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軒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卷三十二 老柏軒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三
作者:鄭載圭
1936年
卷三十四

朱子年譜通考序

編輯

聖人與天合。孔子也。朱子學而至於聖人。亦孔子也。亦與天合。故欲知孔子。當自朱子始。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論其世。考其行與事也。朱子事行其傳有二。行狀也年譜也。狀總括成文。故歷擧宏綱大目。譜編年分註。故不遺庸行曲節。準諸天。則狀如春夏秋冬分爲四時。而歲功以成。譜如四時有二十四節七十二候。而分數詳備。擬諸孔子。則狀如中庸祖述堯舜一章。極贊聖德。譜如論語鄕黨一篇。詳記言動。蓋博觀總軆於外。而不詳分數於內。則於候天觀聖。其疏矣乎。此旣狀而譜又不可不作也。年譜累經諸儒校正。簡而無遺。詳而不繁。義例謹嚴。無容更訂。而但章奏書疏曁詩文雜著。當因事附見者。略不乎錄。只以見大全幾板註之。斯亦義例宜然。然大全卷秩浩穰。讀者往往憚於檢閱之煩而莫之參考。看大全時。只觀議論而不考其論之因何而如此。看年譜時。只考事行而不觀此事之所論如何。終難會通爲一。雖則讀者憚煩之過。然書旣有彼此之別。蓋亦不能無睨視之勞矣。金君顯玉手寫年譜而就考大全。逐年采附於本註之下。屬余勘校。蓋若是則不惟省卻睨視之勞。因事以觀其論。求言以考其行。彼此交盡。心跡一致。其於讀書論世。可以兩得矣。遂不揆僭妄。正其書法。一以通鑑綱目例之。而名之曰年譜通考。以復於金君。且曰狀而譜。譜而通考。譜而不可無通考。猶狀而不可無譜也。吁寖備矣。然觀聖賢。將以自觀。聖賢所言所行。乃吾心所具之理也。之言也吾所當言。之行也吾所當行。反身自觀。驗之心以求其理。方是善觀聖賢。若聖自聖我自我。雖備奚以爲。嘗聞之曰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希之則是。可不盡心乎。旣又書之卷端。以告觀是書者勉焉。

晦軒先生實紀重刊序

編輯

朱子之學不明。則孔子之道不尊。吾東朱子之學。自先生始。先生之爲東方百世儒宗。觀於此的矣。蓋觀人必論其世。先生之世。果何世也。數間春草之感。百年天下之痛。惟先生一人而已。則世可知矣。且先生之去朱子。僅四十餘年。朱子之學。未及大行於天下。雖以中州之士。浸淫陸禪。知尊朱子者鮮矣。況東表去閩中。不知其幾千萬里。則東人之知有朱子者亦幾希。而先生一至燕京。得見朱子書。篤好而誠服之。斷然以爲發明聖人之道。攘斥禪佛之學。功足以配仲尼。欲學仲尼。先學晦菴。嗚呼。此何處得來。豈非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而天之所以篤生先生。以幸東方者耶。遺文無傳。畸零收拾。僅若干篇而止。微言緖論。無所尋逐。雖若可憾。然邪正之辨。尊攘之義。二首詩已盡之。千載之下。讀者懍然不覺起敬。至於諭學一文。㴑淵源指門路。昭示萬世法程。更無餘蘊。彼文而不足以載道。言而不足以爲訓。雖充棟汗牛。亦奚以哉。先生之文。止此爲是。若其事功之著於史傳者。赫赫照人耳目。又何俟於實紀有無。然列聖世有褒崇。儒賢世有述作。與夫聖廡從享之典。院廟尊奉之蹟。亦不可任其散漫而不爲之收錄。此實紀之所以作也。世有增益。前後凡三刊。而編輯或不免失次。板本亦間有闕誤。讀者病焉。安斯文廣鎭,孝鎭,進士炳煕乃欲考校釐正以營重刊。而使其族人洛鎭,源貞齎書問序於不佞載圭。載圭微矣耄矣。其何敢相斯文重役。而第念有開必先。理之常也。殿羅麗夷敎之餘。而祖孔而宗周。用華而變夷。以致我朝五百年文敎之盛者。孰開而孰先之也。尊信表章。自先生始。斷不可誣也。古人有言受朱子罔極之恩也。吾東之人。於先生亦當云然。載圭雖微。亦竊自附於孔朱之後。學者其於先生之事。何敢曰吾不知也。乃敢忘僭謹書之如此雲。

忠莊公實紀序

編輯

竊聞之天高地下。人位乎中。天之道陰與陽。地之道柔與剛。人之道仁與義。而仁莫大於父子。義莫重於君臣。父子之仁。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如人食息呼吸於元氣之中。一息之不屬。理必至於斃。如使周家誓師之日。擧天下皆是不期之諸侯。而無墨胎氏叩馬之諫。則八百年基業。孰爲之維持。我朝創業之時。擧一國盡是佐命之諸臣。而無圃隱翁善竹之死。則五百年名敎。孰爲之防範。方正學諸公之死。無補於建文之遜。而秖足爲永樂諸臣之勸愚。故曰莊陵之時。而微三相六臣。則人之道幾乎息矣。鄭忠莊公先生。卽三相之一。與皇甫忠定公,金忠翼公同受顧命。夾輔幼主而身係安危。身存則存。身亡則亡。天命有歸。安得以無死。先生時以巡察三南。死不同日。而處義之從容。尤有難於二相者。易屯之初九。磐桓得民。光廟以之。得聖人之時也。蹇之六二。蹇蹇匪躬。先生以之。得王臣之義也。是以光廟有當屯當泰勿拘變通之訓。而列聖繼述。復爵賜諡。配莊陵之壇。立不祧之廟。表宅里甄後孫。靡不用極。蓋追祖宗朝崇奬圃隱之心法也。其所以建立人道。明仁義之化者。與陰陽之氣剛柔之軆。上下同流而式克至於今日休。嗚呼至矣。蓋先生是託孤寄命。不可奪之君子人。而猶以付託不効。方且自愧。有忠愧吾君孝愧親之詩。此古昔聖賢道已至德已崇。而猶慊然若不足之心也歟。炯炯此心。死且不渝。可以爲天下後世爲人臣子之法也。先生幼有器局。勤於問學。早登淸顯。以養親日短。屢辭除拜。扁其堂曰愛日。蓋不欲以三公換一日也。嗚呼。無本不立。先生之樹立宏達。蓋本於此。根本旣立。加之以器局學問。則將無往不通。雖陶鑄唐虞。無足恠者。而所遇不幸。又門無方正學之門生。遺文不傳。重可慨也。然墨胎氏之文。只有採薇一曲。史遷傳之而易㬥之雲。識者或疑之。則先生自愧詩一絶。已多矣。又何慨焉。後孫禹錫,玄錫,周植三秀蒐輯朝野之史及諸賢傳記。附以誌狀。釐爲一冊。題曰忠莊公實紀。噫。先生名義。信史書諸策。廣土銘其口。實紀有無。無所加損。目今世値蔑貞。淪胥爲夷。仁義之道不講久矣。此書之行。或將喚惺已死之人心歟。竊不自揆。書涴卷端如右。

