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柏軒先生文集/卷三十二

卷三十一 老柏軒先生文集
卷之三十二
作者:鄭載圭
1936年
卷三十三

雜著

編輯

頭流錄

編輯

非孔子。登泰山奚爲。歲丁亥春。夢謁先師蘆沙先生。先生云然。聞來竦然。若四軆無骨。瞿然驚覺。質讖於吾友逸士金顯玉豐五。豐五亦瞠然無語。私竊以爲先生憫余小子昧錙銖之積。而妄意高遠。有以大警動之也。是歲八月之上旬。豐五自山陰來。約以頭流之遊。副以秀士權雲煥舜卿,承文副正字李宅煥亨洛書。隱約指示天王第一峯。不覺雙肩忽聳。以十八日壬寅理杖。李生養浩汝直,孫生明秀子顧從焉。踰尺旨嶺。嶺山丹之界也。入虎岳之權進士大煥家。酒傾將發。大煥贐以一圈帖紙。渡鏡湖日已昏。田間草路熹微。忽見一儒冠人遙遙相呼。諦視之。乃舜卿也。前舜卿至其家夕飯。豐五及趙監役鏞韶舜九,李炳憲善章來見。敍平安外。不暇出一語。問頭流之遊誰誰。豐五曰。崔溪南,權應九曁亨洛已先發。今夜宿羅漢庵。余曰。曷不少留以俟。溪南無乃於人情太冷淡乎。嘗聞方壺靈仙之宅。世俗鬧熱。靈仙冷淡。冷淡非情之至者乎。天下之至情。皆從冷淡中來。溪南故人琡民元則號也。應九名鼎煥。舜卿兄也。是夕宿二樂齋。齋李氏書塾。主人炳斗其名。字泰兼。豐五見爲泰兼之千之百強也。泰兼已發陶山行。遡洛江入太白雲。齋是吳思湖先生江舍古址。而山丹秀才立約講學之所也。余客於是齋。課歲一再。賴諸秀士之不我外也。翌朝飯泰兼家。跟元則前去。李生炳祚泰永,炳郁文哉,中基晦夫,黃童河潤曁善章從之。別豐五至舜九家打酒。舜九曰。天王不在天上耶。我是地上人。不敢擬議。而爲諸君送之於大源。靈庵遙望。白日生羽翰。不猶賢乎。訪亨洛大人不遇。訪趙生鏞淵叔父。已差過矣。不覺潸然一涕。鏞淵若在。必翩翩然爲我先道矣。過其門而不見其影。悲夫。渡洗塵橋。少憩於聽玉臺。有一人魁然挺立。揮扇若指揮狀。恠之問舜卿曰。豐五已向烏石。待子厚一隊去。彼何人斯。舜卿曰是豐五。及至果然。一子龍能化爲五。一阿彌能化千億。豐五之勇敢無難事。子龍似之。其枯槁冷淡。類從恆河沙來者。相與一噱。因問子厚追到。公將柰何。曰吾受計於河潤。置一童子於正廣橋邊。子厚權基德字。亦秀士也。至獨嘯臺。石滑如冰。水淸如玉。脫衣巾浴乎。便覺身輕腳軒。兩腋習習生風。五十年人間世塵累。才到此臺。洗滌休了。浪吟一詩。山人抱膝曾何事。劃破千巖萬壑煙。因慨然默念塵垢一洗。陰煙一破。便能化得靈仙耶。無是理也。這箇煙塵。卽所謂精進闍梨十年。不會斷得者。惟在接續日新之如何耳。行數里。豐五指示一處。千丈巖角。有數間瓦屋。是元則宿處。呼僧問去留。曰俄從此路去。纔數步後。便不知所在。顧豐五曰。淡於情者饕於仙乃爾耶。摘葉酌泉沃渴。送晦夫歸家。遂聯筇寸寸而進。上楡嶺。嶺以東山陰。而以西晉陽也。豐五揮扇西指曰。此天王峯也。相與聳觀叫壯。據石盤坐。泰永家奴摘月蘿以備渴。下有一洞谺然。中有一溪穿出。俯視如臨萬仞坑塹。依溪籬落隱隱相望。村名橫溪。送奚奴前走追元則行意。元則諸公在柳陽吉家也。問酒家沽飮一巡。到前溪。左右縱橫皆楮田。我國貨貝楮爲最。記昔見此山人。言山居資業。惟養楮是務。近來楮亦入漢氏之榷。被官人賺抑。楮田殆將荒廢雲。噫。舍良田沃土。而與木石居豺狼遊。豈其情乎。但菑畬所耕。秋熟無稅。取在是耳。其生亦困矣。而今又榷菑畬之餘。思之堪可太息也。入陽吉書堂。陽吉不在。元則,應九,亨洛遇於此。時陰雲密布。怕滯雨。遂相攜入大源庵。此去大源十里有奇。西日才尺餘。未及坪村。冥色生樹。沽酒以飮。借松明一把。信筇而行。後人躡前人之跡。容足之外。皆黑窣窣地。但聞萬樹叢裏。水聲撞舂而已。至獐項少憩。渡石杠至寺門。門閉呼呼不應。久之有僧自門樓上偸視。豐五曰。山僧疑我也。元則曰。謝康樂之所不免。何妨乎。入門樓曰雲影樓。殿曰天光殿。天光雲影。是吾家眞訣。釋氏看作蓮花色相。可恠矣。上堂列坐。有一二僧來謁供夕飯。夜將半。峯月初上。天晴煙空。洞府東西。始入指點矣。拈一絶唱和。二十日周覽。樓臺墠塔。珠翠雕刻。眩纈人眼。彼以慈悲利佗爲緣業。而此等靡費。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乎。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作無益害有益。孰甚於此。亦足太息也。提壺往龍湫。酒一巡。誦經傳各一篇。音韻洋溢。酬答山光水聲。噫。幾百年爲彌陀呼所點汙。一餉觴詠。足爲玆山洗塵。山靈有知。當肸蠁來賀矣。聞夕鐘而還。崔濟泰而仰,濟勖日助來。元則兄子也。初鄭燦敎克善,權基洙仲瑞,基伯文興約以橫溪。子厚以二樂齋。乃以是日午始到。僅同龍湫觴詠。使正廣童子虛竚而返。視南冥東洲海印脫蓑。爲如何也。只此一小事。輸了先賢一著。事之大於此者將柰何。閔判聖以童子與焉。於是相與謀上山資裝。克善曰。不可不可。吾之此來。所以止諸君上山之行也。吾於玆山。非生客也。下界蒸炎時節上山。則恰是雪天消息。欲穿謝公之屐者。須襲子陵之裘乃可。而明日寒露節也。下界單裌。已覺踈冷。如之何。老釋聞之。又力言不可曰。山上被雪已旬餘矣。余默然不答。但曰第束裝。二十一日朝。雲從南風起。僧以將雨白。克善復理前語甚力。余曰。第促飯。飯已雨意漸緊。一行太半傾耳於克善之言。而獨舜卿攜筇飄飄然去。有若一躍到彼者然矣。余曳杖彷徨曰。與其上山而爲奇明彥。無寧使此庵爲南冥之佛日。然柰舜卿前去何。問前有村落否。曰此去十五里。有村曰遊頭流。過此則雲山重重而已。余曰。村名不偶。遊此山者。必於此村歇泊。故名耶。行矣遂行。子厚以病止留。文興,判聖慰厥涔寂。仲瑞業董生之業者。以秋務之急謝去。克善要伸前言又謝去。余爲不聞者。俄而一少年告曰。某丈已從山下去。余曰。某豈然哉。已而果來。且曰諸君之志勇如此。保無虞矣。僧廷善前導。而晉州砲手五人殿之。砲手乃遇於源庵而願從者也。向於虎岳。聞山中大蟲肆虐之報。今此輩不期而遇。戒嚴足矣。舜九跟善僧翩然在前。余謂舜九曰。舜九說時。若恐恐然不敢望者。及到做時。乃能先乎人。言出而躬不逮者。滔滔皆是。而舜九免夫。舜九平居遷善徙義。能若是否。吾爲舜九賀。渡龍湫上流。過遊頭流。緣流上下。石勢參差扠㧎。或盤磷或陡截。或錯若置碁。或疊若壘臺。