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聽雨叢談
全書始 卷一 下一卷▶

滿洲原起

編輯

滿洲舊國,位居震方。《易》曰:「帝出乎震。」天地萬物之所自也。中國山川,首居隴蜀,綿延起伏,歷泰華萬里而極於碣渤,是宗長白山之統脈也。根底宏遠,氣運茂鬱,積數千年而啟我大清萬年之業,猗歟盛哉!謹按軒轅畫井始遼,有虞氏剖遼東為營州,以封軒轅之裔,於是建有肅慎之國,孤竹之君,而金遼舊部之基也。東接朝鮮,西南北三面襟帶蒙古各部之地。治則衆星拱宸,戰則鞭撻四應。自亳之興,天實相之。先民以來,未之有也。滿洲之俗,同於蒙古者衣冠騎射,異於蒙古者語言文字。滿洲有稼穡,有城堡世居之民;蒙古則逐水草為行國,專射獵而無耕種也。 自我朝混一海宇後,今蒙古汗王所居,俱有城垣宮室。且地氣漸和,土膏野渥,招農佃種,收穫豐穰。惟其部屬丁壯尚存行帳之俗。我朝始祖所都之地,曰俄漠惠之野、鄂多里之城,即今吉林甯古塔地。四祖及太祖發祥之基,距今盛京稍東二百七十里,舊名赫圖阿拉。我朝未得遼瀋以前,四世咸宅於此。本為遼金之地,索倫則遼人苗裔,混同江則金人苗裔俱在焉。 金之興始於呼倫貝爾,遼之興始於伯都訥。當太祖發祥之初,遼金舊城語言相同之大國,滿洲五部:曰完顏,曰蘇克蘇護河,曰渾河,曰棟鄂,曰哲陳;長白山二部:曰訥殷,曰鴨淥;東海三部:曰渥集,曰瓦爾喀,曰庫爾喀;扈倫四部:曰葉赫,曰哈達,曰輝發,曰烏拉。此外若瓜爾佳、若富察、若佟佳等數十姓巨族,則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長,各臣其民,均有城郭。土著習射獵,知稼穡,非如蒙古行國可比者也。天命以先來歸者,編為舊滿洲。崇德以後撫有者,編為新滿洲。迨康熙十年後所收之墨爾根之索倫及絕北打牲各部,亦號曰新滿洲,皆與在京八旗舊滿洲稍有不同。至東北使犬部之赫哲,使鹿部之奇勒爾,庫頁部海島雜處之赫哲、費雅哈、鄂倫春,與今貢貂之赫哲各部,皆不編佐領,不列入滿洲八旗。

龍興舊部及滿洲各國、長白山各國,崇德以先歸附者,大都入於上三旗滿洲。崇德以後來歸之東海部、扈倫部各國,多入於五旗滿洲。在京則分隸八旗,在外則環於盛京、興京境內。若居近吉林之錫伯人,居近伯都訥之卦勒察人,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皆分駐佐領治之,隨地隨時編入軍籍,統稱吉林兵,不稱滿洲兵。黑龍江北之索倫人、達瑚爾人、鄂倫春人統稱黑龍江兵,亦稱索倫兵。若極北之打牲烏拉人,即仍其舊名,不列入滿洲之籍矣。又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所屬第八佐領下係卦爾察人,第十七佐領下係俄羅斯人,皆以率先來歸附入上三旗。東三省之兵最精騎射,朝廷仿兩漢選甘涼豪傑之制,每隔十餘年一選吉林、黑龍江兵,拔其材武,入備宿衛。先由將軍選拔,送交寧古塔居住數年,再移駐於盛京二年,然後貢入京師。拜官者附於各旗,曰伊徹滿洲,歷三世始官文職。不中選者仍回原籍當差。退休願歸原籍者聽之。

下五旗滿洲,或皇后、皇貴妃母族,例得抬入上三旗;若大臣建立勳勞,亦有奉旨抬入上三旗。至蒙漢軍大臣著有功績,或撥入本旗滿洲,或抬入上三旗滿洲;及內務府人撥入外三旗滿洲佐領,皆隨時出於特恩,不在定例。

漢軍各旗內亦有滿洲人,如正白旗漢軍石氏,本出於蘇完瓜爾佳氏,因都統石廷柱之先,曾仕於明,投誠後分隸漢軍。又正藍旗漢軍第四參領屬下第四佐領,係康熙十二年由滿洲撥入。

臣按八旗宗室滿洲蒙古漢軍,次序井然,所以區別親疏也。但天命以前宗人內鬨時,景從効順者,舊部之臣也。其時內務府佐領、管領已有漢姓之人,即今之內旗鼓內漢軍也。克定東海、扈倫等部滿洲時,已有科爾沁蒙古兵也。要之滿蒙漢雖有親疏之別,而科爾沁之蒙古,已非新滿洲可比,尤非北部青海可比。而內三旗之漢姓,亦非天佑、天助之兵可比也。

又按《禮經·王制》,四海之內,方僅三千里而已,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其時百越尚未盡開,故以江以衡為限。流沙即今之瀚海,恆山遠在邊塞,當時皆為內服。應氏謂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秦而下,東南展西北縮。是我滿洲舊部之地,固為三代內服,自秦而後,始有中外之分也。