口授要語序

編輯

程子爲中庸解。自謂未滿而火之。噫。程子而著書不敢傳後。則著書者更有何人。況生於朱子集成發揮之後。則斯道大明。如日中天。可著者更有何書。世之儒者論經說道。動溢箱篋。其亦異乎程子之意矣。近古茅廬先生崔公固竆力學。居則飮顔子之水。行則借仲由之車。讀書則論孟至千遍。庸學至萬遍。大蒙屛門推奬。至謂賢於和靖之如誦己言。其深造實踐。豈世儒之比哉。然未嘗著書立言以爲傳後計。手所編輯者。惟口授要語一冊。而亦只就四子中彙輯成編。而無自下一句語。特於篇首之題。略言序次之意。如朱子小學已例而止。嗚呼其淵矣。杜子美言願得元道州十數公。參錯天下爲方伯。則庶萬物吐氣。蒼生少安。今吾願得茅廬公十數賢。參錯天下爲儒士。則庶口耳之習少革。而誇毗之風可移。第觀其篇章序次之間。亦可見規模之遠意義之深。豈但爲蒙求口授之資。苟能深味而有得焉。則希賢希聖。亦不外是矣。雖然載圭末學也。何足以知之。姑書此卷端。以塞賢孫之責雲爾。

璞院唱和詩序

編輯

吾鄕名山。有曰闍崛。璞院在山之趾。而距治東五里而近。昔我蘆沙先生嘗過是院。愛山之秀氣磅礴。止宿三日雲。吾友金顯玉,權雲煥曁從弟冕圭道其下。相與作詩以詠其事。名之曰璞院唱和詩。軸旣又示余。余受而卒業。仰而言曰。諸君之思先生。如此其至。其能知先生之心乎。先生之遊歷域中名山大川。余未能徧聞而盡識也。姑以嶠南名勝言之。於頭流,猿鶴,伽倻,闍崛。杖屨殆遍。而其嘗有一處題名一篇詩與文紀行之作乎。夫廣土銘其口。信史書諸策。彼雲鳥之影啁啾之音。何足道哉。先生之心。或將在是歟。斯亦未爲知之者也。其必有最上乘一著。浴沂風雩。曾氏之有題詠。其聞之乎。所謂詠而歸者。詠風雅古什而歸耳。在在處處。物各付物。夫何意之之有乎。超然澹然。自無形跡之凝滯人間者。今諸君歌詠其事。糚點風煙。無乃與先生當日之心不相當乎。噫不然也。鳶飛魚躍。豈有意於飛躍。亦豈要人道佗飛躍。只是箇至理流動充滿。自然活潑潑如此。然而戾天於淵。詩人之形容詠歎者何如也。況賢人所過。山川草木。皆有精采。因地思人。固亦好德之良心。佗人猶然。以及門弟子而過先生杖屨之地乎。其思也。有不期然而然者。旣思矣。不能無言。言矣。言之所不能盡而發於咨嗟詠歎之餘者。又烏可已也。但昔者之泯然無跡者。今登於篇章之間而顯然以著。若以跡求之。則先生當日之心。或失眞面。故爲諸君言之。以爲唱和詩序。

鷦鷯堂實紀序

編輯

吾東學問。至退溪,南冥二先生出。始大明。士不生洙泗洛閩之時。則生値我二先生之時。得被末光。亦可謂遭遇之盛矣。吾鄕鷦鷯堂先生柳公。髫齡出入冥門。先生大加奇愛。親受小學書。而臨終囑門人河覺齋善敎。期以吾鄕之顔子。其姿稟之粹美。大可見矣。覺齋承命敎誨八九年。而妻以愛女。其大有成就之望。亦可知也。遺文散逸。誌狀無及世之述。造詣淺深。不可得以詳矣。然方居母憂。夫人河氏嬰疾未歸。臨歿願一面。送汗衫以謝之曰。面則不可。執禮之嚴。爲何如哉。避兵關東。陪親流離。備經艱險。宜若念不及佗。而乃作詩見志。毅然攢萬國之愁。志氣之不以顚沛而少沮者。爲何如哉。二妹爲賊所迫。抗節不汙。雖其貞操異常。閨門禮敎之成性。不可誣也。其修齊之效。爲何如哉。亂定之後。若可以奮桑蓬之志。而乃以北山一區。爲鷦林一枝。徜徉於先師講道之所。以寓江漢之思。秉心高雅。不以外物嬰情。又何如哉。鄕人之久而思慕。擧鄕先生祭社之儀宜矣。雖然以聖門德行之最。而曰非附靑雲之士。不能顯於後世。余於鷦鷯堂先生亦云。後孫淵根,亨根謀刊實紀。謁弁文於載圭。載圭非其人也。何敢。第念吾竹谷叔祖。公道義切交也。其相紼之詞曰晦山去歲兄尋我。兔洞今朝我哭兄。怊悵騎牛行色斷。南州士友涕沾纓。聲韻悽愴掩抑。百歲之下。令人感歎。固有所不可辭者。豈但爲鄕後生之職耳。是庸冒陋泚筆。非敢爲玄晏也。