有端潔而縝潤者。有廉稜而銳劌者。虎鬪者,鳥厲者,龍丱者,鳳翔者。不可名狀。而水從石勢而流。急者湍決。緩者漣漪。洄而爲淸池。注而爲飛瀑。鏘鳴者如玉。鏗鍧者如鐘。其可玩而可樂。非龍湫之所敢抗顔。而獨龍湫聞於世。以有源庵也。噫。見聞之得其眞鮮矣。世之談論者。以名求之惑也。放杖盤桓之際。元則已去村前休息。追到。有一山翁酌酒在元則前。余曰。子之休息多時了。此酒我且先之。擧盡之。元則默然。山翁忽白眼視之曰。酒止此耳。徐問之。蓋元則緩頰而得者。余曰。求未必得。得未必有。天下之事。凡不由我底皆此酒也。相笑而起。稍稍入也。林木鬱鬱盤結。藏鎖澗壑。而鏘鳴者鏗鍧者。若遠若近。可耳而不可目。若恣意竆搜。則如得眞境。而志氣都湊在天王上峯。不暇也。時雲開天朗。日光漏入。滿壑楓林。霞蒸脂凝。如濃如沫。影裏行人。如在錦繡步障。顧影相樂。逸興遄飛。克善唱綠水丹楓一闋。響滿空谷。上蓬田嶺。嶺上草木已枯凋。僧言被雪果不誣矣。荊茅塞蹊。使擔夫前而次以豐五。只躡豐五跡以行。左右不可顧眄。行數里。僧告飢。出槖中飯。就澗列坐喫訖。傴僂穿林。不待三命。恭益滋矣。勉強相將踰一嶺。石壁屹立。高可數十丈。下稍平廣。可坐數百人。曰日中舊基。相與植杖呵息。僧言洪水之世營窟之時。於此交易雲。誕甚不足記。仰視之。松檜擁壁鬱蒼。凜然有不可犯之狀。俯視之。羣山之突兀者。已俛首趨膝下。而天南海色。隱隱入望矣。從環道回回。緣崖有藤蘿。可攀以登。余方病手腳。惴惴不能前。豐五曰。柰何不能自運手腳。余曰。我適病矣。天下之不病而能自運手腳者幾人。乞豐五牽前。請克善挾後。僅免墮跌。到稍坦處。豐五牽曳疾走而前曰。奉山靈指揮。攞逋客而來。余笑曰。子以蠧老比我。我固榮矣。乃自比以濯纓耶。豐五亦笑。倚樹顧後。舜卿以下十數人。尙在一弓許。要豐五坐俟之。蓋慮舜卿而將授以吾策也。豐五遽起曰。以舜卿擬自家耶。舜卿不然。又轉上一峯。自以已至也。問豐五。豐五曰。此中峯也。遂抖擻用壯。繞一峯而過。於是天王眞面。儼臨咫尺矣。端拱瞻望問此去上頂幾里。尙十里。相與踴躍歡喜。于于而進。手腳之困悴。巖蹊之艱險。都自忘了。如有物引之於前而推之於後。不知不覺。到得上頂。飭衣帶序立禮神祠。有一後生疑之。余曰。此山靈也。山南服之鎭也。居南服者。皆衣被此山之利澤。可無拜。世俗所云摩耶夫人之說。傳者何人。吾不信也。上日月臺。臺在最高處。秋天寥廓。晶日無氛。憑臺而望之。四無礙障。東西南三面。海天相接。而北一面。有山如靑霞盤鬱。渺然入眼。抑是先春,長白,醫閭等諸山歟。近視之。際天海色。如泉紳之脩白拖膝繞脇。遠視之。海外無地。茫茫然不可竆已。小視之。四方泛泛乎無畛域。而山之所據界畔。指顧可得。豈非大澤之礨空。馬軆之毫末乎。大視之。環山之四方八面。林林叢叢。彌滿兩間者。盡入懷抱之中而爲吾有也。若遠若近。若大若小。與目謀而與神往。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狀其由。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變。抑有一事可徵而可疑者。山不生凡木。惟有檜松數株。而其生年不可記。圍僅盈把。長才及肩。其高寒可知矣。嘗觀泰山記。有曰種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圍。中州之山。泰山爲最高。而柏之大如此獨何歟。抑山之高。高於泰山歟。謂豐五曰。子富於山者。八域一誌。謂之羅列子之胷中。亦未爲過也。盍爲我歷指之。豐五蹶然而起。左右望而指示之曰。彼某也彼某也。於是東則五臺,楓嶽。縹緲呈奇。南則白雲,錦嶽。綽約獻媚。而西首而望之。屹然如巨人長德者瑞石也。儼然如樓臺城壁者夢聖也。愀然斂容。不禁江漢之思。夢聖我蘆沙先生澹對軒之主山也。瑞石其開門喚丈人公而朝暮遇者也。忽念春間夢中之詔。抑爲今日登山之兆眹歟。嗚呼。小子登山。果奚爲哉。崒乎其高矣。而依舊是汙下。茫乎其遠矣。而依舊是淺近。巍乎其大矣。而依舊是局小。則奚以登山爲。奚以登山爲。嗒然自喪。惕然自反。誠不自知其爲何懷也。山日已西。隨諸僧至中峯下。結幕以度夜。初爨僧常喜欲於此結幕。善曰不可。要觀日出。宿此不得上上臺。泉眼枯渴。四求無水。不得已就此。天旱一至此哉。是夜月色晶明。山容靜肅。孤高淸絶。無以爲樂。相與輪誦所讀書三周而止。余笑謂元則曰。冥翁之簫歌。濯纓之笳皷。無乃輸了吾輩一場。已而星斗漸稀。啓明不遲。一度紅氣。自東方騰空。橫亘天際。如一幅掛錦。僧曰此日出之候也。久之又一度黑氣。自紅氣中騰出。如車蓋然。又久之。一度紅光。自黑氣中閃閃動出。乍圓乍長。頃刻萬狀。少焉忽有金盤。自下奉之。又少焉。金盤化爲華蓋。又少焉。蓋忽不見。一輪紅日。爍爍旋斡。疾於轉丸。無暫瞬停息。久之乃定。已高三丈。光氣射人。不可復視。俯觀山下尙昏暗。異哉其變態之無常也。若於上臺觀之。則又一層異矣。喫朝飯。從昨路而下。眩不能下。請克善前仗而下。下之艱。艱於上。至蓬田嶺休腳。昨日半日上者。今日日昃矣。如登如崩。難易之勢不同。而今反是何哉。噫。事之難易。在於志勇之如何耳。獨山行乎哉。因言於衆曰。萬事本領。惟在乎志。志壹氣隨。則天下無難而不可致之事。鬼神其將通之。吾輩平日坦道十里。便覺腳疲。而懸棧絶壁。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在後人頂上。而倏爾而上。略無疲色。是孰使之然哉。炎天冰雪之地。而單裌無恙。南風喚雨之餘。而天日忽開。是又孰使之然哉。燕谷回春。衡山開雲。信不誣矣。諸君猛著精采。不到得頹墮則幸矣。送善爨飯於頭流上澗以待。乃放心顧眄而行。紅樹中有一石如床。可坐數十人。衣以苔蘚。厚且文如鋪氊。昨日所未及目者也。坐少頃。促諸公起。披荊穿澗。尋昨日之指點而不暇竆者。果然一區別界也。龍湫上流。錯落排置者。皆鱗介耳。今日乃探珠也。駭矚快心。曠然以爽。陶然以樂。謂元則,豐五曰。子嘗艶稱佛日,雙溪。甲乙奚定。元則曰。此當置之百層樓上。奚論甲乙。頭流一山靈淑之氣。盡在此矣。胷中之亭榭忽起。向西北一麓而望之。若有異處焉。方住杖遊目之際。豐五忽躍躍越澗而走。有頃自林莽中大聲亟呼曰。來來。元則,克善,應九皆竦身飛杖而去。余以腳疼。倚石少坐。與舜九,舜卿,亨洛諸人。下上逍遙。