絅菴集/卷三
疏箚
編輯辭正言。兼陳所懷疏。甲寅
編輯伏以臣疾病深重之外。且有一刻難冒之勢。陳章自列。見阻喉司。乃敢於昨日。忍死出肅。仍爲自列。而因政院啓稟。至有勿爲捧入之敎。臣之情勢到此。益復狼狽。惶怖震越。罔知攸措。而區區衷曲。無路自暴。且緣日勢已晩。習儀將迫。不得已冒昧隨參於從班之列。宿病未瘳之餘。重觸風寒。所患咽喉之外。寒疾兼作。頭顱如裂。項背浮疼。頃刻之間。殆不能堪。昏昏不省。僅得扶曳還家。終夜不得交睫。熱勢極盛。引飮無筭。貼身牀席。作一僵屍。以此病狀。決無復起爲人之望。前頭因山之期已迫。雖欲奔走於百執事之末。其勢末由。而且臣所帶之職。不比凡官。則當此之時。豈不知臣子之不敢言病。而情迫勢窮。不得不大聲疾呼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賜鐫免。俾延殘喘。千萬幸甚。臣於乞遞之章。不宜復有所贅陳。而職是言責。旣有所懷。亦有所不敢自外於君父者。故玆敢仰申一言。伏願聖明財擇焉。臣竊念人君之德。莫大於廣言路。故兼聽則裕。自用則小者。古之明訓也。臣竊恐殿下於聽言之道。小有歉焉。試以近日數事言之。如頃者太學之疏。不過爲師訟寃。則其言雖或有不槪於聖心者。其在殿下兼聽之道。固當優容寬假。而嚴辭峻斥。略不少貸。終至於還爲出給而不賜一字之批。此豈平日所望於聖明者。而殿下待士之道。於此太薄矣。至如閔愼家喪禮。其時曲折。大臣備盡陳達。殿下業已洞燭。故當初處分。至爲允當。而南天漢之乘時闖發。挺身論啓者。必欲使聖朝至當之擧。未免爲過中之歸。則李嵇之疏。不過斥其傾陷之態。幷論兩人不可深罪之意而已。而天怒遽震。譴罰隨加。未知殿下於近日之事。何所激惱而有此擧措耶。當此新服之初。尤宜優容言者。而一言不契。摧折至此。其何以闢言路而來諫諍也。目今艱虞溢目。國事無一可恃。正使君臣上下同寅協恭。聚會精神。戮力齊志。共濟時艱。猶懼其不及。況朝著潰裂。氣像愁沮。上下否隔。置國事於度外。而能國其國乎。伏願殿下虗心察理。恢廓聖量。好惡予奪。一循之公議。則聖德日臻於高明光大之域。治理漸進於蕩蕩平平之化。豈不美哉。豈不休哉。臣雖無似。忝居言地。不任區區憂愛之忱。敢於祈免之章。略陳蒭蕘之說。伏願聖明財察焉。
同副承旨時。因嚴批待罪疏。壬戌
編輯伏以臣猥以無識。濫蒙洪造。前後忝竊。非經幄則言責。而知識短淺。蔑效涓埃。愧懼一念。常切於中。不意今者誤恩薦加。擢自耳目之官。置諸喉舌之任。臣尤惶感。圖報無路。惟思隨事殫慮。少效微悃矣。適於昨日。伏見戶曹覆啓判付。則有宮家折受處。仍屬該宮之敎。臣意以爲該曹更査之請。出於詳覈之意。而不待査啓。徑先仍屬。或恐有傷於事體。貽累於聖德。故敢效古人封駁之義。竊附事君無隱之道。而言辭拙訥。誠意淺薄。不賜允兪。反下嚴批。至以無據可怪等語爲敎。臣竊不勝惶悚隕越之至。臣忝在近密。無所裨益。妄陳愚見。自速罪戾。何敢強顔就列。仍冒榮次乎。伏乞聖明特賜鐫罷。以安愚分。仍治臣妄言之罪。不勝幸甚。
辭戶曹參議疏甲子
