王未知羣兇之情。庶幾或知之耳。旣或知之。以至今日。庶幾其改之。宜如何耶。殿下於先王之志。先後之旨。蓋親承之。而在廷之臣。及詳當時之事。殿下不以今日從公論畢先志。則人心方始大去。而天意從可卜矣。張浚有詩云。羣兇用事人心去。大義重新天意回。人心天意去回之幾。更復何待而決。臣等恐殿下終不得以是非之定。歸於後世也。且人主操予奪之柄。將聽於是非之公。以施於政。雖是非之微者。不容不知而蹉過。況不啻大者乎。殿下豈宜曰予所不知哉。且爲臣子。小有人心者。孰不欲言是非於當時乎。而怵於黨獄。緘口待今者。誠甘萬死。然當時以言得罪者。亦多矣。殿下但觀今日所言。是則從之。豈宜以當時不言而廢今日之言乎。至於恭懿殿三十年所腐心而切願。一夕懇懇於危疾之中者。殿下寧不軫焉於懷耶。古有東海一婦之冤。足以傷天地之和。今也懿殿外享長樂之養。內劇東海之冤。而殿下有立施之力。無難從之義。而不盡所以慰答。則其爲未安。豈止於傷天地之和乎。於是。殿下雖曰予豈不念上殿。臣等竊未敢信也。嗚呼。以殿下明聖。此事亦待人多言耶。伏惟熟思之而已。臣等至是。不暇避夫跡疏而言深也。臣等伏覩聖諭。有曰。先朝之事。非後嗣所容議。若與前諭雲是非定於後世者。旨意相發。而臣等之惑滋甚也。夫嗣有大寶。謂之繼體。以子改父之道。不啻若自改。況如先朝悔悟已形於言。湔雪已肇於事者乎。繼而畢之。適所以成其美也。顧何嫌焉。而殿下重難至此。則是不爲先朝成美。而後世肆爲非議。先朝代羣兇受之也。殿下忍乎哉。君子之愛人以德。況以殿下聖孝。其愛先朝也。乃在於區區遵依而已乎。且殿下於乙巳之事。未嘗不容議。而所已改者。不止一二。今獨不削僞勳。不復任,琉之爵。而曰。我無改於先朝。無乃不然乎。而兩失之矣。且以當時罪人言之。任,琉之外。皆已伸冤。以任,琉二人言之。復爵之外。亦已蒙恩。則所謂衛社諸人。猶得以爲功者。徒以二人之罪。而二人之罪。又止於不復其爵。則其非逆賊也明矣。寧有罪非逆之二人。而功可稱於衛社者乎。今雖不復二人之爵。而僞勳決不可不削也。旣以僞勳當削。則二人之爵。自不應不復也。此理明甚。在加之睿思而已。臣等伏以大小臣僚聚首叫閤。四月於玆。是豈可已不已。而強君父以難從之事哉。殿下之從之也。則爲先王蓋其非己之愆。爲上殿釋其切骨之憾。畢伸枉死之冤。無復勳倦之僞。而快三十年憤鬱之人心。定億萬世公共之國是。無一而不可者。否則不爲先王蓋愆。不爲上殿釋憾。枉死者猶冤。勳倦則存僞。而人心愈鬱。國是靡定。無一而可者。殿下何憚於從之。何便於不從。而堅執至是耶。臣等竊恐聖心或有偏繫之私。而泛爲辭以拒之也。人主而有私心。惡得使人心服乎。伏惟澄省於本原之地。有一毫則痛去之。然後言者不足從矣。
臣等伏以先王初服幼沖。蔽於奸欺。而在位日久。漸克覺悟。以今日繼述之義言之。則益用公論而革復無餘。亦先王之志也。亦先王之事也。殿下豈宜若故避嫌。而雲不敢擅乎。且在先王覺悟方深。有如云云之敎。則不欲稱焉。覺悟尙淺。有如云云之敎。則猶懼不揚焉。臣恐殿下於孝愛之道。未加硏思也。臣等請以。明旨諭於國中。若曰必欲革復。是者右否者左。如是。自公卿若宗室若大夫士。以至生徒耆老軍民。必皆右。獨僞勳之中首事數家及原從賤隸過爲私憂者左矣。殿下不與公卿若宗室若大夫士。以至生徒耆老軍民。同其好惡是非。顧與僞勳之中首事數家及原從賤隸過爲私憂者同之。不亦傎乎。伏願殿下思繼述之大義。察擧國之好惡是非也。速決而快從之。則幸甚矣。
臣等伏以聖上識慮之明。凡在大小臣僚。雖不足以仰望萬分之一。然集衆見而揆諸理。豈盡不審權度。且苟爲雷同哉。今也皆曰。繼先王悔悟之志。而革欺蔽之政。孝之大也。否而徒曰遵守。則於孝爲謬焉。上殿彌留之證。凡在大小臣僚。雖不敢謂如何必可已疾。然聞於侍診者餘談。孰不知爲心恙難以藥餌爲哉。今也皆曰。因前日懇惻之敎而畢慰解之擧。孝之急也。否而諉曰重難。則於孝有憾焉。且非獨大小臣僚然也。庶民在下。至愚而神。自堯舜不能不與同其好惡者。無不以此爲言矣。臣等聞之道路。察之顔情。誠見人心不容誣。而公言不容遏也。特殿下未必盡知耳。雖以聖孝之至。人諭而戶說之。恐不足以服其心也。然此在夫人事而已。災沴之生。無虛旬月。如警如嗔。雖其各有名應。而若故藂萃於論事之時。使聖心不得安於所執。夫天意。惡可謂無與也。古有士夫患疾。猶曰造物所爲。況在我長樂之尊乎。此時而侍藥廳再設焉。是宜殿下之憂畏益切迫。而膠固益以難矣。則乙巳之事。至此而畢革。庸非天數者乎。殿下若猶違人逆天。而使先王實陷於過。上殿終抱其慟。則顯微去就之理未暇言。而不泯之議。難追之悔。甚可懼也。伏惟深思焉。
臣等伏以盈庭之言。殆無餘力。時月亦久矣。而未蒙允兪。誠不曉聖意之所執也。昨於朝報。恭覩批旨。雖非所以諭及臣等者。而竊仰聖明疾邪議於旣往。懼黨禍於方來。非羣下所逮也。然在臣等之所終惑。則不得避出位之誅。而不爲畢達也。彼論鳳城之時。諸以爲公論者。皆出於元兇。而苟同於畏死。果何所不至也。然以此故而幷疑今日之論則過矣。如宗楚客李林甫。布其腹心於御史給事中等官。則有言責者。未必公論也。如元載使百官奏事。必先定可否於宰相。則百官未必公論也。王莽矯僞惑衆。而庶民諸生郞吏以上。守闕上書。咸願得其女爲天下母。如此則國人亦未必公論也。然後世戒此。遂廢言責。不信百官之言。蔑國人之是非。其可乎。且論鳳城也。乃乙巳之事。而今日之論。所爲痛夫乙巳之事也。寧復前後一揆而難辨也哉。若夫後世有忠義討賊。而奸黨復藉口僞勳。此亦不可謂必無之事也。然爲此慮而不正今日之事。則亦過矣。堯不能慮後世之操,懿。而不傳天下於舜也。武王不能慮後世之安漢。而不託幼孤於周公也。聖人雖處莫大之事。而不能慮後獘有如此者。況奸兇之誤人國。非必援比故實。而在今日。慰安上殿於危疾之中。爲事甚急。逆防來世之患。爲事甚緩。惡可諉此而爲之辭也哉。伏惟聖神毋是獨見。毋忽羣言。幸甚。
北邊攻守議通政以上各獻
編輯北邊之事。臣不諳。本處形勢。無從入思議。實未有一得。況具上中下三策乎。第以臆度膚見爲今日之計。不過曰毋討有守而已。今之議欲討者。必曰犯順可怒。必曰否則示弱。其不欲討者。必曰擧非萬全。必曰度力則難。臣竊以爲爲後之說者。固得矣。然亦不待此說而前說可廢也。何哉。臣之然後順逆名。敵之然後強弱形。人之然後怒生彼。賊胡本一種野獸耳。且不知有父子。則君臣非所責。雖其有所求賴於我。稱爲嚮國。實非我臣屬。比緣邊臣失於撫綏。反搖尾爲噬人。亦其常性耳。惡足強而臣之。校以逆順乎。且彼未遽候我國強弱也。獨六鎭強弱。爲其耳目所習。及其來。嘗果若無人之境。雖欲彼毋弱六鎭。得乎。今欲討罪。不能以六鎭爲之。別有徵發。形亦難隱。則彼始也所弱六鎭。而今也所弱。不止六鎭。是我與不足敵者敵之。顧不爲重示弱乎。於不足人者人之。又爲不得已於怒者乎。況擧未必於全力。亦有所難。實如後說乎。然初非待此以廢前說者。故臣毋庸枚數也。若夫守之之備。則有二焉。曰實兵。曰治田。何謂實兵。六鎭土兵殘寡。歲甚一歲。無事之時。猶不足以示彼人。自有聲息以來。不免勤朝廷之慮。益其防戍。可謂備至矣。然募之於京中。徵之於他道。若欲其人耐邊上寒苦。熟山川夷險。習知蕃情馳突之技。與之相長。則不得與土兵比。非唯不得比土兵。比之本道內地兵。亦不侔矣。幷與所乘之馬。肥健而往。羸病而歸。當其留時。無實可知。雖多亦奚以爲。臣之妄料。以費於客兵食者。月給土兵。且爲規畫。人給馬匹襖子戎械之屬。使人人感奮。自力爲敢死之士。則足以一當百矣。又卽本道內地之兵。增損輪戍之宜。亦略得食於官。至馬匹襖子戎械之屬。或以試才而得。或以貧乏而得。使人人忘往來之勞。而與土兵相先。則足以一當十矣。向所徵募。竝可罷也。等是費食耳。今之費與向之費者。孰爲有益乎。如馬匹襖子戎械之屬。亦國家不得不費力辦送者。然不至如運米之難也。且誠用下項屯田之計。則土兵戍兵。又不爲無事而食。而運米之獘。可以稍除矣。但臣伏聞。國家於輸邊之物。未嘗不用至意。而邊臣多不體奉者。上年運入之米。用度不甚謹。