八旗原起

編輯

國朝發祥於長白山,姓愛新覺羅氏。始興於寧古塔,奄有遼左,已歷累世。八旗之制,最為精詳。凡我顯祖宣皇帝位下之嫡派子孫,謂之宗室;伯叔兄弟之裔,謂之覺羅。自聖祖仁皇帝位下之子孫,謂之近支宗室,凡命名皆隨天潢,用弘永綿奕載衍派。嗣聖位下子孫凡在三服以內者,並下一字偏旁亦排,用玉心絲言也。宗室有罪黜為紅帶子,覺羅有罪黜為紫帶子。 此例道光年間已停止。

內務府三旗,分佐領、管領。其管領下人,是我朝發祥之初家臣;佐領下人,是當時所置兵弁,所謂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也。

鼎業日盛,滿洲、蒙古等部落歸服漸多。於天命元年前二載,遂增設外八旗佐領。而內務府佐領下人,亦與管領下人同為家臣,惟內廷供奉親近差事,仍專用管領下人也。

國家既設外八旗,列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護從御營也;列鑲白、正紅、正藍、鑲紅、鑲藍為下五旗,隸於諸王統帶也。其各王府家臣曰王包衣, 只有下五旗,無上三旗。 除不得挑各旗錢糧及預選秀女外,其餘登進之階,與八旗相同。若食錢糧,只准在本府也。 按清語對音應作波衣,相沿作包衣。 戶下旗人,原是舊日勳戚自帶之兵,今皆歸於八旗各該佐領名下。

莊頭旗人,或國初帶地投充,或由兵丁撥充屯田,今皆歸內務府會計司管轄,不列於佐領、管領之內。若考試登進,則暫附於管領。

旗人之家人,雍正六年以前收養者,隨同出征,殺賊立功,亦許登進。有公罪銷檔之旗人,只黜本身旗籍,子孫仍在檔冊。 檔冊即譜系也。 有卑賤之罪,則併其子孫除之。莊頭有罪,除為壯丁。家人經主人銷檔遣去者,謂之開戶。

八旗方位

編輯

八旗分兩翼,左翼鑲黃旗在東北,依次而南曰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旗在西北,依次而南曰正紅、鑲紅、鑲藍。若內務府三旗,則列在皇城以內。各按旗分,星羅碁布,拱繞宸居也。

滿蒙漢旗分

編輯

外八旗各有滿洲、蒙古、漢軍,實二十四旗也。吉林寧古塔舊部及天命、天聰年來歸之遼金、完顏、棟鄂等國人為舊滿洲,後收遼金散處各部為新滿洲。蒙古乃蒙部人民。漢軍乃遼東、三韓、三衞人民,國初稱曰烏真超哈,亦稱遼人。或內地遷於關外,如丁令威、管幼安者也;或明季勳戚投旗者也。孔、尚、耿三王所領之天佑兵、天助兵亦隸焉。

鑲黃旗滿洲內有俄羅斯佐領一缺,原命俄羅斯人伍朗各里管理,後隸滿洲官員領之,今只准作五品以下武職,非高麗入旗之索羅豁滿洲比也。

內三旗佐領下,有滿洲,有旗鼓,無蒙古、漢軍。其滿洲與八旗源派相同,旗鼓多係左近長白山遼金舊部。有漢姓之人,蓋久家朔方者也,在內務府仕進與滿洲同,今考試歸於漢軍。按《滿洲姓氏通譜》內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人、高麗佐領下人曰索羅豁滿洲,仕進與滿洲同。又有回子佐領,由內三旗人員補放,佐領下人准作五品以下武職,不得為文官,其食餉兵丁,亦另有額數,以示區別也。

內三旗管領,初謂之渾託和。每一管領下統有滿蒙漢三項人,康熙年間考試,均歸於滿洲,今則漢姓人亦歸於八旗漢軍考試。由科甲出身,胥隸漢缺,未詳始自何時也。在內府仕進及升轉京堂者,仍隸滿缺,在《通譜》內亦謂之滿洲旗分內漢姓。

八旗姓氏

編輯

八旗姓氏,與三代之制相同,百世不易者也。凡子孫命名,各以其行派為稱,不系本氏。固因字多省文,亦古人公族不言姓之義也。其源派有《八旗滿洲姓氏譜》可稽,若古之伊耆氏、幵官氏、新稚氏、赫胥氏、陸終氏、菟裘氏、運奄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漆雕氏、沈猶氏,頗似今之滿洲姓氏。

祭祀

編輯

祭祀俗曰跳神,蓋祧祭之訛也。跳神是祭遠祖,非祭三代祖考,於此可證。至祭品或用羊用豕,並設白酒、糯餅、蕎糕、粟飯,頗與古人祭用少牢、特豚、黑餅、白餅、元酒、稷、黍相合。惟古之庶人無廟,祇薦肴饌,今旗人祭祀,純用公族大夫之禮,似稍奢,非不典也。