編輯伏以臣之母病。旣甚危苦。臣之情理。實所煎迫。而幸緣大臣之陳達。聖明曲察。特賜遞改。臣之歸見病母。病母之得有今日。無非天地生成之德。臣誠惶感。繼以涕泣。臣是何人。獲此恩數。臣雖粉骨糜身。無以仰答鴻恩。況此新除。又出於意慮之外。在臣分義。唯當奔走率職。顚踣是期。而卽今母病雖有一分之減。源委旣痼。證情甚危。轉側須人。氣息如縷。而臣形單影隻。無他兄弟。晝夜扶護。晷刻難捨。臣之情理。實非他人之比。此固孝理之下。所可矜惻者也。且念當初聖明之特許遞免。俾得歸省者。旣是曠世之異數。恩出格外。事罕前聞。臣雖無狀。豈不知藩臬體例之重。而私情所迫。他不暇顧。未免封置印信。徑先登道。臣之罪戾。固已大矣。歸見病母之後。卽當歸身司敗。以俟朝命。而唯是所帶密符。尙在身邊。使人替納。有所不敢。故不得不入謝恩命。此固出於感激恩私。嚴畏分義。一身廉隅。有不敢顧。而亦非晏然趨命。有若法例之當然者也。今旣歸見病母。以此獲罪。已所甘心。固當畢露私悃。陳章自劾。而不待朝家之處分。徑自陳疏。實所不敢。泯默度日。恭俟罪名。而側聽累日。尙未有聞。故今始不避煩瀆。仰干宸嚴。伏乞聖明將臣所帶之職。先賜遞免。且命有司勘臣徑還之罪。不勝幸甚。
辭大司成三疏丙寅
編輯伏以臣之情勢。萬分危蹙。兩日之內。三違召命。席藁私次。恭俟誅譴矣。卽伏見儒生元釴等之疏。不勝駭然之至。臣雖疲劣。職是師儒。而前旣受侮不少。今又被其疏斥。誠不欲呶呶爭辨。以傷事體。而其中亦有不可不辨者。故略陳其顚末焉。近歲以來。太學之無齋任久矣。齋中凡事。無復糾檢之人。故外間傳聞。多有可駭之事。臣固已聞之稔矣。頃於焚香之後。招致東西齋班首。以其所聞。略加戒飭曰。近日太學流傳之說。多駭聽聞。外間傳說。雖不必其眞的。而若有一毫近似者。則豈非多士之所羞耶。儒生等所居齋舍。乃是聖廟至近之地。亦是多士居齋之所。而或聞往來之際。多以白衣出入。有同閭舍。食堂乃是諸生會食之所。當以禮讓爲事。而或聞有各索適口之味。多有鞭撲之時。典僕輩殆有難支之勢雲。廚人不謹饌品。如有不潔者。言於該官。則可以治其罪矣。不當任意鞭笞。以招其怨。而諸生不能深思。往往如此。故無知常漢。不能擇言。言其點退之弊。則或曰鬬飣。豈非諸生之可羞乎。且不入食堂。散在泮村之說。亦甚喧藉。此亦可駭之甚者。凡此數欵。非但所聞如此。大臣亦以爲言。使下人傳語之際。有煩耳目。故招致而言之。爲傳此意於諸生。以爲警飭勉勵之地雲爾。則諸生皆以爲吾輩皆有所犯。不敢自安雲。而至於養賢庫匱竭之說。此固近日太學之大弊。臣之所欲請對變通者。固在於此。故頃對諸生之時。不過以此爲言。則何嘗以官庫之虗竭。歸咎於供士乎。藥債之說。亦是中外傳說之言。故臣亦得聞之。而伊日則曾無提起之端。此二欵。皆是大臣之所不道。而臣亦無對諸生語及之事。而闖入粧撰。滾做一段。以爲今日脅臣之欛柄。臣之前疏所謂中間錯傳者此也。故於面對諸生之時。百般開諭。終不回聽。今於此疏。又復如此。有若被誣而訴寃者然。必欲以此爲脅勒臣身之計。吁亦異矣。當初捲堂。旣是意慮之外。而及其再三開諭之時。猶且違拒。則儒罰之施。勢所使然。而亦是臣等三人同議之事。則今於此疏。專攻同知館事者。抑獨何意歟。況齋任等。旣與諸生少無關涉之事。因聖敎入守聖廟。事理當然。則金浣之自外入來。必欲戱沮者。果是公議。而且其入齋諸生。皆是臣等平日聲聞不相及之人。而今乃謂之姻婭鄰比之人云者。雖欲巧意脅持。而不覺其爲誣罔之歸。誠不滿一哂也。臣嘗以爲朝家之所以待士者。當以禮讓爲先。士子之所以自持者。亦不當以餔歠爲事。故不能自量。妄欲矯弊。重觸諸生之怒。遭此無限逆境。致令太學有此不靖之端。末乃加之以儒疏情外之斥。此無非臣之所以自取。而亦何敢一刻靦然苟冒於師儒之任乎。伏乞聖明亟治臣罪。以慰士林。以存體例。不勝幸甚。