至掩心衲衣之頒。尤無實惠。念之可爲寒心。巡撫御史之屢遣。議者以將吏疲於聽命爲病。此固有理。臣竊以爲在得其人。制事得中。無有擾害耳。顧不可毋遣以紏察。餉賜一事。爲尤重也。何謂治田。兵之所屯。食爲最急。故趙充國謀破羌。先務屯田。其所上便宜之一曰。兵士若干。留屯以爲武。因田以致穀。威德竝行。又曰。居民得竝田作。不失農業。臣竊得聞之。北邊之地。厥土膏腴。優於南方。閒曠未墾。不啻其多。試令巡撫御史相度形便。隨以幹能一吏。專委監董。役用土兵戍兵得食於官者。官爲辦給牛種器用。至雜色元居入居人戶。亦各量宜折給。要之自耕至穫之時。千耦布野。廬舍相望。則兵之得食者。始專軍糧。而今兼農糧也。雜色元居入居者。以編戶而爲戍兵之助也。兵不離農。農不離兵。從古以爲得策。穀成之後。兵之所作歸公。而復爲兵所得食。雜色所作歸私。而人戶免於失業。蓋雜色人戶。向雖知閒曠之可墾。而力單不可謀始。亦畏零賊不可能也。今所恐者。地或不足耳。不可使寸土不墾也。臣又欲言徙新刷舊。俱須得宜。以增邊民一段。而使民生理不足。徒多驅勒以入。畢竟無益。故言止於治田。誠以有食而後可以有人矣。臣言非謂可備采擇。不得不應旨。
海州行在所累啓議政府率百官
編輯討賊復讐。力雖未至。而事非但已。遺大投艱。意雖已決。而時則不可。臣等恐國人之有覬於。殿下者。擧墜於地。而東宮羸疾。正爾猝遽承當。亦必遑遑悶悶而有所難言者。況兇醜猶屯海徼。天將猶在封內。京師望駕而未覿。陵廟慰安之未親。殿下雖必欲自遂。不亦已早耶。臣等不得認爲殿下家事而徒汲汲於奉行也。百僚同辭瀆籲。蓋出國人之情。不容於止。而渙散萃聚之幾。將判於玆焉。伏乞三思。
痛修惕厲之行。以回天意。屢降哀痛之言。以感人心。慰羞辱於宗廟之如在。答飢渴於京師之孑遺。與夫訓鍊生聚。以爲復讐之地。皆殿下今日所當自任之不暇。而遽欲以遺子孫。雖不有臣等之論列。而獨不念祖宗付託之重。不容如是遽自解耶。然而聖諭爲宗社計者。臣等竊所未曉。而賊亦未可謂已退也。臣等至是不敢多言。伏惟熟加硏思而已。
下情堅懇。上敎彌峻。臣等竊悶竊惑焉。天心悔禍。而命則新於殿下。民生極困。而望則深於殿下。循省之痛切。轉移之疾速。亦惟在於殿下。而投遺於儲嗣。期待於初服。誠恐非計也。家人父子將有付授。必了已所當了。然後方以與之。方全天性之愛。不誤舊物之重。而於國顧可草草耶。進御京都。會有其日。慰五廟之祝詞。謝百姓之旨諭。皆當自爲。不可遽代。此又於理明甚。殿下之志。雖欲必行。而今則決非其時也。臣等冒昧瀆擾。蓋所不免。伏乞睿察。
以春秋則未宜倦勤也。以安危則不容引疾也。以爲前已爲期。則今日豈可謂賊去也。以爲天方示警。則此擧非所以應災也。蓋嘗膽臥薪之不暇。而褰裳棄屣之是爲。以此告祖宗。以此遺子孫。以此言於天將。聞於皇上。至以諭餘黎示強寇。臣等不見其一當也。而況天性之愛。下同常情。視東宮自量未可堪。悶若無所歸之狀。臣等竊意聖衷之已動也。持以日久。所傷大矣。伏乞深思亟寢。不勝幸甚。
此時。上體違豫。東宮亦不安寧。下情憂悶如何。然爲國事計。因成算而措置。與新服之擔當。其艱易豈不懸殊耶。且夫君爲神人之主。今也廟社未及再奠。黎甿未及還集。殿下顧何主焉。而遽欲以傳之嗣耶。此等勢理。惟在硏思。不容放過焉爾。
臣等伏承聖批。蓋益悶而滋惑。以戡亂之難也而欲委於儲嗣之幼沖。以御治之久也而欲同於氣機之流易。殆非前聞。而徒爲失計也。大抵今日天意去而乍回。人心離而甫合。國事之蕩析者。方須整完。雖君臣上下相與淬礪。責難責實。日新一日。不放晷刻。猶懼其不濟。顧乃上惟急於釋負。下則堅於戀戴。淵聽愈凝。輿言難遏。萬幾屬於謙虛。百職曠於聚籲。播越之末。加此氣象。甚非所以了當今日也。
臣等伏蒙聖批。每以疾恙爲解。臣子之情。何敢請以勉強。顧國家之憂虞在大。聖躬之疾恙匪深。故不得以退默也。臣等雖無狀。亦不敢顯諛於殿下。殿下學問高明。優御萬幾。古之帝王。罕有倫儗。而國人尙有厚望者。力行如何耳。加之意而已。今也艱險備嘗。困心衡慮。天所以玉於成。而人將覩夫大有爲。卽因禍爲福。轉危爲安。豈不沛然也哉。於是。過自引咎。而遽議內禪。夫東宮。吾君之嗣也。天資之美。則猶吾君也。授受早晩。何爭焉。獨其學問之未就。而萬幾之猝當。正此存亡之際。不啻其難。而困衡之益。又非沖年之能得。書稱沖人未堪家多難。孔子以有民社何必學。爲賊夫人之子。殿下豈宜不爲致念。而忍於以賊遺急於艱大之投耶。上而遂誤祖宗之舊物。下而不全天性之至恩。是誠可懼也。於呼。庶幾無疾病與。於呼。庶幾改之。臣等不勝祈祝嗚呼之至。
槐院文書事草記
編輯倭情奏文。旣已啓下繕寫。今當齎送。而臣待罪承文提調。自參預製述之時。以其措語極難。知其有所欠穩。且臣於變故之後。再赴京師。少諳事宜首尾。今誠疑慮及之。而自分微末。所言無能爲重輕。不以達於聖鑑。則臣子之義。有所不可。故冒昧敢達大要。今此所爲急於聞奏者。未審何說爲主。若以爲賊之退否。不以時報爲未安。則天朝固已令我於釜倭盡退之後。據實馳奏。而目今未退之倭尙多。則未及應奏之時分也。不報何有於未安乎。況天朝旣遣宣諭將官。又命冊封使臣。方蒞倭營而將事焉。卽有遷延機節。冊使諭將。自應陸續奏報。我固不當覷知其成否利鈍。而徑行奏報也。藉令冊使諭將所報。有不能以實之蔽。我又不當密奏必多牴牾之詞。爲若告訐者然也。然若奏此而必得天朝動念。再調兵糧。及時勦援。則不暇計其他。而一日爲急。可也。顧奈有不能必然者。臣之赴京師時。竊聞朝議自初爲東事無一人慾出兵糧過江以救之者。而兵部石尙書排羣議而獨主之。兵糧之出。無非其力。其不能因平壤之捷而究勦除之功。則失在閫外。而不在本兵也。旣而方內爲之亦敝。則羈縻之計。出於不得已。羣議又非之。而尙書力主行之。無非爲我也。設或不幸不果解紛。而尙書之本心。則可切感也。如孫經略深以封倭爲非。與尙書立異。若不爲苟且者然。其意見初不過畫江以守。則爲我之心。視尙書孰厚也。在朝列之臣。凡非議封事者。大率皆孫比雲。今雖賊情之奏。以時得達。而及時勦援之議。恐未必動也。臣赴京時。各衙門大小官人向臣等言。皆曰。汝國每請兵。兵或可出也。而問糧可具。則曰不能。糧或可與也。而問船可具。則曰不能。如是而每欲全賴天朝之力。爲汝國不取也。此言尤可悚然。而在於今日。事涉告急者。如非甚不得已與必可有益。則恐不當屢發也。且天朝之臣主幹我事者。如宋經略李提督劉員外及顧總督。皆重被物論。而石尙書亦累被僅免矣。往者金睟與臣赴京。遵我廟議。力陳講倭之非。適會宋經略等被論之時。雖其論初不爲臣等之言而發。而不無有以激成之者。臣至今思之寒心。其後司行人之被論。雖尤不因我人之言。而所發皆在我國時事。亦足嫌也。須又胡遊擊者。以我咨告軍門以卒徒擾害地方之事。遭薄責而去。是何我之不幸。前後有此等事。不一而足。況今奏內所列。與冊使諭將所報果多牴牾。則冊使諭將方在我疆。先被天朝詰讓。而石尙書亦不免狼狽必矣。我將厚蒙告訐之名。而天朝之臣。固不無快之者。然而厭薄之者。尤不勝其多矣。臣赴京時。石尙書面言。吾雖衰境。鬚髮不甚變。自爲汝國憂悴而後。晧白如此矣。但朝臣當汝國事者。無不見敗。雖吾何能久乎。吾敗之後。恐無更肯當汝國事者矣。今竊聞尙書已被皇上震怒。而此奏適至。則其激成重譴。何止如金睟與臣之行哉。臣前以文書勾當。進詣備邊司。竊聽僉論。乃什八九同辭。而其意如臣加切矣。此皆聖上所與朝夕計議之臣。必當具達。然而事不遂已。臣竊怪之也。若以爲通信一事。不可不聞而行否。則臣亦有說焉。我之對賊已四五年矣。豈可猶然如此而已乎。爲今之計。若能亟治兵食。及賊未去。勦殺不遺則上也。有所不能。而賊如再逞。背城一戰。不惟苟全則次也。包羞忍恥。姑從邀求。無甚難者。而生聚訓鍊。功緖完時。雖不能越海致討。而俟其再來必殄。則亦一道也。三者於義理各有所當。亦有長短。而非皇朝之所能沮。亦非皇朝之所能強。惟在吾君與吾相度內。何必急於上聞。若將稟承以爲定奪者哉。抑或事機大變。必不免於告急。則奏詞又當自別。不容含糊無歸結。如今之爲。尤恐不可徒以速爲得也。臣只據愚惑之見。不知忌諱之言。罪合萬死。惶恐敢啓。
