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侵略者的不治之症

美國侵略者的不治之症
《人民日報》評論員
1971年3月2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本報昨日摘要發表的美國《新聞周刊》最近一篇題為《問題叢生的駐越美軍》的文章,透露了侵略印度支那的美國軍隊普遍厭戰、軍紀惡化、官兵對立、種族矛盾、吸毒盛行等情況。這是美帝國主義外強中乾、腐朽沒落、困難重重的自供狀。它道出了美帝國主義侵略印度支那戰爭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

美國侵略軍士氣低落,這是毫不奇怪的。美帝國主義在印度支那進行的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是根本違背美國廣大人民的利益的。被驅使去充當炮灰的美國士兵遠渡重洋,妻離子散,當然不願意為美國壟斷資本家去白白地送命。特別是在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的猛烈打擊下,美國侵略軍連吃敗仗,遭到慘重傷亡,廣大的美國士兵對於他們被迫進行的這場「無望的戰爭」更是感到不滿和厭倦。美國《新聞周刊》不得不承認,美國侵略軍隊中今天存在着「普遍的怨恨、懊惱和失望的情緒」。美國士兵這種強烈的厭戰情緒,也正是美國廣大人民反對尼克松政府擴大侵略印度支那戰爭的強烈情緒的反映。

美國侵略軍士氣低落,還因為在這支侵略軍隊內部存在着種種不可克服的尖銳矛盾,特別是官兵之間和種族之間的矛盾。侵越美軍中的那些高級軍官,是為美國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為五角大樓效勞的。他們只顧自己升官發財,不管士兵死活。為了迫使士兵去送死,他們採取「高壓」手段,實行軍閥主義。對於處在美國軍隊最低層的、備受歧視的黑人士兵,更是如此。這就必然要引起美國士兵特別是黑人士兵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美國《新聞周刊》承認,侵越美軍的許多士兵常常公開抗拒作戰,甚至憤怒地向強迫他們打仗的軍官扔手榴彈。而當他們所憎恨的軍官被越南南方軍民打死的時候,他們就「起勁地歡呼起來」。美國《新聞周刊》還談到曾經發生過種族衝突,有幾百名「黑人和白人士兵之間互相大開其槍」。這種激烈的矛盾和對抗,是由美國軍隊的侵略性和反動性所決定的。它必將隨着美帝國主義在印度支那的困境的加深,而日益發展。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論述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的時候指出:「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印度支那三國人民為民族獨立解放的正義事業而戰,因而他們能夠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而美國侵略軍是不義之師,必然士無鬥志,矛盾重重。不管他們擁有什麼樣的現代化裝備,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戰鬥力。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小國能夠打敗大國。其根本原因也就在這裡。

美國侵略軍的士氣低落是美帝國主義的一個致命弱點和不治之症。尼克松政府堅持和擴大侵略印度支那的戰爭,只能進一步加重這個不治之症,使美國侵略者遭到更加慘重的失敗。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