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11

卷二百十 經義考 卷二百十一 卷二百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十一
  翰林院檢討朱彛尊撰
  論語一
  古論語
  漢志二十一篇
  存
  漢書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
  論語讖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
  桓譚曰古論語二十一卷文異者四百餘字
  王充曰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勑已之時甚多數十百篇以八寸為尺紀之約者懷持之便也以其遺非經傳文紀識恐忘故但以八寸不二尺四寸也漢興失亡至武帝發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齊魯河間九篇本三十篇至昭帝女讀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時尚稱書難曉名之曰傳後更𨽻寫以傳誦初孔子孫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
  如淳曰古論語二十一篇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為篇名曰從政
  鄭康成曰論語仲弓子遊子夏等所撰定易詩書禮樂春秋䇿皆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䇿者三分居一又謙焉
  劉熙曰論語紀孔子與諸弟子所語之言也
  楊泉曰論語聖人之至教王者之大化鄉黨篇則有朝廷之儀聘享之禮堯曰篇則有禪代之事
  劉勰曰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目稱為論語葢羣論立名始於茲矣
  隋書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惟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
  陸德明曰古論語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又曰論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答述曰語撰次孔子答弟子及時人之語也
  薛放曰漢時論語首立學官
  柳宗元曰曾參少孔子四十六嵗曾子老而死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逺矣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或曰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歐陽修曰出於孔子壁中者曰古論有兩子張宋永亨曰論語所記孔子與人語及門弟子並對其人問答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顔冉髙弟亦曰回亦曰雍至閔子獨雲子騫終此書無指名昔賢謂論語出於曾子有子之門人予意出於閔氏觀所言閔子侍側之辭與冉有子貢子路不同則可見矣程子曰論語曾子有子弟子撰所以知者惟二子不名
  楊簡曰今世所行論語乃魯語非孔壁中古文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為一篇
  胡寅曰子思檀弓皆纂修論語之人檀弓亦曾子門人
  朱子曰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短不類處 又曰論語要冷看 又曰論語愈看愈見滋味出
  何異孫曰論語者孔門師弟子討論文義之言語也有弟子記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之問者有弟子自相答問者又有時人相與言者有臣對君之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 又曰論語一書竊意曾子弟子為之故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稱或以名稱獨曾子稱曾子有子稱有子此皆其門人稱之柳宗元辨正以為必子春子思為之若公冶長一篇多論人物恐是子貢門人所記先進一篇稱閔子侍側恐是閔子門人所記第十八篇多記隱逸之事恐是記者類聚成篇第十九篇言多子貢子夏然亦必曾子門人記之有曽子曰故也
  楊宗吾曰六經譬則山海論語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階乎
  譚貞默曰孔子一生仕止久速造次顛沛纂修刪述盛德大業靡一不具論語及門弟子德性氣質學問造詣淺深髙下進止得䘮靡一不具論語論語多記言少記事知孔子之言者即知孔子之事知及門弟子之言者即知及門弟子之事矣
  齊論語
  漢志二十二篇
  
  漢書注多問王知道
  陸德明曰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別有問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
  歐陽修曰齊論增問王知道二篇今文無之
  晁公武曰問王知道詳其名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
  按漢志論語十二家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如淳曰問王知道皆篇名説者謂是內聖外王之業此𫝊㑹也論語二十篇皆就首章字義名篇非有包括全篇之義今逸論語見於説文初學記文選注太平御覽等書其詮玉之屬特詳竊疑齊論所逸二篇其一乃問玉非問王也考之篆法三畫正均者為王中畫近上者為王初無大異因譌玉為王耳王伯厚亦云問王疑即問玉亶其然乎
  齊論語説
  漢志二十九篇
  
  班固曰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惟王陽名家邢昺曰王卿天漢元年由濟南太守為御史大夫庸生名譚王吉字子陽琅邪臯虞人為昌邑中尉三人皆以齊論語教授於人
  洪适曰季氏篇或以為齊論
  魯論語
  漢志二十篇
  存
  