家祭儀序

編輯

家必有廟。廟必有祭。四時之祭禮之正也。經有之而家禮因之。忌祭墓祭。隨俗之祭。而禮之本於人情者也。古無之而家禮著之。皆所以尊祖報本。追養繼孝之道也。孔子曰。祭如在。又曰祭之以禮。祭者孝子慈孫之固所自盡也。已歿之親。不可復養。惟祭以追之。於此不用其誠。惡乎用其誠。故君子之祭也。齊戒嚴肅。以致如在之誠。參降獻侑。以盡如事之禮。顧其節文。有古今異宜。此朱先生所以參酌損益。著爲家禮者也。有家者。固當日用而世守之。不可易之以他說。然其書未及再修。猶有闕略也。後之君子嘗以是病焉。楊氏附註,劉氏訂說。蓋亦有功於家禮也。惟我箕封。禮敎有素。逮於本朝。儒風大開。名碩輩出。益加敦尙而莫不尊信家禮。若退溪,栗谷,沙溪,寒岡愼獨齋,尤菴諸先生。尤眷眷致意焉。其所以發歸趣而補闕略者。旣明且盡矣。自近世以來。禮學不明。由不明故不行。時祭之行。未之或聞。忌墓二祭。行之而或不合於禮。嗚呼。此豈尊祖報本。追養繼孝之道也哉。朱先生定著家禮。以爲萬世之幸者。果安在哉。家大人嘗慨然乎此。命載圭抄定時祭儀節。因及於忌墓祭。幷又爲之圖。名曰家祭儀。蓋欲其行之於一家故云爾。其儀一從家禮。而有異宜闕略處。則補以先儒諸說。間亦參以俗制。以備好禮者之有所財擇。而貧窶者亦有以及之焉耳。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餘也。然所謂敬者。亦必因禮而益至焉。其序立有次第而不敢違越。其進饌有定所而不敢移易。其升降進退有品節而不敢錯亂。則肅肅雍雍。齊齊勿勿。雖有不敬者。亦寡矣。若遺本實而尙浮文。以爲觀聽之美而已。則又豈朱先生所以編禮之意也哉。願與家人諸弟熟講而勉行之。毋負朱先生嘉惠之意。而爲家庭繼述之資雲。

星山李氏家乘序

編輯

古者氏族之誌。亦太史氏之職也。漢之金張。唐之崔盧。何必待子孫私錄而後傳之哉。然氏族豈盡金張崔盧。微而或鄕邦而不聞。遠而或子孫而莫詳。此後世譜牒不得無作也。若星山氏家傳所載往往鐘鼎瑚璉。否則淵源聞望忠孝名節。自當收入於名山之藏。爲子孫者。惟磨礱問學。砥礪名行。思所以無墜先德。乃其事矣。奚庸區區纂輯爲。纂家乘者。李君憲洙。問序於余。余受閱一遍。擧而問焉。李君逡巡良久曰。夏殷之禮至杞宋。已不足徵。況於人家氏族乎。潛沱分派於江漢。分而又分。或不詳其原委。且況嗣守之難。古今共歎。錄爲一通。置几案朝夕警省。其爲資於式糓之地。反不愈於盤盂几杖之銘乎。余愀然整襟曰。不亦善夫。今人心僻違。天地閉塞。忘漢之羣。附曹之彧。滔滔者皆是。子之言能若是。子其免夫。謹按其規例。一從先師所定奇氏家乘。無容更評。其先德之蟬爀。太史氏在耳。非藐末之所敢贊一辭。雖然樂道人之善。先民所程。於是乎忘穢佛之僭。吾子其勉之哉。

地乘集略序

編輯

吾邦寄在東維。壤地褊小。絶長補短。將千里耳。擧天地而言之。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使山山而屐。水水而方。周流八域。擬之古人生東吳而北撫幽薊。南宅交廣。西至岷峨。四方皆走萬里者。不似鵰鷽之搶楡枋乎。吾東之士。擧閨門撿押而不學遊。其頭角稍出。欲大觀以自壯者。西渡漢江。東至楓嶽。則便許以遠遊。而登太白絶頂。沿豆滿而下者。未之聞焉。不似蟻至磨邊以爲遠乎。目足俱到者固難矣。考之文字之傳。以心識而口說者則有之。亦當自邇及遠。而東士不然。於中國事蹟。則禹跡之所竆。漢譯之所通。無不竆搜歷考。至於祖宗以來生長之國。直其居二三百里之遠。而問其山川人物。則茫然不能記。不似弱喪而忘家者乎。吁此東士之陋。而亦其勢則然爾。桓檀遠而無證。殷師東來。詩書禮樂百工技藝與之俱。敎以禮義農桑。田字正界。八條立法。仁賢之風。宜有可述。而降自三韓四郡二府。以及三國之世。干戈爭奪八九百年之間。雲撓而霧散矣。自羅曁麗。始統三爲一。干戈少定而文籍略有可考。然崇竺敎而遺先王之道。尙文辭而昧道學之傳。政敎風俗。未免用夷禮。汶汶乎無足傳述而誦習者矣。我朝龍興。治敎休明。用華變夷。衣冠文物悉倣華制。詩書禮樂所以造士者。一出於華。士之業文者。童習白紛。專在於是。則詳於遠而略於近。其勢然爾。而亦東士之陋也。余陋士之尤也。竊自病而未有以藥之。吾友梧坡子崔君孝仲。佔畢之隙。採摭吾東史誌。略汗漫而刪浮誇。釐爲一書。立綱以提要。附目以致詳。綱倣禹貢。目倣漢志。而名曰地乘集略。自桓檀以來至於本朝四千年間。朝市變遷。都邑沿革。政治汙隆。謠俗澆淳。山川城郭之大小近遠。風氣人物之剛柔盛衰。以至土壤肥瘠貢賦上下。無不載焉。書成投而示之。蓋憫余陋而欲其牖之也。然余老矣。病於躄。不可作程曆而身履之。痼於忘。不可謀心記而神遊之。辜負厚眷。爲可愧也。然竊聞之。昔者邵堯夫先生洛人也。遊燕趙齊楚而卒返於洛曰。吾道在是。吾友於中國載籍。已羅列於胷中。而晩而爲此。其亦不似於在是者乎。刊枝返根。斂華就實。爲晩年家計者可知也。且況今天下舍邇而求諸遠。至於泰西各國禹跡漢譯之所不通。莫不煕來穰往。浸淫蠱惑。視吾中華相傳羣聖人之道。不啻若弁髦。其亦不似於棄自家光明寶藏。而奔走就鐵爐邊沙礦中。撥取零金者乎。然則是豈特爲梧友家計。亦可以爲一世騖遠之戒也。遂歎息而書之。以勉吾黨之士雲。