神板神筸

編輯

懸木板或木龕於西上,是妥神之靈也。或有軸像,或虛位望祭。其軸像繪神三尊,一為關帝,一為觀音,一則袍髯也。相傳我朝向前明索神佛像,使還,得奉關帝、觀音、土地三像而歸。愚按家家所供者,應是奉來神像,當日即與祖先供奉一龕,後世因之,不敢更易也。神筸式如長矛,又有刻木為馬,聯貫而懸於祭所者,應是陳其宗器以示武功。 或雲當日軍行無定居,每祭天地,則豎一桿為神憑依,後世因之,不敢易。

五等

編輯

古以公侯伯子男為五等,今有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共為九等,與品官同也,惟宗室爵秩中,似有大小兩五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奉恩鎮國公、輔國公,大五等也; 皆用寶石頂戴。 不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皆珊瑚頂。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小五等也。列爵子弟之應授封秩者,於年屆十歲,已能習射,由宗人府先帶領引見,或賞翎枝,或賞緞帛,曰考應封。

紅絨結頂

編輯

御用常冠、皇子常冠皆用紅絨結頂。 俗謂算盤結。 國初未定常冠頂戴之制,時品官及士族子弟,皆用紅絨不結頂, 俗謂菊花頂。舊制曰尖纓冠,其製如江南楊梅半顆。今外省誤以菊花頂為紅絨結頂,非也。 《通禮·冠服制》云:民人冬夏帽上不得用紅絨大結頂。是閑散旗人可用也。上賜大臣御用冠服,私家尊藏,不能服用。乾隆四十一年,先文肅七十壽辰,蒙御用冠服之賜,並未敢衣而入謝。嘉慶庚辰四月,英煦齋參知和五十壽辰,亦蒙賜冠服,泥於衣而入謝之義,一時非之。

康熙三十二年,雲督范承勳在口外迎鑾,蒙賜貂帽、貂褂、狐腋袍,並命次日服之來謝,但未悉次日果戴御冠入謝否,應俟考。

花翎

編輯

本朝最重花翎,如古之珥貂也。其例應隨秩戴翎者,宗室中貝勒、貝子三眼花翎,鎮國公雙眼花翎,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單眼花翎。親郡王爵秩雖崇,非蒙特賜,轉不能戴。雖已賜有花翎,遇朝冠仍不戴用。凡皇子分封之親郡王,皆不賜翎也。

《明輿服志》載,公侯伯朝服,皆加籠巾貂蟬,插雉尾。 公玉蟬,侯金蟬,伯玳瑁蟬。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紅笠之上,綴以靛染天鵝翎,以為貴飾。貴者飄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英,冠以下教場,自謂殊遇。似與今三眼、雙眼、單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鵝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壯觀多矣。

品官之例有翎者,內廷王、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衞、前鋒護軍健銳精捷各營之統領、參領、副參領、委參領、鑾儀衛之滿洲鑾儀使、冠軍使、雲麾使、治儀正、 漢軍官無翎。御茶膳房之尚膳正、尚茶正、二三等侍衞、上虞備用處之三四五品官,皆準戴花翎。各項藍翎侍衞、六品苑丞、滿洲整儀尉、鳴贊鞭官、前鋒校、護軍校、藍翎長、各府邸四五六品護衞,皆準戴藍翎。 善馬射、善鵠射、十五善射及善撲營各官,均在侍衞之列,例准戴翎。

此外翎枝最為難得,非軍功不準保薦。若建績大臣及賞賜王公宗室大員子弟,並行圍、較射、射牲、贊禮嫻熟等項,皆出自特恩,非臣下所可擬請者也。道光二十八年,恭修玉牒告成,提調官宗室增慶,經定親王載銓奏獎賞戴花翎,此為別項勞績保翎之始。此例一開,則山陵奉安、海運事宜、勸捐、抽釐,均相率奉行矣。

按從前無捐花翎之例,廣東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輸十數萬金,無可加獎,始蒙賞戴花翎,一時榮之。自海疆軍興以來,乃有捐翎之例,花翎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後又援照捐官之項折扣,其數甚少,捐者遂多。自咸豐九年,又條奏捐翎改為實銀,不准折扣,花翎七千兩,藍翎四千兩。

按從前各省兼提督銜之巡撫,皆準戴用花翎,升調他缺後,即撤去,謂之例翎。道光二十年,兩江總督宗室耆英奏稱,兼提督之巡撫既有花翎,而直省提督轉無花翎,似未允協,應請將江南提督尤渤,賞換花翎,以肅觀瞻。奉旨,尤渤准其賞換花翎。直省兼提督之巡撫應否戴翎,於放缺後臨時請旨。此後未聞有請旨者,遂一概不敢戴用。其有戴者,皆軍功特賜者也。

羽纓冠

編輯

羽纓耐風雨,夏日行裝用之,無職庶人不准戴緯帽者亦用之。其纓以犀牛毛用茜草染成,佳者鮮澤柔細,望之如絨,一纓可值白金二十兩。若尋常傔從所冠者,只值數百文耳,其低昂懸殊之價如此。品官羽纓帽,照常戴頂,庶人則束其根如菊花頂。御用冠用黃菊花頂,以別於衆也。

