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153

卷一百五十二 經義考 卷一百五十三 卷一百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三
  翰林院檢討朱𢑴尊撰
  禮記十六
  黃氏中庸解
  一卷
  佚
  潘氏好古中庸説
  一卷
  佚
  袁氏中庸詳説
  宋志二卷
  佚
  王氏中庸説
  
  錢氏文子中庸集傳
  宋志一卷
  佚
  邵氏中庸解
  一卷
  佚
  趙氏善湘中庸約説
  一卷
  佚
  鄭氏中庸講義
  一卷
  佚
  謝鐸曰鄭霖字景説寜海人紹定進士累官知平江府為賈似道所害後追贈中奉大夫著中庸講義
  賈氏中庸集解
  
  陳氏堯道中庸説
  宋志十三卷
  佚
  呉氏之㢲中庸口義
  三卷
  佚
  魏了翁誌曰中江呉君先之諱之㢲受小戴氏書於厥考良弼教授於廣漢逆曦嘗欲以季春聘士豫令就聘者詣縣書行義年君叱吏曰此何時耶義形於色無所撓奪賊平始應聘君於歴代史國朝故實天文地理字書罔不精治有諸經講義五卷中庸口義三卷藏於家
  魏氏天祜中庸説
  
  魏了翁誌墓曰公卭州之蒲江人諱天祜字德先以詞賦登里選累舉不利當以㤙補官辭不受年七十益大肆於學聖經賢傳歴覽博究即河洛之正傳上遡洙泗之源歴歴乎其獨得而的然無所疑也
  王氏中庸本義
  一卷
  佚
  陳氏華祖中庸提綱
  
  溫州府志華祖字理常永嘉人舉遺逸為翰林國史院檢閲官
  江氏中庸解
  一卷
  佚
  陳氏義宏中庸解
  一卷
  佚
  方氏逢辰中庸注
  一卷
  佚
  黎氏立武中庸指歸
  一卷
  存
  趙秉文序曰聖人一貫之道在易中庸大學中庸大學雜於禮書自漢以來諸儒未有能識之者宋河南二程夫子實始挈而出之於是孟氏子沒後數千百年不傳之道統粲然復明於天下偉哉子貢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二書言髙旨逺辭密義微讀之者固未易窺其涯涘自考亭四書出學者奉持信受如讀成律或莫知其何為而出何為而入誦言終身嗚呼聖人立教之大本果不可得而聞邪前魁彥所寄黎先生宿德峻望如魯靈光振鐸郷國以覺後為己任慨然謂二書道統所載乃取兼山郭氏説從而發明之作中庸指歸首以正綂居體釋所以名中之義其説曰乾九二人道之始故稱龍德正中中之體也坤六五心君之位故稱黃中通理中之位也帝降衷民受中萬化之所由出也作大學發微曰大學曾子之書一書之功在於止善止善之説蓋取諸艮曾子固嘗稱艮象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厥㫖甚深所謂一以貫之者此也夫易冐天下之道中庸大學實出於易先生提綱舉要綂宗㑹同由是天人相與之際體用一源之實昭徹無間非先生之學深造自得卓然有見於大本其孰能與於斯既又原作者之意為中庸分章以見繩聨珠貫之妙據舊文之古為大學本㫖以訂夫更定錯簡之疑備論詳説歸其有極先生有功於聖門有賜於後學可謂逺且大矣先生旣開山學以來四方問學之士又建鳳洲精舎彷彿河汾茲二書者先生沉涵有年宜鋟諸梓以嘉惠同志董子云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吾黨同子苟能端居默識循初返本則有以見先生是書無隱乎爾又何待千載之後子雲也哉
  中庸分章
  一卷
  