旅酬錄序

編輯

山曰白馬。江曰赤壁。丹丘形勝也。余屢道其間。見其紺寒淸澈。高聳端秀。未嘗不樂而顧無以樂。是歲春。松沙子自湖上過余衡門。余跟隨至丹丘之新安社。遠近會者甚衆。留二日。相攜遡流而行。至頂而止。山益秀水益淸。曠然四望。怡然樂胥。酒進。有一友生起而言曰。今日之酒。請以禮飮。松沙子欣然諾之。遂獻酬導飮。一巡而罷。余諗於衆曰。諸君知夫禮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曾禮之云乎。嘗聞之。禮之本敬。而敬爲一心之主宰也。心不主宰時。仁智惡乎有哉。顔淵之所問仁也。而告以復禮。臧文仲之不知不智也。而譏以失禮。然則惟謹禮者。是軆夫仁智者也。諸君之請。松沙子之諾。其亦有見於斯歟。宜其山益秀而水益淸也。列其名爲旅酬錄。屬余爲之序。

宗衡趙公田園唱酬詩集序

編輯

嘗仕於朝。退而老於田園。世蓋不一其人。然上無援而進塗枳。下無資而旅食玉。若是而田園。是非退也。困而返耳。其心果樂乎。若宗衡趙公。歷試郞署。早有能稱。當朝公卿咸欲出其門。援不孤也。藉先世之蔭。貲業豐。又歷仕。未嘗縻虛啣。有俸祿焉。資不喪也。若是而翩然歸老於田園。是眞退休者也。投涼負暄。起居隨宜。養雞種黍。頤養自適。延賓友暢敍。有觴詠。課子孫伊吾。代管絃。婆娑優游以送吾老。回視前日縛於卯申。困於簿牒。其樂果何如也。故其詩曰百畝良田千柹園。桑麻深處散雞豚。已知衣食可終歲。願得賢師敎子孫。其託志於古人幽貞能如此。身退時其子已筮仕矣。使不復渡漢津。從士友講經禮以爲事。其心必有大不樂乎時者。而公不自言。不可得以知矣。噫。今日世道之變。剝以牀而戰於野。壞亂極矣。此豈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羸豕蹢躅。已孚於公退休之日。其或有見於此乎。十年田園。旋復厭濁而長逝。生長老三太平。公其人也歟。胤子將作郞。以田園唱酬什一冊以示之。命余爲之序。

屛銘檢本序

編輯

蓋聞學貴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我退溪先生所題金士純屛銘。乃揭示聖賢心法之要。以明道統相傳之眞者也。蓋先生之學。寤寐朱子而㴑而上之。以及羣聖。知要而盡博。詳說而反約。此屛銘之所以作也。嗚呼。嗣朱子而作。㴑淵源而追正脈。使斯道復明於吾東者。惟先生是已。吾道旣東。羣賢迭興。是承是述。蔚然有周禮在魯之稱。猗歟盛矣。是誰之賜歟。自夫道術之裂而口耳之勝也。學者馳騁空言。髦梗實事。泛博而不領其要。支誕而不守其約。其於聖賢之心法。淵源之正脈。鮮有能講之者。金君顯玉豐五甫得此銘而讀之。惕然興感。遂考檢本文。編爲一書。而又采經子要語有可以旁照而相發者。以類附之。分爲三篇。名之曰屛銘檢本。其規模義例。權雲煥舜卿甫與之參訂焉。書成示余。余敬受一閱。作而曰。古今編書者何限。惟寒泉之近思錄。泉州之心經。爲斯道之階梯指南。而外此鮮不爲附肉之疣。是所謂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者也。惟此書謹一原之功。嚴統緖之尊。庶乎表裏心近。而可以醫世俗騁空泛博之膏肓。豈小補雲爾哉。顧其爲書猶有所未盡淘汰者。因逐段指切曰某錯當正。某剩當削。闕某某當采附。豐五言下肯諾。卽拈筆挑塗。其不難於從人。又可敬也。遂梳洗繕寫。奉置案上。以備早夜觀省之資。如有同志者。願有以恕僭而訂誤焉。使先生嘉惠之意。不至於落空也。噫。不學則已。學則必以聖人所傳之道爲宗主。欲學聖人。必以先生此銘爲準的。有所期待向望恭敬奉持而後。求之經子。優柔厭飫以致其博。深軆力行而反諸約。則其於所謂㴑淵源而追正脈者。可庶幾也。若徑約於一書。有如釋氏看話頭法。則豈編書之意哉。辛卯季秋。淸溪鄭載圭謹書。

安岳李氏族譜序

編輯

袞袞靑紫。非爲榮也。粲粲文藻。非爲華也。少間煙消霧散。如鳥音之過空而無有。苟有氣節謨猷。有守有爲。而不幸遭時艱難。殺身取義者。隨其處地。雖微顯之不同。均之與綱常爲徒倫理爲歸。而毅然爲衛閑世道之一大藩垣。其芬馥久而不泯。聞之者莫不嗟歎而思慕之。不佞於安岳李氏。夙有感焉。安岳李氏。以大丞上將軍堅爲上祖。大丞公當麗季。殉烈於紅巾之亂。勒彝鼎而錫土田。爲一姓始基之祖。其植根濬源。固已厚矣。嗣是而世趾其美。至於穆陵之世龍蛇之燹。贈佐郞郁。從倡義使金文烈。殉節於矗石。贈參議雲長。受伯氏贈左承旨雲起命。倡義從助防將郭忠翼。授命於鼎江。至若復讎殉父之宗振。捨命救母之耳壽。皆不以死生而貳節。一門節義。何其盛也。祖烈孫承。於有光焉。李氏將修派譜。老友龍坤甫以其門父兄之命。問弁卷於不佞。不佞辭以微。且曰安岳李氏之譜。先師蘆沙先生嘗序之矣。先生腳下。非做文字地。譜可再刊。文不可仍舊乎。旣又思之。殆亦先生所以俟嶺人之意也。不佞嶺人。而又接壤於李氏。聲光聞之舊矣。雖微何以辭。謹書其所感於中者如右。遂告之曰。今修譜諸公。各以祖宗之心爲心則幾矣。厥翼祖考所以成仁取義者。非襲而取之也。固有所養之也。必讀書以講明之。飭躬以持守之。有道無道。一視不變。夫然後始爲不棄基哉。以修譜合族。謂吾事已了則抑未矣。其各念哉。若其譜規之得正。名位文行之可述。舊序已盡之。何用架疊爲。主其事者。都正憲鏞其名。