控辭
編輯辭承文院提調疏前後三首
編輯伏以臣生地之卑。立身之微。在諸臣中無有倫比。獨以早竊文字間虛名。朝家以爲或堪一分需用之故。前後處之從優。蓋恩命雖出於上。臣豈不知物議之苟然饒假耶。至於承文院提調。乃儒臣盛選。而臣又以此故得帶。尤豈不知一日不可堪處。而近數年間。可謂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也。爲臣子者。無論堪與不堪。有不容自言得免之義。故僶勉以就之。然臣未嘗一寤寐而自安也。且使臣之爲文字。果有關於需用。則猶之可也。顧臣旣幸科第之後。不復萌意以此一事售於當世。故三十餘年一廢而無所用心。間雖爲之。亦止於迂僻而已。近數年來。乃強而從事詞命。則泥滯齟齬之爲病。雖頗經刪潤之手。而終是不中者多。合用者少。比及再忝使事。持是無以動人而格天。則臣之無狀。已畢見矣。況今國勢稍定。用人務在澄汰。而槐院提調之足當專責。兼官之足責成就。不似疇曩行朝之乏匱其人。何至使如臣者久於虛受。而虛授之譏歸於朝家也哉。抑臣有一焉。在臣分內當得。亦可以少展所學者。唯字牧一事。而嘗亦得試六七邑。雖未有以來赫赫之譽。而猥自以無甚瘝曠也。目今銓曹注擬之際。尤患守宰之難塡。令臣獲解非據。而見畀一州郡。則當此國與民俱艱之日。庶自竭其愚。以實效報君父。亦免於衰晩餘景。悠悠虛名之下矣。此臣自知之明。區區之忠。而非所敢誣於宸聽者也。伏望聖慈垂察。命下有司。遞臣承文院提調。俾安賤分。至其情願外補。則量宜施行。不勝幸甚。
臣於上年。疏陳兼帶承文院提調。揆分量才。俱不堪當之情。冀賜遞免。而聖旨不許。至曰。文章動一國。當此艱虞之時。委以詞命。又曰。門地又何足論。臣於是不勝感激惶汗。竊伏惟念。門地一節。旣蒙聖人之言。出於天地之量。臣不敢猥瑣再瀆。而文章者。初非臣所有事。一國亦不以許臣。何有於動人乎。特天日之光。過於下燭耳。臣雖不甚駑鈍。早知屬文。而旣占科第之後。俛首吏簿。遂拋詞翰。未嘗與時輩後先此事。獨因罷散多時。閱覽古人所爲而倣傚一二。然無意當世之用。壹於迂僻而已。至於公朝文字。非唯臣自知不中。人亦共知之。蓋事變以來。臣所起草奏咨之屬。動費院中刪潤。終亦難合屢矣。誠其文不相近如此。而得名詞命之委。庸非虛受者乎。本院提調。雖非盡須文書出手之人。而要皆名重宰列。歷踐自別。不問勾當緊慢而帶之宜也。臣則萬萬不敢同此。伏況臣受氣甚薄。衰白特早。今且未及六十者二歲矣。追隨文士。治筆硯於其間。臣自知漸益有所不能也。伏乞聖慈命遞臣承文院提調。令臣在內備數宿衛於尙能步趨之前。在外代匱凋郡於未盡神力之時。卽安賤分。而亦免於遽廢。不勝幸甚。
臣以承文院提調。非據不堪。情願遞免。疏陳至再。先則猥蒙獎諭不允。後則下大臣回啓不得遞。又後因病。乞解見職及兼帶。則有幷遞之命。是聖明特已俯燭蟣蝨之情也。尋又本院啓差。雖欲輒復控辭。而賤微之臣。屢瀆天威。誠有所難。僶勉仍冒。行且浹歲矣。臣反覆惟念。本任實祖宗朝以來。號爲儒臣盛選。今之得帶者。亦皆重宰顯列也。臣獨居於下流。而廁於其間。則徒以事變而後國書交馳之際。虛名謬聞。或堪代乏草創耳。奈臣學不通方。文不適用。其所製述。不合事大文字。非唯臣所自知。人亦公共言之失。以薄技見於當世。人所不能無心。臣何嘗不自殫竭。而齟齬不入樣如此。加之衰退頓甚。非能自力之時。卽朝廷曲加優容。而臣實曠無補效。猶且久非其位。自視宰列閑漫帶局者然。則臣不敢也。古人有云。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臣之當去此任審矣。伏望聖明再賜裁察。命遞臣承文院提調。俾安涯分。不勝至幸。
辭承文院提調幷校正廳堂上疏
編輯伏以臣屬有賤疾。將臣見職及兼帶承文院提調職事。已具辭單上聞。旋蒙天恩。給由調理矣。乃復聞以校正廳堂上啓下。臣不勝惶懼隕越之至。臣以承文院提調。爲不敢冒。自前累經控辭獲允。今又因病。祈在必免者。本院是自祖宗朝儒臣重選之地。提調又顯列宰臣所帶之名。臣特事變之際。承乏製作咨揭。類於事役。非取於位望。亦有不暇辭避之義。而邇年以來。則文翰諸宰見帶者甚盛。文書之務。綽然修擧。臣顧有文字僻澁不中用之病。人所共知。誠不合久據踰僭。此在聖明之所下燭也。至於校正廳堂上。一時特設。其爲選望。又不啻如槐院。非如臣者夢寐所得到。而玆者啓下。必或因臣謬有讀易之名也。臣於易之一書。自少至長。不曾開卷。而近自六十之年。始得讀之。然其愚妄以爲卦爻彖象。俱是聖人之文。以凡庸之人。讀聖人之文。不可遽事探索義理。惟當虛心熟讀。欲令聖人文辭。稍稍親切。看得文理自有槪例。然後叅稽傳義。分辨象占。而假藉口訣。略爲停當。其從傳無疑者則從傳。從義無疑者則從義。傳義俱涉起疑。或有餘蘊。則附以愚說。亦非敢率意撰出。要皆明有證據。務合本旨。抑以竊體朱子。不以不因程傳爲嫌。其與時輩講論文義。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庶幾不至陷於悖戾。蓋已隨得隨記。若有倫理者。什之六七。而衰不能楷書。貧不能繼紙。無以易其稾。早晩隨分蒙恩。補一僻郡。得有書手紙筆。可以繕寫就完。而臣伏遇聖學高明之日。區區微忠。宜欲一效芹曝之獻。復恐以狂僭受誅。計不知所出。爲日蓋久。凡臣謬有讀易之名者此也。決非所以從事於校讐之地。且臣妄見聖人立文字。自當有一件義理。而如今日從傳從義。作兩件口訣。實屬未安。不得違背其心而塞責爲之。不敢有隱於天威之下。伏乞聖明察臣守分守見之愚。將臣所帶承文院提調校正廳堂上等職事。先賜鐫免。而後罪之重輕。席槀待命。臣謹稽首稽首以聞。
投進
編輯周易本義口訣附說投進疏
編輯嘉善大夫行杆城郡守江陵鎭管兵馬同僉節制使臣崔岦。誠惶誠恐。稽首稽首。上言於正倫立極盛德洪烈至誠大義格天熙運主上殿下。臣伏以往在壬寅年中。臣控辭周易校正廳疏中。有乞恩補一僻郡。專意治易一款。雖未卽蒙準許。旣而罷局數月。蒙恩除授本任。於今三年。將息衰疾。賤業亦就完訖。天地父母生成之德。至此極矣。然臣原疏事情。豈應天聰記有。今臣更得備擧本末焉。臣自少時。雖從事文學。猥有名稱。顧無着實之功。空空然耳。比及得衰之年。國難書亡之後。幸叨奉使赴京師。購得周易一帙。乃臣未讀之書。歸而讀之。雖知可喜。而所患孤陋。無師友可相質。無翼書可參訂。則自奮以爲天下之理至公。其在人心之明。無間聖愚。而易有聖人之道四。一曰。以言者尙其辭。夫言所以述理。由辭以求理。此下學所當務。然以庸常之人。讀聖人之書。不可遽事鑽硏。唯須虛心熟讀。看得聖人文字。稍稍親切。言則有槪例。而義則有變易。然後分辨象占。停當口訣。庶幾萬分一不失於三聖人之辭。至於程子傳朱子本義。略有異同。不得不參互稽攷。而從傳無疑者則從傳。從本義無疑者則從本義。傳本義。俱涉可疑。或有餘蘊。則不得不附以愚說。亦不敢率意撰出。要皆明有證據。所期合於聖人之本旨。抑以竊體朱子以其推尊程子之至。而不以不因其傳爲嫌。其與時輩講論文義。則以爲不得徒尊畏前輩之意。如此。可免陷於悖戾。蓋嘗隨得隨記。若有倫理。而衰不能易稾。貧不能繼紙。早晩蒙恩得郡。資於俸餘。圖就繕寫。伏當聖學高明之日。宜欲一效芹曝之獻。此臣始終一忱。而及玆遂計者也。臣又伏見我國原行周易口訣。槪據程傳。而壬寅校正本。兩據傳本義。臣於前疏中已雲。聖人立文字。自當有一件義理。乃作兩件口訣。實屬未安矣。故臣今所定口訣者。謹依中朝見行易經用本義之例。專據本義而爲之。卻又不免有所從違。則終不能不以狂僭爲懼。然其本心所在。所務合者經旨。所切體者朱子之意。若其迷惑得罪於不知不覺之中。則有不暇恤。而不得旋自揜藏於聖明之下也。輒將所有周易本義口訣附說一帙四冊。隨疏投進。緣臣初非設意有關於帝王之學。故不得比同前代儒臣所進大學衍義等書體例。然而倘下博士學士等官。就與刊正。要於可行。則於聖學體易之道。亦未必無取也。抑臣又有懼焉。孔子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大聖人不踰矩之年。猶若有所不卒於易者。況臣至愚極陋。僅十年之得。而自以日加衰朽。朝暮就木。遂恐與書俱泯。汲汲於繕完封進。不能保其無有舛誤也。伏惟聖明垂愍。諒其愚誠焉。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冒死以聞。