滿洲掌院

編輯

國朝旗員,不拘文武出身,皆可致身宰輔,或文武互仕,與三代擇賢而任之法相同,不似明紀專重翰林也。今惟翰林掌院學士,必用翰林吉士出身。然二百年以來,非由詞垣而任者:康熙年,傅達禮由主事、庫勒納由監生筆帖式出身;乾隆年,阿桂與先文肅皆舉人出身,和坤由生員出身。然則滿掌院一官,不特不專用吉士出身,且不專用進士矣。

滿官名

編輯

本朝諸司百僚,均有滿漢兩稱,各從其文而用之,不似人名皆用對音書寫也。如漢文書大學士,滿文則曰筆特赫達;滿文曰梅勒章京,漢文則曰副都統,餘皆仿此也。惟王、公、侯、伯、將軍、太師、太傅等無滿名,貝勒、貝子無漢名,筆帖式滿文稱筆特赫式,似亦無漢文也。軍機章京一官,軍機兩字是漢文,章京兩字是滿文。 章京兩字,讀作占伊音。又栢唐阿一項,亦無漢文。按栢唐阿兩字,乃清語辦事、執事之詞。

四褉袍

編輯

滿漢士庶常袍,皆前後兩開褉,便於乘騎也。御用袍、宗室袍,俱用四開褉,前後褉開二尺餘,左右則一尺有餘。若缺襟袍惟御用四開褉,宗室亦用兩褉。

按明季庶人非騎馬,不准穿對襟褂,以其便於乘騎云云。然則前後開褉之袍,勝國固已行之,且非仕宦不准濫用矣。

又按今喪服,惟御用者四開褉,宗室亦兩開褉。

大學士 國語謂之筆特赫達。明於文定《筆麈》載,元朝丞相謂之大必闍赤。蓋主文字之稱,與今相似也。

編輯

本朝相沿明制,不設宰相,而曰大學士。太祖甲寅年十一月,設理政聽訟五大臣,後又設文館八大臣、十六大臣,多以各旗都統兼之。其時大政皆秉於輔政、議政王大臣,內大臣集議入告,若文館則備顧問,司簿稽,掌制詔,記起居,任撰擬也。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曰國史,曰秘書,曰弘文,各置大學士一人,此為設立大學士之始。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始有殿閣大學士,秩仍正五品,照例兼銜。十八年復設內三院,康熙九年又改為內閣,及至乾隆十三年始定今制。從前翰林官屬,或隸內院,或別置院署於外,時有改易,故至今內閣與翰林官名相同。而大學士初拜,皆至翰院上任,蓋其初本為一署也。

大學士初只五品,亦沿明制也,或以重臣兼領,或賜尚書、侍郎職銜以崇之。 明制大學士正五品,兼尚書則正二品。康熙三年三月,始改定大學士為尚書、左都御史晉階,六曹侍郎推階,於是學士、啟心郎等官,皆不得推轉矣。今侍郎亦不能推轉矣。初設大學士,無定名,無定員,皆出欽定。乾隆十三年,始定三殿:曰保和,曰文華,曰武英; 裁去中和殿。三閣:曰東閣,曰文淵,曰體仁。其班位之次序,宣麻後,同列具請欽定,或改易殿閣名,或否,亦出中旨。然班位之序,不以殿閣為次。熊文端 賜履、劉文正 統勳 、托文定 均終身東閣,首揆多年。先文肅初拜武英殿,後躋首輔,乃在東閣。

八旗武職大臣,亦叨枚卜,惟不似兩漢專用武臣為相也。康熙年,馬爾賽以都統授武英殿大學士。雍正年,漢軍高其位,由江南提督署總督,內擢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滿洲領侍衛內大臣傅恆、兆惠、參贊大臣達爾黨阿,道光年,蒙古伊犂將軍長齡、盛京將軍富俊,均由武秩入相。其他由武職出身轉文員而陟揆席者尤多,未能悉載也。 高其位謚文恪,傅謚文忠,長謚文襄,富謚文誠。 雍正七年,以禮部尚書陳元龍、左都御史尹泰為額外大學士,遂為協辦大學士之始。

天聰五年,初設六部,以貝勒總理,後俱裁撤。順治八年,復令親郡王總理,九年亦撤。雍正元年間,有以親郡王管理部務。今則總理六部之秩,均簡滿漢大學士任之,不兼尚書之職矣。惟協辦大學士不開尚書本缺,是以部臣而佐閣務,與閣臣而總部務者不同也。

康熙三年已前,閣臣只五品,故李文勤 年三十五歲,即拜大學士。以今視之,固覺超擢太易;以昔視之,亦未甚異也。

按古無[專]以儒臣為相者,周以太公望,漢以曹參、樊噲,唐以郭子儀,宋以曹彬,又以光義為中書令,光美、德昭同平章事,皆非儒臣也。其專用儒臣為相,自明而始。我皇朝統一天下,所用惟賢,卜相之制,不論文武,實可謂準古酌今、損益盡善者也。

按明(季)[紀]大學士,原是詞臣,是以多由編檢推授,迨後儼然宰執,始有以侍郎晉尚書而入閣者。若已先升至尚書,則不能入閣,蓋不欲以六卿而降授五品詞臣也。正德初年,劉瑾用事,始以吏部尚書焦芳入為閣臣,蓋以外僚之首而入主中秘之權,遂開張孚敬、張居正之先聲矣。崇禎以前,由外省大僚而為閣臣者,惟總督楊一清一人。崇禎朝,則枚卜始兼內外,遂有出將入相之榮矣。