澹對軒朔望灑掃案後序

編輯

上達不離下學。治平本於灑掃。是以聖人設敎。制爲灑掃之禮。此下學之要也。自敎弛禮廢。小學不講。驕惰壞了。能謹於灑掃之節者。魯齋以後。鮮有聞焉。若朴君純汝。可謂知敎學之本者歟。澹對軒。我先師蘆沙先生考終之所。冠巾枕幾書籍簟衾。一如先生在。入其室。儼然若先生之在座。此賢孫孝思之無竆。而學者之羹墻。於是尤切。旣而賢孫移宅。軒之守護屬洞人。而純汝以先生妹孫僑於洞。每朔望。與村秀灑掃室堂及庭訖。相與講討。率以爲常。每會必立案錄名。一以檢勤惰。一以示永久之規。名之曰灑掃案。夫灑掃小子事也。純汝年今三十有四。以身先之。爲村秀倡。其意與寒暄先生老而讀小學書。自稱童子者。殆相符焉。吁亦賢矣。純汝向載圭道凡事有初易。克終難。願吾子之相之也。載圭之於斯軒。其尊慕之心。曷嘗後於純汝。雖罄甁相助。宜無惜焉。而柰無有何。然嘗聞諸朱先生。爲小學者不由乎敬。則無以謹夫灑掃之節。要久須敬。純汝勉哉。

海山翁回巹宴詩軸序

編輯

吾謂君貧慶無疆。四十幾人雙親康。此先師蘆沙先生賀人父母回甲詩也。四十具慶而値六十生朝。猶爲之稱頌無疆。況八十偕老而値回巹之辰乎。生朝置酒。在父母有劬勞之悲感。有所不忍。猶以通下情而不能全廢。若夫回巹稱慶。福源流長。春暉日永。盡室丹衷。滿堂和氣。信乎其希世之嘉會矣。爲子者滿心歡喜。詠歌之不足。奉觴祝嘏。宴及鄕黨宗族。以致臺萊之頌。固其所也。吾宗黨。有海山翁早有儒行。又娶賢門。琴瑟甚調。生得吉祥。勤儉成家。偕躋大耋。聰明不少損。氣力尙強壯。慕衛武之抑戒。艶敬姜之手績。蓋亦天佑之吉而以福之養也。今年庚戌三月十二日。乃其回巹之辰也。其子寢郞邦斗氏。欲介眉飾喜而講其禮。禮無其文。國俗古有重行醮禮者。先賢譏之。而猶以爲人子之情。不可昧然。許以會集上壽。於是略倣家禮所著溫公賀正至之禮。肆筵正堂。東西分坐。子孫婦女。各以長幼列於東西序。北向旅拜。以次起而獻壽。壽畢而餕。旣餕而退。又倣冠笄禮禮賓之節。省其文以致歡樂。正蘆翁所謂遇此慶行此禮者之法矣。寢郞作詩以誌喜。和者衆且盛矣。載圭病廢。不能參筵同慶。而其心不能自已。乃敍其事。弁諸詩軸。起而言曰。壽富康在箕疇居一二三。攸好德雖居四。其實攸好德爲基本。惟其攸好德。是以壽富康。視履考祥。其旋元吉以此。漢史之萬石無恙。魯頌之壽母難老。幷於一室。而老萊斑戲。豈得專美於古哉。歲復歲年復年。其慶眞無疆矣。願世世攸好德。綿祿之永永矣。懋哉懋哉。

存知錄序

編輯

余過明湖權友所。見所錄奉先儀節。乃節略家禮本文。而其意義之未詳者。間采諸儒說以附之爾。余曰。子之錄此何意。其所錄儀節。非有增刪於家禮者。其義則沙翁之輯覽備要。市南之源流。陶菴之便覽。至於近世所編朴氏之類輯。李氏之增解。備錄無遺矣。攷是書者。自當知之。烏用是架疊爲。明友曰。非欲別爲一書。只爲家間幼少輩計耳。嘗聞之程子曰。人家能存得此數件事。可使漸知禮義。吾所錄。卽數件之一也。存此使知其義則本旣立矣。亦可使推類以盡其餘。若諸儒編輯之書。卷帙浩穰。雖老師宿儒。猶不能遍觀而盡識。而況於幼少乎。余曰誠然。人家子弟。能知父兄苦心者蓋鮮矣。此趙子之授簡。無補於伯魯也。若以此謂吾所以訓迪之者盡矣則未也。子嘗觀夫馴鷹者乎。絛其足。不使之高擧遠颺。放之呼之。日有常度。則鷹乃時習而自不得不馴。請吾友逐日拈一兩節。使之朝受暮誦。則自能漸知。吾知此錄。其馴家之絛乎。摶風上下。發無不中。會有其日。

送廉在修歸家序

編輯

貝州之鳳德里。廉氏居之。梅菊古家。世有文行。爲貝之望。與余舊相識者。有二秀士。在業敬儒,洙學敬甫其人也。歲丙申秋。余過二君。得一秀才在修。於敬儒爲從父弟也。文藝夙就。又志於古人之學。余愛之攜手唱酬於鳳齋可川之間。將還。秀才餞余數日程。不以重江複嶺足繭腳苶爲勞。誠且勤矣。古之人好之。必有贈之。吾於秀才。何錫予之。欲勸其立志則志已立矣。欲指示趨向則向已正矣。習俗之纏繞。有不能勇拔出者乎。初無纏繞之可脫。性命之精微。有不得正知見者乎。有非言說之可諭。至若大而敍秩命討。小而三千三百。遠而出處行藏之義。近而行住語默之節。聖賢成法。布在方策。學之博問之審思之愼辨之明而行之以篤。則久當自悟。又何吾言之足待。人皆曰予知。必有親經歷而後知益明。請以吾所曾經而眞知者。爲秀才一告之。有曰此日不再得。勉之在靑陽。有曰勿謂有來日。歲不我延。吾童子時。已習聞其說。而自謂知其義。今白紛枯落。靜言思惟。恃此日之常得。擬來日之恆有。苟安姑息以致此耳。魯陽返日。我無其術。悔雖次骨。柰我何。於是乎眞知不再得不我延矣。程子傷虎知虎之說。眞善諭也。鑑前可以戒後。秀才念之。