豐五又大聲呼曰。盍來乎盍來乎。余與舜卿往。有一巖方正如斗。大如屋。諸人列坐笑語於其上。見余至。豐五,克善垂手爲梯。挽而上之。周觀面勢。果異處也。元則曰。議營一室於此何如。余曰好好。然看時固好。說時亦好。做時之好難矣。因歎冥翁於玆山。十破牛脅而屨不及焉。近世鄭處士栻。嗜水石如膾炙。短澗片石差可寓目處。輒刻名。頭流一山千百穀。可謂谷谷鄭栻矣。而獨於此無行跡。斯區爲溫之鴈蕩。連之燕喜。其有俟歟。噫。造物之意。果難測也。效奇湊巧。若有經營者。而不致之於漢洛終南之間。以供王公貴人之賞。而乃致之於竆山絶壑荒閒寂寞之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何歟。慨然爲之歎息於邑。而遂狀類以名之。其怒起當湍。偃蹇危立者曰障瀾巖。巖之前匯而爲潭。深可行舟而紺寒凜栗。如有神物守之者曰伏龍潭。潭之上。有蜿蜒偃臥者曰臥龍巖。巖之南畔。陡然負山而立。上平下削。高可數丈。廣稱是者曰起而臺。巖之左傍。有環而空其中者曰日新之盤。言乎其可供盥洗也。瀑曰振鷺之瀑。澗曰流玉之澗。言乎其容而美之蘊於其中者。可不言而諭也。其列坐笑語之巖則曰獨寤臺。洞曰肇開之洞。因其舊音而新其義。言乎其閉之久而開之始也。此其大略也。其如斗如斛。如盤如丸。若哽若咽。若嗔若怒者。皆珠映玉輝而煩不可名也。一谷大抵璀璨怳惚。蕭灑如風楹月牖。淸曠如冰山雪壑。信東南之第一佳處。因謂元則,豐五曰。其能辦得做時好否。吾輩皆空疎無用之一匹夫。非世棄君平。君平自棄世。若得斯區以送吾老。則可謂樂莫樂兮。然斯區旣不爲終南佳處。當爲蓮峯雲谷。而所俟者豈吾輩耶。相與咄咄而起。十步九顧。不忍別也。至二里餘。善以午飯進。日將夕矣。曳腳困頓還源庵。朴生祥鉉致容始追到。夕善熟藷以進。舜九之所使者也。蓋爲野客。嘗山中之味也。二十二日。元則率而仰,日助先出。爲訪山下姻家也。余曰。先發者先還。亦理也。午喫僧供。善以山上一宿爲緣。以供一時也。上山諸費。舜九,而仰,泰永分擔焉。欲留數日。以療病做閒。而顧從者衆。有不可能者。出寺門至坪村十里之間。皆茂林脩竹危巖巨石。水從石間流。或懸或平。或潭或湍。向爲楚猴之繡者。今供錦城之好。殊可樂也。將向山天齋。齋南冥先生季年藏修之所也。豐五賦一絶。以峯頭冠玉水面生月擬之。用先生語擬先生。得之矣。過面傷村。昔吳德溪往師門歸也。先生飮餞於十里大樹下。德溪醉過此村。墮馬致傷。後人名其樹曰送客亭。村以面傷名。顧瞻徘徊。想象當日。灑然淸風。依然入袖。噫。面傷之趣。識者何人。魚川泳而鳥雲飛。不惟後人不識得。雖當日自家。悠悠乎不自知也。至亭方沽酒。顧謂豐五曰。德溪偶爲萬行菩薩。欲以身爲後生戒也。豐五遽呼舜卿告之曰。聞之否乎。豐五之隨時存規。眞友也哉。至大浦。宿曺垣淳家。先生肖孫。而與余舊相識者也。子厚與文興,判聖留待於此。子厚問舜卿上山之遊樂乎。舜卿不肯言。若有靳者。余謂頭流神明。不受子厚。舜卿之靳宜矣。一座大笑。二十四日。訪曺仲昭。亦舊相識者。隨仲昭過院村。登洗心亭。景色悽然不可留。俄見梵宇丹碧題詠若加增飾者。而俎豆絃誦之地。鞠爲茂草。堪可喟然。渡德川入山天齋。拜審四聖賢遺像。先生手摹也。回望頭流。眞面全露。可以挹先生之高風。尤令人起敬。午後元則,應九以事欲先歸。十日聯袂。不堪於此分張。遂隨出奪乘而仰馬。過入德門。應九衣帶執御。余作詩以戲之。至立石村。謀一炬行十餘里。至元則家。入山出山皆以火。亦異哉。二十五日。至牧溪女家。李基相景溫壻也。其大人晦根字舜煕。適在外。聞余至而來。攜入隴雲齋。應九誇張上峯之觀。舜煕憮然如有失。始約頭流也。要舜煕同行。而適有幹未能。二十六日。送應九,舜卿,善章,子顧歸家。欲往水月之照寒齋。以與李生道復陽來。有宿約也。被固挽留隴雲齋。日將入。應九還來。以其姊夫河洛圖來此也。洛圖曾有一醉交際者。而重逢於二十年之後。居然相對。兩衰翁也。應九言舜卿暮當還來。李生憲洙聞之。往江上橋邊以待之。其朋友相愛之情。亦可尙也。是日舜煕漁澤酌酒。豐五擧茅容事以規之。元則以事謝歸。余曰。前頭尙有照寒仙遊。子何遽歸。元則曰。明日相思來水頭。二十七日。渡新安江。是鏡湖下流也。至水月洞口。元則與四五少年。兀然坐巖上待之。相攜入照寒齋。是日會者甚衆。舜煕父子亦與焉。是夕進諸生聽講。應講者三十餘人。而文哉,晦夫,河潤重來。二十八日。至龍湫。仙遊下流也。洞居李丈人送酒。作詩謝之。別李乃弘,朴南擧。乃弘陽來大人也。克善已於山天齋。別舜煕,應九。舜卿爲送洛圖於照寒齋分手。仙遊一著。乃此行曲終之奏。而不與之同焉欠哉。入仙遊洞。半餉風詠。余於此洞。是玄都之客。而石益白而水益淸。無乃方壺仙夢未醒。艶得佗煙霞耶。元則有詩。余賡之曰短杖鳴金鏡湖石。好將流玉振玆山。方壺仙子遙相愛。擲與名區更別看。遂揖別諸友。與汝直,致容還。旬有一日也。富哉遊乎。雖深慙於仁智之愛。亦豈爲景物役哉。展拓胷懷。消散堙鬱之餘。竊有所反隅而自省者。而今而後。知先師夢中敎誨之意也。凡學之不進。所見者小也。豈憫其不進。而激而進之歟。聖賢敎人多術。抑揚無定本。以有感於程曆者言之。其始至於龍湫也。以爲可樂而竟日忘歸。及其㴑上流則其可樂。非龍湫之比。愛而不忍捨去。至於竆得肇開之源而後。方知眞境之在此。若不竆源。其殆矣。其始至於日中基也。已覺地位之高。而俯視羣巒。及其上中峯。則遂以爲已至。至於上得日月之臺而後。方知大觀之在此。若不上臺。其殆矣。士也讀數十卷書。有一知半解。頗能見稱於鄕里。則便蛙擅一壑。因以自喜。此非觀龍湫而上日中基者耶。幸進而讀未讀之書幾卷。竆未竆之理幾件。知見稍廣。則侈然自大。便謂吾事已了。此非㴑上流而登中峯者耶。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見所立之卓爾。而竭吾才以從之者。是眞學孔子者也。此非竆源而上臺者耶。不見乎大則不知其小。此河伯所以望海若歎也。然則欲學孔子而不登泰山。奚以爲。嗚呼。吾幾爲龍湫之玩客。日中基之遊人乎。然勻石之重。錙銖之積也。尋丈之長。分寸之累也。泰山之大。一拳石之多也。若處下而窺高。舍近而趨遠。則徒見之大。反爲眞積之害。此程先生之所以忌先立標準也。然則登泰山奚爲。嗚呼。吾且涵泳於龍湫之間。優游於日中基之上歟。奉以告於同遊諸君。諸君何以勖余。晦松鄭載圭厚允記。