表箋
編輯誕日賀箋晉州。下竝同。
編輯星連珠以聚奎。運膺啓聖。斗揭柄而指子。時葉履長。瑞氣絪縕。歡聲洋溢。恭惟主上殿下德由天縱。資實生知。感時不忘於劬勞。中篤孝慕。歸美必本於震夙。下循慶儀。洊回虹流之辰。彌迓川至之慶。伏念臣南州滯跡。北闕懸心。才非望於古人。未成金鑑一錄。夢猶通於上界。得獻玉巵萬年。
同前代監司
編輯聖人之生不數。有待降休。化國之日初長。如期來復。庶倫同慶。終古玆辰。恭惟主上殿下敬德內躋。謙光外茂。躬御大寶。二紀若自代之初。禮緣羣情。千秋非襲唐之故。凡今嵩祝之盛。孰後華封之誠。伏念臣分竹已叨。及瓜猶滯。忠深學劣。未成金鏡之書。跡遠心懸。徒作雲天之夢。〈雲。潛邸諱字。〉
討賊賀箋
編輯與天同育。容有櫱牙之生。無地自全。果宜幽顯之戮。凡含氣血。競動歡呼。恭惟主上殿下德侔兩儀。明竝二曜。王者之怒怒物。何嘗欲刑。聖人之誅誅心。矧已幾事。慰五廟於震憤。宣四方以湛恩。伏念臣素居下流。叨牧南徼。恨微先見。奮堯羊之觸邪。欣實至情。偕虞獸之率舞。
同前代節帥
編輯自天佑之。豈容奸窺於大位。與衆戮也。俄遍梟示於多方。戾氣彗除。歡聲潮至。恭惟主上殿下宵旰二紀。淵氷一心。櫱牙其間。非地毓海涵之過。飛走無所。見神誅人討之同。怒不煩於一戎。謀何有於三窟。伏念臣職叨閫銊。才愧干城。奉揚餘威。界上絶嘯兇之警。申祝遐壽。軍中唯歌德之聲。
頒到大明會典全書賀箋
編輯懇雪舊冤。終始以成於大孝。恩霑新典。再三而訖於全書。勑隨使回。歡與邦共。恭惟主上殿下恭爲子職。簡在帝心。承十世戴盆之天。痛存遺體。積廿年傾藿之日。情悉析毫。玆榮荷之無前。允慰伸之有後。伏念臣生地側陋。際時亨嘉。充價昔叨。知事完之不易。繫官雖遠。想宸喜之非常。
上尊號賀箋
編輯帝王之孝終乃事。爲祖宗雪羞。天地之功強而稱。緣臣子歸美。儀文載縟。冊寶揚鴻。〈儷語全聯〉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至誠奉先。誠身獲上。滌惡名幷其僞系。待今晨於二百年。頒祕典繼以全編。隨我使於三千里。宜有非常之擧。式當莫大之休。伏念臣某幸際昌期。方承謬寄。跡滯南徼。雖阻班於嵩呼。心懸北辰。倍輸悃於華祝。
同前賀中殿箋
編輯至德隆功必曰天。微坤誰助鴻名顯。號加於父。在母亦宜。吉竝諏龜。崇均鏤玉。〈儷語全聯〉恭惟中宮殿下。宸闈十載。夙夜一心。痛祖先之蒙被詬誣。久篤相儆。承皇上之滌除瑕類。終由葉誠。玆享無前之成。式膺莫巨之慶。伏念臣縻跡外服。聳聞殊儀。祝聖人之多男。竊效華封之老。歌大國之有子。常同渭涘之初。
太廟賊伏刑賀箋
編輯火之曰火。殆延五廟之災。刑以止刑。斯正二人之罪。幽明釋怒。遠邇騰歡。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孝敬奉先。仁威臨下。屍者不職。容令寶玉大弓之窺。轉而爲祥。或是祝融回祿之相。旣嚴討其當討。將勑修所未修。伏念臣跡滯南州。心懸北闕。焦頭爛額。莫同奔呼之勞。拜手颺言。徒有頌祝之懇。
冬至賀表承文院製。下同。癸巳。
編輯地中之陽聿動。節回小春。天下之慶攸同。儀視元會。重霄瑞色。普域歡聲。欽惟皇帝陛下。與道俱沖。因民欲逸。遵閉關之戒。養靜蓋將有爲。見生物之心。推仁不可勝用。玆方躋世於化國。豈止撫辰於流年。伏念臣職縻東藩。誠拱北極。存亡興滅。受蘇特尤於品形。感德戴功。攢祝惟倍於壽暇。
冬至賀表不用乙未
編輯一陽來復。象稽羲文之微。萬國會同。儀衍魏晉之小。式新敷政。於令撫辰。欽惟皇帝陛下。天縱聰明。日躋聖敬。寢省方而順道。穆穆高居。體生物以爲心。洋洋廣被。晷堪微於歲美。氛載葉於書祥。伏念臣繫守東藩。瞻依北極。朽骨再肉。荷恩倍於尋常。嵩呼三聲。輸悃同於咫尺。
方物表
編輯地中陽動。玆屆履長之辰。天下歡趨。敢愆享上之儀。右件物等。潔雖采藻。癡類獻芹。惟冀明底其情。顧傷貧無以禮。
乾淸坤寧二宮災慰表不用
編輯聖德儉恭。居維未央之舊。天心仁愛。警以回祿之災。震及多方。驚如同日。欽惟皇帝陛下。思道端默。畏威側修。反觀我生。罪寧歸於燕窟。將用民力。殃恐及於魚池。凡聞哀痛之言。共仰轉移之兆。伏念臣國綿垂滅。恩荷曲全。雖有粉骨而縻軀。尙難報稱。末由焦頭而爛額。徒切馳瞻。
天兵再出謝恩表事改不用
編輯風雷不止於一再。窮兇竟難逋誅。馬步方調者七千。大援將有後命。倒懸其解。仰荷奚勝。伏念臣資與力綿。祚由德薄。守藩承於十世。綢繆未陰之隳功。對壘訖於五年。收拾餘燼之蔑效。下積幽明之羞痛。上增宵旰之顧憂。惟廢絶之是宜。乃扶全之如始。水陸竝征之誰敵。且先恊防。芻糧偕出之靡遑。姑用折色。孰謂海隅之急。重詒區內之勤。玆蓋伏遇皇帝陛下。至仁宅心。神武御物。聖人之怒在當怒。寧容匪茹之猶狂。王者之兵期息兵。實悶無辜之卒翦。斯申順動之擧。亦伐近攻之謀。臣敢不專仗威靈。復循職業。討賊而非自克。雖愧於嘗膽臥薪。酬恩而苟可爲。切圖於殞身橫草。
皇極殿災慰表
編輯至誠之道。方格於神明。無妄之災。忽纏於宮禁。羣工奔走。率土震驚。欽惟皇帝陛下。乾乾自彊。翼翼時保。仁愛或過。若難知休咎之端。轉移爲祥。寧果有顯微之間。恐彌勤於聖慮。蘄勉顧於輿情。伏念臣綿業偏荒。荷恩最厚。焦頭爛額。旣阻於效勞。引領馳心。唯專於申慰。
冬至賀箋驪州。下同。
編輯維時獻其襪履。節回小春。適旣還我衣冠。〈時始復朝衣服〉儀視元會。地雷初復。天日再長。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濬哲文明。嚴恭寅畏。寢省方而順道。重與奠安。體生物以爲心。均同蘇息。載新踐運。於令撫辰。伏念臣畿輔分憂。禁闈阻賀。當冬至夜半子。起瞻斗躔。使聖人壽多男。馳效華祝。
正朝賀箋
編輯天得一。地得一。聖人得一。疇非太極會通。歲之元。時之元。正月之元。矧又中興端始。玆維令節。特表昌期。恭惟正倫立極盛德洪烈主上殿下。濬哲文明。嚴恭寅畏。撫辰凝庶績。不尙淸虛而無爲。歛福錫厥民。毋令逸樂之在已。凡稱迓新之慶。擧切歸美之誠。伏念臣待罪畿州。分憂甿政。獸樽酌言以賞直。雖阻對揚。象魏懸法而布和。敢孤體奉。
千秋節賀箋承文院製
編輯重明承日月。咸仰於少陽。千歲作春秋。聿回於初度。謳歌攸徧。蹈舞則均。恭惟皇太子殿下。溫懿性成。元良望著。位正貳極。以序以賢而具宜。禮隆三朝。爲忠爲孝而用譽。玆當誕彌之節。式受滋至之休。伏念臣有此再生。無非竝育。延頸願效。天地長男之尊。誦言不忘。本支百世之雅。
賀加上慈殿徽號表
編輯慶衍文孫。方擧建儲之典。尊隆堯母。遂申推本之儀。色洽怡愉。聲流洋溢。欽惟皇帝陛下。仁安天性。孝盡人倫。承宮闈之至歡。何所不用其極。率海宇而歸美。孰雲無能以名。玆四字增徽。迺萬年之綿祉。伏念臣職專箕壤。誠切華封。登琬琰而載新。遙捧稱謂。竝岡陵而彌久。倍輸祝謠。
校正廳宣醞謝箋