按明季東閣大學士,往往有四五人,不似今時各殿閣只一人。三殿三閣,四相分置,恆餘有兩殿閣無員。然《居易錄》記康熙三十九年,經筵、文華殿亦置二相,滿相庫勒訥、漢相熊賜履也。大學士一官,原非相臣也。洪武時,因胡惟庸之敗,左丞相李善長等皆坐累,乃詔罷丞相不用,而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官,分理天下庶務,朝廷自柄其總。並著於令曰:以後嗣君永不許立相臣,下有敢奏請者,文武羣臣即行劾奏,處以重刑。其詳看平駁諸司奏啟之事,悉寄於翰林坊局之官,此翰林之所以寖重也。其時召耆儒鮑恂、張長年、俞詮至京,命為文華殿大學士,辭不就,乃命吏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為華蓋、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為文淵、東閣大學士,皆侍左右,備顧問,惟不得平章軍國之事耳,此大學士得名之始。其初原與本朝南書房供奉翰林之體相似也。

永樂入踐,始開東角門,簡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中書舍人黃淮、王府審理楊士奇為編修,修撰胡廣為侍讀,編修楊榮為修撰,戶科給事中金幼孜、桐城知縣胡儼為檢討,均入直文淵閣,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雖五品,而恩禮賜賚,與尚書等。此詞臣之望益重,與本朝之軍機大臣相同也。

洪熙初,謹身殿又建弘文閣,並授蘇州儒士陳繼為五經博士,掌弘文閣事,以翰林侍講王進佐之。 從楊士奇薦。 尚書蹇義又薦學錄楊敬為編修、訓導何澄為給事中,皆直弘文閣,專備顧問,日侍閑燕。此與本朝懋勤殿翰林相似,當時亦以大學士稱之也。

明仁宗朝,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尋加少保,轉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進太子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楊溥為太常卿,兼翰林學士,均因東宮舊恩,非例也。至宣德以後,三楊眷重,漸柄朝政。英宗九歲登極,凡啟事,太后必命內閣議行,此內閣票旨之始,權益寖重。成化、弘治之後,有以侍郎升尚書而後入閣,至張孚敬、張居正則以相體自尊,危坐諸卿之上,朝野咸知大學士為輔臣,不知其為儒臣,而本銜猶只五品,此大學士所以為六卿之長者如此也。本朝初年,仍沿明制,大學士級仍五品。順治、康熙年間,再升為一品,並為六卿之晉階,學士不得升擢,始與古公孤論道、六卿分曹之制符合矣。

按元(季)[紀]天曆二年三月,作奎章閣備燕閑之居,緝熙典學,乃置學士員。文宗復位,置大學士五員,並知經筵事,侍書學士、承制學士、供奉學士各二員,此大學士乃供奉之名也。

內旗旗鼓與八旗漢軍不同

編輯

自裁漢軍專缺後,八旗漢軍除內閣侍讀、大理寺丞、六部漢字堂主事、中書、筆帖式仍有專缺外,其餘均借補漢缺,故仕途淹滯者多。若內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內統於上三旗滿洲都統,本與八旗漢軍不同。《滿洲氏族譜》內謂旗鼓人為滿洲旗分內漢姓人。其在內府仕途,均與滿洲相同,洊升九卿,亦占滿缺。惟中進士分部院觀政,則與八旗漢軍相同,亦近世之誤也。

按《八旗通志》初集《忠烈傳》所載:福建屯田水利副使道於躍龍,死於金聲桓之亂,贈光祿寺卿,二子於英、於貴併死之,係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又四品官董重民,死於吳世璠之難,贈都司僉事,廕一子董高巴五品官,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又奉宸苑員外郎火器營營長韓大任,死於噶爾丹之難,贈雲騎尉世職,以其子韓成承襲,鑲黃旗滿洲內務府人。定邊營守備劉士英,全家死於王輔臣之難,贈騎都尉,正白旗滿洲內務府人,世居任邱縣小營村,國初入旗云云。以上數員,皆歸於滿洲官員志。其八旗漢軍,別列一門。蓋內務府乃皆從龍,隸於滿洲,自與外八旗漢軍別置八幟者,固有不同也。

滿漢互用

編輯

內三旗旗鼓漢軍、外八旗漢軍,三品以上原可滿漢互用。而大學士之缺,外八旗漢軍多用漢缺,內府旗鼓漢軍多用滿缺。從前高文定 、高文端 、書文勤 、今相國官宮保 皆補滿相。先文肅公先拜滿協辦,後躋漢首揆,二百年來一人也。若外旗漢軍蔣相國 攸銛 ,竟是一路漢缺,直躋首揆。惟甯文毅 完我由漢軍特詔入滿相班位。高文定、高文端、書文勤後皆改隸外滿洲鑲黃旗。