偶記

編輯

吾嶠南倡學。自暄蠧兩先生。而不幸遭士禍之酷。自是士懲斬伐。以學爲諱。幾乎無傳焉。有南冥先生者作。志伊學顔。敬義之工。出處之節。卓然爲百世之師。而江右爲文獻之邦。高山景行。通國所同。講業觀風。宜在江右。則江右之士。所以尊慕先生之德。發明先生之道者。尤有別焉。噫。先生文集。出於仁弘偏見。以致寒岡之歎。學記之編。不能中理。又有桐溪之論。而先生之道。鬱而不彰。其後重刊。亦承謬踵訛。不能釐正。有識者之慨恨久矣。今日重刊之擧。在所不已。而學記類輯。一遵先生遺意。原集編摩。旁攷先賢定論。則庶乎寡過。而至於附錄。則其可以發明於先生者則取之。反以有損於先生者則舍之。一以致誠於先生爲心。於理爲當。舊本神道顯刻。用眉相之文。而尤菴所撰。發揮德美。可以傳信於後世者。則反不載焉。此當時主事者之失。而黨論使之然也。眉文全篇。敍述僅能爲鄕黨自守者事。而揜晦先生之眞面。且其節拍。多有可疑。先生奏疏。勉聖學救時弊。爲人主之至誡。有國之常憲者。則一無節錄。而獨表出宮中寡婦殿上孤兒。爲當時朝著之所譏誚底一段語。其意何以哉。以不事講學。爲先生之斷案。則又與大谷所撰碣銘相左。碣銘備載篤學眞積之工。敎人開釋之意。若果不事講學。則所謂積學開釋者何事也。大谷先生之知己也。所述皆是平日所耳目者。而寒岡又是先生傳鉢之賢也。以大谷之銘。謂善形容大君子道德。慮石刻之久或頑缺。而鋟木廣布。以壽其傳。今眉文如此。則不幾於誣乎。至於疾病仁弘一款。令人蹙頞。設有是事。彼旣正王法。爲世顯戮。則畏王法爲賢諱之道。固有不敢如此者。況弘之祭文。有奔走後人斂不憑棺之語。則其不與於執燭之列明矣。而乃以此特書。有若以先生傳道於彼者然。是何事理。是何意見。列聖旌招則不書廟號。而特於贈諡。書某朝。有若以先生贈諡。爲不光鮮者然。抑又何也。墓道文字。與傳記不同。神道之文而不敍子姓。於古亦有其例乎。夫銘者禮所謂稱美不稱惡之文。而何故而若是耶。尋常疑之。近聞眉集中稱先生處。必曰隱者。隱者之稱。與處士不同。處士士之未仕者也。隱者潔身長往者也。此銘四句。直隱者之謂也。先生之不出。蓋亦時然。豈長往不返。果於忘世者耶。其所撰東山鄭斗傳。有曰土亭遊南中。見南冥隱者。又見東山翁曰。高士也。江右有此一人而已。如欲引土亭之言。以美東山。則只書見東山翁云云。亦足矣。必揷入見南冥隱者五字。其意非有在耶。東山雖有孝行。其奇聞異事。特一方外之流。決非學問中人。而置先生於下東山一等。則先生果何如人哉。又聞其所與學者書。有並世不欲友之語。噫。其已甚矣。使其道已高德已成。已到聖賢地位。先生是前輩也。於前輩輕忽陵侮。無所忌憚如此。雖欲突過於子貢以上者。恐不至此也。且以弘之斁倫誤國。欲㴑源於先生而其說甚張王。噫嘻痛矣。弘之出入門下。不過幾年。先生易簀之時。彼年纔三十有餘。後四五十年。行兇作惡。何與於先生耶。程門邢恕嘗推尊其師以爲孟子後一人。而及其趨時附勢則乞斬萬段。人之始善終惡。前後兩截者。古今往往焉。豈獨弘也哉。君子之設科也。與其進也。不保其往也。而今爲此說者。獨不爲上宮業屨者所笑乎。佗自謂寒岡門人。則先生乃淵源所自也。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得不爲庾公斯之罪人乎。其平日所見如此。則斯銘之設機寓刺。無足恠者。或謂銘序先生字。是後人所改。而本文作公。此尤不足言者。豈於不欲友之人。稱以先生乎。苟且私改。於先生爲辱甚矣。有問者曰。然則此銘斷當不用。而有以尤翁之銘。士益苟俗益偸。謂尤翁以三疾擬先生。亦有說乎。曰爲此言者。其心亦勞矣。何其工於吹索。若是之巧也。蓋偸字出處甚多。益偸二字。非獨見於三疾註。史闕文註亦有之。此二字。乃傷時悼俗之恆用文字。苦苦覔得三疾註文而以爲指疵之資斧。噫。若是則天下無完文矣。此習漸長則將使人不得措其手。而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乃若尤翁則尊仰有素。奏箚必稱先正。評論當時人物。列先生於道學之科。而與退栗幷稱。此平日之正見定論。而金秤上稱出來者。乃於稱美之文。反爲之暗設機緘。徒取識者之譏乎。且若果以三疾之意起頭。則全篇必有隱語微辭。使人迷憫者。而篇中何句何語。有髣髴於三疾者乎。末引聖人百世師之說。繼以高東溪祠記爲言。而微致然疑之意。是非以先生比東溪而猶不欲明言者耶。此彼中所以有不滿之意也。曰東溪豈易言哉。朱子以先生稱之而擬之於聖之淸者。則東溪豈易言哉。然若尤翁之意不然。蓋曰先生固百世師也。而孟子旣以稱之於聖人。則以稱聖人者稱先生。有所不敢。朱子又以稱之於東溪。則以稱東溪者稱先生。又未知如何也。故致兩難之意而擬先生於聖人東溪之間。其所致意引重。尤有別於凡稱百世師也。不以吹索之心而舒究文理則可知也。彼中有言眉文中未安處。刪削而用之者如此則何如。曰朱子論范碑曲折曰若果爲歐公所誣。則爲忠宣者正當沫血飮泣。貽書歐公。以爲進退。若終不合則引義告絶。而更以屬人。乃不出此。而直於成文之中。刊去數語。此爲何等擧措。今曺氏子孫者。欲貽書以爲進退。則其人不在矣。欲刊去成文中則是犯朱子之戒矣。且歐是父友也。設有數語未安。大軆較然。可以貽書請改。若眉則原來是不欲友者也。大軆已非。其銘文之得失。又何足論。然則曺氏之義。當引義告絶而已。且退溪文字。何等鄭重。而其頭流錄跋。有一句語致疑於文字之節拍。而彼謂不可用。朱子之於濂溪。推尊爲如何。而論其文字則直謂有老莊之味。致疑於文字。何足爲深病而欲不用耶。退溪通國之所共尊。而一字致疑則不用之。有若專爲先生地者然。於眉文則雖全篇譏侮。而必欲百方揜諱。寧負先生而不忍負黨。嗚呼。黨論之蝕人知覺有如此。誠可痛歎也已。

垂拱殿奏箚講義

編輯

壬辰四月。自新安社將往牧溪。少憩於涵一臺。冠童會者十數人。使諸生各誦所讀一篇。有姜守珵者講垂拱殿奏箚。權友舜卿請余說其義。乃爲之說曰。君臣父子之倫。得之天性。不學而自知。孟子所謂良知是也。人皆知大倫爲重。而不知其重之果如何。有知其重之果如何。而卒莫能踐其所知而不失其重者。其病何在歟。爾須察其病之所在而克治之也。人以藐然之身。擬之天地。則奚啻太倉之一稊米。聖人以爲天地人三才而少無小大之差殊。且曰人者天地之心。曰裁成輔相。繼天地之所不能。若是則不惟與之參。天地亦將賴人而立焉。人之重且大。反不愈於天地乎。然而人之所以自視者欿然。而不能充其大且重焉無他焉。爲外物之所誘也。外物之誘。豈無因而至哉。其好之者貼在吾身。而人所不能無也。蓋凡物之盈於天地者。總而言之。不過曰聲色臭味而已。人有目所好在色。人有耳所好在聲。人有鼻口所好在臭味。此外誘之所以因也。一爲所誘。則邇或忘親。遠或忘君。終至於自喪其身。夫君臣父子之倫。與生俱生。與天地參而爲天地之心。使天地反有資乎人者。在此而已。乃爲彼誘而爲耳目口鼻之役。失其所以爲人。噫。蓋人之有形軆。猶君之有國家也。有國家。斯有國家之養。有是身。斯有是身之養。養有小軆大軆之分。大軆者是參天地之心也。小軆者是好外物之耳目口鼻也。安於一日小體之養而壞萬世大倫之防。苟逭目前之憂而不思宴安之毒。於是乎講和之論。有以深中形軆之所好。而天理人慾。雜於方寸之中。始猶半彼半此。內而交戰於胷中。外而相奪於作爲。畢竟彼重此輕。根於天者日亡。謀於人者日深。利害之所在。斤兩尺寸。低昂推移。極巧極密。無少遺失。而吾之所以稟仁義之性。而與天地陰陽剛柔之軆幷列而爲三者。浸消浸剝。蕩然喪失。中國而爲夷狄。人而爲禽獸。講和之效。一至此哉。嗚呼。虜氛雖惡。猶不如人慾之險。國而欲絶讎虜之和。則當先知大倫之爲重。國家可亡而此義不可亡也。人而欲絶外物之誘。則當先知大軆之爲重。形身可喪而此心不可喪也。國亡君死之正。殺身成仁之義。其理一也。苟不擺脫利害交至之私。辦得死生以之之心。則以堂堂天君。而不受詔諭江南之辱者無有矣。不亦哀哉。以此義讀此箚。則句句字字。莫非反隅切己之謨。可一日而不講乎。爾其念哉。