編輯校讐不期於迄今。宜被譴責。鳩聚何有於稽古。反霑榮恩。醉飽之餘。欣惶靡定。伏念臣等。雖由書生而進。素乏博士之治。讀而不知潔淨。精微果奚得於易。加以諸說紛羅。顚倒幷與失之經。顧惟宋儒傳兼本義之可師。然豈我國譯用方言之能似。故自承當是命。咸虞稱塞之難。矧非一人一日之爲。容有差異。亦旣至再至三而定。懼猶欠詳。假我數年之非所擬論。曰爲改歲而急於投進。未必經乙夜之覽。俄已降需雲之施。借仍間宮。去天威之咫尺。封實內醞。多日給之尋常。味具水陸而極嘉。量無淺深而皆滿。屬當庶事之草創。繄爲斯文而殊尤。禮寧繫於道存。乃侔設醴。勞匪同於講罷。又過賜茶。白頭靑鬢之相忘。浹骨淪肌而均感。玆蓋伏遇尊號主上殿下。聰明首出。淵默躬行。觀象玩辭。已了義文之畫。對時育物。一如天地之心。謂帝王之學與韋布殊。而聖智於言則芻蕘擇。故雖以康寧之口訣。槪取於侍從之儒臣。遂令聾瞽之倫。從事考論之地。實徽覃思之力。靑藜誰逢。重賁錫宴之光。白虎未有。繼以便蕃之獎賚。無非聳動於瞻聆。臣等敢不退而更求。聞所未及。如承帷幄。不專簡冊之文。或處江湖。母替垣籬之筆。蒼天之寵。入地乃休。
誕日賀箋
編輯半千年而生聖。若有待然。旬一月而復陽。如相期者。人人歸美。歲歲履嘉。恭惟尊號主上殿下。敬德內躋。謙光外茂。袛奉曆服。迄玆中興之休。勉循輿情。非故長慶之例。凡今嵩祝之盛。孰後華封之誠。伏念臣白首專城。丹心嚮闕。北辰居所。雖難邇於耿光。東海下籌。願借添於遐壽。
加上尊號賀箋
編輯愁勞聖人以起。尤貴速於轉移。懿美臣子攸歸。未能終於撝挹。稱謂加揭。詠歌倍騰。恭惟尊號主上殿下。道亨雲雷。光復日月。佑於一德。帝省其干求弗回。孚乃同心。予曰有奔走禦侮。訖厥大勳之集。昭玆殊典之行。伏念臣白首專城。丹心嚮闕。世方淸而身朽老。無望於還朝。邦雖舊而命鼎新。靡忘於祝上。
同前賀箋代方伯
編輯中興必由中否。百王孰能於一身。大德宜受大名。三月方允於萬口。洪徽重揭。忻戴畢騰。恭惟尊號主上殿下。濬哲文明。發強剛毅。獲上有道。終始至誠以徼皇靈。立賢無方。細麤咸職而屈羣力。屬丘墟而復故。何毫髮之匪休。伏念臣生際昌期。坐縻謬寄。景命得新命加永。遙祝於北辰。謙光與增光竝升。切瞻於東日。
正朝賀箋
編輯寅居春始。斯行夏之時。子起夜分。則用周之朔。三元令節。千歲新年。恭惟尊號主上殿下。德配乾坤。明侔日月。撫辰凝績。毋逸欲以有邦。歛福錫民。孰幽遐而失所。凡攢嵩祝。共點海籌。伏念臣丐便衰疾。霑竝生成。雖違大夫後。飮賞直言之樽。尙率父老先。扶聽寬詔之杖。
呈書
編輯爲關西士民呈萬經理世德書
編輯朝鮮國平安道士民原任縣令趙振等。薰沐再拜。謹上書於經理老爺臺下。伏以振等。小邦四鄙一道之人也。學不通方。知識不周。獨知戴君父而畏愛之。旣知有君父。即知君父亦上有君父。以習聞二百年侯度之恪。而自僅認甲子者。知用天朝紀元之年號也。況本道者與上國界。上以迎詔勑之使華。下以送朝聘之行李。其出於民力者。省他賦而專供給。以爲國之大事。無是過也。及自壬辰遘禍以後。天將天兵。陸續出來。以從事於救焚拯溺。卽又知吾君父奉上至誠之積。有以動皇上家視之慈至於此也。乃於萬萬不擬。屬聞有贊畫主事〈丁處泰〉疏言小邦罪狀。不一而足。其尤起疑之端。由於小邦所有海東記者。振等實不曾識此爲何等書。而今頗聞之。則在於先時爲因日本要我通使。小邦欲且息民。以有陪臣申叔舟之遣。而叔舟之還。得其國所錄故實之書。附已行所探討之見。幷小邦接應彼人之事例而爲者也。其詳彼中者。以爲記異聞故然也。載其僭稱年號。亦因之而已。如於嘉吉元年之下。添註曰卽正統六年者。此尤足明國人不知有嘉吉。而知有正統。必註之而後。知彼之某年爲我見行某元之第幾年也。記異聞而必註以此。尤足以見所尊之在也。指而尤之曰。大書。尊也。分註。貶也。果足以信於天下之耳目耶。叔舟所爲序文者。振等亦未之見。而或有謬論古昔中國待夷之道。不過一文人措語之錯。而事在百年之前。顧足論哉。大抵不論中國與外國之人。憑前史論帝王之得失。未合於理者。卽可指以爲逆耶。況其所論彼情。有欺誑變詐溪壑之慾等語。非有所阿之也。及其書內。國王關白皆書死。非有所隆之也。稱彼使來曰來朝。而今曰相朝。稱我所遺曰賜米。而今曰納貢。此等多見其出於捃摭之過。而非其實也。嗚呼。亦甚矣。且小邦與彼。雖隔海而鄰邦也。旣力不能討其罪以絶之。而拒其稱善意利互市而來者。實有國之所不能。或以交通有言。則亦大朝之所恕也。至於辛卯秀吉使來。顯言假道射天之計。而小邦嚴辭斥絶。此在已具奏知者。而壬辰之禍。職此故也。君臣播越。奉五廟之主。必來於西者。特有父母之孔邇也。當此之時。寡君之心。猶之一箇失所之赤子。初固無他也。今乃歸以惡逆之罪。一則曰誘倭入犯。一則曰招倭復地。天下豈有引賊來。以自取燒夷丘廟。屠滅生靈之禍者哉。必有一說者曰。惟其愚也。故不自覺誘致而受禍。然使小邦在於虞號之先。則或如是其愚也。虞號之事。萬古一嗤。小邦必不蹈其轍而受禍。又早於虞。其必無是也。小邦亦何嘗有不饜疆土之心哉。特夾江中洲。人民通行。所怕惹起事端。是以有禁耕之請。非獨便在於我。天朝之所允準。其來蓋舊。而因此造言曰。欲復其地。假令欲復地者。復地之利。招倭之害。亦至愚者。可知其不侔也。且倭戶之名者。出於先時。小邦爲倭懇要。便於開市。許令打造窩鋪者三處。乃所謂釜山等三浦者。而正德庚午。因其扇亂殺死邊吏。遣大將黃衡。討殲無存。蓋距令九十年之事。而癸巳間。沈惟敬聽賊詿誤。乃以從漢城等地。退據釜山之壘屯。爲若仍舊倭戶者然。小邦隨而辯之殆悉矣。豈料今日其說復行。而謂小邦於萬曆二十年。令世居倭戶往招諸倭。此何構人慾密。而反不掩其疏也。小邦之辯者。欺乎。因詿誤之說者。欺乎。是欺罔者。必有一焉。而欺天罔上之罪。未敢知何如也。且贊畫苟有見於小邦之惡逆。則何必待小邦奏保楊經理〈鎬〉。而後發此言哉。於是。欲自護其發言之晩。則雲。行次定州。因從役得海東記而見之。揑飾詞節。殊甚費力。不惟此也。如軍門巡按等位。〈邢玠陳效〉於其初疏。未有非之之意。而自無肯同詞於攻楊。而後展轉侵逼。致令主東事者。色沮而體解。無能擔當以竱心一力者。是將敗小邦之事耶。誤天下之事耶。天朝有是非必當瞭然。而如小邦以結黨楊某。朋欺天子受誣。則初不足多辯也。楊氏有言曰。狙詐與亡孰愈。亡愈。夫以狙詐負名。猶不若亡之爲愈。況引賊犯上之惡逆乎。振等聞。寡君聽此以來。席槀待命。不復以國亡於兇賊爲憂。惟痛負罪於天地父母。殆若不可以終日。在下而遠如振等者。亦不復知主辱之在於賊存。惟恐君父橫彼之冤。不早一日辯雪焉。伏惟老爺任我邦之經理。而務使臣之咨訪。將據國人之訴。而轉聞於聖明之下。審非度外事也。伏乞照察。振等不勝兢營懇迫之至。謹冒死再拜。
揭帖
編輯顧崔二詔使前揭帖。爲遠接使稾。
編輯敝邑肇國於高祖皇帝朝。伊時陪臣權近。以罪而徴。以恩而歸。蓋有欽賜御製詩三章。幷奉制製進詩若干首。近歸而編錄爲一卷。以爲其家永世之寶藏。國人亦與榮覩焉。每有詔使學士先生至國。必經覽觀。而爲之題敍詩若文。演成大卷。是自近之存。及其內外孫曾世顯。得以夤緣求獲。學士先生非亶不鄙夷之。以成權氏之美。寔欲張皇聖祖回光下飾立之盛度也。不幸壬辰兵火。權氏不克保有其書。今近八歲孫盼。以材進士選。掌西路郵驛。爲皇華下臨也。粗有傳寫本錄。願呈下執事。以備發揮。某忝在跟候。不自揆量。輒據以揭。惶恐惶恐。
謠誦
編輯萬經理再過平壤士民歌謠
編輯若墮塗炭。徯公之來。載戢干戈。於我乎復。如初爭覩。可已誦言。蓋王師之有徵。繄儒用而無敵。籌策足以決勝。精神足以折衝。惟我經理老爺。尹氏憲邦。范公憂世。閫外之命。特簡於朝端。胸中之兵。亦承於堂上。以救人春秋之所善。而屬國休戚之宜同。萬里必將取鯨鯢。三軍不免生蟣蝨。方制府指麾於四督。我武斯張。及行臺飛檄於半程。伊謀實散。肯肩約矢之高土。羞負舞干之聖時。烏聲俄樂於空營。虎翼適懲其歸路。誰擬風塵之七載。忽看露布於一朝。玆卽了曠前之功。復留爲善後之道。牙纛之下。士當貴精。市廛之間。民豈患擾。今昨靑社之興滅。去來雪山之重輕。某等西土遐蹤。南風側聽。非與蒙起死而肉。尙安得有生之心。式歌緇衣。惟禮紫氣。謹獻歌曰。
昔公之東。浿水寒風。笳鼓厲音。旆旌載陰。公於是時。志惟征夷。俄發一檄。鯨波爲息。今公之西。浿草被堤。笳鼓舒肆。旆旌綺靡。何爲乎公。盍簪議功。畢上其事。龍顔增喜。公將善後。豈歸不復。我西欣睹。東南之慼。毋疾毋徐。均慰邦人。我歌非諛。以勞下塵。
平壤士民呈陳提督斌誦功章