黃馬褂

編輯

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皆例准穿黃馬褂,用明黃色。正黃旗官員、兵丁之馬褂,用金黃色。勳臣軍功有賞給黃馬褂、賞穿黃馬褂之分,賞給只所賜一件,賞穿則可按時自做服用,亦明黃色。

黃面褂

編輯

賞給御用貂褂,須拆下黃面恭繳。若有賞給御用黃面褂字樣,即不必拆繳。

玄狐褡𧞤

編輯

𧞤之製,與褂同,身袖長,旁裾各綴緞飄帶,下豐而銳,均與袍齊,如古之鶴氅也。玄狐褡𧞤貴重,雖親郡王亦須賞賚方許服用,繼爵者於承襲後具疏恭繳,有仍賞還者,方准留於私第。 按王漁洋《居易錄》言褡𧞤之名最古。郭一經曰半臂衫也,起於隋時,內官服之。愚臆恐非今之褡𧞤

綠壓縫靴

編輯

御用尖靴,皆綠皮壓縫, 其柔細如綢。 方靴用天青緞為之,以別於衆也。親郡王亦准用綠壓縫靴,惟靴幫兩旁少立柱耳,方靴仍用元青緞。凡遇巡行,內廷王公、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內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皆準用綠壓縫靴。其時御用又別有夔雲巡行靴之制。

步軍統領

編輯

步軍統領,即古之執金吾,今俗呼九門提督。蓋九門鎖鑰、白塔信炮、大內合符,皆歸掌之。秩如漢之司隸校尉、明之錦衣衞,雖武職二品,威權甚重,多以王公勳臣兼領其事。漢光武云:「作官須作執金吾。」此官之盛,由來久矣。管轄八旗步軍、巡捕五營,又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筆帖式為之屬。徒罪以下詞訟,皆得自理。出入九衢,清塵灑道,街官閭吏,呵殿道迎,雖親王行途,無此威重也。先文肅公五任其事,祿相國 、耆相國 、慶總戎 ,祖孫三世任之,前此未有。惜驕盛之下,末路不終,為可惜也。 總戎年三十四歲,由閣學兼步軍右翼總兵,雖非統領,亦自難得。

執事樂人服色

編輯

朝會:丹陛執戟、執弓矢人,穿天青緞織金壽字袍,束綠帶,冬日豺皮沿朝帽,夏日用無頂朝帽;丹陛樂人,大紅緞寬袖袍,鸚鵡補,束綠綢帶,冬用豺冠,安頂戴處立插染黃鵰翎一枝,夏日緯帽亦同;丹陛下執事樂工,皆紅紬織團花袍,束綠帶,帽亦如之;親郡王執事品官,綠團□袍,束紅布帶,黑氈帽,式如一鈸,上安銅管,插紅立翎,特不用朝冠耳;貝勒、貝子、一二品大員執事人,綠袍無花;品官執事樂人,青袍,束緣綠紅布帶,帽安裹錫木管插綠翎。 近來率用紅翎紅木管。

按近來貝勒、貝子、一二品大員執事人,多用綠布衣,畫團花,非制也。

文武互用

編輯

八旗官員,文武皆有互遷之階,漢籍官員則否,然亦未嘗全無也。漢武臣改文者:如順治年,宋犖由侍衞改通判,歷官巡撫;李國英由總兵改四川巡撫,升總督;胡章由總兵改山東右布政使;王肇春、黃明均由遊擊改知府。康熙中,趙良棟由提督授川陝總督兼將軍;梁鼐由提督改浙閩總督。雍正中,岳鍾琪由提督授川陝總督;韓良輔由廣西提督改巡撫;劉世明由提督改巡撫,升閩浙總督;馬會伯由四川提督改巡撫,擢兵部尚書。道光中,楊遇春由提督授陝甘總督。同治三年,楊岳斌由提督授陝甘總督。其以文臣改武者:順治中,朱衣客由莊浪道參議改四川總兵;陳一炳由兵部侍郎、周卜世由總督倉場侍郎、劉兆(熊)[麒]以前浙閩總督,均改都督、同知、僉事等銜,充山西、山東、直隸等處援剿提督。嘉慶中,劉清以山東運使授登州總兵。同治二年,張曜由河南布政使改總兵。三年,余承恩由直隸廣平知府保開缺道員,特旨改以總兵用。此外,乾、嘉八十餘年文武互用者,不知凡幾,容續搜考增入。

又有由文改武、由武復改文者:咸豐年,安徽巡撫彭玉麟開缺以提督候補,旋授兵部侍郎。

黃繮紫繮

編輯

皇子、親郡王,例用黃繮。 凡用黃繮者,轎絆車輗,一切器用套,皆用黃色。 蒙古王須特賞方許用。貝勒、貝子、入八分鎮國公,用紫繮。其餘大臣,須特賞方准用。

筆帖式

編輯

筆帖式為文臣儲材之地,是以將相大僚,多由此途歷階。清語稱筆帖式曰筆特赫式,大學士曰筆特赫達, 讀平聲。稱翰林院曰筆特赫衙門,蓋皆文學之稱也。天命年,文館大學士俱加巴克什之號。天聰五年七月,諭曰:文臣稱巴克什者,俱停止,均稱筆帖式;如本賜名巴克什者,仍其名。此筆帖式設官之制也。