  漢志十九篇
  
  班固曰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及子𢆯成魯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
  陸德明曰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歐陽修曰論語漢興傳者三家魯人傳之謂之魯論齊人傳之謂之齊論出於孔壁則曰古論三家篇第先後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謂魯論者也
  鄭耕老曰論語一萬二千七百字
  宋鑑端平元年太常少卿兼侍講徐僑奏論語一書先聖格言乞以魯經為名升為早講從之
  按魯論語堯曰篇無不知命一章齊論語則有之葢後儒㕘入其字義異讀者傳不習乎讀傳為專崔子弒齊君作髙子未嘗無誨讀為悔五十以學易讀易為亦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讀正為誠君子坦蕩蕩讀為湯湯冕衣裳者讀為絻𤓰祭讀𤓰為必賜生讀生為牲車中不內顧無不字仍舊貫讀仍為仁折獄讀折為制小慧讀慧為惠古之矜也廉讀廉為貶天何言哉讀天為夫又讀躁為傲窒為室
  孔氏論語義疏
  二卷
  佚
  冊府元龜孔鮒為陳勝博士撰論語義疏二卷
  孔氏安國古論語訓
  家語二十一篇
  佚
  何晏曰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邢昺曰古論語出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篇次不與齊魯同孔安國為傳後漢馬融亦注之按宋雪坡姚氏雲六經之傳行於世者詩禮箋注自鄭康成始於東漢易春秋注自王弼杜預始於魏晉出西漢者獨孔安國書傳耳然安國書傳本出偽託惟論語集解中所引孔氏訓則解經首功矣雪坡諱勉字誠一瑞州人
  夏侯氏魯論語説
  漢志二十一篇
  佚
  張氏魯安昌侯説
  漢志二十一篇
  佚
  漢書禹字子文河內軹人從沛郡施讐受易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皆明習諸儒曰欲為論念張文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初元中授太子論語河平四年為丞相封安昌侯初禹為師以上好論語難數對已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 又曰張氏名最後而行於世
  何晏曰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説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
  隋書張禹本受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陸德明曰安昌侯張禹受魯論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授成帝
  邢昺曰張禹擇齊魯之善而為論
  晁公武曰漢時論語凡有三而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當是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不知何説而張禹獨遺之禹身不知王鳳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輊一世使斯文盡喪惜哉
  馬端臨曰齊論多於魯論二篇曰問王知道史稱為張禹所刪以此遂無傳且夫子之言禹何人而敢刪之然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自孔壁出者章句與魯論不異惟分堯曰子張問以下為一篇共二十一篇則問王知道二篇亦孔壁中所無度必後儒依倣而作非聖經之本真此所以不傳非禹所能刪也
  王氏駿魯論語説
  漢志二十篇
  佚
  顔師古曰王吉子
  漢石渠議奏
  漢志十八篇
  佚
  無名氏燕傳説
  漢志三卷
  
  沛王劉論語傳
  
  後漢書沛王輔善説孝經論語傳
  包氏論語章句
  
  後漢書包咸字子良㑹稽曲阿人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舉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永平五年遷大鴻臚
  陸德明曰包咸周氏並為章句列於學官
  何氏論語注訓
  
  鄭氏論語傳
  
  冊府元龜鄭衆為大司農傳論語
  馬氏論語解
  
  邢昺曰後漢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為古文論語訓説
  鄭氏𤣥論語注
  隋志十卷
  佚
  古文論語注
  七録十卷
  