諫院因災異進言箚丁卯
編輯伏以災異之作。何代無之。而未有如近日之甚者。今夏淫雨之災。萬壽回祿之變。俱是非常之譴告。振古之所罕。而況今純陰閉藏之節。雷電之作。燁燁轟轟。詩人所謂不寧不令者。不幸近之。未知何㨾禍機伏於冥冥。而上天之示警。一至此極也。天人一理。上下無間。必人事失於下而天變應於上。未嘗有無召而自至者。此必然之理也。臣等誠愚昧。未能的知某事之闕某政之失。有以致之。而然其區區隱度於中者。亦豈無一二可言者乎。臣竊聞之。宋臣朱熹之言曰。君心萬化之主宰。朝廷四方之根本。君心未正。朝著不靖。而能感格天心。消弭災沴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今日聖躬雖無闕失。而本源隱微之際。省察克治之功。有未盡充。朝廷雖多士類。而用捨扶抑之間。偏係循私之習。有未盡袪。臣等請爲殿下言之。君德成就。專責經筵。經筵之設。豈但爲臨文講讀而止哉。殿下臨筵開講。非不勤矣。果能實用力於窮理居敬明善誠身之法乎。帝王之學。必讀書而究其義理。臨事而察其是非。體之於身心。措之於事爲然後。方可謂有爲學之實效。不然而尋章逐句。讀了一過。爲應故事備虗文而已。則亦何益之有。竊見殿下臨御已久。益明習國家事。智足以炳幾。明足以燭微。人之情僞。事之可否。無得以逃焉。而但於發號施令之間。制事應物之際。辭氣太露。或欠包容之量。擧措太遽。或乖鎭定之道。試以近日事言之。聖心激惱之端。前後非一。而要之蓋由於判敦寧臣趙師錫不安其位而去朝也。當初加卜。固出於愼簡之道。而朝臣章奏。或不槪於聖心。閭巷流言。終亦至於罔極。卒使大臣顚頓狼狽而去。而金萬重前席之說。發於此際。其爲辭語。誠涉謬戾。而但念朝家處分。必須十分的當然後。人心可以悅服。何必大加威怒。過施譴罰。以傷聖朝包弘廣大之體乎。此蓋殿下典學治心之功。有所未至。故喜怒之不中節如此。隨時隨事。無不爲病。此正殿下所當加意本源。反顧惕厲處也。朝廷之上。以可否相濟爲貴。在易睽之象曰同而異。苟或以意見之參差而輒生嫌怒。言議之矛盾而便成乖隔。所崇長者。皆苟合雷同之輩。所任用者。多承順附會之徒。則其弊必至於私意橫流。公論鬱遏。而國不爲國矣。近日朝著之間。氣像睽乖。寅協無期。苟有一言一事之或拂於時議。則羣排衆斥。必使之不容而後已。或久錮淸選者有之。或永阻仕籍者有之。或一被譴罰而久靳收敘者有之。或斥補遠邑而未蒙錄用者有之。銓注有苟簡之譏。人才多淹屈之歎。世道之憂。庸有旣乎。目今國勢臲卼。人物眇然。雖使通朝之人協心戮力。猶懼其不濟。況於同志共事之中。自生疑貳。持論不苟之士類多廢斥。若是而望其保合士類。匡濟時艱乎。若不改絃易轍。一洗謬習。偕之蕩蕩平平之域。則國事終無可做之期矣。誠願聖明日御經筵。親近儒臣。勉加學問之實功。使本源之地。淸明純粹。無一毫偏倚之私。以之建極於上。責勉於下。朝廷論議。銓部用捨。一出於公正。無有私意之干其間。而聚精會神。同心共濟。則實世道之幸。國家之福也。臣等俱以無似。忝居言責。目見上天仁愛。災異疊臻。而不能出一計獻一策。以副殿下虗佇之望。而草草數語。仰塞明旨。固知不足以少裨聖明憂勤之萬一。然念爲國之急務大要。無過正心以正朝廷。而弭災之道。亦恐不外於是矣。惟殿下澄省焉。取進止。