國初都瀋陽時,未備文學翰林之職,凡制誥簿籍,皆筆帖式司之,其階級有五品、六品、七、八、九品分別,以比於學士編檢。至雍正年間,各部院尚有六品筆帖式。今惟內府、理藩院有六品委署主事,即六品筆帖式之遺意也。

天聰三年四月,命巴克什 諳習文學之稱。 達海同筆帖式剛林等 剛林後官大學士。繙譯漢字書籍,筆帖式吳巴什等四人記注本朝政事。雍正年,筆帖式仍轉翰林編修等官。今則職視丞簿,惟內升主事、外補府貳而已。惟滿洲進士、舉人出身之筆帖式,可轉贊善,猶存舊時體制。

國初,筆帖式亦奉皇華之役,道光初年,僅存有賚頒制誥之差,今亦停矣。康熙四年,奉上諭曰:「朕前遣侍衞至鐵索橋掛匾,還京回奏,彼處督撫餽銀六千兩。夫一侍衞而費用至此,則凡部院司員、筆帖式等差遣往來,又不知如何矣。」揆度當日情形,筆帖式一官,卑於侍衞,其權要聲勢,應重於侍衞矣。

八分公

編輯

宗室公爵,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稱。或言入八分者,如漢魏九錫之賜,今則曰寶石頂戴,曰雙眼花翎,曰府邸,曰官屬,曰團龍黼服,曰朝馬,曰紫繮,曰豹尾鎗,皆非不入八分公所得服用之具,故曰入八分公。沿說以來,莫知其誤。謹按《會典》註:天命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朝會燕饗,皆異其禮,錫賚必均,是為八分。天聰以後,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皆不入八分,其封至貝子降襲者,准入八分云云。今恩封王爵,其適世子替襲貝勒貝子遞降為入八分鎮國公罔替,餘子初封不入八分公,嫡系遞降至奉恩將軍,餘子遞降至四品宗室。是八分之名,蓋言得預朝政之稱,非章服之榮也。

大堂

編輯

各部尚書稱正堂,侍郎稱左右堂。都察院不設都御史,首座者為左都御史,既不能稱正堂,又不欲稱左堂,以淆於左副都御史,故變稱曰大堂。今人不解此意,誤以大堂尊於正堂,往往稱尚書亦曰大堂,非也。

中堂

編輯

大學士滿漢各二人,不以殿閣為序,有新拜者,同列具疏請定班次,而階級相均,難別正佐,故皆稱曰中堂。協辦大學士,滿漢無定員, 近年皆置滿漢各一員。例以六曹尚書兼之,未便降稱副佐,故亦曰中堂。或曰大學士多拜總理部務之命,於尚書位次之中。別設一座,故曰中堂,亦近似之。按王漁洋《池北偶談》雲,明紀大學士皆於翰林院上任,故院中設閣老公座於上,而掌院學士反居其旁,諸學士稱閣老曰中堂,似即今人之所本也。 今大學士上任仍在翰林院。

翰林學士 內閣學士初定滿洲、漢軍為二品,順治十五年,改五品兼三品禮部侍郎銜。翰林學士正五品兼銜為三品。內閣讀學原三品,改五品兼常卿銜,雍正三年,停卿銜,定為四品。翰林讀學初五品,後改四品。

編輯

內閣學士、翰林院學士,原隸內三院,非正卿比也。順治十五年,改內三院為內閣,別置翰林院於外。又於諸學士中。置一掌印學士,秩正五品,兼三品禮部侍郎銜。其餘學士皆正五品,不兼銜。十八年,仍復內三院,且併翰林於內矣。康熙九年,復設翰林衙門,其學士品級與內閣同,均為大學士所統。故至今大拜者,皆至翰院上任,自學士以下均進見,稱為閣師。後改掌印學士為掌院,仍以學士加禮部侍郎銜領之。自崑山徐相國、桐城張相國兼理掌院後,其體始尊。今雖升為二品,考其階級,是以宰相六卿下攝二品文學之長也。

侍衞

編輯

國初,以八旗將士平定海內,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將之軍,爰選其子弟,命曰侍衞,用備宿衞侍從,視古羽林、虎賁、旅賁之職。一等侍衞六十人, 職三品。 二等百五十人, 職四品。三等、四等共二百七十人, 均五品。藍翎侍衞六十人,宗室一等侍衞九人,二等十八人,三等六十三人。每十人各設什長一人,協理事務班領共十二人, 又設有班領、署班領名目,均於侍衞內擇賢兼之。 均統於領侍衞內大臣。 每旗二人,共六人。 又設御前大臣, 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均無定員。以王公勳戚大臣為之,位極尊崇,如漢魏前後將軍之秩,職綦重焉。侍衞品級既有等倫,而職司尤有區別。若御前侍衞,多以王公、冑子、勳戚、世臣充之,御殿則在帝左右,從扈則給事起居,滿洲將相多由此出。若乾清門侍衞,則侍從立於檐霤,扈蹕則弧矢前驅,均出入承明,以示親近。若大門侍衞,則宿衞禁闥,執戟明光。若漢侍衞, 漢侍衞無定員,不在滿洲額缺之內,武殿試後,候旨選充。則由武進士選充,不論其籍貫滿漢,凡武甲出身者,概曰漢侍衞,年滿後外轉綠營,不更遷等內擢,與滿洲、蒙古、漢軍之選充錫賚者,固自不同也。又有上駟院司鞍、司轡侍衞二十七人。又有以侍衞之秩,別充尚茶、尚膳、上虞、鷹鷂房、鶻房、十五善射、善騎射、善鵠射,悉如古人侍中、給事之任,至善撲、善強弓兩職,尤與內廷侍衞區別,幾等於材官、武士之列矣。