服制疑義

編輯

父有廢疾而祖卒則爲祖服制。尤菴,玄石皆以朱子喪服箚不能襲位而執喪。則適孫繼統而代之執喪爲據。而以爲士庶通行之禮。至以喪服圖式父有廢疾孫爲祖斬。不著於本宗服圖。而載於天子諸侯服圖者。爲未及證定。不可爲準。未知誠然否乎。竊更思之。箚中所論。似無帝王士庶有別之意。而其書奏藁後者。分明獨擧天子諸侯而言。非通士庶而言也。朱子之意以爲前所奏箚子。只言孫當服斬之義。而不分開說帝王士庶。故慮後之人或緣此而疑之。乃擧鄭志以明之。而圖式之不著於本宗服者。恐亦此意也。兩賢或未及思耶。宋石谷所引唐荊川順之書。曰禮經固有爲曾祖後者。爲高祖後者。爲曾祖後者。謂父與祖或以廢疾與先曾祖而死者也。爲高祖後者。謂父與祖與曾祖或以廢疾與先高祖而死者也。爲曾祖後則爲曾祖斬。爲高祖後則爲高祖斬。未知荊川何所據而言耶。或因禮記七十老而傳疏。父若有廢疾若老而傳。則子當代主宗事。而死則族人爲服之說而云然耶。然鄭註曰傳傳家事也。恐是老倦於勤事則傳之子。而名位未嘗改也。其爲一家之主自若也。故喪服記宗子孤爲殤服三月。註曰不孤者則族人不爲殤服也。不孤謂父有廢疾若年七十而老。子代宗事者也。疏曰不孤則不服。周之道。有適子無適孫。此與孔疏不同可疑。然禮七十老而傳。八十齊喪之事不及。齊喪之事不及。獨以八十者言之。則七十者雖老而傳家事。若齊若喪之事。猶身親及之可知也。故族人不爲其子服之。孔疏荊書。皆未見其信否也。若八十者尤不能以筋力爲禮。齊喪大事。亦不及之。然名則恐當主之。而所不及者。哭泣拜跪之事耳。廢疾者恐亦如是耳。似與帝王家事不同。帝王家爲祖服斬者。天王五屬皆斬故也。未知如何。

父爲所後子。或服斬或服朞。今世之所行不同。禮家之所論亦異。蓋考之禮書則服朞有據。疏所謂傳重非正軆。與夫養他子爲後是也。故備要增解皆從之。然程子濮議曰。陛下仁宗之適子。旣謂適子則與適適相承之適子。其義不可異看矣。此尤菴之論也。與適適相承之適子無異。則四種所謂非正軆之說。恐不可援引也。孔疏所謂非適之說。尤覺未穩。故遂菴曰。旣爲之子則與所生何別。然則服斬。恐未爲失也。且出後子於所後家諸親。其服皆如所生。其諸親之爲之也亦同。而獨其父母。不以所生服之。則禮意未知其必然也。栗谷立後議曰。繼後爲之子。常經通義。旣以所生父母爲伯叔父母。與親子無毫髮之殊。又曰子旣舍所生而反父所後。父豈不舍所生而以繼子爲適乎。與親子無毫髮之殊。則其服制何獨異於親子乎。雖所生子猶舍之。而以所後子爲適。則爲適而服。豈有不斬之義乎。大典曰。立後後生子。則爲第二子。以所後子奉祀。所後子不得爲長適。則第二子之名。何從而生乎。程子適子二字。足以破孔疏之謬也耶。

論語箚錄

編輯

子禽問章。溫良恭儉讓五者。恭爲重。內主敬而溫良著。外主莊而儉讓見。

禮之用和章。小註陳氏曰。節則無太過。文則無不及。愚意節則無過不及。文則燦然有章。恐不可以節文二字。分屬過不及。

無諂無驕章。貧而樂。樂恐是安字意。與樂在其中,不改其樂樂字些不同。蓋隨遇而安。無一分厭苦之意。則心廣軆胖而忘其貧矣。馮氏所謂樂天恐得之。若所樂何事則別有其樂。

思毋邪章小註。胡雲峯以程子箴哲人知幾誠之於思。爲聖人之事。若聖人則誠者也。無幾之可誠。幾者思慮之發。善惡之微動也。聖人有何惡念之微動耶。此知幾之哲人。其惟大賢之幾於聖人者也。顔子之有不善。未嘗不知是也。若便謂聖人則恐未然。

回也不愚章陶菴曰。此章是顔子博文約禮以後事。顔子雖近於生知。而倘非功深力到則何能若是。愚按朱子亦曰固是佗功深力到。陶說似亦然矣。朱子於功深力到之下。不旋踵而雲亦是天資高。比聖人已具九分九釐。所爭只一釐。此則分明是說佗天資。然則此章恐不可必謂博約以後事也。蓋顔子資隣生知。聞言卽解。聖人才說博文。便曉這道理。才說約禮。便曉那道理。此是不違處。聞博文則退便博以文。聞約禮則退便約以禮。此是足發處。此所謂資次生知。學幾安行也。此其爲顔子乎。

攻乎異端章。世多以爲專治有害。則略治之無害否。因此轉轉繳繞。由看得害字歇後也。集註所謂無父無君是害也。古人用害字不歇後。通書曰。非仁非義非禮非智邪也。甚焉害也。於此可見。

學干祿章。或疑程子所引耕也餒在其中一句。是謂修天爵而人爵或有不至。猶耕而或餒也歟。曰非也。修天爵則人爵至。是汎言道理如此。或疑如此以下。直指不求之實也。耕本不求餒。學本不求祿。而但爲其理之所當爲而已。

擧直錯諸枉章。擧下不著諸字。而錯下必著諸字。或以爲一君子進則衆小人退。一小人進則衆君子退。或以爲直則所擧小而爲益大。枉則所擧小而爲害大。愚意恐皆未然。不曰錯諸枉乎。諸枉皆錯則諸直皆擧自在矣。擧枉亦然。若又著諸字於擧下。則語意重疊矣。

林放問章。或疑夫子不告以禮之中。殊不知知此則中便在矣。曰寧曰與。可知其自有恰好處。

旅於泰山章。范氏所謂豈不知其不可告也。豈不知其冉有季氏之不可告語也雲爾。是亦敎誨之道也。是亦敎誨冉有季氏之道也雲爾。非單指冉有而言也。

君子無所爭章。恐是爲爭者而發也。

巧笑倩兮章。子夏方問素絢之時。未思量到禮處。而及聞繪事後素之說。驀發出禮後之思。蓋周衰世之爲禮者。專以繁文爲先。而子夏之所嘗疑之者故也。

問禘章集註。報本以理言。追遠以心言。故終之曰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誠指感格之誠心而言。