編輯投危地以爲安。用兵之勝算。絶歸途而懲後。制賊之長猷。凡玆狂兇。所以凌突。繄空海之無阻。而帆風之是乘。未戒其來。孰圖其去。惟我老爺。膺帝之簡。救人之艱。提虎翼之軍。領龍驤之艦。一衆心於同舟。而無敢或退。遮餘勢於脫網。而有遇何逃。翦其徒而血波。斬其將而骨粉。遂令土兵立之劣。亦習水戰之長。蓋一擧海防之示難。將再來飛渡而莫可。鄙人等僻在西土。竊聽南風。雖不能詳言其戰形。賴以起死氣爲生樂。載膳歸軒之卽次。恭捧短牘以披陳。嗟不忘微禹而其魚。恨難攀還周之臣虎。
祭文
編輯成川府社稷祈雨祭文
編輯水之在地中。無往而不有。如江海之水。固其會也。至於穿井得水曰井水。鑿池得水曰池水。其爲水雖小。本一水也。社稷之在天下。無不祀事。如帝王者社稷。固其統也。至於一邑事之。則曰邑社邑稷。其爲社稷雖小。本一社稷也。知井池之水與有水之功用。則知邑之社稷與有社稷之靈。而勾龍氏棄氏。實配貳之。未始以其小而不與流行也。惟社主士。凡位於土者。聽命焉。惟稷主穀。凡以穀名者。受生以成焉。位於土。山川是也。而皆聽命焉。則其升雲上氣。以降霖雨。微社之靈。宜誰使之。以穀名。稻梁黍稷菽麥是也。而皆受生以成焉。則其種而生。生而秀。秀而實。微稷之靈。宜誰佑之。況以勾龍氏棄氏功能仁德而與於其間乎。今夫小府。亦得事其社稷者也。一境之內。含氣之倫。蒙賴神力。依土食穀。以生以息。而上年之饑則慘矣。玆又春夏之交。恆晹不雨。五穀之種不入。二麥亦且無矣。若數日復然。則益無可及。昔之生者息者。其胥於溝於壑。於時社稷之靈而莫肯仁之。則必以長吏亡狀。不克事神治人。而幷其所治不恕也。惟宜屛伏。以俟神誅。而不忍坐視無辜至於此極。輒敢齋祓戒具以來請命。伏惟二神。亟賜監臨。降禍其身而後。不日施以霈然。俾函斯活。以蘇一境生靈。千萬之幸。
九龍山博淵祈雨祭文
編輯邑於山水之間。而靈異無著。遇有雨晹不時。祈祝莫應。祀典闕載。實可羞也。謹按圖志。府東若千里有九龍山。山有博淵。周若千尺。於是。竊伏喜。且念。山曰九龍。必有其憑。而淵以博爲名。又有施濟之義。是必神龍所居無疑也。玆當徂春及夏。雨澤愆期。五穀之種不入土。二麥不可秀以實。民將仍前歲無食。無萬分一生活理。爲欲丐霑靈澤。齋祓戒具。來商禱事。則里之父老曰。淵舊果靈異。自前二十年間。有禱無驗。咸雲龍已遷去。淵亦益堙以穢矣。輒敢徑走以窺。則淵在大嵒崖𮄈竇之中。泓渟邃奧。難以名狀。而獨其上與旁。椔翳委焉。泥沙塡焉。而不啻於穢。與平昔耳目所覩記神龍所居者不類。父老雲龍已遷去者。似信然矣。於是。竊伏歎。又念。龍固非淵中之有。其旣飛而在天。澤利萬物。功能則然。而去此。非陋之也。其始鱗甲之化。雲雷之興。繄淵是賴。今其時飛時潛。潛雖在於別處。其未必不睠顧於淵也。蓋神龍變遷偉妙。固不可測。第以人理求之。帝王之作。京師雖新。宮廟雖敞。生而過幸依然。湯沐戀戀。沒而精爽徘徊。香火親切。必在潛龍故地。至於恆人。雖曠數十年。雖間數千里。夢寐還往。必在童子游所。惟神龍長於四靈。宜與最靈者似。今旣信父老之雲。猶且貴重玆淵。有所幸望而不能退者。爲此也。顧鄙人雖微。王之命吏。徒以臆度所在。而躬致禮焉。於事未安。輒敢用府學生某。嘗試將事。儻蒙龍神不日而有應焉。則繼此不疑以躬與邑人修爲故常。且圖書於策。以著庶免爲可羞雲。
晉州牧龍塘祈雨祭文
編輯神有興雲作雨之力。以能澤物。猶吏居承流宣化之職。以能澤民也。吏不稱承流宣化之職。以不能澤民。則神宜降殃禍於吏身。今乃不然。顧若衆吏之爲。不施興雲作雨之力。以不能澤物。彼民物者。亦何罪焉。而忍至於斯耶。惟玆之旱。夫旣太甚矣。五穀之種而不苗者。苗而不秀者。秀而不實者。若更數日不雨。則不復可食矣。民將失其所天。而於胥溝壑矣。神於此時。不施其力。而徒曰汝吏不稱其職。我亦何恤焉。則恐非神之道也。惟神之圖之。無令民代吏受其殃禍也。其在吏身。則壹聽命焉。
頭流山祈雨祭文
編輯維神。雄跨二南。地氣所會。吐納雲雨。欻翕明晦。傳山而邑。食土之毛。疇不仰神。以暴以膏。晉爲邑鉅。祈告宜先。前故莫敢。雲不我專。方千百里。皆神度內。矧非躬恤。寧自阻外。維玆之旱。殆過上年。田疇龜拆。百穀欲然。麥穫不食。甚者在田。薦災此極。民曷於天。向也未訴。神或不思。今訴不應。神必無之。求神於山。如地中水。未測其所。卜其淨閟。物薄意精。人微理公。至而霢霂。如已感通。幸遂霈然。慰滿三農。永與報事。無忘神功。
大行皇太后竟諡祭文承文院製
編輯天畀聖質。配文之德。彤管攸書。動中法式。六載至治。始於鷄鳴。孰曰剛健。不資柔貞。長樂旣尊。尙勤咻喣。凡仰母臨。實均嬰慕。二十四年。養以天下。大孝格神。宜永壽嘏。雲胡難諶。慈暉奄晦。哀纏紫宸。痛遍窮海。念臣遐陋。嗣有民社。猥蒙字育。視同諸夏。奔不能躬。誠豈敢後。遙薦菲儀。庶冀享右。
爲平壤士民祭李相公生祠文
編輯誠敬之寓。神明之享。祭於是名。鎭望我依。照臨我仰。於嶽於星。依仰在人。我生我養。獨匪神明。旣或去我。何以不忘。維敬維誠。矧仁之被。如水於壤。爰遂流行。心之交感。一理不爽。靡哲與氓。有閟其字。有儼其像。我求微精。孰謂其遠。不我還往。而格於冥。憲憲我公。今之上相。冠冕朝廷。古先誰似。伊尹呂尙。志與遇幷。王佐之澤。期月將暢。曷有區程。我輩鄙人。徒循疇曩。誦其典刑。蓋在壬辰。邦家播蕩。上保岐坰。公由八座。命攬巡鞅。則尹我京。安州之政。朝藉宿望。輿聽亦傾。及公下手。雖屬草創。綽然有成。八路學壞。斯文幾喪。公首治黌。中外師散。一旅誰倡。公勤練兵。亂離饑疫。省撫墟莽。起死以耕。大援西來。孚驩軍將。以無擾驚。自奉貶削。性而非強。吏化於淸。務親細大。然不鞅掌。民無滯情。其存體統。河海爲量。怨用不生。其辦公幹。游未趨償。人見鬼營。不多敎條。追呼懸榜。應如律令。囹圄空虛。恥在犯杖。禁絶於萌。公之爲心。父母子諒。何僞於嬰。公之施設。造化無妄。覿者自榮。我敢私公。廟堂之上。久膺丹靑。何不公懷。震凌甫亢。撤我幪帡。名後損黃。器幾失蔣。彼專杙楹。狄徵自寧。宋愛遺廣。差與重輕。嗟公之賢。世必法象。我急歌銘。廟貌之敬。甘棠起想。聖言則經。關西雖博。公履攸枉。尤在玆城。我之有廟。匪曰顯敞。義切墻羹。乙密之岡。佳氣藹盎。爲公將迎。大同之津。淸吹舒漾。爲公先聲。有來纚纚。於我悢悢。登降堂庭。我是以覯。警欬猶響。飮食潔馨。近有百年。遠窮參雨。春秋之丁。我其世事。歲常無恙。豐我稻秔。我何報公。公我終貺。公母謙貞。亦毋怠斁。俾或乖曠。重我惸惸。
爲平安方伯祭欽差陳御史效文
編輯惟靈。義比於行。仁形於色。職淸朝著。特動帝目。帝有東恤。命監大軍。匪專霜威。亦煦然以懃。萬里之明。分照海隅。堂上之兵。授策而驅。纊於天寒。維時平賊。肉於死人。我東其德。方將歸奏。勾了公事。夢想先感。龍顔載喜。奈何奄忽。神理斯酷。將士嬰號。邦人雷哭。旌翣啓程。川塗脩夐。雖有客櫬。慘此誰竝。役仍西路。擁篲如昨。菲薄薦哀。不暇揆度。
祭李綏之文
編輯吾友卓爾。中心相知。卓爾之心。綏之知之。卓爾在時。會成三人。卓爾旣歿。見如元賓。亂離十年。幸復隣比。卓爾故墟。共觀而悲。時復相慰。兩知足矣。孰謂綏之。又從卓爾。官纔一命。卓爾不卽。晩始登第。綏之不食。豈吾知者。天不知耶。將天所厚。與人殊科。以吾空疏。名位踰涯。及乎暮年。不免寒飢。與奪在吾。猶矇厥理。默默奈何。況於二子。薄醪一壺。來及祖席。不昧者存。庶歆如昨。
祭金左相文
編輯惟我公。色不莊而足以重威。言不辯而足以博利。明不章而足以先幾。穎不露而足以了事。使不煩而足以奔走人。知不徧而足以鼓舞士。誠將相之全才。方中興之注意。乃奄忽而至斯。孰不痛於公私。嗚呼哀哉。孰無同榜之好。我保公之卅年一日。孰無隣里之義。我服公之高門寒室。孰無杯酒之歡。我樂公之內外眞率。雖雲泥之有間。將老境之偕佚。薄此世而先之。欲倀倀以從誰。嗚呼哀哉。
祈雨社稷祭文