按明季有錦衣將軍、大漢將軍,皆為侍從宿衞之官。漢魏之太尉及五官中郎將,與今之御前大臣、領侍衞內大臣相似。

軍士錄用文職

編輯

古人才智宏達,不拘一隅,故文武共途,無所處而不當。講學論道,至於孔子極矣。《禮經》曰,「我戰則克」,是未嘗不武也。且力能托關,捷能追兔,乘騎正射,偉然桓桓。若臨陣克敵,斬將搴旗,如關壯繆、岳忠武、班超、杜預諸公盛矣。其詞翰文章,斐然娓娓,不似唐宋而後,習於武者昧於文,擅於文者恥於武也。我朝效法三代,八旗仕進之階,不泥一轍,大臣故不判其文武。下至食餉彎弓之士,亦有文職之徑,如驍騎校、護軍、馬甲選贊禮郎,若栢唐阿、 清語作執事之稱。 親軍、護軍、馬甲升筆帖式,蒙古護軍校、驍騎校升補察哈爾等處游牧理事、員外郎、主事等缺,均存因材器使之意。 舊例參領、佐領、輕車都尉推升京堂,雲騎尉升郎中,驍騎校、護軍校升員外郎,參領又外推藩臬兩司,今皆久停矣。

先後輩舊寅

編輯

今內閣、翰林院、禮部、都察院,論前後輩之禮最謹,雖官至九列,亦必呼先達為老前輩,按科分自稱晚生、學生。御史稱總憲,副憲曰臺長,自稱學生,官貴後則改稱晚生,終身不易。若吏部之前後輩,一經出署,多置不論矣。國初吏部最重同寅前輩,雖貴,拜柬必具舊寅二字。順治乙未散館,安邱劉祚遠補吏科給事中,引迴避例改吏部主事,時孫文定 廷銓 已官戶部侍郎,投刺不書舊誼,劉返其刺不受,文定遜謝而已。二百年以來,此風久寢。

滿洲翰林不必科目

編輯

三代而還,至於漢晉,人材輩出,彬彬桓桓,無所謂之考試,無所謂之正途,無所謂之文武,無所謂之科目,故上馬殺賊,下馬草檄,不乏其材也。後世詐偽百出,始有考試;才局一隅,始分文武。工於文者自詭清高,勇於力者自甘鄙俗。每見歷代開創,多重武功,故文臣有不侯之制;及天下晏安,又修文偃武,致有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之嘆,皆兩失也。我朝事法三代,國初八旗科目之制,或舉或停,不甚專重,筆帖式、中書可轉編修,部郎可升翰林學士。如尼滿由筆帖式授編修,洊至尚書;傅達禮以郎中授內院讀學,遷翰林侍讀學士,擢掌院學士;齊蘇勒由官學生出身,尹泰筆帖式出身,均歷官翰林侍讀、侍講、國子祭酒。凡此致身者,不勝枚舉。自余束髮以來,今四十餘年,不由科目而歷翰林者,未之得聞,不識改自何始。咸豐元年,尚書穆蔭由軍機候補五品京堂,詔授國子祭酒,一時舉朝愕然,以為曠典。蓋當事者老成凋謝,不知事溯成憲,非行創格。又康熙之世,納臘性德以進士編修擢侍衞,其弟揆敍以侍衞擢翰林學士,文武易途而進,出於一門,益見不次用人之盛。

佐領

編輯

佐領秩四品,為管轄旗籍人丁親切之官,凡戶婚、田產、譜系、俸餉之考稽,咸有所責,如漢人之於牧令焉。舊制每佐領管三百人。其佐領之名目有四:若勳舊佐領,皆國初各部落君長,率屬來歸,授為佐領,仍統其衆,爰及苗裔,世襲罔替;若世管佐領,皆國初攜挈族黨,倡義歸誠,或功在旂常,錫以戶口,爰立佐領,奕葉相承,世亦弗替;若互管佐領,因其本族戶少丁稀,合編兩姓為一佐領,遞世互襲,亦在勿替之列;若公中佐領,或世襲之家已絕,改為公中,或人戶滋多,另編公中,或合庶姓之人,編為公中,皆以本旗不兼部務之世爵及二品以下、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內簡選兼任。從前佐領一官,極為尊重,由此而歷顯官者最多,如大學士尹文恪公 以國子祭酒授錦州公中佐領,病免在家,尋於雍正元年起為內閣學士,證此可見其盛矣。現今只能備充侍衞,升參領,揀用綠營參遊而已。惟科目出身之佐領,尚許備列五品京堂之選,抑亦不易矣。

  ↑返回頂部 下一卷