入太廟章集註。自少以知禮聞。孔子之自少以知禮聞。何所考而知耶。此不待他考。觀於孰謂知禮乎之言。可知也。若少不以知禮聞。則或者豈有是語耶。吳氏以孟僖子使子學禮。爲知禮聞之證則恐非是。昭公十四年。僖子卒而遺命何忌學禮。時孔子年五十四則非少也。已經司空司冦則非始仕也。○小註馮氏以不較其言之遜傲。爲夫子之德量。陳氏以無不平之辭。爲聖人之氣象。恐皆淺之爲知。彼旣全不知我。我固無足較。旣置之無足較。則辭氣自可無不平。此則未必待聖人爲然。惟彼旣無足較。則例易笑而不答。今據理答之如此。此則非聖人恐不能然也。

欲去告朔章。孔子之惜此禮。其意微矣。讀春秋者可以知矣。

事君盡禮章。聖人此言。非爲答時人以爲諂而發也。爲時人慢上無禮而發也。以盡禮爲諂。則事君無禮者之罪著矣。聞之可以自警矣。

關雎樂而不淫章。先儒論不淫不傷之義曰。樂止於琴瑟鐘鼓而不至於淫泆嬉謔。憂止於寤寐反側而不至於愁歎哭泣。是爲不淫不傷也。至引澤陂,溱洧詩以明之。此似然矣。而未知情好之私。而樂至於琴瑟鐘鼓則果不淫乎。思室之念。而憂至於寤寐反側則果不傷乎。詩之首章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繼之曰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以其有窈窕之德而宜爲君子之逑。故未得也。憂雖至於寤寐反側而不爲傷。旣得也。樂雖至於琴瑟鐘鼓而不爲淫。故集註以宜配君子發之。而憂則曰不能無。樂則曰宜其有。又以其憂雖深其樂雖盛結之。此可見朱子訓釋之精而得其性情之正也。不然何待哭泣嬉謔然後。爲淫與傷也。○本文先樂。而集註先憂。先儒有曰集註以未得已得之序言之。本文以哀樂順逆之情言之。其言集註之旨則固然矣。而其言本文之義則恐未然。蓋關雎之詩。何爲而作也。宮人見后妃之德宜配君子。喜其有琴瑟鐘皷之樂而作之。而追言其未得之憂。則先樂後哀。詩人之情然也。

哀公問社章。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旣往不咎此三言。亦各有意。事之已成者。不惟不諫。亦不必說也。事之未成者。雖若可諫。而勢不能已則亦不必諫也。無論成事遂事。凡事之已往者。不必追咎。

管仲之器章。或以儉爲問。則曰焉得儉。辭氣自是和平。而以知禮爲問。則曰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辭氣大是嚴截。其旨微矣。春秋之時。列國大夫僭竊者多矣。而管仲爲首惡。聖人之深惡而峻斥之宜哉。

儀封人請見章。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木鐸稱之。則其相見之際。必有多少問答而皆不記。但歷記其請見之語通見之事。而纖悉不漏。此記者之微意也。此所以見封人之賢。而其語之爲深知聖人也。

謂韶盡美章。韶與武其盡美則同。而其爲盡美也異。美生於善。善旣不同。而美豈同耶。

居上不寬章。朱子曰重在以字上。而於集註。不訓字義。蓋以之訓用人所易知。而以字之重則人或難知。故集註特言以寬以敬以哀以何者。而以一以字解此章之義。

書贈李惟常

編輯

生而與綱常倫理爲徒。則上不愧天。內不愧心。外不愧人。亦足以自立於天地之間。成敗利鈍。曷足道哉。雖然得失常相循。有初鮮終。古人所歎。況天下之事變無竆。過去之得。已屬筌蹄。方來之失。如履淵冰。惟常念哉。

柳公懋字說

編輯

柳友希輿將冠其子。要余爲賓。辭以有拘。希輿曰。冠而敬名。兒子名敏秀。欲字以公懋。願爲之說以敎之也。余曰諾。不亦善夫。之名之字也。蓋古人言學。昉於說命。實後世爲學之淵源。曰學古曰師古。學之義也。曰遜志懋時敏。學之道也。曰厥修迺來。道積於躬。學之效也。不得其義則愚而陋矣。不由其道則夸而怠矣。陋且怠而冀其效。不服田而望有秋。蓋遜則自虛。恆若未能。敏則猶恐不及。亦惟曰懋哉懋哉。嗟嗟公懋。爾惟不懋。負爾大人肇錫之至意。爾其懋哉。易曰無有師保。如臨父母。爾於爾朋友之字爾也。爾恆若如臨焉則幾矣。

書田道由書室

編輯

立志。

立志以道。道非高遠。人自不由。莫更遲疑等待。莫更畏難趑趄。直以聖賢爲標的。無一毫自小退托之念。至於世俗毀譽榮辱利害得失。一切不動其心。鼓作大勇。奮發策勵。念念在玆。爲之不已。

檢身。

檢身以禮。常以九容九思四勿三貴等條件點檢。而無一毫自恕之意。

課程。

課程必須嚴立。自晨興夜寐。以至讀書。辦畫一規矩。造次不違。如霍奉車進止有常處。不失尺寸。

事親。

事親之方。小學明倫篇盡之矣。要須克念體行。而最於不辱其身不羞其親一節。常自鏡考焉。大抵士有百行。孝爲源。罪列三千。不孝最大。

事師。

苟志於學則必須隆師。所謂隆師。非直拱趨敬對執禮之恭勤也。凡於一言之誨。一事之誘。佩服奉行。要使吾師之道。必由吾而傳。若誨諄聽藐。雖日遊聖師之門。亦曰吾末如之何也已。

親友。

友所以輔仁。須從勝己者遊。見善思齊。有疑相質。大抵欲爲天下之善士。須友天下之善士。欲爲一國之善士。須友一國之善士。自古及今。未有無友而成者。

省過。

人非聖人。豈得無過。每日晨興。凝神靜坐。默念昨日自寅至申如何經過。如有一毫未盡一事放闕。便惕然懲創。以爲今日追補之地。

克終說。贈朴言可。

編輯

晉之南南陽里臥龍洞。有朴生泰鍾從余遊三年。以故聞其大人翁之悃愊無華。與物無競。而地武稍遠。未之覯也。歲丙申春。余觀於海。歷叩其門。翁冠帶出見。尨眉皓鬚。古貌偉然。眞淳見於面目。豈意叔季遐荒。得見古人休休之儀。生泫然而言曰。家世零替之由。家君孝謹之行。前此猥不敢詳達。敢請一陳之。先世自州西移此土。門戶頗不寂寞。至曾祖而早世。祖考兄弟幼不省事。曾祖妣自爲未亡人。食不肉衣不新。躬織資生。鞠育二子以爲命。祖考又早世。時家君生纔六朔。及稍長。奉養無資。躬樵耕親百役。不以爲勞。祖母病劇嘗糞。母病四年。未嘗一日懈。居喪致哀。祭必致齊。雖冬寒必沐浴。臨祭哭必盡哀。不以年老少懈。凡祭物必前期備封。性謹拙遜順。未嘗一言忤人。平生以不讀書墜先業爲痛恨。嘗置泰鍾於膝下。而曰我生不記先考顔範。祖母若母貞苦之節。實合表典而無以少揚於世。吾罪大矣。汝其念哉。嗚呼。使泰鍾少知子道。則豈不讀書修身以答立揚之望。而汩沒末務。平生之願未遂。惟先生之憐而敎之也。余聞之愀然曰。所言情事。令人悲愴。顯親承先之道。子所言讀書修身四字盡之矣。然子方讀孝經。盍於終始二字反復焉。子於讀書。雖曰缺於始。以今日爲始。而克底厥終。則又何患於不立揚以顯其親乎。是在子矣。勉哉。遂記其語。爲克終說以贈之。

贈閔希重

編輯

聖人之訓。萬世之法。學者苟能篤信而謹守之。則亦希聖之徒也。所謂篤信者。由中及外。無一毫之不信也。所謂謹守者。自始至終。無一時之不謹也。雖曰篤信。而或外似而中違。雖曰謹守。而或始有而終無。乃竊取聖訓。高自標揭。做些貌樣。則是儺夫之假面。而歸於侮聖言之科矣。閔生圭鎬不鄙遊從。竊覵其言動之間。或遜沈靜莊重氣象。故特擧聖人不重不威學則不固之訓。以效友道。生乃瞿然自省。深加警惕。至改其表德曰希重。以寓古人書紳之意。其自治誠切如此。亦可謂篤信矣謹守矣。顧人之情。中外不相應。始終不相符。深造之難聞。退速之相望。余故拈中外始終四字。以加走步之鞭。希重乎往欽哉。