禮判時。因李啓上言陳辨疏。甲戌
編輯伏以臣卽伏見幼學李啓及學生李允妻洪氏,副司果李晩馨等上言。下本曹者。滿紙張皇。無非誣罔。其所以誣辱臣者。不遺餘力。臣不勝駭然之至。旣被詆斥。不得不略暴其事狀焉。故完豐府院君李曙。卽靖社元勳。配享仁祖廟庭者也。曙不幸無子。取其八寸故判書李溟之子敏白爲後。敏白之子咸又無子。故取其弟之子重馨爲後。十餘年之後。重馨早死。其二子相繼而死。咸欲爲其子立後。以奉先祀。而強近之親。未有生子者。遷延累歲。未及立後而咸又沒。元勳之絶嗣。已至十年之久。頃日重馨妻權氏。據法呈狀於勳府。請以其六寸晩馨之子樟爲後。從前勳臣絶嗣者。自勳府入啓定給。自是舊例。故與同僚相議入啓矣。今此李啓之上言。一則曰不待羣從之生男。徑先立後。一則曰捨其血孫。取其疎族。一則曰擇子姪中一人爲宗孫。而重馨則卽爲班祔。其所爲言。無非可駭。李咸兄弟之子若有生子者。則固當立爲重馨之後。以奉先祀。而咸之弟耉之子。雖纔娶妻。時未有子。則強近之族。無可取以爲子者。且曙旣無子。取敏白爲後。樟之父晩馨。又是敏白之兄孫。則敏白與晩馨。於曙均非血屬。而朝家之立後者。非爲敏白而乃爲元勳。則渠何敢以其非敏白之血孫爲言。欺誣天聽。有若敏白之爲曙親子者然。欲待將來子孫之生子。而使元勳廢其主祀之人乎。至於取李咸兄弟之子。立爲宗孫。而使重馨班祔之說。尤極無狀。重馨夫妻。若已俱沒。則事理或然。而重馨之妻。今方生存。則何可廢絶其倫序。更立咸後耶。啓之有此計久矣。而曾不敢明言者。恐得奪嫡之罪。隱忍不發。姑以遲待數年之後。以爲延拖之計。欲令權氏身死之後。使其宗祀自歸於其兄之子。其所處心積慮。人皆痛之。而渠亦畏公議。不敢有所發言。今始畢露其情狀於上言中矣。其中至以吏曹判書柳尙運及綾平君具鎰爲證者。尤極可笑也。尙運乃是切族。備知啓爲人。故恐其家道之不寧。初雖以一家私情。有所云云。而及其公議齊發之後。則更無所言。而鎰則與臣俱是靖社元勳之子孫。共管勳府之事。故曙有大勳勞於王室。而未及數十年。宗祀已絶。久未立後。心常慨歎。今因權氏之呈狀。卽爲入啓。鎰若不欲。則臣豈強之。而鎰亦豈爲臣所脅而爲之哉。兩臣俱在。臣不敢多辨。而此是元勳繼絶之事。故擧國之人。無不洞知。而啓乃敢爲此無倫無義之言。欲爲誣罔聖明之計。豈不痛心哉。至於李晩馨及洪氏之言。尤不滿一哂。晩馨之子樟。洪氏雖有收養之事。此不過自該曹成給立案而已。元無入啓定給之事。何敢如此執言於元勳立後之日。有所防塞。況以其序言之。則此爲養子。彼爲養孫。所謂侍養孫則不過主祭而已。元無服喪之規。故人家之爲他人侍養。而又復主其先祀者。比比有之。此豈足爲不可奪給之證乎。其以崔滉家事證之者。尤不近理。滉之血屬。不無其人。而以疎族之子爲後。故其父奎瑞具由陳疏。乃有勿施之敎。而此則敏白及樟。均非李曙之血屬。而乃敢引彼爲證者。其亦誣矣。事係元勳之絶祀。其在朝家軫念繼絶之道。當許定給。且其前例如此。則身爲勳府堂上。豈可以一家之嫌。掩置不爲啓稟。而欲以此爲脅持之計。吁亦異矣。洪氏不過無識一寡婦。固不足言。而晩馨則乃是朝官。宜知事理必不爲此無據之事。而徒以李啓本是失性之人。不計事理之如何。必欲售其計。故恐其乖和。不得不如此。而必非其本情也。臣旣被誣辱。不得不略自辨明。其所上言。今當回啓。臣適忝本職。固不敢晏然在職。請命遞改臣職。以安微分。不勝幸甚。