編輯維社主土。宜不欲使土不膏。維稷主穀。宜不欲使穀不遂。今玆之旱。土將不膏。穀將不遂。而二神喪其所主。將二神亦有所不能於暘雨者耶。維皇上帝。固以生物爲心。神庶幾可以升降左右之。抑或以親民者有罪而下之哉。其受任甫爾。宜在可恕。而責效於後。民之無知。而將胥溝壑。蓋決於不能數日之久。伏惟二神。軫其所主。而贊於生物。亟賜之甘霖。以答民籲。
祈雨社稷祭文
編輯屬於前月十一日。謹以土將不膏。穀將不遂。宜蒙二神軫其所主。而贊於生物。賜之甘霖。以答民籲。蓋憑香火以告。卽日有霢霂之降。繼以霑潤者再。民歡譁趨南晦。從事於去稂移秧。庶幾歲功無恙而全公私事育之理。雖不敢謂二神遽諒庸吏之訴。而爲天民自擧職者。果至耳矣。玆復旬日閟澤。方其從事者不免中廢。而如更數日。則無復可望。伏乞二神之動仁。必圖有以霶霈渥洽之。乃若親民者有罪。則誅止其身。母令無告者之竝受以胥亡也。至幸至幸。不敢復代以人。躬聽命焉。
上梁文
編輯平壤府文廟上梁文
編輯無今古之所通尊。因亂豈安於一日。有故新而爲益永。就完猶待於十年。載擧虹梁。騰歡燕廈。洪惟夫子之聖。渾然上天之誠。一以忠恕貫之。曾參聞而能契。賢於堯舜遠矣。宰我觀而足知。不得勢於一時。宜爲師於百世。自萬乘而行跪祭。遍九州而立廟宮。以外服遵中華。孰如仁賢之遺化。而西京近東魯。無間山海之相望。蓋嘗有居夷何陋之稱。亦庶幾釋奠必合之義。故玆府之揭妥。尤本朝所緝熙。春秋俎豆之常。齋於是饗於是。壬癸兵戈之變。燬若干存若干。然天下道之曷亡。猶地中水之固在。設容暫於不備。功匪輕於將多。李政丞之爰始爰謀。爲可繼也。徐方伯之是圖是究。知所務乎。取材於浿水之上流。因址於密岡之面勢。匠效能而絀巧。民趨事而忘勞。使必以時。恐或愆道國之訓。成於不日。詎盡信詩人之辭。依俙夢裏之兩楹。隱約墻高之數仞。弟子之配從咸序。有司之升降各由。倣天朝而革王名。所爲專崇師道。共箕殿而綿血食。於以再廓仁風。玆因呼耶。式效恭偉。
兒郞偉拋梁東。大同江水在城東。丁寧莫使狂瀾倒。百折千回會向東。
兒郞偉拋梁南。井田遺俗最城南。如今閭巷惟絃誦。肯使人才讓兩南。
兒郞偉拋梁西。顧瞻東嶽忽焉西。登臨已自小天下。卻復乘桴不欲西。
兒郞偉拋梁北。衆星環向辰居北。當時天下未歸仁。香火春秋長面北。
兒郞偉拋梁上。高哉日月無踰上。着功克復果何如。不爲顔淵更語上。
兒郞偉拋梁下。誰能上達非由下。諸生莫趁語言間。要識道存吾腳下。
伏願上梁之後。魯一變至周。吾東爲洋洋詩書禮樂之聲。粲粲父子君臣之懿。三代所以直道而行者。夫誰不用情。遠人則脩文德而來之。亦莫予敢侮。
檄
編輯通津李縣監壽俊義兵檄
編輯國家有門庭之寇。況不啻於過之。臣子共君父之憂。寧毋爲之急者。義靡暇於度力。擧何羞於後人。維日本之距海疆。自古先而勤邊吏。高麗之浮艦五百。未踰漢津。乙卯之陷城二三。獨在羅徼。乃今之事。夫孰是圖。彼若掃境而來。我如無人以入。生聚敎訓。枉矣費力於廟謨。叫呼跳踉。徒然收功以兒戲。將軍微墨翟之守。司馬狃謝安之閑。適以聖人去邠之仁。姑從宰相幸蜀之議。西狩非須於載主。蓋慮五廟之陸沈。東歸將見於冠猴。豈期十旬之濡滯。據拄國之邑。奏嘗用幷地之譎謀。飛假途之書。晉卻無射天之兇計。恃天塹則漢已不能臨已不能。而迫之浿水。論地靈則華亦無賴松亦無賴。而窮於柳京。虔劉不專於交兵戈。汚辱尤極於略婦女。時雖慙於魯未可伐。禍豈究於周無遺民。行在捷音之三傳。信疑稍定。皇朝震怒於一視。聲援載隨。軍從南來。失之前而庶收之後。士以義起。凡是役者同有是心。燕巢安而火至不知。其何能久。鼠夜動而晝猶莫伏。固已弗詳。如雷如霆以加。不日不月而克。顧惟京圻之內。尙少忠勇之興。貔虎縱橫。傷心五陵之路。弓刀寂寞。何處三輔之豪。二百年神聖之生成。澤在人則先被。一千里河山之環擁。利因地則素稱。泯泯於玆。忉忉可已。壽俊。靑袍縣宰。白面書生。乃父風乃祖風。知文武之俱忝。事主曰事毋日。敢短長之遽裁。無尋丈之城。共宜見恕於敗將。阻鼓鼙之野。始亦非嫌於逃夫。嘗膽臥薪。忍使君之再辱。隕身橫草。毋與賊而竝存。計見糧之苟全。募散卒而復振。縣小猶多於三戶。朋來寧間於四鄰。聞禹斯文之先獲心。折簡要約。承沈故相之遙主議。具舟奉迎。豫空倉厫。金陵載浮之粟相恃。急斷津渡。月串已試之鋒可因。何生陣中。多是超乘賈勇之伍。尹子部下。無非捩柂有神之工。慮足以沈幾先。則有崔僉樞。才足以酬紛宂。則有尹正錄。同志非盡於記名之內。勒移何妨於置帥之前。有或搢紳之流。後飛塵於扈駕。有或介冑之輩。收驚魄於戰塲。鹿走險之餘生。鳥擇陰之奚所。憂憤空勤而無奈。炎涼愈邁而詎安。聲相應氣相求。正其時矣。兇未除恥未雪。何以生爲。欲從軍爲國則從之。無受命於君猶受也。凡應施措。此不具詳。半夜聞鷄。莫負劉琨之感槪。中流擊楫。願同袓逖之誓言。
策
編輯策問
編輯問。自天地之理。則孔子言易有太極。可謂至矣。而周子必言無極而系之。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盡者乎。自人之性。則孟子言人之性善。可謂至矣。而張子必言氣質之性以足之。其以爲不如是則猶有所未備者乎。夫以大聖亞聖。其言性與天道。有待於宋儒。何耶。抑爲開發後學。更費名言云爾。其實不必有待也耶。朱子與陸象山論無極異同。荀揚韓氏言性惡。言善惡混與夫三品之說。其於聖賢之旨。孰合孰否。將必取捨於其間耶。或兩存之。可以相濟耶。就爲學上言之。其目有四。曰存養也。省察也。致知也。力行也。此其所爲事。豈或在於性理之外。而其端也其序也。可得詳言之耶。如諸生出爲王臣。而進誠正之說於吾君也。亦將何以哉。願幷聞之。
評
編輯評諸生說理書李純馨柳筕箮
編輯今詳各書。李生理閱天地之說。是矣。柳生等見攻以理主天客之說。亦是矣。大要甲乙似皆不知不可以一天字了此。故兩是不能相入耳。蓋有以主理得名之天。亦有以形體爲名之天。知所指之非一。則兩說自通矣。夫理也者。自然而當然之名。卽所謂無極而太極。其爲言也。猶曰若無準極而爲準極之至。然其體至微而不容聞覩。其用至妙而不能無動靜。於是有氣也。以爲動靜所乘之機。而天地萬物之所以生成。則天地萬物。莫不各得此理以爲性情也。然理之全體。不可無所於主。以神其大用。則寓於天矣。天者。亦理中之一物。待氣而成者也。然其爲物至大。而爲萬物之先。故理可以主焉。若地之爲物亦大矣。然包乎其外者。天也。實乎其中者。亦天也。雖若相對。而本非他物也。故統而言理。則不可以曰天地之理。而只可曰天理也。如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上帝者。主宰之名。天之主宰。非理而何。曰天命之謂性。曰道之大原出於天。復皆以天主理。然則理卽天也。天卽理也。由是言之。奚閱之得雲。況可以主客乎。然此據名言之天者然耳。若但指形體之天而言。則固亦理中之一物。理者已具於其先。而未息於其後。不以混沌而無。不以開闢而有。雖謂之閱焉。不亦可乎。惟若指名太極於理之外者。則胥失之矣。夫子罕言天道。門人亦曰不可得而聞也。今二三子之言理。得無太早乎。然業已相與起疑。而以問於無似。則不得不略與之辨。抑二三子切須體認焉者。理盈於天地之間。苟虛處則皆是。非獨我腔子裏得之以爲不昧者。雖我軀殼之外。房闥之內。無不在也。前修刻志以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者。爲是故也。修乎此則出乎此四達耳矣。勉乎哉。
說
編輯豹說
編輯丹陽郡吏一人齎公牒。戴星走忠州。至長會院。見虎子三在道旁。用手中杖擊。皆斃。俄有母虎大吼而來。吏蒼黃上高樹。虎若不可如何者。捨之去。吏因解帶。自縳於樹上。以耐良久。虎引一豹復來。豹小而捷緣木。以虎之猛。蓋猶有待也。吏悶先豹逼身。自脫褌疊兩腳爲一腳。令厚蒙其首而擠之。虎遽認蒙墜地是人。恣齚殺之。旣而諦視。人故毋動。代之斃者豹耳。虎繞樹躑躅。復大吼。入山谷去。天亦明。吏下樹。剝四死皮。乃達於州。巡伯詰其慢。將罪之。吏告之故。具驗以皮。得免雲。古語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今不然而得虎子則幸也。若豹負其技而使於虎。竟爲所殺。斯其自取之也夫。