信道說。送姜洛中永址

編輯

聖人言去食而不可去信。人無食必死。雖死而不去信何哉。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信者人道之所以立也。蓋人之爲字。對禽獸而名耳。天地父母。生我以端正平直之形。畀我以純粹至善之性。而靈於萬物之中。故曰天地之間。至難得者人耳。聖賢之千言萬語。皆示人以爲人之道而已。失其所以爲人之道。則乃獸乃禽。須猛著眼於人獸之關。信此之道。如神明四時。絶彼之牽。如分桐截鐵。造次顚沛。不敢須臾之或違。人紀可修。人道可立。自夫異敎之汎濫也。爲吾人者。悅於奇巧。奪於利害。相率而入於禽獸之域。而自毀其全生之形。自戕其均畀之性。自去其爲人之道。背天地畔父母侮聖賢而不少恤。嗚呼眞可哀也哉。死生亦大矣。而自古皆有則卽是常理。人而爲獸則反眞禽獸之不如矣。嘗觀夫羽者常羽。角者常角。未有中塗而變改者。彼猶循其常性而保其常形焉耳。哀此朝爲人而夕爲獸者。謂如何哉。欲自濟其身者。省察克治。不可須臾之少忽也。自保其家者。提撕警覺。不可微細之或放也。此今日吾輩所當十分講究。已知而益致其知。已修而益謹其修。恐恐焉如虎尾春冰。胥告胥勉。期扶人道一線之脈而死生以之者也。洛中念哉。洛中累舍徒步。訪垂死病友於竆山之中。荷愛殊深而無以報之。書此以貽之。亦交友信之一事也。

贈吳景淳

編輯

吳生景淳從余遊數日。以操存求放心之說問余。余惟求放心。是中庸尊德性之事。尊德性下面。又有道問學一段事。二者不可廢一。車可以隻輪而行。鳥可以一翼而飛乎。蓋非尊德性。不能道問學。尊德性者。又不可以不道問學。景淳旣能自知尊德性之爲要矣。則其於道問學。亦何患於不能哉。若但知尊德性之爲要。而不勉勉於道問學。則吾懼浸浸然淪於偏枯而不爲陸禪者鮮矣。景淳念哉。所謂道問學。其目有四。而其要在於讀書之精且勤矣。

書贈許士益相喆

編輯

中原之戎虜易逐。一己之私慾難除。不世之大功易立。至微之本心難保。此朱先生疏箚中語。丁寧懇切。爲儒門之單傳旨訣也。苟有志於先難。則一念之發。一事之應。恐恐然自省。果能除去私慾而保守本心否乎。日日時時。不敢少懈。則世道之升沈。俗尙之臧否。自不暇及。又何嗟歎爲。惟默默內修。救拔自家。勿似視豬人之悲憤大談也。士益學優辭達。吾黨中頭角嶄然超出者也。而所問隱有憤時嫉俗之意。故聊誦朱先生語奉勖。士益以爲如何。

書贈廉敬安。兼示講習齋諸生。

編輯

扶陽而抑陰。尊華而攘夷。順理而治氣。此聖賢之大法。學問之要詮也。學所以明此。道所以行此也。彝倫以之而敍。人道以之而立。天地以之而位育。五氣四時以之而順行。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所謂極功能事。始諸一念之發。曷嘗觀夫復之爲卦乎。一陽闖於衆陰之底。其幾甚微。其進甚戛。而養之以靜。積之以漸。馴致乎大化流行。萬物暢茂。在人也其善端之發見乎。藹然如芽茁於冰霜之餘。滃然如泉出於沙泥之中。苟能存而養之。擴而充之。志氣專一。如貓捕鼠。工夫接續。如雞抱卵。日日又日。期以終身。不以榮辱而易其節。不以夷險而二其致。則背暗向明。出幽遷喬。立吾身於光明正大之域。一循乎性命之正。而不爲形氣之役。天地我亦可參。聖賢我亦可爲。道豈遠乎哉。術豈多乎哉。只在著精采於一念之發。故先覺有詩曰精神更著萌芽發。從玆光景頭頭新。

書贈孫子顧

編輯

余讀五代史。至傳末載王凝之妻李氏斷臂事。未嘗不掩卷太息也。嗚呼。五季風雨。兩儀之昏濛極矣。此夫人耿耿爲一星之孤明矣。今聞子顧之相姜氏立慬之事。可見天理民彝之終古罔墜也。嗚呼。此一星子。拂拭表章。以爲扶植彝倫之地。則在乎人焉。不能無望於後世之歐陽子也。抑又聞之。爲賢人子孫難。信斯言也。爲烈婦之夫。不亦難乎。子顧念哉。

成文卿字說

編輯

傳曰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文卿字以文。可以行矣。而第未知其植本。亦有可以自立者歟。今世降商商。煕來穰往。惟利是求。異敎邪說。溢世滔天。易言易形。爭求速化。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苟不固撐持此心。矢死靡他。則難乎免矣。然持心植本。亦非徒然。必有所顧諟持循。嚴憚不敢違者。而勉勉兢兢。乃可庶幾。盍亦反其本矣。人各有身。各有所由生之本。外而肢體膚髮。內而性命知覺。皆吾父母之所全而生者。吾乃奉行而有所傷。則是傷本也。本傷而枝不亡者。未之有也。且況文卿。文簡先生之裔也。家學之傳。大異餘人。如或忘本而逐末。舍吾道而從異敎。則先生豈肯曰余有後乎。念父母所生之全。守先生所傳之正。則一擧足一出言。自不敢輕易。文卿之本。於是乎立矣。本立則道生。無往而不達。又何患乎無文不行耶。文卿千里踵門。凡三度矣。徵以字說。道其所以立本者以勉之。

書贈李化約

編輯

一曰立志。斷然以古人事業自期。世俗雜事。一切不留於心。天地父母。生我以聖人與類之形。畀我以聖人與同之性。我之爲我也。不亦重乎。循而行之。是之謂道。知我之爲重。則自當拔出於流俗。卓然與道俱立。學之志於道。猶射之志於鵠。

二曰擇術。學雖志於道。擧足進步。便怕多歧。楊墨陸王。初何嘗不以聖賢事業自期。終不免爲異端之歸。專由於入頭之少差耳。況今異言喧豗。不啻千歧。可不審其所擇。北轅而望其南。無是理也。

三曰用力。性道雖同而氣稟有異。以不逮之資。欲追古人之學。則非百倍其工。不足以致之。故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銖銖而積。可至勻石。寸寸而進。可至尋丈。

四曰改過。自非安行之資。安得無過。過而能改。善日遷。過而不改。惡日積。故曰學問之道無佗。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過蓋有三。發於口者。不能無擇。行於身者。不能無失。發於思者。不能無差。審幾謹獨。和根拔去。

右四條。皆反身自修之事。非依靠佗人者也。讀書以明之。力踐以實之。其要只在敬以持志。毫釐錙銖。審其幾微。虎尾春冰。防其蹉跌。戰戰兢兢。死而後已。

吳和益字說

編輯

吳氏子春壽字曰和益。從余學數年。一日請以字說。余問和益。字所以表名之德也。春於四時。其氣也和。和以表之固也。又足以益。益之將何以。和益逡巡無答。余沈吟良久而得其說焉。春生物之始。而其理則乾坤之元。在人則仁是也。春貫四時之和而秋以成之。仁專一心之德而義以裁之。蓋天地之化。不兩則不立。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是對立底關鍵。仁主溫和。義主斷制。知和而和。不以義制之。則不能以立。子之所欲益之者。其在義歟。然則其益也雖十朋之。無以加矣。然徒名不濟事。必須克己以爲仁。制事以正義。乃不負名。此又豈徒然哉。必讀書以考聖賢之成法。竆理以知事物之宜。不以至大而自沮。不以得小而自足。蚤夜慥慥。期以畢生。則庶乎其自立矣。和益勉乎哉。抑又聞之。和益有賢父兄。好仁而行義。常以早年失學爲恨。心心念念。在於式糓。和益苟知爲仁之本。則自不容於不勤。當日有所增益而和順自積矣。余深有望焉。