陳情乞恩疏己卯
編輯伏以臣薄劣庸愚。無所比數。而幸遭聖明。猥荷剪拂。前後歷敭。無非踰分。及至今日。濫躋崇班。貤贈之典。亦及泉壤。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其萬一。而第臣有情事之悲切者。不得不冒死陳籲。仰祈聖明之矜察焉。臣門衰祚薄。宗黨鮮少。先父臣汝挺不幸無後而沒。朝家以臣先祖忠翼公臣景禛元勳大臣。不可無主祀之人。臣以本生父母之長子。特承朝命。出繼先父之後。只有一弱弟。而亦已早夭。臣之本生父母。實是有子而無子者也。臣於是顧念生成之恩。追思顧復之義。每一念至。情事罔極。嘗見朝臣之有父母者。生有推恩之擧。沒有封贈之典。而臣則以出繼之故。生無以爲養。沒不得追榮。身享榮顯。而曾無一資半級推及於本生父母者。此雖拘於國典。私情有所未伸。而人子致隆之心。當復如何。臣嘗聞唐宋故事。凡係恩澤。許令從願。故或有陳疏而乞贈者。或有露章而祈恩者。皆蒙施行。無所靳惜。雖以近事言之。驪陽府院君臣閔維重,海昌尉臣吳泰周。爲其本親祖父及曾祖。乞得回贈。而皆得依施。臣之所欲上請者。乃是本生父母則比諸兩臣。豈不有間。而亦豈非聖上惻然而矜許者耶。今臣猥叨崇秩。所受贈典。已準常格。而曾在二品之時。例加恩典。尙未受用。至於今日。無所可施。今若移用於本生父母。則不但微臣區區之私情。庶幾少伸。旣無所悖於古今已行之例。亦且有光於聖朝孝理之政。故玆敢不避煩瀆。冒死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特推恩慈。以臣二品時贈典。回授於臣之本生父母。俾申追遠之至情。少答生育之大恩。則幽明存沒之間。情禮無缺。感祝圖報之忱。隕結是期。臣無任泣血祈懇之至。
吏判時因李世瑾啓辭職疏庚辰
編輯伏以臣庸疎拙劣。萬無肖似。而過被聖上不世之恩。致位崇班。涯分已溢。冒蹲匪據。顚沛必至。而然猶苟容睢盱之間。全昧止足之戒。遲徊不去。以至於今。則鋒鏑之來。機穽之陷。皆臣自取。顧何敢尤人。向日鄕儒之醜詆。臺臣之侵斥。前後相繼。至於李世瑾之啓而極矣。其所臚列。無非臣子之極罪。不可一日容於覆載之間者。前席說話。雖不得其詳。聖明之矜臣寃狀。照臣衷曲。雖父之於子。何以過此。以顙頓地。感淚橫逬。只恨以臣無狀。重辱聖上則哲之明。慙悚求死。不知所云。臺啓中罪狀臣者。臣若逐節辨明。則有傷事體。而抑臣平日區區自期於中者。今反大謬。臣竊拊心而自悼也。蓋臣於前後朝著間議論不是之處。不能從人俯仰。隨俗和應。誠以黨比之弊。爲國家必亡之禍。故雖於涇渭相盪之際。不能救正。而誓不欲以身同汙。逮自入銓之後。調和彼此。奉公無私。不獨臣素所自勉。天日之明。亦或下燭。而若其浮薄喜事之人。臣不敢以親疎爲拘。略加裁抑。此誠臣之罪也。臣之久處要地。積忤多仇。固亦聖明之所鑑臨。則世瑾之言。反是歇後語。雖蒙聖恩之寬貸。尙逭刑章。而此後關弓之射。操戈之伐。又不知將至於何㨾地頭。則聖上雖欲曲加憐憫。