嶺遊錄序

編輯

月波鄭子早聞大道於沙上。退而敎授於山陽。進修之暇。遊觀發舒。亦學問中一事也。月波乃以小車出遊之時。爲蠟屐登臨之賞。渡鴨綠躡頭流。㴑赤壁入岐陽。訪病友於勿溪山舍。李君泰亨從之。李君其從遊之傑然者。亦余所愛慕也。倒屐歡迎。寒暄外不暇出一語。酌酒而問焉曰。吾子今日之遊。合觀者多。觀山觀水觀人觀世皆觀也。所得幾何。山乎巖巖萬仞也。水乎汪汪千頃也。吾子之所立胷次。我似之歟。彼似之歟。人乎講論而辨儒術之邪正者何如。世乎風謠而驗民俗之醇漓者何如。入雷龍之亭而雪天寒月精神。猶有爽然者乎。登新安之社而泰山喬嶽氣象。猶有崷然者乎。彷徨乎闍山璞院之間。秋陽江漢。我思悠悠。弔古傷今。所感發興歎者幾件節拍。於邑悲憤者幾件節拍。爲我歷述以起其蹩躄。則故人之賜也。月波子聽了。始若軒然。終若嗒然。默默守玄而已。李君從傍言曰。吾將錄所經歷。奉而告於丈人。丈人第俟之。病友遂次其語。以爲嶺遊錄序。錄未成而序先之。蓋將以二公之觀。豁吾衣衿而爲坐遊之資也。李君乎。無若乃師之守玄。詳記而備錄之。

陜川李氏世蹟錄序

編輯

李氏初祖諱謁平。以雞林六部大人及梁氏得姓。東方氏族。未有先於此者。人文肇闢。及梁氏爲之兆。今之氏慶州,氏陜川者皆祖焉。後世有諱開以勳封江陽君。麗興罔僕。廢爲陜川戶長。而終身無怨。天理民彝。賴而不絶。是爲陜川氏之祖。自是厥後。簪組勳業名節行義。銘之彝常。著之簡策者。指不勝屈。而若莊淑公諱德孫之攬轡澄淸。贊成公諱偰之辨姦勤事。江陽君諱瑤之勳封孝旌。提學公諱元慶之專對有聲。文質公諱芮之勇退高風。尤傑然者也。若漁隱諱致達,巖諱元達。當革命之際。厲不二之節。厥先祖廢而無怨之心。傳至五百載而如印一板。於有光焉。逮我聖朝。參判公仲卿之甲契會。府使公繼長之天朝褒忠。整襟公興祖之淸修苦節。郡守公福老之名著循良。節度公允儉之武略文行。文簡公孝,平敬公存命父子策勳。思軒公玧永慕公元輔之孝格天人。節度公義立之壬丙忠勇。皆足以炳燿當世。三水公樑材,壯毅公胤緖,夷山公逸英昆仲之効忠仗義。視死如歸。尤爲卓犖。而至若黃江,淸香日新,竹閣學問淵源。允爲南服儒林之望。而至今誦慕之不衰。不須名也。其他諸公。或以行義。或以文章。斑斑可述而不可勝名。覽是錄者。可考而知其盛矣乎。派分支別。各自成家。未必皆同堂之親。而源源本本。一是皆江陽君之遺蔭。所謂混混長源者非耶。李氏斯文永旭。因派譜之役。編修是錄。永旭文簡公之後也。錄旣成。問序於不佞。不佞辭不敢。永旭旣去復來。請益勤。因念吾先祖尙書諱裕。李氏同正公直幹之女壻也。淸城君諱國鏡。李氏參判公舜之孫壻也。吾於李氏。爲彌甥也。年代雖遠。豈敢忘諸。謹盥手閱之。錄中諸公。乘運升沈。雖有顯微之不同。大抵皆藍田之玉。桂林之枝。森羅成列。儼然成一家之史傳也。然史於國。有記言記事可考可據。而聖人猶有闕文未見之歎。況史於家。則一世之積。爲數十百世。一人之分。爲百千萬人。散在四方。或漫漶磨滅之患生焉。或私勝恩掩之弊起焉。裒稡之際。安保其一一證信。不亦難乎問之。答曰。此非今日之創錄也。一依舊譜所載。無遠近俱收。而不敢私吾派妄有增刪。夫所謂磨滅之患。不能無憾。而私勝之弊則竊以爲免矣。然則不亦善夫。李氏之爲是錄。蓋將以追先德而貽後昆。苟能究罔僕守死之心。以立其本。講師友淵源之學。以濬其源。則李氏之蔭。吾知其未艾也。李氏勉乎哉。

送權趾汝西遊序

編輯

權君趾汝將西遊。啓行有日。前來告余。余曰行矣。朝家之以科擧取人久矣。觀光何害。趾汝默然良久。乃曰非也。所見鄕曲而止。國都城闕之宏麗果何如。所登臨澗阿而止。冠岳漢水之崇深果何如。所與過從者。鄕黨自好而止。某與某之負重名於當世者。其議論氣象果何如。一見之爲快。觀光非吾意也。曰然則子奚所持而往。吾聞適遠者。或三月聚糧。或宿舂糧。適莽蒼者。猶三飧。持一蹄一盂。祝汙耶滿車可乎。趾汝逡巡無答良久。乃曰然則已乎。曰行矣。趾汝可矣。今慶科重疊。多士雲撓風動。猶恐或後。獨趾汝於進取。若無聞焉。所持者已大矣。持此而往。何往而不有得哉。凡人最易撓奪者功利耳。一爲所奪。則內而神思撓蕩。外而手腳慌忙。如醉如夢。茫無所之。其於趾汝之所欲觀。觀亦何益哉。古人言遊山似讀書。未讀時這般人。讀了後又這般人。讀云乎哉。學要鞭辟近裏著己。又展拓胷懷。開廣地步。二者不可闕一。趾汝旣自知矣。西遊後。趾汝必非今日趾汝。吾是以執契俟焉。