  立武自序曰中庸之書浩博深逺若不可涯其實繩聨而珠貫也諸家雖字論句析然於大㫖未明讀之使人茫然分章所以原作者之意
  呉澂碑曰元中子黎氏諱立武字以常臨江新喻人擢進士第三人歴國子司業官秘省時閲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遊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將由謝溯郭以嗣其傳故於大學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宗尚者異議
  按黎氏中庸分為十五章自天命之謂性至萬物育焉為第一章仲尼曰至惟聖者能之為第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至察乎天地為第三章子曰道不逺人至君子胡不慥慥爾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至反求諸其身為第五章君子之道至父母其順矣乎為第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為第七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身矣為第八章誠者天之道也至誠則明矣為第九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為第十章誠者自成也至純亦不已為第十一章大哉聖人之道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堯舜至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為第十三章唯天下至聖至其孰能知之為第十四章詩曰衣錦尚絅至無聲無臭至矣為第十五章各繪一圖大指謂中庸之道出於易蓋主郭氏父子兼山白雲之説者
  何氏夢桂中庸致用
  一卷
  佚
  鄭氏彥明中庸説
  一卷
  佚
  何氏中庸發揮
  八卷
  未見一齋書目有
  王氏訂古中庸
  二卷
  未見
  柏古中庸跋曰中庸者子思子所著之書所以開大原立大本而承聖緒也義理精微而實難於窺測規撫宏逺而實難於㑹通衆説淆雜而實難於折衷此子朱子以任其責而後學亦以春融而氷釋矣惟愚滯之見常覺其文勢時有斷續語脈時有交互思而不敢言也疑而不敢問也一日偶見西漢藝文志有曰中庸説二篇顔師古注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而不言其亡一也惕然有感然後知班固時尚見其初為二也合而亂其出於小戴氏之手乎彼不知古人著書未嘗自名其篇目凡題辭皆後人之所分識徒見兩篇之詞義不同遂從而叅伍錯綜成就其總題已天賦為命人受為性所賦所受本此實理故中庸二字為道之目未可為綱誠明二字可以為綱不可為目僕不揆狂僣為之隱索取而析之以類相從追還舊觀但見其綱領純而辨也如此之精條目疏而理也如此之瑩首尾相㴠可謂縝密氣脈流通可謂融暢雖各題一性字而其義不同一原其性之所自來一原其性之所實有雖各提一教字而其㫖亦異一以行為主故曰修道一以知為主故曰明誠始於天者終於天始於誠者終於誠分限嚴而不雜塗轍一而不差子思子亦可以無遺憾於千古之上矣或曰自漢晉以來諸儒先未嘗疑也至於朱子章分句析研幾極深而無間言也子何為者而勇於妄論乎曰非敢妄也有所證也此書惟哀公問政章交搆為最深加以王肅貿貿然獨掇此章克塞乎家語之中此先儒之所以不疑也幸有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十有四字鄭氏所謂悞重在此者此感人之根乎其論舊章之㾗跡尚未磨也其往叅之位置尚可掩也使後世可以指瑕索瘢正其苟合者殆天意也又以班固中庸説二篇五字不列於諸子之上而晦昧於古禮經之末竊意子朱子未必見也或見而未必注思也不然以朱子之精明剛決辭而闢之久矣奚俟於今日哉
  趙氏若煥中庸講義
  一卷
  佚
  江西通志趙若煥字堯章進賢人年二十餘宋祚訖賦草之茂三章援琴而歌以當黍離麥秀年八十而逝
  契嵩中庸解
  五篇
  存載鐔津集
  趙氏秉文中庸説
  一卷
  存
  李氏純甫中庸集解
  一卷
  佚
  金史李純甫字之純𢎞州襄陰人永安二年經義進士薦入翰林髙琪擢為左都司事以母老辭琪誅復翰林出倅坊州改京兆府判官卒於汴
  李氏思正中庸圖説
  一卷
  佚
  中庸輯釋
  一卷
  