  論語釋義
  唐志十卷
  佚
  隋書鄭氏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梁陳之時惟鄭氏何晏立於國學而鄭氏甚㣲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鄭並行鄭氏盛於人閒
  陸德明曰鄭氏挍魯論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邢昺曰康成作注之時就魯論篇章復考挍之以齊論古論擇其善者而為之
  林光朝曰何晏序謂鄭氏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康成溺於章句其竄定未必審也
  按鄭氏注與今文不同者衆星共之共作拱先生饌作餕雲食餘曰餕舉直錯諸枉錯作措雲投也下同子張問十世可知也無也字必也射乎必也句截哀公問社作主雲主田主謂社無適也無莫也適作敵莫音慕雲無所貪慕也吾黨之小子句截則吾必在汶上矣無則吾二字子之燕居作宴子疾病無病字冕衣裳者冕作弁異乎三子者之撰作僎讀曰詮詮之言善也詠而歸作饋雲饋酒食也有是哉子之迂也迂作於往也直躬作弓雲直人名弓子貢方人方作謗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為字在陳絶糧作粻音張下糧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作封內歸孔子豚歸作饋惡徼以為知者徼作絞齊人歸女樂歸亦作饋朱張作侏張陟留反厲已讀為頼雲恃頼也又以申棖為孔子弟子申續子桑伯子為秦大夫陳司敗為人名齊大夫老彭為老聃彭祖太宰是呉太宰嚭卞莊子為秦大夫與諸家異義
  麻氏論語注
  
  按漢有麻逹注論語見廣韻注
  周氏失名論語章句
  
  陸徳明曰不詳何人
  邢昺曰包氏周氏就張侯論為之章句訓解以出其義理焉
  譙氏論語注
  七錄十卷
  佚
  陸徳明曰周字允南巴西人晉散騎常侍不拜封陽城亭侯
  按劉昭注續漢書禮儀志先臘一日大儺引譙氏注云儺卻之也以葦矢射之又釋文不亦樂乎引譙氏注云悅深而樂淺
  陳氏論語解
  
  魏志陳羣字長文潁川許昌人太祖辟為司空西曹屬文帝即位遷尚書左僕射明帝時為司空
  王氏論語注
  七錄十卷
  佚
  論語釋駮
  七錄三卷
  
  周生氏論語注
  
  葛洪曰周生烈學精而不仕
  阮孝緒曰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陸徳明曰燉煌人
  按隋志有周生子要論一卷錄一卷魏侍中周生烈撰新舊唐志儒家均有周生烈子五卷陸氏釋文於冉子退朝引周生烈注云君之朝馬揔意林引周生烈子四條其自序略雲六蔽鄙夫燉煌周生烈字文逸張角敗後天下潰亂哀苦之閒故著此書以堯舜作榦植仲尼作師誡雲
  何氏鄭氏等論語集解
  隋志十卷
  存
  晉書鄭沖與孫邕何晏曹羲荀顗等共集論語諸家訓注之善者義有不安輒改易之名集解
  晏等序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𤣥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説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説漢末大司農鄭𤣥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近故司空陳羣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説前世𫝊授師説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光祿大夫闗內侯臣孫邕光祿大夫臣鄭沖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闗內侯臣何晏等上
  陸徳明曰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𤣥陳羣王肅周生烈之説並下已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今以為主
  邢昺曰孫邕字宗儒樂安青州人鄭沖字文和滎陽開封人曹羲沛國譙人魏宗室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何晏字平叔南陽宛人何進之孫
  葉適曰何晏論語集解序論簡而文古數百年講論之大意賴以得存經晏説者皆異於諸家葢後世精理之學以晏及王弼為祖始破經生專門之陋譚貞黙曰何晏序稱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今集解中仍多孔注則知所以不傳者無全帙也集解稱孔者孔安國包者包咸馬者馬融鄭者鄭康成陳者陳羣王者王肅周者或周氏或周生烈其不繫姓者是晏等補注也
  王氏論語釋疑
  隋志三卷
  佚
  按陸氏釋文於廏焚引弼注云公廏也又逸民注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
  張氏論語注
  
  程氏論語弼
  
  虞氏論語注
  七録十卷
  佚







  經義考卷二百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