贈金聖瑞

編輯

爲學無異常別法。只是積累爲貴。間斷爲敗。銖銖而積。可至勻石。寸寸而累。可至尋丈。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未知未能。發憤忘食。日日時時。爲此不息。心心念念。在此不厭。若是而學之不得者。吾未之聞也。若寸進而尺退。銖得而勻失。或作或輟。作不補輟。則雖終身爲學。卒至於鹵莽而無所得矣。孔子爲山進止之譬。孟子生物寒曝之諭。爲是也。然其積累而進。間斷而失。又只是其志之立與未立耳。志之所在。一則專兩則分。專則強分則弱。理勢之必然也。凡人之志乎學而常患於分而不專者。不求之內而求諸外也。仁義忠信。良貴之在我者也。人情莫不欲貴而不求之於此。卽是自賤之耳。道學文章。至富之在我者也。人情莫不欲富而不求之於此。卽是自貧之耳。人孰肯自賤而自貧之哉。特不察乎大小輕重之倫焉。莫非我也。心志大且重。身軆小且輕。繫小則失大。要奉身好時。心自不好。自謂志學而每役於外者。彼外物之奉身者。爲學秋之鴻鵠耳。況今六合霧塞。奇恠百出。爲我之鴻鵠者。獨奉身之好者耶。必須倍百激勵。倍百努力。常使此志不少頹墮。則所好自然在此。得寸得尺而有積久自進之效矣。金生聖瑞慨然請爲學法方。察其辭色。蓋有悼前失而奮新志者矣。於是書此以贈之。

書贈權和宣在洙

編輯

夫學文將以何爲哉。將聖賢言語。以切己而利於行耳。聖人言入孝出弟。卻不盡心於孝弟。聖人言克己復禮。卻不從事於克復。口讀而心不做。只漫漫地讀得。意思都不曾相黏。濟得甚事。若專爲摘句語餙文詞而學。則壞心術長巧僞。曾是以爲學乎。邇之不能事父。遠之不能事君。內不能刑妻。外不能交友。學而如此則不如無學。始學之要。須先識得所學者何事。心志由是而定。趨向由是而正。故曰術不可不愼。故曰在謹其始。權生和宣。久要家妙少也。奉其家大人命。造余於竆山之中。無以副其所以來之意。特書此以貽之。庶幾少助於擇術謹始之地雲爾。

甘子楫濟鉉字說

編輯

濟川必以行舟。舟不能自行。須用楫。雖存乎人者。獨無濟事之具乎。其強乎。能勝物之爲強。勝物易。自勝爲難。惟自勝其己私。乃爲君子之強也。強哉強哉。其濟事之楫乎。若強不自立。則內爲己私之所動。外爲物累之所牽。倒東來西。隨地而遷。隨時而變。如泛舟於無涯之津。中流失楫。風潮所激。出沒浪頭。凜乎其危哉。甘生濟鉉再入我室。請改其表德。余以子楫命之。又請其說。旣字之。不容無說。遂拈出一強字。爲生濟事之楫。其運之撐之。少弛其力。則前頭迷津。其何以濟乎。子楫念哉。

贈柳聖欽遠洙

編輯

古之人。有日讀不過五十字。卒就賢良。又有日誦數百言。而終於鹵莽者。其故何以哉。深思其所以然者而反之於身。則必有所奮發而懲創者矣。歸而思之。

書贈閔朱彥炅鎬,裵光旭煥珏

編輯

今人做工夫。不肯便下手。皆是要等待。如今日早間有事。午間無事。則午間便可下手。午間有事。晩間便可下手。卻須要待明日。今月若尙有數日。必直待後月。今年尙有數月。必曰今年歲月無幾。直待來年。如此何緣長進。

右朱先生訓也。爲弟子之職者。餘力學之之方。而以今時局。凡爲士者。皆當託身𤱶畝。業董生之業。隱居行義。隨力讀書。以收心而飭身。於此訓尤宜早夜鏡考也。聊書以贈之。二君念哉。

贈朴舜瑞

編輯

立心以忠信不欺爲主本。

朴君舜瑞三舍枉顧。問所以爲學之要。且開說腹心。無毫髮隱情。古人傾蓋如故者。亦若是乎。心乎愛之。何以貺之。空疏之愧。每切於此。姑拈出胡文定戒子書中一句語以贈之。舜瑞之已得其主本。固亦覰得。而朱先生不曰有則加勉乎。舜瑞毋曰已見之昭陵。而加勉焉則幸矣。

金子尙字說

編輯

讀書爲士。其職甚大。其事甚繁。悉數之則非更僕可了。有一言以蔽之者。曰尙志。士之本領。志而已矣。然志亦有大小邪正之分。孟子曰。從其大體爲大人。從其小軆爲小人。所從由所志也。孔子曰。汝爲君子儒。毋爲小人儒。所爲亦由所志也。不審所從所爲。而曰我欲尙志則末矣。金生志經丱而從余學。旣冠。余字以子尙。後三年。請其所以字之之說。於是瞿然余有懼色。懼生之不克擔荷也。生能審所從愼所爲。卓然志乎所謂大人君子儒。而日日高尙則善矣。苟或不然。則內負乃字。外貽余羞。念哉子尙。

贈李孫瑞益炳旭

編輯

小學是做人之樣子。凡做器物。不以樣子。則不能成一物。況於做人乎。天地父母畀之以人理。生之以人形。而我卻不要做人。則是背天畔父而自棄其身。豈不可哀也哉。人有謾之者曰爾非人也。則必勃然不悅。又有謂爾非人之子者。則必大怒以爲辱及父母也。而乃自棄其身。自辱其父母而不自知。則其不思也甚矣。思欲爲人。則斷當從事於小學。我東先賢寒暄先生中身而常讀小學。自稱小學童子。河西先生敎子弟。使十年專讀小學。以其爲人之道。盡在小學而爲做人之樣子也。爾歸告爾父。專讀小學。言言句句。皆看作吾所當爲者。而不敢慢易。不敢放過。如此積二三年工夫。則當做成甚生氣質。爾其敬念哉敬勉哉。

書贈梁童子應鎬

編輯

應鎬學於李君致善。今夏從致善來。虀塩月餘而歸。乞餘一言。其意佳甚。乃拈朱先生訓子帖中語。衍其義以贈之。

勤謹二字。循之而上。有無限好事。反之而下。有無限不好事。勤者用力不懈之謂。謹者存心不慢之謂。循之而上。爲聖爲賢。世間好事。孰加於此。反之而下。爲愚爲不肖。世間不好事。孰甚於此。其機只在乎勤謹循反之間。應鎬乎。汝欲爲聖爲賢乎。汝欲爲愚爲不肖乎。是在汝矣。汝歸而思之。

老柏軒小識丙申

編輯

庚午十一月十一日曉夢中作詩。只記兩聯。不紫不紅雲尙白。惟天惟地曰爲人。羣芳濯濯佳容失。老柏亭亭本色新。是日餘生朝也。詩意枯淡。與簾幕鷰子樓臺楊花氣象之不同。如水火矣。一生竆困。於此已自分。而惟本色之不失爲自幸。以今論之。本色之不失亦難矣。玆顔所居之軒曰老柏。以替古人盤盂之戒。抑嘗疑首聯兩隻輕重不倫。今而後知之矣。色之間正。直人獸之所關也。噫。

書贈金愼夫

編輯

勿以地微而自沮。良貴在我。勿以才魯而自慢。誠之在我。在我者旣修且篤。人亦貴之。神其通之。愼夫乎。

朱子語類節略凡例後小識

編輯

語類之書。多至百四十卷。浩瀚如地負海涵。纖密如蠶絲牛毛。讀者難徧以盡窺。多有望洋之歎。而若載圭則又是下根。一番閱過。費日積月。若無了期。況可望其反復詳玩而有得於心身乎。尤竊自病。思欲刪繁去複。少其卷袠。以便觀覽。而有志未就。自入山以來。世事已付先天。而閒中無事。庶償夙志。乃與若干同志。對讀參考。積一周年而節略之。釐爲四十卷。非敢爲節要也。秖以爲晩暮觀玩之省力耳。今與後之與我同病者。或有取爾也歟。歲庚戌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