臣之得保身命。亦何可必也。臺啓雖停。而顧臣所遭。有不敢晏然陳疏。杜門畏約。今已二旬矣。又伏聞禁府囚人供辭中。有差備官圖差之說雲。臣惶駭悚慄。心骨俱寒。未及究覈之前。雖不敢徑先陳列。而情勢危蹙。又加一節。席藁私次。恭俟處分。而譴罰不加。職名尙在。一向虗席。益增罪戾。徊徨踧踖之際。適因開政。乃有牌招之擧。而臣方在縮伏俟罪之中。決無抗顔冒進之理。竟未免坐違嚴召。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照察。終始哀憐。亟命刊臣姓名於朝籍。仍勘臣罪。以快人心。以安賤分。不勝幸甚。
與僚相聯名陳李畬不可守遺戒箚
編輯伏以今日國事可憂者。固非一二。而最是朝論潰裂。人心渙散。皆懷退去之志。罔念休戚之義。六官之長。雖曰備員。而行公者甚少。以今日時勢言之。則雖使大小臣僚聚精會神。協心戮力。猶懼其不濟。況位在卿列。相繼告去者。如李世華,鄭載禧,崔奎瑞等凡幾人矣。至於李畬則謂有遺訓。從前屢辭銓任。非止一再。今則雖以議藥設廳之故。不得不上來。而控免不已。終無出謝之意。臣等竊以爲不當也。夫君親旣是一體。忠孝本無二致。而出處異義。輕重有權。人臣出身事君。則進退夷險。一聽於君而已。何敢以遺戒而廢君命耶。噫世道陵夷。黨議交亂。今之爲人父兄者。何嘗不以淸塗名宦戒其子弟。而銓衡之任。尤爲要路。人之忌嫉。不比他職。故視若機穽。皆思斂避。誰肯訓其子弟。納諸罟擭之中哉。以其一時訓戒之言。臣不欲居其職。君不能任其臣。則其於君臣之大義何哉。自古孝子慈孫。不知其何限。而未聞以遺戒廢職者。誠以君臣分義。有所不敢故也。嘗伏見晉史。樂廣子謨,庾珉子怡。以父命不就職。卞壼奏曰。人非無父而生。職非無事而立。有父必有命。居職必有悔。有家各私其子。則爲王者無民。君臣之道廢矣。樂廣,庾珉。受寵聖世。身非己有。況及後嗣而可專哉。所居之職。若順夫羣心。則戰戍者之父母。皆當命子而不以處也。謨,怡豈可虧法而自專哉。宜一切頒下。不得以私廢公。絶其表疏。以爲永制。羣議皆以爲然。謨,怡各就其職。卞壼乃是其時名臣。而其言如此。謨,怡不敢更辭。盡其職事。此豈非前史之美談。而後人之所可則者乎。且聞畬之曾祖安性嘗以此戒其子孫雲。此固畬家庭之訓。而畬祖父故判書臣植及其季父故相臣端夏。皆不敢守先訓而廢公義。畬於今日。必欲守己者何歟。目今世路日隘。人才絶乏。如畬才望。固不易得。誠能職思其居。盡心圖報。則竊恐卞壼所謂居職無悔。正在今日。而畬之所以遵守遺戒者。在此不在彼也。聖明今若明辨義理。分釋開諭。責之以君臣之重。勉之以臣子之義。則畬何敢必守其志也。臣等每欲一奉淸閒之燕。仰陳區區之見。而當此靜攝之日。登對未易。卽今大政期限已迫。銓官之長。尤不容一向曠職。玆敢以一箚略敷所懷。唯聖明省察焉。取進止。
純陵改封時。請禮官變通箚。辛巳