碑
編輯彌串海運碑
編輯自歲壬辰。本國告被倭兵。天子命出救師。不一至再。則亦大贍以糧。發山東等道米豆。或漕或輓。以致之義州及龍川之彌串。本國委平安調度使幹陸運曁黃海京畿。以達王京。約千餘里。遞用民夫。日繈屬於道。而所在罷敝。不給於力。有同精衛之塡海。艱關之狀。不可忍加以備欠有弊。而就訖無期矣。於是。國家患之。始議海運。前此西界海路不通。國制然也。丁酉。以知樞柳公副於西四道都體察使。而兼管其事。俄改檢察轉運使。欲其專也。船用諸道公私。而公則取之水軍。私則括之漁商。蓋無素具也。公爲之優其功食而運之。時其所急而更休之。雖足以無甚奪業興怨。而猶未爲善也。則別爲方便。毋侵民力。造船百四十餘艘。募沿海人行使。運時則得功食於公。休時則復得自同漁商。而船則固在我之具也。用是運到。米豆之收在彌串者。四十二萬五千八百餘石。義州陸運之餘者。十五萬石。由其船製得宜。海路益熟。帆風一踔數百里。向之所患畢除。而天兵之餉不匱矣。且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船旣多。則不與利期而可以濟利。用是又得粟布魚鹽鐵之屬以聞。而輸諸度支者若干萬。非亶利歸於公。而民蒙其所寬。亦不貲矣。於是。上嘉其有功。下歌謳其德。不知者以爲神施鬼設。而知者信其爲救時之良材。通儒之能事。嗚呼美哉。首尾五年。出入從事者。應敎申欽正金堯立正郞李磼金元祿韓禹臣佐郞李好義康儀鳳別坐鄭士溫。承差奔走者。僉使兪春陽申晟萬戶洪建權管尹宏中。專幹造船者。佐郞黃應聖府使金良恕萬戶李景震崔嵒也。公諱根。字晦夫。號西坰。負斯文宗匠之望。而爲運事重。故屈以底績焉。比公以戶判召還。西土之人。懷思公不已。謀勒石以示後。亦可尙哉。
權元帥幸州碑
編輯有明朝鮮國諸道都元帥正憲大夫知中樞府事。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知經筵春秋館事弘文館提學同知成均館事權公慄。卒旣期。其軍佐等以公前有幸州之捷。其功尤大。將卽其地。建碑於岡。以載烈垂永。請公壻今領相李公書來。徵文於岦。謹按。歲壬辰四月。日本兵大勢來寇。乘我不戒。連陷鎭若邑。中外大駴。上曰。子聞權某可用。今其人安在。於是。由故義州牧使。起拜光州牧使。方朝臣視兩南死地。公聞命單騎馳。甫及州。京城已不可守。大駕西幸。而業徵兵入衛。全羅巡察使李洸發兵四萬。與防禦使郭嶸分領而北。乃署公防禦軍之中衛將。用書生比武夫。人或難之。公曰。吾職也。行至稷山。與忠淸軍會。亦可數萬。進軍水原。洸令嶸前擊龍仁賊營。公謂曰。賊先據險。非可襲之勢。且大於此者。京城已爲賊有。主公擧一道之兵以來。惟當直上。涉祖江。塞臨津。毋令賊西。而我得形制之便。稟命行在有路。乃可以圖大。今不可爭鋒於小。亦非萬全以損聲威也。先鋒將白光彥助戰將李之詩。各以精兵一千自隨。有輕進意。公又戒之。要與相待。則皆不能從。光彥等至皆沒。是夜軍中虛驚。朝則望賊大潰。諸軍皆還。公亦旣還光州。寢不解衣。以更聽主將。久之寂然。卽奮曰。此非臣子坐待國亡日也。遂聚境內子弟五百餘人。傳檄旁邑。又得千餘人。之慶尙界上軍焉。聞南原民先賊自爲亂。少卻以撫定之。巡察使得公報事。符公權稱都節制。令督率列邑官兵。以截賊自嶺而湖者。公進軍梨峙。阻險而竢。七月。遌賊疾擊之。會同福縣監黃進。在軍有勇名。中賊凡退。一軍爲氣沮。不覺賊躍入砦急甚。公提劍大呼。先冒白刃。戰士無不一當百。賊救死傷不給。棄重狼藉以走。旣而行在遙拜公羅州牧使。以羅重於光也。尋拜本道巡察使。敎書至陣中。公西向稽首泣甚。悲動一軍。公令防禦使代守梨峙。身之全州。發道內兵萬餘。以九月勤王。於時諸賊分據平壤黃海開城。而據京城者爲大營。放兵四劫。四路已絶。勤王諸軍。皆入江華。阻江爲固而已。公以旣聞上在義州。賊尙未過平壤。今惟先圖京城。使已西之賊。東於不暇。於計爲得。遂軍水原之禿城以聞。則上解劍馳賜曰。諸將不如令者。以此從事。京城之賊。患公居軍要害。以其兵數萬。分爲三營。擺布烏山等處。往來挑戰。公堅壁不應。惟時出奇兵。以折角距。賊則無所得。夜燒營去之。癸巳二月。公二分麾下精兵約四千人。其一以畀節度使宣居怡。軍衿州山。使爲聲援。公自領其一。實二千三百人。濟自陽川江。軍高陽之幸州山城。於時天朝大將李公如松。提督救師而東。已克平壤。威名大震。賊之逃死平壤者。棄黃海者。棄開城者。自咸鏡聞風而遁者。皆聚京城。京城之賊勢。顧益熾大。公懸軍以入肘腋之地。賊且知其兵少。不以爲意。容一窺足踣之而已。月十二日黎明。候吏白有賊形。公戒軍中毋動。升高而望。則去城五里。賊已被原矣。先逼以百餘騎。俄盛兵乘之圍之而倍者。不可復測度。我軍殊死戰。矢石雨下。賊分兵爲三。迭休而進。自卯至酉。三合不利。則人持束葦。因風縱火。火及柵。城中以水救之。直西北子城僧軍守者少橈。賊大叫以入。一軍披靡。公抽劍叱諸將。諸將爭逆鋒格戰。賊大衄。積屍爲四處。焚之而去。我軍收斬其餘。猶爲百三十餘級。得所棄旗幟鎧甲刀鎗無數。時李提督軍開城。而先鋒遊擊査大受聞公大捷。翌日。遣其褊裨。來視戰處。又數日。要與相見。公整陣以迎。至則歎曰。外國有眞將也。旣而公移軍坡州之山城。賊以必報幸州之敗。擧衆而四。望見公壁壘如幸加嚴。相戒毋犯而還。如是者三焉。四月。李提督用沈惟敬計。諸賊稱受和約。一日。棄京城以去。公聞之。輕兵馳入城。則賊已渡漢江。而提督遣遊擊戚金。關公動靜。皆收津船。使不得濟追兵矣。公怏怏無奈。而罷兵還本道。夫以公本圖京成之志。屈於前巡察。不能因兩湖六萬兵之會而趣臨津必可守之便。適以取水原之一潰。若其梨峙之役。可謂小逞於不幸之後。然使湖南數年免爲蛇豕再窺。而根本徵輸東西以給。繄誰賴也。洎代巡察而後。可以擅用一道之兵。然是時一道之兵。用之者衆。如節度使崔遠。先已提領。號稱勤王大兵。而頓之江華。及如所在官義諸軍。以戰以守。未可一二數也。公僅具萬兵而行。其勢不能直擣豺虎。而禿城之扼持。足以遏其橫突。使兩湖以貫畿右之路脈無阻。比至幸州。則主而致客。寡而克衆。蓋不獨天將平壤之餘威。爲足以懾兇膽。向非有懾。則雖百沈惟敬。不能使之一日去京城也。於是。公本圖京城之志。庶幾不負矣。六月。拜都元帥。督嶺南諸軍。自是厥後。或乞釋符。或復推轂。而丁酉冬。從於麻提督貴蔚山之役。戊戌秋。從於劉提督綎順天之役。皆以體統受制。有先見之言而不用。有先登之勇而不效。不獨公自抆英淚。蓋志士共惜之。然賊不能再窺深入。俄又不能不捲還。則以京城旣復而有以守也。至是。或可以驗公之本圖。而中興無所歸功則已。有則誰居第一哉。己亥。病乞免歸。就醫都下。不能復朝。七月以卒。享年六十三。訃聞。上震悼不視事。賜弔祭賻有加。嗚呼。公之勞著本朝。則不允丙申辭再帥。賜內廏馬有敎。因拜辭賜酒。又賜內廐馬馬粧有敎。回戊戌乞罷疏。加獎勵有諭。卒贈官。詢大臣有議。聲播天朝。則有宋經略應昌移本國行賞之咨。有兵部石尙書星上功天子之奏。有欽遣鴻臚寺官宣諭本國之旨。至臨陣之際。麻提督稱其能行號令。楊經理鎬嘉其兵將力戰。移歲之後。中朝大小官。聞名必想識其爲人。倭中諸酋必問權元帥起居。若此類者。太史氏當書於策。而非碑之所以重輕。可略也。公字彥愼。系出安東。高麗太師幸之後。本朝贊成近之六代孫。而領議政轍之子。其器業固有自來。而御人帥物。尤以誠心和氣。不專嚴毅。故能得其死力雲。公生四十六。中壬午文科。由郞官超堂上。竟以儒將顯。歷官無多。立朝亦罕。遭時艱虞。所樹立非究也。然牙下故吏士。懷公德誼而無以宣。爭出財力。告公兄上護軍公。從事於玆碑。亦可尙哉。上護軍公。嘉善大夫恂。領相李公。鰲城府院君恆福。公再有室。皆無男。葬在京城西之洪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