平信契序

編輯

契者合也。有所不合。修契而合之。契者其衰世之意歟。記曰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苟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契者亦信誓會盟之類也。不畔何誓。不疑何會。畔而誓疑而會。安能久而不解乎。故曰契者衰世之意也。然禁令之於化民末務也。先王未之或廢。規約之於爲學亦然。而往哲未嘗不致意。人之交際。欲其久而相與。必須會集有期。勸規有約。庶幾有所持循。而不至於曠離而忽忘也。契之助曷雲少哉。若田君斗泳所謂平信契則異於是。同契者鄭曺劉李四君。於田君皆妹壻。以故名以平信。夫平信之相與也。至於患難之際。赴湯蹈火而不避。則其平常時可知也。今諸君居平信之地。以平信爲心。情已孚矣。契已合矣。顧居不同里。盍簪難圓。於是借世俗修契之名。爲逐年同會之期。而因以寓勸規交救之約。記所謂禮義忠信誠愨之心。將因契而益篤矣。田君篤志懋學。與余有十年之舊。話間道其修契之意。又請爲之序。

晩耘序

編輯

耘田宜早不宜晩。晩則爲功也難。草盛苗稀。侵晨帶月。雖勞且勤。甁中之貯。不救簞瓢之空。淵明誠迂矣。吾友李君容一號以晩耘。吾恐栗里之田園。將復蕪矣。子奚取焉。曰淵明高士也。非余敢擬。獨不見淵明責子詩乎。吾有二子。一則讀書。一則耕田。幸不至覔栗。此則竊自多焉。未知淵明之耘。所耘者何事。而吾之耘有二焉。一以分耕田之勞。一以爲讀書之則。分耕勞不須言。其爲讀書之則。請略言之。見乃爺病畦流汗。則彼必不敢淸陰閒臥。乃爺晨出暮入。日日又日。不暇休息。則彼必不敢一日一刻悠泛放過。見耘之纔失其時。草穢侵苗。則彼必恐懼淵冰。邪穢之或侵我丹田。此吾耘之所以身敎也。子所云晩而無功。無乃郢書燕說。且徒知晩之爲晩。而不知晩之有時乎爲早乎。自我而觀則誠晩矣。自我之所以傳乎子者觀之。則子方髫而丱。丱而弁矣。尙何晩之有哉。嘗聞北山老叟有欲移山者。而曰吾有子有孫。山之移決非一世二世所可能者。而知言者猶有取焉。以吾耘之晩而笑吾之迂。曾愚叟之不若。奚可哉。余聞之斂衽。遂次其語。爲晩耘序以贈其子而晦。

金海許氏家乘序

編輯

氏族之源源本本。各有所自來天也。其或流離失系。不知所從來。理勢之所不能無者。亦天也。信而傳信。疑而闕疑。一聽乎天。非容人爲之地。而自夫門地濫觴也。竊附之弊生焉。如崇鞱拜郭汾陽之類皆是。崇鞱安知其決非汾陽之後。以其無所考而冒稱焉。故受千古之唾罵。蓋五代之時。夷狄亂華。棄禮義滅倫常。崇鞱固無譏焉。吾東素以禮義稱。造士牖民。一出於扶植倫常。而但取人以門地。寒微之族。雖有通天之學絶人之行。不能以自拔。而士大夫嗜利無恥者。引而誘之。遂成風俗。至使私絶本根。鬼神出後。噫。弊也久矣。此殆今日夷禍滔天之前茅乎。言之不覺骨酸而心寒也。許君相本金海人。其中世流落鐵城之南。系牒無傳。蓋嘗不免於隨僞冒系。相一日慨然自覺。衋然自傷。思欲正之。廣考而無所據。則乃與族人議。以首露爲始祖。以九世祖司果爲中祖。自修家乘。問序於余。余惟此是昭倫正俗之一端。任世道之責者。正宜表章而張大之。余非其人。非所敢也。顧相之從余遊久矣。誼亦有不可終辭者。乃斂衽而言曰。不亦善夫。上不欺天。內不欺心。外不欺人。以洗誣先之辱。以裕貽後之謨。不亦善夫。相可謂不負所學。而其族人。亦可謂善於悔悟者矣。天理民彝。不隨世而泯滅。有如是夫。按乘中所載七節婦。與五代傳末。王凝之妻李夫人事。其心一致。尤覺欽歎。負此而立於天下。可以自多矣。蓋婦之於夫。以人合者。而惟從一而終。矢死靡佗。況父子天屬也。可以謂佗人父乎。噫。彼冒僞利後者。不愧於人。不畏於天。以人廢天而望其利後。猶斬根而冀其枝茂也。許氏諸子。能固守今日之心。推廣七節婦之義。恆兢兢乎斯須之或離於天則。吾知其必有後矣。勉之哉勉之哉。

晴川遺稿序

編輯

晴川姜公。晉之望也。生稟魁偉。逈出等夷。文學贍富。內行純備。詳言正色。鄕黨以爲儀表。而遊從士友皆斂衽推先焉。載圭及公之世而未及承顔色。得與其子致周遊。始獲其實際矣。日致周以遺稿一𢎥。屬余是正之。盥手奉閱。見其晴川幽居自敍。其秉心高雅。寓情物表乃如此。其訓子文諸條。惓惓乎孝弟忠信誠正修齊。而於世俗聲名榮利。無絲毫願慕。壹是循循於儒家本分又如此。致周竆益深而志益堅。絶外誘之慕。恥虛夸之習。讀書飭躬。惟先德之嗣守是事。老而匪懈。致周眞所謂懷簡之子。而又可見公之所以身敎也。於是益恨夫少日之未得拜床承誨也。蓋公自少業文。不事雕鐫。又不喜著述。其遇境寫懷。以吐出胷中事爲主。而至於俚語俗韻。亦不屑於淘汰。此尤見其本地之高。若欲輕加點刪。則或失本面。是庸略辨豕亥以歸之。俾俟後之知言者。致周又附其當時諸賢唱酬之作。亦柳柳州述其先人事行。而列敍其先友之意也。載圭人微文下。無以副致周之請。而旣相其掃塵之役。不可無一言。於是乎書。