編輯伏以臣於日昨登對之時。以純陵改封事。有所陳達稟定。且以禮曹判書李頤命母病甚重。決難進去。考見前例。必差長官以送者。所以重其事也。若以事體爲重。則當卽變通。差遣他人。而近京諸陵。或有修改莎草。大臣進去之時。長官若有故。則亦有次官代行之規。故以此陳稟。則聖敎亦依臣所達。有次官代送之命。臣於伊時未及思量。亦未知其爲大段未安。故不爲更稟。只自承敎而退矣。退出之後。聞諸外議。多以爲封陵事體之重。與改莎自別。次官替行。事甚苟簡雲。陵寢改封。實是稀闊之擧。久遠前例。雖不可攷。以庚戌年本陵之役,昨年莊陵之事見之。則大臣與禮官之長。承命進去。外間諸議。固有所據。臣實瞿然。恨未及以此申稟於榻前也。陵寢事重。若知其未安。則固不可苟然替送。以損事體。而日期漸迫。必須及時變通。可無窘急之患。故玆敢不避煩瀆。具箚仰稟。伏乞聖明裁處焉。取進止。
因李大成疏陳辨疏
編輯伏以臣卽伏見前司書李大成疏本。上自大臣。下至三司。無不極口醜詆。有若閭巷闘狠之人。乘憤罵詈者。臣看來不覺寒心。繼之以駭然。不料淸朝侍從之臣。有此口業也。此實如臣等輩忝在匪據。貽辱朝廷。至於如此。誠無顔面一日冒居於具瞻之地。在臣之道。固當泥首請罪之不暇。而若其所論李弘述事。卽臣前日所達於榻前者也。臣安得默然而已乎。夫弘述所坐。固是因其跡而抑勒成罪者也。誠使弘述一如大成之言。則雖至永錮。亦無所惜。而旣無顯著之事。只以將官之差除日月與之相近。斷爲其罪。此臣所謂疑似者也。大成若明知其用情之事。當初論罪。奚但罷職而止哉。以此見之。則大成所謂非爽實者。臣不敢信。而若使執跡而疑人。人人而疑之。事事而疑之。則其所致疑者。何所不至耶。弘述於武將中。聲望素著。當此乏人之時。不可因此而廢棄。故前後將任。皆得備擬。而大成又提起前說。必欲以此而錮人。可謂已甚。故敢於前席。論其務勝之失。而及至今日。移鋒之擊。反及臣身。其措意遣辭。一節深於一節。有若臣偏私於弘述者然。其所爲言。誠可危怕矣。朝家用人。各有其道。將兵之任。異於他職。苟有其才則唯當隨才器使而已。此古人所以不計些少謗議。脫略而用之者也。況弘述之罪。不過疑似之跡。而大成持之不已。則臣所謂務勝雲者。誠非虗語。而乃反張皇。必爲角勝之計。此果出於平心耶。噫朝家之所倚重者。在於將相。而廟堂用人。各當其器。今若承望一臺臣之風旨。有所取捨。則將焉用廟堂爲哉。其所謂視臺閣太輕雲者。尤未滿一哂。臺臣持論。旣不能取重於人。而一拂其意。輒以輕視爲言。以爲脅持之計。吁亦異矣。且其疏中語意。無非伐異之言。雖自謂不爲黨論。人孰信之。怒人議己。反詈言者。旣非簪紳之美習。而盛氣凌駕。靡所不至。全不顧朝廷之事體。此固臺閣上曾所未見者。雖不足呶呶爭辨。以傷事面。而忝在大臣之後。遭此僇辱。決不敢抗顔於職次。伏乞聖明鐫削臣職名。仍治臣罪。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
因趙泰一避辭。引咎乞遞箚。
編輯伏以臣伏見正言趙泰一避辭。則以臣頃日筵中所達。滿紙張皇。無非譏切之語。臣實瞿然。繼之以訝惑也。臣於伊日入侍之時。猥承下詢。與左相相繼陳達者。蓋以諫臣所論。多不拘常格。誠有所不可知者。銓官之以注擬失當被劾者何限。而若非大段循私之事。則不過以問備之罰並論堂郞。以示警責之意而已。今此罷職之啓。實非一時警責之比。則獨論郞官。自謂意不在堂上者。其果成說乎。朝家用人。固非一端。末世論事。鮮得其中。人之所見。亦各不同。一二臺官之一時所論。不可遽爲其人之斷案。故自古立節樹功者。出於沉屈下流平日疎斥之人。雖以近世之事言之。卿相方伯之雖以不合見彈者。未嘗有更勿擧擬之請者。豈不以人之賢愚才否。不可以一言決定。