  黃虞稷曰江西徳興人生於宋季入元不仕
  劉氏惟思中庸簡明傳
  一卷
  佚
  呉徵序曰中庸傳道之書也漢儒雜之於記禮之篇得存於今者幸耳程子表章其書以與論語孟子並然藴奧難見讀者其可易觀哉程子數數為儒者言所言微妙深切蓋真得其傳於千載之下者非推尋測度於文字間也至其門人呂游楊侯始各有注朱子因之著章句或問擇之精語之詳矣惟精也精之又精隣於巧惟詳也詳之又詳流於多其渾然者巧則裂其粲然者多則惑雖然此其疵之少也不害其為大醇廬劉君惟思良貴甫以朱子章句講授考索玩繹五六十年年八十乃纂其平日教人筆之於紙辭簡義明倣夫子説蒸民之詩之法始學最易於通習惠不淺也夫漢儒説稽古累數萬言而鄭康成於中庸一十九字止以十二字注之朱子深有取焉然則良貴父之簡明是亦朱子意也而見之不同者不曲狥澂少讀中庸不無一二與朱子異後觀饒氏伯與父所見亦然恨生晚不獲就質正今良貴父吾父行也皇慶元年夏其子秘書監典簿復初官滿南歸相遇於東淮出其父書以示澂讀之竟既知先輩用功之不苟而良貴父亦已下世疇昔所願質正於伯與父者今又不獲從良貴父而訂定三人之不同各有不同三卒未能以合於一也則又烏乎不悵焉以悲故為識其左而還其書典簿氏
  夏侯氏尚𤣥中庸管見 聚疑
  
  錢金甫曰夏侯尚𤣥字文卿華亭人趙孟頫薦為東宮伴讀
  陳氏中庸口義
  一卷
  未見
  櫟自序曰程子曰中庸一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其言約而盡矣朱子分為三十三章而復截為三大叚其言曰首章子思推本所傳之意以立言蓋一篇之體要其下十章則引先聖之言以明之也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其下八章復引先聖之言明之二十一章以下至於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復推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朱子之區別亦已精矣至其掲一誠字以為一書之樞紐則或問詳焉尤學者所當熟復而貫通者也朱子又嘗曰中庸之書難讀初學者未當理㑹中間多説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等類説得髙説下學䖏少説上達處多今按説下學固少而其中説下學處則甚切如二十章擇善固執一條及二十七章尊德性道問學一條是也且朱子亦嘗於序文提出擇善固執以配大舜精一之言以見道綂之相傳不外乎此矣學者誠能據此以為用力之方而以誠之一言貫通之復如朱子所分之三大叚以區別之則所謂始言一理末復合為一理者理皆見其為實理中散為萬事者事皆見其為實事而所謂其味無窮皆實學也者的為實學而非虛言矣言下學䖏雖少而皆提綱挈領切要之言言上達處雖多而亦豈渙散無綂𤣥妙不可究詰之論哉愚每患從學者未嘗精通夫大學語孟之三書而遽欲入夫中庸之書授以朱子之章句或問往往難入不得已紬繹朱子之意而句解之復述讀此書之大略於此雲
  齊氏履謙中庸章句續解
  一卷
  未見
  王氏奎文中庸發明
  一卷
  未見
  薛氏𤣥中庸注
  
  陸元輔曰𤣥字子晦一字若晦東陽人從許謙游不仕學者私謚貞節先生
  程氏逢午中庸講義
  三卷
  佚
  姓譜逢午字信叔休寜人元貞中薦授紫陽書院山長陞海鹽州教授
  魯氏中庸解
  一卷
  未見
  許氏中庸叢説
  一卷
  未見
  黃氏鎮成中庸章㫖
  二卷
  未見
  陸氏中庸發明要覧
  二卷
  未見
  右載聚樂堂目
  練氏中庸説
  一卷
  佚
  括蒼彚紀練魯松陽人元至正間登第入明辭聘不赴
  劉氏中庸章句詳説
  一卷
  未見
  黃虞稷曰永嘉人入明隱居不仕













  經義考卷一百五十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