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幹部的新考驗
老幹部的新考驗
——記成都熱電廠革委會主任李洪 |
|
四川省成都熱電廠革委會主任李洪,原是這個廠的廠長,去年六月底,廠革委會成立時站出來工作。他在這段工作中深深感到:老幹部參加「三結合」以後,如何正確對待群眾,仍然是一個新的考驗。只有時時刻刻用毛澤東思想改造自己,統帥自己的言行,「一刻也不脫離群眾」,才能促進自己的思想不斷革命化,為黨貢獻一份力量。
從怕聽批評到怕聽不到批評
編輯李洪站出來工作後,突出地感到群眾和過去大不相同了。他們對領導幹部不符合毛澤東思想的言行,敢於提出尖銳的批評。李洪認識到,這是文化大革命的偉大成果,應當大加發揚;過去他自己所以犯了許多錯誤,和不能接受群眾的批評有關。因此,他經常注意聽取群眾意見,克服工作中的缺點。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工作有了一些成績後,他的思想又開始起了變化。當他聽到來自群眾和新幹部的批評時,心裡又感到不那麼舒服,甚至有所牴觸了。
思想一「回潮」,行動就有反覆。正是在他不再願意聽批評和慢慢聽不到批評的時候,廠里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天,廠革委會的生產組忽然搬出生產區,組裡還增加了一些人員,其中兩個是尚未受到深刻批判、群眾也未諒解的犯了錯誤的幹部。據說這樣變動的理由,是為了加強對生產的領導,便於和革委會設在生活區的其他辦事機構聯繫工作。這樣一件和群眾有密切聯繫的事,事先並沒有徵求工人群眾的意見,僅由生產組的負責人決定,徵得李洪同意就辦了。結果,消息一傳出,群眾反應很強烈,紛紛提出批評:你們只想到便於和領導聯繫工作,為什麼不想想是否便於和廣大工人的聯繫?搬出生產區,不是一般桌椅板凳的搬家,而是領導思想從群眾中搬了「家」。生產組需要增添人員,為什麼不首先考慮工人中的優秀分子呢?群眾的尖銳的批評,觸動了革委會成員的思想。
廠革委會認真研究了工人的意見,認為群眾的批評完全正確,很快糾正了原來的作法。這件事給李洪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使他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危險苗頭。從此,他對待來自群眾的批評,態度不同了。他虛心地隨時聽取群眾的批評,主動地促使這種批評形成一個群眾監督的力量。他說:「群眾性的監督是改造自己思想的重要力量,也是搞好領導工作的可靠保證。」現在他怕的不再是群眾批評多,而是怕聽不到群眾的批評;每當群眾批評少的時候,他就自覺地檢查自己是不是脫離了群眾,主動徵求革命群眾的批評和幫助。
從看不慣新幹部到向新幹部學習
編輯李洪最初參加革委會工作,有一件事看不慣:就是每次開會,總是「吵」得很厲害。他記得文化大革命前,廠里開會研究問題,總是「井井有條」,他的話說完,基本上就算作了結論。李洪習慣於那種情況。現在革委會開會,新幹部多,各抒己見,有時為了一個問題爭到半夜。開始時,他坐在一邊看他們「吵」,感到很不習慣。慢慢地,他聽出「吵」字裡面的道理,自己也參加進去,和他們一塊「吵」起來了。毛主席教導我們:「沒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沒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通過「吵」,各方面的意見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交流,便於集中正確的意見,認真貫徹執行。李洪認識到:自己原來所以不習慣,正是毛主席所指出的:「我們工作作風中的一項極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工作人員習慣於獨斷專行,而不善於啟發人們的批評討論,不善於運用民主作風。」他深深體會到,這個「吵」,正是新幹部的一大長處,也正是自己必須注意克服的缺點。
李洪在和新幹部的接觸中,經歷了一個由看不慣到向他們學習的過程。這個變化是從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有一次,廠內檢修鍋爐,有的工人委員建議把廠內兩個技術、勞力都有較大差別的檢修隊合起來,以便更好地開展勞力和技術協作,加快檢修速度。李洪卻認為隊小便於管理;還認為勞力、技術強的隊一定不願合班,需要花費很多口舌和時間說服他們,不同意合起來。工人委員堅持自己的看法。結果兩個班的工人只開了兩個鐘頭的會,就解決了合班問題;大家同心協力,提前三天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檢修任務。這件事引起了李洪的深思:為什麼自己的看法錯了呢?關鍵是自己還習慣於照原來的規章制度考慮問題,看不到工人群眾中蘊藏着的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新幹部和群眾息息相通,聯繫密切,他們的建議正反映了群眾的要求。
在大量事實的教育下,李洪對這些從兩條路線鬥爭中衝殺出來的新幹部的看法,不斷在變化。過去他看到的大多是他們工作缺少經驗,辦事毛手毛腳,作風簡單生硬等現象。到後來,他越來越多地看到了本質的一面:這些新幹部兩條路線鬥爭覺悟高,朝氣蓬勃,聯繫群眾密切;而這些正是他自己最缺乏的。他反覆學習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我們黨如果沒有廣大的新幹部同老幹部一致合作,我們的事業就會中斷。所以一切老幹部應該以極大的熱忱歡迎新幹部,關心新幹部。」從此以後,他和新幹部在鬥爭中、生產中,彼此學習,取長補短,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
從油和水的關係到魚和水的關係
編輯李洪過去當廠長時,坐在辦公室里,高高在上,和群眾很少接觸,並且喜歡訓人。他進入革委會之後,作風改變較大。他帶頭在常委值班室里辦公。大部分時間,他都在車間,遇到問題就在現場和工人一起研究解決。他選擇了全廠最髒最累的燃料運輸車間作為勞動「基地」,每星期都要在這裡堅持勞動一天。李洪的這些改進,大大增進了和工人的聯繫。但李洪真正和他們在思想感情上融合,是經過多次戰鬥的結果。
有一次,燃運車間的傳送帶上,由於溫度過高,煤粉突然自燃起來。這是個危險的事故,煤粉燃燒可能引起爆炸,威脅到整個廠房的安全。這時,李洪和工人一道,飛奔上二十多米高的車間,用鋤頭把燃燒着的煤粉掀開。在掀煤粉的過程中,腳踩在熾熱灼人的鐵板上,燒得很痛。飛起的煤粉使對面看不清人,臉和身上全被煤粉弄得一片黑。煤粉繼續燃燒,隨時可能發生爆炸,造成生命危險。但是,李洪想到了全廠的生產,看到了工人的英勇行動,他想到毛主席的教導:「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們人人要有徹底的革命精神,我們不要有一時一刻脫離群眾。只要我們不脫離群眾,我們就一定會勝利。」在這個時候,作為一個領導幹部,更應該「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他忘掉了自己的安危,和工人一塊戰鬥,直到把火撲滅,避免了一次更大的事故。從這以後,工人對李洪的看法有了很大轉變。他們之間進一步有了共同語言、共同思想,他同工人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
經過幾次鍛煉和考驗,在工人的心目中,李洪不再僅僅是革委會的負責人,而是他們之中的一員。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李洪才深深感到:過去,自己脫離實際,脫離勞動,和工人群眾不是心連心,好象隔了一堵牆。那時候,自己和工人群眾的關係是油和水的關係;現在,自己和群眾之間,正在從油和水的關係逐步變成魚和水的關係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