而亦不可以一人之見。斷其平生故耶。至於翰苑三人。則諫臣旣曰出自名閥。且曰新進聰敏。而特以自處之未盡。至請盡削者。亦何意也。從前固有以人望不合。論削於新薦之時。而若其追削於行公之後者。臣亦未之前聞也。誠使諫臣之言。果有面折庭爭之直氣。則脫略常規。固無不可。而欲於循例論人之啓。遽欲獨任己見。破除規例。唯意所欲。則無乃啓日後之弊。而亦可見乘氣務勝之過矣。金時傑罪狀。果是實狀。則隨聞擧劾。誠得臺體。而並論父子於一啓。實爲未安。外議亦多非之。故乃於語次。並爲陳達者。爲朝廷惜事體。而非爲時傑分疏也。噫世路日隘。黨議成習。可否從違。取捨黜陟。唯視論議之異同。以爲左右扶抑之地。誠一世變也。臣以孤危之蹤。處於鼎軸。揣量才分。實無鎭定之望。朝政得失。目前是非之外。未嘗開口於彼此爭閧之塲。誠不敢置身於黨論之中。以負我聖明者。此臣平日所自勉者。而適於前席賜問之下。不敢自隱。一言妄發。觸忤諫臣。遭此侵凌。固不當與之呶呶爭辨。以傷事面。而顧臣所處者。乃是具瞻之地。則誠有所不敢靦然仍冒者。伏乞聖明亟賜斥退。以重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取進止。
因謁聖節目講定。陳所懷箚。壬午
編輯伏以臣於日昨筵中。伏承聖敎。因前頭謁聖時慮有隨從紛沓之患。下詢以禁斷之道。諸臣各以所見仰對。而論議不一。終未決定。故乃有退出相議。從容稟定之敎矣。臣於退出之後。與諸臣及主泮之臣。商量講定。而亦未得適宜之道。欲於今日。同會更議。以俟睿裁。而臣反復思之。抑有一得。玆敢仰陳焉。今此臨雍視學。固是盛禮。凡沐聖上菁莪之化者。孰不欲瞻仰盛儀。濟濟在庭。而惟其試士之際。多士坌集。各率隨從。爭先闌入。明倫泮水。雖至合設。一庭數萬之人。不能相容。至有丙寅蹂躙死傷之慘。此乃今日所以別求救弊之策。而諸臣之議。或欲預捧長單。照數入塲。或欲前期點入。俾無紛閙。或欲別爲作門。勿令冒入。此皆出於不得已之計。臣意則竊以爲不然也。朝家之所以待士者。自有其道。未能訓廸於平日。猝難設法而威制。且雖欲以諸臣所陳之言。嚴加禁戢。士子異於軍卒。旣不可號令於進退之際。又難摘發於紛擾之中。雖使預入而不入。雖令呈單而不呈。終至於暮夜奔突。喧聒闐咽。則作門雖嚴。何能禁遏。而其將干戈從事乎。如此則非但不能禁抑。徒爲傷損事體之歸。若求別㨾道理。則反不如設行初試之爲愈。當初廟堂多有此議。而以其曾所未有之規。有難猝行。且慮日期已迫。鄕儒恐未赴試。故遂至寢格矣。到今思之。則視學之期。尙隔五六日。若於二十一二日間設行。而分設四五所。各定試官一二員。並出賦表兩題。從其成篇之數。鈔爲初試。一從其數。使之就試。則不參初試之人。必不敢闌入。而如或混赴。隨其發覺。依律定罪。則事簡而法行。豈不愈於崎嶇於常例之外。講究於節目之間哉。今若肇創新制。申嚴拘束。則奸僞之弊。不知復從何出。此古人所謂法愈密而奸愈生者也。朝家擧措。務從大體。不可區區於一切之法也。如以事勢已急。初試之設。有難周旋於其間。則無寧以循例應行之法。申飭泮宮之官。使無濫雜之弊。亦無騷擾之患而已。臣旣有所懷。敢陳淺見。惟聖上裁處焉。取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