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的新考验
老干部的新考验
——记成都热电厂革委会主任李洪 |
|
四川省成都热电厂革委会主任李洪,原是这个厂的厂长,去年六月底,厂革委会成立时站出来工作。他在这段工作中深深感到:老干部参加“三结合”以后,如何正确对待群众,仍然是一个新的考验。只有时时刻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统帅自己的言行,“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才能促进自己的思想不断革命化,为党贡献一份力量。
从怕听批评到怕听不到批评
编辑李洪站出来工作后,突出地感到群众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他们对领导干部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言行,敢于提出尖锐的批评。李洪认识到,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应当大加发扬;过去他自己所以犯了许多错误,和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有关。因此,他经常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工作有了一些成绩后,他的思想又开始起了变化。当他听到来自群众和新干部的批评时,心里又感到不那么舒服,甚至有所抵触了。
思想一“回潮”,行动就有反复。正是在他不再愿意听批评和慢慢听不到批评的时候,厂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厂革委会的生产组忽然搬出生产区,组里还增加了一些人员,其中两个是尚未受到深刻批判、群众也未谅解的犯了错误的干部。据说这样变动的理由,是为了加强对生产的领导,便于和革委会设在生活区的其他办事机构联系工作。这样一件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事,事先并没有征求工人群众的意见,仅由生产组的负责人决定,征得李洪同意就办了。结果,消息一传出,群众反应很强烈,纷纷提出批评:你们只想到便于和领导联系工作,为什么不想想是否便于和广大工人的联系?搬出生产区,不是一般桌椅板凳的搬家,而是领导思想从群众中搬了“家”。生产组需要增添人员,为什么不首先考虑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呢?群众的尖锐的批评,触动了革委会成员的思想。
厂革委会认真研究了工人的意见,认为群众的批评完全正确,很快纠正了原来的作法。这件事给李洪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使他看到了自己思想上的危险苗头。从此,他对待来自群众的批评,态度不同了。他虚心地随时听取群众的批评,主动地促使这种批评形成一个群众监督的力量。他说:“群众性的监督是改造自己思想的重要力量,也是搞好领导工作的可靠保证。”现在他怕的不再是群众批评多,而是怕听不到群众的批评;每当群众批评少的时候,他就自觉地检查自己是不是脱离了群众,主动征求革命群众的批评和帮助。
从看不惯新干部到向新干部学习
编辑李洪最初参加革委会工作,有一件事看不惯:就是每次开会,总是“吵”得很厉害。他记得文化大革命前,厂里开会研究问题,总是“井井有条”,他的话说完,基本上就算作了结论。李洪习惯于那种情况。现在革委会开会,新干部多,各抒己见,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到半夜。开始时,他坐在一边看他们“吵”,感到很不习惯。慢慢地,他听出“吵”字里面的道理,自己也参加进去,和他们一块“吵”起来了。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吵”,各方面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交流,便于集中正确的意见,认真贯彻执行。李洪认识到:自己原来所以不习惯,正是毛主席所指出的:“我们工作作风中的一项极大的毛病,就是有些工作人员习惯于独断专行,而不善于启发人们的批评讨论,不善于运用民主作风。”他深深体会到,这个“吵”,正是新干部的一大长处,也正是自己必须注意克服的缺点。
李洪在和新干部的接触中,经历了一个由看不惯到向他们学习的过程。这个变化是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一次,厂内检修锅炉,有的工人委员建议把厂内两个技术、劳力都有较大差别的检修队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开展劳力和技术协作,加快检修速度。李洪却认为队小便于管理;还认为劳力、技术强的队一定不愿合班,需要花费很多口舌和时间说服他们,不同意合起来。工人委员坚持自己的看法。结果两个班的工人只开了两个钟头的会,就解决了合班问题;大家同心协力,提前三天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检修任务。这件事引起了李洪的深思:为什么自己的看法错了呢?关键是自己还习惯于照原来的规章制度考虑问题,看不到工人群众中蕴藏着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新干部和群众息息相通,联系密切,他们的建议正反映了群众的要求。
在大量事实的教育下,李洪对这些从两条路线斗争中冲杀出来的新干部的看法,不断在变化。过去他看到的大多是他们工作缺少经验,办事毛手毛脚,作风简单生硬等现象。到后来,他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本质的一面:这些新干部两条路线斗争觉悟高,朝气蓬勃,联系群众密切;而这些正是他自己最缺乏的。他反复学习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党如果没有广大的新干部同老干部一致合作,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所以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从此以后,他和新干部在斗争中、生产中,彼此学习,取长补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从油和水的关系到鱼和水的关系
编辑李洪过去当厂长时,坐在办公室里,高高在上,和群众很少接触,并且喜欢训人。他进入革委会之后,作风改变较大。他带头在常委值班室里办公。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车间,遇到问题就在现场和工人一起研究解决。他选择了全厂最脏最累的燃料运输车间作为劳动“基地”,每星期都要在这里坚持劳动一天。李洪的这些改进,大大增进了和工人的联系。但李洪真正和他们在思想感情上融合,是经过多次战斗的结果。
有一次,燃运车间的传送带上,由于温度过高,煤粉突然自燃起来。这是个危险的事故,煤粉燃烧可能引起爆炸,威胁到整个厂房的安全。这时,李洪和工人一道,飞奔上二十多米高的车间,用锄头把燃烧着的煤粉掀开。在掀煤粉的过程中,脚踩在炽热灼人的铁板上,烧得很痛。飞起的煤粉使对面看不清人,脸和身上全被煤粉弄得一片黑。煤粉继续燃烧,随时可能发生爆炸,造成生命危险。但是,李洪想到了全厂的生产,看到了工人的英勇行动,他想到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们人人要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我们不要有一时一刻脱离群众。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更应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忘掉了自己的安危,和工人一块战斗,直到把火扑灭,避免了一次更大的事故。从这以后,工人对李洪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他们之间进一步有了共同语言、共同思想,他同工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经过几次锻炼和考验,在工人的心目中,李洪不再仅仅是革委会的负责人,而是他们之中的一员。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李洪才深深感到:过去,自己脱离实际,脱离劳动,和工人群众不是心连心,好象隔了一堵墙。那时候,自己和工人群众的关系是油和水的关系;现在,自己和群众之间,正在从油和水的关系逐步变成鱼和水的关系了。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