送鶴南居士序

編輯

老而讀書。昔人比之炳燭。炳燭之光。曷嘗如太陽之大明哉。然方坐在晦夜窣窣地者。如得一把火現形。則破昏開鬱。心目特地喚惺。其爲功反不爲新奇乎。噫。世之人年稍高大。自甘竆廬枯落。只思昏睡而不知所以自破其愚。人人皆是。不亦哀哉。鶴南居士鄭君早歲失學。遊於方之外。域中山川。足跡殆遍。經歷事變。年已老矣。乃覺得天下萬事。無有如從聖賢之後。遊經傳之中之爲至樂也。爲無上事業也。始回頭就寂寞之濱。終日几案。手抄口吟。孜孜矻矻。不知年數之不足。又間從師友遊。輕數百里之遠。不憚徒步之勞。心愈健而氣愈強。其所以自救其昏者。非特特地喚惺而已也。亦足以牖後生之蒙。貽子孫之謨矣。非今人之所可等夷而求之於古。可謂呂進伯之流亞也。余嘗作詩以美之。又擧朱先生八九十覺悟之說以勖之。今年人日。居士又惠然遠顧。爲我留一旬。其昕夕恆誦大學中庸也。日間講質在小學書。其亦病世之學者。處下窺高。騖虛遠而忘實事。欲其反約歟。抑世降爲夷。人倫不明。相率而入於禽獸之域。欲其反經歟。嗚呼。其意尤足尙也。於其歸也。不能無同衰之感。世險路梗。後會又不可復期。悵然書此。一以助居士耿耿炳燭之思。一以諷衰頹自諉者雲爾。

贈李道行序

編輯

載圭往來沙上。石南李翁爲東道。石南有子道行。吾見其髫髧矣。見其丱弁矣。見其周旋於茶酒之間矣。見其追隨於杖屨之後矣。而知其爲克家子也。今玆之來。又見其冠子矣。則吾之久視於世可知矣。道行亦已中身矣。方吾年之未道行也。蓋亦以不虛度一生自期矣。纔過中身。年與病相謀。病與懶相循。駸駸然頹惰不振。畢竟虛度光陰而追補無策。未知道行於已去光陰。果如何度了。而視我爲戒。猛著精采。日有所事。勤勤收拾。則方來之光陰。亦不少矣。上可以成乃翁式糓之志。下可以啓佳子敬承之道矣。大抵人生中身以後。乃視履考祥之地。最宜兢兢。道行念哉。吾將歸嶺。石南翁來餞於寒泉。相與留數日。不忍遽別。蓋有同衰不復之感也。遂書此以遺道行。俾爲異時講世之資雲。

金聖瑞字序

編輯

瑞圭也。頒而執之。爲受命之寶。輯而合之。爲有事之信。信之於人。大矣哉。誠心爲信。而於四德無不在。於百行無不關。故聖人言人無信不立。人之於信。猶國之有瑞。瑞受之於受封之時。而國存與存。信受之於受生之初。而身存與存。不可頃刻而失墜者也。金氏之子秉圭丱而請業。旣冠問字於余。余命之以聖瑞。蓋欲顧名守信也。嗟嗟聖瑞。爾能篤信而寶藏之歟。爾能自信則人將信爾。爾能自寶則人將寶爾。中心藏之。永言寶之。聖瑞乎。

送具奇彥,仲敬二君序。

編輯

君等遠來問學。知夫學之則乎。則不在遠。近在君先祖妣。蓋莫難於死。君先祖妣靑年喪配。全節自守。則斯已烈矣。而乃決志下從何哉。夫死無子。三從無可議之地。則只得從夫子於九原而已。此其志之烈。足令聞者竪髮。豈惟婦人。人各有所從。業耕稼者從農師。業攻木者從匠師。審五音者從樂師。至於巫者醫者箕者裘者。各隨其業而皆有所從。夫志於士而可不知所從乎。士之所從者。聖賢而已。髧彼兩髦。實爲貞婦之儀。卓彼先覺。實爲學者之儀。誦其詩讀其書。言其言行其行。畢生所從。在此靡佗。若或命舛時否。聖賢之道。將至於廢。則寧以身殉道。不可棄所從而從異敎矣。以夏而變於夷。下喬而入於幽。何以異於失節之婦羞生愧死。無以自立於天地之間哉。辦得此志。則其於聖賢之道。如何則從。如何則違。自當精察而明辨之。爲學之則。當躍如於前矣。君等苟欲爲學。先從羹墻於乃祖妣從一之志。造次不失則可庶幾也。余耄昏。絶四友久矣。無以答遠來之勤。特以所感於其家傳者勖之。

送宋羽一鎬榮小序

編輯

學非專讀書之謂。書冊之外。別有實下工夫處。入孝出弟。謹言行交朋友曁幹家應務皆學也。然不讀書則無以考成法識事理。有所持循而至於道也。故聖人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則以者不少放過。雖分寸之陰勿虛擲是也。昔桐柏山人。耕稼之餘。或樵或漁。盡日不得息。其勤勞何如。而夜必讀書。其刻勵又何如。且之人也有氣節慷慨之士。而能收斂靑霞奇氣。隱居行義。聞於當時而傳於後。蓋亦讀書之力也。宋君羽一志於古人之學。而家貧躬幹。無以大肆力於讀書。故聊誦則以之訓以告之。兼以桐柏山人勉之。是非勵志勤力辦得畫一規矩者。不能也。羽一其念哉。與羽一偕者。其從姪太晉,鄭生珍華。俱少年方學者。亦惟曰勵志焉耳。

許季章字序

編輯

許生萬憲旣冠而字。生以爲之字也無以表名。請余改之。余命之以章。而弁以行第曰季章甫。旣而季章以顧名思義之意。又請余序之。余於是竊有瞿然。字以季章。蓋取諸中庸憲章之語。以應其名而已。今生欲顧名而思義。則是希覬嚮慕。冀有以及之矣。所謂祖述憲章。乃子思子贊夫集羣聖冠百王之大聖人者。而期望於初學少年。不幾於欲梯天而升者乎。反而思之。是非濫也。吾道固然。夫聖人與吾類也。聖人之性吾其性。聖人之形吾其形。盡吾性踐吾形。則是亦聖人而已矣。學聖人。乃所以修吾職也。吾職吾不修。而可推讓別人乎。然形之所成。有淸濁之不齊。性之所宅。有明暗之不同。是以性聖人之性。形聖人之形。而不能人人皆聖也。今以不逮之資。欲學聖人。豈白地兀立。跂予望之。一躍躍可到也哉。離婁之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聖人已成之憲章。其學聖人之規矩六律乎。思之於心。求其合乎憲章者而推致之。行之於身。守其中乎憲章者而不失焉。弗得弗篤。則千百弗措。雖不能遽言聖。亦可爲聖人之徒也。吁嗟乎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